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范文

2024-04-09

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范文(精选12篇)

篇1: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范文

2015西北师大教师研修反思

阜城初中: 郝秀英

这次远程研修给我的感觉是全新的:足不出户,就能聆听专家的讲授,与同行们交流讨论。这次研修,有压力,更有收获。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在研修期间认真聆听了专家们的讲座,感受很深,收获很多。专家们的讲座以及优秀课例和视频,使我得以从理论的高度了解本次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得以从感性上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从而得以重新认真地反省与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和教学策略和方法。

其次,此次培训的研修平台特别好。除了可以就当天所学展示自己的作业,从中获得其他同仁的点评之外,还可得到专家的点拨,并且可在线研讨,有效有利。

再次,通过网络研修活动学习, 我个人也从中学会了自己亲手制作课件,并利用课件能够为学生顺利上好一节英语课,收到良好的效果,让我和学生都喜欢上了利用课件教学,既可以节约时间,又特别直观,引起学生关注.在本次活动中,知道研修是以校本或教研小组为单位而不仅仅是靠一个人的力量来完成,组长为我们做好分工:有的教师网上调课件,有的查资料,然后大家一块集思广益讨论解决方案,进行集体备课。合作、协调、团结,是一个团队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所以,在集体备课中取得成果是大家共同的信念,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收获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我相信我们大家的能力会更上一层楼!

最后, 在这次国培中,专家、辅导员也很让我感动。我们这些农村的初中学校,学生知识基础差,学习能力低,教师工作任务非常繁重,一边抓教育教学工作,一边抓教师远程培训学习,而我们的辅导老师们每日更加高度负责,对我们组员的通过qq群及时通知作业,对每人的作业都要认真的评判,并给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以确保每个成员都能按时完成本次网络研修任务。

总之,通过观看视频、辅导员作业点评以及网上同行相互交流,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参与在线研讨和交流,我领略到了远程研修的魅力,有幸聆听到了各位同行们不同的课改心声;通过完成提交作业,我锻炼了表达,增长了个人智慧;通过阅读别人的文章,我分享到了同行们的研修成果和专家们的课改成果;最后,通过撰写提交研修心得体会,思想和认识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一句话:我学习,我收获,我快乐!

篇2: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范文

【摘要】游戏是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关键。游戏不仅可以让小朋友“玩”,也可以引发、支持与促进他们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师要掌握游戏教学中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游戏;幼儿园教学;策略

一、游戏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游戏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现象,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广泛的流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小至幼儿的嬉笑打闹,大到成人的牌棋娱乐,甚至是老人的幽默笑谈,无不诠释着游戏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游戏伴随着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是人类生活中最有魅力的内容之一。首先,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可以寻求快乐,转移精力。其次游戏是幼儿把握世界的主要手段,是未来生活是预备方式。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阶段处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渡时期,他们有像成人一样参加社会活动的愿望,希望能摆脱成人的控制,但是他们的诸多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我们要义不容辞的还幼儿游戏,让游戏成为儿童生活的主旋律。(一)游戏扩展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游戏的过程是一个自然地学习各种知识的过程,这种学习是幼儿建立在好奇心基础上的,由自己观察和探索得出结论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发现式的学习,这也就是当代教育家提倡的最有价值的学习。游戏使幼儿直接接触玩具和各种自然材料,通过具体活动发展各种感觉器官和观察力,认识各种物体的特性和用途。正如上文所说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在游戏《娃娃家》中,幼儿“家”里摆放的各种“家具”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家里仿造来的,从游戏中幼儿逐渐明白了饮水机如何开关、哪个按纽是冷水、哪个按纽是热水、如何喝到不冷不热的水;在游戏《商场》中,幼儿可以了解到购买食品时应该注意商品的保质期和有效期;在游戏《医院》中,幼儿能够了解到医院看病的基本程序,让幼儿知道生病后不要乱吃药,要到医院让医生看病,这样才不会有危险,等等。

(二)游戏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幼儿依靠想象进行游戏,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游戏又促进想象的发展。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教师与幼儿一起用卡纸制作出床、桌子等家具,在制作同时要幼儿想想自己家里还有哪些家具,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家具都可以做出来。这样在教师的言语与行动的指导下,幼儿相继制作出了饮水机、淋浴器等较先进的电器。幼儿最初只会简单的联想,通过教育,能够使想象越来越有目的性。在游戏之前先想好行动计划和行动结果,然后按计划去展开详尽的想象活动。这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三)游戏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游戏也可以促进幼儿思维概括水平的提高。因为游戏要求有概括力。例如,只有当幼儿看到自己和妈妈的共同点时,才能担当起“妈妈”的角色。通常总是女孩子当 “妈妈”,很少有男孩子当“妈妈”。把不同事物的共同点结合起来,就是最初的概括。在这里,游戏的主要作用在于:幼儿在这种活动中自然地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作为思维活动的支柱,通过活动,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思维概括准备了条件。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游戏

(一)游戏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不足之处 1.应用不充分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们对游戏的应用不够充分,教师们往往都是在课前运用一些小游戏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而在教学知识的教授上运用得较少。2.游戏形式较为单一,不够多样化

我们往往只能在教学活动中看到孩子们坐在位置上的游戏,知识一些单一的手指游戏,结合一些儿歌进行互动;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离开位置上进行游戏呢?仅仅是为了维护课堂上的次序吗?可是失去欢乐中的课堂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想要给孩子的是一个充满欢乐的课堂。3.游戏的实施只是流于形式

我们之所以将游戏融于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是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学中玩,玩中学。而有些幼儿园之是为了应付需要,没有将游戏真正与教学内容结合起 来

