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感悟

2023-01-24

第一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感悟

小学科学教学的点滴感悟

吉林高新区新北实验小学 赵 申

小学科学课程标指出:“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学习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观察为主。这不仅标志着该课程从单一的学科教育转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上来,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要飞跃和教学不断深化。因为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在这里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将对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顺应小学新课程的标准,并达到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益谈谈自己的一点理解和认识。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

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的最好老师。科学课,是以学习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型课程。它不是空洞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学学做做、玩玩乐乐中,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向学生宣传科技知识,带领学生搜集科技信息,使学生对科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上科学课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不能马虎对待,为今后学好科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所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为重要。例如教学《声音的产生》,首先创设情境,

激发情趣。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然后老师播放课件:无声的大自然。我们刚才看到的画面仿佛缺了点什么?谁能告诉大家有什么美中不足之处吗?然后再将课件画面添上声音,学生兴趣十足。觉得有了声音,这个世界真美好。这样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正确地理解和实践“科学探究”

当然要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益,就要优化教育资源,整合具体的操作过程,并要重视教学设计在实施中的合理性,要看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价值的探究活动。

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不敢漏掉一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我们以为只有这样才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我们在教学设计上时常出现偏差,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时间不够,课的中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为此,有必要重新正确地理解和实践“科学探究”。新课程下的教材不应是学生和教师学习、教育的唯一工具,而是教师放飞设想的起点和创造性教学的载体,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火把和获得知识信息的泉眼。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努力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基础。因此,要做到这几点:

首先教师要真正钻研教材,不断地创新。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挖掘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在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内部深层次的含义、熟练运用教材的基础上大胆的进行创新型处理。一切现存事物都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根据自己所在的大教育环境,因地制宜地用批判性的精神对待教材。

其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很好的把握教材难易的“度”。如在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全过程的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科学探究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那么这节课该如何开展才能使探究活动更具合理性与有效性呢?我们先来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把小苏打和醋放在一起会怎样?会不会变成其他物质?会不会变气味?这些问题对已经学过《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的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也没有多大意义。因此,这节课中就这一问题而言,提出问题不是重点!再来看学生的猜测结果:会变成糊状,会改变颜色等等,就是没猜到会冒气泡。其实我们也能想到学生的猜测结果,因为在平常生活中学生几乎没有接触小苏打的可能。对未知物质的混合进行猜测,有点瞎猜,所以猜测也不是重点。再来看制定“小苏打和醋混合”的计划:学生讨论需要什么材料?该怎么做?这个实验材料是明摆着的,需要的是小苏打、醋、筷子和杯子,看来价值不大。关于怎么做,学生们提出了顺序问题、数量问题,如:是让醋倒入小苏打还是让小苏打倒入醋?倒入多少?是一点一点倒入还是一下子倒入?等等。这里就包含科学混合方法问题,混合就是倒在一起,倒在一起就有不同的倒法,不同的倒法就可能会有不同的发现。这就是科学课要追求的东西,是具有重要的科学探究价值的。其实我们只要从各环节所用的教学时间出发,就能达到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再次,在教学中要精简探究活动数量,控制活动中的变量。新课

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亲身经历给他们深刻地体验。因而活动多了,如何保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那就必须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握好重点,并围绕这个点,做深做透,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的责任。而千万不能浪费时间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让学生跟着你草草收场。所以与其热热闹闹,丰富多彩,还不如减少两个活动或某些环节,保证充分地时间,把每一部分做透了,做细了,那么学生的收获可能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了。

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因此,科学课堂教学是一项灵活性比较大的工作,不同的教学内容就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环节。

三、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要进行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还能培养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究知识,获取新知识,是提高探究能力的有效

途径。比如我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物体振动的情况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不同”我就让学生做这样一个探究性实验:三个相同的玻璃杯装着多少不一的水,用筷子敲击杯子的边缘,发出声音最高的是哪个杯子?在这个实验中你发现哪些关于发声现象的科学规律?课后,学生研究兴趣高昂,认真地参与实验,探索出物体发声高低的规律。所以这样的教学内容就突破了课堂时空对于学生发展的限制,而着眼于对整个大自然的探索,提倡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了知识。并在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并在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想法。使他们在学习中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我通过尝试探究式教学,体验了从被动的传授者到主动的研究者,在教学中注重用研究和改革的观念开展教学。结合自己的课改实践我认为,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概念和方法形成更明晰、更深刻的认识,对我来说,是教育实践的创新和反思。

