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实施新课程对中学美术教学的思考

2024-04-23

谈实施新课程对中学美术教学的思考(精选10篇)

篇1:谈实施新课程对中学美术教学的思考

谈实施新课程对中学美术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美术兴趣主体人格文化涵养创新精神

论文摘要:过去的中学美术教育过于强调学科中心,扼杀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在实施新课程时,要按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在智力、道德和人格上获得发展:在修养、评论、创作上得到提高。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教育中,美术教育过于强调学科为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把学生置于被支配的地位,扼杀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1]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侧重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传授和培养,使学生在智力、道德和人格上获得发展,同时在美术的监鉴赏创作及有关修养上得到提高,为其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美术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可以说,兴趣是成功的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后,就会山现一种动力,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兴趣,久而久之这种兴趣就会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美术教育也是如此。我们只要在教学中把握学生纯真、自然的本性,就能够使学生对美术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抛弃过去的那种画画只求“形”似,只求“干净、整洁”,只求按老师指定的所谓的“样板”画做为好的标准,而应采取捕捉学生闪光点的作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学生的画,哪怕是比例不协调、颜色搭配不当,只要是童心的萌发,只要是对生活的感受,只要是感情真挚的流露,都应给予肯定。对一些越过教师的清规戒律,独自标新立异,有离奇想法的表现形式,不管他们想得多离奇,更是要给予充分的鼓励。这样,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美术天赋,都会体会到一种创作的成功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

新课程强调美术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强调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新课程教学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帮助学生创造自信谦爱和朝气蓬勃的人生。因此,要在课堂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建立开放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平台,使学生积极投入活动的全过程,能大胆“想”、充分“说”、快乐“动”、尽情“画”,积极想象,充分交流,淋漓尽致地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如以“桥”为题,先让学生去参观各种各样的桥,观察它的构造、形状、建筑风格、选用的材料等,接着让学生去收集材料、图片,然后让他们讨论,教师借机引导学生学习构图的相关知识,最后让学生创作,创作完后在教室展出,大家互相参观、议论。这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去与他人互动,与环境互动,从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人格。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要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2]美术课程是一种独特的课程,它可以用独特的线条、精美的画面以及对生活的体验来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两种形式。在课堂内,应抓住美术作品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等,使学生通过这些形式美,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在初一年级《中国结》的教学中,我从介绍“中国结”的历史以及文化内涵入手,然后通过选择不同造型又有特殊意义的“中国结”,如“吉祥结”、“如意结”、“同心结”等让学生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中国结”这一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与我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的深刻意义,此后再引导学生分析“中国结”的不同寓意,探讨“中国结”的形、意与结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看到美、发现美、追求美,在脑中构成美,在手中表现美,弘扬了民族文化,提高了审美能力。在课堂外,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社会,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秀美景观,领略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丰厚的传统文化,了解浓郁的风土人情,扩大学生的视野,从中感悟到一种自然美和生活美。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使之感受生活和体验生活,提高审美情趣,让他们贴近生活、发挥想象、自由创作,调

动其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之充分表达他们关心生活、创造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情感。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涵养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3]教师应利用欣赏课让学生接触人类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我国的敦煌壁画和古希腊的陶器彩画(亦称瓶画、柱式,以及国内外无不渗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表达人类高尚情感的优秀美术作品。要选择人类美术的精品,加强欣赏和评述这个重要环节的教学,如梵高的《向日葵》、列宾的《伏尔加河的纤夫》、马蒂斯《罗马尼亚的上装》、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及我国画家徐悲鸿的《群马图》、齐百石的《虾》图等,这些作品思想深邃,富于理性,和谐秀美,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作品,讨论、交流、评述作品,探索发现作品采用的材料与技法及其表现风格、文化背景、作家个性以及作品的特色等,全面地了解作品的相关知识,品味作品的文化精髓。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为具体成果的能力。”[4]创新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灵魂,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知识创新,而知识创新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新型人才。因为创造性是人所普遍具有的潜能。正如马斯洛所说:“它极可能是每一个人都有的遗传因素。它是一种共同的和普遍的东西。在所有健康儿童中肯定都会发现它的存在。”[5]为此,在美术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培养学生多种知识及多元化文化融合能力

要有创新精神,首先应具有对各种知识系统掌握、融会贯通、互相渗透、综合运用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还要有对多元化的兼容意识和融合能力。新课程提出综合与探索学习的新领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把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学习,与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等学科互相包

容、融为一体,把过去单纯的美术分科的教学习惯,变为各学科合作的桥梁。如我在上《远古的呼唤》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图片,他们到图书馆查阅,到历史老师那里请教,到网上收寻,通过自己策划、组织、创作、展现等,追溯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情感和表现空间,探求艺术的根源。课后组织学生讨论,使他们增强了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此外还让学生结合语文古诗词的内容配插图,为历史与社会课布置民族风情展等,以使学生在广泛研讨和探究中培养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探索的愉悦感和成功感,从而养成喜爱美术、关注生活、乐于探究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创新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要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如我上《运动》一课时,先展示一些不同角度、不同形态的运动雕塑作品,引导学生探索表现运动的方法、角度,接着让他们欣赏《掷铁饼者》,并讨论作品的内容及表现方法,然后启发他们尝试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表现出运动的形态。我还把学生熟悉的写生对象倒置、斜置,让学生做写生练习,做连环画接龙练习;让学生触摸质感不同的各种人物石膏和静物,把这些物体的线条节奏、冷暖感觉等用线条、明暗或色彩等手法表现出来。通过不断选择学生觉得充满新鲜感的方式进行训练,赋予学生表达自我发挥想象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富有个性化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要使新技术真正成为所有学生乃至所有知识经济主体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就美术教学而言,这种新技术往往体现在创作过程中材料的运用上,要鼓励学生在不断尝试各种材料进行创作表现中,发现不同的材料运用会达到不同的效果。每一种新的发现,学生都会体验出一种创作的快感,都会产生一

种探索未知领域的强烈欲望,而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大胆创作,除了探索水彩、蜡笔、油画棒等常用的表现方法外,还可尝试运用各种材料,尝试单种和多种材料结合进行创作表现,如用碎蛋壳、旧挂历、吹塑纸等制作剪贴画、立体工艺品、精美的小书签等。由于学生在创作中力求有新发现,因而作品便充满着创新意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风格。

