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乡镇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2024-05-03

谈乡镇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思考(精选6篇)

篇1:谈乡镇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谈乡镇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摘要:生物学实验教学在整个中学生物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比重,没有生物实验教学,生物教学犹如无源之水。本文对乡镇中学的现状及普遍存在实验设备极度缺乏,课时严重不足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

关键词: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现状整改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字为迅速的学科之一,今天生物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到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再到人类基因图谱的破译,生物学史上的每一个科学的发现,理论的产生,无一例外的和生物学实验紧密联系。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离开了实验,现代生物将无法发展。

生物学实验科学是人们运用科学思维,有目地的选择对象,运用一定的研究手段,人为创造各种实验条件,主动控制、干预研究对象,从中对生命现象及其运动的规律进行探索的实验活动。

然而乡镇中学的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却不乐观,笔者对本校生物实验教学的情况及现状进行了反思。

1、本校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1实验设备极度缺失。

由于多年使用,原本不富裕的试验器材严重坏损或缺失。如显微镜的镜筒已大多无法固定而下滑,一些模型标本也坏损严重,实验用工具严重缺失,如做临时装片用的尖嘴镊子已严重锈蚀而不能使用……

(2课时严重不足。

所有的乡镇中学规定初中的生物课时为每周两课时,而教材规定为三课时,这三课时的内容压缩为两课时,一学期下来就少了十几节课,别说课上让学生做实验,就连教师的演示实验也省了,只把试验现象和结

果直接告诉学生,这显然违背了生物科学的发展规律,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有很多学生不尊重实验现象,对实验结果过分依赖,想当然等。

(3主管领导不重视。

一直以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大量涌进城市,而主管领导却视而不见,在教师的人员配备上、资金的投入方面都是随随便便,致使偏远农村中学教师极度缺乏,只能随便让一些不专业的教师担任生物教师,不专业的教师对生物实验很不重视,乡镇中学的实验条件简陋,设备缺乏,没有资金投入,连添置一些简易的、极需的、常用的生物实验设备和器材都做不到。再说上级也没有专项资金的投入,所以乡镇中学的生物实验也只能是维持这个现状。

(4生物教师本身思想上不重视。

由于乡村中学教师缺乏,导致乡村中学教师工作量大。虽说每一位生物老师都知道生物实验的重要性,但学校的情况如此,他们也只能安于现状。

(5没有生物实验员。

完成一个实验没有实验员的配合,确实太辛苦了。有时一个实验要准备几天甚至几个星期,笔者亲身就有过这样的体会,生物课上为了完成测定种子萌发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这个实验,自己在生化实验室里折腾了几天的时间,最后还是因为导管漏气没能观察到实验结果。所以,好多老师碰到有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的,则向学生公布实验结果即可, 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既感受不到真理产生的过程,也很难理解或记忆这些繁杂的、抽象的实验现象或结果。

2、关于现状的反思。(1思考。

针对乡镇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这种现状,笔者进行了思考,在生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生物学实验教学占据着极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和能力,养成乐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极为重要,而乡镇中学生物实验条件的严重缺乏,明显地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2新课改理念中,增加生物实验教学的作用。

2001年9月,伴随着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围绕课程总目标中“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的科学态度,为确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列举了有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观察、调查、探究、实验、实践等活动建议。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方法,也为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生物学基本科学素养,创设了广阔的空间。

再说,生物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生对生物知识及发展前景等的了解和掌握,更关系到学生的升学与前途。这也说明平时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有否开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广泛应用,当然也关系到学生升学的成绩。更严重的是, 长此以往,学生不易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善于利用科学的理论和数据说话,一种随意的,不严肃的,想当然的伪科学态度,在学生头脑中就自然而然地滋生起来。

(3整改措施。

因此,笔者认为,肩负着中学生物教育重任的有关部门,领导及生物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共同来改变或改善目前乡镇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这种现状,至少应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上级主管的领导思想上要重视。第二,加大资金投入,充实实验器材。

第三,增加课时,按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安排每周三课时而不是每周两课时。增加课时可以让老师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弹性,便可适当地安排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

第四,至少每校配备一个生物实验员。

第五,生物教师提高思想认识,重视生物实验教学。

篇2:谈乡镇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中学生物教学杂志社 梁秋英

一、教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规律、原则、方法及有关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科学研究活动。教研论文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教师的基本表达能力和教学水平,进而反映其教研水平。通过教学研究,可以架起课程理念和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桥梁,促进先进教学经验的提炼和传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改进教学;教学研究可以促使教师的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教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也可以体现自身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一个教师如果不重视研究,或许他可以成为一个经验型的教师,但定难以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当然,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教学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方面。因此教学研究是现代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大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更新和高的要求。要求教师除了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外,还应具有从事本学科教育、教学研究,运用确切的语言、文字表述自己教学经验、研究成果的能力。特别是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越来越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个人成长,于是针对教师的各种荣誉称号如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等的评比接踵而止,还有评定职称要求在某一层次的刊物上发表几篇论文,这对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素养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教师的教学研究状况到底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访了一些教师,同时也根据刊物平时来稿的情况,谈谈我本人对目前中学生物教学的研究情况的认识。

二、目前中学生物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一)研究现状

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目前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情况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责任型的研究。这些教师认为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认为作为一个现代教师必须具备这种研究能力。所以,这部分人能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始终站在教改的最前列。这些教师提供的教研论文就是高质量的、符合教改发展趋势的、对一线教学有指导价值的。这类教师如深圳育才中学的夏献平老师、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林祖荣老师、江苏常州东南大学附属中学吴举宏(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副校长)等(用具体事例说明)。

