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体验 入境中感悟

2024-04-21

阅读中体验 入境中感悟(共11篇)

篇1:阅读中体验 入境中感悟

前不久,我有幸聆听到了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小柳树和小枣树》。课堂上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生成,对话,令我大开眼界,觉得耳目一新。以下是我的一些不够成熟的评析,愿与同行们一起探讨。

一、谈话导入,复习字词.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是啊,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看,小枣树要向我们认真学习的小朋友献上它的大红枣儿呢!

谁来读一读,把它摘下来。(课件出示)

评析 : 生字的复习采用摘取红枣的方式,让学生读出一个摘取一个,新颖又与课文有密切的联系,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小手如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二、复习“春天”部分、看大家读得这么热闹,我们的老朋友----小柳树又来了。看,这是棵怎么样的柳树啊?(课件出示图,并出示描写小柳树美的句子。)读后,你觉得小柳树怎么样?、小柳树也正因为自己长得漂亮,所以„„(课件出示图,并出示小柳树说的两句话。)现在,你又觉得小柳树怎么样?、如果这时,有个小朋友正好走过,或是一只小鸟飞过,或是地上的小花、小草,他们见了小柳树,会说些什么呢?(课件出示图)你能不能用“小柳树,我想对你说„„”的句式说。

评析 : 制作精美的课件,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小柳树抽丝发新芽,柳枝长长地垂下来„„画面与句子同步出现,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同时被感染着,以上三步的说话训练层层推进,此时的学生已小手如林 , 个个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小柳树的美丽 , 骄傲尽在孩子们的眼中展现 , 一句句善良的忠告 , 善意的批评在孩子们的口中流淌„„

三、学习课文第 5 至 8 自然段。

#8226;春去秋来,小柳树和小枣树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 5--8 自然段吧,可以用笔划自己喜欢的句子。

评析 : 相信我们的孩子能读好,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书,并不忘记圈圈画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这是对学生主体的充分尊重,是先进的学生主体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外在体现。、交流:

(1)“到了秋天,小枣树结了许多又大又红的枣子。”为什么?你读„„能不能再„„ 请大家自己读读这个句子,你能读出什么意思来?(美、许多、又大又红)

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指名两人----齐读)

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小枣树茂密的绿叶丛中缀满了大红枣儿,美得让人羡慕。他不仅美,它的大红果子还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和甜美。让我们把这一段连起来欣赏一下吧。(齐读第五段)

评析 :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而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和激励学生去与课文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发现他人,发现自我。教师的评价适时又恰当,让孩子们读得更起劲了。

小柳树结果子了吗?(板书:什么也没结)

这时候,那个小孩又从这里经过,那只小鸟又飞来了,花蝴蝶也来了,还有树下的小草小花们,他们看到了这些变化,又会对小柳树和小枣树说些什么呀?那个在树下吃枣子的小孩会说些什么呢?

评析 : 这是本课中设计的第二次让学生与文中的小柳树和小枣树对话,这其实是学生对文章所蕴含的做人道理的多元解读。

(2)课文中的小柳树和小枣又是怎么想怎么说的呢?老师想和你们一起来读读下面的课文,左边同学读小柳树心里想的和它说的话,右边同学读小枣树说的话好吗?

(3)小柳树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

小柳树们,你们为什么要不好意思地笑了?结合理解这句话来说:

“可是过了一天又一天,小枣树什么也没说。”

a(此时,美丽的小柳树一点儿也不张扬自己,默默地什么也没说)小柳树也许在想:小枣树,我曾经瞧不起你,说你难看,现在你为什么不说我呀?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呀?

b 那小枣树当时是怎么想的?嘘,嗯,嗯,刚才小枣树把它的想法告诉了我,你猜它说了些什么?

c 小枣树这么想也是这么说的。

(出示)小枣树温和地说:“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阴下乘凉,那有多好啊!”

a 你觉得小枣树怎么样?(用词丰富、准确)

b 小枣树不因自己能结出又大又红的果子而骄傲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呢。

c 谁来学着小枣树,用温和、宽容的语气读一读。

评析:小柳树的不好意思,不枣树的宽容大度,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在教师的相机点拨下,学生已完全领悟,到此时已是水到渠成。

d 我想此时的小柳树一定也学会了夸奖别人呢?小柳树,你会怎么夸小枣树呢?

e 如果你是树上的小鸟,树下的小草小花以及那位小孩,你又会对小柳树和小枣树说些什么呢?

f 老师有两个成语要送给小柳树和小枣树,同时也送给我们的同学们,那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评析 : 新课标强调 :” 应该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教师一句 ” 尺有所短 , 寸有所长 ”, 将文本的精要之处作了简要的小结.也为下一步的训练进入了一个新天地.、你喜欢小柳树和小枣树吗?喜欢它们的什么?

是呀,老师也喜欢小枣树,因为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又不因为自己能结出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但是老师也喜欢小柳树,因为小柳树长得很美,老师喜欢一切美的事物。而且小柳树能及时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相信,此时的小柳树也学会了夸奖别人呢!

