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活动中促进幼儿发展

2024-04-25

在艺术活动中促进幼儿发展(精选8篇)

篇1:在艺术活动中促进幼儿发展

在艺术活动中促进幼儿发展

我们改变以往的“技艺教育”,主张在整合性艺术活动中促进幼儿发展,其主要过程是:

一、让幼儿充分地表达感受;

二、让幼儿真实地体验;

三、让幼儿尽情地表现。通过实践表明:

1、艺术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技能、技艺的训练,表现不再是工具,更多地成为整合性活动,融合了德智美各种素质;

2、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幼儿自主地表现探索。

以往的艺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把以“自由创造”为特征的艺术活动变成操作性的模仿活动,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和表现技巧上,对艺术的审美价值及无限创造特征没有足够的估计,并且艺术教育完全以分科的形式进行,忽视了各艺术领域之间存在的联系。而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各领域的内容要相互渗透”,现代教育提倡“融合式教学”。且对幼小的儿童来说,他们的心灵中,真、善、美也是自然统一的,没有分化。

基于这些理念我们提出,实施整合性艺术活动的方案,改变以音乐、美术作为艺术教育内容的初衷,主张以审美教育为突破口,用真、善、美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儿童进行整体性、融合性、开放性的生态式教育,达到人在实践中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艺术活动的目标体系是“感受――体验――表现”,而我们综合性艺术活动的基本程序也是“充分地感受――真实地体验――尽情地表现”。

下面就从“快乐与不快乐”这个主题来谈谈整合性艺术活动地开展。

一、让幼儿充分地表达感受

幼儿的生活经验及年龄特征、发展水平,是我们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一个理想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主题、内容的产生上,在活动过程的方法运用中,都必须十分重视幼儿的经验。况且,在提倡以儿童为主体的今天,我们必须“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把儿童的思想真正呈现出来。”老师要了解孩子们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希望接受什么。这个过程我们采用的主要是师生互动式的对话交流。对话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快乐和谐、富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新思路和新思想的交谈。它是师生双方积极参与,处于人格平等的双向交流,彼此充满爱心、信任、倾心地交谈。对话能是儿童感到新鲜、惊奇、激动、振奋、产生努力探索的愿望。

活动一:孩子们在欣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则凄美的童话故事时,很快被故事内容所感染,并纷纷表达了他们的内心感受:“她好可怜”;“袜子也没有”;“鞋子被抢走了”;“走在雪地上,脚都冻得发紫了”;“她没有衣服穿”;“她一点也不快乐,很伤心”……在表达了他们的感受之余,还讨论到了XX小朋友的爸爸得了肝癌住院了,妈妈在医院陪着,XX没有爸爸妈妈陪觉得很不快乐。同时他们开始关注张贴在 教室里的很多贫困儿童的剧照,在吃饭、睡觉、玩耍时都议论纷纷:“他们脚上的鞋子是破的”;“衣服也都脏兮兮的”;“学校里连桌子也没有,只能在石头上写字”;“他们的爸爸妈妈都不在了吗?怎么都是哥哥姐姐们背着小孩呢?”;“他们吃的是干巴巴的馒头,好可怜噢”……

活动二:在欣赏《大餐》这幅美术作品时,幼儿又很积极地表达了他们的感受:“很多很多汉堡叠在了一起”;“这些人拉着圆圈在汉堡上跳舞”;“他们一边吃汉堡,一边跳着舞”;“看着它,我真想吃啊!”……说着说着大家就谈到了“肯德基”,“我在肯德基店里过生日过了”;“妈妈带我去了好几次”;“我喜欢吃辣子鸡”;“肯德基里面还可以玩,很开心”…… 在与孩子们近距离的交流中,教师所担任的角色主要是幼儿的倾听者。意大利瑞吉欧人认为教师的重要角色就是幼儿的倾听者。倾听幼儿就是尊重幼儿,就是对幼儿的关注,就是对幼儿及幼儿意见敞开心扉的最好方式。通过倾听了解幼儿,了解到他们的经验,他们的兴趣点――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希望接受什么。这些正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所在。

二、让幼儿真实地体验

现在的孩子们大多被快乐包围着,而且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能注意到别人不快乐的情绪,如果能让他们学会先体验别人的“快乐与快乐”,并为自己所拥有的而“骄傲”将是很有价值的。 幼儿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贫困儿童的感受只是停留在“他们好可怜”的情绪反应上,是浮于表面的。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中“艺术教育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浅层兴趣引申,并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这叫动机呼唤。动机呼唤就是把儿童原有的兴致导向内化,将表面的热情转化为幼儿主动从事活动的推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加者。” 于是我们师生一起对“快乐与不快乐”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从幼儿对美术作品《大餐》和文学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感受中生成了“吃肯德基”、“参观福利院”两个活动。

活动三:吃肯德基的这个活动中,我们让幼儿自带10元钱,自己排队选购了爱吃的肯德基食品,自己解决了购买过程中发生的矛盾(钱不够了,那就换一样吧;还剩几块钱,可以再买个脆皮甜筒;用哪一张优惠券既能吃到爱吃的,又可以多吃一点……)自己结伴分坐在肯德基店的一角,一起分享体验了吃肯德基的快乐。当画快乐的事情时,就有小朋友画了吃肯德基。

活动四:在体验了吃肯德基的快乐之余,又让幼儿体验了福利院小朋友的生活。在福利院大家看着那些哭着的孤儿,听着阿姨们的介绍,脸上都露出了严肃的表情。有几个小朋友捂着鼻子,说:“好臭啊!”并发出了内心的感受“他们太可怜了”,回到幼儿园,师生又一起谈了此行的感受,并把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好多小朋友还呼吁“让我们来帮助他们吧”。

这里教师以观察者的身份帮助幼儿真实体验到了“快乐与不快乐”,让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内化,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帮助欲望。幼儿的情感、欲望、提出的问题有时隐藏在行动与孩子间的对话之中,这样就要求教师适时地去了解,观察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敏感的眼睛、耳朵,而且还需要敏感的心灵,要能进入幼儿的内心,体察幼儿的`心声,呼唤幼儿的内在动机。这正是综合性艺术的情感基础。

