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阅读 -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2024-05-09

绘本阅读 -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通用11篇)

篇1:绘本阅读 -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绘本阅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评析《妈妈,你好吗?》

今天,高梅花老师带领我们一起走入《妈妈,你好吗?》的经典绘本阅读,课堂主要是通过绘本与说话的融合,让学生初步领悟绘本的魅力,并且运用读写说画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和说话的热情,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珍视父母的亲情,课堂教学精彩连连。

高老师今天的这堂课,通过师生共读故事来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影响孩子。让孩子们理解了父母的唠叨,学会了与父母沟通。首先,在课堂教学中,高老师依据绘本的语言特点对绘本中的图文进行了筛选、剪接,注重选择了比较有趣的图片作为重点阅读,更好的为自己的教学目标服务,(如:将故事分为“妈妈的口头禅”、“不要整天说我的房间像‘猪圈’”、“ 关心与祝福”三个部分,依次呈现)。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故事内容整合,问题集中,减少了提问的环节,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孩子们能静下心来读故事,观察画面,给了孩子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的空间,孩子们能够更好地走进故事,反思自我。其次,高老师的语言风趣幽默,表情也很生动活泼(比如:刚开始的热身游戏“ 表情模仿秀”,高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做“哈哈大笑、板着脸、凶巴巴、伤心、微笑”不同的表情,高老师逼真的、丰富的表情带动了孩子们的热情,使孩子们投入的自然地做着各种表情)。特别是,在孩子回答出了很棒的问题后,高老师都给予正面的回应并合理的引导与鼓励,真正体现了梦想的理念——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最后,我要强调是绘本阅读注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的提问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高老师的提问牵动着同学们的心(比如:当妈妈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此时的孩子们与绘本的内容产生了共鸣,高老师因势利导,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孩子们热情高涨,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很快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达成了共识,所以,我们看到了六组同学异彩纷呈的展现)。

梦想课程的理念是: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信任比帮助更重要。今天在高老师的课堂上得以展现。

在这堂课中,我看到高老师投下的“这块小石子”在孩子们的心海激起了点点涟漪,假以时日,必将让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获得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成长。

篇2:绘本阅读 -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究与尝试。本文中,笔者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为例,以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为基础,从妙用电教、、联系生活、编演剧本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包涵。

【关键词】小学语文;体验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原有模式的僵化和不足,如何实现教学课堂的多元化、使学生能够有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探索的主题之一。笔者通过多年探索,逐渐认识到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激发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妙用电教,激发情感

小学语文的课文文本往往内容简单、元素单一,如果只是单纯依靠课本进行讲述,整个课堂设计就会显得单薄、乏味,难以使学生体会到课文作者的内心活动。通过运用电教设备,则能够轻而易举地为语文课堂注入许多新鲜元素,让课堂“灵动”起来,变得异彩纷呈。

如在苏教版语文《黄果树瀑布》一课,课文主要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讲述了黄果树瀑布的壮丽景色,为了让学生对黄果树瀑布的景色有更生动的认识,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我运用PPT按照课本中作者的游览顺序进行了场景搭建,还在PPT中整合了黄果树瀑布的形成原因、历史故事等与课本相关的信息。在课堂的讲学过程中,我每对黄果树瀑布进行一段讲解,就会有相应的图片或者文字资料出现,帮助学生进行内容理解和情感激发,学生一边在文本中畅想,一边在教师建立的场景中遨游,获得了极佳的情感体验。课堂顺利结束后,我询问了几个学生的听课感受,大家都表示这样的教学方式,唤起了他们对黄果树瀑布的向往,大家对黄果树瀑布充满了好奇,不由自主地就更加认真地听老师的讲解。

学生的情感体验,往往需要一个触发媒介,而音视频或者图形图像等显然是最直观的触发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电教技术进行引导工作,必然能够使得语文教学更加多元化,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接受方式,从而使得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的参与度大大增加。

二、联系生活,深化情感

语文学科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而语文的教学内容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是对生活体验的高度浓缩,因此,日常生活就是语文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将课本内容与生活进行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情感,从而深化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在苏教版语文《燕子》这一课中,主要向学生描述了美丽的春天景象,文中几只燕子的描写尤为生动优美。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文字描述,学生是无法完全体会到这种景象的美感的。于是,我进行了这样的课堂设计:在讲完课本上的内容后,我让学生每个人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下自己在平常生活中见到的燕子的样子,并与课本上的燕子进行对比,看自己看到的燕子和作者看到的两者有什么不同。之后,我挑选出几个画的不错的,让这几个学生每个人上台讲了一下自己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心里的在想什么。学生的分享,成功地勾起了大家对春天的记忆,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教师成功把课本里的“燕子”带到了学生身边,课本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会使得学生对课本内容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能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把有限的学习的空间无限化。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在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上多下功夫,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学生年龄较小,其对情感对直接的体验就来源于日常生活,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选取合适的机会和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三、编演剧本,升华情感

当代教育学家本杰明?布卢姆曾说:“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小学生由于年龄层次较低,存在注意力易分散、无法长时间集中的情况,因此,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将枯燥的文字生动化,就很容易把课堂变成自己一个人的“满堂灌”,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日常教学中采用了编演剧本的形式进行教学改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语文《虎门销烟》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情景有更深刻的体验,感受林则徐的爱国情怀,我给学生布置了课本剧编演的作业,让学生参考教科书上所讲述的事件发生过程,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进行历史景象还原,并尽可能地进行延伸和扩展深化,能够表达出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后续影响。学生在接到作业后,立刻自由分组,积极地开展了准备工作,充分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多种渠道进行资料的查询、搜集和整理,组内成员也经常在一起进行剧本内容更多讨论和修改。最后,课本剧演出取得了完美的效果。