(二)游戏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结合

1.将游戏充分的渗透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各个部分

从活动的导入开始,让孩子在一个愉快的氛围下开始新内容的学习。例如;教师一边做动作念英语单词“eyes eyes”孩子回答“shua~shua~suhua~” 可以将手指游戏运用出来,跟孩子一起互动,把孩子是积极性调动起来!活动导入之后,进入到新知识的教受。例如;我们要教孩子认识一个新的汉字或单词时可以运用大小声的游戏。教师可以出示字卡,当字卡被举高时孩子们用响亮的声音跟老师一起学习这个汉字或单词。反之,用弱弱的声音把这个“新朋友”念出来。根据各个环节的特点与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将“拍卡片”“大小声”“摘苹果”“传卡片”等各种游戏运用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让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2.在课堂中我们不要将孩子局限在他的位置上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在选择游戏形式是不能只单一的选择在位置上的游戏,动静结合,给孩子一个舒适的学习心情。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可以在孩子对新歌曲有了一定的熟悉的时候可将我们的律动结合起来。例如,在中班音乐活动《小鸭子》中,我们可以在孩子基本会唱歌曲的时候让孩子都来扮演小鸭子,学习歌曲中小鸭子的各种动作。我想这样孩子会跟乐意去表现自己。3.我们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教育观念,不要让我们的游戏仅仅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式的存在。让我们将游戏与教学内容充分联系起来,把游戏与教学内容在游戏中得到有契的结合起来。

三、游戏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正因为游戏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所以我们将游戏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幼儿兴趣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将游戏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一)将游戏与课堂教学有机的整合

1、游戏与健康活动的整合

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无疑是一件枯燥的事,如果将健康活动与游戏有机结合,孩子将会愉快的接受。例:我园以提高幼儿身体素质为目的的“体能达标测试活动”,通过三年三次测试,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为了提高孩子参与的兴趣,我园在设置活动项目时,我园力求使游戏和运动有机整合,活动项目以孩子感兴趣的游戏形式出现,如“小兔跳跳跳”、“过小桥”、“大家来跳绳”等,游戏的介入使原本枯燥而单调体育锻炼变得有趣了,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增强了体魄。

2、游戏与科学的整合

科学领域的数学活动相对有些抽象和枯燥,如能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既可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又可以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如:中班数学活动学习“7”以内的数,教师用“幸运闯关”的游戏,贯穿课堂教学,将幼儿分成若干组,每次“闯关”成功为本组赢得一面小红旗,最后以红旗的多少确定冠、亚军组。游戏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简单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更好。

3、游戏与社会活动的整合

社会是个大课堂,孩子的游戏是孩子社会生活的体验,孩子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会不知不觉地反映到他们的游戏中。例:国庆节长假后,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探讨着有关国庆的新闻趣事,特别对我市新开放桥头公园和建成不久的淮河文化广场感兴趣。在区角游戏中,他们“建龙湖大桥、搭音乐厅”玩的不亦乐乎。由此产生了“我是蚌埠人”主题教学活动。通过“家乡知多少”,让孩子了解大禹文化、双墩文化;了解家乡的舞蹈——花鼓灯、了解家乡的特产怀远的石榴、五河的螃蟹等,激发孩子爱家乡的情感。

(二)游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方式

游戏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非常大,向教学活动渗透的方式也很多,运用得当能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选择合适运用方式。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呈现方式主要有:

1、游戏整体引入法:将游戏整体引入教学中,使教学目标渗透到游戏中,达到游戏与教学一体化。例:小班科学活动 “1 和许多”。以故事“小猫钓鱼”为主线,老师扮猫妈妈表示数量“1”,全班幼儿扮小猫表示数量“许多”,整个教学以猫妈妈和小猫一起锻炼——钓鱼——烧烤——野餐——回家等游戏环节进行,在游戏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让始终让孩子自己去发现“1 和许多”。再如:小班健康活动“熊猫玩球”,教师扮熊猫妈妈,幼儿扮熊猫宝宝,一同在竹园内玩跳羊角球。此方法多用于小班。

2、游戏部分引入法: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适当的环节引入游戏,以提高孩子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①游戏导入法:用游戏方式开始,孩子们感到现在是做游戏,不是上课,积极性会高些。②游戏插入法:教师依据教学的需要,在课堂教学的中间环节插入游戏,提高孩子学习兴趣。③游戏延伸法:在教学活动的结束部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学习的欲望仍很强烈,教师可用游戏延伸法,在游戏中延伸教学内容。

3、游戏竞赛法:在教学中设置竞赛环节,通过比胜负的方法,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例:“幸运闯关”、“接龙”、等游戏,以竞赛的方式,激起幼儿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方法特别适合中大班的孩子。

4、游戏童谣法:教师可将要求孩子掌握的教学内容,按顺序、按步骤、按规律编成有趣的童谣,让孩子在念童谣的同时,知道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很快掌握所学内容。如:画葡萄“一片叶子几根脉,叶子小球站成排,一排两排三四排,一个小球一个点”。再如:生活活动《系鞋带》 “两根面条搭起来,打个结儿拉一拉,两个兔耳朵碰一碰,打个结儿拉一拉”。游戏童谣法适合对进行技能技法方面的教学,也适合生活活动的教学,(三)游戏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成效分析

1、游戏以其内在趣味性,诱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

游戏教学虽是由教师来安排和引导的,但其目的是利用游戏本身的趣味性作为内在动机,来启动、维持和调节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游戏教学,孩子们能将教师的要求转化成自觉的学习,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让孩子在愉快中学习知识。

2、游戏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游戏中孩子表现出来的优良品质超过平时,幼儿的自身潜能也极大地激活了,他们的思考力、观察力、想象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都会超出平常。

3、游戏可以提高学习成效

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完整的游戏,使教学活动游戏化,是真正意义上的“玩中学,学中玩”,孩子们在游戏里,乐在其中,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

4、游戏使教学常规更符合孩子的心理

维果斯基认为“规则是游戏最本质的特征”。在游戏中幼儿乐于用游戏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教师用游戏的口吻提出要求,小孩子会乐意接受。如:绘画艺术活动“快乐的小蜡笔”,教师在指导幼儿收拾整理蜡笔时,以亲切的口吻指着油画棒说:“这里有一个温暖的家,里面住着12个彩笔宝宝,它们相亲相爱,谁也离不开谁,彩笔宝宝出来画完画后,非常想家,小朋友要把它们送回家,彩笔宝宝会高兴的”。游戏情节的引入,幼儿会愉快地收拾物品。

