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教学反思

2024-05-04

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教学反思(共9篇)

篇1: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论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一课是《今天,你安全吗?》,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将内容变为“寻找你自己家中的安全隐患”和“寻找校园内外的安全隐患”。让孩子们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起寻找他们自己家中的安全隐患;利用周末的时间,和自己的家人、小伙伴一起去寻找校园内外的安全隐患。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对我们生活中的安全隐患有切身的.感受。课堂上,我把孩子们分成八个小组,开展比赛活动,每组推选一个小组长执笔,列举出本小组找到的安全隐患,十五分钟时间内看哪一组找得最多,最有实际意义。每一组同学都非常认真,齐心协力找到了很多连老师都想不到的安全隐患。剩下的二十分钟我就让学生代表上台发言,汇报他们找到的安全隐患,孩子们也听得非常认真,因为没有多大意义的将被淘汰,因为这将涉及到他们小组的胜败。这可比老师在讲台上“一言谈”有效多了。

学生们发现家中有安全隐患,学校有安全隐患,回家途中有安全隐患,出去游玩的途中有安全隐患……从而得出结论:生活中处处有安全隐患。

这时,我顺势提出讨论的问题,面对这么多的安全隐患,我们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一抛出,立刻引起同学们的兴趣,纷纷献计献策,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样的活动设计,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为一种自觉的安全意识,不是人为地硬性地灌输给他们安全意识,课堂教学的目标也自然达成了,这样的课堂应该就是高效的。

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苦与乐,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优良品质。教学中,我设计安排孩子们回家后至少做一次家务劳动,然后在课堂上向大家汇报。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体验深刻。班上有一个学生的舅妈是擦皮鞋的,她就在舅妈的指导下,亲自用舅妈的工具体验擦皮鞋的苦与乐。她体会到舅妈擦皮鞋的辛苦,当然,她也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看着自己擦出的两双油光锃亮的皮鞋,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和成就感。

全班同学也被该同学的发言所感动,纷纷交流自己的感受。这个时候,我再给他们讲“劳动最光荣”、我们要尊重和感谢劳动者等话语早已没有必要了。

这样的活动课,紧紧围绕教材的话题,充分开发了家庭和社会的课程资源,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为一种自觉的珍惜劳动成果和热爱劳动者的意识。不是人为地将这种意识灌输给他们,课堂教学的目标也自然达成了,这样的课堂应该就是高效的。

篇2: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教学反思

在体验中感悟

——《眼睛作用大》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种教学理念对于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因为低年级学生的社会经历少,生活经验不足。而这节课,正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这些特点,把品德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取材,设计一系列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悟出道理。

2.以活动为载体,关爱成长。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规定,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课程,活动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在本节课中,活动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乐,乐中悟,悟中学。通过欣赏优美的风景画面,蒙着眼睛去写字,交流眼睛的贡献,为学生创设了和谐,民主的学习情境和氛围,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孩子们享受到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使孩子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活动让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到眼睛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确实非常重要,深切地体会到了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将无法感受到五彩缤纷的世界是这么的美好,从而产生了要用心保护自己的眼睛的强烈意识,引导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用心去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篇3: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 (下册) 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2.认识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 知道爱护、尊重、正确使用人民币, 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3.在生动开放的活动中, 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 使学生初步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知道1元=10角, 1角=10分。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人民币进行购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各种小面值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创设情境

师:这是阜新市内最大的购物商场——新玛特 (课件播放情境图) , 你们和家长去这个购物商场买过东西吗?如果去过, 就请介绍一下买过什么东西?用了多少钱?

生1:我买过一个书包, 用了15元钱。

生2:我买过各种自己喜欢吃的小食品, 差不多用了30元。

生3:我爸爸曾经给我买过一双运动鞋, 花了63元。

师:像刚才大家说到的15元、30元、63元…..这些都叫人民币, 元是人民币的单位。除了元, 你还知道哪些人民币的单位?