三、让幼儿尽情地表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艺术领域的“目标”、“内容和提要”、“指导要点”三部分中蕴涵的基本理念是:幼儿艺术活动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改变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儿童自身的影响作用,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改变使艺术成为技能训练和表演的功能。

活动五:吃过肯德基后,小朋友画了吃肯德基的快乐,有在肯德基门前排队的情景,有两个好朋友坐在一起吃汉堡的情景,也有过生日的内容(画了一个大蛋糕)……在去过福利院后,小朋友又画了自己的体验,有xx在哭,我陪他一起玩,有躺在床上的脑瘫儿,有孤儿被小狗吓得哭起来……

这里,虽然小朋友画的线条和颜色都不是很美,但作为自我表达的手段,它已经创造性地表现了他们内心的感受。

活动六:吃过肯德基后,师生在班里一起模拟了“开肯德基店”,在收集材料、制作食物、准备开张过程中,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发现了我们班的“肯德基店”还缺管理人员、收银机、饮料机……等很多问题,同时和老师、家长们一起商量、制作了很多实用美观的物品,逐一解决了这些问题,孩子们的快乐在模拟制作和买卖过程中得到了尽情的表现。

活动七:在体验过福利院生活的情感基础上,小朋友呼吁“让我们来帮助他们吧!”师生一起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想到了很多帮助他们的办法:把我们小时候的衣服、裤子、鞋子……送给他们;把我们的钱联合起来送给他们;我们给他们唱歌、跳舞、拉手风琴、讲故事……。并从“把我们的钱联合起来送给他们”(这里教师让幼儿很自然地知道了什么是捐款),自发生成了募捐活动,发动身边的亲人和全园小朋友来帮助他们。整个过程都是由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参与完成的。包括捐款箱、捐物箱和宣传海报的设计、绘画、制作。在募捐过程中,个别幼儿还把他们的感受体验用语言讲述给家长和小朋友们听。最后把所捐的钱物一并送到福利院,享受了最快乐的体验。这个时候小朋友的表现欲达到了最高潮。

在这里,老师只是提供了相应的材料,旧报纸、纸箱子、泡沫板、颜料……,并在一旁观察和倾听的孩子们的表现,当幼儿碰到困难与需要时,及时给以适宜的支持和指导。让幼儿完全处在宽松的探索氛围中,融入到“肯德基店”和“募捐活动”的各个角色中,这时候的艺术是幼儿社会经验的反映和作为社会人的自我表现。整个募捐活动都是由幼儿自己选择、自己决定,主动参与的,只要是孩子们自己能做的,能想的,都让他们去做、去想,最大限度地让幼儿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两个交错进行着的活动,使幼儿完全感受体验到了自己所拥有的幸福、快乐和别人的不快乐,享受了帮助别人后的更快乐的体验。

“快乐与不快乐”这个主题整合了健康(宽松的心理氛围、幼儿积极的情绪)、社会(主动参与、乐于交往、助人为乐)、语言(倾听、对话、交谈)、科学(动手动脑)、艺术各大领域。幼儿在感受、体验、表现中主动交往,积极探索,得到了全面自由的发展。从中,我们觉得:

1、艺术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技能、技艺的训练,表现不再是工具,更多地成为综合性活动,融合了德智美各种素质。比如绘画,它具有审美特性,是一种语义符号,是形象语言,作为幼儿自我表达的手段,它可以反映个体内在的各种要素,作为创作载体,它能涵括所有需要创造性表现的内容。

2、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幼儿自主地表现探索。尊重与肯定幼儿的稚嫩想法,提供相应的材料、活动的机会、条件,自我决定,自我选择,主动参与,充分交往,无拘无束地探索,去利用和积累自己的经验,最大限度地让幼儿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孩子自己能做的,能想的,让他们自己去做,自己去想;孩子能探索发现的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孩子能自己计划、安排的,让他们自己去计划、安排;孩子能选择判断的,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判断。要让幼儿成为有自主权,可以支配自己行为的人,做自己的主人。

艺术是幼儿教育不同领域交叉的地带,教育中最活跃的部分也大多在它的边缘,这里充满了未知,我们的主题活动也只是处在探索阶段,难免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是不是技能、技巧就不需要了呢?是不是完全让幼儿自由发展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

篇2:在艺术活动中促进幼儿发展

宝带·天虹幼儿园王敏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探究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天性,是一种令他们感到兴奋的学习和活动方式。

儿童语言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与成人的语言交流中获得并得到发展的。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对幼儿语言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总目标就指出要“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

下面就针对科学活动中幼儿语言的发展谈几点看法:

一、科学活动容易引起幼儿兴趣,使幼儿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 《纲要》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要让孩子说话,首先要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东西,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在科学活动中,我总是选择孩子喜欢、感兴趣的内容。

比如说在“热闹的马路”这个主题活动中,我请幼儿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车子。孩子们一到幼儿园,就像献宝似的把自己的车子给别人看。我就让他们介绍一下自己的车子。大部分幼儿都非常大胆地讲述,连平时个性胆小的王哲也非常愿意和同伴介绍自己的遥控赛车。因此,在自然的情境中,幼儿往往能最真实地表现自己的言语实际水平。老师要及时发现和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多给他们讲的机会,及时进行引导和鼓励,让他们不断获得语言的发展。

二、科学活动重操作,有益于幼儿边做边说,锻炼幼儿的语言技巧 陈鹤琴先生说:“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只有动手做,才能获取直接的经验,认识事物的性质。”因此,在幼儿语言技巧的训练中,应多提

供一些让幼儿动口动手的机会,让幼儿的语言技巧在做中得到锻炼,在做中获得发展。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是由内部开始的,他们常常边想边说、边说边做,产生自言自语的现象。在动手操作时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往往一面操作,一面嘀咕,用语言来辅助自己的动作。

小班的很多科学活动都需要幼儿亲自动手探索,如:在科学活动“玩水”中,孩子们一边动手玩水,一边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动作和感受:“水好凉哦”;“水从手指里流出去了”;“我用小瓶装水倒到大瓶里”等等。有的幼儿还不会用自己的话把发现说出来,只会指着水对我说:“看,泡泡,看!”我就帮助他说:“真的呢,你看,把瓶里的水倒到水桶里,会有好多的气泡!”重复了几次后,很多孩子都能说说自己的发现了。这样孩子们的语言在动手操作中发展了。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我总是细心倾听、认真引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强了。

