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2022-07-30

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科学教学之我见》

一、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在教学当中,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引导、探索的意识,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学生探索的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探索科学的奥秘。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角色互换,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索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热胀冷缩”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交流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 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环节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方案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过程,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这部分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如“信息与生活”单元对大自然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自然信息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效果。

三、 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起到主体的作用,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 多动脑 “想一想”, 多动口 “说一说”, 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思维与操作,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感到欣慰!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 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内容。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寻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疑问,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自己的理解。

五、 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大自然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处理,如:探究小草每天吸取多少水?调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秘密?等。另外,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科学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

1、时间问题:学生活动本身就很耗时间,再加上学生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科学探究中往往会转移注意,这样时间变成了突出问题,传统课堂40分钟,已经无法满足科学探究的需要。

2、课堂问题:在科学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就算教师准备非常充分,也难免会经常发生一些意外。再加上学生人数多,活动空间又那么小,如果又没有充足的必需材料,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非常费劲的。即使激起了探究活动,也难于展开和深入,还往往会出现失控的场面。

3、评价问题:很显然,通过科学探究,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培养。但是如何去评价学生,用传统的评价方案去评价他们当然不行,因此,现在急需解决“用什么评价方案去评价学生?”

4、教师问题:科学探究性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非常多,而现在科学教师的课务繁重,教师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再学习、去研究,这就大大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也使科学探究教学很难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丁邦平.国际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兼谈我国小学自然课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高孝传,等.课程目标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杜,2001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老师,请尊重学生的实验成果

——由一节失败的科学课

如果说人世间有一种心灵的天平,那就是尊重。在传统的认识中,尊重往往是对上的。如尊老爱幼,尊师爱生。孩子是受保护受教育之列,而往往不是在受尊重的范围内,以往孩子要求得到承认和尊重的呼声很弱。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道德的关系体现了平等,没有尊重就没有平等,孩子尽管依附于师长,但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一旦需要得到满足,就会有力量,就会前进,就能发展。从教育学讲,尊重也是教育的重要原则。尊重教育从一提出,就以独立的魅力紧紧地抓住了人心,尊重学生在道理上老师们都会认同,可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做到却很难。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思维形式,都像一条条看不见的绳索束缚着他们。大多数的教师是爱学生的,可是爱并不等于尊重。

那堂公开课给了我一个深切的体会,我们学校要求我们新教师上一堂公开课,因为我在上四年级的科学常识,所以我选择了《谁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课,溶解的学习是一个很简单的实验,先把烧杯中到入水,然后分别放入食盐、面粉、沙子这三种物质观察物质所发生的变化,再经过滤沙子实验,得出溶解的物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不能溶解的物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通过对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子溶液实验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溶解了的物质不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将之分离。课堂上当学生说完实验方案后,我就请学生动手做实验,好几个组很快得出了“食盐溶解了,沙子没有溶解”,我心里暗暗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而高兴,很快地实验结束了,在接下来的汇报中,出现了意外,有个组提出了“面粉溶解了结论,别的小组的同学都开始议论起来,我叫他们上讲台把实验展示了一下,结果观察到的面粉溶液。这种实验记录看似像溶解了,根本不是我预先设想的,因为我需要大家再次观察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然后又让同学多加了些面粉,于是我赶紧下了一个结论:在否定了学生的实验成果后,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我立即肯定了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是正确的,还投影出事先准备好的我演示实验现象,并暗自庆幸自己课前早有准备。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自我感觉良好,因为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学习热情都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一定质量问题,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满足感。可是学校其他教师地指出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达成教学内容,否定了学生的实验成果,绕过学生的实验成果抛出自己理想化的数据,这种做法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同时他们还指出: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但要激励学生动手,更应该激励和引导他们去动脑。即使学生实验失败,也要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后明白,他们失败的是有意义的,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地去探索。晚上回到家,在对教案进行修改的时候,我细细回想自己对这节课的定位,又想到自己在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伎俩,越来越觉得不是滋味。为了能真切地了解学生当答案被老师一下子否定时内心的想法,我在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当实验结束以后,老师指出你的实验结果是错误的,你的心里会有哪些想法?当我拿到学生交上来的问卷以后,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这组真糟糕,老是出错”,“我们真笨”,“真没劲,又错了”,“我觉得自己没有错啊,实验步骤又没出问题,结论就是这样啊?不明白!”这些语句使我的心里充满了内疚,我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也许我否定的不仅仅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课堂应该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场所,教师不应该像球场上的主攻手一样急于评判、急于给一个标准答案,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一个成功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维的时间。学生的错误是重要的资源,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藏着创新的火花教师直接告诉答案最多只能是传授知识,更不能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就算明知道是错误的我们也应该把纠错的权利还给学生,留给学生时间和余地去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虽然不是轻易就能获得的教学行为。但朝着这一行为努力,很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教学结果。让在纠错的过程中不但获得知识、技能的生成,也能满足学生想成为探索者的强烈需要。在后来的课上,我也再次叫那天被我当场否定的小组回答问题,可是小组的同学都互相推让,都不愿意当汇报员,我问谁是管理员,一个小女孩站起来,我问她为什么不汇报,她怯生生地回答:我怕说错,他们又要赖我。回想自己以往的课堂教学,一直在乎的是“对不对”,标准答案,一旦学生发生错误时常会用否定式的语气镇压,比如“是吗?可能吗?没等弄清楚原因就把错误镇压下去了,很少珍视孩子的情感需要,孩子的情绪受到了伤害,而我们却很少察觉。

