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

2024-04-18

在活动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共8篇)

篇1:在活动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

在活动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

2010年第一学期德育工作交流会发言稿

通州区第六中学 执笔:金志刚

在各种媒体高速发展的当今世界,课堂上说教式、校园里灌输式的德育不应该再充当德育的主流形式,因为它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思想道德建设“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重视实践教育、体验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文件还进一步指出:“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中央八号文将“实践教育” 放在了比课堂教育更重要的位置,把“体验教育”作为德育工作一条基本途径,常规性途径确定下来,为新时期的德育手段和方式,指出了明确方向。如何在德育过程中落实中央八号文件精神呢?我们着手了“主体参与——自我体验型”德育模式的探索,提出了“在活动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的德育新思路。我们认为,活动是一个实践、体验、感悟的过程,通过活动,让学生们在自我实践中,去体验,在体验中去感受,在感受中去思考,通过自我思考不断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作出评判、作出修正,从而使自身不断完善、不断进步。我们觉得,这是生活的德育,贴近学生的德育。为促进“在活动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的德育思路的落实和有效实施,我们加强了德育工作的基础性建设,围绕德育工作逐步构建起了五个体系:

一、构建德育工作体系

(一)、构建全员参与德育体系,实现全员育人格局。

我校建立了四级德育管理网络,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保证。第一级是由校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这当中包括总务领导、教学领导、工会领导,形成全部门参与德育的局面。第二级由年级及班主任、政治教师构成的德育骨干队伍。第三级,以教研组长为首的全体任课教师组成的学科德育队伍。第四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组织。

(二)、整合德育资源,构建社会共建体系。

学校积极开发社会教育资源,初步实施了社区共建、军民共建、法制共建、文化共建、社会综合实践、家校合作六大工程,为教育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构建特色活动平台,促学生个性发展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搭建起四个平台,即,自我教育平台、体育文化平台、科技创造平台、艺术教育平台。为教育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

(四)、构建德育内容体系,全面落实德育大纲。

1、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

2、深入开展文明礼仪主题教育。

3、贯彻落实“双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养。

5、加强学生的安全、法制教育,确保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

6、开展环境教育,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理念。

7、开展人格教育,塑造良好的中学生形象。

8、坚持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传统美德。

9、开展人际教育,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10、国际意识教育。

内容体系由十个方面组成。为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把内容加以分解,根据学生年龄年级特点,将教育内容细化,以满足不同阶段学生发展的不同要求。

(五)、构建学生活动体系,创新教育形式。活动体系从时间和空间上划分为如下系列。

1、校园系列: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学校管理和自我教育实践活动。先后成立了:环境卫生志愿小组、文明监督志愿小组等八个志愿服务组织。成立了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学科类等十几个学科实践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开展活动,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校外系列:参与社区建设、文化体验、军营生活体验、爱国主义教育、心里拓展、综合体验等活动。

3、节日系列:利用传统节日,开掘节日的教育元素,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组织摄影、电子报展评、征文、主题班会等主题实践活动,培养民族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4、假期系列:安排读书活动、主题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慰问军烈属孤寡老人活动。社会调查:围绕一定的问题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开展社会调查。包 2 括:社会问题、感恩主题、创业就业、公德问题等。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教育主导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五个体系的构建,为我校“活动育人”思路的广泛实施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

二、在活动中育人

在活动育人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的各部门,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各种具有部门特色的德育活动。

(一)后勤管理有德育

后勤在服务育人的基础上,结合部门特点,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节能减排活动。遵循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的教育规律,通过开展多种主题教育对学生进行节能减排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影响,形成良好的节俭意识。在活动中注意引导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开展节能减排和创建资源节约型校园的宣传活动的必要性,使广大师生进一步认识到我们的国情、校情,能够自觉强化节约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人人心中都树立“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的自觉意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人人争当节能减排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养成自觉节能、从我做起的良好风尚,为营造崇尚节约、保护环境的校园文化氛围作出贡献。教育内容包括:环境意识教育、节俭意识教育等,鼓励学生从爱护、净化身边的环境做起。班级之间开展教室环境、清洁区环境、班级公物完好率的自查与互查,在自查的基础上,学校有普查,将普查结果纳入班级常规管理。根据学校制定的评价标准,适时对公物管理优秀班集体和优秀公物管理员进行表彰、奖励。

我校节能减排工作成绩喜人、硕果累累:学校先后被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示范学校”、“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学校——社会行动项目实验校”。(图片)

(二)挖掘潜力,让学科德育动起来

教学部门从学科特点出发,有效利用显性德育内容,合理开发隐性的德育因素。结合学校德育计划,开展学科德育活动。手工教师张晶把学生带进生存岛,利用教育基地的物质条件,开展劳动技能教育活动,洪芳老师利用教育基地,结合历史课组织“重温长征路”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孙彩虹、王玉荣结合政治课,组织时事政治小组,开展时政教育活动,杨淑艳等老师,把生物知识编成科普剧,组织学生排演,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热爱生命的精神。许启红、张玉清等教师结合学科特点,组织读经典 3 学做人读书活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林双老师把书本中的地理与身边的地理加以整合,组织 “走进母亲河的”环保考察活动,引导学生知通州,爱家乡,为国际新城建设做贡献。

为深入开展环境教育,我校地理学科组,在教科研部门的领导下,组织地理课外小组积极参加了北京市 “留住一桶水”主题实践活动。学校成立了由二年级8班为骨干的“绿之队”,参与污水治理实践活动。

聘请北运河管理处方升华工程师为我校“留住一桶水”项目的校外辅导员,组织带领师生们搜集北运河发展、演变历史。学生们针对北运河现状,通过参观、专家讲解等途径,了解到水泥硬化的城市河道的弊端,开始了对自然生态河流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考。通过参观通州区不同淡水河道,观测不同地点、不同水位、不同水质情况下水生植物生长态势,认知了水生植物根系对污水的过滤作用,学生们对淡水水在管理处方升华工程师的带领下,学生们通过电脑网络、专业书籍、走访专业人士等途径,搜集到了很多耐污能力强、适宜北方生长的淡水水生植物资料。在实验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们亲自动手,利用专业仪器测量北运河水质,完成了对通惠河的水质采样、检测等工作,调查河水中含有的主要污染物,完成了《通州六中关于通惠河水质鉴定的报告》。

学生们根据水生植物根系对污水有过滤作用这一特点,开始了利用水生植物改善通惠河污水的实验,他们利用培养箱分别试种了30余类单种水生植物,进行比较试验,完成了“栽种本土水生植物,改善通惠河水质”试验项目,向北运河管理处提交了《通州六中本土水生植物改善通惠河水质实验报告》。提出了利用水生植物改善通惠河水质的科学性建议。学生们的实践活动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北运河管理处方升华工程师:通州六中的试验项目带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他们对节约水资源的方式进行了有效尝试,这给我们专业部门、专业工作人员带来了全新的工作思路。

教科院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钱丽霞主任:通州六中的项目让我眼前一亮,他们师生这种创新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学科德育活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忧患意识以及环境意识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教育作用。

(三)以体育节为载体,渗透体育文化

我校将一年一度的学生春季田径运动会,逐步打造成了现在的大型综合性体育文化节。我们提出了:体育运动、体育教育、体育文化三大功能,试图把体育文化节作为一个器具、作为一个载体,让它承载体育精神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挫折教育、环境教育以及人格教育。

