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变化规律与管理研究——山东工商学院“90后”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2022-09-1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 在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的环境中, 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随之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在他们身上出现了许多新的特质和特征。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 正确认识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 及时准确地全面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既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也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需要。

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会具有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2009年9月, 高校新一届大学生群体中大批涌入“90后”的身影, 他们的思想行为习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学生处的重视与指导下, 中加学院团总支针对“9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变化在全校范围内展开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问卷300份, 内容涉及基本情况调查、大学生活调查、综合素质调查、恋爱观念调查以及创业就业调查五大模块69道题目, 被调查学生来自文、理、经济、管理、合作办学5大门类20个专业的“90后”大学生, 得到了第一手数据资料。调研目的在于准确了解本批大学生在思想上有着怎样的特点, 以及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带来怎样的变化。

1 基本情况统计

参与调查的“90后”大学生中, 男生占42%, 女生占68%, 作为财经类院校的学生性别基本均衡;本科学生比例为78%, 专科学生比例22%, 基本符合我校的学历层次结构;学生中有40.44%的学生干部参与了问卷调查, 其中来自城镇的学生占到了较大比例, 达到64%, 调研对象能够代表我校整体“90后”大学生的基本情况。

2“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分析

同“80后”相似, “90后”的大学生也是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的一代, 独特的成长经历造就了他们极具个性化的思想特点, 我们应该通过全面了解后, 对其进行辩证的分析。

2.1 认同意识较强, 践行能力较弱

当前大学生思想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社会主义的思想、社会道德有普遍的认同意识, 但在知与行之间还有明显的距离。表现为认同意识较强, 但践行能力较弱。如在道德观方面, 绝大多数学生认同“德为安身立命之本”, 愿意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认为个人应该修身养性、完善人格 (其中认为大学生很有必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同学达到了81.36%) , 但在行动上又不愿或不能自觉按道德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有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较差) 。

在人生观方面, 当代大学生认同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人生价值观, 但在行动上却缺乏刻苦努力磨砺成才的自觉意识。在利益观方面, 普遍有较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但在实际行动中却自觉不自觉地追求所谓“利己但不损人”的合理利己主义。以自我为中心, 集体主义观念淡泊, 缺乏对集体、对社会应有的关心和付出, 明显表现出功利化倾向。

2.2 思维独立自信, 交往能力较弱

当前, “90后”大学生对事物的怀疑意识和重新检验问题的积极性大为增加。成长起来的“90后”更习惯于自己经过亲身实践来接受前人的经验和理论, 而不希望被直接灌输。他们自我选择性极强, 喜欢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思想, 摸索出新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盲从意识较淡, 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和死板的教学模式。借助网络的便利, “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快捷, 知识更加丰富, 对自己的人生表现出的信心和理性远超过他们的前辈, 某些方面信息比老师了解的都多。现在的“90后”一代在知识结构上的复杂和多样性远远超越了以前, 信息量的极大丰富和创造力的提高, 使得他们渴望成熟独立, 希望能跟老师进行平等的交流, 而不是被动接受单向的知识和观念灌输。

有较强的个性特征是“90后”当代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特征, 反映在他们不愿意在群体中默默无闻, 希望被社会和集体关注。他们在认知、意志、情感等方面更注重自己的意识独立性, 强调个性化, 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等方面, 也都尽力展现出独立、与众不同的一面。但在沟通交流方面, 甚至对自己的心理素质及处理人际关系都不是很满意。这使得“90后”大学生入学后很难尽快适应大学集体生活, 常因一些个人的不同习惯与舍友产生摩擦, 加上较强的个性特征削弱了与他人沟通、协调的交流能力, 有时甚至会将矛盾进一步深化, 最终导致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丧失信心。

2.3 价值取向更加务实, 感恩意识逐渐削弱

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 让“90后”大学生更加务实, 很早就明白应该把价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他们认为社会是在要求他们成为更加务实的人, 自我主体意识逐渐增强, 较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理性的分析和计算。“90后”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的考虑也能够正确认识到个人能力发展是就业成功的主要因素。

“90后”大学生对客观因素的抱怨已不再明显, 而且对自主创业就业的认识也较其他时代的群体有了更理智的态度, 没有任何意向的学生仅占19.41%, 说明现大学生在逐渐接受现实, 不再将机关、事业单位作为自己就业的唯一途径。把就业看作是个人生活独立的标志 (41.43%) 及长远发展的基础 (30.28%) , 而不再仅仅是家庭和个人的面子问题 (25.50%) 。

“90后”大学生个体意识的多样性若没有相应的道德教育约束极易演化成个人主义。目前, 我校不少“90后”大学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过分关注个人需求而很少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对家人、父母只知索取而缺少感恩和回报。在“4+2模式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他们自小就扮演着整个家庭核心的角色, 过多的关爱与呵护培养出的孩子滋生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更多地依赖于父母的安排和帮助, 如:相当比例大学生就业需要依赖父母给安排工作 (41.04%) 。父母长期的精心呵护, 让“90后”的这一代学生认为索取是理所应当的, 而且索取的对象不光包括父母、家人还有老师甚至整个社会。当索取的东西没有得到满足时, 很少学生能从自身的角度去反省, 却往往将责任强加给他人, 认为其他人也应该以自己为中心。如学习成绩不满意, 往往将责任归咎到外界因素 (74.81%) , 认为自己基础不好或投入精力不够的人数只占25.19%。

