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2024-04-30

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通用8篇)

篇1: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90后大学生特点及原因分析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09级思想政治教育4班孙雷***

关键词:90后性格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摘要:面对90后这个个性鲜明、勇于表现自我,知识丰富,思想独立,喜欢理性,但又有缺乏合作、对网络过分依赖、心理较为脆弱等特点的这个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师生关系、教育理念、教学环境等方面都应有所创新,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

(1)个性鲜明,敢于表现自我,但缺乏团队精神

90后大学生在各方面都喜欢彰显个人特色,标新立异,喜欢新颖有个性的事物。从衣着外表、兴趣爱好都追求独树一帜,喜欢标新立异,比其他年代的年轻人更乐于表现自己、证明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也正是因为对个人的过分关注,导致对集体的冷漠,集体归属感不强,团队协作意识较差。

(2)知识丰富,求知欲强,但对网络过分依赖

由于网络的普及,90后大学生群体较早的接受了这一信息交流平台,及早掌握了获取知识信息的方法,在网络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和信息。网路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并且乐于善于借助网络寻求新的知识,获取问题的答案。但是由于网络所传递的信息良莠不齐,各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消极的积极的思想可以在同一过程中出现,增加了大学生辨别真伪善恶的难度,无疑对大学生的思想观点、价值观点产生影响,网络的虚拟性更使不少大学生沉迷其中[1],丧失现实感,从而丧失目标、迷失方向,对网络的过分依赖使他们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部分出现了交流困难等问题。

(3)思想独立,但心理缺乏依靠,较为空虚

90后大学生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比较抢眼,但是他们的内心却不像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那样个性鲜明。大多数人内心缺乏安全感、缺乏对他人的信任,很难轻易对人敞开心扉。

他们追求独立、自由、渴望有成人感,甚至故意装成熟装老成,但事实是表面上的成熟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幼稚。处于从幼稚到成熟转折点的90后大学生,其实远没有走出他们的心理断乳期,长期以来家庭对他们过度的关心、保护,促成了高度自我关注的心理,依赖心理严重,缺乏独立性,社会经验的贫乏,生活阅历的肤浅,使他们对当代多元社会的各种嬗变和冲击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他们在遭遇挫或遇事不利的时候往往自信心受挫,缺乏自我调适的能力,心理极为脆弱,容易走向极端。

(4)主流价值观积极向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改革开放成为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变革的潮流和由此导致的社会震荡必然经过学校、家庭等各种途径对他们产生影响,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样化和分散化的趋势,但值得肯定的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大部分大学生注重个人与社会并重,奉献和索取统一,事业与利益并取,愿意他人和社会服务,同时注重社会的最终和他人的回报。

(5)关注社会思潮,价值观更加务实

处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变革这个大环境中,信息出现开放和透明化,使得90后的大学生群体对社会的认知更加趋于理性,但也更加趋于功利,更加务实,讲究实用,追求实惠,例如在大学生入党动机调查的活动中,他们大部分人更加趋向于入党能给个人带来好处和实惠。

(6)人生态度与目标设计更加理性

由于社会开放带来的信息通畅,网络交往的社会性,青年群体往往能更早地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各种样态、规则和潜规则,加上当今社会竞争日益烈,生存发展压力逐渐增大,催生了他们更加清晰、理性、务实的人发展意识和生涯规划设计。

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如下:

一.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新教育手段

(1)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层面的灌输,体现为一种“灌输式”或者“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在这种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重视,积极性没有被很好的调动。同时,我国的德育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使道德教育具有强调政治性,注重规范性和系统统一性的结合。在这种教育中,更加注重知识层面的学习,而学生并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因此,我们需要将传统的正面的理论灌输转变为一种体验式的、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到教学过程中,真正的学习并内化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步入21世纪这一信息时代,网络这一信息传媒工具毫无疑问的获得了90后大学生青睐,所有这些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2]。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育主题单方面向教育客体输出教育信息的方式,主客体之间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双向的、平等的交流对话,网络平台具有信息传递量大、传递速度快、可以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使教育主体更乐于接受教育,网络的灵活性还可以使教育主体游刃有余的针对教育客体的具体情况立即做出判断和调整,因此,应加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速度。

(3)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心理咨询和指导,及时进行心理调适 90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脆弱、敏感的心理特质需要引起特别关注,应进一步拓展高

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渠道,开展多样化的有效的心理咨询指导,并适

时进行挫折教育,帮助学生完成心理调适,以健康阳光的心态积极面

对大学学习和生活

二. 教学理念上

(1)坚持目标引导与层次化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明确的目标是前进的积极动力,高校应给大学生以明确的目标引导,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并积极努力实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不再是“天之骄子”,都需要努力奋斗,在认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山,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注重层次化教育,注重90后群体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可采取问卷调查、集体谈心、个别交流等多种方式和途径。

(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面对90后这样一个个性多样的群体,只有了解他们的思想才能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让思想政治教育与他们的生活更近,要围绕他们在学习、生活、健康、交友、求职、恋爱等各个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才能更加有效的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更好的结合起来。

(3)针对90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过于 “理性” 的思考模式导致了一定程度的信仰缺失,出现了所谓的 “信仰危机”,这使他们很难凝聚在一起,并可能在一些重大人生点上出现动力不足、惘然彷徨的情况;自我意识的过分膨胀,造成其团队协作意识薄弱,也使他们过于注重实效,蔑视形式和口号,大学生喜欢挑战权威,民主意识强烈,希望听从自己的想法[3],另外,由于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和受教育机会增加,很有可能会出现他们对知识信息的把握在量上及质上超过教育者的情况,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教育者的权威性。

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也应当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师生心理和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和谐是指两者在言谈举止、思想观念、个性特征等方面能互相接受、认同或肯定,相互尊重而不抵触,如果能做到这点的话,那么教育者所做的努力常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吸引 相互支持,有利于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加注重实效性,注重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师不应回避反应现实的东西,而是加强引导,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的现实困惑。成为学生的思想教育者、学业监督者、心理疏导者、日常管理者、职业规划者等。

三.教育环境

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加强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大学生群体在校园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一个更好的人文环境,使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学习知识、开阔眼界、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参考文献:

[1]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08(9).[2]高中建,孟利艳“90”后现象的归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10).[ 3 ] 张耀灿 ,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M ].北京:人民

出版社 , 2006: 386-390.