通过课本剧编演的形式,学生的能动性能够被完全调动起来,其注意力将是无比集中的,而对剧本内容的不断修改,其实也是学生对课本内容的不断咀嚼和消化,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对课本知识达到相当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三点,就是笔者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点教学经验和感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这三点进行灵活应用,相信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启蒙教学,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全身心的投入,努力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为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而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李梅.体验学习――21世纪重要的学习方式[J].华南师范大学,2013(10)

篇3:绘本阅读 -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一、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丰富情感, 增长机智

优秀的作品都充满生命的奥妙与机智, 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凝聚与升华。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的思想走进文本, 才能更好地品尝其中的酸甜苦辣, 才能真正感受文中带来的喜怒哀乐, 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内涵。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全部的情感,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心领神会, 亲身体验。如教学《范进中举》一课, 要注意调动学生以自己的感觉和判断仔细品味, 切身感受范进的不幸所在, 进一步理解范进中举后, 在大家一片“大喜”的背后所隐藏的他个人的“大悲”乃至民族、国家的“大悲”。对于这一主题的理解和把握, 则要正确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精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具体去体味, 并要进一步通过文本细致的描写去深入理解小说的讽刺意味:通过范进看见报贴后心头顿然狂喜, 喜极发疯, 神志不清, 拍手大笑, 跌落泥塘, 丑态百出, 张乡绅、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等, 引导学生认识范进——范进像科举制度下无数读书人一样, 将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费在科场上, 科举成为他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 融入其生命, 一旦中举, 喜极发疯, 可悲之至, 再加上张乡绅、胡屠户等的丑恶嘴脸被扭曲了的灵魂, 看似荒诞, 却深刻反映出科举制度对人们心里的荼毒残害, 是对封建专制的抨击和鞭挞, 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丰富情感, 真正理解作品反映的生活与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 通过情感体验, 引发深思。因此, 只有让学生走进作品, 才能让学生的心灵和课文作者的心灵发生碰撞, 从而吸收课文中的慧心妙想巧思的种种养料, 不断增长语文机智和学习语文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验情趣, 再创美境

篇4:绘本阅读 -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感体验;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这一目标的达成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升华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初中语文教材精选了一些出自名家笔下的散文佳作,这些作品是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珍贵资源。如何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教学价值,笔者在此发表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在情境中引领学生体验情感

在散文的字里行间,往往总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指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的情感,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是散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要想感悟、体验蕴藏于作品中的情感,又必须建立在品味文本语言的基础之上;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的架空分析,是不会给学生带来任何情感体验的。因此,通过接触具体的语言表达来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其情感流向,是阅读实践中引领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必由之路。

例如,教学《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丰富情感,教师通过“连环式”的追问,带领学生渐行渐远,走入作者内心丰富深邃的感情世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语言入手,用心体会作者凝聚在字里行间的对于生命的感悟,终于找到了作者在亲人罹患重病、将不久于人世的情况下,面对紫藤萝盛开的生命之花产生的“宁静”“喜悦”的情感状态的由来——“作者是置身于紫藤萝瀑布跟前,目睹花儿的绽放与凋谢,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弟弟,感觉人生就如同眼前的花儿,有灭有生,生生不息,压抑在心中的一块石头就落了地,心灵终得解脱。”倾听了学生的感悟,教师给予认可,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恰当的点拨:“其实,这篇散文的标题里的‘瀑布二字,表面上看是描写花儿的繁茂和壮美,实质上是在赞美流动的生命,从生命循环往复的运动中,作者产生对生命的顿悟就属自然而然、合情合理之事了。也就是说,是眼前景物的独特之处催生了作者的情感,使之领悟了其中蕴含的道理——而这一认识上的飞跃,是要凭借敏锐的感悟能力和丰厚的知识积淀才能完成的。”

上述教学活动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是深刻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径,它是一个“曲折推进、豁然开朗”的过程,既不能脱离文本提供的特定语言环境,又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设置问题情境,巧点妙拨,真正引领学生跟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体悟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创新教学策略,别出心裁地引领学生体验情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在欣赏精美的散文作品时,情感体验活动总是伴随其中,这种情感体验活动既是散文阅读审美的手段,也是审美成果。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并不丰富、知识储备并不广泛,受这种局限的影响,教师在指导学生体验文本所蕴含的情感时,有时还需要另辟蹊径,富有创意地创设或提供某种“媒介”来催发。这种“媒介”的出现,可以实现情绪的激发,也可以实现思路的引领或达到认识的催化。而这种“媒介”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或表现为一个巧妙设计的问题,一种精心营造的情境氛围,或一个别出心裁的学习任务。

例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教师在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对诗歌之美进行个性化评价的基础上,又别出心裁地布置了一个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竞聘摄影师——如果请你以这首诗的内容为蓝本,将其拍成“MTV”,那么,你将选择哪一节诗?你打算拍出的感人画面是怎样的?配上什么样的音乐?此项富有创意的学习任务,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进行情感体验的优质“媒介”,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之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媒介”提供,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时机,这一时机应该建立在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对文本已经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但体验的深刻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升华之时。倘若在学生还没有沉潜于语言文字之中,没有充分阅读文本的情况下,就急于求成,效果肯定不尽人意。