第二类是功利型的研究。这类教师的教研完全是因为某种需求而进行的临时性的研究。例如,有的是为了评职称,或者是评学科带头人等需要论文,有的是想升迁某一个领导岗位,需要具备相应的成果时才想到要发表论文。当然,这些教师提供的论文质量就可想而知了。最近听到一朋友说,某个省组织了一堆课题。参与的人不少,开题,结题会议很隆重。但内部人说,搞课题,不去动手实验,开会也就是吃吃玩玩。没有去做报告写的各项实验。但课题报告却按时上交。原来,主持课题的是为了弄经费出成绩,参加课题是为了评职称。从我们杂志的来稿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是属于这种情况。(通过具体事例说明,评职称前后稿件量增加,托熟人、找关系,甚至不惜一切代价。)

第三类是兴趣型研究。这些教师,将责任性研究上升成了“爱好或兴趣”。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将教学研究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去追求。职称评了,职务有了,仍然一心一意潜心研究,不断有新的教研成果出现,个人素质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如夏献平,从1988年起开始在专业期刊上发表文章,到目前已发表论文340多篇,主编教学用书40 多本,曾为《中学生导报》担任3年主编,近二十年过去了,现在已经是特级教师了,在教学研究方面已是硕果累累,在全国的影响和知名度也是很高的。可他现在依然是成果不断,还不计报酬为我刊主持互动平台栏目。这些教师更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二)存在的问题

1.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教研意识

我们了解到在一线教师中只教不研的现象普遍存在。几年前《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就全国城市中小学教师阅读情况进行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中小学教师中,有“八成以上从来未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文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亟待提高。

2.教研论文质量不高,甚至存在科学性问题

在来稿中我们也发现,有相当多的教师的教学论文与他们的课堂教学及学科教学质量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教学研究已成为个人专业发展中的一条“短腿”。许多教师不知道什么是论文,评职称时拿来几道试题,或者是从网上下载拼凑一些资料让给刊登出来急用。因为理论是论文的灵魂所在,没有了理论,论文就没有了份量,缺少了力度。一些老师平时不注意教育理论的学习,申报职称时提供的“论文”尽是一些习题解析、复习资料,或是学科知识拓展之类的东西,文章缺乏理论支撑,评职晋级不予鉴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我曾在《生物学教学》上发表过一篇《浅议教研论文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文,其中列举了大量的论文中的科学性问题。如有的教师根据蛋白质的组成单位是氨基酸这一叙述,而提出“胰岛素内含有51个氨基酸”(应该是氨基酸残基),有的教师根据ATP的名称,提出ATP中有3个磷酸(只能说是磷酸基团)。当然还有更为严重的问题。

3.个别教师的教研论文存在抄袭现象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道德观念的传播者,担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社会重任。这种现象发生在教师身上是极其严重的问题。三年前曾有一位山东的女教师把某位教师发表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的一篇论文中的“地理”两个字改为“生物”在我刊发表,很快就有几位教师检举揭发。核实后我们既为我们工作的失职感到惭愧,更为这位教师的做法感到非常气愤。(简单介绍处理过程)还有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就是我刊2004年第4期上的《浅谈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指导作用的“粗”与“细”》一文(作者是广州市的一位教师),但是这个成果却是株洲市7中周华锋老师在2002年12月带领学生做的课题研究,当时已经在省上做了展示和交流(但未正式发表)。这位老师和周原来是一个单位的同志,后来调入广州发表了这个论文。周老师从杂志上看到了这篇文章,就和这位老师的学校联系,因为这个学校要评什么示范学校,也需要教师有成果,所以极力保护。后来周老师又要我出面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为我提供了这个学校以及这个教师的电话号码,但是当我说明要干什么时,对方立即就挂断电话。直到现在这个事情还没结果。再有北郊的一位老师在评职称时竟然把别的老师发表的文章改成自己的名字,重新印了一份杂志,结果露馅,被取消评职称的资格。这种窃取他人研究成果、弄虚作假、败坏师德师风的行为确实是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引以为戒的。

4.教学研究的务实性不够。出名的教师不等于是名师。因为名师最重要的条件是在长期与学生、家长、社会的互动过程中,获得了广泛的支持。有个别教师将精力放在如何写论文上,而实际教学效果并不怎样。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尊重教育规律,追求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实效。

三、问题思考与建议

(一)对教学研究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中学生物教学研究中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维度的,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主观方面如中学教师目前的处境(课时多,压力大)、不同地区对教学研究的重视程度以及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体系和标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对于个体来说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也可能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甚至在多方面因素中存在侧重面。我个人认为影响教师教学研究的因素主要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称评定是转折点

目前中学阶段教师职称评定主要分为:中学三级\中学二级\中学一级\中学高级\正教授级等。对于绝大多数中学教师来说中学高级是职称评定的顶峰,因为只有极少数教师可以评定正教授级或中学特级(是一种荣誉称号,不是职称),所以职称评定是形成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转折点。许多教师往往在评定高级前不定期撰写教育教学类论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希望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知名度。可一旦评定高级后,由于没有多少希望能在职称上进一步发展,或许出于无望的心态,或许出于自足的心态,在职评的后续阶段往往会造成相当部分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出现“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本意是指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现象。在1977年美国职业心理学家菲伦斯将其引入到职业生涯中,用来描述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的停滞不前,或发展可能性很小。教师作为一种传承思想和文化的职业同样存在着“高原现象”,它是指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诸如职评、晋升、外界压力等因素造成的发展的停滞阶段,而这种“高原现象”直接导致教师过着闲情逸致的生活,用思想和行为的懒散给个人发展画上了句号。

2.政治前途是导火索

学校在教师职称评定中存在着怎样的潜规则?行政职务与教师专业职务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是职评背后制约教师发展的黑手。有些学校在评职称时不是评职称,而是凭职位,许多教师对其望而生叹,不是前进,不是绕道走,而是干脆停步不前,无奈地接受事实。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教师教学和研究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导致在学校出现了“重位轻为”的倾向。如对35岁以下的年青教师,别人问:教什么?许多教师以担任所谓高考的“主科”为荣;(当然我们生物教师是享受不到这种待遇的。在此穿插在未央区调研时几位教师在饭桌上的发言)35岁以上的青年教师,别人问:当什么?许多教师以自己在学校中担任某一职务,作为自我评价和肯定的标准。而35岁似乎是一位教师政治前途的黄金切割点,同时也是关键期,许多教师在“35岁”前非常敬业,内心中充满着对前途的憧憬。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并没有得到所向往的前途,而形成了“35岁情结”。欲望是一种动力,当愿望无法实现的时候,更多时是一种阻力。因此政治前途的失望成为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导火索,许多教师因此浪费最为可贵、最能出成绩的教学年华。

