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锻炼精神

2024-04-07

在活动中锻炼精神(精选8篇)

篇1:在活动中锻炼精神

在活动中塑造精神

------温水镇中学德育经验材料

长期以来,温水中学始终以“行为立德”为原则,坚持树立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夯实思想道德基础的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一代新人,深化德育教育内涵、强化理想信念,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开展生活德育、体验德育等实践活动,提高了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果。

1、关爱弱势群体的捐赠活动

学校关爱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以向有困难的学生捐款、捐物为切入点,在学校开展捐赠活动。对学困生、贫困生、孤残青少年、留守儿童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帮扶档案和关爱组织,协调和争取社会力量,使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青少年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基本要求得到满足,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

2、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

为了使学生们懂得感恩、诚实守信,我校利用各种节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如:三·八节、母亲节教育学生感恩父母、教师节教育学生感谢师恩、清明节感恩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献身的烈士们,并通过小品、快板表演,板报、班队会宣传等形式教育学生们懂得感恩、做人要诚信。每年的教师节、新年,老师们都能收到学生们亲手制作的礼物;每到期末,都有就读大学的学生回母校来看望自己的老师。九年级学生王玉琴因为父亲全身瘫痪,她一边学习一边照顾自己的父亲,洗衣、做饭、喂猪、扫地、干农活,以瘦小的身躯为父母分忧解

难,在逆境中坚强、乐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迎接困难和挑战,在花儿一样的年纪里,唱出了一首感人的自强之歌。被评为“宝鸡美德少年”。

3、“遵章守纪、争做文明陇县人”主题实践活动。

学校组织编印了《温水中学学生手册》,人手一本,做为行动指南,丰富多彩的开展“遵章守纪,争做文明陇县人”的主题教育,组织我校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在家庭、学校、社会参加实践活动。如在学雷锋纪念日带领学生们走上街头进行义务劳动;在禁毒日配合派出所带领学生走上街头宣传毒品危害;防火期带领学生学习防火知识,宣传火灾的危害等活动,教育引导全体学生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的活动鲜明且与时俱进,能根据当前形势确定活动主题(如“改陋习树新风”、“做文明小公民”、“爱我家乡从我做起”、“五心四好”、“注意安全,珍爱生命”、“热爱劳动我能行”、“保护环境爱我家乡”、“中华魂精神激励我”等等)。学校也结合节日文化开展了各类主题实践活动。(三月的学雷锋活动月,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做好事;四月的学英雄活动月;五·一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劳动;六月的环保日组织保护“母亲河”活动;七·一举行诗歌朗诵会、广场文化专场演出;十·一组织“庆十一暨校园艺术节”活动。)

4、组建各种学生社团,积极开展活动,多方位地培养学生能力。

成立学校的广播站、体训队、校风校纪督促队、科技活动小组和各种球类代表队。学校每年一度的“艺术节”更是吸引了全校学生的参与,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特长的发展。七年级学生张胜蓝同学科技创新项目“引渭渠防溺亡改造方案”荣获第28届陕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温溪不冻”课题正在调研之中,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家乡的感情,锻炼了探究分析能力,塑造了严谨的科学精神。

我校的德育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德育工作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作,是一项不断超越自我、持续发展的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全体人员将查找不足,学习先进经验,积极探索新的渠道,加快发展的步伐,使德育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温水镇中学

2014年2月

篇2:在活动中锻炼精神

我有幸来到了胶南市一所美丽的村小----中心小学。虽然学校很偏远,但是中心校的领导及同仁们的热情好客让我内心倍感温暖。

我执教的是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在进入课堂时的一刹那,我深切地感觉到了农村孩子们的淳朴、热情、可爱。上课期间,他们那种求知的欲望,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真的让我从心里感动。这次送教活动,使我更进一步感受到,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只有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相互的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才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送课下乡活动促进了自身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篇3:在活动中锻炼精神

笔者就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资源、评价方式三个方面谈谈跳跳球在幼儿园体育锻炼中的运用。

一、教学形式要根据幼儿的实际特点进行组织、调整

1. 孩子的榜样示范作用不可忽视。

跳跳球活动取材方便, 无固定模式, 幼儿不仅可以自由结伴, 也可以单独玩耍, 而且花样繁多, 它扩大了幼儿的游戏内容、丰富了幼儿的生活。我班幼儿经过一学年的努力, 学会并掌握了友情跳跳球、跳跳球操、越障碍跳跳球、花式跳跳球、投掷跳跳球等十余种跳跳球花样。在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活动中, 跳跳球可以说是最为复杂和综合的项目, 它不仅需要手、眼、脚的配合, 还需要身体的平衡性、协调性。但只要幼儿能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 便会激起追求成功的理念和力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 老师并没有过多地去强调让幼儿应该用什么形式来跳, 什么形式来学, 而是根据每位幼儿的特点进行指导。