篇2: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因

90后是独生子女的第二代,他们的父母在改革开放中受到了较好的教育,所以和孩子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而且90后在出生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得到不断完善,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观念的发展,以及关于独生子女问题在全社会受到重视和反思,使到学校和家庭愈加重视对独生子女的培养,90后大学生的素质总体上比80后大学生有了相对大的提高。

(一)自信张扬,独立特行

90后在出生时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普及,教育民主程度提高,学习模式发生巨大变化,使90后获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识更加丰富,也使他们在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信心和理性上超越了他们的前辈,在知识结构的复杂和多样性方面甚至知道或考虑得比老师还多。90后大学生思想上独立开放,行动上独立特行。他们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喜欢通过深度思考,争论和碰撞再认同,并结合实际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90后大学生非常乐意组织或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他们自信有能力搞好活动,并尽力在活动中展现自己才华,磨炼自已的斗志。

(二)思维方式开阔,价值观念更加西化

从1997年恢复高考制度之后,教育体制的一系列改革,使中国教育慢慢脱离死记硬背,思维定向的模式,迈向注重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个性教育。同时,90后所接受的学习方法教育也与前一代的大为不同,因此,90后大学生思维方式开阔。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日益强盛的国力和富裕起来的人民,吸引全球各地物品涌入中国,各国交流日益广泛。90后从小就接触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在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中,90后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与前几代人有很大不同,思想价值、行为方式更明显的带上西方色彩。

(三)竞争意识和创造能力强,个人规划长远

90后的父母们刚成家立业,就遭遇国家经济转型,他们习惯的生活模式——“铁饭碗”被打破了,他们不得不在改革的阵痛中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强迫自己去学习新的生存技能,去重新选择职业和创业,奋斗使他们饱偿辛酸。90后耳闻目睹父母们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惆怅,变革的社会使90年代出生的孩子普遍早熟,竞争欲望、财富意识强烈,创造能力、理财能力比前辈更强。对个人发展有计划性是90后大学生又一大特点。所以我们学校关于职业发展的讲座十分火爆,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社团组织就有两个。

(四)普遍思想早熟,个别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

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又忙于工作,加上互联网的普及,在特殊的生长环境里,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在讨论问题时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思维方向堪比成年人,他们的见解只能说服不能压服。他们亲情观相对淡溥,甚至显得有些孤僻。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部世界认识的深 1

入,经验相对增多,同时社会化的要求迫使他们与人交往,自己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自己需要理解别人,他们渴望找到可以倾诉自己真实感情的知音。但“千金易求,知音难觅”,此时个别性格内向的90后大学生难免会烦闷不安,对未来感到迷茫甚至焦虑。

(五)主流崇尚责任,个别缺失正确的价值观

市场化的竞争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使90后大学生更加务实,明白应该把价 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而不是抽象的哲学。因此他们行事注重实际,不重视形式,要求方法简单实用易行。90后的主流崇尚责任,也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效果。90后大学生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上表现得很积极,领悟也很快。如我们学校,在大一新生中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同学就很多,这说明90后大学生相当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是什么。当然,由于90后出生后社会生活环境相对优越,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他们更注重生活质量,乐于消费享乐。有些90后不愿走艰苦奋斗,逆境成才的道路,信奉金钱至上、享乐至上,价值观念严重扭曲。

二、“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

时代的发展变化对青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影响。“90后”的成长时期,正处于中国社会转型变革的重要时期,1998年国企改革的深化、非公有制的重新定位、200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的进一步开放、2004年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等代表性事件,都对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新型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成为影响“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最根本因素。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阶段,由此带来利益关系调整、收入差距扩大、公平与效率失衡等社会问题,深深影响着转型社会中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社会变革的复杂性,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正处于思想成长期的“90后”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从而对社会热点问题产生普遍关注。

竞争机制的引入激活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利益驱动机制成为调动人们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加上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都使得青年一代的价值观更趋于务实,比他们的前辈更早地考虑以后的生存发展。

(二)学校教育环境变化的影响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员令以后,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把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做为重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普及和高考的逐步改革,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年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中成长起来的“90后”,也进而表现出独立思考、个性自信等的优势,富有较强的创新理念。

但是,经济社会变革对学历和文凭的高层次需求,使得源于竞争社会大背景下的应试教育仍占据中国教育大环境的重要领域。以考试科目为准的教学内容单一化、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简单化、以知识掌握为目的的教学目的片面化、以升学为目标的培养目标唯一化,应试教育的弊端使教育者无暇顾及学生在道德理想追求、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90后”新一代大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接受素质教育的不均衡,导致入学时仍然存在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心理,对大学自主学习模式的不适应,在与人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独生子女家庭依然是“90后”所在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这类家庭往往趋向于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导致自我意识增强,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等不足。然而,随着90年代以来,对于独生子女问题的大范围反思在全社会开展,父母对独生子女责任感的培养越发重视,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鼓励他们因此更加独立自信,9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较之以前有较大程度上的提高。

随着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学生之间经济条件差距扩大,也导致“90后”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多元化。

家庭内部问题是“90后”大学生思想多元化明显的重要因素。家庭的不幸会导致一些学生缺乏安全感,心理脆弱,思想偏激。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革新初探

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应随之进行新的探索。

(一)建立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

独立自信、要求平等,是“90后”大学生的重要思想特征。他们思想活跃,追求个性发展,价值选择多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要求自己的人格能够得到尊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改变传统的简单灌输教育方式,改变调整以“老师”自居的高高在上的心态,注重与大学生平等交换思想观念,在双向交流中达成共识,调动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在交流中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要坚持教育主客体之间在思想上平等互动的参与,是共同的思考和交流过程。要多元价值观面前,要引导学生在多种选择中整理出核心价值观,而不是只是教育他们应该怎么做。在与学生的平等互动中,要尊重学生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正确对待自身不足,虚心加以学习改进。

(二)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是密不可分的,思想困惑、心理危机等问题背后可能有学生实际困难问题的引发,专业学习问题、参与集体活动不积极、对学校管理的非理性评价意见等问题的背后可能有学生思想问题的支撑。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这一论述给了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实际的导向和要求。要贴近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和状态出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他所处的生活或学习的整体环境下看待,放在学生成长发展的时间序列里看待,完整全面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因素,才能找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找到引导学生的合适途径。很多思想问题的产生,往往跟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只有努力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了解问题和事件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因素,而不是仅仅从思想觉悟方面进行教育,才能更好地从本质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三)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相比高校学生工作者直接参与的外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自我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的作用重在引导。让学生在外部引导下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学会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改进思维方式,在应对各种问题时才能够举一反三,创造性、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篇3: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1、社会时代环境

“90后”大学生的生长环境错综复杂。全球政治格局不断变化, 全球化形势不断加强。我国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经济水平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们的生活条件优越, 受到各方面的关爱较多。西方社会思潮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思想, 网络、手机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需品, 高等教育转向大众化, 让他们没有了“天之骄子”的优越感[1]。各个方面影响着他们思想特点的形成。

2、学校教育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都有很大的改观, 教师学历层次和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教育方式也有所改变, 使“90后”大学生享受着较好的教育条件。但由于我国高校实施了扩招政策, 从2003年开始我国就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激烈的竞争形势, 甚至面临“毕业即失业”的残酷现实, 使得“90后”大学生的学习、就业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3、家庭人文环境