3.教学水平制约是关键

教学传授的是科学,而其本身却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的发展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水平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往往会出现“高原现象”。或许是暂时的停滞,或许是发展的潜伏┅┅特别是面对目前的新课改,许多教师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专业理念不适应,专业知识不适应,专业能力不适应,专业情意不适应。)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感觉到这一现象后,不是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适应新的教学形势。而是会归因于自身水平有限,而失去一次质的飞跃的机会。对自己产生不信任就是对自己的全部否定,怎么可能在教学水平上有所提高,所以教学水平成为教师职业生涯出现“高原现象”的关键,它让一些优秀的教师从此开始颓废,失去对教学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4.不堪重负是外因,个人素质是内因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教师的负担是很重的,压力是很大的。一般每个教师每周都要上16节课,有的甚至要上20多节课。再加上升学考试的压力,“政府压教委,教委压校长,校长压教师,教师压学生”是教育界中压力的“移花接木”。教师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教师。应试教育中谁是受害者,难道仅仅只有学生吗?许多社会的舆论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教师,而实际上教师同样是受害者,许多教师在“辛辛苦苦地折磨学生”,换来的只是学生的冷漠和社会的谴责。在面对各种压力的同时,再加上教师的个人素质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教师只是在年复一年机械重复所教的知识,没有反思,没有提炼华,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真是“年年岁岁生不同,岁岁年年教相似”。真正的教育没有重复,只有创新。没有创新,怎么会不可能出现“高原现象”呢?所以教师教学过程不仅是教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教师才能在专业水平、教学艺术、教学理念上提升自己。在各种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下,特别是高道德要求下,教师已成为社会上心理问题、亚健康人数最多的一类工种。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最新调查显示:在中小学教师中有51.2%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有2.4%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二)几点建议

面对以上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那些对策呢?我个人认为应从两个方面去努力:从外部应改善教师的生态环境,从内部应加强教师自身的自我修养,为此,提出几点个人的建议。

1.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着力改善教师的生态环境,创设增强教师幸福感的外部环境,营造充满人文关怀和情趣的氛围。使教师能够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2.建议学校在职评时应打破“评职称,凭职位”的现象 学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在职评条件方面,向一线教师倾斜。坚决取缔“评职称,凭职位”的现象,在调研中一线教师对这个问题的反响特别激烈。他们认为在学校不管有个什么职务,与领导接触的机会就多,评职称时就有优先权,在职评上比较容易获得成功。因此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学校应让各种类型的教师都有发展的空间,而这种空间不是某个领导的假设,更是自由的、自然的。当然职评仅仅一种体现而不是目的,教师决不能让职评成为自身发展的绊脚石。

3.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和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文化的建设。

如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聘请有关专家和教学名师定期为一线教师进行指导,也可清在教研方面有经验的教师现身说法,以引导教师专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创造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氛围,让教师在学习型组织中成长。

4.构建为比有位更重 “有要”的理念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知识分子传统思想,这种思想一直束缚着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教师也不例外。“无欲则刚”中的“刚”不仅是刚直,同时也包含一种坚持、一种持之以恒,而要实现“刚”,如果有许多杂念缠绕着的时候,教师怎么可能静下心来搞学问。许多教师总把目标停留在“位”上,虽有所“为”也是短暂的,如昙花一现。作为教师应该“承受寂寞,学会寂寞,享受寂寞”,以一颗平常心、平静心从事教育事业。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在评价教师的成功与否也决不能以“当什么”为标准,应以“有为”为准绳。同时坚决取缔“名师治校”的惯例,名师不在“位”更有为,决不能让名师在“位”走向教学生涯的顶峰和终点,避免名师治校给教师资源带来隐性浪费,因为有“位”后往往会出现无“为”的现象。原来在我们的刊物上曾发表过很有影响的文章的几位作者,后来陆续当了学校领导,以后再也没有写过一个字的论文。

5.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教学过程不仅是教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教师才能在专业水平、教学艺术、教学理念上提升自己。学习应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延伸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在现实的学习层面,许多教师是以学科为本位,在本学科的知识领域范围内不断地进修,从而达到学科权威。然而,学科素质仅是教师作为一种专业的基本骨架,而教育思想才是从事教育事业的血液。教师才华的提升离不开对教育事业的深度哲理性的反思,反思就是一种最为成熟的学习,应避免出现只有经历没有反思的教学过程。反思知识传授的最佳途经,反思不同教育行为对学生发生的作用,反思学生的行为对教育的反作用,反思一切的教学与教育过程,使一切教育现象成为反思的起点,使一切行为为反思所用。好学才会避免僵化的教,教师只有通过终身学习和不断反思才能有充分的自信和决心向“高原现象”挑战。才能使教师在提高教学素质的同时,不断向一个个顶峰跨越。

四、如何写出有质量的教研论文

我们也曾就这个问题与学科教师作过交流,绝大多数教师之所以觉得论文难写,除了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去写外,“无啥可写”才是许多教师写不出论文的主要原因。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啥可写?如何写出有质量的教研论文呢?(教学论文是教师教学研究的记录和总结,也是与同行交流的一种方式,它要回答以下4个问题: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②你是如何研究这个问题的?③研究中发现了什么结果?④这些结果有什么意义?笔者以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我们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做到五个“善于”,即:

(一)善于发现问题

笔者以为,“无啥可写”的根源主要还在于我们的许多教师缺少一双敏锐的“眼睛”,对教学中的“问题”常常“视而不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要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关键。事实上,写文章的关键在于选题,选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发现了问题去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将这个过程整理起来写到纸上就成了文章。那么。从哪里去发现问题呢?

