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论文

2024-05-05

大学生人际交往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论文(精选8篇)

篇1:大学生人际交往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论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论文

【提要】大学是人际关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大学生因为人际关系导致的学习及人际相处等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及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关键词】人际交往;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它是大学生在校健康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所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是每一个思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一)主动交往能力差,交往对象单一

大学生进入校园,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同学,很多人在这个时候缺乏主动交往能力。很多大学生对于同学之间的相处仅仅限于小范围内的,没有主动交往的能力。交往对象单一,交往范围小,不愿主动认识别人的这种状态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日常人际交往。

(二)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际交往技巧

目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占大多数,他们的成长环境一般比较好,以孩子为中心的养育模式使他们在与别人交往时,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不考虑别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缺憾突出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包容之心,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使他们在校期间把一些很容易处理的问题复杂化,影响到自己的大学生活。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大

近几年,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很多学生在新媒体这样的交流平台上更容易解除障碍自由沟通。可是,新媒体虽然扩大了人际交往范围,但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长期处于虚拟状态下,缺乏与人的自然接触和真实的交流,失去了在现实生活中沟通交往的欲望,无法适应现实生活,造成自我认知的模糊与困惑,使很多大学生的孤独感倍增,甚至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

二、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思想政治对策

人际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用思想政治相关内容解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解决困扰大学生的人际问题、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新媒体下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进行合理引导

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这是构建和谐人际交往关系的第一要务。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和他人,不自卑,不自傲,摒弃猜忌、妒忌等不良的心理因素。我们客观辩证地去看待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不要过于理想化地看待实际学习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关系,要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有了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大学生能更好地在新媒体下进行良性的人际交往。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在新媒体下进行人际交往的安全意识,引导大学生增强现实交往能力。

(二)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的技巧有很多,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需要注意的事情都不一样,但总的技巧和原则一定要掌握:第一,真诚宽容,信守承诺。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就是真诚,这是能够与别人建立良好人际交往关系的前提。和朋友相处学会宽容,遵守承诺,这是人际关系能够长期维系的保证。第二,表达恰当,主动交往。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看法,表达时方式恰当舒服,甚至可以幽默和风趣,这有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要学会主动与他人交往,扩大交友范围,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更好的完善自己。第三,善于倾听,懂得赞美。在人际交往中,倾听是对别人最好的尊重,也是给予别人最有效的赞美。只顾自己说或者经常打断别人的讲话,会造成他人对你的反感,影响你的人际交往。除此之外,真诚适度的赞美会让对方增加对你的好感,这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提升人格魅力

在人际交往中,品质好的人在为人处世、与人相处中更容易获得大家的青睐和认可,这也有助于大学生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在人际交往中应该互相尊重、真诚友好、懂得体谅与包容,努力克服自私自利、妒忌猜疑等心理障碍。善于从别人的角度认知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换位思考,找到最恰当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献爱心等活动,让他们通过无偿服务于他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感以及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豪感。通过这种实践性行为,大学生能够体摒弃一些人际交往中的不良习惯,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篇2:大学生人际交往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论文

【摘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当今大学生心理的正常发挥,个性保持健康和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当代大学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普遍偏低,并且交往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由此值得我们去思考与解决。【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

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的类型可分为:与同学的交往、与教师的交往、网络交往。

由于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校园内,因此大学生交往相对比较简单、稳定,人际交往既可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又可以促进个体认识自我,同时它是实现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方式。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普遍问题

1.1不适应性和排他性

刚刚步入校园,周围的同学都来自五湖四海,地域文化的不同,使得大学生初始阶段很难找到合拍的人,而有些人过个一两月就能适应下来,有些同学却始终不能适应。有些人也许在原来的学校里是名列前茅,到了高手如云的大学,就发现自己各种跟不上,因而产生了自卑心理等负面情绪,也愈来愈偏离集体活动,只愿意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一直不能适应大学生活的学生,未来几年的生活问题将接踵而来。

大学除了接纳本省的学生之外,还接纳外省的学生,部分大学生因为宿舍里本省的人较多,就容易产生小团体,对外省的同学有一些排他性。又因为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社会上地域偏见的风气影响,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出现一些偏离,来自发达地区的部分学生产生一些地域优越感,出现瞧不起同学的现象。

1.2实惠性和不平衡性

大学生经济压力相对较少,人际交往方面相对单纯,情感因素占绝大多数,他们在交往中更加注重的是真诚、理解与尊重等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然而,在近代实用主义风潮的影响下,大学生人际交往因素正慢慢向物质层面倾斜,至今,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并不纯粹是由于情感所向和志同道合,交往动机变得相对复杂,出现了更加注重物质实惠性的现象。

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贫富的差别上。由于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学生的学费大幅度提高,有些学生特别是下岗职工和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和那些家庭、经济等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两个不同的群体。有调查显示,经济上的拮据使得前者在人际交往中较多的表现为被动、性格内向等,甚至个别学生还会由此产生自卑、孤僻心理。

1.3交往礼仪的欠缺

大学生是社会中具有较高知识素养的群体,通常他们的自我意识强,独立自尊的要求更高些,他们期待交往的双方彼此尊重,相互容纳。而由于大学生缺少交往经验,形成了有口难开的局面,如心里本想说一声“谢谢”,却还是硬生生的吞了回去。又由于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基本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来到大学后就会有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从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礼貌往来,有时甚至会不肯让步,激化矛盾。经调查研究,毕业大学生有百分之三十的人因面试中缺乏一般的行为素养而被拒,有些商家就针对这一现象,开展了礼仪课等活动。

1.4社交过度网络化

网络因为其快速、便捷、平等、自由、匿名等特点,为大学生们推崇。而电子邮件,QQ、BBS、虚拟社区、新浪微博等电子交友平台的风靡,使得多数大学生更愿意跟网络上的陌生人聊天,而不跟现实中的同学多接触。大学生成为“低头党”已经是大学校园里的普遍现象,因而网络上盛行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虽说是调侃,可却值得我们深思。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策

