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新教伦理的启示

2024-04-11

韦伯新教伦理的启示(通用11篇)

篇1:韦伯新教伦理的启示

市场经济伦理精神探析--韦伯新教伦理研究的时代解读

韦伯新教伦理揭橥市场经济应有与其相适应的社会伦理精神,这种社会伦理精神一方面为市场经济本身的`合理性作价值辩护,另一方面,为市场经济健康运行提供社会伦理的人文资源支持.

作 者:高兆明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7刊 名: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8(6)分类号:B82-053关键词:韦伯 新教伦理 市场经济 伦理精神

篇2:韦伯新教伦理的启示

新教伦理背后的深层动因--一个前韦伯的命题

马克斯・韦伯论证了新教伦理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意义,但是在韦伯那里新教伦理是一个现成的概念,他没有对它的产生原因作出历史分析,只是作为问题提了出来.这一分析缺位使韦伯远离了唯物史观.中世纪晚期,随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在现实的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发展需要是促生新教伦理的深层动因.

作 者:刘宁 LIU Ning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现代经济哲学研究中心,上海,33刊 名: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37(3)分类号:B561.59关键词:韦伯 新教伦理 宗教改革运动 基督教传统伦理

篇3:韦伯新教伦理的启示

一、科层制的科学含义

科层制作为一个术语最初只是用来指政府官员, 但是后来它逐渐用来指一般的大型组织。科层制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已经广泛地渗透到教育领域, 在学校管理中已经越来越明显的出现了科层制特征, 理解当代学校管理就不能绕过科层制。科层理论是由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来的。

二、科层制在现代学校组织的运用

1. 从科层制看学校组织的基本结构

当前学校是我们社会各级群众接受知识技能教育的场所, 根据社会的发展, 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 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最为主要的教学方式, 学校作为这样的社会组织, 必须要建立起一套科学高效的运作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学校的教学水平, 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思想有技能的人才。

从科层制的理论来考察, 学校是一个组织, 具有典型的科层制的特征。学校有校长、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及其相关人员组成, 具有明显的层级结构。同样为了提高学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必须对学校的工作进行分工, 让每个工作岗位的人员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同时学校必须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 明确分工体系, 协调组织活动, 调整权力结构, 排除工作中的不确定因素, 以保证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

学校已经演变成一个规模庞大, 层次分明的“科层制”组织。现代学校实际上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职务系列:校长——分管处长 (或主任) ——年记长、科研组长——班主任、教学人员、教辅人员——学生。此外在我国组织内还包括党组织、团组织, 教工会、学生会等这些一系列职务的建立是为学校组织运行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但也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教育原本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 但是现在教师的地位已经受到学校科层制的控制, 这就容易导师教师的权威形象受到影响。但是这种多层次结构所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 体现在教育工作的专业化与学校可曾花需求的冲突。一方面教育工作需要有较大的专业权力, 以开展教学实验、教学研究等等;另一方面, 学校为了加强管理设置了较多的行政职务。这就极易产生行政对教学、科研工作的干涉。

2. 从科层制看学校组织的基本性质

(1) 规范性组织

对于师生而言, 学校都是一个规范性的组织。其原因在于学校的教育活动所依据的主要约束手段不是法律而是教育规范在教育活动中, 无论是领导与教师的交往还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 都更多地采取说服和感化的方法, 对教师来说必须遵循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育人规范, 对学生来说必须合乎学生的学习规范。

(2) 权威性组织

学校具有权威性事针对学生而言的, 学校组织的权威是通过, “文化专断”、“教育的权威”、“知识的殿堂”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师的权威主要来自于他们的制度, 传统、文化、人格的力量, 因此在学校中管理人员和教师应该不断的努力和完善自身的权威形象。

(3) 强制性的组织

这个我们很好理解, 学校组织的规范性也是在强制性为前提的。主要表现为, 首先,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上学, 国家通过法律来监督, 其次, 学校组织可以通过奖励, 惩罚制度来控制和强制学校的行为。同时学校组织还通过教师进行维持自身权威工作, 尤其通过“惩罚”等措施而对学生实施身体和精神上的制约。

(4) 功利性的组织

功利性组织是从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经济联系这一角度来讲的。教师作为一种职业, 是通过教育和教学劳动来换取经济报酬的, 维持生存的, 而学校则需要承担教师的经济报酬的物质待遇。随着“教育分权化”趋势的强化, 学校作为功利性的组织性质进一步加强。

3. 从科层制看学校组织的功能

传统的学校组织侧重于强调某一个方面的功能, 这种学校组织的单一的、局部的封闭式的功能观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学校组织的多样化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学校组织的三种功能。

(1) 稳定功能

任何一个学校组织, 为了使其成员的工作有规则可循, 必须建立一定的组织结构, 使成员能安于其事, 不会因为外在的干扰而影响其工作的进行, 使学校能在稳定中求发展。