3、培养学生把新观念转化为成果的能力

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运用新技术获取知识只是手段,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才是目的。作为中学生,就是要他们运用新的观念、新的技术,为学校、为社会服务,如“六一”儿童节到幼儿园协助布置环境,为社区老人制作简单的工艺品,根据自己的设想布置班级环境,举办学生创新作品展等。由于他们在创新过程中创作的作品得到了充分展示,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有助于培养他们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思想。

综上所述,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中,在美术教学上只要紧紧抓住素质教育不放,从培养学

生学习美术的综合素质入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我们的中学美术教学就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基础教育体系中。

篇2:谈实施新课程对中学美术教学的思考

摘要

拉萨市“普九”任务已经胜利完成。但是县初中学生文化基础差异较大,流失现象较严重,专业化地理教师队伍缺乏, 学校内部教学设备不完善等,使我们在实施地理新课程改革中难度加大。目前,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整体仍处于转型期,更何况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各种自然、社会因素使其基础教育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且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这些地区地理新课程的实施与其他城市地区应有不同的侧重点。结合本地区情况我们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巩固学生人数,加强地理教学工作的指导,加快培养地理教师的步伐,利用本地区课程资源优势以使拉萨地理教育快速健康地发展。

关键字 拉萨 农牧区 地理新课程 师资 课程资源

引言 教育体系在旧西藏,除了寺院教育和西藏地方政府为僧官和贵族子弟举办的学校外, 没有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学校,文盲、半文盲占西藏总人口的90%以上.然而,另人可喜的是随着西藏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实施,拉萨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已经胜利完成,农牧区初中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全市每个县都有一所初级中学,基本满足了学生读初中的需要[4]。但是在实施地理新课程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文化程度差异大,教学质量提高困难

由于拉萨市农牧区小学地域广阔,学校分散,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异较大,在小学阶段欠账太多。尤其是基础学科汉语文,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小学三年级才开始学习,加上语言环境差,不少学生进入初中时还存在语言障碍,听说读写还相当困难。这导致学生也会因语言基础不够扎实而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就如地理中一些概念的理解学生就会感到很困难和不理解。还有部分学生不想读书,再加上有一小部分学生总是处在相对流动状态,这样下去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提高。当然,其中在中学里并不受重视的地理学科更难以有较快的发展。

1.2 地理教师整体专业素质较差,缺乏专业的地理教师。

由于在极短的时间内要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学生人数大增,急需大量的 1 教师,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各种措施充实教师队伍, —批批的教师被分配到县中学,其中由于地理教师严重缺乏[4],很多学校地理课有其他教师担任而且即使有也是一个年级甚至一个学校一个地理老师,如我在实习的拉萨那曲高级中学里我的指导老师要上高二一个年级的地理课,而另一位要上整个初中部的地理课。据我了解在拉萨其他一些中学也是相似的状况。然而市、县觉大部分地区还没有专门的机构对年轻教师进行集中的岗前培训,绝大多数学校对这些非专业的地理教师没有组织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上岗后也没有进行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指导。地理教师骨干稀少,教学水平较低。此外,农村中学教师的培养主要依靠地区师范院校。地区师范院校分专业培养人才,但专业设臵常常并不齐全,如地理专业,相当一部分地区师范院校并未设臵。造成农村中学长期缺乏专业地理教师。1.3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以传统模式教学为主,忽视了对本地区周围课程资源的开发。

目前,在拉萨市农牧区中学虽然办学条件和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与现代教育要求的电子信息化与实践操作工具还很匮乏。教师上课还只是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和一本书的传统教学上;很多学校没有订地理杂志,教师想搞研究苦于没有资料可查。同时由于地理教师自身专业功底不够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授课也是不容易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课程”被理解为规范的教学内容.而正确意义的课程资源可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课程资源。如电脑、各种地图、地理模型、标本、音像资料、地理课件、相关书籍等,这些需要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1]。现实是我们西藏在这方面还很缺乏,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地理教师不善于利用无形的课程资源。比如,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情感和体验,以及他们生活的家乡具有的宝贵的自然资源。如果,我们光谈教材上的死知识不让他们接触更多生活里中的地理就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这样无法达到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最终目标。针对这些是我在这次教育实习过程中发现的一些主要的问题,并结合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我认为在拉萨农牧区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应把改革的侧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巩固学生人数,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西藏的地域辽阔各地区之间因为自然环境差异和交通不便等因素相互来往也并不是很容易,因此很多农牧区来得学生到拉萨一般都是实行住宿制。这样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学习、学生的生活、思 2 想等各方面老师们都需要耐心细致的帮助和指导。首先,教师要多关心他们,使学生感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农牧区学生的学习基础都比较差,教师要有耐心,特别是要重视汉语水平的提高以便更有利于像地理这种其他科目的学习。学校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症下药,防止学生流失。其次,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第三,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工作。要了解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向家长宣传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另外,目前在西藏有很多中学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以继续坚持,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由于学生文化层次差异较大进行因材施教,这是—个提高教学质量的好办法。但需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能太过于细分化。我认为有些学生特别是那些分到最差班的学生他们是比较容易被这种形式上的等级划分而造成心里上的过重负担或自暴自弃,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或理解老师的用心就很有可能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自卑感放弃学习。这样我们就可能无意中抹杀了学生的进取心也就不可能达到共同进步这个目的。只有让学生这个主体先放在一个首要的地位,变老师“要学生学”为学生“我要学”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使整体教学水平得到提高,这样才可能对我们地理学科自身的发展有个良好的氛围。