三、科学活动能促进幼儿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促进幼儿语言的交往 科学活动重操作,而每个幼儿的操作不可能完全相同,这就为幼儿相互交流学习提供了平台。《纲要》中指出:“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幼儿的语言发展是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因此,幼儿间的经验交流、相互学习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每次的科学活动中,都有一个交流讲述的时间,老师要充分给予幼儿讲述表达的机会。如在上面的“玩水”的例子中,虽然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玩水的发现初步进行了讲述,但很多都是自言自语或是和老师的对话,而没有与同伴的交流,这样就失去了一个平等的交流机会。老师还需要为幼儿创设这样一个平台,进行集体讲述,让每个幼儿都能分享彼此的经验。还可以进行讨论,让幼儿在讨论中发展语言交往的能力,促进幼儿科学和语言的双向发展。

四、科学活动能培养幼儿的逻辑思考能力和语言的逻辑规范性

科学活动讲究严密的逻辑性和规范性。虽然对幼儿来讲,我们不可能

以成人的科学活动的要求来要求他们,但我们可以从小让他们接触语言的规范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培养他们对其的敏感度。

如我们曾认识过桔子、香蕉、西瓜等水果。在刚开始接触“桔子”时,孩子们都是想到什么说什么,一会儿是香香的,一会儿是圆圆的,一会儿是酸酸的,说外形的时候说味道,说颜色的时候说形状,一点逻辑都没有。经过两次认识水果的活动,孩子们逐渐意识到要首先从外观来观察描述,可以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从形状到颜色到花纹等;接着观察它们的内部,可以看一看、尝一尝,然后通过语言把自己所看、所想说出来。比如说:“我看到的西瓜圆圆的。它的皮是绿色的。上面有深绿色的斑纹。西瓜下面有个柄„„”这样的描述就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现在我们班上已经有部分幼儿能够比较完整地说出来了。相信通过以后的继续努力,幼儿语言的逻辑性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篇3:在种植活动中促进幼儿发展

一、在种植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在种植过程中孩子们亲自松土、拔草、浇水等, 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她们是开心的感兴趣的。每天孩子们都要去看看我们的菜园, 看看植物宝宝长得怎么样, 是否要浇水、拔草。当种子发芽了, 长出嫩芽了, 他们就会开心地跳起来:“种子发芽了, 种子发芽了。”在老师的引导下, 孩子们尝试学习记录, 他们不会用文字记录, 就想出用图画来记录, 不由得赞叹孩子们的聪明。孩子们在记录过程中了解到:“种子的发芽, 长出新叶子, 开花, 结果……”当豌豆成熟了, 当红薯长大了, 他们都会自豪地对别人说:“这是我们自己种的。”为了让幼儿有更多的动手机会, 我们和家长家长沟通, 让幼儿在家也参与到种植过程中去, 好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种植活动。在家长们的支持、配合下, 孩子们的知识丰富了, 动手能力也增强了, 同时也加深了对植物的了解。

二、种植活动促进幼儿探索能力的发展

1.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让孩子轻松探索。

因为幼儿人数比较多, 年龄比较小, 有时难免会踩到蔬菜宝宝。这时我对给予幼儿激励性评价, 使幼儿乐于探究:“小朋友你们踩了蔬菜宝宝一脚, 想一想蔬菜宝宝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幼儿得到了教师的尊重和支持, 就会态度积极, 主动地去尝试、探索。宽松和谐的气氛能活跃幼儿的思维, 有效地激发探索兴趣, 虽然孩子做得不对, 但是我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让孩子去思考。随后孩子们就问到:“老师, 蔬菜宝宝它还能长吗?”我及时引导, 下次我们来看看这些被踩的蔬菜宝宝吧。通过每次的观察, 幼儿发现蔬菜宝宝是不能踩的。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中, 幼儿通过探索得到许多经验。

2. 种植活动为幼儿而主动探索提供充分条件。

一天下过雨的早上, 孩子们从种植园经过, 听见文文大声叫起来:“快来看哪!这儿有一只小蜗牛, 还有一只大蜗牛。”她的声音吸引了许多幼儿围过来:“这不是小蜗牛, 这是蜗牛妈妈。”“会不会是蜗牛爸爸?”孩子们互相猜测着, 有的跑过来问我:“老师, 这是蜗牛妈妈还是蜗牛爸爸?”。我说:“我们需要看看蜗牛的身体情况才能看出是爸爸还是妈妈。你们可以仔细看一下!”这下孩子们的问题不断涌了出来:“蜗牛身体是圆圆, 圆的是爸爸还是妈妈?”、“大蜗牛是怎么生小蜗牛的?”、“触角是直直的, 用来做什么呢?……午饭后的散步, 大家又来看小蜗牛, 却是蜗牛的“尸体”, 孩子们有些伤心, 这时我把一个问题抛给了大家:“原来这儿有许多的小蜗牛, 现在都到哪里去了?”孩子们讨论起来起来:“可能在叶子下吧。说不定在洞里呢?”“老师, 种植园一定藏着许多活的小蜗牛, 你带我们去找找吧!”通过我适时的回应, 既提高了幼儿活动的主动性、好问的积极性, 又提升了幼儿原有知识经验, 新的探索活动“寻找的小蜗牛”的行动又开始了……

三、种植活动丰富了幼儿的知识

1. 种植活动让幼儿获得了种植的经验。

孩子们在照顾蔬菜宝宝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关于种植的经验, 播种之前要先翻土, 施肥, 蔬菜宝宝渴了要给它浇水。有虫子要捉虫子, 还要经常给植物拔草, 要不然植物宝宝就很难长大。这样的经验是孩子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的, 是亲身体验获得的, 远比老师和书本知识来得珍贵, 难以忘记。

2. 丰富了幼儿关于植物的知识。

记得在开展活动《甜甜的玉米》时, 要让幼儿了解玉米的生长过程, 知道玉米有雄花和雌花, 雄花和雌花的花粉碰到一起, 授粉后就慢慢长成玉米。当时我们还没有实施种植活动, 幼儿只是通过看图片了解的这些知识, 印象并不深刻。后来我们在种植了玉米, 孩子们亲眼看见了玉米的生长过程, 很轻松掌握了这些知识。