2.1人际交往中摆正自己的位置

大学生既要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又要步入别人的小圈子,唯有这样,才能体验到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自卑的人性格一般比较内向、敏感多疑,所以应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在集体中,注意力会被他人所吸引,在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中跳出个人的小圈子,心情变得明朗起来。在活动中也可以培养自己开朗、乐观、热情、坚韧性、果断性等的优秀品质,克服自卑心理。人与人的交往是平等的,既不能把自己看得众若泰山,也不能把别人看得轻如鸿毛,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认识到自己不可能事事都是对的,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2.2遵循人际交往的原则

大学生人际交往八大原则:尊重原则、真诚原则、理解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适度原则、交互原则。大学生要把握好交往的广度、深度、频率、时间,阿伦森等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和喜欢一个人。被别人接纳和喜欢的前提是我们也要喜欢和承认他人的价值,并要对他们支持。大学生应当不以貌取人,不以势取人,进行适度的自我表露,站在对方的立场交往时应该做到一视同仁,记住别人的名字,说话注意礼貌。在人际交往中,不应该一味地索取,你想让别人为你做什么,那你也要有相应的付出,交往对方在满足对方需要的同时,又得到对方的报答,双方的关系也会继续发展。人们往往倾向于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

2.3培养健康的心理

自卑的人大多比较敏感,遇事过分小心谨慎,为减少挫折和失败,尽量避开人群。做事情时对自己要求很高,在交往中总是力求完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与优点,要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不仅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更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不要以自己弱项跟别人的长项比,要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评价事情的某次行为和结果时,不能以偏概全,比如自己考试失败了,对此的客观评价应该是“我只是这次没考好,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以后的考试都会失败,也不能说明我是个失败的人”。通过这种合理的积极的自我评价,便可避免产生自卑的负性情绪体验。也可以进行心理暗示,当遇到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不妨运用语言暗示,如“我一定能做到”、“ 别人行我也行 ”之类的积极暗示,则会增强信心。而一些嫉妒心较重的学生,应该把消极嫉妒的力量转移到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方面来,变嫉妒为虚心地向别人学习,变消极嫉妒为积极的博采众长,不断的学习、探索,不断树立新目标,使自己的知识、技能不断得到提高,缩小与别人的差距

2.4提高自身修养

2.4.1大学生应有意识的培养自信心

如加快走路的步伐,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懒惰的姿势和缓慢的步伐,能滋长人的拖拉和不自信,改变走路的姿势和速度可以改变心态。抬头挺胸走快一点,你就会感到自信心在增加。2.4.2学会正视别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不正视别人,意味着自卑和不真诚,正视别人表露出的则是诚实和自信。

2.4.3应当选择最前面的位置坐。

心理学家说:有关成功的一切都是显眼的。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现在就把它当做一个规则试试看,再去课堂或者聚会时,尽量选择前排的座位坐下,以此来锻炼自己。

此外,大学生应当注重谈话技巧,交谈中避免争论,学会倾听,适度运用幽默,善于赞美,主动交往,这才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2.5走出“低头”族

只有经过社会化,人才能从一个自然人成为一个社会人,由此可见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代科技越来越发达,手机也愈来愈智能化,它可以给大学生带来最新的外界信息,将世界缩微成一个地球村,但并不能因此心甘情愿做手机的“囚徒”,所以大学生不妨每天规定与手机的亲密接触时间,喜欢却不沉迷,毕竟完全抛弃手机是没有必要的,手机带来的心情愉悦也是不可少的,多增进与同学亲人的沟通,积极做一个“抬头党”。

参考文献

篇3:大学生人际交往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为了适应发展需求,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但对于离异单亲家庭大学生而言,其作为特属于群体,受父母离异影响,常伴有一系列不良情绪,如:自卑、多疑、敏感等,同时因缺少父母的及时指导、关爱与呵护,导致其人际交往困难重重。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本文探讨了离异单亲家庭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征,在明确其表现与成因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教育建议,旨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二、离异单亲家庭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征

通过调查可知,与完整家庭相比,离异单亲家庭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交障碍,具体表现为:社交兴趣不足、难以信任他人、交往满意度与家庭亲密度偏低、教学交往主动性欠缺。上述问题的成因如下:

1.在亲子关系方面

完整家庭是由父母共同组成的,二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中母亲常树立温柔、和蔼的形象,而父亲则以坚毅、刚强形象为主,在父母双方共同作用下,儿女才能够获得全面的照顾。一旦子女与母亲或父亲沟通出现问题,则可向另一方求助,通过调节,以此缓解了矛盾,增加了亲密度,提高了交往满意度。但对于离异单亲家庭大学生而言,如果家庭内部发生矛盾,则难以有效调和,进而影响了亲子间的关系,同时与母亲或父亲的单独生活,其性格缺失问题将难以避免。同时,父母离异后,其心态、行为等方面均可能发生一定得到改变,子女作为其唯一的精神支柱,对其要求将会更加严格,此时源于多方面的压力,导致子女难以承受,从而增加了其失落感,再者单亲家庭子女因缺少父母陪伴,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孤独、寂寞与反叛等情绪。而亲子间交往矛盾,则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1]。

2.在同学关系方面

多数离异单亲家庭的氛围是压抑、沉闷的,此时大学生将产生焦虑、不安、悲观、恐惧与愤怒等情绪,并且其情绪波动幅度较大,极易出现乐观与悲观频繁更替的现象,在此情况下,大学生难以与同学有效交往,随着其交往兴趣的降低,对他人的信任感将逐渐丧失,同时受不良情绪影响,也会出现各种行为问题,如:过度沉默、过于嚣张等[2]。

