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阅读体验乐趣

2022-07-28

第一篇:走进阅读体验乐趣

走进超市让幼儿亲身体验自主购物乐趣

本报讯(记者魏伟 通讯员冯士莹)11月10日上午,通益优佳幼教机构连锁华美局机关幼儿园组织大班幼儿走进华北油田百货大楼超市进行自主购物活动,把幼儿从园内的“六角空间活动室”带到“社会情景”之中,走进生活的课堂。

《六角体验空间》是该幼教机构自主研发并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的特色课程活动。这次活动在园长、老师、家长和超市共同确保安全的见证下,让幼儿们有组织地走出幼儿园,走进超市,了解购物程序、标签用途、不同付款方式,自选所需商品,自己到收款台付款、找零或用银行卡,输入密码进行付款。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幼儿们亲身体验和感受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体验了自主购物的乐趣,锻炼了交往能力,真正做了回生活的小主人。促进了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

第二篇: 让体验学习走进语文阅读教学

广西平果县铝城第二小学 凌美茜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我从珍视学生的体验入手,让学生的思维在体验中放飞,让他们的心灵在体验中完善,让他们的个性在体验中张扬,让他们的能力在体验中提高,让体验学习真正走进语文阅读教学。

【关健词】阅读教学 课堂案例 体验

体验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则是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引导点拨下,自主参与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从珍视学生的体验入手,让学生的心灵在语言中穿行,让他们个性在放飞中张扬,让体验学习真正走进语文阅读教学。

一、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俗话说:触景生情。每个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我在教学中抓住三个环节:导入、过程和结尾,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置身于特定的生动的教育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去感受和体验。

案例:在教学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年四季美丽的田园风光及劳动人民在田地间劳作的画面,让学生受到感染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把学生一下子引入学习的主题;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把学生带入到多媒体课件营造的音画情境中,让学生随着音乐入情入境地读,诗意自然而然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再结合诗文注释加以理解,诗意逐渐清晰、明了;在引导学生理解“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句诗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这些儿童种瓜时在想什么?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让孩子们在问题情境中畅所欲言,从而体会到学种瓜的孩子勤劳、天真可爱和田园生活的美好,达到了“言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二、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因而教语文不应该局限在课本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刻含义,引导他们从生活中体验。

案例:教《触摸春天》一文,导入时我问学生:春天到了,大自然有哪些变化?学生回答:“草地绿了;公园里的花儿开了,姹紫嫣红;燕子忙着做窝;池塘里小蝌蚪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孩子们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说了出来。之后,我又把美丽的春天画面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孩子们更是情绪高涨。接着我问学生:“你们是通过什么感官来感受春天的美好?”孩子们都回答:“通过眼睛观察到的!”我追问道:“那盲童是通过什么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呢?”孩子们体验不同,答案不一。这时,我让学生朗读文果。在体验盲童安静身上“神奇的灵性”时,我让学生蒙上眼睛体验盲人的黑暗在世界里摸索的艰难,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盲童安静能拢住蝴蝶真是一个奇迹!安静是靠自己的心灵来触摸春天,感受世界的,她是多么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三、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体验

思考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等进行思考、感悟、体验。

案例:教学《可贵的沉默》一课重点时,我抓住教学重点“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让学生边读边思,先让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换意见,在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中学生自然而然都能体会到:“课文中的小家伙们在沉默中终于懂得要回报父母的爱了,后来他们用各种方式回报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所以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由于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体验,学生朗读课文时就能感悟到的人物不同的情绪变化:开始时读出孩子们欢乐、自信的情绪和热闹的气氛;在孩子们沉默时读出内疚、后悔的心情;在孩子们明白了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时候,读出欢快、欣喜的语气。

由此可见,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强调个性化感受体验的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言辞的交锋、意见的交换,从而超越自我的体验与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促使自己的个体体验走向多元、完善、深刻。

四、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体验

《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运用多元评价,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案例:在教学《永生的眼睛》一课,我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体验──

(1)评价人物:文中的一家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之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从而进一步通过朗读品出言中之美,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

(2)评价作品: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是否还有不足,应如何修改?(鼓励学生从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多角度进行大胆评议,发表不同看法。)

(3)学完课文,你对器官捐献有什么新的体会?你打算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试想,如果教师运用单一的评价而不是多元评价,学生能拥有富有个性的思维,多角度、有创意的见解吗?

