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手术

2024-04-25

开颅手术(精选8篇)

篇1:开颅手术

标准开颅手术中常用的止血技术(巧)

神经外科手术操作中止血技术(巧),与其它操作技术相比显得异常重要,而且由于止血工具的特殊,如单极电凝、双极电凝甚至现代最先进的边冲洗边电凝的双极电凝和激光气化止血设备无疑给神经外科的止血技术,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由于它的价格昂贵,目前还不能得到广泛普及。但是,神经外科的止血技术、止血技巧已受到了大家的重视,然而还有部分人没有掌握住止血或止血技巧,使得手术时间延长,重则出现严重的并发证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如术中出血过多,造成失血性休克,术后再出血导致术后颅内血肿这不仅给术者造成工作困难,而且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为此结合我们的实践并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的书籍及杂志总结了神经外科技术操作中的止血技术,分为预防性止血技术和止血技术,现汇集如下:

1、•止血要求:①止血要彻底、充分,不遗漏出血点及痉挛血管; ②止血要耐心,不计手术时间; ③止血要准确; ④止血要轻柔,不损伤周围结构;⑤止血要严密。

2、神经外科技术损伤中常用的止血技术(巧),可细分为以下几种:

①夹闭止血法,包括钳夹止血法,银夹止血法; ②压迫止血法; ③涂抹止血法; ④悬吊止血法; ⑤填补止血法(或填塞法); ⑥缝合止血法; ⑦结扎止血法; ⑧修补止血法; ⑨双级电凝止血法; ⑩双氧水冲洗止血法; 11 明胶海绵、棉片冲吸止血法(简称止血三步曲法); 12 药物止血法; 13 生理盐水冲洗止血法; 14 牵开止血法(乳突牵开止血法、椎板牵开止血法、颅骨牵开止血法); 15 激光气化止血法; 16 其它。

3、神经外科技术操作中常用的预防性止血技术(巧)为: ①麻醉止血法; ②压迫止血法; ③双极电凝止血法; ④结扎止血法; ⑤栓塞止血法; ⑥夹闭止血法; ⑦药物止血法; ⑧缝合止血法; ⑨其它。

为了便于叙述,我们把它分为:

一、切开皮肤及手术切口的软组织止血;

二、骨窗(或骨瓣)、骨窦止血;

三、硬脑膜止血,包括①硬脑膜外止血;②硬脑膜止血;•③硬脑膜下止血(如软脑膜、蛛网膜、蛛网膜颗粒);

四、静脉窦止血;

五、脑组织止血;

六、病灶止血,如实质性肿瘤,术后残端止血,囊肿包膜止血等。

现具体分述如下:

①幕上开颅术:

切开之前常用麻醉止血法,•切开皮肤及手术切口中软组织的止血技术首先于切口线上及两侧,常用0.25%普鲁卡因溶于溶液200-300ml作麻醉剂同时内加0.1%肾上腺素0.5-1ml(高血压患者或需要避免血压增高的手术中禁用)先用细针头,近来我们常用一次性注射器,•这样注射方便且避免因使用玻璃针管沉重且易破裂而导致手术困难,沿切口作皮下注射,先形成一个皮丘,•然后用此针向切口线上皮下注射,我们体会注射皮肤稍有张力、稍发白时为最佳,•切开时出血很少;尔后骨膜下注射,腱膜下注射,每次注射约5ml左右,最后改用粗针头沿腱膜下向预定的皮肤至腱膜瓣中心往蒂部前进,总量约 200-300ml•这样的操作切开皮肤及手术切口中出血很少,我们称之为麻醉止血法。②幕下开颅术:

与切口线上的操作止血与上述方法相同,也常使用麻醉止血法;

一、切开过程中常使用夹闭法(钳夹止血法)、电凝止止血、•压迫止血法,也有用结扎止血法、药物止血法等。

①沿切口线两侧用纱布块,术者与助手同时用手指及掌压迫切口线两侧,•包括颞线动脉主干或枕动态,即用压迫法止血;

②切开皮肤每次约为全部切口的1/3左右;

③切开后立即用头皮夹钳撑开头皮夹,术者与助手快速钳夹切口皮缘,•进行止血,我们称之为夹闭止血法,以往曾使用直血管钳,每隔1cm左右,最后把每4-5把用橡皮圈套扎在一起,该种方法现已淘汰使用;

④切口内若有大的血管出血,•可用双级电凝止血法也可以用血管钳先进行夹闭止血后用丝线给予结扎,即使用结扎止血法不能勉强用双极电凝止血,•造成止血不牢或灼伤邻近组织,术后切口愈合不良;

⑤切口内软组织小血管出血,常用双极电凝止血法

⑥切口内软组织广泛渗血,•也可使用湿纱布压迫止血法必要时加用药物止血法,如止血药物(立止血等),也可用凉生理盐水冲洗创面使血管痉挛,•达到止血目的,我们称为生理盐水冲洗止血法或用悬吊法;

⑦对于外伤所致的头皮挫裂伤口,常使用3%双氧水冲洗止血法,伤口常有污染,此时用3%双氧水一边起到清创口的目的,同时也达到止血的效果;

