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范文

2024-04-24

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范文(精选8篇)

篇1: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范文

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浪桥中心学校-----李润

文章摘要:生物实验学是一门集实验性、实践性及科学性于一身的自然科学-,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它越来越显示出其二十一世纪领先科学的独特魄力。在办学条件和办学观念一直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中学,将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因而,如何立足于农村,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机遇,因地制宜,加快农村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发展,是农村中学和农村生物学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 改革

1.形成问题的主要原因

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生物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也提到加强和完善生物实验教学。无论那种版本的教材,都编排了相当部分的实验。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真正做的却很少,特别是农村中学。以济南版的初中生物教材为例,教材中实验共有22个,但是一般教师只做《练习使用显微镜》,其余的几乎都不做,甚至有的一个都不做。这在农村中学中是比较普遍的。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大约有以下几种:

1.1教材实验的选择、编排与教和学的矛盾。

1.1.1.季节与学习时间不吻合。

如八年级上册《观察花的结构》,学习时间已是九月,校园里数量多的月季花已凋落的差不多了,菊花还没有开,观察材料不易找到,只好改成演示实验。《观察枝芽的结构》、《观察蝗虫》也是这样。

1.1.2.实验内容专业,实验效果不明显。

如:《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光学显微镜下只能看到一个个红点,根据经验判断是红细胞,至于形态、结构很难看到,更别说白细胞和血小板了,和实验的目的要求相去甚远。此外还有《观察血液的流动》、《观察叶片的结构》、《观察细菌的形态》、《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等。

1.1.3实验相对集中。

七年级上册就有13个实验,而且基础的、重点实验也多。象《练习使用显

微镜》、《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等。七年级上册本来内容就多,一学期的授课时间比较紧张,实验只能选择着做。有些实验内容较多,课上完不成学习目标。《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既要制作两种临时装片,认识、比较两种细胞的结构,学会画两种细胞图,其实还要练习使用显微镜,两课时也未必掌握的好。改为演示实验后时间就宽松多了。《练习使用显微镜》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1.1.4.实验内容简单,学生已有丰富的经验。

如:《观察蝗虫》、《观察家鸽》、《观察鸡蛋的结构》,这些东西学生很熟悉,特别是农村学生,做做演示实验,用图片甚至回忆就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不需要分组实验。当然,这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1.2学校的原因

1.2.1.师资力量薄弱

造成农村中学生物学师资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农村中学的一些学科缺乏教师,于是,不少初中生物学教师改教其他学科,导致生物学专业教师流失。二是,大量优秀的农村生物学教师流向了城市,进一步造成农村生物学师资更加缺乏。

1.2.2.资金紧张。

有许多生物实验,材料消耗大,需要有一定得资金保证。大多数农村中学没有足够的资金,导致实验无法开展。《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观察血液的流动》、《观察心脏的结构》、《观察鸡蛋的结构》就属于这种情况。

1.2.3.实验员配置不专业,实验课准备不充分。

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比较普遍。有很多实验员即不是生物专业毕业,又没有带过生物课,这样,专业知识上比较欠缺,对教材、实验比较陌生。实验材料不能及时培植和准备。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观察植物的蒸腾作用》《观察草履虫的生命活动》、《观察水绵》、《观察细菌》、《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等等。实验材料的匮乏使实验课只能停止。

1.3教师的责任

1.3.1.教学观念落后。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农村中学生物学课大都是靠教师“一张嘴,一根粉笔,一幅图”讲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生物学实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许多教师认为“实验教学费时、费力、费钱,在黑板上讲实验也能让学生通过考试”,于是,生物学实验课往往通过教师“讲实验”和学生背实验原理的方式来完成的。

1.3.2.专业知识欠缺,实验能力差。

有很多教师,大部分实验自己都没有做过,更别谈上实验课了。

1.3.3.课堂组织困难。

主要表现在上课乱,课堂秩序不好维持。

七、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实验课充满好奇,无论课前怎样准备,课上怎样强调,上课时总是叽叽喳喳,难以控制。一节实验课上完,比平时两节课都累。所以,有很多老师尽量的不上实验课。

以上原因,导致了农村中学的生物实验课如同虚设,这与目前正在全面实施的中学新课程改革是矛盾的,不符合新课标中为了全面体现倡导探究性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理念。

2、解决问题的办

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应该是改变现状的关键。

2.1 提倡和发扬生物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

教师应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新课标总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态度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辨正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理念和行为上主动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以主人翁的意识和情感投入到课程改革中。而实验的过程即是文化知识的复习运用与实践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个性品质的重要过程。新课程标准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更应该体现出来,这是落实素质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一个突出表现。

