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民俗文化论文

2022-04-15

摘要: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藏有丰富的具有闽南地区特色的石雕狮子(以下简称石狮),主要有门狮(“狮子滚绣球”“太狮少狮”)还有“风师爷”及望柱狮等几种类型。文章主要通过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馆藏石狮来赏析闽南地区石狮雕刻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石狮民俗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石狮民俗文化论文 篇1:

被淡化的艺术群落

摘要: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绥德炕头石狮艺术,是陕北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具特征的艺术类型。然而长期以来,在美术史中,对于陕北炕头石狮的研究相对分散。本文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角度出发来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陕北炕头石狮艺术的保护,希冀陕北炕头石狮这一“被淡化的艺术群落”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关键词:陕北炕头石狮艺术 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怒放在唐宋的昙花——陕北炕头石狮

陕西炕头石狮是美术史中的一个篇章,其中包括了陕西的关中、陕北两大地区,并以陕北炕头石狮更具代表性。而唐宋以后,在美术学中,陕北炕头石狮艺术逐渐成为被淡化的艺术群落,即:一是现有的关于陕北炕头石狮艺术的研究成果或是在著作中一笔带过,或是夹杂在陕西炕头石狮艺术的整体研究中而未单独论述,因而关于陕北炕头石狮艺术没能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是很多已有成果主要还是停留在知识叙述的层面,多是就“石狮”论“石狮”,而未能从更广阔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论述。

1 陕北炕头石狮概述

炕头石狮,也叫“拴娃石”,是流传在黄河中上游的民间艺术品和祥瑞之物,其中包括了陕西的关中、陕北两大地区,并以陕北炕头石狮更具代表性。

陕北炕头石狮主要流布在今绥德县及邻近的米脂、清涧一带,大约肇始于汉代,兴盛于唐宋,而如今已逐渐淡出了陕北人的生活。1陕北炕头石狮属于小型的民间石雕,体积不大,一般小不过寸,大不盈尺。据考究,陕北炕头石狮艺术是由上古流传下来的巫文化和古代的狮文化演变而来,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风俗与民俗的表现载体。2它与黄土文化中的“长命锁”习俗密切相关,民间视其为孩子的生命守护神。当孩子的父母在屋外劳作,为预防孩子从炕上滚落下来,便用个小石狮与孩子拴在一起,孩子因力气小而拖不动,也就掉不下炕了;其次,在当地人眼里,不过十二岁的娃娃魂不全,最易被邪毛鬼怪伤害,给小孩拴个石狮,让狮子来守护,就可以平安健康地成长。3

陕北炕头石狮这种身份职责的变化,使得它们不同于古代其他的狮子形象,而是被赋予了一种人格化的亲和力,显得既威严又可爱。

1.1 陕北炕头石狮整体造型风格

陕北炕头石狮包括头部、躯体、串铃、璎珞、底座五个部分。从整体上来看,陕北炕头石狮的造型风格可以概括为以下4点。

1、写意概括。它们多大胆夸张,并不刻意地去追求严格的比例和关系,也不求细节的面面俱到。艺术家将石狮头部的鬛毛、尾巴及腿部的造型分别用一些类似于菱形、同心圆等的几何纹进行概括。总而言之,陕北炕头石狮的写意造型旨在写意、写神、写心。

2、虚实相间。匠人们采用了虚实相间的雕刻风格。“实”即对局部主要部分的刻凿,而省略的其余部分是喻指“虚”。这样的造型风格是基于哲学中的阴阳观,在陕北炕头石狮的创作中,受信仰、规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石狮眼部“实”,嘴部“虚”;前肢“虚”,后肢“实”,给人以层次感。

3、稚拙自然。陕北民间匠人不追求石狮外表的光鲜亮丽以及各部分的精美雕刻,而在意一种质朴淳厚的美,传达出陕北农民憨厚、朴实的一面以及他们对民间艺术最朴素、最本真的追求。

4、动态传神。陕北炕头石狮有的蹲踞、有的站立,有的怒目、有的憨厚,造型多变,不拘一格,生态万般。通过匠人们对狮子不同动态的把握,传达出每个小狮子不同的性格,形象刻划恰到好处。

1.2 当代视野下的陕北炕头石狮

在市场冲击下,陕北石匠渐渐丢弃了这种“不来钱”的什物。炕头石狮成了文化馆、博物馆的藏品——一种极具温情的风俗逐渐消失。4由于它是舊时代的产物,如今早已退出了陕北人的生活,古代那种崇拜炕头石狮、雕刻炕头石狮、使用炕头石狮等现象已不复存在。