由于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 使得大部分“90后”都是在“421”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由于家庭格局的改变, 使得子女更加依赖父母, 但是其他的亲情却相对淡薄。由于父母教育观念比较现代, 家庭教育注重民主, 尊重孩子的意愿, 使得“90后”自我中心意识很强。另外, 家庭的不稳定性和大学生之间贫富差异导致了“90后”大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多元化。

二、“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1、自信独立, 团队合作意识淡薄

“90后”大学生表现出很高的我中心意识。他们不论从思想上还是生活、学习上都追求个性, 对每件事都有自己的看法。“90后”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 由于“421”家庭环境的影响, 得到家人全部的关爱, 因此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总觉得自己是对的, 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大学里都实行住宿制, 因为生活习惯、乐趣、性格等等往往与宿舍同学发生摩擦, 处理不好关系, 造成心理困扰, 严重的导致心理疾病。

2、竞争意识强, 抗压能力明显不足

“90后”大学生由于较好的家庭条件使他们的成长道路减少了很多直面挫折和失败的机会, 他们总是对未来充满了自信, 从说话、举止中都能体现出自己对自己的肯定。但他们心理素质偏弱, 抗压能力明显不足[2]。一遇到困难, 大部分学生心理都会留下阴影, 并且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甚至小部分可能会一蹶不振。

3、思想开放, 功利性倾向严重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 “90后”大学生每天都面临新的技术、理念、思潮, 他们的思想得到最大的解放。但与此同时, 他们对物质性和功利性更为注重。他们认为, 人生的价值不应像抽象的哲学, 而应取向于具体的事情;人生关注的不是信仰而是理性;人生应更现实, 熟练掌握社会游戏规则。

4、过度依赖网络, 缺乏信仰内心空虚

网络时代已成为“90后”大学生生存的环境特征。大部分“90后”大学生睡觉前做的一件事就是玩游戏、看电视剧;起床后第一件事就上QQ, 上人人网。

他们的理想和信仰不坚定不明确, 内心时常感到空虚和迷茫。他们在网络中寻求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认同感和慰藉, 一回到现实世界中, 就变得焦躁不安, “网络中毒症”已成为“90后”普遍的心理问题。

三、“90后”大学生的教育对策

1、加强社会实践教育,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对个性张扬的“90”后大学生。高校要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要利用各种学生工作平台, 包括学生会、自律委员会、党支部、就业委员会等, 积极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调动“90”后大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奉献精神, 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 在社会实践中, 让学生加强与其他同学的沟通, 明确自己在团体中的定位, 加强队员之间的交流合作, 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受挫能力

由于“90”后的大学生个性都比较强, 心理比较脆弱, 遇事不愿与父母、同学交流, 因此,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3]。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因为现实遇到困难挫折, 而又没有及时解决造成的。高校应有意识地设置艰苦困难的条件, 让“90”后的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从而提高他们抵抗困难、化解他们受挫时造成的心理障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咨询、讲座等方式, 以提高大学生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养成自我调适、保护心理健康的意识。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

健康的校园文化, 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应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 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4]。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的演讲、书法、摄影、文艺演出等活动来活跃校园文化。通过这些活动, 提高“90”后大学生的政治觉悟, 陶冶他们的情操, 把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

总之, “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其他时代大有不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把握好“90后”大学生思想发展的走向, 结合其自身特点与现实的需要, 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湛红艳.“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2010, 5 (4) :9-10.

[2]、高博.“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管理的新途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114 (6) :27-28.

[3]、徐超.“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1, 28 (6) :16-19.

篇4: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375-02

毫无疑问,90后已经成为现今大学校园的主体学生力量。那么,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和科学技术信息化进一步突显的时代大背景下,随着信息生活方式的普及和各种成长环境的变化,相对于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大部分8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90后大学生思想观念是否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了哪些新特点、新情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当前急需要分析和研究的问题,只有这样,教育活动和工作才能得到改进和完善,有的放矢,真正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大量访谈90后大学生,获得丰富的一手资料后,从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心理发展状况等几个方面归纳总结入手,分类探索了90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从可操作角度有针对性的提出教育对策。

一、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

总的来看,90后大学生整体思想状况较好,相对于80后学生差异不是很明显。90后大学生传承了80后大学生的诸多优良品质,他们思想开放活跃、积极向上、进取、务实、个性自由独立,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但是,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意识形态的多元发展,加上家庭环境与生活方式的改变,90后大学生的思想也出现了一些需要重视的新特征。

(一)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我中心凸显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多维度和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是个体对于自我身心状况的认识、他人和社会的认识,自己在社会情境中的情绪反应、调控和态度。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走向成熟和完善的重要阶段。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总体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即自我意识发展情况是相对健康的。而相对于80后大学生,90后大学生在对待各种人和事时更加重视自身的感受和体会,看待问题更具有批判和辩证精神,更具独立的人格品质。他们在自我意识增强的过程中,更注重自我目标的实现,追求自我个性发展,崇尚自我选择和自我价值。但是过多的自我关注、自我价值实现欲望往往导致了他们人际信任水平的下降,交往欲和交往能力的减退,同时在面对集体或他人与自我发生矛盾时,自我控制和情绪调节方面能力相对较差,不能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集体的关系,集体荣誉感减退,社会价值淡化,以自我为中心更加凸显,个体意识强,甚至出现极端个人主义。

(二)功利价值取向相对明显

相对于80后等以往的大学生,90后大学生受其自我中心的影响,在价值观方面表现出更加功利取向的特点。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自我人生价值、个人利益追求更受90后大学生追捧。在学习、生活以及待人处事上,个人利益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动因素。主要表现为有的学生把自我利益的获取作为自己选择作为与不作为的主要标准,以回报作为付出的重要考量。有的学生把上大学作为考研、出国,找工作的通道,过分注重这些短期的个人奋斗目标,而不去思考人生的终极价值和追求,不追求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有的学生把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看得很淡漠,对待周围同学的挫折和困难处境熟视无睹,认为事不关己,却又夸大或自我放大自己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整日为自己的个人利益得失错误归因或患得患失,单一追求自我价值的满足;有的学生把担任学生干部、入党等成为自己找工作的筹码,缺乏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和集体精神。

(一)道德观念多样化

90后大学生在道德观念上与80后大学生整体差异不大,道德观念主流仍然是健康积极的,许多优良道德传统和真善美标准仍然被传承下来。但是,由于受到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日趋明显的影响,过去的传统道德标准与观念受到了一定冲击,90后大学生善恶标准、道德观念出现了更加复杂和多样甚至是消极的特征。积极方面主要表现在大部分90后大学生在发扬优良传统道德和礼仪规范的同时,出现了更加注重自我发展、思想开放和勇于进取等道德上的进步。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有的学生受环境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道德评判和道德行为的误区,比如不懂得自我尊重和尊重他人,利己主义道德评判标准错误,极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等,而这些都有可能会导致某些损人利己的道德失范行为出现。

