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教学探索

2022-09-01

第一篇:小学科学课教学探索

小学科学教学新探索

怎样上好小学科学实践课

贵州省长顺县第一小学 陈兴珍

【摘要】上好科学实践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无论是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探索各种科学规律,还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小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

【关键词】科学实践 目的 任务 过程 结果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是中学地理、化学、生物的基础,因而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教学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小学目前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特点,本人认为开展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

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做实验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

例如,本人在教学《美丽的晶体》时,教师提出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我们比较一下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食盐、白糖、碱面、味精这几种 1 物质的颗粒形状与大小是什么样的,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这些物质的颗粒特点:虽然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的颗粒都是由有规则的几何形体组成。人们把这样的物质叫做晶体。

其次,要明确观察任务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学生年龄小,经验少,无意性、情绪性明显,感知的选择性较差,观察时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观察前提出观察要求,使学生明确观察范围和观察重点。

以三年级《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我让学生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带到学校来。上课时教师提出观察任务:先仔细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看看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并要求学生会用一些形容词进行描述,如圆形、椭圆形、月牙形等;再通过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的方法观察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又有什么不同,也要求学生用一些形容词进行描述。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最后再进一步观察:种子里面有什么?这样一步一步的观察,学生对植物的种子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又如在学习《各种各样的岩石》时,我提出的观察任务是:要求学生用眼睛看一看岩石的形状、大小、颜色、是否透明、是分层结构还是颗粒结构;用手摸一摸岩石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用手掂一掂,感受它的轻重;把两块岩石相互撞击一下,用耳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用鼻闻一闻岩石发出的气味; 用小刀划一划,观察岩石的软硬程度;用滴管滴一滴稀盐酸,观察岩石遇酸的反应等等。让学生充分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 2 官去仔细地、有序地、全面地进行观察,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时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

第三,要明确实验过程

小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他们往往是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过程中要一步一步明确操作过程。

如教学六年级《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师在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出示两个马铃薯,把两个马铃薯都放入其中一个盆中, 马铃薯都浮起来了; 再把两个马铃薯都放入另外一个盆中,马铃薯都沉下去了;把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到两个盆子里,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在另一盆液体里浮;交换马铃薯,再分别放入两个盆中,在刚才沉的盆子里,马铃薯还是沉,在刚才沉的盆子里,马铃薯还是浮。这时候有学生发出疑问:这是怎么回事呀?接着有个学生说:“哦,浮的一盆水可能是盐水!”听一个学生这样说,好多学生都跟着认为是盐水。这时,老师需要反问:“你能确定浮的一盆水肯定是盐水吗?”这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有一些学生就说不敢确定。老师又说,如果不能确定这盆水是不是盐水,那么我们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我们取些水烧干,烧一烧就烧出盐来了。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烧盐水,结果真的烧出了白色的粉末,这就是盐! 3 从而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最后让学生回忆整个操作过程,写出实验报告。

第四,要明确实验结果

实验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透过现象找出事物本质特性和规律。现象往往是表面的、零散的,如何通过分析这些现象找出事物规律,要靠教师的指导、启发、点拨。教师要根据实验的性质、难易和学生水平,精心设计问题,一步一步将通过观察获得的还处于零散的感性认识逐步联系起来,进而引导学生向本质问题探讨,结论由学生探讨出来,教师只加以肯定和总结。

在《磁铁》这一课的实验中,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就提出磁铁有什么性质?(会吸引铁)我们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当我们用磁铁的两端和中间部分去吸引铁钉时,会看到什么现象?由这个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磁性有强弱,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当我们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旋转,等到它静止时,又会看到什么现象?(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我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这时,告诉学生: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通过引导学生这样一步一步的探讨,学生基本能归纳出实验结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学生的合作,更需要师生的合作。只要实验老师敢于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把解决实验教学难点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实验课教学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

第二篇:小学科学《探索宇宙》教学案例

竹山县大庙全胜小学:殷均玮 教学内容: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的奥秘》。 课例类别:

多媒体网络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会制作多级火箭模型,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严。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录像资料、文字资料,并将其整合成网络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课件展示星空的图像和太阳系的有关图片,学生搜索资料及图片,浏览关于宇宙的图片。

二、引导经历人类观察、探索宇宙的过程。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1)讨论: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宇宙的?

