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游戏教学

2024-04-19

小学科学游戏教学(共6篇)

篇1:小学科学游戏教学

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

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就是指教师根据具体的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巧妙的将科学教育目标和儿童游戏(实体)方式结合,设计出具有情境性、趣味性、生活性和科学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小学科学课程,从而更好的实现科学教学目标。

柏拉图认为游戏能开发孩子们天生学习的本能;杜威把游戏作为孩童生活认知的主要方式;皮亚杰则认为游戏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兴趣,并为巩固新知识的三维结构提供有效的心理暗示。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有研究表明,积极、健康、安全的游戏可以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和竞技水平,促进智力开发。那么教育工作者走“教育游戏”之道势在必行。

一、游戏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

由于有意义的真实任务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的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说。一个人只有对某事发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去寻求解决的办法,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看,教师设计的科学小游戏激发了小学生的内在动机,从而让小学生自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这就促进了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习者主动建构经验,成为了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游戏的形式应合理、生动有趣、多样化。俗话说“把戏不可久玩”,再好玩的游戏,玩过几次后就没有新鲜感了。这就要求教师能不断设计新的游戏,不断更新游戏的玩法。让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接受。教师要做到导语简洁生动,任务明确,规则简洁概括,易于记忆和遵守。比较复杂的游戏,教师要先示范。

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活动。游戏活动隐含了一种使人“向善”的价值取向。它适应并满足了游戏者身心各方面的需求,促进了儿童的自主发展,引导儿童逐渐向“成人世界”成长过渡。许多研究“游戏”的专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游戏对于儿童来说具有多方面的发展功能。游戏化教学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同时也是锻炼小学生自我表达和交往能力的一种方式。米舍莱说:“游戏是儿童从他们生活的那个世界中获取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传统的教师只不过是一个知识的来源而已,实质上儿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是通过游戏才掌握和吸收了教师给他们的知识,使这些知识成为他们生活中一个真正的组成部分,大大超过了常规的、反射式的和死记硬背的学习,并且把知识融合到他们的内心经验中去,这样游戏就和他们的思考和行动直接有关了。”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植物繁殖的奥秘》一课时,我在头发上、衣服上沾满苍耳和鬼针草走进教室,惹得大家哈哈大笑。然后让他们摘下来认认是些什么东西,研究研究它们是怎么粘在衣服上的„„,到最后,每个人都粘着种子离开课室。后来在野外,更是粘的满头、满身都是。学生其他的实践活动,如:养蚕、搜集岩石、矿物标本、金属标本等活动也会自然成风。就这样,学生们在“玩”中受到了教育,最终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才是真正的“学中玩,玩中学”,这是将游戏因素和教育因素结合的典型。所以,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活动。

二、游戏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现信息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教师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的,有时教师只给出一些原则上的要求,由学生自己去构想,去设计,去发现。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得到充分的应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语言知识,获得了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通过亲自动手,多次实践,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

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使科学教学变得生动、丰富,使课堂变得有趣、活泼,使学生不仅善学、乐学,而且学有成效,学以致用,培养一大批乐学、会学的小学生,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上,培养看、想、说、做的能力,形成一定的科学技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知识和情感基础。从而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设计游戏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的要求。如,在学习白天与黑夜时,根据学生的假设情况,我们设计了两人一组的游戏:在操场上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太阳,一人扮演地球。根据太阳与地球的运动特点,扮演太阳的同学处于圆中心,扮演地球的同学与扮演太阳的同学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围着他转动。扮演太阳的同学始终面对着扮演地球的同学自转,仔细观察扮演地球的同学。学生接到任务后,立刻开始进入角色。开始时,扮演太阳的同学只见到的扮演地球的同学的一面,假如这一面是东半球,见不到的面为西半球。旋转一周后,教师问扮演太阳的同学:你能观察到地球的东、西半球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不能见到,始终只见到东半球,见不到西半球;最后教师要球扮演地球的同学一边围着太阳转,同时也慢慢的自转(自转时要自西向东转,符合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然后再问扮演太阳的同学:你现在能观察到地球的东、西半球了吗?此时,同学们纷纷表示看得见。这时教师再指挥学生互换角色,再进行游戏。这种游戏目的性很强,学生的参与面也很广。

教育是人的活动,教育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可能被完全控制,并且它也没有固定的流程。教育过程作为一个发展的、不确定的“场域”,是师生共同创新的过程。正是由于这种开放的、创新的、不确定的“场域”,学生的“游戏”、“玩笑”、“漫谈”才有可能被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三、游戏可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

科学游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大量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是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过程,学生们通过互相配合,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体会到了共同攻克难关,分享快乐的愉悦。这对于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其有好处。

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帮助有助于学生与人交往能力的发展。科学游戏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为学生们提供走向社会进行社会实践,增加知识,丰富阅历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在获取知识,掌握方法的同时,挖掘更多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团对合作精神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丰富多样的教学游戏活动,把科学教学和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了起来,为学生创造了运用语言的机会,营造出了浓郁温馨的语言交谈气氛,激发了说的动机、交流的欲望,学得轻松,用得自如,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逐步提高。

游戏不仅仅是玩,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活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情操和习惯,游戏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机,使他们比平时更会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学会互相合作。在语言教学中,教师既要学生的参与又要使游戏能正常进行,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组织性与纪律性,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2:小学科学游戏教学

小学科学游戏化高效教学研究

汤小飞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

摘 要:小学阶段是走入知识大门的起步点。科学技术作为当今社会的第一生产力,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何让科技深入人心,就需要从根本做起,需要从小学就开设这门学科,但是由于教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师不够专业,教学方法不够完善,使得小学的科学课本成了“漫画书”.如何实现这门课程的高效教学成为当今研究的一大主题。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师发展;专业化;游戏化

对于教育这个大的框架,在当今的中国有着太多的呼声,为何培育不出高科技人才,为何没有尖端人才,这些问题是争论的焦点,可以进行简单的总结,不管是高科技人才还是尖端科技,归根结底都是科学技术,这就不难看出问题的关键。我们国家对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存在很大的漏洞,虽然开了科学这门课程,但是跟“漫画书”其实没有多大的区别。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门课程的教学缺乏生动性,死气沉沉,如何实现这一课程的活泼化、游戏化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小学生天真活泼,适当地加入游戏会带动其积极性,科学研究表明,快乐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下面就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实现科学教学的游戏化。

一、完善教师选拔制度,选取专业化教师,实现长足发展

过去的教师是没有教师资格证的,虽然他们有着长期的教学经验,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也有着更加独特的教学水平,教育出了好多优秀的学子,但是这只是针对某些课程,比如,数学、语文,但是对于科学这门新型学科,一些教师缺乏足够的认识,也不够重视,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自身的教学优势,这不是他们本身所能决定的。这是自身知识面的问题,短时间里面很难得到彻底的完善,这就需要进行改进。所以,对于科学这门课程,应该选取专业地接受了系统教学理念培训的教师来进行教学,这些教师能够更多地了解和运用现代的新技术。根据这样的需求,就要求在进行教师选拔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选择年轻教师来进行教学,他们有着更加丰富的科学知识,有着年轻的心态,更加活泼,有助于课堂气氛的调节,有着更多的游戏化心态。经历了大学的他们接触了更多的新兴科技,懂得更多的科技成果,这样他们会在课堂讲述中更多地引用科技成果,用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增加学生的兴趣。