1、展示班级风采:各班的入场式引导牌是绘制的每个班的班徽,通过主席台,呼喊的是班训,身上穿的是具有本班特色的班服,全面展示的是班级的精神风貌。

2、倡导体育道德:对运动员提出了“参与比赛,享受过程;学会坚持,体验挫折;尊重对手,遵守规则”二十四字准则,鼓励运动员展示体育道德风尚。

3、灌输环境意识:每个班级设立环境志愿服务小组,对本班级参观场地环境进行管理,随时清理参观场地的废弃物,时刻保持参观场地的干净、清洁。

4、引导文明观看:我们把营造热烈的赛场气氛作为文明观众评选的重要内容,鼓励参观班级创新形式,热情为运动员加油助威,以积极的心态享受体育文化带来的快乐。

5、运动与知识并举。我们把体育文化列入径赛项目,纳入团体总分。通过体育知识竞赛,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体育文化,了解体育知识,吸纳体育精神,从而提升体育文化素养。

6、田径项目与非田径项目结合。从纸上五子棋的厮杀到篮球场上的蛇形运球过障碍,从肩背、手提重物的往返跑到竞争激烈的手持接力棒的接力跑,从单杠上的引导向上,到垫上的仰卧起坐,学生的参赛率由过去的70%上接近现在的100%,几乎人人有项目,没有项目的参与大会服务或裁判工作。这些改革融“参与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和锻炼性”于一身,丰富了体育活动的内涵,深受学生的喜爱,成为学校的一项特色性活动,有力的促进了班集体建设,对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7、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体育文化节上,我们设立了教师4X300接力赛、篮球运球投篮接力赛等项目,与学生同享快乐;我们还设立了由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绑腿跑项目,一方面拓宽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渠道,同时,密切了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亲子关系。

(四)拓宽德育思路,丰富德育途径

青少年是在校学生的同时,也是一名多维接触社会的“社会人”,我们的德 育要将眼光和触角延展到他们的可视、可听、可感、可想的各角度、各领域,全面占领学生思想空间,这样,学生信仰的大厦会牢固稳健,理想的光环会五光十色,我们的德育才做到了主动适应德育宏观环境的变化。为了让学生多方位的去经历生活,去体验生活,我们不断拓宽德育思路,积极拓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途径。

1、到军营上纪律教育课

新初一入学的第一课,我们把学生带进军营,让学生们住在军营、吃在军营,训练在军营。短短几天的军营生活,帮助很快地学生建立了纪律观念,形成了团队意识、培养了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为中学生活打下一个良好开端。

2、电视直播贯双规

《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每个六中学生必须通过的课程。为了使枯燥乏味变得丰富有趣,我们开展‘双规班级对抗赛’活动。由学生设计比赛内容,学生担当主持人,采取电视直播的形式,通过抢答、必答、集体共答、情景表演等学生们感兴趣的形式,在紧张、激烈的竞争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让学生们了解了中学生的基本规范要求。

3、去公共场所上公德课

每个学期,我们都要组织学生到电影院看电影,到公园参观旅览,这不光是为了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课余生活,更主要的我们是把它作为一个综合教育过程来对待的,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体验什么是公共道德,怎样自觉遵守公共道德。每次组织校外活动我们都会提出明确的社会公德要求,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去践行文明礼仪,践行社会公德。

4、把升旗仪式交给学生

我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完全交给学生担纲。采取班级轮流制,从主持指挥到国歌伴奏、演唱国歌,从出旗、升旗到旗下讲话,都教给学生完成。每个班级都十分珍惜自身的机会,他们会把主持升国旗仪式作为展示班级风貌的过程,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反复操练出旗、升旗程序,一遍遍演练国歌,一遍遍修改国旗下讲话稿件。把升旗仪式教给学生,让每一个同学都获得一次神圣的感受,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一次庄严的时刻,受到一次爱国情感的洗礼。

5、读经典,学做人

我校紧紧抓住“红领巾读书”活动这一契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育人活动,并收到了较好成效。

为提高“红领巾读书”活动的实效性,我们坚持“红领巾读书”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学校主题教育相结合。一年来围绕读书活动先后开展了“读经典,学做人”“走进图书馆”等主题读书活动,举办了“中华经典读书知识竞赛”活动,组织了“我是读书小状元”评比活动、暑假读书征文活动。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6、参与社区文明建设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社会人,社会意识的形成要在社会实践中去完成。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区建设,并依托临近学校的中仓小区开展活动。我们在小区设立了“中仓小区共青团花园”,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小区参与环境治理。组织团员青年参与文化宣传,问慰孤寡老人活动。为引导学生参与到和谐社区建设与国际新城建设当中,2010年四月,我们和中仓办事处一起共同开展“中仓杯·争当小小楼门文化人”中小学生楼门文化作品征集活动。

学生们通过书法、绘画、摄影、诗歌、散文追忆古运河、古通州往事,描绘现今社区和谐景象,宣传文明礼仪、绿色环保社区理念。

学生们的获奖作品被署名作为楼门文化作品在社区楼门中进行集中展示。他们为辖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7、自我管理,培养文明习惯

我们在学生中倡导“做现代文明中学生”,并在学生中征集中学生文明形象标准,经过总结归纳,确定了“中学生十个文明形象”,然后由每个班级的班长牵头,组成校级、班级文明行为自我监督小组,对不文明的现象及时加以疏导、矫正并记录在案,每周利用国旗下讲话由学生会干部反馈点评一次。每学月在全校范围内评学一次“六中文明之星”,树立文明典型。“中学生十个文明形象”创优活动,促进了校园文明建设,培养了学生良好习惯,锻炼了学生干部的参与能力、管理能力。

8、培养劳动观念、从做值日开始

近年来,独生子女现象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变化,在城镇地区,家庭劳动,这个最初由家庭承担的教育职能,渐渐地为多数家长所忽略,原本应该由学生们承担的家务劳动,更多的被家长所包办,致使孩子们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不断消退。很多孩子不会劳动,现实的问题摆在了学校面前。帮助孩子学会自理,学会劳动,已经成为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列入学校教育议程,以学校、班级为基地,以自我服务活动为载体,在学生中开展劳动技能教育。(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2)在班级建立岗位责任制,形成“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局面。(3)从学会扫地入手,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能。(5)建立完善的组织系统,如:室内环境小组、楼道环境小组、室外环境小组等等,以班主任、政教处教师为基干,为每个小组配备指导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6)健全反馈评优制度,每学月每班评选一名环境小卫士,每月评选环境标兵班。(7)倡导学生每人承担一两样家务劳动,学期末评选家务劳动小能手。

三、在体验中成长

把学生当作主体,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已经成为当下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共同认识,这一认识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塑造论”和“工具论”,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了现代教育的主体性。主体性以养成师生的主体人格,形成自觉、自律,勇于创造、科学文明的良好校风为核心。

我们提倡在活动中育人,就是运用人本主义的方法于德育工作中。试图让学生主动、自觉地接受和参与到学校的德育活动之中,在多方面支持帮助下,在自我体验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

实践证明,我们的选择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收到了显著的实效。场景一:2009年11月,大兴航天教育基地。

400余名同学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兴致勃勃来到位于大兴区的北京市航天教育基地,开始了为期一天的参观实践活动。

活动的第一项内容是参观航天科普展览,展厅里展出了古代航天先驱们向往天空,大胆实践的探索历程。展出了现代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看着一张张图片,抚摸着一个个实物,学生们不由得发出啧啧的慨叹。他们为探索者不折不挠的科学的精神所折服,为人类伟大梦想的实现而倍受鼓舞。

为了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到火箭发射的场面,组织者在现场安排了模拟发射表演,推举一名同学来为发射点火。顿时,场面沸腾了,同学们欢呼雀跃,纷纷举起手中的照相机,保留下瞬间的精彩。

师生们对拓展活动表现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怀着一个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心理,克服身体上、心理上的困难,战胜了翻山越岭、自过晃桥、进退两难等一个个挑战项目,增强了勇气、信心,更重要的是培养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活动结束了,师生们还在央求教官:“再来一次吧”。“教官,如果再给一次机会,我一定能过关。”老师们也纷纷提出建议:“过年,还应该让其他年级的学生来这里,太有意义了。”

最后一项活动是采摘,学生们来到红薯地,教官一声令下,“采摘开始。”学生们蜂拥而上,一扫过去的扭捏,什么脏呀、土呀,全然剖在脑后,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能比别人多挖到一块红薯,尽情享受劳动的快乐。结束时间已经到了,学生们依依不舍,“老师,下次还带我们来这里吧!”

