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课堂设问更加有效

2024-05-12

如何让课堂设问更加有效(共12篇)

篇1:如何让课堂设问更加有效

如何让课堂设问更加有效

课堂设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很难用巧的艺术。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能善于设问。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设问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方面:

一、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设问。设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在设问时能神态要自然安祥,以亲切的眼神鼓励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回答甚至争先恐后地回答。但是,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也许,学生思维正确,也许学生思维出错,无论怎样的答案,教师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指责和嘲笑,而是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启发。另外,设问的面要宽,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这样,可以调动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只有创设出一个自由驰骋、宽松自如的氛围,才能使师生间情感交流畅通,才能消除学生的诸多心理障碍,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设计的问题要富有思考性,要新奇、巧妙、有趣。这样设计的问题有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设计的问题,像一根魔术棒,吸引学生,让学生的精神处于亢奋状态,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三、课堂设问要积极评价。设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复习。设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对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不对的,就能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识结构。在整个设问的过程中,对回答好的每一句问话,教师、学生都伴随着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

四、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处设问,引发深思。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更应考虑如何步步引导学生把思维指向问题的关键和重点,指导学生架设一座从未知到知的桥梁。在重点处设问,一方面可引起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理解得更深刻。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只要精心设计恰当适时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解决问题,就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就能真正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会出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

篇2:如何让课堂设问更加有效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创造更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期望学生能在这种氛围里更想学,学得更好。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我们学校具有的教学设施,如何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就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所要思索与探究的问题。结合平时的政治课教学,我认为,一节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点努力:

一.从心理接受并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

在早几年,我以及很多的政治老师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是教政治的。因为,政治学科这种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记的教学模式使政治课堂成了枯燥无味的代名词。政治老师也成了马列老太太的象征。当时我对自己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时,我在台上说的内容也是不自信的,缺乏激情的,教学的效果也不是很尽人意。在课改后,我学习了课改知识,接受课改理念。拿到新的教材,尝试着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时。才发现政治对学生来说是如此重要,我作为一名政治老师是多么重要。在政治课上,我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和判断正误,帮助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思想发生很大的改变,因此在上课时,我开始对自己充满了自信。现在接手每一届新的学生时,我总告诉学生,一个人智育不好,充其量是社会的次品,体能不好,不过是废品,而思想品德不合格的人则是社会的危险品。这种爱着自己所教学科的情感激励了自己,也感染了我的学生们。在期末的试卷上,我们欣喜地看到有学生写上了最喜欢的老师是政治老师,最喜欢地学科是思想品德。自己和学生的变化更让我认识到一个教师热爱自己的所教的学科对我们的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

二、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机智。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说哪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也不是只采用哪一种教学手段就能获得成功的。应该说,学生的心是年轻的,他们喜欢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首先,精彩的课堂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序幕。我们通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应该是自然的、能迅速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就政治学科而言,导课往往具有情感铺垫、调动积极性的作用。因此,我平时在上课时,就特别注意导课。如在上“人生道路我选择’这一内容的公开课时,我考虑到,有其他老师在后面听课,学生的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肯定会受影响。所以,在导课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做心理小游戏的活动。即事业、金钱、父母、健康中,如果不能同时拥有,你首先会选择放弃什么?学生看到这个活动题目,立即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学生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着,讨论着,争辩着。整堂课在轻松、愉快中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2)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的教学机智也是获得良好课堂效果的重要一环。由于我们的对象是一群有思想、有活力的中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和情景,这时候,老师的应变能力和教学机智就显得尤其重要,处理得当,它会成为课堂的驱动器,倘若处理不当,则会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在上课过程中,有学生打岔的情况我们肯定都遇到过。在前几天的复习课上,我问学生:我国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是什么?正当学生们在思索考虑时,一个男同学冒出了:我们的目标是没有蛀牙。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安静的课堂环境被破坏了。这个同学平时总是不认真听课,经常搞这样的恶作剧。我正想生气,但是我发现他紧张地望着我,全班同学也都在静观老师的处理,我随即回答说:没有蛀牙,这种低层次的需要早就应该胜利实现了,现在,老师想让同学们想一想我国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是什么?同学们在这种自然的引导下很快转于正常的听课,而让我高兴的是这个男同学发现老师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宽容地对待他的恶作剧,在这一节课中他表现出了少有的认真。

(3)精心设计课堂的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取得高效的关键。例如 “孝敬父母” 这种亲情教育对初中学生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那如何在判逆心理日益加强的初中学生身上,既能落实亲情教育,又争取有所突破,使之得到升华呢?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制作了课件,并准备了很多材料,下载了歌曲《天亮了》,这是著名歌手韩红听到当时贵州麻岭缆车事件后创作的。讲的是一位夫妇在缆车出事落地的一刹那,用自己的双手托起自己的孩子,结果孩子奇迹般地活下来,那他们却永远地离开人世。当时我根据主题内容设计了三个环节,即体验亲情——深化亲情——实践亲情。在体验亲情这一部分,我采用了让学生讲古今中外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以及自己身边同学孝敬父母的故事。在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回答的踊跃,效果也很好。在”深化亲情”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听配乐录音《孩子,我该拿什么来爱你》,学生都在静静地听着录音,沉浸在故事的感动中,有了这种情感的铺垫,我随即播放《天亮了》这首歌,随着屏幕的闪动,我发现很多同学眼圈都红了。“深化亲情”的环节为“实践亲情”奠定了情感基础,所以,我很自然地过渡到“实践亲情”这一环节中。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并折成心形放入事先画好心字型的盒子里;回去后把这封信交给父母。在小结中,我看到了一颗颗真挚的童心在激动中感慨着、思索着、畅想着„„(4)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课堂有效地保证。

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失去了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成功的土壤。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课堂,用真诚的微笑、热情的目光、积极的情绪对待我们的学生。学生会用更大的热情回报教师。老师爱学生,学生也会爱老师,“爱屋及乌”,并对这门学科产生更大的兴趣。在我今年所任教的初三(8)班,由于在初一时,担任过他们的班主任。因此,我天然的对他们怀有一份更深厚的感情,他们也对我有着同样的情感。因此,在每堂课,我都觉得与他们的沟通是顺畅的、交流是有效的、心情是愉快的。所以,考试时,他们的成绩也都要好于其他班。

