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在资助工作中育人角色的思考

2022-09-10

“十三五”期间, 我国学生资助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建立健全“精准资助”工作机制,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不断创新资助育人途径和方式, 开创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

十八大以来,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 加强和规范学生资助工作, 出台和完善资助政策, 资助体系不断趋于完善, 资助额度实现了连年增长, 资助工作从注重经济帮扶向更加注重资助育人转变, 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年来累计资助资金比上一个5年翻了一番;根据教育部《2017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 2016年全国累计资助学生超过9590万人次, 比上年增加464万人次, 累计资助金额1882.14亿元。虽然资助工作的力度在加大, 但是高校学生中贫困生的规模仍旧较大, 资助工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也是辅导员工作的重点之一。如何有效开展资助工作、发挥好资助育人的功能是高校辅导员面临的迫切问题之一。

一、高校辅导员在资助工作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社会学中, 角色是指一种行为模式, 一种人际关系互动时的期望和要求。角色反映了不同社会身份具有的不同角色特征。高校辅导员在贫困生资助中具有明确的角色责任, 辅导员更应该做好角色定位, 实现资助育人。

1. 政策宣传者的角色

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决定着资助工作的效果。辅导员作为高校资助工作的具体承担者, 在整个资助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辅导员不仅要理解国家资助政策, 还要在资助实施的过程中秉承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向学生准确传达相关政策思想, 推动资助政策宣传与阐释的统一。

2. 管理和责任承担者的角色

辅导员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具体实施者, 要在具体实践中按照资助工作机制规范操作, 探索适宜的院系长效资助机制。资助工作中贫困认定是整个资助环节的基础, 目前认定过程首先是学生提出申请, 形式审查贫困证明相关材料, 但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的“家庭贫困证明”仍存在随意性, 给认定工作带来了困难。辅导员可以采取和学生一对一谈话, 形成谈话记录, 获取反映家庭经济困难真实情况。资助权力与之相应的是资助责任, 辅导员要按照国家政策要求保质保量完成资助任务, 同时承担出现资助失误时的相应责任。

3. 服务和教育引导者的角色

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辅导员资助中的内容, 除了给予学生经济资助外, 还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落实组织育人的要求。“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辅导员应该结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开展资助活动进行教育引导, 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加强人文关怀,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变“输血”为“造血”, 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二、高校辅导员在资助工作中的困惑

1. 贫困学生认定工作中的困惑

贫困认定工作是开展有效资助的前提, 决定着资助工作的效果。目前贫困认定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贫困证明材料可信度的问题, 学生的贫困证明材料存在虚假、不实或不严谨的地方。在实际工作开展中, 由于对认定对象缺乏全面动态了解, 学生材料填写带有随意性, 证明材料缺乏准确性, 单纯依靠贫困证明等书面材料, 或者根据他们的生活用品、消费能力等因素主观判断, 显得有些片面。最好能够通过电话、信函、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向当地政府、社区和家庭了解情况, 但是因为贫困学生人数众多, 逐个走访显然不切实际。所以, 目前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2. 资助工作容易引起学生间的矛盾

资助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在贫困认定过程中, 导致班级、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 出现学生之间不和谐甚至出现矛盾现象。班级在贫困认定时, 特困学生的认定一般情况下大家都没有异议, 但在一般贫困的评定上则问题矛盾比较多。申请一般贫困的同学家庭经济情况相差不明显, 但资助名额却是有限的, 所以在民主评议中, 肯定有同学会落选, 落选的同学有时会心里不平衡, 甚至拉拢其他同学对评定上的同学进行孤立, 个别人还会认为辅导员有私心或评议小组不公正, 所以贫困认定工作容易引起学生间的矛盾。贫困认定中, 辅导员只能从整体和大局考虑, 尊重评议小组的意见, 在初步评选的结果中选择更需要帮助的同学, 但这有时又会造成落选同学的不满, 让辅导员的工作陷入矛盾。

3. 资助工作中育人资源分散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育人目标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 多部门齐心协力、多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形成帮学助困, 育人成才的合力。

但是, 目前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不完整、资源分散, 资助育人的合力没有形成。专职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学生工作者等都应是资助育人的力量, 但在实际工作中, 除了专职辅导员、其他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在工作中投入到对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育人中来。另外, 负责资助的专职辅导员行政事务繁杂、时间被杂事充斥、育人精力被分散, 且人员流动性大, 不能维持资助工作的精细化和稳定性。

三、高校辅导员消除困惑和做好资助育人角色的途径

1. 开展精细化工作,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定家访计划

辅导员可以在平时工作多关注贫困学生生活用品、消费状况等方面, 经常深入贫困学生生活, 从多方面听取贫困生周围同学对其的评价, 通过网络大数据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根据不同地域、贫困差异程度、实际情况等选择个别对象进行实地走访。实地走访过程中, 既要宣传好国家资助政策, 又要做好学生家庭客观真实情况的记录, 对家访结果进行认真分析, 充分发挥好家访的作用。有针对性的家访会帮助辅导员在审查贫困证明材料时辨别真伪, 及时发现那些实际家庭困难但却未受资助、实际不困难但却描述困难的学生并及时纠正, 不仅有利于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前期开展, 而且利于学生资助工作的后续监督。

2. 资助工作中坚持原则, 诚信育人

学生资助工作从学生个人申请、班级评议小组评定到学校发放落实, 整个工作体系是完整的, 紧密相连的, 也是有制度可遵循的,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真实性和公平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需要辅导员及时、公平、公正的解决。对于家庭经济贫困学生, 辅导员要做好诚信教育, 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诚信了, 很多资助工作出现的真实性和公平性问题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作为学生资助工作者, 要坚定信念, 勇于担当, 踏实认真的做好本职工作, 让助学金发放到真正需要它的学生手中, 要让每一个贫困学生都能受益。

3. 坚持做学生的人生导师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工作量大而繁琐。面对几百个学生, 工作中需要的不仅仅是耐心、细心, 更多的是真心、爱心。资助工作是辅导员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也是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除了必须掌握的工作方法、工作技巧外, 更多的是需要辅导员用真诚让贫困学生愿意敞开心扉, 获得温暖。接受贫困资助的学生, 有时候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严重的会出现诸如性格孤僻和不合群等现象, 这时, 辅导员就要花时间陪伴学生, 及时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和学生一起面对和克服心理问题。针对学生成长的不同的阶段, 辅导员可以积极组织开展一些文体和社会实践活动或者为学生联系提供合适的见习实习岗位, 这样一方面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施展自己的才华, 使他们的能力得到锻炼, 一方面也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学校的大家庭之中, 让学生既接受了物质的资助, 又得到了精神鼓励, 更得到了“爱”的教育。高度重视资助工作, 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是辅导员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 更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学生资助工作, 不是简单的完成资助过程, 而是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思想动态、内心感受, 促使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自立自强, 辅导员要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任务, 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 使学生资助工作真正实现资助育人。

摘要: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高校辅导员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辅导员在资助工作中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 有助于更好的开展资助工作, 提高资助工作水平。本文从发挥辅导员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出发, 从资助工作中的困惑和思考着手, 为提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角色有效性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资助工作,育人角色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综合布线实训装置下一篇:简述救治大咯血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小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