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起步作文

2024-04-09

在活动中起步作文(通用9篇)

篇1:在活动中起步作文

作文,在快乐享受中起步

教育是以尊重生命的成长轨迹为前提,以了解学生的先前经验为基础,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为追求,以健全学生的人格为终结。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找到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可是,为什么作文难,竟难于上青天呢?原因只有一个,为作文而作文!试想,如果作文是为了把自己的快乐与大家共同分享,作文是为了展现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那么,作文是不是会乐在其中呢?

其实,作文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因为生活中那广袤的原野和甜美的水草会将孩子们牧得饱饱的、壮壮的、乐乐的。执教人教课标版四年来,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教孩子们作文,就要引导孩子享受生活。在享受生活的快乐中一步步实现说话、写话、习作的自然过渡。

一、和孩子共同游戏,日记在快乐中起步。

叶圣陶先生曾说:写真经历,真体会,真感受。低年级的孩子总是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他们的生活是童话的世界。我们的任务是为给他们创造一个快乐的情境,让童话的语言在诗情画意的情境中会得到萌芽、滋生、茂盛。给孩子一个太阳,就等于让他看到了万物生长。作文,要在快乐中起步!

低年级的孩子,充满了童趣,和孩子们游戏是我最大的快乐。游戏中我也像个小孩子,尽情地疯狂、嬉戏。艳阳高照时,我们玩老鹰抓小鸡、丢手绢、贴膏药、击鼓传花„„下雨了,我和孩子们趴在花坛边兴奋地观察蜗牛,看雨幕中的水花„„只要孩子们愿意玩的,我都带着他们玩。一次不尽兴玩两次,课间不尽兴咱们语文课接着玩。当孩子们个个脸红红的、兴奋得意犹未尽时,我们走进教室,边休息边叽叽喳喳地谈论刚才的游戏。孩子们,依旧兴奋;孩子们的语言,更是流光溢彩。

我从一年级上学期学课文后就开始引导孩子们写日记,第一篇日记是在一次故事会后,最能感受到孩子们童真的是这样一篇:“今天我们班开故事会,那些故事真好听。我也为大家讲了一个,那么长的故事,我讲得还是那么精彩。同学们为我鼓掌了,老师还亲我了。”虽然只有几句话,但是那深情却分明可鉴。孩子们需要这样的真情实感,应该在情动中起步。这样的写话才是快乐的。

贴膏药游戏后,日记中出现了这样生动有趣的句子:“我的脸红红的,头上还长雾了。”“我都汗流浃背了!”“是呀!我流了好多汗,衣服都印花了。”“卢小凡跑得好快,我使出全身的力追呀,追呀,腿子发软了,一点力都没了,还是没追上。”“彭洁的连衣裙飘起来了,像只花蝴蝶,真漂亮。”“今天贴膏药,我只玩了三次,每次他们跑到我面前,我大声喊‘贴到我面前,贴到我面前’,可是他们又跑过去了。”“眼看就要抓到他,他机灵地向右一转,又逃脱了。”这些句子中油然而见的快乐该有多真啊。这是对生活的体验,这是在享受生活后真实的感受,这本身就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从快乐游戏开始,到快乐写话终结。说不定他们正想把这种快乐分享给大家呢!

多少欢乐,多少灵感,迸发于其间。游戏,开启了学生认识社会的大门,同时让学生打通了表达的关口,更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原来如此美好。

所以,教师要善于把生活中不起眼的快乐用放大镜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用“快乐”的眼睛去看一切事物,用“快乐”的心情去感受生活,用快乐的生活观、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让孩子们充满健康的生活情趣。在积极的心态中得到语言的积累与发展,产生表达的欲望。

二、阅读中积累,给快乐日记安上翅膀。

课标版教材在编排上相当讲究语言美、韵律美,而且相当注意积累上的螺旋上升。几册书读下来,会有 “春听雨,夏迎风,秋赏菊,冬观雪”的惬意感受。所以我充分利用教材帮助学生积累,利用教材的空白、延展处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的说话、写话练习。

1、从文中来,到日记中去。

第一册语文教材复习四有一首儿童诗《秋叶飘飘》,其中有这样一句“红色的蝴蝶,黄色的小鸟”,我在指导学生读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们观察、说话。在玩赏我捡来的一大堆黄叶后,孩子们写出了这样的句子:秋天到了,树叶黄了,秋风一吹,树叶落下来,有的像红色的蝴蝶,有的像黄色的小鸟。

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要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恰当地抓准时机,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进行表达方法的训练,进行合理的积累,能让学生在练习说话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正是引导学生踏上快乐作文的开端。

2、让说话训练时时贯穿于教学之中。

从一年级开始,识字、课文、古诗、语文园地都是积累、训练说话、仿写、摹写、拓展性写话的好媒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最好的资源。下面是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古诗《所见》中进行积累与说话训练的做法。

开课导语帮助学生积累。

教学这首诗时,我较好地进行了诗与画、画与话地结合。在开课中我以这样的导语开始:“瞧,一眨眼,春姐姐就吹红了桃花,点绿了柳芽,把整个大地打扮得如诗如画。看,桃花是那样红!草儿是那样绿!看到风景这么美,夏爷爷也等不及啦,他笑吟吟地起来,和大家一起嬉戏、玩耍。他要把夏天的快乐分享给大家!”

