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语用意识与言语域

2024-04-13

元语用意识与言语域(精选4篇)

篇1:元语用意识与言语域

根据元语用意识的`有无,我们把语言的使用分为三个层级,它们构成了一个言语域,言语域理论旨在解决人的主观性对预设的影响,以及给修辞现象重新分类等问题.

作 者:付胜云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年,卷(期):“”(9)分类号:H1关键词:元语用意识 言语域 应用

篇2:元语用意识与言语域

会话修正与元语用意识

会话修正是指交际者纠正任何造成事实或潜在偏离的话语行为.在修正行为发生前,会话修正机制一直处于潜在工作状态,一旦任何偏离进入元语用意识范畴,修正机制即刻启动.从元语用意识的`角度对会话修正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交际者启动修正、执行修正行为的内在机制,并对不同修正形式优先性问题做出了阐释.

作 者:闫小斌 YAN Xiao-bin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384刊 名: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 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87(1)分类号:H03关键词:会话修正 元语用意识 回馈

篇3:元语用意识与言语域

20世纪70年代, 随着语用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孕育、确立与发展, 开始出现了对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研究。话语标记语是一种常见的话语现象, 它已成为近年国外会话分析, 语用研究中一个新的探讨课题。

二、元语用意识和话语标记语

在交际中, 人们在对语言做出选择和对语境进行顺应的时候, 要涉及认知心理因素, 即意识程度;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反应就是元语用意识。元语用意识又叫做主观性, 是指“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 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 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

话语标记语是标示元语用意识的手段之一, 用来标示话语之间各种逻辑或时空关系的词或短语, 是连接于上下两个话语片段间, 且为发话者主观外加、能发挥一定话语篇章功能的特殊言语成分。话语标记语的作用主要是促进听话者对语句、交际情景中各种因素之间连贯关系的理解。

三、话语标记语的元语用功能

1. 信息交流关系

一个话语交际的开始, 首先需要说话人和听话人建立起交际关系。话语关系是由说话人和听话人建立起来的一种信息交流关系, 说话人一旦选定了听话人作为提供信息的对象, 这种关系就被建立起来了。

例1:Situation:A handsome young man comes into a shop.

The salesgirl said:Sir, may I help you?

The man replied:I want to buy a watch.Can you recommend some type?

在这个场景中, sir这个词的作用体现在建立起和进来的这位男士的交际关系, 这位男士是她商店的潜在顾客, 进来很有可能要买走某件东西, 女售货员的一句“sir”, 顾客和售货员的关系就一下子建立起来。同时拉近了和顾客的关系, 这样有利于和顾客建立和谐的信息交流关系, 因为“sir”这个词, 不仅不会影响意思的表达, 顾客还会更容易接受和肯定售货员的介绍和服务, 从而进行了成功的交际。

2. 话题

话语标记语是引入、延续、转换、结束话题的有力手段。在交际过程中, 听话人可以在处理信息时直接根据解码话语标记语, 获知说话人的言语行为类型, 说话人可能会有延续话题、转换话题或者结束话题的元语用意识。

(1) 开始话题

话语标记语可以用来表明说话者开始或引入一个话题

例2:"First of all, I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our distinguished guest Mr.Smith.”

上例中“First of all”引出了说话人下面的话题, 提醒听话人注意。“First of all”这个短语的使用受到了说话者的元语用意识的支配和作用。一般在话题开始时使用话语标记语起到了强调或突出说话人接下来要说的话的元功能。

(2) 结束话题

例3:好了, 这次我就讲到这里。

例中的“好了”反映出了说话人结束话题的元语用意识, 这样的标记语使听话人对话题结束有所准备, 可以相应的调整下面的话语, 在客观上起到了连贯话语, 缓和说话人思维进程, 指引听话人理解话语的功能。

(3) 延续话题

例4:“The film is very interesting;what’s more, it can make the audience reflect.

例中的“what’s more”是对以上话题的进一步阐述和理解, 是递进的关系, 也是对其的延续。这类话语标记语可以帮助听话人明白前后话语在语义上的逻辑关系。类似功能的话语标记语还有“反之”, “反过来说”, “on the other hand”, “however”, “in other words”, “conversely”, “furthermore”等等。

(4) 转换话题

例5:A:How about your new apartment?

B:Great.Oh, well, someone just called you.

“Oh, well”之后是与前面话题全不相干的另一个话题, 这一类话语标记语可以标示出说话人改变话题的主观意识, 说话人下面的话题在语义上与前面话题并没有关系。说话人在对上一话题谈论结束时, 有另一件事情要告诉对方, 用标记语给对方一个做好接收的准备的信号, 这样的标记语可以起到缓和听话人思维突然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而带来的突兀感的作用。

3. 语流空白的填充

当说话人在交谈过程中从信息反馈中意识到他的话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为他人接受时, 就会使用填充词汇。话语标记语是为了填充语流中的空白, 增加说话者思考合适的词语或是调整所说内容的时间, 以便进行比较流畅的言语交流。

例6:小张:“我可以帮你拿着包。”老李说:“不用, 不用你。”

“那……”, 小张想了想, “我去给你买瓶水。”

例中, 说话人在增加自己的信息时, 也使用了一个相似的方式“那……”, 标示说话人还在思考, 考虑如何对对方的话进行回应, 自己应该怎么做, 利用话语标记语来延缓话语进程, 增加思考的时间。

四、结语

话语标记语的主要作用是语用的、动态的、是语用适用的结果。话语标记语是元语用意识的体现, 同时它的使用也受到元语用意识的支配。了解了元语用意识下的话语标记语的语用

参考文献

[1]李健雪.话语标记语与元语用策略关系研究[J].外语教学, 2004, (6) .