(2) 发展功能

组织需要不断地成长的革新。因此, 组织结构的设计, 必须有利于组织的发展。健全的组织结构, 对组织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可以使每个成员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从而提高学校组织的功能。

(3) 协调功能

组织结构的建立, 旨在增进单位之间的协调。一方面避免学校组织内成员力量的抵消, 另一方面促使各单位之间相互合作, 实现组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阎旭雷, 教育社会学[J].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1)

[2]马和民, 新编教育社会学[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56)

[3]庄西真, 杜立云, 学校组织及其功能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03, (23)

篇4:韦伯新教伦理的启示

关键词:《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起源;历史唯物主义;文化因素;评价

中图分类号:C91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80-02

世界近现代史上,资本主义一步步深入发展,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建立起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那么在惊叹那些国家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十分有必要探索近代资本主义是如何产生的即资本主义起源问题。关于资本主义起源问题,国内外学术界给予了高度关注,最主要的是从经济方面对资本主义起源问题进行研究。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单纯用经济方法来研究越显单薄。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思·韦伯著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下简称《新教伦理》)一书,运用心态史观这一方法从宗教伦理方面去研究资本主义起源,为学术界研究此问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一、全书回顾

《新教伦理》提出西方经过宗教改革形成的新教,尤其是英国的清教孕育一种“资本主义精神”,而这种精神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全书总共五章,内容不多,但理论深厚,短小精辟,论述有力。第一章讲述了宗教派别与社会分层这个问题,提出新教的产生受到当时那些在经济上最发达的国家和那些国家中的资本主义的重视,新教教徒构成了资本主义的主体,是参与到资本主义企业活动的一支主要力量。第二章讲述资本主义精神,这一章作者用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逻辑思维对资本主义精神进行由浅入深的解释,结合了经济学、社会学等大量科学方法进行论述。第三章讲述路德的“天职”观,从而提出把加尔文教、加尔文宗以及其他清教派别作为起点,来研究早期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第四章讲述入世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提出历史上一直存在四种主要的禁欲主义新教形式即加尔文宗、虔信派、循道宗以及浸礼宗诸派,并将这四种形式详细进行展开论述。第五章讲述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清教天职观及其对禁欲主义行为的倡导直接影响了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发展。“基于天职观念的理性行为,正是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乃至整个现代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而这种理性行为乃是源自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精神”。

二、本书观点评述

在读完该书后,笔者发现韦伯的学说弥补了历史唯物主义在看待文化因素或曰社会心态作用的不足。

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认为,韦伯的《新教伦理》是专门反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而作的。但事实上,韦伯并没有否认马克思所注重的经济和制度因素。在《世界经济通史》中分析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时,他列举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经济生活的商品化、自由市场以及为了生存而在市场上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工人阶级存在等,这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几乎完全一致。

韦伯虽然持心态史观,但他也看到其他因素的作用。如“今天资本主义独特的现代形态受到了各种技术发展可能性的强烈影响。它的理性特征基本上取决于那些最重要的技术因素的可靠性”。从这就可以看出他注意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这一点进一步证明韦伯的见识是十分广博的。

在论述“为什么资本主义利益在中国和印度不能发挥同样作用?和为什么科学发展、艺术发展、政治发展或是经济发展在中国和印度不可能同样地走上西方所独有的理性化道路?”时,韦伯归纳为西方文化独特的理性主义。笔者认为这个结论并不是将理性主义归为唯一的因素。事实上,形成上述问题的因素很多,韦伯认为理性主义是最重要的因素。我十分赞同韦伯的这一观点。理性主义是在启蒙运动中形成的一种思想,正是由于奉行自由、平等、博爱,让处在兴起的资产阶级得到了思想上的庇护,西欧传统封建思想的禁锢一步步被打破,激发了资产阶级用理性主义去建立一个崭新的资本主义世界。而在中国、印度,封建制度根深蒂固,思想没有得到解放,封建传统思想秩序牢牢地控制着两国的前途走向。而且笔者认为正是由于中国、印度缺少西方文化独特的理性主义,使得中国、印度在经济、法律、科学等方面也不能与西方所走的道路一致。如韦伯在书中谈到“理性化的经济生活、理性化的技术、理性化的科学研究、理想化的军事或理性化的法律和行政机关”。

韦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低估了思想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他看来,思想文化并不只是“经济状况的反映;或曰是其上层建筑”。思想文化因素是自主的,它们能够以同等的重要性同经济因素发生交互影响,他认为资本主义之所以兴起于西方世界,除了那里具有历史唯物主义提到的物质因素之外,还有一种独特的、源于西方深处的精神动力在起作用。这就是“资本主义精神”,即合理地、系统地追求利润的态度。要是没有这样一种精神,资本主义在西方的兴起同样是不可能的。

