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与范文

2022-06-18

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学与范文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科学论文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内容摘要】: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以达到全面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兴趣探究过程倾听教学方式全方位评价

【正文】:

什么是科学?恩格斯说:“科学就是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的材料”。所谓“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所谓“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就是用积极的态度理性地、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这就是《科学》课最根本的目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以达到全面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

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但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不能靠外部的灌输得到的,而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逐步获得,让孩子们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发展孩子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上好科学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 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成功之路,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

力。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是科学课要注意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趣味性浓是科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之一,怎样将学生的直接兴趣持续下来,这就需要自然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进行培养。教师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强烈兴趣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在课外去完成。如我在教《磁铁》一课时,在课内引导学生实验认识了磁铁的基本性质,在即将下课时我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把一根磁铁截成两段后,每小根磁铁是否具有磁铁的基本性质?在教《动物和环境》一课时,给学生提出了“你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蚯蚓?为什么?”的讨论题,让学生先讨论再回家实地考查验证。这样有目的地设置一些悬念,不仅使学生保持了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且节省了课内教学时间。

教师对学生当堂不能得出的结论,不要轻易告诉学生,要激发学生课后亲自实践解决。如我在《冰》一课时,我出了这样一道讨论题:“水结冰后体积是膨胀了,还是缩小了?”并提示,学生在平时吃冰棒时,看到冰棒的柄端是平的,还是凸的或者是凹的呢?学生虽然吃过不少冰棒,但没有观察这一点,这时同学们各说不一,争论不休,有的同学希望我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我却说,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同学们课外通过实验去解决吧。这样不仅把学生课内的兴趣持续到了课外,而且学生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要比教师在课堂上讲的记得牢。

二、树立科学探究过程的理念

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标准》中所指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们用以获

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模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从两种探究活动的比较可以看出,科学家们的探究,是在已知世界的基础上,探寻未知的领域。学生们的探究活动,则主要是在已知领域内通过探究获得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科学能力、树立科学意识、培养科学品质的活动。

探究活动已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树立科学意识、培养科学品质的活动。探究活动已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探究过程”意识。

第一,科学探究本身是一个过程活动,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

第二,通过活动过程,让学生对身边的科学现象亲自观察、亲身感知,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体验其中的乐趣;通过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自信;通过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使他们逐步形成科学意识,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此外,科学探究过程也是能力的形成过程,必须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载体,才能内化形成。在科学课程教学中要使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教师还必须为学生精心创设探究互动的氛围。教师的“过程”意识不仅体现在科学探究过程,还要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既要重过程教育,也要重过程评价。

三、在科学探究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在科学课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实验,因为在课前师生准备了实验材料,学生又急于想动手摆弄这些材料,这样就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因此,

常常会有出现这种情况,老师无论在全面怎么讲,学生在那儿还是自己摆弄,根本不听老师讲什么。听不进老师讲的话,就不知道这节课要探究什么。所以,在科学课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非常必要。以下是我经常采用的方法:

(1)实验材料先不发给他们,等老师把该讲的讲完,学生的疑问,假设和探究方案都提完,再把实验材料发下去。

(2)给予倾听者鼓励表扬,分两种:一是只认真听讲,对这样的学生多做口头表扬。而发言积极,提的问题又比较有价值,这样的学生不仅说明他认真听了,而且还说明他动脑思考了。对这样的学生记一个“优”,学期末会积累不少。久而久之,不仅使他们学会上课倾听,而且学会积极思考。

四、教师要努力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将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代替单纯的讲解;以创造各种学习的机会和探究的情境代替灌输;学会倾听,了解学生理解了什么,误解了什么;将社会和大自然都看作教学的资源和科学教育的场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权利,对他们积极加以引导;将教学评价伴随在教学过程之中,努力与教学融为一体。

教师应将进行探究性的教学作为一种新的体验。不可否认,我们中的大多数教师在学校学习的期间和进行教学工作的期间,都很少从事过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因此,我们需要和学生一起对科学探究进行积极的体验,并尽快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承担起指导的责任。