⑧对于颅底脑膜瘤,预计术中出血较多,尤其在切开过程中出血较多,•采用预防性止血技术,即采用术前结扎颈外动脉,或导管栓塞止血法,•以利于更好的止血。

二、骨瓣、骨窗、骨窦的止血技术(巧): ①用骨膜剥离籽剥离骨膜,待暴露出颅骨后,发现骨窦出血,•立即用骨蜡涂抹法止血,以免出血较多,尤其在颅后窝开颅术中。

②幕上骨瓣开颅过程中,每钻一孔后,•若骨孔出血较猛即用骨蜡涂抹止血,即出血停止;若出血不多,即用湿棉片填塞止血法;•有时若遇颅内脑膜瘤开颅术中,出血较多,即形成骨瓣要快速、平稳;线据后的骨缝出血,•也可用骨蜡涂抹止血;

③若颅钻于颞骨鳞部钻孔时,•万一损伤硬脑膜中动脉骨管段而导致止血时,可采用双极电凝止血法或骨蜡涂抹止血法,并快速锯开颅骨,•待翻开骨瓣后仔细止血。

④若额窦万一因损伤而破裂出血,即刮涂额窦内粘膜,•然后用骨蜡涂抹封闭止血;

⑤骨窗边缘出血,即用骨蜡涂抹止血法,但切忌骨缘不平整,有棱有角,•止血不牢,而且有些骨蜡太硬太软,涂抹后粘连紧,易脱落,止血失败切忌。•也少有涂抹用力不均,或遗漏部分骨缘;•更有少数人把硬脑膜中动脉主干段出血,误认为是硬脑膜中动脉骨管内,采用骨蜡涂抹,造成止血失败,•也应切忌。⑥椎管术中,分离椎旁肌肉过程中,•也可使用纱布填塞止血法或椎板牵开止血法止血。

三、硬脑膜外止血(包括硬脑膜外止血、硬脑膜止血、硬脑膜下止血)

1、硬脑膜外颅骨止血,如上述。

2、硬脑膜止血,常用双极电凝止血法或悬吊止血法或结扎止血法,•也有用凉生理盐水冲洗止血法和药物止血法如立止血针。•具体分为:①双极电凝止血法,用双极电凝止血时,•切勿使硬脑膜皱缩变形使关颅过程中缝合硬脑膜困难,而不得不修补硬脑膜,延长手术时间有时造成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这些都有惨痛的教训,值得大家注意。

②对于硬脑膜与颅骨间广泛出血。采用悬吊止血法,•此时可用明胶海绵填塞之间,悬吊硬脑膜,一则悬吊后硬脑膜渗血停止;•二则也可防止术后硬脑膜外血肿的发生。

③硬脑膜动脉的主干近端,采用结扎止血法(或缝扎止血法),•即用小圆针细丝线缝扎止血法,但切勿因颅内压增高,小弯针缝合过程中,•扎破脑皮层,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该种缝扎止血法,•尤其对于大脑凸面脑膜瘤和矢状窦旁脑膜瘤的预防性止血,则显得尤为重要。

④对于硬脑膜中动脉起始处出血,即可用明胶海绵填塞棘孔,即可止血;• ⑤硬脑膜切开缘,可用双极电凝止血法也可用银夹夹闭止血法。

3、硬脑膜下蛛网膜颗粒出血时,•即可用明胶海绵湿棉片压迫止血法(止血三步曲),具体方法为:剪三小块明胶海绵覆盖于小的出血点上,•再于它的上面盖上湿棉片压迫并用吸引器边吸除湿棉片上的血迹边压迫,直至湿棉片上红颜色转为白色为至,压迫约数分钟,轻轻揭去湿棉片切勿再揭起明胶海绵,常可达到止血目的。

四、静脉窦的止血技术(巧):

常用压迫止血法(如明胶海绵压迫止血、肌肉压迫止血、•手指压迫止血法、缝合止血法、结扎止血法及修补止血法,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 ①若将静脉窦为小裂缝出血,一般采用压迫止血法,•如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或肌肉压迫止血,常可达到止血的目的。

②若静脉窦裂口较大,且出血汹猛时,应首先判断裂口的具体大小,•以免于止血。•具体操作为:立即用手指压迫住出血点同时用吸引器准确快速的吸净创面的血液,当裂口位于静脉窦上壁,•破裂口不太大即用肌肉块或明胶海绵填补法。具体为:切开颞肌一小块,放在裂口下,•用手指压迫数分钟尔后松开手指,观察出血是否停止,当裂口仍出血时,•即把肌肉块用丝线缝合在硬脑膜上,有时用“十”字形缝合在硬膜上,•即可达到牢固止血这种方法即为缝合止血法。

当发现裂口很大,位于矢状窦前1/3时,•甚至部分断裂或完全断裂而致出血时,止血方法常采用结扎法止血,同时加用双极电凝止血法。•具体为:术者左手指压迫住出血部位,右手快速用咬骨钳扩大静脉窦两边的骨窗,直径约5-6cm,于静脉窦中线两旁各距中线约1.5cm处的静脉窦硬脑膜上,•再用脑膜剪刀平行矢状线切开硬脑膜,用大弯针粗丝线穿入硬脑膜切口,•缝合一定贯穿静脉窦基底并缝合在大脑镰或小脑幕上,•然后从对侧的硬脑膜切口穿出前后各一针,牢固结扎;同时考虑有汇入静脉窦破裂段内的静脉,•因此并辅以结扎法或双极电凝止血法。