五、让学生在想象中体验

想象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大胆想象,进而体验文本的内涵,与作者产生心灵的悟对。

1.运用插图想象

③②现在语文课本图文并茂,许多插图可作为指导学生想象的现成材料。如《水乡歌》描写的是一个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秀丽水乡。课文给诗歌配上了形象秀美的水乡风光图。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画面上还有“什么多”?再说说自己印象中的水乡还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启发学生想象,唤醒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并且鼓励他们尝试着也做一做小诗人。孩子们的思维迸发出美丽的火花:“水乡什么多?”“桥多、鱼多、虾多、楼房多、水田多„„”。

2.抓“空白”想象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在无字处读出字来。”文本的空白处即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又能让学生想象中体会文字背后蕴涵的思想情感。

案例:《火烧云》一文,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并找出课文中描写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学生找出相关词语后,师提出: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象出有哪些颜色?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说出课文中描写的火烧云的形状化,接着我问学生:“你还能想象天空的火烧云还会变成什么形状?”之后,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写法,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

就让这样,学生展开想象充分,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的内涵有了更深的体验。

六、让学生在诵读吟咏中体验

诵读吟咏是学生感知教材和获得审美享受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符号还原成可以感知、体验的真情实感。一次次的诵读,就是一次次地拥抱课文语言,就是一次次地感受内容、进入情境、体验情感的过程。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语调、舒缓疾徐的节奏、色彩斑斓的景象中体验语言文字之美,体验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生活之美,对课文所表达的情、物、事才能有真实的感受,切实的体验。

案例:诵读苏轼的《题西林壁》初始,一般会以七言诗相对固定的节律处理停顿:“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在反复的吟诵感悟后,则可能会发现,打破固定的停顿,读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更能表现庐山在苏轼的眼中的多种变化。

实际上,不只是诗歌教学需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的诵读吟咏,其他文体也饱含着强烈的情感因素和深厚的语言内涵,同样需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吟咏中去体会。

七、让学生走出课堂体验

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为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加生活的体验与积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应该适时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比如,教学《找春天》一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观察景物及其颜色的变化,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所得;教学《大自然的启示》一课,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到学校周围进行调查:人们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应该进行哪些力所能及的环保举措等。

②总之,生活处处皆语文。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学定教,以人为本”,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勇于冲破教室的樊笼,带领学生走出教材,走进社会生活,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和心理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体验了,我们的教学才能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一堂触动学生心灵的阅读课是鲜活的,它会让学生心有所感,智有所启,情有所思。生本在一次次的体验、一次次的碰撞交流中不断内化,逐渐成为一种能力。

第三篇:走进随笔世界 感受写作乐趣

李 宏

2009年初,听到有关成浩老师在进行随笔化作文教学的研究而且效果非常显著的消息后,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派我和几位教师一起来到了随笔化作文的发源地----山东邹平,进行一周的学习,经过实地听课、研讨、交流,使我受益匪浅。

回来后,我根据所学经验,尝试着在班级率先开展随笔化作文教学研究。这一阶段主要以情境作文为主,首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来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让学生不再畏惧作文,使写作文变得更加轻松、愉快,通过近半年的时间,现在学生渐渐爱上了作文课,并想说,爱说,会说。