五、注意在科学探究中对学生全方位评价

引导学生搞科学探究,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要课前准备,课上引导。还需要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有的学生对科学探究很感兴趣,这是老师最欢迎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属于能力较弱的,主要表现在动手能力弱和推理能力弱。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属于能力强,但对科学探究不是很有兴趣,这些学生一般语数成绩较好,是班干部,是班主任眼中的好孩子。怎样把这三类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呢?我认为对学生全方位的及时的评价,无疑是对学生搞好科学探究提高科学素养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当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或概括出一个完整的探究结论时,即使给予表扬奖励,并记上一个“优”。有的学生在课前准备实验材料时表现积极,能克服困难,给予及时表扬,记一个“优”。学生在探究科学问题时,发现了一个别人没有发现的新问题时,及时表扬,记一个“优”。并且及时引导其他学生再把这个新问题探究一下,这样一是让发现这个新问题的学生感到他的发现很重要,二是让大家明白,搞科学探究就是这样,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探究,在探究中又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又不断地探究。当某个学生在探究时,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也及时表扬,记一个“优”。这样,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能得到两个“优”。老师布置在家观察实验的作业完成的好,也记一个“优”。积累三个“优”可以得一个“小红花”,然后再记到成长档案,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全方位的评价虽然麻烦,但很值!

小学科学教学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

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钟启泉

4、沈健《小学科学课堂如何开展有效性的探究》,安徽省宣城市教研室

5、蓝岳美《科学教学更有效》,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网

6、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研究工作总结

第二篇:如何进行小学科学的实验设计与教学

云梦县吴铺中心小学 张丽新 周群波 邮政编码:432509

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不仅要使人们能更好更多地接受知识,而且要使人们具有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于是,一种让学生在变化着的、还未知晓其基本内容或客观规律特点的情景中,主动设问和探究,从中发现规律,获取知识和各种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能应对急剧变化环境的能力和创造力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出现了。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科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新物质的发现和发明无处不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光芒,作为一名教科学学科的教师,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渗透到科学教学中。

实验成为小学科学中特有的教学手段,是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该如何有效开展科学学科教学,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我认为开放实验教学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实验教学既是建立概念、掌握规律、验证定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运用能力等智力因素的一种主要途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所以如何有效开展科学学科教学,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开放科学实验教学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科学的感性认识主要靠科学实验提供,重视科学实验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充分利用科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科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如何搞好科学教学中的实验设计与教学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实验设计与教学要符合科学学科的特点。 一切自然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自然知识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

例如《四季星空》的教学,由于教学内容分散、抽象,学生很难形成对四季星空的整体认识。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科学地安排学生观察四季星空,保证观察的持续、完整。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写出观察日记,积累有关四季星空的感性认识和材料。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不同季节星座交替出现,北极星始终停留在原位置不动,周围的星座绕着它逆时针转圈,且一年转一圈等有关四季星空的变化规律。

还有《水的循环》的教学设计则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水的感性认识。如:天上有下不完的雨、雪;淋湿的衣服会干,冬天关在屋子里洗澡窗玻璃上会有水珠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水或冰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或冰的循环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二、实验设计与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点。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 例如《植物的根》的实验设计,教师可通过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之分。常见的萝卜、胡萝卜等直根,土豆、红薯等须根,它们可以储藏养分即贮藏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而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设计“水的浮力”的教学实验,就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动手将浮在水面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产生水有向上的浮力的直观感受,从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这种设计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验设计与教学要联系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进步,其高科技的产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正在逐步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的特点,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例如:在教学《晴天、雨天、阴天》一课的教学时,首先充分运用教学挂图,从静止状态战士三种天气的美丽画面,同时结合日常生活,着重使学生懂得三种天气对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利弊。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把中央电视后有关气象节目的内容教给学生看,增强教学的动态效果,从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师无需更多的言语,便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的过渡到抽象思维,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省力,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实验设计与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科学教学中,怎样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改变学习方式是关键。科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

