新课改下的语文教育的主体性探讨

2022-09-11

1 新课改下的语文主体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1.1 形式变化——倡导合作学习

新课改下的主体性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做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和情感交流的人际交流过程。在我国, 合作学习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教学策略之一。合作学习的内容包括相互讨论、评价、反馈、倾听、激励、互为师生等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和学习方法, 而且还能通过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相互启发, 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增强广收信息、主动探究的能力。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开始翻译介绍国外的合作学习理论, 并在主体性教育观下开展学习的实验研究。迄今为止, 在教育实践领域也产生了许多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 但无论其组织形式如何, 合作学习的行为方式都是对话和互动。对话与互动需要民主和平等的关系状态。因为参与合作学习的个体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视界不同, 感悟各异。只有当他们在人格和话语权方面彼此尊重和承认的时候, 进行合作学习的个体才会感到心理上的自由和安全, 交往双方才愿意向对方敞开心扉, 彼此才能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 从而展开对话、交流和互动。个体差异才能由此变为合作学习的教育资源, 变为促成人与人之间对话与交流以从对方那里获得丰富和发展自身的资源。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教师或学生会在教学对话中掩盖自己真实的意图, 使对话成为形式上的对话, 失去对话的真正意义。请看下面的一则教学案例:

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在一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执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因为是借班上课, 上课伊始, 教师为了活跃气氛, 便问学生:“你们最崇拜的人是谁?”学生纷纷举起了手, 有的说崇拜球星罗纳尔多的, 有点说崇拜影星赵薇的, 有的说崇拜棋圣聂卫平的……学生交流结束后, 教师反问:“你们猜, 我最崇拜谁?”话音刚落,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崇拜董存瑞。”一听这么整齐的回答, 坐有近百位听课教师的多媒体教室顿时爆发出一阵哄笑。

笔者还看了另外两位教师执教的《话说南安——综合性学习教学观摩课》、《说家乡——口语交际教学观摩课》都采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 但是教学效果都不太好, 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在介绍自己家乡的时候如同背台词一般, 缺乏真情实感, 教师总结时只是一味地赞扬学生“好”, 没有具体指出好在哪里, 更没有指出其错误。总的说来, 造成上述这些掩盖真实意图的对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学生方面, 一是学生在教师权威压力下, 不敢、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二是学生为了讨好教师或为了使自己获益而掩盖真实意图。在教师方面, 教师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而掩盖真实意图;或者教师为了鼓励学生而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可见师生双方都有可能在教学对话中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 从而使教学走向假对话。事实上, 如果我们不能把握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 极易导致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为合作而合作甚至滥用合作的形式化现象。

当前在教育教学实践领域中出现的“课堂上光有热闹合作, 小组忙于热热闹闹、旁若无人的讨论, 教师忙于在各小组间转悠”的现象, 说明了合作学习若仅仅局限于形式, 淡漠或忽略实质和内涵, 势必导致新课改是“新瓶装旧酒”或者形式主义、教条主义, 更根本性的问题是, 它会异化新的教学策略, 使之成为一堆装饰性的话语符号, 从而内在地异化语文主体性教育的发展。

1.2 实质变化——让师生回归人性本真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合作学习的形式和它的实质、内涵应该是统一的, 如果不统一甚至支离, 可能就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形式, 而是虚假的形式主义。因此, 在新课改语文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而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这并非单纯的形式上的改变, 关键还在于实质上的改变——让师生关系回归人性本真。下面我们看几组镜头。

两个小孩子一起登上长城, 外国的孩子惊呼道:“长城好大呀!”中国的孩子第一反应是:“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 我为我的祖国而骄傲。”

一个中学生在公共汽车上为老人让座, 同车的一名记者因此采访了她。当问及让座的原因时, 学生慷慨答道:“那一刻, 我想起了雷锋……”

在这里, 语言是规范的, 表达也是合情合理的, 但就是让人觉得生硬、做作。这是一种言词规训的问题, 即什么能说, 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东西。福柯提醒世人, 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具有一种力量, 这种力量限制和控制了我们所使用的话语, 从这点上来说, 我们在使用我们的语言, 并非自由自在。从这几组镜头, 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主体性的真正失落在于患了“集体失语症”。

新语文教育的代表人物——韩军说, 中国中小学生在作文中“编造谎言”已成为一道举世罕见的风景。例如, 1998年高考作文题是《坚强:我追求的品格》, 有一位考生在作文中写自己从小失去双臂, 就学张海迪身残志坚, 练习用脚丫写字, 以此反衬自我坚强。后来查档案得知, 考生是一个棒小伙, 四肢健全且。钱理群曾在《孩子的警示》一文中指出:“孩子们实际上是有两套写作的:一套是学校教育中课堂上的写作, 其显著特征是说大话、套话, 说成年人 (老师、考官) 要求他们说的话。另一种类型的写作, 我称之为‘伪写作’, 即假抒情, 假天真, 以至假叛逆, 故意作翻案文章。就如《正在发育》的小作者蒋方舟那样, 往往用一套调侃的笔墨, 将学校写作的模式全给消解了。这与前述大话、套话写作其实都是中国古老鬼魂的再现。前者即所谓‘八股’, 后者就是‘策论’的变种, 其表现形式不一, 但对个性化的心灵自由表现的独立写作的压抑却是共同的。”

