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体育特长生的田径训练兴趣

2024-05-08

如何培养体育特长生的田径训练兴趣(通用10篇)

篇1:如何培养体育特长生的田径训练兴趣

学生感悟

作为一名体育特长生,我们的好胜心强,重感情。每天训练都要付出很大的体力和精力,加上我们的自制力比较差,时间久了,难免会出现疲劳现象,甚至出现了躲避训练的现象。出现了这种情况,老师首先对我们持理解态度然后又循循善诱,提醒我们要克制自己,好好训练,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要混同其他班级一视同仁,我们感受到教师对我们的理解和耐心,从而也很尊重教师的劳动,教与学便会顺利配合。

田径运行的教学方法、授课方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兴趣。现在老师采取活泼轻松的田径教学手段能够使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并且能把我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走进富有兴趣的训练和学习中。兴趣存在于教学,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即使不断重复的枯燥基础训练也成了开心的重播,很好的巩固了我们的田径技能,增强我们的身体素质,自然而然的提高了教学成果。一成不变的刻板教学只会吓跑我们,无论是怎样的田径课程都是我们排斥的对象。在体育的教学中,教师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大胆改革是启蒙我们终生体育思想的开端。认真的听取我们学生的意见,将我们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来进行互动,增强了我们对体育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的学习;不断变化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挖掘出我们的潜能,激发我们更大的学习兴趣。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我们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我们的兴趣为重点,培养我们自主学习意识和提高发展性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真正体会到学习田径的乐趣,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要使我们感到有趣,必须使我们体育生感到有“惑”,感到有“得”,感到应当参与知识竞争,感到自己能力在不断提高,朝目标迈进。

篇2:如何培养体育特长生的田径训练兴趣

一、教学训练的任务:

1、培养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组织和吸引学生积极参加田径

活动。

2、发展柔韧、协调、灵敏、速度、弹跳等运动。

3、学习和掌握田径各项运动所需的基本活动技能,逐步培养完

成各种练习的正确姿势,对学生的特长的培养。

4、在训练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守纪律、爱集体、懂礼貌、爱学习、勇于吃苦、意志顽强的品质,使其能够全面发展。

二、阶段训练安排:

第一阶段:了解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宣布训练制度和纪律,安

排训练内容,准备训练所需器材。明确训练时间,从

适应性的训练开始组织好学生进行训练,调整训练状

态。

第二阶段:加强学生的专项技术、力量训练,有针对性地进行培

训,提高个人的技术。

第三阶段:强化素质训练,加大训练负荷,加强训练质量,调整

学生训练心态,促使运动成绩稳步提升。

第四阶段:训练进行调整控制阶段,尽量使学生能在这段时间里,得到充分的状态调整。同时认真总结训练中的得失,查漏补缺,改进训练方法,力求全面提高运动成绩。

三、教学训练内容:

1、柔韧性的练习:

(1)两臂的平、侧、上等各方位的举、屈、伸、摆和各种形

式的绕环练习。

(2)两腿的屈、伸、压、踢、摆、绕、纵横等练习。

(3)整个身体的各种屈、伸、绕环等练习。

2、协调性练习:

(1)各种徒手操,行进操练习。

(2)各种技巧练习。

3、速度、灵敏练习:

(1)原地高抬腿跑。

(2)加速跑60米左右。

(3)站立式起跑30-40米。

(4)各种快速反应练习。

(5)30米、60米计时跑。

4、耐力练习:越野跑,自然环境走跑结合练习,变速跑等。

5、弹跳力和力量练习:

(1)各种跳跃练习。

(2)各种腰、背、腹机练习。

(3)橡皮条。

四、训练次数与时间:

每周训练5次,每次1小时左右。早晨7:00-8:10

五、考核:

1、各专项要求每周一次到二次的计时跑。

2、学生按自己的专项每周进行一次考核。

3、每一个月底进行一次高要求的考核。

六、训练要求:

1、学生训练课的内容、形式、节奏安排等,要求多种变化

2、训练必须常年系统的身体系统为主。

3、各种练习中,培养学生合理的用力顺序,爆发用力等意议。

七、思想教育和管理:

篇3:如何培养体育特长生的田径训练兴趣

第一, 分析后抛实心球的核心技术。 (1) 决定成绩的因素分析:实心球的后抛高度和速度; (2) 分析技术流程:持球—站位—蹬地—后展体—后摆手—鞭打拨球; (3) 力量素质分析:腿部力量决定蹬地的速度, 腰腹力量决定后展体的速度, 肩关节力量和手臂力量决定圆周摆动的速度, 手腕和手指的力量决定鞭打的速度。

第二, 后抛实心球的核心技术是“抛”, 生活中有后抛轻物、后抛重物, 前抛实心球、侧抛实心球, 这些不同体位的抛实心球与后抛实心球技术在技术原理上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

第三, 分析学生 (本校高考训练队) 的特点。学生好胜心强, 在训练中既想得到教师认可, 又喜欢自我挑战。但是, 学生的技术要领普遍较差, 特别是技术流程方面。

第四, 训练内容框架拟订与实施 (见表1) 。

本计划时间上分为三个阶段, 在每个训练阶段的内容和方法上有总体的规划,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 有时也会通过内容或方法互相穿插来调节训练氛围。