例如在教学《电产生磁》一课时,也设计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环节:让学生用自带的和老师提供的材料,自由地制作电磁铁,把导线(漆包线)绕在铁钉上,试一试,通电以后线圈能产生磁性吗?铁钉能不能吸取大头针?切断电源,铁钉还能吸引大头针吗?这个自主探究实验,让学生人人能动起手来,学会电磁铁的制作、使用,认识电磁铁这种装置。这是进一步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和南北极的基础和前提。在学生对自主探究实验交流之后,就可以追问:你一次能吸取几个大头针?大家一次吸取大头针的个数相同吗?那是为什么啊?你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在学生充分思考、预测以后,根据学生不同的预测,自由组合成小组(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教师注意引导搭配组合),进行合作探究,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以探究小组的形式在班上进行交流,实验结果与小组的预测是否相符,说明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或者与什么因素无关。小组探究结果有差异的,可以进一步探究;课上来不及完成的还可以延伸至课外探究。(电磁铁有无南北两极、南北两极可否改变,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

五﹑实验设计与教学要注重实验过程,培养安全意识。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居主导地位,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居主体地位。实验课前有序化准备是确保生物实验课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实施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前提。要十分重视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首先是实验环境安全问题,实验室中药品的安全存放,实验室的用电安全、消防安全以及良好的通风设施等。其二是学生进行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最要注意的是接触药品后手的冲洗和眼睛的保护。其三是如果实验涉及户外工作,要注意防止当地可能发生的意外。

总之,科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科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科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学的感性认识主要靠实验提供,重视实验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因此,抓住科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科学实验在研究性教学中的功能,是实施素质教育,搞好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学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好的实验设计思想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容的完成,也有待教师更进一步地探索研究。

第三篇:小学科学基本课型与教学流程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就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也日趋形成。现提供几个主要课型,供科学教师参考。

科学课程的分类是以科学学习方式为标准进行划分的,分为五种课型即:以观察为主的课型、以实验为主的课型、以资料交流为主的课型、以制作养殖为主的技术课型、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活动课型。这样确定课型名称,是考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节课的学习方法并不一定是单一的,有时往往需要几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因此我们所划分的课型特别强调以某种学习方式为主,也就是根据每课所采用的主要学习方式对课的类型进行划分。

《课标》要求“科学课是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因此,尽管课型不同,但探究的过程大体相同。即:

一、提出问题;

二、寻找证据;

三、分析与解释;

四、交流与质疑;

五、结论与拓展。

(一)观察课

一、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自主观察 交流总结 应用创新 激发兴趣 引发问题 明确任务 制定计划 自主观察 注重指导 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1 归纳总结 创设情境 实践应用 拓展创新

二、环节解读:

第一步: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形成问题、明确任务。

学习目标:操作要领:导入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谜语、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导入,也可以直接导入,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问题,明确观察任务和目的,为下一步的观察活动做好准备。另外,在导入阶段教师提供的观察材料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层次性和结构性。

第二步:自主观察。明确目的、制定计划、自主观察。

观察过程是观察课的主体部分,观察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感性认识,而且可以通过思维获取知识,它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基本方法,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

事物都有许多方面的特征,如果在观察时不分主次,不按顺序,不突出重点,事物的特征就不容易被发现。因此,教师要让学生针对要研究的问题,制定观察计划或方案,这样,可以使整个观察活动有序进行,有利于学生明确观察的目标、掌握观察的进度。

操作要领:

(1)在设计观察方案前,教师要给学生指出从观察中寻找什么,适时地提出问题,抓住几个观察点,以便学生更加明确观察的目的和要求,使方案设计顺利进行。

(2)制定观察方案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方法的选择,要根据观察对象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能千篇一律;观察人员的分工要视小组人员的多少、每个成员的特长而定,要保证安全,人人参与,人人有任务,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另外,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的现象要随时记录,尽量详细,要保持信息的客观和精确,记录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为好。