三、本书贡献与局限

韦伯实事求是的分析,说明基督教新教伦理是西方各种历史条件中,称得上是最为“独特”的要素,没有了它,后来的发展不会这样,忽视了它,便无法理解为什么偏偏资本主义产生在欧洲;也不能解释为什么资本主义拥有我们今天看到的特质。韦伯《新教伦理》持续地传达了他对现代人命运的关怀。

我们应该看到即使韦伯十分看重基督新教的历史角色,但他绝非“唯心论者”,也没有意图要提出唯心史观来与唯物史观对抗,在他看来,社会形成与变迁的过程都不是单面式的史观所能充分观照的,如果一味坚持片面立场,不是有意识形态的政治目的,就是思想太简单,无法认识到社会形成变化的复杂性。

从《新教伦理》中可以看到韦伯所提的心态史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如下:

第一,韦伯所述的“心态”事实上很难被察觉,需要人类缓慢由浅入深地逐步理解,通常只有经过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长时间观察才能发现并理解他所说的变化。韦伯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宗教改革所带来的短时期变化上,并没有看到宗教改革漫长的演进过程。第二,韦伯将合理的时间观念的产生归因于宗教改革。而事实上,合理的时间观念并非由于宗教的指令而一蹴而就的。

四、韦伯与桑伯特的分歧

笔者这里谈到韦伯与桑伯特的分歧主要是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精神的理解上。

韦伯在《新教伦理》等著作中反复论证:资本主义精神不可能归结为靠赚钱以牟取私立的欲望,而应被理解为理想主义整体发展的一部分。加尔文教教义中的预定论和禁欲主义,清教徒的重现世、重善行等,都是造就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动因。桑伯特对资本主义精神的理解不同于韦伯,他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是企业家的精神和市民的精神的组成的统一体。其中,企业家靠勇武和不疲倦的精神、无限的努力、对权力的追求与营利的奋斗征服世界;市民的精神给予新时代的经济生活以秩序、精确的计算和冷静而确切的目的。桑伯特非常赞赏那种国家利益或经济利益所支持与促进的容忍思想,把它当作资本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容,但不把它归因于新教。例如,17世纪荷兰的崛起不是起。因于新教,而是因为有宽容等其他的精神动因。

五、结语

总之,《新教伦理》被公认为是经典之作,是需要好好地精读,这本书中包含了一位社会学大师的睿见与哲思,特别适合对人生的意义、价值以及社会、经济活动感觉困惑的青年朋友们阅读,作为开拓视野和胸襟的启蒙指引。但是我们也知道,韦伯的思想不太容易一下子理解,他有着德国学者的习性,喜欢围绕这主题探幽寻隐,把问题弄得很复杂,再以严密的逻辑来铺陈自己的论证,这需要我们好好细细地品味思考。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三联书店,1987.

[2]柴惠庭,英国清教[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桑巴特,现代资本主义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1958.

[4]董正华,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个人主义还是“民族主义”[J].世界历史,2007(01):17-27.

[5]向荣,文化变革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读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J].世界历史,2000(03):95-102.

[6]王木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启发[J].社会科学论坛,2013(11):76-89.

作者简介:

篇5:韦伯新教伦理的启示

在该书中,韦伯论述了两个重要问题: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本质;社会伦理与经济行为的关系。该书在肯定精神与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的前提下,阐述了新教伦理与潜藏在资本主义发展后面的某种心理驱动力(即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某些关系。

韦伯在该书中将国家定义为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这个定义对于西方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

★ 法医工作与伦理

★ 浅谈金融泡沫与投机资本

★ 入党动机之观察与分析

★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分析

★ 分析报告范文

★ 藏传佛教的传统伦理教育体系之探讨

★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与解读

★ 项目运营总结与分析报告

篇6:韦伯新教伦理的启示

(1)资本主义精神不是“谋利、获取、赚钱、尽可能地赚钱”,它是一种伦理道德原则,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它是履行宗教神圣的“天职”。“天职观念”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伦理中最具特质的精神理念,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根基,是资本主义在西方得到巨大发展的精神动力,宗教改革后所产生的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精神得以产生的文化基础。

首先什么是资本主义精神呢?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营利是生活的最终目的。第二,劳动是一种绝对的自身目的,是一项天职。第三,企业家精神,主要是创新的精神。

(2)韦伯阐述和分析了宗教改革后形成的具有禁欲主义倾向的四大新教派别对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根据新教“救赎论”的“财富观念”和“时间观念”建立起来的“职业观”,对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它包括四个方面:

1.劳动是人生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天职;2.劳动分工和职业分工是神意安排;3.获取财富是为了上帝而不是为了享乐;4.反对非理性的奢侈消费。

