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

2024-05-09

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精选8篇)

篇1: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

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

桦川县第二中学

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

桦川二中

李婷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应构建充满活力、智慧和情趣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要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 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创设倾听的氛围

倾听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善于倾听,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才能学会知识,成绩才能有所提高。课堂上,我们教师要善于创设倾听的氛围。我们现在班级都有多媒体,语文课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到有关文本的优美环境中。我在讲授朱自清的《春》这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春天的各种画面,播放有关春的歌曲。学生们在绚烂优美的色与声中,领略了春的美好。另外配乐朗诵、展示幻灯片等形式,使学生自然触摸到所学知识,有利于了解和吸收。在教学时,我还利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用眼神、手势等其他辅助性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老师和学生要相互倾听,这样才能达到和谐的效果。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才能有效参与课堂教学。

二、注重情感的碰撞

语文课堂要充满语文味,更要有人情味。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在语文课堂上讲授枯燥的语文知识,而应该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袒露真诚,让师生的情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我们要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点上,学生才会真正参与到教育教学之中,从而增加课堂效果。有了这样的情感积淀,学生们就会很快地进入情境,就会与文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还是在讲授《背影》时,讲到“望父买橘”这一段落时,我讲述了自己的父亲,讲述父亲对我的付出。我让学生懂得: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付出那么多,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他们,要好好学习,孝敬父母。我还让同学谈了自己的家庭和父母,尽管有些同学的语言并不是那么流畅优美,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情感的真实真切。这堂课上得非常成功,整堂课充满着民主和谐的气氛。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触发了学生与文本的碰撞,文章的思想内涵得以很好的挖掘,学生得以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拓展适当的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有许多篇幅是文言文,学生们学起来非常枯燥无味。如何让学生怀着兴趣去学习文言文呢?这就需要我们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要结合课文实际设计一些适当的内容来拓展文本,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五柳先生传》时,我让学生写自传,学生们很感兴趣。在学习《陋室铭》时,我让学生仿造课文形式写《教室铭 》,学生用轻松诙谐的语言写出了不错的作品。在学习《出师表》时,我设计了“与诸葛亮对话”的教学环节,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发

言踊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没有了厌倦的情绪,增强了学习文言文的信心,课堂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以上三点是我在语文课堂上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通过这些手段和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够有效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是一项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十分重要的课题,我将继续探索,让我的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篇2: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

摘要:新课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体验来获得。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生动、有趣情境,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课堂教学,使其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关键词:积极

有效

参与

课堂教学

新课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体验来获得。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生动、有趣情境,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课堂教学,使其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一、创设悬念——让学生在期待中积极参与

数学是一门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对所授的内容平铺直叙,势必会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枯燥无味。而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也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殿堂的向导。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揭示与解决学习兴趣和理解教材的矛盾,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使学生在“迷惑”、“疑问”、“好奇”的感觉中,在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下,激起思维发动。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置一些“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期待中动脑思考,学生参与会更积极。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时,这样导课:“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的回答:“喜欢!”接着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说:“同学们,一般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这位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热情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

又如,一位老师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教学中,当学生通过实验知道“较短的两边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时,教师出示“三条线段分别为A、B、C。A+B>C,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跃跃欲试,欲言而不能。此时,教师组织讨论,学生在激烈争辩中得知“A+B>C;B+C>A;A+C>B。三种都成立,才能围成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在这两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巧妙地创设悬念,从而唤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产生了“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好。

二、引启讨论——让学生在思辨中自主参与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行计算或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如,一位老师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9”的教学中,当师生探明算法、总结方法时,有位学生突然提问:“老师,15-9,5不能减9,就倒着减,先算9-5=4,再算10-4=6,这样15-9也等于6。这样算行吗?”教师迟疑了一下,之后马上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他的算法对吗?你们有办法证明吗?”学生进行讨论后,一位学生说:“他这样算不符合常规,是错的。”另一位学生却说:“我认为是对的。”老师接着追问:“能说理由吗?”第二个学生滔滔不绝地说:“我算了几道题,结果都对。如:15-8先算8-5=3,再算10-3=7,结果是一样的;又如„„”。这时老师并没有急于给答案,而继续追问:“你们认为如何?”“再算算看。”同学们通过多次举例论证,最后达成共识:这样算不但合理,而且很有独创性。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通过讨论,学生真正明白了算法多样化,同时在此过程中,小学生好奇心得以激发,他们纷纷抢着发言,互相补充。这样,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流各自的看法,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言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学习潜能得到了发挥,同时也克服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胆怯等不良品质。在讨论中把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欲望引向了高潮。