(5)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效率

中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仍然较差,更擅长形象思维。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我们应充分利用我们学校的多媒体,多媒体技术生动活泼的动态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留下深刻印象。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讲解变成互动的双向信息交流。它极大的改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传统方法,符合中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规律,也在很打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当今的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1. 当今的课堂教学多“牵引”,少正确“引导”

今天的课堂中,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我仍然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答案上来。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2.在课堂教学缺少智慧的生成

在担任初三的教学任务时,我似乎还在担任着“搬运工”的角色,我总在担心学习任务繁重的学生,他们无心参与课堂,所以,我总是忙于让学生掌握精而又精的知识,熟而又熟的解题技巧,学生终生发展必备的知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培植。在这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学生,很难有什么创造性,更谈不上生成智慧了。

篇3: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设问

一、课堂提问的误区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教师普遍重视课堂提问, 但是,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一些教师的观念存在着模糊、混乱的现象, 设计的问题不科学, 存在一些误区:

1、过于简单满堂问。

这类问题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种是极简单的选择问, 如:“好不好?”、“对不对?”、“能不能?”“是不是?”等。笔者听过一堂课中教师如此问题多达87个。一种是极肤浅的填空问, 如:“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等。这类问题学生不加思索即能对答如流, 没有任何思考价值, 不仅无助于思维能力的训练, 而且会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2、显示教者能力盲目问。

这类问题问的范围过大, 或者问得过深、过难, 学生不知从何答起。如:有老师直接问:“请说出《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

3、毫无新意雷同问。如:“这个内容懂了么?”等

4、不分主次繁琐问。

如:“这篇课文是谁写的?内容是什么?中心是什么?”

5、随意无目的提问, 有的老师提出问题之后, 要求学生抢答, 看谁先举手, 就让谁回答。

结果课堂成了智力超常的学生锻炼思维的场所, 大部分学生思考的权力被剥夺。有的教师比较喜欢提问之后, 要求学生一齐作答, 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然而, 齐答很难做到答案一致, 结果造成对问题的理解模糊不清, 甚至有部分学生滥竽充数, 缺乏理性思考, 这也间接地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 也是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想所提的问题能让学生直接接受、生成自己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以下设问之法:

1、设置问题要具有针对性能紧扣教学主题。

不明确的问题会使学生的思维缺乏定向, 失去目的性, 造成胡思乱想的心理状态。设计的问题要明确:一是要抓得准、摸得透教学主题。每次发问必有所为, 或引起注意, 或强调重点, 或激发思考, 均须符合教学目标。二是要措词确切。用语一定要准确、恰当, 能真正表达应该表达的意思, 回答的活动范围要小, 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 不产生歧义。

2、设置问题要具有适切性能符合学生认知能力。

首先, 设计的问题必须难易适度。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学生要经过一番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定的思考功夫, 才能回答出来。犹如爬坡一样, 用点力才能上坡, 又如摘桃一样, 跳一跳, 够得着。正如赞科夫所说:“对于学生来说, 教学内容应具有适中的复杂程序和难度。”要想所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度, 与学生个人努力产生共鸣, 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 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为前提, 具有一定难度, 当然, 这个难度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跨越。另一方面,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 不偏难或偏易。其次, 设计的问题必须数量适度。教师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应精挑细选, 严格控制数量, 克服提问的随意性。既不能问得太多, 也不能问得太少。问得太多, 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 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问得太少, 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 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3、设置问题要具有新颖性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假若一个教师想用知识去照耀一个置身在无知中的学生, 教师就必须首先激起他的注意”, 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具有新颖性, 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 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思维。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抓住教材中主要内容的奇巧之处来提出疑问, 以便让学生质疑争论;善于抓住课文中的重大线索提出问题, 以引起学生思考;善于把握教学时机投以一石, 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 特别是要善于抓住课文中不被学生注意, 但却是应该着重理解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 增强这些内容对学生大脑刺激的强度, 促使学生的深思。在《林黛玉进贾府》中, “忙”字有16个, “笑”字有28个, 作家似乎对这两个寻常的字情有独钟, 反复使用, 用以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同学们能作出具体的说明吗?问题出自教师自己的钻研和思考, 有一定新颖性、挑战性,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又富有思考的价值和可探索的余地。

4、设置问题要具有开放性能拓展学生思维。

设问不可机械死板, 类型应灵活多样、新颖别致。如:初读课文时可用疏导性提问, 深钻课文时可用探究性提问, 品尝精华时可用鉴赏性提问等。同时, 还必须注意课堂上师生双方信息以出现的异常情况, 一旦发生更应灵活处置, 当场设计一些调控课堂的提问来调整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 教师应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出错的根源, 灵活地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新问题, 从而化解疑难

5、设置问题要具有挑战性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知识的吸收和创新往往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碰出来的。课堂的设问要能促使学生之间相互探讨, 合作解疑。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开动自己的大脑, 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问题, 进而解决新问题, 再生成新问题。

6、围绕问题开展教学。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 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教师能有效的提出课堂问题、释疑课堂问题, 学生就能生成自己的问题、学有所成了。如在教学《嗟来之食》一课时, 全班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提出了一个自己的问题, 如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会发生饥荒?”“为什么饿汉那么穷, 财主却那么有钱有物?”“饿汉为什么说他情愿饿死, 也不吃财主给他的食物?”等等。在这些问题中, 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第三题进行讨论。教者就可引导学生步入此问题进而得出结论, 再让学生形成新的问题, 以达教学之目的。

参考文献

篇4:如何让课堂组织更加有效

新授课,给学生10分钟时间,勾画生字词,讨论课文内容。

新授课,学生轮流上台,展示幻灯片的内容,展示练习。

这是最近听课中几种课堂组织形式,我们该如何评价这样的常态课?