评析 : 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中的时候 , 他们的自由天性舒展了他们尽情地诉说着自己的独特心声 , 那是用心在说 , 用情在说 , 天真烂漫 , 浑然天成。” 整个教学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情境 , 洋溢着感性的气息。教师,学生和文本进行着深刻的对话,师生的生命感悟在课堂上得到了尽情的表达,在阅读中达到了升华。

四、带着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来读读全文吧,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吧。

评析 : 阅读是教学的主体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主要途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 教者不重结果,重过程 , 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复读。

学生互动:夸夸我身边熟悉的人。(可以是我的老师,我的同学)

评析 : 让学生去夸夸自己身边的人,生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激起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更是本节课一个很好的延伸。使孩子们更进一步地理解了 ” 人无完人 , 金无足赤 ”,应学会看到别人的长处 , 发现别人的短处。是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你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你能学着小枣树,也来夸夸你身边熟悉的人。(填写优点卡,送人)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但懂得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还学会了夸奖别人。小枣树要向我们献上更多的大红枣儿作为奖励呢。(小组复习生字、新词。)带生字的“红枣”

评析 : 这样的结尾 , 这样的奖励,是多么地富有人情味呀 , 学生们的兴致仍然很高。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一、自读自悟,主体理解。教师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品味课文中美好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思维为突破口主体阅读,主导指引。出示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句子让学生谈感受,并三次出现小花、小草、小鸟、小朋友们他们会说些什么?教师充分体现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的角色,让学生主体思维,主动理解有了用武之地。

二、角色到位,感情真挚,读中明理。自主感悟后阅读,主体参与后理解。让学生进入角色读通、读懂、读出味,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学生读书课。同时,又在不知觉中明白了许多道理。最后让学生在卡片上写写同学的长处,水到渠成。拓展了文本,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提高了语文的素养。

篇2:阅读中体验 入境中感悟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三、教具准备: 一组课件。

四、教学设计:(一)、检复激疑: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课文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观看了齐威王和田忌之间的两次赛马,谁来介绍一下两次赛马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展示两次比赛所采用的方法和比赛的结果。)

2.告诉老师,了解了两次比赛的结果以后,你最想知道什么?(为什么两次比赛的结果不一样?孙膑是怎么想到这个好办法的?„„)

[上课伊始,精选的检查复习内容,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问,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迅速地切入了新课教学。](二)、自读自悟,体验内涵: 1.是啊,相同的马参加比赛,结果却截然不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谈谈你对故事中三个主人公的评价以及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的启发。

[这个自学要求涵盖了“检复激疑”部分学生的质疑内容,调动了学生恰当地对人物作出评价的生活储备,促使学生经历由感知→提炼→印证的学习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同桌互相交流,产生思维碰撞,加深理解。3.全班交流: 人物评价理由启发

齐威王骄傲自满齐威王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马,看见田忌和孙膑过来了,便讥讽田忌:“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来吧!”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会让我们找到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孙膑仔细观察认真思考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啊„„”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田忌考虑问题不周到,脾气粗暴,易激动。田忌觉得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赛马场。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说:“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以上表格的设置展示了全班交流的核心内容,而非让学生做填空练习,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顺序,体现动态生成式教学观,下以“对孙膑的评价及的受的启发”为例解析具体操作办法。](1).研读课文以后,你想对哪个人物作出评价?(孙膑)(2).你觉得孙膑这个人?

(3).你认为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体现他在仔细观察?(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句子:“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4).也就是说(引导学生叙述)

齐威王的上等马比田忌的上等马快不了多少。齐威王的中等马比田忌的中等马快不了多少。齐威王的下等马比田忌的下等马快不了多少。

(5).哎,我们看了也禁不住想说:哎呀,实在是太可惜了,齐威王的马只比田忌的马快了一点点耶,如果(引导学生说)

如果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肯定会赢。如果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肯定会赢。(6).孙膑在第一次赛马中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句子: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说具体就是——(引导学生叙述)

齐威王的上等马比田忌的上等马强。齐威王的中等马比田忌的中等马强。齐威王的下等马比田忌的下等马强。

(7).孙膑不仅在仔细观察,还在?(认真思考)他想到的妙计就是?(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句子):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说具体就是(引导学生口述文章14、15、16自然段内容)。

(8).你能给这三句话(课件出示的三句话)加上适当的关联词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虽然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但是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所以只要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能转败为胜。)

[这种设计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将文章内容内化而后外显为口头叙述,紧扣重点,化难为易,充分理解“快不了多少”,从而懂得任何办法要取得成功,都是有条件的,无视具体条件争取的办法只会是盲目的行动。](9).看样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会让我们找到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生活中,学习中你有没有过这种成功体验?四人小组交流举例。(10).全班交流。

(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如:利用杠杆原理,撬出埋在草地下的大石头,路标认路,学会放风筝„)。

[这一环节设计,既对学生理解内容的当堂检测,又能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养成观察生活锻炼能力的好习惯,可谓一箭双雕。]

(三)、组织表演,实践感悟。

2.我们现在就开始现场改编第二集。要想表演,首先要(引导学生说出研读剧本的作用和方法。)

3.各自研读剧本→自主合作确定演员和导演→分组试演→选一组上台试演→学生相互评价→再次试演。[《三国演义》《三十六计》《西游计》等许许多多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连续剧早已让学生对表演有了向往和领悟,所以这一环节设计使课堂教学形式异常生动活泼,而且在这样生动活泼的形式中,在同学的评价中学习语言文字,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活生生的感受,在表演中再现当时的人物、生活。]

(四)、课外作业设计:

1.继续排练好课本剧,面向全校公开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故事,学习孙膑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2.初步了解《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

篇3:阅读中体验 入境中感悟

一、丰富的资源———为活动开展做好铺垫

我们的品德课程有专门的教材供师生们使用, 而且编者们也尽可能提供了适合广大地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但是由于地区的民风民俗、风土人情及学校、班级、学生等存在着差异, 显然, 在课堂上只利用教材上的资源是不够的。因此, 笔者觉得作为教师, 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开发并利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课堂, 为活动的有效开展做好铺垫。

1.家庭资源。家庭是每个学生最熟悉的场所, 可以说每个家庭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 而且每位家长都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背景、文化知识、爱好等, 这些都是我们品德教学中开展活动所需要的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若能恰当地使用, 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社会资源。学生最终要走上社会, 成为一个社会人。因此, 对于资源的选择也可以从家庭、学校拓展到学生生活的社会之中。借助这些资源的有效运用, 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使其形成良好品德, 逐步成长为一个社会人。比如在执教《平安回家》一课, 认识交通标志时, 教材上的标志只有8 个, 而现实中的交通标志远比此复杂, 如果只认识书上的这些标志可能就比较片面。因此, 笔者在课前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上学途中的各种交通标志, 通过画一画等方法记录一下;课堂上就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进行小组和全班范围的交流, 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交通标志。这样, 学生下课放学就会更安全, 做到平安回家。

