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和研究

2024-04-2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和研究(通用6篇)

篇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和研究

百度一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和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中提出“语文教育应充分认识学生的既有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收集处理信息、自主参与实践活动、发现问题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这段话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改变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也是当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由学生、教师、教材三方面组成的教学行为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而是主动自觉参与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职责是组织、示范、点拨、答疑、激励„„一句话,是因势利导,而不是越俎代包。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重复的练习,只求暂时成绩提高;“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学得乏味,教师教得难上加难。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课堂缺乏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应把语文课堂教学当作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理直气壮地研究课堂教学的生命性。实施课堂教学过程素质化,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教师必须摆正教与学的关系,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法、学有创造、学有个性,从而切实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是当今课堂教学中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旨在探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40 分钟,让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法、学有创造,学有个性,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研究内容:

1、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课堂教学。

2、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现状。

3、教师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现状。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四)研究步骤

1、理论研究阶段。(2002.2—2002.4)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学习语文教学大纲和有关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理论文章,查阅相关情报和资料,设计课题方案。

2、第一轮实施(2002.5—2002.12)制定第一轮实施方案,按方案进行实践与研究,研究学生现状,对学生学习现状及相关因素的调查,根据实践中经验、体会、困难及困惑,进一步学习有关理论和经验文章,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3、中期总结(2003.1—2003.3)中期总结第一轮方案分析、总结。分析本课题与学生语文素质的内在联系。并制定第二轮实施方案。

4、第二轮实施(2003.4—2003.6)按第二轮实施方案进行实践与研究,按方案有计划有步骤的实践,边实践、边学习、边总结效果,进行实际与预想的比较,进一步完善操作程序,总结经验。

5、总结阶段(2003.7—2003.12)分析总结措施和效果之间的关系,撰写研究报告。

(五)研究的关键问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与研究中,着眼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现代学习方式主要特征是主动性、自主性、体验性、探究性、合作性、差异性。要实践研究和理论思考同步进行,不断反思教学得失,调空分析总结实施情况,让每一个学生都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去体验;只有让学生大胆地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才能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处理信息、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能力。

三、现状分析

1、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现状。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课堂缺乏生气。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机械识记,以学生能读会写为目标。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的现象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教学中。学生在被动的教育中发展,他们只是在为他们设定的框架中从事一些愿意或不愿意的活动,自我意识得不到开发,个性与潜能得不到发展,从而造成一些学生自理能力差、厌学、不爱交往合作、不愿参与社会活动,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影响了他们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也阻碍了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2、教师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现状。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师大多急功近利,只注重知识的传授,重复的练习,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只求暂时成绩的提高。“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 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学得乏 3 4 味,教师教得难上加难。这样怎么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呢?首先,教师长期形成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习惯干扰。其次是引导学生参与开头难,学生不会发表意见,不懂得提问题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发挥主体作用,比“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费劲。这是当前我们语文教师的困惑。

四、课题报告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性是不可潜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现代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们自己高兴干的事情。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我深深体会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而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条件,给予点拨、引导、激励。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手脑并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那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有希望了。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学生主动参与的面广,有效程度就高,教学效果就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十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学中如何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为以后的主体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呢?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勃勃生机和乐趣。刚入学的儿童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心,要满足儿童的这种特别强烈的需求,就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让他们在课堂中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小学生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不会产生参与的意识。小学生的注意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学生年龄越小,有意注意的时间越短,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探究学生的心理,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方式,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如,在教学 《小壁虎借尾巴 》一课,我一开始就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动物的尾巴。问学生:这是什么动物的尾巴?然后板书尾巴。再让学生看小壁虎的尾巴。板书:小壁虎。问学生:小壁虎尾巴有什么用呢?这时揭题,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踊跃发言提了许多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很快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了。教师只有牢固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创设条件,适时引导学生参与,教师利用录音、录象和多媒体等现代视听手段。如低中年级的课文中有很多是学生所喜爱的课文,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如在教学《蝴蝶王国》时,课一开始就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图像,并介绍:“今天,请小朋友跟着钱老师去蝴蝶王国看一看,听一听。”我创设情境,让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欣赏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蝴蝶,并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充分了解台湾,了解台湾又有“蝴蝶王国”的美称。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读课文的兴趣。由此看来,学习的兴趣在情景交融中唤起,乐学、爱学是学好语文的前提。

