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幼儿教师的对话的心得行为改变技术教学教育行为

2024-04-12

与幼儿教师的对话的心得行为改变技术教学教育行为(通用12篇)

篇1:与幼儿教师的对话的心得行为改变技术教学教育行为

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教师教育随笔

冯彦彬是我班的一名男生,聪明活泼又可爱。喜欢唱歌,交朋友,课堂上积极发言,下课时忙于穿梭在小朋友中间。一会儿在教室,一会儿在公共区域,跑来跑去,在开学的头几天,每天总是这样,有时不光自己跑,还要拽住小朋友衣服一起跑。这多危险呀,这么多的`孩子容易撞上,地上还是瓷砖,摔一跤多疼啊。于是下课后我常盯着他的举动,他呢?偏要与我作对似的,不听你的,自顾自跑,因此很累人。这不,今天下课后,他又故伎重犯,我顿时火冒三丈,“冯彦彬,你快进来”,我连喊二遍,他呢?没听见。我正要出去把他请进来时,看到孩子们把美术本交上来时叠放得东倒西歪,灵光一闪,有主意了,平常我常嘱咐他,想耳边风一样,今天我何不改改策略,让他没时间玩呢。主意一定,我就出去了,说:“冯彦彬,今天徐老师想请你做小老师,小朋友本子交上来时你检查一下,看看本子脚有无翘起,本子叠放得是否整齐,封面是否朝上,如果错了纠正过来。”同时我还请他的玩伴曹智辉、褚佳杨帮忙收油画棒,试下来效果还真不错,其它想学样的孩子也都变得乖乖的。

通过这一小事,我发现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做一个有心人,用多种方法来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

篇2:与幼儿教师的对话的心得行为改变技术教学教育行为

冯彦彬是我班的一名男生,聪明活泼又可爱。喜欢唱歌,交朋友,课堂上积极发言,下课时忙于穿梭在小朋友中间。一会儿在教室,一会儿在公共区域,跑来跑去,在开学的头几天,每天总是这样,有时不光自己跑,还要拽住小朋友衣服一起跑。这多危险呀,这么多的孩子容易撞上,地上还是瓷砖,摔一跤多疼啊。于是下课后我常盯着他的举动,他呢?偏要与我作对似的,不听你的,自顾自跑,因此很累人。这不,今天下课后,他又故伎重犯,我顿时火冒三丈,“冯彦彬,你快进来”,我连喊二遍,他呢?没听见。我正要出去把他请进来时,看到孩子们把美术本交上来时叠放得东倒西歪,灵光一闪,有主意了,平常我常嘱咐他,想耳边风一样,今天我何不改改策略,让他没时间玩呢。主意一定,我就出去了,说:“冯彦彬,今天徐老师想请你做小老师,小朋友本子交上来时你检查一下,看看本子脚有无翘起,本子叠放得是否整齐,封面是否朝上,如果错了纠正过来。”同时我还请他的玩伴曹智辉、褚佳杨帮忙收油画棒,试下来效果还真不错,其它想学样的孩子也都变得乖乖的。

通过这一小事,我发现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做一个有心人,用多种方法来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

篇3:研课:悄悄改变教师教学的行为

一、“研课”的形式

“研课”顾名思义, 就是围绕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情境研究的活动。它是由研课组教师 (可以是教研组, 也可以同学科老师自由组合, 一般为5~7名) 共同开展制订计划、实施教学、检查效果和改进提高的工作, 目的在于认识课堂教学中诸种因素和诸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并用取得的认识成果改进实践, 提高行为的质量和水平。结合学校实际, 创设四种“研课”形式:

“一课三轮上”:研课组确定教学内容→集体备课→第一名教师实施教学→研讨反思、修订→第二名教师实施教学→再反思修订→ 第三名教师再实施 (选择教学水平相当的三名教师上课) 。“一课三轮上”是为了更新教学理念,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打造生成性、互动性、探究性的课堂。研究时聚焦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着眼于这节课如何改进, 改后效果怎样。研究的主题是:如何整体把握三维目标?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三个转变” (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传授向重探究转变) ?

“三人上一课”:确定同一教学内容→选派三名骨干教师 (年龄不同或教学风格不同) 分别组队研讨备课→三人同时教学展示→评价反思。“三人上一课”是为了激发教师钻研教材、创新设计的激情, 让教师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这种“研课”形式实际上是同课异构, 研究时聚焦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 着眼于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 参与者从中学到了什么。研究的主题是: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是什么?

“一人一课”:备课组集体搜集资料→主备人撰写教学设计→主备人试教→组内研讨反思→修订并提出个性化设计。这种“研课”形 式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实施的“资源化 + 个性化”备课改革, 为了增强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开展了“集体备课进课堂”的活动, 即“由主备人试教, 同组教师观察研讨”的“一人一课”。研究的主题是:集体备课如何做到有效?

“一课三上”:教师个体教学设计→实施教学→组内研讨反思修订→再实施教学→专家指导、教者反思修订→再实施教学。这种“研 课”形式着眼教师教学能力的打造与磨练, 每次区级以上示范课、公开课、竞赛课都由学校组成研课组对上课老师跟踪听课, 进行研讨。

二、“研课”的策略

1.创设“对话”氛围

“研课”的过程就是围绕课堂对话的过程。保罗·弗莱雷认为: “没有了对话, 就没有了交流, 没有了交流, 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对话的目的在于探讨和揭示, 揭示参与者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想追求以及个人的教育动机;对话的基础是相互敞开, 彼此承认, 以防止“自我中心主义”, 克服过分的防御和抵制。首先, 尊重参与者相互平等的主体地位。“研课”时必须明确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不是进行评价的“评判者”和被动等待评判的“接 受者”的关系, 而是彼此平等、共同围绕课堂展开教学对话、商讨教学办法的伙伴关系, 防止做课者取悦观众, 失去自我, “观众”则吹毛求疵。其次, 对话意味着不同意见的参与。“研课”时不同意见的存在往往有助于随时纠正团队思考的偏差和错误, 只有鼓励参与者发表自己独立的观点和意见, 才能在对话过程中激发智慧、凝聚共识。因此, “研课”组织者 (特别是领导、专家) 在“研课”过程中构成平等的关系, 对话的态度具有引导和决定作用。可以说, 组织者的态度和作风决定了“研课”的整体氛围和取向。组织者必须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 避免主观臆断, 明白组织者的责任不在于拿出一个权威的意见, 而是创设“对话”的氛围, 引导参与者发现和讨论更多的教学可能和实现条件。

2.围绕研究主题

对话总是围绕共同关心的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没有共同关注焦点的交流只是一种信息沟通, 没有深入对话, 就难以有效研究。“研课”的团队是一个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需要一个“伟大事物” (帕尔默语) 来凝聚, “研课”就是参与者围绕这个“伟大事物”互动和共舞, 在互动和共舞中获得成长和进步的过程———这个“伟大事物”就是“研课”的主题。如果“研课”时主题不 集中, 讨论不深入, 参与者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对感兴趣的话题泛泛而谈, 那么对做课教师又有什么帮助呢?参与者到底可以收获多少呢?问题即主题, 困难即主题, 主题主要来源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难。“研课”的主题可以预先确定, 也可以在“研课”过程中生成其他有讨论价值的主题。笔者参与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研讨时, 确定“研课”的主题是“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 体会人物形象”, 这是写人记事类文章的共性。观课后, 总觉得教者是位优秀的有经验的骨干教师, 教学设计又是环环相扣, 精心细致, 可是教学效果就是不理想。研讨陷入了僵局。一位教师无意调侃说:“课文李时珍与弟子的对话虚假, ‘嗯, 长年累月地奔波, 在破庙过夜, 比住在家里苦多了, 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 万民得福, 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些都是作者编造的。”这位教师一语中的, 一点不错, 这篇文章对话描写虚假, 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也没有什么独到之处, 再加上四年级学生对抓住言行表现人物的写法已经有所了解, 自然不再感兴趣, 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那么这篇课文到底教给学生什么呢?“研课”的主题从预定“怎样教”转到“教什么”, 经过深入研讨, 确定了“学习景物描写在叙事和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为教学目标。

