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片段教学

2024-04-21

小学科学片段教学(精选8篇)

篇1:小学科学片段教学

小学科学课教案《重力》教学片段

一、游戏引入:

师:下面我请几名同学上来做个游戏,原地往上跳,看能跳多高。(学生非常兴奋,积

极举手,教师选出3名学生上台进行比赛)

师:我们大家当裁判,看谁跳得最高。(3名同学奋力往高处跳)

生:(齐声喊)XXX跳得最高。

师:我们请优胜者留下,老师有几个问题想问一问。这位小朋友你能跳得更高一些吗?

能跳得高过讲台桌吗?

生:(边摇头边说)嗯,不能!

师:那你在跳的时候能停在空中吗?

生:(笑着说)呵呵,也不能!

师:(引出思考)为什么不能跳得再高些?为什么我们不能停在空中?(生一时不知如

何作答)

师:请你说说在跳的过程中的感受,好吗?

生:往上跳的时候感觉总是有一种力量把我往下拉。

生:(其他学生)是地球吸引力。

师:对了!跳高时把我们往下拉的力就是地球吸引力。(请你回到座位上)

师:你们知道是谁发现的地球引力的吗?

生:(全班同时回答)牛顿。

师:那你们知道牛顿是怎么发现地球引力的呢?谁给大家讲一讲!

生:„„

师:苹果落地这一现象人们早就习以为常,可牛顿却受到启示,发现了地球吸引力。牛

顿认为:苹果落地是因为苹果与地球之间有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不但存在于苹果和地球之间,而且存在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我们把地球吸引物体的力,叫做物体的重力。

评析: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新课的探究,以学生亲身体验引入重力概念,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重力的存在,为后续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探究活动:

师: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重力(板书)

师:关于“重力”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生:什么是重力?如果没有重力会怎样?

生:重力的方向为什么是向下的?

生:除了在地球上有重力的存在,其他星球上也有重力存在吗?

生:飞机在天上飞的时候为什么不会落下?

师:这跟飞机本身的构造特点有关系,具体的情况要在我们学习重力的基本知识之后再

来解决。

生:重力在什么情况下会消失?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当物体离地面越来越高时,重力是会越来越小的,“什么

时候会消失”这个问题老师也不是很清楚,我们可以课后一起上网去查查资料。

„„

评析:提出问题是探究科学的第一步,让学生提出自己所要了解的问题,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之门。

师:同学们真的很爱动脑筋,提了这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只能选择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来探究。下面我们首先来探究什么是重力?

师:刚才,在游戏中同学们知道了地球对人有吸引力,那么地球对其他物体有没有吸引

力呢?

生:(学生猜想)有。

师:我们学科学呀,光靠猜想是远远不够的,还得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请大家利用手

中的文具,向上抛,体验地球的引力。

(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气氛很热烈。师强调活动时要注意安全。2分钟后

学生汇报)

生:我把橡皮往上抛,它会落下来。

生:我把铅笔往上丢,它也落了下来

生:我把尺子往上抛,也落了下来。

„„

师:以上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地球对这些物体都有吸引力。

师: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地球对周围的一切物体都有吸引力。

课件出示重力的概念:地球对周围的一切物体都有吸引力,我们把地球吸引物体的力,叫做物体的重力。(学生齐读一遍)

师:了解了什么是重力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知道了物体的重力是因为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而产生的。

生: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有重力。

生:只要物体没有脱离地球的吸引力,最后它都会回到地球上。

„„

师:力是有单位的,想知道重力的单位是什么吗?(课件出示重力的单位“牛顿”),知

道为什么用“牛顿”作为力的单位吗?

生:因为牛顿最先发现了地球吸引力,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名字做力的单位了。

师:我们周围有很多现象可以用重力来解释,谁来举例说说?

生:投篮的时候,由于重力原因,无论球扔的多高,都会落到地面上。

生:运动员在跳水的时候也是因为重力。

生:水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的。

„„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知识能够活学活用。现在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图片,大家一起

来看看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现象也能用重力来解释的。

(出示课件:蹦极、水龙头在滴水、电子秤在称西瓜„„)

师:(指着称西瓜的这幅图片提问)这幅图给了你们什么启示?

生:这是在称重量,因为有了重力西瓜才会有重量。

师:凌书扬说的真好!正是因为重力的原因我们的电子秤上才会显示出西瓜的重量大小。下面请大家看一段知识链接。(出示课件:来自地底的力——重力)

师:刚才我们一起探究了什么是重力,我们已经学过,力都有方向,那么重力的方向是

怎样的呢?

生:(学生猜测)总是竖直向下的。

生:垂直向下的。(师板书:竖直向下、垂直向下)

师:那你们怎么证明你的想法呢?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材料(文具,课本、纸球、垒球等)制定研究方案。

评析: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来实验,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身

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发放实验记录表。老师强调注意安全,巡视指导,及时收集学生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实验记录表如下:

重力的方向研究表

重力的方向是:

 实验

 步骤

 结论

重力的方向是:

(5分钟后老师让学生进行汇报。)

评析:大胆猜测、实验验证是探究科学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

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第一手资料,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做好准备。

师:请一个小组的代表来汇报你们的猜想、实验步骤和结论。

组:我们小组认为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我们利用课本来做实验,把它往上抛,之

后就会垂直落到桌子上。

组:我们认为重力的方向是向下指向地心的。我们手里拿着一个纸球,往上一抛,它总

会竖直落下的。

„„

生:老师,我有疑问:当我用一张纸片做实验的时候,我发现它不是竖直向下的,而是

飘飘摇摇地缓缓落到地面上的。

师:真不错,你们在实验过程能有这样的发现,说明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

生:把纸揉成一团就会竖直往下落了,纸大了受到空气的浮力大。

评析:有些问题学生自己就能解决。

生:我们小组发现重力的方向不一定是竖直向下的,往哪边扔,重力方向就朝哪个方向。师:哦?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的,如果像他这么说,往上扔的话,重力的方向就是往上的啦!我认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师:说的很好!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指向地心的,但是他们这一小组为什么会得出

这样的结论呢?那是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你往某个方向扔笔袋的时候,你已经给了笔袋一个外力,但是无论往哪个方向扔,最终还会因为重力的原因落回到地面上来。假如重力的方向不是竖直向下的话,你们扔出的笔袋会一直怎样„„

生:(大家恍然大悟)哦,明白了!