三、以恰当的切入点作为支撑,从文章细微处引领学生体验情感

一些经典的散文作品,常常存在着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或出现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而这些都是有待教师挖掘利用,引导学生体验情感的宝贵资源。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个经典篇目,但要想教出效果,教得出彩也比较困难——难就难在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制约,对作者所表达的那种微妙复杂而又曲折的父子之情的感受和理解不易到位。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那种深沉、细腻的感情,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笔者带领学生欣赏此文时,紧紧围绕文中父亲给儿子买橘子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倾注在细节中的巨大的感情力量。经过小组交流和师生思维碰撞,学生理解了此篇经典之作的匠心所在:整个“背影”都围绕一个“难”字来写,以“难”来体现“心”——前一个“背影”突出动作之“难”,后一个“背影”体现别离之“难”。教学至此,学生对于作者蕴含在文本中的复杂、微妙而深沉的父子之情有了螺旋式的升华。

又如,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笔者从两个点切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一是重点引导学生对末段作者表示感叹的“噫”字所表达的感情进行了感悟,深入剖析作者对陶渊明的情感态度,使学生领悟到“噫”中蕴藏着作者对不同人物及社会现象的惋惜、厌恶、无奈和悲哀的心情;二是引导学生将第二段写花的顺序跟末段写花的顺序加以比较,从而弄懂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为了突出表达对当时污浊世风的鄙弃与抨击。由此可见,在文本解读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不是天马行空、漫无目的的恣意发挥;相反,教师必须找准恰当的切入点作支撑,并着眼于细微之处,这样学生的体验才能走向深刻。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绝不能撇开文本,泛泛而谈;一定要锁定文本,立足于文本的细微之处,从具体的语言现象入手,找寻恰当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并追求心灵上的共鸣。

篇5:关注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含山小学

丁苗苗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对情感因素则缺乏应有的重视,忽视了引导学生去体验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使学生失去感情陶冶和培养的大好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因此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体验,文本,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和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的过程,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唤起人类行为的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尤其是阅读教学,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否能够自由、率真地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至关重要。在语文课堂上,当学生在情感朗读、互动交流、个性写作时体会到了美,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和灵感。

一、平等对话,营造和谐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心情愉悦地投入课堂。这在课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这是语文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所决定的。语文的人文性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自己要融入文本中,先要被自己感动,才有可能感动学生。我在执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一文时的教学片断: 师:抽取骨髓的手术如期进行了(师配乐朗读)

出示: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静静地思考)

师: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台湾青年有着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当时,余震很厉害,可台湾青年并没有跑到空旷的地方去。师: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也深情地读读这段话(配乐朗读)(学生读出了自己的感情,仿佛置身于现场。)师:请你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体会台湾青年的美好品质

(学生都表情凝重地读了这段话,可以说是用心在读书,在感受)

这里我并没有刻意地多作讲解,在范读了文章之后,把学生带到了这个情境之中,在一个平等的对话中体会文本的深刻含义。首先我以饱满的激情感动了自己,而学生也被我的这种激情感染了,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或读一读(有感情地读),或说一说(说体会),或演一演,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充分地体验并交流自己的情感。

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体会、抒发情感;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其间,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体验,珍惜学生的独有体验。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可见,阅读教学必须扎实地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只有在让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己阅读探究中不断提高。因此,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分角色读、赛读等多种形式,以读悟语,以读悟情。

如在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时,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四组对话,让学生自由朗读,再分角色朗读,分别指名学生扮演小鸟,树根,门和小女孩,让学生进入到这个情境中,让扮演小鸟的同学飞到其他三个角色的身边,用越来越着急的口吻来完成这几组对话。然后问学生:你读出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通过刚才的角色扮演来体会当时小鸟的心情以及其他不同角色的不同态度,从而体会到小鸟与大树的那种深厚的友谊之情。这就把课堂交到了学生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解读文本来理解其中的道理,而不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进行灌输式的教学,从而体现了新课标的宗旨。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能力的强弱,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个体参与的情况差别很大。一般说,兴趣、爱好广泛,活动能力强的学生对课题研究较为热心,他们能积极查找资料,深入钻研,广泛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讨论,不断接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他们承担了课题研究的绝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任务,自然而然成为课题组的顶梁柱。毫无疑问,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在合作研究中得到充分锻炼及提高。而一部分性格内向、学习基础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对合作研究兴趣不浓、参与不够,往往游离与小组研究之外,成为小组合作的配角或“旁观者”,享受不到合作研究的乐趣。教师应注重对这部分学生指导、激励,引导他们加入到合作学习中来。

学生阅读的文本,相当部分是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生动的会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特定角色,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扮演、体验,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如教学《乌鸦喝水》,“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会是什么样呢?让学生戴头饰进行表演,让学生感受和体会乌鸦口渴难耐,到处找水的情景;在《草船借箭》一课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分角色演练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的对话,让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

三、多种读法结合,层层深入

运用已学过的各种朗读方法,诸如:默读、齐读、小组读等等,也要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可以教师范读或请班级中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示范读课文。这样有助于情感的培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增强朗读时的自信。

阅读愉悦了自己,也实现了自我。学生有了阅读兴趣,这兴趣会牵引他们走向自我的天地,阅读实 现了他们自我设计,自我构造,自我完善。对阅读的新认识,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帮他们描绘自己的人生理想。阅读教学就是要突出学生在学习时的 主体地位,突出人文精神。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之中。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化情境,从中体会语言的妙处,学会语言的本领。

四、引导观察,回归生活,以物激情

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语文课堂生活中最丰富多彩的一部分,阅读教学应该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与课文描写相关的实物、图片同样也能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下面提供的是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钟鹤童执教的《秋天的雨》(人教版)教学片断:

师:(从信封中抽出银杏叶发给学生。学生都很高兴,也很好奇地观察起来。)拿出你们手中的叶子,仔细看一看,你看它的形状像什么? 生:像小扇子

师:作者的想象力多丰富呀,把银杏叶比喻成了小扇子!师:我们来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好奇地摸着树叶)滑滑的。师:我们再来闻一闻,你闻到什么啦?