(3)新教伦理作为一种本质上世俗化的伦理观念,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新教伦理以宗教的方式确认了正当追逐财富的合法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因素。其次,新教伦理强调合理限制消费的必要性,有利于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积累。再次,新教伦理缓和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劳动成为了人生的目的,是人的天职,社会分工是神意的体现。最后,新教伦理培养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人。

篇7: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

自14到17世纪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开始发展。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需求量日益增加从而诱导人们的一股寻金热。公元前6世纪初。在社会背景矛盾尖锐的希腊时代。梭伦改革按照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公民被划为四等级,以财产多少奠定了西方重商主义兴起/在地中海温暖湿润的独特气候加上群山分割的丘陵地型广泛的殖民,海外贸易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古希腊开拓进取的精神,最终通过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活动…………孕育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而这也是西方之后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

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起源特别强调人的价值,人是万物的尺度,法律,道德,社会制度的兴废要以人的直观感受来判断,不应强加一律………正是古希腊哲学家对人性研究是人类的精神觉醒,而之后资本主义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无一不是让人冲破基督教神学运用自己的智力思考去认识去判断去理解。也因此法国的大革命,德国的天主教会改革英国的光荣革命。都是通过人民群众历史的创造,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自工业革命后,世界资本主义随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也为全球带来诸多弊端,让人不禁产生怀疑。也因此产生了无产阶级随着巴黎公社的失败,可见19世纪70年代经济基础并不符合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状况的不适应。而巴黎公社的失败从一定程度反应相比于资本主义,巴黎公社连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都不清楚,决策的优柔挂断决定失败的必然性。而与此巴黎公社却是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对资本主义进行了一次沉重打击,使得无产阶级反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丰富了马克思理论学说,正因此才为之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的良好实践基础。

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巨响,伟大联盟苏联的诞生,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剥夺的人生自主权限定人民权力任何指令的强制性。严重损害人民的利益严重的引发的政治经济危机。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接触了大中企业的国有化,对暂时无力开发的油田,森林政府以租让形式交给资本家打理遭到资本主义国家的严厉谴责。苏联却因此绝地求生,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生产资料所有制…….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新型工业化模式。也为之后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工业条件。正因此,苏联成为一个可以与世界强国美国相抗衡的联盟。纵观苏联发展史短短30年可以赶超资本主义数百年历史。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一个时期的文化。而文化在一定程度又反应了一定程度政治经济状况。思想作为社会变革先导的先导,一定程度反应了社会发展的现实背景,及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16至17世纪的宗教改革正是在天主教会压迫人们,销售赎罪卷,控制思想,独裁统治,精神压迫……..最终在马丁.l路德的宗教改革宣言下,引起欧洲各国强烈共鸣,自此掀起轰轰烈烈的宗改。最终打破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积极开拓的寻金热,广泛殖民,海外贸易开拓精神引领下。资本主义由此迅速发展,而资本主义进一步在开拓中也由人权论变为人人平等,自由民主其的思想内涵。马丁.路德新教在一定程度推动着资本主义发展,而资本主义又催生着新教内涵的延展

而在此书中马克斯.韦德却认为资本主义萌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正好是马克思所论述的反面:并非资本主义催生了新教伦理,而是新教伦理催生了资本主义。新教徒一方面勤奋务实,雄心勃勃,热衷于经济活动;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大肆铺张浪费而是用来存储,放贷投入生产,而这种高生产,低消费的经济生活方式才使得资本主义完成了原始积累/新的时代伦理要求中产阶级一方面展现出勤劳的一面,努力的为资本家工作,另一方面展现出虚荣的一面,大方的把辛苦传的钱消费掉。这样资本家才能轻松赚更多的钱。在这种动因下资本家主动铺张挥霍的生活方式。他们不但身体力行。而且通过他们所控制的财富和政权,为所欲为。韦德在强调入世禁欲主义就是我们的清修院在现实中修炼自己,为上帝增加荣誉。这入世基础上禁欲即要求教徒克制世俗诱惑带来的欲望。在这基础之上,入世禁欲主义形成,而这种观念对发展资本主义的工商业作用也逐渐显现信奉加尔文宗的教徒们,有一种突出的清教徒精神这种精神大致是积极劳动,注重节俭,积累财富回馈社会。

篇8:韦伯新教伦理的启示

理性主义精神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的哲学起点。他打破传统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 综合运用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的知识, 把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划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建立在领袖个人魅力基础上的, “克里斯玛”式的组织管理方式;二是建立在世袭习俗和血缘惯性基础上的传统型的组织管理方式;三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官僚制”组织管理方式。理性主义精神是“官僚制”组织管理方式的核心, 即走向合理性的合理化的过程。工具性是理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的是一种纯形式的, 客观的, 不包含价值判断的思维方式和立场, 它主要表现为要求“手段和程序的可计算性形式的合逻辑性”。