3.聚焦课堂事件和现象

在“研课”活动中, 课是什么? 它是研究教学、改进教学的载体, 是做课者和观课者共同对话交流的平台。“研课”主张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 以发展性为取向, 而不是以“鉴定评判”为取向。这样, “研课”不是得出“好课”或“坏课”的结论, 而是围绕课堂上的事件和现象, 探讨原因, 展开教学想象力, 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研课”过程提倡参与者首先提供自己在课堂上观察到的课堂事件和现象, “在课堂上, 我发现……”“在课堂上, 我注意到……”然后再围绕这些事件和现象展开对话和讨论, 商量可能的教学出路和办法。这样, “研课”的重点应聚焦于课堂上的事件和现象, 从而引导参与者认识教育故事, 理解教育行为, 探寻教育假设, 探讨新的教学可能, 提出新的教学办法。

三、“研课”的成效

为了增强“研课”的实效性, 学校加强教研组建设, 选好领头雁, 并制订教研制度, 学校教导处在学期初安排课务时做好统筹工作, 将每周二上午、周三上午、周三下午分别定为数、语、英的听课日, 每周三下午三节课后定为研讨时间。几年来, “研课”已成为学校教师的工作方式, 悄悄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使课堂教学、教师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促进教师个体发展, 更促进教师群体发展

上课是教师的个体行为, 而“研课”却是教师的群体行为, 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来解决教师身边的教学问题。而这些问题既是教学改革中的“拦路虎”, 也是教师发展的“生长点”, 教师在问题研究中领悟教学理念, 改变教学行为, 提升专业素养。实践证明:“研课”是促进教师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也促进学校整体改革

一次“研课”最少需要一个星期, 然后通过再一次的教学实践来验证提出的改进是否正确有效。可见, “研课”着眼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研课”中我们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适合学生学习的发展, 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以切合学生实际为逻辑起点,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点。同时, 各研课组在“研课”活动中提出共性的问题:如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效性,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 都是新课改中的热点问题, 学校特邀校外专家参与学校“研课”活动, 推动教学的整体改革。

篇4:研课:悄悄改变教师教学的行为

一、 “研课”的形式

“研课”顾名思义,就是围绕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情境研究的活动。它是由研课组教师(可以是教研组,也可以同学科老师自由组合,一般为5~7名)共同开展制订计划、实施教学、检查效果和改进提高的工作,目的在于认识课堂教学中诸种因素和诸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并用取得的认识成果改进实践,提高行为的质量和水平。结合学校实际,创设四种“研课”形式:

“一课三轮上”:研课组确定教学内容→集体备课→第一名教师实施教学→研讨反思、修订→第二名教师实施教学→再反思修订→第三名教师再实施(选择教学水平相当的三名教师上课)。“一课三轮上”是为了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打造生成性、互动性、探究性的课堂。研究时聚焦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眼于这节课如何改进,改后效果怎样。研究的主题是:如何整体把握三维目标?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三个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传授向重探究转变)?

“三人上一课”:确定同一教学内容→选派三名骨干教师(年龄不同或教学风格不同)分别组队研讨备课→三人同时教学展示→评价反思。“三人上一课”是为了激发教师钻研教材、创新设计的激情,让教师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这种“研课”形式实际上是同课异构,研究时聚焦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着眼于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参与者从中学到了什么。研究的主题是: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是什么?

“一人一课”:备课组集体搜集资料→主备人撰写教学设计→主备人试教→组内研讨反思→修订并提出个性化设计。这种“研课”形式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实施的“资源化+个性化”备课改革,为了增强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开展了“集体备课进课堂”的活动,即“由主备人试教,同组教师观察研讨”的“一人一课”。研究的主题是:集体备课如何做到有效?

“一课三上”:教师个体教学设计→实施教学→组内研讨反思修订→再实施教学→专家指导、教者反思修订→再实施教学。这种“研课”形式着眼教师教学能力的打造与磨练,每次区级以上示范课、公开课、竞赛课都由学校组成研课组对上课老师跟踪听课,进行研讨。

二、 “研课”的策略

1.创设“对话”氛围

“研课”的过程就是围绕课堂对话的过程。保罗·弗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对话的目的在于探讨和揭示,揭示参与者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想追求以及个人的教育动机;对话的基础是相互敞开,彼此承认,以防止“自我中心主义”,克服过分的防御和抵制。首先,尊重参与者相互平等的主体地位。“研课”时必须明确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不是进行评价的“评判者”和被动等待评判的“接受者”的关系,而是彼此平等、共同围绕课堂展开教学对话、商讨教学办法的伙伴关系,防止做课者取悦观众,失去自我,“观众”则吹毛求疵。其次,对话意味着不同意见的参与。“研课”时不同意见的存在往往有助于随时纠正团队思考的偏差和错误,只有鼓励参与者发表自己独立的观点和意见,才能在对话过程中激发智慧、凝聚共识。因此,“研课”组织者(特别是领导、专家)在“研课”过程中构成平等的关系,对话的态度具有引导和决定作用。可以说,组织者的态度和作风决定了“研课”的整体氛围和取向。组织者必须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避免主观臆断,明白组织者的责任不在于拿出一个权威的意见,而是创设“对话”的氛围,引导参与者发现和讨论更多的教学可能和实现条件。

2.围绕研究主题

对话总是围绕共同关心的主题展开深入交流,没有共同关注焦点的交流只是一种信息沟通,没有深入对话,就难以有效研究。“研课”的团队是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需要一个“伟大事物”(帕尔默语)来凝聚,“研课”就是参与者围绕这个“伟大事物”互动和共舞,在互动和共舞中获得成长和进步的过程——这个“伟大事物”就是“研课”的主题。如果“研课”时主题不集中,讨论不深入,参与者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对感兴趣的话题泛泛而谈,那么对做课教师又有什么帮助呢?参与者到底可以收获多少呢?问题即主题,困难即主题,主题主要来源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难。“研课”的主题可以预先确定,也可以在“研课”过程中生成其他有讨论价值的主题。笔者参与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研讨时,确定“研课”的主题是“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体会人物形象”,这是写人记事类文章的共性。观课后,总觉得教者是位优秀的有经验的骨干教师,教学设计又是环环相扣,精心细致,可是教学效果就是不理想。研讨陷入了僵局。一位教师无意调侃说:“课文李时珍与弟子的对话虚假,‘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些都是作者编造的。”这位教师一语中的,一点不错,这篇文章对话描写虚假,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也没有什么独到之处,再加上四年级学生对抓住言行表现人物的写法已经有所了解,自然不再感兴趣,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那么这篇课文到底教给学生什么呢?“研课”的主题从预定“怎样教”转到“教什么”,经过深入研讨,确定了“学习景物描写在叙事和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为教学目标。

3.聚焦课堂事件和现象

在“研课”活动中,课是什么?它是研究教学、改进教学的载体,是做课者和观课者共同对话交流的平台。“研课”主张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以发展性为取向,而不是以“鉴定评判”为取向。这样,“研课”不是得出“好课”或“坏课”的结论,而是围绕课堂上的事件和现象,探讨原因,展开教学想象力,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研课”过程提倡参与者首先提供自己在课堂上观察到的课堂事件和现象,“在课堂上,我发现……”“在课堂上,我注意到……”然后再围绕这些事件和现象展开对话和讨论,商量可能的教学出路和办法。这样,“研课”的重点应聚焦于课堂上的事件和现象,从而引导参与者认识教育故事,理解教育行为,探寻教育假设,探讨新的教学可能,提出新的教学办法。

三、 “研课”的成效

为了增强“研课”的实效性,学校加强教研组建设,选好领头雁,并制订教研制度,学校教导处在学期初安排课务时做好统筹工作,将每周二上午、周三上午、周三下午分别定为数、语、英的听课日,每周三下午三节课后定为研讨时间。几年来,“研课”已成为学校教师的工作方式,悄悄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教师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促进教师个体发展,更促进教师群体发展

上课是教师的个体行为,而“研课”却是教师的群体行为,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来解决教师身边的教学问题。而这些问题既是教学改革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发展的“生长点”,教师在问题研究中领悟教学理念,改变教学行为,提升专业素养。实践证明:“研课”是促进教师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也促进学校整体改革

一次“研课”最少需要一个星期,然后通过再一次的教学实践来验证提出的改进是否正确有效。可见,“研课”着眼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研课”中我们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合学生学习的发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的课堂才是有效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以切合学生实际为逻辑起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点。同时,各研课组在“研课”活动中提出共性的问题:如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效性,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都是新课改中的热点问题,学校特邀校外专家参与学校“研课”活动,推动教学的整体改革。