总之,我们教师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要为学生创设一片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天地,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务必时刻提醒自己,避

免越俎代庖。孩子很多的设计都是教师事先不曾料想的,虽然有些设计可能是不够严密,不够科学,但是也总比单纯的直接或间接的模仿要好。呵护孩子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孩子科学探究的能力,督促其从挫折中进行反思等才是探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更有效达到提高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第二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如何让小学科学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邮编:413000 详细单位:修山镇花桥港小学 姓名:钟文武 职务:教师 职称:待定 联系电话:15116759466 详细地址: 桃江县建设东路9号

在教学过程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程改革以来致力体现的核心理念。而完成教学任务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的过程。

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对学生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有充分的了解(分析),包括他们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影响他们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各种因素;以学习动机为核心的非认知因素以及学生集体对教学的影响。这样才能有效地调整教师的教学,调整课堂设计,调整教学方法,协调教学环境,实现真正意义上让学生获取知识。

一、学生学情分析要落在“实”处

对学生的分析不外乎4个阶段:学期初学情分析、课堂学情分析学期末学情分析。

1 学期初学情分析

在学期初总是有意无意地对学生进行分析。例如刚接一个新班时,教师通常会了解学生上学期成绩,了解学生操行评语,与相关教师了解班级大体情况,通过对学生已学过的教材的分析确定学生现在应有的智力、非智力水平。

2 课前学情分析

课前学情分析是在备课过程中发生的,就是教师通常所做的学情分析。教学论是从学生的智力因素与认知发展水平、学习准备性、自学能力、非智力因素几大方面进行分析的。教学前的学情分析应达到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确定教学的起点,以决定先要复习哪些学过的内容,选择何种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等。

3 课中学情分析

课中学情分析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不好操作的一个内容,需要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学生的状况作出判断、分析,并及时作出回应,这与教师的教学经验、智慧直接相关。在教学中我尝试用以下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分析。 (1) 提问分析学情

由于课堂学情分析有明显的即时性,学生带给教师的信息经常在教师还没有办法作出分析处理时便一闪而过。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有意设计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来主动对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 (2) 田野表格记录分析学情

课堂上,教师除了可以如上所述那样积极主动地分析学情之外,对那些一闪即逝,无法或还没来得及处理的学生信息该何时进行分析处理呢?质性科学研究方法中的田野研究是一种非常简单又行之有效的方法。田野研究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下,观察并记录个体的行为。课堂就是的田野,教师就是耕作者,最方便去真实地进行课堂学情记录和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使教师在课中分析时变被动为主动,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加以了解,从而帮助教师监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 课后学情分析

课后学情分析也是教师较为熟悉的,一般可以通过课后反思、作业分析、测验等来实现。课后反思的内容有很多方面,但根据学生的课堂状态进行反思是非

- 1的有效性,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1)实验材料要多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感兴趣的材料。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而不能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那如何准备多种多样而且有结构的材料呢?做法是:合理利用小学生科学学具材料袋内的材料,因为它是与教材配套,而且适合分组实验;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我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实验材料。(2)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3)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4)日常器具的利用在课外做实验是教学的必要补充:用一些身边简单易得的器材或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装置,在课处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实验,可以使学生理解到科学无处不在。

