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信息化

2022-09-10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 对因材施教, 改进教学方法有着积极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单一, 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知识的消化和理解, 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化教学手段借助信息化技术, 采用人机交互的形式, 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内容,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 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人进行, 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 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进而大大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近几年来,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信息化发展迅速, 一方面, 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对思想品德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信息化的现状

1、思想品德课件制作和网络化教学中单纯追求形象直观、动感和色彩而忽视学科内容。

思想品德课件和网络化教学的直观、生动是其优点, 但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和建设思想品德网站的过程中, 片面追求课件的形象性、生动性, 而很少思考这个形象性、生动性会对课堂教学起什么样的作用。实际上片面追求形象性、生动性, 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从课堂中心转移到画面的生动形象、声音的变化多端等方面, 从而弱化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教学目的, 更谈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的老师制作的课件和网站, 色彩艳丽、动感十足, 四通八达, 确实能够吸引学生, 但易喧宾夺主, 思想品德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知识体系和规律得不到充分体现, 思想品德学科本身的特点和魅力也没有体现出来, 学生从中不能体会思想品德思维的乐趣和感受思想品德情感的熏陶。

2、信息化教学用得过滥、学生对思想品德信息化教学失去兴趣。

信息化教学只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不等于现代化教育, 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但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教室后, 有的教师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需要, 节节课都是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引导, 而成为机器主宰了。尽管课件内容非常丰富, 科学性也比较高, 起初学生还很感兴趣,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 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兴趣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多媒体教学用得过滥, 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太少了, 直观的刺激太多了, 更何况其他课程也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 对学生来讲是大量的重复感受, 对于多媒体他们的感觉麻木了, 原本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多媒体过多使用而逐渐丧失, 多媒体本身的刺激也已麻木, 学生对于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信息化教学失去兴趣。

3、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手段和信息技术而忽视师生互动。

任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都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已, 教学片也好, 胶片也好, 多媒体也好, 它们给学生传达的仅仅只是信息, 根本不可能代替教师人性化的讲解和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能喧宾夺主。可是, 现实中有不少多媒体思想品德教学一味追求材料的数量、画面的形象生动、声音的悦耳动听, 而忽略了教师还有粉笔和一张嘴, 也忽视了教师自身的资源, 尤其是语言, 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身体语言, 而这些又能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人文力量感召。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把早已设计好了的教学内容, 如思想品德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等制成课件, 再增加些教材外的史料, 配一些音响画面, 然后按程序逐条演示给学生, 没有自己的课堂板书、生动风趣的人性化讲解、形象的身体语言动作, 这样使多媒体教学变得教条化、很枯燥。

4、运用信息技术和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向学生收集罗列知识过多而忽视信息质量反馈。

教学的主体对象是学生, 因此多媒体思想品德教学要注意留给学生消化、思考、想象、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这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多媒体思想品德教学中, 有些教师脱离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盲目增加知识和材料的容量, 不停地演示, 让眼花缭乱的学习内容在学生面前匆匆而过, 学生忙于接受, 无力思索, 无法对学习内容有深刻的理解、细致的思考, 导致学习的肤浅和不扎实, 使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受到阻碍。“贪多嚼不烂”, 结果使学生接受信息过多, 造成“死机”, 课后做习题, 又不得不花一定的时间去看教材, 重新思考做出答案。

有些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 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粘贴给学生, 将大量素材资源罗列在一起, 而缺乏对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和必要的剪切, 对于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分类工作也没有进行编辑, 大部分学生在因特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不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资源。另外有些教师要求学生浏览网络资料, 指导思想是先有观点, 再让学生在网上查询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信息资源, 并认为这样就是完成了对相关主题的学习过程。实际上这样的资源就是披着计算机外套的厚本教科书, 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既无法达到学科教学目的, 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二、趋利避害,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推进中学思想品德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寻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 创设问题情境, 向学生展示要研究的领域, 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针对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通过在网络上建立相关的信息资源库、相关链接、课程论坛, 即时答疑等手段, 引导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 结合亲身实践, 通过分析、综合归纳, 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

2、营造思想品德氛围,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脸。

一节课的开头, 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 尽早进人最佳学习状态,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导入这一环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在网络条件下, 80%以上的课堂时间里, 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教学资源库进行自主性学习, 教师主要职能应从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伙伴。在这阶段,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 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学生可以凭借兴趣学习相关内容, 并按自己的喜好把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制作幻灯片、网页等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采用不同的媒介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无疑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4、崇尚合作, 还给学生“参与权”。

全员参与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只有面向全体, 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切学习活动,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首先要以师生合作为基础, 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 形成乐学氛围, 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开动脑筋各抒己见, 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次要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 形成以小组教学为重点, 学生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络进行讨论, 养成了同学间的协作精神, 使学生对疑惑问题有了深人的理解。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自主学习——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 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协作, 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

5、交互和反馈, 体现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优势。

交互和反馈是计算机进军教学领域的最堂皇的理由, 教师采用AUTHORWARE设计交互式的习题, 可完全实现人机的交互作用。在互联网中建网站, 课讲完了, 学生依旧可以将问题反馈给教师。

由于信息化教学手段存在着不可马上解决的制约因素, 即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制约因素不存在了, 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也是任何先进的机器替代不了的。所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手段。它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相互配合, 相互补充, 既不能夸大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效应, 也不能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优化中学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上一篇:探究技能大赛引领高职会计教学改革下一篇:播种新课标理念,放飞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