(二)、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参与能力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参与语言实践,还有赖于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法,并能选择运用恰当的学法,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法为学生营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氛围,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课堂教学形式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当今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积累。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参与是学生心理的需要,是认知发展的需要,也是主动探索知识,成为新世纪创新人才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施教能力,特别注意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转变自己的角色行为,使老师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引发学生好奇心,挖掘他们的智能潜力,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渴望尝试的情境中,使他们跃跃欲试。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实,教师就必须摆正教与学的关系、训与练的关系,这样,才能让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法、学有创造、学有个性。因此,教师的任务不应只是教语文,更重要的是应指导学生去学好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预习方法指导。我们说,方法的学习比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每学一篇新课文时,让学生明确预习的要求,运用方法,自学课文。a.读一读。读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b.划一划。分小节,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c.说一说。说说你用什么方法学习词语。c.问一问。哪个词儿你想请教小朋友的,旁边打个问号。以小组形式学习讨论解答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说一说,问一问,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也真正送给了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2)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初读课文时,抓住课题中重点词语让学生质疑,有效地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了他们思维的参与。如教学第六册第九课《手术台上的指示》,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谁在手术台上发出指示?发出什么指示?他为什么在手术台上发出指示?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指示的?让学生充分的质疑,能唤起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兴趣,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引起了学生探索课文内容的积极性。通过多种形式读课文,力争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3)鼓励学生多问。问是学生进行阅读的灵魂,学生只有读懂了才会问,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大胆地问。鼓励学生敢于自我表现,培养学生“敢问”。“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学生在提问时往往会产生“我提的问题行吗?”“我提的问题太浅,同学们会笑我吗?”“老师会批评我吗?”等顾虑。这时,就及时地鼓励学生,创造一种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自我表现,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促进并调节其探究活动,以此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a.创造适宜的课堂气氛。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能打消学生提问时的顾虑,能使他们在动手、讨论等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发现问题。b.及时地加以表扬鼓励。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讲,都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教师的及时表扬肯定,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从而也就更能激励学生去大胆地提出问题。c.适当地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引。在让学生提问之前,教师的讲解、引导一定要富有启发性,能激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索,能使学生提出问题。(4)鼓励学生多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以读为本,通过指导,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感悟,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并产生共鸣,受到教育。因此,语文课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是很重要的。读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语言文字。如在教学《蝴蝶王国》时,我抓住“王国”而展开,导入“数量和种类都是世界第一”,然后分别在“数量”和“种类”上进行读练,通过引读、分角色读、小组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的有感情地朗读,达到进一步理解,特别是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理解,培养学生对优美语言的感受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又如在教学《尝百草》这篇课文时,我重点指导第3 节和第4 小节,教师相机创设情境,抓住课文中描写张思德同志尝百草的有关语句重点进行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边朗读边感悟,通过学生的朗读,一层一层去理解,去感悟,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朗读过程中逐步体会出张思德将生的希望让给同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不同形式的读是为不同的目的服务的,意在让学生通过各 种各样的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用各自的大脑去品词品句,去获取知识。教师以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等方法,让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和主动发展,从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教学目标。

(三)、创造发言机会,引导主动参与 21 世纪已进入信息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我们教师快,比我们教师多。所以让学生参与教育的全过程会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目前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质疑问难还是做得不够。从某种意义上说,让学生发表见解、质疑问难就是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发表意见、质疑的本身就是很好的参与。那么,怎样营造普遍发言、质疑问难的氛围呢?从现在社会的发展来看,说的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加强学生说的训练,给予学生说的机会,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在语文学习中,要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刚入学的儿童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心,根据年龄特点,知道他们思维具体、形象,又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基础,所以,我们要尽可能运用生动的、形象的材料进行教学,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嘴巴说起来,激起参与学习的欲望。能不能说得明白、能不能说得清楚,是检验学生是不是理解、是不是掌握的方法。要让学生会说,一定要教会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达到学懂语言、学会说话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注重研究学生的学法,要教学生学会一种方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学法指导。、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所以,课后的积累是相当关键的。做了以下几点:(1)语言的理解、积累是运用的基础,运用是内化的继续,我们要善于抓住教材中蕴含的语言规律,设计迁移训练,让学生练说、练写,逐步熟练掌握,最终成为学生得心应手的语言能力。如:学《我爱花城》一课,让学生读读最后一节,小组讨论,你读懂了什么?有何感受?然后再说说你爱上海吗?说出你对上海的感受?学了课文后请同学们模仿课文中的各种花的写作方法向同学介绍一种你喜欢的花,课后写下来。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习课文的写法,提供学生一个迁移和创造的机会,提高了学生说话能力。学生通过练说、练写,逐步熟练掌握,最终成为学生得心应手的语言能力。(2)运用课文中精妙的词语、句子、片段进行说的训练。在教《拾贝壳》一课,为了学生亲眼目睹贝壳之多,对贝壳有感性认识。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贝壳实物,要求每一个小小组的成员选一个贝壳,可通过看、摸、敲、听手中的贝壳,抓住各自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启发学生可用上“真讨人喜欢”、7 8 “真逗人发笑”、“多美丽”、“真好玩”等词儿,把各自贝壳的特点讲出来。以小组形式让学生边玩贝壳边相互介绍。这样,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取贝壳看看、玩玩、说说,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生就会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如教学第六册《我爱花城》一课,看录像:菊花园里你看到了什么?从录像中看到菊花还有哪些姿态?你能不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来介绍菊花的姿态?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扩展学生说话的内容,使学生不仅会说,而且能说得准确,说得多。教师不仅教会学生说,而且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广泛地说,通过观赏录像,让学生有内容说,从而积累语言。(3)运用课文中精美的插图进行说的训练。低年级的语文教材,大多配了一些直观形象,色彩鲜明,学生喜爱的图画,可以让学生以课本为据看一看,找一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学生就能参与到其中。如:在教学《拾贝壳》一课,课一开始,让学生观察画面,进行说话。“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小朋友在什么地方拾贝壳?”要求小朋友带着问题,边听录音,边看课文。听后让学生回答,学生通过观察和听录音,纷纷发言,一个比一个说得好。这样通过录音和图片,创设有声有形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积累、感悟语言。新教材里有许多课文插图,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根据画面练习说,做一个口述训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迁移运用。当然,要让学生说得明白、通顺、连贯,离不开听的训练,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听正确,会听仔细,则能说清楚、说连贯。语文学习是一项综合能力的学习,听、说、读、写是贯穿在学习之中,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进行综合的训练和培养。

(四)、承认个性差异,确保全员参与 由于遗传、环境等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教学不能无视差异,更不能消除差异。在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时,不能把眼睛只盯在几个“尖子”上,应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后进生往往感到很吃力,很被动,处于一种只能应付的低级状态,倘若教师一味批评、指责,更会影响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凭借生动的形象,新颖的手段,给后进生带来学习的愉悦感,同时给予后进生特别的关爱,鼓励和认可,使他们获得力量感和价值感,逐渐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不在觉得教学活动与己无关。教师承认学生差异,还要针对差异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要允许学生的回答不一致,力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提高。如一学生在学习《称象》时提问:“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这个问题虽然幼稚,但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已经参与到学习中,教师不应泼冷水,应该鼓励他,并加以指导,指出这篇文章主要是突出曹冲的聪明才智,大象的重量则是次要的。