通过散文诗似的语言既能把学生的思绪从春天过渡到夏天,又能让学生从如诗的语言中得到熏陶,无意识地增加了学生的积累。

②让生活经验在课堂中进行口语交际。

“过去的夏天里,你最喜欢做什么?把你的快乐给大家分享。”在寻找生活的快乐中,孩子们的思绪飞扬:“我最喜欢游泳,每次套上游泳圈,我就像只快乐的小鸭子,在游泳池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我最喜欢吃冷饮,什么冰淇淋啊雪糕啊,吃十支都没问题,那可

真是太美味了。”“捉萤火虫可好玩了,捉上几只,装在瓶里,做个小灯笼,可好玩了。”还有同学说吃甜甜的西瓜、钓龙虾、穿漂亮的花裙子、看美丽的荷花„„那么多快乐聚集一堂,让这些快乐展现在孩子们的眼睛里、语言里,更融入了学生的希望里,多么快乐的基调!

③课文本身成为生成性的写话材料。

一首诗,本身就是一篇或妙趣横生或诗情画意或情意绵长的文章,读起来让人遐想连篇。读诗,就是要让自己的想象飞起来。一年级的孩子没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那样的情感基础,但他们的想象会长翅膀,会充满灵光,有风,就能远航!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切让孩子们感兴趣的方式,能激发学生想象的方式成为那阵风,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去翱翔!

“袁枚爷爷看到了什么呢?我们把袁枚爷爷看到的画下来。大家说,我来画,觉得我没画好就请大家来补充。”不一会儿,栩栩如生的画呈现在黑板上,一个小山坡、一头调皮的大黄牛,一个可爱的小牧童、一片茂密的树木、树上还有几只正高叫着的知了呢。孩子们一边看画面一边动情地朗诵着这首诗。还有好几个同学跑上讲台,在小山坡上画上小草、野花、蝴蝶呢!一边画一边念念有词:这里有一只花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通过学生说、教师画,诗句的意思在学生的语言中得到了丰富的展现,更重要地是学生的语言在古诗教学中得到了丰富,得到了积累。

“是啊,多有趣的一幕!如果让这一幕从你的眼睛钻进你的大脑,就会变成美妙的语言,就会变成一个生动的故事。你行吗?”

经过孩子们七嘴八舌,画变了,变成了话。“天气好极了,火红火红的太阳挂在天空,大山中的树阴下可凉快了,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到山上去玩。他骑在牛背上,就像坐在摇篮里,舒服极了。小树林里,花儿笑红了脸,五颜六色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凉风徐徐地吹着,多美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密密的树林。哎呀!快别唱了,小心把知了吓跑了!”

故事就在同学们的互相补充中形成了,一幅更美的图“话”诞生了。这幅“话”来源于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来源于生活的积累!这幅“话”将带着孩子们乘着美丽的想象去飞翔,这幅“话”中的童真、童心、童趣将成为最好的伙伴伴随孩子们的一生,这才是幸福的根源,这才是口语交际的本质,这才是写话最好的源泉!

想象能飞翔,那是因为语言在闪光。学习语文,就是要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让文本在学生的思想中走个来回,让文本成为学生语言再加工的载体。读文,加工文,生成文!依托生活,让想象飞翔,让语言闪光!这是才是学习语文的本质!

能说,这不是一次好的写话练习课吗?

课本是学生口语交际、写话起步最有用的教材,充分地认识她、把握她、利用她,学生语言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丰富。一句话,写话起步于课堂、起步于生活。

当然,引导学生的方式方法还很多很多,关键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会享受生活的教师,会用独到的慧眼观察生活、观察孩子的教师,能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的教师,他是快乐的,他的学生是快乐的,他学生作文更是快乐的。

篇2:在活动中起步作文

一年级是小学生作文起步阶段,也是儿童智力发展、语言发展最佳期。因此,抓好作文起步教学非常重要 。而运用电教媒体教学,形象生动,感染力强,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和听说读 写能力的有效手段。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观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运用电教媒体指导学生观察,能激发学生观察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的观察往往处于无意观察和笼统观察阶 段。而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直观现象,表现力和可控性强。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优美的音响极易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是指导学生有意观察事物抓住特点,进行说写训练的最佳手段。如 说话训练“你最喜欢的动物”选用了学生最喜欢的动物小白兔,巧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来指导说话,教学时播 放配有轻音乐的表现小白兔在草地上蹦蹦跳跳内容的录像,并在放录像前先提出观察说话的.要求。悦耳的音乐 ,诱人的画面,使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有的情不自禁地赞美着:“小白兔多美呀!”教者按先整体后部分、从 头到尾的顺序指导学生观察。放录像采用特写定格的方法,依次显示小白兔的各部分,让学生边观察边说话, 使学生变无意观察为有意观察,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指导学生连起来说几句话,则采用放慢镜头的方 法。课堂上学生跃跃欲试,一只只小手举得高高的。有的学生说道:“我最喜欢小白兔,它长着一身洁白的毛 ,漂亮极了。头上竖着一对长长的耳朵,一双又圆又红的眼睛象宝石一样,长着一张三瓣嘴,吃东西时一动一 动的,多有意思呀!”还有学生说道:“小白兔的尾巴短短的,象个棉球,它前腿短,后腿长,走起路来一蹦 一跳的真可爱!”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能说出一段通顺而连贯的话,说明教学是成功的。这成功来自于巧用 电教媒体和教者的巧妙指导,从而激起学生的观察兴趣,获得有目地进行观察的效果。

