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30

摘要:“90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自身鲜明的时代特色也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分析了“90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及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并从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模式、信息化手段、教育重点等几方面出发,探索出一条新的高校学生管理之路。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论文 篇1:

“90后”大学生思行特点、原因及思政工作的途径

[摘要]“90后”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力军。家庭与社会环境造就了他们鲜明独特的思想行为特点:自信张扬但缺少协作意识、知识信息丰富但目标方向迷失、价值观多元化但主流价值观不强、情感丰富率真但行为庸俗化。我们必须用爱心架起师生间心灵的桥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引导他们的价值取向,用心理健康教育培育他们健康的身心,用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激发他们生活与学习的热情,不断适应“90后”大学生思政工作新要求。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思行特点 思政工作

[作者简介]李根芹(1969- ),男,江苏宿迁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江阴 225009)

随着“90后”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力军,高校思政工作遇到了新的挑战。“90后”大学生有独特鲜明的思想行为特点,优点突出、缺点明显,在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眼中,“90后”无疑是典型的思想行为矛盾统一体,相比“80后”甚至“85后”恍若隔代。因此,认清“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工作成为当务之急。

一、“90后”大学生的思行特点

无论是作为个体的大学生,还是作为群体的“90后”,他们身上既有自信、多识、爱憎分明的一面,也有懒散、无目标、功利性强的一面,诸多对立的思行特点在他们身上共存。

(一)个性张扬与协作意识缺失

“90后”对自己的能力以及未来的成功毫不怀疑,不管是在开学伊始的班会上,还是在各种学生干部的竞选、社团的招聘中,他们都能积极地参与,没有胆怯与退缩,总是愿意勇敢地尝试,展示出自己各个方面的才华。“90后”大学生自信张扬的个性不自觉地从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他们喜欢新颖、有个性的事物,从衣着外表、行为举止到兴趣爱好都追求独树一帜,表现与众不同、另类,有强烈的被关注欲;但在团队中缺少协作意识,总想突出自己而忽视别人的能力与成绩,忽略他人的感受,以致在集体活动中只想追求自我表现,忽视团队其他成员的利益和团队的共同目标,缺少相互协作意识,导致集体荣誉感和忠诚感相对欠缺。

(二)信息丰富与目标方向迷失

“90后”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网络对他们来说是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网络上聊天、购物、玩游戏在他们少年时代便习以为常。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无疑对大学生辨别真伪、善恶等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若大学生欠缺基本的辨别真伪意识,就极易受不良与消极思想的腐蚀,思想观点和精神世界会受到严重冲击。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容易丧失现实感,混淆虚拟和现实世界,逃避现实,从而在纷繁杂乱的信息轰炸中不知所措、迷失方向、丧失目标。

(三)价值观多元化与主流价值观弱化

“90后”大学生由于从小就接受各种价值观的影响,因此他们呈现出价值观多元化的特点,这是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要通过教育使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而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前提是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一社会主流价值观在“90后”大学生心中没有扎根。“90后”大学生主流价值观不强还表现在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榜样对他们影响有限,如曾经影响几代中国人的时代榜样雷锋、王进喜、陈永贵、焦裕禄、张海迪、孔繁森、中国女排群体等在“90后”大学生的心目中感受不深,他们对社会榜样的关注度不够,特别是对道德榜样感到陌生,他们将目光转向娱乐圈中的明星、体育界的明星、电视台各类选秀节目明星以及网络通俗作家。在这些偶像的影响下,许多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对人生价值的解读开始倾向于名利与庸俗化甚至道德失范,从而导致部分“90后”大学生没有高品位的志趣,造成信仰上的危机。