1.从阅读教材中发现问题

教科书是教师必读,也是最好的读物。要使自己的阅读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就必须做到咀嚼反刍,再三玩味,反复推敲,从中发现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在阅读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改新教材时,我们会发现,一些知识如“氨基酸分子结构通式”、“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等内容的安排和呈现方式与老教材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教材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改变?这些改变有何目的和意义?又如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出现了构建生物学模型的内容,那么,什么是模型?模型有哪些类型?模型及模型构建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哪些作用?„„这就是我们在阅读新教材过程中所要发现和提出的问题。

当前,一些教师阅读教科书的质量和效率不是很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工作量太大,心理负担重,没有时间也没有心境去阅读等等,但我认为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2.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对于教师来说,上课和听课是最普通,也是最重要的教学实践。(备课是一种策略研究,上课是一种临床研究,听课是一种比较研究,评课是一种诊断式研究,“教后记”是一种反思性研究。)然而,现行的课堂教学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过程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比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近年来课堂教学研究中的热门课题之一。不可否认,信息技术的运用给生物学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无论是对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技能的发展,还是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信息素养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也存在着注重形式,忽视实际效果的问题。例如在人体心脏一节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模拟心脏搏动过程中心房与心室的收缩和舒张情况,心脏内房、室间的血流方向以及心脏内瓣膜的开闭情况,就很形象直观,效果理想,这是实物和挂图都无法比拟的。但是要让学生感知心脏的形态结构,仍然运用多媒体技术,就显得不太恰当了,这就是一个选择适宜教学媒体(手段)的问题。要发现这些教学中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具有一颗常带着“?”的心。

3.从学生学习中发现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错是最寻常不过的事,然而,通过对学生学习中出现错误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就会发现一些值得学科教师思考、研究的问题,如果在思考、研究的基础上再提出一些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那就变成了一件不寻常的事。比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会经常发生这样一种情况:一些学生在练习或考试中出现的错误,虽然经过学科教师的纠正,但是在以后的练习和考试中,这些学生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同类错误的发生吗?在一次作业或测试中,许多学生出现了同样的错误,那么,引起错误的原因也相同吗?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困难和障碍有哪些?怎样来帮助和辅导学生?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可以及时去发现、分析和研究的问题。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时刻关注身边的教育教学实践,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那么,就会有发现不完的问题和写不完的题目。

(二)善于深入研究

从看似平常的教学事件中看到别人没能看到的内在联系,这是观察思考的结果,也是研究的开始。无论研究什么问题,关键在于能否深入进去,对一件事物研究得越深入,发现的问题和带来的思考就会越多,你就会有写不完的文章。例如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得较多的是教学过程的几个环节,而对某些教学细节往往重视不够,出现了对教学细节挖掘不深或错误处置等现象。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通过对教学细节的深入研究,你会发现,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学的理念和智慧,更能体现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功力。课改实践表明,教师对教学理念的接受并不难,难就难在对细节的把握和处理上。因此,在平时的听课活动中,要谨防忽视细节的倾向,善于发现和捕捉有研究价值的教学细节,那怕是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对话,都要进行一番研究,因为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细节。

课程改革的实施,促使教师的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教师身处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掌握着很多第一手的研究素材,有着搞教育教学研究的巨大潜力。只要我们增强研究意识,把自己的课堂、班级当成自己的“实验室”,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每一个研究中去,勇于探索,敢于实验,就能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三)善于自主学习

要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首先要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以前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又说,一桶水不够了,教师要有一条常流常新的河。不管是一桶水还是一条河,都要求我们的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特别是在当今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只有不断学习教育改革的理论,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才能走出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因此,读书不仅是教师的一种基本的学习能力,也应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态度。

当然,教师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除了有关课程改革的理论外,还有教育学、心理学研究发展的最新成果,有学科新的专业知识,有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技能,有信息技术等等。学习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条件的可以直接向专家、名师请教,平时的工作中同行老师也是自己学习的对象,通过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报刊、书籍、网络等都是学习的重要渠道和途径,观摩、进修更是学习的大好机会。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理应手不释卷,博览群书,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许多生物学教师除了几本教材和教参外,涉猎无几。试想面对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一个不学习的教师能成为一个好教师吗?因此读书是更新观念、寻求精神支点的研究。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一定要重视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教学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写论文也是如此。

《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被师范院校的学生称为“老三篇”,是最能体现师范教育特点的“专业课”。但是,许多人做教师后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在大学里学的《教育学》、《心理学》不是没有用,就是用不上。那么,《教育学》和《心理学》真的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没有一点用处吗?经过几年的教学生活以后,如果我们再翻开《教育学》和《心理学》,那时才别有一番感受在心头。原来我们在实践中积累的属于自己的 “教育学”知识与学校中学过的某些理论是完全能够进行对接的,如果一开始就能够自觉地学习研究这些理论,用学到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那么,课堂教学会更加有效,自己的教学水平会提高得更快、更高。生物教师还应该读些什么书,可参考《中学生物教学》2007年第12期江苏无锡王荐老师的文章。

(四)善于积累素材 说到写作,有不少教师把它看作是一种负担,当成一件苦差。其实,撰写论文原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

作为一个教师,只要你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教学工作,五年、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你必然会有或多或少的体会、感悟和经验。这些体会、感悟和经验,是你撰写论文所必需的原始素材,也是自己成长和进步过程中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为了不让这些财富无声无息地丢失,坚持记教学日记是最有效的方法。每天晚上,忙碌了一天的你可能已经十分疲倦,这时,如果你让自己慢慢地平静下来,把一天来经历的事情重新梳理一下,对教学中的一些有效做法或是遇到的难题,产生的困惑进行重新思考,也许有时只有短短的几笔,然而,天长日久,日积月累,若干年以后就可能为你撰写教学论文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事实和依据。