观察有序是观察最基本的品质。只有观察有顺序,作文时才能言之有序。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看图说话 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用投影片指导学生看图,便于调控学生的视力焦点,是简便易行的方法。指导学 生看图,我归纳了一下口诀:全面看图,看懂主要内容;分部看图,看懂具体内容;最后连贯看各部分内容。 这顺序就是“整体――部分――整体”顺序,按照这个顺序指导看图,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小白兔 运南瓜》,上课时首先打出三幅投影片,让学生联系起来整体观察。如果不联系观察,不看第一、三两幅图, 怎能看懂第二幅中小白兔受到启发才想出办法的内容呢?这样有条理地去观察全图主要内容就看懂了。再按顺 序分别打出三幅图,根据主要内容,逐图仔细观察,指导学生看懂每幅图的画面,想象具体内容。最后整体观 察三幅图,疏通思路,把握中心,抓住重点,为说话写话作准备。

再如看图说话《公园的花不能摘》是一个单幅图,为了培养学生按顺序观察的观察能力,我制作了复合投 影片。教学时,首先用投影仪打出完整的画面,从整体入手使学生看懂图;然后分部看,去掉上边的人物画面 ,观察画面的背景,使学生弄清图上的通过景物反映的时间、地点、主题背景;再覆盖上人物画面,仔细观察 人物的动作表情,想象人物是怎样想的,怎样说的,怎样做的;最后连起来总结图意。观察有序了,说话也就 有条理了。

观察的另一个重要品质就是抓住事物特点仔细观察。事物有它的共性,也有它的个性,而个性是区别其它 事物的特征。观察时,只有抓住事物的特点,边看边想,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深刻地了解事物,认识事 物,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把

篇3:在活动中起步作文

一、了解学情, 不要拔高

首先老师不能拔高, 三年级只是学生初步接触作文的时期, 不要觉得写作文就要写长长的, 甚至有的老师给学生限制字数:“今天的作文要写300字”、“今天的作文要写400字”。也许对某些学生来说300、400字不觉得多, 但是我们发现多数学生还是觉得多, 他们一听到这么多的字数首先想到的是到哪儿去弄300、400字呢?怎么凑出这么多的字数?而不是去构思文章, 这就使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试想, 在这样的情绪下, 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呢?有的老师甚至提出“内容一定要具体、结构一定要完整”等等, 学生一听就发愁了, 怎么样才叫具体呢?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作文, 有时他心里知道可就是写不出来, 有时一件事一两句话就写完了。作文交上来, 老师又是一顿训斥, 使学生对老师又产生畏惧心理, 更丧失了对作文的兴趣。

再者, 家长不能拔高, 有的家长在辅导孩子的时候, 总是训斥不断, 这样写也不满意, 那样写也不满意, 让孩子改了一遍又一遍, 甚至有些家长自己在孩子的作文上改来改去, 改得“面目全非”。有的直接就是一句话“重写!”长此以往, 有的孩子都害怕把自己的作文给家长看了。孩子能不讨厌作文吗?

因此这个过渡很重要, 我们要积极创造保持作文兴趣的条件, 它能为学生今后的作文学习打下基础。我们要掌握一个“度”, 要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三年级只是学生的作文起步阶段, 只要是学生的话, 在老师看来也许是幼稚可笑的, 同时那也是珍贵的, 老师应该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不管是哪一方面, 只要有创意都应该鼓励。老师要善于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哪怕是一个词用的贴切, 一句话写得精彩, 一个观点有独特的思想, 都应该给予表扬。我经常让学生在班上读自己的作文, 读的时候不一定全篇读, 哪儿精彩读哪儿。有的学生在全篇文章中也许只是一个词用的贴切, 我也把它拿出来读给全班同学听。让学生知道:你的文章不一定非得写得多么完美, 只要是你自己写的, 只要有进步, 那都是好样的。从而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三年级学段目标“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愿意与他人分享细作的快乐。”

二、把作文教学渗透在每一节语文课上

曾听过一位老师上作文课, 是写《我敬佩的人》。这位老师这样指导:同学们想想这样的作文怎么开头呢?提问学生, 有学生说了:“大家可能都有自己敬佩的人, 我也有自己敬佩的人。他就是……”结果每叫起来一位学生都这样说。然后老师又说, 中间部分怎么写呢?学生还是这样一个个说, 结尾部分怎么写?学生依然是一个个说, 后来作文草稿交上来, 全班80%的同学开头和结尾是一样的, 甚至有的连文字都一样。真是一堂失败的作文课, 这样的作文指导课不如不上。