(四)情感丰富率真与行为庸俗功利

“90后”在情感表达方面“单纯、任性、率真、直白、情绪化”特征明显。他们不会在感情方面多加掩饰,高兴还是不高兴大多数都直接从他们的脸上可以看出;当他们自认为自己的喜好是正确的时候就显得特别任性,即使承认别人说得有道理也还是坚持自己没有错;他们可以用很夸张的语言坦率地表达他们的爱与恨,也正是这一点使得人们觉得“90后”常常不合情理但很可爱;至于“90后”的情绪化,主要表现为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喜怒哀乐,高兴时天塌下来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当他们难过时好像世界末日到了,有时会为一点小事闹得鸡犬不宁。情感中最重要部分当然是爱情,如今“90后”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教室里、自习室、操场上、马路上等公共场合经常会看到一些恋爱中的大学生过分亲密的行为。大学生谈恋爱本身无可厚非,但部分“90后”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纯与行为举止不雅等现象比较严重,已经转变为一种情爱的“丑”。

二、影响“90后”大学生思行特征形成的原因

“90后”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特点首先与其成长过程中的家庭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正是家庭与社会环境赋予了他们鲜明的时代特征,而这些时代特征对“90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一)“四二一”式家庭范式对“90后”个性发展的影响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90后”大学生属于第二代独生子女,他们绝大多数出生于“四二一”家庭,受到我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他们成为家庭的中心,与“80后”不同的是,长辈虽然把他们当作“小太阳”,但已不再把他们当作“小皇帝”,对他们爱得比较理性,大都以尊重孩子的方式疼爱孩子,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自我判断和抉择,因此形成了他们性格中独立、自信、追求与父母平等的一面。

(二)经济转型对“90后”精神意识的影响

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是“90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鲜明的时代背景, 所以“90后”大学生较少受到物质匮乏等困境的影响,社会秩序不再过多依靠短缺经济下的权威原则和计划手段来维系,而是通过协商和情感信任来维系,这使得“90后”大学生判断是非时倾向于结果而不太重视过程,倾向于物质化的生活而忽略精神生活。另外,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和市场主体的逐利行为使“90后”大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使他们更加善于自主选择,但也更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倾向。

(三)信息技术对“90后”思维方式的影响

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也是“90后”大学生成长中重要的时代特征。相当一部分“90后”在童年就开始了网络生活。首先,网络使得“90后”个性更加独立,更注重独立思考与选择,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和多元化。其次,网络的长期使用会造成青年人社会参与度的减少,表现为对集体活动持观望态度,人与人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相互关心不够。再次,通信工具的普及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飞信、QQ、游戏、微博等信息传播方式层出不穷,势必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所以,网络使“90后”成长中的媒介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手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教育改革对“90后”素质发展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一时间各种兴趣班开始兴起,让“90后”有机会掌握了一些课堂教育之外的知识和技能。进了大学后,中小学时期学的素质教育的内容派上了用场,多才多艺、各有所长成了“90后”大学生崭露头角的必要武器,这些技艺无形中提升了“90后”大学生们的自信心并有助于各种综合能力的发挥。

三、“90后”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途径

(一)用爱心架起师生间心灵的桥梁

“四二一”家庭长大的“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所有亲人的爱都汇聚在他们身上,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进入大学后,环绕左右的爱似乎不复存在,远离了父母和亲友,老师也不再像高中时那样时时督促他们,此时“90后”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加上没有高考的压力,一下子失去了奋斗的方向,很多大学生会在短时间内感到极度放松甚至产生空虚感,迫切需要友情与爱情进行填补,渴望与他人沟通与交流,以获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这时就需要老师主动和他们沟通,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进入他们的感情世界,了解他们的忧愁、苦闷和烦恼,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用爱心架起师生间心灵的桥梁。

(二) 用主流价值观引导“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主流价值观不强和功利主义严重是“90后”大学生的重要特征,为此对他们加强主流价值观教育,用当代的核心价值观引导“90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尤为迫切。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的主流价值观是:爱国、孝顺、友爱、正义、诚信、进取、勤俭、创新等。不管什么时候这些优秀品质都是支撑个人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专题研讨、拓展训练、参观学习、社会调查、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倡导与践行上述主流价值观,使“90后”大学生牢固树立祖国利益至上、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诚信守纪、懂礼仪知廉耻等价值观。