自然,教师设计课堂的初衷都是很好的,都想尽可能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少讲,学生多思考。有的课堂更是让学生成为老师,直接给其他学生展示学习内容,这样的设计本身都无可厚非。

可是我们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两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用10或15分钟放手让学生自学,无异于让学生处于无目的、无动力、无重点的三无学习状态。这样的课改课堂变成了一种走过场,学习呈现出倒退现象。这并不是课改的错,而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那么,课改要深入下去,自然要在更加有效的课堂组织上下工夫。课堂应该怎样组织才会更加有效呢?

一、多改变模式

目前,课改的核心是前置性学习和分组合作学习。我们重点要从这两方面着手,让课堂组织更有效。

首先是前置性学习。要更好地为课堂服务,就要多改变课堂模式。

无论哪一科,教学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知识。可现在的课堂模式多是讲——练——讲式;而如果我们转换成练——讲——练式,教师根据学生预习中的差错进行组织,效果就会不同。

例如:请拟写一条劝告司机不要酒后驾驶的交通标语。

要求:具有人性化和亲和力,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4分)

这类题目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呢?教师的反复强调与正确示例的引导都可能产生隔靴搔痒的效果。如果提前让学生做好练习,教师针对学生的差错归类,让学生总结,就会大不一样。

以下答案能给几分?并说出理由。

1.①当你喝酒时,你那可爱的孩子正在家等着你。

②您喝酒了吗?您家的宠物还在家等你吃饭呢。

2.①酒后驾驶像慢性毒药,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死去。

②酒后驾车会像刀子一样切断您和家人的联系。

3.①高高兴兴出门去,平平安安把家回。

②带着清醒上路,载着安全回家。

4.①司机一杯酒,亲朋两行泪。

②酒逢知己千杯少,酒后驾车一口多。

与其教师搜肠刮肚讲解,不如列举错例子(现象),让学生尝试对比分析、总结归纳。在学生有悟、说得不太透的时候,教师予以点拨,就如《论语》提到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又如泰戈尔所说,当乌云被阳光亲吻之后,他们在天空就成了花朵。练——讲——练式关键在于让学生的差错成为课堂上重要的资源,变“错”为宝。

二、多设计活动

学生如果能通过课堂组织的活动主动学习,运用知识,应该是最“经济”的方法。

与其给学生15分钟时间,自行复习课文,不如利用这15分钟进行小组间的对抗赛。用3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学,然后是答记者问的形式,小组间竞赛,看看谁能经得住提问,看看谁的问题能难得住别人,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自己掌握知识。

与其给学生10分钟时间看课文,勾画生字词,不如将看课文的时间放到前置作业里去,然后一上课当堂检测学习效果。把课文中的重点字词通过幻灯展示,给小组2分钟时间,利用给出的生词编1分钟故事,展示给大家,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创作的故事用的生字词最多、最恰当。

三、多举办比赛

那么,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我们不妨思考一下,生活中,电视中多在什么情况下人会拼力一搏?很明显,是竞赛中。因为人在竞赛中,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潜力都会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课堂上通过小组进行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例如:在《刘玄德三顾草庐》小说学习中,要了解《三国演义》大致的故事和文化知识。对于这个知识目标的达成,我在备课中思考了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1.通过教师储备,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2.拿来主义,给学生看《三国演义》视频、《百家讲坛》。

3.让学生变老师,分配任务,讲述你喜欢的三国中的人物故事。

4.将重点内容做成学案,让学生完成,课堂上小组回答。

5.准备《三国演义》知识竞赛,竞赛之后进行小测验,小组积分。

思考一下,哪一种教法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地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将效率最大化呢?很明显,是第五种。

综合评价,如果让教师来讲,或者看视频,那么学生也可以听的津津有味,但这样的课堂组织,学生是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效果多停留在水过地皮湿的状态。

利用知识竞赛形式,让学生提前查资料,以闯关的形式吸引学生,用积分的形式调动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

教师要做的是将题目设计科学些,竞赛组织公平些,各环节考虑细致些,小组实力均衡些,从而让小组间有欲罢不能的竞争欲望。

四、我的思考

目前如果长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开展教学,自然牵扯到小组积分评价的问题,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让小组积分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通过学校以学期表彰的形式来进行,评出每班的最佳表现小组,并予以奖励,这些方法或许会更加长久。

篇5:如何让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更加有效

摘 要:高中物理是一门规律性强、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尽管如此,但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低效或无效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对当前物理实验教学进行了认真的调查与分析,并在实验教学中作了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实践探索

一、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与教师的实验功能意识不强、实验教学中缺少有效的教学策略、实验资源的开发能力不够有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实验只重视现象与结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体验,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探究的兴趣得不到充分发挥。

2.演示实验平铺直叙,缺乏认知冲突,实验前缺少问题情景的创设,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实验结论的得出出现教师霸权主义,教师缺乏科学精神。

4.对实验装置“照方抓药”,缺乏改进和创新。

5.实验资源开发单一性,忽略了社会生活资源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二、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

1.重视从“重教”向“重学”转变

过去的教学是以教定学,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只能被动在下面听,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试想一下,课堂的时间都被你教师占用了,学生练习、体验的时间就没有了。毕竟学习是一个需要内化的过程,我们不能指望学生课后化多长的时间来自觉学习物理这一门课。而且,从白天上课到晚上自习,间隔了较长一段时间,学生对白天课堂的印象已经不是那么清晰了。对有的学生来说,完成作业和练习就有了一定的困难,这也为他们完不成作业或抄袭作业提供了机会和理由。这种情况下,教师内容讲得再好,语言再流畅,例题再多,其课堂教学也是低效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练习时间,注意学和教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结合。

2.重视实验的差异性与冲突性

差异性实验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科学演示教学的研究课题。如美国哥伦比亚密苏里大学教育学院就有一项“差异性实验”研究计划,作为一种科学教学的探究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差异性实验是指那些呈现的现象和结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与一般人的“常识”有很大差异的实验。具有趣味性和强烈的认知冲突。