而我们中国的行政组织和行政管理活动是缺乏这种理性精神的, 更多的行政官员只对自己的上司负责而非法律本身, 换句话说, 中国的行政气候决定了在官员自身发展的历程中, 对于上级的忠诚比对于制度的负责要具有更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导致我国行政组织效率低下, 人情行政现象严重, 工作人员任意专断, 缺少法律观念和腐败事情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现代性是中国行政管理组织和行政管理活动的价值目标

韦伯官僚制设计中充分体现了现代性的特征, 集中表现在, 第一、法治化。这是韦伯官僚制的精髓, 表现为职责法定并依法行事。第二、等级化, 表现为行政职位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即上级与下级之间基于职务等级序列具有稳定的命令服从关系, 较低职位受到较高职位的监督和控制。第三、非人格化。上下级官员间的从属关系是基于法律制度和职务本身的组织结构规定, 下级官员不是盲目服从上级官员个人的好恶需求, 而是服从他拥有的特定职务上的客观的组织目标。第四、专业化。官僚组织中官员的公务职位活动, 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定进行的, 这类规定是一些根据行政组织目标的细化分解而形成的职位证明书。

官僚制中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性因素也是我国行政管理所缺乏的。韦伯的制度设计和原则设计可以作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指导性原则, 中国社会并未实现现代化, 而是处于自身步入现代化进程中, 而世界其它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信息化并尽力摆脱现代性带来的负面影响时代背景之下。我们要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 又要尽可能避开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弊病, 充分用现代化带动信息化, 实现行政管理事业上的全面发展。

中国目前的行政组织和行政管理活动更多地受到了传统的科举制和封建官僚制的影响, 通过比较, 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行政官理所缺失的现代性的具体内容, 所以, 目前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必须以韦伯官僚制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性作为价值目标。

三、官僚制是中国行政管理活动中反对官僚主义的工具

在现实生活当中, 人们经常把官僚制与官僚主义等同起来, 以至于人们把官僚制视为官僚主义的必然原因而否定掉。其实, 这是一种典型的错误观念。而且仔细分析韦伯官僚制中的原则, 就会发现, 如果作为一种理想的坐标系来参考, 官僚制是抵制官僚主义的工具。这就需要分别搞清楚官僚制与官僚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官僚制与官僚主义具有明显的区别:官僚制是一种政府组织原则和管理形式, 是一种遵循法律和客观原则进行管理的工具, 它本身无所谓好坏。官僚制以相对专业化的官僚成员作为主体构成了一系列的制度和价值原则的总和。虽然其具有客观性特点, 但各国实施的官僚制也都具有本国的特色, 带有自身的特点;同时, 存在官僚制是否符合具体国家的国情发展的问题。而官僚主义则是指一种高高在上, 脱离实际, 脱离民众的, 注重形式且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官僚主义的极端表现为行政官员对公共权力的滥用和以权谋私, 更甚则形成腐败。可以看出, 这正是官僚制依法办事, 高效原则所极力反对的。

虽然韦伯设计的官僚制与官僚主义的作风相去甚远, 但在各国实践官僚制的过程中, 往往导致了官僚主义的盛行, 所以可以说想要正确运用官僚制的组织原则而摆脱官僚主义作风关键就在于弄清二者的联系。官僚制的某些原则过分僵化, 就会走向极端, 产生不顾客观实际需要, 过分追求办事程序的形式主义的作风, 即所谓“过犹不及”。事情的关键, 还是在于人的价值选择和法规制度的完善程度。行政人员如果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运用官僚制原则, 就可能运用程序化, 法律条文等形式作为谋利的工具, 那么必然导致官僚主义, 而如果选择以科学的组织目标作为利益出发点运用官僚制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法规制度的完善程序则更为重要和现实, 一句话, 要做到让“好人可以为善, 坏人不能为恶”。

摘要: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对世界各国的行政管理事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毫无疑问, 当今中国的行政管理活动和改革方向也要从此经典之论中汲取有益的元素。结合当今中国的具体国情, 韦伯的官僚制至少在一些特定的方面对行政管理事业和行政管理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官僚制,理性主义,现代性,官僚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篇9: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在一开始的导言里便点明,整本书是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在且仅在西方世界中曾出现的,朝着具有某些普遍性意义及价值方向发展的某些文化现象应归诸怎样的因果关系”。而通过对于书名的解读,我们或许可以将这个问题简化为一个结论,即:在且仅在西方世界中曾出现的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和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新教的宗教伦理有着因果关系。韦伯自己也在此书结尾处写:“不止是近代的资本主义精神,还有近代的文化,本质上的一个构成要素——立基于职业理念上的理性的生活样式,乃是由基督教的禁欲精神所孕生出来的,而这就是本文所要证明的。”而此处的禁欲精神可以说是一种新教伦理的一方面。