生:我闻到香味了!

师:你们闻到秋天的气息了吗? 生:闻到了。

师:你们的想象力也很丰富。我们再来扇一扇!(举着银杏树叶在空中扇动)生:(跟着老师一起像扇扇子一样扇动树叶)师:什么感觉? 生:凉快!

师:你们真可爱!你一定感受到秋天的凉爽啦!我们就带着这些感觉来读一读吧!(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有明显进步)

教师将生活中的实物带入课堂,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像作者一样去观察银杏树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扇一扇来体验秋天的神韵,是阅读课堂回归生活。学生在这样宽松和谐的互动过程中快乐的学习,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人文性特点。阅读教学的过程只有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为基础,才能体验情感,从而提升阅读的品味。

【参考文献】:

1、《给老师的100个建议》(霍姆林斯基著)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篇6:绘本阅读 -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国家学校:骆大章

我是一位十足的金庸迷,对于金庸大侠笔下所勾勒出的英雄豪杰,渲染的情短流长无不赞叹。刚记世便被一部《射雕英雄传》所吸引,之后的许多年,看了不少金庸作品的影视,也看了不少原著。有一种感觉,无论影视情节拍的如何好,画面如何逼真,动作设计如何惊险,都没有看书更让人回味无穷。高科技不如一本书?并不奇怪,那是因为影视往往束缚了人的思维,能够想像的空间不大,而书给了人以很大的想像空间。无论谁去阅读它,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和想像,对于书中的情节自己会勾画一幅幅动人的场景,想像人物的形象。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在学习活动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阅读文本的主体。对于学生在阅读文本是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几年,很多教师都下大力气对阅读教学进行探究,也上了不少课,从中也谈到了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突出情感体验,就此而言,我从中也有一些体会。

情感体验不是分析理解

阅读教学不是阅读理解,不是查查字词,画画段落这么简单,它是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时对文本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而不只是纯理性,甚至是机械地分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有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犯错。曾听一位教师上《揠苗助长》一文。这位教师首先让同学们自读课文,圈画字词(学生的积极很高);其次就带着学生逐词逐句地分析(学生学得也很认真);然后让学生总结寓意(由于教师带着学生能够进行一定的分析理解,学生也能说出一两点);最后,课堂延伸部分,教师提出拓展性话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揠苗助长’这种现象发生呢?”此时出现了冷场。

在本节课中,这位教师在文字符号的分析、理解上下了大功夫,学生对文中出现的字词的意思了如指掌,但为什么在尾声会出现如此的冷场?最后所提出的话题不是太难呀!事后作了一统计,本节课学生把文章整篇文章读完的次数只有可怜的三四次。学生虽对课文中的字词掌握了,理清了文章的思路,那只是对文章作了机械地分析而没有去真正感悟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内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的少了!这位教师所犯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让学生多读书,他认为带着学生详细地去分析文本,理解文本就能给学生带来阅读感受和体验。殊不知他的这种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又回到了以文本为中心而非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观,又回到了理性化阅读分析的老路上去了。

情感体验要有价值取向

《课程标准》总目标讲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其中强调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否则情愿不读书。

在一次校内的公开课上,听了《狐假虎威》这一课。接近课堂尾声,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他出示了两个问题:

1、老虎,我想对你说„„

2、狐狸,我想对你说„„学生回答非常积极。对于老虎自不必说,而对于狐狸,学生的回答很多。

“狐狸,我想对你说,你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别以为了不起!” “狐狸,我想对你说,你太聪明了,把老虎都骗了,我要向你学习!” “狐狸,我想对你说,你真棒!” „„

学生的回答很多,可见读了课文,学了课文,都有不少的情感体验,教师对此作了一一肯定,可谓热闹非凡,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提到了高潮。课后的评价认为是一堂好课,上课教师喜上眉梢。可静下心一想,似乎有不妥之处。《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并没有本事。寓言讽刺了仗势欺人者的奸诈狡猾。而上面有些回答明显与寓意不符。寓言就是要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向世人说明一个明显的道理。提示寓意,让学生去感悟寓意是教学的任务。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感受,但应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去感悟,而不是对于有一点奇特的想法就认为是教学的创新。在这篇课文中,狐狸是被当作反面来写的,对于狐狸的做法,我们应该唾弃,而不是去崇拜、学习。

再如《狐狸和乌鸦》一文,有续写《狐狸和乌鸦》这一教学环节,很多同学写了狐狸第二次看到乌鸦嘴里的肉,用同样的方法或其它的一些方法又把肉骗走了。可见学生在阅读本文时的价值取向出现了问题。学生不知是出于好奇,还是在学习课文时没有得到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则寓言就是要告诉大家,爱听奉承话就容易上当。所以在续写时,应使学生明白,狐狸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不应该向它学习,对于它的这种行为,我们应该保持警惕。而学生续写时,出现的这种情况正说明学生没有领悟寓意,没有正确地感悟课文,竟然崇拜狐狸。对于像狐狸这样的人,应该得到惩罚,而不是让它继续行骗下去,显然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可见,在阅读文本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正确地感悟课文,要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否偏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体验应注重过程

《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对感兴趣的人物事件有自己的感受想法”,读诗歌时“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提出“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中提出“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是个长期的培养过程,需要在平时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是各年段相互联系、按部就班、螺旋上升的,不能操之过急。