第五, 效果评价。以上训练既能促进动作定型后抛技术的流程性, 身体素质的提高也非常明显, 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后抛实心球的训练兴趣能够保持如一, 而且研究更加深入, 这恰恰验证了训练兴趣与技术水平的正相关性。

现结合上述实例分析体育兴趣形成的过程如下:

一、研究体育兴趣形成的机制

体育兴趣的产生和发展有三个阶段, 即“有趣→乐趣→志趣”[1]。这三个阶段中有着不同的心理倾向和认知特征。

上述案例中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的训练其实就是体育兴趣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训练中发现, 体育兴趣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 “有趣→乐趣→志趣”是体育兴趣发展系统中三个不同的阶段, 也是密不可分的逻辑因素。三者中, 前者是后者发展的基础, 后者是前者发展的结果, 这是体育兴趣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体育兴趣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具有一定的时间性, 且每个阶段的训练内容、方法以及目标有所不同, 这是体育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实践考证。

二、有趣阶段:趣化训练方法, 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不断激发兴趣

此阶段表现出来的认识特征是对新事物刺激好奇, 表现出短暂和不稳定性。在训练中, 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 不断去创新训练方法, 增强训练的趣味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训练兴趣。如, 案例中的不同体位抛或投较轻实心球或物体, 通过比赛或在游戏中完成, 实际上是强化身体体验, 增强趣味性以吸引学生, 使学生真正意义上“欲尝试”。因此, 在有趣的阶段中, 持续“引趣”是核心指向, 进而针对不同的训练主体、不同的训练时间有选择、有层次、有重点地展开。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项目特点。对各个训练项目要进行本质性的分类, 研究其关联性及逻辑性, 这为训练方法创新提供技术依据。

2.研究学生身心特点。如, 有些学生喜欢跑的项目, 有的学生喜欢跳跃和力量项目。训练方法运用时要有针对性, 这为训练方法创新提供生理依据。

3.以项目特质为基点, 并融合到学生喜爱的情景活动中, 如, 跑的项目就应融入主要以跑为主的比赛和游戏中, 通过竞赛法、游戏法以及榜样法等, 使学生真正感觉到训练的趣味。

三、乐趣阶段:优选训练内容, 提高技术水平, 持续训练乐趣

乐趣阶段的特征是兴趣逐渐变得专一, 具有定向性和持续性, 而乐趣的基础是有趣, 乐趣阶段是体育特长生培养中较为漫长的时期。案例中, 通过后抛实心球、后抛重物等练习, 练习中变换投或抛的时间、距离及数量使趣味持续的同时体能与技能也在提升, 通过分组探究、比赛、观摩或自我体验的训练方法, 使学生能够自我内化、自我改进技术, 最终提升技术水平。由此可见, 乐趣阶段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要通过训练内容和方法保持学生的训练兴趣, 即“持趣”;第二, 应从有趣阶段的侧重“引趣”转向侧重技能提高, 通过提高技能来体验成就感,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第三, 要注重提升体能来辅助技能的提高。

1.训练内容进行优选。

要体现趣味性、针对性和自生化。

2.明晰技术核心内容。

分析项目技术特点, 理清技术逻辑关系, 明晰由核心技术引发迁移的其他项目进行归类, 便于变换训练内容和方法, 使学生持续保持学习兴趣。

3.深入了解学生。

通过家长、班主任、同伴等了解学生的品行、兴趣、爱好等, 同时建立学生的训练档案, 追踪训练情况, 综合分析学生的现状, 帮助学生自我提高。

4.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发挥学习目标的功能导向性, 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制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志趣阶段:挖掘学生潜能, 强化责任意识

志趣阶段是乐趣同学习者的人生态度、社会责任感、理想、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时, 乐趣即变成了志趣。此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方向性和积极性。案例中, 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多参与比赛、研究技术流程和技术原理来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研究认为:“兴趣—带领—兴趣”能借助原有的平台进行扩展和提高, 使其从一面到多面, 从多面到立体, 使其从被动到主动, 从主动到意识和能力, 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兴趣培养和习惯养成。[2]因此, 体育特长生在志趣培养阶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发挥点的优势带动面的发展。

训练中, 我们发现每个项目都非常优秀的学生只在少数, 但是他们每个人当中都有着自身的特长, 如有些学生耐力弱一点, 但是爆发力好;有些学生跑和跳的能力差一点, 但是投掷项目有优势。因此, 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发挥个人优势, 增强主动意识, 强化优势项目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兴趣带动兴趣, 最终促使立体式发展。

2.把握比赛契机, 树立良好形象。

体育比赛是体育特长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舞台, 是提高训练兴趣的催化剂。以赛带练, 以赛促练, 通过比赛学生可以展示自我、检验自我, 可以发现不足、磨砺心智, 可以体验竞赛带来的乐趣和培养竞争意识。

3.注重学生的人格及责任心的培养。

体育特长生的训练要“以人为本”, 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潜能发挥, 对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思想品行等方面进行教育引导, 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红春.体育兴趣的形成阶段及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体育, 2010 (10) :90.

