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理论发展史了解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行为之间的关系

2022-09-11

一、设计理论发展史

设计的概念早在在文艺复兴时期便从艺术范畴中被剥离出来,并伴随着20世纪以来设计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一门新兴的学科。本文根据人们对其认知的变化,将设计理论发展史归纳总结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对各阶段设计实践行为与设计理论研究的交互影响进行详细的阐述。

1、第一阶段:以直觉性和经验性为主导

20世纪20年代前,设计以应用实践为主,正如设计“design”一词的起源“disegno”,本意为画图。在这一阶段,设计还没有被当作一个完整的学科,其知识体系主要以可身教不可言传的默会知识为主。由于缺乏设计理论体系的支撑,设计师凭借经验性和直觉性进行工作,设计教育传承以作坊式的师徒关系进行。

2、第二阶段:以科学性和系统性为指导

科学性设计理论研究的概念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早期。De Stijl提出:“我们应当反对一切主观投机性质的创造行为。新构想的塑造需要一种客观的方法体系。”[1] 同时期,包豪斯设计学校的建立成为设计教育者们对设计学科科学化思维研究的根基和里程碑。包豪斯思想的影响深远,当时设计实践行为的成果为设计理论研究的推进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流传百世的设计杰作。包豪斯设计学校在关闭后其思想仍被保留,继承了包豪斯思想的教育者们大多数移居至英国或俄罗斯,在世界各地继续着“新包豪斯”式设计教育,这使得当时世界上更多的设计师受到了其思想的影响,加速了设计科学化的进程。Moholy-Nagy作为当时包豪斯设计学校的教育者之一,于1949年移居至美国,成为了伊利诺斯州技术协会下设的“新包豪斯”设计协会负责人。Hochschul für Gestaltung于1953年在德国创办了“新包豪斯”设计教育学校,乌尔姆(Ulm)学校。

1960年,Buckminster Fuller所提出的“科学设计革命”(”design science revolution”)成为“科学设计十年”(”design science decade”)的起源。“科学设计”(”design science”)的概念最早由Buckminster Fuller提出,目的在于通过设计思维优化当时的生产方式以及生产流程等,从而达到以最小损耗收获最大效益。随后“设计方法运动”(”design methods movement”)的兴起以及设计方法会议(Conference on Design Methods)在伦敦的举行,使得科学、技术以及理性思维指导下的“科学设计”进一步深入人心。

然而单纯依赖与崇拜科学的设计理论研究无法处理和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实社会中急速增长的复杂问题和工业需求。越来越多的设计实践行为难以用当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理论体系进行描述。因此,1968年,继承了包豪斯思想的乌尔姆学校关闭。其校长Tomás Maldonado写到:“在好奇心、和理论学习的共同驱动下,我们急切渴望完成一种固定的基于设计的方法论,假如为我们的失败找一个恰当的托词它将会是:我们企图将设计进行转化,就像将魔术转化成为化学一样,然而我们知道,现在还为时过早。”“科学设计”的失败原因在此被Tomás Maldonado清晰而生动地阐述。

3、第三阶段:向复合型学科发展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发现,现阶段设计对于科学性和逻辑性的过度崇拜导致设计学科已偏离了设计行为的本质。20世纪70年代,J.C.Jones和Christopher Alexander等设计先锋发现实践行为已无法被用以检验和发展设计理论研究,因此他们改变了早期关于“科学设计”的观点,并提倡大家“忘掉这一切”。这一改变源于新的社会背景下,即经历二战重建后,社会对保守价值观的反对以及自由人权的渴望。J.C.Jones指出:“现在我对于设计方法持反对观点,对于机械语言、行为主义、不断试图将全部生活投入到一种逻辑性的框架中感到厌恶。”[2]

此时Rittel和Webber的研究对于设计学科具有划时代的价值,将已偏离设计行为本质的设计学科拉回正轨。他们认为设计应着眼于薄弱(”wicked”)问题的解决,并写道“这些问题应该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所认为的“驯服的”(‘tame’)或者“良性的”(‘benign’)。”[3] 这类问题应该是直觉性、经验性的知识才能解决,归属于默会知识的范畴内。