矢状窦后部破裂或窦汇破裂出血时,应采用修补法止血,•即利用显微外科技术,作静脉窦修补,或近来也有用硅胶导管架桥保证静脉窦血流的畅通。

五、脑组织的止血:

①切开硬脑膜之前,发现颅内压较高,此时需使用降颅压措施,•待颅内压下降后,再切开硬脑膜,这样可防止当切开硬脑膜时,•疝出的脑组织皮层血管破裂出血,这为预防性止血法。

篇2:开颅手术

神经外科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知情同意书

姓名:科室:病房:床号:住院号:

术前诊断:

手术名称:

现有医师向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手术可能发生的意外及并发症,诸如:麻醉过程中心跳停止,气管插管或静脉穿刺引起的出血、气胸,声音嘶哑等。

1、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常采用全麻。全麻意外可导致患者死亡、植物人等。

2、动脉瘤本身容易出血,在手术准备期、手术过程中甚至手术后,可能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可

导致本人突然死亡、昏迷、长期不醒(植物人)等。

3、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脑血管痉挛或堵塞,严重者可引起脑缺血、脑梗塞,出现偏盲、失明、精

神失常、瘫痪、失语、昏迷、长期不醒(植物人),甚至死亡等。

4、术后动脉瘤占位效应可导致颅神经功能障碍不能缓解、甚至加重等。

5、动脉瘤有复发可能,导致再出血。严重者需要再次手术治疗。

6、动脉瘤急性出血后行急诊开颅夹闭手术治疗,主要目的是预防再出血以挽救病人生命,但对于

出血本身已造成的严重后果及继发反应,仍需进一步抢救治疗(手术或药物)。

7、对于一些动脉瘤需闭塞载瘤动脉,虽然在手术前行脑血管检查,仍有部分患者术后出现迟发性

脑缺血,出现明显甚至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需长期服用抗凝和防血栓形成的药物,有时需结合其它科室配合治疗,才能挽救病人生命。

8、抗凝药物应用,引起迟发性颅内出血、后腹膜或其他部位出血、失血性休克。

9、感染并发症:如颅内感染、败血症等。

10、心、肺、肝、肾功能障碍及其他意外。

11、上述并发症经治疗和抢救无效者可导致残疾或死亡。

12、严重血管迂曲、严重血管痉挛等因素可导致手术治疗失败,家属仍需支付手术治疗过程中所需的手术及材料费。

13、手术应用高价植入物,术后可能出现排异反应,须再次手术取出,一切费用患者家属自理

等。

14、据术中情况随时调整手术方案等。

156、其他

篇3:开颅手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0月至2011年5月间收治行开颅手术颅脑外伤患者40例, 其中男24例, 女17例, 年龄15~84岁, 平均37.2±3.2岁;脑挫裂伤18例, 急性硬膜下血肿14例, 硬膜外血肿8例, 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者有30例, 术前发生脑疝者10例。

1.2 病例纳入标准

患者入院前均有明确外伤史, 经过医院检查证实为颅脑外伤。对患者年龄与性别均无要求, 均需开颅手术。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配合

颅脑外伤患者常因颅内压增高伴有呕吐, 易导致患者误吸, 为保证呼吸道通畅, 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 将活动义齿取出, 并将口鼻咽部的血凝块及呕吐物清除干净;由于患者意识障碍减弱, 吞咽和咳嗽反射现象消失, 导致气管内分泌物增多, 易造成窒息, 因此需将患者呼吸道内分泌物吸除。另外, 由于舌后坠而导致呼吸困难, 应通过托起患者下颌给予舌咽管并插管于气管[1]。

对于需要开通静脉通路的患者, 在进入手术室后需通过静脉留置穿刺大隐静脉和桡静脉来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这样对手术中的护理与观察以及医生手术操作均非常有利, 对部分血管塌陷患者, 为保证输液与输血等顺利进行, 应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为防止手术感染, 患者手术前均给予抗生素防手术感染, 给予脱水剂与激素等降低颅内压。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 为防止其坠床, 应对其进行严密监控并用约束带捆绑与床上[2]。

对患者的体位摆放需轻柔, 动作要慢, 防止出现循环系统并发症。对于全麻患者, 由于其血液动力学有明显波动, 对患者翻身动作会带来不利影响, 严重是会危及患者生命。一般来说, 患者体位摆放一般以舒适、安全与无损失标准, 保持呼吸道畅通并有利于手术抢救为原则, 对骨突出部位应减少压迫, 术中应随时检查肢体受压情况, 静脉输液管以及导尿管是否畅通。对仰卧患者, 应将其手术肩侧垫高, 头下垫头圈, 对俯卧患者, 应垫海绵垫便于患者呼吸, 并避免生殖器受到压迫。

1.3.2 术中配合

手术开始后, 利用心电监测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严密监视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瞳孔等的动态变化, 并准确记录尿量和尿的颜色, 注意患者肢体的体表温度及末梢循环情况, 注意保暖。术中适时抽血查血气分析, 并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 防止颅内压升高, 保持氧气供给, 对患者动脉血氧、二氧化碳、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频率等进行严密监测, 结合患者病情, 实时调节氧流量, 确保血氧饱和度达到95%以上[3]。