二、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实现高效课堂

科学研究表明,学生听课最有效的只有15分钟,这就需要把握好这15分钟内的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里面让学生学得更多,懂得更多,如何利用这有效时间,就需要兴趣,需要激情。兴趣和激情来自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个人魅力,在科学这门课程中要引进当今最新的科技成果,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带学生去参观科技馆,了解一些新技术,()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还可以安排科学小实验,在实验中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增强动手能力,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走向新型的互动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实现快乐学习,就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一般情况下,小学生都有着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针对这样的特点,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做出调整。

三、采取有针对性的游戏设置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需要设置好相应的游戏方式。例如,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角色扮演类游戏,以学生为主体,提供想、动的机会,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了推动作用。例如,在讲述我们身边空气的.时候,就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相应的教学主题的游戏设置,可以从空气污染引申出随着全球温度的升高,企鹅们居住的家园――南极的冰山已经开始融化,当地的生态链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企鹅们找不到吃的东西,一些珍贵的物种也因此灭绝,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组织角色扮演类游戏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围绕着全球变暖和生态平衡这一主题,制订出关于环境保护的教育类活动。与此同时,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要保证游戏设计的新奇性和合理性,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进步。

综上所述,就目前我国小学科学这门课程来看,甚至是辐射到其他学科,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教学改革措施,那就是游戏化,也就是快乐学习转变。所谓游戏化,就是让学生开心,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至于如何活化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有着更加充实的专业知识和更加广泛的课外知识,做到博览群书、满腹经纶,这样的教师能够更多地带动学生的激情和兴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也是经过历史证明的。科学这门课程更是,增加课堂实践环节,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做到一举三得。国家应该对于这一游戏化教学方式更多地给予支持,做到科学这门课程的长远发展,也是科技的保证,更是国家发展的保证。

参考文献:

[1]付亚丽。小学科学教育游戏设计开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05.

篇3: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研究

一、小学科学传统教学的弊端

(一) 学生被动式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是教育的流行主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作为课堂知识的传授对象, 被动接受老师给予的知识。但被动接受的知识远远不如主动索取来的知识印象深刻, 且被动接受的知识利用率低。由于科学课知识逻辑性强, 如果教师为主体传授易使学生对科学课丧失兴趣, 导致课堂气氛低沉, 学生失去兴趣, 长此以往, 致使学生抵制科学课的知识学习。

(二) 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

传统的科学教学缺乏师生之间的沟通。科学课与其他科目不同, 科学需要创新, 需要师生交流, 被动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 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哪些知识存在问题、是否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练习到一起, 进而使得科学课所学内容盲目, 与实际生活脱节, 达不到科学课设立的根本目的。而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相互沟通, 能够引发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思考, 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优势

(一) 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科学课堂上加入游戏教学, 课堂上会出现一种特殊的知识交流方式, 由师生交互、生生交互、课堂游戏节奏、课堂游戏速度、课堂游戏内容以及游戏方式多种因素构成。该种游戏方式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 在游戏学习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力、自我表现力以及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在实际的游戏教学中, 学生自主使用变换, 提出各种创新的思想, 进而促使教师变换各种教学方式, 更新发散课堂授课内容, 使课堂创造出一种活跃的气氛, 使学生沉浸在科学世界中。科学课堂游戏化在增进学生知识的同时, 还对学生的多智能元进行培养和开发。

(二) 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普遍对新鲜事物存在极强的好奇心,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加入游戏, 可以使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并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课堂的学习与思考中。游戏教学需要学生动手、动脑, 进入设定的游戏情景中学习, 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动手操作,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实际授课过程中,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小实验在课堂上再现, 使得课本上的抽象内容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 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能力, 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对科学知识由表到内、由浅到深逐步认识, 进而内化知识, 并与实际现象相关联。在游戏化科学课堂中,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年龄以及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游戏情景, 将课堂上需要掌握的知识巧妙地隐藏在游戏情境中, 进而刺激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渴望, 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在课堂学习中, 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三、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实施策略

(一) 建立现代科技科学课堂

教师需多接触新科技, 将各类新技术引进或扩展到科学课堂中,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 趣味性强、贴近生活的新兴科技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科学课堂气氛更加活泼, 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如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展现各类现代科学技术, 使学生能够多感官感受, 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来认识现代科技, 同时该技术也能为课堂游戏创造良好条件。对于课堂游戏的设立与进行,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节奏与知识含量, 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高效教学, 切记不要进入到 “游戏为主、知识为辅”的教学误区。另外, 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及课堂表现情况, 教师需对游戏随时进行调整, 力求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游戏教学中来。

(二) 合理针对设置游戏及情景

为了实现高效教学, 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需对课堂的游戏方式及内容进行合理设定。一般效果较好的两种游戏方式为:角色扮演类游戏和分组合作竞答类游戏。角色扮演类游戏给予学生想象空间, 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发挥来完成任务, 激发学生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分组合作竞答类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 使学生的注意力随老师高度集中, 有利于科学知识的理解与消化, 激发学生思考,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四、结语

篇4:小学科学教学的“游戏移植”

小学科学课程的创建及改革无疑是异军突起,《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何谓探究?探究就是充分让学生自主地玩、做、想、试,真正参与到问题的发生与解决中,通过“做(玩)科学来学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那么游戏是什么?荷兰学者胡伊青加说“游戏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一种自愿的活动。其规则是游戏者自由接受的,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游戏伴随着紧张与愉快,来源于生活又有别于生活。”从这个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学科学教学的探究活动与游戏之间具有本质的特征,第一两者都强调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而自觉自愿的活动;第二两者都以活泼、愉快为活动的情感基点,以生活实际为原点,强调以人为本。如今,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游戏的因素也越来越显著,小学科学教学也正渐渐走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不再抽象、遥不可及,不再深奥、束之高阁,变得可亲可近了。

二、游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具有怎样的价值

人都有好乐的天性,在玩中学、乐中学,学得东西特别容易接受。一些发达国家对儿童的科学教育远不像我们看得那样严肃,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的科学教育大多數活动多多,游戏多多,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席勒告诉我们: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人在游戏时,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大脑才处于兴奋状态,这种状态下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才还了学习的庐山真面目,才更富有人性,更具有价值。那么,游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具有怎样的价值呢?