(四)政治意识淡化

从整体来看,90后大学生政治立场坚定,积极拥护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和基本路线方针,政治思想健康、积极,向上。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网络和信息的发展,个别学生出现了政治理论学习和政治路线理解的误区。在具体表现上,有的学生不关心政治或不懂政治,在政治思想上有消极倾向、模糊认识和思想偏差;有的学生政治思想意识淡薄,政治迷茫和困惑;有的学生不具备基本的政治常识,政治学习热情不高,政治理想不明确或认为政治无用。而这些问题在发展大学生党员时表现尤为突出,相对于80后大学生,90后大学生在政治常识、政治觉悟等方面明显表现较弱,而这与他们价值功利化取向有关系。

五心理素质薄弱

90后大学生整体心理发展状况良好,但是,由于90后大学生基本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庭和父母的呵护,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有父母的庇护,而来到大学校园后,相对于高中和家乡突然的环境变化和人际关系改变,各种学习和生活压力扑面而来,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全部发生改变,加上就业竞争的激烈,心理问题更加凸显。部分大学生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方式和环境,出现社会适应性障碍;部分学生不能准确认识自我、不能准确把握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出现不能自我接纳的自卑或盲目自我欣赏的自大等自我意识发展不良现象;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胆小,交往被动,不善于人际交往,人际交往能力弱,不能良好的处理和适应人际关系,甚至出现交往动力不足的交往倦怠,不愿与人交往,脱离社会或逃避现实;部分学生承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差,在面临困难、挫折和压力时,不能适时有效地做到自我调节和舒缓,不能合理的归因,没有途径倾述或寻求支持帮助,导致个体出现消极心理品质、自我调控能力减退和自我心理平衡障碍等,甚至一蹶不振,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

二、教育对策

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新特征,尤其是一些负面思想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从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实践教育、加强心理教育和训练两个方面着手,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

(一)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实践教育

大学生人格思想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即可培养性,通过正确的引导,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实践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为基本内涵的相辅相成的科学体系。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一个重要内容。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实践中,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丰富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将中华民族传统优良品质和优秀文化在教育和实践活动中灌输给大学生,引导他们对自己有合理恰当的定位,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既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又重视社会价值的实现,树立长远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不想违背的社会理想和奋斗目标,而不是狭隘的个人短期目标,同时为达到目标而积极进取。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养成良好稳定的气质、修养和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和品质,提升综合素质。

(二)加强心理教育和训练

近年来,随着国内高校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事件的时有发生,高校越来越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状况,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大高校纷纷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专门从事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活动。有的高校将心理课程作为所有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而作为当今校园主体力量的90后大学生从小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竞争压力的影响,相对于以往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失衡、自我心理疏导不良、自我悦纳相对较弱等心理素质薄弱的情况。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实践中,学校应借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课程以及实践课堂等途径,切实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训练活动。而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尤其要加强心理关注和心理辅导。在具体实施中,包括针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活动,使他们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自我情绪疏导和调适的基本方法,使自己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能做到有效地及时地自我疏导,保证正常学习和生活;针对个别心理素质较差、生活学习中遭遇应激事件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关注和疏导,避免造成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事件;对大一新生加强心理适应和人际关系处理教育,一方面帮助他们合理地制定学习和生活计划,有效管理时间,加强自我管理。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尽快适应脱离了父母呵护的大学学习和生活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动力和支持;对大四学生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引导他们正视现实和就业环境,不自暴自弃,不盲目归因,加强自我完善和就业压力缓释,提高自信,减少心理困惑和障碍。

总之,90后大学生并非社会上所传言的“毁掉的一代”或“叛逆的一代”。毋庸置疑,受所处时代大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影响,90后大学生的思想难免受到了一定冲击,他们的思想状况相对于以往大学生肯定有所改变。而这些改变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不能全盘否定。高校在面对90后大学生群体时,要接纳和批判并存,对于他们思想闪光点要加以发扬,而对于出现的一些小问题要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真正发挥教学育人作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李红星.市场条件下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2,(1):142-143.

[2]马俊杰,郑品石等.10年来首都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纵向调查与分析[J].北京教育:德育版,2009,(8):70-73.

篇5: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随着数量庞大、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90后”青少年步入中学,一方面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另一方面也冲击了现有的学校教育及其管理模式,带给人们太多的视觉不适,乃至心理、行为、管理不适。加强“90后”学生的思维方式、个性特征与行为方式研究,理性把握“90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对于搞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一、“90后”学生心理与行为特点分析

1.心理特点素描。“90后”学生聪明,吸收知识能力强,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学习易浮于表面。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值比较高,使他们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才,有积极的自我预期和学习信念,但学习的外部动机强烈,内部动机不足,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抗干扰能力弱,学习心态易受环境影响。他们有追求知识的愿望,但偏于书本知识,动手操作能力较弱,实践能力不足。

他们敢爱敢恨,注重快感享受,但体验不深刻,也不太注意他人感受,情感表达方式反传统。他们重视与同伴的感情交流,但忽略亲情,与父母的代沟、矛盾、冲突加剧。他们的情感问题普遍增多,且偏向灰色、封闭。如有的学生有孤独感、空虚感;有的学生情绪消沉、忧郁,甚至有自杀倾向;有的学生有偏执心态,厌倦心理,特别是厌学情绪普遍。

他们极力表现与众不同,但同辈认同感很强,从众心理很浓。他们希望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但决断犹豫,行为冒失、轻率。抗挫折的能力很低,对网络和手机短信等十分依赖,容易成瘾。

他们崇尚个性张扬,世界观偏激,缺乏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与宽容,反传统、反主流。他们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强调实惠、实用,并极力保护个人隐私。他们的自尊心特别强,容易陷入自我中心。不爱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他们爱好广泛,尤其爱新玩意,如劲舞、爱Party、爱视觉美等,但容易喜新厌旧。他们特别喜欢标新立异,喜爱玩“火星文”、冲浪QQ个性空间等。

2.行为特点素描。一方面他们已近成年,渴望独立,热衷社团活动,另一方面他们缺乏自理能力,不成熟,装嫩,拒绝长大,爱摆弄幼稚行为。他们的反哺意识弱,常与父母冲突;嫉妒心比较强、不尊重别人的人格和劳动。

他们的消费不考虑实际经济收入,追求名牌,好比较。他们离不开现代通讯工具,常常边听音乐边做作业。学习、明星、社团、电脑、网络、MP3、MP4、手机、游戏是他们的话题中心,他们的生活很现代,他们的生活很精彩。

他们崇拜非传统明星,追求非主流时尚,生活方式去大众化,喜欢“非主流闪图”“非主流繁体字”“非主流照片”等。

他们性开放、易冲动,性行为低龄化,尤其痴迷电子言情、色情小说和网络电子书。

有新闻传播媒体这样看这幸福的一代:听ipod,玩PSP,看《火影忍者》,吃奶片,写“火星文”,画兔斯基,崇拜周杰伦,被定义为改革开放成果的彻底享用者,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教育体制改革的保护对象。