(3)自主观察时学生可以个人独立观察,可以分组合作观察,也可以全班集体观察,这一过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观察要求认真的进行观察。每个观察成员依据分工、观察方案展开观察活动,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观察进展情况,及时点拨或参与学生的活动,提醒学生利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及时做好记录,帮助学生解决观察过程中遇到的不便与困难,保证观察活动的有序、有效。

2 第三步:交流总结。小组交流、集中汇报、归纳总结

观察是手段,旨在发现和探索。学生的观察结果往往需要与别人进行交流、碰撞,才能发现事物所蕴涵的规律。在生生、师生交流观察结果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地描述,是学生探索、认识事物本质的保障,也是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的有效举措。科学的描述不仅仅是孩子交流观察现象的过程,也是探寻事物规律、总结结论的基础。观察是描述的基础,描述是观察的呈现,观察与描述之间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操作要领:

(1)教师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详细、具体的描述出来,交流观察印象。教师一般要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要启发学生将观察结果与已有的经验进行联系,并能对所做的分析与解释的正确性做初步的判断。

(2)小组向全体同学汇报观察结果,教师要组织全班学生对分析与解释的正确性再次判断,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这是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收获的过程,教师要及时组织课堂,组织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信息全部讲出来,准许学生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观察结果进行交流。教师要从不同角度给予回应,帮助学生对问题做出深入思考;要及时捕捉学生交流中的矛盾,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和平台,为最后形成正确的结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3)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准确地出示科学术语、科学概念,使学生更加明确通过观察获得的结论或者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有结构或系统的知识体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四步:应用创新。创设情境、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操作要领:

(1)本环节教师要创设知识与生活实际较为密切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判断物质属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要让学生懂得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增强学、爱、用科学的兴趣。让学生懂得大自然、生活实践才是学习科学最广阔的天地。

(2)教师要注重在本课探究主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拓展创新,使本课主题进一步深化。形式上要注重开放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展思维的广度、深度,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允许学生海阔天空、奇思妙想,允许学生想法不合逻辑。不管学生出现怎样的想法,教师都要进行鼓励,以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欲。

【课例】: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神奇的指南针》

2.有趣的磁铁游戏

第四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府一学区、黄甫学校、墙头学校校际交流活动汇报材料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府谷镇第一学区念沟湾完全小学

张爱霞

2014年12月19日,学区在沙后河中心小学举行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校际交流活动。此次活动对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提高了科学实验的开出率。但由于教学观念、教学评价、教师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讲授+验证”模式仍占统治地位。教师仍是课堂的主角,讲得仍然很多。而且实验以演示实验为主,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少。

2、教师将学生实验时间切割成许多个1—2分钟、3—5分钟,有的同学实验还没做完、现象还没看清、数据还没来得及搜集,就被迫息手。

3、实验指导过细。教师将实验器材、实验方法、步骤、注意点等交代(规定)得一清二楚,学生只要也只能按教师的安排去操作。

4、教师越俎代庖,在学生实验发生偏差时不是指导学生分析原因,而是直接教或替学生实验。

5、教师偏重于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而忽视让学生分析现象与结论间的内在联系,学生的思维未得到应有的训练。

6、教师在组织实验时未能正确处理好约束与自由之间的关系,课堂上出现两种状况:一是学生大声喧哗,操作随意,汇报时各人还在忙各人的。实验处于无序状态;二是管理过严,学生跟着教师亦步亦趋。

上述现象剥夺了学生自由探索、自主发展的权利,扼杀了学生的科学兴趣,也使教学活动丧失了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培养的良好机会。要切实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效益,我认为必须从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做到“三个突出”。

一、教学思想突出“学生主体”。

“回归主体,发展主体”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之一。“回归主体”是指把被教师夺走的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府一学区、黄甫学校、墙头学校校际交流活动汇报材料

展主体”是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获得主动、生动、和谐、充分的发展。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做到:

1、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探究欲望,尊重学生的实验操作权,消除“实验难度大”、“实验易出意外”、“实验易乱”等顾虑,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的自制力,积极创造条件,大胆放手,为学生实验提供心理、物质上的保障。