手术中需与医生以及麻醉师等保持密切配合, 要以动作快捷、熟练应对手术中的突发事件, 减少患者出血量。在打开患者硬脑膜之前, 应首先降低颅内压, 防止术中脑组织膨出[4], 在我院采用15min内快速滴注20%甘露醇100~250mL或采用静推速尿20~40mg。

由于颅脑外伤患者易发生休克, 术中应根据患者病情适当快速加压输血与输液, 维持患者有效的血容量, 防止休克发生。

手术时应控制各个易感染环境, 根据手术时间长短滴注抗生素, 并使用过氧化氢、碘伏液冲洗切口, 减少感染机会。保持手术台清洁无菌, 器械摆放有序。手术操作过程中, 迅速并准确传递器械, 减少器械来回传递, 对手术中需要的各种器械防止便于取放处。

2 结果

我院收治40例颅脑外伤患者均在全面下开颅手术, 手术中采用上述护理配合, 护士各施其职、默契配合, 从手术器

械的准备、体位的摆放、麻醉师的配合、手术台上台下配合。患者开颅手术进展顺利, 平均手术时间3h, 术中无死亡病例, 术后死亡6例, 植物生存4例。

3 讨论

开颅术患者病情急, 病情变化快, 治疗具有一定难度, 且预后较差, 患者致残率与致死率较高。作为手术室护士, 在手术时需由很强的急救意识, 采取及时、准确和恰当的治疗措施, 是抢救颅内开颅患者关键。手术中合理的抢救分工、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是抢救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手术中, 应保持患者有效吸氧防止脑水肿, 积极配合麻醉师和手术医生吗, 对手术中出现的危急情况, 采取果断措施, 最大限度抢救患者。我院通过对患者进行进行治疗和密切护理, 尤其是手术室护士及时、有效的配合, 有助于提高重型脑外伤的抢救成功率, 对手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预见处理, 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术后的疗效至关重要。

摘要: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手术围手术期护理配合, 总结护理配合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1年5月间在我院行开颅手术患者40例。结果 经过我院精心护理配合, 开颅手术进展顺利。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h, 术中无死亡病例, 术后死亡6例, 植物生存4例。结论 由于开颅手术情况复杂, 危险性大, 术前应充分准备, 术后严密细致观察, 对手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预见处理, 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术后的疗效至关重要。

关键词:颅脑外伤,开颅手术,护理配合

参考文献

[1]钱蓓健, 周嫣.实用手术室护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41.

[2]赵培荣.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呼吸道护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增刊2) :81.

[3]徐雪, 朱京慈.颅脑损伤病人的营养支持治疗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8, 22 (9A) :2268-2271.

篇4:医生用电钻做开颅手术

现代快报3月17日报道,现年58岁的英国南伦敦圣乔治医院脑科专家亨利·马什每年都要到乌克兰旅行两次,为当地病人实施免费脑科手术。然而,由于当地医院中缺少医疗设备,马什为一名脑肿瘤病人移除大脑肿瘤时,只好用一把普通“家用电钻”为他实施了开颅手术!

据报道,马什每年要到乌克兰旅行两次,并在当地一家诊所中为乌克兰的病人们实施免费脑科手术。

一名叫做玛利恩·多利希尼的乌克兰病人患上了脑肿瘤,必须立即接受肿瘤移除手术,马什决定亲自为多利希尼实施这项危险的大脑手术。

然而,乌克兰的那家诊所中却严重缺少开颅手术必需的医疗设备,万般无奈之下,马什决定用一把30英镑买来的家用电钻为多利希尼实施开颅手术。这把家用电钻是通过9.6伏电池驱动的,令人惊讶的是,尽管这把电钻在手术进行到一半时就电池用光而“罢工”,但马什最后仍然成功地为多利希尼移除了大脑内的致命肿瘤。

据悉,由于当地医院没有接受严格训练的麻醉师,所以脑手术病人多利希尼无法接受全身麻醉,只接受了局部麻醉,他是在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接受了马什医生的开颅摘除肿瘤手术的。马什医生一边做手术,一边和多利希尼谈话,从而确保自己的电钻没有对多利希尼的脑神经造成永久性伤害,电钻钻进头盖骨的声音,多利希尼可说听得一清二楚。马什称,乌克兰病人之所以能够承受住这样痛苦的手术,是因为他们的个性都“非常坚强”。