(三)用心理健康教育培育“90后”大学生健康的身心

“90后”大都成长顺利,缺乏困难与挫折的磨炼,因而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不强。有的学生一遇挫折,就丧失自信,表现出极度自卑;也有学生盲目自大,自尊心太强,容不得别人批评;还有的学生因为家庭贫困或个人生理缺陷而惧怕与人交往;情感上稍有不如意就会陷入极度苦恼而不能自拔,甚至做出不理智的行为……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因此迫切需要对“90后”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障碍。同时还要通过知识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帮助大学生把握心理平衡,消除心理危机,矫正行为偏差,引导其恋爱行为,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培育他们健康的身心,促使他们能承受走上社会后工作与家庭的压力。

(四)用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激发“90后”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热情

一是设立各类学生文艺社团,给多才多艺的“90后”学生搭建更多发挥才艺和特长的平台,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对于学习上有更大提升空间的学生则让他们加入专业社团,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专业竞赛,培养更强的专业能力。二是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给他们服务社会的机会,可以是义务劳动,也可以是爱心助残等活动,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育他们的感恩之心。三是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企业实践、送教下乡等,让“90后”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起生活与学习的热情。

(五)思政工作者提升自我以适应思政工作新要求

一是加强自身学习,深入调查、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提高思政工作的效率。二是思政工作者必须学会现代化信息交流手段,用“90后”大学生擅长的飞信、QQ、网游、蓝牙等工具与他们交流。三是改变以往说教的教育形式,与“90后”大学生平等对话,真正以生为本,尽心尽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赢得学生的认可,从而顺利地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滕飞.“90后”大学生的特征分析和高校育人工作的对策建议[J].北京教育,2010(1).

[2]田广和.“90后”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特征[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向必进.“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

作者:李根芹

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论文 篇2:

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摘要:“90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自身鲜明的时代特色也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分析了“90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及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并从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模式、信息化手段、教育重点等几方面出发,探索出一条新的高校学生管理之路。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特点;教育管理

随着2008年秋天新的一批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校园,“90后”正式宣告进入高等教育学堂。他们出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而成长;他们大部分出生于“一二四”家庭,充分享受着老人、父母的关爱;手机、笔记本电脑、名牌服装…他们拥有最好的物质条件;网络、报刊、ITV、NBA、国际大片……人们将这个特殊的群体冠以“90后”的称号。在今后的十多年中,“90后”将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受众者,在大学校园里占到一个比较大的比例。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他们有着“孤独、脆弱、竞争、烦恼、奋斗、责任”的代言词,面对“90后”学生的新问题、新情况,更好地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分析“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因材施教,构建高效、有特色的教育管理工作模式是目前高校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新的重大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性

“90后”大学生不同于“80后”、“70后”,他们的成长背景完全不同。“90后”大学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教育观念的发展及普及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没有感受80年代的人在改革开放初期所经历的一系列变革,与70年代人外表现代、内心传统的特点也大相径庭,从而使“90后”大学生行为具有独特的时代特点。

1.自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表现为在集体活动中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以正确的方式和同学相处,集体观念淡薄,缺少集体荣誉感。

2.价值取向多元化。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90后”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既有着东方传统思想文化的根底,又受着西方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了他们多元化的价值观。总的来说,“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但有一部分“90后”大学生比较重利益,存在功利主义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无从选择。

3.心理状态不稳定,承受能力差。“90后”大学生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没有经受过挫折的经验,心理年龄落后于生理年龄,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变化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影响,情绪波动起伏大,容易受到伤害。碰到问题和困难时,没有心理准备,如同惊弓之鸟,甚至一步错步步错,在竞争的洪流中屡战屡败,进而产生自卑心理。

4.思想早熟,信息化能力强。伴随着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他们从小接受海量的信息,思想早熟。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喜欢用成人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从“90后”身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信息化时代赋予他们的特点:熟悉应用互联网,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有时也良莠不分。如:早在高考填报志愿前,很多学生加入了我校各地区招生QQ群,询问关于学校专业的事宜,咨询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设置情况,便于选择专业。甚至有些“90后”新生在进校前就通过学校的BBS寻找老乡,安排进校的向导。但是网络也给“90后”这一代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出现了大量的“网虫”、“火星语”、“网恋”等。也有少部分“90后”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虚幻世界无法自拔,产生了消极的学习态度,最终导致学业的荒废。