有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并没有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但在上公开课、评优课时,为了追求教学方法的创新,为了能让听课者、评课者耳目一新,刻意地去追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一次低年级的评优课上,教师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时提出了“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这两个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质上却很抽象、空洞,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往往捉襟见肘。因为此时谈学生的情感体验应该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可以用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更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这位教师此时有些急。

诚然,急了点或可理解,但摆起花架子就不可取了。如上面所述,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重在平时。有些老师为了能够标新立异,能够在评优课上有好评,竟然在上课前进行润色。这样在上课时,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进行很好的答述。

篇7:丰富情感体验促进主动参与

一、 教师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

初中思想品德课具有德育课程的内在情感性、体验性等学科独特性,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在于“说成”,而在于“形成”。因此教学应更多地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反思、对话交流等方式,唤醒和印证学生已有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念, 并使之升华为学生内在的道德需要,去指导其行为。如,八年级“老师伴我成长”一课中,教学目标是“了解教师工作,积极与教师沟通,正确对待教师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采访教师,听取教师对自己工作的认识、生活中的烦恼、工作的期望等内容,加上学生自己对教师的看法,形成报告。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流,形成对教师的共识,达到“知师”;还可让学生谈在自己成长经历中教师的一次表扬或批评的印象和影响,从感情上认同教师,达到“爱师”;再可让学生列举自己在生活中和老师相处时最为和谐的事例,为“师友同行”建言献策。由“知师”到“爱师”,再到“尊师”,这样的教学活动,源于学生生活,又指向学生生活,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二、教师要关注和调动学生的参与过程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以来,“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活动式、情境式、体验式、角色扮演式等强调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 日益成为教师搭建师生交流平台的重要形式。学生在教师预设的相互衔接、逻辑关系严密的“生活情境”中,自主合作、探究,获取新知、培养能力,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参与课前准备。可通过课前问卷对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水平进行调查了解, 并以之为基础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还可让学生自主搜集准备课堂交流活动所需的生活材料, 尽可能提炼学生的认识。如,九年级“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一课, 教师可设计简单问卷了解学生对人口现状、计划生育国策的了解程度,让学生初步分析人口过快增长对国家经济产生的影响。这样学生可提前介入课堂学习活动, 激发探究兴趣,自主做好参与活动的准备。

其次,科学设计与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生活基础)、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情境和流程。情境的设计以学生生活为基础, 可以是生活展现,也可以是实物演示、图片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绘等多种情境。有效的情境,应能够给学生创造矛盾冲突点、思维碰撞点和思想升华点。如,“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一课,可以设计图表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再过渡到问题情境“人多真的力量大吗? ”指导学生在辩论中全面、辩证地看待人口增长;再通过数字计算情境“单位时间内生产发展费用固定, 如家庭人口增长过快, 则导致每个成员平均生活费用下降”、“单位时间内家庭人均费用固定, 如人口增长过快,则导致生产发展费用减少”让学生理解“人口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全程参与。

三、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入境”

教师要调动学生思维、语言表达的参与;还要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过程,尽可能多给予机会和时间,让学生的思维跑在教师的前面,让学生多表达“我是这样想的”。如,“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一课,可以采用学生先观看教师整理的“一个因迷恋网游而拦路抢劫少年的自白”视频,让他们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谈谈“在网络交往中应该如何做”等。学生在观察中感悟,以不同方式方法思考;在交流时倾听,主动发表自己的想法,进而联系到实际生活。

篇8:多元体验,丰富学生情感世界

【关键词】小学语文;体验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原有模式的僵化和不足,如何实现教学课堂的多元化、使学生能够有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探索的主题之一。笔者通过多年探索,逐渐认识到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激发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妙用电教,激发情感

小学语文的课文文本往往内容简单、元素单一,如果只是单纯依靠课本进行讲述,整个课堂设计就会显得单薄、乏味,难以使学生体会到课文作者的内心活动。通过运用电教设备,则能够轻而易举地为语文课堂注入许多新鲜元素,让课堂“灵动”起来,变得异彩纷呈。

如在苏教版语文《黄果树瀑布》一课,课文主要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讲述了黄果树瀑布的壮丽景色,为了让学生对黄果树瀑布的景色有更生动的认识,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我运用PPT按照课本中作者的游览顺序进行了场景搭建,还在PPT中整合了黄果树瀑布的形成原因、历史故事等与课本相关的信息。在课堂的讲学过程中,我每对黄果树瀑布进行一段讲解,就会有相应的图片或者文字资料出现,帮助学生进行内容理解和情感激发,学生一边在文本中畅想,一边在教师建立的场景中遨游,获得了极佳的情感体验。课堂顺利结束后,我询问了几个学生的听课感受,大家都表示这样的教学方式,唤起了他们对黄果树瀑布的向往,大家对黄果树瀑布充满了好奇,不由自主地就更加认真地听老师的讲解。

学生的情感体验,往往需要一个触发媒介,而音视频或者图形图像等显然是最直观的触发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电教技术进行引导工作,必然能够使得语文教学更加多元化,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接受方式,从而使得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的参与度大大增加。