(学生回答。)

师:对, 人民币有两种, 一种是金属制成的叫硬币, 另一种是纸制成的叫纸币。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 我们不但要认识人民币, 还要用人民币来买文具。 (板书:买文具)

【评析】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 了解学生有无购物经历, 既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又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作了必要的铺垫。

二、开展活动, 引导探究

活动1展示图片, 辨认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师:请以小组为单位, 把自己课前准备好的人民币摆出来, 向其他同学说一说, 你是怎样辨认出来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的?

(小组交流。)

师:我给大家也带来一套人民币 (把人民币学具贴在黑板上) , 谁能到前面来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在介绍时把你认识的人民币分一下类, 并说明理由。

生1:按元、角、分进行分类。

生2:还可以按纸币和硬币分类。

(课件演示分类结果。)

师:一边说, 一边板书:元、角、分。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板书:人民币单位)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 元、角、分三个单位中, 谁最大?谁最小?说明理由。

生1:元是最大的, 分是最小的。因为1元钱能买两支圆珠笔, 而1分钱不能买。

生2:我还知道角排在中间, 1角钱能买一把小刀, 1分钱不能买。

【评析】本环节教学, 根据学生平时已有的经验, 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中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通过给人民币分类, 引出人民币的单位。

活动2观察人民币的特征

师: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一下自己准备好的人民币, 比较一下, 看你能从人民币上发现什么?

生1:人民币上有国徽, 有数字。

生2:有的人民币上有毛主席头像, 还有的后面是万里长城的图案。

生3:我还发现人民币上有小黑点, 有的还有明线条。

……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毛主席是我国的第一任主席, 是他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 让人民过上了好日子, 人们为了纪念毛主席, 所以把他的头像印在了人民币上。小黑点是盲点, 盲人摸的……爱护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对每一个人民币持有人规定的义务。我们在持有和使用人民币的过程中要注意妥善保管, 保持票面整洁, 不要故意裁切、损坏人民币;不要在票面上书写、涂划等等, 以免影响人民币的正常流通。

【评析】通过让学生充分地观察, 热烈地交流, 找出各种面值人民币的特征,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爱领袖、爱祖国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从而让学生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

活动3探究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认识1元=10角, 1角=10分。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70页, 看书上的图, 你们能说出这些文具的价格吗?

师:在这些文具中你最需要什么呢?请你摆出所需要的人民币, 准备付钱吧!

生:拿一个2角, 3个1角, 或拿5个1角……

师: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呀!

师:哪些小朋友想买圆珠笔?怎么买呢?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摆1元钱, 并汇报。)

生1:2角+2角+2角+2角+2角。

生2:5角+5角。

生3: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

生4:1角+2角+2角+5角。

……

师:1元钱可以摆10个1角的, 那你知道, 元和角有什么关系吗?

生:得出结论:1元=10角。 (师板书)

师:谁知道1角可以换几个1分?

生:1角可以换10个1分。 (板书1角=10分)

师:谁还知道1角可以换几个2分?换几个5分?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分别汇报。)

师:想一想, 1元钱还可以买哪些学习用品?

……

【评析】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不一定知道, 而买东西付钱的方法是学生比较熟知的。教者根据教材买文具的场景图, 让学生自主探究不同的付款方式, 使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探究求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同时在互动交流中澄清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人民币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4兑换人民币

师:现在我拿5元钱到你们小组去换相同数量的零钱, 你们应该怎样和我换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把钱拿起来给老师看看。

(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由活动。)

师:生活中你们遇到过需要换零钱的事情吗?

生:我们每天上学坐环路汽车需要准备好1元的零钱。

……

师:从现在开始, 你们可以随便拿一张人民币, 去找同学和老师换零钱了!

