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言语行为理论与《红楼梦》对话

2024-04-07

试论言语行为理论与《红楼梦》对话(精选8篇)

篇1:试论言语行为理论与《红楼梦》对话

试论言语行为理论与《红楼梦》对话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论 奥斯汀 红楼梦

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目前语用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它是由英国牛津学派分析哲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不断地被补充完善。但是奥斯汀本人以及赛尔等人认为言语行为论用在文学上是有冲突的,因为它们的语言是虚构的。而普特拉,菲什,以及本文都主张言语行为论可以用来分析文学作品。因为小说的世界是基于真实世界而创造的,二者并不相悖。本文尝试用言语行为论来分析《红楼梦》中的对话,证明言语行为论可以用在中文小说当中。

言语行为理论(Theory of Speech Act )是由英国牛津学派分析哲学家奥斯汀(J. L Austin )开创,由约翰·塞尔(J. Searle )、斯特劳森(Strawson , P. F.)、格莱斯(Grice , Paul H.)等人补正、完善的,从行为的角度阐述人类言语交际的一种重要理论。是研究语言使用的一个重要理论。

奥斯汀(J. L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中“以言行事”理论“着手****认为真值条件(truth conditions)是语言理解的中心”这一观点(Levinson,1983;228)。他1955年提出该理论反对逻辑证实主义的凡不能证实其真或假的陈述都是伪陈述(pseudo state-ment )、就是无意义的实证观点,指出“施为句”无真或假,但确实有意义,主张“归根到底,我们要阐述的唯一实际现象是在完整的言语环境中的完整的言语行为。“(1975;148)

1奥斯汀(J. L Austin)的初期理

(1)陈述话语和施为话语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奥斯汀理论的第一步是认为句子有两类:施为句(performa-tives)和表述句(constatives )。

如果句子并不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没有真假,说出这些句子是(或部分是)实施某种行为,称为施为句。鉴别施为句的标准是:1)主语必须是第一人称(单数);2)句子必须是肯定陈述性质;;3)动词必须是第一人称一般现在时;4)在谓语之前必须能插人hereby。而用来描述事物的句子成为表述句。

那么在《红楼梦》对话中,许多话语既陈述事情,也完成事情起到施为作用。例如第一回,贾雨村与甄士隐中秋赏月时,雨村趁酒向士隐暗示自己经济窘迫,需要资助。他在赏月时作诗一首对联一副,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士隐听了大叫:“妙哉!”接着对贾雨村的才学大加赞赏,是为陈述话语。而雨村也用一段陈述话语表达自己才学具备,只欠钱粮,因而未去赶考之实。士隐则说:“兄何不早言?愚每有此心,但每遇兄时,并未谈及。愚故未敢唐突。今既及此,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且喜明岁大比,兄宜作速人都,春开一站方不负兄之所学也。其盘费余事,弟自代为处置,亦不枉兄之谬识矣。又去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施为话语)(戚序本,第一回)。

因此贾雨村的陈述话语,不仅完成了对自己现状进行的事实陈述,而且还成功地诱使了甄士隐对他提供资助。达到施为目的。而甄士隐的`一番话,更是典型的施为话语,既实施了对贾雨村的赞赏,又完成了对他提供帮助这样的动作。

(2)陈述话语在对话中的作用

小说的叙述中大多都是陈述话语,而在《红楼梦》的对话中,陈述话语却也占了很大比重。这是因为在小说写作中,如果使用了过多的陈述话语进行叙述,会使作品显得枯燥呆板,因此用对话的方式进行叙述,相对效果就会显得活泼多了。

例如在第二回贾雨村与冷子兴酒馆偶遇时,通过两人用来下酒的闲聊,作者向读者介绍了宁国府和荣国府的基本情况。在戚评本的第二回回前批中,评者也写道:“此回亦非正文本旨,只在冷子兴一人。即冷中出热,无中生有也。其演说荣国府一篇者,盖因族大人多,若从作者笔下一一叙出,尽一二回不能得明,则成何文字!故借用冷子一人,略出其文,半使阅者心中已有一荣府隐隐在心。然后用黛玉宝钗等两三次效染,则耀然于心中眼中矣。此即书家三染法也。未写荣府正人,先写外戚。是由远及近,有小至大也。(戚序本,第二回)”

根据奥斯汀言语行为的概念,他认为陈述句的目的在于以言指事,施为句的目的在于以言行事。而他还发现有一类句子即非陈述式,也非施为式,而是强调对听话人的影响或是直接给听话人带来某种结果。(何自然,1988;137)例如“兄何不早言?”

因此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不仅施为话语可以起到完成行为的功能,陈述话语也可以完成行为,它完成了描述和陈述的行为,并且有时也帮助解释施为行为,甚至帮助达成行为目的。

2奥斯汀理论的第二阶段

在50年代,奥斯汀理论进人了其第二阶段。他改进其施为句的标准为:含施为动词的语句称为显性(explicit )施为句,不含施为动词的语句称为隐性(implicit )施为句。显而易见,所有的语句都是施为性质的。因此,所有的语句都带有“以言表意(lo-cutionary act)”“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和“以言取效(prelo-cutionary act )”三种语力(language force )。即:说X(以言表意),意及Y(以言行事),产生Z(以言取效)。这就是其语言三分说。根据这种理论,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并不是由句子或其他表达手段,而是行为。说话人通过语句,来执行言语行为,并在听话人那里产生交际效果。

(1)以言表意的行为(Locutionary Act)

按照奥斯汀的观点,以言表意行为就是使用语句来传达某种思想。在奥斯汀看来,以言表意行为与以言行事行为、以言取效行为的主要区别,在于说话者只想用以言表意行为表达某种思想,并没有意图通过这种行为使听者去做任何事情或者产生任何效果。

例如第七回宝钗跟周瑞家的聊天,对自己的病以及所服用的“冷香丸”进行了简要但不失详细的介绍,但并没有意图让周瑞家的听过后就采取什么行动或者对此要作出什么反应,只是就周瑞家的疑问进行了简要的解释。

(2)以言行事的行为(Illo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的行为指使用语句来完成某种非语言的行为,也就是使用语句来传达说话人所想达到的目的或意图。奥斯汀认为以言行事是三种语力中最重要的一种。在奥斯丁看来,以言行事的言语行为主要包括:

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

提供某些信息;

提出保证或者提出警告;

公布一个裁决或者显示一种意图;

声明句子;

任命、起诉或者提出批评;

辩认或者描述;以及诸如此类的行为。( Austin, J. L. ,1962 ; 98 )

这说明,某种行为正是在说出某个语句的同时完成的。

例如在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门子与贾雨村的一段对话:

(门子:)“老爷既荣任这一省,难道没抄一张本省的护官符来不成?(提出问题)”

(雨村:)“何为护官符?(提出问题)我竟不知。(声明)”