当然,论文素材的积累是多方面的。听课记录、课后反思、学习心得是论文写作的好素材,看书、读报、交谈、观摩则是获取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有时候,头脑中会突然冒出个什么想法,或发现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很值得你一写的问题;有些问题你长期解决不了,可能在走路、乘车、吃饭时突然茅塞顿开,找到了思路和答案,这些就是灵感。此时,你最好能马上把它记下来。因为灵感这东西,有时就是一闪而过,稍纵即逝,任你苦思冥想也想不起来,因此,善于捕捉灵感非常重要,也许你写作的成功就来自那瞬间的灵感。

(五)善于借鉴引用

《中学生物教学》2006年第10期刊登了石慧老师的一篇文章《善于借鉴》,好多读者打电话说他读过这篇以后深受启发。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实,借鉴不仅可以用在学科教学中,同样也可以用在论文的写作中。1.题目的借鉴

有时候文章写好以后,再回过来看一下文章的题目,总觉得比较平淡,缺乏新意。也许一时半会儿想不出合适的题目,这时,你不妨翻一些书籍、杂志,或许就有你满意的题目可以借鉴。2.论点的引用

写文章是一个反复琢磨和推敲的过程。一开始,你会觉得编写的提纲,拟定的论点比较全面、正确,随着研究和写作的深入,你可能会感到自己原先的提纲不是那么全面,论点也有偏差,有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感觉。这时候,你同样应该向书籍、杂志学习,看看同行老师们有哪些观点可以予以借鉴和引用。

3.资料的参考

虽然写论文所用的资料一般是自己平时亲身实验记录和积累得来的,但是,为了论证自己的某个(些)观点,借用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如实验数据、图片、结论等都是允许和必要的。当然,在文章的结尾处应注明参考文献的名称。

论文写作过程中可以借鉴的方面还有很多,如文章的写作风格和技巧等。但是,可以引用参考不等于允许抄袭。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具有独特见解的论文才是最有价值的。

篇3: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现状与思考

1. 对生物学科认识不足。

在中学教学中, 生物课历来被视为一门副课, 师生都不能清楚认识开设生物学科的重要意义, 很大一部分生物教师没能领会生物学科中的各种技能对农村学生的未来是多么的重要。

2. 专业师资匮乏。

师资队伍的量与质都达不到要求, 这种现象在农村很普遍, 尤其是县、镇、乡村的初中, 生物教师多是由其他科教师兼任的。由于中考不考生物学, 不少初中生物教师转教其他学科, 导致生物专业教师流失。

3. 经费短缺, 教学设备硬件投入不足。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加上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 生物学科常被作为一门“弱小”学科看待, 教学和实验的设备严重短缺, 许多农村中学缺乏实验器材, 更没有生物学实验室。农村中学的现实条件与此相差很远, 无法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实验课开设也遇到了很大的障碍。

二、对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的几点思考

1. 领导重视, 强化意识, 摆正位置。

农村中学的校长们, 首先要加强“生物意识”学习, 要清楚地认识到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 全球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以及实现新的农业革命都有赖于生物科学的发展, 生物科学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要求我们从现在起就重视培养生物学专门人才。只有各中学的领导们认识到生物学科的要性, 才能强化师生意识, 摆正生物学科的位置, 使生物学科真正地被重视。

2. 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中学生物师资队伍建设。

治病要治本,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能和作用, 而渊博的知识、精湛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赖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条件。因此, 在农村中学, 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进修学习, 不断提高生物教师的业务水平, 掌握生物课教学的新动向。

3. 充分发挥农村当地资源优势, 弥补实验条件欠缺, 提高生物学科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首先, 教师应拓宽教学的知识领域, 将生物科学实践应用向理论课堂渗透。尽量将课本知识渗透到农作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等实用技术中去, 与当地经济发展相衔接, 以缩短课堂和社会的距离。如在讲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时, 可介绍如何提高光合利用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并且围绕在生产实践中具体应采取哪些措施进行讨论, 然后设计不同农业场景 (如大棚和大田) 中的农作物进行教学实习操作, 进一步讲解大棚菜通光面积和光照时间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大棚的搭建技术等内容。讲“植物的矿质营养”时, 可介绍小麦、玉米、棉花等所必需的矿质元素, 进而讲怎样施肥、施何种肥, 以及给植物适时松土的道理、叶面施肥技术和介绍无土栽培技术等等, 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蔬菜、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的基本栽培管理方法, 同时引入套种、轮种、反季节栽培、立体农业、生态农业等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知识。讲“物质代谢”时, 可结合动物育肥、食物加糖及适时阉割的内容进行讲解。近几年本地蘑菇和木耳栽培面积大大扩大了, 但有些农民的菌种袋严重受污染, 针对于此, 结合教学“微生物”时进行讨论, 找出问题所在, 在灭菌的时间和次数等环节进行改良, 解决问题。实践表明, 将这些知识在课堂上适时渗透, 不仅充实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 改变传统“一张嘴, 一根粉笔, 一幅图, 一言堂,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开展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 亲自带同学们到田间、菜棚、鸡场和猪舍等进行实践学习, 将学到的课本知识应用到种植和养殖的实际操作中去, 作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样, 通过课堂学习理论知识, 实践时与农民交流运用, 真正达到了提高学生素质和发展当地农村经济的综合作用, 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 也使得学生在实践课中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 延伸了他们与社会相联系的知识触角。为学生走向社会、振兴当地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艳霞.农村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探讨[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9 (1) :43-44.

[2]薛琳.生物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固原师专学报, 2002, 23 (3) :97-98.