- 1

到4米多。(2)射电望远镜。电磁波发现之后,人们又发明了射电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可以看100亿光年之外的星体。(3)介绍哈勃太空望远镜:随着人们对宇宙研究的深入,人们的足迹也走出了地球,走入了太空。1990年4月25日,美国把一架以天文学家哈勃命名的空间望远镜送入太空,它能观测到150亿光年外的天体。在“星空天文网”分别点击相应的望远镜,了解其特征,并相互交流。

4、了解火箭发射的现象。

冲出地球最大的困难是无法脱离地球引力的束缚。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磁铁,牢牢地抓住地表的各种物体。观看“神舟五号”火箭发射升空的视频。

5、了解航天器的发展史。

学生通过搜集航天器的发展史,阅读其中有关航天器的知识,重点了解“先驱者10号”太空探测器和“神舟5号“宇宙飞船”。

6、了解从古至今人类升空的历史。

教师演示从古至今人类升空的历史,学生结合互联网阅读,并进行全班讨论:人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以牺牲宇航员的生命为代价去探索宇宙,你认为是否值得?

三、全课总结:

人类正逐渐向宇宙的深处进军、探索,现在我们不仅能在地球上研究宇宙,还可以利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星际探测器等手段进入到宇宙空间,接近遥远的星球,探索更多的宇苗奥秘。然而,浩瀚的宇宙总让人感到神秘和无限,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去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吧!

四、课外拓展:

1、布置学生收集各种航空灾难活动。

可以通过资料的搜集也可以通过观看相关录像来了解航天灾难史。组织学生谈谈人类面对航天灾难史作如何感想?

2、布置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收集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的资料。

- 3 -

第三篇:小学科学课探索如何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小学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延续。它起着从书本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重要的桥梁作用。我们造就的学生“多才多艺”,光靠灌输书本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实验教学在这方面起一种特殊的作用。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环节,实验检验了理论,巩固了理论并深化了理论教学的效果。当前,美国在新课程标准推动下的教学创新运动中,指出学校要反复强调体验性的学习,其课堂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学习任何学科都是“从做中学”学得最好,而不是听别人如何说。达·芬奇也指出“科学如果不是从实验中产生,并以一种清晰的实验结束,便是毫无用处的,充满谬误的。”所以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学习科学课程必须重视实验。如何有效地进行实验教学,并且把握住新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功能和作用,启发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实验,达到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的目的。在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改变对实验教学的认识。

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验证理论知识结论,探究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学生的发现为活动中心,逐渐从具体到抽象,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能力。在实验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防开他们的手眼,使他们能看、敢做。应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作到有的放矢。

成功的实验课,必定建立在教师丰富的经验之上。实验课前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因为它不仅要熟悉教材知识,还要知道学生实验。教师应充分构思每一节实验课的总体思路,亲自动手熟悉每节课的实验程序,找出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一)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 (1)实验材料要多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感兴趣的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而不能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那如何准备多种多样而且有结构的材料呢?我的做法是:合理利用小学生科学学具材料袋内的材料,因为它是与教材配套,而且适合分组实验;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我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实验材料。

(2)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我在教学《种子变成了幼苗》一课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凤仙花种子一下子找不到。在教学前,我发现四年级小朋友种在水中的蚕豆种子都发芽长出了茎和叶子,我就选择了蚕豆。原因是我考虑到一些实际教学的需要:学生们了解和熟悉蚕豆种子而且容易收集。相反,教材里面提到的凤仙花有些学生则很陌生,而且他比较难收集到,出芽长大也相对较晚。