活动结束后,我们征求个方面反馈上来的意见

班主任说:

1、活动很受学生欢迎。学生们对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他们争先恐后,积极参与到每一项活动中。直到结束还余兴未尽,流连忘返。

2、团队精神得到放大。体验现场,到处可以听到震耳的加油声,学生们相互之间没有埋怨,只有鼓励,实践让他们体悟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

学生们说:我们看到了自身不折不挠,永不放弃的顽强意志。活动中,不少攀越项目极具挑战性,积极考验胆量,又考验身体能力,多数同学都不服输,失败了,不气馁,一次不行,再来一次,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直至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之前,结合实际,我们开展了公德教育、环境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学生们带着德育任务,在真正意义的社会场所,有意识实践自己的道德行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工作人员说:你们的学生没有乱扔废弃物的,很遵守秩序。司机们说:乘车很讲秩序,没有大声喧哗的,下车以后车上很干净。

场景二:图书交易活动。

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从2004年开始举办图书交易,我们参加了所有的交易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在图书交易过程中学会表达,体验交往,敢于交流、展示,学 会珍惜劳动成果,在付出的喜悦中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经粗略统计,在十余次图书交易过程中,我校学生共交易图书6700余(套、册)本,交易金额近3万元。在跟踪回访的调查问卷中,学生将卖书的钱用于购买自己喜欢的图书的占56.3%,买学习用品的占28.4%,交给家长的占7%,捐班费的占4.4%,助贫帮困的占2.8%,买零食的占1.1%,上网吧的0%,请客的0%,这组数据告诉我们,学生正确利用劳动价值的人数比例已接近99%。

场景三:军训活动

军训是我校坚持多年的一项传统教育活动,每届新初一入学,我们都会把学生带进军营,上好入学教育第一课。在军营里,塑造良好的中学生文明形象。(仪表、坐姿、站姿,见到老师打招呼)培养自理能力、良好的纪律作风。(宿舍、吃饭、队列)培育勇于吃苦,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烈日下训练、雨中训练、受伤坚持)。短短几天的军训生活,让学生体验了什么是艰苦,什么是铁的纪律,什么叫服从,什么叫坚持。

学生在军训日记中写道:“今天是军训的第二天,经历一上午的磨练,我深深感受到了军训所带来的痛苦。的确,军训是枯燥而又乏味的,整整一个上午,我们只是在教官的带领下,练习了稍息、立正、跨列和原地转弯等基本要领,但军训又是快乐的,它会在酷暑、骄阳之中,让你感受到清风般的慰藉。”

“军训是短暂的,而“坚持”的品质是要与我们共度三年的中学时光的。相信我们能一如既往的沿袭“坚持”的作风,不仅是在军训中,更是要落实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唯有懂得坚持的人,才能用热情和信心去迎接新的挑战!”

军训活动让学生的精神面貌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根本改变,很快进入了中学生的角色,为紧张的中学生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活动中育人,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在提升中成长。透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我们亲耳聆听到了学生们前行的脚步声,亲眼目睹了学生们成长的足迹,亲身感受到了学生们身心的日渐发展、日渐成熟。学生们的成长让我们欣慰:侯校长曾经自豪的说:六中没有厕所文化,六中把鱼缸放在教学楼的门厅,一年之久,居然没有一个学生往里面投放杂物。六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确实在一步步提高。

当然,活动育人这条途径,我们还处在探索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将虚心吸取兄弟学校的经验,不断丰富自己,使我校的德育工作迈上更新的台阶。

篇2:在活动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

——绿园区锦程学校“实践教育”经验材料

春风化雨育德入心,活动载道成德于行,绿园区锦程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学校的办学理念是 “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 一切为了学生的平安 一切为了学生的幸福”。多年来我校一直秉承着“办规范加特色学校 育合格加特长人才”的育人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思想道德建设“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重视实践教育、体验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实践教育” 更是被放在了比课堂教育更重要的位置。把“体验教育”作为德育工作一条基本途径,常规性途径确定下来,为新时期的德育手段和方式,指出了明确方向。我校在德育过程中落实相关精神,着手 “主体参与——自我体验型”德育模式的探索,提出了“在实践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的德育思路。

一、抓住契机---实践活动从时间和空间上划分系列 1.校园系列: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学校管理和自我教育实践活动。先后成立了:环境卫生志愿小组、文明监督志愿小组等八个志愿服务组织。成立了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学科 1 类等十几个学科实践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开展活动,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校外系列:参与社区建设、文化体验、军营生活体验、爱国主义教育、心理拓展、综合体验等活动。

3.节日系列:利用传统节日,挖掘节日的教育元素,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组织摄影、电子报展评、征文、主题班会等主题实践活动,培养民族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4.假期系列:安排读书活动、主题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慰问军烈属孤寡老人活动及研学活动。社会调查,围绕一定的问题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开展社会调查,包括社会问题、感恩主题、创业就业、公德问题等。

二、突出重点--实践活动在内容和方式上落实

(一)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标靶定位,目标明确。1. “保护母亲河”环保考察活动。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4月份,学校成立了 “绿之队”实践小分队,参与了长春市的“保护母亲河”的系列环保实践活动。组织带领师生们搜集伊通河发展、演变历史。学生们针对伊通河现状,通过参观、专家讲解等途径,了解到水泥硬化的城市河道的弊端,开始了对自然生态河流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考。学生们的实践活动受到家长们和周边居民的高度评价,此次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忧患意 2 识以及环境意识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教育作用。

2.“图书漂流活动”。

自2016年我校开展“书香浸润校园”读书系列活动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其中的“图书漂流”活动,更是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今年的“图书漂流”更是得到了升级,除了像往年那样可以进行图书交换外,今年更是可以直接进行图书货币交易。就是要让学生在图书交易过程中学会表达,体验交往,敢于交流、展示,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在付出的喜悦中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经粗略统计,在本次图书交易过程中,我校学生共交易图书1000余(套、册)本,交易金额5000元。在跟踪回访的调查问卷中,学生将卖书的钱用于购买自己喜欢的图书的占56.3%,买学习用品的占28.4%,交给家长的占7%,捐班费的占4.4%,助贫帮困的占2.8%,买零食的占1.1%,请客的0%,这组数据告诉我们,学生正确利用劳动价值的人数比例已接近99%。

3.“国家安全教育日”系列实践活动

2018年“4.15”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同学们开展了一系列校外实践活动。如在行人密集的地方设立了国家安全日的宣传板,实践小组自己在网络上查找资料,排版印制了宣传手册进行免费发放等。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孩子们提高了国家安全防范意识,对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有了系统地了解,并能依法指导自己的言行,真正意义上的做到了知法懂法。

(二)热爱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劳动观念、从做值日开始。

近年来,家庭劳动,这个最初由家庭承担的教育职能,渐渐地为多数家长所忽略,原本应该由学生们承担的家务劳动,更多的被家长所包办,致使孩子们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不断消退。很多孩子不会劳动,现实的问题摆在了学校面前。帮助孩子学会自理,学会劳动,已经成为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列入学校教育议程,以学校、班级为基地,以自我服务活动为载体,在学生中开展劳动技能教育。