(门子:)“这还了得!连这个不知,怎能做得常远?(提出警告)如今凡做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贵大乡绅的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人家,不但官爵,连性命还保不成呢!所以绰号叫做护官符。方才所说的这薛家老爷,如何惹得他!这一件官司,并无难断之处,皆因都碍着情分脸面,所以如此。(回答问题,提供信息)”

(门子:)“四家皆联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俱荣。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才告打死人之薛,就系‘丰年大雪’之薛也。不单靠这三家,他的世友亲戚,在都在外者,本自不少。老爷如今拿谁去!(提供信息)”

贾雨村在这里是询问所需要得到的信息,想知道为何门子不让他立即断案,于是对此提出疑问,门子对于此问题的回答提供给了贾雨村所需的信息。是因为四大家族的势力使然。门子在以言行事时,靠表意行为表现了话语涉及的部分(reference ) 。

(雨村:)“据你这样说来,却怎么了结此案?你大约也深知这凶犯躲去的方向了。(提出问题)”

(门子:)“不瞒老爷说,不单凶犯逃躲的方向我已知道,并这拐卖之人,我也知道,死鬼买主,也深知道。待我细细说与老爷听。……(描述,提供信息)”

(雨村:)“这也是他们孽障遭遇,亦非偶然,不然这冯渊如何偏只看准了这英莲……(评论)且不要议论他,只目前这官司,如何判断好?(提出问题)”

(门子:)“老爷当年何其明,今日何翻成了个没主意的人了?小的闻道老爷补升此任,亦系贾府王府之力。此薛蟠即贾府之亲,老爷何不顺水行舟,作个整人情,将此案了结,日后也好见贾王二公的面。(显示一种意图)”

(门子:)“小人已想了一个极好主意在此。老爷明日坐堂,只管虚张声势,动文书发签拿人。元凶是自然拿不来的,原告因是自然要将薛家族中及家人拿几个来拷问。小的在暗中调停,令他们报个暴病身亡。合族及地方上共递一张保呈。老爷只说善能扶鸯请仙。堂上设了乱坛,令军民们只管来看……老爷想想此计如何?(公布一个裁决)”(戚序本,第四回)

雨村想知道怎样了结此案才比较经济合适,而且不必把他牵涉进去,因此他征求门子的意见,假借门子的意见断判此案,既达到众人的目的,又不必为此不公的判决承担责任。这里他故意把门子当成一个故人来对待,提升了门子的地位,使之敢于直言不讳地提出建议。这些都是以言行事的力量。

(3)以言取效的行为(Prelocutionary Act )

以言取效的行为指使用语句来产生或取得某种效果的行为。完成以言取效的行为,就是一个人在说出某句话时对听话者产生某种效果,不管说话者对此有意或无意。产生以言取效的效果,并不需要完成一个以言行事的行为,以言表意的行为也可以成为以言取效行为的原因。

例如第八回宝玉和黛玉在薛姨妈家吃饭,席间宝玉想要喝酒,宝玉的管教婚婕怕自己被责骂而不欲宝玉喝,并且恐吓宝玉道:“你可仔细,老爷今儿在家,提防问你的书。”宝王听了此话,心里便大不自在,慢慢的放了酒,垂了头。这就是李脸姥说出话后,对听话者宝玉的思想,行动产生的某种影响后果。而黛玉看到此情景忙说:“别扫了大家的兴。舅舅若叫你,只说姨妈留着呢。这个妈妈,你吃了酒,又拿我们来醒脾了。”李按姥要黛玉不要惯着宝玉,黛玉又说道:“我为什么助着他?也犯不着劝他。你这妈妈,也太小心了。素日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知。”(戚序本,第八回)黛玉对于李姥媛的一番讽刺立刻产生了效果,使她“又是急,又是笑”,并说道“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你这算了什么?”并且众人听了这话后,也都纷纷笑了。宝钗忍不住夸赞黛玉,薛姨妈则把宝玉楼入怀中,让他放心吃酒。黛玉的这番话也产生了使众人都放松了的效果。可见她已经完成了以言取效的行为。

言语行为论这一概念的提倡使人们认识到话语本身就是一种行动,言语行为不仅是“言有所述”,而且是“言有所为”,进而“言后有果”。(何自然,1988:135)

奥斯丁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哲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哲学家们在研究语言问题时往往只注意到语言对事物现象的陈述或描述作用,而没有注意到语言也表现了人们的一种行为,这使得人们始终以一种狭隘的眼光来看待语言的功能或作用,将语言的功能或作用始终局限在一个不适当的范围内。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纠正了人们对语言的功能或作用的认识上的这种偏见,使得人们对于语言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理解。奥斯丁的学说简要地说就是:说话同时也就是做事情。这种理论把语言同人的行为联系起来,这是奥斯丁在语言哲学领域中作出的独特贡献。

篇2:试论言语行为理论与《红楼梦》对话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 “沉默” 话语分析

〔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在分析言语交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非言语交际也是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非言语交际中的沉默现象,并且在分析的过程中涉及很多与会话运作有关的原则(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面子原则、关联原则)。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在以言行事,言语取效涉及到语用问题,因此,言语行为理论已成为当今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来源于以下假设: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其它任何表达手段,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行为。言语行为的特点是说话人通过说一句话或者若干句话来执行一个或者若干个上面列举的行为,而且,这些行为的实现还可能给听者带来某些后果。Austin认为,说任何一句话时,人们同时要完成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在语言研究中,人们几乎没有提及,也并不重视“沉默”的研究,然而据Gold-man-Eisler于1967年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日常会话中“沉默”占总会话时间的比例一般在40-50%左右。可见,“沉默”是真实语言中不可忽视的现象。本文旨在对“沉默”在会话中所起的各种作用从言语行为的角度作些初步的探讨。

一、调查方法

话语分析必须有语料作为物质基础。收集语料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通过听觉、视觉装置,像摄像机、录音机等。本分析是笔者通过对4个小时录音材料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内容包括日常生活会话。会话的录音全部由笔者记录下来,然后由外籍教师检查核对,最后由录音者对他们的录音作了核实。采用了Van Lier(1988)所建议的誊写规则:[…]表示0.25秒“沉默”,[…]表示0.5秒,[…]表示0.75秒,长于1秒的“沉默”用数字来指明。短于0.2秒的“沉默”称作“发音停顿”,用于发音换气,不属于“沉默”研究范畴。

二、“沉默”的内涵

Jaworski(1993尽为“沉默”在会话中具有交际价值,定义“沉默”为位于临界位置的言语形式,与诸如手势、面部表情、体姿等非言语交际形式有本质区别。

因此,要研究“沉默”就必须首先讨论会话,而话轮是会话结构研究的一个内容,会话被看成是“一个话轮序列,其中每个参加者是一个协作的、受规则支配的行为的互动的一部分”。

三、试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会话中的`“沉默”