四、种植活动中幼儿的责任感得到提升

在种植过程中我们让每一个幼儿种植一个属于自己的蔬菜宝宝, 并且在旁边插上有幼儿名字的牌子。蔬菜宝宝就像孩子们自己的宝宝一样, 她们每天都来照料他, 看看自己的宝宝是否渴了, 饿了, 有没有长草……不用老师提醒也能很好的表现, 生怕自己的蔬菜宝宝长得不好。久而久之孩子爱上了种植园的蔬菜宝宝, 懂得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植物也是要被呵护、关爱的, 从而有了一份责任心。

每天种红薯的时候天气比较炎热, 浇了一会水孩子们一个个都热的满头大汗。我问他们累不累, 孩子们一个个都说不累。孩子们都深深体会到种植植物的不容易, 大家更要好好爱护植物, 平时吃饭不能挑食, 要爱惜粮食。

五、在种植活动中幼儿获得了成功感

篇4:在艺术活动中促进幼儿发展

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教育工作者应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一个幼儿受到艺术的熏陶,应给每一个幼儿提供艺术表现的舞台,鼓励每一个幼儿用多样化的形式去表达对艺术的情怀。着力培养每一个幼儿美的情感、美的心灵,促进每一个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为幼儿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幼儿园 艺术教育 审美情趣 创新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发展步伐的逐步加快,不少有识之士已深深地认识到幼儿整体素质需提升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艺术教育对促进幼儿健全人格形成的必要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艺术”领域倡导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应着力激发起幼儿对艺术的情趣,体验审美的愉悦,获取成功的欢乐。作为一名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准确理解《纲要》的精神实质,以艺术教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呢?

一、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

列夫·托尔斯泰强调人们通常都是用艺术去想到传达自己的情感的。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以饱满的热情、愉悦的心情去感染每一名幼儿,去激活幼儿的情绪体验,应以欣赏的眼光、赞赏的态度去激发幼儿参与艺术教育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从而让每一名幼儿的审美需要得到最大的满足,获得精神的享受。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幼儿共同参与艺术教育活动场所的布置,与幼儿一起探究讨论如何创新设计艺术教育活动场所,材料如何收集,环境如何布置,怎样使艺术教育活动的场所更新颖、更别致、更有利于让幼儿获得审美愉悦。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幼儿走出幼儿园到大自然中去,去体验大自然的变化无穷,领略大自然的奇妙,发现大自然的美丽。将艺术教育活动走进幼儿的现实生活,让幼儿感受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的美妙之处,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自然、探索自然、聆听大自然的呼唤,从中发现大自然中蕴藏着的美丽之处,以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艺术感染力,让幼儿获得丰富的审美艺术体验。事实上,幼儿一旦有了丰富的审美艺术体验,就自然而然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行大胆的想象,大胆的探索,大胆的创造,实施艺术教育活动,使审美情绪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二、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提升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

研究认为:艺术教育活动对幼儿智力发展水平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教育工作者切忌忽视这种独特的作用。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开发利用好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资源去开发幼儿的智力潜能,去启迪幼儿的思维。

比如,在以“猜谜、猜拳”为主题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教育工作者就应该积极鼓励幼儿开动脑筋,张开想象的翅膀,激活思维能力,调动自己的认知库存积极主动地去猜谜、猜拳。在“猜谜、猜拳”的艺术教育活动中锻炼了灵活分析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挖掘了幼儿的智力潜能,使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得到迅速而高效的提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应鼓励幼儿大胆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表现技能,以发展幼儿的艺术潜能。艺术教育活动的独特性,能有效地吸引每一个幼儿去参与,去发现,去创造。比如,在以“探究纸文化”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教育工作者应鼓励幼儿自主或与他人合作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去表达自己对纸文化的独特情感、独特感悟。鼓励幼儿进行丰富多彩的纸文化探究活动,可以引导幼儿开展纸文化的工艺制作,比如让幼儿进行剪纸、刻纸等,可以让幼儿开展纸文化的研究,举办纸文化探究的手抄报大比拼。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纸文化探究,幼儿们积极参与,探究热情高涨,促进了幼儿大脑的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得到锻炼,提升了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

三、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着力发现儿童身上最美好的地方,鼓励儿童大胆创造。幼儿教育工作者应给幼儿以艺术教育活动的自由,鼓励幼儿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展开想象的翅膀,努力开发幼儿的创新潜能。

比如,在以“民间陶泥”为主题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幼儿大胆地、创新性地用陶泥创作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陶泥艺术作品,如用陶泥制作神舟飞船,制作城市立交桥等现代交通工具与现代化的建筑,用陶泥制作神话人物,并去进一步探究在神话人物身上曾经发生过的美好故事,并将美好的故事与他人进行分享,还应进一步鼓励幼儿创编神话人物可能发生的新故事。诸如此类的艺术教育活动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培养了幼儿的创新能力。

四、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艺术教育活动中涉及的艺术作品为幼儿提供了感悟艺术作品魅力的机会。幼儿通过艺术作品的熏陶与感染,有利于幼儿认识能力的增强,幼儿在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感悟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比如,幼儿在“探究纸文化”的艺术教育活动中,通过剪纸、撕纸、刺绣、泥塑等艺术教育,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随着艺术教育活动的深入推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手部肌肉了得到了相应的锻炼,手指的动作与大脑的反应得到进一步的协调,锻炼幼儿的协调能力。

【结 语】

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教育工作者应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一个幼儿受到艺术的熏陶,应给每一个幼儿提供艺术表现的舞台,鼓励每一个幼儿用多样化的形式去表达对艺术的情怀。着力培养每一个幼儿美的情感、美的心灵,促进每一个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为幼儿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卫红.艺术教育与幼儿美育.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21)

篇5:在艺术活动中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园游戏化音乐教学活动对于幼儿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传统的音乐教育倾向于知识技能的训练。本文基于对传统音乐教育这一弊端的思考,尝试探讨了在游戏化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有效策略。

音乐教育游戏化,就是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主,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音乐教育。《纲要》中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形式”,要使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并指出这种艺术表达是“自由表达”、“创造表达”。但在以往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只考虑分科上课的模式,片面地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活动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在评价时往往会将焦点放在孩子是否会唱某首歌、孩子的动作表达是否优美到位等,恰恰忽视了艺术教育中重要的部分――幼儿参与其中的真实感受,从而导致教育目标过多地指向知识技能的训练。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本文将探讨在游戏化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引发幼儿自主有效的游戏行为