【评析】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以形象记忆为主,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比较短。教者在这个过程中, 把教材中的静态知识动态化, 设计了师生“换钱活动”, 建立了开放式的教学空间, 学生在富有趣味性、应用性的活动中增长了知识, 提升了智慧。

三、实践应用, 巩固新知

1. 填一填教科书第71页第1题, 先读题, 然后按要求在课本上完成, 再核对填写的答案。

2. 做教科书第71页“填一填”第2题, 先观察, 然后按要求在课本上完成, 再核对填写的答案。

3. 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1页“填一填”第3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 然后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

【评析】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本环节, 教者对练习题的做法都有具体的要求, 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收获最大的是什么?希望大家回家后, 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家长一起到超市进行一次真正的购物活动吧。

篇4: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外显的行为操作,对学习材料的第一手直观感受、体验一般是直接经验,并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对学习材料的感性认识。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这一单元时,充分让学生的手动起来,画汽车,体会平移,沿直线运动;做陀螺,体会旋转,绕着中心运动;剪手拉手的小人,体会对称。从两个对称小人,到三个小人,想一想,为什么有时剪出来的是三个半小人?这些知识点的教学,着实费了一些时间,但学生很有兴趣,很有成就感,因此对知识点印象深刻,习题做起来也就不那么费劲了。

二、在探究活动中积累行为操作经验与思维操作经验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向学生抛出特定情境下的某些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其中,既有外显的行为操作活动,也有思维层面的操作活动。学生能获得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为一体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类探究活动直接指向问题的解决而非获取第一手直观体验,学生不仅在活动中有体验,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都经历着数学思考。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这一重要的知识点就比较难理解,在此,笔者就巧妙利用了小棒。先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摆正方形,摆了两个,请学生再拿出一根小棒,接着摆,还能摆出吗?拿出两根、三根呢?为什么摆不出?再拿一根呢?此时,为什么又能摆一个正方形了?这样让学生不断地产生认知冲突,思维的火花也就不断地产生碰撞,最终水到渠成地掌握了“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小于除数”这一知识点。

三、在思维活动中积累和提升策略性、方法性经验

在思维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即思维操作的经验,比如归纳的经验、类比的经验、证明的经验,等等,思维过程也能积淀出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就属于思考的经验。

在《分类》一课中,面对众多形状、颜色不同的气球,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分类呢?又该如何记录分类结果呢?教学中,笔者结合具体的分类任务,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分类过程。放手让学生先试试,要他们在困惑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反思;再动手实践,归纳概括。这些问题是:a.为什么同样的气球分的结果不一样?b.确定分类的标准是什么?c.抽象出共性,用文字或图画整理数据;d.组织汇报,互动评价。

四、在综合活动中积累复合、应用性经验

现实中,许多数学活动都会要求学生有多种经验参与其中,不仅有操作的经验、探究的经验,也有思考的经验,更需要有应用的意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合情的推理活动是从较高层面来说的。一个活动经验丰富的学生,他的推理能力也就较强。

如教学《找规律》后,让学生利用所学为班级墙报设计有规律的花边,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花边新颖、漂亮,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规律的知识,在比赛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统计》后,放手学生调查学校每一个年级的学生人数,制作出统计表,提出并解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此外,在提升活动经验的实践中,笔者刻意加强了低年级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注重了在“读”中积累经验。“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交互的一种方式。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不多,很多的“读”都是家长和教师代替了,这也是很多低年级学生独立解题能力不高的重要原因。笔者常常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带着理解读。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像书中“你知道吗?”这样的小栏目,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数学背景知识,传播着数学文化,同时感受着数学的魅力。

教师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最充分地参与学习活动,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篇5: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学习

《品德与生活》课题研究总结

品德与生活课的设置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它兼容了《思想品德》《生活与劳动》《常识》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带给老师和学生的感受也是全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培养品行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根据这一课程性质,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探索,粗浅地谈几点个人感受。

一、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活动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全面提升活动型综合课程的理念 如《祖国妈妈在我心中》一课,事先让同学们去生活中找找国旗国徽。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就已经感受到国旗、国徽并不是随处可见的。稍一整理他们又发现国旗、国徽在代表国家尊严的执法机关中有,如军队、法院等,国旗在事关祖国荣耀的时候有,如奥运会上运动健儿得了冠军。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活动并感受着。课堂上少了教师滔滔不绝的明理说教,多了同学兴奋不已的交流汇报,教师的角色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二、新教材为教师和学生留有选择、开拓和创造的空间,体现了开放性