评析:其实学生还没有完全明白,这在后面画重力方向有体现。

师:大家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了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指向地心(师指着板书“竖直

向下”),正是因为居住在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我们才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在地球上。

师:那么地球的上下是怎么区分的呢?

(学生一下迷茫了。)

师:谁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

生:球体。

师:大家翻开课本,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我们站在地球上,习惯上把头顶的方向叫“上”,把脚底的方向叫“下”。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出示课件)地球吸引力其实是来自“地心”的。

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实际画一画重力的方向。

《重力》教学片段及评析

生:《重力》教学片段及评析

师:画受力方向时,受力点从物体里面画起,《重力》教学片段及评析 还有没有同学

跟他画法不同的。

生:第二种不一样。《重力》教学片段及评析

师:对力的方向现在有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了,到底哪一种正确呢。

生:第二种竖直向下。

师:第一种叫垂直与接触面,第二种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师:无论小木块在水平面还是在斜面上,它所受的重力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指向地

心。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研究知道了有关重力的知识,同时也知道了重力对人类生活的影

响很大,那如果没有了重力,将会怎样呢?请同学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生:假如地球上没有重力,大街上所有的东西会像浮游动植物一样。

生:楼房会漂浮在空中;花草树木会摆脱土壤的束缚一跃而起,漂浮在空中。

生:假如地球上没有重力,我们的家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空中花园”,衣服会全部跳出

家具。

生假如地球上没有重力,人们每天都在空中飞舞。

„„

师:看来重力对我们的生活太重要了,大家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利有弊,谁

能举例说说重力给我们带来的哪些不便。

生:我们平时拎很重东西时就吃力。

生:跳高时就很难跳得很高很高。

总评:

本节课三大特点:

1、新课导入部分一改传统的重力概念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跳跃这种活动,亲身感受

重力的存在,把深奥的科学概念纳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中,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

2、在精心设计教学的同时,课堂中不忘对学生生成问题的探究,让重力概念越变越明

(比如重力的方向,有学生指出,把物体往哪边抛重力方向就朝向哪边),因为生成,课堂显得更精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3、对重力方向剖析较深,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习惯思维中向下就是垂直与地

面,当遇到斜面时,就很容易画成垂直方向,教师引领学生,从向下——竖直向下——指向地心,一步步探究,从而真正意义上理解,重力方向指向地心的概念。

篇2:小学科学片段教学

教师:廖武珍

活动内容:科学活动——按规律推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感受规律的存在和美感;总结规律,运用规律。

2.掌握按颜色、数量的排序规律,并按规律推理。3.发展幼儿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教师演示版一套;幼儿镶嵌板每人一套;一套有规律的串珠,一套没有规律的串珠;卡片3张;绿色、红色珠子若干; 活动课程实录:幼儿随音乐有序取牌入座。

一、游戏导入:“大家好,我是小熊,小朋友欢迎你们来我家,你们能告诉我刚才是怎么进教室的?(我们是听音乐进教室的,我们是取牌进教室的)幼儿入座后,互相观察牌的颜色,感受规律。

二、操作探索:

游戏㈠ 观察串珠,初步感受规律的存在和美感。

师:出示两串串珠(一串是有规律的,一串是没有规律的),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这两串串珠各有什么特点?师:哪串珠子串的有规律? 师:哪串是没有规律的? 师:哪串珠子串的漂亮?

师:那就请小朋友也试着串出一串有规律的串珠吧!教师播放动感音乐,小朋友开始串珠子。音乐结束后,请小朋友展示自己的作品。幼:我是按二个绿色二个红色的规律串成的;我是按三个绿色一个红色的规律串成的„„(幼儿纷纷讲述自己的作品)。

师:大家的作品都很好。下面,就带好自己的串珠,摆个姿势小熊给你们照个相吧。

小结:设计本环节,就是让幼儿感知有规律的串珠更美,并能从中找出简单的规律。

游戏㈡ 迎新年。让幼儿动手操作,体验规律,并按规律推理。1.铺地板。

教师在演示版上布置小熊的家。说,“马上就要过新年了,小熊开始装修自己的房子。它想请小朋友来帮忙,小朋友愿意帮助小熊吗?” 幼:愿意。

师:小熊说,铺地板得按着它要求的规律来铺。“小熊小熊装新房,地板铺得真漂亮。黑白黑白有规律,铺完地板又刷墙。”(老师拿出一张自制的黑白变化规律的地板图片,请幼儿观察。幼儿观察地板颜色变化的规律后,按规律镶嵌)2.刷墙。师:小熊说,“小朋友真能干,地板铺好了,再帮我刷刷墙吧。”小熊家的墙壁是要刷彩条状图案的。小朋友仔细听,墙壁彩条的颜色是怎么排列的?“小熊小熊装新房,又铺地板又刷墙。红蓝黄、红蓝黄,按着规律来刷墙。”