三、组织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参与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游戏是儿童喜欢的学习方式,教学中,老师如果能借助游戏载体,把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方法隐含在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如,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的大小比较”时,他把全班学生分为两队,整节课以游戏竞赛活动为主线,通过三轮抽数字卡片组数游戏比赛,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出“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第一轮游戏,规定从低位排起,即“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三„„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那一队就赢”,学生在抽数字组数游戏中逐步懂得,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再大,但千位上数如果小,这个数就小,从而体会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高位上数字的决定性作用。第二轮游戏,规定从高位排起,即“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第二次抽到的放在百位上,第三次„„”,学生在游戏中领悟到,千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大,千位上的数相同,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大„„,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高位的决定作用,以及千位相同比百位、百位相同比十位的比较顺序。第三轮游戏,自主排列,即“每次抽到的数字由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学生为了取得游戏的胜利,要费尽心思来考虑每次抽到的数放在哪位合适,怎样使最高位上的数字最大,注意力高度集中,更重要的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得到了培养。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有游戏扣人心弦的形式,有趣味横生的气氛,更有学生探究、发现、内化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思考过程。实现了寓教于乐。

四、开展竞赛——让学生在竞争中有效参与

在数学课上适当采用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学生在竞赛时比平时学习更认真。竞赛时,由于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得第一,得到表扬,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教学,学生参与度更高,效果更有效

如:一位老师教学“□/□=4......□,你能说出哪些不同的算式?”时,师:“看谁写得又多有快?”于是学生就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学生根据“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写出了不同的算式,教师也及时对填法多而又符合要求的同学给予表扬,学生受到表扬后学习积极性更高。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了自主学习的过程,达到了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

篇3: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 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 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好”和“乐”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 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就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 创设出各种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学习广教版七年级上册“我与父母”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爱的冲突”, 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 我设计了“爱的冲突”“家庭剧场”小品环节, 由学生自导自演, 把他 (她) 与父母的冲突展示出来,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让同学们感同身受, 再进行引导分析, 父母的对子女的期望也许方式方法存在问题, 但是初衷只是出于“爱”。冲突是因为爱, 那么我们就该去理解这些“爱的冲突”, 从而在享受爱中, 还应读懂爱, 更应回报爱, 学会化解爱的冲突, 学会孝敬父母。

二、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造良好的参与氛围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在自由、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发挥, 灵性才能得以舒展;只有在自由、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才能敢于表现自己。要提高政治课课堂教学的质量,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在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中, 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尊重学生的意见, 学生才会认真听老师的讲解, 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从而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开展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参与课堂, 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

在课堂学习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只要把课堂这个大舞台还给学生, 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个性的方式去探究知识, 会以主人的身份与他们的合作伙伴——教师一起探究其中的问题, 即在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根据书本的知识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 而是应该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收集查找资料, 整理资料, 共同解决师生所提出的任务和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学习促进,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设定教学情境, 给学生提供自己学习, 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精神, 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始终扮演倡导者、组织者的角色,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 找到自信, 体验成功的喜悦, 并在展示中认识了自己, 学会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如在学习“人口问题”这一部分内容时, 我把一言堂改成讨论会, 引导学生分析未来几十年, 老年人将占人口的1/4以上, 意味着现在的独生子女几十年后占绝大多数, 每个家庭几乎要赡养四个老人, 社会和家庭都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学生在小组中所欲言他们的解决方案, 讨论其可行性和存在的弊端以及补救的措施。全班交流时, 学生在自我否定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还发现了许多新的方法。有的说拓宽就业渠道, 搞家政服务;有的说建立和完善保险制度, 使老有所养;有的说发挥社会保障机制的作用, 建设敬老院, 保障老年人的权利等等。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解决, 是学生和学生的较量, 不仅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学生也更加乐于参与和竞争, 在讨论中端正了自己的认识, 提高了自身素质。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发现好的学习方法。教师作为参与者应将学习方法与学生交流, 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 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教师言行的潜移默化中领悟方法, 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使得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学生在参与探索中学习。

四、精选案例, 联系时政热点, 提高参与的热情

布鲁纳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快的情境, 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 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思想品德课上, 典型、热点的案例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自强”这一课时, 我发现教材上的案例虽然典型, 但是对现在的学生缺乏吸引力, 用起来颇感有“硬灌”的味道。怎么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呢?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喜好找到学生生活中的关注点, 就能在课上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通过搜集整理, 我采用了美国总统奥巴马中学时沉沦后自强奋斗的案例以及某明星成名前在挫折与困顿中积极进取的案例。这两个案例一出, 学生兴致勃勃, 不但更近距离地了解了总统与明星光环背后的努力与自强, 也对“人生当自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所以案例不但要典型, 更要贴近学生生活, 新鲜适用, 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充满魅力, 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想听、爱听、想学、爱学, 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高效学习。