概括地说,“90后”学生的群体心理与行为特征,就是“五强”“五弱”:一是时代感强,责任感比较弱;二是认同感强,实践能力比较弱;三是参与性比较强,辨别能力比较弱;四是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相对来说比较弱;五是个性特别强,心理承受力比较弱。

二、“90后”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还缺乏关于这一代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的系统研究。关于其心理、行为特殊的原因分析也比较零散、浅显。本文仅作一些粗浅的尝试。

1.教育让新一代的底气更足。社会稳定、经济优越、教育发达、文化繁荣开放的社会环境,使“90后”学生享受的社会资源比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富足。沐浴着太平的盛宴、滋补着人类的物质精神文明成果,使“90后”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但由于吃得多,锻炼得少,“90后”的体质却是下降的)。同时父母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家庭教养方式更为合理,对孩子文化教育更加重视,教育训练的投入更多,这也是“90后”学生素质整体提高的原因。但是由于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普遍提高,孩子得到的外在学习动力更大,感受到的学业压力也增大了。

2.社会表达个性的物质条件更成熟。家庭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消费主义影响深刻。“90后”学生有更多自主消费的选择权和能力,父母宽松的消费态度和社会普遍加深的消费主义,不断膨胀着他们的消费欲望,攀比心理又为他们的消费行为加了一把火。

3.虚拟的世界改变了新一代的精神寄托。互联网的刺激无处不在,海量且良莠不分的信息、恣意挥洒的QQ个人空间,以及声、形、动画并茂的网络游戏等,把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的青少年拖向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4.生理早熟而心理晚熟。一早一晚的“时差”导致“90后”学生难以把握自己,在成长中难免出现种种困惑和问题。“90后”学生大多处在身心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心理上易受外界的影响,在这个人生的重要时期,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自身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生活与发展的目标,不知道自己是谁,想做什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找不到自己去实现理想的路径和方法,因此就容易消沉、颓废和堕落。对于自主性和依赖性反差极大的“90后”学生而言,这样“茫然无措”的心理状态会表现得更明显。

5.代际差异的影响。两代人生活世界的差异和文化心理的差异导致了成人权威性地位的下降和“90后”学生的茫然及盲目的反叛。尤其是今天教育的非科学做法加重了他们的反叛性。从科学教育角度看,“因材施教”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但眼下对于“材”的认识,教育者的了解并不充分、全面,于是,怎样根据“材”质不同开展教育,也就难上加难。由于繁重的升学压力和教育的惯性,普通学校很难有比较灵活的教育方法跟上时代的变化节奏。大家经常采用的办法是“以不变应万变”。于是,我们发现,在今天的中小学校,虽然学生已经从“70后”“80后”变成了“90后”,但一些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是照搬对“70后”那样的灌输模式,而对学生的管理也没有任何改变。所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鸿沟不是消除了,而是扩大了。

三、“90后”学生的教育对策

1.正确评价,理性看待“90后”

“90后”学生是一个问题突现、争议四起的青年群体,社会各方面对他们褒贬不一。但我们既要看到问题的一面,更要看到他们可爱和优势的一面,给予正确评价,积极引导。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困惑和偏失行为既要给予帮助和教育,还要以一个正常的心态来审视,在改革的时代,在社会发生急剧转型的时期,思想上还不成熟的学生,偶尔的失范行为只要教育得当,是可以较好地得到纠正,从而健康地成长的。

2.加强心理教育,引导“90后”健康成长

各级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树立起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带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各科任教师也应该在所任教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了解和掌握其心理状态和发展特点。开展心理缝康教育的前提是掌握和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新生入学就要进行心理普查,摸清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发展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目标和规划。对有需要的学生及时进行面谈,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于“90后”突出的心理问题如浮躁、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弱等,更要特别关注。

加强沟通,促进和谐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健康发展和搞好学习的重要保证。要建构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生生人际关系和亲子关系,帮助父母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温暖的家庭中体验亲情和幸福的家庭生活,尽量减少外界和网络各种负面因素的刺激。要避免只注意对孩子物质的供给而忽略了他们的精神需求、情感需求,避免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与成绩息息相关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避免精神关怀与心灵沟通的缺失,因为许多不愁吃穿的“90后”最突出的问题恰是精神上的空虚寂寞、烦恼郁闷。

用“现实快乐”击败“网络迷恋”。人生从游戏开始,伴随游戏发展,要注重日常生活中能满足学生人际交往、团队归属和成就体验等方面的心理需要的游戏活动,这是减轻他们网络游戏、虚拟依赖的有效途径。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建立以理论知识、团队活动交流为特色的学校网站;以学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为特色的社团网站等等。在内容的编排上,要时刻注意新颖、丰富、有特色,并及时更新,增强网站吸引力。对于班级来说,建立班级网站,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建立班级QQ群,可以减少师生面谈的拘谨和尴尬,学生也乐于在网上和教师进行交流,可以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教师的引导采用网络传导也就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激发其内在发展潜能。“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语)”,引导“90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关键。新生刚入学,学校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生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建立相互沟通的平台,如主题班会、座谈会、团日活动等集体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同时建立学生之问、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任。另外,刚入学的新生迫切渴望个人获得发展,这时班主任应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他们规划学习生活,树立人生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切勿荒度时光。不仅要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更要学会面向未来,全面做好个人规划。

3.培养其精神气质,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也称文化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体现,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素质教育则是指将上述人类优秀的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在现代化过程中能否高度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能否协调、和谐、稳固,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和张力。

教学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第四次咨询报告中写道:“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地生存于世的。每个人都应当自觉意识到所肩负的建设国家和社会的重任。为此,必须注重培养‘公共精神’,包括培养全心全意为公众和社会服务的精神,尊重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精神,以及对他人他物和异质性、多样性的宽容心。”正如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先生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所指出的:我们对教育的视角“不应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从教育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角度,而应以一种更加开阔的眼光,即以促进人的发展的眼光来确定教育的意义”。

4.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创新能力

“90后”学生大多求知欲旺盛,但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缺乏实践锻炼。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构建和形成学习型班级、学习型社团,牢固树立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也要引领学生敢于创新,使学习终身化、学习自主化成为每个人的共识;引导学生敢于实践应用和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要把学校的每个方面都建设成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应用提供平等机会和条件,教学资源丰富而便捷的开放体系。

5.创新管理理念,实现内涵式发展

篇6: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90后大学生这一特殊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求他们不同于以往大学生的新特点并究其成因,试图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和改进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现状教育管理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外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融合。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思维特点、成长意识以及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思想上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大学生的诸多新特点。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出现了诸如信仰迷茫、责任意识淡漠、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薄弱、吃苦奉献精神不足、心理承受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偏低等新情况和新问题。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当前的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大

一、大二的学生,大都是90年以后出生的,在对这些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我们感觉使用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的实际。辩证地看,他们的思想特征可以分为优、缺点两方面。

(一)“90后”大学生具备的思想优点

一是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90后”大学生们对国家大事的关注程度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主动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途径了解国内外新闻,对国家各项政策有着深入的了解。