二、开放的时空———为活动开展提供保障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也就是要求品德教师创设条件尽可能向学生的生活延伸。因此, 笔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结合教材, 依据教学目标, 抓住课前、课中、课后, 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1.课前活动, 丰富知识。课前, 笔者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 引导或指导学生进行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参观访问、实地观察等一系列实践活动, 让学生获得较为丰富的知识, 从而提升课堂活动的效果。

2.课中活动, 获得体验。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笔者以学生为主体, 创设情境, 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形式多样的活动, 获得最真切的感受。比如在执教《不说话的“朋友”》一课时, 学生了解了公用设施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后, 我安排了“让学生为莘塔新建的小区请‘朋友’ (公用设施) ”这样一个活动。同学们的想法五花八门, 请进了花草树木、滑滑梯、单杠、垃圾桶、消防栓、路灯、公共自行车、公交站、食堂、游泳池等, 并能介绍清楚请这些“朋友”的原因。通过活动, 可以说学生深切到感受到公用设施这些“朋友”不仅美化我们的生活, 还带给我们方便, 我们应该好好爱护这些“朋友”。教育效果可谓“润物细无声”。

3.课后活动, 形成品德。品德课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社会性, 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 而应向学生的真实生活进行回归。因此, 笔者在课堂上会布置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课堂, 亲身实践, 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多样的形式———为活动开展注入活力

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这就需要教师紧扣教学目标,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选择多样且符合学生年龄的活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又让学生获得了最真切的感受。

1.探究活动。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探究学习是一种较好的形式。比如《怎样和他联系》中, 为了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况, 选择最恰当的联系方式, 我通过创设以下情境: (1) 红红同学端午节想回老家一趟, 她妈妈想向学校校长室了解一下端午节放假的具体时间, 应该怎样和校长室联系? (2) 阳阳想向山区的伯伯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 用哪种通信方法好? (3) 老师的朋友去了国外工作, 平时两个人经常要相互交流各自的生活工作情况, 你认为用哪种方式联系比较好?……先由小组合作探究, 再进行全班探究。在自主的环境中, 学生学会了正确选择联系方式, 为他们更好地生活提供服务。

2.游戏活动。游戏活动一直受学生喜欢, 它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比如《平安回家》中, 学生看懂了交警指挥交通的手势后, 现场跟着视频中的交警叔叔学做手势;接着邀请学生带着交警帽指挥交通, 部分学生分别扮演行人和司机, 并配以动感的音乐;游戏活动后, 师生对参与活动的同学作出评价, 让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学会安全过马路。

篇4:读中感悟 读中体验 读中想象

关键词:阅读;积累;想象

一、读中品味,注重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针对文章的内涵和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展开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各种思想认识、情感态度、知识方法的相互碰撞、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中,有所“悟”,有所“得”。小语第三册第五组《从现在开始》,是一篇既溢满着浓郁时代气息,又贴近儿童的好课文,设计主要是抓住重点词句,培养语感,体验情感。重点学习第二片段(品读词句)。

(1)品读重点句子(他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神气极了,立刻下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和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比较理解“神气极了”。然后观察插图,说话。(形象感知猫头鹰“神气极了”的样子)朗读、体验、表演。

(2)品读“议论纷纷”“叫苦连天”。创设情境,再现“议论纷纷”。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角色体验,理解“叫苦连天”启发学生的思维,体验动物们的苦处。

这一环节,通过唤醒学生对实际生活的体验,来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体会。这样不仅激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而且把学生带入朗读的角色中,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享受。

二、感受乐趣,感悟想象

教师要多创造机会,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多思才能使思维更敏锐,语感更快捷。”因此,要以读为主,读想结合,让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

一年级下册《谁来了》一课,以“动物”为题材,使学生了解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要和动物和睦相处。学生通过读书,了解到大象的特点是长长的鼻子,可以吸水;刺猬的特点是全身长有许许多多的利刺。学生带着对动物的喜爱入情入境,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通过边唱边跳的表演,快乐地学习课文,此后,再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找出其他动物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续编故事,学生兴趣盎然,进入了“想象创作”。

语文教学有时就如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在我们迈着欣喜的脚步走向它时,我们不可以忘记一路摸索前行,不可以忘记我们需要边走边看,甚至还要回过头来,细致地寻找,因为路边可能野花芬芳,荆棘丛生,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来缔造,语文课上一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篇5:阅读中体验 入境中感悟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一课是《今天,你安全吗?》,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将内容变为“寻找你自己家中的安全隐患”和“寻找校园内外的安全隐患”。让孩子们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起寻找他们自己家中的安全隐患;利用周末的时间,和自己的家人、小伙伴一起去寻找校园内外的安全隐患。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对我们生活中的安全隐患有切身的.感受。课堂上,我把孩子们分成八个小组,开展比赛活动,每组推选一个小组长执笔,列举出本小组找到的安全隐患,十五分钟时间内看哪一组找得最多,最有实际意义。每一组同学都非常认真,齐心协力找到了很多连老师都想不到的安全隐患。剩下的二十分钟我就让学生代表上台发言,汇报他们找到的安全隐患,孩子们也听得非常认真,因为没有多大意义的将被淘汰,因为这将涉及到他们小组的胜败。这可比老师在讲台上“一言谈”有效多了。