我想: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体面的坐下,这也应该作为一个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受到老师们的重视。教师给学生最珍贵的,人生无以代替的就是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学过程应当是帮助学生不断赢得自尊、积累自信的过程。相比较,虽然有时我们的科学课堂少了冷落,少了呵斥,但我们的老师是否在不经意间拒绝、否定了属于学生自己的一些东西呢?

大昌汗九年制学校

张小艳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叶明辉

珠海斗门区乾务五山中心小学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学三年级下册《空气》单元的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深入研究空气的性质,感知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以及防止空气污染和保护的方法,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内容: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学三年级下册《空气》单元的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深入研究空气的性质,感知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以及防止空气污染和保护的方法,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在初步了解空气知识的基础上,对空气的性质进行深入探究。大部分学生对空气的基本知识有了解,知道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但有重量,是气体,知道身边处处被空气所包围;空气的作用在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感受,但还没有清晰的认识,极少数学生对空气的认识还不太清楚。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应该是可行的。 设计理念:

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活动,一定要按部就班地严肃地进行吗?我们现在面对的只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如果本课能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那将更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师生如果能很好地进行沟通,我们的教学效果就不只是能让学生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会学习并不难,只要关注身边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身边的事物原来蕴藏着很多知识,从而学会在生活中轻松地学习。这样通过知识的内化与行动的外显,体现学生的个性价值,使儿童的独立性、自主性得以全面发展。

因此,在这堂课中,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不同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些游戏和活动,尽量使用生活中的我们每分钟呼吸的次数;让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首先以猜谜引领学生进入空气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以请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空气与我们生活,健康成长有密切的关系。设计一系轻松的游戏和探究活动,让学生愿意去感受到空气的新鲜以及空气的性质,对人、动、植物的生存有了浅显的了解。从而对空气和我们生活有具体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导入,进入活动主题。 面对三年级的学生,怎样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又不让他们明显感受到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教师设计的导入是一个猜谜游戏?“看不到,摸不着,闻不到,有感觉,人人都需要”。

[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兴趣,激活课堂的气氛。] 然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对空气的了解以及知识的来源。

[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状况。也让学生了解信息的来源可以是多渠道的,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教师还设计鉴别气体的方法,让学生怎样鉴别。

师:这里有二杯气体,分别是空气、二氧化碳。没有贴标签,你怎么鉴别,你所选用的鉴别方法的根据是什么?

请两位同学在黑板桌子上鉴别这两瓶气体,具体的做法是:

1、用两根火柴划燃后,同时放入这两个瓶里,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2、让学生自己说:一个瓶里火柴继续燃烧,另一个瓶里的火柴熄灭了。 师:燃烧这瓶是什么气体? 生:空气。

师:熄灭的这瓶是什么气体? 生:二氧化碳。

(二)通过活动,感知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在平静的时候,我们每分钟呼吸的次数,到操场上跑一圈,回到教室后马上数一数,每分钟呼吸多少次? 教师出示活动计划:

1、每两个人一组进行比赛,在平静的时候,另一位同学数一数脉搏每分钟的次数。

2、到操场上跑一圈,回到教室后,再为那位同学数一数脉搏每分钟的次数。

3、对比一下这两个数字,我们能知道平静、跑步的脉搏每分钟不同。 [在这一环节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作修改,增加了教材上没有的内容。(教材的安排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平静与跑步的游戏让学生感知空气的新鲜,每分钟呼吸次数不同。二是通过每两人一组进行比赛,看谁憋气的时间长。潜水员在水中为什么要带上氧气瓶?)除了让学生感受到没有空气的困难,还让学生正式认识氧气这概念。结果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接受这一概念并没有困难,使得学生的认识更加清晰了。]

