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研究

2022-09-11

自五十年代中期以来,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在指定本国教育战略的时候, 都把培养年轻一带的创造力作为国民教育的首要任务。前不久颁布的《美国2 0 0 0年教育目标法》中专门设置了思维技艺、创造技艺、创造活动等课程,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日本则提出把培养孩子们的生存能力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而在将来, 生存能力的核心就是创造能力。韩国在其为迎接历史大变革而指定的国家生存战略中明确要求:“中小学实行由认知记忆为主的教育想以培养创造力为重点的教育转移, 大学由传授现有知识和外来知识的场所向成为科技文化创造场所转移”。时代呼唤创新人才, 培养创新人才靠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虽然就孕育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但它有特定的、不同与传统教育的意义、目标、事实原则和教学过程等内容。教育工作者只有理解了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后, 创新教育才会成为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教学行为, 其效果自然值得肯定。具体到体育教学, 许多人认为学生学会的不过是一种现成的技术动作, 没有创新结果, 所以也就不存在创新教育。问题就出在体育工作者对创新教育的理解。

1 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

1.1 创造性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它重视思维过程, 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操作获得知识。因此, 实施创造性教学, 体育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注意帮助学生扩大思维范围, 提高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还象传统教学那样, 只重视学习结果——动作外在表现形式。创造性教学也重视基本运动知识和技术的传授, 但它不以此为终极目的, 创造性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让学生牢固的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 是要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但是现在的体育课, 大部分时间实在教师的同意安排下的动作练习, 很少腾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 而且学生的练习行为一旦和老师要求的不一致, 马上就会遭到制止, 殊不知, 学生这些和老师要求不一致的锻炼行为对他本人而言, 有可能就是一种创新 (比如, 在篮球课上, 老师要求学生进行传球联系, 有学生在联系接球时, 球在他的手上转了几下, 他就停止传接球练习, 用左手的一个手指头转动球玩, 右手不停的做拨球动作, 以维持球的转动有的教师从技战术的角度出发, 认为该动作没有用处 (其实有助于学生熟悉球性) , 就会制止类似的联系, 其实学生出现这样的行为恰恰证明他想了, 思考了, 并且用实际行动将大脑中的想法付诸于实施, 这完全符合创新的过程, 做老师的非但不应该阻止, 还应进行适当的鼓励。既然体育课的形式决定了学生的思考时间要少于其他科目 (起码从表面上是如此) , 那么学生凭借提供的场地、器材等条件想出并作出一些异于课堂内容的方式方法, 只要对其他人不构成负面影响, 老师就应鼓励, 因为这必然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2 创造性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发展的动力和保证,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人格, 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因为, 知识创造性人格培养的前提, 其次要求教师明白上课过程, 主要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而不是教师教的过程, 因此, 教师的作用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 并根据个体差异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创造性教学要求体育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活动和思考时间, 这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导”不是“主宰”主宰必然导致上文提及的学生思考时间少, 体育教师不应该象以前一样, 以权威者的身份命令学生做这做那, 对课堂内容大包大揽, 以教代学, 而应尽量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能彻底放下被老师和同学笑话看不起乃至讽刺批评、被同学嘲笑的顾虑, 无拘无束的进行他想进行的动作联系, 例如上足球课, 根据课程进度, 教师安排了绕杆运球, 有个别学生偏想进行射门联系。此时, 教师不应武断阻止, 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做出适当安排。毕竟人和人是有个体差异的,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运动水平上, 还体现在心理情感以及兴趣爱好上, 强求一致只会导致“身顺而心违”的局面:学生根据老师的指令进行练习, 态度却一点也不积极。老师看在眼里, 气在心里, 却说不出什么, 与其这样, 倒不如只指定一个大概的练习范围, 具体练什么, 不练什么, 采用什么练习方法, 则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情绪, 提高学习效果。

1.3 创造性教学是一种问题解决式的教学, 它以问题解决的方式组织教学进程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为学生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 激励独立探索, 启发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 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种的, 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不能象以前一样, 一上课就把现成的练习方式提供给学生, 学生根本就不思考为什么这么做而不那么做等问题, 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其知识水平只能达到教师那个层次, 而不会出现突破性的超越。而问题情景式的创造性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发问、想象、思维、辨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扬追根究底的精神。日本教育家恩田彰说过:创造性教学的本质就是要前进到教师事先意想不到的地方。由于这种方式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 所以, 体育老师就不能只限于动作优美这个水平, 还应该提高自身随机应变的本领, 包括即兴讲解的语言驾驭能力, 灵活应答的机智水平, 鼓励大家热情练习的能力, 灵活安排教学的组织水平。在问题解决式的创造性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主动学习者, 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 体育教学过程安排的创造性

