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与业绩的关系

2024-04-29

业务与业绩的关系(共6篇)

篇1:业务与业绩的关系

企业捐赠与财务业绩的关系研究

曾汝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09级财务管理专业0902班

摘要:捐赠是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重要形式,从理论上来说捐赠能实现企业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的双赢。也就意味着企业捐赠与财务业绩有着一定的关系。本文就企业捐赠与财务业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企业捐赠与财务业绩相互影响,企业应当将捐赠与自身经营相结合,实现企业业绩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关键字:企业捐赠;财务业绩;相互关系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选择以各种方式回报社会,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公益性捐赠、创办基金会及参加各种类型的公益活动等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其中,企业通过公益性捐赠的方式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中国企业家调查系(2007)公布的《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示,90%以上的中国企业都不同程度参与了公益性捐赠。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事件往往更能够催生企业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所谓“危难之时见真情”。譬如,在2008 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捐赠活动中,王老吉、蒙牛、李宁、安踏等企业几乎都在第一时间捐助千万元以上,其中王老吉的赈灾捐款更是高达1亿元。那么,在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中进行公益性捐赠的企业,市场是否对之报以掌声和鲜花?企业又会否因此进行进一步的公益性捐赠?换言之,公益性捐赠与企业财务业绩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本文拟就此问题做初步分析。

一、企业捐赠的动机与理论基础

(一)企业捐赠的动机

“企业捐赠”在西方十分盛行,是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公益行为。最初的研究认为,企业捐赠是基于一种“博爱”(Philanthropy)的观念。然而,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企业经营理念的发展,企业捐赠已经从纯公益利他性的行为逐渐转变为企业——社会互利双赢的策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00—2004 年间对“公司与社会公益”项目的研究中,将企业捐赠动机归纳为3 类:①单纯的慈善目的;②将捐赠行为视为一种增进企业经济利益的工具; ③ 追求慈善与经济利益双赢。而《中国企业家》在2005 年8 月对475 家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进行的一次调查研究中,将企业慈善捐赠动机划分为内部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两种。内部驱动力指从企业发展以及各种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进行捐赠的动机,包括高层领导的重视、企业战略规划、吸引客户等;外部驱动力指外部机构的捐赠动员及企业的从众心理,包括政府、慈善机构的捐赠动员以及其它企业捐赠的影响。

(二)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指企业的经营者为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相关的经营管理活动。产生于上世纪60 年代,是在对股东价值最大化理论的质疑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上世纪90 年代开始,缺乏理论基础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与需要实证检验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开始出现全面结合之势。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主要是第一层级相关利益者,即指企业幸存和永续经营不可或缺的人,其中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客户、供应商和政府等。股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与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并且能通过股东大会直接影响企业决策的制定,企业经营的好坏与股东的权益呈正相关关系。随着企业负债比率的提高,企业债权人所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大,他们与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日常经营自然是休戚相关的。员工与企业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企业社会责任”。当这一目标很好地达成时,员工所获得的归属感会使他们将企业目标更好地融入自己的个人目标中,为企业带来更高的财务绩效。如今是消费者导向时代,企业的所有经济利益的实现都必须以满足客户需要为前提,所以让客户满意是所有企业的核心目标;供货商作为企业生产链的上游,企业只有严格按照合同的规定承担对供货商的义务,才能保证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政府作为商业社会运行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其指定的政策法规都会对企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以企业应该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自觉履行纳税义务,免去长期发展所不必要的麻烦。

顾客通过企业捐赠对企业产生良好印象,认为企业的形象越好,产品的质量也就越有保证。捐赠提升企业声誉,企业声誉又会提升员工个人声誉,员工从企业的慈善活动中获取利益,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并且向公众传递企业财务状况良好的信号,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所在地区的政府部门,也有可能因为企业从事慈善活动,制定经济政策时向该企业倾斜。

二、企业捐赠与财务业绩的关系

(一)企业捐赠提高财务业绩 大多数支持企业捐赠的学者认为,虽然捐赠行为在短期内减少了公司的现金流量,但在长期能够对企业的财务业绩产生正向作用。1.捐赠可提升企业品牌

捐赠可以提升企业形象,促进产品销售,因此具有与广告类似的性质;企业的品牌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战略作用,而品牌的形成不仅仅是由于经济上的成功,还需要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有突出的表现从而获得良好声誉和品牌形象。在当前竞争环境下企业与社会各相关利益者联系更加紧密,影响也更加广泛和深远。实践证明,一个热心慈善公益的企业,更容易得到顾客的信任,从而增加企业产品的销量。

但是并非任何慈善捐赠行为都会对企业的竞争力提升有帮助,只有在企业的慈善行为既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又具有经济效益的时,企业的慈善行为才能与经济目标兼容。因此,企业应将捐赠纳入到企业品牌战略中,根据企业品牌的发展和文化建设,制定营销策略和方案,将企业的慈善理念和捐赠行为与业务产品有机结合。并通过新闻报刊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等新兴宣传手段,使企业的捐赠行为得到政府、民众的认可和赞誉,从而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实现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目标的兼容。2.捐赠可降低企业成本