篇4:如何培养体育特长生的田径训练兴趣

摘 要 在十几年的学校体育业余训练中发现,影响特长生训练成绩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特长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不高造成的,本文根据特长生的心理特点,从心理学角度论证了需要、动机、兴趣和体育训练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一些激发特长生训练兴趣的方法和措施,以提高学校体育训练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 兴趣 培养 特长生 训练

一、分析其原因

(一)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封建社会对其影响根深蒂固,在其漫长的社会里,广泛流传的是重文轻武的思想。这种思想严重影响着现代教育,很多家长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只要文化课学好就行,从而导致许多特长生应有的训练时间被家长剥夺同时向特长生传授这方面的思想,使特长生在训练时不思进取,赞同了家长的意见,完不成训练任务时缺乏应有的耻辱感。

(二)特长生主动参与性不高

由于特长生自身的体育训练意识淡漠,可以说他们根本就没有主动参与训练的想法.

(三)教师因素

教师因素主要有业务水平不高、训练方法陈旧、不科学、不新颖,教师自身的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对特长生没有吸引力。

二、如何让特长生积极参加体育训练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说过:“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没有兴趣,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一句话,兴趣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

(一)兴趣与体育训练之间的相互关系

那何谓兴趣?如何让特长生对体育训练产生兴趣呢?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是对一定对象的心理倾向”,“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根据这个心理学的观点,不难理解,学生的体育兴趣也就是学生参与或从事体育(或某一项)学习和锻炼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因素的基础是需要,需要的表现是动机。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相互关系培养学习的需要。学习动机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由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在特长生训练中,学生主动参加训练的动机直接影响训练的效果;反过来由学习和锻炼产生的成功体验,又能激起学生训练上的兴趣。即,兴趣对特长生的训练起促进作用(见表1)。

表1 美国拉扎勒斯[A .L .Lazarus]研究了兴趣对体育的促进作用

组别 平均每人晨跑圈数 平均每人锻炼时间(每天)

兴趣组 3.1 1.4小时

普通组 1.9 0.8小时

差距 1.2 0.6小时

(二)实际训练中如何运用多种手段激发特长生的兴趣

1.明确训练的意义和作用,端正训练的态度。在训练开始时就要讲清训练的价值,把训练同增强特长生的体质,发展身体素质与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等紧密联系起来,使特长生认识到通过训练能增强体质,提高学习效率,为将来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设情景,“启发式”训练。“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从特长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不断打破特长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的平衡,不断激发他们对新的认知的需要,以促进特长生认知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完成教学任务。比如说,针对特长生跑步时大腿抬不起来和后折叠不充分的动作,我就利用动物世界“豹奔跑”的特点,让他们注意观察豹奔跑的动作,首先培养特长生在意识上的动作表象,然后在训练过程中给予强化练习。通过这样的训练方法,特长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训练自然有成效了。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激起特长生的动机。强化理论的心理学家们认为,学习动机是由特长生外部刺激而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比如,在学习中受到强化的特长生得到了好分数,受到家长的认可,将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所以说在训练时,对特长生做的好的地方要在第一时间给予首肯,从而激起特长生的动机。

4.利用竞赛方法,激起特长生的兴趣。竞赛的方法特别能激起特长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应注意竞赛的方式要使各类特长生都有获胜的机会,不然会使不善于此项目的特长生常因失败而丧失信心。比如说进行男女生的互动赛,“百米”达标赛,“跳远”挑战赛和“万米”精英赛等竞赛性质的训练方法,都能有效的激起特长生的兴趣。

5.体育评价作用,激起特长生兴趣。制订体育评价表,把特长生一个阶段的训练情况和训练成绩都详细记录下来,让特长生明白这一段时间自己的训练情况,知道自己在这一段时间里进步了多少,以实际成绩激起特长生兴趣。

三、结束语

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特长生的兴趣是多方面的,采用方法、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能根据特长生的实际情况,遵循体育训练原则,有的放矢地采取各种有效的训练方法,为特长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练习环境,特长生就一定对体育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投入到体育训练中来。

参考文献:

[1] 运动训练学[M].

篇5:如何培养体育特长生的田径训练兴趣

一、积极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应具备的基本信念,其蕴含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态度以及认识教学活动规律的程度。对于教学活动而言,教育理念贯穿于每一个环节,并有效指导了教学方法以及教育模式的创建。然而在以往应试教育理念制约和影响下,不少体育教师在训练体育特长生时过于关注体育训练,而对文教学习不予重视。与此同时,大部分学生均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者迫于升学压力而选择体育特长生这一角色,其在训练过程中缺乏主动性,表现为热情和兴趣不足,因此很难收到满意的训练效果,无法真正提高体育专业素质。所以教师应积极革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和培训方式,尽量做到训练与娱乐的有机结合,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训练兴趣。例如,教师在日常训练中可通过羽毛球以及篮球比赛来组织学生参与训练,从而融娱乐和休息于一体,日常训练效果以及训练质量也得到良好保障。与此同时,还可组织学生定期开展长跑、原地推铅球或者立定跳远等小型比赛,以及时评估训练效果,并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使之积极参与比赛和训练。除此之外,学校管理层以及体育教师应跳出以往教育理念的束缚和限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做到体育训练与文化课学习兼顾。在制定特长生文化课学习计划以及体育专业训练计划时应对学习和特长训练予以充分考虑,从整体上强化特长生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二、合理制定训练计划