(老师拿出自制图片,请幼儿观察墙壁彩条,按着彩条规律在插板上镶嵌)3.挂彩灯。师:小熊说,“小朋友,真能干,地板铺好,墙壁刷完,再来帮我挂彩灯吧。”小熊家的彩灯也是有规律的。看谁设计的最好,小熊就选谁的彩灯挂在门口。教师巡回指导并总结、表扬“彩灯”设计有创意的小朋友。并请最有创意的小朋友在教师的演示版上“挂彩灯”。

小结:设计本小节活动,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体验规律,按规律推理,并能用镶嵌在插板上把规律摆出来。游戏:“风水轮流转”

4、身体体验:幼儿围成一圈,按规律做动作。

师:游戏方法:小朋友一边跟我说儿歌“请你先来拍拍手,请你再来拍拍肩,最后再来跺跺脚。”一边从壮壮小朋友开始,依次做这三个动作。轮完一圈为止。如果哪个小朋友做错了动作,就进圈里给小朋友表演个小节目。好不好玩? 幼:好玩!游戏开始„„

篇3:小学科学课若干教学片段的启示

我对科学课教学还没有什么经验。但在许多科学教学的录像带中, 老师和同学的精彩合作, 让我由衷地感到课改给科学课堂带来生机。下面就一节科学课的几个片段, 谈谈我的分析和思考。

合作学习

[现象]这是一节学习自然现象《凝结》的科学课 (人教版第9册) 。老师在桌上放一个杯子, 他揭开热水杯的盖, 让学生观察盖内有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些东西。老师呈现问题情境后, 立即让学生分组讨论。我看到有的小组是一个优生在发言, 其他学生只能当听众;有的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 但仅仅是流于形式;有的小组对问题还不甚了解, 根本无从说起……

[分析]《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科学活动的机会, 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 从生活经历中提出鲜活问题, 以及教学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把握出现的问题, 对活动的状况及时做出判断, 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把确有价值的和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地纳入教学内容之中, 使之适应学生的需要。学生在讨论学习中得到自己未曾想到的答案以及他们都不能解决的问题, 此时教师应做出指导。

Hands-on

[现象]分组做实验, 每小组做三个实验, 并比较, 杯盖上的小水珠与什么有关系?这些小水珠是怎样”跳”到杯盖上来的?为什么在盛有热水的杯盖内容易看到小水珠呢?通过以上思考可以推想:杯盖内的小水珠可能是由什么变成的?操作1:在没有水的杯盖内有小水珠吗?操作2:在冷水杯的盖内有小水珠吗?操作3:在热水杯的盖内呢?学生纷纷拿出杯子, 每小组一个同学取水, 其余同学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结束, 学生进行讨论, 在这次讨论中, 我看到他们每个人都非常积极地参与, 学习热情非常高。但也有些小组把杯子弄翻, 分工不当。在总结中, 学生说出各组实验结论, 就产生的现象叙述自己的观点。虽然不是完善的, 但这都是学生自己的东西, 同时也说明他们动了脑筋。

[分析]Hands-on意思是动手活动。美国科学总结出来的这一教育思想和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 感受知识, 尤其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这一活动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一动手实验一观察记录一解释讨论一表达陈述。Handson方法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思考, 并为实验结果而进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学会活动基本方法。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需要学会做个人记录, 学习构思工作计划并且汇报自己所学知识。

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学习

[现象]老师让学生观看录像带, 夏、秋季晴朗的早晨, 在草叶等物体上常会看到很多露珠。教师又通过对学生的了解, 发现他们不仅想知道露珠的形成, 而且还想知道雪、雨等自然现象是怎样形成的。于是老师将学生分成几组并提任务:到网上查找有关内容, 一周内去各网站领略自然现象的奇妙。从网上下载有关的文字和图片, 一周后交流。

[分析]观察一些自然现象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 因此, 我们用多媒体配合教学, 生动形象, 使同学们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在观察的过程中带着问题, 这样使观察有目的性, 还能调动学生积极观察自己身边的现象, 并且能够提出问题。在知道露珠怎样形成后, 激发他们去想象雨、雪、风等自然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同时小学生的求知欲又非常强, 这样, 他们就会不断地探索学习。这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手段, 正确指引学生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 进行思考和活动。

不提问题不是没问题

[现象]下课前老师问:“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问题吗?”学生回答:“没有”。老师以为学生真的没有问题了——教学目的达成了, 老师很满足。

[分析]“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要任务, 但不是唯一目的。实施“去问题教育”, 忽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能力, 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也不利于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孩子们天生好奇, 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老师要善于保护这种热情, 要引导他们观察、思考、想象, 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发现蕴藏其中的科学问题, 并主动提出问题, 而后才是系统、简明地分析问题, 并灵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篇4:小学数学片段教学技巧

关键词:片段教学;小学数学;主要形式

一、片段教学的主要形式

1.单口相声式

单口相声式的教学法,就是指教师身兼教师和学生两种身份,通过自问自答以及自言自语的方式将整节课完整讲授下来,充分展示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这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表达出自己的教学流程,还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这个过程就像单口相声一样,使教师模仿学生的语气,更有甚者需要教师模仿学生的表情和动作。

单口相声式教学法中,教师表达学生观点的时候通常情况下都是以“老师……”开始,表达教师自己观点时以“老师认为……”开始,用清晰的语言将学生话语和教师话语分开,再现教师生动逼真的教学场景。