落实《指南》精神,关注幼儿的知识来自他们对事物和事件的直接经验。因此,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支持和满足幼儿直接操作事物,在和同伴、成人以及事件的互动中获取经验并构建知识。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贴近生活,融于生活”的原则,激发幼儿欣赏音乐的兴趣,养成倾听的好习惯。例如,小班音乐《洗手帕》的律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在家里看见妈妈是如何给宝宝洗衣服的呀?”孩子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都愿意和小伙伴们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接着教师伴着音乐(用《洗手帕》作为背景音乐)做“搓衣服(领口、袖口等)、清洗衣服、用衣架撑衣服晾晒”的动作,让孩子们猜猜我在干什么。孩子们对猜的动作与幼儿的生活认知有了重合,满足了幼儿的成就感,激发起幼儿想了解的欲望。接下来请小朋友说说老师做了哪几个动作,做了几次,让小朋友来模仿一下,然后在熟悉音乐掌握动作的基础上,请小朋友想想其它不一样的动作,相互猜测对方在干什么,孩子们在相互学习中表演得更加起劲了,都有了新的经验、新的发现,孩子们急于展现自己的动作,教师抓住时机鼓励启发“小朋友们真能干,学会了这么多本领,回家能帮妈妈洗晾衣服了。”整个学习活动围绕“妈妈洗衣服”这一生活话题,充分唤醒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从幼儿生活直接经验出发,通过感官,变化动作,生动活泼的去体验音乐给生活带来的乐趣,促进了幼儿学习品质积极健康的发展。接下来,又围绕“娃娃家宝宝的衣服脏了怎么办”?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老师让我来做娃娃的妈妈(爸爸)帮助小宝宝吧”,孩子们表演的热情高涨起来,充分给孩子创造的条件和机会,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于是,笔者有了支持他们表演的想法。幼儿自己扮演着娃娃家妈妈(爸爸)的角色,小围裙系在腰上,用小手指比划一下在地上“画○”当作盆;还用小手在一个长方形的纸盒上比划一条一的横线,来当作搓衣板……整个活动生动、有趣,幼儿把自己当成了音乐中的角色。孩子们还自发开设了“小画廊”为娃娃家的宝宝设计各种式样的手帕、装饰小衣服等,孩子们在这种形式下寻找到了快乐。

二、提供幼儿游戏环境和材料,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指南》中指出,我们要始终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幼儿年龄小,思维较直观,平时游戏经验的积累能为幼儿进行音乐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撑。在开展音乐活动《我是小海军》时,结合大班幼儿喜欢挑战,勇于竞争的年龄特点,教师先带领孩子们参观了部队营房,整齐的内务震撼了每个孩子,观看了解放军叔叔精彩的队列正步走、军体拳等表演。孩子们在这样的情景触动下,情感得到强化。同时,幼儿角色扮演积极性得到提高,自然地融入音乐《我是小海军》情境中,用“雄壮、有力量、神气、有精神”等词汇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有的孩子用小椅子做炮艇,拿小手帕当小旗子做旗语……由此可见,幼儿对原曲音乐性质的理解比较到位,旋律的整体感知及个性化表现有了把握。

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创设环境,因势利导,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机会和条件。设置区域“海军基地”投放材料海军服、海军帽、旗语手势图片等。在“音乐创意区域”提供了图谱,自制小乐器,孩子们在“看一看”,“听一听”、“动一动”中巩固对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的感觉,激发幼儿节奏来表达他想表达的某种情绪,尝试创造表现带来的快乐。另外,在幼儿一日生活各过度衔接环节,如午睡起床,幼儿去盥洗室等时候,只要播放音乐《我是小海军》,孩子们边哼唱曲调边模仿解放军叔叔的样子整理自己的床铺,整理收拾玩具,模仿解放军叔叔样子排队去盥洗室洗手等等。这体现了音乐调节情绪的功能,同时幼儿的自我控制、动手能力及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在平时的生活、游戏中得到了提高。

三、重视培养幼儿想象和创造的学习品质

在游戏化的音乐活动中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使幼儿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材料,按照自己的方式与游戏材料发生作用,进而在引发和解决内心冲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结合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好模仿、情绪性强,认识活动具体形象为主的年龄特点,将自主游戏与音乐活动相结合,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幼儿创造性的培养。例如,在开展小班音乐活动《大雨和小雨》时,恰巧遇到下雨的天气,因此笔者抓住这样一个契机,带领幼儿穿上雨鞋、雨衣,打伞走出教室感受雨。孩子们兴致高昂,有两人一把伞慢步走的,有穿着小雨衣张开手臂,一会跑、一会停,学开飞机的,有小朋友模仿着爸爸妈妈的样子一边撑着伞一边安慰没带雨具的小朋友“别担心,到我这来,我们一起打伞吧”……笔者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幼儿发现雨落在不同的地方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落到树叶上有“嗒嗒”的声音,落在雨伞上会发出“啪啪”的声音,落到瓦片上有“叮铛”的声音等。回到教室后,笔者引导孩子们仔细倾听大雨和小雨这两种声音的特点,发现大雨的声音“强”,小雨的声音“弱”。同时笔者即兴演唱了歌曲《大雨和小雨》,把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过来了,许多孩子纷纷模仿起来,尤其是歌词里面的象声词,他们利用自己的身体做游戏材料,根据音乐的节奏击打身体的各个部位发出声音,表现大雨和小雨的强弱力度变化,有的拍打手,有的拍打头,有的拍打肩膀,有的拍打腿,有的跺脚,有的拍小滑梯,有的拍打着小草,还有笑嘻嘻的拍打小屁股……引得其他幼儿哈哈大笑。孩子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主学习,有的将自己发现“嗒嗒”、“啪啪”等声音带入了歌词,感受乐曲强弱不同的力度,大胆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活动中,孩子们创造热情再次升华,他们相互欣赏,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篇6:在艺术活动中促进幼儿发展

我们发现孩子在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个孩子对于各种事物的认识有差异,不同孩子对某一事物的认知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是什么制约着孩子的这种差异呢?据教育家研究后提出了以下观点:

1、儿童先天的本能是儿童心理发展及接受教育的基础。

2、遗传和生理的因素是造成个体差异的原因之一。

3、人的个性主要是在和社会及外界环境的交往及相互交往中形成。

4、个人对外界事物的内在选择性、倾向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性的形成。

那么,自主性体育活动到底对幼儿的整体发展起什么作用呢?在我带大班时,有这样的一次体育

活动:我带领我班的孩子到草地上玩泡泡,也就是塑料袋。孩子首先是一个人玩,后来就演变成孩子们追逐嬉戏,你跑在前,我追你的泡泡;有些孩子则是进行着拍“球”比赛,可以说,在游戏中,孩子们的交往意识,孩子的游戏竞争意识,合作精神的发扬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与提高。另外,当我鼓励孩子结伴玩时,孩子更是玩出了许多新花样。如梦洁小朋友找到了几个好朋友,大家把泡泡系在了一起,做成了一个山洞,制定了这样的游戏规则:在钻“山洞”时不能碰到泡泡,一个一个的钻,你追我赶;此外,另外一些小朋友自成一组,大家玩起了排球比赛„„还有很多新奇的玩法,看得出来,在游戏中,孩子在愉悦的心情中展示着各自的想法表现与他们所想出的各种玩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孩子勤思考的习惯,开发了孩子的多角度的思维能力;尤其重要的是,孩子的交往、友谊在其中得以展现与提升。所以,有这样一种说法,游戏是孩子最重要,最有效,最受欢迎的课程。

针对以上所述,在实践研究中发现,游戏是幼儿自由、自主、自愿、愉快的活动,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我园开展的项目“民间体育游戏”又是自主性体育活动中的一项极好项目,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开发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孩子的聪明才智。这些游戏娱乐性强,幼儿易学喜玩,游戏内容丰富,寓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且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一般直接取于自然,甚至是废旧物品)易于普及,幼儿家长也会指导,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利于游戏的持久展开,游戏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放手让幼儿自由结伴游戏,不受时间、空间、地点、材料、人数的限制。幼儿在游戏中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竞争合作、学会创新,同时使有限的区域教育资源在无限的教育需求中充分发挥作用。为此,我园长期致力于幼儿身心健康持续发展的探索与研究。

我们都知道,孩子自出生第二年开始出现合作的意向,四岁左右是幼儿合作发展的敏感期,因此,我们若能抓住这关键期,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幼儿的合作状况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体会到了与人合作所带来的成功喜悦,产生了愿意与他人合作的愿望。在大班阶段,我们对孩子在自由活动时的合作状况进行了观察与记录,我们发现,孩子的合作水平由意向性合作逐渐向组织化协同转变,他们能根据活动的内容自定主题,邀请伙伴,相互协商分工,特别表现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往往能自己商量,自己分工,并在活动中

相互协调以达到相互融洽地游戏。通过合作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1、培养了幼儿的协调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在未来社会,成功源于30%的才能加70%的人际协调能力,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人格特征是通过与他人尤其是同伴交往发展起来的,交往是双方互动的过程,由于孩子缺乏交往的技巧,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在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用协商的口吻进行表达、沟通,如:“我们需要帮助,你来帮我们好吗?”“我们一起做好吗?”这样既让幼儿感受到同伴的友爱之情,又明白了如何与人协商的方法,掌握与人合作的技巧,形成对人对事的正确态度。

2、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合作能力的培养强调孩子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往、合作,与同伴合作成功的机会较大,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大部分孩子在活动中能自信的邀请同伴或加入同伴的活动,为孩子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

通过与同伴的合作,使孩子学会了交往,也善于与人交往,孩子们能根据游戏的需要而与同伴建立伙伴关系。在游戏中,绝大部分的孩子与全班孩子都有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孩子间的关系更密切了,班集体也更有凝聚力了。

4、营造了一个自由宽松、合作学习的环境氛围,拓展与同伴合作的空间。

幼儿在活动中要与同伴友好的玩,必须克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适应活动规则,如在玩沙活动时,我们一起搭建建筑物的活动中,我要求每组幼儿搭一个建筑物,最后全班组合成一个小花园,这种有共同目标的游戏活动,比较容易使幼儿达成良好的合作。

5、培养了幼儿的集体观念,增强了幼儿的集体意识。

在孩子合作的过程中,通过集体

成员的努力,一起完成了任务,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即使是失败,大家也一起来分析,再一起努力,幼儿可以体会到集体的作用。

篇7:在艺术活动中促进幼儿发展

王店小学古城幼儿园 耿玲玲

孩子感知了外部世界,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他看见什么都想说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多,念儿歌、唱歌、跳舞都可以表达他们的心理活动。而对孩子来说,绘画是把内涵的东西表现出来的极好形式,它也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形式之一。幼儿绘画是指幼儿运用绘画工具在纸等材料上,通过造型、设色、构图等手段,表现出可视的平面形象的活动,幼儿的绘画反映了他们心理发展的水平,表现出一种天真无邪的稚拙美,充满了魅力。对于幼儿绘画,我们成年人一眼看去不能理解的东西很多,这是因为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看,成年人的不理解,往往压制和挫伤那些智慧的嫩芽,阻碍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在传统的绘画活动中,教师先出示范画,然后让幼儿照着范画临摹,最后拿范画作为标准,以“画得像不像”作为评价幼儿作品的好坏。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视绘画过程,并把幼儿绘画教学简单地当成临摹绘画教学。看看下面几个熟悉的画面:

画面一:一位老师正在进行绘画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出示范画──语言讲解──教师示范模仿画──幼儿模仿练习画──讲评作品以范画为标准,画得像就是画得好。

画面二:在绘画时,一幼儿说:“老师,你看我画得像吗?”老师回答:“嗯,对,就是这样画,和老师画的一模一样,真好!”