总而言之,幼儿离不开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一种主要存在方式,游戏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因此,在幼儿园各领域的教学中都应将游戏巧妙的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多多引入游戏,充分的将游戏对幼儿的独特魅力展现出来,从而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质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篇3: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范文

一、当好课题组准成员,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学生课题研究起始阶段, 往往表现出畏难、信心不足等情绪。这时教师要融入学生课题组, 给学生鼓劲, 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课题组的一员。老师要指导和帮助课题组做好课题研究的一些前期准备工作, 把学生课题组带入正常研究的轨道, 让学生相信一直坚持走下去就会获得课题研究的成功, 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 树立信心。但教师要让学生做课题研究活动的一切事务, 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只能起辅导作用, 当好学生课题组准成员, 首要的就是帮助、指导学生做好起始阶段课题研究活动的准备工作, 并充分肯定其工作, 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第一步, 树立课题研究成功的信心。

二、当好课题组参谋, 全程参与学生课题研究活动过程

学生课题组成立后, 出现的几种现象是:准备不足, 乱兵上阵;思路不清, 急于求成;无所适从, 有劲使不出等。在课题实践活动阶段, 有些学生惧怕实践体验活动, 不敢跨入社会进行实践活动。在课题结题阶段, 结题报告不全面、不深刻, 创新思维不强、课题结题平淡, 未充分体现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教师要全程参与学生课题研究活动, 当好学生课题组的参谋, 适时进行指导。

(1) 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课题研究活动的实施途径和一般步骤, 帮助学生理清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步骤。如选定课题阶段:发现问题—课题组充分讨论—确立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开题报告;实践体验阶段:收集、整理资料—进行实践体验获取数据、第一手材料—处理信息资料、数据—提出观点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等—思考对策、改进等;结题阶段:撰写结题报告—汇报研究成果和过程—答辩和评价。

(2) 分阶段指导, 适当参与。 (1) 学生做好课题组前期准备工作是课题研究成功的前提。这一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本阶段的任务。以指导《中学生睡眠时间不足情况调查与探究》课题组为例:首先要让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自身方面, 发现问题, 尤其是身边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当今社会热点, 然后讨论确定课题。学生们发现中学生睡眠问题较突出。在教师的肯定之下, 学生选定了此课题。接着教师指导课题组要完成如下工作任务:制定好课题研究的方案, 明确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 确定研究方法、范围、时间安排、步骤, 讨论预期成果等。在充分讨论后, 课题组制定好课题计划书, 制定好问卷调查表并打印出来, 设计好访谈问题内容, 确定访谈人物, 尝试一些实践体验活动, 查找一些文献资料, 撰写好开题报告。 (2) 学生课题组实践体验活动是学生课题研究成功的重点和难点。这个阶段一方面要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活动获得课题结题的真实数据和第一手资料, 另一方面要锻炼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 让学生体验社会活动、生活等。这个阶段, 教师要指导学生一些实践活动的技巧及文明礼仪常识等。如指导学生怎样进行社会调查、怎样才能访问到要访谈的对象、怎样到政府机关去访问、怎样发放问卷。此外, 教师要适当参与学生的一些实践活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如访谈各阶层人士、进行问卷调查等, 往往有些紧张, 部分学生还有些畏惧。在实践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具体问题, 如:受访人不与配合, 甚至态度不够好, 更易引起学生紧张。这时教师应适当参与, 现场鼓励和指导, 这将大大增强学生信心。学生勇敢地跨出了第一步, 就会有第二步, 并且能更快、更好地走向社会, 直面社会去获得感悟。如《中学生睡眠时间不足情况调查与探究》课题组外出进行首次调查时, 教师就参与了活动, 带领学生分别去了高塘岭镇中学、大湖中学等。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 分别向这些学校发放问卷调查表300份, 访问在校领导、教师各一名。学生完成任务后非常高兴, 感觉非常好, 然后在没有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又去了县教育局、黄金中学进行调查, 回来就向教师汇报了收获。只要让学生自己亲身去参加实践活动, 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完成任务, 就一定会获取不少体验。 (3) 整理分析课题资料、数据是课题研究成功的关键。这时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其一, 指导学生将相关资料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文献整理, 将实践活动得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归纳、总结, 获取客观数据及第一手材料;其二, 指导学生对整理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一些客观的合理推论, 从而得出结论;其三, 指导学生根据得出的结论, 进行反思及思考和探讨, 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办法、措施、建议, 并且要有创新性。如《中学生睡眠时间不足情况调查与探究》课题组在实践活动中得出情况产生的原因和睡眠不足问题突出的结论后就提出了六条建议措施:“减负减压”要有真措施、真行动、真落实、真效果;学校科学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学校要加强人文管理, 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或“倾诉室”;高度关注毕业班学生睡眠不足问题, 并进行思想疏导。 (4) 撰写好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成功的重要一环。课题活动结束后, 如何撰写结题报告, 学生往往不知从何下笔。这时教师除指导学生一些课题结题的一般格式外, 还应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其一是指导学生撰写思路和提纲;其二是指导学生分工合作, 课题组成员分块撰写各自承担课题分工任务部分, 然后统一到课题组长处进行整理合篇;其三是指导学生进行反思, 结题报告怎样表达得更清楚、更深刻, 是否要用一些图表、图片、音像等作更充分的辅助说明。

三、当好排忧解难的后勤队长

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困难, 如课题研究所需的设备 (摄像机、电脑、打印复印、图片、音像) 欠缺等。这时教师应积极想办法为学生解决。只有教师帮助解决学生课题研究中的困难, 学生课题研究才能顺利进行, 也才会有研究的成果。

篇4: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有效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33-01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有着共同的性质和共同的价值追求。《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可见,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合理、有效使用,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不可估量的,尤其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信息技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有效应用。

一、网络信息为研究性学习活动拓宽了范围

《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教师提供范围,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可以是课堂教学和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各种现象的探究;可以着重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对某些综合性的问题开展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与一般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更广泛、更灵活、更富有弹性”。因此,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出发,发现和提出问题。而随着信息网络和出版技术的发展,今天的中学生可以较容易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料,拓宽自己的视野,再从网络信息、新闻报道、报刊杂志、专业书籍、电子信息等资料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转化为研究性学习活动。