一、 创设情境,尝试随笔化教学。

2009年3月学习归来后,我尝试把游戏活动搬进课堂,实际活动后进行写作指导。学生们第一次接触这样的作文教学,兴趣高涨,畅所欲言,努力张扬着自己的个性,像《画鼻子》、《吹泡泡》、《击鼓传花》、《送礼物》等作文课使学生兴趣盎然,逐渐对作文课产生了兴趣,一篇篇优秀的随笔作文也从学生的笔端倾泻而出。学生们的兴趣完全被激发了出来,教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写起来当然也不费力了。

二、教学过程细化,深入随笔化教学。 随笔化作文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程序:

1.情境导入,妙趣横生。利用多种情境导入的教学方法,例如:游戏导入、再现生活场景、联想导入、想象导入、实验导入等方法,通过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为下一步写作打好基础。

2.细心观察,灵感闪现。无论写好哪种题材的文章,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的引导,从人物动作的细节上入手,通过看、听、摸、做、想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观察,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真实、感人。

3.发散思维,心灵交流。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写作知识,整理自己的思路,进行选材、构思,然后进行表达。这个过程可以先采用生生交流的方式,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互动修改,以

1 口头的方式表达。最后,采用师生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表达,师生针对其语言是否连贯得体、构思是否巧妙、层次是否清晰等方面进行评议。这段时间由于时间有限,一般是以重点段为主。

4.尽情抒发,妙笔生花。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学生奇妙的思维火花将会不期而至,觉得单纯的说并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时教师要及时抓住“战机”,让学生将自己真实的情感付诸笔端,尽情发挥,这就是一篇好的表达。这时的作文要求不要太高,学生能写出片段即可,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成文,而且只要学生写得真实、通顺就好。

5.精心锤炼,交流碰撞。

习作完成,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问题,这就需要师生同改,进行心灵上的碰撞和交流,也就是互评互改。教师与学生可以根据以前学习过的修改方法,进行作品的修改。从文章的构思、选材、语言、细节描写等方面进行评改,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当堂修改。可以通过自修自改、同桌互改、小组修改、师生同改等方式,这样修改出来的随笔,才是完美的。

6.佳作欣赏,誊写成集。

学生的习作已经完成,而且部分学生的作品可以称作是佳作了,这时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开展佳作赏析活动。通过学生不同角度的赏析, 使大家感受到作文的魅力,从而激励兴趣。最后,学生将自己的佳作誊写到作文集中。

当然,这一过程不是固定的,在教学环节上随机加以修改,根据课型随时删减,以便适应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更便于操作。

三、课外积累拓展,养成随笔表达习惯。

我充分利用好每节课前1-2分钟的时间,学生可以推荐一篇好文章、读一篇好的习作、读读自己的随笔、或者将今天的见闻叙述给大家听;除了在学校集体阅读的时间外,每天晚上保证一小时的读书时间,可以根据读书内容写一篇读书感受;每周一次随笔,并利用一定的时间在班级中进行交流,相互评改,共同提高。通过这项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在随笔化作文的道路上我一直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与各位同行不断交流切磋,力争使自己在随笔化作文教学这条前进的道路上能越走越好!

第四篇:让学生享受“体验数学”的乐趣

内容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课改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开展体验学习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的第一条建议,可见体验的过程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体验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进入生命领域,调用各种器官去体验、去感受,能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之间架起一道无形的桥梁,是知情合一的学习。这就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体验学习。那怎样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呢?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让数学走进生活,感受数学的魅力。

当数学与孩子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我们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寻求知识背景,感受生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

(1)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递给他。”这一观点体现在教学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只有主动参与,才能使认知与知识的获取得到和谐的发展。

一年级教材中的“几个”和“第几个”是生活中的常用语,学生会说,但不是很清楚它的实际含义。于是,教学青岛版上册“快乐的校园”时,我将这节课搬到了操场上。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排队,看你能不能发现排队中的数学问题!”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孩子们兴致盎然。队很快排好了,

“那么,下次你还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老师,我记住了我是这一排的第三个。”