2、责任于学生、放权于学生。

我们要让学生承担一定的学习责任,将学生推到科学探究的前台。要给学生探索权,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由结合进行实验探索,并为学生实验提供时间、空间等方面的保障。

二、教学目标突出“研究兴趣”。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因此在科学实验教学的目标上我们要突出学生的研究兴趣的培养,让学生经历像科学家那样的“探求意义”的过程,体验、理解科学,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1、在情境中诱导。

探奇觅胜的情趣、跃跃欲试的心向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强大动力。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创设有意义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学《杠杆》一课时,组织“比一比谁的力气大”的游戏,由学生推荐一名“大力士”和一名体单力薄的学生进行比试。第一轮不用任何器械掰手劲,很显然“大力士”赢;第二轮使用撬棒,比试谁撬得起谁,“大力士”握离支点近的一端,结果“大力士”输;游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输赢的反差更使学生惊奇,为后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支持。

2、在实验中培养。

让学生亲手实验,亲身发现是培养学生研究兴趣的最佳方法。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以自己的演示代替学生的操作,不用自己的经验束缚学生的创意。例如:在学生府一学区、黄甫学校、墙头学校校际交流活动汇报材料

掌握导体和绝缘体的初步知识后,出示研究课题“水是否是导体?”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学生自主采集水样,自主改进固体导电实验装置,亲自动手实验,顺利解决了问题,得出:不纯净的水是导体。

3、在激励中发展。

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离不开激励。实验教学中教师除了当好“文明观众”,即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解放他们的眼、耳、手、口、脑,让他们动手“做科学”。还要当好“促进者”,在实验的关键处、学生的疑惑处给学生以恰当的点拨与激励,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成功的、失败的)都有收获,从而强化学生的研究兴趣。

三、教学模式突出“探究研讨”。

1、让学生猜想与假设。

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提出假设。如教学《神奇的水》时先让学生猜测一元硬币的表面能盛多少滴水。又如研究电磁铁时,让学生对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假设。这样做极有意义,一是调动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二是促使学生动脑思考,对问题进行判断推理;三是实验后,无论结果相近还是反差强烈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

2、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我们要相信学生,让学生制定实验方案。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准备哪些材料,准备怎样进行,小组如何分工,实验需注意什么问题等。例如:研究磁铁各部分磁力大小时,学生就设计出了多种方案。方案一:拿大头针靠近条形磁铁的各部分,用手感觉磁力大小;方案二:把磁铁平放在桌面上,拿大头针靠近磁铁的各部分,观察大头针被吸时与磁铁之间的距离,距离越大说明磁力越大;方案三:在条形磁铁的两端和中间挂大头针,比较大头针的多少,大头针挂得越多说明这部分磁力越大;„„。虽然这些实验方案可能与教师的设计有一定的距离,但却非常有创意,有价值。

3、让学生亲手实践探索。

我们要大胆放手,让学生亲自实验探索,亲身体验感悟。例如:教学《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组织同座位同学实验:轻推对方平伸不动的手掌,感受对方给自己的反作用力;静思跳高时脚对地的作用方向,大地对脚的反作用力及方向;讨论生活中你还遇到哪些类似的现象,府一学区、黄甫学校、墙头学校校际交流活动汇报材料

进一步增强对反冲现象的认识。即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出现了偏差教师也不代替,而是启发学生反思:“哪个环节有问题?”“如何改进?”并激励他们继续实验。

放手让学生实践,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需要用教师的眼睛和耳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一举一动,要敏锐地注意到学生们在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扯得太远的要帮助他们回到主题上来,钻进“牛角尖”的要帮助他们跳出来,并不时放几颗“水珠在热油锅里”挑逗、引发学生的思维。