(五)、几点思考

1、发扬教学民主。实行教学民主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谈,敢问,敢于质疑问难,勇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问题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批评;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在这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没有被老师斥责的忧虑,学习活动是充分自由的,学生全力地投入学习,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 中,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而老师则只是指导者,有时甚至是“旁观者”,这样学生才真正体会到课堂是他们的乐园。师生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才能形成融洽、和谐的氛围。在和谐的师生情感中,学生大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若绷着面孔,不苟言笑,或居高临下,教学气氛必然趋紧张,易产生压抑感,影响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必须保持教学态度和蔼可亲并保持适度幽默,在课外与学生打成一片,建立师生间的信任感。

3、要设置适当的难度。在教学中设置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这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很高,也能在学习中去寻求最佳的角度。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如在学习第六册情境说话《我心爱的小物品》这课一开始让三位学生表演,提问:小军和小华为什么送给小明这样的礼物?小军和小华谁说得好,为什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中,教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介绍自己心爱的小物品,积极主动地交流、学习,老师则随时评议、点拨。这节课,学生各抒已见,思维活跃,这样他们就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完成了学习任务。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明确学生学习语文,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思维,主动地参与言语实践的过程。教师要多渠道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在学习中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又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只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才能达到自主学习,掌握新知,发展能力,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目标。这样,课堂教学才会变得主动、活泼,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篇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和研究

学习是学生的权利,教学是教师的义务,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发展。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已是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早在1980年中国小学常识教育的宗师刘默耕老师就提出:一箭多雕,一举多得;给孩子们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和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著名思想。现在,教育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出现和引进了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常识由于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很快成为素质教育很好的阵地。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高考的指挥棒还在影响着中国的基础教育.存在老师家长不重视的现象。不少老师(由于课程安排等等原因)上起语数课时讲自主,启发,创新,而上起常识课时则仍是填鸭式,满堂灌(特别是人文方面的内容)。所以在常识教学中提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还常识课的本来面目,是很有必要的。

一、让学生自行决定学习目标

教育学研究表明:自发的学习是最持久的,也是最深入。假如学生不能发动学习动机,就不可能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是自主探究活动的前提,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只有在确定活动内容的基础上,才能选择科学的方法,安排科学的程序。学生为自己确定的目标而努力,其参与探究活动的动力肯定要比别人为他们确定学习目标而学习的动力强劲得多。

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怎样在传道授业过程中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我通过实践认为可以从四方面来做。

1、做好引路人

想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教师必须先给学生创造最佳的条件,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把握好教学整体,掌握学习的方向,从宏观上调控探索过程。

学生的主动性是与他要学习的内容材料是有一定联系的,有一定难度并有可能掌握的内容材料有助于保持学生的主动性。适时、适度提出新要求,使学生处于一种很想得到,而一下子又得不到的状态,但经过“跳一跳”又是能得到,让学生产生一种自我实现的成就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怎样组织材料,在制定课时计划时要精心设计安排材料层次。安排的结构材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探究”和“研讨”。甚至在不违背教学纲要的前提下,对教材各课的内容进行重新排列.如第10册的第2课《摩擦起电》、第3课《怎样擦亮小电珠》、第4课《导体、绝缘体》、第5课《电能》和第23课《葛洲坝水利工程》、第24课《秦山核电站》这六篇课文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对电的产生到人类如何利用各种能量来发电,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对“电能”产生较深刻的印象。真正让学生能够“吃的饱吃的爽”。

另外有实验的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预测学生的设计实验时可能需要的困难,准备好充足的辅助材料,即使有些材料不一定用上,但也应做到有备无患。选择的材料要有“结构”,“典型性”,使这些材料能支持学生设计实验的思维活动正常开展。

2、让学生参与教学准备

常识课区别与其他学科的其中一点就是:常识课教学要准备大量的实验器材和相关资料。根据其他学科以往的教学经验往往是教师包办代替所有的教学准备工作。常识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大纲中就指出要指导学生积极探究周围环境,使学生经历一些简单的认识事物的过程,认识一些生动具体的基本生活和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周围环境。有实践性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按教学内容参与教学准备,正是一个很好的通过实践自我探究的过程。其好处具体表现有三:

(1)扩大认知。使学生初步认识器材及其作用,把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2)培养能力。a.通过教学准备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材料的能力。b.通过教学准备培养学生地创新的能力。

(3)激发情感。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使他们迫切希望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当教师要他们去搜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验器材时,他们认为是表现自己的时候,于是都怀着极大热情,非常乐意去完成任务.对由他们主动参与准备的这节课,学生也会特别的关注。一上课就带来了积极的学习情感,对主动学习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学生用自己搜集的器材做实验既认真,又会更加爱护器材。

综上所述让学生参与教学准备,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可以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范畴。

3、让学生做课内学习过程的主人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设计自己的学习实验过程,使得课堂研究富有生趣,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自行探究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4、让学生做课外学习的主人

根据大纲,常识教学的内容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假期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理论延伸到实践,也是常识教学的精神所在。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外的实践比课堂的教学更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外教学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对常识活动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书本延伸到实际,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学生既独立体验了实验的过程,又收获了成功后的喜悦,还能发现新的问题。

三、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

1、让学生参与对自我学习的评价

让学生参与对自我学习的评价能使学生真正明白:自己的学习怎样,有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应该怎样努力以求上进。它是发展学习自觉性、独立性的先决条件。教师可以在结课时这样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那些问题是我们以后要解决的?”