一、从韦伯所述的东西方差异谈起

首先,从“西方世界”来说。韦伯在前言中列举了一个现象,即在东方与西方都曾经出现过一系列的高度发达的技术与艺术,但是只有西方发展出来了理性的或者说规律性的内容,例如理性的法学,理性的和声音乐,熟练运用拱形物理结构的建筑,专业人士构成的统治阶层等(这个问题似乎与“李约瑟难题”有呼应之处)。而韦伯列举上述现象只是为了引出另一个关键词,即资本主义,或者说,他提出的是资本主义同其他的文化经济等现象一样,在西方都演变出了一种不同其他的独特模式。而本书中所要论述的资本主义精神,正是这种西方的特有的资本主义的产物。那么,这种特有的资本主义是什么呢?

韦伯认为,资本主义不是单纯的对利得的追求。“‘营利’、‘追求利得’、追求金钱以及尽可能聚集更多的钱财,就其本身而言,与资本主义完全无涉。‛由此,韦伯提出自己对资本主义的看法:资本主义应当是通过和平的方式营利,同时理性的追求盈利,而这种理性的表现便是通过损益平衡表等方式进行收益评估。但是他所说的这种资本主义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曾经出现过。“资本主义企业与资本主义企业家(不管临时性的还是持续的),都是自古即有且极为普遍的现象。‛(个人认为上述的表现可以说这是一种常规的商业企业的经营模式,这里的“资本主义”或许可以理解为私人工商业)接着,便引出了西方特有的这种资

本主义模式。

这种理性模式的出现伴随着两个发展因素,即:“家计与经营的分离和理性的簿记”。这两个因素促成了资本主义阶级的形成而避免了生产扩大化后的地主化。同时其独特的雇工模式产生的劳工组织对于其社会结构也有了更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只在于整个的社会矛盾转向了雇主和雇工的矛盾,为其后的社会转型买下的种子。同时也促成了市民阶层的产生和技术的应用和法律的推广。

这一切的一切,被韦伯归结为是一种西方特有的文化特征,而这一切的原因被归结为西方的资本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在韦伯看来正是理性主义的一个侧影。

二、资本主义精神的内涵

韦伯的资本主义精神的描述是在一种比较中进行的。首先是和一种暴力的或者贪得无厌的“资本主义”进行对比。无论是建立在形式上或者实际上的暴力之上的营利行为,还是一种“冒险家”的营利行为,在韦伯眼中都不符合其对资本主义的定义。韦伯眼中的资本主义应当是建立在和平基础上的,同时也不是贪得无厌的,而是有节制的,是出于理性考虑的。

这种理性的外在表现如下:首先是理性的记账方式与收益评估,其次是理性的社会管理与社会统治,然后是理性的科学技术应用。整个的理性行为构成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内核,促成了一种实用、高效、准确的生活生产模式的形成。

然后是与一种“传统主义”的对比。传统主义的作风与新兴的资本主义两者是有着一定区别的。韦伯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描述。一个是从劳动者的角度。传统的劳动者(在文中我们或许可以置换为天主教地区的劳动者)具有更求安逸与满足的心态,而新教熏陶下的工人更能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下的剥削。在企业主的角度来看,传统主义的企业家们更追求营利本身,或者说是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或者其他需求,而“具有资本主义精神”的企业家则更倾向于将工作视为天职有系统且理性地追求合法利得的心态,也就是说,具有“资本主义精神”的企业主们的目的不在于更多的营利,而是工作本身。换而言之,就是“天职”观。上述的营利行动的理性精神与将工作视为目的本身的“天职”观念,构成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内涵,而且后者也可以看做是在宗教伦理下的另一种理性的思考结果。“理性”和“天职”两个关键词,对于解读韦伯理解的资本主义精神有着

重要的意义。

同时,韦伯也指出,“天职”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并不符合人性,在人的欲望不能得到真正满足的情况下,“天职”观这种不以满足自身需要为目的的工作观念并不能实为一种“合乎理性”的观念。那么造成这种工作观的原因是什么?上述的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伦理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三、资本主义精神在新教伦理处的印证

在本书的第一章中,韦伯列出了两个现象,即天主教和新教的信徒在教育、工作、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很多成功的资本家同时是虔诚的新教徒。这种现象让韦伯认为,新教的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或者说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行为背后的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在全书之中,他也始终在传达着这种暗示,即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伦理存在着某种关联。