企业的资本从广义上来看是个泛资本的范畴。泛资本由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组成。企业的价值取决于泛资本“合力”的贡献,而泛资本能否作出最大限度的贡献,取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泛资本对企业价值贡献率,从而影响到企业财务业绩和企业价值,企业社会捐赠也是社会责任的一种重要表现。例如,企业履行对人力资本的社会责任,能够激发人力资本对企业的责任感、归属感与忠诚度,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节约意识、挖掘意识、降低成本意识,从而提升绩效;企业捐赠可以赢得顾客的信任,降低营销成本;客户的信任与合作,可以增加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加快资金周转,降低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降低了财务成本,这些都提升企业的财务业绩。

3.捐赠可为企业获得市场,提高销售额

传统观点认为捐赠“只有付出,没有回报”,其实,企业应该改变这种落后观念,建立一种“公益投资”的理念。尽管慈善捐赠是以他人和社会为指向的,但是它却带有“主观为他,客观利己”的特点。慈善事业对公司来说,不仅是“爱心”的表达,更是“市场”的获取,捐赠社会公益事业就是投资“慈善市场”,可以获得来自政府、社区、员工等多方面广泛的资源,而这些资源是用平常的市场手段不可能得到的。国内外的很多研究表明,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可以提高销售额,巩固品牌地位、改进企业与政府及社区之间的关系,吸引客户和投资者、留住员工。

因此,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要认识到慈善捐赠所蕴涵的机会与价值,在行善中升华企业精神,提高经营业绩。4.捐赠可以实现节税

捐赠可以为企业带来节税上的财务受益。政府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去激励企业慈善行为,将税收政策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增值税、所得税等税种都有关于捐赠的优惠税收政策。因此,企业应该合理利用国家税收政策,通过选择不同的捐赠形式、选择不同的受让者,通过不同的捐赠机构最大程度的节税,降低捐赠成本。

(二)以前的财务业绩与企业捐赠显著相关

一般而言,当企业财务业绩较好,企业收入或现金流水平较高的情况下,企业可能通过捐赠履行社会责任。公司业绩对总捐款和现金捐款的数量和占收入比例都有显著的正的影响。税前利润是企业慈善行为的最主要决定因素。

企业慈善行为水平与企业可利用的资源(现金流)和经营业绩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当企业的现金流越多,那它参与慈善捐赠的力度也越大,反之就减少。当企业的经营业绩越好时,企业更加关注提高社会声誉和提升企业形象,因此,他们会通过参与慈善事业来树立公众心中的良好形象。

综上所述,企业捐赠与财务业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从长期来看,参与慈善捐赠符合企业的商业要求,提高了企业的财务业绩;另一方面,提高了财务业绩的企业更愿意进一步进行捐赠。因此,财务业绩与企业捐赠之间呈现正的相关关系。

三、企业捐赠与财务业绩关系研究实例-加多宝王老吉

加多宝集团是一家以香港为基地的大型专业饮料生产及销售企业。凉茶饮料“王老吉”、昆仑山天然雪山矿泉水就是加多宝旗下产品。下面我们就以加多宝王老吉为实例看看企业捐赠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

(一)加多宝王老吉捐赠行为对其财务业绩的影响

2008年5月18日晚,央视一号演播大厅举办的“爱的奉献,2008年抗震救灾募捐晚会”,加多宝集团代表阳先生手持一张硕大的红色支票,以1亿元的捐款成为国内单笔最高捐款企业,顿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亿元的巨额捐款,使广东加多宝集团“一夜成名”。捐赠不仅使加多宝王老吉的销量增加,在上海等地区,红色罐装王老吉,销量在几天内就翻了倍,在其他多个城市的终端也都出现了断货的情况;而且使加多宝王老吉的知名度也大大提升,很多人以前只知道这个牌子,但从没有喝过,而如今点名就要王老吉。

据媒体公开报道,2008年王老吉单品销售额超过百亿,2009年将超过150亿。2008年,加多宝罐装王老吉饮料销售额在中国市场全面超越罐装可口可乐,成为中国最畅销的罐装饮料。加多宝王老吉还荣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选的“2008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和“中国软饮料行业十强企业”称号,保持着凉茶市场占有量第一的行业领导位置。2009年3月,加多宝王老吉荣膺国家统计局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颁布的“连续两年全国罐装饮料市场销售额第一名”称号,成为“中国饮料第一罐”。

由此可见,捐赠对加多宝王老吉财务业绩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加多宝的财务业绩对其后续捐赠行为的影响