(三)开展跑步比赛,引领学生作出假设。

在认识空气以后,通过跑步比赛,失败的学生找原因。这个游戏让学生提出假设;跑得慢的同学,一个是力气不足,呼吸有困难引起的。

这个游戏使这一节课的气氛异常活跃,避免了较为深入活动开始后的沉闷氛围。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兴趣被激发。

(四)探究活动“看谁能说服我”。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中对空气性质进行深入探究的体现。 师:用手憋气的时间长了,就会晕倒,这是缺氧气而晕倒的。

[号召学生想办法来说服老师,其实是引导他们验证没有空气(氧气)的人、动、植物就不能生存。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挑战,想要说服老师的心情,使学生对探究内容更为关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学生利用跑步进行更深入后探究活动,寻找到说服老师的方法,并进行了表述和观察记录(活动中学生还发现了有关空气的其他问题和现象,对以后继续对空气进行探究有了兴趣。)从而证明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科学离不开生活。让学生们从生活中了解科学,并应用所学去真实的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是对学生们的最好锻炼。] 评析:

1、教师实现了课堂角色的转变,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能与学生很好地交流和沟通,让他们研究与发现。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可以从已有的经验入手,通过“跑一跑“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

2、能够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关系民主化。对小学生来说,科学探究是不断参与,主动探究的过程。要实现这一切,必须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做保证,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在大部分时间里较好地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共同探究与交流。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3、教师角色的把握有待于提高。新课改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以人为本”应该是把学生学习、发展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课堂中,仅以同桌两位同学为一小组,有几个组的学生基础很差,根本无法开展自主探究。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的探究课。本节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理解空气的知识,知道了空气与我们生活有密切关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导向,从做中学,在玩中求知;让小组长带领他们去自主互动的学习,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有自主能力的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潜能的开发。这里我把实验目的的要求以跑步的方式出现,使学生兴趣大增,积极地促进学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真正体现“以探究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这些将使学生终身受用。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南街小学赵芳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案例

南街小学

赵芳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新编科学教村五年级下册中的第一课,也是我改教学课的第一堂课,由于经验不够丰富,加之备课时间仓促,学校又没有实验室,只能在教室里上课。这堂科学演示课给了我一个大大的“下马威”——因为“调皮”的萝卜实验既让我欢欣,又让我忧。

下午科学课上,我准备了一大杯水,同学们把准备好的材料都放到了讲桌上:有橡皮、小刀、铅笔头、小木块、小铁块、胡萝卜等。因为事先看了教参,教参上建议选用容易浮的白萝卜做实验,于是中午放学我急急忙忙从超市中买回了一个白萝卜,还有一根黄瓜。实验开始了,同学们一个个瞪大眼睛,兴致勃勃,有的同学竟然跑上讲台要求自己动手做实验,看到同学们对科学课有如此高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我心里乐开了花,索性放手让他们自己动手做,我则站在一旁观战助威,偶尔做个军师出谋划策,奇怪的一幕发生了:

生:“老师,你快看,胡萝卜在水中怎么是沉的呢?这跟课本上讲的不一样,课本上说萝卜在水中是浮的„„”

师:“哦?我看看„„”(我有点思想准备,走过去把另一根比较小点的胡萝卜放进水中)

生:“老师,你看小一点的胡萝卜也是沉的„„” 师:“书上说是‘萝卜’没说一定是胡萝卜,来看看老师带的这个白萝卜会不会浮在水面上„„”

我拿出胡萝卜,把白萝卜放进水中,原以为它可以浮在水中,不料这个调皮的白萝卜一进水中直往下沉,它也静静的躺在了杯底,我有些不服气,拿起白萝卜和小刀说:

“同学们请让开,看来不动刀子不会出真理。”

同学们围站一圈屏息观看,我用小刀把白萝卜切成两段,选较小的一段放入水中。

生齐呼:“老师,沉了,沉了„„还是沉的„„” 生:“老师,再横切一半试试„„”

我横切后再次放入水中,结果没有丝毫的改变,小块的萝卜依旧是沉在水中,我心想:“今天这个萝卜咋跟我过不去呢?我第一次上课就让我在同学业们面前丢丑,难道教材也会有错?记得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的确看到胡萝卜是浮在水缸里的”课还是要往下进行的,于是我灵机一动,拿出我带来的黄瓜说:

“同学们,请安静,萝卜的实验我们就做到此,课后我再一起研究,看看这根黄瓜是浮在水中还是沉在水中?”