篇5:开颅手术

资料与方法

2011年3月-2013年9月收治颅脑损伤患者72例, 全部经CT扫描检查确诊, 男34例, 女38例, 年龄18~77岁, 平均 (45±5.3) 岁, 伤后3 d后对患者进行内格拉斯哥评分3~8分, 平均 (6.2±1.03) 分。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6例。其中车祸致伤31例, 打击致伤20例, 坠落致伤15例, 锐器致伤6例。其中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29例, 行血肿清除术43例。两组在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其具体措施: (1) 术前护理:护理人员应在术前与患者进行心贴心交流, 详尽了解患者病情, 给予鼓励与关怀,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消除患者内心紧张、焦虑的情绪, 使得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提高术后预后效果。术前应了解患者身体状况与既往病史, 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呼吸、脉搏与瞳孔等生命体征, 积极做好术前准备, 备好急救药物与手术器械, 并配合手术医师进行各种检查, 包括CT检查、三大常规检查、肝功能等[3]。准确了解患者出血量、血肿程度以及血肿部位。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补充体内营养, 保障患者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 (2) 术中护理:护理人员应对进入手术室的患者严密观察其生命体征, 保障患者头颅位置准确与尿道通畅。对于伤势较为严重的患者应积极做好抢救工作, 协助做好麻醉工作, 术中应积极配合医生严密监测患者病情, 若出现异常, 及时报告医生进行相关处理[4]。 (3) 术后护理:术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使得患者放松心态, 积极配合治疗, 与此同时进行基础护理。根据患者病情, 进行体位指导与饮食指导。若患者出现泌尿系感染、消化道出血、压疮等并发症应积极采取护理措施。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经χ2检验, 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治愈20例, 好转12例, 总有效率88.9%, 2例发生并发症, 发生率5.6%。对照组治愈12例, 好转11例, 总有效率63.9%。总有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上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在临床神经外科中, 颅脑损伤是较为常见的急重症。此类病症病情危重、复杂多变, 在临床上大多经开颅手术治疗, 有效的抢救与护理直接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5]。因此在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工作对预后效果起到关键性作用。通常患者在术后伴有发热、疼痛症状, 由于致伤率与死亡率较高, 患者极易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6]。因此需对患者进行术后心理护理,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并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进行记录, 保障患者创口的干燥清洁, 对伤口渗血、渗液等及时处理。需保持患者居住环境的整洁, 保障患者充足睡眠。还可根据患者病情与具体身体情况, 有针对性制定饮食方案, 保障充足营养供应, 均衡饮食[7]。

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并发症, 若发现及时报告医师, 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其并发症主要包括:泌尿系统感染、消化道出血与压疮等, 定期清洁尿管, 每天进行消毒、清洗, 及时更换尿袋与导尿管, 保障尿道通畅, 以防发生逆行感染[8]。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 会由于局部皮肤长期受压, 导致组织缺血, 直至水肿坏死。因此, 护理人员应定时协助患者翻身, 并给予按摩和清理, 保障床位的清洁, 保障患者皮肤干燥。对于并发压疮的患者应利用气垫、气圈等措施以防创面受压, 发生溃烂。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 在禁食同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防治出现出血性休克[9]。

本组研究中对36例颅脑损伤经开颅手术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综合护理, 明显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常规护理患者, 预后效果良好,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究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手术后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疗效。方法:2011年3月-2013年9月收治颅脑损伤患者72例, 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6例。观察组给予围手术期综合护理,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在总有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上,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手术经围手术期护理, 可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预后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颅脑损伤,开颅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史忠岚, 张辉, 隋晓娜.颅脑损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医学, 2010, 5 (35) :183-185.

[2]张太梅.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3) :42-43.

[3]谢玉环.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安徽医药, 2012, 16 (9) :1374-1375.

[4]戴月琴.4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介入栓塞术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1, 9 (11) :2951-2952.

[5]靳玉萍, 程春梅, 刘萍.尼莫同防治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护理体会[J].安徽医药, 2011, 15 (8) :1050-1051.

[6]李洪娟, 黄薇薇, 付红, 等.Ⅲ级及以上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J].吉林医学, 2010, 31 (20) :3331-3332.

[7]蒋艳, 韩慧, 樊朝凤.Hybrid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围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0) :893-895.

[8]黄丹, 张鑫, 陈红, 等.烟雾病合并动脉瘤18例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4) :985.

篇6:五千年前的开颅手术

关于古颅的推测

让韩康信感到棘手的就是孔洞的形状,什么样的工具能在头上砸出这样圆润的孔洞?

如果是在今天,人们会想到枪伤,但在4000年前,连铁器都还没有出现。如果不是人为的,有没有其他原因可解释?有时候动物比如老鼠咬人骨头,在墓穴里也可以咬出洞来。但是,啮齿类动物咬骨头是为了磨牙,里面外面都有咬的痕迹,但这个不是。

排除人为暴力所致,还有怎样的人为原因?难道是有人存心想在人的脑袋上钻洞?这似乎更加蹊跷,中国人向来对头颅的重视胜过心脏,何况是在几千年前的蛮荒年代,谁又敢这样做呢?

然而,还有一种情况可能存在,那就是在人死后,在头上钻洞。韩康信在一些资料上看到过,欧洲古人类出于对人骨的崇拜,在死后的人的头上钻洞取骨。钻洞的目的就是要取骨片,在中间穿一个孔,把它磨光了,甚至在上面搞一点装饰,然后穿起来,做一些小的装饰品或纪念品避邪用。青海发现的有洞头骨,会不会也如欧洲人的古老信仰一样,是某种人骨崇拜的结果?但是,如果是在人死后用工具切下骨头,那应该留下整齐的切面才对。显然,死后取骨以及人骨崇拜的说法已经无法解释。难道这是骨头生长愈合的痕迹吗?想到这里,韩康信心里更加不安,这意味着这位男子头上孔洞形成的时间,不是在死后,而是在生前。

新的线索

对头骨的研究在随后的几年并没有任何进展,直到2001年的一天下午,韩康信无意中看到一本国外文献,文献上的图片是南美洲出土的4000年前古人的头骨,他们头上的孔洞显然比青海头骨更加规则,而且洞口的边缘也同样有着一圈平滑圆润的骨头。令韩康信十分诧异的是,对于这些空洞形成的原因,法国的人类学家普若卡做出了这样的解释,他认为,这是一种古老的开颅技术。