二、联系生活,深化情感

语文学科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而语文的教学内容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是对生活体验的高度浓缩,因此,日常生活就是语文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将课本内容与生活进行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情感,从而深化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在苏教版语文《燕子》这一课中,主要向学生描述了美丽的春天景象,文中几只燕子的描写尤为生动优美。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文字描述,学生是无法完全体会到这种景象的美感的。于是,我进行了这样的课堂设计:在讲完课本上的内容后,我让学生每个人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下自己在平常生活中见到的燕子的样子,并与课本上的燕子进行对比,看自己看到的燕子和作者看到的两者有什么不同。之后,我挑选出几个画的不错的,让这几个学生每个人上台讲了一下自己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心里的在想什么。学生的分享,成功地勾起了大家对春天的记忆,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教师成功把课本里的“燕子”带到了学生身边,课本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会使得学生对课本内容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能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把有限的学习的空间无限化。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在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上多下功夫,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学生年龄较小,其对情感对直接的体验就来源于日常生活,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选取合适的机会和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三、编演剧本,升华情感

当代教育学家本杰明?布卢姆曾说:“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小学生由于年龄层次较低,存在注意力易分散、无法长时间集中的情况,因此,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将枯燥的文字生动化,就很容易把课堂变成自己一个人的“满堂灌”,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日常教学中采用了编演剧本的形式进行教学改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语文《虎门销烟》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情景有更深刻的体验,感受林则徐的爱国情怀,我给学生布置了课本剧编演的作业,让学生参考教科书上所讲述的事件发生过程,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进行历史景象还原,并尽可能地进行延伸和扩展深化,能够表达出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后续影响。学生在接到作业后,立刻自由分组,积极地开展了准备工作,充分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多种渠道进行资料的查询、搜集和整理,组内成员也经常在一起进行剧本内容更多讨论和修改。最后,课本剧演出取得了完美的效果。

通过课本剧编演的形式,学生的能动性能够被完全调动起来,其注意力将是无比集中的,而对剧本内容的不断修改,其实也是学生对课本内容的不断咀嚼和消化,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对课本知识达到相当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三点,就是笔者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点教学经验和感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这三点进行灵活应用,相信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启蒙教学,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全身心的投入,努力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为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而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李梅.体验学习——21世纪重要的学习方式[J].华南师范大学,2013(10)

篇9:绘本阅读 -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关键词:音乐实践,情感体验

艺术离不开情感, 而音乐作为人类最古老、最普及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的情感功能又堪称“首席”, 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 其速度、力度和受众面都是任何艺术形式不可比拟的。而音乐课, 正是通过一首又一首歌曲或器乐曲直接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 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塑造人格的美育目的。

笔者以一年级《小蚂蚁搬米粒》为例, 谈谈如何丰富学生音乐实践, 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主要环节如下:

⑴读儿歌、踏走步 (边读儿歌, 边围成圆圈, 要求学生团结合作, 围成圆形) 。

⑵传递游戏、感受恒排 (拍手传递节奏游戏, 联觉体验恒排、节拍)

⑶听音游戏, 感受音高变化 (用身体动作和手势的高低表现音高)

⑷创设情境、感受歌曲 (音乐律动、集体搬米粒, 体验合作的快乐)

⑸趣味模仿、表现歌曲 (创造性的表演, 再现劳动情境, 产生情感共鸣)

本节课, 学生通过各种有趣、直接的音乐活动, 轻松愉快地掌握恒拍律动的音乐经验, 享受着团结劳动音乐情境带来的快乐。

1 创设音乐情境, 回归音乐本原

《小蚂蚁搬米粒》这首歌曲, 产生于蚂蚁的劳动生活场景, 所以教学中需要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在集体劳动的情境中学习歌曲, 学会歌曲之后, 还要将这种劳动时的激情与快乐融入到歌表演中。这节课上, 我没有带着学生按节奏读歌词、听唱旋律, 而只是把歌曲的内容情景还原了, 让学生通过拍手走步 (小蚂蚁整齐的队伍) 、传递信息 (触角传递歌曲中的节奏) 、听音游戏 (爬高上低寻找食物) 用这些最自然、最贴近生活的方式来感受音乐。孩子们在情境中聆听歌曲, 边游戏边朗诵歌词, 体验团结劳作带来的激情;边唱歌变律动、产生情感共鸣, 获得劳动的快乐。

音乐是引发和表达情感最直接, 也是最自然最容易的手段和途径。这种体验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共鸣和情感释放的快乐感和满足感就会引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之母。所以,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注重音乐作品真实情景的创设, 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情景中进行情感体验, 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回归音乐情感的本原。

2 多感官联动, 体验音乐情感

达尔克罗兹认为, 孤立的听觉训练不会使儿童热爱和理解音乐。必须启发他们进入到产生音乐的激情中去, 把乐曲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因此, 在音乐活动中, 我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参与音乐, 这种所谓参与, 是视觉、触觉、运动觉、语言知觉等多种知觉的全方位参与。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认知;深刻体会到自己是音乐活动的参与者、操纵者, 是音乐的主人, 使他们感受音乐情感所带来的快乐。

本节课就把这种乐曲中节奏节拍的体验融进了踏步练习、传递游戏、听音游戏之中。读儿歌踏步走圆形:是感觉稳定的恒拍的运动;传递游戏: (孩子们双手举过头顶, 模仿小蚂蚁的触须, 在另外一个孩子的手上拍出节奏, 传递下去) 也是体验恒拍的过程。这种有规律的节拍连续可以刺激学生体验稳定感受节拍, 为培养节奏感打下基础。

孩子们运用联觉参与音乐活动, 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了恒拍的音乐体验。运用联觉进行音乐活动即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又让学生在参与音乐的过程中乐不此彼。