如《欢欢喜喜过春节》一课,通过舞狮、观花灯、贴窗花、南方春节花市等一系列活动展示了春节期间热闹的场面和人们的欢欣喜悦之情。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课本所提供的五幅图在小朋友的日常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到,不一定要等到过春节。春节逛庙会的内容与南方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有一定的距离。如何找准过春节的切入点,激发他们的兴趣点呢?我从年的传说引入到老师小时候过年最开心的“拜岁”,引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因为现在的孩子已经不流行给街坊邻居拜年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过年的习俗,如大扫除、放鞭炮、拿压岁钱、贴春联福字、吃年糕、吃汤圆等等具有地域特色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习俗,并究一究这些习俗的起源或缘由。学生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问题还藏着这么多的知识,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最后在教师让“我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揭题声中学生分组演习过年的情景,教室里那可真叫热闹,每一张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三、新教材重视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低年级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有无好的生活习惯对其以后的生活与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记者曾问过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回答:“我小时候老师教过的饭前要洗手,东西要放齐,要按时作息,要与小伙伴友好相处。”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新教材用夸张的手法再现儿童的现实生活,用孩子的口吻与学生平等探讨行为习惯的对否,趣味性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第三单元《我的一天》就针对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饮食、起居、卫生等内容的介绍,让儿童在角色扮演、对话、讨论和其他活动中实际体会良好生活习惯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愉悦。

篇6: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教学反思

一、丰富的资源———为活动开展做好铺垫

我们的品德课程有专门的教材供师生们使用, 而且编者们也尽可能提供了适合广大地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但是由于地区的民风民俗、风土人情及学校、班级、学生等存在着差异, 显然, 在课堂上只利用教材上的资源是不够的。因此, 笔者觉得作为教师, 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开发并利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课堂, 为活动的有效开展做好铺垫。

1.家庭资源。家庭是每个学生最熟悉的场所, 可以说每个家庭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 而且每位家长都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背景、文化知识、爱好等, 这些都是我们品德教学中开展活动所需要的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若能恰当地使用, 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社会资源。学生最终要走上社会, 成为一个社会人。因此, 对于资源的选择也可以从家庭、学校拓展到学生生活的社会之中。借助这些资源的有效运用, 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使其形成良好品德, 逐步成长为一个社会人。比如在执教《平安回家》一课, 认识交通标志时, 教材上的标志只有8 个, 而现实中的交通标志远比此复杂, 如果只认识书上的这些标志可能就比较片面。因此, 笔者在课前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上学途中的各种交通标志, 通过画一画等方法记录一下;课堂上就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进行小组和全班范围的交流, 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交通标志。这样, 学生下课放学就会更安全, 做到平安回家。

二、开放的时空———为活动开展提供保障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也就是要求品德教师创设条件尽可能向学生的生活延伸。因此, 笔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结合教材, 依据教学目标, 抓住课前、课中、课后, 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1.课前活动, 丰富知识。课前, 笔者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 引导或指导学生进行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参观访问、实地观察等一系列实践活动, 让学生获得较为丰富的知识, 从而提升课堂活动的效果。

2.课中活动, 获得体验。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笔者以学生为主体, 创设情境, 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形式多样的活动, 获得最真切的感受。比如在执教《不说话的“朋友”》一课时, 学生了解了公用设施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后, 我安排了“让学生为莘塔新建的小区请‘朋友’ (公用设施) ”这样一个活动。同学们的想法五花八门, 请进了花草树木、滑滑梯、单杠、垃圾桶、消防栓、路灯、公共自行车、公交站、食堂、游泳池等, 并能介绍清楚请这些“朋友”的原因。通过活动, 可以说学生深切到感受到公用设施这些“朋友”不仅美化我们的生活, 还带给我们方便, 我们应该好好爱护这些“朋友”。教育效果可谓“润物细无声”。