创造性的教学要求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促进学生形成创造性行为和结果的出现, 在此过程中, 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创造性教学既然是一个问题解决式的教学过程, 那就意味着有发现问题, 明确问题, 提出并验证假设等四个阶段, 体育教学应以此为基本过程。

2.1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只有发现了问题, 才能引起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发现问题是个体思维水平的主要标志。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过程, 而提出问题则意味着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和要害, 将军指挥实际战争的工作不可谓不重要, 但更重要的工作却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作战方案的指挥家战略家。体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包括认识到某个动作或环节的目的是什么, 有几种完成的方法, 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就能更快的掌握具体的技术动作等内容。为了让学生发现问题, 体育教学就不应该再象以前一样, 一上课就讲解示范, 接着是学生练习。这种做法的最大弊端是剥夺了学生的思考过程, 一节课下来, 学生基本没有思考任何问题, 因为他已经养成了一种思维定式:有问题教师就会讲的, 自己只需要照着做就可以了。笔者认为, 上课告诉学生要学习什么后, 不要直接就较他们怎么做, 也就是说, 只是给学生提供场地和器材,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 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 并注意维护学生的安全。笔者上排球课时就是这样进行的:首先要求大家把球发到对方场地内, 具体采用什么样的身体姿势和手势, 先不做讲解也不做示范。最初学生完全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十几分钟后, 同学们纷纷向我发问:“老师, 球为什么怎么也过不去呀?”“球怎么老是歪呀?”, 笔者就此类问题, 结合他们刚才采用的各种姿势、手势进行了讲解, 并做了正确的示范动作。这时, 我发现, 不管有没有把球发到对方场地, 还是有没有采用正确发球动作的学生都自发的围过来了, 学生们听的异常认真。待讲完之后, 学生们重新练习, 场上局面顿时大不一样了, 在后来的接球, 扣球等技术动作的学习中, 笔者也使用了相同的教学方法, 结果证明大家的练习热情自始至终都比以前高涨, 主动提问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学习效果比其他对照班要好。

2.2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问题

明确问题就是要认清问题的关键和本质, 只有认清问题的关键和本质, 个体的思维活动才会有明确的目标, 才能有条不紊的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古人说的“切问而近思”就是这个意思。明确问题的方法是分析, 分析问题就是要分析问题的要求和条件: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现有那些条件, 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还是以排球的发球为例, 当学生发球总是发到边线外时, 老师就应该让大家明确如下内容:我们的目的是把球发到对方场地, 条件是只能上手发球, 现在的问题是三种发球手势 (掌跟击球, 五指并拢击球, 五指包球状击球) 哪一种容易造成球出边线, 哪一种能提高球的稳定性和成功率, 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再深入地询问大家:当我们发球的目的是要破坏对方的一传时, 我们应该发什么样的球, 怎么样发?有时候, 清楚的明确问题对学生来说, 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需要老师耐心的指导, 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最为明显的时候。

2.3 教学过程中提出假设

对碰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后, 就要提出假设, 也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和办法。做事没有计划, 只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瞎忙的可能性就大一些。提出假设几乎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最具有创造性的阶段 (恩格斯语)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 办法可能只有一个, 也可能有好几个, 当学生就某一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以后, 不管它合不合运动原理和教师的习惯, 不管它是不是显得可笑, 做老师的都不应该不予理睬甚至嘲笑批评。在体育课上, 常看到某些老师对一些学生自主的技术动作提出批评后公开地命令其学习某个所谓优秀学生的动作, 这实际上都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压抑。毕竟这个动作是学生自己思考后的行为表现:即他提出的解决方案。对与错, 都应该让学生有一个亲身体会的过程, 老师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可以理解, 但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反应, 记得有一次, 学生嫌垫球使得小臂疼痛难忍, 就把两只手展开来, 用手垫球, 笔者看到以后, 首先表扬他会变通, 有创新, 然后问他还有哪几种垫球方法, 这名学生就把头部垫球, 肩部垫球, 膝部垫球等动作一一展示给我看。这时候其他学生都围过来了, 笔者就问大家, 用双手垫球和小臂、头、肩、膝等部位垫球各有什么优缺点。结果, 就有几位同学回答到触球点不同:用双手垫球, 有多个触球点, 实际上造成了持球 (这是不正确的排球技术) , 用其他部位垫球, 则触球点只有一个, 不构成持球。好, 这个问题到此为止, 我没有批评任何人, 但我想, 同学们已经明白该如何做了。实际上, 如果某一个学生能就某一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而且, 办法不止一个, 效果也值得肯定, 就证明该学生的知识比较扎实, 思维比较灵活, 能从各个角度考虑问题, 也证明教师的教学比较成功。