(3)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比如《磁铁有磁性》一课中,在选择各种分值的硬币中,一元的,五角的,一角的,特别是五角和一角的硬币有二种,一种能被磁铁吸住另一种不能被磁铁吸住,这在选材上要有代表性。而在《油菜花开了》中我就选择了既有花蕾的,又有开一半的,还有全开的油菜花作为研究对象。代表性的材料,不仅决定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而且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目的性。 (4)日常器具的利用在课外做实验是教学的必要补充:用一些身边简单易得的器材或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装置,在课处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实验,可以使学生理解到科学无处不在。如用一根吸管,将它的一端剪成喇叭口,放在嘴中吹,可发出某一个音调的声音,然后用剪刀将吸管一段段的剪去,可听到音调越来越高;自制一个红绿灯变换的装置。这些实验,是课堂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教师不一定现场指导,而是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实验,自己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对学生是很好的锻炼,能培养学生研究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

二、实验的操作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物理化类的实验应该有所扩展,提高学生兴趣。《淀粉鉴别》中的实验,我在教学时候发现学生对淀粉这种物质的认识在实验后并没有多少提高,于是我开始思考改进实验的内容。我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淀粉的能力。比如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我选择了许多材料来检验——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番薯、板栗、玉米、芋头、南瓜等等。在分组检验不同食品的时候,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认识。

(2)动植物观察类的应该利用“童趣”为支撑点。《蜗牛和蚯蚓》中学生应该充分观察这两种动物。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发给学生放大镜,火柴,水杯等,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不是局限于眼睛了,在充分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蜗牛会游泳,蚯蚓怕水,蜗牛怕烟火,蜗牛的壳里真复杂,蚯蚓身上有环带等。

(3)制作类的实验应该能“玩地转”。《磁铁有磁性》、《简单电路》、《做个小开头》等这些具有小制作性质的实验课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玩耍,学中玩,玩中学,事半功倍。

(三)实验的实施要进行小组合作化

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在研究“物体能否导电”实验中,各小组学生共同准备“材料超市”,选择感兴趣的材料,到组装好的电路检测器中检测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不能导电,每小组内材料员、记录员等分工合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学生开展小组比赛,激发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四)实验中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锻炼。“假设”的作用。很多实验的教学过程都应该是从对实验结论的假设开始的。《面包发霉了》这课里,学生们知道面包发霉与温度有关,就有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霉菌生长与水分有关吗?这时,教师不须讲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把两块相同面包,一块滴些水,一块干燥,放入塑料袋内,扎紧袋口观察,通过自己实验可找到提出的问题答案,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获得了知识,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摆》一课中,对于影响摆的快慢因素,我就是先让学生假设,再根据他们的假设自己设计实验,完成验证过程的。“疑问”的作用。在教《点亮小灯泡》一课时,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电珠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电珠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电珠发光,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现代的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教学。现代信息技术能把视频、动画、声音、文字集于一体,形象生动。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的时候,我有时会选择现成的电脑动画来引导学生,减少他们的实验盲目性,此时,FLASH等动画技术就成为教学的关键。有一些实验的过程极短,如电路的连接过程,可以用慢镜头或动画表示。一些动物的变态,植物的发芽生长过程,根能吸收水分等,可用动画显示。此类例子归结到一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缩短掌握知识的过程,提高接受知识的能力。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学生的合作,更加需要老师的合作,实验教学无疑是科学学科的关键所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教师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要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学习的天地,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西垒子小学 王建利

2010.6

第四篇:基于网络的小学科学教学新模式探索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施昌魏 13958756056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课堂的教学组织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基于网络的小学科学教学新模式”的研究,在尝试小学科学基于网络教学的可行性的同时,发现了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具有学习时空灵活性、学习媒体多元性、学习活动探究性、教学活动交互性、学习任务立体性等特点,并开发了网上科学教学新模式——Q群、网上科学论坛、网上班级、空中课堂、博客等,为学生的网上科学探究学习提供了平台,也为学生们提供自我表现、自我管理、多向交流的网络舞台,还为家庭教育增加了一条新的途径。