老师不要认为只有作文课上才是指导作文的时候, 殊不知, 作文指导应该渗透在每一节语文课上, 我们每个单元有精读课文, 有略读课文, 这些文章一方面人文内涵丰富, 贴近儿童生活, 体现时代特点, 蕴含教育价值;另一方面也为作文服务。例如三年级下册《翠鸟》这一课, 文中对翠鸟动作的描写非常精彩, 课堂上就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写法, 课后可以让孩子观察猫捉老鼠的动作, 小鸡抢食的动作等等, 进行小练笔。如《太阳》这一课的说明方法有四种, 课堂上应该让学生注意文章的表达方法, 在自己写这一类的文章时加以运用, 总之, 老师在上每一课时都应该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这样日积月累, 学生慢慢地掌握了一些写作方法, 对自己的作文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注意命题, 选材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及认知能力, 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 才会“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才能表达“真情实感”, 因此我们在命题和选材上都要尽量贴近小学生熟悉的生活, 要写他们熟识的、易于理解的和他们感兴趣的真人真事, 写他们观察到的实景实物, 才能写得真实、具体、生动, 才能达到“不说假话空话”的要求。另外也不能“老调重弹”, 今天写“一件有意义的事”, 明天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时间一长, 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 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的作文兴趣。我有时会出其不意地给学生布置小练笔, 比如我会给学生几个词语, 让学生用上这几个词语, 编写小故事;开学几天后, 让学生以“开学这几天”为主题练笔;写自己名字的来历等等。让学生每天都有新的主题和新的想法。

四、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习作选材的重要源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中段习作目标:“观察周围世界,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 动员家长带着孩子利用周末、假期外出, 或徒步或旅行, 去亲近大自然。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认识自然世界的能力, 还能开阔眼界, 提高能力, 还可以通过如诗如画的大自然, 熏陶他们的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 从而培养他们立志改造自然, 树立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且能从这丰富的旅行生活中掠取写作素材。另外老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开展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感受、写文章。记得在上学期我也仿照一位老师带着学生玩“搭纸桥”的游戏, 通过游戏, 学生就能把活动中师生的生态动作写得很具体, 因此开展活动比老师滔滔不绝的说教更实用。

摘要: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 我们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不能对学生拔高要求, 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语文课, 向学生渗透写作知识,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为习作积累素材。

关键词:习作,兴趣,活动

参考文献

篇4:在活动中起步作文

大多数学生怕上口语交际这堂课,一个重要原因是“无话可说,没情可抒”,而造成此原因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内存”太少,低年级学生对生活的积累不够丰富。其实口语交际也和作文一样,离不开生活,生活越充实,积累的内容越多,表达得就越深刻。我们教师在口语交际中要尽可能创造和利用各种条件,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活,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样,口语交际课就会激情勃发。

一、从情境中起步

在口语交际中适时地创设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地、自主地投入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还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他们逻辑思维的发展。

一定的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与口语表达的动力源,所以教学中要依据教学内容,尽量模拟社会生活交际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气氛中“情动而辞发”,产生交流欲望,自由地参与口语交际。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与创造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口语交际的要求。

如我创设了一堂一年级口语交际训练《学会拼图》,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创设多种情境:⒈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一幕拼图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拼图欲望;⒉在学生动手拼图时播放悠扬的音乐,创设轻松和谐的气氛,促使学生身心愉悦,激发创作灵感;⒊在练习说话时设计了“小记者采访”的情境,旨在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体会到了做课堂小主人的自豪与快乐,有效地学习语言,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从兴趣中起步

如二年级口语交际训练《找春天》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和看到的春天景象。学生有的带了树叶,有的带来了鲜花、嫩芽,还有的带来了风筝……这个情景是学生生活的再现,有物有意,一下子激发了学生说话的兴趣,学生兴致勃勃地向大家介绍他的所见。其次创设了图境:一段春天的录像,一组春天的美景的图片,池塘边的柳树发芽了,田野里麦苗返青了,花园里花儿开了,五彩缤纷,争奇斗艳,勤劳的蜜蜂……美图美景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想说,乐说,有话可说。最后创设情境:小鸟唱歌,绿草发芽,百花盛开,春天真美啊!但是你的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走不动了,看不到这美景,小朋友想想该怎么办?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又活跃起来了——议论纷纷,想出了好多主意:有的说画一幅春景图给爷爷、奶奶看,有的说自己介绍给爷爷、奶奶听,还有的说星期天到野外拍一些风景照回去给爷爷、奶奶看……如此情景使学生积极地思考,在不知不觉中敞开了心扉,打开了话匣子,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话题交流中,在引人入胜的交往中,激发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从互动中起步

口语交际课与其说是语言与语言的交流,还不如说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交换思想、看法、意见时进行的心与心的对话,所以课堂上应安排大量时间,注意采取多种形式,特别是全班学生都能参与的形式,以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在动态的口语交际实践中反复经历真实过程,引导真切体验,提高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深刻性和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条理性和机敏性,从而获得真知,增强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交际态度。

口语交际教学的互动方式很多,常用的有:1.生生交际。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换思想和意见。2.师生换位。教学中,师生之间应是平等的,老师可以做学生,学生也可以做老师,这样展开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学生自主互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3.多向合作。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合作集体交流,这样学生参与面广,接触的人更多,探究问题就更深入,效果会更明显。

四、从体验中起步

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注重过程体验和活动反思。如在课堂上举行讲故事、演讲、背古诗等活动,给学生创设一个施展口才的良好环境。同时适当地布置一些课外交际作业,让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进行交际,在更广阔的场景中深入体验,积累经验,切实提高交际能力。如布置主题为“逛菜场”的交际作业,鼓励学生在逛菜场时,有意识地与摊主进行交流,一方面了解菜的种类、样子、颜色、营养等,另一方面听一听摊主是怎样与别人交谈,怎样推销自己的菜的。口语交际课上,让学生有的扮“小顾客”,有的扮“摊主”进行模拟表演,大胆交际,细心体验。这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话要有礼貌,态度要大方,听别人说话要认真耐心,专心细致,养成一边听一边想的习惯,寻找话题延伸的新内容,从而在体验中丰富自己的经历,拓展口语交际的新视界,以切实提高交际能力。