二是独立自主,个性鲜明。社会的倡导和自身的经验使得“90后”大学生们更倾向于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来验证前人的结论和自身的设想。在创新精神与自我意识的带动下,他们更加开放地认识世界。

三是对社会认识更加深入、现实。“90后”大学生们在一出生就面临着沉重的生存压力,残酷的社会竞争让他们变得十分“早熟”,对各种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与不足有充分的认识,对自己人生的规划更加趋于理性。

(二)“90后”大学生思想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社会和历史的认知更加复杂。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成长的“90后”大学生,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形成坚定的、符合马克思主义史观的历史和社会认知。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他们获得认知的来源不再局限于课本。而各种媒体资源良莠不齐、观点不一,使得他们对社会和历史的认识千差万别,从而对主流认识产生怀疑,对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化感到迷茫。

二是某些“90后”大学生精神空虚,理想信念缺失。“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判断力还没有完全成熟,加之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各种不平衡现象和网络虚拟的美好愿景,使得一些学生脱离了现实,沉迷于虚拟网络,造成精神空虚。而迷茫的社会认知使得大学生不能坚持自身理想,“一切以生存为最高指南”,价值观过于务实,造成理想信念的缺失。

三是缺乏坚定的信仰。相较于“80后”一代,当前的大学生对自身未来的规划大为不同,“立足现实”最大的弊端就是让大学生们失去了自己一贯的信仰,造成了拜金主义思潮泛滥、机会主义大行其道。由此,大学生对各种“选秀”节目的热衷和对“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狂热追求也就不再是偶然,而是一种群体性的病态思维的表现。

二、影响和形成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因素

“90后”大学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其中,他们自身的因素和特点是贯穿整个思想、行为和心理发展全过程的主导因素,家庭环境奠定了其发展的基础,社会时代背景决定了其发展趋向,地域特征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发展,大学不同年级的教育驱动了他们思想、行为和心理的多层面发展,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磨练了他们思想、行为和心理的各个侧面。

(一)社会时代大背景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当前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转型给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让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不正当竞争和社会腐败现象,从而引发了大学生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加之各种西方不良思想的传播,也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加重,进而给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二)地域因素的影响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经济状况、思维习惯和文化习俗,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和心理特点的形成都具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地域经济水平和风俗习惯的差异使得大学生在群体生活中形成不同的心态和角色,随之而来的是攀比心理和自卑心理等,这也造成“9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群体生活中的角色分化。

(三)家庭环境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得许多“9O后”大学生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中心,他们习惯了更多地关心自我,习惯了从家庭和社会索取。他们是在长辈的精心呵护下与社会关爱下成长起来的,家长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家长对孩子过于照顾、过于干涉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问题,结果造成了他们物质生活“营养过剩”而心理需求“给养不良”,心理脆弱。

(四)学校的影响

入校前,“90后”大学生们对学校充满了幻想,但是进入学校后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却成为某些负面情绪爆发的导火索。学校课程设置中对心理疏导、社会实践课程的缺乏与残酷的就业竞争使得不少“90后”大学生们不堪重负,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

(五)大学生自我主观因素的影响

“90后”大学生们自身的心理发育不够成熟,加之对就业、升学和经济问题的担忧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多元化,从而造成内心的空虚与迷茫。这些都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策

通过以上对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调查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我们试图提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从而提高对90后大学生的管理力度和质量。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在2005年1月份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主席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切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提高管理水平,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队伍

教育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带头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起着引导和约束的作用。只有不断提高教育队伍的质量和水平才能更好的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为此学生管理者应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更新知识、拓展知识面,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充分的认识,对各种工作问题有充分的准备、对各种工作方法有灵活的应用,能在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给予相应的辅导。同时,还要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通过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生干部队伍,利用学生与学生的沟通的便利和平台的平等,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三)改进工作方法,运用多种手段开展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是要强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监控力度,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反馈长效机制。要利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与团总支、班主任等学生管理组织人员定期不定期地进行问卷调查、宿舍走访、学生座谈、个别谈话等形式的调查调研,与时俱进地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解备案。

二是要更新工作思路,改变单一的工作模式。要从当前培养社会实际需要的复合性人才出发,结合90后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特点,制定出适合发挥他们优良个性和独特创新性的教育目标。要改变传统的模式,转变观念,根据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特征改进教育模式,主要从实现管理者的角色向服务者和导航者的角色转变。要引导大学生确立主体意识,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创建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管理的双向平台和机制。

三是要充实教育内容,添加符合时代潮流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素材。要继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促使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和互动性,多联系大学生的实际,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备注:该论文为鲁东大学辅导员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0B16。

参考文献:

[1]刘凯华主编,《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指导与经验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孔祥云、李逸龙主编,《大学生发展指导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3]乔万敏、邢亮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4]赵明吉、刘志岫主编,《大学生管理工作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作者简介:

篇7: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摘 要: 在社会快速发展价值观面临多元化的背景挑战下,德育教育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内容。目前“90后”大学生在感恩方面出现了忽视亲人养育之恩、忽视师长教育之恩、忽视社会给予之恩的不足。“90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需要在家庭中全面塑造,在校园中强力培养和在社会中提倡奉献,才可以全面提升“90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感恩教育 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096-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其重要内容就是做好感恩教育。当前“90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学生构成的主体,在他们中开展感恩教育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在文化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背景和冲击下,“90后”大学生在感恩方面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本文就“90后”大学生感恩的现状表现进行探讨,探索对“90后”大学生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感恩教育途径,以期促进高校感恩教育取得实效。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一词最早出现是在我国的历史名著《三国志》中的“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感恩是一种报答,在现代的社会中感恩是给予其他人帮助。“感”是感动的意思,“恩”是恩惠,感恩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对他人的积极回馈过程。在我国感恩被作为一种传统的美德被推崇,也是每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美好品质。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感恩教育是一种氛围的教育,在遵循一定的德育教育规律下,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等,通过感恩内容,形成一种在教育过程中的全面性感悟,促进知恩、感恩和报恩,形成在教育过程中人文情怀的积极塑造过程。在高校内部来看,感恩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塑造,以及能够全面性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准,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的活动[1]。

二、“90后”大学生的感恩缺失现状

如前所述,“90后”大学生由于受多元文化影响,加之他们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从小缺乏“分享”、“担当”、“感恩”教育,造成他们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在思想、心理和行为上更加追求自主性,认为一切所得均是合理的,无需回馈的。总体而言,他们的感恩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父母:忽视亲人养育之恩

据相关数据统计,当代“90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高达90%,在“6+1”的家庭背景中长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造就了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享乐的思想充斥在他们的头脑中,在习惯了自己的要求能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情况下,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为所欲为,认为自己的一切要求都是合理和无需回报的,将父母的辛劳、付出和照顾等看做一种理所当然。中华美德的“孝为天下先”等传统美德已经被彻底的遗忘[2]。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对家长要求苛刻,对自己要求很低,大多数大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只有在“断奶”时才想起给父母打电话。所有这些都是忽略亲人养育之恩的表现形式。