画面三:老师辅导幼儿绘画时,发现一位幼儿没按示范画,老师生气地说:“你画的对吗?我是这样画的吗?应该按我教得这样画。”

画面四:要参加市里举办的幼儿绘画大赛了,老师为了让孩子的作品获奖,自作主张用铅笔画好轮廓线,然后让孩子描画。

以上几件事例不难看出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活动中老师是指挥者,孩子只是在老师操纵下的“生产者”,画不是创作出来的,而是像加工厂生产出来的模型玩具一样。因此一个班的孩子的作品画面是统一的,布局是统一的,色彩是统一的,那孩子怎样能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也没有尊重孩子的想象和创造。《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艺术部分的指导要点明确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我们的最终目标应是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我认为要达到此目标,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积累想象和创作的素材

任何绘画的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幼儿的画更是表现他的所见、所闻、所想。幼儿的生活越丰富,创作的素材就越多。教师应多带幼儿参加社会活动,如经常带幼儿到动物园看动物,看它们的外形特征及动作神态;观看花卉展览,了解每种花的颜色、花瓣形状、叶子形状;参加六一游园活动等等,让幼儿见多识广,积累绘画的素材。还有教师应引导幼儿多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指导幼儿多听、多看故事、儿歌、影视片、儿童读物等,可以扩大幼儿的知识面,积累想象和创作的素材。如给幼儿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后,启发他把故事内容画出来,幼儿会通过自己的想象,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绘画。

二、让幼儿学会观察,培养对绘画的兴趣

观察是孩子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迸发创造力的基础。教师应创造条件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生活,让他们以愉快的心情去认识生活,不能为了教而去学,而应该贴近生活,寻找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这样画出来的就具体生动。幼儿会发现别人没有注意的细节。教师对幼儿绘画观察力的培养可随时进行。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人和物及大自然四季景色的变化,让幼儿对事物本身发生兴趣。观察对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转到万物,有助于幼儿观察力的提高。这样便强化了观察的视野,同时也教会了幼儿观察的方法,丰富了知识。但是幼儿在观察中,往往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提高观察效果,观察前可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观察,边看边提问题,可以引导幼儿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也可以先局部再整体的观察,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让幼儿分辨事物的相同与不同。

如画“小鸡”,就可以教幼儿从整体形态上看:小鸡的全身长着什么?它的样子怎么样?(毛茸茸的,很可爱。)再看看局部的结构:小鸡的头长得怎样?像什么形状?(圆形)小鸡的身体长得像什么?(圆形)身体的下面长着什么?小鸡毛茸茸的毛是什么颜色?有几种颜色?教幼儿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部分到细节部分,从各部分结构到色彩,一一观察分析。幼儿有了感性认识,就会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产生绘画的愿望。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幼儿自由表现

被动的训练使幼儿表现不出童趣美,也体会不到绘画的艺术美,这怎么能提高儿童的艺术素质?又怎么能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艺术部分明确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理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启发式教学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可是老师成为幼儿的大朋友,共同商量,共同作画,幼儿学画成绩将不断提高。启发式教学提倡幼儿自己去观察、分析,表现生活,提倡尊重和爱护幼儿的审美特点和自由表现。绘画活动中的技巧只是教会幼儿造型、色彩等,而不是束缚幼儿的童心童趣,只要我们相信幼儿的绘画潜力,幼儿的绘画才能才会最大限度迸发出来。

四、发挥幼儿想象力,让画面灵动起来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大胆丰富的想象,能产生创造的灵感,幼儿的想象力是很活跃的,如果教师注意加以引导,他们会创造出许多新奇的画面,对他们富于想象的画面应赞扬、鼓励,不应压制,允许他们“想入非非”,如果我们打击孩子想象的积极性,想象的翅膀受到束缚,创造的火花也就泯灭了。

篇8:在探究活动中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一透视童真, 寻求真谛——在探索玩乐的兴趣中发展幼儿的语言

意大利瑞吉欧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走进儿童心灵”透视童真, 充分展现孩子的“一百种语言”。而学好语言的关键就是对活动产生兴趣, 有了兴趣, 幼儿才会调动全部智慧去探索去尝试去发现, 才会在探索玩乐的兴趣中构建新的知识经验, 才会引发幼儿“爱说”的源泉, 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如探索活动“搬水”。

我班探索区是幼儿光顾最少的活动区,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了解到, 大部分幼儿都喜欢玩水, 于是, 我在探索区里准备一个装了水的盆, 还有若干颜色鲜艳的毛巾、纸船和海绵。

这天, 小亦和其他几个幼儿首先光临我精心设计的区角, 显然, 他们对那盆水、毛巾、纸船和海绵产生了兴趣, 迫不及待地玩了起来。过了一会儿, 我再次走向他们时, 看出他们有些无聊, 于是我拿来一个空盆, 笑着说:“孩子们, 你们试一试, 能用毛巾、纸船、海绵把盆里的水搬到另一个盆里吗?”他们目光相互交流了一下, 响亮地答道:“好。”我默默地注视着他们的动静, 只见他们不停地在两个盆间跑动, 玩得不亦乐乎。不一会儿, 古灵精怪的小亦跑来拉着我的手说:“陈老师, 好玩, 您也来玩嘛”, “好”, 我爽快地答道。随着“搬水”的次数增多, 思思惊奇地发现, 并大声地喊道:“快看, 一舟的纸船漏水了, 水撒了一地。”我马上问:“为什么纸船会漏水呢?”快嘴的东东不加思索地回答道:“一舟的纸船没有折好。”聪明的思思说:“不, 纸船是纸折的, 当然要漏水哟!”此时, 我没有直接告诉幼儿答案, 而是向他们提供了广告纸、报纸、白纸等不同厚薄的纸, 让幼儿自己去发现, 自己去探索“纸的秘密”。

探究活动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活动。活动中, 教师以幼儿的兴趣点出发, 提供材料, 满足幼儿玩水的愿望, 让幼儿在玩中发展语言。操作中, 教师关注了解幼儿的探索过程, 看见幼儿有些无聊时, 及时补充材料, 提出新的要求, 激活幼儿玩水的兴趣, 让幼儿在“搬水”的互动中发展语言。当幼儿玩水兴趣转移时, 教师又及时捕捉教育契机, 提出问题, 展开讨论, 让幼儿在探究“纸的秘密”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这样, 教师不仅给幼儿的探索活动指明了方向, 倾注了新的活力, 而且, 让幼儿在探索玩乐、尝试交流的兴趣中, 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语言发展。