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参与活动激发了兴趣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是进入问题情境,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粉笔+黑板+嘴巴”的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不起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然而,多媒体信息提供了多种外部刺激,如声音、图片、动画、文字等等,他们具有直观形象、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量大的特点。教师在开题课设计时,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活动主题内容以及教学需要,恰当好处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走进情境、更好的体验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例如开展“走进泽雅山水”这个主题时,教师把收集过来的图片视频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ppt,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欣赏走近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提出许多感兴趣的问题。

三、网络搜索引擎为研究性学习收集资料开路

每个主题活动,几乎都需要搜集资料,在以往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当学生遇到搜集资料的问题时,唯一的方法就是查阅书籍或询问老师。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效率比较低下。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利用网络上的搜索引擎则是最方便、快捷的,能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学生查询资料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活动效率,拓展了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水平。如我们开展的《走进家乡的传统节日》活动,上网查找我国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成为学生的首选,他们遨游网络,撷取相关信息,说实话,学生从网上查找到的资料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不仅查找到了多种节日,它们的起源、发展,还找到了相关的一些风俗及不同地区的习惯与传统的不同。

四、数码作品为研究性学习记录了真实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因此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应注意收集和积累动态的、真实的和完整的研究过程。而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难以都用文本或图片的形式来表达和承载,这时可以鼓励学生用数码作品记录真实的活动过程。如在开展《美味的绿豆芽》这个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在自己培育绿豆芽和到豆芽作坊访谈时,都采用数码相机拍摄了照片、视频和录音,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使用信息产品的能力,也为学生真实开展活动提供了依据,同时又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长效实施积累丰富的资源。

五、多媒体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展示平台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终成果表达形式通常有:实验报告、论文、调查报告、反思性小结、心得体会、实物作品、演讲、晚会及过程性的视频记录片等。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活动资料整理成电子作品,例如文献资料类,文字量大的可通过网页或WORD文档的形式来承载。实物作品除了现场展示外,也可通过图片形式插入文档中形成图文并茂的展示作品,演示文稿和网页可以承载多种形式的文本、图片及视频信息,必要时还可在演示文稿或网页中加入视频短片的形式来呈现过程性活动;网络平台亦是学生表现自我,展现活动成果的十分有效的手段。将学生的活动日记、收获卡、小制作、小发明、书画作品、获奖证等成果利用拍照、扫描、资源整理等信息化手段上传到校园网站进行公开展示,也极大激励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活动的热情。

六、电子储存为研究性学习活动建立了永久的档案

研究活动要开展得顺利有效,必须收集一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而这些数据和信息往往比较丰富,为便于快捷地提取资料中的数据和信息,需要我们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妥善保管,及时归类,有组织的管理,形成研究档案,其中纸质档案,只能保存纸质的资料;而电子类的资料保存时必须依赖电子储存设备,它的使用期限是永久的,而且容易移动,为准确把握整体评价活动提供可靠地依据。

篇5: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范文

课题组名称:

班级;

时间:2011年 月 日

参加人员:

组长;万靓月记录员:

活动内容:

老师让我们分组并选出了一个适合自己组的方案,接着我们小组选出了组长.报告员.记录员,并开始分工。课后我们便开始了研学方案的讨论,填写报告表。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所以我们大家都小心翼翼,认认真真的去做好每一步。

第二节课,老师让每个小组同学选出了组长,介绍了小组成员和我们的分工任务,每个小组都能做的很细致,接着每个小组的便针对本小组所研究的课题进行了更深一部的讨论,还有我们小组的报告表让老师分析了一下,老师说我们的报告表有优点也缺点所以我们针对本小组的缺点进行改进,在老师帮助下,我们会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

第三节课,是我们的开课题报告会,各个小组都进行了简单的报告,每个同学都对自己的疑问提出了问题,每个报告员都“临危不惧”,没有紧张退缩,而是很淡定回答了问题,思路也很清晰,缜密,回答的也清楚,大家都十分积极!

第四节课,上节课还没有做完报告的同学继续作报告,大家依然很积极,从中我们还是学会了很多,争取向别人学习,把自己的做的更好,我们组也讨论了调查的表格应该怎样做,该问那些问题,初步有了一些计划,把调查表的草稿拟定了出来。有一些问题还不是很完善,需要改进的我们还是会努力的。

篇6: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范文

在课题研究的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活动的全过程,全体参与积极动手、动脑,在试验探究过程中使学生不断摸索规律,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分工、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出结论,渗透了研究性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课题学习与数学探究过程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经历活动的全过程及经历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并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全面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要不断渗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培养。但是探究内容必须切合实际。我认为教材中设置的“讨论”、“阅读”“小结”等,它们具有贴近学生实际,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探究能力联系紧密,利于课内外结合等特点,都是很好的探究性素材。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些切人点,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究,这样可以使学科教学的三项目标,即“知识技能”、“智力形成”、“态度培养”在运用科学方法而展开的科学探究中得到有机统一,能够在教学中激活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探究性活动包括试验探究、规律研究、课题性探究等几种主要形式:

【1】实验探究是依据试验具有的启迪学生思维作用,对试验作出的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指导使学生在探究试验中自觉深人地思考从实验现象出发,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得出结论。一般步骤是:依据教学目标,提出探究目标——指导学生试验、观察现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概括出结论。

【2】规律性探究是教学时给学生提供将要探究的规律性问题,解决问题所需的方法和素材,但不是提供预期结果,学生自己要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概括,发现某种联系,找到问题的答案。一般步骤是:设疑——探究——归纳、整理,概括出结论。

【3】课题性探究是指教学时,教师利用一些“研究性课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亲身独立调查、实践和探究,完成和感受研究的乐趣。

因此,教师在课前准备上一定要充分,其次是课堂组织环节要有序,再次是过程评价要多角度、多层面,要到位。重点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盒子》这一课题中,我是这样做的:

1、课前先准备一些彩色卡纸、剪刀,利用多媒体制作一张表格,以备试验用;

2、利用上节课留的课外作业引出本节课的教学课题,提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要求每个小组的发言人展示自己小组的试验操作过程;

4、鼓励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不同的操作方法,让每个同学都有成就感;