3.课后活动, 形成品德。品德课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社会性, 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 而应向学生的真实生活进行回归。因此, 笔者在课堂上会布置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课堂, 亲身实践, 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多样的形式———为活动开展注入活力

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这就需要教师紧扣教学目标,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选择多样且符合学生年龄的活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又让学生获得了最真切的感受。

1.探究活动。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探究学习是一种较好的形式。比如《怎样和他联系》中, 为了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况, 选择最恰当的联系方式, 我通过创设以下情境: (1) 红红同学端午节想回老家一趟, 她妈妈想向学校校长室了解一下端午节放假的具体时间, 应该怎样和校长室联系? (2) 阳阳想向山区的伯伯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 用哪种通信方法好? (3) 老师的朋友去了国外工作, 平时两个人经常要相互交流各自的生活工作情况, 你认为用哪种方式联系比较好?……先由小组合作探究, 再进行全班探究。在自主的环境中, 学生学会了正确选择联系方式, 为他们更好地生活提供服务。

2.游戏活动。游戏活动一直受学生喜欢, 它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比如《平安回家》中, 学生看懂了交警指挥交通的手势后, 现场跟着视频中的交警叔叔学做手势;接着邀请学生带着交警帽指挥交通, 部分学生分别扮演行人和司机, 并配以动感的音乐;游戏活动后, 师生对参与活动的同学作出评价, 让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学会安全过马路。

篇7: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一、开辟“经历教育”阵地,在体验中发展自我

1、以校園为阵地,引领学生主动参与。

让学生树立“小主人”意识,以校为家,爱校如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仪表、活动等日常生活中实现“集体自治”。比如:每周的纪律、卫生礼仪岗,让每名同学都有机会成为岗位负责人,负责监督、管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实践中,我们形成了由德育领导小组、大队委、值周班级组成的三级“金字塔”型管理机制,学生自发成立了如“红领巾卫生小队”等组织。通过值周班级站室内、室外礼仪岗,每周轮换一次,使得人人都有参与管理和被管理的经历。从而使每名同学 管理别人的经历中,懂得了自己应该怎么做,规范了自己的言行,比如:四年九班一名同学在上下楼梯时经常两手插兜,发现这种现象后,我们大队委给他讲:“上下楼梯时不要两手插兜,这样不容易保持身体平衡,别人一推,就有可能从楼梯上摔下去,非常危险”。然后,我们就让这名同学来站岗,监督其他同学。这样,不但使他改正了缺点,同时也感受到了站礼仪岗的乐趣,从而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现在,在楼内乱跑乱闹的不见了,同学们上下楼自觉站成一队靠右侧通行;操场上乱丢纸屑的不见了,同学们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

2、以家庭为阵地,教导学生体贴父母。

通过节假日开展经历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去体验感悟,鼓励学生在家里学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在六一儿童节开展的“我给父母洗次脚“活动,通过学生为父母洗脚的经历,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辛劳。有的同学在体验日记中写道:“当我要给妈妈洗脚时,她惊讶地看着我,说什么也不让我洗,后来还是被我说服了。我在给妈妈洗脚时发现,妈妈的脚下已经磨出了厚厚的硬茧,我想妈妈为了我,为了家整天奔波劳累,从早到晚……想到这里,我的眼泪止不住流到了水里,我抬头看到妈妈也激动人心得流下了泪水,妈妈摸着我的头说:‘我的女儿长大了,’……”这些真诚的语言,亲身的经历,让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辛劳,学会了孝敬长辈。

3、以宿舍为阵地,培养学生自立能力。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娇生惯养,生活中自立、自理能力较弱,体质较差,意志不坚强,普遍存在“娇”与“骄”二种不良习气等情况。为此我们开展了“寄宿学习周”活动,每学期让学生在校内住宿一周,独立学习和生活,促进学生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自理、自立能力。在活动中,我们请武警叔叔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常规的队列、队形、内务整理等训练,使同学们的自理、自立和团结协作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许多家长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孩子们在家的时候,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成了许多坏习惯。这次活动,不但锻炼了孩子,让他们感到了自己已经长大了,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同时,也给我们家长上了一堂非常有意义的教育课。”