篇4:让学生有效参与,促课堂活力四射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有效参与 活力四射 策略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人们不仅仅在课堂教学方式上进行相关意义上的改革,更主要的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上追求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尤其在新教育浪潮中,坚持将以学生为本贯穿于教学课堂的全程。从一定意义上让学生有效参与,也从相关意义上促进课堂教学的活力四射。

一、让学生有效参与的语文课堂需情境优越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致力于语文教学情境的研究,至今已40多个年头,现在已经发展到情境教育。李老师的研究源自于把学生看做花朵,自己进行情境教学研究就是力求课堂能够是花朵绽放的理想空间。从小学生所特有的学习情形看,还着实需要让学生在学习的具体环境中得以一定意义上美的享受。教育教学的诸多实践比较有意义地告诉我们:小学生享受到学习情境的美,其学习的劲头相对比较足,学习效果则会显得更好。尤其是语文教学,让学生在能与语文文本内容相匹配的情境中进行学习,阅读感悟会在课堂上呈现出活力。随着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就是一般学校,其教育设施显得越发先进,电子白板技术进入课堂,为教学情境的创设带来了许许多多便捷。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和热心人,课堂教学情境就会完全意义上的愈发优越。譬如教学《半截蜡烛》时,学生对德国冠军与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对话是比较难以感悟的,如果我们利用课件将多方之间的对话呈现出来,尤其注意以相关情节表现的形式进行声情并茂的呈现,那么学生就不仅仅从听上听出伯诺德夫人一家和德国冠军对话的机敏,更从对话的神色和神态上发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德国冠军对话的机智。当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情境当中,产生探究欲望,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高涨。学生经过探究,不仅发现半截蜡烛的具体作用,而且比较便捷地发现在极其关键的环境里机智沉着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二、让学生有效参与的语文课堂需关系和谐

课堂教学应当是情感共振的课堂,而且应当是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情感共振的课堂。能否实现相互之间的情感共振,取决于相互之间课堂教学的关系如何。平时的阅读教学给我们以深刻意义的启迪是,教学双方的课堂关系良好,所产生的共振效果就显著。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上,必定起着关键作用。建立比较良好的关系,教师需要有一定的向心力,善于能够将自己定为圆心,促使学生围绕自己旋转。学生围绕教师,一般都是因为教师高超的教学技巧,其实也不完全,还应当对一个个学生充分信任和尊重。如阅读文本,其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充分的个性化行为,如果我们以自己的讲授替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悟,那么小学生能够比较乐意地接受吗?应当就是完全意义上的不能,即使就是某些意义上的口服,心里总不是那么服的。如果我们经常在学生的阅读感悟上唠唠叨叨,那么一个个学生完全就会顿生厌恶感,形成不了学生真正意义上对教材文本的顿悟,反而极有可能会走向另一面,造成师生之间关系的紧张或者就是逐渐性紧张。所以,语文教学的阅读感悟,必须建立良好的阅读感悟之关系。在平时教学中,多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不以自己的讲授替代学生;平时教学中让学生合作讨论,但不以学生的过多讨论代替一个个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悟;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力求让学生能够表达见解,表述自己的判断乃至就是一些形成如此判断的理由。小学生的表达和表述,一般是不可能立马到位的,但教师只有点拨,力避多指手画脚。

三、让学生有效参与的语文课堂需探究深入

小学生的阅读感悟应当需要有资料的助读,但不能仅凭资料进行不属于学生自己的阅读和感悟;小学生的阅读感悟,还需要学生对教材文本做比较深入的探究,或者就是某些层面上的创新探究。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小学生不能够就是比较浮面上的感悟,更应当就是对文本之骨子里的探究。入选于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都是蕴含比较深刻的文本,如果我们能够在学生探究文本表层之意义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进入文本之内层进行探究,那么学生将可获取文本的文学意义;倘若再让学生进入文本之深层意义进行探究,学生将可获取文本之深层之文化意义。文本之文字、文学和文化方面的意义都是需要探究的,但现实不少学生也是自身所力所能不及的,也是很多学生所不乐而为之的。我们需要竭尽全力做好引领性的工作,而且应当以比较科学的方式进行引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得以比较愉快地接受我们的引领。譬如教学《船长》时,在客轮遇险后,船长为什么就是那样指挥旅客?尤其是船长与机长之间的对话,需要学生做比较深入的研究。船长的话是那样简洁,也是那样铿锵有力。船长为什么发出这样的话语?学生便做出比较深入细致的探究,学生从探究中发出这样的感慨:船长需要对所有的旅客负责,但船上的妇女和儿童是整个群体当中的弱势群体,更需要他极力关注。所以,船长所做出的抉择是惊人的,也是一种高度职责担当的体现。学生产生这样的感想,任何人都必须极力关注弱势群体,当整个社会都关爱弱势群体,整个社会将会显得更和谐。

总而言之,让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是形成课堂教学活力四射的必需和必然。但作为生态发展的阅读课堂,要想让学生极为有效地参与,甚至就是积极意义上的参与,还需要人们做比较深入细致的探究。坚信人们会乘着新教育实施的强劲东风,让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绽放出极为靓丽的奇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岳麓书社,2007.