2.2 加快培养地理教师的步伐,全面提升地理学科的地位

新课程呼唤地理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首先是教师要受过学科专业教育,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几乎没有专业的地理老师(即使是城区中学,地理教师的数量也不足),地理课程由其他专业的教师担任,这对于地理新课程的实施非常不利[2]。因此,我们应加强指导通过对非专业地理老师进行岗前培训,并在条件允许下听取专家或优秀地理教师讲座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而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同时地区师院范校在短时间内,不可能组建地理专业,可以在某些专业增加地理课程内容,如在历史专业开设实用的地理课程,这样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专业知识,将来可以从事初中历史课程、地理课程的教学,初中开设历史与社会课程后,还可以从事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以此方法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急需的师资,以解决农村中学缺乏地 理教师的燃眉之急,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实现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3]。其次,专业不对口、兼职教师多、教具缺乏、职称层次低、评定职称难等问题比较普遍,其实质是地理学科不受重视的表现。造成地理学科不受重视应该说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显著的影响我觉得还是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即打击了地理教师的积极性,影响了整个地理教育的质量。因此,3 我们一方面呼吁全社会对地理学科的重视,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不断反省自己,从自身做起,改变这种状况,努力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2.3 结合本地区特点开发地理课程资源,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我们知道地理新课程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学校的教室和教材,地理课程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新课程要求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1]值得关注的是, 地理教育中“潜在课程”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潜在课程”一般是指通过学校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教育环境来传递给学生的地理经验.教材将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社会经济差异、砍伐森林、荒漠化、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水污染、臭氧层破坏等一系列关系到人类和地球未来的重大问题渗透到各章节中, 让地理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发.例如, 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特点结合教材来挖掘“潜在课程”的活动, 如了解西藏最典型的地质灾害尼石流、崩塌、滑坡、冻土冻融等危害和防治,同时由于西藏作为全国自然科学研究的摇篮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让同学们通过定期野外实地考察能够更接近自然以 及开展专题讨论会如“藏羚羊保护”、“水污染治理与水源保护讲座”、“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等等活动形式, 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科学发展关理念,最终达到 “对学生生活有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新课改要求的目标。

篇3:对中学美术教育课程标准的新思考

首先, 新课程中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 现在的美术教科书都比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激发学生参与表现与鉴赏活动欲望的思想, 这一角色的转变, 充分发挥了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给学生创造了发现自己个性和创造能力的空间。这样使得学生们在表现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创造的喜悦, 在自己制作的过程中发现艺术的丰富性、深度以及魅力。这一点的发展正是美术教育在制作创作领域中突飞猛进的结果。说实在话, 美术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 单纯依靠老师的教是无法激起学生广泛的兴趣, 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美术的魅力就是体现在运用、制作、创作的活动过程中, 而从事这一过程的是学生, 因此学生的“学”便提高到一个高度, 成为美术教学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环。发展到现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求知欲, 这不仅对于美术学科的学习, 对于其他学科的发展也是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

其次, 便是教材中美术与音乐的融合。之前, 美术课和音乐课是各属一家的, 而现在中学的美术教材中却将美术和音乐融合为一体构成了我们现在的艺术课。教材里面, 美术和音乐分别以一个个小单元互相交叠穿插出现, 让学生得到视、听觉美的全面感受,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尝试, 开辟了艺术教学在新世纪新课程中的新的天地。让学生内在思想与感情得以表现, 进而发展他们的个性。学生在追求美好事物的同时, 也能洞察音乐的韵律和调和, 从中又感受到情感的线条和协调色彩, 动感地带。而在动感和美妙的音乐氛围中挖掘美的内涵, 真的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说实话, 音、美本一家, 将它们割裂开来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你说美妙的音乐、动人的舞蹈、感人的戏剧中没有透漏出美的含义吗?而精彩的绘画中, 强烈的色彩、振奋人心的设计中没有音乐的动感在里面吗?一个好的网站, 精彩的图片、完美的排版、优美的文字、动听的音乐, 都是构成一个成功网站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将美术、音乐的融合作为艺术课向学生传导, 不仅锻炼了学生, 也给老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 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最后就是, 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方式多元化了, 传统的教学中给学生布置美术作业就象一件任务一样, 只求数量, 不求质量, 一味让学生临摹书上现成的作品而忽略了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创新。而现在就学生作品来看, 非常全面地从色彩、形状、构图着眼, 并表现在创作作品中的美感特征为标准, 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美学知识, 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 善用各种美术材料, 从而创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新的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是值得肯定的。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信息都飞速发展的世纪, 美术教育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跟上时代的步伐。本着创新和跨越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挑战, 并树立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我认为新世纪下, 中学美术教育发展的新的方向应该是:

(一) 进一步确立与终身学习, 信息化发展相对应的美术教学目标, 社会在发展, 科技在进步, 美术的生命就在于和社会的接轨, 离开了社会生活这片土壤, 美术就如一朵枯萎的花朵毫无生气可言。适应社会, 就要适应广大人民的口味, 生产的产品, 创作的绘画作品要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甚至它还可以走出中国, 走向世界。因此落实在美术教育中, 为了培养新世纪的优秀人才, 教学目标要与信息化社会发展密切联系。

(二) 不应该忽略美术的历史潮流, 要注重发掘其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有着悠久而古老的文化传统, 作为中国的炎黄子孙, 都应该了解一点中国古老文化的底蕴, 并可以向国内甚至国外传播中国的艺术渊源和艺术精髓。贯穿在我们的美术教材中, 这部分内容是永远不可缺少的。

(三) 更加重视美术与日常生活的关联, 美术的本义就是美好, 因此创造美妙的东西、创造美好的生活是它最基本的要求, 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能分开。所以美术教育中应该贯穿一些和日常生活联系的知识, 才能发挥它的本质含义和现实意义。

(四) 进一步扩展美术教育的内容和表现手段。简单的讲, 美术课程中不能纯粹地总使用老一套内容, 局限于欣赏和绘画, 而可以适当导入摄影、漫画*卡通、陶艺, 以及计算机多媒体以及走出课堂等表现手段,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全面地培养学生, 扩展他们的视野。

(五) 注重美术学科与其他艺术学科 (如音乐、体育) 的渗透和融合, 甚至可以与其他非艺术学科进行关联。这样不仅使美术学科自身发挥作用, 还可以多渠道地收益不少。

(六) 灵活利用社会教育的设施, 进一步普及美术馆、博物馆。书本的知识毕竟没有实践来得真实有效, 学生对于一件艺术品的欣赏, 在博物馆看到的要比书本看到来得激动、兴奋。因此可以适当制造一些机会, 让学生可以去美术馆或博物馆欣赏文物、字画, 这样不仅完善课本上缺少的内容, 也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提高他们对艺术的兴趣, 增长了见识。

(七) 开展一些比赛性质的美术活动, 鼓励学生踊跃参与, 丰富他们的课余活动, 也锻炼他们的创作能力, 培养他们对美术的热爱, 这也是很有必要的。

篇4:谈实施新课程对中学美术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数字课程 探究教学 对策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数学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强调探究教学成为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亮点。

1.数学探究教学改革的内涵

(1)数学探究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数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数学知识的一种教学形式。

(2)数学探究教学实质上是将数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数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数学概念和数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数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