2.实验的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科学中实验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探究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用科学的头脑想问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充分发挥实验的“发展”功能。例如在《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中,第二个实验是让学生能看到或感觉到热的传递方向,根据书上设计是要准备两个铁架台中间拉一根铁丝,然后在铁丝上由学生粘火柴棒进行实验。老师在教学时就可对材料进行了处理。利用以前学具袋里的材料,把实验中的铁丝换成了铜棒,因为铜棒较粗夹在一个铁架台上就行了,而且火柴棒粘上去也更为方便,也不影响实验效果。另外,学生对于老师提供的材料还会有他们的自己的创造。在交流实验方案时,有在金属棒上涂上凡士林的,有在金属棒上涂上蜡烛油的。基于这点,老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了多种适合学生探究的材料,为学生提供了“超市式”材料区:有涂了蜡的金属棒、涂了凡士林的金属棒、没涂任何东西的金属棒等。让学生根据需要自由选取实验材料,学生在选取材料时必须仔细认真地考虑各种因素,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手段运用要落在“实”处 1.多媒体课件制作设计要实用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声并茂。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还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的情感需求。例如,在教学“杠杆的科学”时,可以利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指出用力点、支点、阻力点,这样不但节省了教师的许多讲解时间,而且让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容易,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有许多教师认为课件做得越华丽越漂亮就是一个好课件,实际上这样反而会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习,降低了一节课的效率。例如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情境牵强附会和情境过滥的现象。如:“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这一课件展示,放大镜下各种昆虫的图案:蝴蝶、蝗虫、蝇、蟋蟀等。学生一边看一边叫:真漂亮啊!这时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抢着回答:我看到了蝴蝶美丽的翅膀,蝗虫的大腿„„这些情境创设的盲目性不但冲淡了学生的科学学习,而且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它并不适合于所有的教学内容。

- 3

第三篇:农村小学生写字教学的思考与感悟

摘要:美丽而简约的汉字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沧桑变迁,同时也担负着中华文化的传承重任。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书法艺术是几千年来汉字演变的精髓,它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一笔漂亮的字既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也能为其人增色不少,所以让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把字写好十分重要。目前农村地区小学生往往不能写好字,一些学生写的字甚至难以辨认。本文作者通过多年在一线农村小学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指导学生书写汉字的建议,农村教师可在写字教学中借鉴,以提高学生写字水平。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汉字书写 规范 指导

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为丰美简约的文字,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藏,也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而不衰的凝聚力。字是一个人的门面,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教养和文化水准。因此,让孩子们从小把字写好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为人师表,写好一手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做到工整、准确、美观、易认,为教学服务,做学生的表率。通过写字的教学,为学生将来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但是目前部分农村小学生书写汉字极不规范,学生在写字时坐姿不端正,写出来的汉字歪歪扭扭、大小不一,到了难以辨认的地步。这与我们老师的教学思想与方法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忽略了对学生书写的要求和引导,只重视数量,对专门的书法课敷衍了事,加之计算机的使用和普及往往使教师、学生乃至学生家长对汉字书写不再做过多要求,使一些学生写字水平普遍不高,甚至连工整都无法达到。这种现状下弘扬中华文化、发展书法艺术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显的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汉字书写的指导和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

一 点滴积累,培养学生良好写字习惯

(一)写字从小抓起

我们知道,以前私塾教出来的学生书写功底都不错,这与他们从小严格的书写训练密不可分。在小学阶段,从孩子入学第一天起,教

师就要严格要求学生进行书写训练,认真上好每一节写字课,对学生的书写进行考核评估。如果学校能配备专门的书法老师,对学生进行写字指导则更好。这样学生的规范书写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 )正确的写字姿势

1.坐的姿势。

学生在写字时头要正,稍向前倾,肩要平,腰要直,足要稳。即:“头正、身直、肩平、脚稳”要坐在椅子或凳子中间,胸部离课桌约一拳,两脚平放在地上。本子要放正,眼睛和本子要保持一尺左右的距离两臂平放在桌子上,左手按住本子,右手握笔。

2.执笔的姿势。

正确的执笔姿势是写好字的前提,也是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的根基。不良的执笔姿势会让学生容易疲劳,也大大影响写字效果。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和使用、保管笔的方法。特别是学生刚开始练写钢笔字时,教师要简单介绍钢笔的构造和笔尖的性能,让学生了解钢笔的特点。要指导学生掌握笔尖的方向,不能侧着写或反过来写,也不能像写铅笔字那样一边写一边转动笔杆。