3.重视实验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有的老师不喜欢实验,不是怕实验准备麻烦,而是怕实验过程出现意外,影响教学过程,实际上有些实验即使出现意外,它也是课堂中重要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对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时,变压器的副线圈先选了200匝,并接入一个大灯泡(220V,40W),(原线圈输入电压为23V),副线圈选200匝时灯泡亮度很低,灯丝仅仅发红,而换用800匝后,就能正常发光,为了再次说明这一情况,随手拿了一只小灯泡接入电路,输入电压为4.2V,副线圈选200匝时小灯泡发光,然后副线圈选800匝,结果小灯泡不亮,对这一现象,一下子学生都陷入深思,是操作错误还是书本上错了,同时,我又紧接着做了不接入灯泡时电压情况,结果副线圈上的电压随着匝数增加电压是升高的,接下去与学生一起作深入的分析,原来线圈是有较大电阻的,与灯泡组成闭合回路后,副线圈相当电源部分,线圈的电阻相当于电源的内电阻,当接小灯泡时,小灯泡电阻较小,当线圈的匝数增加时,相当于电源的内电阻增加,小灯泡分得的电压反而减少(当然还有漏磁等其它原因),同时还要跟学生说明以后碰到的线圈往往当作理想线圈(忽略电阻)。

可见,实验过程中出现突发时件并非都是坏事,只要教师利用好这些发生在学生眼皮下的活生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鼓励学生参与解决,最后在全班同学合作中作深入分析,最终解决问题。

实验中出现实验数据不准、实验现象偏差,甚至实验失败。这些都是难免的,因为实验本来就在现实的环境中进行,有许多影响实验的不确定因素难以控制。关键是我们老师如何面对实验的误差与失败。在许多的物理实验课堂中,出现了与“课堂要求”不符时,有些老师往往回避或用自身的权威刚性地把课堂进程按既定的方案进行,而将学生的感受放在一边。这种课堂教学看起来像是完整的、高效的,但实际上却丧失了许多有极高价值的课堂生成的资源,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4.重视学生对所学内容及时归纳、总结

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归纳总结就是对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整理,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建构成有机的物理板块,让学生在整理中巩固提高。这就好比家长教小孩儿经常收拾房子进行内务整理一样,物品有序摆放,存取自然方便,使人赏心悦目。我在物理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意探讨:①每上一节课的内容,下课前不是自己单方面进行小结,而是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具体操作是分阶段培养,第一阶段是高一新生大约在前两个月的物理教学中是我进行课堂小结,学生补充完整;第二阶段大约从《牛顿运动定律》开始,每一节课结束时找一个学生进行课堂总结,我来进行补充完善,其他同学模仿总结;第三阶段大约是从《机械能》教学开始,每上一节课结束时要求同学们自己归纳知识点,相互交流补充完整。②每学习一章要求学生自己归纳知识点,画出物理知识联系图。这项工作分两步走,高一的前两章《力》和《直线运动》是我指导学生总结归纳、画出知识结构图,学生点评;后来每上完一章要求学生自己总结画出知识结构图交我点评和补充。将优秀作品张贴出来进行表扬,并号召同学们向画的好的同学学习。在注重章节小结归纳的同时,还注重滚雪球似地对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高中物理学习结束时要能拿出一张物理知识结构简图,简图中要能有机地补充完美的“枝叶”。③物理测验后要求学生对答题情况进行反思,寻找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对错题进行更正。通过以上的教学策略,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归纳和应用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朱铁成 《 物理课程与教学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年

[2]杨九俊、吴永军,《学习方式的变革》,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施良方、崔允郭,《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

篇6:如何让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关键词】新课改;学生主体地位;高效;评价机制;多媒体

在新课改的进程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还存在着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等现象。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作用,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教学环境。比如:猜一猜、演一演、唱一唱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精讲多练。尤其在新授阶段,不应只求量,而不求精。有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味地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致使学生无从把握重难点,只好机械地去死记硬背,操练的时间也减少了,不仅当堂课的任务完成不了,教学效率也低。这就需要教师备课时,不但要备教材、备课标、更要备学生。课堂上,学生能自主学会的,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完成,教师再抓住重难点和学生不会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在课堂上适时进行师生、生生互动。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可以示范性的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会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可采取生生互动的练习模式,如采用“groups”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讨、思考,促使学生相互获取不同的成功体验,这样就会对新知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面向全体学生,避免两极分化,适时穿插评价机制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优等生调动起来得心应手,提问率就高;而差生羞于开口,发言机会少。这样课堂就出现“好生一担挑,差生水上漂”的现象。我们该如何来解决呢?首先,我们可以采用小组的形式,通过组内合作、补充、纠正;同时注意激发组间的竞争意识,并适时穿插评价机制可以达到共同提高又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其次,要本着“多表扬,少批评”的评价原则。变“批评、责怪”为期待性的鼓励,例如:“你如果„„就会更好了”、“差一点就可以得‘优秀’了!”等。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巧妙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同层次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得、有所悟,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学用结合,渗透语法理念

四、灵活处理当堂课的重难点,合理设计单词、句段、语篇的教学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切割法”即在新授语篇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当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的情况下,可采取边教授、边练习、边应用的方法,来强化知识点的运用。

2.“调换法”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3.单词分段发音。如:在单词发音方面,我们可以采取“发音分段法”来记单词,如:li bra ry /’lаi br ri/。

4.句子阶梯教学。如:①i ②get up ③at six o’clock。在教授这个句子的过程中可以采取②①③的板书顺序讲解,学生不但了解句意,还明确了句式结构,学会了应用。

五、教师要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篇7:课堂中有效设问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联系教师、学生和知识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现在许多数学课上,学生参与度很高,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但大多是“是”或“不是”式的问题,这些问题根本不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大多算不上有效问题。那么,该怎样创设数学有效设问呢?

所谓数学课堂中有效设问,其实就是一切围绕学生为主体,发现、寻找使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问题情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空间以合适的方法把它呈现出来,让学生能迅速、正确地理解问题的指向,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能力上得到不同的、他所需要的发展。

一: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有效?

