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英语教育论文

2022-04-29

内容摘要:始于2019年上半年的香港暴力活动深受以下两个意识的推动:一是背后涌动着的“香港本土意识”及其引发的“香港民主”“香港独立”等思潮,反映了当前部分港人在后殖民文化渗透下与内地间强烈的观念冲突;二是某些港人对自己的国家没有文化认同意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英语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英语教育论文 篇1:

一带一路环境下的复合型英语人才需求及其培养

【摘要】随着世界政治和经济间的交流和发展,国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商务英语的地位日益提升。如何提高学生商务英语水平,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的重难点。本文以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为研究切入点,结合一带一路背景下对英语人才需求的特点,对其培养途径和策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一带一路  复合型  英语  人才需求  培养  途径

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还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一带一路”的路线系统、清晰地勾勒出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一带一路”的提出,加强了国际间的合作,对我国进一步开放和持续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同时,“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的提出,伴随着国际之间频繁的商务活动,对我国英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各大高等院校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商务英语培养方式,以“一带一路”背景下英语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对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进行改革、调整,不断提高复合型英语人才的质量,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英语人才需求特点分析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三大陆,涵盖了中亚、西亚、欧洲、亚太经济圈,沿线涉及到60多个国家,且各国间合作的领域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涵盖了能源、金融、通信、农林牧渔、信息技术、生物、海洋等产业。在这种背景下,沿线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这就需要一批英语语言知识较强、专业性较强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具体来说,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1.综合能力较高的复合型人才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和加深,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且对英语人才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传统的英语人才培养中,均以语言学习为主。在这种情况下,面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复杂的对外合作、对外交流,仅仅掌握基本英语知识、英语语言技巧的人才,必然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可以说,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英语人才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要求其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还要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相关知识,因此我们必须要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其具有国际化视野。此外,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复合型英语人才还必须要具有较高的合作能力、交际能力、沟通和协调能力、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等。只有不断提高对外英语人才的综合素质,才符合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2.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型人才

在当前社会中,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国家提高竞争力、实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我国必须要依靠创新、创造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其经济实力;而且,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的对外贸易范畴也进一步延伸和扩展,合作和交流的领域也进一步拓展。综上所述,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不仅需要超高的语言能力、广博的知识,还必须要拥有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不断推动我国对外业务的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3.人文素养较高的英语人才

“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经济贸易往来之路,更是一条文明通道。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的商贸往来、工程建设、旅游探亲、留学、艺术交流活动等日益密切。因此,专业的英语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知识、交流技能,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对沿线各个国家地区的风土人情进行详细了解。这样才能在交流的过程中尊重、理解对方的风俗习惯,并运用当地的思维方式与其进行合作和交流,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习俗中。

4.高层次的管理型英语人才

伴随着“一带一路”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中低端的英语人才需求量不断下降,而对高层次管理型英语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在新的形势下,企业为了更好地进行对外交流和合作,要求其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管理能力,还必须要具备较强的英语交流和沟通能力,以便于他们在完成管理任务的同时,利用较强的英语沟通和交流能力不断深化和推动企业的对外交流,从而帮助企业树立长远的发展战略。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但目前高等院校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已经在全球各大高校得到重视,如: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剑桥大学的“综合教育”等,都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的确定尤为重要,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结果。按照英语教学大纲,在英语教学中,其人才培养目标可以从低到高分为五个曾是,即:语言基础、文化交际能力、跨学科专业、对语言文化本体研究、人文素质提高。但就我国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而言,其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语言专业知识,人才培养目标层次较低,且较为模糊,根本无法满足“一带一路”下新战略的需求。

2.课程设置不科学

高等院校的英语课程设置可分为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课三种类型。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多数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仅仅限于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两种,如:基础英语、英美文学、英美文化概况等,而忽视了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开展,无法满足“一带一路”发展的需求。尽管一部分高校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开始探索并着手开展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但仅仅是在传统的理论课程中,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下的內容,如:法律、经贸、跨文化交际等,且这些课程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轻,以至于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一带一路”发展的需求。