3.在师生关系方面

离异单亲家庭大学生难以与教师进行主动的交流,并且难以与教师形成和谐的、亲密的关系。在父母离异后,大学生的成绩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而教师因不了解其下滑原因,而一味地斥责与批评,此时学生将更加自卑,并且会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出现恶性循环。

三、离异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教育对策

目前,离异单亲家庭大学会的人际交往现状不容乐观,为了扭转此局面,家庭与学校均要对此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并要采取个性化的教育对策,以此促进大学生身心实现健康与和谐发展。

一方面,家庭教育。对于任何人而言,其人际关系改善的关键环节均为家庭氛围,对于离异单亲家庭而言,大学生所处氛围过于紧张、压抑与沉闷,为了让其感受源于家庭的温暖、呵护与关怀,离异家长应勇敢面对自身的情感问题,尽快调整自身的不良情绪,通过与朋友交谈、心理咨询及社交活动等,逐渐形成乐观与积极的心态,在轻松、愉悦与温暖的家庭氛围下,大学生将更加乐于交往,进而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单亲家长要与大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与交流,在给予其关爱与自由的同时,也要指出其成长中的不足,并对其进行适当的约束,在自由、民主与宽容的家庭氛围下,大学生将逐渐拥有稳定、积极的情绪,同时其将更加独立与自信,进而利于改善不良人际关系[3]。

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父母离异后,大学生的情绪将发生较大的改变,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并密切关注其心理状态,一旦其出现负面情绪,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排解。教师可指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情感宣泄,如:痛苦或写日记等,同时要充分发挥语言暗示的作用,如:相信自己、别生气等,一旦与他人发生矛盾,要利用语言的力量,调整自身的心态。同时,高校应明确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开设相应的课程,并借助心理辅导、鼓励与亲人交流等方式,调动其交往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校园内,指导学生与教职人员等摆正心态,尽量关爱、呵护离异单亲家庭学生,为其提供精神与物质支持,以此让其感受来自于集体与校园的温暖,进而其交往欲望将逐渐增强[4]。

四、总结

综上所述,单亲离异家庭大学生人际交往特征表现为社交兴趣不足、对他人信任不足、交往满意度偏低,同时与其他学生、教师难以形成良好的关系,上述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如:家人、同学及教师等。为了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本文从家庭与学校两方面探讨了相关的教育对策,相信,在各措施全面落实基础上,大学生的成长将更加健康,同时也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摘要:离异单亲家庭大学生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身心健康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从人际交往角度出发,探讨了离异单亲家庭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表现及成因,并阐述了家庭、学校教育应采取的教育对策,旨在不断提高此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而其才能够满足合作、交流型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离异单亲家庭,大学生,人际交往特征,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钢照日格,段兴华.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及其综合教育研究[N].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71-173.

[2]李萍.特殊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辅导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142-145.

[3]刘钊,张震.伦理学视域下的单亲家庭大学生成长困境与救助[N].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100-104.

篇4:大学生人际交往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论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大学生 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性,强调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人的一切言行都有社会基础,人的思想观念也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这和许多学说抽象地谈论人显然是有本质不同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进而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马克思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必须学会处理这些关系。这些关系的背后有一个总根源,就是利益的权衡,于是便需要人去奋斗,而奋斗要有一个宗旨,就是努力改变你所处的社会现状。馬克思讲过:“以往的哲学家都是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最讲“处世哲学”,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主要讲处世哲学,就是强调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从孔孟老祖宗那时起,就是主张处事应按哲理为之,一部《论语》大都是谈处事的,而据说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深知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需要提高,接人处事不谙熟。于是不论学文学理的大学生,统统对讲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的书籍知识求学若渴,大到处事格言,小到礼仪要旨,凡有此类书籍,一定借阅;有此类讲座,均座无虚席。有一问卷调查的结果为证:对“你最想掌握的知识”,选择“处世哲学”的达到65.2%。一时间,丁远峙专门论述处世哲学的《方与圆》成了畅销书,随之,《纵与横》、《得与失》、《点与线》……等等一大堆书扑面而来。这都说明一方面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障碍,一方面大学生又急需这方面的指导。

2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人生活在社会中,如何处理好各种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成为谁也回避不了的事情。从进大学起,大学生就会遇到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舍友之间,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的关系等等。面对如此众多的人际关系,有的同学因为处理不当,整日郁郁寡欢,心情沮丧;有的同学因为人际关系紧张,精神压力很大,导致程度不同的心理病症;而更多的同学则由于不知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经常为苦闷、烦恼的情绪所困扰。

根据调查反映,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并不理想。结果表明,占44%的同学反映,跟宿舍同学存在人际关系紧张现象,75%的同学反映曾经跟同学有过关系紧张的现象。当今大学生的人生环境,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会直接冲击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加之大学生正处于人的心理成熟度落后于生理成熟度的“问题年龄期”(18~23岁),生活阅历浅,心理承受力弱,产生矛盾困惑不善于或不能及时调适、化解。加上独生子女较多,无论家庭条件的好坏,都会受到父母的爱护,有的甚至是溺爱,导致孩子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办事情没有主见,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生活不能自理,于是产生心理障碍;有的由于适应能力差,容易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

这种由于不适应大学生活环境所带来的心理问题,持续时间长,容易反复发作,排解的难度比较大。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成绩不理想,产生困惑和焦虑。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被父母呵护备至,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关注自我过多,关心他人较少。

我们不难发现,在大学生中间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以下几个原因:

(1)过于自我。大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只从自己的经验和角度去认识人和事,而不能意识到别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对人或事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只在乎自己的想法,在待人、接物、处事当中只关心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而忽视别人的处境和利益,很少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着想。常常喜欢盛气凌人、自吹自擂,并且自私自利,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