2、让学生参与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目前有些大学采用了教授挂牌授课制,学生有权自主选择自己认为课上得好的老师。所有的教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以学生的反馈为教学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学生也通过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学到学习的方法。且进一步增强向师性,促进积极情感的产生.使两者心理相融。让学生参与老师的教学评价这是个新事物,值得大家共同商榷。

篇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和研究

有氧搏击操广泛吸取健美操、搏击技术等其他体育艺术门类的动作造型, 通过一定强度和密度的身体练习。教师通过优美激情的教学演示、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热情饱满的精神面貌、巧妙设计的动作组合、情绪奔放的音乐烘托、富有魅力的甜美微笑、鼓励信任的友好目光、幽默形象的教学语言, 使学生产生兴趣;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继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

二、参与情境使学生产生主动加入欲望

(一) 创造民主情境给学生参与机会

教师要把激情、微笑、情趣带入课堂, 关心、爱护每个学生, 特别是那些身体素质差, 协调性、接受能力低的学生;对学生要充满信任和理解, 与学生融为一体, 遇到问题师生间平等协商: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 学生有新的观点和不同的见解, 教师能容纳与接受,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使其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课堂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

(二) 创造趣境满足学生的参与热情

创设适宜有氧搏击操教学的情景, 做到课前激趣、课上增趣、课后遗趣, 例如, 在有氧搏击操课的准备阶段, 让学生听如《精忠报国》歌曲。当学生听到充满朝气和刚毅果断的音乐时, 就有1种跃跃欲动的快感, 在做热身练习时, 增加适合学生特点、兴趣高的内容, 经常变换练习形式, 学生自己组织策划教学活动;在课程结束部分做放松练习时, 可补充一些形体操和姿态练习, 增加美感。基本部分的练习方法用组合、节拍接力的游戏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方式向游戏化、趣味化靠拢。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快乐的环境里学到技术, 展示自己、激发参与兴趣。

(三) 创造成功情境激发学生再次参与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 把教学内容分层, 制定可供学生选择的有弹性的学习目标, 通过努力使“学困生”都能达到目标, 充分挖掘优秀生的潜力, 要给所有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对每位学生取得的进步要及时给予掌声鼓励和表扬, 激励学生参与竞争, 让学生感到取得进步的喜悦, 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获, 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从而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供持久的动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和乐趣。

三、优化教学方法, 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

(一) 趣昧语言教学法

有氧搏击操的特色之一是活力、动力、趣味和快乐的外在表现, 教师用趣味语言并结合手势提示, 达到“同步”和“即刻”给予信息的提示效果, 提示学生什么时候开始、要做什么、向什么方向做、重复的次数等, 根据音乐节奏的快慢, 用不同的语气指导、鼓励、提示学生, 例如, 倒数法“4, 3, 2向前寸步”、提示动作时“5, 6踢腿”、提示重复次数时“5, 6继续做”、提示方向变化时“5, 6左转”。提示动作速度时“5, 6加快出拳”, 鼓励学生时“5, 6很棒、用力、加油”等等, 通过生动、有趣并富有情感的巧妙提示。实现有氧搏击操的“活力+健康”的目的, 从而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提高学习效率, 克服疲劳产生。

(二) 诱导创新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 应教会学生如何通过电视、网络、光盘等去收集有氧搏击操方面的资料, 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外作业, 设计一些扩展题, 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拓展式教学, 重视教学的开放性, 引导学生去改变动作结构、动作形式、空间变化、方向变化及造型等, 学会“举一反三”,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布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下进行练习, 使得创编活动作为连接课堂内外的“桥梁”。

(三) 情感渗透、表情暗示教学法

1位心理学家提出情感表达=10%言语+35%声音+55%面部表情”。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巧妙地运用形体语言,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采用舒服的目光接触和带有鼓励性的面部表情, 不失时机的进行情感交流与沟通。如拍拍学生的肩膀、抚头、保护和帮助、个别纠正时靠近他们, 当看到学生作出漂亮的动作时教师可以伸出大拇指表示赞许, 通过身体接触和手势表达教师给予学生的支持和保护, 而学生得到的是鼓励和安全感。真正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和关心。这样有利于激起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四、在教学实践中优化角色, 形式多变, 提供参与机会

1) 优化角色, 求异创新。在有氧搏击操教学中, 在学生已有基本动作储备的基础上, 结合学习小组所收集到的动作资料, 发挥集体的力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组织, 教师在每节课中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 准备部分、结束部分轮流由学生自编操、自领操;对基本部分内容的教学, 除了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示范和引导外, 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作用, 采取师生互换角色, 练习内容由学习小组负责创编, 音乐的选配由学习小组通过各种方式自己搜集, 师生共同参与, 共同发展, 互相交流, 互相沟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人格”和组织能力, 以及在“参与”过程中的骨干主导作用, 使课堂气氛充满了和谐民主, 不受拘束, 这便形成了师生间、生生间的辅导交流, 通过共同参与、直接交流、教学互动、互相指导与评定, 培养主体参与的意识与能力。

2) 教学组织灵活多变。为体现学生主体参与, 有氧搏击操教学一般采用帮教分组、合作型分组、友情分组, 在教学中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动作创编、队形的变化, 集体造型构思等, 让小组成员轮流担任领操员或进行小组集体示范表演, 把领操表演内容用数码相机录制。然后通过回放教学录像, 让所有学生观摩对比评价或相互点评纠错, 使学生在掌握动作的同时, 学会评价与指导,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增强组员凝聚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3) 开放参与空间, 拓宽发展。有氧搏击操教学不能只限于课堂、操场。让学生走出去利用业余时间, 参加一些社会俱乐部、团体活动、节日联欢、运动会表演等。在有氧搏击操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开发、建设和共享学习资源创设条件, 注重课堂内外的互补与统一, 为学生创造充分展现参与的机会, 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 使学生学习成果得以交流展示, 从中体会乐趣、体验成功, 展现自己实践中的创新成果。