(三)研学之旅实践活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语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也要求教育工作者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2017-2018共开展了两次研学活动,小学部的“北京艺术文化之旅”和中学部的“山东儒家文化之旅”。在北京之旅中,同学们参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在红墙黄瓦中看我国古代艺术的精华,从历史中读懂王朝的兴衰;游览居庸关长城,锻炼了孩子们的毅力,同时体会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游览北京科技馆,让孩子们感受到了高科技的无穷魅力,培养了孩子们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中学部的山东之旅,学校带领孩子们走进了山东,参观了孔府孔庙孔林,并在孔庙举行了别开生面的 “开笔礼”。我校学生们统一着汉服,正衣冠,全 4 体人员诵读先师孔子经典篇章,朱砂开字,拜孔子像等活动,令孩子们深刻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

(四)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参与社区文明建设。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社会人,社会意识的形成要在社会实践中去完成。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区建设,并依托临近学校的长纺小区开展活动。我校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小区,参与环境治理,如清理小广告,清扫楼道,捡拾绿化带垃圾等;组织少先队员共青团员,慰问附近养老院孤寡老人活动;帮助警察局进行禁毒宣传;学生们通过书法、绘画、摄影、诗歌、散文等作品,在社区宣传板上描绘现今社区和谐景象,宣传文明礼仪、绿色环保社区理念。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自我实践中,去体验,在体验中去感受,在感受中去思考,通过自我思考不断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做出评判、做出修正,从而使自身不断完善、不断进步,这就是生活的德育,贴近学生的德育。这才能真正做到“在实践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德育工作将坚持以素质为根本,以活动为载体,以社会为舞台,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更健康成长、更全面的发展。

篇3:在活动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

一、科学分层,有效衔接

学校通过调研,在全面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分为四个层级,螺旋上升式地设置不同级别、不同内容的章目,把中队意识、自理能力、公民意识、创新意识等作为逐层推进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切入点的有效形式,以此构建了“人与自我”“人与生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评价体系,逐步丰富每一阶段在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教育。下表为我们学校本学期的争章章目设置。

二、常态运作,突显特色

1. 争章机制常态化

通过常态化的雏鹰争章活动把实践体验的目标更加阶段化、具体化、活动化,把抽象的目标变成少年儿童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具体要求,为所有的孩子创造了展示空间和实践机会。

(1)定章。期初,各班少先队员在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照学校少先队大队制定的争章体系来确定自己在本学期内的争章目标。各班辅导员老师依据学生确定的争章目标进行汇总,填写进《班级工作计划》“争章”一栏中。

(2)争章。各班少先队员在学校大队部、中队辅导员和同学的帮助下,通过参加争章活动,取得明显进步的实践过程。这一实践过程通过学校开展的各项主题教育活动得以考验和实现,并记载进各中队的《班干部自主管理》手册中。

(3)考章。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五队会课上,各中队按照获章标准由中队辅导员、家长、队员通过争章活动取得的技能和进步进行考察、认定。考章过程记载进各中队的《班级活动记录》中。

(4)颁章。经过考评达到获章标准的队员由年段辅导员在各中队人手一张的“奖章带我去飞翔”争章表上印上相应的奖章。每学期末,学生的《奖章带我去飞翔》争章表作为孩子一学期以来道德品质发展情况的评价方式之一随学生的成长评价手册一起发放给家长。

(5)护章。要求我校少先队员要珍爱自己所获得的雏鹰奖章。并用这些奖章激励自己刻苦学习,努力实践,以获得更多的雏鹰奖章。

2. 争章过程特色化

学校的雏鹰争章活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面向全体少先队员,二是重视队员的个性发展。孩子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向中队建议增设适合自己的特色章,申请考章、颁章。从以上的常态管理运作中,可以体现出学校“雏鹰争章”活动的四大特色:

(1)奖章体系阶梯化。雏鹰奖章分为基础奖章和特色奖章,根据每个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分别设置不同的争章目标,形成由易到难的阶梯状争章体系。

(2)奖章设置特色化。除了全国少工委选定的基础奖章外,结合我校的办学理念,立足乡土特色,传承优秀中华文化,每学期增设校级特色章,如,古诗文章、绿色作业章、感恩章、闽南语章、阳光体育章等。同时允许各中队结合自己的实际,创设一枚班级特色章。

(3)操作程序简便化。简化操作程序,申请争章章目、定好争章计划、考评奖章均由各中队依据大队争章方案及本班实际自主实行,颁章由年段辅导员执行,并每月向大队部上交一张本年段的争章汇总表。大队辅导员每学期汇总全校各中队争章情况,表彰获得五枚及以上奖章的少先队员。

(4)评价体系持续化。每月一考评,每学期一总评,并将争章情况填入学生成绩报告单,作为学生一学期成长的评价标准之一。同时作为学生评先评优的依据之一。

三、品牌助阵,载体丰富

1.“雏鹰争章”与课程改革同行

新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理念、教育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等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学校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引入争章的激励机制,发挥雏鹰奖章的激励作用,倡导“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争章”,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雏鹰与课改同行”活动:结合音乐课,开展了“让红歌照亮童心”争章活动;结合体育课,开展了“沿着党的历程前进”“阳光体育大课间”趣味争章活动;结合乡土课,开展了“闽南语文化进校园”争章活动等,这些活动无不体现了雏鹰奖章与新课程的有机衔接,在常态化活动中迁移进时尚元素,吸引了更多队员的喜爱、激励了更多队员乐于参与,为孩子们的可持续学习注入了生机与动力,所达到的育人效果也更加显著。

2.“雏鹰争章”与热点问题相伴

各种节庆日、纪念日是开展传统教育的有效契机。多年来,学校将热点活动与“争章”活动紧密相伴,紧扣2008北京奥运,开展了“阳光体育,喜迎奥运”综合游戏活动比赛,争评阳光体育章;抓住建国60周年这一教育契机,开展“心手相牵同祝福,祖国发展我成长”系列活动,争评感恩章、民族精神章;结合建队周年举行了“红领巾绽放红十月”“时尚低碳,绿色中国”等主题实践活动,争评入队章、环保章;立足每年“六一”儿童节,开展了“创和谐校园享多彩童年”校园文体科技艺术节活动,争评艺术章、科技章;面对灾情,踊跃组织“手拉手,我与灾区人民心连心”募捐活动、“心系灾区”文艺汇演等,争评手拉手章等。结合胡锦涛总书记的贺信及第六次全国少代会的精神,开展了争当“四好少年”活动,争评爱国章、诚信章、岗位责任章等。

3.“雏鹰争章”与品牌活动共舞

“心手相牵”“少年军校”“红领巾银行”是学校的德育校本课程,也是我校的三大德育品牌活动,它们也成了我们“争章活动”的良好载体,在精彩纷呈的活动中,我们引导队员们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争章。

(1)“心手相牵”,两代人共成长。惠安实验小学是“心手相牵”国际项目福建省实验学校。近年来,学校又对该活动进行深化、拓展,立足乡土,注重科研,开展了“入队仪式”我与父母共见证、“我是海西小主人”“心手相牵同祝福、品味快乐共长”等系列活动,架起孩子与家长间的情感之桥。一枚枚“感恩章”在这些活动中产生。

(2)“少年军校”,亮丽的风景线。与武警8714、空军94659部队签订共建协议,探索出一条德育与智育、训练与学习两不误的新路,使少年军校不仅成为惠安实验小学的德育品牌,更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和亮丽的校本课程。“国防章”“民族精神章”成为这项品牌活动的宠儿。

(3)“红领巾银行”,奉献与爱心同行。对“红领巾银行”进行扩张,促使操作模式进一步完善,活动领域不断拓宽,银行的内涵进一步扩大。“红领巾银行”,下设三个分行,分别是:道德银行、绿色银行、爱心银行。道德银行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绿色银行敦促学生争做环保小卫士、爱心银行则倡导奉献与爱心。“红领巾银行”,敦促队员争当快乐的道德富翁。“环保章”“文明章”在这项活动中大放异彩。