【关 键 词】:网络学习 超媒体 网上班级 空中课堂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探究为核心”的课程。但由于教材编写的限制,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很多科学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在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中及时准确地反出来。同时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如教学资料、实验设备的欠缺,以及时空等客观条件都制约着学生探究学习。而现代网络条件可以利用信息资源、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使科学教材活起来,实现了学生学习内容和方法的飞跃。于是网络状态下学生科学探究学习模式的研究便成了我们需要迫切研究的问题。研究网络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探究教学新模式,其最根本的目的不是通过一个或者几个教学课件,达到学科教学形象化、生动化的这么一种简单的教学目的,本研究的本质目的在于促进师生信息意识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同时促进教学互动方式的变革。

一、基于网络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

网络学习是一种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如果放任自流,必将事倍功半,教学容易失控。如何组织孩子们的网络学习呢?我们需要一个教学的组织平台,它与教学资源平台相辅相成。

只有适合的组织讨论平台,才能保证网络学习的有效性、高效性。基于网络的小学科学教学组织平台有哪些呢?

(一)Q群:

1 Q群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组织平台,它主要是通过文本对话,音频对话,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上的交流。Q群的论坛可以让孩子们集中讨论有关科学探究的话题,共享精彩与智慧。另外,它还可以进行一些文件的传输,老师可以通过QQ传送给学生题目,学生解答好了,把思路或答案发回来;Q群的群空间可以上传教师的一些科学教学资源,也可以上传学生的优秀文本或图片作品;Q群的像册可以适时地上传一些学生科学探究的照片,展示课堂学习的精彩„„。

但Q群较随意,它的教学组织性不强,教师无法调控课堂,导致学生游离课堂之外。它只适合一些简单的沟通与交流,或是适合发布一些信息。

(二)科学探究论坛:

论坛是一种相对静态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具有丰富智慧资源的模式。为了指导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课题,我通常会采用这种形式组织活动,指导孩子们选定课题,上网搜集资料,并发布研究进展与相关成果,教师通过论坛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这种模式的远程指导教学组织性教差,很容易造成信息的流失。所以,这种模式要实现它的最大效用,它涉及的问题和边界条件主要有:①一个负责的现实教师,当然他对课题涉及的领域没有特别高的要求,但他需要情感魅力与积极参与。 ②这些学生在网上,懂得主动去寻求帮助,当然也可以通过现实的老师去帮助学生网络虚拟导师的资源。 ③必要的聚会研讨和同步活动很重要,大家才能随时获得反馈的信息。

(三)网上班级:

这是一种虚拟的班级形式,在这样的班级里,所有学生通过点击鼠标相互联系,这是一个集科学学习、管理、思想交流、资源共享、和家校共建的平台。

我们在温州市中小学辅导网建立的网上互动辅导班级,以学生自主选择、自由互动辅导学习为根本,建立如下几大子栏目:

①在线答疑:具有强大的视音频交互能力,听课学生可以与授课教师进行双向交流, 2 可以进行实时提问与回答;

②在线测试:利用计算机程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试,每次测试成绩只有学生自己和本班负责老师知道(从后台管理进入),保证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③班级讨论区:这相当于班级的论坛,学生可以通过它上传科学研究成果,提问有关研究问题,并自由发表评论和观点;

④试题下载:教师可以将优秀的科学试题进行上传,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下载;

⑤学习指南:教师可上传一些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方向性,学生可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

⑥热门图书:教师可将近期优秀科学学习辅导书的介绍进行上传,方便同学们购买;

⑦课程安排:以日历的形式显示,点击日期即可查询到此日期的课程安排,方便孩子或家长提早知道课程的安排,避免因不了解时间而导致没有听到课的问题

⑧班级留言版;卡通的形式,生动活泼,便于孩子与老师之间的沟通; ⑨个人管理:学员可以从这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情况,包括发表过的留言,测试记录,要做的作业,所发表过的问题等;

在网上班级里,学生在学习和完成作业方面没有硬性规定。他们可以自己选择时间和方式进行学习和作业。因此在规定的学时内,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必须在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完成作业。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们可以在电子教室里遇见老师,否则学生们只能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才能找到老师。

这种班级方式有很多优点,如教育内容多媒体性、资源丰富性、活动协作性、管理自主性、组织虚拟性、主体平等性和时空无限性等。但它也有缺点,比如,如何保证学习质量和效果,如何防止学生们在科学作业上相互抄袭等。