篇5: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

陵水县椰林一小 陈小燕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往往受到学生主体性发展情况的制约,而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则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表现,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这里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如何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提出来权当抛砖引玉。

一.给每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在小组合作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共同提高。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孩子普遍不爱表现,课堂上不爱发言,久而久之对学习的兴趣就没了。课堂上教师就要特别重视调动性格内向的孩子发言。首先教师要鼓励每一位发言的学生,使性格内向的学生受到感染,感到安全、产生表现的欲望。其次,教师要随时随地关注这类学生,及时捕捉他想表现的瞬间,让他们表现。再次,教师对他们的表现要多给以表扬、肯定,不要讽刺、挖苦、打击,更不要表现出不耐烦,即使回答得不完整,或回答错了,也要鼓励他的勇敢,久而久之,他们也会走出封闭的世界,走入活跃的行列。

去年,我们班里有一个十分文静内向的小女孩叫朱小艳,平时的数学课上她不太动脑思考,也很少发言。我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时,当学生认识完厘米后,我叫同学们在小组内测量自己带来的各种物品,然后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很多同学都抢着发言,但是答案都差不多,他们都是用‘0’作为起点开始量的,我鼓励说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却没有学生回答。突然,我发现朱小艳同学怯生生的想举手又不敢举的样子,我马上用充满信任的目光激励她说:“小艳同学,你来说一说,老师相信你肯定有一个巧妙的与同学们不同的方法的。”这句话犹如一针“强心剂”给朱小艳百倍的信心和勇气。只见她慢慢地站起来说:“我是把后面的‘3’当作测量的起点的。这样再看终点到几,找出他们之间的差数,就是这个物体的长度了。”听她说完,我心中的喜悦无以言表,非常高兴地说:“你很有创意,从今天开始,就这样下去,你会非常出色的。”当大家听到她的特殊的测量方法和我的赞赏时,赞许的掌声也不由自主地响了起来。从那以后我发现她对数学学习又多了一份热爱和自信,很多数学活动她都能主动地参与,并能大胆地提出数学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懂得尊重、欣赏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有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存在的价值,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创新。

二.让孩子们学得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就变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学生就会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特别是创设一些有趣味性的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好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里,赋予枯燥乏味的数学以“生命”,让妙趣横生的“动感”数学进入课堂,能使学生以良好的情趣投入到学习中去。我在教学生认识11----20各数时就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游戏,让20名同学每人胸前都佩戴一张数字卡片,教师说要求学生活动。如: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比19大的数出列;分别介绍自己(说组成);两位数原动转两圈;找相邻的数做朋友;15后面第三个数教大家做动作等。这个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对数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红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红就找隔壁的老奶奶来帮忙想想办法。老奶奶说这好办,就收了小红的30个硬币,给了小红4张1元钱纸币。小红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亏。这时,我提出问题:“小红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就积极地展开了探索活动:从课本的附面中剪出假的硬币和纸币,然后将10个硬币放在一起换成1张1元,30个1角硬币刚好换3张1元,从而解决了问题,并得出元和角之间的关系,即1元=10角。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用数学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四.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搭建学生主动参与的舞台