2.对学校师长:忽视师长教育之恩

高校是知识的殿堂,古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抑或神龛上供奉的“天地君亲师”,虽有封建社会的影子,却阐释了恩师的神圣,教育世人应懂得尊敬师长。对师长的教育需要一种求知的渴望,对师长要有一种尊重的态度,当今社会上一些腐朽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正逐步腐蚀着“90后”大学生的心灵[3],他们上课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置讲台上的老师于不顾,上课吃零食、玩手机、聊天,课后给老师取绰号;随意品论老师,缺乏敬意,有时竟然能对教师大打出手,一味地索取不知回报,使得他们渐渐变得自私冷漠,道德水准滑坡。

3.对社会:忽视社会给予之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市场经济极大的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受到功利因素影响,当代社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4]。由于在校“90”后大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这些负面价值观直接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出现了唯我化、功利化、利己化等不良倾向。具体表现上,他们怀揣好人无好报、明哲而保身的思想,时常将集体和社会对他们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以十分冷漠的态度回应社会关怀[5]。

三、培养和提升“90后”大学生感恩的对策

“90后”大学生的感恩思想教育应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仅要依赖于学校的课程教育、家长的言传身教,更应该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考量,影响和督促“90后”大学生主动树立感恩思想和理念,为学生搭建实现感恩行为的活动平台,在多方合力的作用下共同营造“90后”大学生感恩思想教育的良好环境氛围。

1.在家庭中全面塑造

父母是孩子的最早、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明显的。作为“90后”大学生家长必需明白,孩子的成长、孩子的优秀并不是仅仅依靠一些成绩来说明,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90后”虽然从小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意识到孩子只不过是家庭的一员,而不是家庭的中心,更不是核心,不能过度的溺爱,使他们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也使其缺乏分享精神和社会责任感[6]。家长在关爱“90后”的同时教给他们以一种感恩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同时需要家长自己做好榜样,发挥榜样的力量推动“90后”大学生的感恩的塑造,促使他们形成对父母感恩,对社会感恩,以及对于他人的感恩。

2.在校园中强力培养 首先,学校提升感恩教育的意识,强化思政方面课程的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感恩教育评价机制,将感恩教育的可行性进行细化。学校可以将感恩教育课程纳入到必修课的范畴,通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把感恩教育同生命教育、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感恩教育的内涵,为感恩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

其次,利用新媒体平台建设灵活的教育模式。“90后”大学生接收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在互联网+环境下随着“微应用”的普及和推广,各种教育宣传新途径如微博、微信、微电影等逐步走进大学生并成为他们日常沟通、交流、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在学校中进行感恩教育,必须利用有效途径建设灵活的教育模式,以便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利用微宣传的手段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的时效性不强,就目前而言,众多高校均建设了微博系统,但是没有专门的人员管理造成微博更新速度慢,时效性不强,对“90后”学生而言就失去了新鲜感;二是缺乏挖掘身边的正能量,指引性不强,在各校的微博信息中,往往都是和本校学生“距离”较远的先进事迹,而忽略了校内学生正能量的挖掘和宣传,让学生感到正能量的作用遥不可及,从而弱化了正能量的指引作用。

最后,以实践教育为手段,内化“90后”大学生的感恩品质。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也是磨练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于感恩教育而言,学校在建立感恩教育机制的同时应重视实践教育手段,重在抓落实。在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环节中,可以开展诸如在大一新生入校后开展“心存感恩,成就人生”的征文活动、“感恩你我,书信传情”、“我给家长的一封信”、“感恩,不让爱我的人失望!”等主题班会活动。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对身边的人主动关爱、积极帮助。

3.在社会中提倡奉献

古训“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时刻提醒我们要懂得感恩和学会感恩,良好的氛围可以使“90后”受到感染和熏陶,我们要积极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强感恩思想的宣传,借助现代网络媒体进行感恩主体教育,例如网站、视频、微博、贴吧、空间、论坛等宣传感恩故事举办感恩活动,传播感恩。同时,积极开展“感动人物”评比活动,在社会层面充分挖掘典型、宣传典型,使他们的感恩典型事迹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引导“90后”大学生意识到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追求。

结论

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中对大学生的宣传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以情境教育为载体,以实践教育为手段。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角度进行联动、全方位、多渠道进行教育,最大限度营造“中华传统,感恩有我”的氛围。激发他们的感恩心、责任感,让“90后”大学生从心底迸发出对无私奉献精神的追求。

参考文献

篇8: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

开小差? (4) 你安排的教学活动有否挤占了学生的思考、计算等实践活动的情况?只有反思自己, 才能改变策略, 提高课堂效率。

二、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上的时间是教学上的黄金时间, 课堂的40分钟很重要。只要抓好课堂的40分钟, 就等于无形中给孩子们减少了很多负担, 从而有效地把减负与提质结合起来, 真正达到了减负这一目的。这是所有人都期待的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提高了学习质量,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1. 减负提质, 备好课是前提, 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法。

备课的充分与否, 会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成败, 所以, 上课前, 要用心钻研教材, 对教学目标、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首先, 巧妙新颖的导入设计会给学生强烈、新奇的感知, 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迅速集中注意力, 为完成学习任务作好心理上的准备。其次,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要始终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动手动脑,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们一要鼓励质疑, 引导发现, 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 使他们敢想、敢说, 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二要恰到好处地运用讨论、探究等学习手段;三要结合教材这一金钥匙, 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现在班上有很多孩子能提出很有价值的问题, 并通过思考有更深的理解。这表明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3.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或方法, 努力做到“以人为本”。

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我们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 因人而异, 因人定教, 在课堂上关注每个学生, 尤其是学困生。在教学中,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动手动脑, 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接收信息, 在课堂当中去体会, 去尝试, 去探索, 去求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学生们都获得了不同层次的发展。

三、巧妙的练习才能在减负的基础上提高质量

有了减负的这个大方向, 很多相应的练习就减少了, 很多老师担心会因此使很多学生的成绩下降, 其实不然, 只要我们巧妙的把各种练习加以归纳, 并有机的结合, 变成学生喜欢的综合练习, 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花点心思把生硬的练习变成学生喜欢的游戏, 这样学生就更开心了, 也就不觉得有负担, 这种方法在低年级尤其适用。教师要能钻进学生脑子里, 看着学生大脑密码的说明书和心理变化趋势来设计练习。

四、注重作业管理的科学化

1.“预习案”导学, 作业速批选讲。

教师根据教材要求和下一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内容编写预学案, 交语文备课组交流审阅后, 统一印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利用预学案做好课前的充分预习。作业及时批改, 不拖拉, 才能获得及时的信息, 及时地反馈与矫正作业, 学生才能及时了解自己解题、答问的正误率, 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 并就作业方法、作业内容等方面对学生作业进行指导性评讲。