案例:第一次活动时, 笔者为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个跳跳球, 小朋友们三三两两地集中在一起, 有几个小朋友拿着跳跳球不知怎么玩, 有几个小朋友把跳跳球扔在地上, 你拍一下, 我拍一下, 在玩“拍皮球”的游戏。有四五个小朋友拿着跳跳球准备跳, 但基本的“平衡”动作都没有掌握, 所以有孩子站上去就从球上掉了下来。只有悠悠小朋友能稳稳地站立在跳跳球上。经过分析, 小朋友们还没有跳跳球的基础, 因此只能从简单的示范、操作入手。从中也发现, 榜样的示范作用不可低估。第二次活动, 笔者仍让小朋友们自主玩跳跳球, 运动能力强的孩子尝试几次后便能在原地跳跃两三下了, 这时他们就兴奋地告诉我:“老师, 我成功了, 刚才我跳了三下。”“我也跳了两下。”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没有成功, 渐渐地, 他们失去了继续尝试的热情。有的寻求老师的帮助, 有的坐在地上随意玩球, 有的则看着同伴玩。眼看活动很难继续下去, 这时昆昆边站立跳跳球边嘟囔着:“我在家练过的, 我来试试看。”于是, 他就不停地尝试, 终于站在了跳跳球上, 他兴奋地大叫起来:“老师, 我成功了。”几个孩子见状, 纷纷来请教昆昆。而往往能力强的孩子会有带动作用。陈鹤琴先生曾提倡“儿童教儿童”, 因为“一教一, 一带一”这两种结合形式可以使能力强幼儿带能力弱的幼儿。在结伴玩的过程中, 不仅被教者得益, 施教者在巩固自己所学技能的同时, 也获得了发展的机会。

2. 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以及通过各种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竞赛活动, 激发幼儿对跳跳球的兴趣。

针对孩子们的实际情况, 笔者和班级老师经过讨论认为要让小朋友主动地去学跳跳球, 首先要激发幼儿的兴趣, 设计一些创新的活动也有助于引导孩子积极参加游戏。我们根据大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设计了“糖果娃娃学跳跳球比赛”的活动。“糖果娃娃学跳跳球比赛”的比赛规则为:学会跳跳球可以得一个糖果娃娃, 学会友情跳跳球的可以得到第二个糖果娃娃, 能跟随音乐进行跳跳球操的可以得到第三个糖果娃娃, 以此类推。大班幼儿己经有了竞争的心理, 这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也取得了家长的强烈支持。家长也会利用空余时间和孩子们一起玩跳跳球。这使老师们发现, 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资源更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资源。

从一个幼儿都不知道跳跳球的基本动作, 到所有参加跳跳球锻炼的幼儿都学会了跳跳球, 老师们从始至终都没强调用何种形式去组织幼儿的活动, 让幼儿用何种形式来跳跳球, 而是让幼儿自主玩跳跳球, 从中观察幼儿的活动行为, 发现有价值的活动行为, 对幼儿进行适时指导。

二、活动中的材料提供及教学形式都要围绕教学内容

1. 根据活动教学内容结合幼儿的实际特点提供材料。

孩子们都掌握了熟练的跳跳球的技巧, 课题研究第二阶段的活动教学内容是:合作跳。老师们通过示范法想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但只有五六位小女孩感兴趣, 而且也是合作了一会儿就“散伙了”。笔者又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 孩子们刚开始时非常兴奋地参与到活动中, 但兴奋劲一过就又各自玩各自的跳跳球去了。孩子们始终不愿放下自己手里的跳跳球。我们经过讨论决定投放限量的布圈和报纸球让孩子们自由组合在跳跳球上进行投掷。这个办法非常有效, 能力稍弱的幼儿在能力强的幼儿带动下, 纷纷参与到投掷跳跳球的活动中。材料是与游戏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 应根据游戏的发展不断补充材料, 以给予孩子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

2. 以教学内容为活动中心, 多种教学形式横向同构, 教学内容在同构的基础上纵向螺旋上升。

依据幼儿年龄特点, 年龄越小独自游戏越多, 随着年龄的增大, 幼儿社会性获得发展, 竞赛的合作游戏增多, 集体游戏的比例也就增大了。因此, 不同年龄幼儿对材料的种类和数量的需求上不同, 兴趣和爱好也不同。在实践操作中, 我们建构了以单人跳、双人跳、多人跳为基本内容的幼儿学跳跳球体系。根据儿童情感与动作发展规律, 提出了“以教学内容为活动中心, 多种教学形式横向同构, 教学内容在同构的基础上纵向螺旋上升”的编排方法。

3. 教学内容在实践中不断改变与修正。

在实践中, 我们对所开展的教育教学进行及时性反馈与持续性评价, 及时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 提出下一步意见, 不断充实或修正活动内容。此外, 我们还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 顺应他们的发展规律, 随着他们的发展水平调整活动内容。所以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发展的, 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改变与修正的。

三、评价的目的要明确, 方式要多样

1.评价主体多维化———互动性评价。传统上对幼儿的评价, 完全是教师说了算。但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我们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对他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 把对幼儿的评价由过去的“一言堂”改为“群言堂”。即对一位幼儿的评价分别由来自教师、家长、同伴、本人等几方面的评价共同组成。