“老师,我是这一排的第五个。”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发现。

“老师,我的前面有三个小朋友,后面有4个。”真了不起!连“前后”都用上了。

“老师,我们这一排有8个小朋友,我排在第四个。”多聪明的孩子,用自己的亲身体验理解了“第几”,自然有真实感、兴趣也高。

(2)小学数学中的许多内容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北师大版下册《桌子有多长》时,课一开始我着急地对孩子们说:“过两天我们班又要转来一位新同学,可是教室里已经没有多余的课桌了,负责桌椅的老师答应为我们班做一套。怎样才能知道课桌的长度,大家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

孩子们顿时活跃起来,有的用书比划,有的拿出了铅笔,还有的干脆就用手。一会儿,结果出来了:

“老师,我量过了,桌子有六支铅笔那么长。”

“不对,我量的是五把尺子那么长。”

“我躺在桌子上试过了,桌子比我的身高差一点,可能没有1米吧!”

……

孩子们吵吵嚷嚷,争得不可开交。于是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得的结果却不相同?你有什么想法呢?”

“老师,因为我们用的工具不一样,所以结果不一样。”

“要是我们都用同一种工具量,就能得到一样的结果。”

于是我及时引导:“真聪明,老师也是这么想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新朋友——尺子。”

孩子们终于体验到了统一测量单位的必须性。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自然水到渠成。

[NextPage]

2、挖掘社会生活,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感知。

摆在低年级数学教师面前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和他们有着巨大反差的,是严肃抽象的数字。其实,数学并非是一门让人望而生畏的学科。很多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刚刚跨进校门的孩子还沉浸在儿童乐园的滑梯上和美妙的童话中。对于学习,他们感觉有些新鲜,有些好奇。可是,当他们拿到新书时,马上“爱不释手”,卡通人物正向自己招手呢!大象在和长颈鹿比高矮;大笨熊还和小白兔比跳绳呢,小白兔跳了23下,熊只跳了2下,可真笨……小朋友们一下就乐了,我们的新书真有趣,就像童话一样。还有书中所选取的都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现实问题数学化了。而老师也摇身一变成了一位可爱的“大朋友”,带着孩子们遨游在数学乐园中,去解开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数学学生能不喜欢吗?

3、用于现实生活、回归生活,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

生活是个万花筒,处处有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他们知道用于何处去。因此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去思维,去创造。

在组织秋游活动中,我引导学生讨论:我们班男生有29人,女生有19人,现在有载客量分别为55人、50人、60人的三辆车,租哪辆车更合适呢?车需要几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呢?引导学生猜一猜,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学习了《分类与比较》后让学生动手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间;在认识了《方位》后,我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了解一下学校的周围都有哪些建筑物,从而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二、让学习融入自主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

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更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更要善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

1、在实践中体验,促进经验获得。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比较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

上“高矮长短”这课时,我在黑板上端贴了一只可爱的小花猫,并且说只要你能把它拿下来,它就愿意同大家一起做游戏。一年级的孩子最喜欢小动物了,都纷纷推选班上个头最高的一位同学去拿,结果真的拿了下来,大家一阵欢呼。于是我及时问问他们为什么自己不上来,自然地导入课题“高矮”。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表现,让他们感受到原来学数学是这么快乐的事,而他们通过实践感悟后获得的知识也是最清晰和最深刻的。

2、在自我探索中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改革全面推开的今天,必须乘着课改的东风,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同桌两人为一组,每桌准备10个扣子。先由一位同学随手抓上几个,请另一位同学看着桌上剩余的扣子,快速猜出手里抓了几个。还可变换规则:如让猜者闭上眼睛猜猜对方抓了几个,猜对后算算桌上有几个,并且写出相应的算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猜想验证获得了正确的计算方法,闪烁着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原来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体验,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在交流中反思。 有人说过:如果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两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人至少拥有两种思想。同样,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正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合作交流就能促使学生不断反思不断探索,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听了一位北师大版教材实验教师的一节课中有下面两道题目:

a、小鸡们排了2队,一队有5只,一共有几只?

b、小鸭们排了2队,一排有4只,另一排有5只,一共有几只小鸭?