3 精选创编结合, 力求“优化”教材

柯达伊曾多次指出:“只有最好的, 才最适合于给儿童”, “应该在尽可能小的年龄阻止孩子接触不好的音乐, 因为到孩子已经成人时再阻止就晚了。”音乐课程中指出, 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 (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 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 获得良好的体验和感受。所以, 我每次在教学前都仔细研读教材内容, 多听多思, 细心品味音乐作品, 找出好的办法, 在音乐和孩子之间搭一座小桥, 充分发掘、选择、符合学生音乐感知水平和能力发展的音乐要素, 进行加工处理。帮助孩子们深刻地理解体验音乐情感。

音乐作品是由不同的音乐元素组成, 所产生的效果和表达的情感亦有不同, 所以要结合学生的生活, 抓住学生最容易感受到的音乐元素,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中央音乐学院高建进教授在面向全国音乐教师的培训中提到:“没有引导学生走进体验的过程, 则相当于买株还珠, 不仅舍弃了音乐的精髓, 而且也隔离了学生可能对音乐产生的兴趣和爱好。”

篇10:乖乖豆情感体验绘本

《乖乖豆情感体验绘本》(全套22本),会让你看到多样的幼儿情感故事,从而体会到各种各样的情感感受,进而对幼儿的情感表现做进一步的指导。这套绘本里,有生命带来的伟大与美丽,有磨难带来的感恩与自信,有爱心带来的感激与奉献,有挫折带来的包容与坚强……如果大人能真正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用心地去体会,就会深切地感觉到孩子丰富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都是孩子的财富,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品味人生,感恩生命。

《好事连连》:帮助别人,好运自然来

野鼠诺奇的院子里有一棵果树结满了果实,看着这些红红的果子,诺奇馋得直流口水。但是,这些果子一颗也没落下来。可是诺奇最后不但吃上了这些果子,还被大伙儿和妈妈大大地夸奖了一通,这一连串的好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美乐老奶奶和腾腾》:幸福就是有人听你倾诉,有人与你交流,有人与你分享快乐

寂寞的美乐老奶奶很会做美食。每次做美食,美乐老奶奶的朋友——腾腾就会出现,并会为她带来好多好多的客人。这个神奇的腾腾到底是谁呢?

《真的要说再见了》:从容面对离别,微笑面对生活

分别,真让人难过啊!真的要说再见了……再见了,朋友们!可是,搬到新家后的库库发现:自己并不孤单。

《信件,嘀嘀》: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天黑了,还有狐狸奶奶的信没有送到,敦敦可是一个负责任的邮递员,它决定今天的事情一定要今天完成。但是,夜晚的森林太可怕了,敦敦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最后把信送到了吗?

《在狮子肚子里唱歌的莱比》:乐观向上的思维方式能让我们在每一次忧患中看到的都是机会

莱比是一只爱唱歌的兔子,它被狮子吞进肚子里了还在唱,可正是它这种坚持、乐观的劲儿让狮子投降了。

《了不起的篮子》:没有热情,生活便无乐趣

热心的小熊有一只了不起的篮子,小熊用这只篮子帮助松鼠搬东西,帮狐狸送草莓,让兔子当睡床,送老鼠去医院……

这是一只热心、善良、快乐的小熊。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像小熊一样热心助人吗?

《咕咕噜噜,嘟嘟囔囔》:宽容的可贵不只在于对同类的认同,更在于对异类的尊重

梦游的大猩猩云土子把睡梦中的伙伴们都折腾醒了,直到天亮了才消停下来,伙伴们都困得不行。尽管太阳已经升起,可大大的太阳怎么也挡不住小小的瞌睡虫。

《到处都是红色的》:越简单越快乐

爱涂鸦的小狗,爱搞恶作剧的小狗,让伙伴们又好气又好笑的小狗。生活中的你是不是也做过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呢?

《加油!超人小白》:虽然没有人赞扬,但我们还是要努力

喂,看啊,那是果蔬店的猫咪——小白。小白做好事总是悄悄的……小白啊……悄悄的……这可是秘密中的秘密。

《狼也吃惊》: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是,只知道后悔不知道反省

霸道的狼强占了猪的宝盒而变成了猪狼,但是,一位仙人的出现使事情有了转机。狼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变回了原来的样子。

《春天来啦》:个头儿小不一定能量小

春天来了,贪睡的小熊还没醒来,伙伴们想尽了种种办法——大声喊,用力摇……唉,还是没能叫醒它。“我有办法。”蚂蚁得意扬扬地说。

《兔子米米的帽子》: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帮助别人

一阵风,吹走了兔子米米的帽子。找啊找啊找不着,帽子到底在哪儿呢?当帽子再次出现的时候,兔子米米找到了真正的快乐。

《拉拉手》:有时,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亲切的话语就能让我们感受到温情

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蔬菜王国的跑步大赛》: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平静祥和的蔬菜王国迎来了一场跑步大赛。“谁要是成为冠军,谁就是蔬菜王国的新国王!”听到这个消息,懒惰的国王慌了神。为了继续做国王,它不得不开始锻炼。比赛的当天,国王会成为冠军吗?

《山羊小小的上衣》: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山羊小小的上衣非常漂亮,颜色是苹果红,毛茸茸的领子是白色的,还有金色的纽扣闪闪发光。这么漂亮的上衣,小小却把它弄丢了,伙伴们和山羊小小一起寻找起来。卷心菜中间的一抹苹果红,是不是呢?草丛中的一团白色,是不是呢?大树背后闪闪发光的东西,是不是呢?

《漓漓啊……》:友谊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

漓漓是小仓非常喜爱的一只布制玩具大猩猩。小仓什么事都对漓漓说。你知道吗?漓漓可不一般,“呜嘟啦——突咿咔——”它是会魔法的呀!