同时在上文中那种看上去不合理性的“天职”的工作观,也在本书第三章中被加以解释。韦伯认为,这种“天职”观与新教路德宗的伦理观念有着一定的联系。路德在发动宗教改革后,其所领导创立的路德宗倡导“因信称义”,即倡导通过虔信的方式来获得救赎,成为神面前的义人。随着其与天主教的思想矛盾的加深,其倡导的职业思想也愈发的激进,最后便赋予了世俗劳动以宗教意义。‚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履行世俗内的事务是讨神欢喜的唯一之道,此一道路且唯独此道方为神之所愿,也因此,任何正当的职业在神之前绝对具有同等的价值。‛虽然路德的思想被认为是保守的,在资本主义者看来是十分落伍的,但是其作用是不可小视的。正如书中所说:‚和天主教的见解相反,使得现世内的职业劳动在道德的重视与宗教的奖赏上大为提升。‛这也为加尔文派等其他新教教派在这一伦理观上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点。

但是,路德的观点无疑是保守且落后的,这种伦理观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改观了对于现世的职业发展的追求,而对于无休止的职业发展的本身,或者说是新的资本主义精神中的禁欲的,将工作视为目的的职业观来说,这种观点还不够。对这种禁欲精神和这种对于俗世职业的发展如此看重的职业观影响巨大的,是加尔文和他所代表的新教教派。

从加尔文宗来看,加尔文宗强调“预选论”,每个人降生的时候便已确定其

是选民或是非选民,而获得救赎确信的办法只有两个:‚其一是,每个人都有义务相信自己是选民,并且将任何怀疑都视为魔鬼的诱惑而加以拒斥,因为缺乏自信就是信仰不足、亦即恩宠作用不够的结果。……其二是,谆谆教诲人要以孜孜不倦的职业劳动来作为获得那种自我确认的最佳手段。‛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努力工作便是自我救赎的一种良好的方式。同时,通过对于传统宗教仪式的“祛魅”,传统的宗教仪式是去了其原有的效果。而人们为了在世的自我救赎,只有将自己投入到工作中去。‚‘圣徒’的生活绝对只追求一个超越的目标——救赎;但正因如此,在此世的生涯便彻底地被理性化……‛在这个意义上,前文中的理性化的职业观便得到了一定的解释。

而从路德派中发展出来的虔敬派虽然在坚定性与一贯性上逊色于加尔文派,但是去对于理性的生活方式的渗入与一种冷静而谦卑的生活理念和个人性格的塑造无疑是有着很大的作用的,这种品德‚与市民——资本主义企业家的严格、正直与积极更加有相互的亲和性‛。这对于新资本主义者所表现出的个人气质有着极大的关联。同时教友派的观点也对资本主义的实用思想有着贡献。‚对抗肉体欲望与外物执着的斗争,绝非针对理性营利的斗争,而是对抗财产之非理性使用的斗争。‛这种观点对于新资本主义者对于财产的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财产、个人奋斗与营利等行为在伦理上逐步被接受并被推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上所言,新教的伦理在某种程度上与资本主义者身上所表现出的精神特质是有相通关系的,而最后,韦伯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活动的世俗化越来越强烈,其身上的宗教色彩也就越来越淡化,最终成为一个在表面上看不出其宗教根基的新的个体。

四、读后的几点感想

1、这本书所探讨的关系是宗教思想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作为对一种文化力量的讨论,韦伯将资本主义精神的出现归因与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这种归因方式受到了很多的质疑。毕竟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的出现,其背后的物质因素和政治因素是不能忽视的。不过韦伯也在最后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此书的只是出于相对于历史主义的另一个视角进行问题的探讨,他也并不否定历史主义视角对这种精神的物质条件的探讨的合理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形成,其归因应是多样的,那么多换一个角度也是一种启发。

2、这种将民族性或者某种行为的精神内核与当时的文化背景联系的论述对于当下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中国当前的发展,其指导思想多是外来思想的本土化。这种本土化的程度更多是在物质层面上而忽略了文化意义上的东西。对于当前的中国的一些问题,比如国民素质和道德,比如市场经济中的人的行为,比如后工业时代中的中国的传统精神的扬弃,这些问题都要涉及到文化背景的问题,而这些也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到研究中来以完成某些理论的本土化,更要发展中国自己的理论与思想。

3、本书的开头说到的东西方差异让人想到李约瑟难题。在东西方都发展出来了灿烂文明之后,东方,尤其是中国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为何在领先千年后却最终落后于了世界。本书用“理性”这一观点给以了一个答案,即,东方的艺术和科技等等方面没有发展出来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没有将实用层面与感性层面的东西升华到理性中去。而理性思想之所以没有产生,也许与没有一种文化背景有关。但是这种讨论又陷入到了一种纯文化的讨论之中,关于其他方面的讨论,至于在有了更详实资料的讨论后才有结果。