同学们都懂得前一道用乘法计算:5×2=10(只);后一道用加法计算:4+5=9(只),老师对他们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时,下面一位同学小声说后一题还可以用乘法算。老师马上鼓励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4×2=8(只),8+1=9(只)。老师向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看到自己的答案得到了认可,他高兴极了。接着其他同学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于是又出现了:5×2=10(只),10-1=9(只)。尽管他们的方法不是最简便的,但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这不正是我们当前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吗?

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消除对数学的神秘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就得打破束缚,把学生从后台推向前台,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定会获得自我探索、自我创造、自我成功、自我快乐的深刻体验!这样的课堂也定将融知识、技能、思维、情感、创造于一体,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透视感受探究过程 享受数学乐趣

本站编辑:论文中国 日期: 2009年09月07日 点击数: 4

时下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摘要:“教数学真累,学生真笨!”;“学习数学真没劲,苦死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真的如他们所说,数学是那么的无趣?“假如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的喘不过气来?”。造成如此尴尬的境地,大到国家的教育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小到各个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偏离了教书育人的目的,一味地追求升学成绩。而关键在于我们站在教育战线上的教育工作者没有让学生感受经历学习数学的以下几个过程摘要:

一、感受跨进数学知识门槛的过程

俗语说的好摘要:“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师傅把徒弟领进“门”是个关键,这“门”都没进去,如何谈“修行”?你看我们有的教师是如何把新生领进数学之门的摘要:

“同学们摘要:我们在学习上要„博学而参省乎己‟,要不断积累,像积土成山、积水成渊那样,要像驽马一样锲而不舍,学会笨鸟先飞,不停地飞。要有苏秦的„锥刺骨‟、孙敬的„头悬梁‟的读书精神。要坚信孟子的格言摘要:„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别说了,就这些就把学生吓跑了。有本教师杂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摘要:“在学校,老师教给那些懵懂无知的孩子知识和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可是,孩子们的内心对爱的渴求,他们得到了吗?一个生命,需要强健的体魄,同样离不开健康的心理。身、心,正如“人”字一撇一捺,一角之缺,即会毁灭。”这句话精辟地、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教育现存的某些弊端和盲点。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或成人的经历和感受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学习数学的喜好,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正如教育家杜威曾说摘要:“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喜好,激发对探究的热情。”

所以,要想在教学中以后教的轻松,把学生领进“门”这一过程是个关键,也是一门艺术。要让学生感受到摘要:有“我已跨进了数学门槛”过程的感受和享受到其中的乐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好摘要:“喜好是最好的老师。”

二、 感受探究知识的过程

长期以来,在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数学教育甚至整个教育界存在过多的短期“功利色彩”。因此在数学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大多数教师授给学生的更多的是“鱼”而非“渔”;更多的是教给学生的是“果”,恰恰忘了也应该教给学生如何去“栽树”。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可以讲的滔滔不绝,津津有味;讲台下,在学生颔首的同时还有那么多的学生仍在质疑,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课堂成为教师演练阵容的唯一战场,解题成为操起的刀戈。该让学生动手的,教师代之,美曰其名摘要:“耽搁课堂时间”;该把数学公式、定理推导过程表演给学生看的,又美曰其名摘要:“浪费感情,又不考”。在这里我倒想问问摘要:“你不把知识的来源过程展现给学生;你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创新,那么你教什么?公式、定理、结论教材上写的比你清楚,学生可以自己看。还有必要再上黑板吗?新教材里的“探索和探究” 是让学生探索探究,还是让教师代之或是做个样子?”