(四)空中课堂:

“空中课堂”更是利用先进的视频技术进行师生间近乎“面对面交流”的学习形式,通过网络享受到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和信息。

我们在温州中小学辅导网上开设的空中课堂学习平台具有强大的学习组织功能,它的交流形式同时存在有文本交流、语音交流、视频交流。课堂学习界面具有以下几个模版功能:

(空中课堂页面介绍)

文本共享:可以共享教学资料与课件;

屏幕共享:可以共享教师或学生的屏幕,实现教学互动与监控; 白板:可以进行教师板书和图图画画;

协同浏览:同步屏幕,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网页;

投票与答疑:可以进行学习反馈,主要形式是选择题和问答题。

(空中课堂学习现场:文档共享)

5

(空中课堂学习现场:协同浏览)

(空中课堂学习现场:学习反馈界面)

空中课堂,意味着我们可以跨时空的进行教学,意味着全世界的小朋友只要接上网络,都可以实现同步学习。

二、基于网络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

6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而言,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具有哪些优势呢?

(一)学习时空的灵活性

在传统的课堂学习中,教学活动是局限于35分钟之内的,而网络平台的教学活动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地点进行课程设计和自我学习。

有个孩子在学习了“日食和月食”之后,发现“日食有日偏食、日全食和日环食,而月食只有月偏食、月全食,没有月环食,这是为什么呢?”放学回家后,他马上在网络上发帖子提问,其他同学看到这个问题后纷纷去做各种猜想,有的说“日食有日环食,月食也应该有月环食”,有的同学说“因为地球比月球大”,有的同学说“月食应该是和地球落在月球上的影子大小有关系”,很多同学围绕这个问题开始在网络上搜索资料,尝试解释,老师也会一起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第二天,这个孩子再上线就能找到他满意的答案。这一过程没有任何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只要一打开网络,孩子就可以进行在线提问、在线学习、在线讨论。

(二)学习媒体的多元性

网络平台教学可以综合利用文本、图形、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开发出丰富的课程内容;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情境的创设和认知的改变。目前网上的教学资源主要有:

■教学信息,重点、难点的文本辅导; ■与教学相关的拓展性学习资料;

■各种图片素材、案例、试题下载、在线测试题; ■虚拟实验指导;

■实时和非实时交互讨论、答疑; ■网上直播音频、视频课; ■多媒体课件;

以上几种教学资源基本避免照搬面授教学和文字教材的倾向,强调辅导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学习的交互性和启发性。

如《恐龙世界》这一话题,相关的研究资料太多了,课堂能呈现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局限。我们将恐龙的信息整理成一个网页,“走进恐龙”介绍恐龙最基本的知识;“恐龙影片”收进了国内外有关恐龙的很多影片;“恐龙化石”收藏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恐龙化石;“恐龙世界”中有四十多种恐龙或恐龙相近的爬行动物的介绍;“灭绝之谜”中介绍了各种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假说;……学生徜徉在网络的海洋里,享受着春风化雨的收获。

(三)学习活动的探究性

7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的学习成果或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选择并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仿照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网络知识的丰富性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供了保证,通过检索与查阅相关资料,学生能够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找到合理的答案。这会极大提高学生的成功体验和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学生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分工组成学习小组,以网络为媒介搜集相关的资料,共同解决所面对的问题。这种合作性的学习拓宽了学生知识获取的途径,使获取知识的途径成为多维的,轮式的。如《太阳系》一课,信息量较大,很多内容课堂根本无法完成,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小组,“水星探索组”、“金星探索组”、“火星探索组”、“木星探索组”、“土星探索组”……,大家分组行动,遨游网络、遨游太空,搜寻信息,然后在网上班级讨论区交流讨论各组的学习收获,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活动的交互性

网络学习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协作式的虚拟学习社区,可以利用各种交流工具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同步或异步交流,加强思想的交流和信息的反馈。