5、定量计算,要求按小组序号分别以不同数值进行正确快速的计算;

6、各个小组将自己的计算结果分别填写在已设计好的表格内;

7、根据试验和计算引导学生解答本节课的问题。

篇7: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范文

由于合作学习能将社会学、团体动力学的合作原理运用于化学教学实践,从而为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合作学习模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但是,我们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有些合作小组一看就知道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被忽视,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

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导致这种低效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小组合作教学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

如何有效地运用它,为化学教学更好地服务,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一、科学、合理地组建合作小组

我认为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应对学生们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性格和心理特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组建小组时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兼顾性别的原则。即:一个小组要包含各种学习层次的学生,使组内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得以科学地整合,做到组内异质。各个小组的整体水平得以均衡,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做好了铺垫,提高了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合理分工,确定角色

创设有效的合作方式需要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和学习任务: 1.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比如组长、记录员、监督员、汇报员都应各司其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而且小组成员要轮流担任每个角色。这样,每个组员就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完成学习任务。

2.明确的学习任务,在小组组建初期,学习任务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对每个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且需要培养小组长的领导才能和任务分配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逐步走入正轨之后,教师可以适当放手。明确的学习任务是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最能体现其作用的一个环节,教师要特别重视此环节。

3.丰富的合作内容,针对不同的课型,学生有不同的合作任务,让合作学习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型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表演对话、合作归纳知识、合作订正错误等。学生通过丰富的合作内容,不仅会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对于融洽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起到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关键在于 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

1.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注重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也不应忽视对小组个人的评价。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使得整个评比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小组合作达标。

2.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之间的关系

学生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平时的优秀作品、表扬卡、过失卡等。小组学习过程评价不仅参照学习情况表中的得分高低,还要参考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效率、合作态度和合作技能等。学习结果评价依据学生平时的测验,期中、期末成绩,通过几方面客观地评价学生。

四、强化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调控作用

教师的角色意识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作用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意识应体现在:

1.协调意识。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这一关键角色。教师组织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活动时,发挥着创设学习环境和气氛、维持学习秩序等作用。教师及时协调学习小组成员之间或组与组之间的关系,使小组合作得以顺利进行。

2.参与和监控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当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当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当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矛盾时,教师应进行现场观察和调控。

五、在课堂外有效实施小组合作

学生的知识,并不都在课堂中获取;学生的能力也并不都在课堂内培养。所以,课外合作学习也必定是课内合作学习所不可或缺的延伸和补充。

1.通过小组合作做好预习工作。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工作。那么,合作小组的作用就尤为重要。通过发挥小组中学优生的作用,利用自习课或课余时间,让他们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当“小老师”,帮助学困生解决预习中的难点。

2.通过小组合作准备过程中,语言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带动较弱的同学,好的学生会因此变得更好,而较弱的同学也会因此而提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任务研究性学习活动。

3.通过小组合作元素符号.化合价背诵工作。学习化学,学生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元素符号。教师检查的手段之一就是在课堂上听写元素符号。但是,部分学困生难免不能过关,他们需要多次重复的机会,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无法为他们提供重复的机会。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在小组里反复背诵和听写,这样,学习较为困难的同学也能渐渐进步。

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总结与思考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化学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其他学科能力的提高,对其他教师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不容质疑的。要使化学小组合作学习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努力做到:

1.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不断学习,精心备课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理念,不仅要求学生动手、动脑,而且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与合作。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精心备课,适应变化。重视小组合作交际,重视生生互动,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个别差异,缩小两极分化,有效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2.重视对小组合作学习长效性的激励与促进

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件新鲜事物,所以,实施初期学生会被它的新奇所吸引,但是,随着新鲜感的逐渐消退,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与耐心也会逐渐减小,这时教师 必须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与信心,提高学生小组学习的兴趣并保持兴趣的长效性。对表现突出的同学,大力表扬并及时给予奖励。同时要做好此项工作的指导与监督。

总之,真正实施小组合作化教学,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勇于放手并精心钻研教材,设计典型的小组合作化问题,对小组合作进行正确引导,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实现合作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化学学习兴趣的影响

—小课题阶段性总结

篇8: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范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可以拥有自学的能力, 并且还能主动去关心身边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 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只有好好开展这种综合性的实践课程, 才能将学生从固化和相对封闭的课程思维中脱离, 拥有全新的、结合社会实际的课程观念和学习方式。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学校中开设的传统课程有着很大的区别, 学校对此课程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教学框架, 教学思路也会比较闭塞。因此, 研究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可以促进小学课程的改革, 还能保证课程高效实施。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实施从2001 年开始, 可是我国小学教育还是一直遵循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 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还是过去的 “高分低能”, 学校只关注学生的升学成绩, 对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不关注。现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单独成为一门课程, 但是因为考核分数不会和升学考试相联系, 学校并没有专门建立一个教学体系, 投入的教学精力比较少, 一般都是采用班主任代课, 或者是直接不上这门课让学生自由活动。学生对于综合实践课程的认知也只是无所事事的感觉。现在学校的教育经费比较紧张, 也没有能力去建立一个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开发一套实践活动的教学体系[1]。

很多教师会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占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他们的意识中还是觉得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要, 小学教师缺乏这种培养综合性人才的意识。现在的家长也为了提高孩子学习成绩, 给孩子报很多课外补习班, 让孩子没有时间去参加实践活动, 这些因素都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能顺利开展。

二、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优点

项目学习是一个舶来词, 最早是起源于20 世纪末期, 在美国的教育界提出来。主要内容就是学生在学习中, 要不断的通过学习资源去探索学习过程中得到的一些体验和探索经历, 最后让学生可以在探索中得到专业的技能和充分的学习机会。项目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会 “举一反三”、并且鼓励他们自主动脑、动手学习[2]。

( 一) 学习中多采用实践课程

在实践课中, 让学习多参与到动手中来, 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 还能让学生感到自我的重要性, 让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课堂传统观念中一直是封闭的, 实践课打破常规,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和生活的魅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制定学习计划, 和同学合作探究问题, 然后一起动手制作成品, 最后给各自写活动评价, 让学生参与到每一个活动环节, 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 二) 多种学科并立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综合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学习的内容主要试从生活中截取的一些方面, 让学生把社会、家庭和学校可以联系在一起, 自己解决一些遇到的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 学生互相合作和动手, 掌握学科的综合知识与技巧解决实践中的课题。