[2]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 2000, (4) .

[3]吴亚欣, 于国栋.话语标记语的元语用分析[J].外语教学, 2003, (4) .

篇4:语用预设与言语幽默的生成

一、语用预设理论概述

预设(Presupposition)也叫前提,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最早出现于德国逻辑学家、哲学家弗雷格(Gottlob Frege )的著作《意义和指称》(On Sense and Reference)(1892),提出用预设对语义中的逻辑的现象进行解释。Stalnaker最早提出语用预设这一概念;Keenan把预设看作话语的社会合适性所要求满足的条件;Jackendoff把语用预设看成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或背景;Stalnaker对语用预设做出界定:预设不但与语境有关,而且与发话者有关,他指出:“是人,而不是句子、命题或言语行为做出预设”。Yule提出预设是一个依赖于说话人的概念,是说话人在说话之前所做的一系列设想;Locastro认为预设是说话人话语传达的对听话人拥有的背景知识做出的假设。魏在江提出预设三论:表达论、接受论、互动论,并在论述语用预设的接受心理与认知期待时进一步强调,表达与接受是语言对话中不可分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说话人于听话人作为交际双方,必然产生心理活动,完整的预设研究必须包括表达与接受两个方面。

二、预设理论与言语幽默的生成

1.预设的合适性与言语幽默。合适性是指当说话者表达自己的意图时,预设必须是受话者知道从而进行成功交际的东西。但有时交际双方会有意无意错误的理解或使用不合适的或错误预设,可能使交流不流畅而产生幽默。

(1)查询话费。客户:我想查一下我的话费。营业员:对不起,一号到六号不能查询话费。客户:那麻烦你帮我转一下七号小姐。营业员的话存在这样的语用预设:某个日期不能查询话费。而客户说转一下七号小姐,把汉语中表示日期的“号”理解为表示营业员身份的“号”,故意错误地理解预设,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一号到六号小姐不能查询话费的话,那就让七号小姐来吧。让本来遵守的预设合适性变得不合适,幽默就此产生。

2.预设的主观性与言语幽默。语用预设的主观性是指说话人持有的带断言性质的语境架设,其本身并不具备必然的真实性或正确性。“如果一个命题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前提,这个命题就是说话人本身设想或相信的……。”Leech认为:“在说X时,说话人自认为Y理所当然是真的。”

(2)Is your wife home now? The boss arrived at his office with a terrible headache. “Thats funny, boss.” said an employee. “A few days ago, I had a terrible headache too, but it didnt last long. My wife pulled me over the sofa, gave me a big hug and a kiss. My headache went away.” The boss put on his hat, “Ive tried everything else.” He muttered. “Is your wife home now?”

通过雇员的话可以推理出这样的语用预设:His wifes hug and kiss can cure his headache。实际我们可以推理出这样一个语义:老板可以回家找妻子治疗。但老板把雇员的语用预设泛化和扩大:不仅能治雇员的病,也能治老板的病,这与读者的正常推理与心理期待形成反差,幽默由此产生。由此可见,语用预设不仅从说话者的角度来说具有主观性,对受话者来说也具有主观性。

3.预设的隐蔽性与言语幽默。语用预设隐藏在话语的背后。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动机,而故意将语用预设加以隐藏,受话人一不小心就会把说话人预设的“断言”看作是真实的而加以接受。

(3)a.教师:同学们,今天的单词是写三遍还是写五遍呢?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三遍。

b.教师:同学们,今天的作业是三遍单词。学生:唉…,这么多作业!

a、b两个例子的比较,a中使用了选择疑问句这一预设触发语,选择疑问句中的预设规约命题的可选性和范围的限定性,即“非此即彼”,具有这样的语用预设:只能从三遍或五遍中选择,没有第三种选择,学生顺势选择了三遍,而实际上这正是教师期望得到的答案,看似老师满足了学生的要求,结果令双方都很满意。而b没有使用这一策略,结果是学生唉声叹气,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

4.预设的可撤销性与言语幽默。背景信息和言语内容相冲突会导致预设消失,这叫预设的可撤销性。发话者先设定语用预设,然后故意撤销,使受话者形成强大的心理落差,可能由喜到悲或者由悲到喜,使幽默得以制造。

三、结语

本文从预设的合适性、主观性、隐蔽性、可撤销性及共知性几个方面结合幽默产生的心理机制,从发话者和受话者两个角度研究语用预设如何引发言语幽默。接受者不是消极被动的去接受,在话语过程中会积极主动的参与语用预设的存在、创造、意义的延伸与发掘,这是一个新的视角,无论对语用预设还是对言语幽默形成机制的研究都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Yan Huang.Pragma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2]陈新仁.广告用语的个人化趋向:一项历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

上一篇:流年及关于描写植物的作文:含羞草下一篇:给希望小学学生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