3.运笔的方法

铅笔字的笔画平直,变化不大,因此在书写时运笔方法比较简单。只要记住“横要平,竖要直,提、撇要尖捺有脚,折有角就得顿,小小点要写好,落笔轻轻收笔重”,就可以掌握铅笔字基本笔画的运笔要点。而钢笔字由于受笔尖的限制,运笔主要靠手指和手腕的力量。书写时用指力较多,而且要根据所写笔画的粗细长短来调整手腕的力度,所以需要教师示范、讲解。钢笔的运笔方法是顿、按、起、收。而毛笔字的运笔要求是中锋铺毫,即要让笔毫在点画中间运行,又要灵活自如。所以毛笔字的书写必须要在专门的书法老师指导下练习。

(三)、积少成多、持之以恒

低年级学生开始写字时,可以让学生看一笔写一笔,再逐步要求看一个部件写一个部件,直到看一个字写一个字。在学生有了一定写字能力以后,要求学生离开田字格在方格中把字写端正。中年级在书写上已经有了一定的速度,除了要求笔画认真、笔顺正确、间架结构合乎要求外,还要注意字的大小匀称,行款整齐,布局合理。而高年级由于写字较多,容易出现写字潦草、马虎的现象,所以要教育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写字前看清字形、笔画、结构,以免写错字。此外,

写字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训练好的,需要学生持之以恒,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写一笔好字,不但需要学生长期的努力和积累,还需要教师加以正确的指导,只有在正确的指导之下,学生才能够对写字产生兴趣,才能写好字。

二 教师以身示范,指导学生写字

教师要为教学服务,做学生的表率。写好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潜移默的引导。看到教师能够写的一笔好字,学生自然会在日常学习中模仿,并对书写产生兴趣,无形之中教师成了学生的榜样,成为学生写好汉字的楷模。但是目前大多数的教师都不太注意自身书写技能的提高,往往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造成了一种“上行下效”的心理,学生觉得老师尚且如此,我们又何必在意那么多呢?所以教师自己首先养成勤练、勤学的习惯。一本字帖、一支毛笔,只要每天坚持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这不但能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提高自身修养,也能使学生从中获益。

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学生层次不同,使用的书写工具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写字教学中指导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能力,以及书写工具的不同特性合理的指导练习,使学生的书写能力得到提高。

(一)铅笔字教学指导 1. 观察联想、培养兴趣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写字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弄清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汉字字形就会扎根于学生心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对写字感兴趣呢?除了示范指导外,故事、儿歌、比喻„„都是好方法。如“撇象扫帚、伞象蘑菇„„”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也让学生对抽象的汉字顿生兴趣。

2,比较观察,指导演示

小学

一、二年级的学生写字往往眼高手低,原因在于,相对于某一个人来说,其观察审美能力比较强,但动手写的能力却低,教师要很好的把学生的观察审美能力转化为书写审美能力,在写字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呢?

一、二年级属于起步阶段,教师要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汉字笔画遵循先上后下、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内后外的规律,这个规律孩子们总是容易忘记,要求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

都要尽量一撇、一捺„„教师都要笔笔指导到位。教师的书写很重要,示范是写字教学的先导,在指导学生整体认知之后,在田字格中示范,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教师要边演示边讲述,这个字是什么结构,第一笔在田字格的笔画名称和位置,用笔方法及笔顺,使学生由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但是对

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受学生观察能力的限制,学生的临摹并不能一步到位,此时运用比较的方法效果更好。比较运笔方法教学“横、竖 „„”让学生观察教师的运笔之后,找出自己的不足;比较间架结构,教师除指导汉字笔画外,还应该指导汉字的间架结构,如“哥”上下部分相同应上略小而下略大,“他”字应左缩而右放,“森”上居中略大下靠拢要稍小。比较示范之后的书写,效果令人满意。

教师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领会,细心模仿笔画运笔,熟练掌握笔顺规则,体会汉字的造型美。

3.激励评价、鼓励进取、开展竞赛。

我们教师﹙也包括家长﹚应该让孩子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班级作业展览,将他们的作品上墙“展示”,评选出的优秀作业用展板展示,在班级乃至全校展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书写在班级中与年级中的位置,树立自信,感受到写字的乐趣。真正做到,“书写规范,端正美观”。

﹙二﹚钢笔字教学指导

学生在三年级开始使用钢笔,因为有了写铅笔字的基础,所以在使用钢笔写字时会容易许多,但在使用钢笔写字时也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