原有的学生知识获取途径,主要为课堂学习,学生主要从教材和教师的讲解中获得知识。知识流向为从教师到学生,是一维的,线性的,学生学习基本上是各自为战,相互之间的交流很少。网络平台的学习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知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进行探讨和交流,可以知识共享、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教学“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时候,有老师认为铝是可再生资源,她觉得铝是“可以反复使用”的。传统的课堂,孩子尽管有自己的想法,但最终还是只能接受老师的观点。那天晚上,很多同学进入我辅导网的网上班级发帖,一时网上班级沸腾了:

“树还可以栽种,铝不行,所以铝应该是不可再生资源。”

“现在收废物的人把铝、铜的材料都收过去,就是因为它们还都能再利用,它们是可再生资源。”

“可以更新和重复利用的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不能再生和重复利用的资源是非再生资源,矿产资源被挖了后,是不会再从地里长出来的,是非再生资源,所以铝是非再生资源。”

……

孩子们在网络上寻找更多的证据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渐渐的,大家逐渐清晰起来。第二天,那位老师看了孩子们讨论的问题和相关的内容,他很感动地说:“网络平台真好,我也明白许多!”

(五)学习任务的立体性

网络学习不仅让学生学的有趣,轻松,而且兼顾了学生的差异性,给孩子提供的是一份学习的自助餐。在这个超媒体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知识基础,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自主地控制学习过程,这弥补了原有教学模式中“齐步走”、“一刀切”的弊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好的学生可以多学一些,一般的学生可以少学一些,还能在“在线作业”和“在线测试”中得到老师的个别辅导。而对于每次测试的成绩,只有孩子自己和老师知道,孩子彼此之间都保持着一种神秘与自信。

对于网络时间充裕,有较高学习兴趣的同学,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网站,让孩子在指定的网页上“冲浪”,推荐在线阅读一些科普的电子书籍,参加一些适合他们的网上竞赛活动,发表自己的文章、科幻绘画作品,上传一些小制作照片等等,鼓励学生在网络的天空中展现自我,让学生们在更为广阔的网络平台上个性健康、多姿多彩地成长。

三、基于网络的教学组织形态给予我们的启示

网络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拥有无可比拟的信息量,在社会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不可代替。这就要求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构建网络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体系,主动指导孩子们去接受网络的挑战。E时代给我们带来冲击的同时,更给我们带来启示。

(一)交互中的智慧共同体

发生在真实时间中面对面的交往仅仅是教学的一种形式、一个组成部分,将学校和社会隔离开来的藩篱已被网络彻底拆除,教学成为全球化、网络化的交往。“网络化交往”促进交互中的主体成为广泛关联的智慧共同体。

网络开放性有助于社会各界人士更为积极地深入地介入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学习活动,这里教师和学习者的来源已不局限于单一的教育内部。这样一种群体主体,它使我们课堂、学校的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为我们对教学组织的变革,带入了全新的世界。

(二)动态开放的课堂状态

网络以其时空上的超越性构成了一个生态式的学习环境,就象一个柔性的空间结构,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开放环境。网络进入孩子们的科学学习课程,把学校、家庭与整个社会联在了一起,各种学习空间也彼此互相连通,打破各种学习空间的封闭性,实现了在各种环境下更为广泛的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直接信息交换,以及各种活动的共同开展。

面对这样一个空间环境,我们科学学习的教学组织必须是开放与灵活的。

第五篇: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该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可目前农村小学科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各种实验条件与师资相对缺乏;在日常教育中偏重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往往忽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而家长也只重视孩子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其子女的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创新能力逐渐下降。

于是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做到人人会开展探究和亲身体验,学会假设、取证;情绪亢奋,活而不乱;能以探究发现为宗旨开展开放性教育活动,实验有计划,观察到位,并学会表达和倾听,最终实现有效探究。

【关健词】

农村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有效探究

新课程实施以来,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科学课明显不同的现象:学生动手机会多了,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表面上看,似乎体现了课标中所指出的“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然而,学生的科学探究成效如何?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有效性又如何呢?下面,结合自己在农村科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经历,浅谈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对自己的学生的学情进行科学的分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也指出,科学课程“不仅要考虑科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科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意味着科学教学活动必须关注了解学生知道的概念,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上组织开展科学学习活动。