篇4: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作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题教学;作文教学;主动;参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114-01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重点是因为培养学生较高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难点则是因为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呕尽心血却看不到多少效果,很多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批改作文,批语字斟句酌,情深意切,可是学生拿到手后,随便翻翻看看,就塞进了书包;又等着下一次作文的布置,又开始下一轮次老师费劲、学生费心的无效劳动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学生没有全身心地投入作文教学活动,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这可不能单方面责怪学生不努力、马虎。教师应从自己的教学方式上找毛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倍功半的現象?是不是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已不适应当今时代的教学了?如果是这样,又应该怎样改进提高,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实践要求?

新课标倡导:语文教学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相对而言只是一个客体。老师只是一个指导者,指导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方式。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加到教学活动小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迅速地提高他们各个方面的能力。作文教学更是如此。

因此,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作文教学活动中。从让他们写到让他们改。只有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才能根除以上毛病,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让作文教学良性循环发展。

明确了思想,然后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作文训练和作文修改的步骤,对此,我认为应采用以下二步骤:

一、真诚激励

小学生的作文,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创造。他们成文一篇,也非常难。他们看来,自己花力气写了,已经达到了较好的水平。给教师批改,想得到好的肯定并从中获得力量与启示。因此,教师批改作文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所修改的情况,看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看到自己是有能力写好作文。如果对学生作文修改过多,持否定态度,学生不但会对老师的修改产生反感,还会失自己写作的信心。于是,在作文评改中,我注重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发展,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对他们大加褒奖,经常在学生作文本上写“你这篇文章语句通顺,真为你的进步感到高兴,愿你继续进步。…这个词语用得妙极了,”“这句话把……,写得十分具体、形象,真是棒极了!”这样的评语,学生读了身心愉快,乐在其中,切实感受到习文的快乐。对学生写作中的缺点,我坚持鼓励性的原则,婉转地指出:如“文章空洞,表达不清”改为“同学,要是你能把文章内容写得再具体些,会更加充实,动人。如果能把每一句话写通顺、完整,都就太好了!”这样的评语,学生容易接受,便于修改。总之,教师的评语要有真情和个性特色。

二、创新体验

学生不仅是一个被评的客体,更应该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不仅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失误,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更能形成自我检查。在实践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设周记同步作文,采取自评、互评、共评三种方式来尝试。

1、自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智力正常的儿童都具有一定的自我监控能力,这种能力越强,对学习的促进功能将越大。因此,在作文的评改中我尝试了让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在自读作文后,肯定优点,找出不足,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自我评价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的评价中来,促进了主体性的发展,提高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2、互评

新课改打破了传统课堂中师生之间单向封闭的交流形式,构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放的活动氛围,体现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过程。作文评改也是如此。我在作文评改中开展了同桌互评和小组互评的活动。学生亲自在读文、评文过程中,学会了欣赏别人文章的优点,提出中肯的意见。如“这个词语用得好极了。”“这句话写得十分具体、形象。”指出哪些字写错了,哪句话没有写通顺、具体、完整,应该怎样来写等等。这样的评语和意见在我们班学生的周记本上常常出现。学生参与评阅他人的文章的同时,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语文能力,还学会了欣赏别人,尊重别人,借鉴别人的优点。

3、共评

有时,我将上交的作文选出几篇来,事先交给各小组相互抄。在讲评课上,让全体学生读后进行评议,写出评语。这样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然后,让作者谈谈自己的写作想法,有问题的同学可以问作者,谈鱼己对习作的意见,作者答疑,大家各抒己见。作者接受意见后,认真修改,由老师推荐到校园小报进行交流。这种方法,既能挖掘学生的潜能,激活全体学生的创造思维,又能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搭建舞台,满足学生共同参与作文评价的需要。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机会,调动其积极性,促进他们良好个性的发展。

三、优化评改

篇5: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和研究

龙山县湾塘中学

李湘军

在教学工作中,常听见学生说生物难学,生物成绩差。究其根源,主要是存在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努力程度和钻研不够,学习生物和听课不得法等。听课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预习、复习、作业和应考都是围绕听课这一环节而展开的,所以提高四十五分钟生物课的学习效率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所以在生物课中要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以吸引其注意了增加其兴趣。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1、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必要性

“活动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国外早期可追溯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以及后来杜威提出的“学校及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国内从两千多年前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十分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与学达到最好效果。

我国的活动教学先后在课外活动、活动课、活动、活动类课程、科学探究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活动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但在具体学科教学过程中,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生动活泼地去探索,积极热情地去交往,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实现三大转变: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以知识量为目标,讲授为基本方法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活动化教学”是实施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较为适宜的教学方式。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也是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生物学本身就是一们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还要动脑。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探究于游戏之中,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还是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不满足。“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也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实施

谈到“活动”,人们普遍想到学科课堂以外,冠以“课外”前提。即使是生物课堂中活动,为了赶进度,许多学校也多是延续到课外,学生自行开展,教学质量难以控制。我们应该让生物课堂教学也“活动”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研究,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校生物科组教师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

2.1 寻找“动点”