“研课”的重点是解决教师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能有效地唤醒教师的问题意识,激发教师的主体精神,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研课”也增强了教研组的凝聚力,改变了过去那种把听课当作任务完成的工作局面,构建了教学管理的长效机制。

篇5:与幼儿教师的对话的心得行为改变技术教学教育行为

小学校有其特殊群体和环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素质各异、心态各异,给教育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教师有必要调整教学观,提高教学质量,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近年来,合作教学的兴起为我们探求一种合理的师生关系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发展师生之间平等互利、互敬互爱的合作关系,是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基础。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仅有一方存在的教育教学是不成立的。师生之间的教学合作,是一种知识传授与发展智能基础上的关系。

首先,在知识传授关系中师生应平等与民主,师生间相互尊重、信任。教师不以权威自居,更不应该以家长作风及其专横态度强制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学生也不唯命是从,因为学生有权与教师平等地沟通思想,有权向自己的教师要求他们所希望所需要的东西,他们也有权对问题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并对教科书提出批判性意见。教师对学习成绩等各方面表现好的同学可以多加引导,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并充分发挥他们其他方面的长处,而不能对他们产生偏见或歧视。这一点从理论上讲是非常容易的,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做到的。

其次,在智能发展上,学生应自主和独立,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觉进行学习和自我教育,充分表现自己的创造才能;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发展,不必强求全体学生一致,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实现自我发展。师生教学间的平等民主,为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师生关系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应当主动地维护和发展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对传统教学体系下的教师来说,必须放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放弃教师权威的思想,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健康的发展。

(二)教师对教学目的的认识与学生个性发展

从理论上讲,教师都深刻地清楚: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然而,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却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框定在升学或就业标准的模式里。“成绩好”成了教学的唯一目的,以分数论英雄,教学中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教,不考就不学,许多学生不得不尽力压制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变成了考试的奴隶”,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以致学生知识结构畸形、个性发展狭隘乃至萎缩。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学习必须谨小慎微,不能做与考试学习无关的事,不能凭自己的个性去从事感兴趣的事。所以,大多数富有创造个性的学生,在其萌芽状态期间,就有可能被只具传统观念的教师所湮灭,在分数的标尺面前,被教师无情地判为没有出息,学生个性发展受到残忍的压制。然而,中外历史千百次地告诉我们,在传统眼光的学校里判为没出息者,日后竟出现诸如爱迪生、爱因斯坦、达尔文等科学巨人,他们极大地影响、改变和震撼着整个世界,而他们早年也都被当时的学校判为“愚不可及”、“不可教也”之类。事实证明:学生试卷上分数的高低与其日后成就的大小往往是划不上等号的。教学目的的核心应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个性心理学研究,个性是一个整体。健康的个性就是在体力与智力、知识与道德、性格与才能、理性与直觉、美的体验和美的表现等诸方面获得高度和谐发展的人。健康个性者即是自我实现者,是把个人的内部潜能作最大的实现者。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说即是自我实现、自我创造。

(三)职教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认识与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掌握分寸,努力使自己全部的教学技能多样化。尤其是职教老师,首当其冲的是教会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知识,多种方法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把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当作自觉行动,精神饱满地学习、探索和追求。学生作为主体,在多种方法的教学活动中,自觉、自主地手脑并用,多种器官协同活动、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性、独立性得以充分

篇6:与幼儿教师的对话的心得行为改变技术教学教育行为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 专家教师 新手教师 教学行为

论文摘要:研究者以初中英语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的英语课程作为观察对象,以编码体系、记号体系和等级量表为观察记录方式,从课堂师生言语互动、课堂提问、重难点训练和讲解技能、课前导入和课后小结四个方面时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专家教师的师生课堂语言结构、课堂提问策略水平、重难点训练和讲解技能、课前导入和课后小结优于新手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专家与新手的比较研究逐渐成为教师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研究者们认为,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由新手教师向专家教师的转变过程。如果能通过研究揭示出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则对新教师的培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揭示出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心理特征、教学效能感与教学监控能力、教学效能感和教学行为、策略性知识的成分与结构上存在着差异。本研究采用结构式观察方法,对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录像,再对录像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以期得到客观实证数据。

二、研究方法

(一)观察对象与内容

观察对象为英语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各3名,前者职称都为中学高级,是区内公认的优秀教师,教龄分别为16,18和;后者职称都为中学三级,教龄分别为1,1和2年。观察课程的内容为初中一年级英语第一册第二模块《Me,myparentsandmyfriends》第一单元《IcanspeakEnglish》。

(二)观察方法

1.互动分析编码表。采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编码体系(见表1)。观察和记录编码时,采用时间抽样的方法。

2.提问行为类别观察表。我们在参考国外相关文献〔5](P96-97)的基础上自编了提问行为类别观察表。该表采用记号体系的观察记录方式(见表3)。

3。重难点训练观察表。参考国内相关文献C7],结合观察课程的特点,我们自编了重难点训练观察表(见表5)。观察记录方式采用记号体系观察方法。

4.讲解技能等级评定。讲解技能等级量表Cs]cPiss)为五级量表(0一4)(见表6)0

5.课前导人和课后小结观察表。参考国内相关文献C8],结合所观察课程的特点,我们自编了课前导人和课后小结观察表(见表7)。对互动频次的观察记录采用记号体系的观察方法。

(三)观察设备和材料

设备为摄像机和DVD播放器。材料为录像课资料。三节专家和三节新手的录像课影像资料—压缩光盘6张。

(四)观察方案

第一步,对6位被观察者的课程进行摄制。第二步,对6位被观察者的录像课进行反复观察,熟悉内容。第三步,对编码的稳定性进行考察。研究者按照各项观察表格逐项进行编码后,由经过培训的教研员对部分数据进行重新编码,编码时未告知教研员研究目的。编码后,编码结果与研究者的编码结果进行Kendall’sW检验,言语互动编码为0.999、提问类型编码为0.995、重难点训练为1.000、讲解技能等级评分为0.975、课前导人和课后小结互动频次编码为1.000。编码重复信度较高,编码设计确定。第四步,对录像课影像资料进行正式编码。第五步,对数据进行统计。第六步,分析数据结果。

三、观察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师生言语互动比较

我们首先对课堂上师生言语互动的行为进行了统计,得到专家和新手教师在各项表现上的频次,并做了独立样本Mann-Whitney检验(见表2)。

表2表明,专家教师在间接影响、积极强化、(学生)被动说话、主动说话、学生语言五方面显著高于新手教师,在直接影响、消极强化、教师语言三方面显著低于新手教师。专家教师更多地通过情感交流、表扬、肯定学生和提间对学生产生的态度、情绪进行控制;而新手教师更倾向于通过讲授、指令和批评对学生产生的态度、情绪进行控制。专家教师更善于通过期望、鼓励和赞同对学生进行积极影响;而新手教师则更多地通过指令、批评,强制学生接受、服从,对学生施加消极影响。它反映出专家教师更注意接受学生情感,更注意鼓励学生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提问比较

1.各种提问行为类别比较

表3表明,在提问类型上,新手教师对“常规性问题”和“记忆性问题”的提问次数显著多于专家教师;而对“推理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的提问次数显著少于专家教师。这说明专家教师比新手教师对学生如何学习课程内容的理解更深刻,提问更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通过较多的推理性、创造性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效率高。

在挑选回答问题的方式上,新手教师在“提问后叫举手者答”的次数显著高于专家教师,在“提问后让学生齐答”和“提问后叫未举手者回答”的次数显著低于专家教师。说明专家教师更善于通过答问调动更多同学的注意、思考,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师理答方式上,新手教师在“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对学生的回答不理睬或消极批评”和“重复自己的问题或是学生的答案”的次数显著高于专家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鼓励或称赞”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次数显著低于专家教师。说明专家教师的反馈水平高,更善于掌控教学环节,使课堂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在学生回答的类型上,新手教师在“无回答”、“机械判断是否”、“认知记忆性回答”的次数上显著多于专家教师,而在“创造评价性回答”的次数上显著少于专家教师。这说明专家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训练比新手教师水平高。

在提问停顿上,新手教师对“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停顿不足3秒”和“提问后停顿过长”的次数显著高于专家教师,在“提问后适当停顿3-5秒”和“学生答不出来时耐心等待几秒”的次数上显著低于专家教师。说明专家教师的时间感更强,能更好地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2.提问空间分布比较(见表4)