捐赠提高了加多宝王老吉的财务业绩,同时也提高着企业的社会声誉与品牌形象。2009年12月4日在北京举行的“2008-2009中国最受尊敬企业颁奖典礼暨论坛”,加多宝王老吉等26家企业获“中国最受尊敬企业”殊荣,加多宝王老吉成为当年中国最受尊敬企业名单中唯一一家中国饮料企业,这也是加多宝王老吉首次获得“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称号。

逐渐上升的销售额使加多宝企业看到了捐赠对其业绩的积极影响,于是更加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不断提高的社会声誉与品牌形象也要求加多宝企业继续投身于公益事业。

之后的多年间,加多宝一直持续投身于公益事业。2010年,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1亿1千万人民币;2010年,送水驰援西南旱区,共计61000箱昆仑山天然雪山矿泉水;舟曲泥石流捐款2000万;还有各种资助贫困山区和孤儿的项目。

由此又可见,其后续的捐赠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以前的财务业绩的影响,慈善捐赠已然成为加多宝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

因此,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看, 捐赠完全可以帮助企业的营运取得更佳的成效。企业应改变其财务观念,将捐赠看成是带来经济效益的良好投资,并从品牌战略的高度,综合考虑企业资源和捐赠项目, 作出最适合的捐赠决策,使得企业能达到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兼容,经济利益和社会声誉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田雪莹.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研究-基于上海企业的实证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0 [2]卢现祥,李晓敏.企业捐赠、社会责任与经济危机.经济纵横,2010;1 [3]张晓艳.企业捐赠:财务观念与品牌战略.商业现代化,2008;10 [4]任力.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9;4 [5]王燕.捐赠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研究概述.中国集体经济,2011;34 [6]陈勇.企业捐赠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财经界(学术版),2010;4

篇2:业务与业绩的关系

【摘 要】 一个普遍认识是,企业文化不同于一般文化,它有经济性,是企业实现自身经济功能的有效手段,于是,判断企业文化优劣的标准就应是经营业绩的高低。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重新认识文化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即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不存在单一的正相关关系;经营业绩不是衡量文化优劣的唯一要素;企业文化是目的与工具的统一体。

【关键词】 企业文化; 经营业绩; 目的; 工具

20世纪70年代,日本在战后的一片废墟上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国民收入直追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就生产率而言,则远远超越了美国。这令美国的管理学者十分震惊,纷纷探讨其中的原因。“麦肯锡7S管理框架”就是其中的一个研究成果,“7S管理框架”认为,任何一种高明的管理都涉及7个变量,并且必须把它们看成是相互关联的。这7个变量分别是:结构、战略、体制、人员、作风、技巧、共有的价值观。研究发现,美国企业普遍重视结构、战略、体制等硬管理要素,日本企业则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人员、作风、技巧、共有的价值观等四个软管理要素。分析表明,美国企业侧重于制度管理,日本企业则侧重于文化管理。企业文化于是兴盛起来,并迅速传入中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经久不衰的热潮。

日本企业的经营实践似乎已经表明了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相关性,然而喜欢实证研究的美国学者仍然要弄清这样的问题: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究竟有没有内在关联?若有,那是什么?

笔者认为,仅有实证研究是根本无法揭示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辩证关系的,必须辅以理论论证,因为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因素过于复杂,这些因素互相影响,通过实证研究根本无法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科特与赫斯克特的实证研究

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科特教授和詹姆斯·L·赫斯克特教授合作,在1987-1991年的四年多时间里,分四个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写成了《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肯定了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关系紧密,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重大作用。

科特、赫斯克特发现,凡是关于企业文化的著作,都要涉及一个共同的核心问题: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可是这些著作的观点并不一致,他们将这些理论观点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同时采用“理论观点与公司实际对照”的方法,分别加以验证。

(一)“强力型理论”及其验证

该理论将企业文化区分为两类:强力型企业文化和脆弱型企业文化。所谓强文化,就是一致性和牢固性都很高的企业文化。反之,一致性和牢固性都很低的企业文化,就是弱文化。该理论认为:强力型企业文化必然导致优异的企业经营业绩。

科特、赫斯克特实证分析之后发现:

1.强文化与长期经营业绩之间的确存在一种正比例关系。

2.这种比例关系十分脆弱,有10家强文化公司虽然曾经有过业绩辉煌的历史,但在1977-1988年间的经营业绩并不是很好。

3.有四家公司企业文化脆弱,却有着卓有成效的经营业绩。

(二)“策略合理型理论”及其验证

策略合理型理论认为,与企业经营业绩相关联的企业文化必须是与企业环境、企业经营策略相适应的文化,文化适应性越强,经营业绩越好;适应性越弱,经营业绩越差。

科特、赫斯克特为了验证“策略合理型理论”的正误,从原来选定的207家公司中,再挑选出22家企业进行更为深入的考察。这22家公司分成对照的两组,一组是经营业绩好的;另一组是经营业绩差的。实证研究的结果是:

1.无论经营业绩好坏,企业文化的影响都是深刻的、不容忽视的。

2.22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强弱程度基本相同,然而适应性不同,所以经营业绩就不同。