3.教材单一,教育方法陈旧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使用的英语教材较为陈旧,且教材中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其中涉及到“一带一路”的相关资料较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等院校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具体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尽管一部分高校已经开始进行英语实践教学,但对数也仅仅是流于形式,学校没有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在学生实习期间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只需要实习完毕后提供实习报告即可。在这种模式下,并没有从真正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满足“一带一路”新战略发展的需求。

4.师资力量薄弱

在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过程中,必须要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作为保障。但就目前而言,在多数高等院校中均出现了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质量。根据高等院校英语教师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等院校英语教师多毕业于师范院校,其所学的专业均为英语教育,虽然理论专业知识较为扎实,但对“一带一路”新战略中的经贸、文化、涉外法律、金融、科技等知识了解得较少。因此,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中“双师型”师资力量的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策略

1.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基础。只有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更好地引导和实施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策略。

近年,企业对英语人才的选择上也出现了转变,逐渐放弃录用单纯拥有英语专业知识的毕业生,而是倾向选择不仅英语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而且具有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国际化视野的毕业生。可以说,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社会需求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具有两个特点:一、具备扎实的专业语言知识、英语技能,并且要具备复合型的知识体系,可以站在学科的前沿,借鉴和学习科学成果;二、具有开放性的文化思维、创新意识等。因此,高等院校必须要对英语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详细地了解,明白新形势下企业对英语人才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市场的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一并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并培养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优化课程设置

“一带一路”新战略发展下,高校传统的英语课程设置已无法满足需求,必须要充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英语+技能”的培养模式。具体来说,应做到两方面:一方面,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统筹兼顾理论专业知识教学、实践教学。同时,还要加大对现代网络资源的利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设高校英语微课程、网络精品课程等;另一方面,增加相关科技、医学、外贸、新闻、营销、外交等课程以满足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在增加相关课程的过程中,课程之间一定要做到协同融合,并将英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有效地融入到其中。

3.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教师必须要摒弃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而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结合市场需求,在提升学生英语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来说,应做到三点:首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市场新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型;其次,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电子课件等新兴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针对性、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模式;最后,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重视实践教学。充分结合学校、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还要鼓励、带领学生参与多种商务实践活动、跨文化交流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4.完善教材内容

教材是開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在“一带一路”的环境下,必须要以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基础,选择实用性、科学性较强的教材。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必须要以教材为基础上,适当加入“一带一路”相关知识,以确保所培养的人才符合新战略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在具体教学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收集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材料,并将其作为教材的补充,使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特点,并在其中探寻中西文化的差异;同时,还要对相关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介绍,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资料,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5.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一带一路”背景下,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对高校英语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复合型专业能力、极强的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跨学科知识能力等。只有复合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适合“一带一路”新战略需求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要加强高校英语师资力量建设。首先,教师必须要通过业务学习、培训、自学、进修等方式,在加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其他学科的学习,并及时关注“一带一路”新战略下的行业动态等;其次,高校应充分引进理论基础知识较强,且兼备商务实践能力的人才,以完善学校的师资队伍;再次,学校还应该为英语教师提供实践的场地和机会,选派相关教师到外资企业,或者“一带一路”涉及的公司中进行实践学习,使其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最前沿的信息,以提高其英语实践教学能力;最后,也可以聘请外资企业的工作人员,或者具备商务技能、商务知识英语教师进课堂为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

结语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传统的英语人才已经无法满足新战略、新发展的需求。在新的形势下,各大高等院校,必须要以“一带一路”背景下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采取积极有效的差错时,培养出适应其需求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宇珍.“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英语人才培养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8(17):154-155.

[2]王盛.“一带一路”战略下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校园英语,2018(34):33.

[3]徐海宁,邓朝晖,席鸿.“一带一路”战略下语言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未来与发展,2018(08):83-86.