5.自理能力差,感恩意识不强。“90后”大学生是在中国大力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条件下出生的,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中心人物。在独立的思考与选择上,“90后”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缺乏生活的基本技能,有的从没有做过一顿饭,有的从来没有打扫过卫生、收拾过房间,有的甚至缺少必要的生活常识。而他们对于父母所做的一切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内心比较麻木,不知道感恩。

二、“90后”大学生思想心理特性的原因分析

“90后”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性主要是个人的各种行为因素在内外环境共同作用下,日积月累形成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社会因素。“90后”大学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快速发展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时代赋予了“90后”大学生相对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但也给这一代人带来了负面影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无处不在并影响着这一代人,从而导致“90后”大学生与“70后”、“80后”有着截然不同的品质和特点。

2.家庭因素。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相比较“70后”和“80后”而言,“90后”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来自于“一二四”的家庭模式,即一个小孩由两个大人(父母)、四个老人(祖父母、外祖父母)共同抚养。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下成长,将会使“90后”走向两个成长道路,一是走向受到良性教育之路,二是走向被溺爱而造成的恶性教育之路。

3.个人因素。“90后”是孤独的一代(由于中国计划生育的实施影响),亲情观和友情观相对于“70后”、“80后”较弱,网络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缺少与家庭心灵的默契和感情上的交流,逐步与家庭产生代沟。同时面临着巨大的孤独和竞争带来的压力,“90后”的烦恼越来越多:为感情,为环境,为社会,为幸福,为不可逃避的责任。相对于“70后”来说,他们没有信仰、没有远大的理想,变得越来越现实和功利,过多地索取而淡忘了背后的付出。

三、构建有特色的“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制

“90后”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社会大环境及成长过程中慢慢养成的。作为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转变教育观念,引导“90后”大学生担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重任。

1.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由片面强调整齐划一向包容个性转化。价值观教育的对象是人,每个人已有的价值观念和个性心理特征都是有差异的。对于“90后”这个特殊的群体,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首先要了解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允许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探讨适合“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渠道,从而使教育方法更具科学性,教育方式更易融入他们的生活,教育内容被他们更乐于接受。面对个性突出的“90后”大学生,有时候他们的想法并不是很成熟,并不是很理智,这时候就需要深入学生中间,换位思考,了解他们的想法,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帮助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在教育模式上,由单向灌输向双向和多向沟通转化。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体现为一种灌输模式即填鸭式教学,不重视学生的主动意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引导。大学校园教育的方法、课程内容停留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没有与时俱进,并且这种教育模式学生真正吸收转化为知识能力的是少之又少。“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平等意识,追求个性化的发展,针对于“90后”大学生的特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很难取得预想的结果。学生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目的是为了一切学生的成长成才。朱熹说过:“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高等教育管理要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将体验式、引导式、互动式的方式相结合,这是教育最有效的方式。

3.在信息化手段上,将网上疏导和网下引导相结合转化。随着互联网的盛行,网络似乎成为学生获知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正在悄悄改变着“90后”大学生的学习、思维和生活模式,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互联网几乎是他们成长的土壤。既然网络已经成为“90后”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就必须紧跟网络时代的要求,实现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管理内容的创新。如:通过网络建立班级QQ群、博客、人人网BBS,在此基础上开展话题互动和专题讨论活动,从而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拉近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要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作为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技术,设置“过滤器”限制和删除不良信息,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创建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学习环境。

4.在教育重点上,由过于理想化的宏观目标教育向宏观目标与人的自身需要相结合转化。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充分地把握“90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正确认识他们作为个体存在的个性特征,摈弃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与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双向互动性,抓住一切可能的教育机会。比如发挥新生入学教育的作用,让“90后”新生学会大学四年的学业规划和今后人生的职业规划,了解自身的需求,抓住住一切有利时间对他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90后”大学生以其独特的特性已逐步走进大学校园这个绚丽的舞台,给我们的高校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客观看待“90后”大学生这个群体,正确分析其思想特性,紧密结合时代特色,不断更新工作思路。同时,也要注意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学习“90后”大学生的优点,实现“90后”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定财.“90后”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2011,(5):79-81.