篇4:谈乡镇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物学科;现状;改进措施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全面能力,是中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生物学科是重要的基础学科,为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基础。乡镇中学,办学条件和办学观念一直比较落后,生物学科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因而,望各级教育部门因地制宜,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乡镇中学生物学科教学的健康发展。

一、泗洪县生物学科教学面临的现状

1.生物学科遭受轻视

由于中招生物分数较低,只有15分,生物沦为“三流学科”,变得可有可无。学生不重视。一切为了中考,一切为了主科。生物实验课不能保证正常开设,只是中考考理化生实验时,突击做实验。因此,学生非常不重视对生物的学习。

2.师资力量亟待提高

泗洪农村初中不少学校,特别是不发达的乡下初中,由于中考分数较低,加上乡镇中学的一些学科缺少教师,于是,很多生物学科教师转行其他学科(如改教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致使生物学科专业教师流失。

3.教学理念陈旧落后

由于各种原因,泗洪乡镇中学生物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相对落后,部分教师不主动参加,积极研究,而是疲于应付,缺少紧迫感。大多数教师“一张嘴,一幅图,一根粉笔”讲课,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方法落后。生物实验课得不到重视,实验课大多是教师“讲实验”和同学们背实验的方式完成的。如此的“实验课”完全没有了原来的价值,生物课也失去了它应有的特色,演示实验开出率得不到30%,学生分组实验开出率几乎是零,有的学校从没有上过实验课。

4.生物学科投入太少

泗洪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教育投入不足及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生物常被看作为小科,实验设备严重不足,许多乡镇中学缺少实验器材,没有实验室,生物实验遭遇了巨大挑战,很多需要的教具、器材无力购买。生物课变得索然无味,造成学生对生物学科的轻视和厌学,进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的改进方法

1.从思想上重视生物学科

生物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中学生物学科教学大纲明确生物课不是专业课,也不是劳技课,而是接受中等教育的公民都必学的课程。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应加强对生物学科的重视,改变现状,探索有效的教法,提高质量。同时增加投资,改善生物教学环境,引进实验设备仪器,努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以全面培养学生为目的

坚持以人为本,生物课堂教学要面对每个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生物学科思维,完善健全的人格。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生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从生物的角度去了解科学、社会和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为学生提供表演舞台,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教师一定把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主体意识、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在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获得成功和价值的存在感,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与尊严。

3.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

初中生物,和其他学科一样,首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而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生物是一门关于自然的学科,固然强调实验与观察,也不能离开思维过程。所以,初中生物学科要同其他科目一样,深入课堂教学改革。众所周知,课堂永远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只有进行大范围课堂改革,才能整体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目前,生物课堂改革,和其他学科相比较,还处于落后的状况。

4.真正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参与者和推动者,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最根本的保障。但是,现在还有部分教师用落后的教育理念,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日常教学工作,忽略了系统全面学习、研究课标和教材。

5.改革评价方法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学评价方法也要加以改革,评价内容更应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让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公正、合理。在评价时,教师要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还要关注学生在个人品质学习与探究、交流与合作、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诸方面的发展,从而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只要我们重视泗洪农村初中的生物学科教学,针对这些现状采取有效措施,依靠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支持和参与,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使泗洪义务教育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

篇5:谈乡镇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柞水县营盘中学 姚军锋 711406 [内容摘要]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 生物学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1]。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认识,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生物实验教学实际状况是: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缺乏,对实验设计、方法、步骤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耐人寻味的是,一些学生对实验结果对答如流,实验操作却不尽如人意,而后者的培养正是实验课应完成的主要任务。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何在?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这类现状的分析及改进措施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1.生物学科处境尴尬 实验教学更加薄弱

中学生物教学还没有引起社会、学校、学生和家长的足够重视,没能充分体现生物课程的价值。大部分地区生物学科没有被纳入中考,即使纳入中考,所占分值也只是象征性的。现任生物教师多数是半路出家或跨学科兼课,专任比例低,甚至还有“只要认字就能教生物”的说法,上与不上实验课都已无所谓,实验课有的学校几乎就是不上。另外除平时上课外,不布臵书面作业,月考、期中考试基本不考虑、期末考评也是不论考得好与不好,统一按“主科”的平均名次对“副科”教师进行奖惩,生物教师和生物学科的处境极其尴尬,导致生物实验教学薄弱。2.对生物实验教学的教育教学功能认识不足

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功利性强,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甚至把“做”生物实验变成了老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和“背”实验,学生动手能力差,动手率低;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成功率不高的现象较为普遍。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画实验的现象依然严重,对生物实验教学的教育教学功能认识不足。学生只是简单地从识记中获取知识,学习毫无开创性可言;有的学生对于课堂曾观察过乃至自己动手做过的生物实验,在脑海里留下的仅是一片空白,毫无印象;有的学生靠死记硬背对付实验问题,往往“张冠李戴”;有的学生做实验时求应付,走过场,未曾动手,就已经按课本所述,先填好实验报告的“正确结论” „„

3.演示实验多,学生实验少,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生物实验教学有两大特点,其一,实验教学形式是以演示实验为主,其二,实验教学模式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是按“问题→原理→结论→实验证明”的程序教学的,这一教学方式又被称为操作模仿式,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已运用多年,好处是利于学生掌握实验步骤,教师易管理,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二点: 其一,动手与动脑环节的脱离。由于学生是按指定的步骤要求进行实验,而教师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又是与实验过程无关,因此学生在动手实验时无需动脑思考,动脑时又无需动手。这种动手与动脑的分离使得能力的培养流于形式。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动手时不需动脑。“不动脑”的记忆是机械记忆,同样“不动脑”的“动手”也仅是机械性操作而已,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其二,学生在实验中被动成分大于主动。实验材料、实验用具的选择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实验时间和实验步骤的实施是按教师指令进行的,学生做实验仅凭好动的天性,既没有时间、机会去思考或询问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那样,也不能去尝试。长此以往,将使学生养成不思进取、人云亦云的不良习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求实、求真品格和科学精神的培养。4.强调实验技能的熟练化,重结果、轻实验过程