体育训练计划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了体育训练效果,其作为一个决定性因素对于挖掘体育特长生个人运动潜力也极具现实意义。高中体育教师应充分关注训练模式创新,基于特长生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制定训练计划。教师一方面应合理安排学生受训时间,预留出足够的文化课学习时间,并以此为基础合理设定受训强度,遵循适度训练原则,即训练强度应始终保持在学习以及训练生理极限值以下, 安排训练时间时不可过多占用学生文化课时间。同时学校也可结合学生个人情况为其安排专人训练,通常保持在4~6次 / 周即可,单次训练时间不宜超过1.5h,通常为1h左右。另一方面则应按照训练阶段不同以及个体化差异来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在全面开展体育素质培训的基础上,应着重锻炼学生身体协调、反应速度以及力量素质,高度重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强化工作,为后期体育训练创造有利前提。高中冲刺阶段,教师应将训练重点设定为高考测试项目,以协调性、爆发力以及灵活性为培养重点,同时还应合理引导学生应考心态,对于心态不佳者应采取必要的疏导和调节,确保学生能够发挥应有的技能水平。

三、全面实施训练方法

在体育特长生的培训教学中,要想实现训练模式的有效创新,首先应基于积极更新教育理念以及合理制定训练计划这两个要素全面实施训练方法。学校还应针对体育特长生提高基础训练力度,强化其基础素质,提高其基本能力。教师在基础训练环节应亲自做出标准示范,并分步骤解析技术动作,详细展示并解说动作要点,帮助学生掌握各项目技术动作的具体构成以及相关技巧。以立定跳远为例,教师应强调掌握身体重心、呼吸与摆动双臂之间配合的重要性。当学生顺利掌握基本动作技巧后,教师即可组织开展100米跑、立定跳远以及原地推铅球等项目的强化训练;也可结合学生个体情况开展专项技术训练,例如1500米以及5000米中长跑强化训练等。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教师应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合理制定训练计划并全面实施训练方法,同时应充分了解体育特长生发展现状以及具体情况,分析可能对体育训练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纠正或调整,不断完善体育训练。

摘要:对于高中普通学生而言,体育特长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培养体育特长生有利于推动体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在校园体育氛围的营造与创设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与训练是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笔者浅谈了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与训练策略,希望对广大同行教学有所帮助。

篇6: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与培养

关键词:高中体育;体育特长生;训练与培养

前言:

面对高考,很对学生都会选择成为一名艺术生来为高考铺路,体育作为其中的一种,既可以帮助学生选择更好的大学,还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高中学校要给予体育特长生特殊的训练,和普通文化生区别开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与培养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为其铺设一条通往大学的道路,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为国家培养出专业性人才。还可以带动全校学习体育的气氛,打造健康阳光的高中生活。

一、建立合理健康的训练方案

作为体育特长生的训练老师,要制定合理良好的训练方案,根据学生自身爱好和特长进行合理安排,并结合学校现有的硬件设施,开展体育训练。首先,针对体育特长生展开调查和测试,通过数据分析学生到底适合学习什么体育项目,展开分类。另外结合学校现状,思考开展什么项目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做出适当的调整,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还能够发展学校体育事业。然后针对参加人数较多的体育项目,进行大规模的训练,发展成学校的标杆体育项目。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应及时分析解决,寻找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做出合理的判断,切不可敷衍了事。保证好学校的硬件设施,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训练环境,合理优化配置,进行科学健康的调整,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体育特长生的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二、开展多种多样的训练项目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现在大多数高中对于体育特长生的训练都采取简单粗暴的力量型训练,比如说对于田径选手,就是无休止的跑步训练,对于铅球选手,就是没日没夜的扔铅球。这种训练方式是不合理的。高中学校应该对体育特长生展开多方面的训练项目,而不是只是进行单一的训练,全面的训练项目可以帮助体育特长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提高全身的体育素养。比如,可以对体育特长生进行仰卧起坐、俯卧撑、直膝跳、蹲跳、引体向上、高抬腿等多种训练方式相结合。每一项不同的训练项目都可以帮助体育特长生训练不同的身体部位,给学生展开全面的力量训练。而且多样化的训练项目可以使训练过程不难枯燥乏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训练拥有更好的效果。