学生们发现家中有安全隐患,学校有安全隐患,回家途中有安全隐患,出去游玩的途中有安全隐患……从而得出结论:生活中处处有安全隐患。

这时,我顺势提出讨论的问题,面对这么多的安全隐患,我们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一抛出,立刻引起同学们的兴趣,纷纷献计献策,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样的活动设计,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为一种自觉的安全意识,不是人为地硬性地灌输给他们安全意识,课堂教学的目标也自然达成了,这样的课堂应该就是高效的。

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苦与乐,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优良品质。教学中,我设计安排孩子们回家后至少做一次家务劳动,然后在课堂上向大家汇报。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体验深刻。班上有一个学生的舅妈是擦皮鞋的,她就在舅妈的指导下,亲自用舅妈的工具体验擦皮鞋的苦与乐。她体会到舅妈擦皮鞋的辛苦,当然,她也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看着自己擦出的两双油光锃亮的皮鞋,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和成就感。

全班同学也被该同学的发言所感动,纷纷交流自己的感受。这个时候,我再给他们讲“劳动最光荣”、我们要尊重和感谢劳动者等话语早已没有必要了。

篇6: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王红

创设活动课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最佳的、也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应着重注意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体验学习,强调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也就是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感悟到了什么”。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安排有效的课内、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课程吸引学生,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充分体现寓教于乐,促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完善自我,使课程教学有效,体现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的教学新理念。

而活动课是侧重学生直接经验的课程,这种课程的主要特点在于“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男生女生》一课教学中,教师设计让四名男生、四名女生上台活动,教师先是让男女生之间相互问好、交换礼物、握手,男女生很自然地按教师的要求开展交往活动,然后教师提出了“请男同学拥抱一下女同学”,结果全班同学一愣,继而哄堂大笑,台上准备开展活动的学生也尴尬地不知所措,借此时机教师引出了“男女同学的交往与同性同学的交往有所不同”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这次课堂活动安排中,教师创设了一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中获得了切身的体验,促其感悟,达成了教学目标,体现了活动课的特点。

那么,怎样促成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呢?为此,我们开展了教学探索。

一、整合三维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获得知识。

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要在教学同一过程中整合三个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渗透中。

初中思想品德课与传授文化知识中渗入德育内涵的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并不以传授文化知识作为其主要功能,而是借助于这些文化知识为载体,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和心理品质教育。如《文明交往》一课的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提高交往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通过活动,掌握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模拟与人交往的各种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感受文明交往的重要意义,学会与人、特别是陌生人打交道,形成良好、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教学设计先让学生模拟教材中“礼貌与言行”的漫画情境做课堂表演,表演过后开展对表演角色的评价,再联系自己的行为自评;然后教师布置学生根据情境“学说表示感激的话”,注重学生行为的训练;最后教师再布置学生在课后开展社区调查活动,体验以各自不同的交往方式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充分认识礼貌、微笑在交往中的作用,通过对交往技巧的实践,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这种活动设计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参与中学习,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不仅激活了学生认知上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全面激活了学生的身心,是知情合一的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这种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亲身旅历和感悟,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是自得自悟的全部活动状态,它的亲历性、构建性的特点造就了高倍数的教育价值。

二、关注个别差异,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张扬个性。

新课程从学生个体所获得的经验出发,兼顾学生个体间与个体内结构倾向与功能的个别差异,侧重其态度、动机和兴趣,对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经验的活动进行统整。

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充分发展。如在《认识自我》一课教学中,教师设计活动“给自己画个‘像’”,让学生从“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描述自己,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踊跃参与,在描述自己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展现淋漓尽致;随后教师又让学生开展评价,给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引出“悦纳自我”的话题;最后课程在“推销我自己”活动中结束。教师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没有用一个标准、一种模式、一套方法来施用于所有的学生,教学中联系学生本身实际和个性特点,课堂上既有群体性活动,又有个体性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来进行相应的有效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的个性在活动中张扬,在学生的道 德发展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开展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潜能。

良好品德培养不能靠课堂里的说教,而应该让学习者更多地到社会中去实习、见习、操作、体验,应该在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作用下进行,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而采用探究与发现的学习方式,可以达到理解、质疑、活化、创新的较高思维水平,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目的就是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能力的发展,也会促进知识的内在理解、迁移。有学生形象地说:“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 由此可见,体验学习是一种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有效学习方式。而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体验,发展了潜能。

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的安排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布置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探究实践活动。如前例《文明交往》一课,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后开展社区调查活动,体验以各自不同的交往方式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活动情况反馈显示:大多数学生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了这一活动,各活动小组同学纷纷出点子、制定访问计划、拟访问提纲、选择访问对象、开展访问调查,在活动中尝试与陌生人交往,得到了体验,发展了自己的能力,在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氛围中圆满完成了任务。

四、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生成智慧。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实际相联系,有意识地设计和营造与教学主题相适应的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情趣,体验到课堂生活的丰富多彩,藉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并从中获得切身体验和感悟,生成智慧。

学生的智慧迸发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发生的,情境能促进学生感悟。而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除了教师富有感情色彩的描述、肢体语言、文字板书外,还可选择一些图片、实物、音像制品等,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换位思考、课堂辩论、小游戏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验。如在《自我保护》一课教学中,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排练小品,布置了“路遇劫匪”、“遭遇火灾”、“被人敲 诈”等情境,课堂上学生每表演一个情境,教师就让学生讨论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结果学生的对策五花八门,行之有效,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智慧。这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进行反思评价,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提升思想。

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的根本性质,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人是有意识、有情感、有内心世界的,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是思想品德课的内在要求。而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主体自身的独特体验过程,离开学生的自我体验,正确的行为规范就不能真正内化。