由表4可知,新手教师提问的空间离散程度小,分布范围小且集中。新手教师的提问范围集中在中间两列的前排,即教师的视线较容易到达的地方,而忽略了教室两侧以及后排的学生;专家教师的提问,涉及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使更多、范围更广的学生参与到了课堂互动。

(三)重难点训练情况比较与讲解技能比较

1.重点难点训练情况比较

结果表明,专家教师在“师组练习”、“师班练习”、“生生练习”、“听”及“创I!练的总频次”5项指标上明显高于新手教师。说明专家教师在教学重、难点的训练方面好于新手教师。其原因之一是专家教师对重点、难点的把握更清楚。专家教师在上课伊始就明确地将教学的重、难点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增强了针对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吸收率。另外专家教师对如何落实重、难点的训练比新手教师认识深刻。例如,在听环节训练上两者差异十分明显。其原因是,在专家的“听”环节中有学生的跟读;而在新手的“听”环节中则没有跟读。这说明,专家教师能够有效利用“听”这种教学手段来训练学生的听力和语音能力;而新手教师只是把“听”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经步骤。由于训练认识上的差异造成训练措施和结果的差异。

2.讲解技能比较

可以看出,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除了“难度适当”一项指标无差异外,在其余6项指标上都有显著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专家教师对知识的表征清晰、对重点把握准确、深刻、讲解技巧娴熟造成的。

(四)课前导人和课后小结比较:

表7表明,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在课前导人和课后小结的时间、互动频次上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课前导人,专家教师能够在教学情景中清楚而自然地呈现出新的语言,使学生既能理解教师所呈现的语言材料的意思,又能在特定的情景中感知和理解新语言材料的使用场合,学会用英语交流。另外,专家教师课前导人的方式各不相同,说明专家教师能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灵活地导人新课;而新手教师的课前导人则显得很仓促,或者根本就没有导人环节。专家教师能够利用小结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梳理和概括,从而进一步突出本堂课的重点,加深学生的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个新手教师均没有进行课后小结。

篇7:与幼儿教师的对话的心得行为改变技术教学教育行为

1、对话,才能走进心灵

学生的心灵深处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他们渴望有一位倾听心事的老师来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忧伤。

以往,在教学中提起“师生关系”,不言而喻,老师“大”,学生“小”,学生必须听老师的话,老师说的都是对的。这种师生关系,感情的不可沟通可想而知,学生对老师只有敬畏,师生之间缺乏亲密的接触和交流。古语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仅仅把老师定位于这点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学生纯洁的心中渴望着有一位能倾听他们心声的老师,来分享他们的快乐和悲伤。千万别放弃了这种倾听的权利。试想,当你和学生共同敞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那是一种怎样的平等和信任啊!没必要绷着脸面对天真的孩子,老师与学生之间也可以有如兄弟、姐妹、朋友一样的亲情。

2.对话,是一种思维的碰撞

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而新课程要求建立一种“对话·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促使双方都进行积极思考;在这种师生关系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发生转变,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教材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经”,而是供学生学习用的“材料”,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性使用。面对课堂动态问题的挑战,许多教师都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请看特级教师支玉恒在对话教学中的创造。

3.对话,促进了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的有机联结

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一个对话的时代,深入研究对话的实质,我们发现对话是对话主体在彼此交往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发与感染的过程,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共生、相互促进的过程,是对话双方从各自的经验出发所达成的一种认知视界的融合。

4.对话,是用生命呼唤生命

篇8:对话式教学中教师的有效行为策略

根据弗莱雷的对话教育理论, 对话有两重含义, 一是以对话为手段实施教学, 二是在实施教学中贯穿对话精神, 即对话要体现民主沟通、合作互动、创造生成等原则。这就意味着教学的对话首先要追求教学的人性化。对话, 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 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 向对方敞开心扉, 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其次, 教学的对话要追求教学的创造性。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之中创造的”, 对话要实现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这样的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 以对话为手段实施教学, 追求教学的人性化, 大多数教师都很重视, 但要体现教学的创造性, 似乎还不够, 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把对话等同于简单的师生问答, 常用“是不是”“对不对”“是什么”“怎么样”提问, 如有教师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师:“从明天起”, 我要做什么?

生: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关心粮食和蔬菜;告诉每一个亲人, 我的幸福;给河、山取名字, 祝愿陌生人。

师:还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是什么?

生: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师:这么多幸福的表现, 如果分层可以分成几个层面?

生:三个层面, 对周围的人传达幸福、向陌生人传达幸福。

师:那只有两个层面啊?

生:三个层面, 自己的幸福、向亲人诉说自己的幸福、向陌生人传达幸福。

这些问题设计非常简单, 学生随口就可以答出, 表面上是对话, 实际上学生被教师牵着走, 问题谈不上启发性, 学生能构建什么知识呢?

有的教师为体现教学民主而民主, 课堂上任由学生自由发问, 学生提问五花八门, 教师随意组织学生讨论, 对学生的探究回答一味附议, 如教《孔雀东南飞》有学生问刘兰芝为什么被休?讨论探究, 有说焦母不喜欢刘兰芝的, 有说刘兰芝不生育的, 甚至有说刘兰芝可能有脚气的, 对于后者, 教师为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没有尽到匡正的责任, 竟然说他的见解很有新意。总之, 提问的泛化、教学目标的虚化、课堂民主的绝对化, 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主体地位被表相化, 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应该看到, 语文课堂的对话行为, 不仅与教学民主有关, 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关, 也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有关, 在以教师为主导为主持的课堂对话中, 教师行为的功能状况和操作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决定着对话另一方学生的学习水平。所以, 笔者以为, 教师有效行为的缺失是导致语文课堂对话低效、无效的根本原因。

对话式教学中教师的有效行为策略大致有如下几点:

1、关注、指导课前预习是有效对话的前提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解读文本的过程, 所以对话的基础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研读和思考上, 教师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进行充分自主的个性化阅读, 为学生搭建平台, 指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 学生才能更好的从多元视角深刻感受文本。如果只简单的提出预习要求, 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课文类型予以指导:如写作年代久远的, 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 教师可提前印发相关的背景资料和与之相关的同类文章, 帮助学生质疑理解;如小说戏剧等鉴赏类的, 可以给学生提供别人对此文本不同的解读, 供学生质疑借鉴, 或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采用小组课后讨论的形式, 筛选有价值的问题, 供课堂讨论;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教师也可以为学生确立研究话题, 让学生在文本中, 或课外查阅资料找自圆其说的依据 (如街亭之失谁之过) , 这样既节省课堂时间又不至于使对话肤浅, 游离于文本目标之外。

2、巧设问题是有效对话的核心

对话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因此, 一堂好的语文课也是一堂好的“问题教学课”。关于课堂提问法的研究表明:语文课堂中学生智慧技能的习得与发展与问题情景相伴而生, 随答问能力提高而优化, 以教师提问水平优劣为基准条件。质疑式的教学要求教师以备课的不变应教学的万变, 这就需要教师在研读教材, 教学设计方面着力。首先, 提问要围绕文本重难点, 找好切入点。对话教学中, 对话内容应体现为课文的具体目标, 问题的预设要避免概念化, 要抓住那些能对理解课文内容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 设问才能有利于透彻理解文本, 推动学生思维发展。其次, 提问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设计让学生想知乐说的话题。要有逻辑梯度, 难易适中, 尽量调动学生全员参与。避免太易不屑答, 太难不会答, 太泛无从答, 太硬不愿答的现象。

如上《祝福》, 有教师设计的问题是:1) 小说取名为《祝福》有什么意义?2) 祥林嫂和周围的人有怎样的矛盾冲突, 为什么?3) 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意义是什么?从内容上看, 这些问题是有教学价值的, 从逻辑上看, 联系不是很紧密, 这些问题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 学生一下子看不明白, 即使问题解决了, 学生也不能清楚地构建如何鉴赏小说的程序性知识。教师要做的是, 把这些问题进行目标的有序化、具体化的分解, 使之呈现出清晰的思维流程:1) 小说的主要矛盾表现在谁和谁冲突上?祥林嫂和鲁四老爷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引导学生概括人物形象, 整体感知主要矛盾) 2) 二人的性格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谁主宰了祥林嫂的命运? (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本情节、人物语言、动作等得出结论) 3) 周围的人对祥林嫂的态度如何, 跟祥林嫂的死有关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引导学生透过表象探究深层矛盾) 4) 小说取名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意义) 这样的提问, 层层深入, 有启发性, 显然是有效的。