四、拓宽渠道,评价多元

1. 创新课程,让“雏鹰争章”拥有崭

新的平台

树立全员德育理念,与学校教导处强强联手,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创新课程设置,不仅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还让“雏鹰争章”活动拥有崭新的平台。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坚持“确定内容———生成主题———开发资源———形成教材”的过程。先后开发了《惠安实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促进了我校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开发《书法》《经典诵读》,传承祖国悠久历史文化,丰富课程内涵;开发《有趣的生活游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技能。

推行“快乐星期五”,将每周五下午的课程全部调整为活动类课程,包括班队课、书法课和棋类课,给学生创设一个愉快轻松的“周末”。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内容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至今已连续开展三届。活动中坚持做到100%学生参与,100%学生有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培养。于是,一枚枚校级特色章在这些课程活动找到合适的土壤,生根发芽。

2. 走进社区,让“雏鹰争章”拥有广阔的空间

“雏鹰争章”活动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完善了少先队活动体系,促进了少先队教育的本土化、生活化、系统化,使素质教育的手臂得到延伸。丰富多彩的奖章引导孩子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一枚枚小奖章如同一根根纽带,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参与到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舞台中来。社区成为队员们活动的一片崭新的天地,是孩子们假日活动的新舞台。这里蕴藏着各行各业的“能人”,都是优秀的校外辅导员,是孩子们活动的最佳组织者,引领者。依托社会与社区的力量,我们的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崇武沙滩保护计划”“寻该家乡有趣的地名”“惠女与惠雕”“中新社区是我家”等一个个有趣鲜活的社区争章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了许多书本中没有的知识,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

3. 评价多元,让“雏鹰争章”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为了让活动能体现出实效,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学校制定了全方位的评价激励机制。

一是及时评价。一年段每一位同学人手一册《雏鹰争章手册》,二至六年段,人手一张《奖章带我去飞翔》争章表,争章表由各小队队长统一管理,以便每月的填写、颁章、汇总统计。

二是定期表彰。每月各中队获得奖章的学生在班级张榜公布,每学期根据队员的得章情况,学校评选表彰“十大道德富翁”“绿色小天使”“四好少年”等,并以文字加照片的形式在校门口的宣板地进行宣传。每学年约1300多人次获得基础章,1100多人次获得特色章,500多人次获得“道德富翁”“绿色天使”“三好学生”“四好少年”“优秀队员”称号等。他们不仅能获得更多的在图书馆借书与学校绿色网吧上网的权利,还可获得学校寄送给家长的喜报。同时,在学生的期末成绩单上增加道德银行存款与贷款一栏,使之成为评价一学期来学生道德行为表现情况的重要依据。

篇4:活动中育人 体验中成长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从日常抓起,从基本要求做起,为此,我校开展了“行为规范训练月”活动,坚持做到一月一个主题,一周一个重点,把学校的规章制度细化成一个个具体的口号和行动。我们从最简单的日常行为规范入手,科学有序地进行训练,把大的、宽泛的要求转变为小的、实的具体活动,“以小见大”,这样学校有方向,教师有抓手,学生有目标。

二、开展“531”争星活动,形成“步步高”评价模式,让学生体验成功。

1“争星”活动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小学生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争星让他们通过努力得到了表扬,他就会觉得自己很棒,说话、做事的胆子也大些。如:二(1)班薛睿同学在一年级的时候,拼音都不会,更别说写字了,总是歪歪扭扭,为此,同学们不免会有反响,他也垂头丧气,感到厌学。为了激发他的自信心,班主任高新华老师为他补习没学好的功课。如读拼音时,多次读得准时,奖上一颗“拼音有进步”的进步星。后来他一遍一遍地自觉练习,拼音终于过关了。现在他是二年级的学生,上学期语文91分、数学90分,正慢慢步入了优等生的行列。

2“争星”活动促进了学生自主教育。激励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当被赞扬时,大脑会兴奋,心灵会愉悦,进而转化为内动力,“争星”就是为满足学生的需要创设的,学生要想得到别人的赞扬,就得努力,就得按《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去做,努力向明星学生标准看齐,这个努力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自主教育的过程。当他达到一个目标时,还想达到第二个目标,第三个目标,在这个漫长的自醒、自悟、自律的过程中,各种道德规范都会内化为素质,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受用终生。

3“爭星”活动让优等生更优,学困生变优。我们的活动体现在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内容全、层次明,小组、班级、校级间有坡度,这给优等生提出了努力的方向,也给学困生提供了创优的机会。六(1)班的于中涵在她日记中写道:“我的变化,我的快乐,都是我努力换来的,而我努力的源泉就是一个个小小的‘星星’,它是我黑夜中的照明者,它又像一台电脑,储存着我成长的历程……

4“争星”活动促进了家校联合。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而“争星”活动就像一条纽带,一头连着家庭,一头牵着学校。在家长会上,家长看了争星栏,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知道了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地方很优秀,什么地方有不足。在反馈中,有个家长写到:“这一活动很神奇,让我的孩子改掉了不少的坏习惯。自从学校开展了活动后,我的孩子变了,变得懂事、好学、有礼貌、爱劳动了。我们很感谢老师,很感谢学校!”

三、科学有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我们对此项活动的遵循的原则是一读、二品、三践行。具体做法是:

1诵读做到定时间,经常化。每个阅读时间教师要领着学生背诵,还要在黑板右侧以“每人一绝”粉笔字展示的形式将弟子规内容写在上面,让学生抬眼就可以看到,课间随时可以背诵。

2以小组为单位评比,超额背诵的小组全员奖励,重重奖励组长,发挥小干部的带头作用,让他们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如果小组有一个同学拖拉,整个小组就没有荣誉,对于背诵好的小组教师还为他们整个组添加一颗学习星。

篇5:在实践中成长在体验中创新

基础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未来人才的基本素质差别不仅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差别,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的差别,而创新能力恰恰处于重要之地,而制定创新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差异性的教育。

要创新,不是从主观意志出发,凭空想象,是要通过实际动手操作的。所有的一切想法都要靠动手,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一、实践活动发挥课程效应,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改变以‘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弊端,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儿童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对自我、自然、社会、科技、文化引起足够的关注,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拓展学校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让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学会使用视听媒体,收看有益节目,以家庭实践活动为辅助,也许增知,以劳辅德,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丰盈实践活动内容

如何来开发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呢?《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要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拓展,真正做到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同时,这些教育基地类别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还可以邀请基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基地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们欢喜地走出校园,领略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地方的历史文化。目赌了高科技生产的神力。综合实践活动赋予了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

三、让学生走向社会,在体验中成长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是学生与小组为单位,就社会发展的某一现象进行调查,弄清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的一种研究策略。是学生走进社会,感受生活的极好形式,可以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勇于实践的能力。通过各种社会性的调查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现状,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让学生体会参与社会服务的意义,熟悉各种社会资源,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锻炼自己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

篇6:在体验中成长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时间在一秒一秒地流逝,我们在一点一点地成长。从懵懂无知的天真孩童到意气风发的沉稳少年,我们有过许许多多的难忘经历。在这些经历中,我们品味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也收获了人生的成长与快乐:一次难忘的家务劳动(洗衣、下厨、搞卫生等)让我们体验到劳动的艰辛,懂得了感恩父母;一次难忘的旅行,让我们领略了自然的神奇,感受到生活的多彩;一次来之不易的成功,让我们体验了付出的重要,明白了奋斗的可贵„„

请以“在体验中成长”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来展示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吧!