那位法国人的推想的确给他很大的启发,但是否确实如他们所推想的,在人类文明还处于幼年的时候,古人就有了那样惊人之举,韩康信内心深处仍然非常疑惑。

不久,他在山东临淄的一次考古发掘中又发现一个有洞的头骨:它属于一个死亡时还是中年的男子,而他生活的年代距今有5000年。他头上的孔洞如鹅蛋大小,比青海头骨更加规则,而与普若卡发现的国外头骨几乎完全一样,头骨的洞口边缘也有一圈光滑圆润的骨头。此时此刻,他心中已经做出了一个大胆推论:这位5200年前的中年男子在生前曾经接受过开颅手术。 然而,人们无法相信,在那个蛮荒的时代,在那样的文明程度下,古人怎么可能实施如此危险而精密的脑部手术呢?

争论开始

2001年6月25日,中国考古界和医学界的权威来到了山东考古所召开论证会,因为各界权威对韩康信作出的推论产生了诸多质疑。

身为古人类起源的研究学者,十几年来,韩康信在各地发掘的古人类遗骸中,陆续发现有洞的头骨。像许多人一样,韩康信首先用野蛮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神秘的空洞。但是经过多年的反复求证,他确信这是一种在活人头上实施的手术,最重要的证据就是圆洞的边缘。他认为,这圈光滑圆润的骨头是手术后生长愈合的痕迹。

几个小时过去了,会议僵持在韩康信提出的核心证据上。专家们认为,肉眼的确能看到光滑圆润的骨质,但是如何证明这就是生长后形成的呢?况且,仅仅凭借几十年的经验,就能够推断出事实的真相吗?

鲍修风,被人称为脑科的“第一把刀”,对于韩康信的结论,他将信将疑。凭借他对颅骨的了解,古人想在人的头上徒手切出一个圆洞,这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保证切骨后,人能活下来,就不能出现任何微小的差错,否则必将致命。在那个蛮荒的年代,古人真的能做这样高难度的脑科手术吗?鲍修风提出要为头骨做CT。

与此同时,另一位学者也对韩康信的推论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他就是山东考古所研究员张振国。他认为:5200年前,人类还处在石器时代,如果头上的孔洞的确是人为的手术,那么当时手术的工具也只能是石器。张振国曾一次次尝试着测量石器的锋利程度,石器的刀刃并不如他想像的那么锋利。为此,张振国有些迟疑,如此粗糙的工具怎么能做精密的开颅手术呢?

不久,头骨CT结果出来了。鲍修风立刻冲出头骨的X片,与刚刚做过开颅手术的病人进行对比。结果是,做过开颅手术病人图像上生长痕迹与古人完全不同。

此时,各方面的努力都直接指向了一个相反的方向。

两位专家的新发现

几个月后,山东齐鲁医院脑外科收治了一位急诊病人,这位病人在1979年曾经因车祸做过开颅手术。在为病人做CT后,鲍修风十分惊讶:X光片上这位病人开颅部分的头骨痕迹与古人头骨完全一致。难道古人头上的孔洞,需要22年才能生长愈合吗?最初的检测结果又是怎么回事呢?

此时,鲍修风无法解释检测结果的巨大反差。他决定,在济南市各大医院收集不同时间曾经做过开颅手术的病人的片子。

与此同时,出乎张振国预料的事情也发生了。工作人员在清理随葬物品时,发现了两个带有孔洞的石器,经过张振国仔细鉴别后,他确定这并不是石器,而是玉器。玉器上的圆孔打磨得非常整齐,如此规则的圆孔,似乎不是徒手打钻的,张振国立刻想到,这个物品就可能证明当时有比玉更加坚硬的工具。而玉的硬度肯定比人的头骨硬许多。

另一个更为直接的证据也在这天出现了,助手邵云发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物品。这是一件骨器,从形状看,张振国认为这是一把骨梳,骨器上雕刻的花纹非常精致,花纹的上方还有几个不是很规则的圆孔。既然能在动物的骨头上刻出花纹,那么要在人的骨上切骨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这件物品的出现已经可以证明,在当时人们一定有非常锋利的工具。

此后,鲍修风的研究整整进行了3年。他与助手跑遍了济南市的各家医院,收集不同时间段落的病例样本。但事情远比他们想像得复杂,因为许多病人在手术康复后,很少回医院复诊检查。直到2004年3月,鲍修风收集到上千份病例后,这项研究才有了关键进展。

他们发现:这上千份病例中,有头骨恢复10年后的状态,有3年的,还有手术后两个月的,他们的头骨愈合的痕迹与古人的完全一致。而手术后恢复40天的病人头骨,则是的修风最初作为对比的样本。在进行了大量的对比研究后,鲍修风才发现他研究的疏漏在于骨头生长的时间上。原来,人的头骨在手术后的两个月里,每天都能出现不同的生长状态。直到两个月后,骨头生长最终完全愈合,而在以后的若干年,骨头的状态不会再有任何变化。

经过长达3年的研究,鲍修风认为那位5200年前的中年男子在手术后至少有活了两个月,甚至几十年。

结论

2004年8月,山东考古所再次举行了一个论证会,根据鲍修风和张振国提供的证据,专家组最终认同了韩康信的推论在距今5200年到3000年之间,中国的北方曾经出现过一种古老的开颅手术。