(3)所谓数学探究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来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数学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以上几种定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数学探究教学的意义,有其正确性的一面,定义强调为一种教学形式,教学形式是“教学组织形式”的简称,即指教学活动的一定结构方式;指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作者认为,所谓数学探究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把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理解数学概念和数学探究的本质的一种教学方法。不难看出,笔者的定义与第二种定义很接近,之所以提出这个定义,不用第二种定义,是因为笔者突出数学教学的教学法加工,而不一定要以类似数学家的探究过程去组织探究教学,突出将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

2.对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探究教学问题的思考

首先,应该指出:探究式教学十分重要,采用探究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也体现了数学的本质特征。广大教师要面对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要明确数学探究教学的目标,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探究教学。

数学新课程实施探究教学后,通过笔者深入实验区调研,深刻地感受到数学探究教学改变着学生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数学探究教学使课堂焕发了生机,新课程探究教学促进着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如:(1)以往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有所改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新理念己初步树立。(2)教师自身职业角色发生了新变化。教师的职业角色正由“教”转向“导”,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引导者,教师逐步将成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3)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新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數学学习中引导学生观察、质疑、猜测、探究。教师开始重视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可以结合课堂具体情境和学生的兴趣即兴发挥。(4)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较大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由从往单一、机械的“听讲—练习—复习—巩固”的被动状态逐步转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积极主动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教师们普遍感到,现在的学生比以前学的活了,一个问题往往会涌出几种答案,学生的发展空间被大大拓展。

教学方法的改革本身是一项极其艰巨复杂的工作,它不可能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推行,也很难像课程改革、管理体制改革那样,通过制订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实验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我国的广大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缺乏教学理论与方法的一般素养。因此,在教学方法改革实验过程中,不能把教学方法的作用绝对化、模式化、固定化。要考虑到影响教学方法实验与推广的影响因素很多,如教师的个人人格、风格等。要注意到不同教育情境中的教学方法的借鉴决不是方法本身的简单移植过程,而是一个深刻的教育价值观念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不顾特定情境的限制而简单移植教学方法,很有可能导致南橘北枳。还有数学探究这种方法性知识和动手实践活动的能力是否与随着知识的积累成相关,是否与教学方法成相关,这方面的实验还没见到过。数学探究教学的评价及其体系的构建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学习和工作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篇5:谈实施新课程对中学美术教学的思考

摘 要:本文通过对新课程评价面临问题的分析, 找出其原因,并试图构建一个真实自然、易于操作的体育课评价体系,旨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参与度,并为教师合理有效的教学提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新课程 评价 中学体育

前言:体育教师的声音也越来越高,因为他们对评价也只是理论上的了解,实际操作却困难重重。全新评价理念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运用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1]。

一、新课程评价面临的问题

(一) 中学体育教学目标认识上存在着误区

体育教学目标认识上存在着误区,体育教学评价是和体育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教学目标发生变化,教学评价随之发生变化,体育教学目标影响着体育教学评价方向。但长期以来,关于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特别是在终身体育意识与体育运动能力的.认识上,甚至在体育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互关系中都存在着一些误区,使体育教学目标的内涵不明确,层次模糊,导致课堂任务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都受到影响。这种体育目标认识的不一致,必然要影响教学评价体系,最终对体育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二)过分强调激励功能,缺乏合理、适度的分寸把握。

对学生的学习行为, 只要配合、回应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无论教师所提问题是浅层次的, 还是深层次的, 无论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情况如何、体育锻炼参与程度如何,只要学生在课堂参与学习了,教师都予以鼓励:“好! ”“很好! ”你真勇敢! ”“你真棒! ”教师不敢批评学生的无过错评价等, 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评价的功能和优势。”[2]“不利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接受挑战的进取心。[3]

(三)如何监控体育教师实施体育学习评价的全过程,并提供反馈信息,提高体育教师进行体育学习评价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新课程标准已经在全国各地实施起来了,但是大部分体育教师也只是有所了解,并没有真真深入,对体育学习评价全过程没有一个系统的概念,甚至逻辑混乱,片面的以为只要学生高兴了,参与了体育学习就达到了评价的目的,忽视了评价最重要的意义――以评促教,导致体育教学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出现体育教师不知道怎么教了的情况,更不用谈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让体育教师学习评价新理念,对评价理念有个明确的概念,并能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与教学中,为教学而反馈,真真的全身心的投入与新课程改革中,是新课程评价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课程评价理论构建

新课程评价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教师不段提高和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段发展的评价体系的要求”。健康行为进行全面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对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构建

体育教学目标要深入研究,要确保其正确性和完备性,这是提高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活动有效性的基础。要对教学活动可能产生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不论是正面的效应,还是负面的影响,其衡量的宏观标准应该是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的满足程度,具体的操作要针对具体情况做出规定[5]。要树立为评价对象服务的指导思想,不论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职能部门,还是体育教师的自评,其目的都是要通过评价获取各种客观信息,进一步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

四、结论

课程的评价变革决定着课程变革的成败, 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终身学习, 不断更新, 不断反思,不断重建,才能提升、超越自己而不是一味的原地踏步,机械重复,才能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祖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浦义俊.新课改下体育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内江科技,.(9)

[2]崔正梅.新课改下现代社会中学校体育的理想之路探析[J]. 教育广角2009.10

[3]胡庆山,呙华锋.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现状、制因及对[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12

[4]涂晓云.体育新课改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学教学教海泛舟,2009.7

篇6:谈实施新课程对中学美术教学的思考

淮安市清浦中学 高一年级 夏加春

摘要:2004年秋季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个省参加了中新课程实验,2005年秋季我省加盟。2007年暑期我参加了江苏省骨干教师新课程培训,与会中不少教师对新课程教学对出自己的困惑,甚至是批评。2007年~2008年学,本人参加新课程教学为,一年下来,感触颇多,现对一年工作进行总结,提出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供今后教学中改进。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误区 诊断 对策 正文:

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惑

1、课时严重不足

新课程必修共分为五个模块,其中有四个模块要在高一年级教学中完成,平均每学期要教授两个模块。调查中发现江苏省部分市区作了一定调整,但几乎无例外地发现,各地教师普遍感到课程吃紧。

我们以高一上学期的课程为例,学习内容有必修Ⅰ、Ⅱ(一些地区,如淮安、南通、镇江等地,改为必修Ⅰ、Ⅳ,下学期上必修Ⅴ、Ⅱ,高二上学期上必修Ⅲ及选修。)两本书,必修Ⅰ是集合函数的内容,有两章计36课时;必修Ⅱ是立体几何初步及解析几何初步,共两章,计36课时。这些内容,几乎占了旧教材内容的30-40%,而且要求理解及记忆的量较大。事实上,按教学参考书的课时安排,一节不耽误,每周4课时,要18周才能上完。一个学期才20周左右,中间节假日占去近一周,阶段考试占去一些时间,再加上学校的一些临时活动,这样算来一学期只能勉