话语“沉默”单独充当一个话轮即当前说话者在结束当前话轮前已选定下一个说话者,但被选者却保持“沉默”,该“沉默”便作为当前的话轮,当前说话者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为下一话轮选定对话人。社会学家(Sacks)的研究表明,正在讲话的人对会话的发展有三种控制程度。①通过点名选定下一位说话人,例如He may have better ideas②通过提问题、提请求来选定下一位说话人,由其他人自己做出抉择,例如Who would like to say something about its③完全留待其他参加会话的人自行选择,继续进行会话。这就是毗邻应对,如会话一方进行问候、提问、警告,另一方根据情况做出合适的反应。毗邻应对具有以下特征:一个应对只有一前一后的一轮发话称为始发语和应答语,它们在次序上是不能随意排列的,如问候一问候,提议一认可/拒绝,抱怨一道歉等。始发语和应答语之间有很强的“过渡关联”,该“过渡关联”赋予毗邻应对的答语很高的“结构期望值”,这样位于该处的话轮“沉默”由于关联缺省而变得意义作用非同一般,如下例:

(1)SS}; By the way (Laughing), You want「…]your presentboyfriend to be[…]your future husband?(话轮1)

S4; (0,5柳(话轮2)

S5: Maybe, you do not understand him[…]now皓轮3)

该例中话轮((1)为询问—认可l拒绝毗邻语对的始发语部分,SS选定听话者S4为下一发话者,根据话轮规则,S4应有发言权对SS的询问给予回答(肯定或否定)。该0.5秒“沉默”便构成了该始发语的应答语。根据毗邻应对的选择等级观点,认为毗邻应对中可以与始发语配对的应答语并不具有同等合适的地位,因此就存在着选择等级;在各种可能的应答语中,至少有一个是优先的,有一个是非优先的。优先的应答语是无标记的,而非优先的应答语则是有标记的。询问的优先的应答语是肯定回答。这样根据“回答优先理论”我们可以推断出例(1)中0.5秒“沉默”为拒绝回答(否定),但是为了遵守礼貌原则(Leech,1983)又不能持否定回答,因此以礼貌等级看比言语否定回答更合适、意义更深远;以言外之意来看,由于谈及的内容是搞对象的事,S4害羞难以启齿,使人感到形象、幽默、有趣。也暗含了S4对她目前的男朋友并不太满意。再如下面的例子:

(2)S2;In my opinion,ability[..]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choosing future spouse(话轮1)

S3 : (0.5柳括轮2)

S2;You[… ]do not speak.I assume[1that silence meansconsent.(话轮3)

在例((2)中,S3的“沉默”从S2的回答中可知(合作原则)她同意S2的观点,对方的能力是择偶最重要的标准。此例表明了“沉默”的同意、赞许的言语行为,其言外之力就是S3也渴望找到一个有能力的丈夫。“沉默”还可表示歉疚、谴责的言语行为,如例:

(3)S1: Can you sing for us?嗽轮1)

S2: (1秒)皓轮2)

S1 ; We can sing(…} together,防轮3)

篇3:试论言语行为理论与《红楼梦》对话

关键词:《纸牌屋》,言语行为理论,语言技巧

1.引言

美剧《纸牌屋》的播出获得了无数观众的好评,该剧精彩的人物对话更是抓住了人们的眼球。随着《纸牌屋》在中国受关注的程度提高,学者开始对该剧进行各种分析,但着重于跨文化传播和政治经济等层面,而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从现有文献来看,从语用学的合作原则的违反方面研究剧中对白的文章较多,但是从语用学角度,使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纸牌屋》语言技巧的文章是没有的。故本文运用约翰·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从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三个方面解析《纸牌屋》中男主角弗兰西斯的语言行为及言语技巧。特别是对其言外行为的分析,因为言外之意是人们日常交际表达里最主要的部分,出于礼貌或是各种原因,人们常常不是直抒其意,而是委婉表达,希望这样的分析使人们能更好的理解剧中人物,同时学习他们的语言技巧推及至我们日常的交际活动和其他文学影视的欣赏。

2.言语行为理论

英国语言哲学学家约翰·奥斯汀(J.L.Austin)认为人说话不单单只是提供信息,而且还在施某种动作。言语行为的本质是说话者借助话语传达交际目的或意图,不论我们是在向他人叙述某件事还是表达某种情感,我们所说的话语中一定传递了交际意图,包含了一定的功能。他认为,一个人在说话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通过发声和句法说出单词、短语和句子,表达的是字面意思;言外行为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表达的是言外之意或者是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也称言外之力;言后行为指某一行为意图一旦被听话人所领会而对其产生的效果或影响,即语言交际带来的后果。总之,言语行为理论坚持发说话看成是一种行为,它强调的是语境和发话者的意图以及一些语用因素。可以说言语行为是对话交流的基础,也是说话人通过话语表达意义的基本功能单位,更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基本分析单位。言语行为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理论和系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用言语行为理论解释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不失为该研究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方向。

3.言语行为理论分析《纸牌屋》中人物对话

《纸牌屋》中弗兰西斯善于使用各种语言辞令达到其目的,他的话语行为体现出高超的技巧性,本文从《纸牌屋》台词中选取两段代表性对话,用言语行为理论的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三方面进行解析,分析对话人之间的言语表达内容和技巧。从语用的角度具体分析人物之间的字面字外之意,通过词汇、句子和修辞等语言手段表现出来,同时结合语境、语用推理,非语言行为,结合起来分析,正确理解说话人的交际目的。

3.1弗朗西斯与凯瑟琳·杜兰克对话

弗兰西斯为了赶走将要被总统提名为国务卿的科恩,他找来了凯瑟琳·杜兰克(Catherine Durant),他希望拉拢到凯瑟琳,扶植她坐上国务卿之位,以此为条件帮助他实现其政治目的。以下是弗兰西斯(F)和凯瑟琳(C)的一段对话。

C:Walker just nominated Kern.

F:It's a long road to confirmation.

C:Kern is a boy scout.

F:Nobody is a boy scout,not even boy scouts.

C:What do you have?

F:Absolutely nothing.

C:Then what are we talking about?

F:Just asking the simple question,does the job interest you?

C:Why would you want Michael gone?

F:Cathy,you and I came up together.The Foreign Affairs Committee needs a Secretary we can work

with,someone who isn't afraid to stand up to Walker when he's wrong.We need you.

C:Let's just assume I am interested.

F:I do not want to assume.I want to know(《纸牌屋》).