在众多的证据面前,我们似乎已经窥见到那段曾经辉煌的文明,但是,历史的真相或许比我们想像的更加复杂。

篇7:开颅手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1月来我院进行开颅手术的患者92例,其中包括颅内肿瘤36例,脑外伤23例,蛛网膜囊肿13例,脑血管畸形12例,寰枕畸形8例。所用患者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按手术单的顺序分为两组,所有患者意识清楚,能有效配合心理调查,并且排除既往有精神疾患和其他严重身体疾患的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调查方法

调查人员为我科室3名经过培训的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护士,入院当日和术前1d进行调查。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单项分≥2的项目为阳性项目,表示在此项目上患者呈现有“症状”[2]。使用Zung焦虑量表(anxiety scale,SAS)[3]评估患者的焦虑情况,使用Zung抑郁量表(depression scale,SDS)[4]评估患者的抑郁情况。

1.3 心理护理措施

入院后对照组采用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实验组在护理常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1)通过探视患者和查看病历对每个患者的病情、病史、手术方式等情况都十分了解,帮助患者了解环境和管床医护人员,详细介绍病情,使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2)心理干预:告知患者和患者家属要进行的手术是治疗患者疾病疗效最好的治疗方式,使患者和家属认识到实行手术的必要性。取得患者的认可后进一步向患者讲解手术方法及手术前注意事项,并对患者产生的焦虑、抑郁等心理表示理解和同情,引导患者倾诉发泄内心的负性情绪,减轻患者心理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以和蔼真诚的语气和态度与患者交谈,告知患者手术成功的先例,并告知患者负性情绪会影响手术的效果,情绪低落会使疾病的耐受力下降,以良好的情绪应对则是较好的选择。并指导家属给予以患者关怀和体贴,激发患者对生存的欲望以及对亲人的眷恋,减轻不良心理特征。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5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前1d两组心理症状发生率比较

采用SCL-90调查发现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比率均较高,对比两组常见的心理症状发现实验组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症、精神病性、敌对等心理症状的发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见表1。

2.2 两组入院当日和术前1 d焦虑情况比较

采用焦虑量表(SAS)对两组入院当然和术前1 d进行调查发现,入院当日两组焦虑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经过心理护理到手术前1d焦虑评分明显下降,与入院当日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随着手术的临近焦虑情绪有所加重,与入院当日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1d实验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 两组入院当日和术前1 d抑郁情况比较

采用抑郁量表(SDS)对两组入院当日和术前1 d进行调查发现,入院当日两组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经过心理护理到手术前1 d抑郁评分明显下降,与入院当日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手术前1d与入院当日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d实验组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SCL-90量表作为评价开颅手术心理症状的心理检查问卷,发现开颅手术患者的心理症状多主要集中在焦虑、抑郁等症状方面。造成这些心理症状的原因:(1)患者患病入院后社会角色和社会行为能力的转变和减退,对医院环境和医护人员的不熟悉,患者对自身疾病、手术和麻醉方式的不了解及传统观念中对颅脑手术的认知误区,加之有些患者为恶性颅脑肿瘤等原因让患者对于疾病的治疗和以后的生活缺乏信心,对手术中存在的风险充满担忧,造成患者对周围一切均感觉压力,始终处于焦虑不安和抑郁状态中。(2)患者的病变位于颅脑内,患者大多数有头痛、头晕、恶心、偏瘫、视力减退、失语等症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工作等不能正常进行,从而引起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5]。

研究认为术前焦虑和抑郁水平与术后效果之间存在“U”字型函数关系,术前焦虑或者抑郁等水平较高,术后心理反应也较大,从而影响患者的恢复,导致手术预后较差[6],本研究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使患者焦虑由入院时的焦虑评分(43.28±4.38)分降低到手术前的(35.26±6.34)分,抑郁评分由(49.38±9.47)分降低到(42.48±6.85)分,使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的心理症状明显好转。这与心理护理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在患者入院时加强护患沟通,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扎实的专业知识、疾病相关知识将手术方法及术前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使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增加,减少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误区,避免了患者对疾病和手术的恐惧心理。通过倾听患者倾诉,使患者可以发泄内心的负性情绪,减轻患者心理的压力,了解并帮助患者解答内心的疑惑,减少了患者对预后的疑虑。同时指导家属给予以患者关怀和体贴,激发患者对生存的欲望以及对亲人的眷恋,从而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积极心态等有关。

综上所述,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神经外科的护理人员应从本科室患者病情较重、病情较为复杂的特点和患者的特殊心理状态,随时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给予耐心、连续的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症状,从而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手术。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择期开颅手术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入院后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传统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焦虑量表(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量表(depression scale,SDS)评估手术前1 d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结果:实验组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症、精神病性、敌对等心理症状的发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焦虑与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理护理有助于缓解择期开颅手术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不良的心理。

关键词:择期开颅手术,焦虑,抑郁,护理

参考文献

[1]Juárez A,Domínguez-Fernández I,Santiago-Sánchez-Mateos D,et al.Cutaneous meningioma:extracranial extension from an intracranial tu-mour[J].Clin Exp Dermatol,2009,34(8):1001-1003.

[2]Guangming Z,Wenjing Z,Guoqiang C,et al.Psychiatricm symptomchanges after corticoamygdalohippocampectomy in patients with medialtemporal lobe epilepsy through symptom checklist 90 revised[J].SurgNeurol,2009,72(6):587-591.