五、从游戏中起步

入学前,幼儿的主要活动是游戏,它们是儿童早期特有的交际方式。低年级学生还保留不少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教师应充分理解他们对游戏的兴趣,以及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有目的地、有计划地采用游戏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强化学习动机,寓教于乐,一定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口语交际教学的游戏方式很多,其中最为基本的有:

1.生活游戏。指学生课间和课外常玩的游戏,如《老鹰捉小鸡》、《捉迷藏》、《驴子驮西瓜》等,教师一提到这样的游戏,学生就很感兴趣。他们的畏惧心理消失得无影无踪,话匣子也自然打开了。当然口语交际的任务要自然生成,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阅历,接近他们的期待视野。

2.表演游戏。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望一般都比较高,角色表演能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热情,学生会努力使自己的口语表达更符合角色特点。如二年级的口语交际《学会劝阻》教学中,教师有意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表演,学生集体参与,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表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

3.体育游戏。低年级学生尤其喜欢体育活动。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已做过的动作进行交流,学生会表达得更清楚,更具体,更完整。如:我在一年级学生练跳绳的过程中,一方面指导学生同步进行“左脚单跳”、“右脚单跳”、“车水跳”等多种跳绳方法的练习,使学生掌握专门的知识、技能、技巧;同时,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克服遇到的困难,自由组合开展小型比赛等活动。这样,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跳绳活动后,再引导学生回顾活动过程,以“活动的感受”为题展开轻松快乐的口语交际,效果显著。

总之,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口语交际的训练更应是多维的。口语交际的听说过程实际上反映了一个综合思维过程,只有多维度、立体化地进行训练,才能引导学生从教室这个小课堂走向生活的大课堂。口语交际才能做到“言之规范,言之得体,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积累、发展、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篇5:分格训练在小学习作起步中的运用

分格训练在小学习作起步中的运用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林勤

笔者在城乡两所小学的三年级同时进行习作分格训练,历时一年,旨在探求一种有效的城乡学生普遍接受的训练方法,以降低习作起步这一关键期的门槛,让学生轻松掌握习作的初步方法。

一、立足文本,形成“格”的训练模式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课文作为规范性的言语文本,是师生进行习作教学的重要资源,通过将相同的形式归纳成“格”,经由感性理解、理性梳理、拓展练习,来认识“格”,运用“格”。

分格训练的操作模式基本为“品读一引导一积累一仿写一评议一修改”六大步骤。以常见的“人物对话”教学为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出现引用人物所说的话时有“人+话”(拉车式),“话+人”(推车式),“话+人+话”(挑担式)等三种相应的位置关系。在引导学生发现这三种不同后,结合课文例段进行分格训练。

“品读”,理解文本意思后,重点领会本段落的特点及表达方式。

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第六自然段

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了。他仔细打量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沙发,说: “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教学中学生理解到这段话写的是“小摄影师”进入高尔基办公室后的所说的话,采用“人+话”(拉车式),通过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出他的高兴、满意。

“引导”,重点研读后,引导学生概括出表达公式――“格”。以上段落可归纳为说话格的一种“人+神态+动作+话”。概括的过程要注重形象感知与抽象提炼的结合,帮助三年级学生了解“神态”“动作”在文本中具体指什么,让学生由感性认知过渡到理性认识。

“积累”,通过听记、背诵、默写等形式让学生积累例文及与“格”训练的相关联的描写神态、动作的词语、句子,在规范三年级学生言语表达的同时,将众多的资源切实地转化为自身的营养,积累语言素材。

“仿写”,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进行仿写。如“课堂上老师跟同学的一次交流”“妈妈批评你时” “课间同学间的争辩”等,教师结合例段,提供句式,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的“格”,学习表达,进行练笔。

“评议”,就学生完成的练笔,同学间相互评议,教师进行评点。在此基础上点拨学生对“格”进行扩充、延伸,可将“拉车式”转化成“推车式”“挑担式”,也可将“神态”“动作”根据需要自由地穿插其中,形成“话+动作+人”“话+人+神态+动作+话”等一组相关变形的“格”。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格”,让学生明白“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组合形式丰富多样,习作时需要灵动地表达,运用“格”但不能被“格”所束缚,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应为“无格胜有格”。

“修改”,学生结合同学的评议、教师的批改等对自己的练习进行针对性修改,有条件的完成“再创作”。

二、挖掘文本,提炼“格”的训练模块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课文,是言语的海洋,语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依据什么标准分“格”呢?笔者尝试从“内容”“结构”“写法”三方面入手来分“格”。

(一)内容格

从习作内容入手,提炼“格”。小学阶段的习作题材主要是“状物”“写景”“记事”“写人”等。“状物”时抓住“形、声、色、味、触”等元素来定格,“写入”时可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来定格,同时还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如“心理(感受)”可以分为“喜、怒、哀、惧、爱、恶、欲”等元素。在确定这些格的“要素”后,对照课文,组合成各式各样的“内容格”。