要求:①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②文章不少于600字;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④文中不得出现泄露考生身份的人名、校名、地名。【题解】

这是一道给材料命题作文,文题导语已经明确告诉了考生此次作文的重点,即叙述经历、品味生活、感悟成长,并给了几个方向的提示。

写作中,应该致力于以下几点:

(一)精心选材,写好一次亲身经历。所写的经历必须有触及灵魂的深刻感受,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有真情实感,才会情理兼具。同时,还必须对这次经历进行生动、具体的叙述,力求再现具体可感的生活情境,尽显生活的精彩,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二)情理兼容,表现出成长的体验。对所经历的生活进行描述时,应让“情”洋溢于字里行间,使“理”蕴含于经历之中。可以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人物的对话,寓情理于景物的描写中,或是直抒胸臆,表现生活的情趣或所蕴含的哲理。

(三)升华主题,抒写对成长体验的感悟。成长是一个过程,感悟是一种收获。在记述生活经历的过程中必须表达出自己的感悟。成长既然是一个过程,就应该表现出它渐变的动态轨迹。因为人对事物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自我成长的感悟,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需有一个过程,这才合乎情理,合乎认识规律。抒写对成长与快乐的感悟,可以通过议论来表达,也可以通过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来表达。这种感悟语句最好安排在文末,当然也可以出现在文首或文中,要根据需要而定。

此外,文题所要求的四个方面,切不可忽视。【佳作展示】

在体验中成长

我是一个出生在农村的孩子,山间的一切对于我而言,并不陌生。

从小我便与父母在山间行走,那陡峭的山坡、悬崖,那蜿蜒曲折的山道„„我能想象出,炎炎烈日下,刺骨寒风中,我的父母是迈着怎样沉重的步伐,长年累月与重重大山相伴的!

青山环绕,溪流弯弯,外婆的家在离我家不远的青山绿水间。在外婆家的那些日子,我常伴着外婆上山放牛。那是一幅幅惬意的放牧图,也是一曲曲悠扬的放牧歌。牛儿悠悠地摇着尾巴,缓慢前行,脖子上的铃铛发出清脆的声响。我手里拿着长长的木鞭——一种极普通的木条,路边随处可见,神气地扬着。外婆带着我,给我讲放牛娃的故事。外婆的故事中总是有山有水,有在溪流中游泳的牛,还有成群的放牛娃„„每当此时,外婆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微笑,那微笑仿佛是故事的一部分。

“从前有个放牛娃,把牛赶到山上的路旁吃草,自己却与放牛的伙伴到溪边玩耍。不料突如其来的大雨吓跑了吃草的牛,也吓坏了放牛娃和他的伙伴。放牛娃跑回家时,才想到把牛丢了。正要出门寻牛时,放牛娃发现雨帘中正不慌不忙地走着两头回家的牛„„”

我想,当时的放牛娃一定又惊又喜——外婆脸上洋溢的笑容告诉了我。

我不知道到底时隔多久,父母的青丝添上了白发,我长大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外婆也在岁月流转中逐渐衰老。

外婆去世时,我们不在她身边。再回到那座大山时,只看见外婆无数次进出的家。那是一栋风格古朴的吊脚楼。房中光线不好,有些角落很昏暗。而此刻,黑与白却映衬得如此鲜明。房子中间,便是外婆的遗像,是那永远定格在时空中慈祥的微笑„„

我突然读懂了外婆讲故事时的那种微笑,那对自己牛群满意的幸福微笑,以及期盼儿女们回家的真诚微笑„„

原来对儿女的守望,也是大山深处父母们的一种期盼,一种幸福„„

【点评】叙写特定的生活环境,展现体验到父母长年累月与重重大山相伴的艰辛与劳苦的感受;叙写跟外婆度过的一段生活,以及后来瞻仰遗像的情景,含蓄而深沉地表达出在体验中成长的主旨:描写生动,画面优美,语言清新,是本文的突出特点。

在体验中成长

有一种爱就像阳光,能给你温暖,给你力量。

上初一时的一天,由于放学后值日耽误了时间,我走出教室时,天已降下巨大的黑幕,我心中除了恐惧还是恐惧。不知为何,每次我害怕时,首先想到的便是爸爸。算了,他远在千里之外,想也是枉然。

凑巧的是,那天妈妈也不在家。我又急又怕,还是决定到校门口的电话亭给爸爸打个电话。

我颤抖地拨着电话号码,每拨一个数字,就犹豫一阵,“我们三个就像吉祥如意的一家„„”电话通了,我的心跳得好厉害。“喂,谁呀?”我久久不敢出声,喉咙好像被什么卡住一样。“说话呀,是谁„„”爸爸催促道。我还是不敢出声,电话里只剩下我呼吸的声音。“爸,我是蒙蒙。天黑了不敢回家,我怕„„”“别怕,学校离家不远,男子汉,怕什么?将来怎么独自闯天下!”“那,那好。”我含着眼泪放下听筒。

我决定自己回家。爸爸的话让我感到羞愧。爸爸说得对,我是男子汉,天黑了不敢回家,岂不成了笑话,这样下去怎么会有出息,将来怎么闯荡天下?想到这里,我浑身增添了许多力量,顿时有了勇气。于是,我抬起头,沿着微弱的路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心情是那样畅快,脚步是那样有力。走着走着,父亲高大的身影突然浮现在我的脑海,他和我有说有笑,一路向家里走去„„

生活,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距离隔不断父母的爱,即使不在身边,心灵也照样相通。父母之爱就像阳光,即使再遥远也能给我温暖,给我力量,让我永远不觉得孤独„„

篇7:在活动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

白银区第三小学 寇贤英

体验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德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过程。一个人理想信念的确立、思想品德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在实践中完成。对于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的少年儿童来说,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起始阶段,他们的成长成才尤其需要不断地获得需求的满足和成功的激励,需要主体的参与和积极的内心体验。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使少年儿童在体验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意识,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在社会激烈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我校大队部为学生营造了以下体验实践活动阵地:

阵地之一:升旗仪式

升旗台展风采

升旗手、护旗手、礼仪队、主持:

每周一例行的升旗仪式的升旗手、护旗手、礼仪队、主持由各中队民主评议后产生。对这些同学的的选拔只有一条标准:“你进步了吗?”不断超越自我,克服自身的缺点,那便是他的亮点。当升旗手佩带红色绶带,拉动绳索,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注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他们比任何一个人更能感受到仪式的隆重和庄重,心中迸发的是更为强烈的爱国热情。

国旗下的演讲内容:

大队部每周提前一周公布国旗下的演讲内容,面向全校学生征稿,优秀稿件在国旗下演讲。

国旗下的演讲:

每学期开学,大队部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要求同学们踊跃报名,参加国旗下的演讲。报名学生由大队辅导员和宣传委员培训后在国旗下演讲。

多年来,我校从未停漏过一次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积累下来的资料已是厚厚的一叠,我校升旗仪式已成为学校品牌活动。

阵地之二:各中队黑板报、手抄报。

品味设计的乐趣

学校里有大批绘画好、写字好的学生,学校的24块黑板报都由他们负责。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各自的特色命名,每学期出版两次不同内容的黑板报,并接受大家的评议。他们精心的设计,使老师省心,让同学们看得开心,真是一举多得。我校的手抄报宣传廊,由4-6年级学生布置,每月一主题,手抄报版面整洁,内容丰富,独具一格。学校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在学期末给予表彰奖励。

阵地之三:红领巾广播站

尝试创新的愉悦。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建立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成立了“红领巾广播站”,成立了“三队”工作室,播音队、小记者队、编辑队面向全校生公开招聘,择优录取。

“红领巾广播站”每周星期三定期广播校园新闻(学校活动,大队部将要举行的活动。好人好事);优秀稿件,学生童谣、诗歌、作文;

红领巾广播站为学生传递信息,传播友情,让学生体验爱心,感受创新。学生在广播站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特长和才智,体验、收获着成功的喜悦和与困难作斗争的快乐,在体验中一天天成长。