1、可及性:跳一跳,够得到,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一般认知规律,包括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学习习惯、生活经历及环境,个性、爱好及基本心理情况等;

2、启发性:问题应对所研究的问题具有提示作用,符合数学学科特点,使学生借助于这种启发,领悟数学实质,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灵活运用数学;

3、开放性:问题富有层次感,入手较易,开放性强,解决方案多,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

4、挑战性:问题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心向,能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接受问题的挑战;

5、体验性:能给学生提供深刻体验,人人有所得,包括动手、探究的机会或替代性经验,学生能够感受、体验数学,并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6、激励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要求教师所创设的问题要很好起到这种引导激励作用,所以教师在提问时不仅要注意问题的知识性,同时还应注意问题的艺术性,尽可能多一点幽默感和趣味性。

二:在教学中有效设问的方法

1、分析设问——理清思路。分析设问是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而事先设计的问题,简言之是“持果索因”的设问。

2、揭示内在联系的设问——解决矛盾。为了使已知与未知发生必然的联系而设计提出的问题,在几何证明中是以添辅助线的形式出现而起到媒介作用、汇聚作用和显露条件的作用而设问的。

3、归纳设问——总结规律。归纳设问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设问,其目的是总结规律性的东西。

4、演绎设问——学会应用。演绎设问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设问,其目的是为了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5、对比设问——找出异同。这是为区分两类相近事物而设计的问题,如乘法公式中立方和与立方差的区别常常用到对比设问。

三、教学中有效设问的注意事项

1、教师提出每一个问题都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因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都带有一定的思维性,学生必须经过认真思考一定时间后,才有可能做出比较正确的回答。

2、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保护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3、对于学生的独创的方法不要全盘否定,要善于能发现其中有价值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是一个鼓励,有利于学生探索知识的信心提高,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很大的鼓舞。

4、设问要符合下列原则:明确性和简洁性。设问的明确性是指每个问题都要围绕教学目标;简洁性是指语言通俗、简洁,不拖泥带水。

5、注意启发诱导。设问的启发诱导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独立思考,深入钻研,透彻地理解知识,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6、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提问切忌繁琐零碎,面面俱到。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关键,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关键,突破难点。

7、明确具体。问要明确具体。如果含糊不清,使学生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会使学生头脑中的“疑问”变成“疑团” 由于问题提得明确具体,学生按照问题指引的方向,各抒己见很快形成了一 致的意见。

8、深浅适宜。提问还要深浅适宜。问题深了,超出了学生知识和智力的限度,思考再三也想不出来,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挫伤;问题浅了,如“对不对”“行不行”“好不好”之类不讲实效的问题,除了使课堂上显得表面热热闹闹以外,毫无益处。

9、要注意因材施教。难度较大的可让优生答,稍容易的让基础差的学生答,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对回答有创见的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0、设问要灵活。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卡壳”、思路受阻时,我们可采用变换提问角度的方法进行调节。或者将稍难的问题进行分解,降低难度,来打开学生的思路。

四、具体实例 比如:求ysinxcosx2的值域。

设问一:这个结构跟数学里哪个概念有关系?(学生能回答出斜率)设问二:它表示哪两点连线的斜率?(学生能回答(cosx,sinx),(2,0))

设问三:(cosx,sinx)在哪里?(学生能回答出在圆上)

然后,学生就自己能通过画图得到答案。

设问四:还有别的方法吗?能不能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含三角函数的整式求最值问题?(学生能回答出sinxycosx2y,并能写出sin(x)2y1y2)

设问五:能不能求出含y的

2y1y2的范围?

(学生很快能说出它的范围是(12y1y21))

设问六:能不能用一个不等式表示?(学生很快能说出

2y1y21并解出结果来。

篇8:让语文课堂作业更加真实有效

一、语文课堂作业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 课堂作业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兴趣。

当今部分教师布置作业练习时,往往只求格式规范化,作业数量化,缺少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练习无激情、没兴趣,从而使作业练习达不到真正所求的效果。

2. 课堂作业成苦差事,学生使招应付。

现在有些课堂作业成了一些学生的苦差事。为了应付家长责问,好向老师交差,一些学生想出了不同的招式,或抄袭他人作业,或出钱叫别人代做,甚至电脑网络也成了学生作业的“帮手”。

3. 课堂作业批改时间过长,反馈不及时。

由于当前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偏重,多数教师身兼两个班的教学,如果对作业施行全批全改,造成每次作业批改的周期过长,反馈时间短则两三天,一般为四五天,长的竟达一个星期。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正确的得不到强化,错误的得不到及时改正,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批改作业的反馈价值,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4. 课堂作业批改简单化,学生难究错因。

由于教师教学负担过重,虽然要求全批全改,也只是“蜻蜓点水”一般,简单划上对、错符号,不能做到全面分析,不能给每个学生的作业认真评论或改正。等作业发下来,学生看到的只是对错号,却不明白错因,如此反馈,信息量过小,作业的激励作用不大。

二、优化课堂作业设计,让学生体验成功快乐

1. 设计课堂作业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明确。课堂作业设计必须紧扣和服务于教学目的,必须与教学内容有关。课堂作业是对一节课所学内容的考察,了解学生对这节课教学内容掌握情况,有助于接下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新鲜有趣。课堂作业对学生来说,应该有意义,有价值。新鲜有趣的课堂作业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探究精神。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目标重心已经逐步移向想象、思维等高级智能的训练,所以语文作业应当加大思考题、讨论题、研究题的分量。如学习《木兰诗》一文,让学生写木兰的后半生,因为这些作业没有“标准答案”,大家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兴趣盎然。如我在教《范进中举》时,让学生对原文进行有针对性的删改,撰写剧本,这也是一种写作训练,要求突出小说或剧本的主旨,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难易适度。课堂作业要难易适度,太难会挫伤求知欲、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太易会使比较聪明的学生觉得乏味,体会不到成就感。因而语文课堂作业应该难易适度。

(4)形式多样。多样性、变化性的课堂作业会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会努力地去完成。课堂作业的内容和形式的变化的关键是切合学生实际,保证学生在作业中的积极学习态度。如我在教《爱莲说》一文,布置课堂作业是:摘录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根据你的理解用画笔画出你心目中的莲花,抒写你对莲花的喜爱之情。这样的作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以生为本。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设计作业,要考虑到学生的层次差异,起码要把作业的难度分出高、中、低的不同档次,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作业选择机会。作业设计要有益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主在作业训练中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的个性爱好,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2. 作业布置方式适当。