2.评价情景客观化———为每位幼儿建立电子《成长档案》。《糖果娃娃学跳跳球比赛》就是尽量将幼儿进步情况量化记录, 再配以文字、图片甚至是音像资料的说明。

我们带领孩子们在体能锻炼———跳跳球活动的研究中匆匆走过了一学年, 但就在这短短的一学年中, 我们将跳跳球巧妙地运用于幼儿园体育锻炼中, 不仅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 汲取跳跳球游戏的营养, 使幼儿园的体育锻炼更加丰富多彩了, 也发展了孩子的合作能力、创新意识。通过多种教学形式, 培养了幼儿的自学、自练、互评能力, 增强了幼儿的体质。

摘要:跳跳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有氧运动, 能增强人体心血管、呼吸和神经系统的功能, 有益于强身健体、开发智力、丰富生活、提高整体素质。同时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 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推广性, 对培养幼儿观察、判断、创造想象等能力也有重要作用。在幼儿园体育锻炼中合理地运用跳跳球练习, 可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笔者把跳跳球应用其中, 很好地达到了提高弹跳力的效果, 孩子们对此乐此不疲。

篇4:在活动中锻炼精神

【关键词】高中体育  团队精神  策略

一、前言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身心健全的学生,才是素质教育之最终目的。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仅要拥有高智力,还需要拥有健康的身体。但是很多时候,不论是在进行体育训练过程中,还是在学校体育比赛环节,学生们都没有很好的配合在一起。每个人都各自的想法,没有团队意识,没有明确到团队的重要性。因此,会输掉比赛,没有荣誉感。因此,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显得至关重要。

二、培养高中学生团队精神处理好几对关系

1.凝聚力和教学之间

借助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凝聚力,而凝聚力的拥有可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去学习,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凝聚力是团队精神最为重要内容之一,体育课程上学生可以很积极很主动的去为自我的团队争光,在自己的团队荣誉而战。

2.成员共存和体育教学之间

团队是一个整体,由很多的个体组成,每个个体都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分工不同,完成的任务也有所差异。当个人组成团体时,一旦个体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到整合效益。因此,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护自己团队。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中,可以选择游戏式、集体性方式进行教学,给学生带来不同角色扮演,感受成员共存重要性。

3.心理相容性和体育教学之间

心理相容性,指的是团体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依赖和信任。当下,比赛都是在公正环境中进行的,比赛的双方都需要尊重对方。要保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每一组成员都是平等的。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相容性,在明确了比赛的真正含义下进行比赛,这样可以提升团队凝聚力,还收获了友谊。

三、在高中体育课教学中要渗透团队精神的培养

1.明确学习任务

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初步合作。可以借助体育教学资源,提倡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取得的成效会非常直观和明显,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你、我、他的重要性。教师在体育课中,可以借助篮球、排球或者是足球集体项目进行教学,让学生分角色去活动,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角色意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合作,学生明确了各自的分工之后,会使得配合度提高。第二,学生自我学会分工。在球类集体项目比赛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自我优势,在比赛中明确到个人的长处。第三,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体育教学比赛和开放的体育课外活动中,可进行分组比赛或训练,让学生学会确立共同目标.并围绕目标进行合理分工,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职。开放的体育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2.树立双赢观念

教师在给学生传输体育精神,体育技能和知识时,更应该教会学生交流。学生在一起合作时,能够做到和谐相处,从而形成良好的竞争关系,进而树立起双赢的观念。比如,在篮球教学完成之后,将参赛的学生汇集在一起。从各自的角色出发,学生交流比赛体会,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去发现他人的优点。这样可以起到良好的互助作用,学生之间相互鼓励,学生认识到如何去和其他人交流沟通,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另外,教师还应该启发学生,是不是一味的去称赞学生,在听到别人的称赞后是不是一味的接收。这样的方式去引导学生,相信会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学会制定计划,进行知识整合,根据计划开展教学。学生在进行交流、讨论。当整体的战术和技术都达到需求时,才能提升教学目的。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性学习,分层两组,每个学生要各自完成任务。第一组两个先完成跑篮动作。第二组三人一同完成“8字”跑篮动作。教师要让每个学生去观察他人的练习,找出他组的优势在哪里,在进行全班同学谈论。教师引导谈论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去发现,两人和三个合作的优势,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精神重要性,最后再将注意力集中到技术和战略上。

3.游戏教学

教师是教学主体人,但是在体育游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变化。学生是游戏的主体人,但是游戏过程中不能缺少教师角色。教师和学生一同游戏,使得教学氛围更加浓烈,逐渐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而且,教师参与其中也可以发挥出协调作用,使得体育游戏井然有序进行。可以借助一些分组竞赛的模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体育魅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会出现矛盾,这个时候教师要掌控局面,帮助学生调整情绪,让学生明确每个人的情绪在集体中产生的影响。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者应该开拓教学思维,应该与时俱进,将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作为奋斗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确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从而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惠志东、魏玉柱. 连云港市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国学校体育,2013年11期.