阵地之四:小组活动

参与中体验快乐

我校大队部成立的“文明小使者”、“文明监督员”、“红领巾监督员”体验活动,已经成为学生非常喜欢参与的活动。

文明小使者由大队委自愿报名,每组6人,每天早晨7:30—7:40中午2:20——2:30在学校大门口站岗,迎接老师和同学,检查指导全校同学做眼保健操,中午指挥放学路队。

文明监督员由4—6年级学生自愿报名组成,每组12人,制止庭院、教室、食堂不文明行为。

红领巾监督员由大队委组成,督促全校同学佩戴红领巾。

两周一次的主题都会已是我校少先大队的常规活动,学期初大队部根据德育活动主题和节日特点制定本学期中队活动内容,不同的年级围绕同一个主题开展不同的活动。由于队会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一致好评,白银电视台《今日关注》报道了我校主题队会的开展情况。我校每学期召开春季和秋季两次运动。运动会的口号是:人人参与,健康成长。有运动特长的同学参加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没有运动特长的同学,自由报名参加由大队部组织的各种活动小组:维护秩序组、播音组、发奖组、救护组、新闻组、传递组、摄影组、裁判组。大队部对表现突出的各组学生及时进行表彰奖励。

阵地之五:网络

体验网络的新奇。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连通了千家万户,我校为了引导学生正确上网,成立了学校网站,让学生在学校网站了解世界,并设置自己的网页。每学期举办一次 “春蕾杯”电脑设计创作大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舞台,学生作品《可怕的战争》、《树木保护神》分别荣获甘肃省中小学生电脑设计创作大赛一等奖、三等奖。

阵地之六:雏鹰争章

争章中体验成功

雏鹰争章是少先队的特色活动。我校为了提高少年儿童的全面素质,更好的配合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少年儿童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雏鹰行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少先队活动中,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争章活动,“雏鹰争章”细则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白银区三校学生日常行为好习惯》为主要内容,根据少年儿童特点,结合我校实际,开展独具特色的三小“雏鹰争章”活动,活动共设五枚章,即德育章、学习章、礼仪章、卫生章、安全章。同时各中队开展雏鹰小队活动,把本中队学生分成八个雏鹰小队,各小队根据每个成员的争章目标,不断策划、开展各种学习实践活动。每学期各小队根据五项争章内容设五面红旗,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开展争章活动。

中队辅导员周周对学生进行评价,学校大队部每月定期检查各中队雏鹰争章开展情况,每学期末对各中队争章突出的学生和小队进行表彰奖励。

我校雏鹰争章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小处入手,让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并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很受师生的欢迎。

我校少先队体验活动红红火火,三小的少年正展翅飞翔,体验着新奇,体验着收获,体验着快乐,三小少先大队将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塑造一个永远的春天。

篇8: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品德课程追求回归生活, 其实就是要探索人的生命涌动与理性超越在生命活动中的有效结合。这样才能发挥课程的作用, 更多地给予学生温暖的感化, 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 唤醒、激活他们心中潜藏着的对于美好生活与美好事物的向往, 使学生在生活中享受具体、丰富的道德训练, 发展道德智慧。这种智慧是对人生的理解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基于以上认识, 我尊重儿童道德发展的内在需要, 引导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 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 用自己的情感去热爱生活。

一、积极感受, 充分享受

我们追求的“让学生在享受中成长”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确定“知行融合”的有效途径, 落实在具体课堂上就是寻求道德传递与个体体验相统一的切入点。

这个切入点既能在课堂上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以引发和调节社会道德的个体化, 又能作为学生个体品德社会化的内在保证。于是, 循着课程标准的基本走向, 我们走进课堂。当我们把目光锁定在“高情感”这把开启“德性生长”大门的钥匙上时, 我们感受到了课堂上洋溢着的生命气息。

我有幸聆听了一年级的品德课———《认识新朋友》。老师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照片带进课堂, 对着照片说故事, 展现特长作自我介绍。一个学生讲述着照片上自己打球的故事, 那虎头虎脑的样子很快让同学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威尼”;一个学生把自己的淘气事一股脑儿搬了出来, 在愉快的笑声中, 一个“乐乐猴”的形象印入同学们的脑海;听着小伙伴把自己的藏书放进了班级的图书角, 许多学生心中的“爱心鸽子”在飞翔;看到身边同学的才艺展示, 学生们羡慕的眼神在告诉我们:要和这个“小松鼠”交朋友。课堂上, 沉思凝眸间最让人心动。那一瞬, 课堂成了生命相通、心灵相约的场所, 情感所激发的人性的闪光不是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拥有的, 而在课堂安详而活跃的氛围中, 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心灵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张扬。是什么让品德课如此美

令学生终生感动不已。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冷血”, 课堂就会死气沉沉, 就谈不上平等民主的交流了。另外, 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各不相同、千变万化的, 时而愉悦、稳定、平衡, 时而烦躁、波动、紧张;时而积极自信, 时而消极自卑;对教师基本是感激、信赖、亲近, 个别也会有戒备、疏远, 甚至对立的一面。要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最佳, 教者在教学中应始终保持宽容、轻松、愉悦的情绪带领学生共同去探讨和学习, 这样才会从情感层面和学生形成“共鸣”, 从而在心理上实现课堂的师生平等和教学过程的民主化。

三、让学生“存异”, 做学生辩论的对手

新课标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要学生敢于勇于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求知欲、发现欲、创造欲都是一个人的本能。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平等、民主、自由的空间和氛围, 所以教师在课堂一方面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设计探究话题, 创设发散情境;另一方面必须关注和尊重学生课堂上提出的见解, 而不能轻易地用参考书上的观点或某位专家的观点或者教者自己的观点来忽略、排斥、否定学生一些有着自己真切体验的个性化见解, 否则教师不但不能打开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反而会给学生思维设置了一中瓶颈或藩篱, 严重地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要平等民主, 课堂上就不能完全“求同”, 应鼓励学生“存异”, 教者对一些个性化的观点要敏锐指出其价值所在, 这样既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 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思考、创造、表达的积极性, 让课堂上“百花齐放”“万家灯丽?在这堂课里, 我们享受到明净而纯洁的、那种被人们唤为“情感与态度”的东西。我们知道, 课程标准把“情感与态度”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 教材内容哪怕是阅读部分, 如《奇妙的冬天》《春天的盛会》……也是篇篇美文段段情。当我们把学生带入极为丰富的高情感地带时, 学生的课堂感受将更愉悦, 内心体验将更深刻, 道德评价将更准确, 反应选择将更敏捷, 品德学科也将走进“带着情绪去体验情境的第三个时代”。

二、珍藏感动, 享受感动

感动是对生活的感恩, 感动是一种幸福。学会感动, 是生活所需要的。感动是对生活的精神融入, 是对人生的珍视。与感动同行, 我们才能发掘出有价值的东西, 能更敏锐地发现、开发、利用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感动是对真善美的心灵回应。

感动源于对生活的挚爱, 源于对生命意义的领悟。细腻地感受生活, 我们会发现感动是无处不在的。因此, 我们要让学生沉静地融入生活, 让他们的心细腻起来、敏感起来、柔软起来, 相互分享体验, 分享感动:从老师新添的几根白发里读出呕心沥血的感动, 从妈妈清晨起床时蹑手蹑脚的动作中读出体贴关怀的感动。如果我们能引领学生细细地体味生活, 就会发现感动的天地是那么广阔, 我们和学生就能从普普通通的生活里, 感应到更强的情感“电流”, 享受到更多的心灵感动。

三、回归真实, 享受真实

教育, 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孩子们把自己成长中的苦恼、成长中的乐趣、成长中的收获, 通过各种形式与同伴、老师、父母进行思想、情感, 方法等多领域的交流和探讨。然而, 我们有没有想过:这种交流是否赋予了真情实感?是否以真实为基础, 孩子是否用漂亮的语言“哄”着我们?我们身为师长、父母者是否反思和检讨过自己在教育上的失策和误导?当教育与真实“分家”的时候, 那是教育的悲哀!社会的悲哀!