强上完,根本谈不上期末的复习迎考,更不必说,有时规定一课时的内容,一课时就无法完成。

2、新课程知识容量大,学生遗忘快

以前的教材中立体几何用一个学期来学,解析几何也是用一个学期来学,而现在它们只放在不到一个学期时间内完成,容量可想而知了。和以往相比,随教学内容的加重,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每一节课堂容量都较大,课后又没有时间及时巩固,学生学习的效果不佳,遗忘率较高。

3、部分内容脱节

新课程中知识内容的编写改变了以往旧教材中的顺序,这样便利部分知识内容脱节。如直线与方程这一章中,已知两点的坐标求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用到了三角函数的内容,这些公式还没有学习,这样在教学中就出现了知识脱节现象。同样这种现象也出现在调整了模块顺序的部分地市中,如淮安地区,上必修Ⅴ时,在线性规划中,用到了直线方程中的一些知识,而它又在将要上的必修Ⅱ中。这种矛盾不会随模块的变序而彻底地回避。

4、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中要求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而课时紧,教师想做又担心时间、担心进度,存在难以作为的情况。同时教师又担心学习的考试成绩,尽管目前高考方案已经出台,但到时高考会怎样考,考到什么程度,大家心里都没有底,教师很难放开手脚。

5、如何合理运用住处技术为数学教学服务

在教学中,是不是什么课都要用到多媒体教学,哪些课更适合用多媒体教学,是整节课都用现代媒体教学为,还是局部使用。怎样将住处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这些都是我们一线教师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 针对新课改中出现的困惑的一些尝试

问题的出现总需要我们去面对,针对这些情形,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吃透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 2,合理营造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习自主性 4,正确处理启发式教学与接受式教学的关系 5,科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流于形式。 走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误区

固然,新课改作为一项新事物,我们在最初接触时会不适应,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调整方向,尽可能走出以下一些误区。

1、穿新鞋—走老路

新课标更加重视过程的教学,在课程内容与要求中,特别强调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在此理念指导下,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下教材在编写中都非常重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设计,仔细研究会发现新教材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展现都按如下程序:

在教学中,我们一线教师应钻研新课标,更新教学观念,忌讳用新教材,走老路子。要放手给学生,做到“三先三后”,即学生活动在前,数学理论在后;学生思考在前,教师讲解在后;学生探究在前,教师总结归纳在后。真正意义上做到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创设情境—故事会

新课标倡导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生过程。在教学中根据教学教学目标,合理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并适时进行数学史教育及德育教育,发挥学科的德育渗透功能。但情境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和认知水平,量也要适度,不能脱离主题。忌讳将数学课堂开成故事会。

事实上,情境引入,应有吸引力,浅显,直入主题,不宜深入、跑题。

3、自主学习—讨论会

新课标在“目标要求”中突出了学习主体,要求“通过 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分配比例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自主学习只有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才能有效,否则将课堂变成讨论会,课堂上虽轰轰烈烈,但一节下来,学生收获甚微。

这便背离新课程理念的初衷。

4、新老教材—一起上

新课程突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双基”。课程内容的设置注重了近代数学,现代数学知识的融入。新老教材在内容与要求均有较大的变化,部分内容在老教材的基础上作了较大的改动。

调查中发现,在具体教学中,部分教师,尤其是老教师按自己的理解,拨高教学要求,增加教学内容。这无疑也是感到课时不足的原因之一。

如立体几何地教学,对二面角的求解要求降低,我们就不能恣意扩充,提高。

再如,反函数新课标不作要求,而只作为知识链接,我们就不能盲目补充。

由此可见,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是迫在眉睫的事。

5、现代教育技术—成了小黑板或放电影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恰当运用现代住处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但在一些课堂中,把多媒体当作小黑板使用或当电影机使用也存在着。甚至部分年青教师,黑板成了摆设,写个课题一放就没有其它功能了。

对现代教育媒体,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及目标,有选择地使用,并在合适的时机使用

总之,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惑和问题。对于每一

个从事新教材教学的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研究新教材,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专业素质和教育科学素养,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1,4 单墫 李善良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及其处理尝试》王常斌 中学数学教学与参考2006.5

篇7:谈实施新课程对中学美术教学的思考

浅谈新课程目标下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改革实施

地理组

王春民

摘要:本文以新课程改革为前提,对新课程改革下中学地理教师对课改教学的实施进行阐述。强调了导课的艺术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关心时事热点新闻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重要性,以及努力实现素质教育和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念。

关键词:新课程

地理教师

教学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尤其是地理,也逐渐重视起来,积极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改变以知识传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良好途径。

在新课程改革目标下,教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是实践新课程的执行者和创造者。要积极相应新课程思想,遵循相关的教学原则,改变过去“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断实践和创新。本文认为,地理课改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第一、导课的艺术性。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发展[1]。而导课又是整个课程中的着眼点。在导课过程中就要讲究艺术,把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知识又反馈于生活,是生活的工具。要善于利用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感兴趣的知识和课堂知识关联起来,学生在好的导课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进入了主题。

第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其一,地理学科本身有着特殊的特点,既抽象又复杂。所以在优化教学过程中,要以课改思想为主——兴趣学习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知识的掌握尽量通过大小活动探究获得结论。其二,最为重要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的就是看图学地理,以地图为主,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让学生逐渐形成地理的立体、抽象的思维,在头脑里形成一幅地图。注重过程的教学观,要让学生在研究地图、思考、探究问题过程中获取知识结论。其

三、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重点难点的把握,注意考点的强调,做到学生学的兴趣的结合,知识点的到位,重点难点和考点的突出,以课改理念为主,实现优化课堂教学。

第三、关心时事、热点新闻。教师在这方面要多注意地理知识的积累。比如说“中东问题” 巴勒斯坦各党派之间的冲突正在激化,伊拉克暴力事件不断、萨达姆被处绞刑等等是一个长期的热点问题,“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西气东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神舟六号、嫦娥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按预定地点安全着陆[2],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中国北京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地理教师引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之中,这样的地理课才具有生命和活力。可以真正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无处不在,从而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才体现出素质教育,才符合课改的理念。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还不忘给学生们说明21世纪三大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实习环保教育,关心周围的生活,爱护环境,珍惜资源,注重学科的渗透,发挥地理学科的作用,努力实现全面发展。