2. 提倡多布置口头作业———读书。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不能在这上面怕花时间。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性。通过读书, 才能培养语感。学习母语, 培养语感十分重要。在读书的过程中, 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是一种乐趣。多读书, 还要让学生学会读书, 掌握读书的方法, 养成读书的习惯。

3. 增加弹性作业。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改革单一的作业布置模式, 进行弹性作业实验。要求每次作业分必做题与选做题两种, 必做题占三分之二左右, 面向全体学生;选做题占三分之一左右, 面向部分程度较好的学生。要求多布置实践性、操作性作业, 减少机械性、简单重复性的作业。既要有书面作业, 也要有动口动手作业;既要有文化知识方面的作业, 也要有情境陶冶、能力培养方面的作业;既要有家庭作业, 也要有学校作业。

五、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科凝聚力, 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当前, 压在学生身上的不仅是沉重的课业负担, 而更为重要的是心理负担。通过开展各学科的课外活动,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让他们学得轻松, 学得活泼, 学的有趣。让每位同学在不同场合都能露脸, 闪光, 以成功激情趣, 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如书法、美术、围棋、体育兴趣班及举行各项小型比赛。与此同时, 我们也要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情感热线等, 对学生不健康的心理进行疏导, 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总之, “减负提质”是项系统工程, 它的本质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适应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的根本是为了学生。减负与提质也是为了学生更好更健康的发展。只要把这两个关系协调好, 我们的教学才会变得更加有成效, 学生也会更加快乐地成长。

便倍受社会关注。“90后”作为新一代的“新新人类”, 他们青春、时尚、非主流。当这一代人走进大学校园时, 他们的思想行为特点势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做好“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事关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1. 个性鲜明张扬, 自我意识较强。

在开放的社会氛围熏陶下, “90后”相比于“80后”、“70后”的内敛、低调的传统性格而言, 具有开朗、奔放的个性特点。他们善于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 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表现自我毫无掩饰。进入大学后, 抓住一切机会愿意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才能, 并渴望在机会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及老师和家长等成人的认可, 乐于表现自己、证明自己。同时大多数“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理所当然他们有着极为自我, 甚至有些自私的生活方式。但在他们拥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时, 亦关心天下大事、关注国内外时局动态, 讨论的话题也不仅局限于明星八卦等问题。可见, “90后”大学生在某些方面并不像社会上炒作的那样娇惯自私、不可理喻和难以琢磨。

2. 思想开放独立, 易接受新鲜事物。

“90后”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 新时代的他们眼界开阔, 敢想、敢问、敢说、敢闯, 想有一番作为。他们比“80后”更早熟, 发育的更早, 知道的更多, 每个人都对事物、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心态很开放, 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3. 人际交往广泛, 心理问题突出。

“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的兄弟姐妹不多, 因此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一种十分渴望交朋友的豪放和热情。虽然“90后”大学生主要活动于校园和家庭, 但他们的人际交往早已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其朋友圈子多数以同学构成, 通过手机、上网等途径, 继续与同学甚至千里之外的网友联系, 不断扩大其人际交往圈子。然而与此相悖的是, 有一部分“90后”大学生欠缺人际交往能力, 不会与他人交往, 不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 严重地已形成了心理问题, 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甚至独立人格建立。当前, 寝室矛盾已成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关注问题之一。

4. 生活目标务实, 人生规划较明确。

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和对自身发展的渴求, 都让“90后”对大学生活的规划更加明确。他们在选择文体明星为偶像的同时, 还崇拜政界、商界的成功人士, 以他们为自己的偶像或榜样。这些大学生职业发展目标明确, 呈现出更加务实的倾向, 对于自己的未来有着独特的认识, 在职业选取上他们倾向于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白领、企业家、出国发展、创业。因为年轻他们更有冲劲, 因为年轻他们不怕失败, 但是“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 使很多学生在就业选择时, 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 这有待于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加强与完善。

二、“90后”思想行为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分析

“90后”大学生群体具有一些与“80后”不同的特质, 这些特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诸多影响, 也带来了一定地挑战。首先鲜明张扬的个性使“90后”大学生不拘一格, 对学校的某些规章制度持有保留意见和态度。如在对学校公寓管理不允许在寝室内使用充电台灯、电熨板等违章电器的规定, 他们会提出异议。又如在对上课时间的认识上, 他们会提出“能否调整时间”等自我认为合理的看法。而这些想法其出发点都是只为自己着想, 他们仅出于有利于自己、方便自己的角度考虑, 而忽略了学校的整体安排。其次“90后”大学生“尊师重道”观念较模糊。当下高校教师队伍普遍年轻化, 第一代独生子女的“80后”逐渐成为高校教师的主力军, 与“90后”年龄相差不大的“80后”教师使“90后”大学生倍感亲切、关系融洽;而“90后”在要求教师具备各方面较高的综合素质时, 又觉得“80后”教师与自己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致使他们在某些言语和行为上表现出一些个性化倾向, 如果强迫其学习, 他们会开出一些附加条件, 如希望老师给予自己课堂加分等。

三、对策研究

1.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了解和分析每一名学生的不同之处, 因材施教, 在大的环境背景之下认真调查分析他们思想上、性格中、心理上的差异, 关爱每位学生。同时针对共性当中“自我意识较强”的特点, 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活、学子讲坛等形式, 灌输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增强学生间、集体间的凝聚力, 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和谐的校园文化中, 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完善教书、育人、管理“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 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责任, 更有培育成人、帮助大学生建立独立人格的义务。“90后”大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和抵触心理, 尽管“90后”大学生多数已达到成人的法定年龄, 但是他们生理上的成熟与其心理上的幼稚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在学校教育方面, 应当摒弃以往传统死板的教育管理模式, 做到以德服人, 以理育人。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90后”大学生在新形势、新环境下, 面临的生活、就业压力更大更艰巨。对于他们特有的心理问题, 社会、家庭、学校应及时有效地给予关注、加以疏导。我们应当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相关心理学知识来沟通, 用诚恳的态度引导他们以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学校应当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和心理健康机构, 为学生答疑解惑, 帮助他们减轻压力, 鼓励他们多参加校园活动或参与学生自主管理, 培养“90后”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成熟的人格。

4.加强就业指导, 引导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 帮助“90后”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我们应当将就业指导融入到教育的点滴, 加大就业指导力度, 帮助“90后”大学生抛弃虚荣浮躁的思想, 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爱岗敬业观、科学的职业选择观, 妥善处理好个人与家庭, 个人与社会、待遇与发展、就业与创业的关系, 制定符合现实的职业生涯规划, 帮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社会、面对未来。

摘要:新形势下, “90后”大学生自身所特有的思想行为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并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本文通过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进行研究分析, 寻找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郭小平.浅议“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对策研究[J].东方农业文化, 2009, (12) .

[2]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 2008, (35) .

上一篇:五湖四海皆朋友小学作文750字下一篇:用语用字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