3.企业文化如果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不断演变,就会损伤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

(三)“灵活适应型理论”及其验证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企业文化必须适应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领先于其他企业,只有这样的企业文化才会在较长时期与企业经营业绩相互联系。

科特、赫斯克特进行实证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在企业经营业绩优异的公司中,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改革的例证比在企业经营业绩不佳的公司中要多得多。经营业绩优异的公司与业绩不佳的公司相比较,它们都更为积极主动地去眼观、耳听、体察以及去行动。

二、对科特、赫斯克特实证研究的分析

分析科特、赫斯克特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企业文化与短期经营业绩相关性不大,与长期经营业绩相关性较强。

第二,企业文化与长期经营业绩不存在单一的必然关系,强力型文化的企业经营可能会失败,脆弱型文化的企业也许会经营成功。

第三,企业文化应该具有行业、市场环境的适应性,否则,经营将会失败。

但是,科特、赫斯克特的实证研究也存在一系列没有解决的问题,诸如:

第一,企业文化与长期经营业绩的确存在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具体来说究竟是怎样的?

第二,经营业绩是否是判断企业文化优劣的唯一标准?

第三,具有强力型、适应型的企业文化的公司为什么并不一定经营业绩良好?某些弱型企业文化的公司业绩为何反而优异?

三、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关系的重新认识

针对科特、赫斯克特的研究结果存在的疑问,笔者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思考,用以解释人们对文化与经营业绩关系的疑惑。

(一)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不存在单一的正相关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和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企业经营行为,可能就有什么样的经营结果。然而,影响经营业绩的因素除了企业能够控制的内因之外,还有许多外部因素。单就内部因素而言,企业文化也不能代替决策是否正确,资源是否充足,技术是否先进等等因素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因此,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之间的确不存在单纯的正相关关系。这样就能解释以下问题:为什么有的企业文化优秀,但业绩却不太理想?为什么有的企业文化脆弱,但业绩良好?

(二)经营业绩不是衡量文化优劣的唯一要素

分析科特的实证研究不难发现,他把经营业绩作为衡量企业文化优劣的唯一要素,这一观点直接得自于一个传统的命题:企业的功能就是获取最大的利润。

黄静博士对此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仍然没有全面、正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黄博士认为,判断企业文化是否优秀的标准有两个:1.企业文化的有效性是判断文化优劣的首要准则;2.企业文化必须与企业环境相适应。什么是企业文化的有效性?黄博士说,文化的有效性首先表现在该文化能否促使企业经营业绩的发展,这是优秀企业文化的根本特征;其次,判断企业文化的有效性须关注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导向是否能在员工心中建立一种符合社会道德,促使社会文化进步的价值观;最后,还须评估企业文化带给消费者除物的满足外的精神和情感满足,是否为人类社会文化的进步增光添彩。

黄博士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判断文化优劣的多元标准,破除了一个迷信:经营业绩是判断文化优劣的唯一标准。然而,黄博士的多元标准的确定本身缺乏统一的视角,分别涉及了企业本位、社会本位以及消费者本位,同时,他没有对此问题展开充分的论证,仅仅点到为止。

笔者认为,判断企业文化优劣首先应该确定视角,本文确定的视角即为企业本位。也就是说,站在企业的角度进行问题的分析,而非社会的角度或者消费者的角度。因此,我们应该分析企业本身功能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基本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人的精神需要逐渐上升,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所以,企业的职能实际上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企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同时也是一个生活场所,还是社会伦理的主体。也就是说,现代企业承担着三项职能:赢利、全面满足员工的生活所需、履行社会伦理规范。

这样一来,判断企业文化优劣的标准是三个,而不是一个了,只有三个方面都取得良好效果的企业文化才能称之为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且,同样优秀的企业文化,三个指标的结构可能是不一样的。

当然,获利是企业的最基本职能,如果人们已经认识到经营业绩较差的原因的确在于企业文化的不适应,人们将会自觉地改变原有的观念和行为规范,但这种改变并不是十分敏感的,因为人的特点是:改变一种外在的行为很容易,改变思想却很难。甚至,一个极端的情景是,人们宁愿牺牲利益,甚至生命,也决不改变自己的信仰。企业不是人,但却是人的集合,是否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比如,在一个不成熟的、混乱的市场中,弄虚作假、偷税漏税、不正当竞争就能获得最大利益。果真这样做的企业,也果然赚了大钱,那么,它的企业文化是否就是优秀的?如果有这样一个企业,坚持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结果惨淡经营,或者虽然也赢利,但远远不如前一类企业,甚至被前一类企业挤垮,请问:这个企业的文化是否就是劣质的文化?