2.重复评价式

重复评价式的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重复评价学生的发言来表达师生教学活动中的互动情况,多次重复学生的发言内容,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评价是教师在片段教学中非常有效的互动首发,在重复评价式应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配合丰富的肢体动作和手势表达、面部表情等,还要有意识地将下面坐的评委老师当成自己的学生,还要时不时地和评委之间进行眼神沟通和交流,切忌不能眼神过于呆板。

3.转述说明式

转述说明式教学法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教学工作节省时间,但是如果过多地采用转述说明法,很容易使片段教学变得形式化,甚至变成说课中的“说教学过程”这一环节,难免会使人感受到片段教学和说课混为一谈的感觉,所以说,转述说明式这一方法只适合在紧急情况下使用,以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展示出较为完整的教学过程。

二、片段教学的五大关键

在片段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和日常教学有十分大的差距,片段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五大关键点,以三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教学为例,阐述有余数除法的实际意义,使学生明白余数一定小于除数的道理,在这样的片段教学中,该如何设置呢?

1.在内容选择上一定要适中

一般情况下,片段教学的时间大概是在12~15分钟之间,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合理把握教学内容,不能太多也不能过少,不然就不能精确地表达出教学内容,这对片段教学内容的选择有非常高的要求。在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环节的片段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设计三个不同的活动内容:(1)让学生自己主动操作,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确定已知数能分成几组,剩下几个,使学生认识到分不完仍有剩余;(2)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竖式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关键,引导学生进行尝试,并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余数在算式中表达的含义;(3)引导学生观察余数出现的规律,并总结出余数小于除数的真理,这样的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并重点提高教学效率,改善课堂质量。

2.制订科学合理又明确的教学目标

对于课时教学来说,片段教学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处理好课时教学目标与片段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片段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有很大不同之处,片段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定下的,它要求更加的细致、更加的具有针对性,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在一个片段中体现出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全面把握课时目标,理清课时目标与片段目标的关系,要侧重于片段知识点所对应的目标,并将片段目标科学合理地定位。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指定为了解余数的概念,理解余数的含义,并充分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式。

3.分清教学主次,把握要点

个别情况下,课堂重点教学就是片段教学的整个过程,所以说,片段教学一定要将教师的精力和实践集中到一起,着重解决片段教学中的难题,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时,设置一共有32盆花,如果将每5盆分为一组,那么可以分成几个组?还剩下的两盆是否还能构成一组?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体会到余数2带来的重点体验。一般来说,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除法教学中关于余数的问题,在新旧知识的交融下,学生可以更加透彻地认识到教学关键。

4.片段教学中各个环节要合理安排

片段教学具有时间短等特点,这要求教学结构更加的紧凑,每一个环节都要层层相扣。另外,结构的安排还要做到前后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层次清晰等。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的片段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复习—探究—应用”这三个不同的教学环节,在问题设置过程中,要层层深入,做到一环扣一环,彰显出教学层层递进效果,并通过不同程度的问题,来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另外,在整个片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分配时间,三个不同环节分别占到三分钟、六分钟、四分钟的时间,还要注意归纳不同的教法和学法,明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不同,使学生清晰地掌握数学逻辑结构,使片段教学的效果达到最好。

5.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片段教学中,也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需要教师拥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片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等确定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在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必须帮助学生构建更加清晰科学、合理的数学结构,还拿“有余数的除法”来说,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特色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点拨法、对比比较法等,而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融入亲自计算实验法、主动动手操作法以及用心体验观察法和班内小组合作探究法、小组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法等,教师只有科学合理地选用最恰当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才能始终保持师生之间正常的互动教学,才能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除了上述几点以外,在片段教学过程中,还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尽可能地避免片段教学和说课混淆,说课的关键在于“为什么这么教”,而片段教学用来解决“怎么教”。(2)要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放在首位,教师要特别重视片段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出一套绘声绘色、五彩斑斓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置同样是关键,需要尤其注意。(3)要重视片段教学的教学评价,片段教学中开展互动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评价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预设时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提前预设,通过对话的方式表达出来,再完成评价过程,评价的意义在于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十分有利于后期学法的改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片段教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虚拟性,所谓的虚拟性是指片段教学中没有学生、没有互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才能讲解出更加生动的知识呢?这就要求教师拥有一定的教学技巧。

参考文献:

[1]陈华忠.对“片段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 2011(32).

[2]王建恩.“有效教学”的行动理念及实施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09(07).

[3]陈华忠.对片段教学的探究与思考[J].教书育人,2011(35).

[4]曾惠容.在片段教学中彰显专业风采[J].新课程:综合版, 2011(07).

[5]陆志辉.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探究[J].新课程学习:下, 2011(10).

篇5:小学作文片段教学

2. 如果让每个人歌颂母亲,我相信谁都能说出一大堆的赞美的话,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母爱呢?

3. 从我们出生,我们就要学会感恩,因为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在人生的成长中,我们得到了多少人的关心,多少人的爱护?我们怎能不学会感恩呢?

4. 我们人生的路是阳光明媚的,那到底是哪一缕阳光最耀眼呢,最光芒呢?你,知道吗?或许会有人说是优异的成绩。而我却认为是懂得知恩图报,感恩。

5. 父母们在这十二年来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一定铭记于心吧,是父母们在我们生病的时候抱起我们往医院跑去;是父母们在摔倒的时候伸出充满爱的大手;是父母们在困难的时候鼓励我们。给予我们自信心„„让我们勇闯难关。

6. 当我今天看到“感恩”二字时。我尘封的记忆之门打开了:我看到妈妈费劲心力的为我补衣服看到爸爸在外面挣钱,让我上好学校。看到爷爷把辛辛苦苦攒了几年的钱让我好好学习„„我的眼角突然分泌出了酸涩的泪水。

篇6:小学语文片段教学评价语

3.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说得更好。

4.你说的很好,思路清晰有条理。

5.如果你能把语速放慢一点就更好了。

6.你不仅听的仔细,说的也很好。

7.听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希望大家学会它。

8.学贵有疑,你们提的问题很有价值。

9.从你的提问中看出你有认真思考。

10.我从同学们的提问中看出思维的火花。

11.你说的太好了,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12.我非常欣赏你的想法,能在具体点吗?