(1)布置作业时间要适当。有学生反映:有的教师布置作业太迟了,都下课了才布置,课堂上根本没有时间做,更不要说当堂完成了。

(2)作业内容要精选。有的学生表示,个别教师布置作业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题目没有精选,随便抄几个题目,有些题目重复出现,有的知识点学生没有学过。学生认为题目要精选,要适量,要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

(3)作业量要适当。不少学生认为,教师布置的作业量太大,课堂上根本做不完,有时还要占用课余的休息时间。课堂作业就应该能当堂完成,否则就失去了它的效率。

(4)分层布置作业。一般我把语文课堂作业分成三个层次: (1) 基本练习: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如生字词、背诵、默写等巩固性练习,适合基础较差的学生。 (2) 综合练习: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适合中等生。 (3) 创新练习: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如仿写、理解、想象等,适合优等生。

(5)作业形式要多样化。许多学生反映目前的作业重复抄写类过多,机械性太强,浪费精力和时间。应该多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可以与生活紧密结合,多些动脑筋和拓展知识面的作业。作业的布置应灵活,内容丰富。可积累名言、成语、对联,可展开想象写日记,编故事。

三、活化课堂作业评价方式,让学生保持浓厚兴趣

1. 作业批改要多样性。

(1)精批细改。作业收齐后,找出成绩好、中、差三类学生的作业各8~10本,进行精批细改,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以便进行分类辅导,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方法能有效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时间钻研教材,改进教法。

(2)自我批改。作业做完后,教师公布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写出各种解法,要求每个学生对照答案自己批改作业,对于不同的解法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以完善答案。自我批改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组批改。将作业按学习小组分开,指定一名学习较好的任组长,共同讨论各习题的解法及答案,教师综合各组意见后公布标准答案,然后各组成员流水作业,进行批改。这样,学生在批改中能够吸取别的同学好的解题方法,也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以防重蹈覆辙。同时还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互帮互学的学习风气,活跃课堂气氛。

(4)当堂当面批改。为了更好的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每个学生的知识差异,批改作业当堂当面进行,方法因人而异。作业做的较好的,教师应给予表扬,指出其优点,要求继续发扬;对于作业错误较多的后进生不要讽刺挖苦,应该给予关心爱护,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使其掌握正确的改正方法;对作业马马虎虎、不认真的学生,应在批评教育的基础上,做耐心的工作,使他们改正不良习惯。这种方法,能有效的发挥出作业做题时间短、反馈校正快、学生掌握及时的特点,弥补了单元过关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2. 作业讲评要及时客观。

不少语文教师身兼两个班的教学,如果对作业施行全批全改,造成每次作业批改的周期过长,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正确的得不到强化,错误的得不到及时改正,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批改作业的信息价值,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这就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批阅,及时批阅及时讲评,学生能够很快改正错误。

3. 批阅符号要有激励性。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批改学生作业,我们不能仅用“√”或“×”这两种简单符号,应多一把尺子来评价以激励学生作业。对于学生的优秀作业,我用“☆”、笑脸或贴小红旗的方式激励学生。学生对笑脸或小红旗很感兴趣,努力着把每次作业做好。

总之,课堂作业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链条”,是教学效果反馈的重要手段。课堂作业的优化设计,能够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丰富学习生活,给学生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空间。

摘要:传统的语文课堂作业多机械重复, 按部就班, 应试训练色彩浓厚, 缺少趣味性、创造性、探究性。在新课程实施中, 语文课堂作业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重视课堂作业的设计与批改, 以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作业,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肖成全.有效教学[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篇9:如何让课堂设问更加有效

一、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时存在的问题

很多教师都有自己较为喜欢的学生,一般情况下提问的目标都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对于一些成绩较差或者“问题学生”,教师的提问多半带有惩罚性,也就是找一些偏难的问题提问,回答不上就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甚至说一些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语,这样用对立或者偏好的态度开展教学,会使师生关系恶化,同时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还有一些教师提问就是问学生“会不会”、“对不对”或者直接是书上的概念性的提问,这样的无效提问根本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一锅端地提问往往会让部分学生得过且过。

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问方法及运用

1.层层递进的提问

高中物理中不少知识点相互联系,并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整个提出,让学生不容易理清思路,对问题的回答也存在片面性,因此将问题分层提出,各个击破,层层递进,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把握有关知识的相互联系。

如在《波的图像》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波的图像和振动图像的区别和联系”,可采用分层递进的方式提问:(1)两个图像所在坐标系的横轴和纵轴所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一样?(2)两个图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有何不同?(3)两个图像上相邻两个最大值之间的距离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有什么不同?(4)两个图像的图线随时间有何变化,它们的变化规律有何不同?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的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产生了自己的疑惑和猜测,教师再加以点拨,问题便抽丝剥茧般地迎刃而解,如此层层分析,学生也易于理解和接受。

2.激趣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件事物感兴趣的时候,就会主动学习和思考,教师在学生感兴趣的事情上,及时提出问题,学生在好奇心,渴求心的推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可以用发现电磁感应的故事来引入电磁感应的概念,在讲科拉顿和法拉第研究磁场产生电流的故事时,穿插了科拉顿为了减小磁场对电流的影响,将电路的开关和电流计放在紧邻的房间中,在接通一个房间的开关之后,赶紧跑到另一个房间看电流计,如此反复多次,仍然毫无结果,为什么他会一无所获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这样,大家就会思考为什么法拉第的研究会成功,科拉顿的实验到底存在什么问题,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得教师在解惑的时候,大家的精神都集中起来了,整个学习过程也是非常快乐的。