1. 真实的德育应该以人为本, 充满人性

我们要教会学生, 也要教会自己, 学会宽容、学会欣赏、学会悦纳。学生由于个性、家庭、年龄等各方面的差异, 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爱好、审美习惯、价值观念, 教师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

火”。有时就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可以适当“分类”“分派”, 这样可以使观点产生碰撞和交锋, 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四、让学生“互评”, 做学生点评的听众

课堂上实现平等民主, 对学生课堂回答评价的渠道和方式的变化也是极其必要的。教师为了避免学生在冷落、批评、斥责中苦熬, 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在课堂上要全力去找学生回答的闪光点, 让学生在老师的表扬声、赞美声、鼓励声中学习。但一味地叫好、廉价的赞颂, 时间长了, 学生也就麻木了, 也就失去了课堂评价的效果。除了夸奖和鼓励外,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评价是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回答受到了同学、老师的关注和重视, 让教师和学生及时指出其价值所在, 鼓励学生之间“互评”和学生评价老师, 即使不同意对方的观点, 在提出自己想法的同时, 也会使学生产生平等感和主人翁意识, 从而激发他继续思考、表达甚至论辩的积极性, 促进课堂教学过程的民主化。

在课堂实际操作中, 有时一个教学步骤中就体现了“同步”“共鸣”“存异”“互评”四种精神,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甚至在一节课的不同教学步骤中都需要不停地转换角色。当教师把在课堂组织和课堂设计和教者性格特征融为一体时, 便最终在教师角色定位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样更有利于贯彻新课程精神, 实现教育教学的真正改革。

(阜宁县陈集中学)

基本能力考试是考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新创造能力, 决不会是机械记忆。

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重, 学生大都喜欢上体育外堂课, 基本能力的考试又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 如何让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学到丰富的理论知识呢?体育与健康这一学科特点就是从实践中得出理论, 用理论指导实践,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学生学习起来会事半功倍!

一、系统学习体育项目带动理论知识的学习

1. 体验动作, 总结理论

体育项目丰富多彩, 包罗万象, 但归纳起来有田径、球类、体操等。每类中的每一项具体项目在外堂课的学习时, 要让学生去练习、去实践, 比如说足球, 学习脚背正面踢球, 动作要领需要几分钟才能记下来, 让学生一脚踢出去, 所有的感觉都有了;还有基础的田径教学, 基本动作系统地安排到每一节课中让学生去做, 动作技术实践得多了, 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就全面牢固了。

2. 学习运动项目, 延伸相关的理论知识

学习篮球运动的同时不单学习技术、战术, 篮球的起源、发展, 相关的裁判法, 中外篮球明星等与篮球有关的文化, 也让学生了解掌握, 加上惊心动魄的篮球实践活动, 学生对整个篮球运动的学习就比较全面具体;学习投掷铅球时, 铅球的比赛规则、丈量方法同时学习, 再进一步延伸到整个投掷类项目, 甚至所有的田赛项目的比赛规则, 告诉学生田赛运动比赛时预决赛取最好成绩。现场教学, 现身说法。每一节课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体验动作的同时总结学习理论, 学生学习有兴趣也会记忆深刻。

高一、高二这两年, 我们把基本的运动项目都让学生学习体验, 学生对动作技术都比较熟练, 相关理论知识的了解也比较全面, 充实了知识, 增强了能力, 因为理论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学生还会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二、体育实践活动带动健康课程的学习

高中课程中的健康教育大多数也是与体育有关的健康教育, 所以利用体育外堂课学习的项目带动健康课程的学习, 比单纯记忆理论知识效果要好, 学生印象深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效果更加明显。

1.运动项目与营养的教学

在外堂课上学习田径运动项目的同时, 可与营养结合起来, 告诉学生发展肌肉耐力多摄取定位食物中的肉碱, 心肺耐力多食含铁

衡量、评价。应该塑造灵魂, 张扬个性, 让孩子在教师开明的态度中, 回归天性, 真实地暴露、自由地舒展。教师要有多元的德育观, 允许不同的价值观念并存, 要营造多元价值并存的空间, 提供足够的自由表达与争论的机会。比如:学生不善交往, 不要一味指责;学生挑吃, 不要讽刺;学生自私, 不要急着要批评。

2.淡化说教, 教育无痕

“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是一个享受心灵成长的过程。能让我们的学生在不经意间得到熏陶, 有所感悟, 产生心灵的感应, 从而由内到外地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 得到升华。比如:有一位女孩子, 她的计算器不见了。女孩子看到班上另一位女同学用的计算器与她的一模一样。老师悄悄找到那位女同学, 平静地对她说:“别人丢了计算器, 和你用的一样的, 请你帮忙回家找一找, 你会不会当成自己的带回家了呢?如果真的在你那儿, 明天就带来给老师, 好吗?”第二天, 计算器就回到了主人的手中。老师表扬她拾金不昧, 这位学生的脸顿时红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刻骨铭心的。

高的食物, 力量和速度多食高蛋白, 一切体育运动多食糖类。学生跑完后, 会感到肌肉酸痛, 可以告知学生哪些食物利于恢复体力———多食豆类、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中和体内乳酸, 缓解疲劳, 多喝淡盐水保持体内平衡。学生会记忆深刻, 比单纯在内堂课上说效果要好许多。

2.运动项目与预防疾病的教学

一切中低强度的耐力项目对人的心肺健康都有益, 耐力项目还能治疗肥胖, 轻松体育可以治疗糖尿病, 有氧操的练习对心脑血管疾病有治疗作用等。

3. 运动项目与心理健康的教学

体育课上根据学生活动情况、参与运动情况, 更容易了解学生性格特点, 发现学生的心理状况, 或者说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告诉学生, 锻炼哪些项目有利于治疗或缓解哪些心理问题, 如练太极拳可以培养自制能力, 防止急躁;多参加球类运动, 可预防自卑和孤独等。

三、课前一分钟积累知识点

用一句话能说清楚的知识在正式上课前用一分钟的时间告诉学生, 如世界环境日、艾滋病预防日、奥委会成立日期等, 重要人物如顾拜旦以及和他有关的事迹等。

还有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的环境保护, 避免生活恶性等章节与体育的联系相对较少, 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自由准备的时间学习知识点, 告诉学生, 酸雨区、环境污染原因及种类, 艾滋病的有关知识也可以一并告诉学生。日积月累, 学生知识储备就会越来越丰富了。

学生高中几年的体育课上完, 感觉比较充实, 系统掌握了各项运动技能, 锻炼了身体, 增强了能力。如果外堂课上“放散羊”, 内堂课死记硬背, 学生即无兴趣, 也不利于基本能力的学习, 更无法提升素质!即使以前不考基本能力, 我也坚持这样上课。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增强学生健康, 提高学生知识水平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况且给予是一种幸福, 将自己所学、所会、所能给予自己的学生, 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在新课程改革中, 体育课如何上, 如何促进学生基本能力的学习和发展, 一直是体育教师面临的问题, 希望我的做法和体会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启示, 进一步推动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

(1.临沭县实验中学, 2.临沭县第二初级中学)

3.给学生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

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不断生成的。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真实情境和教育契机, 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 考虑学生的需求, 关注学生的状态, 让学生在一种宽松的心理状态下真实地敞开心扉, 放飞思想, 进行心灵的沟通。面对课堂生成的问题, 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态, 因为“课堂是涌动着的生命”, 生命是丰富的、多变的、复杂的, 所以对不同的生命也应有不同的解读。学生在这样真实的课堂中快乐地探究着、享受着过程。学生就应该在这样的氛围中享受着成长的快乐。

上一篇:高考数学考前必看理下一篇:口才训练方法,伟人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