13.你的自学能力很强,能把方法介绍给同学吗?

14.老师真想在下节课看到你更为出色的表现。

15.从你的眼中老师看出了你有不一样的想法。

16.你看,这样语言就有色彩,说服力就够大。

17.你能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真了不起。

18.读课题:你有注意停顿、你好像在思考、你似乎在感叹 19.你的朗读把大家带进画面里,谁能把大家带到画面里呢? 20.把重要的信息串起来,叫做串联要素法。

21.哪个词语会让你心头轻轻一颤? 22.生活是杰出的老师。

23.默读、静思、动笔就是你们现在的样子。

24.读书不仅要关注字词,还要关注标点符号。

28.聪明的孩子已经将目光投向了课文。25.读的同学心里要有听众,听的同学要用心倾听。31.你的感受非常独特 26.你的声音里充满……,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这种想法令人耳目一新 27.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眼睛可以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8.看来会思考的孩子,都是充满智慧的。

29.会读书的孩子一定在联系上文,用心去触摸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每一个字。30.我们读书就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懂主人公那颗跳动的心。

篇7:《草》小学语文教学片段实录

生:老师的“塘”字写错了。

师:哟,怎么错了?

生:您的那个“塘”字,右边“唐朝”的“唐”字中间,您右边和下边都没有出头儿。

(教师在学生指出的地方修改)

师:他说得很对。汉字中有许多字都有这个结构(教师写“肀”)如严肃的肃、君子的君、建设的建、纪律的律等等。大家记住,这也是一个小小的书写规律:凡是有一竖穿过这样结构中的许多横,那这个结构中间的一横,往往在右边出头,一竖下面也要出头。要没有一竖穿过,中间这一横就不出头,如“雪”字的下面、“录”字的上面等。

(教师又在课题中“草塘”二字下面画圈)

师:这个“草塘”是什么东西?(笑声)

生:草塘就是草原。

师:啊,就我所知,这草塘可不是草原。草原是在我国的内蒙古等一些地方。广阔的原野上长满了牛马羊爱吃的草,牧民们骑着马在草原上放牧,搭蒙古包在草原上生活。可这草塘,按课文里说的,可

不像是这样。

生:草塘大概就是长满了草的池塘。

师:池塘我知道。人们挖一个塘,灌满水,用它养鱼或是种荷采藕。但你这个塘,一不养鱼,二不种荷,就让它长草,还要长满,这个主人是不是有点傻?(众笑)不过,多亏你发言中用了一个“大概”,可见你也不十分肯定。对吗?

生:是的。

生:我想草塘就是有一片草地,里面好像有不少水塘吧?

师:你这个发言很聪明。第一,你用问话的形式发言,最后答案等着我表态(笑声);第二,你避开了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池塘”二字——池塘好像是人开的,“水塘”就不一定了,不会再跑出来一个傻子;(笑声)第三,从你的答话中可以听出来,你是读过课文后吸收了课文里的一些知识。我说得对吗?

生:(笑了)对。

师:这草塘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沼泽地。我去过东北,从西边的齐齐哈尔坐火车一直往东走,到哈尔滨再往东走,过牡丹江还往东,这么大片的土地中,除了城镇,有许多地方都是大片大片的沼泽地,也叫湿地。上面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芦苇、蒲草,有的地方这些草就长在水中。这些地方还开辟了丹顶鹤的养殖保护区,真的很美。你们想,这和内蒙古的草原是一回事吗?

生:不是。

师:东北的这大片沼泽地,过去叫什么?(生无言)课文中有一个词,在北方,面积挺大的……

生:(齐)北大荒。

师:对,北大荒。解放以后,有许多有志青年到北大荒去开垦、播种。北大荒黑土地非常肥沃,所以人们说,北大荒现在已经变成了什么,知道吗?

生:听说是北大仓。

师:对,我们今天学的“可爱的草塘”就是发生在北大荒那里的事。大家读过课文没有?

生:读过了。

师:读了几次?

生:一次。

师:还想不想读?

生:想读。

师:想读我们就读,自己先读一次,怎么读都可以。可以默读,可以朗读,可以同桌一块读,也可以小组读。但不管怎么读,你读完以后要有话说。说什么,我也不管。我想你不会站起来说你放学回家想吃什么饭吧?(笑声)好了,大家开始读吧。(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行间巡视辅导)

师:看样子差不多都读完了,有话要说吗?

生:我读了课文后觉得草塘真是个好地方,有那么清的水,草也很绿,还有好多鱼。

生:作者去草塘作客,他爱上了这个地方。

生:我不知道棒打狍子是什么意思,那些狍子干什么去了,为什么用棒子打它?能打住它吗?