(2)个人性格。有的大学生性格孤僻,不愿与他人交往,或者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掩盖起来,不关心周围的同学,冷眼看世界,周围的同学也很难与他交谈,对班里的事情表现得很冷淡,对任何事情沉默。有的大学生性格比较小器,对什么事情都斤斤计较;或者因为自身的生活习惯,对任何人都过于挑剔,对同学的生活习惯都过分要求;或者性格比较高傲,看不起比自己差的人;或者性格过分独立,有自己的想法,不屑于与同学交往,缺少集体观念,这样在大学人际关系中也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大学生个性特别张扬,奇装异服,却不关心宿舍的卫生问题,甚至是个人的卫生问题,这样导致了宿舍的同学对其产生不满情绪,影响了人际关系。

(3)家庭因素。有的大学生因为家庭环境差,或者因为外貌、成绩等因素,导致自卑心理严重。在交往中遭受到一点挫折,就会意志消沉,灰心丧气,有时还会怨天尤人。如果受到别人的耻笑与污辱,就会忍气吞声,沉默寡言,最终导致自己交不到朋友。有的大学生家庭条件好,但气焰嚣张,看不起其他同学,也导致人际交往有问题。

3 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等原则。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人际交往。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工作中需要灵活掌握方法。

谈话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基本的方法,可以很好了解谈话对象的思想及心理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把握大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变化,使谈话顺利进行。在谈话过程中更要把握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和不同个性的大学生谈话过程中,对谈话对象的态度、语气、表情、动作是不同的。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要经常给大学生鼓励和帮助,尽量避免埋怨和指责,帮助大学生建立起自尊、自信。对于那些缺乏自信心,性格内向的大学生,更要如此。

大学生较强的模仿心理使他们总是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并模仿自己所敬佩的人和事,所以典型事例可以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求尊重理解人、关心人,心理换位是促进理解的有效途径。站在大学生的角度,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及时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选择最佳的心理状态时进行教育。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帮助大学生们处理好同学、师生、男女等各种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1] 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 姜相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3] 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篇5:大学生人际交往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论文

班级 社会工作09 2

学号040903015

姓名

卢强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调查

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学 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在学习知识、认识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个性社会化的发展。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是他们今后融入社会环境、发展职业生涯的重要条件,也是他们在大学期间感受团体积极向上的氛围,保持健康情绪,积极完成学业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但是在现实中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大学生之间的良性关系。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的表现

(1)怕被拒绝。这是一种人际交往中以不安全感为主要感受的模式。有这种感受的人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处处怕被别人伤害。另一种人际交往不安全感则表现形式是认为世人都很狡猾,担心自己被利用被欺骗。

(2)异性交往困难。一些大学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与异性交往总感觉到比与同性交往困难。以至于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和异性交往。这类大学生主要由于不能正确区别和处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划不清友谊与爱情的界限。大学生本来处于情绪迸发的年龄,对异性的渴望本是正常的事。但由于一些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朋友异性观”。这必然会对大学生异性交往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3)缺少知心朋友。这类大学生通常都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诉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因此而时常感到孤独和无奈。

(4)以自我为中心。现在有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倍受亲人的溺爱,要什么有什么,也没有受过什么打击或挫折,因此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和别人交往时,一味强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忽视了别人的感受。在集体生活中,不能站在大家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在大学生宿舍中,那些郁郁寡欢、乱发脾气、对舍友不理不睬的人并不少见。(5)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很容易被人误解,甚至遭人排斥。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又不懂得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不仅对于大学生,对那些已经走进社会的人们来说,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部分大学生由于表达能力的原因,不能很正如何去弥补,由此造成的恶性循环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上的一大障碍。

(6)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独生子女现象。如今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体人群。他们中有的家境优越,集千般宠爱于一身,只身离家外出求学途中,碰到一点小问题可能就误以为天1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班级 社会工作09 2

学号040903015

姓名

卢强

快塌下来了;有的学生凡事憋在心里,难得与人沟通,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可能自暴自弃;不少学生已习惯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视其为理所当然,至于“我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愿去做,久而久之,尊敬师长、敬老爱幼观念淡薄了,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气养成了。这种“唯我意识”的形成,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常发展。

二、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策

(1)与人相处要宽容。与人相处时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如“眼睛了揉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计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饶人,最终将会成为孤家寡人。另外,要有宽容之心就要以诚换诚,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会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2)以诚待人。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胸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

(3)要互补互助。由于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上还没有独立,依然处在以学为主的学生时代。因此互补主要体现在精神领域。包括大学生气质,性格,个性特征的内容。往往我们会发现不同气质,性格,能力的人能相处配合的比较好,而能力非常强的两个人倒不一定配合相处的很好。所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际交往中要善于吸取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个体都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人际关系的基础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对于真心接纳我们,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更愿意接纳对方,与其交往。古语“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说明了这点。

(4)基于共性,培养良好的个性。生活中人们都愿意与性格良好的人交往,没有人愿意与自私、狡猾、虚伪、性情粗暴的人打交道。可见良好的个性特征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不良个性特征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阻碍作用。因此要不断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注意克服性格上的弱点和缺陷。

(5)加强沟通,密切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在空间距离上的接近是促进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越接近,彼此交往的频率就越高,就越有助于相互了解,沟通感情,密切关系。

(6)交往要有选择性,交往时的期望值不要太高。交往的双向性决定了交往的选择性。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你,要选择能够与你产生共鸣的人作为交往对象,不要一味寻求数量的多少。一定要注意交往对象是否能够与自己持久交往。一厢情愿会造成两败俱伤。交往时,期望值不2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班级 社会工作09 2

学号040903015

姓名

卢强

要太高。不要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你的知心朋友。“人生的一知己足矣”有层次的交往中一定要避免因感情投入过多而回报过少造成的心理失落感。