第四、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现代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个性尊重和人文关怀。素质教育也包括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的过程其实也是培养情感的过程。在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的运用,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自由地、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尊重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知识、热爱科学的情感。

总结: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师是实践者和创新者。教师要对教学进行反思、总结,对教学案例探讨。不断回顾顾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积累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教学经验。只有不断努力,不断实践,才能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

篇8:谈实施新课程对中学美术教学的思考

教育领域改革, 新课程的提出, 对于提升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然而, 在新课程提出之际, 中学体育教学依旧保持现状, 未真正执行新课程的相关内容和相关要求。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具体表现为:

(一) 体育教学的价值被忽视

新课程的提出促进了体育教学价值提升, 但大多数中学领导、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依旧应用传统的观念和思想看待体育教学, 将其视为学生娱乐休闲的一门课程。事实上, 之所以开展体育这门学科是有一定道理的, 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体育项目的锻炼, 能够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意识、精神, 并强身健体, 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是非常需要的。中学时期的学生能力、意识、精神还未真正形成, 需要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 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高尚的精神、强化自身的能力, 才能够更好的应对以后繁重的学业。然而, 由于体育教学的价值被中学学校领导、老师、学生所忽视, 无法有效的发挥体育这门学科的作用。

(二) 体育教学观念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符

当下, 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不佳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中学体育教学观念与新课程的要求相背离。依旧秉持着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体育教学, 可以说实现体育教学水平提高的可能性不大。因为, 传统的体育观念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表现为重育体、轻育心、重竞技、轻普及的特点, 这使得的体育教学只局限于浅层次, 也就是为完成教学目标而教学, 没有从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精神意识、身体健康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入的教学。所以说, 体育教学观念与新课程要求不符是当下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不佳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 教学方法单一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情况下, 中学体育教学依旧沿用传统的以教学为主, 学生为辅的单一教学方法, 可以说体育教学水平无法实现质的飞跃是有原因的。而原因来源于何处?很简单, 就是中学体育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未能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教学方法创新, 不够科学、合理、有效、单一的体育教学, 学生兴趣提不起来、学生能力发挥不出来, 致使中学体育教学效果不佳。

二、以新课程为背景的中学体育教学优化措施的探究

上面提及到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的种种充分的暴漏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体育这门学科在教育领域中不受重视。这个问题在我国已经存在很久了, 需要在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之际, 新课程提出之时有效的处理和控制, 从而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优化, 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价值, 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笔者就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的优化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 转变教学观念, 真确认识体育教学的价值

从新课程的相关内容及相关要求出发, 摒弃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观念, 树立科学的、合理的体育教学观念, 充分的认识到体育教学的价值, 进而积极有效的开展中学体育教学, 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实现这一目的, 需要学校领导层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相关内容, 重新认识体育这门学科以及体育教学, 从而转变观念, 积极的开展科学的体育教学。教师要依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观念的转变, 并有效的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实现体育教学的改进。向学生传输体育学科的价值和重要性, 促使学生正确的看待体育这门学科, 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体育知识和体育项目学习中。

(二) 创新教学方法, 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尤其是在易新课程为背景的情况下更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中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受兴趣牵引时候较多, 只有不断的进行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探索出最佳的、最适合教育中学生的体育教学方法, 进而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教学能够使中学生对体育课程感兴趣, 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体育课程学习当中, 才能实现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更好的培养学生。

(三) 完善评价体系, 不断调整和优化体育教学

在中学学校中, 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而降低教学效果。这种情况的存在对于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针对此种情况, 应当以新课程为标准, 结合中学学校的整体情况, 制定完善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深入的、合理的、正规的评价, 进而明确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弊端, 及时的进行调整和优化, 为实现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

结束语

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不佳, 存在多种问题, 如体育教学的价值被忽视、体育教学观念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符、教学方法单一等等, 这严重影响以新课程为标准的中学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了避免中学体育教学一直保持当下这种现状, 以新课程为背景进行采取有效的优化措施进行体育教学的优化和调整才能够改善当前的这种现状, 笔者建议通过转变教学观念, 真确认识体育教学的价值、创新教学方法, 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教学、完善评价体系, 不断调整和优化体育教学等优化措施来调整体育教学, 相信能够实现中学体育教学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张明伟.新课程背景下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1 (04) .

[2]许友顺.以人为本成就师生打造品牌——现代学校管理的思考与实践[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 (浙江卷) [C].2010.

篇9:谈实施新课程对中学美术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模式

全国各地都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怎样才能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水平?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做好教学反思,通过课堂教学,找到问题之所在,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获得解决方案,并总结经验,再反复验证经验的可行性,最后形成系统有效的教学成果。

一、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1.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中,语文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综合归纳语文教学的手段、方法。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求教师经常查找、收集、归纳分析、不断完善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细致入微,善于总结归纳。

2.通过实施新课程改革,使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得以实践。以前语文教师的教学都是一板一眼遵循课本知识,而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搜集大量事例并以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

二、对新教材的反思

1.科学使用教材。遵循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新课标在旧课标的基础上,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在各个方面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新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以社会生活为主题阐述理论观点,使学科知识生活化,使知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体现,使语文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说服力增强。因此,关注过程和凸显观点是新教材内容的体现方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出发,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感悟,最终回归到学生生活,拉近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很强的可读性。

刚开始使用新教材,笔者曾经历了两个极端的教学模式:由于旧教材的影响,养成了以往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在新教材中不由自主地按旧教材的模式教学,导致学生听不懂,课堂效果也很差,为此,笔者感到困惑苦闷,结果转向照搬新教材教学,一段时间过后,教材内容进度缓慢,笔者感觉照搬新教材,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耽搁了学生的学习进度。此时笔者意识到,教师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应当依据新课标,让教材成为文本,并对其进行编辑。

2.定位中学语文教师的角色。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关心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树立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价值导向的教育理念,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必须从传统的知识播种者变换为学生学习的指引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

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尝试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依据同学和教师提供的帮助信息,围绕疑问进行有效信息搜集、分析和判断,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相互协作,最终得到问题的结论,从而理解并掌握新知识。这种课堂教学使多种教学方法得到综合运用,即“情境一问题一启发一互动”的教学模式。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语文教学,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阔,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新型教学模式的环节