[2]张宝君.“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75-76.

[3]皮彬霞.谈“90后”大学生德教育管理[J].高教研究,2011,(5):185-186.

[4]陈建亮.高校辅导员对90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探析[J].宁德师专学报,2011,(3):123-125.

作者简介:郝咏梅(1981-),女,江苏大丰人,硕士,讲师,学生办公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研究;梁成(1971-),男,广西河池人,博士(在读),学院党委书记,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研究和党建研究。

作者:郝咏梅 梁成 颜开

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论文 篇3:

浅析80后辅导员应对90后大学生途径的探索

【摘 要】本文在充分分析90后学生特点和80后辅导员的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就80后辅导员如何应对90后大学生的途径进行探索,使80后辅导员能够帮助90后大学生顺利成才走向社会,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锻炼和完善自我。

【关键词】90后;80后;师生关系

当前,90后学生已成为大学生中的主体部分,受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特点。同时,80后辅导员也已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力军。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应对,帮助90后大学生顺利成才,走向社会,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锻炼和完善自我。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

受来自社会、家庭、网络等各方面的影响,高校90后大学生的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一般来说,他们思维活跃,独立意识较强,但独立能力较差,易产生叛逆情绪;他们个性张扬,竞争意识较强,但应对失败的心理耐挫能力和合作意识较差;他们勇于表现自我,实现自我,但往往缺失理想信念,其人生观、价值观不成熟。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90后学生人际交往空间在扩大,但是他们易沉溺其中而忽视了现实的语言沟通,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

二、80后辅导员应对90后学生的优势

80后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90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80后必须客观分析自身优势,切实履行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教育、管理、服务的职责。80后辅导员的优势主要在于:

(一)年龄差距小,易建立友谊

80后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年龄差距小的优势,通过日常交谈、宿舍走访、参与学生活动等方式走进学生,逐步建立与学生之间的友谊,取得学生的信任。

(二)生活背景相似,易产生情感共鸣

由于出生的年代接近,师生接触到的社会文化因素相近,易对某些现象或者事物产生相似的看法。因此,师生间开展朋友般的交谈,而非“老师谈话”,可使辅导员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学生内心,真正了解学生的喜好和关注热点,产生情感共鸣。

(三)积极运用网络等新媒体,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

当前,电脑、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已成为80后和90后获得知识、结交朋友的重要途径。因此,师生之间利用QQ、飞信等通讯方式进行双向的“点对点”的交流,扩大了交流的空间,实现无障碍沟通。同时,通过关注学生个人的人人网、微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找到学生教育工作的切入点,运用网络用语进行交流,以便更好的向学生讲道理,使学生信服。

(四)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

随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队伍建设要求的不断提高,80后辅导员一般都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有些辅导员所学专业与学生的对口,具备一定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帮助90后学生,树立辅导员的威信。

三、80后辅导员应对90后学生的途径探索

(一)善于发现、树立“亲民”典型,引导学生确立合理的奋斗目标

面对与高中截然不同的“放羊”般的大学生活,刚入校的90后大学生对于未来很迷茫,有些甚至开始质疑父母设定的人生规划。这时,需要80后辅导员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进行指导。传统的主题教育大会、讲座等对于引导个性鲜明的90后大学生的收效并不明显。但是,如果邀请历届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学生代表组成“优秀大学生事迹宣讲团”以自身的经历进行宣讲,对于90后学生来说则更有吸引力。在选取典型代表时,辅导员一方面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关注热点,更多地考虑选择如自主创业典型、自强不息典型、工作突出典型等多方面代表,满足90后学生追求个性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选择“亲民”典型,即本校或者是本学院的学生典型,让90后学生觉得目标并不是遥不可及,积极向榜样靠拢。