要写好钢笔字,首先要用心去选择一只好钢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选择钢笔时要选择笔杆粗细、长短、轻重适当,笔尖流利,下笔后写出的字圆润饱满,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其次,因为钢笔不想铅笔那样写错了可以擦了再写,很多学生一旦写错字就盲目的使用“改正纸”、“涂改液”、“胶带”,如此一来作业就变得杂乱潦草。所以在书写时需要让学生养成提笔就是练字的好习惯,认真的书写,降低错误的几率,如果出现错误,就在错字上划一斜线继续往下写,不要用胶带粘、涂。

临摹字帖、体会要诀。写好字只靠自己写是不行的,这就需要学生去临摹一些名家的作品。每天保持半个小时或者二十分钟的时间去看帖、临摹,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从中积累一些自己对写字的体会,不断进步。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生对汉字的审美能力逐步增强,教师除指导学生写好作业外,还可以通过班级文化栏目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评比竞赛,增强信心。对书写不好的学生,教师可通过让他们描摹字帖配发书法作业纸加强校正,使他们的书写达到规范、端正、美观。通过努力,学生大多都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三)毛笔字教学指导

对于毛笔字的教学,我们一直认为练习写毛笔字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很好的体育运动,写一手好毛笔字,既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又丰富美化我们的生活。毛笔字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还应通过毛笔字的书写养成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习惯。

写毛笔字,教师应该通过书法课进行具体指导,对每个汉字的笔画、笔顺、形体结构进行具体的指导,引导学生找出同一字形,同一偏旁字的共同特征。教师在讲解时不宜占用学生太多时间,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观察、思考、练习。在练习毛笔字时还需要课内外结合,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练习的时间很少,所以应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多练习,保证每周能有两个半小时练习毛笔字,分配下来,每天也就半个小时左右。

除了每天坚持练习,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比如让学生把自己书写的作品,在班级、学校的文化专栏中“展示”学校通过二课展评,每月展览评比,提高学生的写字兴趣,让学生都能写好毛笔字。

总之教师只要耐心指导,使学生练习持之以恒,不论是钢笔字的练习,还是毛笔字的练习,都能达到写好字目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书法不在于多,而在于勤和恒,练习要有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写字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一个“少”,保证一个“好”,只要方法正确,坚持练习总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教师在平时就要注重指导,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认真备课,准备好书法课的教学。同时家长也要提高意识,支持和鼓励学生的书写练习,把它当成一种乐趣和体育活动去做。学生的书写一定能做到规范、美观、端正。如果学生能坚持长期的写字训练,不仅可以受到美的感染,还可以陶冶高尚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相信通过努力我们可以看到干净整洁的作业,漂亮明快的书写,让学生在书法的练习中找到自信,获得乐趣,不断进步。使中华传统文明在孩子们身上得到延续和发展。

作者简介:闫治文,男,生于1964年11月,毕业于酒泉师范、酒泉教育学院,1983年4月年参加工作,小学高级教师,多年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第一线,为农村教育教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酒泉市肃州区总寨中心小学

通讯地址: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中寨中心小学,闫治文收 邮编:735005

第四篇: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探讨

一、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之初探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是对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上好科学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科学课也是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的基础。因而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教学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

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小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农村小学目前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特点,本人认为开展农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 明确实验科目的目的、操作过程及任务

做实验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明确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的。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

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所以在实验前就要明确操作过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地震》这课时,我们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每人一根竹棍,慢慢用力使其弯曲或(把一快毛巾折叠成几层,然后用力挤压)。设计操作过程,然后汇报,其余学生讨论补充。还可以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点先写在黑板上,作为实验的操作规程或注意事项,从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

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

在《磁铁》的实验中,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我们就知道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所以我们就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我们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等到它静止时,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我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老师可以提示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通过验验结果可以增强学生对现实生

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二、 千方百计拓展实验空间

小学科学实践课的实验场所不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实验教师应该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把实验场所搬出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学生自己的家里。 如在教学《观察植物根的生长》一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做实验,看看种子萌发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植物的根向哪里生长,根的生长速度怎么样。根有哪些作用,种子是怎样变成幼苗的,植物茎的作用和怎样开花结果的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亲自种植,并把每天的生长都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农村学校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就地取材,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实验材料的选择。 如在做《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实验材料需要土豆、西红柿、米饭、苹果、梨等新鲜蔬菜和食品,就安排学生从家里带来。