二、走出说教王国,在活动中完善自我

我们坚持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从抽象空洞的说教王国中走出来。尽可能通过每一项活动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动、震撼和启迪,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完善自我。

1、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每周一坚持开展“升国旗”活动,各班同学轮流当升旗手、护旗手,并主持升旗仪式。同学们通过“升国旗”的活动,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我们还举行“国旗下讲话”评选活动,要求各班结合实际,分别以爱党、爱国、守纪、讲卫生、绿化等方面内容为主题,由一名学生在国旗下进行讲话,把爱国主义思想融入到学生自己的实际行动当中。

2、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活动。结合重大节日,组织开展经历教育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管理自己的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如: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我们开展了“人人争做新世纪的小雷锋”活动。在活动中,让同学们从认识雷锋开始,搜集关于雷锋的图片、讲关于雷锋的故事等,使学生在搜集资料、讲故事的经历中,增长了知识,受到了教育。每年9月份我们召开“重温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主题大队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拍手歌、快板、倡议书等形式,重温了“纲要”的内容,对全体同学进行道德规范教育,做到了人人开口、人人参与。通过这些大型活动的开展,陶冶了学生情操,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3、积极设岗,让学生在竞岗中锻炼。为在“经历教育”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校以“自主寻找、自主选择、自主创设”为宗旨,引导学生找岗、争岗、创岗。比如:学校大队部首先改革了各大队干部的任职制度,对原有的各种岗位,如大队长、劳动委员、宣传委员、体育委员等采取自我推荐、民主选举的方式,竞争上岗。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特长,自主选择,自由竞争,使许多同学都有了锻炼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自信。有的同学竞职时是这样说的:“我是一名普通的学生,从来没有当过干部,我没有官腔官调,对摆官架子更看不惯,学不来。因此,我的口号就是:做一个彻底的平民大队长。”通过竞岗的经历,同学们增强了自信心,更加珍惜自己竞争来的岗位。设岗竞争影响着各个中队,同学们在班内也寻找到了自己的岗位:有节水员、节电监督员、图书管理员等。同学们在不知不觉的实践与体验中融入了集体,积极为班级、学校争光添彩。

三、优化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超越自我

我校摆脱了过去单纯以考试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而是优化评价机制,把“经历教育”活动和“雏鹰争章”活动相结合,把体验教育贯穿于“争章”活动中,让学生在“争章”活动中体验成功,不断超越自我。“争章”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发展,记录每一个学生成长的足迹,记录成长中的每一次成功、每一份努力,形成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新局面。

篇8:在情境中体验在感悟中学习

一、创设活动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的最好剌激, 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活动情景, 唤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把幽默的谜语引进课堂, 将生动的故事用于课堂, 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趣味化, 做到寓教于趣, 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时, 由于学生初次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 容易混淆, 很难记住它们。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一对应的方法, 正确分清大于号和小于号。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利用故事引入, 借助学生喜欢的简笔画, 将例题图变静为动, 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先在黑板的一角画一棵大树, 边画边描述:绿油油的草地上, 有一棵神奇的大树, 树上结满了各种果子, 有桃、梨、香蕉......3只小猴下山来, 看到这棵树, 高兴极了, 蹦呀跳呀, 它们可以吃上一餐丰盛的水果午宴了。小猴会摘什么呢?摘几个?”