二语言引导, 把握时机——在探究交流的碰撞中发展幼儿的语言

探究是幼儿的天性, 是幼儿主要的学习和活动方式。认知学家皮亚杰曾提出:“幼儿的知识建构必须由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来完成。”因此, 在探究活动中, 教师不仅要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 适时介入, 给予启发引导, 而且, 还要鼓励幼儿用正确的语言表述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同时, 还应引导幼儿发现自己与同伴探究结果的差异, 敢于质疑、敢于争论, 从而引发幼儿“敢说”的源泉, 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如, 探究活动“神奇的车辆”。

探索区里投放了牙膏盒、香皂盒、纸杯、吸管等材料和工具, 还布置了一个特别精致漂亮的作品展示台。幼儿想到自己的作品能放到那么漂亮的展示台上去展览, 都迫不及待地动起来。噍!有的幼儿用纸杯制作小兔、熊猫、电话;有的幼儿用牙膏盒、香皂盒等材料制作“车辆”。他们个个都全神贯注地制作各自喜爱的玩具。突然, 我听到幼儿的争论声, 巡声而去, 原来是瑞瑞和弘弘为制作车辆的材料而争吵。瑞瑞说:“用牙膏盒制作的车子, 好看”, 弘弘说:“用香皂盒制作的车子好看”。俩人相持争论, 我见状立即介入, 说:“你们俩人都开动小脑筋, 设计一辆自己喜欢的车子好吗?”俩人相互瞧一眼对方, 点头而去。

我留意观察瑞瑞和弘弘的动静。瑞瑞选择牙膏盒制作了一辆“公交车”。最后, 选什么材料做轮子呢?他迟疑了一会儿。他先选择橡皮泥做轮子, 在地上滑一下, 掉了, 不结实。用剪刀剪了四个纸板轮子, 用小棒穿上, 桌上滑一下, 轮子没有掉, 可滑不快, 摇一下头, 不怎么满意。最后, 他向“百宝箱”跑去, 惊喜地发现几颗算盘珠子, 换上算盘珠, 小棒两头用橡皮泥粘上, 在桌上、地上滑来滑去, 满意地笑了。

此时, 展示台上日渐增多的作品吸引着幼儿的目光, 他们对这一活动充满兴趣。恒恒与红红玩起了打“电话”的游戏, 营营制作好望远镜正向教室四处不停地张望, 最后, 才依依不舍地把望远镜放在展示台上。我见此情景, 便引导幼儿进行经验交流。瑞瑞眉飞色舞地描述他的得意之作——“公交车”, 同伴也认真地倾听, 尽情地享受制作带来的乐趣。突然, 弘弘手拿一辆警车跑来, 幼儿的兴趣点又集中到弘弘制作的警车上, 他们发现弘弘制作的警车特别逼真。他用香皂盒、烟盒、红陀螺等材料自制而成。由于幼儿都有制作车辆的经验, 所以他们在赞扬弘弘的同时还提出了许多建议。琪琪说:“警车上面用吸管做两个无线电接收器。”阳阳说:“可以把门做成一个活动的, 用橡皮泥捏一个人, 好像司机坐在那儿开车”……等等。弘弘接受了大家的建议, 修改了警车。而更多的幼儿又投入到新的制作中。

探究活动是启迪幼儿智慧的一种游戏活动。活动中, 幼儿之所以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智慧, 完全是因为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了活动并发挥了其主动性, 且在操作——尝试——分享的过程中教师特别关注幼儿的语言发展;二是当幼儿遇到困难时, 教师找到了介入点, 较好地把握了语言引导的时机, 使幼儿的探究活动得以深入, 幼儿的语言随之得到发展;三是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互动交流的平台, 让幼儿在探究交流、观点的相互碰撞中获得大量的感性经验, 从而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三材料摆弄, 贴近生活——在童趣化的材料摆弄中发展幼儿的语言

材料是幼儿发展的载体。童趣化的材料不仅能给幼儿探究带来无穷的乐趣, 而且, 赋予物化的材料具有鲜活、生动、真实的情感, 幼儿在摆弄材料中会情不自禁地与材料对话, 引发幼儿“想说”的源泉。如, 探究活动“瓶娃娃”。

探索区里摆放着几个形状奇异的护肤霜空瓶, 瓶上端分别粘贴着幼儿的照片, 就像一群可爱的小矮人, 一旁的篮子里装满了五颜六色的毛线。丹丹被有趣的小矮人吸引住了, 看看这个, 摸摸那个, 还情不自禁地用额头去碰一碰小矮人的头。“该做什么呢?”只见丹丹眨眨眼睛, 点点头, “有了, 秋天来了, 他们该穿上漂亮的毛衣了。”丹丹开始为贴了好朋友的照片弘弘的瓶上绕毛线。给弘弘绕件什么颜色的毛衣呢?丹丹在篮子里挑了一个紫色的毛线, 沿着弘弘的脖子一圈圈往下绕, 中间还加了一段黄色和绿色。不一会儿, “毛衣”绕好了, 她歪着脑袋笑眯眯地问弘弘:“你喜欢吗?”“喜欢, 谢谢你”。得到同伴的称赞, 丹丹很高兴, “洋洋, 我也为你绕件毛衣好吗?”洋洋点头笑一下, “好, 谢谢!”

探究活动是滋润幼儿生活的一种游戏活动。活动中, 教师使原本无生命且有些单调乏味的活动材料, 以拟人化的手段粘贴上幼儿的照片, 使其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而幼儿的语言、文明礼貌语言、非语言在绕毛线的过程中, 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学习与再现。因此, 在探究活动中, 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 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幼儿经历过的生活素材, 将材料物化, 让幼儿自主摆弄, 自我构建有益经验, 从而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总之, 教师应利用幼儿的探究天性和语言发展关键期, 将幼儿的探究天性与幼儿语言发展进行有机地整合。透视童真, 贴近生活, 关注了解幼儿的需求, 让幼儿在探究实践中自然地运用语言表述探索发现的过程与结果, 从而激活幼儿的求知欲望, 拓展幼儿的语言思维空间, 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飞速发展的时期, 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 都要凭借语言。探究活动不仅为幼儿提供了操作、尝试、交流的机会, 而且还会在探索玩乐、分享交流、观点的相互碰撞中丰富幼儿的语言经验, 萌动幼儿探究兴趣, 激活幼儿的求知欲望, 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关键词:探究活动,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浅唱一场微光里的风花雪月散文下一篇:乔利乡三乐村十二五时期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