3.发散式提问

物理本身是一门探索奥秘的学科,教师利用发散的方法提问,可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开阔自己的想象力,凭着已有的物理知识大胆推测,在自身的物理网络里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如,教师可就弹簧问题作如下提问:如图所示,用恒力F作用在一木块上(水平面光滑),在弹簧被压缩的过程中,木块的受力情况是怎样的?做的是什么运动?其中的能量转化是怎样的?当学生回答后,继续提问当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把作用在木块上的恒力撤去,木块会做什么运动?为什么会做那样的运动?假如水平面不是光滑的,并且知道木块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μ,让学生提问,看看他们提出怎样的问题。问三:假如将木块换成带正电的滑块,并且水平面光滑,将这整个装置放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滑块在运动的时候,受力情况是怎样的?做的是什么运动?能量的转化是怎样的?这样的实验与将木块用弹簧竖直悬挂相比较,有什么不同之处?通过一系列的发散式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提教学质量。

4.结合生动形象的物理情境提问

很多物理知识点,如果仅仅通过教师和学生间单纯的对白式的交互问答,不仅学生会感觉到枯燥,且思维不活跃,就是教师有时也会感到无趣并缺乏说服力。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利用和知识点相关的一些音视频素材、动画课件、教具、创新实验等手段来创设生动形象的物理情景,在激发起学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再结合相关的情境提问,往往可以产生更好的提问效果。

如在《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中,如果凭借教材上的几幅图片和文字进行教学并提问,学生不仅会感觉枯燥,且往往凭借记忆来应答,效果当然不好!为了提高提问效果,我校物理组设计了一个超大液体膜的创新实验,效果非常好。如下图所示,用一个直径达30cm的铁圈,铁圈上密集缠绕白纱线,白纱线可以充足地吸附液体,能让液膜上水分挥发后得到及时补充。同时利用1份甘油+3份洗洁精+6份水的比例配置了特制溶液,甘油可以让水挥发明显变慢,洗洁精可以增加液体的黏稠程度。利用这样的铁圈和特制溶液,可以让液体膜维持3分钟以上。

让学生上讲台亲手拿铁圈浸入液体中,再取出,就可以看见超大液体膜,此时可以看见两根细线都呈现松弛状态,然后用粉笔轻轻碰一下两根细线中间的液体膜,瞬间就形成图示中细线绷紧的状态。此时再提问:这现象说明了两侧液体膜有一个什么趋势?如果用粉笔碰侧面的一个液膜,会看到什么情况?这现象说明了液体表面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还是斥力?边做实验边提出问题,学生边玩边思考问题,在这样的物理情境下提问,效果又怎么会不好呢?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是为了让学生单纯地给出答案,其有效性在于充分利用问题去引导学生发现物理学科的魅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篇10:浅谈课堂设问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 提供学生思考、探究的平台,领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多角度理解数学知识。

【课例】《比的基本性质》教学:

师:我们已学习了比的意义,知道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密切联系,哪位同学愿意说说比和除法、分数有哪些联系?

生:………。(回答略)

师:除法中有什么性质?分数中又有什么性质?它们的内容分别是什么?请大家回忆一下。

生:……...。(回答略)

师: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猜猜:在比中可能有什么规律?大家小组交流,互相说一说。

师:谁能把自己的想法大胆的告诉大家?

学生回答后,鼓励学生小组合作、验证,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如果按照教材提供的推导过程进行教学设问,学生不知道对比值相等的几个比的探究有什么作用,对新知识的理解就会显得生硬,造成学习上的被动,更对知识间的前后联系脱节,不利于学生类比推理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过有效地设问策略,把比的基本性质的得出过程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探究、多角度的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

二、 创设问题情境,实现课堂动态生成,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思维活动水平。

【课例】《已知圆的周长求面积》:

师:市水泥厂有一根圆形的大烟囱(课件出示图片)。要想知道这根烟囱占地多少平方米,有哪些方法?

生1:测量它的半径。因为烟囱底面积是圆形的,要求烟囱占地面积,也就是求圆的面积。我们知道要求圆的面积,必须要知道圆的半径。

生2:半径没法量出来。你看看,烟囱那么高,况且上下粗细不一样,所以测量半径的方法不行。

师:同学们想得真不错,那到底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可以测量它的底面周长。烟囱底面是个圆形,我们用绳子绕一圈就可以测量出它的底面周长,根据圆的周长可以算出它的半径,那么圆的面积就解决了。

师:你的办法真好,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我还有一个办法。用两根长木条夹住烟囱底部,让木条平行,测量出木条间的距离,也就是圆的直径,根据圆的直径也可以算出圆的面积…….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依托这些资源,学生可以从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探究知识,

篇11:如何让课堂设问更加有效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情境,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情境教学中, 教师围绕着教学目的, 为学生创设一些具有情感色彩、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 使得学生能够受到环境的感染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主动地吸取蕴含于情境中的知识, 并在体验环境的过程中实现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 从而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化学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 在新课改理念下, 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也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要想更好地迎接挑战, 推动化学学科的素质化教学方式, 情境教学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作为化学教师, 我们要学会结合化学学科的特征, 为学生创设一些有效的教学情境, 让化学课堂在多样的情境下变得更加绚烂, 更为学生所喜爱。

一、利用直观教具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学科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自然学科, 进入高中阶段以后, 这种抽象性更是加强了很多。很多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时候往往都被高度抽象的化学知识挡住了道路, 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如果教师能够通过一些手段来降低化学知识的抽象性, 使得化学知识更加形象直观, 这将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非常有效的帮助。怎样才能增加化学知识的直观性呢?在化学课堂上,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直观的教具进行辅助教学, 这样, 通过直观的教具, 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直观的教学情境, 这样势必会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语言讲解下无法理解的抽象的知识。例如, 笔者在给学生讲到“乙烯的分子和结构”时, 就在上课的时候拿出了乙烷分子的结构模型, 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看到乙烷分子究竟长得什么样。然后在黑板上在写出电子式, 再将乙烷分子中两个碳原子上的氢原子各去掉一个, 这时候, 两个碳原子就各自具有了一个不成对的电子, 最后再将两个不成对的电子组合成一对, 连接起来以后就变成了一个碳碳双键, 为了保证结构的稳定, 六个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就这样, 在直观教具的展示和接下来一系列的演示下, 学生可以更加容易归纳出出乙烯、乙烷的异同点, 进而了解分子的结构特点, 推测出相关的性质。可以说, 如果没有模型的使用, 想要依靠单纯地语言讲解让学生从中得出如此多的信息是非常困难的, 由此可见, 利用直观教具创设教学情境在高中化学课堂上的优势非常明显。