接着, 教师让学生按自己的喜欢摘下各种水果, 并看着摘下的水果说一句话, 比一比, 摘下的水果够不够3只小猴吃?为什么?怎么摆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最后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办法, 把小猴和水果一一对应摆好。初步建立一一对应的思想。在这样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再认识数字比, 引出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应用, 这样的教学, 通过具体的实物图, 过度到抽象的数字比。具体直观, 生动有趣, 学生容易接受, 喜欢学习, 很快进入角色, 跃跃欲试, 学习热情高涨, 整节课充满轻松愉悦的气氛。

二、创设游戏情境, 体验学习过程

把游戏程贯穿于学习过中, 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知识的形成, 理解知识间的联系, 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好方法。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 创设游戏情境, 把所学知识融入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中, 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知识, 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新人教版数学第一册教学序数和基数“第几”和“几”时, 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和区分这两个概念, 教学中,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排队游戏:排成一列横队或一路纵队, 根据老师的号令, 叫到的学生做自己喜欢又滑稽的动作, 比如:从左往右数第4个同学学小动物的叫声, 左边的4个同学拍拍手、蹦蹦跳。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 全神贯注地听、认真地做、仔细地判断老师的指令。如果有哪个学生出错, 大家帮忙纠正, 印象深刻。对于这样的游戏, 学生乐此不疲, 全身心投入,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人民币的认识》是最让老师和家长头疼的, 看似简单的教学, 可是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 如果老师只用教具, 让学生看看、说说, 不实际操作, 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而一堂《快乐购物》的游戏课却能弥补这个缺憾, 收到很好的效果。它通过创设模拟购物的情景, 让每个学生带上自己家里闲置的小件东西, 可以是文具、书本、玩具, 先在家里估好价格, 贴上价格标签, 自备好零钱。上课时, 摆出自己的小商品, 先让全班同学先参观, 再进行购物。这样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中自然学会了怎样找零钱, 怎样换算钱。谁不会换算, 还有小老师来帮忙。这样的游戏教学, 不但能让学生体验生活, 学会知识, 而且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得开心, 学得轻松。

三、创设操作情境, 优化学习方式

现代数学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科学。《新数学课程标准》还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形象思维阶段, 如果在适当的时候动手操作, 对知识的形成起关键作用, 避免死记硬背。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科学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自我感知、自己思维、自主发现, 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在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的教学中, 面对“拼一个大正方体最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问题时, 很多学生会毫不犹豫地说是“4个”, 这时, 如果老师急着给正确答案的话, 学生的印象不深, 下次照样容易出错。如果让学生先充分思考, 再动手摆一摆, 学生通过操作验证:用4个拼的不是正方体。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有4个面是长方形的, 这样拼成的是长方体。要拼成一个正方体最少需要8个小正方体。实践证明, 学生经过亲自动手操作得到的知识, 理解更快, 印象更深, 记得更牢。

操作情境能丰富空间素材, 在空间教学中起着很大作用, 特别是在教学面积计算公式时, 动手操作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 让学生算出带有方格的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能很快算出结果。但是, 如果三角形不带方格, 让学生计算面积, 学生就感到困难了。

怎么办?动手操作无疑是个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

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拿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 摆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可以拼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拼成的这三种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从图上可以观察到:任意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再让学生思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比较, 学生不难得出:平行四边形由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所以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底×高÷2。经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 学生是充分理解, 终身难忘的。

四、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思维品质

“问题”是数学课的灵魂, 一节高效率的数学课堂, 应该是以“问题”不断引领思维张力, 智慧张力的课堂。所以,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 积极探究, 丰富思维内涵, 这也是数学学习的本质。罗鸣亮老师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他的问题情境创设巧妙、精准, 让人回味无穷。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中, 罗鸣亮老师利用多媒体设计的一个教学环节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关系我还可以用一个游戏表示

现在网格中四个点连成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吗? (不是, 是不规则的四边形, 其中有一个点是动点)

如果移动这个点有可能成为梯形吗?当移动后是梯形, 就要勇敢地站起来喊停。

学生全神贯注地盯着图, 随着这个动点往下移动观察图形的变化, 当这个点移动到能使一组对边平行的时候, 纷纷起立喊停。

师:这个点继续往下移呢? (不是) 为什么?

生:没有对边平行的。

师:点往左边移动, 是什么图形?

随着点的移动, 学生边观察边回答:梯形、平行四边形, 梯形。学生一会站起来, 一会坐下, 学习热情高涨。

老师最后问:继续移动呢?一定是这两种图形吗?由于学生受前面问题的影响, 异口同声地回答:是

这时, 罗老师边移动鼠标边说:请看!