首先第一句对话“沃克刚刚提名了科恩。”“离确认通过还早呢。”面对凯瑟琳的质问,弗兰西斯回答的言内行为是总统虽然是提名了科恩但是还没有最后确认,给予明确的说明。言外行为是国务卿职位尚未最后确定最后人选,谁都有可能当选。此话一出,可以想象它的言后行为对于凯瑟琳影响是非常积极的,它表明了他此次谈话的目的,并成功的引起了凯瑟琳的高度兴趣。

虽然是引起了凯瑟琳的兴趣,但是她也有很大的疑虑,于是第二句话她就问道“科恩可是童子军身家清白。”弗兰西斯则非常巧妙地答到“没人是真正清白的,童子军也不例外。”从言内行为来看弗兰西斯是指就算科恩是个童子军,作为一个政客他也不会是清清白白的。他的言外之意就暗含弗兰西斯可能掌握了一些关于科恩不清白的把柄。所以此句的言后行为使得凯瑟琳追问道“你有他什么把柄?”面对凯瑟琳的质疑,弗朗西斯转守为攻反问道“就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你对这份工作有没有兴趣?”这句话就是表明弗朗西斯的意图,他直指问题根源,他明白作为一名同样有野心的政治家凯瑟琳绝对是想要往高位爬,他用这样一个问句实质上是表明他有能力帮助凯瑟琳争夺国务卿一职,并且拉拢他到他的阵营里来。之后弗朗西斯更是打感情牌“凯茜,你我是‘同门’,外事委员会需要一名能够配合的国务卿,不怕站出来反驳沃克的错误,我们需要你。”这句话言内之意是说凯瑟琳和他本背景相同,现在委员会希望她能主持工作。言外之意是表达他两的渊源颇深,拉近他两的关系,拔高凯瑟琳的政治地位,恭维她,通过互相的扶持各取所需。

最后凯瑟琳表现出极大的心动说到“假设我有兴趣呢。”弗朗西斯立马斩钉截铁的回应到“我不要假设,我要最终答案。”从最初的引起兴趣,引人入胜到最后坚定的表明态度,弗朗西斯一步步的用语言技巧,迫使凯瑟琳站到同一阵线上来。于情于理,不卑不亢,虽为求人办事,但却步步为营让对方就范,弗朗西斯语言技巧可见一斑。

3.2弗朗西斯与女记者佐伊·巴恩斯对话

弗朗西斯对于总统任命唐纳德起草教育法案一事很不满意,他希望自己能亲操此事以展现其政治地位和政绩,故他将唐纳德起草的法案的草稿秘密交给他一手扶植起来的女新闻记者佐伊·巴恩斯(Zoe Barnes),希望借助新闻媒体炒热法案内容极左一事,给总统难堪并借机揽下起草法一责。以下是弗朗西斯(F)和佐伊(Z)的一段对话。

Z:We are in a very grey area ethically,legally which I'm okay with……

F:I just love this painting,don't you?We are in the same boat now,Zoe.Take care not to tip it over,I can only save one of us from drowning(《纸牌屋》).

弗朗西斯私自把法案草稿交给媒体或他人虽算不上一种违法行为,但是如果东窗事发也是会影响他本人的政治前途的,所以佐伊表明了她的态度。而弗朗西斯的回答则是十分的压迫性的。弗朗西斯开始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指向了挂在墙上的一幅画,两个人在划一条皮筏艇,问道“我很喜欢这幅画,你呢?”言内之意是引发佐伊去关注这幅画的内容。但他的言外之意可不单单是说他真心喜欢这幅画,让别人去欣赏,而是接下来他要说的“我们现在是一条船上的人了,佐伊,当心别翻船,我只能救一个。”弗朗西斯要向佐伊表明的是,他两现在的关系就和那副画上的一样,他两同划一条船,是拴在一条身上的蚂蚱。他在警告佐伊,千万要小心不要泄露秘密,不然事发之后,他也只能自保救不了她。其实整件事的破败只会对弗朗西斯产生危害,但他却现在却把这种危害转嫁到佐伊身上,在这样一种身份地位和言语上的压制下所产生的言后行为是完全符合弗朗西斯预期的,佐伊按命令发表了新闻引起了政界的一片骚乱。先扬后抑,一步一步的深入,语言先是婉转而又转向直接,震慑力的威胁,把听话者牢牢的掌握在手中。弗朗西斯政治手腕和话语力令人惊叹。

4.结语

本文节选《纸牌屋》人物对话的台词,对其中人物对话言内,言外和言后之意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弗朗西斯对语言的极致运用。要想达到我们的说话目的,说话者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说话的同时密切关注受众即听者的反应,并揣测听者的心里,并据此实施自己的言语行为,而在听别人说话时不仅要仔细听言内行为,还要透过言内行为揣摩出言外行为,推测出说话者的目的及心理,并据此做出相适应的反应,促使听话人做出符合说话者预期的言后行为。同时希望我们能以此赏析其他的影视文学作品,感受语言的魅力。

参考文献

[1]Austin,John 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1962.

[2]Grice,H.P.“Utterer’s Meaning,Sentence Meaning,and Word Meaning”[J].Foundations of Language,1969.

[3]付习涛,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J].求索,2004(6):174-177.

[4]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王秀波,丁雅敏,《红楼梦》人物王熙凤语言技巧的言语行为理论解析[J].东南传媒,2009(5),177-178.

篇4:试论言语行为理论与《红楼梦》对话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用等效翻译方法

一、引言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传媒,其社会效应是无可估量的。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特点是,外国电影纷纷抢滩登陆,受到国人的普遍欢迎。笔者认为,使得外国电影在国内受欢迎的因素中。翻译作用不容忽视的。然而,在学术领域内,由于受世俗偏见的影响,电影翻译研究却颇受冷落,翻译研究人员似乎“完全把这一领域给忽略了。”(Delabastita,Di rck.1990:99)为此,我国著名影视翻译界学者钱绍昌教授撰文指出:“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远不如文学翻译。”而这“与影视翻译的社会作用不相称。。这一现象亟应引起翻译界的注意。”(钱绍昌,2000)鉴于此,本文拟借鉴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及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上的语用等效翻译观来探讨对电影的翻译,并提出了可行的翻译策略。

二、言语行为理论

英国哲学家、语言学家约翰·兰索·奥斯汀(John Lanshaw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他认为所有的语句都带有言之所述、言之所为和言之后果三种语力(language force),即说x(以言指事),意及Y(以言行事),产生z(以言成事)。他把所有的语句分成表述句(constatives)和施为句(performatives)两大类,把含有施为动词(即施为句内的主要动词)的语句称为显性(explicit)施为句,把不含有施为动词的语句称为隐性(implicit)施为句。根据奥斯汀的这种理论,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是诸如陈述、请求、命令等行为,而并不仅仅是句子。说话者通过语句及语境执行言语行为。并在听话者那里产生出交际效果。他的言语行为理论中的关键概念是言外之意。塞尔(Searle)将其拓展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chAct Theory),并将格莱斯(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与言语行为紧密联系起来。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分为规约和非规约两种。所谓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指通过字面语力的一般推断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即依据句子的语法形式。按照语言的使用习惯立即可以推断出的用意。所谓非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则主要依靠说话双方共知的语言信息和所处的语境来推断并实施。