三、项目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是如何实施的

( 一) 结合学生情况选题

现在的综合实践活动都是根据目前的学生学习生活的状况确定的, 不是教师根据个人喜好决定的。因此在选取课题时, 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并且要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美德, 可以结合我国的绘画、手工剪纸、传统音乐、宗教等民俗文化相结合, 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来确定教学资源的配置和人实施, 保证项目活动的顺利完成[3]。

( 二) 制定项目活动方案

项目学习中的活动方案是很重要的, 方案涉及学生未来的学习状况和分组, 不仅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还要将每一个学生合理的分组, 将学生的优势发挥出来, 增强学生的自信, 凸显各自的价值。流程规划清楚有利于合理安排需要的资源, 并且还能让项目顺利实施下去。教师在活动中根据方案,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提出问题, 并自己寻找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后, 引导他们深入的探究。

( 三) 学生作品展示

每一个项目结束后, 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作品。作品不仅代表了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的成果, 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小总结。学生可以自由展示自己的作品, 可以是一篇总结心得的文章、一幅绘画作品、一个自己制作的节目, 还能是一个自发的演讲。

学生在活动中还会形成一个学习小组, 小组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还能打开学生的思路, 当遇到问题时, 可能会从别人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发, 让学生得到解题的灵感, 这也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

教师也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发展学生之间的探究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掌握了学习方法后, 独立发现课程中存在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中去发掘课本中的情感, 学会自学、合作学习, 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目前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项目学习虽然是近些年来开展的, 但是也不能简单的引进, 还是需要教师增强自身的素质, 开发新的教法来给学生做出有价值的指导。开展项目学习, 让小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课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在学习中, 不断发现学习的乐趣的价值。

摘要:新课程改革标准推出以后,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小学的独立课程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具有特殊性, 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很独特的风景。本文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探究项目学习进行分析, 希望可以寻找到有利于改善目前课程实施的现状的有利因素。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学习,探究,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志军, 王小根.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13, 06:121-122+143.

[2]方凌雁.项目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用的基本定位与实施建议[J].浙江教育科学, 2006, 05:24-28.

篇9: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校本活动;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课;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校本活动课的原则要求我们挖掘社区中的课程资源,反映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大连市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是闻名中外的旅游度假休闲胜地,我校就坐落在金石滩的南部海滨,与金石高尔夫、发现王国等相邻,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校本资源提出了以《可爱的家乡金石滩》为主题的“旅游中的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信息技术校本活动,旨在将综合实践的四大领域有机融合,追求活动内容的综合性。研究性學习是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之一,而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校本课的内容、目的要求我们,要从小学生年龄特点出发,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学习。我在信息技术校本活动中初步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尝试,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一种自主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研究性的学习情境,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必要的多种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兴趣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布鲁纳也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学习者对事物本身的兴趣。开展信息技术校本活动也要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和学科特点的教学过程,融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于活动过程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事只有学生对它感兴趣,才能产生参与活动的欲望,才有行动的第一内动力。因此在活动前我首先激发引导:“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是中外闻名的旅游度假休闲胜地,我们有幸生长在这世外桃源般的环境里是多么幸福、多么自豪啊!老师打算为家乡制作一个专题宣传片,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咱们金石滩的美丽富饶,让更多的人们到咱们金石滩来观光旅游度假,让咱们的家乡金石滩美名扬天下。同学们赞同老师这个想法吗?“赞同!”“可是要做好这个专题宣传片需要大量的图文实物资料,老师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我想请同学们帮忙合作完成怎么样?”老师请同学们帮忙制作专题宣传片,学生高兴都来不及,自然一口答应:“行!”“那么咱们给这个专题宣传片确定什么主题好呢?”经过一番议论师生共同确定主题为《可爱的家乡金石滩》。接着把活动前我有意识录下的人们参观《金石园》的一段录像边放给学生看边介绍:“这是老师星期天参观《金石园》录下的部分精彩镜头,目前老师只有这点儿资料,其余各方面资料全靠同学们搜集准备了,老师相信你们能行!”这样自然把学生引向实践、探究、体验的活动境地,激发调动了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和积极性。

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研究中实现知识的“再发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更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依据,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愿望,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一是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安全需要”、“认知需要”变为“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潜能。二是提倡“主动提出问题,自学探究回答问题”,这样促使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意识,形成学习上的主动。

二、教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研究性学习

1、引导研究学习。“人类将由教育社会发展为学习社会”。要从小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研究性学习,看起来是学生的事,其实主要责任还是在于教师发挥教学的主导性。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二变”:一变教师活动的单向性为师生共同活动的多边性。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参与率;二变只重教师的教为学生多渠道学习并重,促进校内教与校外学的优化结合。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活动强调更多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探究和体验,重过程,重参与,而不是追求研究的结果。没有经历就没有能力,没有过程就没有结果。

2、自主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基础的学习能力,探索是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再发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学生自主探究是学生直接与眼前的问题“对话”,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学生在参观采访中从多渠道采用多种方式搜集到了大量的图文资料,在此基础上,将这些资料进一步分类整理、筛选经典素材,组间交流互动,实现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编辑写作、制作电子报、网页、Power Point幻灯片、电子绘画、Authorware演示作品、手工绘画、粘贴画、工艺小制作……此时《可爱的家乡金石滩》专题宣传片所需要的素材准备好了,自然进入下一个最令同学们向往的环节——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专题宣传片的加工制作,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赞美家乡金石滩,达到了预期的活动目的,切实使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创新能力更上一层楼。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进行收集整理资料,并通过各种方式在班级展示,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教学内容处于一种不断被创造性理解活动之中,这样的课堂成了“研究学习”的乐园。

3、合作探究学习。欲话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学会合作探究学习是提高学生基础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合作能实现知识互补和能力互补,达到共同进步。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做好三项工作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水平。首先,激发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学习的愿望。其次,获得成功体验,给予激励评价,三是组织讨论,解决问题。