在教学中,要解决好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充分利用我们生活中的数学,创设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尽情地感受新知,尽情地训练思维,尽情地构建新知。如我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首先就是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事物(茶桶、魔方、鞋盒、小球等)入手,让学生用手摸等方式去感知这些物体的外部特征,再把相同形状的物体摆在一起,再通过组内摸一摸、推一推、滚一滚、搭一搭、拼一拼等形式,进一步去巩固和强化这些物体的特征。这样,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通过他们自身操作感悟,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落实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五.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学生只有真正获得了时间和空间,才能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是自主学习。那么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做到少讲,精讲。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教师只是引导、启发。其次,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并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学习、探索。我在教学实践中就有一次很深刻的体会,那是前个星期一,本来按教学进度应该教到时、分、秒这部分内容的,不过我觉得这些内容有点抽象,学生不易理解,需要安排很多活动让学生亲身去体验,而我那天感冒咳嗽很厉害,喉咙又哑,讲话非常困难,我只好跳到后面,先教6的乘法口诀。因为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2、3、4、5的乘法口诀,对于6的口诀学生应该比较熟悉。让我想不到的是,这次喉咙哑得可真有意义,正由于那堂课我讲得极少,学生的表现却异常的活跃。一开始我就出示那个方格图让学生估算有多少个方格,学生估算出来的答案却不一致,他们就自己提出要一排一排地数,而又发现了每排的方格个数都同样多,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列出乘法算式来,接着他们又想到还可以编口诀呢,于是他们就颇有兴趣地自己编出口诀,小组之间还进行互相检查,并懂得讨论、交流找出口诀里面所含的规律,指出每个口诀所表示的意义,最后他们还提出了很多生活中有关乘法的数学问题来,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学习乐趣,这可真是个意外的收获,让我兴奋不已!仔细想想,就是因为在这一堂课里,学生不仅有听的时间,主要是我给足了学生观察的时间、思考的时间、动口的时间,甚至尝试错误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探索,最后找到解决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让他们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也领悟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懂得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六.注重过程,注重体验

体验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觉、去验证、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而这种形象思维是借助对客观事物的表象而产生的,如果离开了客观实际,表象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体验”之法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的情境,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如:教学“一分能干什么”时,我让学生在1分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摸自己的脉搏,数数跳动多少次;可读多少个字;能写多少个字等去体验1分钟有多长。又如,教学“米、厘米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分别用手势、张开双臂等方式表示1厘米、1米的长度,进而让学生用手指、双臂作量器度量周围实物。最后让学生练习目侧,从而体验1厘米、1米的实际意义。

篇6:让学生参与课堂辩论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程的教学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改革。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语文课堂的主角,课堂改革所担负的责任显而易见。尤其是现在,统一标准的解读越来越被人们怀疑,多种解读成为语文阅读改革的方向。既然这样,教学参考的解读,教师的解读,都不能代替学生的解读,所以,如何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是这次语文课堂改革的一个焦点。我所在的工作单位——杭州外国语学校是浙江省一所知名重点中学,学生都是从全省各地选拔上来的优秀生。学校素来提倡以人为本,宽容大气,充分肯定学生有自我表达的需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很大,有的甚至超出教师的操控范围;但他们对课本不太重视,对课堂教学也不太感兴趣。这样,人教社所选的文章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语文课堂常常勾不起他们的兴趣。

问题的呈现:学生的消极抵抗

我接手的一个班级是一个充满灵性的集体,学生的阅读量很大,思辨能力比较强,但是他们对传统强迫式的灌输比较反感,对专制式的课堂管理也较为不满,有些聪明的孩子开始有了消极的抵抗。有一个鲜明的事例:上完古文单元后,我对学生的课本进行了简单的检查,多数学生的课本是比较新的——除了一些文字的注音和上课要求完成的注解之外,几乎是空白的。但是,有一本非常特别的课本吸引了我,乍看上去,记得密密麻麻,记录的文字几乎覆盖了课本的文字。我先是很开心,但我仔细读下去,心情就沉重了,因为所记的内容基本上不是我课堂内所讲的,也不是自己学习的一些感想,而且凭我的记忆,这些内容应该来自于教学参考书。沿着这条意外发现的线索,我了解到班级里还有不少同学拥有教学参考用书。而他们也觉得教学参考在手,心里不慌,考试也不怕,所以他们很有理由地认为上课可以不用听讲,可以不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似乎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的原因找到了。于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成为我必须直面的一个棘手问题。

问题的应对:创造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

找到问题后,我在备课过程中尽量抛开教学参考,找到能够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阅读。我就想寻找和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于是我一反常态,选择了两篇学生并不是十分感兴趣的文章,高一第二册的杂文单元中的《庄周买水》和《剃光头发微》。这既是告诉学生我们平时学习中的误区所在,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挑战。

这两篇课文从文字角度上来看,对学生来说是没什么难度的。此外这两篇文章让教师来讲,也很少出新意。于是我就放下自己的架子,和学生一起寻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首先,学生可能在想,这两篇文章有什么好处?这两篇文章选入高中语文课本,必定有其好处。其次,学生对这些文章不太感兴趣,甚至怀疑这两篇文章所谓的好,肯定有他们的理由。于是,我就设定以评析、辩驳的方式来上这两篇文章。在上这两篇文章前,我让学生选择一篇文章,作好充分的预习和准备,并找出这篇文章的好处,并且通过比较,更加坚定选择的这篇文章的精妙。此外,你不选择另一篇文章也要说明理由。