三、 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又要充分发挥农村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优势。

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点亮小灯泡》、《种子发芽的实验》《设计制

作一个保温杯》、《做一个钟摆》等这些具有小制作、小实验性质的实验课时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在无危险时,尽情地实验,痛快地玩耍,学中玩,玩中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农村,既有实验的劣势——实验器材不足,也有实验的优势——天然教学资源。农村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能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农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能为养殖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所;农村的空气清新、天空清朗,能为学生观察天文和气象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农村学校的周围一般是山川、田野或河流,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可随时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各种动植物、地貌等。让学生们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学到自然、地理、生物方面的科学知识。

四、 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 如在上《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在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出示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到盆子里。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另一盆液体里浮。交换马铃薯,再分别放入盆中,在刚才沉的盆子里,马铃薯还是沉,浮的还是浮。把两个马铃薯放入其中一个盆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个盆中,马铃薯都沉下去了。这时候有学生会发出疑问,有的就说:“哦,浮的一盆水是盐水!”听一个学生这样说,好多学生都跟着认为是盐水。这时,老师需要反问:“你能确定浮的一盆水肯定是盐水吗?”这个提问引起了学生

的思考,有一些学生就说不敢确定。老师又说,如果不能确定这盆水是不是盐水,那么我们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我们取些水烧干,烧一烧就烧出盐来了。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烧盐水,结果真的烧出了白色的粉末,学生都认为这就是盐!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

又如在教《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老师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灯泡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灯泡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灯泡发光,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学生的合作,更需要师生的合作。只要实验老师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把解决实验教学难点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实验课教学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

比如: 《杠杆》一课,有位老师设计了一个“比谁的力气大”的游戏,让学生推荐出班级中公认的一个力气大的和一个力气小的两位同学来比试。力气小的压离支点远的一端木棍,力气大的压离支点近的一端木棍,结果力气小的几次都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这样的结果,很显然出乎学生的意料,于是学生提出问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研究杠杆的兴趣。

比如: 《杠杆》一课,有位老师设计了一个“比谁的力气大”的游

戏,让学生推荐出班级中公认的一个力气大的和一个力气小的两位同学来比试。力气小的压离支点远的一端木棍,力气大的压离支点近的一端木棍,结果力气小的几次都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这样的结果,很显然出乎学生的意料,于是学生提出问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研究杠杆的兴趣。

科学探究既要有激情,更要讲究方法 内容摘要:

我们在科学实验课上,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关键词:

经历探究 激情 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 效果 方法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

很值得我们深思。

有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听课的老师问一个同学,你们在研究什么呀?学生摇摇头……

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只要老师指导了,就不是探究。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

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

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当然,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农村小学科学实验初探

摘要

怎样让孩子真正地利用实验学会科学地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实验器材达到科学课的实效性,抓住中心环节合理调整内容,集中实验;合理取舍教材内容,主攻重点实验;选择实验材料,侧重探究实验后分析

引领 科学

实验

《科学》新课程实施以来,《科学》实验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有几个实验活动不落实,感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假如每个实验活动都要落实,教学时间不够,也达不成明显效果。我常常思考:教材上安排的内容怎么处理呢?怎样使《科学》实验课上得既有高容量,又有高质量?经过《科学》课的教学实践,发现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对教材作合理调整,对实验小组作合理安排,对实验器材作有效选择,对探究实验作有效指导,都能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些因素都需要教师来有效组织。下面结合四年级科学《食物》单元的实验教学,谈谈教师如何有效组织,使《科学》课教学达到既节省教学时间,又提高教学密度,实施最优化教学。

一、抓住中心环节合理调整内容 ,集中实验

依据小学生爱玩、贪玩的特点,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时,要让学生人人都有任务,要让学生尽兴地探究,要激发出探究的兴趣,而且要有所收获。有些科学实验课,按照教材的编排来上,课堂上很难完成任务。教师要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探究实验中的核心环节,有目的地把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再合理安排好实验小组,把做做停停的分散实验改为人人有事干的集中实验,以节省探究实验的时间。便于花更多的时间用于讨论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上升到对概念的理性认识,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食物中的营养》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教材安排了三个有结构的活动。活动一: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活动二:在一天的食物中,我