三、结束语

人际交往的问题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将存在,但在大学生中表现的一尤其突出,只有在了解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大学生应针对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合适的方法加以克服。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倪嘉波,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02)。【2】姚永丽,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内肛科技2008年第二期56页。【3】姜涛,蔡柏岩,金惠玉。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促进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3)。

附: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

我是历史文化旅游学院09(2)班的一名学生。为了了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分享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我选择了将这一课题作为我《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门课程的学习课题。因此组织了这次针对淮阴师范学院王营校区部分学生的小型调查。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支持和协助。

本次调查严格按照统计法的要求进行,不用填写姓名。所有回答只用于统计分析。您只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每个问题所给出的答案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合适的答案打勾或者在 中填写。

衷心感谢您的支持和协助!祝您愉快!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09(2)卢强

2010年5月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年龄: 岁; 您的出生年月: 年 月 3.你是否是独生子(女): A.是 B.不是 4.你的性格是:A.内向 B.外向 C.中间型 5.你愿意和陌生人交流:

A 非常愿意 B.愿意 C.一般 D.不愿意 E.很不愿意 6.在社交场合,你能主动把自己介绍给他人: A.能 B.不能 7.你交朋友的途径(可多选)

A.通过朋友介绍 B.网络 C.同学聚会 D.其他 8.你认为自己有几个知心朋友: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班级 社会工作09 2

学号040903015

姓名

卢强

A.没有 B.1—2个 C.3—4个 D.5—6个 E.7个以上 9.你交朋友的目的是:

A.能够使自己生活愉快 B.寻求精神寄托 C.能够在自己困难时提供帮助 D.其他 10.如果客观上你的地位比较高或成绩比较好(其他方面有优势)你会积极主动与那些不具备这些优势的人交往、交友:

A.会 B.不会 C.不清楚 11.你觉得大学同学或朋友间的关系与中小学时代相比:

A.更深刻、更理想化 B.和中小学差不多 C.有所倒退。更虚伪 D.不清楚 12.交往过程中如与朋友发生摩擦你的想法是:

A.相信时间可以消磨一切,过几天就好了 B.我应该等他(她)来找我和好 C.我会主动找他(她)沟通 D.友情如纸,一撕即破(断交)13.大学里舍友大多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有所不同,对此你认为: A.差别大,不能接受 B.差别大,但能相互忍让 C.差别不大,可以适应 D.没有关心这个.当生活中你与同学(他人)讨论问题时,你与对方意见不一致时,你会:

A.坚持己见,决不让步 B.听取别人意见后对比自己的观点看是否合理再决定 C.直接接受对方的观点 D.没有遇过,不清楚.生活中与同学朋友发生矛盾是难免的,你认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可多选): A.经济上的利益 B.感情问题 C.生活中小摩擦的累积 D.学习问题 E.做事意见相左 F.其他 16.每到一个新的场合,你对那里原来不认识的人总是:

A.能很快的记住他们的姓名并成为朋友 B.喜欢独处,不太想结交朋友 C.尽管想记住他们的姓名并成为朋友,但很难做到 D.很少与陌生人交往 17.和异性相处时,你会:

A.感觉不自然,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才会去接触他(她)们 B.感觉很自然,能正常交往 C.几乎和他(她)们没交往.平时交往中,遇到与你兴趣爱好或观点不同的人你会:

A.觉得无聊,找个借口离开 B.没有多大兴趣,但会耐心应付 C.很有兴趣的和对方谈各自的爱好或观点 D.没有遇到过,不知道 19.你曾主动与人交往,结果那人对你很反感,你还会保持高昂的斗志与其他陌生人交往吗:

A.会,坚持就是胜利 B.会,天下不止他一人,我可以和别人交往 C.不会,不愿再受打击 D.不会,等别人主动和自己交往 20.在你的人际交往中,你觉得你的人际关系:

A.关系不错很满意 B.关系一般,勉强过得去 C.关系很差,自己很失败 D.不清楚 21.你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着那些障碍?

感谢您对本次调查的支持!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班级 社会工作09 2

学号040903015

姓名

篇6:大学生人际交往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论文

href=“#”>

[摘要]目前,90后大学生将逐步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体。90后大学生不同于以往大学生的独特变化必然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现实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正确认识90后现象,社会、学校、家庭密切配合,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加强教育引导。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挑战对策

【Abstract】Now, the 90 later college students will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body of university students.The 90 later is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college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inevitably change the uniqu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hallenges brought about by the realit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should b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90 later the phenomenon, Society,university and family act in close coordination,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teaching contents,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team-building, Strengthen educational guidance.【Key words】The 90 later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为了把握当今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我们以90后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其中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 897份,有效回收率为 89.7%。在此基础上对收集的结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90后大学生思想现状及分析

1.积极关注政治

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关注,在许多政治事件上表现出理智和冷静的态度。大部分学生入党是对党的热爱,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90后大学生不关注抽象的哲学理论与精神信仰,更关注具体实践能力的锻炼,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如,大部分同学认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才最重要,因为它是个人发展和今后家庭生活谋生的重要路径或手段,有些大学生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课程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学分而已,甚至在很大范围内存在马克思主义无用论。45.6%的同学把入党动机归结为非常功利的“为毕业后找份好工作”而不再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有69.6%的大学生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唯一的信仰。可见90后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普遍不高,在日常的教育中有待加强。