在课堂上,当我宣布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周买水》和《剃光头发微》的时候,学生非常惊讶,因为以前经常是两节课上一篇课文,今天是一节课上两篇课文,他们的好奇心被调动了起来。接下去,我将这两篇文章的背景作了简单的介绍。学生对一些背景性的知识做了 1 些摘记,学生对写作的背景也有了大致的了解,这为他们参与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奠定了的一些基础。

正当他们以为我要讲课文的时候,我忽然改变了主意,对全班学生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准备这样来上。我们把整个班分成两大组。喜欢并预习过《庄周买水》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并预习过《剃光头发微》的同学也坐在一起。两组同学组内互助学习,通过酝酿思考后,阐述你们所喜欢的课文的好处,讲得精彩的地方,我会在黑板上做记录。同时,认真听取对方辩友的发言,发现或说明对方文章的不足,或对方辩友在阐述过程中的问题。并且要言之成理,每提出一个问题,我记录一次。最后由黑板上的多寡来判定哪组获胜,判定哪篇文章比较好。”

接下来我就进行座位的调整。喜欢并选择《庄周买水》的同学坐到了一边,喜欢并选择《剃光头发微》同学坐到了另一边,两边势均力敌。每个小组的负责同学可以自由跑动。开始以后,学生开始了激烈的讨论。负责人非常讲究策略,组织一部分同学认真研究所选的文章,指出这篇文章的好处,并且要有说服力;组织另一部分同学充分准备,找出另一篇文章的存疑,以及另一篇文章的不足之处。

等学生讨论声渐渐稀疏下去的时候,我开始发言了:“双方都准备好了吗?我们把选择《庄周买水》的这大组作为甲方,选择《剃光头发微》的那组作为乙方。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甲方同学陈述《庄周买水》的精彩之处,并要注意两篇文章的比较。”

甲组组长A首先发言:“我认为《庄周买水》采取了故事新编的形式,作者对当时那种‘官倒现象’进行了深刻有力的批判;描写上非常形象生动,一桶水从一元变成十元,从十元变成五十元,让人一目了然,人物也栩栩如生,如‘西装笔挺的办事员’,‘吴主任又黑又圆的脸上凝着经久不息的笑容’;最后,结尾令人寻思,也极具讽刺性。我们这组总认为,《庄周买水》在艺术性和表现手法上要胜《剃光头发微》一畴。”

掌声刚落,乙组组长B站起来了,激情洋溢地说:“要说艺术性,我们组认为《剃光头发微》更强一些,理由如下:《剃光头发微》由小见大,这是杂文一种通常写法,作者娴熟地运用,并且作者广征博引,步步为营,这些都是艺术性的体现,此外,《剃光头发微》还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前面数段看似闲笔,其实丝丝入扣,足见其逻辑性。此外,作品的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很强,即批判了当时玩权弄术的不正之风,也对这些人予以警告,‘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我将学生的所有观点都写在了黑板上面,文章的好处也就一目了然。接下去是辩论时间,甲组C同学站起来:“在我看来,《剃光头发微》一文一点没有逻辑性,假如截去文章的下半部分,请乙方辩友说说你能看得出耍权弄术来吗?”

乙组D同学:“文章总是讲究其整体性,你哪怕把最好的文章拿来断章取义,你也读不出好处来。”

甲组E同学:“我方认为《庄周买水》在语言方面优于《剃光头发微》,一则形象生动,二则含蓄幽默又不乏尖刻,是一篇文质兼优的文章,而《剃光头发微》在语言上就比较直露,显然文采不如前者。”

话音刚落,乙组F同学站起来反驳道:“杂文讲的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对不对的问题。《庄周买水》固然写得漂亮,但是杂文不是花拳秀腿。相比之下,《剃光头发微》更具有针对性和战斗性,这才是杂文的本色。”(乙方的同学响起了掌声)甲组A同学又起来:“我并不认为刚才F同学说的有道理,杂文往往是一个时代的东西,我们不能脱离这个时代来空谈杂文。就如杂文大师鲁迅,他的有些文章在现在看来也并不见得是琼浆玉液。”(A同学的发言赢得了双方的赞同)辩论有序地进行着。

最后的总结陈词中,双方首先都肯定了对方在文本解读中的精彩之处,这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最后的结果是,几个原来坐在《庄周买水》那边的学生跑到了《剃光头发微》那 2 边,几个坐在《剃光头发微》那边的学生跑到了《庄周买水》那边。

课后反思: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参与者

没有枯燥的教材,只有枯燥的讲解。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有一种合适的上法。比如说将《庄周买水》、《剃光头发微》上成讲读课,那么是索然寡味。在次课堂尝试中,我认为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是关键。从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来看,这节课和传统的上法有很大的区别:教师不再是自说自划的表演者,而是大多时候退居幕后,并在适当时候与学生一起推动教学的步伐;而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听讲者,而成了主动的参与者,在参与中,他们把阅读当成是自己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课堂教学成为老师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场所,即“借由师生对话,共同思考、共同探求、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获得知道的教学方法。它的基本形态是教学对话和课堂讨论。”