1、创造激扬科学活力的情境

生活中的孩子,个个活力四射,总是会有那么多千奇百怪的“为什么”,总是

会想方设法的动手探究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但为什么一到学校,孩子们就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在课堂上常常打不起精神。究其深层原因,小学科学被挂上“副科”的标签深入人心,每周两课的课时设置(经常还被各种因由挤占或冲掉上不成)也让孩子们把科学课当成了可有可无的科目,此外,科学课长期无专职教师任课,造成课堂教学流于形式,“简单粗暴”的死记硬背本来理性、深刻的知识,导致科学课堂上学生缺乏最起码的生命活力,更谈不上科学的探究精神。

而游戏,是最好的、最有效的、最科学的创造学生科学活力的情境的方法。让我们先来看一个课堂实例。

用右手工整写下自己的名字记录时间,再用左手工整写下自己的名字记录时间,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育教学中,游戏的魅力无限。游戏中的人,才是真正鲜活的个体。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我们何不多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游戏”经历,快乐的将创新能力的培养、独立探求的科学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呢!

2、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关注的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游戏需要的就是游戏者以主人翁的身份全身心参与,是真正的以人文本的活动。而加入游戏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过程,学生的情感、个性、智能等都将得到全面的发展。

我在教学《植物和我们》一课时,围绕“识别我们食用的是植物的哪个部分”这个内容的教学,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植物的各部分的认识,并将食物与植物建立对应关系,我通过两个游戏探究活动达成我的目标:1、把教室变成了一个大菜场。让学生自带近日所吃植物,认一认哪些植物的哪部分被我们食用了。2、借助多媒体,创设了一个大厨房的场景,通过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辨一辨我们吃的是植物的哪个部分。这两个活动,内容上由易到难,形式上从讨论、交流到分组竞赛,逐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们食用的是植物的哪个部分,而且根据已有经验将食物与植物建立了对应关系,为感受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埋下伏笔。

这种游戏方式的学习,学生特别感兴趣,参与积极性高,课前就积极准备日常生活中食用的植物,平时不爱学习的孩子也变得异乎寻常的积极。比赛过程中,各个争前恐后发言,学生的能力、情感、智力、态度都得到充分展露和发展。在中国,长期以来,凡家里的事,都有父母包办,在学校,凡学习的事,都由老师盘磨。而游戏中的教学就不同了,因为游戏者始终是学生,教师不可能替代。在游戏中,学生必须全员参与,可以在尽情的娱乐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个性、丰富心灵,真正获得全面发展。

三、游戏与小学科学教学如何有效结合

1、理念上创新

教师首先需抱有轻松愉快的心情,将教学视为一件可以愉悦人心,促进成长的事。倘若一拿起教材,一想到学生,就如临大敌或一本正经,时刻想着自己要做的是一件影响人的一生的事业,这样的心态,责任心不可谓不强,的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科学教师,但教学效果却可能不尽人意。相反,倘若以游戏的态度视之,情形可能就大不相同,处理教材、设计教学可能更具有创造性。在教学的方法方式上,就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更浓厚的人性色彩。在教学目的的达成上,有效性更强。

例如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的李祥老师在《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环形山的特征,老师给每个小组的同学准备了各种材料,把教室变成了一个大作坊,学生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材料尝试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造环形山,然后每个小组展示成果介绍一种自己组最有创意的造环形山的方法。学生兴趣盎然动手制作,在玩乐的过程中很容易就对环形山的特点有了实质的感受。 这样的课堂,远比我们传统的一板一眼的讲授效果好的多。

从实际出发,面对客观现实和生活实际,首先要转变观念,将科学科教学的严肃化、抽象化的观念逐步转变到教学即游戏的观念上来。当今世界,科学教育改革风起云涌,新的理念、新的手段层出不穷,但万变不离其宗,各个国家都将科学教育定位于培养人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必须将眼光放大、放远点,既要看到学生的科学品质的成长,又要看到世界科学教育的大发展、大潮流。

2、教材上创新

我们的教材是什么?传统观念下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伴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出台,现在小学科学教材越来越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了。《标准》提出这样的理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科学》教材的主编路培琦老师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科学教材是什么?教材就是提供给老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的一个思路。你遇到这个素材和思路,要想办法达到你制定的教学目标,因此,你就不能照本宣科,把教材当成圣经念。”所以,我们不能拘泥于科学教材上提供的、规定的教学内容,要知道孩子们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宿迁实验小学的朱阿娜老师在上《认

识磁铁》一课时就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恰当的调整、改动,对磁铁的性质这部分内容,不再追究知识点的梳理、记忆,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概念。掌握常识。朱老师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些材料,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积极动手做一些磁力玩具,如“磁力小汽车”“小猫钓鱼”“冰上舞蹈家”等,这样,教材就活了,学生学起来自然兴趣盎然。

3、方法上创新

生动、科学的传授方法,即便是一般的浅显的教材内容,也能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相反,再好的教材内容,粗疏、生硬的传授,其效果也是不会令人称道的。这就是我们目前通用的这套小学科学教材,有的老师教学效果好,有的老师教学效果差的重要原因。小学科学教材中的一些看似枯燥或难操作的教学内容,也都可以用游戏的方式组织教学。在国外,有很多的学习内容都是老师想方设法将教学内容变成游戏的形式。例如,我在教《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教学“人体导电”这个知识点,我把教学内容改成了游戏的形式。我让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先用5节5号电池串联成的一个简单的电路玩双手分别连接电路两端观察灯泡是否会亮,再松开一个手观察灯泡的变化。然后再用万能电表让学生双手抓住导线两端和松开一端的情况下观察指针的变化,最后用验电球让学生分小组上台手拉手成一圈玩验电球。对学生而言,这是一组非常有趣游戏,既让学生对原有的模糊知识有了清楚的认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的意识。

著名教育家莱辛说:“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其选择一个的话,我宁愿要寻找真理的能力。”的确,我们的学生在一张试卷定成长的“应试教育”下,完全死磕书本,只为考试取得所谓的好成绩,这无形中遏制了学生的科学潜能和科学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敢想、敢做、敢说,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日本教育家多湖辉有一本书《游戏总动员:启动孩子一生的学习计划》。这个书名就已经醒目告诉我们:游戏在孩子的成长中无论怎么强调它的意义都不过分。小学科学教学,不一定要那么看得那么深不可測,“一个深奥的科学真理往往包含游戏的因素。”换种眼光看小学科学教学,教学中多一些玩乐,多一点游戏,学习就拥有了可亲可近的面容,科学也就也就会拥有更多的超级“粉丝”,自然不用再感慨我们的教育为何培养不出科学的人才这样的尴尬质疑。

篇5:小学科学游戏教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或问题的提出):

游戏的教育功能,从古到今,一直被教育学者所关注。柏拉图认为游戏能开发孩子们天生学习的本能;杜威把游戏作为孩童生活认知的主要方式;皮亚杰则认为游戏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兴趣,并为巩固新知识的三维结构提供有效的心理暗示。在信息化的时代,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将教育理论与网络游戏相结合,开发了应用在教学中的教育游戏。教育游戏是指那些以教授知识技巧、提供专业训练和模拟为主要内容的游戏。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有研究表明积极、健康、安全的游戏可以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和竞技水平,促进智力开发。那么教育工作者只有结合教育和网络游戏的双方优点,走“教育游戏”之道势在必行。新课改一轮又一轮如火如荼地开展,教育改革理念步步深入人心。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到“以学生为主导”的探究式学习,小学的自然课程也演变成现在的科学课程。这样的一个嬗变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名字的改变,而是一种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的改变,更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改变。新课改注重开放性和灵活性、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的培养,而此特点恰恰和注重团队精神。因此将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游戏化,这才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境界。