2.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和社会诸要素的急剧分化和重新组合,中西方文化思潮激烈撞击,新旧道德规范激烈碰撞,90后大学生首当其冲。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有紧跟港台流行,有追逐欧美时尚,有崇尚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差异性从深层次来看,正是围绕着价值观问题展开的一系列矛盾,诸如在人与物、取与予、群与己这些基本关系上,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认识模糊、选择困惑,导致其行为消极、积极并存。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逐渐趋向多元化,但总体是积极向上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持“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和“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利益”态度的学生比例高达 69.5%,73.9%。对社会上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反应强烈,对唯利是图、坑蒙拐骗、假冒伪劣、钱权交易、环境污染等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由于社会的影响在面对道德判断和实践时,学生的选择却体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如在回答“如何看待助人为乐”时,在最先的选择中 30.3%的学生认为不计报酬的奉献很难做到,困难时应尽力帮助只占了很小比例。这一结果,虽然表明学生在见义勇为等事件的考虑上已愈发冷静,但从另一个侧面也不难发现在道德实践上教育还需加强,这种计算报酬的帮助并非是我们的教育所希望的。

3.生活方式多样化

90后的一代,社会普遍认为:自信,理性,务实,但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90后的这些特性,源于他们的自信。他们见识丰富,他们相信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应该靠勤奋努力,靠学识,靠坚韧的性格,表现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但是,仍然有35%的学生认为实现人生理想主要“靠关系”,25%的学生认为“靠金钱”也是实现自己理想的主要途径之一。如此不避讳,直言钱权、人情关系的重要性,是90后坦率的一个特点,同时也说明社会的不良风气已经对他们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示在遇到“需要同别人打官司的时候”,希望“能够找到有权势的人帮自己打招呼”。净化社会空气,才能拯救孩子。学生中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超前消费等现象日益严重。这也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80.8%的学生都存在逃课现象。其中一部分原因包括给同学过生日、谈恋爱等。

4.关注自我发展,集体感、社会责任意识薄弱

90后大学生大多数有明确的目标,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个人能力的发展,积极寻求对自身发展有利的机会,但在参与活动时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在问及“参加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主要原因”时,多数学生直接表示“为了提高个人能力,使自己得到好的发展”,而将“为同学服务”排在第二位。在爱国和民族自豪感方面,90后仍是值得信任的一代,绝大多数学生相信“中国会更加富强”,普遍同意“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感到自豪”。在个人价值的实现上,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反对“个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的观点,有近30%的学生甚至不赞同“为国家利益甘愿做出自我牺牲”的观点。过于注重自我的价值取向,导致了90后大学生集体感、社会责任意识的薄弱,遇到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可能不能很好地处理好各方面之间的关系,没有树立起一种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二、教育对策研究

1.社会、学校、家庭密切配合,齐抓共管

社会各部门应一起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发展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各主流媒体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大力宣传主流思想道德观念,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跟得上形式发展的需要。面对着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态势,面对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增加新内容,寻找新方法,采用新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开辟多种渠道。努力构建一个课内与课外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结合、党政工团学齐抓共管的思想道德教育机制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细胞,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作为家庭成员要对学生的成长负责,不仅承担经济上的在资助,而且要在思想道德观上加以正确引导。尤其是父母,在道德规范上做出表率的同时,要经常关心子女的成长,要尽可能地与学校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尤其是思想品质方面的表现,然后视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教育,使之成长为一名学习上优秀、道德上合格的大学生。

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提升全面能力

为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良好的效益,就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要遵循高标准、严要求、重培养、优发展的思路,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内在综合素质和外在职业形象,使队伍建设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益的重要保证。明确队伍建设的负责机构,拓宽培训渠道,制定学习培训计划,通过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和重实效的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和职业技能。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进修深造,包括脱产进修、半脱产进修或在职参加教育部、各省以及学校组织的培训进修,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他们参加社会考察、参观访问、校际交流、挂职锻炼等活动,开阔他们的眼界,增加阅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第三,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环境,努力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条件,做到环境留人,待遇留人,工作留人,制度留人,情感留人,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稳定。

3.确立层次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确定层次合理的教育内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非常丰富,但诸多教育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并不是平行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政治教育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决定和支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内容,也决定着整个教育内容体系的性质和方向。第二,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要素的系统。这些内容对大学生起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施教育内容时,不可偏废。为此,就必须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诸内容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的合理结构。

4.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能力

合理引导大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活动,为了人的活动,提升人的活动,与整个人生历程紧密相联系的活动。着眼于大学生自身,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及各方面需求,满足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合理需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以贯之的基本要求。区别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才可能提高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其效益。要提高大学生思维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应是直接的受益者,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道德诸方面的教育不仅是国家、社会稳定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但并非所有的大学生对此都能有一个清醒的、自觉的认识。他们往往从自己的思维定势与行为习惯出发,受世俗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做出一些不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得出思想政治教育于己“价值不大”或“无用”的结论,由此造成大学生缺乏积极全面地发展自我的动力,缺乏一种自身要受教育的愿望和要求。

参考文献:

篇7:大学生人际交往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论文

科研课题阶段性报告

自课题立项后,全体课题组成员立即再进行详细分工。课题组成员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工作,努力实现研究目标。同时课题组成员之间加强相互协作,充分发挥集体优势,确保按时、按量、按质完成研究任务。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本研究课题,目前在国内被人们广为重视。特别是马加爵事件发生以后,农村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已受到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在国外,人际交往已是成功人士的必修课;国内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开始注重人际交往能力,这促进了我国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

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一个现代人是否适应开放社会的标准之一。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当前,农村学生教育存在急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如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导致很多农村学生在生活中缺乏与他人交往的基础,部分学生不原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存在种种交往心理障碍,给学生的成长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授以人际交往知识,使其掌握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不论对学生本人的成长发展还是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本课题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以及他们对人际交往的认识;2.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与运用;3.人际交往技巧及运用;4.适合农村中学生的孤僻性格及闭锁心理的转变解决方法;5.互联网对农村中学生交友的影响以及网络时代的学生交友指导;6.非正式群体对农村中学生的个体成长的影响。

通过本课题研究,达到以下目标:①使农村中学生懂得交往的基本礼仪,学会与人交往;②在交往实践中提高交往技巧,形成健全的人格;③使学生认识到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交往范围可以扩展到全世界,但更要正确交友,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才能健康成长;④转变少数同学孤僻的性格和闭锁的心理及解决他们的各种交往心理障碍。