3、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是有效对话的保证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 不再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 但还课堂给学生并不意味着让教师闭嘴, 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只是在人格上平等, 并不意味着在知识的占有、阅历认知方面与学生一致。作为课堂的一个元素, 教师的责任是运用其智慧撒下火种, 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促成师生与文本、师与生、生与生合作交往成功。所以, 一首别样的诗, 一首动人的歌, 一段美妙的音乐, 教师声情并茂的导入、艺术的引导, 对学生诚恳的态度, 一个赞许的眼神, 一句善意的批评等, 都可能引发学生的已有的感知, 唤起他们表达的欲望。在对话过程中, 教师自己不但要善于聆听学生不同的声音, 予以中肯的评价, 也要教会学生做尊重他人的聆听者, 在合作生成中共享彼此独特的感受, 体验敞开心扉交流的快乐。

4、调控对话场面, 引发思维碰撞, 使对话走向深入

对话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能在紧凑而富有节奏中安排学生学习, 也要在对话中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适时的引导和矫正讨论过程, 补充信息, 激化矛盾使讨论深入。在对话教学中, 课堂失控常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说着说着就跑题了, 二是说着说着就卡壳了。对跑题现象, 教师要认真聆听判断学生发言, 评价时及时予以巧妙的引导或制止, 使学生走出思维的误区, 要放得开, 收得拢。对于卡壳, 教师要判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是学生心理明确, 表达困难, 还是学生思维终止?针对前者, 教师可用“你的意思是……”这样探寻的语气可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 引出学生要表达的内容;针对后者, 教师可以用追问质疑、设置悖论、为学生提供思维材料等策略使之重新介入对话。偶尔的课堂意外事件也可能导致课堂失控, 如在一节公开课上, 有位老师上《篱笆那边》, 老师引导学生读后, 想知道大家对诗的整体感知如何, 问:“你觉的这诗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当其他学生都在思考时, 一个男生大声说:“看不懂, 想吃草莓, 自己买两斤得了。”看来这位同学根本就不懂诗歌可以用意象表情达意。几乎所有的人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这位老师面露尴尬, 但很快调整了情绪, 微笑着问这位同学:“你爱你的妈妈吗?”很奇怪的问题, 那些笑的、窃窃私语的学生一下子静了下来, 生答:“当然爱。”师问:“你会跟她说我爱你吗?”生说:“太肉麻了说不出口。”师问:“那么你怎么让妈妈知道你爱她呢?”生说:“节日送花给她。”师说:“你看, 你用送花来表达你的爱, 花就是诗歌所讲的一种意象, 花背后的含义就是爱, 在这首诗中, 作者想摘草莓但篱笆隔着, 草莓、篱笆就是两个意象, 那么, 这两个意象有什么含义呢?”该生恍然大悟, 其他学生大约觉得有意思, 不知不觉也融入讨论中。在对话教学中, 这样的事情随时都会发生, 处理课堂突发事件, 需要教师有宽广的胸怀, 足够的耐心, 更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智慧, 掌握一定的教学艺术。

篇9:与幼儿教师的对话的心得行为改变技术教学教育行为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应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参与对话,学生方能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秀语言,享受审美情趣。同时对话式教学也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召唤,新课标的要求。

阅读中的对话教学,教师应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合理谋划布局,正确处理好教师的教学行为,尤其是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等观念。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之间互动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我们应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多鼓励、启发、鞭策他们,让他们保持开放的心态,敞开心扉,迸射出智慧的火花,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注重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多肯定、赞许学生的见解。只有真的相信学生,不低估他们的能力,自己不再是课题的主宰,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营造了健康、愉悦的学习氛围,强化了民主参与的主动学习习惯。同时教师的地位也实现了真正的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顾问和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也是受教育者。

二、注重過程,确立正确的结论与过程的关系

传统阅读教学忽视过程,关注的是可以转化为分数的结论,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这样的阅读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失去了学生知识意义的构建过程,是与对话教学的原则背道而驰的。现代教学要求我们在对话中实现学习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发展文本。在对话中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在过程中感悟、提炼、凝结知识,在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中思想得到提高,思维得到训练,知识得到整合和运用。从而使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解决了学会学习的问题,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养成习惯。这是对话过程中才能实现的。至于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去体悟,面对各种不同的感悟、理解,我们也不要强行统一,最好鼓励学生通过对话,继续深入进行探究。

三、重视知识的生成,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使用的预设教学模式,新课程倡导生成的教学模式。作为对话教学应该是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对话中出现的即兴生成的话题,我们应敏锐地捕捉,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设的目标。阅读对话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我们应不惜为卓有成效的对话付出大量的教学时间。

总之,对话教学是阅读教学中最有效、最吻合新课程理念,最能调动师生情感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放得开、收得拢,学习的知识就能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对话中思想实现交流,智慧发生碰撞,心灵达到契合,意义得到建构,人得到发展而且受益终身。

篇10:沟通之学习心得及行为改变

俗语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及阅人无数”,这种所得完全是建立在自己与他人沟通交流基础上的,这句话表明,沟通与交流,每时每刻都在与每个人相伴。而有效的沟通,则可以取信他人,可以减少误会,更可以使自己少遭受伤害而感到愉悦。通过郑确教授三天来“沟通与谈判”的精彩讲授,我更是深深理解了沟通的要领及真谛。郑确教授在教学中告诉我们,沟通的关键在于对两大平台的把控,一是自己,二是他人。通过学习我认为,有效沟通的实质,其实就是激发他人对自己的接受,从而建立起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即指创造一个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相信、从相信到共赢的通道。因此有效沟通能够成功拓展个人关系网络,能够通过轻松愉快的交流来减少因误解造成的压力,更能够促进自己与他人的身体健康,携手共创幸福人生。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与他人有效沟通呢?本人认为,其一,沟通的基础首先应从成功审视自我入手,所谓“人贵自知之明”,这需要从“知、情、意”三个方面入手。如果一个人不能客观全面认识自我,那么他必定会失去客观全面认识他人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情感体验上连自己都难以悦纳,那么他对别人就很难去主动接纳,也不太容易被他人接纳;如果一个人缺乏在行为上成功控制自我的意识,那么他在引导他人行为的时候也一定会经常乱掉章法。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这三者入手,先行修炼自己,不断自省、不断超越,练好内功、面对他人。其二,沟通的关键,在于能够读懂他人并让他人感知到你的善意而愿意与你作深入的交往、合作。因此首先要准确表达出自己与他人交流的意愿和态度,其次要学会洞察他人的言行举止准确判断他人的内心世界,最后要找寻与他人是否能够继续沟通与交流的切入点并作友情提示。其中,洞察他人的言行举止最为重要,有“听、看、闻、触”等途径,因为它可以让你更准确地掌握他人的脾性、需求、态度和潜能等等,从而使你在沟通取舍上能够找寻到更为有效的突破口。

郑确教授同时告诉我们,沟通中最为常见的问题有:犯了错误自己常常还不知道,得理往往不饶人,说话不注意对象、场合、时间等等,这让我感悟颇深。比如,我经常在家向儿子说的一句话就是“怎么教你多少遍了还不会”,烦躁的表现很显著,而每次看到的都是儿子忧郁、害怕的眼神,真是又气又急。而学习“沟通”理论后,我懂得了儿子也有他的思维、方法和尊严,他应该拥有我的肯定和有效鼓励,于是我刻意去修正自己,即便他的行为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我也努力从中找出闪亮点加以赞许,然后用征询的口吻提示他或许还有更好的方法、途径使自己做得更好。不知不觉中,我感受到了儿子明显的进步,一是更会思考了,二是动手能力更强了,三是学习也进步了,四是与家人的关系更亲密了。再比如,作为单位的办公室主任,经常要与公司领导和各个部门打交道,我有时候显现出的就是我行素,导致即使我的提议是正确的往往也要好事多磨才让人接受。而学习“沟通”理论后,我开始学会换位思考,而且将别人拒绝我提议的各种可能性都尽可能地罗列出来,并开始运用所学的“感觉、感受、发现”这一完美法则,然后再去与他们交流,这样我发现他们反而越来越容易接纳我的想法、建议了,相互间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这就是学习“沟通”理论后我的一些行为改变,的确让我受益匪浅。

篇11:关于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课业负担的有关规定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推动我镇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此问题所作的一系列规定,现就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管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工作重申并提出如下规定:

1、实行统一课时制度。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市教育局关于课程管理的有关规定,各学科课节的设置根据2005年3月市教研中心下发的《威海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方案的通知》的规定,严格按照《方案》要求,科学合理地安排各年级的学科课时,保证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任何年级、任何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挪用其他学科的时间,不得私自占用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以及其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学校的统一调整,教师不得挪用或私自不上。

2、切实加强学生作息时间管理。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小学生每日在校活动时间不得超过7小时。全镇小学统一执行上午8:00上课的作息时间规定(另外教师的上午上班时间仍为7:30)。原则上,学生上午到校时间不得早于7:30,考虑到季节特点,以及本镇干部职工上下班时间规律,学生可于上午7:00以后进校,7:00之前学校大门要实行封闭管理。各科任教师、班主任非特殊情况(特殊情况需报学校批准)不得强迫学生提前到校;晚上放学后20分钟内静校,任何集体、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超限时间留学生。

3、严格执行作业制度。教师应本着“精讲精练”、“优质高效”的原则,认真钻研教材,认真精选问题,不得布置无效作业,不得布置大量抄写作业,严禁以增加作业争时间的做法,严禁采取以作业惩罚学生的手段。严格控制学生的书面家庭作业,提倡布置活动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

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作业,三年级课外作业时间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课外作业时间不超过35分钟,五年级控制在40分钟以内,除语文、数学、英语外,其他学科不得布置课外作业。若学生未完成家庭作业,说明理由,教师应允许,家长可以自行决定拒做过重过深的作业。各任课教师可将当天作业写在黑板右上角,供其他教师参考、监督,班主任教师有责任做好协调工作;凡学生的作业教师都要详细批阅并认真进行讲解。另外,学校教导处还要不定时地抽查学生,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对作业较多的学科,要责令重新布置。

4、严格考试管理。除语文、数学、英语外,其他学科不得组织考试。小学每学期只举行期中、期末两次全镇范围内的综合考试,单元测试由教师根据教学进度自行安排。禁止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用考试分数给学生排队,学生的学习评定实行等级制,鼓励性评语,各类练习、测试均以等级制与学生见面,不排名次。

5、保证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每天在校室外活动总量不少于1小时。早上:早到的学生在教室里进行自由晨读,教师可以进教室进行个别阅读辅导,但不允许进行集体辅导或者上课。中午:学生自由活动,任何教师不得布置午间作业,教师可以在办公室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一次辅导的学生不得超过3人。课外活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参加音乐、体育、美术特长小组的学生每个课外活动都要按照既定的计划由相关教师统一组织进行,其余的学生由学校统一搭配进行写字兴趣小组、阅读兴趣小组以及运算素养兴趣小组活动。为提高活动效果,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些竞赛活动或者德育活动,例如:限时作文比赛、写字比赛、运算比赛、英语听力会话比赛、综合能力竞赛等。

6、坚持将德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珍爱生命教育、责任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法,并且可以提高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在快乐中体味学习的真谛,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全体教师要关注、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并教育学生,学习是其主要任务,适当的学业负担是其健康成长的基础,勤奋刻苦学习是其人格形成的必备条件。

各学校必须做好本规定的宣传和落实工作,要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实时监控,自查自纠,对违反规定的教师及时进行批评教育或处理。镇初级中学每学期都将对本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对违反本规定的,一经发现或投诉、举报经核实的,将进行通报批评,责令整改,并按照师德考核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施,由镇初级中学负责解释。

篇12:与幼儿教师的对话的心得行为改变技术教学教育行为

金海港小学 2011-3-25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得体会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你受益终生。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懂得其重要性,有不少人不注意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认为长大了懂事了习惯就会自然形成。果真如此吗?就不见有人上了大学还不会自己做饭?有人因小时的小偷小摸的恶习,发展到后来的抢劫杀人?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少年儿童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中更应抓好孩子的养成教育。以下是我在实行养成教育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1、在控制孩子少看电视方面,我的做法是:在她很想看的时候让她心安理得地去看,不要让孩子一边看一边觉得有负疚感;但平时我从不看电视,家里其他人也尽量少开电视。家长自己在看电视上做到节制,以身作则,用行动产生说服力,而不是用语言。这样效果很好,女儿基本每天很自觉的看半小时就关电视,不用我的督促。

2、在做家务中学会生存。懂事的孩子是做家务培养出来的,孩子不愿意做也要做,大人进一步孩子就退一步,你代替他做得越多孩子就得到的越少。我认识到这点有点晚,不过现在正努力弥补。我设计了一个行为习惯奖励卡,女儿每独立完成一件事,就得到一朵红花,集够10个可以换我的奖品。首先从衣食住行开始,女儿坚持的还不错。

3、在阅读中学会求知,要每天拿出半小时的时间来阅读。在女儿还很小的时候,我就用读唐诗哄她睡觉,到现在女儿能独立阅读,她的阅读习惯已经养成,阅读效果也渐渐显露出来, 背东西速度较快,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强。刚开始可以选择孩子喜欢的书,大一点的时候,大人可以引导他读你期望他读的书。

4、在讲礼貌中学会做人。这一点我觉得家长在人际交往中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跟父母、邻居打招呼起,到坐公交车给别人让座等等。当孩子有好的行

为时,要及时肯定,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与人交往,长大之后就很容易融入社会。

5、注重亲子沟通。每天在回家的路上,吃饭的时候我都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时间长了,孩子发生什么事情都会和我说一说。不过当孩子和你交流时,不能因为他犯了错误而大发雷霆,这样你就堵塞了孩子向你敞开心扉的路。教育可以再找适当的时机。

6、家长的情绪很重要。孩子受了伤,家长对待伤害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对待伤害的态度,不要过于紧张,否则孩子也会很紧张。家长心态平和有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对待挫折,独立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越深入学习如何教育孩子,越觉得做家长真的不容易,同时也感到自己能力的不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的心得体会,希望能与所有的家长交流学习,共同进步,把教育孩子变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

养成教育的心得体会

根据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养成教育应该是低年级思品课教 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低年级思品课教学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抓好“一言一行”的养成教育,即学好每一课,让学生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良好行为,以逐步形成习惯,内化为素质。下面笔者就低年级思品课教学中如何进行“一言一行”养成教育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读懂课文,学习“一言一行”

低年级儿童思想单纯,知识贫乏,可塑性很强。他们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处在直观、具体的水平上;他们的道德情感具有较强的直觉性,是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的;他们的道德行为多半是在教师的要求或效仿教师的情况下实现的。低年级课文正是注意了这些特征,以图为主,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寓“一言一行”的 养成教育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中。但低年级儿童识字少,阅读能力低,教学中,教者更应该充分运用直观形象的教材,灵活的教法,诱发情感,帮助学生看懂图意,读懂课文,认认真真地学习文中规范的“一言一行”。

一般说来,低年级思品课课文都很短,甚至只有一两句话,怎么办?我的体会是:将课文的重要环节编成 朗朗上口的儿歌,指导朗读记忆。还可采用讨论、提问、讲故事、放录音、演幻灯等形式,使道理通过生动的形象,进入学生的脑海。比如上《爱护课桌椅》一课,老师先让学生看童话小电影《桌椅的悄悄话》,学生听到桌椅真挚的语言,看到色彩艳丽的画面,再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读课文:“课桌椅,天天伴我来学习。不弄 脏,不损坏,我们爱护课桌椅”。这样学生较深刻地知道了课桌椅是公共财物,是陪伴学习的好伙伴,要爱护 课桌椅。学生课上懂得了道理,课后就能做到不在桌面上乱写乱画乱刻,坐在椅子上,不翘椅腿,不摇晃。又如教《学会礼貌用语》,师生同唱《礼貌歌》揭题,出示幻灯学儿歌,重点指导学习礼貌用语:“你好!再见!”并组织学生课堂表演加以练习。