欧美教育认为,当老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过程,就无异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儿童只能怀着顶礼膜拜的心情去占有,他的本分是被动的容纳和接受。当他是驯良的和服从的时候,他的职责便完成了。这种教育现象和我们提倡“和时俱进”、“和谐社会”、“创新社会”、“以人为本”的精神难道和谐吗?“知识若没有聪明烛照其中,即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聪明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那或可动人的聪明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较多的参和机会、实践机会,

让学生沉浸在“体验数学”的乐趣中

作者:杨梅英 文章来源:巴东县民族实小 点击数:230 更新时间:2009-5-30 9:55:46

让学生沉浸在“体验数学”的乐趣中

湖北巴东县民族实验小学 杨梅英

《数学课程标准》给老师的建议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体验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深入生命领域,调动各种器官去体验、去感受,能为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之间架起一道永恒的桥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倡和注重“体验学习”。如何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呢?我谈一谈自己多年的体会和探索:

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当数学与孩子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我们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数学,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寻求知识背景,感受生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

心理学家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递给他。”这一观点体现在教学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只有主动参与,才能使认知与知识的获取得到和谐的发展。

北师大一年级教材中的“几个”和“第几个”是生活中的常用语,学生会说,但不是很清楚它的实际含义。于是,我在执教“可爱的校园”时,我将这节课搬到了操场上。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找一找、数一数校园里有多少花、多少树、几个大字、几个雕塑、几个篮球架等,看你能不能在观察中发现数学问题!”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开心地说:这就是数学课,明白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发现。孩子们兴致盎然。

多聪明的孩子,用自己的亲身体验理解了“数”的来源,自然有真实感,兴趣也高。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内容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一册《分类》时,课一开始我着急地对孩子们说:我家今天要来客人,但是我的客厅摆的很乱没有时间收拾,大 家能帮 老师收拾房间吗?”

孩子们顿时活跃起来,有的指挥,有的动手摆,一会儿,把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

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你们干得这么好?“老师,因为我们进行了分类。于是我及时引导:“真聪明、真能干,老师也是这么想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新知识——分类。”孩子们终于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自然水到渠成。

2、挖掘社会生活,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感知。

摆在低年级数学教师面前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和他们有着巨大反差的,是严肃抽象的数字。其实,数学并非是一门让人望而生畏的学科。很多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刚刚跨进校门的孩子还沉浸在儿童乐园的滑梯上和美妙的童话中。对于学习,他们感觉有些新鲜,有些好奇。可是,当他们拿到新书时,马上“爱不释手”,卡通人物正向自己招手呢!大象在和长颈鹿比高矮;大笨熊还和小白兔比跳绳呢,小白兔跳了23下,熊只跳了2下,可真笨„„小朋友们一下就乐了,我们的新书真有趣,就像童话一样。还有书中所选取的都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现实问题数学化了。而老师也摇身一变成了一位可爱的“大朋友”,带着孩子们遨游在数学乐园中,去解开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数学学生能不喜欢吗?

3、用于现实生活、回归生活,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

生活是个万花筒,处处有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他们知道用于何处去。因此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去思维,去创造。

学习了《分类与比较》后让学生动手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间;在认识了《方位》后,我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了解一下学校的周围都有哪些建筑物,从而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二、让学习融入自主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更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更要善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

1、在实践中体验,促进经验获得。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比较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

上“高矮长短”这课时,我在黑板上端贴了一只可爱的小花猫,并且说只要你能把它拿下来,它就愿意同大家一起做游戏。一年级的孩子最喜欢小动物了,都纷纷推选班上个头最高的一位同学去拿,结果真的拿了下来,大家一阵欢呼。于是我及时问他们为什么自己不上来,自然地导入课题“高矮”。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表现,让他们感受到原来学数学是这么快乐的事,而他们通过实践感悟后获得的知识也是最清晰和最深刻的。

2、在自我探索中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改革全面推开的今天,必须乘着课改的东风,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同桌两人为一组,每桌准备10个扣子。先由一位同学随手抓上几个,请另一位同学看着桌上剩余的扣子,快速猜出手里抓了几个。还可变换规则:如让猜者闭上眼睛猜猜对方抓了几个,猜对后算算桌上有几个,并且写出相应的算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猜想验证获得了正确的计算方法,闪烁着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原来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体验,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在交流中反思。