三、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把课题研究与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

2.德育与心理研究相结合。

四、本课题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重点在本地区初中各年级学生中进行,注意样本的代表性; 2.研究交往心理变化发展情况及差异个性心理转化情况。以定性研究为主,采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活动指导法等方法。

五、已经开展的工作:

1.调查目前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以及他们对人际交往的认识、互联网对农村中学生交友的影响,分析调查数据。

2.宣讲人际交往常识,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搞好舆论导向,充分认识未来生活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3.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互联网查询和社会及家庭调查,广泛收集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交往中获得重大成功的典型范例。整理编印成课题研究小刊物,在校内交流发表。

4.指导一部分学生尝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指导写好人际交往初步心得体会。

六、存在问题及今后策略

(一)存在问题

1、作为教师,在研究时还存在以工作代研究的倾向,工作时由于主客观原因,往往就淡化了研究的意识,影响了研究的效果。

2、课题研究的教师们自身能力还需提高,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未能全面操作,有时伤害到学生稚嫩的心灵。

3、初中学生由于青春期的到来,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很大问题,这也给我们提出很大挑战,我们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必要、及时的心理疏导、心理分析、心理指导。

(二)解决策略

1、研究者本人要端正研究的态度,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让自己从研究中找到乐趣,通过研究促进自己的专业水平的提升,也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必须加强课题研究的力度,促进研究工作正态运作。

2、今后还要加大力度进行学习、研究,有可能的话邀请专家教授前来指导,以便于课题研究顺利高质量地进行。

3、真正从质和量上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做好学校环境校风校纪建设,为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适应教育打开方便之门,从而使学生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提供外部环境。

4、争取把剩余的科研工作按计划完成,注意保存好相关资料,有什么问题随时提出存求解决。

《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及引导对策》科研课题组

篇8:大学生人际交往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论文

一、初二学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及其主要表现

笔者认为初二学生异性交往具体的心理问题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失调, 对异性交往的规范缺乏认识。

初一学生由于性意识仅仅处于一个刚刚萌芽的阶段以及认知水平较低, 因此他们和其它年级的学生有一个显著的差异既是认为和异性交往没什么好处、和异性交往是错误的。但到了初二对于异性交往的认识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开始接受异性并对异性开始产生好感。但是对于异性交往的规范没有认识, 情窦初开的他们大多数认为中学生异性之间发展恋爱关系属正常现象, 只要两个同学之间愿意, 可以发展恋爱关系, 他人无权干涉。在王磊对中学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的研究中就发现初二学生在规范失调这个维度上比其它年级均要突出, 并显著地高于初一年级。

2、与异性交往的动机不当。

在初二的学生中, 有的并不能正确应对自己性意识的发展, 为了满足自己的性冲动以及对异性的好奇而与异性亲密地交往, 这即是和异性交往的内部动机不当。在这种动机的下, 往往会产生不当异性交往甚至发生性过错。外部动机不当则表现在有的学生和异性交往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和证明自己, 或者是借“谈恋爱”在班级中提高自己的地位。这也是引起中学生进行不当异性交往的一个重要诱因。

3、对异性及两性关系过分关注。

初二学生性意识发展迅速, 产生了性冲动, 有的学生能通过学习或其它活动来转移对这方面的注意而使性冲动得到恰当的缓解。有的学生面对自己的性冲动则不能正确地处理, 常常想入非非, 很容易把自己对异性同学的好感或者异性同学对自己的友好当作爱情, 并且常常为自己所谓的“爱情”而夜不能寐或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

4、与异性交往的方式不当。

初二学生在与异性交往中的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交往的方式不当, 一方面常与某一固定异性朋友单独在一起, 并且有亲密的身体接触。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常常和异性争吵, 甚至打架, 以攻击异性为乐。

5、在异性交往中感到抑郁, 产生退缩行为。

有的初中生在与异性交往的时候心理压力较大, 总担心自己表现不当, 与异性相处时不知所措, 因此害怕与异性交往。但是这类问题最容易被老师和家长忽视, 往往认为这类学生不和异性交往是好现象, 这也容易导致这类心理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而日益严重。

6、初二男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较女生突出。

在性别差异上, 女生的异性交往水平要高于男生, 女生比男生有更多的人愿意与异性交往。有研究指出, 初一到初二, 女生与异性同伴的关系有所提高, 而男生与异性同伴的关系却明显下降。而且男生比女生更易出现退缩性人格, 也更易比女生出现交往失调。

二、初二学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突出的原因探析

1、生理发育迅速、性意识萌发, 而心理发展水平跟不上相应的变化。

初二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期, 初二年级也是性意识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期。第二性征的出现及性成熟使他们的性意识开始觉醒。他们开始关心性, 注意到了两性关系及恋爱和婚姻问题, 意识到了两性差异。他们开始关心自己的容貌打扮, 同时他们也产生了接触异性、与异性交往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感受到了性的兴奋和冲动, 在性心理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而在此时, 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并不能跟上这一脚步, 心理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发展期, 并不成熟。因此, 他们不能解决由于自身发育成熟所带来的新的需要和他们现有的心理水平和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 而出现诸多的心理问题。