1.国外相关研究

西方对于游戏化教学的研究较国内来说是相当早的,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侧重于游戏化教学的理论和教育价值研究。通过文献的查阅与整理,大致归纳如下:

(1)游戏化教学相关理论研究

古希腊伟大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公元前约427年—347年)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中”,认为可以通过游戏活动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使学习符合儿童的特点,通过游戏过程了解他们的天性。古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昆体良(公元前约35—95年)强调游戏在放松脑子的同时还可以发展智力,游戏中可以显现学生的道德品质。“幼儿园之父”福禄贝尔(1782年—1852年)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他是第一个正式提出把游戏和教学结合起来的教育家。他认为游戏是儿童自我表现的最高形式,游戏可以增强体质,开发智力,充分肯定了游戏的重要性。而继福禄贝尔之后,对教学游戏理论有重大贡献的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1870年—1952年),他为弱智儿童制作了一套教具,通过游戏教学帮助他们达到了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

(2)游戏化教学相关实践研究

意大利的R.M.Bottino等人进行了“利用游戏培养小学生的策略和推理能力”的研究,这些学者在每周的常规课堂中随意抽出一节课,然后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以此来进行项目研究。他们不仅研究影响游戏的因素、游戏与儿童各项能力的关系,还对教学游戏的设计和开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加拿大的“用娱乐开启智慧”公司开发出一系列游戏化教学软件,公司科技人员设计的许多教育游戏得到了大多数教师和家长的支持与认可。最终,成熟的教学游戏设计满足了学校教育的需要,在加拿大各中小学的学生中应用广泛。

在法国,最受欢迎的两款教学游戏是“凡尔赛:宫廷疑云”和“埃及:法老王之墓”。

特别是埃及:法老王之墓,它能够让你充分领略到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社会在政治、经济以及宗教方面的特点,还可以了解埃及的种种神话传说。2004年,美国兴起了“严肃游戏”,就是讲原本属于纯娱乐的计算机游戏应用到教育领域,要求仍然保持游戏的娱乐性。华盛顿的麦金利山技术高中尝试把游戏引入技术课并把游戏作为课堂的主要部分,经过努力和尝试,这所学校成了把游戏用于教育的改革典型。

2.国内相关研究

2003年1月,国内首届“游戏化学习专题研讨会”在顺德教育信息中心举办,研讨会就游戏化学习的国外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并提供了几个国外教师用游戏指导学生学习的典型案例;此外,还对游戏化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做了比较,呼吁和鼓励一线教师通过游戏来进行课堂教学。此项活动由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先得教育联盟和奥卓尔公司联合组织,活动得到了原基教司司长李连宁先生的高度关注。由于国内学者对游戏化教学的研究角度不同,因此对游戏化教学研究的主题和领域也大不相同。

Education must be funny.(教育必须是有兴趣的)。兴趣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关键。儿童的普遍心理特征是:好奇、好玩、好动、好强、好胜、好表现,因此,设计新颖的趣味性强的游戏自然很容易把学生吸引到学习中来,教学效果定然事半功倍。另外,游戏教学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这和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利用游戏无意注意的特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游戏

小学科学中的游戏教学是指围绕教学目标将游戏(实验)形式融于教学之中的教学活动类型。游戏中,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控制运用所处的环境和手中的资料,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愿望,轻松愉快地达到预测的教学目标。

《辞海》对“游戏”的定义为:“文化娱乐的一种。有发展智力的游戏和发展体力的游戏两类。前者包括文字游戏、图画游戏、数字游戏等,习称‘智力游戏’;后者包括活动性游戏(如捉迷藏、搬运接力等)和非竞赛性体育活动。”《教育大辞典》对“游戏”的定义为:“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

荷兰学者胡伊青加把游戏定义为:“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种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自由接受的,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游戏以自身为目的而又伴有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对‘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可见“游戏”一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本研究的立意,本人认为,“游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涵义:

(1)游戏是游戏者自愿进行的活动,没有强制性;

(2)游戏是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

(3)虽然游戏是游戏者自愿的、自由的活动,但是它是有游戏规则的;

(4)游戏是有目的的,其目的就是游戏本身,它没有外在目的;

(5)游戏是对生活的模仿,过程中伴随着紧张和愉快。

2.游戏化教学

李定仁、郭道明、唐文中等人将“游戏化教学”定义为:“以教学为目的,教师通过科学设计或选择游戏,并将它与教学过程整合,使学生在活泼愉快、兴趣盎然的情绪中开展游戏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类型。它将教学因素和游戏因素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传统游戏化教学的延伸。”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牛玉霞将“游戏化教学”定义为:“借鉴游戏的设疑、挑战、自主等理念,把教学目标隐蔽于游戏活动中。根据学习者的特征以及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游戏化教学策略。从而使学习者在放松的状态下,从乐趣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和陶冶情操。”

综上研究,我认为可以将“游戏化教学”定义为:游戏化教学,就是教师依据学习者对游戏的天生喜好心理,将游戏作为学习者与学习对象沟通的手段,把互动元素引入沟通环节,让学生的主体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使教学内容传递的更为生动、顺畅的一种教学方式。

3.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

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就是指教师根据具体的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巧妙的将科学教育目标和儿童游戏(实体)方式结合,设计出具有情境性、趣味性、生活性和科学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小学科学课程,从而更好的实现科学教学目标。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在价值取向上关注教育性和游戏性的整合,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看,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关注的是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教师设计的科学小游戏激发了小学生的内在动机,从而让小学生自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这就促进了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习者主动建构经验,成为了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游戏的形式应合理、多样化、生动有趣。俗话说“把戏不可久玩”,再好玩的游戏,玩过几次后就没有新鲜感了。这就要求教师能不断设计新游戏,不断翻新游戏的做法。让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教师要做到导语简洁生动,任务明确,规则简洁概括,易于记忆和遵守。比较复杂的游戏,教师要先示范。

(二)游戏与教育的关系

陈桂生先生在其著作《教育世界辨析》中对不同的“教育”内涵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提了自己的观点:“教育是一种使人

‘向善’的活动。”教育使儿童成为“人”,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保护了儿童的成长发展。但是,这一保护儿童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得不让人反思。为什么有的学生会逃学、厌学?“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学形象何时才能够改变?学生们口中如“监狱”般的学校校园何时才能够变成学生乐学的“伊甸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危机”。于是,铺天盖地的实验和改革在全国蔓延开来。其中,打着“每个学生都有幸福童年”大旗的“愉快教育”模式使“苦学”变成了“乐学”,也使“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这无疑又会让我们思考另一个问题,即:“游戏”到底能不能成为教育的工具?换句话说,就是游戏和教育是什么关系呢?