篇10:韦伯新教伦理的启示

作为当代大学生,虽然勉强算作走在大众的前列,但始终感觉自己理论修养不够深化,尚需读很多书来充实自己。这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不得不承认很难读懂,所以只有一些浅显的感想。

在书里,作者韦伯主要讨论的两个重要概念便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而他所要回答的研究问题正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

我分开来整理:所谓“资本主义精神”,韦伯通过考察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的基督教新教的宗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的亲亲和关心。得出资本主义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范畴,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范畴。他把资本主义当作一种整体性的文明来了解,认为它是18世纪以来在欧洲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法律、艺术、宗教中占主导地位的理性主义精神发展的结果,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本质体现。在这样一种文明中,依靠勤勉、刻苦、利用健全的会计制度和精心盘算,把资本投入生产和流通过程,从而获得预期的利润,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经济合理性的观念。这种合理性观念还表现在社会的其他领域,形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精神气质或社会心态,弥漫于近代欧洲,这就是韦伯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它作为近代欧洲所独具的价值体系,驱动着人们按照合理化原则进行社会行动,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的产生。

另一方面,在韦伯看来,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是与新教伦理是分不开的。这种伦理把个人在尘世中完成所赋予他的义务当作一种至高无上的天职。所谓天职,即是上帝安排的任务,作为新教核心内容。没有这些精神,也可能产生资本主义的某些特征,但不会产生完整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所以,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现代最发达的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皆为新教占主流的国家,而传统天主教国家,如西班牙、意大利等,论经济实力与影响力,只能算二流国家。作者主要用新教加尔文教所信奉的“预定论”来说明。其次老师强调这本书关于社会生活中工作的目的与意义。书中认为,在西方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勤恳工作,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纪律,并不是为了单纯糊口或害怕工头惩罚,而是内心信仰使然。我感觉比较有趣的是,富人也不可不劳而食,因为,即使他们无需靠劳动挣得生活必需品,他们必须同穷人一样服从上帝的圣训,上帝的神意已毫无例外地替每个人安排了一个职业,人必须各事其业,辛勤劳作。而且要有所奉献,于是我们明白为什么西方多慈善家的原因之一。而我们,我认为我们的社会里极度缺少这种类似于信仰的东西,它们有时候甚至可以以胜过法律的效率来约束人或者鞭策人。我经常不能理解一些基督信徒的那些自残行为,或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所以相比西方人来说,中国人缺少信仰,虽然我们有鼎鼎大名的五千年优秀民族传统精神,但在现实中可以说我们并未与之完全生活在同一个层面。仔细想一想我们努力工作辛苦学习为了什么,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我笑了,一切追溯的源头还是自己。于是我们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尤为重要。

再次作者认为牟利和贪婪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哪个社会或哪个人都有牟利和贪婪的欲望,资本主义反倒是有节制和规则的牟利,资本主义更多地是对这种非理性欲望的一种抑制或至少是一种理性的缓解。上述观点也可以解释这一点。

篇11: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

此次阅读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为韦伯著名的文化比较系列专著——《宗教社会学论集》中的第一部,其后还有关于中国宗教(儒家与道家)、印度宗教以及古代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相关专著。韦伯的这一比较系列专著试图通过比较阐明: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古老民族的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那么,第一部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精神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一作用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又是如何促进资本主义制度的呢?

在韦伯收集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西方各个国家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可以发现: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新教徒。这其中与宗教到底有什么关系?根据我对西方宗教文化的了解和印象,我一开始简单地认为这必然是和天主教主张专修来世而禁欲苦行,而新教徒则专注于世俗的经济生活,热衷于物质享受有关。其实不然,韦伯的研究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他告诉我们,这是宗教改革下的新教宗教品性使其然。即如孟德斯鸠在《法意》中所说的,“英国人在世上所有民族中去得了三项最长足的进展,即虔诚、贸易和自由”,这在韦伯的观点来看,就是贸易的优势和自由政治制度的顺应与人们对宗教的虔敬连为一体。

在这里,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不能认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仅仅是某种宗教改革的某些作用的结果,或甚至认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知道是宗教改革的产物,韦伯所讨论的仅仅是宗教力量是否和在什么程度上影响了资本主义精神的质的形成及其在全世界的量的传播。

在本书中,韦伯讨论研究了加尔文宗,虔信派,循道宗和浸礼宗诸派等新教,我从其比较中得知:新教教派反对占有财富以及由此招致的放纵和懈怠,其看到了其核心教理:上帝应许的唯一的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以此伦理观念为基础,我们可以看到带有资本主义精神的职业观:唯有劳作而非悠闲享乐方可增益上帝的荣耀,虚掷时光是最不可饶恕的罪孽。正是此种新教的伦理道德、职业观促使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和传播,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上一篇: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评价下一篇:广州市城市交通运行报告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