三、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对信息技术校本活动课的研究性学习产生了兴趣,有持续的参与意识,但不是信息技术校本活动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校本活动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它能使学生在各种探究学习活动中,有效地进行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所以信息技术校本活动课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以此作为活动课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例如学生分组进行作品制作,完成后由组长向全班讲述本组的设计思维和制作过程,最后由全班学生进行评比选出优秀作品。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已经是学习和运用知识进行设计制作的主体,教师只提供必要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探索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

篇10: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范文

“鼓圈活动”源于非洲,以“鼓”作为主要打击乐器,参与者围成圆圈状,指挥者站在中间,活动内容包括参与者跟随指挥者做节奏、人声、声势等的探索、模仿、即兴编创或创作,以及参与者之间、参与者与指挥间的合作等。基于“鼓圈活动”,我们来探讨鼓圈在培智教育教学中的理念、设计。

作为集体音乐治疗的一种形式,鼓圈在欧美国家越来越受到欢迎。它是由任意的一组人在治疗师的引导下围成的一个圆圈,并在引导下演奏打击乐器。它有别于其它鼓组或鼓乐团是在于其目的不是表演,而是参与者在鼓圈中得到成长,即使是没有任何基础的人,也能在鼓圈玩得很开心。击鼓不但能缓解压力,促进沟通,经过专业人士设计引导的鼓圈活动能有助于提高参与者社会交往能力,提高自我尊重意识,提高创造力,为个人与团队注入活力。同时鼓圈活动有益于降低参与者的忧虑情绪,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在特殊教育里面,有几个要点可以说明鼓圈活动的适用性和意义:

1.特殊教育里面,因对象的音乐智力等艺术智力较差,相对普通教育来说,艺术教育是特殊教育里面很薄弱的一环,或者说是缺少适合特殊孩子的艺术教育途径而导致的艺术教育空白;

2.特殊孩子对鼓本身就有很多的好奇,他们最先就是把鼓当作一个可以发声的大玩具而已,敲敲打打可以出声音,敲不同的地方还有不同的声音。只是在引导和综合时才形成了一种集体,达到团体智力的目标,所以,鼓的出现满足了孩子“玩”的天性;

3.培智孩子的艺术教育目的是感受、参与,感受美、接受美的熏陶,不以掌握某种音乐技能为终极目标。鼓圈活动正是如此,不需要有任何的音乐基础,只需要看老师,跟着敲打,慢慢融入集体即可。

4.情绪治疗和人格完善的充分表达:当老师打出一个鼓点,参与者反馈给老师一个鼓点,一个基础的成就感就传递了出来。当老师引导集体表达节奏时,每个人实际上都是在对自己对别人传递自己的成就感,在鼓圈里面,没有谁来评判对与错,每个人对集体的节奏也都是有自己的理解,当自己的理解通过鼓声融入到集体的节奏时,情感自然得到升华。

5.对于动作不便的学生我们采用灵活的处理方式。如手指弯曲困难或双臂僵硬的学生,我们先借用其他的乐器,如沙锤这种轻便、易捏的乐器,随着节奏他们的手臂肌肉在慢慢地放松,他们不仅没有被鼓圈活动放弃,反而获得了一种新的认可。

我们积极开展鼓圈等集体音乐治疗体验活动,学生们在热烈的音乐节奏中充分表达自我、宣泄情绪,在欢声笑语中体会自我价值和团队支持。培智教育的鼓圈活动相对来说设计较简单、环节清晰、从易到难过度时间较长,以两次案例来阐述鼓圈活动的设计:

1.感受鼓:每个人手中都有一个鼓,自己先探索一下,摸一摸、敲一敲、打一打,„„3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的新奇适当的释放时间和空间;释放自己,老师鼓励而不是制止

2.指令与信号的链接:老师出示各种手势,请学生和老师一起记忆,反复练习几次,这样学生才能在活动开始时正确反应。简单且常规,学生在这次学习后下次不用提示就能掌握这个手势的意义并作出相应的动作。如:

准备安静:双生或鼓锤放在脑袋上做羊角 老师手指着自己,就表示看老师,注意了;

分左右:左手,代表左边的人,右手代表右边的人

快慢:老师手上动作加快减慢,注意模仿

高低:老师手边敲打边升高,表示要加大力度,声音和手势都要加重;降下来就表示降低和减慢

收:双手握拳,立刻停声

变化动作敲打:模仿老师

数字1、2、3:指着各自所在的圈数,就表示那一圈 3.固定节奏:x-x-|x-x-| x x x x|x x x x| x o x o |x o x o | xx o xx o|xx o xx o|(针对培智学生,这几个节奏都需要反复练习几次才能掌握,逐渐增加难度)4.加入一种乐器:沙锤伴奏。根据老师的手势升降收。

5.确定即兴:没有乐器的人,在沙锤响起时,跑圈、跳舞、欢歌载舞 6.确定声部和曲式结构

1)按乐器分成三个声部:鼓声部a和沙锤部b,即兴部c 曲式结构:abc 活动方式:a出,bc等待;a间奏,雨点鼓声出,b由低到高升起;b保持最快最大声,c出,ab欢快伴奏;a回到第一个节奏型,c收,b再收,a以一个鼓点为收尾。2)按位置自由分声部:

在熟悉了乐器的三个声部活动方式后,按位置分声部就比较简单。先从2声部开始,左右的分别接入就可以了。老师先给出第一个节奏,左边的鼓接入,在熟悉后,右边的鼓接入,在鼓这一圈节奏成熟后,沙锤的左边接入,依次推下去。每个圈的节奏都成熟后,雨点鼓声,提示即兴表演的人欢哥载舞。

7.升华:口语表达——现在你是什么感觉,有没有一个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学生会说:快乐、高兴、好耍„„

老师双响筒协助:我叫xx,今天我很快乐。所有乐器打出x x|,所有人喊出快乐、快乐„„

篇11: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范文

谈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跋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上饶市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介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初探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思考

立足活动基础 发展综合实践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认真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四个必须”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可行的路在哪里——与沈旎老师谈综合实践活动