1.游戏是一种教育活动

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活动。游戏活动隐含了一种使人“向善”的价值取向。它适应并满足了游戏者身心各方面的需求,促进了儿童的自主发展,引导儿童逐渐向“成人世界”成长过渡。许多研究“游戏”的专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游戏对于儿童来说具有多方面的发展功能。游戏化教学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同时也是锻炼小学生自我表达和交往能力的一种方式。米舍莱说:“游戏是儿童从他们生活的那个世界中获取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传统的教师只不过是一个知识的来源而已„„实质上儿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是通过游戏才掌握和吸收了教师给他们的知识,使这些知识成为他们生活中一个真正的组成部分,大大超过了常规的、反射式的和死记硬背的学习,并且把知识融

合到他们的内心经验中去,这样游戏就和他们的思考和行动直接有关了。”

“瞧,有时候我也逗孩子们。一次给三年级上课,我在头发上、衣服上沾满苍耳和鬼针草走进教室,惹得大家哈哈大笑。然后让他们摘下来认认是些什么东西,研究研究它们是怎么粘在衣服上的„„,到最后,每个人都粘着种子离开实验室。后来在野外,更是粘的满头、满身都是。每年的养蚕、搜集岩石、矿物标本、金属标本等活动还会刮起全校性的风。”

上面这位教师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在“玩”中受到了教育,最终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才是真正的“学中玩,玩中学”,这是将游戏因素和教育因素结合的典型案例。所以,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活动。

2.教育是一种游戏活动

教育是人的活动,教育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可能被完全控制,并且它也没有固定的流程。教育过程作为一个发展的、不确定的“场域”,是师生共同“创生”的过程。正是由于这种开放的、创生的、不确定的“场域”,学生的“游戏”、“玩笑”、“漫谈”才有可能被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如果说按照荷兰学者胡伊青加“人是游戏者”的命题来思考,那么参与教育活动的教师和学生便都是“游戏者”。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创设的教育情境是愉悦的,引导着学生“渐入佳境”,教育过程中的自由、紧张、轻松、冒险、和谐、冲突等情境则由教师和学生来共

同体验和享受,他们组成了教育中的学习共同体,也组成了游戏共同体。所以说,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游戏活动。

因此,游戏与教育是彼此需要的,他们相得益彰。

(三)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1.沉浸理论

沉浸理论(flow theory)于 1975 年由 Csikszentmihalyi 首次提出,该理论认为:沉浸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游戏、舞蹈、健身、学习、手术操作和休闲过程中会全神贯注并且暂时忘记了自身存在,从而充分享受活动带来的欢快体验,不同程度地感受到时间过的更快、活动效率更高。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可以在沉浸理论的指导下将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巧妙的融入课堂,利用游戏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

(1)教师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参与游戏的目的,知道通过游戏活动应该获得什么样的成果;(2)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让学生了解每一步行动的结果;(3)教师设计的游戏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游戏的难度不应超越学生的“极限”,一定是学生能够操作的;(4)教师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让学生在游戏中自觉行动,感觉到自己和游戏融为一体;(5)教师想方设法让游戏变的有趣,让学生完全沉浸在游戏世界,感受不到外在的不愉快;(6)教师通过自由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建立自信,使学生能对后续游戏活动作出适当的反应。

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享受着游戏带来的欢快体验,并且从游戏中获得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中,孩子们产生了“忘我”的心理状态,帮助孩子们提高了学习动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和“非指导性教学法”。其基本思想是将教学的中心完全置于学生身上,积极彻底的强调学生的“自由”。这一思想的提出,引起了教育界的强烈反响,并受到国际上的广泛瞩目。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意愿、情感和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其人格的发展。人本主义理论中的些许思想与我国教育改革中的愉快教育相一致,两者都强调人的价值,都关注学习者的精神层面需求。游戏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并且也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将“教育性”和“娱乐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以人为本思想,给予了学生终极人文关怀。

3.概念转化理论

概念转化理论认为,教育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出发点。所谓前概念,是指学生在学龄前就已经形成的一种固定思维,也可以说是学生对日常生活经验体会的总结,它与学生今后进入小学将要学习的科学概念是有区别的。这种概念与公认的科学概念相悖,具有顽固性,不容易被传统的教学方式所转化。许多学者和教育家以“前概念”为基础展开研究,并开发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

提倡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包容的学习氛围,目的是让学生们的“前概念”顺利过渡到科学概念。概念转化理论对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小学科学中的游戏化教学同样为学生创造了宽松和包容的学习氛围,同样是尊重学生的教学方式。同时,游戏化教学所选用和设计的游戏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有一定联系。在游戏化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着快乐,并且将过去形成的“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

(四)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的原则

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在遵循一般性教育原则的基础上,还要遵循主体性和有效监控相结合的原则、趣味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人文性和生成性相结合的原则。

1.主体性和有效监控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地探究欲,科学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教育教学中,游戏的魅力无限”。教学过程中游戏的渗透能充分带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会有相应的问题存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集中了注意力,提高了兴趣,但是学生们容易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世界。

学生仅仅关注游戏的乐趣,忽视了知识的学习,最终导致教育教学的效果丧失。这时候,游戏化教学怎样才能确保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问题提了出来。因此,在关注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监控,从而保证教育教学的目标得以实现。

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有效监控,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主体性与有效监控的结合,一方面能够充分保证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在感受乐趣的同时轻松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持课堂纪律,防止学生的“忘我”与“沉浸”,最终达到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的目的。

2.趣味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生天性好奇、好动,注意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分心。兴趣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法宝”。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一部分产生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小学生最最需要的就是充满趣味性的小游戏。如果在教学中使用的游戏趣味性差,学生只是出于随便的“打打闹闹”和“玩玩”,那么教学的效益和效果便大打折扣。因此,教学中选择的游戏必须具有趣味性。另一方面,有趣味性的游戏不一定具有教育性,有部分游戏只是为了单纯的让学生放松身心而设计的,是为了游戏而游戏。而游戏化教学的目的是更好的交给学生知识,这就要求教师选用的游戏在保证趣味性的前提下,还要具有教育性。

3.人本性和生成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本身是“育人”事业,其人本性的特点兼备文化和“人性”。所谓“人本性”,是指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是人人都能学的课程,这正体现了教育的“人本性”。游戏化教学以充分释放学生们的天性为定位,它能

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应该遵循人本性的原则。

如果说新课改之前的传统教学更加注重教育结果的话,那么游戏化教学则颠覆了这一局面。游戏化教学更为关注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现实发展,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是“生成”的。我们可以把整个教学过程看做一个教育情境,每位学生在这一具体教育情境中表现是不一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学生与科学的互动”在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过程中交替穿插,而由于“互动”的存在导致新的教育资源生成,科学教育过程中产生了“附加价值”。因此,教师运用游戏化教学时,要保证游戏的人本性和游戏过程中的生成性相结合。