[2] 沈建峰、庞元宁.“阳光体育运动”对四川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体育认知方面的影响[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5期.

篇5:在活动中锻炼精神

作者:裴金玲 浦雪华

幼儿园的“做中学”活动为孩子的科学探究提供了一个生动、自由的学习环境。它符合幼儿好动、好奇、好探究的天性,通过孩子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自我探索、科学发现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科学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发展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是,孩子自发的探究往往具有随意性、缺乏目标性和价值取向。那么如何来激发孩子内心深处的探究欲望,引导孩子有价值的探索活动来主动获取知识经验?在开展系列探究活动“蚯蚓”的实践过程中,孩子在教师的支持、引导下,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乐趣,和自我解决问题的成就感,逐步完善了自我发现、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生活中挖掘幼儿感兴趣的课题,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究欲望。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这句话充分指出我们的幼儿教育素材丰富地蕴涵在生活中,科学探究也不例外。孩子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因此,选取贴近幼儿生活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孩子运用他们原有的经验深入探讨,从而获取知识与能力新的提高。但是并非所有的生活素材都可以随手捏来作为探究对象开展教育活动。《纲要》中提到“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生活中的素材的选取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与现象才能激发孩子系统、深入的探究过程。生活与兴趣相结合、经验与好奇心相融合,才能极大地激发孩子探究的积极性和欲望。正如我们开展“蚯蚓”系列活动之前,我们并没有明确探究活动的课题。直到有一天,孩子在晨间活动时兴奋地叫我去看几条在塑胶场地上扭动爬行的蚯蚓,他们有的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他们看到的;有的及时产生了联想,把他们生活中的经验进行了联系;也有个别对蚯蚓发出惊讶的。我在孩子的眼中发现了他们对熟悉事物新发现的惊奇和积极的探究欲望。我找到了他们需要的探究活动。他们有着很多关于蚯蚓可以交流的话题,但是对蚯蚓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上,还有很多的秘密让他们好奇。于是我们把蚯蚓带回了活动室。准备和它做朋友。“一个朋友”就意味着向孩子提出了探究的要求:只有长期的观察、研究才能了解“朋友”更多的秘密。

二、 多种渠道开展探究活动。

《纲要》中指出: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幼儿探究过程是一个多侧面、多形式的活动,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会运用多种材料、多层次、多方位的系统研究。在“蚯蚓“的系列活动中,我们丰富孩子的活动形式、探究方式,让孩子体会到了生动、有趣的科学发现过程。

1、在动手实践中,多途径感知事物。

孩子只有通过运用多种感官综合感知事物才能多角度、多方位的对现象或者过程了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保存记忆。在“蚯蚓”的探究活动中孩子自己运用工具去寻找蚯蚓,在挖掘的过程中,他们通过自己力的作用,感受到蚯蚓生活的地方泥土非常松软、潮湿。通过触摸发现蚯蚓柔软无骨;通过喊一喊、晃一晃(用纸条在蚯蚓前面晃动)研究出了蚯蚓原来没有耳朵和眼睛;经过长期、细致观察找出了蚯蚓不爱吃西瓜皮、香蕉皮、树叶,它喜欢吃含有腐蚀物的泥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都让孩子“动起来”,听、摸、看、喊,这些有趣的操作极大的激发了探究的趣味性,生动性,让孩子在游戏式的`探究中获取了新的信息。让孩子更加有兴趣的参与探索活动。

2、多种形式的记录,记载孩子的探索过程。

孩子的记忆有时是暂时的,容易受周围其他因素的影响。孩子记录的过程有助于孩子记忆信息,整理研究思路。我们的多种记录方式也体现了孩子不同的探究能力以及孩子思维的不同。有的孩子会运用简单的符号记录发现的现象,有的会以形象的绘画形式将整个探究过程进行记录。由于我们是大班孩子,为了鼓励孩子能细致的观察变化过程,将现象之间的细微变化进行联系,学习研究过程。在观察记录中我们要求孩子记录整个事物或现象的变化过程。从而引导孩子去发现事物的内部关系。在探究蚯蚓运动方式环节中,孩子们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了记录,他们不仅仅画一条扭动的蚯蚓来表现它的“蠕动”过程,而能够运用比较记录的方法(先画一条长、细的蚯蚓,再画一条短、粗的蚯蚓来表示蚯蚓是通过身体的伸、缩向前运动的。)来表现他们的发现。这样的记录既展现了孩子细致的探究能力以及比较、发现的能力,也体现了孩子思维与表达能力的相结合。

3、根据探究需要,创设多方位探究环境。

我们要为孩子的探究活动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去深层次挖掘问题,在不断的延伸过程中逐步解决问题。

第一、走进自然,近距离接触研究对象。

为了让孩子能有一个自由、生动的探究现场,让孩子更加直观的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我们把探究现场设置在了大自然中,让孩子灵活、有效的寻找蚯蚓的秘密。