思品教材第一至四册都是彩色胶印。这些生动有趣的卡通形象,易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用活插图,让学生去模仿,学习图中人物的言行,是强化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如教第三册《尊敬长辈 》时,要求学生仔细看图,说说小华早晨起床后对长辈是怎样说的?吃水果、看电视时对爸爸、奶奶是怎样说 的,怎样做的?教育学生学习小华尊敬长辈的“一言一行”。又如教《课间活动守秩序》一课,这一课的插图是由小朋友玩滑梯、跳长绳、玩老鹰捉小鸡、拍皮球四幅小图构成的一幅双页满图。为了充分发挥这幅图对学 生课间活动时“言、行”的指导作用,教学时,可采用贴图的方法,先贴出底图,上面有校门、操场、大树、滑梯,然后依次贴出小朋友玩滑梯、跳长绳、玩老鹰捉小鸡和拍皮球四幅图,逐一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观察和理解图意。这样做,学生的认识就在具体形象之中得到了提高,懂得了其中的道理。课后,学生在玩跳绳、扔沙包、拍皮球、老鹰抓小鸡等游戏时,都能有良好的“一言一行”,做到守秩序、守规则,心中想着别人。

二、创设情境,训练“一言一行”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情爱憎的好恶态度,是伴随道德认识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内心体验,它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和推动作用。教学中创设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又能结合所学“一言一行”,进行养成性的模仿练习。

电教设境。运用电教手段,可发挥其声像之长,再现学生生活中的某些意境,从而在意境中训练自己的言行举止。如教第一册《我们爱国旗》一课时,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国旗以后,播放一段全校师生在操场上隆重举行升旗仪式的录像,要求学生重点观察老师、同学们的一举一动。然后再放一次录像,要求全班学生一起参加升国旗。此时此刻,学生都能像录像中的老师、大哥哥、大姐姐那样,立正站好,向国旗行注目礼或队礼,还有的学生嘴里自豪地唱起了国歌,爱国主义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表演设境。让学生当堂表演,不仅仅是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让所学“言行”在操作表演中得到练习。如上《不打扰别人》,在教练习1第一幅图时,我让学生 先闭上眼睛,随着我的描述,想象来到大家都熟悉的居民小区,人们都在睡午觉。这时两个学生扮图中的学生,突然喊叫起来,由于不知内情,全班学生为之一惊,随之有学生举手抗议:“老师,他们这样做太不像话了,吵得居民们睡不好午觉”。那么应该怎样做呢?在学生有感而发以后,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角色 练习“爸爸在收看新闻联播节目时„„”、“当我走进老师办公室时„„”同学们都能做到低声说话,轻轻走 路:静悄悄,不打扰。

仿图设境。小学生喜欢模仿,善于模仿。因此在教学中,仿照课文插图训练学生的言行,效果是明显的。如教《对人热情有礼貌》一课练习,我让学生轮流上台照图练习,向别人借东西应该怎样说,怎样做?碰掉了别人的东西应该怎么办?踢球把人家撞倒了怎么办?别人道歉怎么办?这样,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变成了一个个小节目。这样做,学生看得见,听得见,学得来,对养成良好的言行具有强化作用。

三、引导实践,规范“一言一行” 道德行为实践,是学生由知到行的桥梁,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伸延和拓展,对于加深道德认识,提高行为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较好地达到知和行的统一。

结合课堂教学,教者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从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巩固教学效果,以便逐步养成习惯。

1.与学校、班级教育的中心工作相联系,引导实践,规范言行。如教《尊敬老师》,结合教师节举行《教师颂》主题班会,号召学生向教师献爱心。又如教了《遵守课堂纪律》、《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认真做好作业》等课文后,要求学生严格执行学校规定的学生上课学习行为规范,做到“一个标准”,即上课发言要立正,声音响亮,清楚,普通话标准;“两个一致”,即上下课礼整齐一 致,课上坐姿一致;“三个整齐”,即课本、文具盒摆放整齐,举手姿势整齐、读书时手、书的摆放姿势整齐 ;“三个一”,即看书写字时手距笔尖一寸,胸距桌一拳,眼距书本一尺。

2.与社会活动相联系,引导实践,规范言行。如市政府号召全市人民行动起来,为灾区人民献爱心。教者可在认真教学《心中有他人》一课后,动员学生节省零花钱,为灾区小朋友献上一本书、一支笔、一个书包„„,开展手拉手、心 连心活动;

3.与家庭教育相联系,引导实践,规范言行。如教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课后,向学生提出几条具体的生活自理的基本要求:如自己穿衣、洗脸、洗脚,自己系鞋带,自己洗手帕、洗袜子,自己铺床、叠被子等等。定期在班上进行洗手帕、系鞋带、叠衣服比赛,评比劳动小能手,努力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养成良好的习惯对我们自身是很有好处的,但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人并不是单纯地受理性支配,还要受自己思维和行为惯性的制约。所以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需要克服这些惯性作用,如何来克服这些惯性呢?

首先要认识你要养成的良好习惯的意义。清楚你一旦养成这个习惯后,对你将意味着什么,这样会激起你欲养成该习惯的强烈的愿望。一旦有了这种强烈的愿望,你就可以把这些意义和愿望都写下来,贴在自己经常看到的地方以提醒自己。

其次要制定习惯养成计划。这个计划要有足够的长度,要想在三天两天就养成一个好习惯是很不现实的,一般至少要订三周以上的计划,计划要随身携带,用以督促自己的行动。每天要求自己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按着计划重复某一行为,若做到了就在计划上画个记号,体会一下完成任务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这其中定时和定点对养成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要为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创造有利的条件。如果你想养成运动的习惯,就要为自己创造易于运动的条件,如:平时要穿运动装、运动鞋,并把运动器械放在自己伸手可及的地方,这样行动起来比较方便,自然容易养成习惯。同理若要养成复习的习惯,你也需要为复习提供方便,比如在书桌上只摆放当天的笔记,不摆放书和其它杂物,并把最需要复习的科目的笔记摆在最上面。你也可以把要复习的内容做个便条放在兜里随时翻看。

第四要进行自我赏罚。实行赏罚时要做到罚得及时,奖得适当。若自己没有做到按计划行动就要对自己实行双倍任务量的惩罚,一旦自己坚持了三天或者五天(总之你自认为值得奖励时),就要满足一下自己的愿望作为对自己耐力的奖赏。以上都属于自我控制法(内控法),此外你也可以采取环境或者他人控制法(外控法)。比如你可以将自己要养成的习惯及其期限公布于众,这样无形中就会对自己产生一个欲兑现诺言的压力,使你不能松懈,自然有利于你形成习惯。另外还可以经常和那些具有良好习惯的同学为伍,不断向他们学习,这样你就会受到他们身上的好习惯的影响,慢慢地自己也就养成了这种好习惯。总之,养成良好习惯对人生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每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都会为你开拓一方精神的疆土,把你带到一个崭新的境地,你渴望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吗?那么就不妨按上述方法试一试吧。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心得体会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因此,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教给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不仅是要让他们明理,而且要重在导行,引导学生从尊师爱幼、乐于助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勤俭节约等做起,要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做人,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学边做,达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优秀品质。今天我们认真学习了市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我心颇动,久久不能平静,乱谈几句心得体会,请同流指导„„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

我们知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人生!”习惯的力量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习惯一旦形成之后,没有十倍百倍力量,很难加以改变。许多人的习惯,终其身也无法改变。

方案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只是为了学生成才,更重要是为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义上说成人更为重要。” 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习惯养成之后看上去如自然,但是养成的过程却并不是自然的。我们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个良好的习惯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我们以前的教育重视认知、忽视行为,很多时候有些假、大、空,导致学生总讲大道理,言行不一。其实学生时期是养成好习惯的黄金时期,为此,国家在深化教育体质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指出,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年龄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更是明确提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四项主要任务之一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还提出,对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 多年来学校只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课堂上的满堂灌代替了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社会“两张皮”,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脱节,致使学生道德水平有所下降。生活上,睡懒觉、不叠被子、抽烟喝酒、攀木折花、随地乱扔垃圾;物质上,穿名牌、搞攀比、高消费等,思想空虚,意志脆弱。所有这些都是中学生超越其自身角色和实际能力的表现。一些家长平时不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教师找家长理论时家长经常说:“树大自然直”,并不符合自然的规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有些人确实在长大成人之后变“直”了,改掉了幼时的某些恶习,但是这要经过多少痛苦的磨练,碰了多少次钉子之后的结果,决不是“自然”的。现在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有种流行的偏向是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把德育也紧紧看作是有关知识传授的过程。德育却是离不开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但是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实际上离不开行为习惯的养成。现代教育的长处是学科各有分工,而我们教育的任务正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都各有分工,任务是很明确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长,特别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实际上这只能渗透而且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

学生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每一位教师、家长都能掌握的教育艺术。从多角度总结丰富的经验,使我们得到更深刻的规律性认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呢?