然而,作为独具特色的陕北民间文化遗物,炕头石狮艺术的文化精髓却随着时代的变迁,愈来愈彰显出其非凡的艺术魅力。陕北炕头石狮艺术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在当代物欲横流的环境中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非物质遗产背景下的陕北炕头石狮艺术

包括陕北炕头石狮在内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我们民族的精神薪火,凝聚着我们民族的精神气质。任何一种对陕北炕头石狮的破坏,遗失的是石狮,毁的却是文化。

2.1 陕北炕头石狮保护现状

陕北炕头石狮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列入其中,其保护单位是陕西省绥德县人民政府。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三级政府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角度出发针对炕头石狮的濒危状况采取了相关措施对其进行了有效的保护。

2.1.1 陕北炕头石狮的濒危状况

1、炕头石狮雕刻工序多、经济效益小,因此民间艺人渐渐丢弃了这种“不来钱”的什物,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从事炕头石狮的传承和发展工作。

2、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医疗条件越来越好,儿童的得病率、死亡率也不同于以前,因此,炕头石狮不再作为陕北地区儿童必备的神武,人们对石狮的崇拜逐渐淡化。

3、对炕头石狮“外热内冷”(即外地人很看重这种包含神佑功能、人文精神的工艺品,本地人则表现出冷漠)现象的研究不够,没有探索出能使陕北炕头石狮传承光大的方法。

2.1.2 陕北炕头石狮的保护计划

对于陕北炕头石狮的保护,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三级政府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保护和发展:

1、进一步收集陕北炕头石狮作品和相关资料,完善归档建档工作,使其有一个科学、清晰的归类和整理,让人们能更好的了解它。

2、组织陕北研究爱好者,对陕北炕头石狮的艺术、民俗及相关的地理人文进行专题研究,完成炕头石狮论文集的编辑出版工,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3、与县石雕协会合作,建立民俗石狮雕刻公司,有效缓解陕北炕头石狮艺术经济效益低的境况。

4、与旅游业对接,在陕北各景点设置专卖点,让各地游客领略陕北炕头石狮的神秘光彩。

总而言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陕北炕头石狮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推动陕北民间艺术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反思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从总体上看,虽然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度开发。着眼于经济利益,没有认清“保护”是前提和根本目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不负责任的开发,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面目全非、特色全无。

2、保护工作与民众生活的割裂。脱离当地民众的“保护”往往都是“治标不治本”,促进民众的文化认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唤起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使民众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才能真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5

三、结语

在大力提倡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我们应克服浮躁之风,潜心研习先辈们遗存下来的这些宝贵的艺术珍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为我们今天的艺术服务,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1 朱尽晖:《陕西炕头石狮艺术研究》,西安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2 张静、田旗:《陕北炕头石狮的繁衍文化与民俗文化解读》,《装饰》,2011年8月。

3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4《榆林特快》:《陕西绥德传统特产:绥德石狮》,2009年9月。

5 刘魁立,张旭:《非物质文化遗产精要》,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06页。

作者:张媛 谷贺

石狮民俗文化论文 篇2:

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馆藏石雕狮子艺术赏析

摘 要: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藏有丰富的具有闽南地区特色的石雕狮子(以下简称石狮),主要有门狮(“狮子滚绣球”“太狮少狮”)还有“风师爷”及望柱狮等几种类型。文章主要通过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馆藏石狮来赏析闽南地区石狮雕刻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闽南地区;石狮;门狮;文化内涵

《后汉书·章帝纪》:“是岁(章和元年),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子。”《后汉书·和帝纪》:“安息国遣使献师子、扶拔。”由这些文献可知,狮子本非我国本地产物,大概在东汉初年由西域以“殊方异物”传入我国。石狮也始于东汉时期,早期石狮主要被置于帝王陵墓前以辟邪护墓,体态高大威猛,神态飘逸。魏晋时期,由于佛教的盛行,石狮开始广泛应用于寺庙大门作镇兽之用。后来石狮逐渐成为运用广泛的瑞兽,广泛应用于柱础、栏杆、桥梁、门枕石、屋顶等建筑装饰中。随着文化的传播,石狮雕刻艺术也逐渐传播到闽南地区,闽南地区的石狮师承于中原地区,但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受闽南地区区域文化影响。