2、学校及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 中学生学习是最重要的。因此, 社会、学校及家庭对青少年男女之间的交往, 都持保守消极的态度, 加以严格限制。研究者发现, 当前家长和教师对青春期异性关系存在八种误解, 分别是: (1)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 与异性交往是长大以后的事; (2) 中学生还不成熟, 不懂事, 不具备与异性交往的条件; (3) 与异性交往会分散精力, 影响学习; (4) 与异性交往很容易发展为“早恋”, 使中学生犯错误; (5) 中学生谈恋爱成功率很低, 中学生与异性交往没有什么好处; (6) 与异性交往是少数学生的行为, “好学生”不应该仿效; (7) 如何处理异性关系不需要别人指导, 到时自然就会; (8) 如何处理异性关系不属于教育范围, 教师对此没有责任。大多数的家长和教师总是在有意或无意地忽视“青春期”异性关系。他们觉得这个问题是一个不应该讨论, 至少不应该“过早”讨论的问题, 当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已经情窦初开时, 很多家长和教师或者只是在心里暗暗着急, 或者去劝阻, 或者去制止, 却很少去沟通, 更不会为他们提供指导。

3、初一时重视不够, 教育不到位。

初二年级出现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的高峰,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初一年级没有对此引起重视、教育不到位所导致的。初一的学生从小学到了一个新的环境, 这时候, 新奇感占据了初一学生大部分的思想, 他们在忙于适应新的学习、新的生活以及新的人际关系。老师和家长也将焦点集中在了如何帮助学生和孩子尽快地适应。同时, 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 易受外界影响, 这时的他们会认为和异性同伴的亲密交往是不正确的, 不应该的。因此, 初一的学生的人际交往大部分是和同性同伴。这也给老师和家长一个错觉, 孩子还小, 不懂男女之间的交往, 没必要过早地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唯恐在这时提起这个话题反而会引起孩子想入非非, 甚至进入所谓的“早恋”。因此, 初一的异性交往教育几乎是个空白, 学生在进入初二这类心理矛盾冲突加剧后由于之前没有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而使他们提取不出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来解决这一矛盾而引发诸多的心理问题。

4、女生发育早于男生及教育上的“重女轻男”导致男女差异。

青春期男生的发育普遍晚于女生, 初中时二者不论是身体发育还是心理成熟都有较大的差异。初二的女生比男生有更强烈的异性交往愿望, 相比之下, 男生在异性交往方面容易表现出抑郁、退缩、过分害羞、自卑、冷漠等退缩性心理问题。其次, 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对男女的性别角色有差异。女性在异性交往方面受到更多的舆论限制, 往往表现的较为矜持和保守, 所以相比男生而言, 就不易出现异性交往的不合理态度、动机和行为。再者, 由于女生的月经初潮是相当明显, 且易引起家长注意的生理变化, 加之在社会的观念中, 女性在异性交往中往往是弱势, 而且在青少年性失误和性罪错中, 女生往往是受害者, 因此, 家长和学校对青春期女生的保护意识会更强一些, 会主动向女生进行性知识及异性交往的教育。相比之下, 男生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而更易在在交往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

三、初二学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1、转变观念, 重视并鼓励异性交往, 消除神秘心理。

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力军, 教师和家长要改变传统的异性交往观, 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异性交往。学生心理萌发的异性吸引是性心理和性生理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对异性产生好感与关注, 渴望与异性交往接触是极其自然与正常的, 也是对学生有益的。教师和家长要能正确分辨异性交往的性质, 分清哪些是正常的交往, 哪些是不当交往。教师和家长的观念转变了, 才有可能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首先,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认知, 使其能够正视自己与异性交往的渴望。其次, 在学生异性交往的同时, 还应加强指导。只有教师、家长与学生都消除了对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神秘心理, 正确地对待中学生的异性交往, 才能使中学生的异性交往正常化。

2、学校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开展系统的异性交往心理教育。

教师态度、学校、班级异性交往氛围、同学关系对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问题有关键的影响作用。因此, 学校是中学生异性交往心理教育的主导, 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秩序地按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分层次地实施系统的异性交往心理教育。除了专门设置异性交往专题训练提高中学生异性交往认知水平与交往策略外, 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其它机会和教育条件, 把异性交往心理教育渗透到教学、团队活动、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 使学生在异性交往方面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3、初一时引起重视, 提前教育——教给交往策略, 做好心理适应准备。

在初一时, 教育主要应注重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异性交往认知, 使学生对异性交往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并掌握一定的异性交往技巧。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初一学生易产生的异性交往方面的自卑、过分害羞、退缩等心理问题, 也可使学生做好心理适应准备, 能以一个较好的心理品质来迎接初二这一心理冲突矛盾更激烈的时期, 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为以后中学生更频繁、更亲密的异性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4、重视男生的异性交往教育及性知识的传授。

教师和家长在进行性教育及异性交往教育时不要忽视男生。特别是初二, 这时的男生由初一时的小孩快速地就成长为一个大男生了, 身体变化的同时性意识也蓬勃发展, 与异性交往的愿望大大强于初一时期。教师和家长应充分关注男生的生长发育及心理变化, 在开展女生的生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对男生进行男性生理健康这方面的知识, 也像女生一样被告之与异性交往的知识, 减少男生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准备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5、加强性教育, 造就健康的性心理。

初二是性意识发展的关键期。相比初一而言, 学生开始产生更多的性的欲望, 并随之产生性幻想、性冲动和性行为。所以, 在这个时期进行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绝大部分的中学生都有了解有关性知识的愿望。因此, 学校及教师应该承担大部分的性教育责任, , 帮助学生明确性别角色意识, 掌握卫生常识, 树立正确的性道德, 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对待异性, 解除对性的神秘感, 缓和由于性萌动带来的心理刺激。同时, 学校、家庭、社会要为中学生提供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尽量避免不良的性刺激。

异性交往心理问题是贯穿于整个青春期的现象, 初二只是一个关键期、转折期, 中学生异性交往的心理问题不能仅从初二时期的教育来改善,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吴晶等.青春期学生异性交往心理与行为特征研究[J].心理科学, 2002 (3) .

[2].王磊.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2003年硕士论文.

[3].林崇德, 李庆安.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特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1.

上一篇:标杆项目评选范围下一篇:微型消防站训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