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往往是渐进式的,刚开始阶段,大多数学生的感觉可能是“好玩”,但随着活动的推进,学生的思想认识不断地提升,由此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教学活动需要反思和评价,这不仅局限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反思和评价,教师更要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进行自我评价,可以就自己的兴趣、学习的态度、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习的结果等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评价和反思,从而发扬自身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关注了教育的生成性问题,既重视过程体验,又重视结果,让学生感到真实、有效,使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标在活动中生成,思想在活动体验中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和思考活动的自由,让课堂动起来,这是新课程理念实现的关键。学生的学习与教师所致力于的教学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教师设计并实施体验教学,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的体验学习成为现实,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只有让课堂活起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得以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得以锻炼,才能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篇7:阅读中体验 入境中感悟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在感悟中体验情感 作者:王晓敏

来源:《软件·教育现代化》2012年第11期

[摘要]小语教材中具有典型意境的文章很多,或明朗,或朦胧,或恬静,或悲壮。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体会其中蕴含着的优美隽永的意境。通过朗读,也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在朗读训练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感悟情感

小语教材中具有典型意境的文章很多,或明朗,或朦胧,或恬静,或悲壮。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体会其中蕴含着的优美隽永的意境。通过朗读,也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在朗读训练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在创作时,不管选取什么题材,也不管运用什么表现形式,他们所着力的是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内心的体验。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方法多种多样,但都离不开读的实践。

朗读是阅读课文的基本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感悟,培养语感,得到情感的熏陶和体验。在朗读表达中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的训练入手:

1.动感官体验,读出情趣

要尽量的让更多的感官去感受体验知识。朗读将书面语言转化成了出声的口头语言。它再造了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传导了浓烈的感情因素;它以声明理,以声传情。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眼看、脑想、耳听、嘴说、手动,采用多种形势,可以让学生的语感在理解中加强,在使用中提高。比如:在教材《识字6》“骏马、秋风、塞北”这一词串的朗读教学时,我先出示塞北风光视频(骏马奔腾,并配有马蹄声),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试着把看到的情景读出来(其中教师设计赛读,读出马儿跑得快)。多种感官的体验让学生情趣盎然,读着有味,读着生趣。

2.抓细节体验,读出精确

语文课本中的语言文字是细腻的,描写手法是精确的,抒发情感更是深沉的。教师要抓住课文中的细节,教会学生加深体验,朗读中多比较,朗读后多咀嚼,细细品味,多次感悟,才能体会到语句的凝练和用词的精确,逐步提高艺术修养。比如教授《秋天》一文中“秋风吹香了什么?”一问后,学生能初步了解到“秋天桂花香”“菊花香”这两个方面。但是,如果教学到此为止,就会留有遗憾,朗读也只是浮于表面,点到即止。教师适时地在这一细节处加以点

拨:“野菊花的香和桂花的香还不一样,前者是那样——(生:芳香四溢),后者却是——(生:淡雅悠远”)。面对老师提示性的话语,学生是敏感的。他们能从老师的话音中敏锐地察觉到用意,积极地启发思维,加以比较,找出两者间的细微差别再次进行判断。此时,再让学生运用体验成果练习朗读,学生就能准确地读出两种不同的感觉,获得至深的感受。

3.比较读

教学时,教师可运用比较的方法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从中体验人物的情感。如《伟大的心》一文的朗读训练,首先,抓住去卫生所的路上加巴页夫与苏霍夫的对话,体会苏霍夫连累加巴页夫内心感到的痛苦,而加巴页夫为救护战友不惜一切代价的坚定决心。两个人物的语气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感悟,尝试练习朗读。要求要突出这种对比:加巴页夫的语气是爽快的,“没关系!”“算不了什么!”在读时要轻松、坚定一些,充满安慰之情;苏霍夫的语气则是难过的,“放下我吧,你太累了!”在读时要充满请求,表达其内心的不安。通过对比读的训练,学生对人物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厚,被加巴页夫的精神所感动,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4.趣读

所谓趣读,就是学生在朗读中或朗读后教师作即时的幽默风趣的评价,这样容易引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的“趣读”法——教学《第一场雪》,在学习“雪后”一段时,支老师用富有激励性的口气说:“雪景这么美,谁能美美地读一读?用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广阔的雪野中去游览一番!”一名学生读得尚可,支老师颇为风趣地说:“读得不错,但他刚刚把大家带到雪野的边上,谁能再把大家往里边带一带?”一个学生读得反而不如前一个,支老师又风趣地说:“刚才那位同学好不容易把我们带到雪地边上了,你又把我们带出来了。”同学们开怀大笑之后,又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朗读之中,争先恐后地希望把老师和同学们带入雪野中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有的学生甚至超水平发挥。

5.分角色朗读

角色表演一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也就是情感积蓄的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过角色表演把积蓄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角色体验伴随着思维的过程,既体现着语言的内化、锤炼、发展,也是情感不断丰富的过程。如教学《将相和》结尾部分时,教师提出问题:廉颇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相见后,两人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再分角色进行表演。学生不仅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也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篇8:阅读中体验 入境中感悟

《难忘的泼水节》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组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的一篇充满温情的课文。课文再现了1961年新中国总理周恩来参加傣族人民一年一度泼水节的欢乐场面, 表达了人们激动、幸福和难忘的心情。由于年代久远, 二年级的学生对周总理知之甚少。因此, 教学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周总理的资料, 让学生询问身边的长辈, 了解周总理的感人事迹, 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教师要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品词析句、朗读课文, 在感受泼水节欢乐的场面的同时, 体验人们所表达出的激动、幸福和难忘的情感, 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介绍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 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中旬过泼水节, 时间持续3至7天。

2.介绍周恩来总理。周恩来 (1898~1976) ,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1949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 (后改称国务院) 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

3.揭示课题。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 一起回到1961年的泼水节, 去经历那次难忘的泼水节吧! (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介绍傣族的泼水节和周总理, 然后引入周总理参加傣族的泼水节的话题, 开门见山导入课题, 达到“课伊始, 意亦明”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 读准生字。要求:画出生字, 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 检查学习情况。