三、语用等效翻译观

根据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出现了翻译理论中的语用翻译模式,它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力求翻译中的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金缇认为语用关系对等才是翻译对等的基础。(金缇,1998:22)语用学所研究的不是那种存在于词语或句子自身的静态意义,而是在一定语境中体现为行为的动态意义。即语言使用者在一定的语境中赋予词语或句子的语用意义。在交际过程中,话语意思和实际意义相差甚远,语用学所研究的正是在特定’隋景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语用学理论可以帮助人们发现其言外之意,有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恰当地运用语言,化解文化矛盾,是语用学的任务之一。语用含义和言语行为是语用学中两个重要的内容。语用含义是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何自然,1989)。语用语言等效翻译要求在语言学的词汇、语法、语义不同层次上,不局限于原文的形式,只力求保存原作的内容,用译入语中最贴切、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得等效。

翻译中力求语用语言的等效,必须注意原文文本的语用用意,即言语行为理论中施事行为的用意,也就是言语的意向。语用用意有表示字面用意的明说性语用用意(explicit)和表示言下之意的暗示性语用用意(implicit)。翻译时应认真研究原文文本的暗含用意,力求使译文真实表达出作者的真正用意。翻译中社交语用的等效,要求译者既要具有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对原语和目的语社会、文化背景全面了解。又要兼顾译文不同的读者群体,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

四、电影翻译方法

电影翻译与其它文学作品翻译具有共同性,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形象思维中高超的艺术意境。但电影翻译又有区别于其它翻译的特殊性,即其译文要做到能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观众。这里介绍几种主要的电影语用等效翻译方法。

1直译法

根据彼得·纽马克,如果能取得同样的交际和语义效果,直译总是最好的。当原文的字面意思就是作者的本意,在不影响译文读者理解的情况下,可以直译。一般来说,文化差异越小,用直译法翻译其言外之意的可能性便越大。(李文革,2004:100)我们来看电影《蝙蝠侠》中的一段对话:

原文:(a comrade):Hey,Knox,I gotsomething for you(Iaughter)

Knox:What a dick!HellO,legs!

译文:(一个同事):诺克,有你的东西。(笑声)

诺克:傻蛋一个!哈罗,美腿姐姐。这里将原文的“legs”直译为“美腿姐姐”不影响观众对原文的理解。而且传达了作者的本意。也就是说在原语观众和目的与观众中产生了同样的言外行为之力,实为等效翻译。

2替代法

“任何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可以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Nida&Taber,1982)无论人们说何种语言,完全可以进行交流洇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们的经历是基本相似的。不论文化、生活水平或其他因素如何,我们都分享着语言的三大基本功能:信息性、情感性和诱导性。也就是说,语言在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内容上基本类似。例:

如美国电影Waterloo Bridge这一片名原意为“滑铁卢桥”。众所周知,1817年英国在泰晤士河上出资建造了滑铁卢桥,以此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军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如果依据英文直译成“滑铁卢桥”,乍一看,观众定会认为这是部与拿破仑打仗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看过此片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影片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轻漂亮的女演员玛拉在滑铁卢桥上结识了青年军官罗依,并成了恋人。而后,玛拉获悉罗依战死疆场。痛不欲生。为了生存沦落为妓。当罗依奇迹般地出现时,她无法面对现实,为了爱情和名

誉,她再次来到与罗依初恋的地方,丧生在车轮滚滚的滑铁卢大桥上。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中,有着许多与之相仿的神话传说。如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陕西省蓝田县一年一度的“蓝桥相会”等。而“蓝桥相会”的传说与Waterloo 8 ridge故事情节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译者把原名“滑铁卢桥”译成了“魂断蓝桥”,这样做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城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域:而且“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即刻领悟到这是部关于爱情的电影。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的意义在于它能及时有效地达到使译文与观众沟通,使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由此来吸引广大的影迷,创造译制片票房纪录的新高。仔细认真研究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这样的翻译手法会不时令人拍案称奇。

3释义法

在某些情况下,一些表达既不可直译也找不到合适的目的语来代替,只有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才能欣赏作者想表达的隐含义,这时,译者就得增加对译著的解释来填补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空缺。从而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并熟悉他们无法了解的异国文化。

英国电影《魂断蓝桥上开始,有这样一段画外音:

原文:Announcer's Voice: At eleven-fifteen this morning the Prime Minister,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r TenDowning Street, announced that Great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

译文:广播员的声音: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应该指出此例忠实地译出了原文的字面层意义。但对“唐宁街10号”这一隐含文化意象地名不作些补充说明的话,相信绝大多数中国普通观众会茫然不知其所云。其一、观众不知道这个“唐宁街10号”在什么地方?其二、他们更不知道广播员在这里特地提及这个地名有何特别的寓意?为了使电影译文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之于广大观众。译者宜对上述译文作恰如其分的解释。笔者建议作如下翻译:

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一英国首相府邸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通过增补“英国首相府邸”,观众这才真正认识到了“唐宁街10号”的“庐山真面目”。至此。“唐宁街10号”所隐含的意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观众才真正懂得具有典型地起域文化地名“唐宁街10号”的全部文化内涵。

4文化语境顺应法

翻译不仅仅是语码的转换过程,而且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顺应论强调人们顺应语言的过程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应动态地顺应文化语境才能使译入语观众或读者获得与原文观众或读者大致相同的理解和感受。如英国电影《呼啸山庄》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原文:lsabella: It's a brother's duty,dear Edgar , to introduce his sister tosome other type than fops and pale youngpoets.

Edgar: Oh, you want a dragon?

isabella: Yes, I do. With a fierymustache.

译文:依莎贝拉:这是一个哥哥的义务,亲爱的埃得加。你总不能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那些花花公子或弱不禁风的年轻诗人吧。

埃得加:哦,你该不是想嫁一个龙骑兵吧?

依莎贝拉:是的,还长着火红的大胡子。

在上述翻译中“dragon”是一个关键词。在英语语言中“dragon”作“魔鬼”解释。每当提及此词。西方人的思想意识中立刻会呈现出一只面目狰狞的魔鬼正张牙舞爪地扑向人间,由此不难看出“dragon”在西方语言文化中隐含贬义。

而在中国文化中“龙”字象征着“高贵,至高无上”等意,昔日中国人称皇帝为“真龙天子”。因此与“龙”字相关的调语绝大多数具有崇敬之意。如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祈盼着自己的子女将来有出息为“望子成龙”等。

“dragon”在东西方语言中,其文化意象的寓意是绝然相反的。简言之,它们的物象虽同。但寓意却完全相异。由此可见用“龙骑兵”来硬译“dragon”一词显然不妥当。因为当中国观众在观赏影片时忽尔听到“龙骑兵”这一词语,他们肯定即刻会联想到“他”可能是个“皇家骑兵”。但依莎贝拉的回答却又使观众对影片的阐释如坠云雾。观众不禁要问:这个堂堂正正的“皇家骑兵”怎么会是“长着火红的大胡子”呢?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只有那些三头六臂的怪物才有一张可怕的绿眉毛、红胡子嘴脸。

如此生搬硬套不仅不能处理好东西方语言文化中意象错位这一棘手问题,同时也不能传神地译出这段对白的真实含义,反而给上下文语义的贯通设置了语言障碍。因此,例中埃得加与依莎贝拉的最后一段对话不妨翻译如下:

原文:Edgar:Oh,You want a dragon?