记得有次上公开课,内容是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前一天的备课过程中,只顾埋头苦思课的设计流程,而没有去了解学生对所学相关内容的认知基础和了解程度,以及知识的后续内容。更没有在课前到班里与学生进行交流。只是一意孤行地认为:“沉浮学生已经比较了解了”故而将课的教学起点设置过高。只记得那天上完课后感觉很累,面对评委,想想自己的教学设计及课上学生的表现,真是汗颜。我仔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没有去关注学生的已经知道的概念是最大的原因。在说课时提出的这点也得到了学校其它老师的认同。因此,设计时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入手,效果会迥然不同

二、教学目标的定位要落在有效处 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同时又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所以,教学要有效就必须首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真正有效的教学目标则必须经过教师自身的理性思考,得以内化的目标。

可以这样说,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自己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在新课标的影响下,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立,正在从传统教学中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逐渐转变为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科学学习达到什么样的情感目标在许多教学设计中都有所体现。然而通过对一些教学目标的解析,我们可以发现,有些目标只是为了体现新理念,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而且有些目标不是一节课或某段时间就能培养的,这样的目标有时反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如我在《时间在流逝》的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目标:(1)(2)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初步体验主观感受时间,有时会不正确。(3)实验完成后能够及时进行反思,总结优点与不足。在以上三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切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是教师在这节课中要达到的基本目标,然而情感与态度目标,则显得不足。我认为应该是。科学概念:(1)通过用各种方法感受时间的长短。(2)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学习时刻、时长两个概念(3)在不同环境中感受如:在看动画片时和安静等待时感受十分钟。看看会有所偏差吗?过程与方法:(1)设计“时间在流逝,感受时间”实验,经历简单地探究性实验过程。(2)初步学会用比较方法合理感受时间的流逝过程。(3)实验完成后能够及时进行反思,总结优点与不足。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对探究实验的指导要有科学的态度 1.对实验材料的选择要体现实用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科学课中的实验效果不明显,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中的实验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科学活动,因此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1)实验材料要多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感兴趣的材料。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而不能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那如何准备多种多样而且有结构的材料呢?做法是:合理利用小学生科学学具材料袋内的材料,因为它是与教材配套,而且适合分组实验;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我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实验材料。(2)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3)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4)日常器具的利用在课外做实验是教学的必要补充:用一些身边简单易得的器材或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装置,在课处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实验,可以使学生理解到科学无处不在。 2.实验的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科学中实验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探究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用科学的头脑想问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充分发挥实验的“发展”功能。例如在《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中,第二个实验是让学生能看到或感觉到热的传递方向,根据书上设计是要准备两个铁架台中间拉一根铁丝,然后在铁丝上由学生粘火柴棒进行实验。老师在教学时就可对材料进行了处理。利用以前学具袋里的材料,把实验中的铁丝换成了铜棒,因为铜棒较粗夹在一个铁架台上就行了,而且火柴棒粘上去也更为方便,也不影响实验效果。另外,学生对于老师提供的材料还会有他们的自己的创造。在交流实验方案时,有在金属棒上涂上凡士林的,有在金属棒上涂上蜡烛油的。基于这点,老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了多种适合学生探究的材料,为学生提供了“超市式”材料区:有涂了蜡的金属棒、涂了凡士林的金属棒、没涂任何东西的金属棒等。让学生根据需要自由选取实验材料,学生在选取材料时必须仔细认真地考虑各种因素,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实验方案指导要到位、实验方法指导要到位、实验记录指导要到位。切忌走过场,导致实验结果五花八门,实验过程乱糟糟,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操作不规范,甚至出现意外或伤害事件。尤其是酒精灯、火柴、小刀、稀盐酸等器材的使用,要注意安全,这主要针对实验方法要指导到位。此外,实验前方案的讨论与交流要指导到位,为实验的有效活动奠定基础。实验中表格怎样记录,教师也要作适当地指导,比如打“√”、画“○”、记录顺序、记关键词等要求都要交代清楚。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湖北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小学美术教案及反思下一篇:学习焦裕禄精神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