实际上,用狭隘的经营业绩来衡量企业文化的优劣,将会推导出以下无法让人接受的结论:根据利润的大小,可以给所有企业的企业文化排出明确的优劣名次。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地用狭隘的经营业绩来衡量企业文化的优劣,这是目前研究企业文化的一个最大的误区。

(三)企业文化是目的与工具的统一体

从功利主义的观点而言,企业的目的就是获得利润,企业文化则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有效工具。如果用个体的人作个比喻,其荒谬性立即显露无疑: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他的思想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等都是手段,能够挣得更多金钱的价值观是最优秀的价值观。为何企业抱持这样的观点就不觉得荒谬呢?因为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企业不是人,没有人格,在精神上不可能有所追求,也就是说,个体的人是生活在现实和意义的双重世界里,而企业则永远仅仅生存于现实的世界里,它无须意义的支撑。可是,如此一来,企业对于人而言就是一个异己的东西,一种异己的力量,强迫着人们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人可以长期忍受这种痛苦的异化吗?人的本性是追求自由的,人不能允许企业成为异己的东西。随着人的基本需求逐渐得到较高程度的满足,他们开始争取对企业的主人地位,不再心甘情愿地充当企业的奴隶。

从人本主义的观点而言。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的需要,人是主人,企业则是工具,人既然生活在双重世界里,由人组成的企业当然也生存在双重世界里。从这个角度说,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工具,同时也是企业生存的目的和归宿。企业的一切所作所为,无非就是为了实践自己认同的思想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利润对于企业,就如同食物对人类,只是简单生存的必需而已,但不是最终的意义。随着人本主义时代的到来,企业文化将会从手段演变为目的,是两者完美的统一。

纯粹把企业文化看成实现企业功利目标的手段,这样的文化很难得到员工普遍的认同,当然也就只是少数人的文化,而不是企业文化,因为当代人的自我意识正在普遍觉醒,人们不再愿意成为少数人的工具,他们要做自己的主人,所以必然不甘心完全交出自己的灵魂,而让少数人随意地加以塑造。在文化面前,人同样是主体,而不是奴隶。●

【参考文献】

篇3:业务与业绩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并对企业所有者股东负责的同时, 企业更应该追求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 企业要积极承担对员工、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 企业还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伦理道德、行业准则、职业道德、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积极投身公益事业、节约资金、保护环境等, 以实现企业、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追求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利益和长期绩效最大化。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的经济责任、企业的法律责任、企业的公益慈善责任、企业的环境责任、企业的伦理道德责任, 其中企业的经济责任是指企业应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为企业和其利益相关者带来利益,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的法律责任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不能有违法的行为;企业的公益慈善责任是指企业应积极参加社会的公益事业、慈善事业、福利事业等, 为社会的公益慈善事业做贡献;企业的环境责任是指企业应保护环境, 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不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企业的伦理道德责任是指企业平常的经营活动应符合社会道德、社会伦理的要求。

企业社会责任是经济发展的需求, 也是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协调企业与社会的关系, 对以后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最初提出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观点时, 很多人认为企业投资者设立企业的惟一目的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 企业的社会责任只是对股东负责的范畴, 因此他们赋予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遵守职业规则的条件下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随着企业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 企业的社会责任也随之变化。现阶段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只是追求其经济利益最大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可能表现在很多方面: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 例如给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质量产品保证、不对消费者进行欺诈、引导消费者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引导消费者拥有良好的消费习惯、处理消费投诉等;企业对员工负有责任, 例如企业应对员工的安全健康、住房医疗、再培训等负责, 让员工获取工资以维持员工的生存, 提供员工发展、提升的空间;企业对投资者负有责任, 例如为投资者赚取利润、保证企业健康成长发展等;企业对政府的责任, 例如按规定纳税、履行政府经济政策等;企业对社区的责任, 例如对社团和慈善事业捐赠、美化社区环境、繁荣公共事业等;对环境的责任, 例如进行环境治理、资源合理利用等。

企业社会责任强调对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客户﹑政府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虽然目前一些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存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缺乏安全生产意识、安全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员工安排工作超时﹑超量﹑恶意拖欠员工工资等一些问题, 但随着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化、在社会中形成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监督体系、企业自身承担社会责任能力的加强, 企业会完善其社会责任。

二、企业财务业绩

企业财务业绩通常被用来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情况, 指企业在一定经营期间内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业绩, 也会被用来作为衡量企业成功与否的一个概念性指标。在《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中, 财务业绩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的获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和经营增长状况。企业财务业绩的主要衡量指标可以分为两类:市场收益指标和会计指标, 其中市场收益指标主要是基于资本市场的交易数据, 着重于对股东的回报;会计指标主要基于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 反映整个公司的经营成果。