1.创设情境。语文课的生命是理论联系实际,其手段之一就是课堂上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教师只有通过运用多种形式,创设与学生现代生活气息和年龄特征相符合的情境,才可以使他们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激发。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必须认真选择情境材料,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文字材料、笑话、电影故事等手段引出所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设置问题。以前的语文教学过程大都是填鸭式教学,学生的思维空间被这种粗放式教学方式挤占,学生的发展受到限制,教师也不能充分发挥多种教学资源的作用。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还要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妥善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使落后的教学方式得到彻底改变,就必须实施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的目标设置合理、科学的问题,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培养,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需要提前将问题设置好,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思考课本的相关内容,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启发点拨。启发式教学是教学实践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那么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呢?所谓启发式教学,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欲擒故纵、设置悬念等方法先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再引导点拨学生,最终解决问题。

调动学生主动性最终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是启发式教学的实质。由于语文学科本身不像数学等其他学科具有唯一性,同样的问题可以拥有很多的答案。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指向的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解决问题、获得答案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得到启发,让思维得到锻炼。

总之,面对语文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挑战,教师更需要从教育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紧跟时代的步伐,认真领会新课改的实质,让语文教学情境化、生活化,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篇10:谈实施新课程对中学美术教学的思考

为了全面规划、科学实施我校新课程改革,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为了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确立“学校是教研基地,教室是研究室,教师是研究者”的教研新理念,充分发挥教学研究工作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作用,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教研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宗旨,以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为中心,以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学校所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解决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深化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打造教育名校。

二、目标任务:

1、通过开展教研工作,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学校,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

2、通过开展教研工作,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探究适合我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升学校品味,再塑学校新形象。

3、通过开展教研工作,建立适合我校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把我校建设成为有浓郁学习风气和教研氛围的学习化组织,实现校本教研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达到校本教研的全面创新,全面促进新课程改革。

三、工作思路和活动形式:

开展教研工作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促进师生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必须放在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突破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教师专业自我提升上,推进新课程实验。

我校教研工作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基本教研模式,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说课、听课、评课、教师间交流、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教学指导、教学研讨观摩等基本形式,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以“发现问题——建立课题——行动研究——反思总结”为方式,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开展教研工作以教研组、备课组为教学研究的实体和中心,要通过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等形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重点工作与具体措施:

(一)建立教研工作运行机制,保障教研工作有序开展,逐步实现我校教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加强学校教研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校长王天杰为组长,段永雄、韩德余为副组长,其他领导班子为成员的学校教研领导小组。负责我校教研的督导;制定发展规划和学期校本教研计划。另设学校教研指导组,由王天杰校长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和全体教研组长为成员。负责我校教研的指导;与校外教研人员的协调;过程管理与措施落实,保证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

2、建立和完善学校教研管理机制。

确立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三级教研网络。设八个教研组,21个备课组。由教研组长、各年级备课组长具体负责校本教研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在教研室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正常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

逐步建立完善的我校教研管理体系,整合教研室、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的力量,形成教学、研究、培训密切结合的教研系统,加强对教学研究的管理。以教研室为中心,逐级推进,层层落实,为学校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支撑和保证。学校领导要实行包级包组责任制,深入教学第一线,参加教研活动,发现并解决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定期组织检查,通过学校三级教研活动,保证我校教研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实行教研组长例会制度。每月一次会议,各教研组、备课组每月采取书面形式集中或分散汇报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进展、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等各方面情况。学科间相互学习、共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使教研工作不断进步。

3、建立健全学校教研工作制度,为教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有效推进校本教研。

修订原有的教研制度,完善理论学习制度、教学研究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同时建立教学反思制度、课例研究制度、对话交流制度、课题研究制度、课堂教学评优制度等。

4、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为了使学校教研工作扎实、有序、有效的开展,从而使我校的教研工作走向课程改革的快车道。完善学校教研考评细则,教研室要加强检查与考评力度,把教研活动的开展纳入对教研组、备课组的考评,并作为评选先进教研组、备课组的重要条件之一。凡在我校教研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在评优、选先、晋级等方面优先。每学年评选教研先进集体和个人,召开学校教研工作表彰先进大会。

(二)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全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立理论学习制度,让教师进一步树立学习意识,更新教学理念,并运用于实际教学工作中,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业务水平。学校要加大对平时学习情况检查力度,把检查结果计入期末考评,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要完成500字的理论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学校每学期要进行一次业务理论测试,纳入期末考评。

1、重视政治学习和师德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

要狠抓教师的思想政治学习,强化教师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教研意识、团队意识”。开展“爱岗敬业、爱生爱校、乐于奉献”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强化教师“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荣辱感。并作为一个经常性工作来抓,努力培养一支思想过硬、团结协作、勇争一流的教师队伍。

2、加强业务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新课程理念、“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调节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理论、“洋思”经验、学法与心理指导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另外,组织编写校本培训课程,安排教师进行学习,提高对新课改和教研活动的认识,并运用于教学中。倡导每位教师在本学期学习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或专业书籍。同时学校要继续印发有关校本教研、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学习材料,组织全体教师认真进行学习、写心得和交流。

学习形式分两种学习形式:①集体学习。一是教研组组织,利用例会时间学习;二是各备课组利用集体教研时间,学习学校教研开展的形式、研讨的内容、提高教研效果。②分散自主学习。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记录,并撰写教学心得。

为了切实提高学习效果,学习要做到三个必须和四个结合。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是新理念下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四个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平时学习与定期交流相结合,记读书笔记与写心得体会相结合,3、加强新课标、新教材、高考试题研究等的学习与培训,尤其是新进教师的培训工作。

狠抓新课标、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仍然采用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方法进行学习。要求每位教师继续自主学习新课标、新教材,认真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知能情教学的目标,了解新课改中考试题和中考试题动向,使每位教师都能最快地准确地把握新课标,熟练地驾驭新教材。

4、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全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实践能力。每学年组织一次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考察活动,从先进或发达地区吸取教学智慧,获得灵感,解决我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每学年,至少邀请一位专家、教研员来校讲座、讲学,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研究会议、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水平。

通过学习与培训,树立教师教研“三观”,培训教师“六种能力”。学校教研“三观”即:正确的教研观、融洽的合作观、科学的发展观;教师“六种能力”即:课堂教学改革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活动课指导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自我完善与专业化发展能力。

(三)强化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

1、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作用,在教研室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正常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各教研组要根据市、县教研室教学教研计划并结合我校实际,明确教研组、备课组的职责和目标,制定本学科教研活动计划,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围绕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认真研究,及时解决,总结经验,探索教学规律。还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交流教学经验、教学心得,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学期末要有总结。