师:你提了一个问题。好,你先记住你的这个问题,看上完课能不能解决。如果快下课了,你还不明白,你再举手说,“老师我提的问题您还没解决呢!”行吗?(生答:可以)

生:野鸡为什么往饭锅里飞?(笑声)

师:哈哈,这些鸡可能要舍已为人吧!(众笑)不用着急,这个问题你一会就知道了。

生:我有一点看不懂,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究竟想写什么?是写草塘美丽呢?还是写他喜爱这个草塘?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水平很高。我们呆会儿要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生:我还想说一点,这个草塘物产很丰富,有鱼、有狍子,刚才王文问的狍子干什么要用棒子打它?我认为是猎人不用枪,用棒子去打狍子,说明这里的狍子很多,很善良。(笑声,师插话:“啊,善良就打它,这不是欺负老好人吗?”众笑)这是物产丰富。

生:老师,我看了书上的插图,那草那么高,那么密,密密麻麻的,人还能进去吗?那不迷失方向吗?

师:你真是个可爱的孩子,能替别人着想。(笑声)别担心,当地人总会有办法的。原始大森林人都敢进,这一丛丛的芦苇能把人吓住吗?好了,大家说了一些,说得还可以,特别是那位女同学提的问题,提得特别好。她说这篇文章究竟是要写什么,写草塘还是写作者喜爱草塘。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生:我认为是写草塘的美丽富饶。以前我们学过的《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小兴安岭》都是这样写的。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见解?

生:我觉得这篇课文又写草塘的美丽富饶,又写作者爱草塘。因为草塘美丽富饶,他才爱草塘。

师:你说的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不过我觉得有点别扭,照你这样说,那些不美也不富的地方怎么办?还爱不爱?不过这是另外一回事,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我也认为这篇文章讲草塘景也美物产也丰富。

师:看来大家意见比较一致。多数同学都认为课文是写草塘景美物富的。我呢,有些不同的看法,但我先不说,我一说你们可能就都跟着我走了。我们先按大家的看法来试一试。如果能讲得通,那就说明大家的看法是对的。大家打开书,这篇课文虽然不太长,但自然段很多,很碎。只有几个比较大的自然段。但这几个主干性的自然段,基本上包容了课文的内容。那小而零碎的段落实际上只起一个连接作用,或是简短的对话。大家再浏览一下课文,把几个较大的、主干性的段落找出来,看它们各写了什么?

(学生浏览课文,寻找大的段落)

生:我一共找了六个段,它们都是三行以上的。(笑声)

师:啊,你还有个标准——三行以上。(笑声)好吧,你先说第一个大的段落是哪一段?

生:课文第一段就是。

师:这一段中心意思是讲什么的?

生:讲作者,不,讲“我”初到北大荒,一切都不习惯,带去的几本书……

师:(打断)这样说太复杂了,简单地概括一下,他在北大荒呆得怎么了?

生:(看书,找,突然醒悟)他呆腻了!

师:对,这不就概括出来了吗?我把它记录下来。(教师在黑板靠边处写“呆腻”)知道什么叫“腻”吗?

生:腻就是不想再呆下去了。

师:为什么不想再呆了?

生:他觉得没意思。

师:大家看这个“腻”字是什么偏旁?

生:月字旁。

师:月字旁的字一般都跟什么有关系?

生:和肉、人体有关系。

师:对。你们吃过肥肉没有?就是那种这么厚的(用手做式)白膘子的肉,吃过吗?什么味道?

生:太肥太油腻,吃不了几块就饱了。(众笑)

师:那就叫“吃腻”了,不想再吃了。“我”在北大荒呆腻了,当然也就是……

生:不想呆了。

师:对,没意思,没趣味、无聊、对吧?再说,还有哪些大的段落?

生:第5自然段也挺大。

师:这一段讲什么?概括。

生:这一段讲他看到了草塘,说草塘真美。

师:我们概括为“景美”两个字。(板书“景美”)下面还有哪段?这次既要说是哪一段,还要直接把内容概括出来。

生:还有第7段,写草塘富饶,什么都有。

师:那就是“物富”了。(板书“物富”)

生:第9自然段,也是讲物富。(教师板书“物富”)

生:第14自然段,讲的还是物富。(教师板书“物富”)

生:还有倒数第二自然段,也就是18自然段,这一段又讲景美。(教师板书“景美”)

(此时板书出现如下字样:呆腻、景美、物富、物富、物富、景美)

师:非常好,大家找到了六个主干段落,它们包容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正像你们说的,主要写了草塘的美丽富饶。可是你们仔细琢磨一下作者的思路,他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呢?先写一个呆腻了,第二写景美,下面一下子连续写了三个物富,最后却又写到景美。这样安排材料,弄得我们给课文分段都不好分。不信你们试着分分段!

生:可以这样分段:第一,呆腻了算一段,然后景美算一段,三个物富算一段,最后一个景美是一段。

师:你这样分段,从每段看,内容似乎很单一,各是各的内容。但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不把景美写到一处,搞得前一个景美,说了半天物富,又跑出一个景美,头绪是不是太乱了?

生:呆腻是一段,它不能和别的段合并,下面景美和一个物富算一段,讲这里景美物也富,再后面两个物富和最后的景美是一段。也是写这里景也美、物也富。

师:好像也有道理,但你的第二段为什么只包含了一个物富,再把第9自然段的物富也包含进去行吗?

生:可以。

师:这就是说,分段分到哪里都一样,怎么分都行,但分到哪里也都说不出什么根据,可见也有问题,或者是说不清楚道理。

生:第一个呆腻单独算一段,以后的再分两段,一个景美和三个物富分一段,最后一个景美算一段。

师:啊,更随意了,显得这个作者写文章真有点颠三倒四,写了半天,又想起一个景美,往哪放呢?就放在最后吧!(笑声)

(还有学生要发言)

师:好了,先不说了,其实,按照景美、物富这样的思路来分段,不管怎样也分不好,说不清,是不是作者真的出了毛病了?当然不是,是我们对文章的认识发生了错误。大家看课题,“可爱的草塘”,它是说草塘美丽富饶吗?