(1) 指名认读生字, 教师相机正音。 (2) 去掉拼音, 指名认读生字。 (3) 齐读生字。 (4) 交流记住生字的方法。

3.认读多音字, 根据读音组词。

好:hǎo (好事) hào (爱好)

空:kōnɡ (天空) kònɡ (空位)

乐:lè (快乐) yuè (音乐)

盛:shènɡ (盛开) chénɡ (盛饭)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的同时, 力求加以运用, 采用多种方式认读并熟读牢记生字, 为学习课文扫除障碍。

三、品读课文, 激发情感

1.分段朗读, 初知“难忘”。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这篇课文主要讲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在西双版纳同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的欢乐情景。)

2.细读课文, 感悟“难忘”。

(1) 朗读第1自然段。1思考: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每当凤凰花开的时候, 傣族人民的泼水节就到了。) 2在这个自然段中有一个表示颜色的词语, 请在文中用“———”画出来。 (火红火红。) 像这样结构的词语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如:雪白雪白、金黄金黄、碧绿碧绿。) 3指导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要读出热闹、高兴的心情。)

(2) 学习第2自然段。1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2“今年”是指哪一年? (1961年) 3“特别”可以换成哪个词? (格外) 4用“因为……所以……”说说这段话的内容。5这段话让你体会到什么? (周总理深入群众, 关怀傣族人民。) 6用激动、开心的心情朗读第2自然段。

(3) 学习第3自然段。1朗读第3自然段, 画出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句子。2出示句子:“人们敲起象脚鼓, 从四面八方赶来了。”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四面八方”的意思。 (参加此次泼水节的人很多。) “赶来”可以换成“走来”吗? (不能。因为“赶来”有急切的意思, 表现出傣族人民急切想亲眼看看周总理的心情, 所以起了大早, 急匆匆赶来。) 3出示句子:“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 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问: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什么? (比喻。把花瓣比作地毯。感受到傣族人民对周总理无限热爱的情感, 感受到傣族人民独特的迎客方式和泼水节喜庆的氛围。) 4出示句子:“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 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问:“一条条”和“一串串”可以换成“一条”和“一串”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一条条、一串串表示很多条, 很多串的意思。) 这句话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仿佛看到了江面上驶过很多龙船, 很多的花炮在空中齐放, 场面非常热闹。) 5出示句子: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问:当周总理出现时, 傣族人民有什么表现? (欢呼。) 假如你在现场, 周总理来了, 你会怎么做?会怎么喊呢? (引导学生加上动作把场面表现出来, 要做到感情充沛, 声音自然。师引读:人们欢呼着——— (生) 周总理来了!) 6齐读第3自然段。

(4) 学习第4自然段。1 (出示课文插图) 说一说谁是周总理? (指名回答。) 2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 边读边画出描写周总理衣着、神态的句子。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笑容满面”的意思, 用“笑容满面”说一句话。4周总理为什么要穿上傣族人民的服装? (因为周总理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和傣族人民打成一片。) 5勾画出描写周总理动作的词语。 (接过、敲着、踩着、跳舞。) 6从描写周总理动作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周总理平易近人, 他和傣族人民心连心。) 7朗读第4自然段。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品味、理解课文内容, 让学生体会文本人物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为理解感悟“难忘”打下基础。

(5) 学习第5自然段。1读第5自然段, 画出表示周总理动作的词语。 (端着、拿着、蘸、泼洒。) 2引导想象。3出示句子:“傣族人民一边欢呼, 一边向周总理泼水, 祝福他健康长寿。”学生用“一边……一边……”说话。 (教师随机点拨:同时做的两件事可以用“一边……一边……”连接。) 4假如你就在泼水节的现场, 你还会祝福周总理什么? (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接纳文本, 而是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用自己的语言去填补文本意义上的空白,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走进课文所描绘的境界, 感悟和理解课文内容。此环节教学, 教师深入挖掘文本, 抓住文本的空白, 进行拓展训练,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6) 齐读课文第6、7、8自然段。1回答:在这3个自然段中, 作者用了几个感叹句?表达了什么? (4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激动、幸福和难忘的心情。) 2小组讨论: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是幸福的、难忘的? (因为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 他把幸福、欢乐以及美好的祝愿带给了傣族人民, 傣族人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3指导学生带着激动、幸福的心情朗读课文第6、7、8自然段。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读中悟, 在悟中读, 在读中想象, 在想象中体验, 充分体现“以读为本”, 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对文本的体验和理解, 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并在多样化的朗读中, 品味语言, 训练语感, 增强感受, 积淀语言,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随文识字, 指导书写。

(1) 出示生字, 指名认读。 (教师相机正音。)

(2) 观察生字, 交流互动。 (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3) 书写生字, 有效指导。 (“龙”, 书写时最后一笔是点。“恩”, 上下结构, 上面是“因”, 提醒学生不能写成“田”。“敬”, 左右结构, 右边是“攵”, 提醒学生不要写成“夂”。“鲜”, 左边“鱼”的最后一笔要写成提, 不要写成横。“凤凰“, 都是半包围结构, 第一笔一定要写成竖撇, 第二笔是横折弯钩。)

(4) 展示反馈, 组织评议。

设计意图:指导写好生字, 先要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 然后重点指导难写的生字, 给学生充分写字的时间,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并让学生明确认真写字的重要性。

五、总结拓展, 升华“难忘”

1.归纳小结。同学们, 通过学习, 我们知道了周总理是一个平易近人、入乡随俗, 永远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好总理。周总理虽已离去, 但他关心各族人民的思想时刻激励着我们, 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题, 来表达我们对周总理的热爱和怀念吧!