二、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学科是一门有着广泛应用性的学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衣食住行都与化学知识息息相关。相较于教材中的化学知识, 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显得更加直观、生动有趣, 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 在化学课堂上, 教师可以围绕着教学内容, 结合生活中的一些教学实例创设教学情境。例如, 削了皮的苹果为什么一段时间以后变成铁锈色?为什么维生素C与虾不能一起食用?为什么刷了油漆的栏杆经过风吹日晒雨淋都不容易生锈?在课堂上, 教师如果能够立足于现实生活, 从生活中一些实例入手来引出相关的化学知识, 这样做不仅会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学科, 离开实验谈化学根本无从谈起。在化学教学活动中, 化学实验既是教学活动的内容, 又是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在化学课堂上, 通过开展化学实验, 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综合能力。另一方面, 化学实验的开展对于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也是大有帮助。在化学课堂上, 如果教师能够适当的开展一些化学实验, 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实验现象会对学生的视听产生较强的刺激, 从而有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仅如此, 通过实验展示的化学概念、规律也更加的直观化, 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 在化学课堂上, 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经常用的教学手段。例如, 为了让学生理解“铁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做了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利用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 结果, 得到氢氧化亚铁沉淀。当学生在观察实验的时候, 发现氢氧化亚铁沉淀并不是白色, 而呈现出灰绿色。面对这个不寻常的实验现象, 学生陷入了思考和讨论中。就这样, 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讨论中, 最终找出了原因, 原来是Fe (OH) 2在空气中迅速被氧化了, 才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如果没有通过实验, 学生可能很难会发现这个思维点, 就不会这么轻松自觉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打开思路, 笔者又接着问道: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让Fe (OH) 2的氧化速度变得慢一些?问题一提出, 学生又陷入了新一轮的讨论和探究中。一些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想出了很多颇有创意的方法, 在实验的情境的引导下, 学生的思维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获得了很好的锻炼, 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收获。

教学情境的创设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这样所创设出来的教学情境才能有效发挥效用, 推动整体教学活动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燕.高中化学情境教学探讨[J].大观周刊, 2012年第41期.

[2]王后雄.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J].化学教学, 2008年第7期.

篇12:让科学课堂更加有序、有效

关键词 小组讨论 科学课堂 有序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3-0132-02

在课堂内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能引导和推动科学探究的进行,提高教学效率,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等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 正如不少科学教师遭遇的情况一样,到了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这个环节时课堂就失去了控制,学生大吵大闹,甚至讨论已偏离教学本意,变得无序进而无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现状呢?

1.小组的建设不够完善。教师在分组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能力和个性,随便分组,导致课堂小组讨论时,要么,个别学生“一言堂”,多数学生当观众,导致很多学生在闲聊或干其他事;要么,几个人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

2.教师设计的讨论主题有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不清楚,目的不明确,教师的理想和学生的认知出现了断层,在讨论的时候学生根本无法围绕主题,对于该讨论什么都非常茫然,就会随意地讲话甚至打闹,因此课堂就变得吵闹,无法控制。

3.教师对讨论过程控制不够。有些教师严格执行课标的要求“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所以在小组讨论时,让学生尽情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自己就在一旁“静候佳音”,也不对讨论过程给予指导。导致的结果是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学生一会就讨论好了,教师还傻傻等在那,浪费课堂时间;有些问题比较难,大多数组都讨论不出结果,教师又没有适时点拨,这样汇报时又怎么会有结果呢?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让小组讨论真正发挥作用。

一、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1.科学建组是基础。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建组,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避免某个学生被隐藏或忽略。实践表明,最佳的学习小组人数应在4-6人之间,其中又以两两成对的“四人学习小组”最为适宜。每个小组内应该有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这样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

2.选拔组长是关键。小组建设的好坏还要看组长选得如何,组长必须是乐于助人、责任心强、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都较强的学生。教师要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主要有(1)教会他合理分工,并对讨论进行有序地安排;(2)督促组长在组织合作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3)训练组长监督管理组员的能力,帮助老师培养组员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4)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的不同见解,并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

二、设计有效的讨论主题

小组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等各方面,有选择地使用,并且要设计有效的讨论主题。

1.在某些探究活动开始之前可设置一些问题讨论,为探究指明方向。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抵制弯曲》时,在演示了纸梁承受重物之后,提出小组讨论的问题:“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在学生激烈的争论过后就确定了本组探究问题的指向。

2.对一些观察活动,需要集思广益。例如三年级《蚂蚁》一课,让学生观察蚂蚁是怎样运动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就需要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因为每位学生观察角度不同,共同观察讨论后完成会更理想。

有效讨论问题的提出要看教师对教材的研究、课堂教学设计、提出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讨论的问题“因课而异,因人而异”,没有标准答案,但把握的原则是“难易适中、开放性大、针对性强”。所以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认真备课,才能提出适合讨论的问题,让讨论的问题有意义、有价值。

三、有效地组织讨论课堂

1.合理安排讨论时间。讨论时间要合理安排,不能太长也不要过短。一般问题有3-5分钟足够,对于难的问题,时间再多也讨论不出结果,所以可以先讨论,再通过组间辩论理清思路,最后进行二次讨论,这样效果更好。

2.控制讨论进展。在小组讨论时,教师不能等待、休息,也不能做其他的事情,要不断巡视,倾听各组的讨论内容。当讨论遇到“坎”时,适时点拨,引导讨论向着成功前行。除此之外,教师深入到各组,也可以关注讨论的进展,控制无意义的话题,及时把讨论引入正轨,并且也能合理调整讨论时间。

新课改是许许多多优秀的教师智慧的结晶,受益者们把它用在课堂上已经颇有成效。作为一名小学的科学老师,我深深地觉得,只要合理利用,课改中的小组讨论教学模式就会如“一夜春风”,给我们的科学带来有趣、高效的课堂。

上一篇:生态示范区建设下一篇:小学第二学期开学典礼教师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