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把实验课看成是理论课的补充,这在某些教师对实验教学目标定位中显得较明显。生物实验教学应当完成哪些目标对教师而言应当是非常明确的,但现实却不是这样。从这一目标定位结果看,实验教学仅被看做是一种辅助性教学,在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中,侧重于知识,在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中,侧重于思维能力。这种把两者人为地割裂的目标定位造成目前实验教学状况——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重知识巩固、轻能力培养。实验操作过程被作为教学中的点缀,其实质是为理论课服务的。然而实验能力、实验方法、态度主要就体现在实验过程中。5.实验教学安排、管理不合理

班额过大是各地中小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少则五十多人,多则六七十人。学生多,必然会增加组织教学的难度,降低实验教学的质量,也加重了老师的负担。加上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能力参差不齐、课堂纪律观念淡薄,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结果是一堂实验活动课下来,教师声嘶力竭、筋疲力尽不说,实验效果也是大打折扣。

6.生物实验教学评价手段的单一

实验教学评价在实验教学中是重要的反馈手段,它可以支配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制约着学生的实验动机、实验态度和实验策略,因此实验教学评价成为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学实验评价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书面形式,为了考核学生对实验结果或要证实的理论的掌握;二是操作观察,为了考核学生的实验技能。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书面形式的考核被多数教师认可,因为它简便、省时,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无论在形式上如何改进、在内容上如何调整,它都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实验态度、习惯,这就造成学生做与不做实验得到的评价差异不大,这种单一的考核极易养成学生投机取巧、不踏踏实实做实验的坏习惯;而实验操作评价往往是突击性的,为了应付上面检查,学生们反复机械地训练操作技能,很难谈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以上各因素直接把生物实验教学逼入困境,使生物实验教学始终处于低效运行状态。二.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改进措施

1.加强对生物实验教学课的重视

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在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同等的重要性,是学生成长和发展所需的知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全面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重点的实验教学目标 对实验课地位及其与理论课关系的认识应是摆脱实验教学困境的关键。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会发现理论课上遇不到的问题,通过分析、反复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综合性、和谐性的发展过程,其中,科学实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均得到了发展,这些能力正是科学素质的核心。所以,实验课与理论课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学校应逐步完善生物实验室的建设、仪器设备和用具的配臵,保证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2]。生物教师也应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好生物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改变教学手段

以往单向传输的操作模仿式教学,是同片面强调巩固知识、获取技能的实验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独

立性、主体性、创造性发挥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要使实验课实现多重教学目标,就必须改革、完善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

(1)、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课的管理、实验计划的制定。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了解、实验作用的理解,使学生变要我做实验为我要做实验,例如:在做“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时,为了提高实验的效果先安排学生观看电视录像,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步骤,然后让课前培训的骨干学生,在每个小组里示范,其它学生观看,最后让每个学生分别操作,并由骨干学生对小组内的同学进行实验技能的考核,通过检查滴加碘液后颜色变化的清晰度给予评分,这样一分工,激发了同学们的操作的积极性,持之以恒,大大提高了每个同学的实验操作技能。

(2)、不应只重实验结果,更应看重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手、脑的结合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也得到态度、意识、能力的培养,即获得了综合性、协调性的发展。这是理论课替代不了的,也正因如此,我们应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环节。首先,时间上应确保这一环节的完成;同时,应鼓励学生自己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或实验材料,如“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除了教材介绍的用菠菜做实验材料外,可让学生带其他叶片做实验。当然,学生自己的尝试可能得到不正确的结果,但自己获得“为什么”的道理要比接受现成的“是什么”更有意义。成功的实验不一定是得到了正确结果,更重要的是参与和体验了探究过程。

(3)、教师应从监管者变为引导者。教师是指导者,指导学生的实验,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惑,而不是监督者,监督学生是否讲话、是否按规定的步骤操作、是否损坏了东西等。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实验操作,要放手,给学生自由,改变那种“一放就乱”的旧观念。学生在实验中可以互相帮助、讨论,甚至争论。

(4)、采用各种激励措施,让每位学生都进行实验操作。改变做不做实验都一样、做不好还不如不做的怪现象。教师在实验中或实验后提出一些与实验过程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一种动手实验的快乐。同时,应奖“勤”罚“懒”,褒奖“做”的、批评“看”的,形成一种“做”比“看”好,能独立地做、创新地做更好的实验氛围。

3.合理安排实验课,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变实验大班上课为小班。实验课实行小班上课是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人数少可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地参与实验,也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指导更多的学生。那么在现有条件下采用小班上课是否可行呢?只要安排合理,完全是可行的。生物实验室闲臵是相当普遍的,增加几倍实验量是完全可以的,比较难处理的是时间的安排,可以与其他学科实验课穿插进行,如一个班的一个组上生物实验课,另一组上物理实验,或与自习课、练习课交替进行。这样对每个学生来说,课时量并没有增加,只是增加了实验室的利用率和教师的工作量

4.改革评价机制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评价也需加以改革,评价内容应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公正、合理。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学生在个人品质学习与探究、交流与合作、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诸方面的发展,从而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和推动者,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力的保障[3]。然而,现在仍然有一些教师才用陈旧的教育理念,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日常教学工作,忽视了系统学习、研究生物课标和生物教材。因此,教师除了加强对生物的系统学习和研究生物教材以外,还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系统学习,积极参加学科培训,在持续学习中更新教育思想,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随着生物学科重要性的提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应该改革评价机制,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公正、合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使学生学习比较系统的生物基础知识,让学生更多地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和获取基本的实验技能,了解生物学发展的前景以激发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热情,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参考文献:

1.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网络.3、陈庆红.生物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的实践反思.生物学通报.2005(9),23-25

篇6:谈乡镇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摘 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新课改下的今天,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再一次强调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物理新课程标准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精神中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等在物理实验中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培养。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笔者现就从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的农村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及提出几点思考。[关键词]: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与思考。

一、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一)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发展现状

1、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相对短缺,不能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

据笔者调查,我县农村中学物理仪器配置基本上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三类标准。虽然在“普实”期间各学校都进了一定数量的实验仪器,但有的实验还是满足不了所需。在我县,除一中和二中和汝城六中实验条件稍好以外,其余的中学实验条件都不理想,实验室是由比较破旧普通教室改编而成的,卫生条件较差,不符合要求,分组实验分到6—8人以上,教学的效果很差,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有的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2、实验室管理混乱