作者:杜璇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英语教育论文 篇2:

香港特区文化认同意识探究

内容摘要:始于2019年上半年的香港暴力活动深受以下两个意识的推动:一是背后涌动着的“香港本土意识”及其引发的“香港民主”“香港独立”等思潮,反映了当前部分港人在后殖民文化渗透下与内地间强烈的观念冲突;二是某些港人对自己的国家没有文化认同意识。带有西方殖民主义色彩的香港本土意识和文化认同意识使得回归后的香港对同处于大中华文化圈下的中国内地和中央政府产生了离心力,进一步导致其本土意识被利用,激化了以谋求香港独立为目的的分离意识,为今日香港之困境埋下了导火索。为此有必要正视香港与内地的观念差异,发扬中华文化,尊重各自文化意识,不断加强文化自信以增进香港同胞对中华文化和祖国的认同感,逐渐减少冲突和对抗,实现真正的人心回归。

关键词:文化圈 香港本土意识 文化认同意识

1997年,在举世瞩目中香港顺利回归祖国,然而由于历史、地域、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香港与内地在融合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但这些问题不足以造成2019年上半年“反修例”风波以来香港暴力活动的不断升级,亦不足以促使香港陷入危险的境地。况且从根本上而言,香港与内地同属大中华文化圈,彼此存在着天然的文化认同性。有鉴于此,有必要将相关问题,特别是港独风波背后的本土意识和文化认同意识问题,置于文化圈语境中进行深入研究。

一.文化圈

1.文化圈概念的提出

文化圈(culture circles)概念最先莱奥·弗罗贝纽斯(Leo Frob é nius,1873-1938)提出。在文化神話学理论中,文化人类学家弗罗贝纽斯将非洲划分成不同的文化圈,发现每一个文化圈都具有一系列物质文化特质,地理环境相同的地方会产生相同的文化。文化圈理论既能运用于个别文化中,也能运用于整体文化中。1911年,德奥传播学派代表人弗里兹·格雷布纳(Robert Fritz Graebner,1877-1934)对文化圈概念做出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是在某个地方一次性产生,向四周传播,从而形成了以该地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圈’,而一个文化圈的边缘又与另一文化圈相交叉”[5]。

2.文化圈有关空间和时间的规定

文化圈可以从空间角度强调文化特质的分布状态,即地理空间上的相同文化特质在一起构成文化丛,特定文化丛结合的特定空间构成文化圈。与此同时,在纵向的时间维度上,文化圈内还存在着不同文化特质出现的时间顺序,即共处于一个文化中的不同特质所显示出来的时间上的先后顺序[4]。文化圈根据时间维度可划分为原始、古代、近代等文化圈,按地区可划分为东方、西方等文化圈,东方文化圈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以中国儒学文化和佛教文化为代表。“中国内地和香港同属于大中华区,具有大中华区文化圈的共同本质属性,如使用汉字、崇尚儒学等”[3]。西方文明源于两希(希伯来和希腊)文明,其主体思想基本围绕着人、欲望、宗教而展开,自由民主意识根于其中,引领当今西方世界的主流价值取向。殖民时期的香港就深受西方文化圈的影响,形成了与内地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次文化圈。

二.香港的特殊历史与其本土意识的形成

“‘本土意识’是指属于某个地方……”[1],从本质上来讲,本土意识作为一种地域意识存在,表现为对某一地区的热爱和归属。中山大学区鉷教授认为:本土意识的核心是民族文化意识,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个人身上又会表现为不同的时代意识和主体意识[2]。可见,“香港本土意识”体系的形成离不开历史的积淀,同时又与当今形势有一定的关系。

1.香港殖民地历史与其本土意识的产生

香港的历史可以追根溯源至5000年前,秦军南征百越,香港一带正式归入中国领土,此后一直置于中华主体的管辖之下,直至1841年鸦片战争清朝战败,才于1898年被迫割让,成为英国的殖民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发展停滞的内地相比,香港经济腾飞,本土文化逐渐兴起,香港人逐渐确立起一种具有优越感的本土意识。与此同时,香港社会兴起的诸如“六七反暴运动”“金禧事件”等一系列反殖民运动成为香港本土自我意识觉醒的有力推手,然而这些社会运动并没有撼动英国殖民文化在香港的影响力。“在‘香港本土意识’中,既有体现香港精神、能够凝聚香港社会‘爱国爱港’、‘爱乡爱土’情怀的本土意识,也有刻意突出所谓‘主体性’的本土意识”[8]。为获取香港精英阶层和市民的支持,港英当局随之采取行政吸纳政治精英、教育培养“亲英”力量、文化扶持淡化国家认同等一系列“柔性殖民”政策,后殖民主义意识不断被融入到香港的本土意识中,香港人民因此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熏陶,在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上与内地形成差异甚至对立,香港也从最初的“反殖民主义”本土意识逐渐转向了“反中”的本土意识。