(二)结构格

在三年级的教材中最典型的段式结构就是“总分式”,几乎随处可见。一篇文章,一个自然段,一个句群中都常常会出现它的身影。“围绕一句话写好一段话”是中年级习作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要从文章的 篇章结构切入,定出“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一组“结构格”,加强段的训练。

(三)写法格

小学阶段学生会接触“动静结合”“借物喻人”“虚实结合”等多种写作方法,从这一角度切入,三年级课文常出现的的是场面(环境)描写,比如三上《我们的民族小学》中描写上、下课的情景,三下《可贵的沉默》中多次描写到的课堂气氛,由此可以归纳为“点(重点人物)+面”“面+点”等“写法格”。

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笔者初步整理出三年级课文中出现的适用于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的“格”,下表以三年级上册为例。

三、整合文本,构建“格”的训练体系

经笔者一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作文分格训练确实是小学习作起步阶段教学中良好的途径之一。就像一个人要攀登两座一样高的山,一座山是没凿石阶的悬崖峭壁,而另一座却是事先凿好石级的,登这两座山的结果可想而知。我们一年研究的后测数据也显示,经过完整的一学年训练,综合城乡两个实验班在“段式完整”“语言连贯通顺”“错字病句”这三个方面的优秀率,与该校同年段的平行班分别高出24%和33%,农村实验班的效果更明显。

但作文分格训练中的“格”也像是一台机器的构成零件,要分到若干个车间去制作。生产零件不是最终目标,生产出机器才是真正的目的。而我们的分格训练也出现过注重“零件”质量,却忽视“零件”整装的现象。我们在中测的时候发现,城乡两个实验班同时在“段式完整”方面,较该校同年段的平行班略显薄弱。笔者在关注到这一情况后,有意识地加强结构格“总+分”的训练后,后测中该项数据有了较明显的回升。

篇6:成长在这里起步作文400字

在这个金色的季节,我们怀着青春的梦想步入了中学的殿堂,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步入中学,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刺激。新的学校,新的同学,一切是那么的陌生但同时又感到熟悉。中学时代,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人生中最美好但同时又是最重要的阶段。为了以后的未来,就要把握好这个重要的阶段,走好这人生的第一步将对以后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那么如何走好这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呢?答案当然是努力学习。人生的大门才刚刚打开,学习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同样对中学生更为重要。中学时期,我们会受到各个方面的诱惑,如何把握好自己是至关重要的。中学生是充满活力,迸发出青春气息的。在这一时期,我们应当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抵制住各方面的诱惑,为以后的生活指明方向与铺平道路。我们在享受这一切美好的时候,应当把握好人生的第一步不要让青春岁月在这里赞送,要让这人生的开始在整个人生中都闪耀出金子般的光芒。成为以后人生中的美好回忆。

篇7:在活动中起步作文

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人民日报 》(2013年07月26日01 版)

本报北京7月25日电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后,在自学为主的基础上,许多地方和单位把领导干部组织起来,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思考,取得明显成效。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是首要任务,学习教育、征求意见是第一环节。记者从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自中央印发《关于做好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工作的通知》以来,各省区市党委均对常委班子集中学习作了安排。其中,19个省区市集中学习时间在4天以上,11个省区市集中学习时间为3天或计划安排3天,不少省区市结合自身实际灵活安排部署,学习教育力求扎实、务实。

篇8:让语用在课堂教学中无痕起步

笔者认为,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尽可能挖掘文本内涵, 设置语言情境, 通过词、句、片段的有意训练, 使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氛围中, 学习用语言.

一、斟词, 凸显语用的意义

词语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元素, 如何理解、积累并正确运用这些散落的不起眼的“珍珠”, 是课堂教学之本, 只有学生在点点滴滴的课堂教学中养成分析、比较的思维品质,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运用词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是《人物描写一组》中第一个片段, 选自作家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 片段中动词的准确运用兼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使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跃然纸上, 堪称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在教学中, 有位老师是这样操作的:

动词妙用

1.刚才, 我们在分析句子的时候, 通过几个动词体会人物的特点, 其实, 像这样的动词还有很多呢 (出示课件) , 请你结合课文, 想想该填什么?请你在书上找到这个词, 用圆圈圈起来.

(课件出示) 摔跤比赛开始啦!小嘎子和胖墩儿把“枪”和“鞭” () 在门墩上, 各自虎势儿一 () .起初, 小嘎子 () 着胖墩儿猴儿似的 () 来 () 去.可胖墩儿 () 着腰, () 了裆, () 着眼珠子, 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个人走马灯似的 () 了三四圈, 终于三 () 两 () , () 在了一起.可是任凭小嘎子 () () () () , 硬 () 不动对手.小嘎子就用脚腕子去 () 胖墩儿的脚, 不料把给他把脚 () 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 () , 小嘎子 () 个仰面朝天.

(自由填, 指名填)

2.请你仔细看看这些动词, 你能发现什么? (几乎没有重复的动词, 准确性和丰富性)

3.师领读, 读的时候突出动词, 齐读.

4.如此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 刻画了人物鲜活的性格特点, 这就是徐光耀的儿童小说《小兵张嘎》创作最成功的地方, 这部小说也因此获得了全国少年儿童小说创作一等奖.课余, 希望大家认真地去读一读.