2.拓展延伸。介绍我国其他民族的隆重节日。 (课件出示:彝族有火把节, 哈尼族有苦扎扎节和十月年, 白族有大理三月街, 苗族有花山节, 回族有开斋节。)

3.课外阅读。课后, 请同学们找一找周总理关心各民族人民的事迹读一读, 相信大家会被周总理的事迹所感动, 会让我们更加热爱和怀念敬爱的周总理。

篇9:在操作中体验 在探究中感悟

一、体验应建立在学生的动手操作基础上

皮亚杰曾说过:“知识来源于儿童的亲身体验,来源于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数学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的头脑灌输到学生的头脑,而只能由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正如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所说,数学学习主要是进行再创造,这个过程必须是由学生自己去完成的,所以说数学不是听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例如在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材中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鼓励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我在教学时,设计了如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先多媒体显示三组生活中对称的物体,第一组:天安门、飞机、奖杯;第二组:蝴蝶、蜻蜓、蝉;第三组,各种美丽的窗花。问学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是一样的。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对称的图形,学生在动手操作、展示、汇报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剪,这就是在操作中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体验是一个不断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在对自然事物、社会现象的接触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体验,并在不断反复的体验活动中生成新的感悟。让学生体验成功是激发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自主学习的需要,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走出失败的阴影,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够出现意外的体验和思维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布鲁纳说过:“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就没有数学的发展。”

1.课改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探究机会,让他们充分地参与认识的全过程,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的绝不由教师包办代替,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鼓励创新,张扬个性,让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

2.提高探究兴趣,激发感悟的潜能。喜欢听故事、做游戏、看动画片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我在课堂上灵活运用猜谜、讲故事、做游戏、看动画片等形式,寓教于有趣的情境中。但是,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感悟,在数学学习中更多地表现为灵感、顿悟、直觉。

三、操作感悟,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手脑并用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而数学教学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动手操作,体验感悟。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决不是教师直接教会的,而是通过体验和感悟获得的。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感悟、体验,从中发现特征。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从事数学活动提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然而满足这种强烈需求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动手操作,它不仅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更是学生理性认识提升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建构中掌握知识,探究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是的,“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会数学”,“学会数学中去发现”,我们就能走出“教师说得口干舌燥、而学生依旧一脸茫然”的“怪圈”。

3.动手操作,发散思维。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仅有学和做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动作是思维的载体,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生的思维活动要借助语言来表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奇思妙想,培养各种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合理的思维发散及联想,能达到在实践中创新,创新中实践的目的。

孩子们把操作活动当成玩具大比拼,精彩纷呈,富有创意,他们用自己的巧手玩出了各自的奇思妙想,不仅发现了图形的美,而且表述出了图形美在哪里。

四、拓展应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更要善于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宝贵礼物”,它能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学习了“统计的初步知识”后,让学生回家统计自己家一个星期扔掉了多少个塑料袋,制成统计表。既应用了数学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意识教育。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后,让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并给爸爸妈妈说一说你用到了哪些图形。

篇10:小学语文阅读中体验式细读初探

体验式细读,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细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能够让学生进行身临其境的感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细读和体验二者有机结合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有效途径。

一、体验式细读的特点

体验式细读内容丰富。体验式细读总体上主要包括认知体验、审美体验和道德体验。1.认知体验:任何体验都不可能是单一的独立单元,往往是多种体验共同交织在一起,如果认知的成分占有主体地位,我们就称这样的体验为认知体验,比如理解句段和篇章的意思,揣摩文句的含义,其心理活动主要是认知,其中也有体验的过程,这种体验就是认知体验。2.审美体验:在阅读的过程中以对美的体验为主体,比如运用联想、想象、移情的方法学习课文,体验自然美、人性美、文化美、这些都属于审美体验。3.道德体验:偏重于对自然、社会、个体的价值判断,这种体验就是道德体验。

体验式细读过程的完整性。从体验的过程来看体验包括直接体验、认同体验和反思体验。直接体验是前导,认同体验是关键,反思体验是概括和补充。

二、体验式细读的方法

体验式细读的方法有很多,但我认为比较实用的主要有词句细读、整体细读、质疑细读和比较细读。1.在词句中的细读体验。词句细读是,可引导学生细细推敲、品味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意思。比如,《雾》这篇阅读材料中的“雾是个淘气的孩子。”教学中要紧扣淘气这个词,找出作者说雾淘气的理由。一步步深入思考,总结出雾的特点。从而把握全文的整体脉络。2.在整体阅读中感知和体验文章的内涵。整体细读法在写人和抒情文章中应用比较广泛。比如《比本领》一文中,梅花鹿和金丝猴起初由互不服气到最后的相互合作前后联系贯穿全文,其合作的意义和好处也一步步的显现了出来。像这样的文章就要求学生进行整体细读,在读文章之前教师可以预先设置几个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课文的真正内涵。3.在细读的过程中应用质疑。质疑是一种学习的精神,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古语有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很多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多埋有伏笔,有的初看起来没有什么意义,但其实不然。这就需要学生睁大眼睛在质疑中细读。4.在细读的过程中应用比较。在多个主体或情节交织的文章中,一个主题和另一个主体对同一事件的对待态度;一个主题和另一个主体对同一事件的处理方法出现的时候,我们就要巧妙地应用对比进行阅读。比如,《特殊的考试》一文中,小熊、小猴、小狐狸以及小白兔去应聘“小卫生员节目主持人”,他们在同样的地点与到了同样的问题,各自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最后又做了什么样的处理。把他们的这些心理活动和具体的表现罗列出来,进行比较就会很容易的找出为什么小白兔被录取了的结果。从而进行更好的情感教育,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三、体验式细读的原则

选择文本的适合性原则。适宜体验式细读的文本,一般是叙事作品。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任务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阅读虚实性作品了解事件大概,简单描述自己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情感态度,体会文章中细节出的生动描写的用意和对文章情感基调的影响”。