三、课题研究目标,内容与重点:

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使科学教学变得生动、丰富,使课堂变得有趣、活泼,使学生不仅善学、乐学,而且学有成效,学以致用,培养一大批乐学、会学的小学生,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上,培养看、想、说、做的能力,形成一定的科学技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知识和情感基础。从而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和其它教学要求。如,在学习白天与黑夜时,根据学生的假设情况,我们设计了两人一组的游戏:在操场上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太阳,一人扮演地球。扮演太阳的同学处于圆中心,扮演地球的同学与扮演太阳的同学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围着他转动。扮演太阳的同学始终面对着扮演地球的同学自转,以单眼(因视角的问题)观察扮演太阳的同学,开始时,见到的一面为东半球,见不到的面为西半球。旋转一周后,教师问扮演太阳的同学:你能观察到地球的东、西半球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不能见到,始终只见到东半球,见不到西半球;最后教师要球扮演地球的同学一边围着太阳转,同时也慢慢的自转(自转时要自西向东转,符合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然后再问扮演太阳的同学:你现在能观察到地球的东、西半球了吗?此时,同学们纷纷表示看得见。这时教师再指挥学生互换角色,再进行游戏。这种游戏目的性很强,学生的参与面也很广。

游戏不仅仅是玩,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活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情操和习惯,游戏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机,使他们比平时更会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学会互相合作。在语言教学中,教师既要学生的参与又要使游戏能正常进行,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组织性与纪律性,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研究方法及过程:

a、文献研究法 阅读文献资料,认真学习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在这基础上研究制定用游戏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具体目标和工作策略。

b、行动研究法 根据行动研究法的“问题——计划——行动——反思(问题)”的基本程序周而复始地对教学实践进行观测和改进。

在此课题研究中,我们主要是研究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科学课堂的教学游戏,并且研究在课堂中该游戏的运用效果和操作可行性,然后进行反思、改进。

c、案例研究法 包括:学生案例,教学案例,游戏案例.课题研究方法。1.调查法

课题研究过程中,需对各个年级的科学教学状况进行认真分析来确定研究方向,对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可采用灵活多样的调查方式,包括综合性调查,专题调查,典型调查等。

2.试验法

把所形成的科学游戏教学法体系方案投入实践,进行试验,以检验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3.经验法

通过总结教学实践中最有实际效果的经验,探索教学规律的方法,是对教学经验的概括和升华。

4.比较法

把五年级实验班级学生与对照班级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数据测量得出试验的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大家对游戏型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并逐步运用到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并取得了如下效果:

1.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了更多的知识

由于有意义的真实任务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的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说。一个人只有对某事发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的办法,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2.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现信息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教师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的,有时教师只给出一些原则上的要求,由学生自己去构想,去设计,去发现。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得到充分的解放。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语言知识,获得了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通过亲自动手,多次实践,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

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

小组讨论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口头操练的机会,而且是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过程,学生们通过互相配合,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体会到了共同攻克难关,分享快乐的愉悦。这对于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其有好处。

4.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逐步提高

丰富多样的教学游戏活动,把科学教学和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了起来,为学生创造了运用语言的机会,营造出了浓郁温馨的语言交谈气氛,激发了说的动机、交流的欲望,学得轻松,用得自如,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逐步提高。

5.视野更加开阔,更加关注社会

6.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显著增强,教学教研相得益彰(1)提高了自身的业务能力(2)教师积极撰写论文

六、课题研究后我们留下的思考与困惑:

通过这段时间的游戏教学调查发现,100%的学生喜欢做游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游戏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正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和技能,我们体会到:科学知识本身具有的魅力,才是学生持久学习的驱动力,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绝的能源。为此,我认为游戏作为帮助学生学好科学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要真正发挥其辅助教学的功能,达到寓教于乐,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 面向全体,分层教学

在游戏教学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如何对待优中差生。设计游戏注重面向全体学生,难度适中,让大家都参与。根据个人素质,性格特点,记忆力,反应速度等,在心中把全班分三组,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以求最有效的激励机制促学生不断上进。在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实践中他们学会自我评价,由此产生的成就感又转化为无穷尽的学习后继力。

2.组织得法,严谨有序

做好游戏的组织工作,做到有条不紊,活而不乱。小学生天生喜欢游戏,争强好胜,有些学生做起来容易忘乎所以,甚至在课堂上,有会情不自禁地高声喊,因此,首先,有开始游戏之前讲清规则。纪律要求,评分标准,防患未然。在游戏过程中即使还出现一些混乱,我要能理解学生的心理,不一味批评,而是积极讲清楚。

3.适时适度

不能力求面面俱到,游戏过多,而忽略了主要教学内容的讲授和训练,喧宾夺主,上游戏娱乐课。

但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的问题主要存在于教育理念、实际操作、师资力量等几个方面。

(一)小学科学教师缺乏正确的游戏化教学观

1.部分教师缺乏游戏化教学观念

在调查教师运用游戏化教学的频率时,有50.5%的小学生选择了教师“从来不用”游戏;在调查小学科学教师运用游戏化教学的表现时,有53.6%的小学生选择了老师“根本就不提倡运用游戏”,这部分老师认为游戏就是单纯的“玩”,根本学不到任何东西。而在被访谈的教师中,大部分教师都认为游戏与教育是对立存在的。“如果说游戏对教育有一点好的作用,那么也只能说游戏是学生学习疲劳后的‘提神剂’。游戏使学习疲劳的小学生精神焕发,重新投入到学习中去。” 可见,这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游戏本身就是教学,科学教学也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

2.部分教师对游戏化教学存在“偏见”

在被访谈的教师中,部分教师对“游戏化教学”理解有误。一方面,大部分教师都不支持游戏化教学。他们大都秉持传统教学观念,认为教育就是单纯的教书,单纯的育人。而且也认为教学活动应该严肃起来,而不应该出现课堂秩序的“紊乱”和“嘻嘻哈哈”。另一方面,少数教师认为游戏化教学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贯穿游戏,实际操作困难,根本不可能实现。可见,部分教师对游戏化教学存在“偏见”。

(二)小学科学教师缺乏必要的游戏化教学能力

1.教师欠缺合适的方法作指导

在调查小学科学教师运用游戏化教学的表现时,有31.6%的小学生选择老师只是“简单的讲解游戏规则,然后让学生自己单独分组游戏,并且老师本身不参与游戏”。其实,这是“为游戏而游戏”的典型案例。而在被访谈的教师中,一方面,部分教师表示:“在教育培训中听到过‘愉快教育’模式”、“公开课上部分老师会在导入新课时使用游戏”、“没有固定的应用模式做范例,不敢轻易尝试”、“不知道选用什么样的游戏来贯穿到课堂中去”„„另一方面,“没有相应培训”、“害怕教学目标实现不了”、“课堂秩序需要适时调控”„„可见大部分都教师欠缺合适的方法作指导,导致游戏化教学的水平和能力严重不足。