第二、课堂研究细化研究问题。

孩子们在自我发现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孩子来研究。,有的难题反而会困扰孩子对事物或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影响孩子的顺利探究。如,在“蚯蚓”系列中孩子有很多的疑问:蚯蚓爱吃什么?蚯蚓拉什么?蚯蚓怎么生宝宝?等等。这就需要老师帮助孩子根据探究的需要合理取舍,确立研究重点,创设课堂环境来满足孩子的探究欲望。

第三,创设探索区域,延伸探究过程。

孩子充满了好奇心,我们“做中学”活动是本着培养孩子科学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为宗旨的,它是一个长期、系列的过程。对于孩子的疑问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为了弥补课堂研究的局限性,我们利用科学探索区延伸孩子的探究活动,满足深入探究的欲望。比如,在研究蚯蚓爱吃什么,通过孩子的经验分析他们假设了很多蚯蚓爱吃的东西。但要得出正确的研究结论就需要孩子耐心的长期观察。这是无法利用课堂的集中研究完成的。因此我们创设了科学探索区,满足了孩子的长期探究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良好的探究习惯,他们细心、耐心,在日常探究中学会了比较、归纳、相互交流与沟通。

3、教师是孩子科学探究的组织者,适时、适宜的引导、鼓励和支持孩子科学探究。

教师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支持者,在整个就过程中帮助孩子确定合理的科学探究目标,选择正确的探究方向,运用恰当的探究方法,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科学学习和认知。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在科学活动中通过直接影响、提问或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对自己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释、猜想和判断,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通过操作验证自己的设想,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实现的。如,我们在寻找“蚯蚓生活在哪里”的时候,第一次他们凭借经验认为蚯蚓一般生活在比较阴暗、潮湿的地方,他们找了很多地方,墙角下、花树下、草丛里。。。。。。但是只找到了一条很细小的蚯蚓。孩子们开始怀疑自己猜想的是否是错误的,对寻找蚯蚓失去了信心。于是我鼓励孩子,对他们说,让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大自然找一找。这既利用了家长资源,激发了孩子和家长一起探究的兴趣,又使探究活动更加灵活自由。孩子在广阔的大自然里发现了很多蚯蚓生活的地方。发现他们的猜测是正确的。老师的鼓励和引导给了孩子继续探究的勇气,也创设新的条件。

篇6:在活动中锻炼精神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当前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跨世纪一代新人的培养。

21世纪将要来临,人类即将跨入一个新的千年历史。新世纪将对人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加大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力度,制定新的改革策略,探索新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法。刚结束的第三次全教会对我国跨世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作出了全面规划,对以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表的一份重要研究报告――《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应为人的一生幸福作好准备,未来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报告对新世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使命作了全新的注解,从中不难窥见21世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发展的基本图景。新世纪究竟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无论作何种解释和推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未来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决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进而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这是一个至高的目标和境界,它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从思想观念到操作方法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的变革。活动教学实验研究是一项立足课堂教学改革,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新的探索和实践,它力图根据跨世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总体要求,特别是由应试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向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转变的现实需要,在合理借鉴中外历史上活动教学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行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的必要改造,探索一条适合于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及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子,寻找一条有利于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

篇7:在成长中锻炼,在锻炼中成长

村官座谈会发言稿

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下午好!首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叫康红玲,在库额尔齐斯镇赛尔江东路社区担任文书一职。转眼间,我在赛尔江东路社区已过半年,在这半年里我虚心向领导和居民朋友学习,定期入户了解民意和他们的诉求,并把情况反馈给社区领导,同时自己也尽力去帮助他们。工作之余经常反思自己应当如何做才能更好,以及自己以后应该怎么做。下面介绍一下我的具体工作:

第一、深入群众,了解民情。

在刚到居委会工作的时候,我有幸参与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在这项工作过程中让我对社区居委会的走访入户有了深刻的了解,对以后开展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二是社区干部的包区分片,我所包的是两大楼房片区,这使得我对于城镇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有了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小区的物业、环境卫生,小到停水停电、下水管道堵塞,大到小区整体环境改造,运动健身器材的购置。在此过程中,我深切的感受到公共资源的稀缺、公共服务的稀少、公民道德素质的亟需提升。三是参与居民间的调解工作。我认为,居民间的调解工作是我所涉及的工作中最困难的一项,因为矛盾很多时候会涉及到多部门的配合问题,调解过程中既要解决