2.香港回归20多年中本土意识的逆向崛起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的中心地位在“一国两制”的保驾护航中始终保持不变。但是,回归后的香港并没有真正地开展“去英化”“去殖民化”的教育工作,在西方殖民文化占上风的情况下,任受到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的香港青年对中国历史和中国国情的教育还停留在空白期,部分港人的“恋殖”现象日益突显,将内地视为文化落后的“他者”。随着内地的迅速发展壮大,部分香港人骨子里的自我认同和优越感受到冲击而产生被边缘化的感觉,反华情绪日益高涨,对中华文化和国家的认同感日趋消减。在这种形势下,本土意识伴随着“伪主体”意识在香港崛起,香港社会日益夹杂着更强烈的“小香港”狭隘思维,缺乏“大中华文化圈”的宏观视角。

3.保守主义的抬头和本土意识的激化

201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风云变幻,英国脱欧,北爱尔兰与苏格兰站出来也想脱英,欧盟的凝聚力和一体化受到巨大冲击。2017年特朗普在第45任美国总统的就职典礼中大肆宣扬“美国优先”的口号,此后美国“毁约退群”的单边主义行动层出不穷,促使西方文化逐步走向保守主义,欧洲分裂趋势也愈发明显。在这种国际形势下,保守主义的抬头和香港本土意识的崛起,促使部分香港人在国际舞台一片“退”“脱”声中跳了出来,涌现出了大量不满特区政府和反感内地的青年之声。部分情绪化、非理性化的香港青年对内地产生情感扭曲,街头游行示威和暴力抗争活动频繁密集,反政府、反权威意识泛滥。这种“新常态”的背后是躁动不安的社会和暗流涌动的西方反华势力,香港的本土意识由此激化,逐步沦为反对派谋求香港独立的分离意识和极端主义的推手。

三.香港历史与其文化认同意识

1.港英政府的文化政策

港英政府在殖民期间除了对香港进行军事、经济和政治上的控制,还通过宗教、媒体对香港实现奴化教育。这种奴化教育以权利为导向,“强调公民的权利与责任及其统一关系,崇尚‘人权高于主权’,个人的自由权利神圣不可侵犯”[6]。在教育方面,出于利己动机,港英政府推行普遍的英语教育,贩卖西方生活方式,西方价值观念不断渗透香港教育,一大批香港青年的思潮悄然倒向了西方意识形态化,而中文反倒成为了“二等语文”,在教育中常常不受重视。港英政府刻意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弱化港人的国家政治认同,这导致香港与内地在思想和文化上的隔阂甚至社会对立;为回归后的香港种下了许多“不安定”的种子。

2.特区政府在文化教育上的无所作为

增强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根本在于提升语言、文化、历史教育,然而香港特区教育局并没有推行中国国民教育。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香港企业家伍淑清一针见血的道出了香港教育局的不作为:“仿佛不知道香港已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从来没有兴趣去推动国民教育”[10];而作为香港最大的单一行业工会的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也成为了反华势力的“急先锋”,热衷于煽动学生群体罢课和发起各种乱港游行活动......可见香港的暴乱就是教育失败的直接反映。2000年,香港取消作为必修教育科目的中国历史,代之以泛政治化的通识教育,在教材中不仅有意炮轰中国的“一国两制”还对西方的“占中”行为加以粉饰,激化香港与内地矛盾。相比于学生从小就接受爱国教育的中国大陆,香港地区教材中爱国教育的缺失成为当今多数香港青年缺乏文化认同意识的一大因素,香港学校没有统一教材,教师授课自由,一些思想激进的教师对中国历史进行歪曲,助长了年轻人的不满情绪,培养了一代缺乏中国历史观和文化观的年轻人。特区政府在文化教育上的不作为,最终使香港的年轻人丢掉了文化的根。