2.教师欠缺自主开发游戏的能力

在调查科学课堂中教师运用游戏化教学时小学生的表现时,有13.2%的小学生(48人)对老师运用的游戏不感兴趣,只是迫于老师的压力而被迫参与游戏。而在被访谈的教师中,部分教师表示只是在公开课或评优课上运用游戏来达到课堂气氛活跃的目的,而且基本都

是通过网络、教师参考书等渠道来选用别人已经开发成熟的游戏。当问到为何不自己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游戏时,大部分教师都表示难度太大,害怕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游戏不感兴趣,达不到教学效果。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在这方面浪费时间,直接借用别人开发成熟的游戏可以节省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备课时间。可见,绝大部分教师欠缺自主开发游戏的能力。

(三)小学科学教师师资力量薄弱

1.小学科学教师学历偏低,年龄偏大

当下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的现实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教师学历普遍不高;任教教师多为临近退休的老教师;科学课程多为语数外等学科的教师兼职。可见,当下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整体素养差,导致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差,专业发展速度慢。

2.小学科学教师自身倦怠,安于现状

在教师访谈过程中,部分教师表示没有认真学习过《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当问其原因时,多数教师表示学校没有要求学、懒得学、不学照样能教科学课„„可见,这些老师安于现状,自身倦怠。日复一日的重复教学,使许多教师感觉平常学习的教育理论指导不了教学实践,从而逐渐对教育理论失去兴趣并产生排斥心理,意识不到教学中的问题,职业倦怠心理也慢慢产生,而教师的安于现状导致了教师新教育理论更新的滞后。要知道,一名教师能不能实现从教育新手到专家型教师过渡,其最根本原因在于自身是否拥有不懈的努力和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信念。有学者指出,狭隘、规范、重复的生活方式使教师成为外在制度和规范的仆从,在这种生存方式下的教师逐渐丧失了自主精神和创造意识。而失去自主精神和创造意识的教师根本不可能去尝试改变自身,这也加剧了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差的现状。

七、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正确认识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

1.重新认识游戏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理念兼备教育教学理论和意识,而拥有先进教育理念和意识的优秀教师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取得的成绩异于常人。优秀教师之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取得辉煌的成绩,这与他们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譬如堪称“现代孔子”的魏书生老师、将“主题教学”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窦桂梅老师、坚持“情境教育”以至于“桃李满天下”的李吉林老师„„这些优秀教师都将及时更新的教育理念和行动充分结合起来,是优秀教师中的典型代表。可如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表现出“行为滞后于理念”的现状,行为和理念严重脱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认识到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以便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观。针对本文研究的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而言,一线教师可以通过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观摩教育名师的公开课来重新认识游戏和教育的关系,了解游戏教学法的优势所在。只有这样,对游戏化教学这一教学方式存在“偏见”的教师才会放下戒心,才会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游戏化教学。

2.理论联系实际,观念与行动接轨

教师只是单纯的更新教育理念,而不落实于行动也是万万不行的。如今,游戏化教学已经在小学语文、英语等课程领域“崭露头角”。因此,一线科学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把教育理念和实际行动结合起来,把小学科学和游戏化教学结合起来。一线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游戏来教学,以此体验这一教学方式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许刚开始运用游戏进行教学并不那么得心应手,而且可能会出现一些“棘手”的问题。但慢慢对其加以研究,最终肯定会让游戏更好的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

(二)提升教师游戏化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1.提高教育培训的有效性

现如今教师的教育培训情况不尽人意。这主要表现在培训低效:比较专业的培训几乎没有,而每年的寒暑假培训基本是一种“应付”;培训的内容解决不了现实中突出的教学问题;培训目的不是为了教师专业发展,而是为了教师评职称和晋升;培训的教育观念严重滞后等等。正因为相关理论和培训的匮乏,导致教师没有相关成系统的教学模 式来借鉴,很多教师对于小学科学课程运用游戏化教学没有自信,不敢尝试。因此,必须提高相关教育培训的有效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

(1)开展相关专题培训

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集中性专题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能使小学科学教师在短时期内较为快速的、准确的、及时的掌握游戏化教学的要领。小学科学的特殊性再加上游戏教学的特殊性使得这一培训

有别于一般意义上对教师的专题培训。欲使教师游戏化教学的培训更成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选择专题上要与时俱进。众所周知,小学科学教材内容的更新较其它学科快,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每一次的选题要跟进科学的发展,甚至培训要走在教材更新的前沿;第二,在培训方式上鼓励知行结合。每一专题都要有配套的实践操练,让教师在理论的视角下行动,在行动的促发下夯实理论;第三,实行培训后跟进调查和指导制度。这是提升小学教师游戏化教学能力的后续保障。

(2)建立相关专题网站

专题教育培训网站是培训部门或者单位对接受培训教师的一个远程指导平台,它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具有低成本、见效快和便捷性的特点,的确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方便。但是大部分的这类培训网站的模式是:网站发布信息,教师接受信息,缺乏教师和发布者之间的交流,以及教师和其他同仁之间的交流。有时候教师仅凭网站上的文本信息,难以理解发布者的意图,这种对话形式其实是一种发布者的独白。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寻求新的网上培训途径。比如说教育博客,教师和其他教师都可以在博客的留言板或者是文章评论栏里进行教学探讨,从而教学相长。

2.提高教师自主开发游戏的能力

首先,学校要为教师创设一种自由宽松的环境,给予教师一定的空间与自由,充分发挥其自主权,准许广大一线教师进行大胆的尝试,自主进行教学游戏的开发。其次,各学校一线教师要共同研发小学科

学游戏化教学模式,教师之间应该做到真诚的交流,给予客观、有价值的建议来帮助教师提高自主开发游戏的能力。最后,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还要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进行检验。学生的反馈、学生的评价对于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来说是最为直观、最有效度的试金石。因此,教师一定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与需求。

(三)促进科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

目前来看,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之所以存在阻碍,主要是由于小学科学教师师资力量差所造成的。游戏化教学教育理念的缺失,游戏化教学实际操作能力差,欠缺自主开发科学游戏的能力,这些都无疑是科学教师师资力量差的典型体现。因此,促进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对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的成功推广和普及尤为重要。

1.师范类高校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模式可以归纳为四类,即: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本科模式、大学教育学院“大理科”本科模式、大学理科院系科学教育本科模式和高等师范学校专科模式。据统计,目前我国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高校有60多所①,譬如天津师范大学应时代潮流开设小学科学教育系,用以专门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科学专任教师;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下设小学科学教育方向„„从数量来看,这些高校每年向各地输送的小学专任科学教师足矣,但是,其输送教师的质量如何?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一问题。

其实,我国小学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模式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自身缺陷。一方面,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开设的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势单力

薄”,自身师资水平差,并且不能充分利用其它学院的高质量师资,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培养师资质量差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我国培养科学教师的绝大部分高校课程设置和结构存在严重问题。譬如,师范类高校的小教专业存在重视语文和数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普遍现象,而对小学科学课程较为忽视。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相关高校必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比如师范类高校开设小学教育专业用以专门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小学科学教师。尤其是我国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类高校,是否开设小学科学教育专业,是否培养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育人才,教育部必须对这些涉及小学科学教师师资培养的问题进行重新审视。