2.2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现行的生物新课程虽然提出了教学的实验案例,但并不提倡教学就局限于教

材,而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选择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完成共同的教学主题[2]。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师必须明确这些,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启发学生勤于思考问题。例如:如:演示“植物蒸腾作用”实验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可调节气候?通过边实验边思考,可以巩固生物学的概念、原理,同时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科学思维水平。

2.3改革现行的实验教学方法

农村中学现行的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同样需要改变,《生物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实验的指导,不再是按照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顺序进行,而是根据实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在生物学实验中,观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师要“有序”的指导学生观察,这个“序”可以理解为a.按实验的时间,由先到后;b.按实验对象所处空间,如:在观察根尖的结构时可由下至上,根冠→生长点→伸长区→根毛区;c.按实验材料的结构,由外到内、由内到外或由局部到整体,也可由整体到局部。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就应明确要求学生观察它的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并指出细胞膜等贴在细胞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大清楚,要调节好光圈、光线的强弱控制要适当等,使学生按照这些要求去观察,减少实验的盲目性,提高观察效率;d.按实验内容的外部特征,由大到小也可由小到大等。通过有序的观察,才能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4教师要辅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还应对各组实验的过程进行监控,不仅要注意实验的合理性,让学生做好实验记录,还要指导学生经过对事实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得出实验的结论,要让学生对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实验现象,记录的实验数据,以及他们所作的解释进行交流,互相启发、补充、争论、在共同研讨中逐渐得到实验结论,从而提高自己思维能力[4]。例如:观察蚯蚓的实验。我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组织讨论:①用手指抚摸蚯蚓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②蚯蚓的体壁是干燥的还是湿润的?这对它的穴居生活有什么意义?③蚯蚓运动时,哪一端最先移动?移动时有无声音?怎样区别蚯蚓的前端和后端?蚯蚓在纸上运动快,还在有玻璃上运动快?为

什么?④用手指轻轻触动蚯蚓身体有什么反应?⑤用手电筒分别照射在蚯蚓身体的前端、后端和中央,反应有什么不同?与水螅相比,蚯蚓对刺激的反应有什么特点?最后教师进行归纳小结,得出正确结论。

2.5要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学生自主训练和创造发明的基地

学校要增加生物学实验室经费投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场所;要尽可能的创造让学生多动手的条件,多添置器材,克服多人一组导致同学之间相互依赖的现象,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组织实验、独立分析思考、独立进行操作;在学生课余时间,要像开放图书馆一样开放实验室,使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爱好,进行一些探索性实验,以取得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创建一些课外兴趣小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设计并完成一项创造性的作品,从中得到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同时也培养了整个研究小组的团队精神。

总之,生物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有着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只有善于发掘生物实验中适于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才能真正把生物实验课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落到实处。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师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在实验教学上任重道远,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道路上还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篇2: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范文

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程在小学阶段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在推行体育教学改革,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与实践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广大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出现了严重的现实问题。体育教学在学校教学体系中是可有可无,不组织任何体育活动项目,学生处于“放羊”状态。一上课,操场绕两圈,然后,排球、篮球或足球操场上一扔,就是体育。正所谓“上课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这就是农村体育教学的真实写照。这种情况严重损害了广大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阻碍了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又该如何应对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剖析:

一、要转变落后的体育观念。

长期以来,农村学校的大部分学校领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视不够,研究不透,形成“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有不少的校领导认为体育就是蹦蹦跳跳,不愿在体育上投资,体育意识相当淡薄,只是到了要评估抽测了才狠抓一阵子。而体育教师,由于一直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评先评优也往往被列出名单之外,对体育教学工作缺乏热心,敷衍了事,上课热情不够高,只是上面规定考什么教什么,测什么练什么。还有的学校干脆把体育课当成了自由活动,运动会一次也不开展。加之,广大农村,因城乡的差别,“望子成龙”心切,为考取重点学校,取得铁饭碗为目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据调查了解,社会上很多家长,一方面崇拜象李宁这样的体育明星,另一方面却不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认为搞体育“出息不大”或“没出息”。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制约,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

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学校领导转变思想观念,改变对体育教学的偏见,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展示良好的体育风范。作为农村体育教师要改变自身观念,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要利用体育教学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从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社会适应能力,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学校要加强对体育价值的舆论宣传,通过各种手段大张旗鼓宣传,提高全社会公民体育意识,同社会各届人士和家长密切联系、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多侧面不断地宣传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体育的社会价值,加速推进体育社会化的进程,使全体公民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如此,体育教学的新课程改革才能顺利实施。