虽然市场收益指标具有企业的行业特征, 而且会受到市场整体走势的影响, 波动性较大, 但是市场收益指标是指在资本市场有效的前提下, 能够反映出企业的财务业绩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市场收益指标一般包括市场收益率、贝塔系数等等。在运用市场收益指标衡量企业的财务业绩时, 要考虑一个财务理论上的问题, 即资本市场有效性问题。在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说, 宣称资本市场充分而及时地将所有的信息反映在资产价格上。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上, 如果公司社会责任确实会对财务业绩产生影响, 那么当与公司社会责任有关的新信息传递到市场时, 一个有效的市场应立即做出反应, 股价因此迅速发生变动。

会计指标是用来衡量企业财务业绩的指标之一。与市场收益指标相比, 会计指标是站在全部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衡量企业的经济状况, 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高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而市场收益指标仅仅是站在企业债权人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经营效率。在考虑企业财务业绩时, 会使用会计指标中的每股盈余、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报酬率等等。会计指标需要运用企业的历史数据, 企业管理者选择的会计核算方法会对企业的历史数据产生影响。在使用会计指标时, 需要考虑企业的规模、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的行业特征等等。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业绩的关系

一些学者的研究都表明, 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业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而且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业绩之间互为因果关系, 彼此影响, 互相促进。一方面, 企业财务业绩较好的可以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所需的资源和经济基础, 促进企业完善其社会责任;另一方面, 用我国相关利益者业绩来衡量的社会责任表现越好, 则企业的财务业绩越好, 而且财务风险越低, 稳定性越好。下面从社会责任的几个方面来说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业绩的关系:

(一) 从企业社会责任中对员工的责任方面看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业绩的关系

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履行的越完善, 企业的财务业绩越好。在企业内部, 企业采取的有效的激励薪酬制度、平时加强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认真履行和员工签订的劳务合同等等措施, 会使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以提高, 企业的生产效率也得以提高, 进而企业的管理成本和生产成本会降低, 企业销售收入提高。这样看来, 企业履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会促进企业财务业绩的上升。在企业外部, 企业通过运用加强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对员工支付良好的薪酬福利, 可以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员工, 继而可以提高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 使得顾客对产品比较满意, 最终企业在客户中有了比较好的声誉, 提升了企业的业务处理能力。企业对员工负责, 这样优秀的人才才能从社会中被吸引并留在企业, 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也比较强。企业的员工会把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样会使得企业的财务业绩提高。

(二) 从企业社会责任中对股东的责任方面看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业绩的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的股东可能分散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企业的股东与企业的经济利益有直接联系, 满足股东的利益也是企业社会责任之一。企业对股东的责任履行的越完善, 企业的财务业绩越好。企业股东按其持有股数的多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持股比例达到一定程度, 可以称为企业的大股东, 可以参加企业的重要会议, 具有决定重大经济决策的表决权, 大股东不仅仅只关心企业的最近盈利状况, 还会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和长期经济利益。另一类是持股比例没有达到一定程度, 可以称为企业的小股东, 不能参加企业的重要会议, 在企业决定重大经济决策时没有表决权, 小股东一般只关心企业短期的收益状况、分发股利的情况。企业对不同类型的股东负责会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途径也不相同, 企业对大股东负责可以使得企业的公司治理得到改善, 企业的财务业绩得到提高, 企业的股票价格上升, 最终使得企业的价值得到提高。企业对小股东负责可以使得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更容易筹集所需要的资金, 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每股收益和资产收益率等等。

(三) 企业社会责任中对消费者的责任方面看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业绩的关系

目前, 买方市场日渐形成, 使得消费者在买卖过程中的地位得到提高, 消费者与企业之间通过产品有了联系,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企业对消费者负责, 会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当消费者认可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企业的产品销售量会增加、销售收入也会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的来源是消费者, 企业拥有消费者的数量和质量会直接对企业经济利益的大小产生影响。企业对消费者负责, 认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通过提高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 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消费者的大量购买也会降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交易成本。关注消费者的利益也会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企业品牌价值和声誉。高质量、合理价格的产品和服务会使得消费者大量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企业将会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 提高了企业的财务业绩。

(四) 企业社会责任中对社区、环境、政府的责任方面看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业绩的关系

社区、环境及政府作为企业的主要外部利益相关者, 构成了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企业对社区、环境及政府的责任履行的越完善, 企业的财务业绩越好。在社区方面, 企业可以通过增加社区的就业率促进社区的经济发展, 使得企业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关系, 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使得企业在社区获得较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及高质量的当地劳动, 社区也可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在环境方面, 企业增加对保护环境的投入, 可以避免有毒气体的排放、噪音污染、垃圾成堆, 不会使环境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因素。企业对环境负责, 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 提高员工、消费者对企业的满意程度, 降低未来企业维护环境的成本。在政府方面,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 可以使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得到国家的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政策来引导企业的行为。政可能会成为企业的重要购买者, 政府的购买行为也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振.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业绩[N].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 .

[2]梁艳.论企业社会责任[J].社科论坛, 2009 (3) .

[3]刘丽萍.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J].科技与经济, 2009 (1) .

[4]武让.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业绩[J].科学之友, 2009 (2) .

[5]张连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和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9 (4) .