三、协调体育课程和其他文化课之间的关系

在目前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中,有一个严肃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就是如果学生投入大量精力到体育训练当中,那么将会忽视文化课的学习,导致学生成为一个专业课十分优秀,但文化课水平不足以支撑其选择一个好的大学,这样便失去了选择成为体育特长生的初衷,那么如何协调体育课程和其他文化课程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面对这种现状,学校可以采取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根据体育特长生的不同层次的现状,制定出不同的授课方式,从而让不同的学生得到适合其自身的体育教学,得到充分的发展。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其不足的地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在进行体育训练时选择不影响学生学习文化课的课余时间进行训练,老师要制定出良好的规划,如何让学生利用最短的课余时间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学生和老师都不能产生文化课不重要的心态,面对高考,文化课和专业课一样都是十分重要的,决定着学生的未来。这时候教师肩负的责任就十分沉重,科学安排学生的时间,选择最高效率的训练手段,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专业课文化课两不误的结果。

四、提高老师的水平素养

对于高中生而言,老师的水平素养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未来。所以老师在监督学生给学生制定计划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自身的学习。既然作为一名老师就不能比学生差,要用行动让学生信服,这样才能建立和学生之间的信任。所以体育特长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水平,加强体育锻炼,给学生起到良好的师范作用,让教学不只是纸上谈兵。为了保证教师的水平,学校要做出相应的配合,比如请经验丰富的学者专家到学校进行专业的讲座训练,并对学生现状进行科学的指导,帮助老师一同完成教学任务。定期给体育教师组织培训,帮助其跟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我能力。还可以适当的使用奖惩的办法,激励老师教学热情,带动整个学校的体育事业的发展,教出优秀的学生。

五、总结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成为专业性人才,着重发展某一个方面,来成为更优秀的人。高中体育特长生作为此人群之一,选择体育专业来发展自己,学校要不断的开展多种多样的项目训练方式、建立良好合理的训练计划方式、协调好文化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于此同时提高老师和学生的体育水平素养。对待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不可以马虎对待,要认真严肃,争取培养体育特长生成为一个以体育专业为主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走综合发展的道路,帮助其选择更好的大学。营造一个全校积极阳光的体育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还有利于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为国家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刚海涛. 周口市重点高中体育特长生培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张文波. 山东省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培养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4.

[3]刘华春. 浅议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与训练[J]. 考试周刊,2014,40:112-113.

[4]陈晋飞. 浅析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与训练[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08:181+183.

篇7:如何培养体育特长生的田径训练兴趣

在各学校的体育训练中, 体育特长生们几乎每天都会安排出专门的时间进行体育训练。中长跑是一项非常艰苦而又枯燥的体育运动项目, 特别是在校园里的学生, 他们自身正处于身体的生长和发育阶段, 文化课程学习任务的繁重和训练中运动量太大的矛盾, 甚至受到体育场地和训练环境的局限性, 体育特长生中长跑的训练一直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与矛盾。其次, 很多学生在学校坚持训练了一年, 由于文化课成绩受到了影响, 或者身体状况出现了异常, 中途退出了体育训练之列, 无法坚持到底。以上都是现阶段各学校体育特长生训练的现状。尽管, 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在校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从特长生中长跑运动的实践情况来看, 目前中长跑训练过程中仍然存在一部分有待改善的问题与缺点。

二、对提高中长跑训练的有效策略的探讨

要转变在校体育特长生中长跑训练的基本现状, 提高中长跑训练的效率, 首先要从根本上创建起科学的中长跑训练方案, 有了科学的训练方案作为指导, 才会让特长生的训练有纲可依。其次, 从关心学生训练疲劳状态的恢复开始, 尽量给特长生的训练创造良好的训练环境。

1.制定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案

特长生在学校的训练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天的早晨和下午的最后一节课, 或者下午下课之后。在中长跑的训练过程中, 特长生们的身体状态基本处在由训练到疲劳, 由疲劳到恢复, 由恢复到再训练的一个循环性的过程中运转, 这也是运动员中长跑训练中的基本原理。通过这种疲劳的刺激对特长生的肌体反应, 从而实现身体运动机能不断提升来取得中长跑成绩的提高。

因此, 要确保训练科学性, 才能切实提升训练的成绩, 这时要求体育老师必须根据中长跑基本原理的进行对整个训练方案合理的调整及规划。把科学的中长跑训练方式、合理的训练时间, 加上适当的营养补充进行有机的结合, 作为科学的中长跑指导准则, 确保中长跑训练的有章有序进行。

2.强化训练活动的科学性

对学校体育特长生中长跑训练的科学性强化, 需要从老师、特长生选材和训练手段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规范化的调整和改善。

从训练方面来讲, 要求每一个老师都应当具备很高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丰富的实践训练的经验, 以便于在对特长生的训练过程中掌握实训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对体育训练活动进行长期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在训练方案及训练方法上进行新的突破。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 还能因人而异, 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及对每个特长生的了解制定出不同的训练学习方案。

从老师对特长生训练手段的方面来看, 老师应尽量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营养补充、机能训练和放松运动等各方面进行科学的结合, 在中长跑练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的存在与不足之处, 保证特长生训练课程的有序推进。