1 馆藏石狮概况

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收藏具有闽南特色的石狮逾200只,有蹲狮、坐狮、卧狮,千姿百态,形象不一。泉州地区石狮雕刻艺术具有南派石狮典型的艺术特征,身肢柔润灵秀,形态含蓄多情,一般头部硕大、腿细短,脑凸鼻凹,耳部多呈卷叶型,类似犬耳,口部张开,裸露尖牙利齿。有的前肢双举,有的单抬一足,或蹲踞,或腾跃。明以后作品大都手舞彩带,身躯扭动,富有变化。雄狮或抱或脚踩绣球,雌狮旁立幼狮。身躯浑圆厚实,一般披有分组状长毛,尾如扇背卷。体态结构变化多端,鬃毛呈卷披状,变化多样,特别是颌下鬃毛更具装饰性,加上彩带绣球变化多端,有装饰华丽典雅的美感,整体给人以亲切而含情的感觉。特别是五代王审知女、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夫人王氏墓(“皇姑墓”)前石狮,其是泉州地区现存最早的石狮,虽经岁月磨砺,风雨侵蚀,缺依旧凝重雄伟,气度不凡。

2 馆藏石狮类型。

现存于南建筑博物馆的200余件石狮,主要有门狮(“狮子滚绣球”“太狮少狮”)还有“风师爷”及望柱狮等几种类型

2.1 门狮

一般放置于寺庙、宗祠门口两侧,呈对称摆放,左边為“狮子滚绣球”,右侧为“太狮少狮”。“狮子滚绣球”为雄狮,前爪下有一个圆形绣球,头部看向左侧。“太狮少狮”为雌狮,前爪下雕有幼狮,头部看向右侧。“狮子滚绣球”“太狮少狮”头部左右相互呼应,互相对望,看向大门中轴线。而闽南地区门狮显得乖巧憨厚,耳部耷拉着,鼻部大,嘴部张开弧度大,颈部的鬃毛卷曲顺滑。多采用蹲立式,扭头捏腰,顾盼多姿,有很强的动态感。这与北方门狮有很大的区别,北方门狮多蹲坐而立,头部或眼神正视前方,显得端庄稳重。

2.2 “风师爷”

闽南地区处于台湾海峡西岸,海峡峡管风大且常年盛行西北、东南季风,常年多风沙。狮子作为百兽之王,威严肃穆的形象被赋予辟邪招福的作用,寄托了民众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门或屋顶、村落的高台等处设立“风师爷”以镇之,一般单只蹲立于街头巷尾。就整体而言,“风狮爷”雕刻的精华在头部,尤其脸部,较显著的共同特征是圆眼凸出,鼾头宽阔,大嘴龇咧,甚至与头等宽,露出尖牙利齿,有的嘴角夸大成二凹洞,显得威严肃立。闽南“风师爷”有蹲踞式和直立两大类,一般蹲踞式为较早期,后期基本以直立为主。

2.3 望柱狮

中国古代大型建筑物及桥梁周围往往有石栏杆围绕,而连接石栏杆的石柱就叫望柱。望柱的头部常雕饰有狮、龙、凤、猴等动物形象,其中人们最喜欢采用狮子形象,称为“望柱狮”。最著名的如卢沟桥上的望柱狮,不仅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也藏有数量不少的望柱狮,这些石狮神情活跃,有的幼狮攀附在雌狮上,有的蜷伏在母狮的脚下,神态活泼可掬,雄狮则胸肌饱满,肱股筋肉突起,后肢盘曲,张口怒目,神态各异。

3 石狮雕刻艺术的文化内涵

闽南民间石狮雕刻艺术深受闽南地区区域文化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石狮雕刻艺术所表现的文化内涵归结起来有以下三点。

3.1 体现对民间信仰的崇信

闽南地区石狮的盛行与闽南地区人民对民间信仰的崇拜密不可分。自古以来,闽南地区民间信仰就特别发达,有林立的宫庙和成百上千的地方神灵,被传统儒家学者视为“淫祠”,南宋漳州人陈淳:“南人好尚淫祀,而此邦之俗为尤甚。自城邑至村墟,淫鬼之名号者至不一,而所以为庙字者,亦何啻数百?”人们通过趋吉避凶的祈祷仪式与神灵沟通,以期消灾除厄、扭转福祸。早期的石狮被赋予镇墓神兽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功能被逐渐放大,石狮成为祈福镇宅、辟邪御凶的吉祥之物。同时,民间信仰的开放性与杂糅多元性也让闽南地区的石狮形式更加多元,突破传统雕刻技艺,千姿百态,形态万千。