发挥教研组核心作用,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整体设计 校本实施——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实施的构想与实践(下)依托乡土资源 构建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篇12: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范文

一、什么是快乐活动性原则

快乐活动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以语言兴趣为中心,伴随语言学习的各种游戏、全身性的反应活动,使儿童掌握语言的基本知识、技能,加强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儿童活泼的个性。

根据心理学理论,兴趣是儿童进行活动的主要动力。儿童的兴趣总是和一些积极、肯定的情绪相联系,它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可以降低儿童意志努力的程度,使其注意力较长时间集中在一定活动内容上,并能唤起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的欲望。有了兴趣,儿童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表现自我、完善自我。而缺乏兴趣的教学,尤其是单纯理智的学习,需要儿童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单一的教学过程中,这对于兴奋性程度高、意志力薄弱、注意力易分散、转移的儿童来讲无疑困难重重。此外,由于理智性的学习缺乏一定的情景和趣味,儿童始终处在羞怯、惧怕说错的情绪状态之中,影响儿童丰富的想象,不能充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思想,使儿童产生厌倦情绪,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幼儿期、童年期的儿童更多地需要借助于外在兴趣来唤起事物内在的、深刻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通过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手段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在语言教学中应主要以语言本身的兴趣为主。各种游戏、全身性的反应活动、直观教具、录音、录相都是为了引起儿童对语言本身的兴趣,通过种种方式帮助儿童理解,加深记忆。

为了唤起儿童的语言兴趣,往往又要依赖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力求通过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丰富儿童对语言的认识、理解、想象,强化儿童对语言的记忆。同时我们看到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还会形成儿童良好的情绪、意志品质以及活泼的个性。

快乐活动性原则的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具有群体性、生活性,并依不同的身份、角色而变化。不同的群体,语言的特征不尽相同。儿童的语言必然带有童年期的特征,比如以单音节词为主,善长于韵律儿歌,歌曲。此外,由于儿童的生活是准成人化的,因此更多地喜欢富有幻想的儿童故事以及拟人化的动物故事。童年期的儿童还非常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所以利用儿童对角色游戏、角色语言最有兴趣这一特点来组织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利。

综上,快乐活动性原则,是儿童英语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教法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快乐活动性原则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儿童期英语教学内容应当是儿童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儿童经常接触的,易接受的生活常识、故事、歌曲等。在儿童英语教学中我们认为要将以上内容传授给儿童,还须在教学方法上贯彻快乐活动性原则,才能使儿童主动接受,变儿童外在的语言兴趣为内在的兴趣。

(一)歌曲、韵律儿歌法

根据儿童对歌曲、韵律儿歌、舞蹈非常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它们的优越性来带动儿童,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例如:教授字母时,有ABC字母歌;教数字时有韵律儿歌One,Two,Three,Four;教颜色有与之相配合的歌曲Red,YellowBlueandGren的小诗WhatIsRed?教星期、月份有DaysofAWeek、TwelveMonths等等。还可利用歌曲教授日常用语。例如GoodMorningToYou,Helo.HappyNewYear.WhatsYourName.LetUsSingTogether或利用歌曲教授句型。如在教授“正在进行时”,我们可运用歌曲AreYouSleping?TheBusIsWaiting来引导与帮助儿童掌握并理解这一时态。如果再配上与歌曲内容相符合的动作,边唱边跳,效果会更好。

(二)游戏法

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是激发儿童英语学习兴趣的另一种有效方法。例如,在复习动物名称时,我们可采用猜谜的方式,即根据一些动物的特征编成易懂易记的儿歌,根据它来猜是什么样的动物。如“鼻子象勾子,耳朵象扇子,大腿象柱子,尾巴象辫子”(elephant)。还可根据学生所听到的一些动物的叫声进行复习。如果教师在课下准备一些动物头饰,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做《我是谁》的游戏,即教师戴上某一种动物的头饰问“WhoamI?”学生回答“Youare„.”如果教师能结合以上几种方法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通过游戏的生动性和竞争性,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既调节了学习的节奏,又锻炼了儿童的语言能力,在愉快协调的气氛中巩固了学到的知识,这种自觉参与实践的活动,对儿童英语教学尤为有效。

(三)情景法

1、直观教具

在教Whatsthis?Its„.Thisis„.Thats„.Isthis„?Isthat„.Arethese„?Arethose„?

Theseare„.thoseare„时,运用直观教具,例如实物、图片、简笔画等,会使学生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优势,在最短的的时间内获取知识。2、用图片叙述故事

在教学中依据所学内容配备一些有趣,易懂的短故事,对培养儿童的实际运用能力,增强趣味性很有帮助。即根据故事内容画成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帮助下复述故事,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扮演角色

儿童好动、好奇、又能大胆在使用语言,因此扮演角色是创设情景、锻炼儿童听说能力的极好方法。如果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再制做一些简单的道具,配上动听的音乐,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会话表演,会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打电话、生日晚会、买水果、在动物园里、在百货商店、吃午饭、看医生、去学校、下课后等。

(四)全身动作反应法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斯·阿谢尔潜心研究20年而提出的“全身动作反应法”非常适合儿童英语学习。所谓“全身动作反应法”即:教师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指令性语言项目,然后让学生对这些指令性语言作出动作上的反应。这种方法在开始阶段不一定要求学生在听完之后立即做出口头反应,允许学生有一段沉默期,只作出动作上的反应。这时学生的身体动作是表示理解的手段。这样,学生逐渐模仿教师的指令,由单词到词组再逐渐过渡到全句。学生大部分语言活动中以理解语言为主,这样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小,反而会说得轻松、准确。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来达到全身反应法的目的。

1、教师清楚明了发出语言指令,并配以动作辅助说明,不要求学生立即模仿教师动作,只要静听,试着理解教师的意图。

2、教师发出语言指令,让学生做出动作反应,逐渐理解所授内容。3、学生边做动作,边模仿教师所发出的语言指令。

4、让一位或部分学生发出语言指令,其他或另一部分学生做出动作,直到同学们可以边发出语言指令,边做出动作。例如:Standup.Sitdown.Washyourface.Touchyoureyes.

上一篇:毛竹青下一篇:仙子的关爱想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