篇4:业务与业绩的关系

面对这些数字——不要太惊讶

从目前基金经理的年龄分布来看,目前“60 后”的基金经理逐渐淡出,“70后”基金经理是行业的中坚,“80后”基金经理逐步被推上了战场。已公布年龄的222位基金经理的统计表明,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龄为38.2岁,“60后”占比为14.4%,“70后”基金经理占比为77.03%,“80后”基金经理占比为8.56%。“80后”基金经理将会日益增多,他们大多是分析师出身,都拥有硕士以上的学历。

目前在职的727名基金经理,平均从业年限(累积担任基金经理的时间)仅为2.74 年,约四分之一的基金经理从业年限不满一年。具体看来,最长的从业年限为13.25年,从业不满一年的人数为191人,占比高达26.27%;一年以上三年以内的为149人,占比为20.50%;两年以上五年以内的为261人,占比为35.90%;从业五年以上的有126人,占比为17.33%。基金经理从业年限普遍在1年以内的情况,多发生在中小型基金公司身上。中小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出于对薪酬、发展的多方考虑,选择跳槽的情况普遍较多,导致了不少中小型基金公司人才紧缺,出现了“一拖二”、“一拖三”的现象。

公募基金经理年轻化的主要原因是基金数量在快速的扩展,私募、保险、信托及券商资管的快速发展也扩大了对人才的需求,使得投资管理人才出现了稀缺。至2011年底,国内基金数量已达914只,在基金多通道审批放开后,基金公司在市场弱势下没有停下加快产品布局的脚步,去年新基金年度发行数量首次突破200只,达到207只,创下历年新高。私募、保险、信托及券商资管的快速发展也扩大了对人才的需求。2011年,伴随保险管理资产突破6万亿大关,保监会对中小险企筹建资产管理公司放行,一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低调开业或获批筹建,对投资人才求贤若渴。新成立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管理层与投研人员,大都来自基金公司。券商资管由于兼具公募基金运作规范和私募基金机制灵活的优势,对投研人才的需求和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加。专户取消了资产管理规模200亿的门槛,成为公募未来着力的增长点,也成为了未来公募人才竞争的重要战场。

业绩的年龄因素——“80后”尚待检验

从国内基金的数据来看,年长的“60后”和年轻的“80后”在操作上都比同类型的基金更稳健,表现为市场上涨时,涨幅稍小,在市场下跌时,下跌的幅度也稍小,需要注意的是,“80”后的投资业绩尚需时间的检验。国内的一部分研究表明基金经理年轻化对基金业绩会有负面影响。例如,李豫湘、程剑和彭聪2006年的数据在以2004年我国开放式基金为样本的研究后,发现基金经理年龄与基金业绩负相关。陈鹏2007年的研究也发现基金经理年龄对基金业绩有负面影响。

我们以公布年龄的基金经理为样本,考察“60后”和“80后”两组基金经理在不同时间段的业绩。在样本数据中,“60后”基金经理管理了22只股票型基金和6只混合基金,“80后”的基金经理仅管理了8只股票型基金和4只混合型基金(“80后”大多管理指数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基金)。从统计结果来看,年长的“60后”基金经理,操作相对稳健,表现为在市场下跌的时候跌幅较小,而市场上涨的时候涨幅也稍小。与一般感觉的“80后”的基金经理可能会操作比较激进不同,统计数据说明年轻的“80 后”也操作谨慎,在下跌市时风险控制的能力也不错,甚至好于“60后”。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由于“80后”基金经理的数据还较少,作为一个整体,结论的可信度会大打折扣,投资者更应该关注单只基金的表现。

基金经理的年龄和任职时间一定是影响基金业绩的一个因素,但是这个因素的影响力有多大,从来都存在很大的争议。投资者不能夸大,它肯定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排在它前面的甚至还有基金经理的教育背景,甚至基金经理的性别。当然投资者也不能无视,年龄的差别很可能就是能力的差别。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在考察基金一系列的量化指标后,再来考察基金经理的年龄和任职时间这一因素。

篇5:职场必看业绩与关系

谢磬也算是这家咨询公司的元老了,公司创立时间不长,她就加盟进来负责客户关系及市场推广。随着业务不断发展,公司规模逐渐扩大了,部门更加细分也更趋专业化,公司聘请了一位职业经理人出任市场总监。新总监走马上任后,对薪酬管理制度进行了大幅度改革。谢磬对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打心眼里不服气,改革又能怎么着?没想到月底薪资奖金就体现出来了,她拿的居然比以前少很多。她忿忿不平地去找总监评理,可总监却让她用业绩说话。

不少老同事适应不了新的管理方式,纷纷辞职走了。谢磬也想过另谋高就,可一直没有特别合适的,在公司呆习惯了,还是先呆着再说吧。谢磬想新总监也不能把自己怎么着,毕竟自己手里有那么多客户资源。一个月过后,新总监要推行知识管理,所有的市场资源都要统一管理,谢磬与总监争执了半天,极不情愿地把自己的资源共享出来。她对总监也心存不满,两人关系一直很僵,但她真没想到最后却要离开公司,难道仅仅是因为和上司的关系不好吗?