3 检验假设

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办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检验的办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检验, 就是通过实践来检验, 体育教学中主要是这种情况。例如跨栏, 学生有提出左脚先跨的, 有提出右脚先跨的, 有提出三步起跨的, 有提出四或五步起跨的。孰快孰慢, 试几次就知道了。因为学生身体条件和个人爱好各不相同, 教师不能简单的凭自己的经验做出判断, 所以直接检验也是最可靠的检验方法;另外一种是间接检验, 就是通过推理来完成, 体育教学中不常用, 在此不做详细讨论, 当然并不意味着体育教师在发展推理能力方面没有责任。

上述四个阶段, 虽然在解决动作技术学习问题的时候不明显, 往往发现了问题就已经明确了问题, 在提出解决方法时已经付诸实施。但体育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这几个阶段的存在, 要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灌输做事必须有条理的意识, 并且应该特别注意学生在此过程中的情绪变化, 也就是说, 教师应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和兴趣, 根据解决问题的规律予以指导, 并在恰当的时候给予鼓励性评价。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吸收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 看看效果如何再发表看法。说得再明确一点, 就是老师对学生, 老师对同行要宽容一些。宽容是创新活动顺利进行的催化剂。笔者曾经经历过这么两件事。一是前已提及的排球教学中的“发现问题”阶段, 当时场面有些乱哄哄, 什么样的姿势都用, 这时候一个领导就走过来“严肃”地问我怎么上的课, 虽然我跟他解释了半天, 但由于没有立刻按他的意愿改变做法, 所以他走的时候一脸的不高兴。后来, 我在2 0 0 0年第一期《体育教学》杂志上看到清华大学一位体育教授写道他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见闻, 才知道这种上课方式早已被这些素质教育工人比较发达的国家所采用。作为一个老师, 不应该怕场面乱, 只要情况始终在一定活动范围内发展, 并且在自己的意料和控制之中, 就不应该打断学生积极的练习进程。这个道理就好象市场经济活动一样, 政府只负责方向性的东西, 具体谁干, 谁不干, 怎么干, 完全由时常中的经济主体决定, 政府不干预。二是有一次笔者安排学生进行以游戏为准备活动的教学内容, 十多分钟过去了, 学生越玩越高兴, 看到这种情况, 我并没有象以往一样因为时间原因而停止准备活动进入基本部分, 而是继续进行游戏, 这时, 旁边的一位体育专业的领导就过来问我为什么不正式上课, 我说学生玩的正在兴头上, 不能也不应该停止, 这位领导就一本正经的告诉笔者, 不能随心所欲的变更教学内容, 一定要按大纲规定的做, 按照教案做。其实按我的理解, 教案不应该写的过细, 过细反而限制了教师的发挥。教案只应该规定大概的、方向性的内容或者说明本节课要达到什么目的就可以了, 具体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应该由老师根据现实情况做出安排。

4 结语

只有放的下架子, 不以权威者自居, 平等的看待每一个人的教师, 只有放手让学生自由决定如何向预定目标前进并能予以适当指导和总结的老师, 才能创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最终实现教学的教育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创新教育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 更需要教师具有民主和平等的教学作风, 后者比前者在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影响方面作用更大。因此, 新时代的体育教师不仅要牢固掌握专业知识, 更要具备民主和平等的现代意识。

摘要: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教育的发展趋势,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应主动认识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等问题, 才能够加快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过程, 才能够实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终极目的。创造性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创造性教学是一个问题解决式的教学过程, 有发现问题, 明确问题, 提出并验证假设等四个阶段, 体育教学应以此为基本过程。

关键词:创新教育,传统教育,观念,实施

参考文献

[1] 李红.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M].广西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 1999, 12.

[2] 王秒一.体育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M].体育教学, 2004, 2.

[3] 顾书明.校本课程实施中个别化教学模式的运用[J].教育探索, 2002 (5) .

[4] 胡涛.体育课上拍手歌[J].体育教学, 2000 (3) .

[5] 程力.向导式 (旅游式) 教学模式教案设计[J].体育教学, 2001 (3) .

上一篇:陕西省新型消费态势分析下一篇:由高等数学的文化价值探索其教育功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