学习运用

1.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第一次虽然失败了, 可是小嘎子满脸的不服气, 一身的不服输.于是就有了第二次摔跤的比赛, 请大家一起看录像完成学习卡, 你能试着填一填吗?

(看完录像, 课件出示)

“咱们三盘两胜.”小嘎子又羞又急地说.“又三盘两胜啦!好三盘就三盘!”只见小胖墩儿挺挺胳膊, 乘着一股盛气, 又骑马式当中一站.满头燥热的小嘎子, 等不得胖墩儿站稳, 突袭似的 (蹿) 上去就是一腿, 把小胖墩儿 (扫) 了个趔趄, 可是没有倒.小嘎子紧接着又一 (扑) , (搂) 住脖子就 (按) .不料胖墩儿一 (哈) 腰, 抓住了他的两肋.小嘎子按了两个没按动, 发觉下半身发起飘来, 急忙撒开脖子, 却只 (揪) 住了对方的胳膊.小嘎子这回真急了, 他两眼一转, 马上朝对方肩膀上 (咬) 了一口, 只听“哎哟”一声, 就在胖墩儿一 (闪) 身的工夫, 小嘎子顺水推舟, 一个绊子把他 (扔) 倒了.

2.自由填、指名填 (只要填的动词是准确的, 也比较生动, 也行) .

教师随机板书课件旁黑板上.

3.想不想看看原文是怎么写的? (课件填上) 对照原文你填对了几个?看看自己的, 再对照对照, 你认为哪个词较恰当? (比较发现作者独到之处)

4.两次比赛摔跤, 过程截然不同, 竟然没有一个动作重复.我们读一读, 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嘎子? (争强好胜, 永不言败, 永不服输)

师小结:同学们, 学了课文, 我们知道了作者是如何通过丰富生动的动作描写, 按照一定的顺序, 来刻画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平时, 我们说话、作文时, 也要学着运用这种方法.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在习得知识后就要迁移训练.明确了作家徐光耀在动作描写上的精妙之处, 就要在理解基础上, 及时地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练习.机不可失, 在小嘎子摔跤比赛输了的情况下, 让学生试着填写小嘎子和胖墩儿第二次比赛时的动作, 这样选择内容既与文本相接, 又能训练孩子的语言运用能力, 顺理成章, 轻而易举地达到学习、积累、迁移、运用的目的.同时再次出现原文, 进行比较, 感受作家用词的精妙以及嘎子的嘎样, 再度丰厚人物形象, 感受语言魅力, 业绩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出发学生的类比联想, 实现预警的还原,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积累、运用了词语.

二、酌句, 深究语用的内涵

“语尽平庸催人睡, 文有佳句倍精神.”句子练习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词语, 是学习和掌握规范化语言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 我们认为:句子练习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好办法, 对巩固所学词语、发展思维有着重要作用.

一般情况下, 学生行文造句时常常会出现词语的排列顺序不符合语言组合的规律、或者不符合人们语言习惯的现象.那是因为学生没有按照意思表达的需要, 去正确合理地安排词语的顺序.这样, 句子的意思就会表达不清或不合事理 (不合逻辑) , 句子内部的结构关系就会混乱、成分之间的关系就会不协调, 甚至还常常使句子产生歧义.因此在课堂上, 教师只有有意识地注意语序、强调语序, 才能够使学生按照表达的需要, 按照词语的性质、特点, 把词语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 构成需要的具有一定结构形式、能够表达一定意思的句子, 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教完人教版第七册《幸福是什么》一课后, 有的老师常常会问:“十年后, 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这些体会你是怎么得来的?”

细读问题, “牧童”指放牛羊的儿童, 十年后, 他怎么还是儿童呢?且在文中, 十年后, “三个牧童”已改为“三个青年”.所以, 我认为这个问题应改为:“三个牧童十年后, 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这些体会是怎么得到的?”“十年后, 三个牧童……”就不合逻辑, 因为“十年后”他们已不再是儿童了.改成“三个牧童十年后……”就合乎事理了, 因为他们在十年后已变成青年了.当然, 如果不从语序调整, 也可把“三个牧童”改为“三个青年”.

不难得知, 不同的语序, 可以构成不同的意思关系和结构关系, 更可以使句子的感情色彩更鲜明, 如排比句、祈使句、反问句等.让学生学习用不同语序恰当表述自己想要表述的意思和情感, 更有益于学生语言运动能力的培养, 从而达到我语言我心的目的.

三、构话, 体现语用的价值

语言交际的过程实质上是对有声语言符号信息源传递和接受者之间的互为性言语理解和综合运用的实践过程, 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对源语话段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实施言语行为的能力, 即提升学生的口语语用实践能力.口语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可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 使其产生表达的欲望.

五年级的课文《打电话》教学中, 上课一开始,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情节:活动结束时间提前了, 要妈妈早点来接;爸爸妈妈不在家, 爷爷突然不舒服, 要去医院看病;回到家, 忽然想不起今天的作业.遇到这些情况怎么办?学生马上想到打电话, 于是老师让学生学习《打电话》一文.

师:自己浏览全文, 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生 (交流) :这个相声主要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 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 说了两个多小时, 既误了自己的事, 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

师:再读课文, 想想故事里打电话的年轻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生:说话罗里罗嗦、废话连篇.