3.2 体现传统家庭观念

闽南地区的住宅前门狮,左侧为雄狮“狮子滚绣球”,右侧为雌狮“太狮少狮”,两只狮子互相对望,和谐统一。雄狮脚踏绣球威武霸气,象征男性主外,掌握权力,体现男性的主权和地位。雌狮踏幼狮,母子相亲,充满了母性的关怀,体现女性在家庭内部对繁衍子孙,促进家庭和谐的作用。成对公母石狮显示阴阳调和、生理循环,是家庭结构的真实写照,体现闽南地区的家庭观念。

3.3 体现封建等级观念

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人民被赋予不同的等级,等级观念深刻影响着古代封建文化。石狮作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也被赋予了等级性,石狮头上的螺髻数量是等级高低的重要标志。在官方中只有七品以上的官员才能摆放门狮,而门狮头上螺髻数量则代表官位高低。一品官员的府邸门前的守门狮,可以刻十三个螺髻,亦称“十三太保”。官员品级每下降一等,门狮头上的螺髻就要减少一个,这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在闽南民间,石狮的大小、造型不同,代表不同的身份和地位,是财富与权贵的显现,是财富权势自我标榜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斌.闽南民间石狮造型意蕴探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

[2]吴宝.旭闽南传统石雕艺术特色探究[J].艺术·民族·文化,2010(1).

[3]吕婧,朱翔.前世今生——解读“守门“石雕狮子的民俗文化精髓[J].艺术研究,2010(1).

[4]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梁思成.梁思成全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黄必应

石狮民俗文化论文 篇3:

福建省文联、省摄协慰问抗战老兵张子固

2015年8月28日,福建省文联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王来文,办公室主任郭平,省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潘朝阳代表省文联、省摄协慰问抗战老战士、福建省摄协老主席张子固同志,并带去由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颁发的奖章和慰问金。

张子固,山东胶南人。1945年即从事美术宣传工作,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政治部《华东画报》社任摄影记者,曾先后参加潍坊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福州战役等,进行火线报道。福州解放后,历任福建人民出版社编辑部副主任、副总编辑、编审,福建省美协秘书长、副主席,福建省摄协主席等职,现为福建省摄协顾问。

石狮市摄影家协会换届

2015年8月8日,石狮市摄影家协会举行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石狮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桂森,石狮市政协副主席黄章煌等出席大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胡珍,福建省摄协主席张宇,副主席马金焰、林辉龙、吴其萃等到场祝贺。会议选举通过邱国南为石狮市摄影家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主席。

“相约福之州”海峡两岸摄影作品展在榕启幕

2015年8月22日,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相约福之州”海峡两岸摄影作品展在福州画院启幕。福建省摄协主席张宇,福州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张苏飞等出席影展。该摄影展共展出200幅两岸优秀摄影作品,其中15位台湾摄影家的近40幅作品参展。

石狮举办何清和从艺45周年摄影作品展

2015年8月8日,石狮市知名摄影家何清和从艺45周年摄影作品展在石狮博物馆开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胡珍,福建摄协主席张宇等和来自全省各地摄影家、摄影爱好者200多人参加开幕式。

福建省摄影家协会成立航拍分会

2015年8月29日,福建省摄影家协会航拍分会在福州三坊七巷海峡民间艺术馆成立。福建省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潘朝阳与航拍分会会员、摄影爱好者近百人出席了会议。会议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林琦墅当选会长,张梓昌、薛晓秋、高小青、刘丰、郑戈当选副会长,饶军任秘书长。

嘉兴杯全国端午文化摄影大展评选揭晓 福建作者夺金

日前,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信息资源部、浙江嘉兴市节庆办主办的嘉兴杯全国端午文化摄影大展评选揭晓。大展征集作品近1.5万幅,福建作者杨伊园的《龙魂》脱颖而出,荣获金质收藏奖。

“闽东之光”福建省宁德市摄影作品展在京开幕

2015年7月24日,由中共宁德市委宣传部、《大众摄影》杂志社主办的 “闽东之光”福建省宁德市摄影作品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开幕,共展出200多幅优秀摄影作品,让观众仿佛置身闽东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俗文化中。当天,中共宁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姗娜为“行摄宁德采风活动”启动授旗。

海峡摄影艺术学校首期航拍摄影班开学

2015年8月15日,海峡摄影艺术学校首期航拍摄影班开班,首批来自全省各地的15名学员参加学习。福建省摄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海峡摄影艺术学校校长潘朝阳出席开班仪式。

上一篇:工程建设管理论文下一篇:机床色彩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