生:不是。

师:那么是说草塘怎样?

生:说草塘可爱。

师:这说对了。说草塘可爱,可见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想表达他对草塘的喜爱之情,你们觉得是吗?

生:是。

师:看,怎么样?我刚才说我一表态,你们就要跟着我跑。现在就跟随上跑了吧?(众笑)不过,这样跑过来就对了,(笑声)但是有同学可能会想,文章中确实写了那么多草塘的景美物富。是啊,但作者只是把这景美物富当做抒情的凭借。他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着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告诉读者,这片草塘太好了,我非常喜爱它!因此说,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而不是单纯写景写物的文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师:既然这样,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不能用“美丽、富饶”这样的思路去研究课文,应该去研究作者的情感,这是学习抒情散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要记住,要学会运用它。现在我们就研究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大家再读一下课文,想一想,作者一开始,初到北大荒时,他爱这草塘吗?(学生读书)

师:好了,有见解可以说。

生:他开始不爱草塘。因为第一段课文说得很清楚:不习惯、没意思。小丽也说他呆腻了,这都是说他不爱草塘。

师:我同意你的看法。(板书:“不爱草塘“)你能读一下第一段,把人物的情绪读出来吗?

(生读课文)

师:听我读一下(师范读),这段的第一句很重要。他不爱草塘就是这一句说出来的。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这回好多了。大家再读一读。他说“没意思“,你就得读得没意思。(众笑)

(生齐读,读得不错)

师:很好,我想问一下,他为什么不爱这个草塘呢?

生:他不习惯。

师:好像不是,为什么不习惯呢?

生:他不知道草塘那么美,所以他不爱。

师:有点道理。(板书“不知草塘“)他根本不知道草塘是什么样子的,当然不会爱这个草塘了。可是他又为什么不知道草塘的样子呢?

生:他没去过草塘。

师:你怎么知道他没去过呢?生:因为课文后面说他是第一次看到。

师:不用去后面找,第一段就有答案。

生:他到草塘以后,一直在家里看书,根本哪儿也没去,一下子看完了好几本书。

师:对啊,他只呆在家里看书,当然知不知道草塘的实际情况?

生:不知道。

师:他离开实际情况远远的,这叫远离实际,可以这样说吗?

生:可以。(教师板书“远离实际“)

(此时黑板上板书为“不知草塘不爱草塘远离实际”)

师:挺有意思,课题是《可爱的草塘》,可他一开始先说他不爱,作者想干什么?

生:想让读者大吃一惊。

生:想吊一吊读者的胃口。(众笑)让读者接着往下看,看他的感情是怎样变过来的。

师:有道理,有道理!作者要写出他的情感的发展变化过程,是吗?

生:是。

师:我们再来看板书,看这三个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能用上关联词语说这三个词语吗?

生:因为他不知草塘,所以他不爱草塘。

师:对,再说。

生:因为他没去草塘,所以他不知草塘。

师:意思对,但我要求说黑板上的这三个词语。

生:(重说)因为他远离实际,所以他不知草塘。

师:能把三个词语都说上吗?

生:因为不爱草塘……因为远离实际,所以不爱草塘……

师:再想想,谁是谁的原因,谁是谁的结果?

生:因为远离实际所以不知草塘,因为不知草塘,所以不爱草塘。

师:说对了,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他之所以不爱草塘,是因为不知草塘。

师:接着往下说。

生:(接)之所以不知草塘,是因为他远离实际。

师:很好,能不能不说因果关系的句子?

生:作者不但不知草塘,而且不爱草塘。

师:听起来好像能说通,但是细一琢磨,有点不合理。对于不认识的,不知道的事物,一般不会产生什么情感。我问你,你爱王大强不爱?(教师随口杜撰了一个人名)

生:王大强是谁?(众笑)

师:你不认识他吧,爱他不爱?

生:不知道,这个人要是讨厌,我就不爱他。(众笑)

师:说得很好,你不认识他,就是不知道他,是吗?

生:是。

师:所以你也说不上爱他不爱他。你又说他要是很讨厌,你就不爱他。当你知道他很讨厌时,说明你认识他了,知道他了,才可能产生情感,对不对?

生:对。

师:所以你只能说“我不知道或不认识王大强,所以不爱他。”能说“我不但不知道王大强,而且不爱他。”能这样说吗?

生:(思索后)我觉得也能这样说。(众笑)

师:那么后来你知道王大强是一个很可爱的人,那怎么办?

生:我再爱他。(众大笑)

师:你不是已经提前说了“我不但不认识王大强,而且不爱他”吗?说得那么肯定。(生无言)

师:不能用刚才他说的递进关系的连词,能不能用别的?

生:(齐)不能。

师:别那么快表态,好好想想。(生议论)

生:如果作者知道草塘,他就会爱草塘。

师:能说得通,但这样假设可能有两种结果,如果知道草塘而且草塘很美,那当然能爱草塘了;但如果知道草塘了,但草塘都被白色垃圾污染了,你还能爱这样的草塘吗?

生:不爱了。

师:关于第一段,作者刚去北大荒,他还不爱草塘的情况,我们先说到这里。下面大家往后看课文,你有什么感觉了?(学生读课文)

生:“我”这次走出去了,他在草塘中看到了草塘的美景。于是就说这草塘真美啊!

生:课文写草塘美那一段写得非常好,还由近到远地写了草的颜色。

师:你说的不错,能把这一段读得很美吗?

生:(读)“说走就走……跟蓝天相接。”

师:第一次看到,激动不激动?