IsabelIa:Yes,I do,With a fie rymustache。

译文:埃得加:哦,你该不是想嫁给一个野蛮人吧?

伊莎贝拉:是的,还长着火红的大胡子。

五、结语

篇5:试论言语行为理论与《红楼梦》对话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的关系

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篇分析均属于语言运用的范畴.文章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为语篇分析提供了功能解释的理论基础,并对其发展做出了贡献.

作 者:王艺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刊 名:内江科技 英文刊名:NEIJIANG KEJI 年,卷(期): 29(10) 分类号:C912 关键词:言语行为   语篇   语篇分析  

篇6:试论言语行为理论与《红楼梦》对话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奥斯汀提出言语行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即:以言指事, 以言行事, 以言成事。根据言语行为理论, 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本文通过该理论的三个方面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行为与心理, 进一步揭示言语行为理论指导下的人物对话的深层含义。

二、以言指事

Austin (1975) 把“说某种事情”的行为 (the act of saying something) 叫作完成“言有所述”。他认为, 人们的交流在多数情况下需要开口说话 (包括书面形式的讲话) 。 (梁燕华, 2013) 在这本书的第二章, 欧阳萸评论了小菲的演技, 以下是欧阳萸的话语。“你演戏劲使太大。不要使那么大劲, 含蓄一点。懂不懂含蓄?”“过犹不及, 演戏就怕‘过’。不过这也没办法, 不用拙劲就说你没有阶级感情。”这几句是欧阳萸对小菲的演技提出的建议。在他心里, 小菲的“真”接近于“俗”, 小菲夸张的演技, 对剧本的理解与表现力度都是是他欣赏不了的。这里就是以言指事, 说话人通过声音和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话语的表面意思就是说话人想表达的意思。以言指事说的就是句子的命题意思, 是指说话人的话语代表说话人的态度, 阐述说话人对一件事情的看法。

三、以言行事

Austin将言外行为分为五类:断言式、表达式、宣告式、指令式、承诺式。言外行为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 人们通过说话可以达到其想要的目的, 如传递信息、发出命令、威胁恫吓、问候致意等等。

(一) 断言式

以言行事, 在说话人表达一个命题意思的时候, 同时也在表述某种心理状态, 陈述说话人认为的某件事情。比如, 陈述, 报道, 描述, 解释说明。

在小说的第十章, 批“右”的时候, 那些被欧阳萸批评过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们一致针对欧阳萸, 给他扣上右派帽子, 这个时候方大姐说了一席话为欧阳萸解围。

“你还说什么?别人不了解你, 我还不了解你?你的小布尔乔亚意识从上海延续到现在, 怎么出生入死也没用!经历了白色恐怖、严刑拷打、大战役就以为自己百战不胜, 是无产阶级老战士了?做梦!小布尔乔亚不改造好, 就会和无产阶级离经叛道!同志, 不要以老资格共产党人自居, 批评这个, 指摘那个, 目中无人, 傲慢无礼, 以为自己多读几本书就是权威!这样的傲慢是要好好接受群众批评的!”

方大姐知道党内运动和群众运动对一个人的政治生命的影响, 在话语中她着重强调欧阳萸的“出死入生”的经历, “老资格共产党人”的身份, 让观众慢慢忽视这次批斗的主题。她知道欧阳萸宁死不屈的性格, 这时候她只有让大家认为欧阳萸只是“多读几本书”, 才能不让欧阳萸继续受批斗。方大姐这段话属于对当时情况的解释说明, 属于以言行事的断言式话语。

(二) 表达式

说话者陈述当时自己的内心感受, 这种类型的言语行为可以是表述自己的喜悦之情, 痛苦悲伤, 说话人的好恶, 这种类型就是在描述说话人的经历和感官认知。

在小说的第十二章, 两人在书房的对话, 小菲想跟欧阳萸聊天, 努力寻找话题, 但是说话途中被欧阳萸打断, 以下是两人的对话。

“艺术真神秘啊!有时一上台我就感到缪斯向我显灵了, 我有一种被附了体的感觉, 变成那个角色自己了!写作一定也是很神秘的, 缪斯来不来, 你完全没办法!”小菲说。

此时, 小菲的言语行为是表达式言语行为, 说话人使用陈述的方式表达内心世界, 试图给对方传递自己的所思所想。欧阳萸一直觉得小菲文化水平不高, 跟她没有精神上的共鸣。小菲说这些话是想让欧阳萸明白, 她对于艺术也有独到的见解。这就是说话人通过自己的话语想要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三) 宣告式

在一个特殊的语境里面, 说话人扮演一个预设的特定的角色, 从而顺理成章地实施某件事情。通常这类言语行为表现为任命, 辞职, 解雇, 命名等。以下是在小说的第十三章, 欧阳萸预感自己将会被批斗的时候, 跟父亲的一段对话。

欧阳萸说:“好的, 我很快就要做真读书的人了。”

欧阳萸他父亲说, 真读书的人是不见书的。欧阳萸说自己很快也要做真读书的人了。欧阳父子心领神会对方说话的意思, 是因为知道现在所面临的处境。文革开展之后, 家里不会再有那么多书了。书中作者写道:“没有被读进记忆的书, 就等于从来没拥有过它们。”父子俩的言外之意就在于此, 真读书的人, 即使手上没有书, 心里也会藏着书。在一种特定的社会语境中, 说话人的话语也可能暗含其他意义。

(四) 指令式

说话人说某些话让听话人去做某件事。具体表现为:要求、命令、建议等。可以是肯定形式, 也可以是否定形式。在小说的第十一章, 欧阳在家喝醉之后, 方大姐打来电话想指责欧阳萸近期的所作所为, 小菲接了电话。

“你叫他来!看看我说他也听不听!”

“叫他接!怎么成这样子了!”