有人说:如果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两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人至少拥有两种思想。同样,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正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合作交流就能促使学生不断反思不断探索,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教学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对学习数学是否有兴趣。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而创新需要兴趣来维持。数学的学习由于其特有的抽象而尤为明显。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而如果缺乏兴趣,那么学生就会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为此,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呢?下面就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学习的一点体会:

一 、设置有趣情境,感受数学快乐 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我们只要善于让学生发现这些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将品味到数学的“妙趣横生,其乐无穷”。如在教学“数字的收集和整理”中,引导学生实验:一个袋子里放入3个红球和3个黄球,先猜一猜: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再让学生从袋子中随意摸出一个球再放回口袋,一共摸40次,先估计一下,红球和黄球可能各摸到多少次,再把每次摸得的结果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下来,反复几次的实践和练习,学生自然而然就发现了规律。

又如在复习“质量单位与时间单位”的教学中,我引入故事进行讨论:小红6小时30分起床,用5秒钟刷牙洗脸,15秒吃早饭,吃了一只100千克的面包和一个60千克的鸡蛋,还有一杯100厘米重的牛奶,背起她2克重的书包,她用15小时走完了800米的路程来到了学校。由于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物,加上学生以有的知识水平,在讨论中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

二、运用有趣题目,激发学习乐趣

出人意料的数学结论能给学生极大的心灵震撼,有些学生由于缺乏较强的数学意识,得到的结果往往是错误的,有时还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感觉。 如:王伯伯在一边靠墙的一块长方形菜地上围篱笆,长是6米,宽是4米,王伯伯需要准备多长的篱笆?许多同学就直接算了长方形的周长,没有考虑长方形的一条边是靠墙的。还有的学生只考虑长的一边靠墙或只考虑宽的一边靠墙,而没有考虑两种都可能发生的情况。通过问题的解决,许多同学会认识到原来数学是如此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原来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竟有如此不同的结论,以前自己对数学和数学方法的理解也太片面,太狭窄了。

三、通过游戏引导,养成好学习惯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使学生喜欢数学,感受数学的快乐。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教学时适当采用游戏活动、合作互动、课外拓展等组织形式,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学习与学生乐此不疲的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养成好学、乐学的习惯。

例如,认识周长,我让学生每人准备树叶一张、细线一条,一把直尺和一米的软尺。先出示儿童游泳池,学生通过对游泳池池口黑色边线观察,明确这条曲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再让学生把准备好的树叶拿出来,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来知道这张树叶的周长?学生通过小组的活动和探索得出:

1、先用线沿树叶的边围一围,再用直尺量一量所围树叶的线段的长,量得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2、也可以直接用软尺的一头从0刻度开始沿树叶的边线围一围,就知道树叶的周长了。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实例,让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在小组里进行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

四、通过亲身体会,培养学习兴趣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的确,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许多问题,如果没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是很难理解和认识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亲手操作,亲身体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时,可以通过实物模型让学生自己拉一拉,看看哪个拉得动,哪个拉不动,再总结它们的特性。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抽象,反而会感到有趣,容易理解,并能帮助记忆。在讲到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裁剪一些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圆等纸片,然后通过让学生自己折叠、旋转、观察,最后得出有关的性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置有趣情境、运用有趣题目、结合有趣的游戏与学生的实际操作等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

第五篇:体验印刷的乐趣——纸版画制作

教材分析:

纸版画是凸版画的一种,是绘画和手工相结合画种,它利用最简便的材料(各种纸张)和工具(剪刀),剪贴成具有一定高低层次的版面,通过拓印可以获得多份相同的纸版画作品,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制作过程较为简便,动手又动脑,对中学生创造型思维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

教学目的:

①了解版画的特点和制作过程,初步掌握制版与印刷的技法。

②尝试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一幅单色版画。

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感受纸版画的艺术美;难点是认识和掌握纸版画的造型规律和各种常用技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示范作品、投影仪等;学具:学具盒(剪刀、胶水、黑色颜料)纸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作品赏析

欣赏一些大师的作品和学生的作品,通过对作品的对比展示,介绍多种风格与特点的版画作品。

2、版画按制版材料不同可分为木版画、铜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纸版画、石膏版画。(教师可作简单的介绍)

二、发展阶段

今天我们这节美术课的学习内容是纸版画。纸版画是凸版画的一种,它制作方便,工具和材料简单,艺术趣味独特,它的创作要经过画、刻、印,是一项非常有趣的工作。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师:纸版画的最基本的技法是什么?

生:拼贴法。

师:纸版画制作的工具,材料简便,各种质地、各种厚薄的纸张都可以用,工具也以剪刀为主,通过剪贴、撕贴就可以印制版画。

(教师示范)

制作过程

1、画稿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题材设计一个画稿。注意选择突出凹凸特点的题材。

2、制版

用剪刀或刻刀把造型的各部分剪下,用胶水贴在一底板上。

3、印刷

铺上纸后均匀的磨平。(中间可看看印刷的效果,如果不够再涂墨印刷,注意纸的位置不能移动)

4、完成

三、实践阶段

作业: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题材设计一幅单色版画。

四、展示点评

教学目标:

版画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画种。它的创作要经过画、刻、印等过程,是一项非常有趣而辛苦的工作,能将自己的作品印刷出来,这其中的乐趣,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体验得到!本课主要是在认识和理解版画的艺术特色和材料特点,认识和了解不同制版材料的版画的基础上,结合一种版画的制作,了解学习版画的基本表现技法,从而体验印刷的乐趣。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了解版画的起源,发展状况以及它所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结合演示一种版画的设计制作,让学生亲自去尝试、体验。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会一种做版画的方法,可以选择一种简便易做的种类――纸版画。 课堂设计:

(一)导入

学生做游戏并用剪刀剪下自己喜爱的动物形象。

(二)新授

1、版画的定义

用刀子或化学药品等在木板、石版、铜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

2、版画的发展

早期版画没有独立的地位,仅仅为了复制和印刷,称为是复制印刷,后来版画逐渐赢得了独立的地位,画、刻、印一体、版画家的艺术创造得到充分的发挥,特别是19世纪30年代在鲁迅先生的倡导下,中国版画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时版画称为创作版画。

3、版画的种类

①按材料的不同分类:木刻版画、石版画、砖刻版画、石膏版画等 ②按制版和印刷方法分类:凹版、凸版、平版、孔版、综合版等 ③按色彩的不同分类:黑白版画、套色版画、单色版画

4、纸版画的制作方法 画→刻→印

(三)总结

(四)拓展

1、课余时间充分发挥想象力找一些特殊材料制作版画

2、如可能,可运用电脑图像处理的方法将同学的作品合成到居室图像中。

初中美术说课《体验印刷的乐趣》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体验印刷的乐趣》,现在我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讲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并结合作品欣赏的综合课型。主要学习黑白纸版画的基本制作方法及表现技巧,并将版画作品运用到家庭装饰中去,紧扣装点我的居室的单元主题。它是活动一关于黑白世界的拓展学习,也为下节课活动三的制作学习打下了基础。所以本节课在本单元的知识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们掌握版画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制造版画的能力,加深他们对版画审美价值的认识。

2、提高他们独立创造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初步把握纸版画制作及印刷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结合德育教育增强学生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方法:

1、教师示范,直观的让学生了解制作的方法。

2、游戏导入结合多媒体演示。

五、学生学法:

自主探讨与合作交流。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范图、宣纸、剪刀、胶水、油印刷、油墨等。

七、教学过程:

1、首先运用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一篇:座脚手架施工方案下一篇:专科护士工作职责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