第一,这两篇文章有着明显的时代差别,这种时代的差别,使得学生的解读有较大的不同,而且也能读出些许新意。通过这种比较式的阅读和辩论式的教学,学生基本上能做到明确辨析杂文的特点,完成教学目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难以知道那些没有发言的同学是否掌握了相关的概念。如果他们并没有掌握,可能对他们的参与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这么一种参与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培养。首先,学生有一个团体意识,组长成为了小组内的协调人。小组内的学生很有团队意识,他们围绕着一个中心的观点,就是自己所选的文章有什么优势,对方所选的文章有什么不足。其次,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多次的讨论,甚至争论中获得个体的发展。

第三,这种方式也有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在交流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因为意见不现而出现一些争论,一方面可以促成交流,另一方面,假如处理不好,也会影响到学生之间的感情。最后,老师和学生都要有一定的准备。“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在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并能洞察、判断知识的一定关系,以及在做出结论的条件下,便能随时运用。不过,倘若学生不具备基础知识这一前提条件,这种方法并不适用。这里反映了此种(2)方法的局限性”在最后的总结中,假如一定要分出好与不好,也可能会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发展自己的教学智慧。

(1)

注释:

(1)佐藤正夫

《教学原理》 第304页

篇7:怎样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孩子的眼中,数学是一些符号与文字的结合,是抽象的、枯燥的。而生活却是丰富多采、充满情趣的,是学生天天经历的。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及旧知出发,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知识的内容引入课堂,并与课堂所教知识相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同时,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一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在教学《角的分类》时,我先用学生熟悉的扇子引入教学,激起学生的学习

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新知识,在巩固练习时,我根据学生们已有的钟表的认识,首先让学生看钟说出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的角?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180度的角?学生很快得出3时或9时成90度,6时整成180度。然后我让学生说出2时整,时针和分针成多少度角?当时有少数几个同学说出来了,并且说出了不同的想法。有个同学说3点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而3点时,分针走了3格,即3格是90度,那么1格就是30度,因此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的角;还有个同学说时针从12点再走到12点,走了360度,而钟面上有12格,因此每一格就是30度,所以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角。接下来我又问9∶30时成多少度角?结果好多同学上当了,都以为是形成了直角,最后全班只有一个同学答对了,他的小结让许多同学顿悟,原来,时针与分针都是在运动的,只是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而已。

这节课,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进行转活动角、量角、分类、找角等活动,去发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如:在转活动角的活动中让学生感悟角的不同类型,在动手分类的操作中让学生发现角的分类方法等。这节课体现新课程理念,利用活动角、三角板、量角器等学具,让学生充分进行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全身心的主动参与到了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感悟各类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现代教育思想提倡轻结论,重过程,要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自己主宰学习的认识过程,通过自己亲自实践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去发现和归纳、总结出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实践、比较、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课堂上创造竞争的环境,激励学生产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激情,将会调动学生身心的巨大潜能去克服困难,去积极思维,去大胆实践。如在计算教学中经常设计“争当速算标兵”、“夺红旗”、“开火车”、“数学接力赛”等游戏活动,学生对这些游戏特别感兴趣,并且在竞争中把个人与集体融合起来,形成了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道德品质。在应用题教学中设计一些“解题能手”、“争当智慧星”、“评选火箭组”等竞赛活动,培养了学生锲 2

而不舍的进取精神,更鼓励了那些肯动脑筋、勤于思考、勇于攀登的奋斗精神。

在学习上不仅赛知识、技能,还要赛习惯、意志力,赛学习方法,赛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独创性,赛语言的表达是否流利、简洁、完整、准确。不把考试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如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经历了艰苦努力,取得了进步,与考试分数第一名的同学同样得到肯定和赞扬。对取得同样高的分数的同学,还要评比谁的方法更优越、谁的解题思路更简捷。从而让学生朝着更高的标准努力。

篇8: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

一、明确目标, 有效参与游戏性活动

音乐教学中的游戏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学生课间游戏, 它有着教育教学的含义和目标, 并非简陋、粗糙、肤浅, 它是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 必须将教学内容融于其中而不被儿童发现, 使儿童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 无意识地受到音乐教育。