师: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生 (交流, 小结) :打电话要抓住要点, 简洁明了, 这样不仅节约时间, 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是文明行为的表现!

师:我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个相声段子, 时时提醒自己文明地与人交流, 交流时注意自己的语言要抓住要点, 简洁明了.

接下来让学生扮演角色打电话, 在学生充分表现的基础上, 教师再稍作点拨———如打电话时该怎样打招呼?给同学和长辈打电话有什么不同?

这样的教学, 从学生平时的生活入手, 借助生活, 引发话题, 进而循序渐进, 点拨引导, 最后推此及彼, 反复实践, 把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迁移运用到教学中来, 再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技能迁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生活既是迁移源, 又是迁移途径, 使教学避免了零起点现象, 顺利高效地达到了口语交际的教学目的, 提高了学生语用能力.

此外, 教师还可以选用多种方法, 帮助学生设计对话情景, 如演一演课本剧、看图编故事、续编故事、写请假条、书信等,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促进学生生成新的语言, 使学生进一步获得语言的积累, 为学生今后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打好基础.

只要教师努力创设活动情境,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 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 处于积极地接受新语言信息的状态中, 将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当一定语境中的语言达到一定的容量和密度后, 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有了语言输出, 即达到了语用的效果.

摘要:“语用”是语文的特性, “语用”就是语文实践, 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在特定的语境内领悟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即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笔者认为,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尽可能挖掘文本内涵, 设置语言情境, 通过词、句、片段的有意训练, 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氛围中, 学习用语言, 使其运用语言的能力得以提高.

篇9:在活动中起步作文

【关键词】小学中段;习作起步教学;“活动作文”

长期以来,在中国传统教学的模式下,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注重将自己的写作思路以灌输性的方式传授出去,并没有考虑学生真实感受。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们在实践教学中摸索出适合中段作文练习的方法——“活动作文”教学法,教师通过这一教学模式来改善学生实际作文水平,提升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活动作文”的概念

活动作文的教学形式不同于以往传统式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授课的形式,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感受,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只是被动式的接受。而在活动教学中,教师在讲课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作文授课的形式主要以教师营造出的活动氛围下展开教学。在活动式作文教学中,教师多以积极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多参与、多动脑、多实践,让学生在作文的课堂上能够有效的提升实际的写作水平、增强写作乐趣,在教师营造出的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下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1]。同时,活动作文与以往作文形式的不同之处还在于,教师不光要重视学生语言词汇的积累,更要看重学生是否亲近生活、热爱生活,学生只有用心的去感受生活中所传递出的美好,才会累积出更多的写作素材,在实际作文写作中才能够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所以说,活动作文教学能够有利于学生摆脱不会写作文、不愿写作文的困境。

二、在小学中段习作起步中的“活动作文”的应用策略

1.增强活动作文的趣味性

回顾以往小学生在中段写作中出现的写作现象,大多数学生都存在机械性的重复某一句话、作文内容平淡无味、语句不连贯、作文数量不够等严重问题。因而在活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在设置活动环节中,要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感受,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在小学四年级教材写作训练中,有一篇看图作文《放风筝》,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要光讲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实践。教师可以在学校活动课上组织学生集体放风筝,学生们在参与放风筝的活动中能够真实感受放风筝的乐趣,切身体会风筝通过自己的手放出去多远,在尝试几次后才把风筝放出去等感受。教师可以在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将活动感受变成写作素材,将自己真实情感写到作文中去。教师将作文课堂变成活动的课堂,能够增强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趣味性的活动中激发出写作的热情,学生写作表达欲望得到了增强[2]。

2.强调活动作文的细节性

小学生升入三年级阶段后就要进行常规的写作训练,因此教师在采用活动作文进行教学时,要为学生在写作前营造出良好的写作情景,让学生可以在创设的情境下多观察、多体验。例如:在对《夹弹珠》进行作文内容讲解时,教师要让学生找出哪些是人物的动作描写、哪些是人物心理描写、哪些是人物神态描写,学生在寻找的同时也对这些刻画人物细节的描写印象深刻,在找出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照进行仿写,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人物细节描写的能力。

3.追求活动作文的个别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运作能力发育的养成阶段。因此,教师在采用活动作文的形式进行作文教学时,在设计活动内容上面要充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利用活动环境中的触觉、色彩、气味等来刺激小学生的感官细胞,学生在感官功能的刺激影响下能够快速捕捉到事物的细节和特点,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快速发展[3]。例如:教师在对活动作文《护蛋》进行教学时,可以在教学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鸡蛋,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每人根据自己喜好给自己手里的鸡蛋取名字和用彩笔为鸡蛋化妆。学生在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一种方式保护鸡蛋,可以是手拿着、放衣兜里,装口袋里拎着等,总之要求学生要让鸡蛋时刻待在身边,守护鸡蛋一天。在第二天的作文课中,教师让学生现场讨论守护鸡蛋时的感受、鸡蛋名字的由来、如何化妆等。最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到作文中去,挑选优秀的作文在班级朗读。学生在参与讨论中,能够表达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切实感受,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拓展,增强了学生个性化意识,使活动作文更加具有个别化。

三、结论

要想提高小学中段写作的能力,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努力配合共同来完成。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授课方式,在采用活动作文教学方式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使小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有一个飞跃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科所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乱针绣工艺在礼服设计中的运用论文下一篇:读感悟珍珠港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