学生看到动点移到和另一点在重合是, 即三点只能连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顿时恍然大悟。

这一环节的设计, 既是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联系与区别的沟通, 也让学生对两种图形的概念更清晰, 是整节课内容的总结与提升。设计形式简单, 幽默风趣, 但所包含的内容却非常丰富, 如此巧妙的设计, 体现出来的灵动和智慧, 不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也让听课老师耳目一新, 无不叫绝。

篇9: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教学反思

一、让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我创设青蛙和松鼠跳石阶的情境,让学生作为拉拉队员不知不觉进入角色,体验青蛙爬山的艰辛历程,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感悟。首先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座山,让学生观察山的高山的陡。然后和学生聊爬山的经历。

师:(屏幕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看,这是一座怎样的山呢?

(学生畅所欲言)

师:爬过山吗?感觉怎样?

(这一问,勾起了学生以往爬山的生活体验,纷纷述说自己爬山的故事)

师:是呀!就在这座高而陡的大山前,青蛙跟着松鼠开始往上跳了。让我们跟在它们后面,为它们数数,加油助威好吗?

生:(开心极了,异口同声)好。

(我拿出青蛙的模型,在屏幕上模拟跳的动作。)

师:同学们,青蛙沿着石阶跳起来了,我们替它数数吧!学生们不由自主地亮开嗓子喊起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二十、三十、四十……一百、二百、三百……一千、二千、三千、四千、五千……”(此时,教室里喊声整齐划一、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有节奏地在空中挥舞。人人兴趣盎然,个个投入到这支声势浩大的拉拉队伍中了。刚开始一个一个地按顺序数,后来跳着数。当青蛙跳到山顶时,师生一口气数到了五千。)

师:同学们,要爬这么高的山,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太吃力了。

生:累死了。

……

学生纷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他们从这场比赛中,设身处地感受到了登山的艰辛。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点拨和引导,利用多媒体、青蛙模型创设了爬山的情境,让学生参与青蛙爬山的活动。没有过多的繁琐讲解,学生却在鲜活的情境中深深体验到了登山的艰辛,使课堂的学习回归了生活的本真,引发学生真切的内心体验,回到了学生的现实生活。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让思想在想象中创新升华

生命的美丽不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性,而在于它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怎么让学生理解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呢?教学时,我让学生想象:(1)青蛙要一级一级跳上山顶,会遇到哪些困难呢?(2)青蛙和松鼠到达了山顶,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教学时,我利用图画、音乐的渲染,让学生把自己当做青蛙,换位想象。

学生数数倦怠时,我趁热打铁:怎么了?很吃力吗?瞧瞧,你们还没跳呢,就累成这样了!可青蛙和松鼠还要一级一级跳到山顶,那又会怎样呢?学生议论纷纷,想象着青蛙在登山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师:那青蛙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不跳不行吗?

生:如果不这样做的话,青蛙就看不到大海了。

生:青蛙就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了。

生:青蛙就看不到海面上的美丽景色了。

师:听,大海唱起歌来了。(多媒体播放海浪声)青蛙面对着浩瀚的大海看到了什么?让我们闭上眼睛,插上想象的翅膀吧!可爱勇敢的青蛙们,你们在山顶看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想象中自由驰骋,尽情表达。)

师:你们还觉得爬山辛苦吗?

生:没有以前所受的苦,那就登不上山顶,那就永远看不到美丽的景色了。

生:爬山是辛苦的,但是一步一步地跳,不也爬上来了吗?

生:坚持就是胜利。

生: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坚持不懈,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想象真神奇呀!给思想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让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传达出学生内心独特的见解:“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获得成功。”这种精神就这样悄悄乘着想象的翅膀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情感在想象中得以升华。以体验、感悟为灵魂的语文课堂,打开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语文课充满了活力和魅力,展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

上一篇:放炮事故预防案例下一篇: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