对此,有关人力资源专家认为,作为职场中人。业绩重要还是和上司的关系重要,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这个用业绩来证明价值的时代,好的业绩和能力当然是必备的,但与上司的“频道”一致,你的业绩才会有用武之地。虽然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但在新的“留人处”,还要面对新的上司,如果总是难以融入上司所倡导的文化及价值观,那么你的业绩就很难受到赏识。既然公司换了新的上司,谢磬就不应以元老自居,应尽快适应新上司的管理风格和新的管理方式,与上司关系搞僵对自己最终百害无利。

与上司处好关系并不是狭义的拉关系、溜须拍马,关键还是自己要有一套过硬的本事。职场是个利益共同体,处好各方面的关系非常重要,不仅是上司,还有同事。(熊必环)

篇6:业务与业绩的关系

2018年图书仓储工作业绩和技术业务总结范文

一、基本情况

我于1978年参加工作,高中毕业,1988年11月,经**市职称改革办公室考试合格,获得档案管理员初级资格证书,1995年12月,经河北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人考核委员会考试,取得文秘资料员高级工专业技术资格。1996年至今,我的工作一直保持稳定,在**市环保局负责图书仓储和资料管理工作,长期的从事资料管理和图书仓储工作经历,给了我很好的锻炼机会,丰富了我的阅历,开阔了我的眼界,并促使我不断努力学习,掌握最新的图书仓储知识,以出色地完成所担负的工作。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全局干部职工的配合下,将我局的资料管理和图书仓储工作一年推上一个新台阶,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下面,我重点就最近几年担任图书仓储工作一职期间所形成工作思路及完成的工作,做技术业务总结。

二、开展工作情况

按照领导安排,我主要职责是负责我局的资料管理和图书仓储工作,搞好相关服务。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多年来,自己能够积极参加局机关,理论学习,除此之外,我还结合自己的业务工作,阅读了有关图书仓储和档案管理方面的书籍,如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管理与实践、图书仓储物流手册等书籍。

在工作中还坚持向实践学习,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在实践中逐步丰富了自己的业务知识,提高了自身素质,为提高工作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书仓储和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工作,服务是目的,服务是前提,没有良好的服务,就失去了工作的价值和作用,因此,我始终坚持工作就是服务的观念,以大家“满意不满意”为标准,以增强服务意识和主动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实际工作中我做到忠于职守,一丝不苟,积极认真,任劳任怨,随叫随到,从不讲价钱,有多少个星期天没有休息过,连我自己都记不清了。但当我看到规范有序的工作能为大家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时,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

在履行岗位职责方面,我主要职责是负责我局的资料管理和图书仓储工作。根据上级提出的要求,我积极探索图书档案管理模式,对历年来我局所有的图书、文件档案进行重新整理、归档。对档案库房进行重新调整。完成我局1998年至XX年文书档案、实物档案、声像档案、统计报表收集归档、分类整理、编目、更换装具,输入微机、装订并编号上架工作,现正全面编研、自检工作,迎接12月中旬的评估认证。

三、取得业绩

(一)、为我局设计图书出版物的作业流程。

过去,我局在环保图书的购进和发放过程中由于在进货、出货作业方面管理欠缺,经常出现差错,我利用所学的图书仓储知识,为我局重新设计了业务流程,并绘制成图表,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了领导的好评。

(二)、协助参与了**市物流中心项目的预可研工作

由于**市国民经济连续保持着二位数的增长速度,物流业服务需求与日俱增,但是,物流业服务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此,**市决定新建物流中心项目。我利用自 己学到的图书仓储物流知识,协助交通局物流中心筹建小组进行了预可研工作。一是参与了全市现有仓储设施设备及信息化进程调查,包括库房需求情况、物流地产投资情况、新增货架货位量情况、对仓储业务实施计算机管理情况、仓储企业的信息化程度状况、条码技术的使用率等基础情况的调查。并写出了[**仓储设施设备及信息化进程的调查报告]。二是与其他同志合作完成了**市货运量需求预测。鉴于货运量的增长和gdp的增长有着深刻和直接联系,我们通过gdp的历史数据和未来预测值计算得到未来特征年涿州市货运量预测值。为准确把握**市公路货运的发展趋势,我们采用了对数回归时间序列法、强度指标法和弹性系数法三种方法,在认真分析**市历史gdp指标和货运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定性分析,最终确定各项参数,预测出未来各特征年**市货运量的发展水平。于XX年8月,完成了[**市货运量需求预测]一文,受到物流中心筹建小组的好评。

四、今后努力方向

上一篇:游五强溪水裤作文1000字下一篇:为进一步强化部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