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初探

2022-10-12

国家和社会对思想品德教育的空前重视和对思想品德理论课寄予的厚望, 为思想品德课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改革中必须面对许多棘手的难题, 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何切实增强思想品德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明确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是思想品德课程建设和发展的生命所在, 也是思想品德课调整、改革过程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思想品德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就是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思想品德课因其特殊性而使得教育教学实效性评价成为难题。一方面, 由于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许多内容并不具有立竿见影的功效;另一方面,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忽略了对教学目标和具体要求的明晰把握。如没有区分哪些内容可以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 那些内容的影响则需要在学生日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得到检验, 往往简单地将高层次的原则、指导思想当作了评价教学实践过程的具体标准。这样, 学生往往就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涉及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内容过于空泛而抽象, 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为此, 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应当在领会中央精神、充分把握新课程体系内在逻辑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明确各门课程及不同的教学单元的目标和具体要求;必须从教育对象的不同个性和成长规律入手, 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 分别制定不同的层次目标, 提出不同的层次的目标要求,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在考虑通过怎样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学实效性时, 先弄明白自己在教的过程中要达到怎样的教育教学目标, 这是提高实效性的前提。思想品德课应着力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教学内容的确定、方式方法的设计和手段途径的运用应服从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个目标, 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水平, 坚定理想信念, 就有可能使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对学生发挥应有的持久效力。要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必须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讲求思想品德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就是要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科学理论、客观环境、教育对象三个方面发生的重要变化,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切实做到有的放矢。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 或者有意无意地只讲某一个方面的针对性, 都有失片面、也难于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应有作用。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思想品德课教学较其他课程有特殊的难度, 这就对教师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 社会不断从理论层面上给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出新的课题;另一方面, 学生的思想也日趋复杂和多样, 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使得思想品德课教学和其他课程相比, 有特殊的难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如何, 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改革的过程也是实现教师自身观念转变的过程。教学创新, 不仅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观念的创新。首先理论要进教师头脑才能进学生头脑, 因此, 思想品德课教师首先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此外, 要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老师必须有过硬的学术水平。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必须依靠“以理服人”来实现, 不仅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而且要做到“言之有据”。没有科研做支撑, 教学不可能达到一种高的水平、高的层次。因此, 必须努力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的科研含量, 进一步增强课程内容的说服力。

三、本学科的特点是探究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 它是依托知识的思想教育, 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也就是要有鲜明的针对性, 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想, 结合国内外形势和党在各个具体时期的方针政策、结合学生实际讲课, 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关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还要有探讨意识。我们所处的时代新问题层出不穷, 重大的理论问题、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何去回答, 必须要以探讨的态度去对待, 思想品德理论课教学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在学习方法上体现探究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带着问题进入社会, 在调查研究中, 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的互动式学习中, 将“听、读、想、议”有机地结合起来, 启发学生主动地、自主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之中理解和感受理论知识, 经过思考、归纳, 使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并把它内化成为自身的认知和感悟, 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这种以“设疑、自学、调查、交流、答疑自我总结”的探究式学习, 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增强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四、教学方法上当好“拐杖”

初中学生从生理上来说处于青春初期, 向成年人过渡, 生活范围逐渐扩展, 需要处理日益增多的各种关系。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更有效地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陶冶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教师要在教学中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树立人格平等的观念, 与学生朋友般的交流。做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 不是授人以鱼, 而是授人以“渔”, 起到婴儿学步时的“拐杖”作用。如在上思想品德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学会学习中, 让学生“会学”而不是使学生“学会”, 不是给现成的结论, 而是教会学生获得结论的过程, 并且能逐步摆脱老师这根拐杖, 能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学生得到的也不仅仅是书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得到了方法的培养, 能力的提高, 思想品德的升华。让学生少一些对权威的迷信, 多一些怀疑, 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去探究事物规律。

总之,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和辅导中, 教师一是要理论联系实际, 但不是什么问题都去联系, 应着眼于帮助学生在重大问题上明辨是非;二是要讲深讲透, 以生动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分析增强教学的信服力、说服力;三是要给予正确引导和帮助, 教育学生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学会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运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处理社会问题。

摘要:思想品德课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能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要坚持创新, 在具体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下功夫, 不断探索增强思想品德课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关键词:思想品德,实效性,创新,途径,拐杖

上一篇: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患者急救护理研究下一篇:《临床医学丛书》招聘主编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