我认为:“所谓习惯就是稳定、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它分为动作型习惯、智慧型习惯和思维型习惯,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在培养习惯方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要讲求科学。要有针对性地注重个体差异,制定培养习惯的计划,设置培养习惯的恰当方式,一个一个地来,在一个时期可以培养一方面,如一年两年,一个学期两个学期,一个月两个月,重点培养一个习惯,由易而难、循序渐进。

二是要讲点道理。由自己的人生体验给孩子讲道理,以大组、小组的讨论方式探究式学习,围绕习惯做主题。

三是榜样示范。可以给孩子找优秀的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他们,为他们指点方向和迷津,更好地利于习惯的形成。我们现在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四是加强教师身教。在学校里,教师每天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便被无形的大,以为教师讲的、做的都是对的。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理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人格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全体教师要以身作则,凡要求学深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这无声的语言,事最有说服力的,他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五是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的育人作用。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诸方面的配合,才能奏效。我们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做到学校、家庭、社会敬爱哦于的同步性。

六是加强检查评比工作。学校建立健全值周检查和班级评比考核制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监督、检查、记载,对全校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检查评比并定期通报、讲评,增大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七是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教育功能。一个班级班风的好坏,集体意识的强弱,道德水准的高低,对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极大。班级集体如果形成一种高尚的道德风貌,较高的思想境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学生在这个集体中就会受到强烈的感染,无形的鞭策和制约,必然会培养出团结互助、关心他人、严肃认真、奋发向上、品格高尚的学生。所以,班主任要把培养良好的班风作为班级工作的重点,认真实施。

八是不断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力度。学校的基本教学单位是班级,学生很多良好的日常行为都是通过班主任的教学和班级集体的影响而形成。因此,学校必须抓好班主任这一环节,培养建立一支过硬的班主任队伍。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心得体会

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是中年级学生,培养良好的养成习惯,高尚的品德至关重要,因为好习惯能使孩子终身受益。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你受益终生。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教育是人类的希望,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我校把德育工作中重心转向养成教育,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加强习惯的培养包括生活习惯、学习好习惯和行为好习惯。习惯的好坏直接制约着一个人的发展,习惯的好坏也直接体现着一个人人的素质,更体现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风貌。这里,我从以下两方面谈一谈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作者-陈立秋

一、创设情境,训练“一言一行”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情爱憎的好恶态度,是伴随道德认识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内心体验,它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和推动作用。教学中创设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又能结合所学“一言一行”,进行养成性的模仿练习。

电教设境。运用电教手段,可发挥其声像之长,再现学生生活中的某些意境,从而在意境中训练自己的言行举止。如每星期一全校师生在操场上隆重举行升旗仪式的,要求学生重点观察老师、同学们的一举一动和全班学生一起参加升国旗仪式的心情。学生和老师都要立正站好,向国旗行注目礼或队礼,还有的学生嘴里自豪地唱起了国歌,爱国主义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引导实践,规范“一言一行”

道德行为实践,是学生由知到行的桥梁,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伸延和拓展,对于加深道德认识,提高行为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较好地达到知和行的统一。结合课堂教学,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从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巩固教学效果,以便逐步养成习惯。

1.与学校、班级教育的中心工作相联系,引导实践,规范言行。如平时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遵守课堂纪律》、《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认真做好作业》教育活动,要求学生严格执行学校规定的学生上课学习行为规范,即上课发言要立正,声音响亮,清楚。回答问题时,要讲普通话,课本、文具盒摆放整齐,举手姿势整齐、读书时手、书的摆放姿势整齐,即看书写字时手距笔尖一寸,胸距桌一拳,眼距书本一尺等。

2.与社会活动相联系,引导实践,规范言行。如市政府号召全市人民行动起来,为灾区人民献爱心。教师要动员学生节省零花钱,为灾区小朋友献上一本书、一支笔、一个书包„„,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

3.与家庭教育相联系,引导实践,规范言行。如回家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向学生提出几条具体的生活自理的基本要求:如自己穿衣、洗脸、洗脚,自己系鞋带,自己洗手帕、洗袜子,自己铺床、叠被子等等。

养成教育心得体会

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教育。我校重视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并把它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实践证明,效果明显。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

1、养成教育要持之以恒。

学生的行为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好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切不可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个过程,须经常性地进行诱导、训练;一种不良行为的纠正,也须反复地进行指导、教育。所以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同时要注重师表形象,注重情感交流。

2、养成教育要师表垂范

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在不知不觉中老师的某一行为习惯,可能会出现在学生的身上。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教师首先应该注意在学生面前树立文明礼仪的榜样,对于学生的问好,老师应该微笑点头,碰到内向的学生,要尽量先跟他们打招呼。对于学生的帮助,我们应该亲切地跟他们道声“谢谢!”。如果老师有时说错了或做错了,也要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教师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诱导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简单地批语指责。通过情感的交流,学生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意见更易接受。一个幽默的玩笑,一句轻轻的问候,可能使其心灵受到震撼。

3、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许多同学熟读“文明规则”、“中学生守则”,甚至倒背如流,却常随手扔果皮、纸屑;许多同学在老师的组织下学雷锋做好事、帮助同学,回到家里,却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了。因此,养成教育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见到地上有垃圾果皮随手捡起来,见到教师要主动行礼问好,在楼道里要轻声慢步靠右行,见到班里的门窗桌椅坏了自觉自愿修好,上学穿校服,衣帽整齐,佩戴校牌,排好队、走好路、吃好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楼平地起,我们可以从一些身边琐碎的小事中,看出一个学生的行为习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变化,也就在点滴小事中。

4、养成教育要形成共识

学生的养成教育不是个别老师的工作,是每位教师的职责;养成教育也不单是学校的事,是每个家长的事,是需要社会各界支持关心的事。祖国未来的成长,需要一个相对纯净健康的环境。我们相信,只要加强领导,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齐抓共管,人人参与,形成合力,就能在教育的花圃中培育出茁壮、艳丽的花苗。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从一定意义上讲,习惯是素质的体现,素质是习惯的综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德育呼唤的今天,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尤其重要,且刻不容缓。加强学生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项工作,也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最重要的途径。

养成教育心得体会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记得著名教育专家安文铸教授在他的“让孩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成才、成人”讲座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在一九八八年那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聚会上,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善于观察周围的大自然„„”。由此可以看出,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而这个例子中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所提到的种种行为习惯其实都属于养成教育的理念范畴。

1、养成教育,始于细节。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关于德育教育根本任务的基本阐述。我虽不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但我愿放弃冲天的志向,以恬淡心态和求实的作风,引导学生做好细节!让每个学生,通过天天求知,日日求真,成为大写的人、成为真人。真的班主任,敢于直面微薄的待遇,敢于正视“非优”的考验,我行我素教人求真,兢兢业业常抓细节。求真的核心是习惯养成,求真的起点是求细做小。面对多属独生子女,思想尚不成熟,志向远大模糊,良好习惯尚未养成的现代小学生(我们的养成对象),班主任德育工作最原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实抓细节教育。让每个学生,心如明镜,勤扫小屋;不好高骛远,不求大弃小;关注生活中的每一细节,做好身边的任何一件能够做好的小事;追求细心、细行和细德。

2养成教育,从行为习惯做起

古代著名大学者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因此,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并抓住先入为主的规律向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将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向学生们宣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并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制定了《养成文明十个好习惯》向学生明确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让学生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如用完的东西要放回原处、别人帮助了你要说声谢谢、见到老师要问好„„由于目标明确,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就显得相当的配合。现

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成才受的影响,非智力因素约占75%,智力因素约占25%。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最主要方面,所以培养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一生有重要作用。诚如心理学专家洛克所说的——“我们的身体只要从小养成习惯,它们是什么都受得了的。”“润物细无声”,学生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的成人、为他的成才打下不可或缺的基础。总之,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文明习惯,如热爱国家,关心他人的习惯,勤劳操作的习惯,求实研索的习惯等等。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3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确保养成教育。

育人,并不是说在学校一个样,回到家却是另一个样。为了让养成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必须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例如,在家长的监督下要学生在家里做一项力所能及的家务、看一本好书、看一部好电影等等,并制定“自评——师评——家长评”的评价制度,这样,家长和教师在养成教育方面,就能达成一个共识,目标一致,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月工作总结开头怎么写?下一篇:新课程改革实施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