3.对重视运动员的疲劳恢复问题

运动疲劳是指学校体育特长生在中长跑训练的过程中极可能会面临的一种运动性的疾病, 基于上述分析中提到的在校体育特长生在中长跑训练中所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样的运动疲劳的周期将会被不断缩短。因此, 为了保证中长跑体育训练的有效性及科学性, 老师必须对特长生在训练中的疲劳的恢复问题进行足够重视, 将体育训练过程中的疲劳的恢复, 特长生训练课程之后疲劳的恢复进行综合运用, 对缓解特长生的运动疲劳双管齐下, 尽量可能地拉长训练中疲劳产生的周期。

4.改进中长跑训练的训练方法

很多学校对特长生的体育训练仍然固守陈规, 利用陈旧的方法一个模式的进行体育训练的教学。其实我们了解的体育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 但我们要遵循“因人、因地、因时而宜的原则”进行体育特长生培养, 合理的规划好训练方案, 才能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还要恰当的控制好四个要点:第一点是体育练习的强度;第二点是训练间歇的时间;第三点是练习的次数;第四点是个体的差异。不同的特长生身体的基本素质不一样, 运动水平不一样, 因此我们强调一定要根据不同的个体来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 这样量体裁衣, 取得良好的体育训练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们发现目前在校体育特长生的中长跑训练中依旧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训练的不足一方面影响了学校中长跑训练的训练成果, 同时也对特长生的安全和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体育训练的实践过程中, 老师必须从多方面着手对实际的中长跑训练活动进行不断的调整与改善, 从而通过更科学的指导方法, 更合理的课程训练活动来提升学校体育特长生在中长跑训练过程中的整体水平。

摘要:当今社会里, 体育运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体育运动也应同素质教育一样, 从学生抓起。学校里体育特长生日渐增多, 而中长跑作为体育训练中一个重要的训练部分应重点训练。

关键词:体育特长生,中长跑训练,策略

参考文献

[1]敖大伟.论专业中长跑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1) .

篇8:如何培养体育特长生的田径训练兴趣

体育课程不能理解为仅仅是学校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体育课程应是学校体育场所活动与校外体育场所活动的结合。体育课程不能理解为只是体育教师与学生的事情,还需要学校其他人员、家长及健身指导员等共同参与。

课程目标

树立“健康第一”的新理念,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基于我校的实际情况,创造富有特色的体育课程教学教育,全面开展体育工作。以特色体育为中心,实行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利用生动丰富的教学语言、身体语言,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情境,使学生身心健康,并能愉快地享受到体育活动的乐趣。

各水平学段的教学目标

水平一(一、二年级):重点放在常规教学习惯养成和运动兴趣培养。首先向学生反复强调各种常规,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站位意识、团体合作、互助互爱精神。针对新生的特点,从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乐于参加游戏入手,在引导方面多花心思,多想内容,营造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教学模式,让学生系统地感受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乐趣,积极与他人合作,参与各种集体项目,养成爱集体、惜友谊的精神。

在教学上,以情境教学、兴趣教学为主,每堂课以游戏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利用生动丰富幽默的语言,把课程标准新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内容选择方面力求新颖、趣味性强。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与人融洽相处、自立自主,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达成目标时,将能够:(1)乐与参加各种游戏活动;(2)做出基本体操动作;(3)指出坐、立、行的正确和不正确身体姿势的区别;(4)在游戏或基本运动中进行多种移动、躲闪、急停、跳跃的练习;(5)辨别左右、前后、上下的方位;(6)体验并简单描述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7)比较并说出与他人一起活动和独自活动的区别;(8)在游戏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9)懂得简单的体育与健康常识。

水平二(三、四年级):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培养羽毛球、乒乓球的竞赛人才。建立健康的新概念,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并能正确对待人际关系,认识到身体健康发展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和促进作用。

在教学上,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问题,改变传习式教学时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倡导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勇于创新。多创造一些学生自主交流、自主合作的环境,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探索最有效的合作方法。

学生达成目标时,将能够:(1)向同伴展示学会的运动动作;(2)说出所做简单运动动作的术语;(3)做出多项球类运动中的简单组合动作;(4)知道不按规则运动和游戏会导致身体受到伤害;(5)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初步具有正确的身体姿势;(6)通过各种游戏发展位移速度和动作的灵敏性;(7)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8)体验参加不同项目运动时的心理感受,如紧张、兴奋等;(9)对体育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热情;(10)体验并说出个人在参加团体游戏的感受。

水平三(五、六年级):自主学习习惯养成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养成。随着年龄逐渐增长,学生各种生理特征出现,思想正处于幼稚和半幼稚状态,教师应积极引导和启发他们,正确对待和认识问题,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上,以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为主,教学内容联系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多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多动脑筋。教师创造学生喜欢的环境和学习氛围,积极提供学生所需、所渴望的锻炼场所。也要求学生自主活动,在锻炼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卫生与健康问题。

学生达成目标时,将能够:(1)主动观察和客观评价同伴的运动动作;(2)知道球类运动术语,如投篮等;(3)观看电视中的体育比赛和表演;(4)初步掌握多项球类运动的多种动作技能;(5)说出不同环境中可能面临的危险和避免方法;(6)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7)利用器械做跨越、钻过和绕过一定障碍的练习;(8)初步认识青春期男女身体发生的变化;(9)正确对待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弱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10)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与友爱。