活动三:辨别事物中的营养成分。第一次教学时,我按照教材的安排,实际操作时分了五组学生实验。活动一:交流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活动二:在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将我们一天所吃的食物中,每种食物含有地主要营养成分补充记录在卡片上。活动三,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结果发现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没有查阅相关资料,以致小组交流时只有个别人发言;还有,六个人不会配合,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就会无所事事。再则组织学生做分散实验,做做停停,花费时间很长,学生实验不能尽兴,也不利于归纳分析。如果分两人小组实验,准备各种实验器材的工作量很大,分发实验材料也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第二次教学时,分五人小组实验,把某些教学环节稍作调整,减少活动环节,学生探究更尽兴了,时间也节省了。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教学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从而揭示课题。

二、初步感知,实验探究

(一)认识营养成分(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结合课本中的内容,充分熟悉六大营养成分。并运用小组合作交流完善食物中哪些食物中含有这些营养成分。

(二)了解营养的作用(食物中营养对身体的作用)

让学生自己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教材等途径获得的资料自主学习,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很感兴趣,成为更加主动,自主的学习者。

做实验,辨营养成分(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一)寻找脂肪

(二)寻找淀粉

(三)寻找蛋白质

新课程强调从学生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为了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因此创设动感探究式教学模式:讨论猜想—实验研究—互动交流—总结归纳四步骤,努力营造一个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和谐平等互助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感知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学是为了应用,要让学生学以致用。课后布置作业时胃自己设计营养丰富的午餐,让学生学以致用的再探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理取舍教材内容,主攻重点实验

科学教师都有同感,《科学》教材有些章节的编排内容在一个课时上安排偏多,但仔细分析教材,发现有些内容是同类实验,教学时完全可以有选择地加以选用。教学时,一堂课上抓住一些重要的探究实验,做透这一部分,可以带动这一类实验,同样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食物中的营养》一课教学活动中,教材安排的三个活动环节,在一节课中无论如何是完成不了这三个探究活动的。在这节课中,告诉他们一些搜索信息的方法,让他们课后去查找这些相关的信息,再把这些收集来的证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试着作出自己认为很合理的解释。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取知识是主动的,这是一种发现式探究。通过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发现式探究,能让学生亲历科学,培养

我将我们一天中获得的营养成分环节一带而过,让学生充分的合作探究,主要鉴别脂肪和淀粉全部过程,把这一部分做透,做细,学生不仅能在知识与技能上得到收获,而且更能增强学习的有效性。课后让学生自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应该不是困难的事情了。这里也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对实验效果都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每次实验结束后,都必须组织好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与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同时要让学生学会静心地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第三个教学环节,最后花几分钟指导学生去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并要求学生在活动手册上作好记录,下一节课检查。

我认为,科学探究实验,实验小组的安排也很重要。如第一次教学时,我没有对小组成员进行具体分工,结果由于学生不会合作,也不认真听老师的要求,同学们不知该做什么,实验时都自己做自己的,教学完全失败。第二次教学,采用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操作员,记录员,观察员等,教师边演示边提示学生做分组实验,实验操作面广,人人动手,人人参与活动;便于观察,更便于管理,课堂秩序好;可以使教学环节安排得非常紧密,节省了很多时间。

三、选择实验材料,侧重探究实验后分析

教材包括材料,材料是教材最重要的部分,一套好的材料可以促成一节好课。我很有同感,教学中也深深地感觉到材料选择得当,可以使探究实验省时而又有效。要使探究有实效,让学生做好探究前的方案设计很必要。但是设计实验方案很花时间,在一节科学课中既要让学