文本解读的价值导向原则。文本解读的价值导向,有“意义复原”和“意义生成”等。“意义复原”,指的是文本的意义存在于文本自身的结构化整体中,是由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它包括语言的表面含义以及语言背后所蕴涵着的作者所要表达的象征意义两个方面。这种意义完全独立与作者理解而存在,要用细读的方法去客观地领会。“意义生成”,认为理解的目的不是要去把握作品自身的意义或作者的思想,因为不存在不依赖于作者的“作品自身的意义”。读者要用体验的方式、方法,和作者一起生成文本的意义。教学中,我们要把握“意义复原”和“意义生成”的适度原则,及遵循文本,体会文本含着的意思,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文本,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有自己的个性化感受。

学生主体与文本课题的融合原则。学生是细读的主体,文本是细读的客体。要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深入到文本,生成文本的意义;又要严格遵循文本,尊重作者的真实写做意图。

篇11: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写作

作文问题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较为头疼的问题。学生写出的作文空洞没有情感,单调、僵硬,大话连篇。主要原因是学生生活经验不足,思想感情贫乏。作文的教学,虽是一种对语言理性的逻辑的教学,但它必须充满情感。情感的东西无论多复杂,它都存在于其实的生活之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求学生写作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从而培养学生的真实与诚信。如果找到一条通往学生作文兴趣的路,孩子会很愿意到这条道路上来描绘自己多彩的生活和抒发自己丰富的感情!

一、“真交际”体验生活,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学生才有写作的兴趣,才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受家乡勃勃的生机;写以人间真情为题材的文章,就让学生走访孤寡老人、烈属军属,从中搜集信息。这样,在丰富了学生的习作素材,培养了学生的爱心的同时,又让学生得到调查的快乐。如,要写《我的爸爸》,我就提前一个星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每个同学都做一次小记者,回家去采访你要写的人物接触的对象。去采访你的妈妈,问问妈妈心目中的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妈妈最爱爸爸什么?问问奶奶爷爷,他们心目中的儿子是什么样子的?看看爸爸的童年是怎么度过的?还可以去采访爸爸的同事,看看爸爸是怎么对待工作和同事的?还可以去接触你的姑姑叔叔,问问他们爸爸是什么样子的?等等。这样一来,孩子写作的热情大大提高了,有的同学还打电话给远方的爷爷奶奶,询问爸爸童年的故事!还有的孩子回家问妈妈:“妈妈,你当时为什么嫁给爸爸?他就那么优秀吗?”妈妈告诉他:“爸爸很孝敬老人,这样的人过日子可靠……”奶奶告诉他:“爸爸小的时候虽然很调皮,但是很懂事,经常帮助爷爷奶奶干农活……”孩子从各个方面去了解了爸爸,这样不但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对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和说话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孩子的表达就是不一样,有的孩子洋洋洒洒写了四、五张纸,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爸爸的尊敬和自豪!这样,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写作技巧,增强了父子或父女之间的感情,同时还提高了孩子的交际能力和参加社会实践生活的机会!这些能力的获得和提高不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所能获得的,更不是从课本中读来的。

二、创设情景进行体验,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

学生之所以觉得作文难写,没有东西可写,主要是没有信息来源。教师要刻意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引起学生情感波动,使它成为一种强化的刺激信息,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和作文灵感。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不管是课堂活动还是课外活动,采用各种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让学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产生写作的欲望。

去年冬天我们这里非常的寒冷,伴随着寒冷而来的是一场难得一见的大雪。外面漫天飞舞的洁白晶莹的雪花已经把正在上课的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住了。一双双小眼睛流露出惊喜,小脸上满是兴奋!甚至有的孩子开始了窃窃私语!看得出,孩子们是多么的喜欢这场雪!我得抓住这个时机!于是,我停止了上课,把孩子们带到了操场上,让孩子们随意地去外面看看、走走,感受感受。孩子们兴奋极了!拉着手,欣赏着雪的轻盈和飘逸。有的伸出手去,抓一片小雪花,看着它在自己的手心慢慢地融化,享受着雪花的凉爽;更有的孩子,摘下自己的帽子来接飘洒的雪花,抬着头,让雪花在小脸上飘落……孩子们三个一簇,五个一堆,在欢笑着、嘻闹着……

孩子们看完雪,我把他们带回到教室,先让他们表达一下对“雪”的感受。你一言、我一语,争着举着小手!接着,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雪”的文章。孩子们情趣昂然,富有诗情画意的《美丽的雪花》,表达快乐的《我在操场上打雪仗》……“下雪了,我不顾一切地跑到操场上,把雪花紧紧地抓在手心,还没等我松开,调皮的雪儿就不见了……”、“……我抬起头,和雪花亲吻,我想,小雪花一定很快乐,因为有这么多的孩子在欢迎她们的到来……”。不管哪一篇,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远远地超出了我的想象。

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引起了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写作,这才是写作的根本。

三、在想象中体验,活跃学生思维、张扬独特个性

写作离不开想象,有了想象,就可以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思维更活跃,文章的内容更充实,语言更生动。小学生正处在开发思维、发展思维的最佳时期,有着开发不尽的思路潜能。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可跨越时间限制,冲破空间的阻隔。他们喜欢想象中的事物,想象是学生内心真实的反应,表达了他们的童真童趣。如,有的学生把弯弯的月亮想象成黄豆荚,而星星就是蹦出来的小豆豆;还有的把月亮想象成星星的摇篮;还有的想象成妈妈的笑脸……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想象多么让人对世界充满眷恋!这样的作文有血有肉,情感细腻,反映了孩子独特的个性。

此外,让学生坚持写日记,记录每天的生活、学习、衣食住行。锻炼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能力。对提高孩子的写作技巧和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上一篇:安步当车散文下一篇:红领巾心向党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