经过一段长时间对于科学与设计之间异同点的探讨,1980年,国际设计研究协会举办了以“设计;科学;方法”(”Design;Science;Method”)为主题的学术会议,[4] 该会议使得设计学科有了进一步发展。会议得出结论:也许科学可以通过设计获得研究灵感,但是设计很难再从科学已有的某种明确的认识论中获得进步。[5] 上述论据表明科学逻辑无法继续承载设计学科,而哲学逻辑也在Glynn的论据下被证实无法继承设计被赋予的任务,“设计学科继承了发展创造性逻辑和革新形象性思维的任务,这类任务已被证明对于哲学科学过于艰难、无法承担。”[6] 设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推动设计师对于设计实践行为的价值以及目的进行了更为明确的定义:设计实践行为的价值体现从制作、生产产品变为创造产品价值。[7] 而发展视觉、材质、文化以及历史环境带给人们的性感化体验成为了设计的目的。心理学、行为学等人文社科类逻辑成为设计寻找非直觉性理论依据的基础。这一转变促使了设计学科向复合型学科的发展,设计理论研究也因此得以进化。

二、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行为的交叉

1、设计方法论的提出

根据上一章节设计理论发展史的归纳,理论和实践的协同发展使设计理论研究进入更为成熟的第三阶段。通过设计学与行为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实现了设计学科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在这一阶段,对于设计的描述因为加入了设计理论研究的内容,使建筑师和设计师更倾向于将设计作为一门学科而不是技能讨论,因此设计理论研究作为设计学科的学科理论基础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但是,设计实践行为在设计学科中同样重要。设计实践行为的目的是通过视觉、材料、文化、历史环境进行情感化的传播,主要以一种默会知识的形式存在。而设计理论研究的目的则是分析行为和现象的规则,主要以一种系统性知识的形式存在。[8] 系统性知识作为可言传部分知识以设计方法论作为理论根基。与此同时,设计方法论继承了设计实践行为的默会知识部分,这部分知识从设计师的工作模式中提炼出来并被案例化,然后结合心理学和行为学理论进行归纳总结,才能被其他学科所接受。因此,设计方法论介于设计实践行为与设计理论研究的交叉点,成为设计学科发展的根基。

2、设计理论研究中的设计方法论

“设计方法论,包括学习设计师如何工作和思考,建立结构合理的设计过程,新的设计方法、设计技巧以及设计程序的发展和应用,和对于设计本质、范围以及设计在解决设计问题上应用的反思。”[9]

Cross最终定义设计方法论为“设计科学”(”science of design”),此前对于设计方法论的另外两种不同的定义分别为:“科学的设计“(”scientific design”)和”科学设计“(”design science”)。Cross(2006)认为,现阶段这三种定义基本上从不同角度对于设计理论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归纳总结。

设计方法论(“设计科学”)的研究范畴是设计方法的理性化和系统化,即设计方法论对于设计工作不同环节的指导作用。其研究目的是通过理性化和系统化的方法去发现需求、期待、体验等精神层面的人类追求。从理解设计行为的角度出发,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实施性以及可复制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将默会知识进行逐步转化,建立和发展设计的学科体系。

“科学的设计”可以被理解为工业化设计(industrialized design),推翻了前工业化时期非科技性质的手工作坊式设计生产形式,是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设计方法在设计实践行为中的应用。

如上文所述“科学设计”这一概念最早由Buckminster Fuller于1929年提出。该概念从科学技术角度出发,强调将科学知识应用于设计工作中,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以达到增加经济效益的效果。

而不论上述哪种研究都不能囊括设计学科中的所有课题:学科性、实践性以及生产性。综上所述,图2展示了设计理论研究的各部分构成以及相互关系。

设计方法论以将设计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设计实践为目的,从而推进设计学课的发展,是设计理论研究中与设计实践行为衔接最为紧密的内容。

3、设计方法论对设计实践行为的作用

设计方法论分为五个部分:设计方法的发展;设计过程的管理;设计本质的探索;设计思维的研究以及设计对象的本质。[10] 其中设计思维、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是设计理论研究应用于设计实践行为最显而易见的三个部分。如图3所示。

