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数学

2022-09-11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主要表现在对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 对问题的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能量, 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如何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 特别是有效组织小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却成了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如何有效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数学, 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五方面思考:

一、利用生活经验, 主动参与数学

课堂上将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具体事物或具体情境中, 并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联系,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积极性。例如, 教学“两位数加减法解决问题”时, 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教室里组织“商店”购物活动, 通过买卖文具的场景, 学生自主探究不同的钱数和不同的购物方式, 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 探究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如:50元钱, 买一个地球仪和一本字典够不够?一件衬衫25元, 80元钱最多能买几件?……通过把生活中常见的、学生熟悉的商品交易引到课堂中来, 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而且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有效地参与了数学学习活动。

二、创设教学情境, 主动参与数学

(一) 创设趣味情境, 变枯燥为生动。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 但是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 因此在新课教学时, 教师应注意充分利用这些内在因素, 创设趣味情境,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内驱力。例如, 在《人民币的认识》的教学中, 我创设了“人民币介绍”“商场买卖”“找朋友”等一系列情境, 学生兴趣盎然, 十分投入。特别是“商场买卖”活动, 把教室设计超市, 学生手拿“人民币”, 在优雅的音乐中, 任意买卖自己喜欢的商品。学生完整地经历了认人民币、用人民币的过程, 已经忘却了自己是在学习, 完全沉浸在买卖的乐趣中, 觉得格外开心, 同时在买卖活动中, 充分认识了人民币。

(二) 创设问题情境, 变被动为主动。

古人说: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探索, 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作为教师要适时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不断观察, 敢于提出奇思妙想;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向主动质问发展, 积极培养他们的个性。制造悬念, 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采取的一种手段。

(三) 创设交流情境, 变个体为合作。

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具有“好合群”的心理特点, 渴望在同龄人中表现, 展示自我在群体中的位置。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终归宿。离开了正确地参与方法, 只是热闹地凑在一起, 不真正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 学生就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较强的参与能力需要学生在长期的探索中不断掌握各种参与的方法, 而参与方法的掌握有待于老师的指导。因此在教学时, 可让学生觉得交流是发自内心的需要, 在交流的过程中明确怎样参与, 既满足了学生交往的需求,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又教给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方法, 提高了参与质量, 培养了主动探索的能力。

(四) 创设发散情境, 变唯一为拓展。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 教师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 而忽视学生求异思维。研究表明:在人的生活中, 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人的想象力, 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 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例如:教学“9加几”一课时,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小猴被子9个苹果回家。可口袋破了一个洞, 小猴不知道, 请小朋友们猜想一下, 小猴回到家后可能掉了几个苹果?还剩几个?问题一抛出, 学生的思维马上动了起来, 主动投入到积极地猜想、验证、操作、讨论、交流之中。有的学生说:“可能掉了1个, 还剩8个。”写出了9-1=8 (个) 的算式;也有的说:“小猴的运气好, 一个也没有掉。”写出了9-0=0 (个) 的算式……这样, 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从猜测到验证的学习过程, 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新知。

三、丰富教学活动, 主动参与数学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可以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形式组织教学, 不仅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 更能促进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融合。例如:教学“5的分与合”一课时, 我把学生带到篮球场上, 将他们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几个小球, 让每个学生投5次。学生在投篮的过程中, 我让他们思考:“投中了几个, 几个没投中?”活动过后, 学生很快的明白, 投中的与没投中的个数合起来就是5, 感受到了数学在游戏和生活中的价值。最后, 我和学生一起回到教室归纳出“一共要投5个球, 只要知道投中的个数, 就能求出没投进的个数。”这样就可以推出5可以分成几和几。让学生在课内外活动中, 做数学、用数学明白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四、创设操作平台, 主动参与数学

在教学中, 恰当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画一画、折一折、摆一摆等操作活动, 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及培养数学学习兴趣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 激发学生操作的热情。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 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 他就会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 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 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 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 不能坚持学习。因此, 要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 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老师能够较好的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 较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必然会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 创设学生操作的平台。

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个体的舞台, 是深受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 它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平台。在动手过程中, 易于引发学生兴趣, 激活他们的思维, 也有利于他们自主、独立、创造性地学习知识, 拓展他们的能力。

五、经历学习过程, 主动参与数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运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新旧知识的联系与不同。我们教师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让学生跳起来摘苹果, 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 决不直接讲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 决不提示;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计算教学中, 不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关键要经历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 探索数学计算的算理;在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时, 我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前面学的转化思想, 探索如何把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 通过二者的联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能力。

总之, 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使学生乐学;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使学生愿学;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动力, 使学生会学。乐学、愿学、会学, 促进学生更有信心, 更主动的学, 使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 达到数学教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重庆大同实验学校)

上一篇:浅谈有氧运动对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下一篇: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问题的研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