2、完善集体备课制度,继续实施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每学科有包组领导带领,在固定地点进行教研。其程序为:教学反思——理论学习——教学研究——修订教学方案。一个课时内容要由一位教师中心发言,其他同志补充完善,要有详细记录。实行提前一周集体教研,然后分头备课,提前一周对分头备课的内容再进行研究。最后成为合格教案。提倡“大教研”和随时随地“小教研”,每周不少于2小时的集体备课。

为了把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落到实处,要求各组做到四个保证和六个统一:即时间保证、人员保证、内容保证、深度保证;统一研究课标、统一研究教材(重点、难点、疑点、易混点、易错点、关键点),统一研究教法学法、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研究布置分层作业内容、统一反馈检测。教研室定期组织检查,计入期末备课组和教师工作考评。

(四)认真开展课例研究工作,实现课堂教学的同伴互助、交流互动。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互动、同伴互助、激发思考的学校教研活动。以备课组为课例研究的实体,以随堂课、研讨课为主要范例开展课例研究,结合本学科教学实际,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在组织形式上突出全员参与,在研究内容上要突出新课改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校本教研的效果上注重实效性。

各备课组每周要开展1-2次课例研究活动,做好记录,定期向教研室上交材料。教师每月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充分发挥教师个体、教研组(备课组)集体的作用和智慧,逐步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汇报课或公开课或课题研究课,让教师始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改进教学行为。活动情况纳入期末备课组和教师的工作考评。

(五)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反思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的自我提升。

1、每位教师要做好教前、教中、教后三个反思,认真记好教案后的反思与重建。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把教师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进行有机的结合;把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之后,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作为教学反思工作的重点。这有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并有助于教师的教学重建。

2、要求教师每学期有自录自评课、小组互评课等自我反思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便更好地改进。每位教师每两周要写一篇专题型的教学反思。

3、积极开展日常教学反思、教学研究阶段反思、查找教学问题的专题反思和教学研讨课后的案例分析反思等多种形式的反思活动,加强教师对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手段、教育教学评价等有关问题的反思,努力提高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六)开展教师对话和“帮带”制,实现同伴互助,促进全体教师业务能力提升。

1、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发挥教研组或备课组集体的智慧,把团体合作学习方式引入到学校教研活动中,强化合作意识,实行资源共享。通过自我反思的对话与交流,做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2、建立“校本教研日”制度。学校每周要确定一天为“校本教研日”,以大教研组或年级为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总结、反思、交流教学教研中经验与存在问题,重点进行问题会诊,通过教师与教师对话形式,得到问题解决,实现经验共享。

3、推行教师“帮带”制,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以“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为基本骨干,在校内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和帮扶作用,开展“牵手”活动。采取“以老带新”的方法,由师德高尚、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导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从教学研究、备课、上课、说课、批改作业、课题研究等方面耐心指导,给予悉心帮助,缩小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上的差距。实行责任制,结对双方做到“三个一两心两不”,即:每周一次教学问题研讨;每周一次相互听课活动,学习与指导并举;每次检测或抽考,进行一次分析;帮者热心而不保守,被帮者虚心而不自封。

(七)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网络教研,开发校本课程,实现资源共享。

积极创造条件完善校园网络,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积极探索网络教研的有效形式,为我校教师进行校本教研提供一个很好的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与研究、交流与合作开辟新的空间。要求教师及时上交教学反思、研究论文、教学案例,以便于教师间的互助交流,资源共享。

重视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要根据我校师资情况和学生情况,研究开发我校的校本课程,以推动我校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拟在学生“自主”管理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

(八)开展新课堂教改实验研究,探索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1、学习“洋思中学经验”,实践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和步骤。

以课堂教学达标晋级、达标评优活动为载体,深入学习“洋思”经验,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实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反馈矫正——延伸迁移”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六个基本步骤,实现我校“低起点、小步子、低台阶、分层教、真理解、强训练、勤检测、快矫正”的课堂教学要求。

开展教师“备课组--教研组—校级”三级层层赛课活动。先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赛课,人人参与;然后以教研组为单位赛课;最后推出优秀者进行校级赛课。

2、积极开展各学科课型化(专题化)教学模式探索。

在学校已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基本步骤基础上,各学科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继续进行课型化、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实验与探索。各组在上学期实验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实验方案,每周一节研究课,开展实验探索。为推进这一活动,要发挥优秀教师的典型引路作用,争取探索一条我校教学改革特色之路,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九)以教学问题为出发点,开展专题研究。

1、各备课组要把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问题、教材教法研究中的问题、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方面的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开展课题研究。“课题”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只有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引导教师自觉地将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小问题”转化为“小课题”,做到研究内容来源于教学,研究过程植根于教学,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每位教师在本学期要写一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2、加强语文、英语学科的阅读教学研究与阅读活动开展。

为了加强阅读教学,在有计划地向学生开放图书室之外,语文、英语教研组要开展阅读课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活动实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提高语文和英语阅读能力和语文写作水平。

3、开展学法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施。

各教研组、备课组和学科教师要开展学科学法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科教师要通过课堂渗透、讲座、第二课堂辅导活动开展学法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较强的适应能力。每位教师在每学年要写一篇学法指导或健康教育方面的经验材料或论文。

五、学校校本教研课题研究规划:

主要开展课程与教材研究、教学方式与手段研究、学习方式与心理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特长生培养模式与策略的研究等。

(一)具体内容为:

1、课堂教学课型化、专题化的研究;

2、因材施教、分层递进、面向全体、发展特长的研究;

3、新课改实验中、新教材中疑难问题的研究;

4、整合开发课程资源问题的研究;

5、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研究;

6、学生“自主”管理的方法研究。

(二)课题研究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建立组织,制订校本教研实施方案,全体教师学习方案,制订个人发展规划。

第二阶段:实践探索阶段:实施校本教研,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围绕研究课题,开展教学研究,组织交流讨论,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多种形式落实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第三阶段:经验总结阶段:进行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不断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形成经验性材料。

第四阶段:深化完善阶段:形成理论性较强、有推广价值的有形成果,争创省、市级教研名校。

(三)预期成果:

1、学校教研各项研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形成教学科研浓厚氛围。

2、研究课题取得明显成效,汇编优秀教学教研论文集;形成各学科课型化(专题化)课堂教学模式。

3、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课程资源整合,编写校本课程。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上一篇:篮球队日训练计划下一篇:最全碧霞祠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