以上话语表述的就是方大姐对于小菲指令式的言语行为。方大姐用“叫他来”、“叫他接”等指令式的语言, 要求小菲找欧阳萸来接电话。

(五) 承诺式

说话人向听话人对即将要发生的情况作出的承诺和保证。具体表现为:承诺、威胁、拒绝等。在小说的第十七章, 陈益群让小菲回家找欧阳萸给自己的剧本写推荐信。但是欧阳萸觉得这个剧本根本上不了台面, 拒绝了小菲的要求。以下是两人对话。“推荐这种东西?”“我跟杂志社的人还做不做朋友了?”“我不签。”欧阳萸并不想推荐自己看不上的剧本, 是担心别人质疑他的水平。他态度强硬, 立场坚定, 拒绝写推荐信。拒绝或者承诺都是以言行事中的承诺式, 拒绝小菲的要求就是承诺式的具体表现之一。以言行事是指说话的同时也是一个施为过程, 也就是说话人用自己的言语去实现自己要做的事情。人们在说话时总是有一定的意图和目的, 会借助特定的语言完成一些行为, 比如:感谢、要求、命令、允诺、批评、抗议、威胁等。在分析文学作品人物对话的过程中, 我们着重分析以言行事, 即言外行为。通过分析言外行为, 我们能观察到说话人字面意思里所隐藏的真实用意。

四、以言成事

言后行为明显发生在说话以后, 但两者相距的时间应该极短。Austin (1975) 强调言后行为是指“说某事会经常, 甚至常规地对听话人或说话人或其他人产生一定的影响, 影响他们的感情、思想或行动”, 即话语 (包括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 产生的影响或对方对话语的反应。 (梁燕华, 2013) 说话人的话语内容对听话人产生的影响, 逐渐改变听话人的心理状态, 然后影响到听话人的行为举动。在小说的第十一章, 方大姐给欧阳萸打电话, 欧阳萸以醉酒为由拒接。以下是人物对话。“让他滚, 我不要听电话, 我是个醉鬼, 来处置我吧!”“真对不起, ”小菲转向方大姐, 脸上的歉意和难看的笑容从电话线里输送过去。“太不像话!醉成这样!”方大姐盛怒爆发, “我看他这样下去, 要犯大错误!”她那边“咔嚓”一声, 话筒砸在电话座上, 砸断了谈话。欧阳萸喝醉之后, 不想理会任何人。他从乡下回来之后, 目睹百姓的现状, 对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员十分厌恶, 而方大姐正是其中一员。从个人情感上, 他对于方大姐的感情早已发生了叛变, 从震惊到恶心再到幻灭, 而方大姐却毫不知情。方大姐原以为自己在欧阳萸心目中是一直受尊敬的, 她没有想到欧阳萸的反应会突然转变, 受到欧阳萸“让他滚”的言语刺激后, 方大姐气愤到了极点, “话筒砸在电话座上”。这是听话人对说话人的话语内容作出的行为反应。

结语

《一个女人的史诗》实际是写一个女人精神上的苦难史。主人公小菲为了追求爱情, 在过程中受到很多质疑与打击。本文用言语行为理论的三个方面: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 来分析小说中的对话, 剖析人物性格。运用语言学理论来分析具体的话语, 可以帮助读者通过字面意思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 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通过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小说文学体裁, 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语言的力量如何推动情节发展, 同时也证明了该理论用于诠释小说类文学作品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梁燕华.语用与言语交际[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2]Searle J R.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3]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姜望琪.语用学—理论及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篇7:言语行为理论与交际法外语教学

关键词 言语行为理论 交际法 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言语行为理论

1955年,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J.Austin)首次提出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主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说话就是做事”(Austin,1962)。

Austin首先区分了两大类话语: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言有所述(又称表述句)的话语是可以验证的,其功能在于断言或陈述事实、描写状态、报道事态。言有所为(简称施为句)的话语都是不能验证的,但却具有实施某种行为的功能。施为句虽没有真假的区别,但却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分,必须符合某些条件即“合适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合适条件”理论是指: 成功实现言语行为所要满足的条件。奥斯汀在施为句的基础上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法:“言内行为”——以言指事;“言外行为”——以言行事;“言后行为”——以言成事。

2 交际法外语教学理论基础

交际法外语教学的先驱人物海姆斯(Dell Hymes)在1971年《论交际能力》一书中首次提出“交际能力”这一概念,认为交际能力必须考虑到应用语言的得体性,因此语言研究应注重运用规则。海姆斯所说的交际能力包含四种成分:即语法性(grammaticality);可行性(feasibility);适宜性(appropriateness);现实性(reality)。具体地讲,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话语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对应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海姆斯强调交际教学法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习者的这种“不仅能生成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并在特定的场合下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Littlewood在他的《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对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给出界定:(1)学习者必须尽量掌握语言知识;(2)学习者必须能对语言知识和要实现的交际功能做出区分;(3)学习者必须具备在一定环境下运用语言有效传递信息的能力;(4) 学习者须明白语言形式所传达的社会意义。“通过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through language)是对交际法最新的概括。学习的任务是促进交际,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学习的目的不只是学会外语,而是学会如何恰当地使用这种学会的语言。

3 言语行为理论对交际外语教学法的指导作用

3.1 言语行为理论与交际外语教学法的内在联系

交际外语教学法认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语言学习来交际并获得交际能力,即能够运用所学语言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的、得体的交际。可以看出交际教学法强调的重点是交际能力,这与言语行为中的“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的 “言内行为”与海姆斯所提出的语言能力及Littlewood所提及的高水平语言知识是同出一辙,强调语言基础对于成功实施言语行为的重要性,从而进行有效交际的重要作用。“话语能力”,“社会语言能力”(Hymes)与 《交际教学法》中的第(2)条原则是 “言内行为”与“言外行为”的有机结合;《交际教学法》中的第(3)条原则是“言外行为,和“有效传递信息”的“言后行为”的结合;“对应能力”(Hymes)是强调说话人在表达了一个言外行为之后,听话人所做出的相应反应。《交际教学法》中的第(4)条原则是指在更广的社会范围内,也不应忽视语言所产生的效果,这同时也与“言后行为”不谋而合。

3.2 言语行为理论为交际外语教学法确立了明确的目标

言语行为理论对交际能力进行了全面的阐释。这也为交际教学法明确了教学目标。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还包括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即恰当调动并使用语言的能力。而在对语言的探究方面,言语行为理论以语言效果为准绳,并以此去研究学习者在实施有效交际时,如何选择语言。言语行为理论说明了我们对语言形式的教学要紧密结合各种语言形式在实际语言场合里的使用,作为一名外语学习者,仅仅具有“语言能力”和“高水平的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交际双方必须根据说话场合,交际身份,谈论的话题及交往的社会准则、文化习俗诸因素来决定语调、语言结构及话语风格。因此外语学习者必须具有“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即“掌握语言知识这种形式实现的交际功能”及“在具体环境下运用语言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说得好”、“说得得体”。

3.3 “合适条件”对交际教学法的指导作用

言语行为理论中的“合适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 )在交际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保证交际目的的成功实现,说话者所表述的话语必须要符合其身份、话题内容及其话语产生的具体环境等一些相关条件。这不仅涉及语言表达的相关能力如词语、句式的选择,同时还涉及语言之外的其它能力。交际教学法的最终目标是指导学习者如何进行有效交际,而要保证交际的成功实施,就必须以言语行为理论的“合适条件”原则为准绳,进而避免交际中产生言不达意的现象。 交际是在不同的环境下,满足各种目的、需要而进行。塞尔在奥斯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言语行为进行划分为五种类型。 并指出言语行为的变化必须伴随着语言形式的变化。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又对言语情景(speech situation)、言语事件(speech event)和言语行为(speech act)进行了区分。并对三者做以说明,即当言语情景、言语事件及要实施的言语行为产生变化时,要达到成功交际,就要采用相应的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同样,交际离不开社会文化,也意味着不可背离“合适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交际法外语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学习者语言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莫要忘记社会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4 总结

言语行为理论与交际法外语教学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并对交际法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实际法外语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两种理论, 用言语行为理论来指导交际法外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A.P Martinich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2] Hymes D. Founda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 [M].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4.