3.香港暴乱背后的文化认同危机

一个地域的文化形成需要经过历史的沉淀。纵观香港的前世今生,香港与内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两地间文化一衣带水,共处于大中华文化圈内。但是,英国在香港一百多年的统治使香港民众深受其所灌输的价值观影响,文化也随之西化,在文化多元性背景下逐渐形成了文化自我意识,在思维模式、价值理念上与内地民众形成了一定的隔阂和心理界限,缺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这是很多冲突的起源。香港价值观念里强调最多的是西方自由、平等的普世价值观,强调个人至上和斗争精神,与大陆传统的家国教育理念、注重伦理道德存在很大不同。部分香港人将香港看作一个特殊的区域,很少有国家的概念,强烈的本土意识使得香港民众对自由、民主、人权的认同高于对国家主权的认同,认为香港社会自由法制优于大陆。面对内地的迅速发展他们产生了一种香港“优越感”丧失的焦虑,渴望主体性和独特性,乐此不疲地追求西方反华势力所谓的“自由斗士”“民主战士”称谓,在文化和国家认同的泥沼里无法自拔。

四.思考与建议

1.厚植和谐理念,包容文化差异

主权中国之外还架构着一个更具包容性和灵活性的文化中国。《左传》中记载道“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9]?当今时代习近平主席在多种场合也反复强调“和而不同”的思想,“和”是多元统一的整体,包含着“差异”和“创新”,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以和为贵、以文化人的交往理念温润人心,所以生生不息。陆港地区间的文化差异由于历史等原因而生,但这不应该成为冲突和对抗的借口,两地人民要正视差异,尊重各自的文化圈,和谐共处于中华大文化圈内,针对不同于自己所处的文化圈内的制度、法律、社会习俗等要作出适应性改变和融入。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传统,摒除傲慢与偏见,厚植和谐理念,用包容化解分歧。

2.弘揚中华文化,增进文化认同

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不断弘扬中华文化,增进文化自信,宣传和引导香港人民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加强国民教育以形成两地文化认同的最大公约数,积极利用文化融合来化解文化冲突,从思想上加强香港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从而增进对内地的文化认同、制度认同和社会发展认同。“塑造文化认同的前提是基于血缘记忆、地缘记忆和历史记忆的共有文化和同根文化,要积极发挥中华文化感召力强、依附力大的特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香港青年主动寻求身份依附”[7]。香港与内地文化同源,无论是大陆人民还是香港同胞,他们的血液里都留存着中国人的文化记忆和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港独分子和反对派的居心叵测永远改变不了内地和香港的大融合趋势。

香港与大陆文化本同源,但是西方一百多年的殖民历史人为地切断了这条天然的文化认同纽带,很多香港同胞缺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并产生了强烈的本土意识,这导致部分缺乏社会经验的香港青年在港独分子和反对派的推波助澜下为追求所谓的“香港独立”而不断参与暴力袭击事件,促使2019年下半年以来的香港暴乱活动不断升级,多次触碰“一国两制”原则底线。作为一座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城市,香港如少年般在栉风沐雨中成长,彷徨与叛逆随行,成长与希望相伴,针对香港暴乱,“止暴制乱,恢复秩序”是全国上下最大的诉求,香港与内地要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一国两制”政策优越性,尊重各自的文化圈,携手并进,在差异中寻求融合,在融合中化解冲突,以平复香港地区日益凸起的本土意识,增进香港同胞的文化认同意识,保证香港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推动“大中华文化圈”的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Snyder Gary, The Real Work [M].New York:Directions Book,1980.

[2]曹山柯.近年我国的本土意识与后殖民主义研究[J].学术研究,2005,000(007):120-124.

[3]管艳霞.“一国两制”背景下内地与香港跨文化冲突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3(02):104-105.

[4]王学基;孙九霞.文化圈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J].旅游论坛,2019,v.12;No.69,17-26.