4、让学生交流研讨。

搜集分析解读数据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兰本达教授把这一活动独辟为“研讨”,要求学生讲出自己在自行探究中的发现,通过分析、交流,集中大家的智慧,使每个学生所获得的形象更加丰富和完整,并将探索中所观察的现象,内化成概念,认识事物的本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重视学生探究、收集、掌握事实后的整理、分析工作,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揭示现象与规律间的联系,使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处在中立的立场上为孩子们服务,鼓励学生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的发言(发现)是靠得住的。把大家都同意的观点写在黑板上。即使是“错误的”,如果大家都同意也得把它写在黑板上。这样不仅仅是体现“民主精神”、“学生为主体”和“尊重学生”,同时也便于学生做科学研究笔记。当然“错误的观点”对教师来说是一个警觉信息,从中可以发现学生在想什么。下一节课就应该带一些会产生矛盾的材料,以促使学生发展更适当的事实和概念,从而澄清错误。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评价设计策略

摘要:

小学科学课程的评价主要目的是通过合理的评价体系,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引入信息技术到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评价设计成为必然要求。如何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本文章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评价设计;

小学数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科学学习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并以此促进小学科学启蒙教育水平的提高。整合信息技术到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就是把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小学科学的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教学评价策略设计要坚持四个原则:发展性、多样性、多元化和过程性。发展性指科学教学评价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关注学生的进步。多样性指评价方法要多样,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进一步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多元化指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内容多元化,让学生参与教学效果评价和自我学习效果评价,多元主体从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共同评价教学效果。过程性是指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以日常性教学为基础,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关注学生持续学习效果。

运用信息技术,评价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传统的说教式和灌输式教学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利用计算机辅助小学科学教学则会活跃课堂气氛,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利用PPT、flash等多媒体软件,对部分抽象的教学内容进行辅助教学演示,在多媒体的协助下,学生通过模拟演示获取所需信息,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主动性更强,也比较容易对课堂气氛进行控制。比如小学科学中对于《火山和地震》这节的教学内容,教材主要是针对火山现象进行讲解,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熟悉环境,学生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因此,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信息技术的课件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发生时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模拟现象对火山喷发和地震发生的条件研究其形成过程,把地球的自然现象搬到课堂,使自然现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直观的观察对地壳运动有了具体的认识,短时间内教给学生大量的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自然较高。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科学实验,评价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性。小学科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演示实验,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有时候很难到达预期效果。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演示辅助实验完成。利用信息技术先进行模拟实验操作,将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整合,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在增强感性认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操作,然后再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保证了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还用多媒体强化学生的实验操作意识与技能,预先设定并解决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失误以及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些危险,增强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操作性和准确性。

利用信息技术,评价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效果。小学科学重要教学环节就是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丰富科学知识,形成敢于质疑和求证的科学态度,这也是小学教学的根本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教师更加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形成自我促进式学习。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学习方法。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探究任务,比如“如何设计防噪音房间”“怎样自制乐器”,并以此作为科技活动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课题,成立科技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多媒体查找网络资源等相关背景资料,广泛开展信息收集和交换,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把获得的成果、产生的疑问放在班级网站上,对于学生产生的疑问及时进行辅助指导,甚至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制作课件进行课堂

展示。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探究、协作、讲授和演讲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建立学生电子成长档案,将评价重点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电子成长档案可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提高学生评价自己作品优点和不足的技能,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也为教师掌握学生的学期情况提供了依据,这也是一种与家长沟通的有效方式等等。利用电子成长档案可以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以其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情况,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实现评价的重心由结果向过程转移。

需要注意的是,在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评价中,要注意信息技术的使用形式、范围和方法。很多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就是对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内容的整合,这是错误的,甚至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多媒体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忽视课情境图等其他教学方法的使用,需要注意,信息技术不是小学科学教学最好的资源,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结语:

信息技术引入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评价设计策略,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测评小学科学教学效果,实现评价效果的量化直观。教师要注意利用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索能力,把教学效果评价贯穿整个教学环节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杨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J].教育信息技术,2010,08. [2]丁志川.小学科学教学评价策略初探[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11.

[3]刘晋国.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及应重视的问题[J].中小学电教,2007,08.

上一篇:小学国学进校园范文下一篇:校团委组建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