篇8:试论言语行为理论与《红楼梦》对话

关键词:感叹句;人物语言;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

在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位居其一。其艺术水准勘称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其写作技艺上的高度,尤其是语言技巧的高度,可以说无人匹敌。作者驾驭文学语言的能力尤其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文学典型形象。目前而言,对《红楼梦》文本语言的论述早已汗牛充栋,但多集中在对人物语言的语词解析和风格层面,偶有涉足人物语言的音韵和句法,笔者以为对语用方面的探索还不是很深入。鉴于此,笔者从《红楼梦》部分章节人物语言的感叹句入手,对人物的言语行为类型进行分类,以此试图展示《红楼梦》语言风格另一侧面世界。

一、言语行为类型内涵

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后由塞尔完善。目前,语用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交际对话中,不论是那句话,在一定的环境中都在积极地实施着一种语言行为。这些语言行为包括诸多方面:祝贺、感谢、解释,以及道歉、描写、命令、疑问、断定等。不论何种言语行为,要实施这一行为必须借助于话语才能够有效地实现。由此该理论持有者提出间接言语行为与直接言语行为一对言语概念。

二、感叹句的言语行为类型剖析

语用类型中感叹句是其中的一种类型。从语气角度来看,感叹句实际上就是一种蕴含这强烈情感的句子;如果从功能的角度而言,感叹句功能最主要的是积极地进行直接地抒情。实际上这两种分法并不矛盾,只是角度上的不同而已。在《红楼梦》中有许多言语,笔者就本文命题将做如下研究和分析。

三、《红楼梦》人物语言感叹句的直接言语行为类型

直接言语行为中感叹句的直接言语行为在《红楼梦》中分类是:

(一)表示喜悦类型的感叹句

在这种类中,主要表达的是一种高兴、喜悦、愉快的情感。举例如下:

第1章的“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其中一句:那疯跛道人听了,拍掌大笑道:“解得切!解得切!”

第3章的“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有一句: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

依然在第3章中,有一句:一见他们来了,都笑迎上来道:“刚才老太太还念诵呢!可巧就来了。”

(二)表示的惊讶类型感叹句

在惊诧类中,主要表达的是震惊、诧异、惊讶等情感。举例如下:

第6章的“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有感叹句:刘姥姥道:“哎哟!可是说的了:‘侯门似海。我是个什么东西儿!他家人又不认得我,去了也是白跑。”

第6章,周瑞家的道:“我的娘!你怎么见了他倒不会说话了呢?……”

第8章的“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中,有一句:话犹未完,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

(三)表示郁愁类型的感叹句

在郁愁类型中。表达的是一种痛苦、悲哀和伤心这一类的情感。举例如下:

第10章的“金寡妇贪利权受辱,张太医论病细穷源”中,有一句:金荣的母亲听了,急的了不得,忙说道:“这都是我的嘴快,告诉了姑奶奶,求姑奶奶快别去说罢!别管他们谁是谁非……”

第12章的“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中,有一句:贾瑞听了,魂不附体,只说:“好侄儿!你只说没有我,我明日重重的谢你!”

(四)表示愤怒类型的感叹句

这一类型,所表达的是一种特别激动而不满飞情绪,情感极其愤怒。举例如下:

……金荣气黄了脸,说“反了!……我只和你主子说。”

……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人的高下不识,还说灵不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

(五)表示称赞类型的感叹句

在这一类型中,言语所表达的是一种称赞、赞许、赞叹和赞美的一种情感,且感情比较强烈。举例如下:

第7章的“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中,有这样一句:那宝玉自一见秦钟,心中便如有所失……乃自思道:“天下竟有这等的人物!……”

第5章“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有:宝玉在梦中欢喜,想道:“这个地方儿有趣!我若能在这里过一生,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管束呢。”

又如:“真真这是好书!……连饭也不想吃呢。”

上述各例同样是表达称赞的类型。

(六)表示憎恶类型的感叹句

在憎恶类中,所表达的是一种恐惧和厌恶,以及憎恶这中情感。举例如下:

举例如下:在第29章的“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多情女情重愈斟情”中,就有这样的一句:但见一个小道士滚了出来,都喝声叫:“拿,拿!打,打!”

在此句中表达的是极度厌恶、憎恶的情感。

(七)表示感慨类型的感叹句

在感慨类型中,所表达的是一种叹息和感慨的情感,且情感极其强烈。举例如下:

“……谁知这样钟鸣鼎食的人家儿,如今养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这就是一种强烈的情感[2]。

四、《红楼梦》人物语言感叹句的间接言语行为类型

《红楼梦》人物语言中的间接言语行为类型,有以下几点:

(一)表示判断类型的感叹句

断定类型就是表示一种否定或者肯定。如这样的句子:薛姨妈、李婶娘、尤氏齐笑说:“真个少有!别人不过是礼上的面情儿……”就是一种判断性的肯定。

(二)表示命令类型的感叹句

指令类型所表达的是一种催促和命令,以及请求和建议等。比如:宝玉正拿褂襟子替他揉,见喝住了众人,便命:“李贵,收书,拉马来!我去回太爷去!我们被人欺负了……

就是典型的一句。以及:一个丫头道:“快别动!那是说了给袭人留着的……”

(三)表示制止类型的感叹句

这种类型主要是表达的是一种制止,不许可。如:……拉了贾母王夫人的手不忍放,再四叮咛:“不须记挂,好生保养!如今天恩浩荡,一月许进内省视一次”……。

(四)表示反诘类型的感叹句

如在写到智能儿抿嘴笑的时候,是这样说的:

“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

这就一种反诘类型。

综上所述,参照言语行为理论观点,笔者亦将《红楼梦》人物语言中感叹句的言语行为划分为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两种类型。直接言语行为类型中归纳有喜悦、惊讶、郁愁等,间接行为类型中总结有判断、命令、反诘、阻止等。通过这些不同的言语行为类型划分,我们可以清晰地窥见文学巨著《红楼梦》展示出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元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传神的举止行为、多维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王霜梅.《红楼梦》人物语言中感叹句的言语行为类型初探[J].红楼梦学刊,2010,02:192–205.

[2]梁扬,谢仁敏.一声而两歌,一手而二牍——《红楼梦》人物语言的复调性[J].明清小说研究,2006,01:40–53.

上一篇:陈真向金岚岚同志学习的几点举措和心得体会下一篇:2011宾馆客房领班个人工作总结-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