生立刻转移话题开始预测: “老师,是浮的„„”

“不对,是沉的,黄瓜有水份„„” 师:“有人说是沉,有人说是浮,到底是沉还是浮,下面老师让黄瓜自己来告诉你什么是科学真理。”

把萝卜换成黄瓜,这节课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课后反思:

1、 这个调皮的萝卜实验让我明白了实验材料对实验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备材料”,课前要对所选材料进行实践检验,慎重选材才可以避免课堂中无意义的干扰,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2、 教师要善于处理课堂意外,机中生智把“意外”变成教学契机,比如本课中的萝卜让课堂充满趣味,充满疑问,充满活力。

3、 建议把教材中的胡萝卜实验插图改成黄瓜或苹果,避免类似的课堂意外发生,维护教材的可信度。

2011年3月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案例1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尊重事实体验乐趣

沙城三小张爱华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象科学家那样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历史。毫无疑问,小学科学是一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基础课程。它强调了体验、增长、获取、尊重和善于等一系列科学学习的过程、方法和素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案例片段:

小学科学是一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基础课程,要让科学课真正起到启蒙的作用,就得动员全体学生全面参与,打的是“人民战争”。下面是我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二部分中第1、2两句话。再看看课文旁边的插图。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想题目。

生:齐读第1、2两句话。

师:谁能回答第一个问题吗?

生;我能用敲的方法让锣和鼓发出声音。

师;说的好,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方法让锣和股发出声音吗?

……

教师小结:“敲”是用象鼓锤、手等物体去接触锣和鼓,所以它们发出了声音。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道题目,想一想,为什么?

学生齐读。

师;同样是用物体去接触锣和鼓,为什么用力按住锣和鼓不能发声,而轻轻敲击却能发出声音呢?

生;用力按住虽然接触了但是去接触的物体和锣、鼓都是没有动。

师:噢!原来是接触和被接触的物体都没有动,所以才没有发出声音。是吗?生:对。按住锣和鼓的手没有动。所以锣和鼓就不会发出声音了。

师;也就是说,要让锣和鼓动起来才能发出声音。是吗?

生;是的。

教师板书:振动

师:我们把动起来这个过程叫做“振动”。物体振动了才会发出声音。

板书;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请同学们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敲击或拨动物体与物体产生声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尺子,按照课本中插图的方法进行实验,看看到底是怎么样的。

学生拿出尺子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发放实验记录表。

师:有声音产生吗?

生:没有。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做第二个实验。看看有没有声音产生?

(讲解实验的要求。)

学生接着做尺子振动的实验。

师:现在有声音了吗?

生:有了。

师;噢!原来物体要发出声音只有象尺子和皮筋这样动起来。在我们的身体上也有一

个发声器官。同学们知道这个发声器官在我们身体中的哪里呢?

生:(指着自己的喉咙)在我们的喉咙里,

师;对。在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发声器官,这个发声器官就叫声带。你们知道为什么男人的声音粗大,女人的声音很动听呢?

师;男人和女人的声音不同除了声带的长短不同外,还有,男人的声带厚一点,松一点,女人的声带薄一点,紧一点。所以,我们要很好地保护好自己的声带。平时,我们不要经常用力地大声的说话,还要尽量少吃辛辣的食物,尽量避免刺激声带。这样会使我们的声带变的比较宽松,我们的说话的声音就会变得比较难听。再加上我们现在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更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声带。

点评与反思;

在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没有用多媒体课件。虽然,多媒体课件具有很多现代化的优点,但并非时时处处都非得用它不可。首先,一个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的任务已经是够重的了,再加上要做一套课件并非是一时半会就能做好。我上的这一节“声音是着呢样产生的”课,并非是公开课,课文中的实验工具学生都是有的,只有一个实验教师可以用演示实验来完成。这样,既没有时间做课件,也没有必要做课件。如果还是用多媒体课件,我到觉得有点作秀的意味了。教学必须是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和就地取材的。

科学课的教学理念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也就是说,学习科学这门学科,重在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如何。虽然结果也很重要。

这篇课文中有一个演示实验(用振动着的音叉接近水面,观察振动的现象),因为我校只有一个音叉。不能作为小组实验来做。所以我把它改为演示实验了。“敲锣” 和“击鼓”这二个实验。同学们都已经有一定的感性知识,因此,我就把它作为复习引入的知识来讲解,但从效果来看还是可以的。我把重点安排在“弯曲尺子”、“振动尺子”和“拉长皮筋”、“拨动皮筋”上。让学生们有充分的时间去做这些实验。问题是收尾有点急速。学生们都还是玩心正浓,一时间不能收住学生们脱缰的思路。所以时间显得有点局促。对于振动和物体的关系没有很好的理解。这是一个教训,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有待改进。

上一篇:综述参考文献格式下一篇:最新商贸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