设计思维是设计师工作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作为一种逻辑思维,其与工程思维、建筑思维、技术思维等其他类似思维共享思维范式。设计思维的特性来自于设计学科对其属性的定义,它继承了设计行为全局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通过对观察、合作创新、快速学习、可视化、简易模型等方法元素进行选择、改造或组合,实现解决方案的革新。

设计思维对于整体设计工作框架的构建和推进起指导作用。设计思维包括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是衡量设计方案可实施性的基准。设计思维指导设计实践工作中突发的调整和变动,从而确保设计工作执行方向的正确性。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当设计师对设计工作产生迷茫时,设计思维是唯一可以遵循的依据。

设计思维对设计实践行为的影响从始至终,设计实践的目的、研究的方向以及预期的成果都是基于设计思维做出的分析和判断。

设计过程是通过一种系统化的方法,使设计实践行为达到预期。绝大多数的设计实践行为是在:设计生产——-发现创新——-初步设计方案——-查漏补缺——-重新设计生产——-发现创新——-改造设计方案的循环中周而复始。[11] 这个时候所产生的复杂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同工作阶段的不同知识交织在一起,需要被统一在同一逻辑下并向前推进,设计过程满足了这种需求。设计过程的模型并不唯一,但是同一设计过程模型可以应用于解决不同问题。正如Sydney Gregory曾在早些时候(1966)的书里写到:“不论是设计一个新的炼油厂,或者是教堂的结构,亦或是但丁的神曲,设计过程都是一样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使用设计过程寻找具有创造性并且高效的解决方案。在这过程中,设计方法被用以支持和推动设计过程中的不同环节,设计思维则作为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的理论指引起到支撑作用。

设计方法的内容包括对于设计方法的发明、发展和应用。以设计过程前期为例,设计方法的应用对资料的收集以及设计对象的确定至关重要。通过观察,记录初次到达陌生环境的感性化体验。调查问卷和观察法作为利益相关者集体参与的设计方法,被用以完善资料的全面性。

三、结论

通过追溯设计理论研究在设计学科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演变,我们得到了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行为协同发展的证据:一次次设计理论研究的演化推进了设计学科的发展,在这过程中,设计实践行为在保留了自身经验性和直觉性的同时,逐渐产生了有据可循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设计方法论作为理论与实践的交叉点,一方面将设计应用实践行为中的默会知识逐渐剥离、梳理并转化为设计理论,另一方面作为设计理论研究的典型内容,构建设计实践体系,确保设计产出的高品质以及高效率。

摘要:设计是一门源自实践的新兴学科,因此其应用研究相对领先,而理论体系建设尚未完善。为了进一步促进其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的协同发展,本文通过对该学科理论研究发展历程的分析,以设计方法论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了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行为的交互关系,为我国未来设计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设计理论研究,设计实践行为,设计方法论

参考文献

[1] Van Doesberg,T,Towards a Collective Construction,De Stijl(1923)

[2] Jones,J C,How My Thoughts About Design Methods Have Changed During the Years,Design Methods and Theories,11,1(1977)

[3] Rittel,H and Webber,M,Dilemmas in a General Theory of Planning,Policy Sciences,4,pp.155-169(1973)

[4] Jacques,R and Powell,J(eds),Design:Science:Method,Westbury House,Guidford(1981)

[5] Cross,N,Naughton,J and Walker,D,Design Method and Scientific Method,in Jacques,R and Powell,J(eds),Design:Science:Method,Westburg House,Guildford(1981)

[6] Glynn,S,Scinence and Perception as Design,Design Studies,6,3(1985)

[7] Grace Lees-Maffei and Rebecca Houze,The design history reader(2010,p.280)

[8] Helmer Poggenpohl,Keiichi Sato,Design Integrations:Research and Collaboration,(2009,p.7)

[9] Cross,N,Developments in Design Methodology,Wiley,Chichester(1984)

[10] Cross,N A‘History of design methodology’in M J De Vries,N Cross and D P Grant(eds)Design methodology and relationship with science,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Dordrecht(1993)pp 15-27

[11] Johan Page(1963)

上一篇:浅谈初中数学导学案的设计下一篇:隧道工程中地下导线测量及其精度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