[3]Eidecker J,Gl:ckner-Rist A,Gerlach AL,et al.Dimensional structure ofthe Social Interaction Anxiety Scal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dataobtained with a German version[J].J Anxiety Disord,2010,24(6):596-605.

[4]Kulathunga M,Umayal S,Somaratne S,et al.Validation of the GeriatricDepression Scale for an elderly Sri Lankan clinic population[J].Indian JPsychiatry,2010,52(3):254-256.

[5]周珠鸣,周展风,成月花,等.择期开颅手术患者围术期抑郁焦虑评价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8,23(12):63-64.

篇8: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8~73岁,平均39岁;颅内肿瘤5例,颅内血肿6例,高血压脑出血7例,脑积水4例,脑室外引流术10例。

治疗方法:32颅内感染均做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回报之前,先经验性治疗采用三代头孢+氯霉素加腰穿引流并鞘内注射庆大霉素。脑脊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回报后再调整抗菌药物,选用抗生素。

治愈标准: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体温正常,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正常,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脑脊液漏口消失,CT或MRI提示颅内感染消失。

结果

疗效:本组32例患者中30例治疗2~7天内得到控制,体温降至正常,头痛,恶心,颈项强直等颅内感染体征消失。脑脊液白细胞<10000000/L,糖<45mmol/L,蛋白质<45g/L,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1例脑肿瘤患者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而死亡,1例肿瘤患者感染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而死亡。

细菌培养及药敏:32例脑脊液有9例脑脊液培养出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肺炎链球菌2例,屎肠球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鲍曼不动杆菌1例,肺炎克雷伯1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只对利奈唑胺,盐酸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屎肠球菌也只对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和氯霉素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氧哌嗪,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等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所有抗菌药物耐药。

脑室外引流时间:因为脑室外引流所占比例较高遂选取同期32例脑室外引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引流时间。1~5天内拔除引流管10例,其中仅1例发生颅内感染。颅内感染率10%。6~10天内拔除引流管12例,其中有3例感染,感染率25%。10天以上拔除引流管10例,其中有4例感染,感染率高达40%。

讨论

开颅手术是颅骨外科手术的一种,指通过机械设备打开患者颅骨,从而进行一些非常规治疗,由于开颅手术的高风险性,例如医生的失误操作导致患者脑损伤,这个手术本身也备受争议。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疾病,如帕金森病、癫痫等,实施开颅手术还是很有必要。开颅手术后有没有后遗症看几个方面:受伤程度,受伤部位,术后恢复情况等。后遗症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长期昏迷,偏瘫,失语,癫痫等。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因其可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的不可逆的损害,且血脑屏障的存在,抗生素常规剂量难以在CSF内达到有效抑菌浓度,故明确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及寻找颅内感染的最佳治疗方法对防治颅内感染至关重要。目前认为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多达十余种。颅内感染是一个影响波及脑、脊髓、被覆组织及其邻近的解剖结构的多种病理过程,在正常情况下,脑组织具有头皮、颅骨和脑膜的三重保护,且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使得颅内感染的机会较其他器官要低得多。开颅手术使脑的外围组织和血脑屏障受到破坏,常于手术野腔隙内或脑室内置管以达到术后引流渗血或残留积血的目的,各种致病菌极易从血循环或开放性通道进入脑组织和脑脊液而导致感染。

对于颅内感染,应着力于早发现,早治疗,联合治疗。经验性治疗采用三代头孢+氯霉素+腰穿引流并鞘内注射庆大霉素,对大部分病例有效。但决应放弃脑脊液的细菌培养和药敏,根据培养结果,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同时鞘内注射小剂量敏感抗生素是目前最推崇的方法。鞘内注射由于操作简单,疗效肯定,正在日益被广大临床医师所接受。

颅内感染是颅脑手术的严重并发症,周开宇、王广涛报道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率238%[1],颅脑术后感染率215%。由于开颅手术使脑的外围组织和血脑屏障受到破坏,加上术前某些基础病使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神经外科手术复杂精细费时,也增加了颅内感染的机会。开颅后的颅内感染多为医院感染,由于目前抗菌药物的普遍应用,细菌耐药性及菌株的变异,感染的细菌呈多耐药性,使颅内感染的治疗很棘手。因此,掌握致病菌的流行病学尤其重要,围手术期选择抗菌药物主要依据科室细菌的流行病学特点,结合神经外科手术,去选择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如何规范应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是成功防治颅内感染的当务之急[5]。

引流管相关的颅内感染日益引起关注,脑部引流管置入可导致细菌随引流液流入颅内而引起颅内感染。有研究显示,术后放置引流管可使感染危险率增加84倍。引流管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的概率越大,引流时间>24小时,感染率明显增高[3]。通过对32例脑室外引流引流患者的观察,可以发现随脑室外引流持续时间的延长,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可能与引流管流置时间越长,细菌越容易滋生,而发生逆行感染。所以为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对必须放置引流管的患者,使用时间不宜过长,符合拔管指征的患者应尽早拔除,并且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液倒流入颅内。

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低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①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可有效减少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可能减少了炎性脑脊液中细菌的数量,从而影响了检测结果。②送检次数。③检测方法,陶红群等研究认为,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比细菌培养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上一篇:校外勤工助学下一篇:客至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