2.1.1 “科学、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即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动点”。如在探究《人的反应速度》时,我首先在前面表演了抛接硬币,一个、两个、三个,其中我有成功、也偶尔有失败。成功时,同学们为我鼓掌,失败为我叹息。此时,师生的关系已经拉近,在不知不觉中已激发了学生“动点”,当我刚停下,许多同学争着“试一试”。当即请两位同学上台比赛。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此时自然引出课题,再顺势启发:反应速度还与哪些因素有关?你想探究反应速度在哪方面的问题?学生:“反应速度与人的性别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高矮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注意力有关吗?”“反应速度与心理素质有关?”“反应速度与手指长短有没有关?”等等,全班一下提出了39个不同的问题。人文、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放飞学生心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大发展。紧接着我鼓励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定探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开展探究实验。整节课大家在快乐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2.1.2 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所以,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折纸飞机是大家从小就玩的游戏,但要折得好,飞得远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课堂上通过折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的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纸材质轻还是重;纸大小;飞机翅膀大或小;机头折法„„最后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又如许多同学家养有宠物,如何解决宠物随地大小便?同学们根据经验,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促进了对条 件反射的理解。此外,利用学生关注和社会正发生的热点问题,学习相关的知识,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奋性、激发“动点”的有效方法。如2003年我国非典的流行为我们在讲初中生物传染病和免疫提供活生生的情景和材料。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2.1.3 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动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教师课前收集大量科技录象片:如基因、克隆人、病毒、试管婴儿、吸烟、吸毒的危害、人体奥秘等等,穿插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也为生物活动教学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条件。

2.2 设计“动法”。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几类活动:

2.2.1 游戏类。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教学中我们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如我们采用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和“一个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态球,猫和老鼠、听声音比赛,神经调节系列活动等等。通过各种活动,变具体为抽象,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个个动起来。每次教师走进教室,学生就会上前追问,今天做什么活动?如在介绍《生态系统》一节时,我们设计两个学生参与活动:《编制食物链和食物网》,《一个也不能少》。如讲到生态平衡时我们设计了活动《一个也不能少》。事先编制好一个网,请10位同学出来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其中一个代表人类。让人坐在网中间,其他同学将他抬起来代表生态系统中其他成员支撑着人。当人类破坏某一环境因素如使水污染,同学分析水污染会导致其他相继污染。当说到某因素污染,代表相应的成分的同学就离开,同学一个一个离开,坐在中间的人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害怕自己掉下来。通过学生自己体会,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员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类如果不遵照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破坏环境,最终会遭到环境的报复影响人类自己的生存;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一个也不能少,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又如:在初一《营养物质》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医生与病人》的游戏活动,“医生”背对黑板,“病人”面向黑板。当教师投影出某种营养物质缺乏的疾病名称,“病人”说出该病的主要症状,请“医生”诊断,并提出合理建议。课堂气氛非常好,同学们踊跃参加。通过医生与病人的扮演活动,同学们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2.2.2 制作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堂上,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们设计《跟我做生态球》的活动,目的在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球”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树立环境观念,提高环境意识。首先,老师通过展示各种各样的生态球图片和自制生态球,吸引学生兴趣,再利用FLASH 动画引导学生分析瓶中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通过讨论、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制做生态球,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直接体验与感悟,是难以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特殊功能与价值的。

2.2.3 探究实验类。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种子结构和成分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探测脉搏与运动关系,探究反应速度„„。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实验时,因为当时季节问题,鲫鱼比较少,价格较贵,所以我们选用小金鱼,实验时发现金鱼比鲫鱼灵活很多,在观察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的时候,按照教材方法将红墨水滴在鱼嘴前方时,整杯水马上变红,无法观察水进出的方向。怎么办?当时教师做了适当引导:“你们可以抓住鱼直接滴在口中观察,也可以尝试在不伤害小鱼生命情况下采用其他方法”。最后每个小组都找到相应方法观察到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现象。方法一:“让鱼在染了红墨水的烧杯里游一会,再放回清水。”;方法二:“将鱼放在桌上蜡盘,因为蜡盘面积大,水浅

”;方法三:“用手挡住鱼不让游动”;方法四:“用桌上绑鱼鳍的塑料片拦住鱼”;方法五:“用手抓住鱼,直接往鱼口滴墨水”;方法六:“减少水,使鱼游速减慢”。并且对老师介绍的方法提出建议,认为直接滴墨水方法太粗鲁,容易伤害小鱼。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2.2.4 设计与创作类:我们开展了生物园设计、宠物条件反射建立设计,新的动物运动方式设计与制作、动物通讯方式探究方案设计、营养食谱设计„„

此外还有调查、分析讨论等等。

以上的各种活动过程需经历亲身实践,记录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等综合过程,眼、脑、手、全身并用才能完成。其中动手实践是个核心环节,体现了活动的本质特点,离开这一环节即失去了活动的特点。

总之,课程中生物学科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它的结论中,更在于它的发现和发展过 程之中。知识永远是一条河流,它在不断地演变、充实和发展。在帮助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更要帮助其学习和获得镌刻在其中的情意、态度和认知能力。这些仅靠接受和记忆学习都是不能获得的,只有通过对科学发现过程的亲身直接体验才能获得。而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价值,才能养成探索,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才能使学习成为人的生活有机的一部分。教学中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作为非中考科目,学生学得轻松,乐学、爱学。

3.存在问题

3.1 课堂组织。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扩大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活动中学生情绪激昂,教师如组织不当,容易出现为了活动而活动,忽视学习目标思维内化活动。要做到形、神结合,形散而神不散。师生需要默契,老师更需要有较强组织能力。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很好地控制。

3.2 课堂评价。由于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兴趣爱好也有差异,从而导致在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进度与产生效果产生一定差异。因此,在活动中如何及时、科学地评价课堂活动化教学效果,具有一定困难。

篇6: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和研究

中 期 研 究 报 告

《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研究》于2011年12月正式批准为是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第九期课题,2012年9月12日进行了课题开题论证。在开题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课题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与研究,汇报如下:

一、对课题核心概念的再认识

在课题的实施方案中,我们对课题核心概念的认识和描述属于大量文献的综合借鉴,缺乏独特的个性化认识。开题论证之后,我们课题组针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并结合自身的理解,对课题中几个核心概念反复商议论证,我们认为:本课题中的—— 主动: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性水平,是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中表现为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即学生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等都自觉地融入教学活动。它是一种学习

态度,也是一种进取精神。

参与:指的是学生个体介入到群体活动的一种状态,是指学生积极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取知识发

展能力。主动参与式: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种方式。它提倡教师的教以学习者的“学”为中心,以主体参与为基本理念,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以教学对话引领课堂主体间性交互,创设思维时空,力图使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人在情感、思维、行为都投入到教学的活动中,从而获得发展。

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研究: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学与教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统合。从教的方面看,教师以主体间性的教学关系为基础,以主体参与为基本理念,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行为特征及发展规律为依据,借鉴激励和期望心理学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积极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学习的方法、策略,从而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自主的学习方式;从学的方面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主体意识,主动参与语文教学活动,通过参与体验、探究、创造性的活动提高语文素养,实现主体建构与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的再确定

2012年9月开题论证结束后,综合专家论证意见和区域语文教育实际,课题中心组迅速组织实验学校代表就主要研究内容召开了专门研讨会议,几经筛选、整合与修改,最终确定如下:

研究目标:

1.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探索,通过对学生“主动参与”这样一种学习方式的探究,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支柱的教学操作样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原有课堂中出现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教学情况,努力转变教师教学观念,重建课堂,从学生出发,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改变学生被动、机械、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真正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转变。

3.改变教师以往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促进教

师和学生的成长和法发展。

为了使研究重点更为突出,保证研究的成效,研究内容由原先的五大方面调整为三大块面:

1.课题的核心概念“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通过文献搜索、文献学习,从理论上初步论证“主动参与式课堂”的内涵、特征以及这一核心概念的价值追求。

2.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教学策略、效度评价、教学

操作样式的研究 运用激励和期望心理学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旨向的教学设计,研制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的考评细则,探索在有效教学背景下以学生“主动参与”为特点的课堂教与学的操作样式及相应的操作策略。3.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的课例和案例的研究 以观察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现场的方式,在课题实验中积累小学语文不同课型、不同内容的真实案例,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微格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建构有效的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

三、研究思路的再调整

本课题我们构建了“主持人—课题中心组—实验学校”的研究网络,自上而下,由下至上,进行“调查分析—形成课题—理性思考—行动研究—反思总结—实践重建”的螺旋式上升的实证研究:在调查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诊断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对课题中的核心概念、价值追求、框架策略、实践线索等作思辨性研讨,系统构架本课题研究的框架、主线;找准课题研究切入点、生发点和创新空间,探索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的基本策略和基本操作样式;在研究过程中重视问题的自我分析诊断,做好观察与分析(运用课例的微格研究),注重评价考核;定期交流课题研究和实践的阶段性成果;交替运用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方式,引导教师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切实有效地进行课题探索。

四、课题研究进程与初步成果

1.制定“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评价表”

要做好本课题的研究,首先要做的是转变教师观念,重建课堂,而“评价”正是促使教师边个课堂的重要举措。因此,课题组成员自课题立项后,聚在一起,重新对课题方案进行调整与完善,梳理出一些关键词:“唤醒”“对话”“激励”“以学为中心”等,并根据课题核心概念及要义,商议制定了“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评价表”(见附一),评价表从“教”“学”两个维度进行设计,并为了突出学生的“学”,在分数配比上,向“学生的学”倾斜。评价要素中,突出强化“主动参与”的内涵与外延,如: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与评价及时、恰当;学生对学习有期待,并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情绪饱满、思维活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互动好,关系和谐;学习方式多样等等。此评价表制定好马上下发之我区各校,且在全区教学工作会议上进行解读,在试行中推广完善,力图通过评价方式的改革来扭转或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事实上,此表在推行及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我们确实也看到了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变,他们的课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此表已成为一面“镜子”,教师以此来对照并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课题研究走向深入的作用。

2.开展“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专题研讨活动 主动参与式的小学语文课堂到底是怎样的?老师怎样做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的课堂对学生的发展有哪些好处?也许,现场的课堂教学展示比说任何话都来得更为直

观,更有说服力。(1)带头上研究课

作为课题的主持人又是区的语文教研员,应身体力行,沉潜于课堂,做好榜样示范作用。2012年4月,课题主持人之一朱玲芹老师向全市展示了一节《天鹅的故事》,并邀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文丽(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小学研修部副主任)和赵志祥(深圳市教研室副主任、小学语文教研员)在课题背景下同台执教并进行点评。本课教学主要通过三大“主问题”引领学生向文本深处漫溯,不断发现文本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的秘妙之处,兴致盎然。因而获得了许多专家、同行及老师们的一致肯定和高度评价。一位老师说:主动参与式的课堂一定是学生“不断发现”的旅程——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为一旦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这种需要,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所以,课堂,一定要时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另一位老师说:主动参与式的课堂一定是“语言文字运用”的旅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听、说、读、写是孩子们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最好平台,一定要让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并深入到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去,让他学会反映周围世界,表达情感,把言语和思维连接起来,这是一种语言文字实践活动带给学生的快乐,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所在。而执教者根据此课的教学撰写的论文《疑——叩击课堂的生命密码》和教学实录发表在2013年5月的《小学教学》杂志上。(2)带领课题组成员上实验课