(二)依托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能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90后大学生基本都是父母甚至是祖父母辈的精心呵护和照料下成长起来的,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培养大学生独立生活和学习能力成为80后辅导员面临的又一难题。除采取传统的“查上课、查宿舍、查自习”等方式外,80后辅导员更应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点,以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形式进行引导。如结合环境保护主题,鼓励90后环境专业学生和有志于环保事业的学生自发组建环保类社团,通过引导社团开展环保主题活动等,让90后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参与到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促使他们在活动中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80后辅导员应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到方案策划、亲自示范或者表彰先进等环节中给90后学生提供正确、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这些活动向着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方向进行,让90后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提高独立能力。

(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90后学生往往在进入大学之前也没有机会展现除学习外的其他才能,更没有直面社会残酷的竞争。当他们进入高校逐步接触社会时,挫折和竞争失败往往会成为其必须面对和克服的重要心理挑战。一方面,80后辅导员可通过日常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走出困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和竞赛,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现自我才能,在活动中锻炼意志,提高耐挫能力。如在开展学生会干部换届工作中,可采用公开展示、公开竞聘等方式鼓励90后学生参与其中,采取师生共同投票等方式选出一支综合能力强、心理素质高、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对于竞争失利的学生,80后辅导员要及时与其交流谈心,客观分析竞选结果,让学生明白人生并非处处坦途,要学会承认、接受失败,切实提高自身心理的耐挫能力,主动走出沮丧甚至是自暴自弃的困境。

(四)积极深入学生宿舍,了解真实的学生,助其全面发展

宿舍是90后学生在校期间身心放松、展示真我一面的场所。80后辅导员可以走访宿舍留心观察感受90后学生宿舍文化,真正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特别是爱好特长,有针对性的开展交流,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辅导员的关注和爱护,并多向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方便90后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如有些90后学生在宿舍内张贴动漫海报,放置较多动漫书籍,可由此推测出该生是一名动漫迷。80后辅导员可在与该生交流前适当了解一些动漫常识,便于在交流中获得90后学生的关注与认可,在掌握学生心态后开展有效引导,甚至可以根据谈话情况鼓励学生学习一些常用日语,做到兴趣爱好和自我综合能力提升两不误。

(五)以“学生带动学生”,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包容的学生团体

学生干部一般成绩优良,工作能力较强、心理素质较高团结协作意识较强,是90后学生中的榜样人物。相比于老师身份的辅导员,90后学生更易亲近身份更接近的学生干部。因此,培养一支信得过、能力强的学生干部队伍,深入学生团体中开展“以学生带动学生”的教育引导活动,让学生干部和学生共同参与,形成分工协作、体谅包容、勇于承担的团队,共同成长。如80后辅导员可以在高年级学生干部中选出优秀代表作为低年级学生的“学生辅导员”,并对“学生辅导员”开展必要的技能培训,然后让“学生辅导员”结合自身经历在班会等活动中积极教育引导。同时,举办一些需要多年级合作的比赛如模拟创业大赛,鼓励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组织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和具有较高参与热情的低年级学生组队参与,让双方在活动中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

作为学生工作者,80后辅导员应结合自身优势,帮助90后制定明确的奋斗目标,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独立能力、团结协作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辅导员也要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相关专业技能,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向成为高水平的专业辅导员迈进。

参考文献:

[1]李震,胡炜.浅析如何做好“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J].延边党校学报,2010,25(4):104-105.

[2]栾雯惠.80后教师与90后学生构建的新型师生关系心理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8):108-109.

[3]孙凯军,温清浩.80后、90后学生特点与需求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4):11-12.

[4]闫鹏,王娟,郭绍辉.开展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164-166.

[5]卿臻.高校辅导员开展“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5):49-51.

基金项目: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生教育管理研究课题项目“基于三化下“80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kyy11010)。

作者简介:钱铮(1984—),女,江苏常州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辅导员,助教,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钱铮

上一篇:论语中的理想人格思想教育论文下一篇:批评教育艺术有法而无定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