2.4 信息获取能力较强, 问题辨别能力较弱

由于自主意识较强, “90后”大学生充分利用了目前广泛应用的各类信息化工具, 通过电脑、手机、杂志等方式获取大量信息。互联网信息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正迎合了大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迫切需求, 尤其对“90后”大学生的发展具有了深远的意义 (当下大学生课余时间在网吧度过的占到41.13%) 。新一代的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知识层次使他们渴求了解世界, 了解一切他们未知的知识。因此, 在互联网和开放性社会的影响下, 作为学生工作者的我们有个突出的直观感受就是:现在的大学生聪明、敏锐, 接受新事物快, 知识面广。

但是, 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 日益开放的社会和互联网在极大地丰富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 也带来另一个突出问题。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 而大学生生活阅历又不深, 与社会接触不多, 缺乏社会政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锻炼, 且对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简单化、片面化, 很容易被网上和社会上一些错误观点、言论引导而误人歧途 (其中, 有35.5%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外界消极诱惑因素太多)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在经济、政治、文化、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不可否认还存在许多问题, 如贪污腐败, 城市、农村发展不协调, 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等等。这些问题被频频曝光在各种媒体上, 不少西方媒体甚至夸大、扭曲事实真相, 加上大学生辨别能力弱, 对复杂事物认识不足, 以致有18.64%的大学生认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没有必要或无所谓的事情。

3“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和谐高校的形势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形势, 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 以科学发展观、人生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和现实起点, 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将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 从学生的时代特征和本质特点出发, 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新观念。

3.1 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也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个性的原则, 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特长、兴趣爱好、价值观取向,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善于把握“90后”大学生们的思想动态, 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围绕大学生在学习、成才、健康、生活、交友、恋爱、求职、就业等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 细致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同时, 增强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在培育“90后”大学生健康心理过程中的作用, 做到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真正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为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提供个别帮助。德育工作者并不是专业心理医生, 能够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很单一, 所以我们最合适的干预形式是团体心理咨询。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 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 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 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处事与行为方式, 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

3.2 课堂教学安排方面

“90后”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 希望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取信息、追求真理, 喜欢在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中选择所需知识。他们对空洞的理论灌输和道德说教要么充耳不闻, 要么干脆逃课。因此, 建立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要改变传统的简单灌输的教育方式, 改变以“老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调整为他们所乐于接受的授课形式。尝试用启发式提问的形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使得问题被逐渐解答出来, 增强立体感和丰富的色彩,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关注该问题的积极性, 也引起了他们解决该问题的欲望和兴趣, 调动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实现师生双向多方式沟通的创新教育转化, 可以采用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交流中普遍应用的BBS、E-mail和多媒体演示课件等现代技术手段。这样课堂内外学生和老师都可以无限制的交流、沟通, 不仅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了, 而且有助于增进师生的感情。

3.3 网络应用引导方面

网络迅猛的发展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它在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 也存在着很多负面的影响。“90后”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不断完善成熟的关键时期, 他们的分辨力、自制力还不强, 很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毒害。要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就应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把网络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一是建立对信息网络的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 运用法律手段打击网络犯罪, 同时注重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的培养, 倡导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二是建设具备网络技能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上具有说服力。要以信息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充分利用网络的时效性、交互性、多媒体性来创造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的思想教育环境。

3.4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由于“90后”大学生的性格比较趋向独处, 喜欢张扬个性, 因此常常会忽略身边同学或朋友的感受, 久之就形成了孤立的局面, 极不利于个人的大学学习和生活, 培养他们形成集体意识及协作精神是“90后”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亟待具备的素质。作为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比如利用学校多样的社团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集体协作活动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并从中得到锻炼, 使老师和学生, 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

此外, “90后”大学生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期待和需要, 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使大学生们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 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 让“90后”大学生体验学校生活的美好, 更好地适应社会。

4 结语

“90后”大学生呈现出的新特点、新局面, 既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也为高校的各项教育工作能够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的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总之, 只有在全面、充分地了解“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前提下, 才能更好地为高校教育工作顺利地、稳步地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90后”大学生身上体现出了许多新的特质和禀赋。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活情况、综合素质情况、个人恋爱观、创业就业四个方面的实地问卷调研, 详细分析山东工商学院“9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变化产生的规律性, 并从多个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思想教育管理措施。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规律,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 李慧.浅谈“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四个转变[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8) .

[2] 胡颖杰, 孙国庆.“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20) .

[3] 杨淑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D].天津师范大学, 2008.

上一篇:论对刑讯逼供非法取证的遏制下一篇:葡X井区地震资料连片处理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