居民的实际利益,又要考虑到大家公共利益。

第二、居委会的文书工作。

在我任职社区文书一职的主要工作交由我负责,还有

“热爱伟大祖国 建设美好家园”主题实践活动,社区一些

材料的起草、社区信息的上报,上级检查汇报、接待,为居

民开证明、复印,上级文件的签收、档案的整理等。这项工

作让我谨慎细心了许多。

第三、协助开展工作。

协助其他社区完成大型活动,如文西社区的党风廉政现

场解说,书画展、百日文化广场的筹划活动、今年库额尔齐

斯镇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等。这些工作涉及面很

广,也很感谢领导、同事能让我参与这些工作,让我在实践

中了解基层工作并从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二 工作中的感悟

1、工作经验不足。由于走出校门没多久,对社会认识

还很片面,处理各种事情难免会不够成熟,能力有待进一步

提升,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可以虚心请教同事们,因为他们

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也可以与其它大学生村官们共同

讨论工作上遇到的问题,群策群力,通过向他们学习,不断

丰富自己的经验,提升工作能力。

2、如何更好的发挥大学生村官的才能。在社区工作,我们的直接领导一般是社区书记,他们如何安排我们的工作

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村官才能的发挥,我们的工作设想都要得

到他们的支持。我提议,组织部可以组织社区书记、村委会

主任跟大学生村官共同的座谈会,互相交流探讨,也为大学

生村官如何在基层开展工作提供导航的作用。

三是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在基层,琐碎反复的工作占用了相当大的时间,还要迎接上级各项检查,但是我们也要抓紧时间,合理分配时间,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做到

时刻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四是多做事情,大学生村官作为有素质的人在基层工

作,我认为要有“吃亏是福”的良好心态,多做事情,多锻

炼自己。既然选择了就要踏踏实实去做好,做到为居民服务,做一名称职的大学生村官。

三 一些建议

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认为应当对居民的服务上,有待

进一步的细化,特别是在服务态度上、服务内容上、服务的长效性上多做功夫,也希望各级部门、单位多提供援助与支

持。

全县的小区物业,我认为亟需进一步的规范与完善,这

是城镇社区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基础问题,希望领导予以重

视并采取有效方式解决。

立足基层,服务基层,是我不悔的选择。很多时候我都

能感到肩上有一种责任,正是这种责任感,激励我不断前行。

我希望把年轻人的朝气和热情带到基层工作中,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学习的一天、进步的一天,回首过去,我们信心百

倍;展望未来,我们任重道远。在新的一年里,我会安安心

心工作,踏踏实实做事,用更好的成绩不负众望。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篇8:在活动中锻炼精神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版) 在课程基本理念第二条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中指出:“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 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包含了重视教育、培养精神、促进主动、形成习惯四层意思, 这段话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的意义, 它既是理念又是目标, 告诫我们体育教学不仅要教知识和技能, 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等。

教学的概念是人们精心创设的环境, 通过外部条件的作用方式激发、支持和推动学习内部过程的有效发生和学习结果的达成。从这个意义上讲, 外因是条件, 内因是根据, 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再好的教材、最优秀的教师也只有在激发、支持和推动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前提下, 不断坚持刻苦的学习和锻炼才能取得成功。因此, 如何培养学生刻苦锻炼和学习的精神显得特别重要, 因为刻苦的精神是发自内心的, 是主动的, 同时刻苦的精神又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 不仅是体育锻炼和学习时的需要, 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也必不可少, 它是人一生中走向成功的重要素质和条件。

刻苦的精神不是先天的, 也不是轻易铸成的, 重在养成。养成的途径是有意识地培养, 而培养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磨炼的过程, 要承受许多生理和心理的难受和痛苦、与自我极限的挑战, 接受在无法完成和不愿意再坚持下去时的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的心理痛苦;当在被动地接受苦与痛的积累中, 在痛苦过程后的结果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时, 会产生和表现出不怕苦、肯吃苦、主动吃苦的行为;最后, 当把吃苦形成意识、思维和心理状态后, 就会呈现出生气和活力, 吃苦成为了自觉、成为了习惯后, 就会表现出明知山有“苦”, 偏向“苦”山行的气概, 此时苦也不称其为苦了。这个过程就是从吃苦到刻苦, 从刻苦到精神的培养的发展过程。

二、历史的回顾

谈起体育锻炼中吃苦的实例, 不自主地使笔者想起20世纪九十年代, 中国大地上曾发生过的引起社会极大反响和学校极大关注的两个夏令营的故事:《夏令营中的较量》和《未来强者之路》。

1992年8月, 日本77名和中国30名11~16岁的孩子来到内蒙古大草原, 举办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 要求肩背20公斤步行50~100公里。两国孩子在探险途中的不同表现震动了教育界。中国孩子病了, 回大本营睡觉, 日本孩子病了, 硬挺着走到底;中国孩子家长来了, 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车, 日本孩子家长乘车走了, 把鼓励留给发烧的孙子;中国孩子在行军途中情绪低落, 日本孩子的吼声在草原上震荡;刚上路, 中国孩子的背包已空, 日本孩子的背包鼓着;走了一半, 中国孩子已粮尽水喝完, 日本孩子控制计算着用。当时最强烈的舆论是中国的孩子输给了日本的孩子, 为中国孩子的表现在心中压上了一个沉甸甸的问号。中国孩子怎么啦?时隔数年之后, 谜底总算揭开, 日方为参加这次夏令营是精心策划和准备的, 由宫琦议员带头, 是一次挑战和考验, 孩子们都是自愿自费来吃苦的, 是有准备的自觉行动。而中方只是为了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 临时指派一所学校参与的, 孩子们是在准备不充分、目标不目确的情况下踏上夏令营之路的。了解上述情况后, 两国孩子在草原夏令营中有不同的表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情理之中。通过这次锻炼活动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苦不是人人都可以承受的, 吃苦是要有充分准备的。苦是要精心设计的, 要有一个度, 要符合对象的生理心理特征和生活学习经验。吃苦要自愿的, 只有明确目标后吃苦才能变为自觉行为, 才不会放弃, 才会有刻苦的精神。