[5]吴宁.移入与根植——中国人类学学科化进程研究[D].中山大学.

[6]杨红柳.从歧见到共识:香港青年国民身份认同的政治价值观探析[J].学习与探索,2017(7):79-85.

[7]姚嘉洵,孙晓晖.香港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困境及其增进策略探析[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4).

[8]祝捷,章小杉“香港本土意识”的历史性梳理与还原—兼论“港独”思潮的形成与演化[J].港澳研究,2016(1).

[9]跟着习主席学传统文化之文明篇:温故而知新[OL].新华网,http://union.china.com.cn/zfgl/2014-09/26/content_72655

82.htm.

[10]“修例风波”造成香港家庭撕裂,为何价值观差异巨大[OL].北晚新视觉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24921

63548545846&wfr=spider&for=pc.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者:徐小双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英语教育论文 篇3:

通识教育视域下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研究分析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体现出复合型、深入化的趋势,以前英语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唯有借鉴通识教育思想,转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式,才能真正促进我国英语人才市场的发展。在现代教育培养中,通识教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各大高等院校应注重通识教育模式,以此来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关键词:通识教育;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

近些年来,英语专业面临着很多挑战,想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应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这就需要教育工作人员对英语专业学生开展通识教育,对课程设置合理调整,在英语专业课程中渗透通识教育。尽可能地扩大教育范围,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多方面能力,促进英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但结合实际情况来讲,我国高校在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中还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我国各大高校应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通识教育培养理念与专业教育二者的关系

1.通识教育的培养理念。通识教育不但是大学的一种培养理念,而且也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模式。其目标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在这里所谓完整的人,就是具有优美情感、远大眼光的人,而不是只拥有一门技能的人才。在通识教育培养模式下,学生应对人类知识总体情况全方位、多层次的了解,在拥有知识与经验的前提下,对自身的专业方向理性选择。学生灵活地应用学习方式,形成一个扎实、完善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并对当前一些重要社会课题有所认知,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

2.通识教育的专业理念。在通识教育培养模式下,所培养出的学生既有一定的专长,而且在身心、智力方面上也能全面健康发展,同时还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一些社会公共事务中,成为一名关心国家大事、有责任心的社会公民。简言之,通识教育注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人进行培养。

3.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三种观点。在高等教育培养中,通识教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部大学生都需要接受的教育。强化通识教育已经成为改革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趋势,在现代科技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很多交叉和边缘学科出现,社会需要适应能力强、反应能力强的人才,需要高等教育转变学生单一的知识结构,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从通识与专业教育二者关系上来讲,当前有三种不一样的观点:一是通识教育是在补充和纠正专业教育,也就是学生在学习好自身专业知识基础上再学习一些其他专业的知识,在这里通识与专业教育是并列的。二是通识教育是在深化和延伸专业教育,也就是专业教育通识化。三是对于专业教育来讲,通识教育是其灵魂和统帅。很多学者都认为,通识教育应对上述三种观点进行结合。通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模式,既要求学生学习好自身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也要改造一些过分狭窄的专业教育。从上面的分析中可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互辅互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在通识教育视域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1.培养具有远大战略目标的人才。高等院校已经将通识教育模式广泛应用在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中,并且也建立健全一整套的培养模式。在通识教育培养视角下,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英语人才不但具有远大的战略目标,而且看问题还能够从整体上入手,有着远大的目光。复合型英语人才还应该有高尚的人格素养,对各领域的英语知识都略知一二,能够充分借鉴其他方面的知识来解决自身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对本专业中的问题独立解决,同时还能清晰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复合型英语人才需要具有哪些素质和技能,在找到自身不足的同时,及时完善不足,促使自身成为一名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2.具有扎實的英语理论知识基础。在通识教育领域下,培养出来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不但具有较强的英语能力,而且在德智体美方面上能够全面发展,既大大提高了自身专业能力,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应用所学的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且在态度和情感方面上有着极大的提高。通识教育的教育培养理念就是教导学生先学会做人,有着做人的基本理念,秉持我国优良的传统,如乐于助人、好善乐施等,为促进社会的发展而贡献出自己更多的力量。为了能够使学生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工作后也能继续努力学习,通识教育主张在教会学生一些基本专业知识上,尽可能地了解其他专业方面的知识,并能够融会贯通各个专业的知识,进而提高自身多方面的能力。