生:激动。

师:你激动了吗?(众笑,教师示范)

“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一样。”大家把这句读一下。(生齐读)后面的句子,从近到远,听我怎么表现。(范读)“仔细瞧那浪花……跟蓝天相接。”大家一起读这一段。注意看我的手,咱们打上拍子读课文,把草塘的美读出来。(学生在教师手势指导下齐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了,你们推荐一位读得最好的同学读一下。(学生推荐一人)

(被推荐的学生读课文,读得很好)

师:名不虚传!谁敢跟她比?(一学生自荐起来读)

师:比得过去吗?(学生众说纷纭)啊!男同学说男同学读得好,女同学说女同学读得好,还都有点“地方保护主义”!(众笑)

确实他们读得都不错,很难分出高下。好,并列第一。先别坐,你们现在是站在第一名的领奖台上,谁比他们读得好,就站在领奖台上,他们就坐下。谁能把他们读坐下?

(众笑,一学生起来读课文)

师:你们自己衡量一下,谁觉得自己该坐下,就自己坐下。(后读的学生自己坐下,众笑)

师:(对这个学生)其实你读得也不错,就是这几句,(范读)“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你听我这么读,有什么感觉?

生:您读得比较快,好像在跳跃。

师:你非常会感觉,说得一点也不错。你看,浪花在欢笑,在翻滚,这是动态还是静态?

生:动态。

:谁敢举手说,我是班里读得最好的?(有两三个学生举手)我最欣赏这样有自信的同学。人要没有自信,就干不好事情,自信可不是骄傲,是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办好,就会努力去办。好,你来读。你还可以选一个伴儿和你一起读。(学生指一人)

(两个学生齐读课文,读后老师又让他们每人一句轮读一次)

师:真好,你们都坐下——啊!都是第一名!(众笑)大家也像他这样再读一次,还要看我的手。(学生再次齐读,老师指挥)

师:我们再来看课文。刚才我们读的内容是“我”亲眼看见的,可以叫目……

生:(接)目睹。(教师板书“目睹”)

师:这次随小丽出来,他只是看到了草塘吗?

生:小丽给他讲了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事情。

篇8:小学科学片段教学

关键词:《细胞膜》,科学事实,问题导引

一、背景分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精心提炼科学事实, 配以一定的问题导引, 可以在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实施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下面就以《细胞膜》的教学片段为例, 探讨如何提炼科学事实及如何设置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二、情景描述

《细胞膜》教学片段。

1. 探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

问题: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 细胞膜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资料1:1895年, 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实验, 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 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膜。

问题:从资料中你可得知细胞膜中含有什么成分?依据是什么?

学生:细胞膜含有脂质成分。

问题:进一步用脂肪酶、磷脂酶等去处理质膜, 发现磷脂酶能破坏质膜, 说明什么?

学生: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是磷脂。

资料2: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 而且会被蛋白酶 (能专一地分解蛋白质的物质) 分解。

问题:根据实验现象, 你对膜化学成分在种类上认识是否还有新的结论。

学生:细胞膜成分还有蛋白质。

2. 探索细胞膜的结构

资料3:磷脂分子的结构图及其特点: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 头部由磷酸组成, 具亲水性特点, 尾部由脂肪酸组成, 具亲脂性特点。

问题:根据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 磷脂分子在水—空气界面中及水溶液中的排布方式是怎样的?

学生:水—空气界面中呈头部朝下, 尾部朝上的单层分子分布, 水溶液中呈头部朝外, 尾部朝内的脂双层分布或形成极小的微囊。

资料4:1925年, E.Gorter和F.Grendelet用有机溶剂丙酮提取人的红细胞膜中的脂质, 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时, 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问题:该实验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细胞膜的脂质分子呈双层分布。

资料5:20世纪初, 人们通过研究发现, 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侧链有的是亲水的, 也有的是疏水的。由此可知, 蛋白质分子表面基团, 有的全部都是亲水的或疏水的, 有的部分是亲水的而另一部分则是疏水的。

问题:你认为蛋白质在脂双层中会怎样排列?

学生: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对称的, 有的整个覆盖在脂双层的表面, 有的一部分嵌插在脂双层中, 有的整个贯穿在脂双层中。

3. 探索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资料6:人细胞与鼠细胞的融合过程示意图。

问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反映了细胞膜的什么特点?

学生: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可以运动的, 体现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资料7:脂双层的中磷脂的尾部可以摆动, 使得整个磷脂分子能发生侧向滑动, 所以脂双层就好像漂浮在水面上的油脂膜。但是这种膜的“柔性”又是有限的, 因为许多细胞的质膜中夹杂着有“刚性”的胆固醇 (胆固醇虽然是脂溶性, 但没有长长的尾巴) 。

问题:这则资料反映了细胞膜的什么特点?

学生: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三、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分清教学层次: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其次, 避免教师“一言堂”, 避免从头到尾一个个介绍, 而是利用很多科学家对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的探究事实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发散学生的思维, 活跃课堂氛围, 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既避免死板、枯燥, 又培养学生的兴趣, 锻炼学生的能力, 对知识印象深刻。

下面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实践谈谈教师在问题设置中应注意的问题。

1. 问题必须针对科学事实提出

科学事实很多, 可教师要选择对自己教学目标完成有极大帮助的科学事实来推动学生思考, 帮助学生掌握其中的知识和能力, 所以教师要精心提炼科学事实, 问题必须针对科学事实提出, 做到有的放矢。

2. 问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回答每一个问题, 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 针对不同的问题要选择不同的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要多元化, 要面对全体学生。

3. 对学生的回答必须给予及时的激励

上一篇:天津大型公益活动下一篇:对导师的感恩寄语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