当今新课改下, 语文主体性教育的本义在于让师生回归人性本真, 即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教师课堂上讲真话, 学生口头“我口说我心”, 笔头“我手写我心”, 师生不虚伪、不娇柔、不造假, 解放人性精神, 灵魂自由舒展, 这才是现代语文教育之本。然而, 应试的要求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带有强烈伊始形态氛围的主流化语言, 在此语文教育中所占的特殊地位, 使语文教师话语在此语境下选择的自由度大为缩小。教材和教参及考试的话语规定性, 使教师的想像力难有纵横驰骋的空间。当然, 个别教师为了显示所谓真实、自由、个性, 课堂上毫无顾忌地倾泻对世界、人生的绝望, 把鲁迅先生那样的“骨子里彻骨的绝望”传染给十几岁的孩子, 让他们觉得世界“本然”面目就是黑洞洞, 无亮色, 那也是我们不赞成的。语文教师可以让孩子感受悲愤, 但绝不能给孩子带来绝望;语文教师可以将毁灭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展示给孩子看, 但绝不能让他们看不到希望的亮色。这正如钱理群所言:“一个人的精神是要有一定的底子的, 我个人认为这种精神底子应当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 即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

2 新课改下语文主体性教育的发展

对于新课改下语文主体性教育的实施出现的这种偏重形式忽视实质和内涵的倾向, 究其原因在于主观因素的制约。只有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后, 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语文主体性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1 主观因素的制约——师生对话缺乏深层次的交流

布贝尔强调, 教育即对话, 师生对话的核心是师生作为两个主体人之间平等的“会晤”;师生对话关系, 亦即意味着师生双方都参加, 不仅有言语上的你来我往, 而且有知识、思想、经验和情感等多方面、深层次的相互交流。然而, 在教学实践中, 师生对话往往缺乏深层次的交流。例如下面一则教学案例。

一位教师执教《松鼠》, 文章中有一句话:松鼠很惹人喜欢, 因为它的肉可以吃, 皮可以做衣服。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关注作者在描写松鼠时的描写手法和词句的运用, 并要求同学学习这些描写手法。可是, 同学们却在纳闷, 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观点呢?我们不是应该保护动物吗?教师其实也在纳闷, 但却没有再多想。

试想, 如果教师带领同学追问下去, 如果能够明确的从方法论的角度去追问, 我们就能发现, 布丰是生活在18世纪的科学家。18世纪是达尔文的“物竟天择、适者生存”思想主宰的世纪, 而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可持续发展”思想主宰的世纪。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 由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不同, 形成的观点也就大不一样了。深层次的理解在本质上应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于对方所面临的问题、所拥有的资源、所持有的价值判断、所特有的思维方法的理解。这样的相互理解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质疑与交流的对话过程。对于《松鼠》一课的理解在本质上则是读者与布丰的对话过程, 是生活在18世纪的西方的布丰与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的中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 二者所面临的人类与自然的问题不同, 价值判断不同, 用以观察和了解松鼠的资源手段不同, 最终决定着二者对松鼠的观察和描述也会不同。

2.2 客观因素的制约——课堂不能承受之重

实事求是地说, 形式活泼多样的课堂教学之所以难以开展, 还有一个现实障碍:班级太大, 学生人数严重超编。这个现象在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的地方是非常普遍的, 这也是为了容纳更多学生的不得已的做法。教育部曾规定, 中小学班级人数一般以每班45人为宜。但现状是, 很多地方的小学、中学, 尤其重点小学, 低年级的学生人数甚至达每班上百人, 中高年级每班也有80人上下;初中每班在60人左右;重点高中每班多达70人左右。组织这样超大的班级上课, 维持课堂纪律甚至成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否则连正常的教学秩序都无法保证, 就可能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 更遑论教学质量了。

由于班级人数过多, 事实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强度, 这体现在从上课到作业批改和针对个别学生的辅导等各个环节上。教师往往陷于每天必须完成的具体任务中, 少有精力自修提高和研究教法的改进。班级学生过多的客观现实, 也使得教师对控制课堂讨论感到没有把握七八十人的课堂一旦失控, 扭转局面费时又费力, 弄得不好还会影响到教师个人的威信。而话语霸权式的教学, 正是最简单有效地控制课堂的办法。即使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 能较好地控制课堂, 在有限的45分钟内, 又如何使得七八十个学生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每个人的阅读理解及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 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和尊重呢?正是课堂教学中种种掣肘的不能承受之重的因素, 导致了由施教者一个人独霸了言说的权力。

摘要: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充分尊重、发挥人的主体性。新课改下的语文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实践领域也应发展和培育人的主体性。然而, 传统和现实的语文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漠视教育对象个性发展的具体反应和现实需求。针对这种情况, 本文拟就新课改下的现代语文教育及其发展所涉及的有关问题, 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下,语文教育

参考文献

[1] 丁相平.合作学习与主体性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8) :17~19.

[2] 谈永康.展示真实的自我[N]文汇报, 2003 (12) (9) .

[3] 余昱.走向学校语文[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3:61~62.

[4] 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88.

[5] 季平.什么是基本知识?——另一种解释:基本知识就是能够增进理解力和解释力的知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2) :56~5 9.

[6] 王瑛.语文讲读教学中话语霸权的成因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 2003 (3) :79~81.

上一篇: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收缩性心力衰竭的观察下一篇: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考核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