主动参与式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多样的,丰富的,除了“主问题导引”这一种策略,还应该有其它的。2012年12月,在多次研磨商讨的基础上,课题组三位成员代表研究小组向全区进行了“活动导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研讨活动,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活动导学是指以“活动”为媒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活动”是指“学生主动作用于教学内容的方式及其过程”,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物质操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是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主要形式,语文教学中有听说读写,画演评议等活动,形式有自主,合作、探究等。“导学”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点拨启迪、评价提升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导趣、导思和导行等。例:《会走路的树》一课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10项活动:

①自读自练生字词,同桌对读; ②“当小老师”叫大家读词; ③“给偏旁找朋友”游戏(合作); ④ 将拼成的生字组词,并上台展示、领读; ⑤ 观察、发现“趣”字写法,描红、试写、互评;

⑥ 分节朗读课文(若改成小组成员分工分节读,训练面更广);

⑦ 多种方法的随文识字;

⑧ 当堂运用,巩固反馈;(写一封小鸟给驯鹿的信)⑨ 迁移,朗读,加深对“?”“!”的认识与体会;

⑩ 写字,作业。

“活动导学”,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讲授(包括提问等单纯的教师活动)时间,通过有效的学生活动达成自主学习。低年级的语文活动要设计的细致一些,而中高年段,活动所占的板块则要大一些,更开放一些。但不管如何,其活动导学的目的是延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而教师需要做的便是“顺学而导”。此活动成果也在进一步梳

理完善中。

(3)举办全区性的主题赛课活动

以赛促研是推动本课题深入研究的一种好的方式。自2012年起,全区小学语文赛课就冠以“主动参与式”的主题,从而促进更多的学校、更多的老师来参与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也收集了一些成功课例,并请他们加上设计意图,教后反思,课题组作点评,希望能集思广益,打开我们的思路和视域。

3.进行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基本教学样式的探索 本课题研究确立了南湖小学、东林小学为重点实验学校,尝试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基本教学样式的探索。一年多的时间里,南湖小学确立了“测—导—延—写”的模式:“测”指的是教师加大预习力度,完善预习设计,课前或当堂检测发现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问题所在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导”的环节重在阅读文本,是我们平时所熟知的课文学习环节,这一环节没有限定教学的流程,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体裁或题材的不同及学生的困惑处、兴趣点展开教学,时间限定在二十分钟左右,逼迫老师们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取舍,抓住重点的,抛弃次要的,凸显简约而丰满的教学艺术。当然,教学内容的取舍要遵照两个原则,一是精彩片段要取,二是典型的写作训练点要取。“延”的环节不但指向延伸的内容,而且指向延伸内容所承载的形式,也就是说,根据“导”环节中所确定的写作训练点,延伸相同写法的片段,拓展学生写作的思路,为接下来“写”的环节做好铺垫。“写”的环节要求学生动笔表达,用所学习的写作方法表达事、物或者情感。整个教学流程以“习得”为目的,40分钟的学习时间被分割为5、20、5、10四个阶段,(当然,低年级的时间分配有所变化。)保证了学生主动思考和练习的时间。东林小学的自主课堂其基本模式是这样的:教师抛出一个主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反馈交流,补充争辩——教师评议小结。基本框架结构是:学生主体,小组合作,自主参与;教师主导,双边互动。这样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首先要求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催生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其次是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核心问题,设计要十分精准,预设要十分充分,多考虑几种可能性,随时应对课堂上出现的多种情况。同时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自主课堂,需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分析、探索、质疑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预期学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而教师需随时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间,转变成组织者、启发者、激励者,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情绪低落时,及时通过指点或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调整学习状态。

4.进行课堂教学案例的微格研究

在研究进程中,我们将研究课例进行全程录像,在小组研究活动时逐段播放视频,或提取教学流程中的重要环节,进行局部的“微”定格的(格)分析,让课题组成员及执教者在“主动参与”的背景下,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及学生表现进行“后续课堂观察”和分析,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审视课堂教学,找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对教学案例的微格研究,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更在于深化了课题组研究人员对核心概念“主动参与”的认识,产生了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也将本课题的研究向纵深处推进,使研究成为一个互逆、跟进的整体和贯通的体系。

阶段性成果:

1.探索“测—导—延—写”和“教师提问—小组学习—集体交流—评价小结”两种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基本教学样式;形成“主问题导引”“活动导学”两种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的策略(前面已有论述,这儿不再赘述)。课题组核心成员已发表相关论文15篇(见

附2)。

2.区小语课堂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突出了学生的“学”。在课题组研究课、实验课的引领之下,在全区各小学共同参与努力下,我区小语课堂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教师因学设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甚至化教为学,或启发,或激励,或评点,学生已慢慢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俨然成为一个最具活力的“学习场。”近两年,我区选手在省市的小语赛课中成绩优异,名列前茅,都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在各级各类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课的质量大幅提升,获得专家领导的一致好评。

3.实验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得到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本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展开过程,从而重建课堂。教师必须深入解读文本、准确把握学情,充分考虑教学中的多样性、可能性,以及课堂中要进行灵动智慧的理答等,这无疑是对教师的一大挑战。课题研究逼迫教师大量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如《有效教学的整体建构》《名作细读》《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等等,重新审视课堂,变革课堂,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质量。而以“学”为主的课堂唤醒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积极参与学习、亲历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自主的学习方式,并逐步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会与人合作、学会思维与表达等能力,最终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五、研究困惑、反思及下一阶段计划

1.对“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的评价,依然无法用量表来完全呈现,评价表中的质性要素无法即时判断与衡量。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但由于“语文”这一课程的特殊性,有些变化很难用肉眼观察到或马上通过测试来呈现,加上评价者的标准差异和审美差异,评价的科学性就难以保证。

上一篇:在当选市长后的就职发言范文下一篇:梦想演讲稿:我有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