学习型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学习型教研组是学校为帮助和支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和开展教研活动而创建,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习型教研组中的每位成员都具备相同的教

育愿景,愿意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最终能在交流中使不同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可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小学只针对语文、数学和英语课程创建了学习型教研组,科学课程学习教研组几乎没有。因此,为了促进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我国小学应该自觉创建小学科学学习型教研组,以便开展教学研究。

篇6:小学科学课中的游戏导入

小学科学课中的游戏导入

【摘要】游戏教学是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合适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教学形式。科学课堂中开展游戏教学应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组织时讲究一个“适”字,即适时、适式、适度。

【关键词】 游戏教学 适时 适式 适度

科学游戏教学是把有关科学知识进行科学、艺术的设计,再通过游戏的方式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辅助教学形式。它是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合适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消化知识、提高他们探究世界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有利于激发起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高效率完成学习任务。

开展科学游戏教学应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在科学游戏的安排上应讲究一个“适”字,即适时、适式、适度。

一、适时——看准时机

巧妙安排教学游戏的运用并不意味着整个课堂充满游戏,也不意味着每一节课都非要安排游戏不可。不同的课中,不同的游戏所运用的时机不同。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具体情况等巧妙安排,灵活运用。具体来讲,应做到:课始运用,先声夺人;课中运用,有张有驰,动静交错;课尾运用,高潮迭加,让人流连忘返。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府谷县2015年教科研论文参评

也把兴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师。

1游戏导入,悬疑激趣。,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思考。用游戏导入新课则会让学生立刻进入角色,勾起求知欲,燃起思维火花。如在学习《物体浮沉条件》一课时,设计一个“比比谁的橡皮泥小船载得多”的竞赛游戏。学生马上兴趣盎然,进入状态。通过亲身体验,激烈角逐,有关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便有了感性上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和准备。这样就使“无形”的理论,“有形”地迎刃而解了。因此引人入胜的导入游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感官,启发他们的思维,又能使学生在参与的同时,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增强了体验认识。

2、课中穿插,益智益学。虽然在注意力、约束力方面初中生较小学生要强,但爱玩好动乃学生天性,而常规传统的教学常会限制学生“动”,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强制听课,导致厌学或者学习一段时间后,就注意力分散,精神疲惫,思维松懈。因此当学生的脸上出现“迷茫”“困惑”“无聊”的神态时,教师可以设计游戏来解这“燃眉之急”。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完成实验得出规律后,可设计一个“照镜子”的游戏:轮流让两位学生上台借“空气镜子”一正一反表演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此刻,学生定会喜形于色,指手画脚,跃跃欲试加入游戏行列,顷刻间枯燥的文字规律变成了有趣的生活游戏,既活泼了课堂气氛又将教与学收到了事半功倍、学而不厌的效果。

3、游戏练习,体验成功。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复习巩固阶段,最忌讳的是

府谷县2015年教科研论文参评

机械的操练,学生对于大量的枯燥的计算、概念、基本原理肯定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使得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然而游戏却会使复习变得生动有趣,譬如:用游戏“火眼金睛”找化学式书写中的错误;用游戏“速记”幻灯片中一甩而过的重要科学名词或术语等;用游戏“连线”科学原理与生活现象或应用等。如果把这些精心设计的练习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就能帮助学生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又能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并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4、结尾一戏,余音绕梁。俗话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一堂生动活泼的课,高潮迭起,学生兴趣正浓,如何把握结尾,既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又能给学生留下无穷的回味和思考?一个简单的游戏就能实现。如学习《桃花的结构》一课后用画桃花图比赛作结课;又如学习《二氧化碳》一课后用“我是二氧化碳”为题目作自我介绍演讲;或者开展类似娱乐电台的有奖答题,擂台比赛;还可以进行“我做小记者”之类的问答游戏等等,使学生在快乐中系统知识,从而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无尽”的效果。

二、适式——注意形式,灵活多变

教学游戏与一般游戏的区别在于它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目的而从事的游戏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一般游戏的目的旨在娱乐。因此,每一个教学游戏的设计都必须服从教学的需要,服从教材的需要,把抽象的甚至于枯燥无味的科学知识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要充分体现科学教学的特点,又必须充分具备游戏的特征。教学游戏的目的是“教学”,府谷县2015年教科研论文参评

手段是“游戏”。教学为神,游戏为形;教学为内容,游戏为形式。

1、服务,以形助教。科学游戏的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设计游戏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更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积极启发学生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生态系统”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让五位学生分别扮演生态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其中消费者由两人一起扮演),他们都戴着各具特色的面具(扮演生产者的同学戴着画着草地的面具;扮演消费者的同学戴兔面具、狼面具;……)粉墨登场,自我介绍、自吹自擂所扮演的角色,最后由一位同学根据它们在生态系统的地位发表短暂演说。通过他们的表演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如此角色扮演的游戏,既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又渗透了学科知识激活了课堂氛围,增进了学习兴趣、激情。

2、多变,以活求全。千篇一律的东西不但不能引起人的注意,还会使人产生疲劳感。俗话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游戏时要特别注意变换的技巧,以去重复之弊端。例如开展形式活泼又有竞争性的“知识抢答”;富于思考启发性的“猜谜”、充满神奇奥秘的 “魔术表演”;富有情趣的“我是**”演讲、喜闻乐见的“小记者问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形式多样,变化多端的小游戏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们都欣喜若狂,跃跃欲试,努力争取正确、迅速地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不知不觉地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效率,而教师的教学任务也顺理成章的达成了。

府谷县2015年教科研论文参评

三、适度——把握分寸,求精求实

“度”就是一个分寸的把握,课堂中游戏的目的要“明”,时间要“巧”,构思要“精”,数量要“少”,让学生在适度的游戏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为让学生放松、玩乐才安排游戏,归根结底,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

1、控制时间。在游戏以前,我们必须指定相应的规则,没有规则,游戏过程就会很“乱”,有规则才能“活而有序”。当学生的“玩性”到五、六成的时候,我们的游戏就该结束了。因为如果游戏结束太早,学生才刚进入游戏状态,熟悉游戏规则,结束游戏,一来扫兴,二来游戏的目的也没达到。如果游戏结束得太晚,学生会越来越无聊,下次再玩这类游戏就没有了激情。

2、限制数量。课堂教学中运用游戏“量”少“质”高也很重要。曾有一位教师在讲授《压强》时,一会儿让学生玩“抬杠”游戏,一会儿让学生玩“锥子穿木板”,一会儿又让学生玩“手指顶铅笔”游戏。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其实是疲于应付,当作消遣娱乐,而教学效果更是事倍功半。游戏要少而精,只要达到激发起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就应适可而止。

上一篇:提请抗诉书范文下一篇:公路桥梁的安全性设计研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