由于师资力量问题,我县乡镇中学几乎没有配置专业的实验管理员,都是由任课教师兼任,且有的实验员不是学本专业的,仅仅是仪器的保管员。有的学校实验员的变动频繁,使管理缺乏应有的连贯性和责任制。物理实验室经常不使用,尘埃满地,蜘蛛网多,卫生搞得少,有时搞卫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3、在教学管理上,物理实验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学校连起码的课都不开足,更不用说上实验课了。

(二)农村中学物理教师现状

1、师资力量薄弱,成为制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因素

笔者所在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教育比较落后,教师结构极不合理且分布不平衡,有些偏僻、落后的山区农村中学没有物理专业教师。就学历来看,多数是专科毕业生,本科毕业生很少,有的物理教师是半路出家。

2、教师观念落后,重讲授,轻实验

(1)教材有演示实验,而老师却不做演示实验或实验效果差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颇深。演示实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我们农村中学中,教师对演示实验不够重视,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课堂上很少做演示实验,或是做了,但忙于应付,准备不充分,导致演示实验可见度差,成功率低。

(2)学生分组实验开课率低,有的从不开分组实验课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实验器材不足或怕损耗过大、教师实验基本能力欠缺等到因素的制约,在我们农村中学中,学生实验的开课率也不容乐观,即使开了的学校,也多是出于应付,大多数学校都没有达到要求。

3、物理教师参加培训较少,老师知识结构老化,观念落后,更新慢,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够(2)对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欠缺(3)对学习方式变革的认识不足

4、实验教学基本能力不强

(1)依赖仪器,惟仪器至上,实验变通能力差(2)不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3)不注重基本实验方法的训练与渗透

(三)农村初级中学学生素质状况令人担忧

1、自从普及义务教育以来,由于师资、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县农村学生素质普遍低下,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很多在小学考试成绩都是只考一二十分甚至是个位数的学生,也是只升不降,同样升上了中学。这些学生基础本来就差,加上中学的学习要求比小学要高。这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很差,上课根本不听,也听不进。这给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开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2、上实验课准备时间成本高,但效率低。上物理实验课的时候,老师往往在之前要费很大的劲把实验目的、要求、注意事项等交待清楚后,才可能进行分组实验。其实这种办法是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如果实验课的秩序比较混乱,则少数学生动手,多数学生则袖手旁观,事后抄好实验报告上交,有的学生完全就是凑数据,学生上完实验课后,仍然感到毫无收获,觉得脑子里还是空的。而且现阶段往往是一个班的学生同一时间做同一个实验,用同一种方法、相同的仪器,都要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得出同一结论,这样就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特别是多人合做时,有极少数学生只看不动手,也不留心实验观察,不记录有关数据,更谈不上去思考,或者就是“依葫芦画瓢”、“做机械运动”,这种教学模式很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但老师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不然可能是仪器损害、或是发生安全事故。因此,教师也是尽量少开分组实验课了。

二、思考与对策

针对上述农村中学物理教学的现状,为了切实加强农村中学实验教学,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个方面解决问题。

1、认清新课程发展形势,提高对物理实验教学意义的认识,使学校、教师、学生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要改变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不重视实验的倾向,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和改革方向,真正重视实验,明确实验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2、学校方面的措施

(1)加强物理备课组的建设。各个学校应要求每个物理教师认真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并写出心得体会。加深对新课程要求的认识,对物理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学校应加大实验教学的投入力度,确保物理实验教学的需求。

学校领导应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看待加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切实保证对实验教学的投入。

(3)组织或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教学观摩、教学比武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4)完善教师评价机制,以公平公正合理的考核制度对教师进行评价,调动物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如物理教师兼职实验管理员的,应该按课时计工作量,并同时给予量化优惠。(5)加强实验室的管理,提高实验员自身素质,确保实验教学顺利开展。

3、教师方面的措施

(1)改变传统实验教学观念,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

物理教师应针对农村中学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应在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下用新课程理念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将物理实验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有机整合。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2)教师应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当前,农村中学物理教师实验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学校甚至是上其他学科的教师临时改上物理课的。导上级有关学校应加大对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师的实验技能培训力度,以提高他们的实验教学

能力;农村中学物理教师也应积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培训,不断的进行学习,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教材,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才能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3)做好演示实验,做好实验的带头人

在演示实验教学中,选择和设计演示实验,要注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有利于物理模型和物理概念的建立;有利于正确理解定律和公式的物理意义。演示实验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自然有一个如何结合讲解做好实验的问题。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态度必须严肃,操作必须规范,记录必须真实。这样,学生才能在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4)进行自制教具和小型实验的开发

重视自制教具是我国物理教育的传统之一,我们应当继承这一传统,并努力开发它的教育、教学功能。挖掘自制教具及其实验的兴趣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拓宽感知渠道,强化有用信息;突出本质因素,促进理性升华;利用小型实验进行思维训练等等。例如,我们可以用塑料可乐瓶做非常有趣的水悬球、水火箭的实验,令人深思的超、失重实验,可以制作洗衣机甩干机的模型等等,用带橡皮塞的大口瓶演示声音传播需介质,用两摞书与一张纸条可演示凸曲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实验,一张凳子、粉笔头可演示平抛运动等等利用自制教具及其实验,这确实是一个可以大力开发的领域。它的发展将有利于加强物理实验,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数量和质量。

(5)尽可能地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实验室是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场所,是学生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巩固和培养、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阵地。学校和老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安排足够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器材,力求利用多年闲置的器材开发新的实验;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实验室的丰富课程资源,尽快改变实验室的封闭式管理状态,实验室应该尽快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主动做课外实验。

4、进一步重视小学基础教育,全面提提高整体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上一篇:理解是一个过程中考满分作文下一篇:双培双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