生自己设计好实验方案,又要学生亲自经历实验探究过程,还要引导学生作好实验分析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要照顾到个别现象面向全体学生。这就更需要教师要有精明的组织,充分发掘实验材料,并能提前让学生自己准备生活中容易找到的实验材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将科学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省时省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验结束后,不仅要重视多数人的结论,也要重视分析个别现象。因为这些特殊现象背后隐藏着学生的疑惑,也隐藏着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的情感态度,揭开疑惑可以对知识作更进一步的了解。因为教学中对有些实验材料作了调整,学生在取得同样的学习效果下,才有充足的时间对特殊情况作具体的分析,照顾到个别现象从而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分几人实验小组?这些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不同材料的不同选择将会影响着课堂的不同结构,也决定着课的成败,所以教师为学生选择好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很重要。

《科学》新教材注重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探究活动的落实要靠教师的有效组织。《科学》教学提倡“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敢于树立“用教材教”意识,学会取舍。教学实践发现,教师只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重点,合理调整探究活动内容,合理安排实验活动小组,善于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组织好有典型意义的探究活动,授学生于渔,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第五篇: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探讨

内容摘要:科学课作为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的育人功能。而实验则是完成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上好科学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

关键词:科学 实验 探讨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是对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学生观察得越仔细,就越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越能引发更多的思考和探究。观察、探究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良好方法。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通过认真观察、认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也是小学科学教师的重要任务。

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小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农村小学目前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特点,我认为开展农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实验科目的基本要素。

1. 明确实验目的。

做实验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明确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臵的。

2. 明确实验操作过程。

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山区的学生也是一样,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明确操作过程。

如教学《简单的电路》这课时,我们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用一个灯泡、一个小灯座、2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要怎样连接起来才能组成电路。设计操作过程,然后汇报,其余学生讨论补充。还可以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点先写在黑板上,作为实验的操作规程或注意事项,从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3. 明确观察任务。

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

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4. 明确实验结果。

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

在《磁铁》的实验中,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我们就知道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所以我们就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我们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等到它静止时,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我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老师可以提示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通过验验结果可以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二、千方百计拓展实验空间

1. 因地制宜开辟实验场所。

小学科学实践课的实验场所不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实验教师应该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把实验场所搬出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学生自己的家里。

如在教学《观察植物根的生长》一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做实验,看看种子萌发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植物的根向哪里生长,根的生长速度怎么样。根有哪些作用,种子是怎样变成幼苗的,植物茎的作用和怎样开花结果的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亲自种植,并把每天的生长都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2. 就地取材选择实验材料。

农村学校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就地取材,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实验材料的选择。

如在做《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实验材料需要土豆、西红柿、米饭、苹果、梨等新鲜蔬菜和食品,就安排学生从家里带来。

三、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又要充分发挥农村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优势。

1. 寓欢乐于学习实践中。

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观察蚯蚓的身体 》、《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点亮小灯泡》、《种子发芽的实验》《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做一个钟摆》等这些具有小制作、小实验性质的实验课时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在无危险时,尽情地实验,痛快地玩耍,学中玩,玩中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让学生在享受大自然中获取知识。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农村,既有实验的劣势——实验器材不足,也有实验的优势——天然教学资源。农村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能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农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能为养殖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所;农村的空气清新、天空清朗,能为学生观察天文和气象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农村学校的周围一般是山川、田野或河流,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可随时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各种动植物、地貌等。让学生们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学到自然、地理、生物方面的科学知识。

四、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

如在上《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在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出示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到盆子里。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另一盆液体里浮。交换马铃薯,再分别放入盆中,在刚才沉的盆子里,马铃薯还是沉,浮的还是浮。把两个马铃薯放入其中一个盆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个盆中,马铃薯都沉下去了。这时候有学生会发出疑问,有的就说:“哦,浮的一盆水是盐水!”听一个学生这样说,好多学生都跟着认为是盐水。这时,老师需要反问:“你能确定浮的一盆水肯定是盐水吗?”这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有一些学生就说不敢确定。老师又说,如果不能确定这盆水是不是盐水,那么我们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我们取些水烧干,烧一烧就烧出盐来了。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烧盐水,结果真的烧出了白色的粉末,学生都认为这就是盐!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

又如在教《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老师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灯泡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灯泡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灯泡发光,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学生的合作,更需要师生的合作。只要实验老师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把解决实验教学难点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实验课教学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

上一篇:农村医疗卫生调查报告下一篇:年度个人自查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