篇9:如何培养体育特长生的田径训练兴趣

1. 过分看重比赛结果。

田径运动员在赛前和赛中对比赛结果想得比较多, 心里充满了对创造好成绩的渴望, 担心自己如果不能取得好成绩, 一切都没了, 训练时付出的辛苦也白费了, 害怕自己会被教练责怪批评被认为是田径运动员, 水平只有如此, 产生这些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当今的竞技比赛中往往只以成败论英雄, 只有在比赛中表现发挥得好才能被社会人们所承认但是对比赛结果过分看重, 心里会产生较大的压力从而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

2. 比赛时自我控制能力低, 消极思想出现。

一般情况下, 田径项目都要通过预赛才能进入决赛。例如:田径项目中的跳远需要通过前三次的试跳才能决定能否进入后三次决赛, 当前三次试跳中出现助跑步点不准等情况犯规或者其他运动员试跳成绩较高时, 运动员的心理往往会很紧张表现得很急躁, 对比赛失去信心以至找不到动作感觉甚至出现动作变形, 这些都是自我控制情绪状态的能力降低所造成的, 在此阶段运动员不再想自己的技术动作, 头脑中思维已经混乱, 对失利的恐惧日益加强。

3. 过去比赛失败在心理上留下的阴影。

田径运动员在比赛中, 难以发挥出最佳水平。例如:跳远运动员在试跳助跑中步点不准而造成犯规往往在日后的比赛中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是由于赛前运动员心理活动较活跃, 过分担心比赛结果, 受以前比赛失利的影响而体验曾经失败的心理感受从而产生消极的思维活动。

4. 外界环境干扰。

运动员在比赛中成功与否不仅是自身竞技水平决定的而且受天气、场地、器材、裁判、观众、等外界环境干扰, 这些都会对运动员的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 田径运动员更是如此。比赛中, 如果在阴雨天进行场地很难令人满意, 现场观众不会很多, 比赛现场的气氛会很平淡。在此情况下难以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 相反在现场气氛很高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 运动员们会受现场气氛的感染, 表现得很兴奋积极性也很容易被调动。

二、心理训练调控方法

(1) 相信自己的实力增强自信心。田径运动员在赛前常会感觉自己很紧张, 怀疑自己的技术动作, 表现得很急躁对比赛失去信心, 这是由于运动员对比赛获胜的期望值较高, 过分担心比赛结果怀疑自己的动作造成的。

面对此情况田径运动员在平时更应该多参加比赛, 正确看待成败降低心理压力, 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完成的技术动作上, 轻装上阵以积极自信的心态投入到比赛中, 赛前给自己设置符合自己水平且有挑战性的目标, 给自我树立必胜的信心, 客观地看待自我和对手, 相信自己的实力, 提高自信心。

(2) 树立正确的比赛动机。田径运动员的比赛动机不是过高就是过低, 这是由于运动员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 错误的比赛心理定向所造成的。

面对此情况对于动机水平较高的应加以控制, 对于动机水平较低的要强化但始终要激发运动员正确的内部动机, 要将比赛看作是需要体现自我价值的展示, 以积极、乐观、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比赛中, 树立正确的比赛心理定向:“轻松迎战、以我为主、集中注意力、多想技术动作”。

(3) 制定赛前准备计划安排好方案对策。田径运动员常会出现赛前准备计划不充分, 情绪不稳定不能安心的制定赛前的思维和行为活动, 这是由于运动员思维不清晰, 对比赛程序认知水平较差所造成的。

面对此情况田径运动员在赛前要做好充分的各种准备, 积极主动地做好比赛计划, 制定比赛方案, 充分考虑赛中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及应对措施。

(4) 教练员积极引导, 运动员自身调节。田径运动员往往在赛前情绪较不稳定表现出或者过分激动难以集中注意力或者过分抑制萎靡不振, 这是由于运动员自身调节能力较差, 心里控制水平较低所造成的。

三、比赛后心理训练调控方法

比赛后的心理训练与调控是必不可少的且十分必要, 这不仅是对比赛后紧张心理的放松调整更是对刚刚结束的比赛进行全面认真的总结, 为今后的训练、比赛做好准备。

(1) 归因比赛结果。田径运动员在赛后难以对比赛做出较准确的归因, 这是由于其在比赛中失利难以调控自己的情绪, 心理承受较大压力所造成的。

面对此情况要帮助运动员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 正确看待胜负, 消除消极沮丧的情绪同时给予其积极的鼓励指出在比赛中表现得较好的一面, 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明确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1) 获胜且发挥好: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水平, 是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 指出尚存在的不足和继续努力的方向。 (2) 获胜但发挥差:将成功归因于对手较弱, 指出仍需进一步努力提高自身能力。 (3) 失败但发挥好:将失败归因于对手发挥太好, 强调自己一进了最大努力对今后进一步发展做出计划。 (4) 失败且发挥不好: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 对努力不够做出自我批评, 反省影响发挥的原因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2) 正视失败。田径运动员对失败的打击承受能力较低, 走出失败的心理阴影较困难, 对此运动员要对失败持正确的态度, 明确失败是成功之母, 人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 在前进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挫折和失败, 要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 要正确的认识自己找出失败的原因, 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辩证的看待失败, 清楚的认识到失败可使我们变得更加成熟、更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逐渐走向成功。