《旋转的橡皮圈》:从原点回到原点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小千把一根橡皮圈缠在了贺年卡上,寄了出去。一根小小的橡皮圈,转到了这里,转到了那里,最后还是回到了小千的手里。它究竟有一番怎样的经历呢?

《蚂蚁亚利的冒险》:生活中处处有惊喜

今天是蚂蚁村的寻宝大赛,比赛进行得很激烈,从田地的角落里不时地传来热闹的声音。蚂蚁亚利志在必得,可是在这最后一项比赛中,蚂蚁亚利却经历了一场生死大冒险。

《温暖的微笑》:微笑,饱含无穷的力量

麻亚是个非常害羞的孩子,森林里的伙伴来找他玩,他躲在窗边不出来;大家和他打招呼,他紧闭着嘴不说话……面对大家温暖的微笑,麻亚该怎么办呢?

《拉拉与100只猫》: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

一个人生活的拉拉真寂寞,早上也不用说“早上好”,因为没有人回答她。如果有只猫陪伴,该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儿啊。拉拉决定养一只猫。在一座房子里,拉拉发现了一群猫,足足有100只……

《平底锅爸爸》:能力与性别无关

象爸爸有一双独一无二的耳朵,这双耳朵能变成平底锅,可以做煎蛋,可以做汉堡,可以做黄油面坨鱼……这哪里是象爸爸,分明就是平底锅爸爸啊!

《吊桥的对面》:勇气是可以锻炼出来的

黄鼠狼小田是个非常胆小的孩子,只要一遇到害怕的事儿它就会边放屁边逃跑。吊桥的对面真是太好玩了。小田刚踏上吊桥,吊桥就摇晃起来,小田吓得边放屁边逃跑了。灰狼莫武的出现会让小田害怕吗?它还会边放屁边逃跑吗?

(《乖乖豆情感体验绘本》,[日本]森山京、佐佐木MAKI、田头巧孝 等/著,郭 湘/译,海燕出版社出版)

篇11:绘本阅读 -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情感体验,方法

情感体验是一种体验类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与文本进行互动, 了解作者的文字用意。情感体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情感体验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让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发现语文学习的魅力。当代初中生对于初中语文阅读学习具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不愿意投入到文本当中, 也不愿意对于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 这就使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很难顺利地进行下去。因此, 笔者选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方法进行分析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一、运用朗读,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朗读对于阅读学习来说非常重要, 朗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互动的一种方式, 更是学生体会汉字节奏的重要方法之一。汉字的美, 不仅来自于其形态, 更与其构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视觉上, 学生能够了解到文字的内涵美, 感受文化的形体美, 不能掌握汉字的节奏美, 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是非常不利的。文章的作者在使用文字之时, 会考虑到汉字的节奏, 以及文字的平仄变化等等。通过朗读, 学生可以对一些特殊句型进行更好地体会, 比如说排比句, 对偶句以及整散句等等。朗读不仅是一种语文能力, 更是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重要媒介。因此, 在日常阅读教学过程当中, 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比如在讲解《背影》的时候, 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方法有许多, 老师可以让一位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让朗读者用自己的情感态度, 引导其它同学入境, 共同欣赏文字背后的情感。其次,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 对于那些格外重要的段落, 老师可以让学生共同朗读, 体会《背影》这个文章当中所蕴含的对于父亲深深的爱。朗读应当被作为一项基本环节引入到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当中, 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达成。

二、运用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情境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以及情感体验的达成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利用情境的创设,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到一个与文章描述极为相近的情境当中, 使学生感受文章创作之时的氛围, 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情感要素。在进行情境的创设之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 使情境的创设更加生动与形象, 使学生的情感更凶猛地迸发出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中, 老师要善于利用情境导出学生的情感。

比如在进行《木兰诗》的讲解之时, 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视频, 时长要控制好。视频要播放两次, 在第一次播放之时, 让学生了解到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前因与后果, 了解事件发展的主要脉络。在这样的基础之上, 一个真实且形象的情境得到创设, 学生在了解花木兰故事的背景之下进行木兰诗的学习, 会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更会有丰富的情感因子引导。在进行授课之时, 教师可以对视频进行第二次播放, 这次播放可以静音, 利用画面作为教学的背景, 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阅读学习。在氛围的烘托之下, 学生可以在战乱的背景之下对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定进行理解, 将更多的情感投入到阅读学习当中, 也可在从阅读学习中了解到伟大的民族精神与令人敬佩的孝心。因此, 情境的创设应当得到当代初中语文老师的重视, 从而使学生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三、运用表达,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进行语文学习, 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掌握运用语言的方法, 具备利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表达是初中学生必备的一项基础语文素养,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之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达, 并利用表达使学生具备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教育事业的改革, 要求当代老师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的想法与学生的思维活动。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之上, 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 在学生给出自己的个人观点之后, 会被老师用参考答案进行规范。这样的教学行为, 对于学生汉语语文表达能力的形成是极不重要的。因此, 在新时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当中, 都是要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使学生利用表达加强情感体验。

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的时候, 老师可以就《皇帝的新装》这一故事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发言。有的学生会说, 皇帝的新装是在嘲笑那么愚蠢的人, 有的学生会说皇帝的新装是在告诉世人要有勇气去相信自己, 不得轻信别人等等。每一种答案都是学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都是学生的一种思维风暴结果。作为教师,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观点, 并将其作为加强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方式, 鼓励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 使自己的情感想法得以分享。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将更多的情感因素投入到初中语文阅读学习当中, 促进其自身阅读水平的提高。

上一篇:大四学期规划范文下一篇:北京大学普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