笔者在区教研活动中听过这样一堂课, 教学内容是欣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施教者考虑到这是首俄国歌曲, 结合当时冬奥会正在俄国举行, 设计了“坐飞机去俄国”及“看冬奥会”等游戏环节, 学生参与非常积极, 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可是引起很大的争议, 原因是离教学内容太远了。其实, 问题就出在游戏的设计教学目标不明确, 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没有获取与音乐课有关的信息与技能。当然成功精彩的音乐游戏有很多, 如“谁最能发现”游戏:学生围坐一圈, 将“神秘物” (小玩具) 藏于一位同学身边, 然后让寻宝者走入圈内。所有学生按要求拍手, 如发现者离“神秘物” (小玩具) 越来越远, 掌声便渐弱渐慢, 反之, 则渐强渐快。发现者根据掌声的力度与速度的变化判断“神秘物” (小玩具) 在何处。在整个游戏过程中, 学生关注的是力度和速度的变化, 表现的是力度和速度的变化, 用这样的游戏来感受力度和速度, 学生自然乐此不疲, 参与行为也是积极有效的。多次游戏后, 听辨力大大增强, 也达到了游戏的目的。

二、强调要求, 体验实践性活动成果

音乐教育教学活动, 应遵循音乐教育所特有的审美规律, 坚持以审美体验和实践为核心。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审美体验和实践的形式较多, 如欣赏、自由演唱、打击乐、歌曲伴奏、独舞等。

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快乐的农夫》这节欣赏课。教师用身体做出高低动作的变化来带动学生对动机的印象, 再加上这首乐曲的名字叫“快乐的农夫”, 那就用两个不同的劳动动作来做一做。教师跟着音乐的拍点在身体的左边做出耕地的动作。经重复后, 右手在高声部演奏B段 (第二部分) 主题, 左手在低声部与之相隔十度作平行进行, 八分音符的和弦伴奏音型仍在中间声部继续着。这一部分仅有两小节, 在这里教师做出在树上摘果子的动作。随即又出现A1段主题, 这一次左、右手用八度音演奏, 就将种耕地的动作放在右边并将动作的幅度加大。这样孩子们在视听的双重感受下很快就说出乐曲的结构。然后让孩子们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想象, 分小组创编动作。孩子们的动作五花八门, 但拍点抓的很准, 动作也会随音乐段落, 做出相应变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更加体现了乐曲“快乐”的意义和价值。

三、缜密设计, 参与创造性活动过程

因为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决定了音乐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音乐教学的演奏、律动、创作、创编活动中, 要让学生主动有效地参加到这些活动中, 教师在课前就要缜密地设计每个过程。

如教学“小木匠”一首歌时, 教师这样设计:

“小木匠用一只锤子干活, 叮叮当当叮叮当”; (左手握拳, 敲左腿)

“小木匠用两只锤子干活, 叮叮当当叮叮当”; (双手握拳, 敲双腿)

“小木匠用三只锤子干活, 叮叮当当叮叮当”; (双手握拳, 敲双腿, 同时踏左脚)

“小木匠用四只锤子干活, 叮叮当当叮叮当”; (双手握拳, 敲双腿, 同时踏双脚)

“小木匠用五只锤子干活, 叮叮当当叮叮当”。 (双手握拳, 敲双腿, 同时踏双脚, 同时点头)

在教学设计中, 只要通过相关环节的铺垫和积累, 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舞蹈语汇, 最后活动的过程就会顺利而圆满, 课堂气氛很活跃, 教学效果也很理想, 最主要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了活动中, 让学生自然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其“参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大大提高。

四、作好铺垫, 参与合作交流性活动

目前的音乐公开课教学, 总会看到三人一组、五人一圈的小组讨论、大组交流, 看似热火朝天, 但无所事事的学生大有人在。虽然每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 十全十美, 但在设计这类教学环节时, 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做好充足的前期铺垫工作。

如教学低年级的《春天在哪里》一曲, 音乐出场之前, 先讲故事或先看图说话。在学歌曲之前教师先编一个故事:毛毛虫在大树爷爷的身子里整整睡了一个冬天, 现在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 它们全都睡醒了。毛毛虫们“哩哩哩哩”地唱着歌, 全都爬到大树爷爷的身上, 可怜的大树爷爷浑身被挠得痒痒的, 忍不住“哈哈哈哈”地大笑。这个音乐活动就从教师与儿童戴着树与毛毛虫的头饰表演这个故事开始。注意故事中“哩哩哩哩”与“哈哈哈哈”的音量的戏剧性对比。故事铺垫结束后, 这首歌曲还要进行共鸣体与音量关系的物理知识的铺垫, 只有进行了这些铺垫后, 儿童在唱这首歌曲的轻重处理时才是真切的、触及情感的。

所以, 合作交流性活动参与只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和铺垫工作, 即使在低年级, 学生的参与行为也具有积极性和有效性。

上一篇:我的灭魔精灵战队作文下一篇:公司业务员求职简历无格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