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堂教学中学生厌学的心理学思考

2022-09-10

1 厌学是缺乏兴趣的选择性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的动力, 兴趣这一心理过程中, 其包含有选择性的。从外界各种的刺激对象中有选择地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 这一心理作用, 正是兴趣的动态侧面, 从现实的心理过程看, 伴随着选择这一行为而诱发并强化兴趣, 可以说司空见惯。而如今学校里之所以有许多学生厌学, 就是因为他们自发性选择机会太少了的缘故。现行的课程和教学制度, 过分强调划一化, 规定的班级, 固定的老师, 学习规定的内容, 大一统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也使老师无暇顾及学生, 学生毫无选择的余地,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兴趣和动机的产生。

2 教学中缺乏生动的情境性和能动性

教学的有效发生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情境, 凭借一定的情境。情境构成教学的背景, 也是教学本体的一部分, 教学的情境性告诉我们, 情境对教学具有一定的制约性, 教学对情境具有一定的依附性。我们知道, 探险精神是学习动机的原型。一个在课堂上厌学的学生一旦让他参加诸如校外机构组织的“探险活动”游戏, 他便生龙活虎, 原因就在于“探险游戏”的非确凿性的魅力, 一方面感到危险, 一方面全身心地投入活动, 这种能动的活动是引发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中, 如果学生带着“是什么”、“怎么样”等疑问, 有强烈的好奇心, 他们就一定能展开能动的学习活动。新奇的刺激带来的迷惑和惊讶是最容易激发强烈的兴趣。然而现实的教学中这种刺激场面太少了, 没有引人入胜的新颖教材, 还没有思考便告诉学生答案或结论, 学生思考的时间被剥夺了, 因而也就无法享受发现过程和结果的喜悦, 缺乏那种冒险精神的好奇心的刺激而导致厌学。另外被动地学习是不可能培养兴趣的, 在厌学的学生中, 他们最不能忍受的便是听教师讲解的静态的学习活动。因此, 如果教师的教训方式变成适于他们特点的, 也许不至于“厌学”, 这种教学就是能使学生展开活动的教学。这样, 学生主体得到认可, 受到尊重。学生的思维将会冒出闪电式的火花, 从而使教师也受到启发, 沟通也会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 也不断形成和发展出了新的关系。

3 正确的自我评价的缺失

由于升学压力、评比结果等与奖金、职称挂钩, 教师想多出高分数的学生,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静止性、被动性的学习占很大比例, 而学生听教师讲课, 简单地回答, 既无确认自己回答结果的必要, 也无充裕的时间, 而且回答的结果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获取的, 这样便不能保持长久, 造成学生不求自我确认习惯, 因此不能唤起持续的兴趣的。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反省认知, 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 因此学生是否具有对学习课题 (或内容) 抱有强烈的自我参与意识以及不确认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决不罢休的心态是决定学生是否有学习兴趣的关键。而现实的教学中, 言听计从的学生容易博得教师的欢心, 按教师的“脸色”指示展开学习, 其结果只能助长厌学情绪, 这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 教师更应该反思。再者, 我国至今沿用的传统的评价尺度是单维性的评价尺度, 即着眼于极其狭窄的一部分学力——知识和理解, 从而导致“分数主义”。这种单维性评价制造了种种矛盾, 也派生了所谓“差生”的悲剧。在认知力测验中处于劣势的学生, 其人格价值也往往被视为零值甚至负值, 这样容易触发学生反抗一切权威。他们往往从起初的强烈的自卑感发展为焦虑不安, 最终陷入适应障碍而厌学、逃学。这些情况普遍存在于教师的言谈举止、学校的张榜公布和学生的眼神等行为中, 而此阶段学生是极其敏感的, 与此同时会造成他们自我评价的模糊甚至错误而失去学习兴趣。

4 消沉的情绪导致厌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 厌学的学生几乎都处于消沉情绪氛围中。而我国由于有高考这一指挥棒, 因此, 造就了唯分数至上的层层选拔, 学生从小学至大学要经历无数次的考试。接连的失败经验易导致消沉情绪, 但教师和家长多对此并不介意, 即便注意了, 也懒于考虑对策, 更无良策。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努力引导学生的成败归因。把成败归因于努力与否的学生比起归因于能力有无的学生, 陷入消沉情绪的倾向要小, 归因于努力不够的学生, 希望下次经过努力获得成功, 归因于能力不足的学生, 他们是不会有这样意念的。

教师要做首要工作便是培养他们的坚强信念和忍耐力, 授以合理的解决办法, 也既指明应在那些方面努力及怎样去努力。目前我国正处于入学高峰时期, 教育收费负担又重, 优秀教育资源有限, 高考分数、人数、高中入学人数等已固化在学校老师和家长心中, 甚至如数家珍一般, 学生们也在班主任和课任教师以及家长的多次“分析”中了解了自己在班级、学校、全区、全市所处的“位置”, 强化了“如果不努力, 不然没希望”等观念。动机理论中有一种叫习得性自暴自弃 (learned helplessness) 既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做, 都是注定要失败的。这大都是由教师和家长不适当地使用奖励与惩罚造成的。另一方面, 情绪的泛化。也就是说学生不仅对学习的内容失去兴趣, 而且对布置这些学习内容的老师也产生了厌恶情绪, 进一步发展到对所有教师和整个学校抱有厌恶情绪, 从厌学发展到逃学, 以至发生反抗性行为。

据中国心理在线网的相关调查显示,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被排在调查结果的首位, 其次是“在学习上很想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赞扬”, “有的老师讽刺挖苦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等, 总体上对老师做出负性评价的人数比例高。另外“家长、老师经常把学习成绩和别的同学进行比较”是学生感到压力最大的问题, 可见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双重影响下, 外内无论在学习方面还是在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和反感心态, 而这种“反比”人为地拉大了榜样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使他们越发对自己失去信心, 厌学势在必然。因此, 作为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针对部分有厌学倾向学生时, 要提出明确而有适度的期望和要求, 给予清楚而又及时的反馈, 再者注意评估、反馈和奖励的频率, 适时了解学生对奖励的估价, 最重要是教师应把奖励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努力上, 而不是放在学的能力上, 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奖励的可能性, 同时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心人。

摘要:厌学和学生心理、人格健康是互有影响的, 导致学生厌学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厌学的心理条件也是复杂的, 但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最直接的原因。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厌学,心理学思考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 罗祖兵.论教学的境遇性[M].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5.

[3] 李兴洲.非连续性教育及其价值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 2003, 7.

[4] 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12.

[5] 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M].教育研究, 2001, 5.

上一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信号处理课程实践下一篇:发挥大学语文人文功能,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