1996年由北京全才教研研究中心等举办了《未来强者夏令营》, 来自北京、天津、广东、山东等8省市81所中学150名中学生, 为期7天, 进行了口才表达能力、公关与社交能力、想象与创造能力、生理与心理承受能力、社会行为能力与社会道德意识的综合培育训练。这是在《夏令营中的较量》后, 一次有计划、有目标、有准备的安排, 具有挑战性, 办得很成功, 最惊险的是穿越18公里长的百里峡, 最大收获是骑车150公里返城。营员们不但经受了体力上的刻苦锻炼, 同时战胜了自我, 增强了自信, 学会了合作。

上述两则案例虽然都不是发生在课堂教学中, 但都是身体锻炼中培养刻苦精神的故事, 对我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有计划、有目的、有措施、有方法地去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有借鉴和启发作用。

三、途径与方法

当前讨论和研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具有现实意义。体育锻炼中, 苦是客观存在的, 这是体育课程性质决定的, 如何让学生从被动忍受苦转变为主动挑战苦, 甚至把苦变为乐, 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外, 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 教师在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有很多, 笔者归纳了以下10种常用的方法, 具体如下。

1. 积极参与, 认真体验。

参与是培养吃苦精神的前提条件, 没有积极地投入和参与到具体的体育活动实践中去体验、去吃苦, 就谈不上刻苦精神的培养。

2. 不半途而废, 能坚持到底。

有时坚持也不一定会成功, 但假如放弃, 肯定是失败。今天的坚持加上明天的坚持, 最后会在坚持中学会忍受、领悟道理, 获得进步, 坚持到底就胜利, 坚持是成功的品质。

3. 不怕失败, 大胆尝试。

人总是在失败中长大、在失败中学习和进步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成功是失败的总结和结果。只有不怕失败, 在失败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尝试的人, 才能使失败成为成功的积淀, 才能排除无数个失败的障碍, 走向成功。

4. 增强自信, 战胜自我。

在体育教学中, 很大一部分时间用来学习动作的技术和技能, 运动能力和素质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出现胆怯、怕出丑、怕失败而不愿意做下去的心态, 对自己完成动作缺乏信心, 此时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从自我中走出来, 提高学习和尝试的勇气, 分析原因, 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与方法。

5. 不要惩罚, 多加鼓励。

吃苦不是惩罚, 目前课堂教学中有不少教师使用惩罚学生练习的手段, 游戏中失败了要罚、动作做错了要罚、成绩不达标要罚。罚是被动的, 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罚是消极的, 罚是罚不出刻苦锻炼的品质和精神的。教师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和慈悲为怀之心, 多加鼓励、多看到他们的长处和进步, 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也要在鼓励中有希望, 希望中有要求, 蕴含一片爱心。

6. 教学分层, 自我超越。

如果学习没有结果、没有提高、没有进步, 学习的积极性是很难持久的, 也就没有刻苦而言。如果在教学中只设定一个目标, 统一标准、统一要求, 是不可能使每一个人都有收获的, 因为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只有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制订不同的让他们可达到或超越的目标, 让他们看到成绩、看到进步, 学有所获时, 才能使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和发展, 学习和锻炼活动才会继续下去。

7. 设苦有度, 变苦为乐。

苦是要设计的, 不花任何气力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目标是很难培养刻苦精神的。但是苦应该有一个度, 在选择内容, 设计数量、时间、距离时要考虑对象的条件, 让他们通过努力可以实现, 否则会适得其反。如果教师能采用游戏、比赛等巧妙方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欢声笑语中去吃苦, 此时吃苦也成为快乐。体育活动中原本就有快乐, 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在痛苦中学习呢?

8. 团队协作, 共同进步。

一个人练习遇到困难时容易退却、遇到失败时总会放弃。如果依靠团队集体的力量, 分成若干个异质分组的小组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评价, 学习的效果要好得多。如在跑800米的时候, 按好、中、差组成一个4人小组, 以小组集体跑到终点计算成绩和名次, 那么原来经常跑得慢的或在中途想放弃的学生, 在集体的鼓励、带动和鞭策下, 会产生出一种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力量, 顺利地到达终点, 有时会创造奇迹。

9. 学有兴趣, 养成习惯。

体育运动的项目有很多种, 不是每一个项目都能学会, 也不是每一个项目学生都会喜欢。教学中可从学生喜爱的、有能力发展的一两个项目着手, 从学习中学会技术、提高能力、产生兴趣, 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一个较大的进步后, 运动就会成为“我喜欢、我运动”。此时就会产生努力学习、坚持到底, 勇敢面对、永不放弃的学习状态, 一旦体育锻炼成为一种需要, 变成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后, 也就能使刻苦学习成为了习惯。习惯是养成的, 养成习惯需要有意识地培养, 而且是一个长期教育、磨炼和积累的过程。