3.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通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对各个专业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有效掌握,在大学生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无疑提高了复合型英语人才的竞争力,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找到自身称心如意的工作,并在实际工作中利用自身多样化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快速、完善地解决自身在工作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明显地提高自身工作适应力,特别是一些牵扯到专业知识的交叉学科中,如果通识教育能力较强的学生,那么他的竞争优势就会很明显,他们可以从各个角度看问题和思考问题,进而在最快的时间内完善解决问题。这种利用多个专业知识创造性、有效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他普通学生很难做到的。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通识教育已经被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重视起来,将来势必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三、通识教育视域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架构

1.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英语专业培养大纲中提出,对于复合型英语人才既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也需要有较强的专业素养。也就是在学习好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要拓展人文学科与科技知识,明确掌握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重视培养自身获取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引导自身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传统英语人才对比来讲,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在道德情操、专业素质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所讲的复合型人才,就是具有两个专业基本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其内涵包括如下两层面:第一,指的是各个学科与各个专业的复合;第二,指的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通过分析和研究发现,复合型人才需具有如下几点特征:首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知识面广阔。复合型人才至少要了解和掌握两个专业以上的知识,所以应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进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知识的交融性。复合型人才通晓很多学科的知识,但需要明确的是,这些知识并不是松散存在,而是互相融合和交叉的,在融合和交叉下,形成了新的知识点,既能够解决本学科和本专业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可以说,是否能够融合学科知识是判断复合型人才的标准。最后,能力的创新性。宽厚的基础再加上交融多学科知识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并不是简单相加各个学科,而是在实践中发挥各个学科知识的作用,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并在融合各学科知识下来实现超越原来知识的目的,用新的思维、新的想法来解决自身在实际生活和工作遇到的种种问题。

2.培养具有英语特色复合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作为开展教育培养的主要场所,其自身具有显著的教育培养特色,同时语言专业又具有一定的应用性,重视在社会实践中具体应用,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开设的语言专业应与社会需求相符。当前,世界各个国家联系越发密切,在语言交流中,不仅使用英语一种语言,具有小语种复合型英语人才常常是供不应求,这样就促使很多高等院校开设了小语种专业,掌握一种或者多种小语种的人才也成为了高等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主要趋势。同时,高等院校各个专业的发展与社会的進步和发展都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各个国家的交流和合作已经成为了促进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交流与合作中,语言沟通问题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掌握多种语种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也就有了施展才能的地方。如当前社会上快速发展起来的生物医学发展了生物医学英语专业,也带动了很多生物医学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社会的发展需要逐渐建立起一些专业,并且一些已经饱和的专业正在逐渐退出高等院校的课程安排中,如商务英语专业,通过前几年的大规模招生,当前我国社会上根本不需要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并且此专业的人员都是很年轻的,在近十年内社会都不会需求此专业的人才。所以,这种实用性较低的专业应退出高等院校英语教育培养的课程,开设一些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以此来促进我国社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想要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应结合通识教育理念,全方位、多层次地反思英语专业建设理论,从师资力量、培养模式、课程总结等各个方面上来探索,致力于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以此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但想要做到这一点,只靠高等院校一方主体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我国政府、社会组织等主体积极配合,唯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才能在通识教育视域下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伍艳萍.广西高职高专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高教论坛,2014,(9).

[2] 左靖.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J].企业导报,2013,(16).

[3] 邱志华.边疆地区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云南省保山学院为例[J].保山学院学报,2012,(3).

[4] 吴舒涵,牟辉,林美萍.互联网环境下校企合作课程改革路径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6,(Z1).

[5] 张宁光.涉海专业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7).

[6] 程航,王显志.高校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之难点探究[J].安顺学院学报,2011,(2).

[责任编辑 刘 瑶]

作者:王晓茹

上一篇:新型农合医保影响医院管理论文下一篇:宽口径就业背景下工业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