篇10:如何培养体育特长生的田径训练兴趣

【关键词】美术;特长;绘画;兴趣

美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类传播美术思想、美术知识、美术历史和美术技能技巧的必然产物,也是人们传授造型技能、艺术审美经验和启迪智力的手段。学习绘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要有浓厚的求学兴趣,而且要有很高的积极性勤练多想。

一、让学生认识自己并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

学生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学生引导到学习美术的兴趣上去。教师可以跟学生讲述自己的求学历程,怎样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怕挫折,虚心求学,不甘落后的精神,要求学生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努力学习,做到问心无愧。

二、讲述学习美术的社会用途

绘画是一种兴奋剂,可以促进、激发、活跃人们的思维,使我们的心灵得以美的享受。有的学生认为,现在人才市场美术高才生到处都有且已趋于饱和状态,我们现在才开始学,何时才轮到我们找去“贡献”,针对学生缺乏信心这一点,教师应该多举例说服:主要你学到知识,只要你有丰富的美术理论知识基础和扎实的美术基本功,是金子的总会发光的,无论你在哪里,总会有人重用你。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增添生活乐趣

美会影响到个人的审美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如果对美有较深认识,那么自己的穿着打扮也会与众不同,并能很好地搭配服饰,穿出自己的品味和风格,让人耳目一新。譬如讲到色彩给人心理效应不一样时,就列举出服装色彩与人体体形之间的相应关系的例子:太胖的人穿衣服可以选择深色的,不要穿颜色太鲜艳的,横纹的衣服也不宜穿,否则效果大打折扣;体形较瘦的人,不要穿竖条纹或颜色太重的,否则瘦上加瘦……。学生听了都频频点头,树立起信心,有兴趣去学美术这门专业。

四、创设艺术教育的深刻氛围

开辟教师画室,美术教师在画室里摆放静物画画,可以起示范性作用,激发学习兴趣。组织同学聚在一起画画,教师指导,学生的作画水平会不断提高,好的同学可以带动稍差的同学,又可以提高画画水平。因此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促进他们的兴趣向高层次、个性化方向发展,从而培养学生乐学及健康、美好、高尚的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

五、创设导入新课的环境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和一个内容圆满完成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必须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谜语导入法,音乐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同时内容必须与导入法很好地结合。例如教色彩构成,我会结合不同色彩给人的视觉心理效应知识,例举伊顿在他的《色彩艺术》中的叙述:“一位实业家准备进行舞宴,招待一批男女贵宾…… 当快乐的宾客围满了美味佳肴的餐桌就座之后,主人便以红色灯光照亮了整个餐厅,肉食看上去颜色很嫩,客人食欲大增……红光变成了蓝光,烤肉显出了腐烂的样子,马铃薯发了霉,宾客立即倒了胃口;可是黄灯一开,就把葡萄变成了蓖麻油,把来客都变成行尸,几个比较娇弱的夫人急忙站起来离开了房间,没人再想吃东西了。

六、多范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提高学生的水平和引起兴趣,教师示范性、直观性教学非常重要。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直观性教学是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感觉去感知知识技能,他在《大教学论》中说:“这对于学生应当是一条黄金一般贵重的原则,对于一切事物,应当尽可能用各种感觉来感受他们,这就是说看得见的就用视觉感受,听得见的就用听觉感受,闻得出气味的就用嗅觉感受,有滋味的就用味觉感受,可接触的就用触觉来感受。

七、寓教于乐,乐中求美

绘画并不是因为它精益求精或豪放潇洒而赋有魅力,而是精神中的情感经过感觉对视觉形象的把握,从而产生神秘的激情。针对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原本绘画能力稍差的对绘画的兴趣不浓,就连那些成绩较好的,对绘画的兴趣也变得减弱。要让学生保持学习绘画的热情和兴趣,我认为必须冲破皮框,减轻压力,充分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在完成美术作业过程中不一定遵守规范,不一定像应考那样独立完成,而应该让学生互相参考,互相学习;不应该有只有“教师讲,学生练”的单调模式,应创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

八、善于表扬,灵活批评

绝大多数学生都想得到教师的表扬,因此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必须做到恰如其分的肯定。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又是其作品的欣赏者。学生的作品不管是好是坏,都是他们一笔一画努力的结果,是他们经过自己的构思、设计而画出的作业。所以对于每位同学的作业,我都认真批改,打上分数和写出评语,并上课评讲,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对有进步的,加以肯定和鼓励,对其作业的缺点尽可能巧妙地在表扬中提出修改意见。如有一位原来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有一次作业他做得挺不错,有进步,于是我在班上表扬了他。

参考文献:

[1]赵巍.高中美术特长生色彩教学的策略研究.教改聚焦.2012(12).

上一篇:村道德模范事迹材料下一篇:国际学术会议常用语(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