1 0. 安全保障, 健康第一。

身体健康是体育课程目标中的核心, 也是体育教育中要坚持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的、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体育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嗑嗑碰碰、小伤小痛, 这是正常现象。但是, 一旦让学生在事故的伤害中留下痛苦、留下恐惧, 不但不能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 而且会使学生产生不愿参与体育活动的逆反心理。目前, 在体育教学中把一些最能培养勇敢精神和吃苦精神的体操项目放弃掉, 是不正常的现象。只要思想上高度重视、措施上有安全保障、方法上科学合理, 重大的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四、教学案例介绍

教师们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非常有效的培养和帮助学生刻苦学习的方法, 由于篇幅, 只介绍下列比较精典的案例。

案例一:800米跑

县级初中教师Z给我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初二年级有一位体态偏胖的女生, 每次体育课跑800米的时候, 她总是缺乏自信, 感到吃力, 老是想退出, 跑在最后面, 经常坚持不到终点。有一次当她刚跑完500米进入弯道觉得力不从心、呼吸困难、两腿发软想停下来的时候, 突然发现弯道边站着一位教师, 向她投来一个信任、鼓励和给力的目光, 使她振奋, 仿佛加了油、充了电, 浑身充满了力量, 一鼓作气跑完了全程。事后教师Z每次都站在弯道边关注着她。从此, 她改变了以往气馁无力、缺乏自信、甘于落后那种消极的态度, 努力地在跑道上跑着, 在人生道路上向前奔跑着, 后来体育成绩好了, 人也变得苗条美丽了……

点评:教师Z的眼光不是一般的眼光, 而是人格的魅力, 这眼光充满了爱心, 充满了期待、充满了鼓励、充满了力量。现在的学生多么需要在过分严厉、强迫, 甚至漫骂和惩罚下的民主和自由;在困难和无助时给予帮助和温暖;多么需要教师永远保持一双公正信实的眼睛, 永远操着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语言。学生需要体育教师去帮助和教育, 需要体育教师用爱心去培育。希望广大教师要以慈悲之心, 特别要向着正在着急着的、正在困惑着的, 特别要向着正无助的、正自卑着的每一个孩子捧出一颗仁慈之心, 伸手温暖之手, 露出和蔼关爱之情, 投出更多充满爱心和神奇的目光。让体育课变得更加阳光, 让孩子们去享受体育春天的快乐, 用体育塑造孩子们的体魄, 用课堂培养孩子们的品格, 让体育涌入孩子们的生活, 伴随美好的人生。

案例二:叠罗汉

教师J给我看了一堂小学六年级的叠罗汉课。教师J按教材的要求原封不动地教了规定的两个叠罗汉的动作, 遭到了学生们的反对, 一致认为动作太单调, 没有兴趣。教师很无奈, 一气之下说:你们试试看, 还有什么好的叠罗汉动作?回家后, 很多学生查阅资料进行创作, 设计了很多叠罗汉的动作组合, 有三人的、多人的造型, 其中一位学生设计了满满的一大张, 大约有200个。第二节课时, 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图型进行练习, 虽然学生设计的叠罗汉图型并不是很高档和优美, 但是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涨, 非常投入、非常尽兴。教师应势利导, 提出了很多问题:同学们能给造型取一个名称吗?老师讲一个成语你们能造型吗?你们能把即兴的造型画出来吗?学习进入到了白热化程度, 学习和创造的气氛非常浓, 学生们做到了。我们去听课时, 叠罗汉课已上了好几节了, 当我们问教师J今天学生在课堂上会做出怎样的叠罗汉动作造型时, 教师说不知道。课堂上学生们又做出了许多与原先不同的造型。

点评:学习的目的不是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 不是用教材教教材, 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使教师可以少教或不教。教学的真正含义不是给学生多少现代的结论, 而是揭露知识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习惯, 教师J做到了。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从学会学习转变成会学习, 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主动学习了, 刻苦精神也在其中了, 再苦再累也不会感到苦了, 因为这是自己喜欢和愿意做的事, 所以可以这样说,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学会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刻苦锻炼和学习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五、思考与建议

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和锻炼的精神看起来是一句普通的话, 习惯了也可能变成了一句口号, 但是实施起来是一个漫长的艰苦过程, 是一个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是一个从有形到无形的成长过程。精神是无形的, 它必须通过具体有形的行为来反映。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刻苦精神不能单靠几句口号, 而是要有目的地落实到学生的课堂行为中去设计, 去实施, 去培育, 去养成。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感受, 去体验, 去领悟, 发生行为的变化。一旦当学生在思想上把刻苦锻炼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联系在一起时, 那么刻苦就会成为必须, 成为一种责任, 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苦也就变成了乐趣, 吃苦、刻苦也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成为一种精神。

上一篇:2010年沙堤中心小学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实施意见下一篇:瑞鹤仙,瑞鹤仙杨泽民,瑞鹤仙的意思,瑞鹤仙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