二、要改变落后的体育教学方式。

大多数农村体育教师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过分地强调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教学内容在更多的时候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实际。这种过分注重学科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致使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基础锻炼习惯和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师生的交往也往往呈现单一的认知关系,学生的训练基本是简单的服从和机械的练习,而不是对真实的学习生活的愉悦体验,停留在“灌填式”与“强制命令式”阶段,过分强调“教师中心”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体育教学中“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的现象比比皆是。或者搞“一刀切”而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千人一面,一样的要求,一样的负荷。要么就干脆来个“放羊式”。最终导致学生越学越没灵气和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体育课堂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开放的课堂,首先应该是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课堂。体育教学的生活化强调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引导学生感知生活,感悟生活入手,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的目的。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关注每一个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它倡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体育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体育活动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体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变以往干涸、沉闷、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为生动、有活力且富有情趣的生活化课堂。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自主意识新课程标准极力倡导体育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所选内容应是他们平时熟悉的、喜欢的、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走进生活,融入生活,促使他们不断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上,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使学生置于生活的氛围中,让每一个孩子的心情得到彻底的放飞,在玩和活动中积极思考、积极锻炼,充分感悟体育的兴趣和魅力。在体育课堂教学时力求将学生生活引入课堂,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活动,自觉地投入到自我锻炼之中,实现在学习中愉悦身心,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并实现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逐步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其次,将快乐体育融入每一堂课,让学生乐学、爱学,并通过各种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培养更多的优秀运动员,使我们的体育课堂充满生机。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快乐学习的保证,要想让体育课堂充满快乐,就必须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入手,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发挥个人特长,教出特色,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课余要努力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课堂上努力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课后,要给学生留有余兴未尽的感觉。通过培养,使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了兴趣,就会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学会和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发展自己的专长,养成锻炼的习惯,从而树立了终身体育的观念。

再次,要将自发性游戏引入课堂教学。自发性游戏的选择与开展,应该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乐意参与体育游戏的全过程,充分享受并体验体育游戏活动带来的无限乐趣。把一些自发性游戏引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弥补我们农村小学体育器材不足的情况。学生在上课时进行一些游戏活动的器材如:纸板、蛋珠、地牛„„都是农村孩子很容易做出来的(找到的),教师只需要做好引导和监督就可以,这样又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又使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成为调节学生学习生活,轻松学习气氛娱乐活动,达到在活动中锻炼,在锻炼中娱乐,在娱乐中发展,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和人格品质的健康发展。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胆地探索和创新,寻求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并且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学生喜欢的,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从而真正的体现了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体现“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体育健康教学。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学生在体育课中能获得动手实践能力、社会生活能力,就会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社会的重视。

3、要变通策略,突出农村体育特色

众所周知,场地和器材对于体育教学,就好比一位家庭主妇离不开柴米油盐一般,进行体育教学,场地和器材是首要条件。但摆在许多农村小学面前的现实情况却是活动场地小,不规范,体育器材少,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和学生活动的基本需要。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学校经济条件差,学生的活动场地还不足200平方米,并且很不平整,体育器材也严重不足。

人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笔者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与其抱怨条件差,不如自己想办法去创造条件,改善条件。我们一时改变不了学校办学条件, 但是可以挖掘学 校的潜力, 用心来打造学校良好的小环境。本着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的原则, 设计一些安全、有趣的 课间游戏,并将活动范围给予划分, 让学生互不争场地。并尝试让民间体育游戏进校园这样既解决了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短缺的问题, 又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很适合在农村学校推广。实际上, 农村蕴藏着很多大众化、群众基础好的民间体育游戏项目, 像打沙包、滚铁环、抽陀螺、跳房子、抓石子、弹珠子、跳皮筋、捉迷藏、“丢手绢”、“ 斗鸡” 等, 这些传统的民间游戏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材料简单, 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深受儿童的喜欢。而且随地可寻玩具、材料, 既能让学生体会到自制玩具的快乐, 也促进 了儿童自然天性的发展。这些游戏,,不但能发展幼儿相应的动作, 而且能培养幼儿的交往、谦让、合作 精神。还可以开展“一人一毽一绳”活动。在农村, 学生自制 一只毽球是很容易的, 可用鸡毛、或植物叶片拴起即可。绳子农村各家各户都有, 只需要求学生自带一根绳子, 就能完成一节体育课或一次训练比赛, 这对于经费紧张的我们农村小学来说, 的确是一项很值得推广的体育运动。学生自备一根跳绳、一个毽子, 并要求每天携带到校, 这样课间、上学前、放学后、校内、校外都很方便开展。让全校学生一人一毽一绳, 人人参与, 人人会跳绳, 个个能踢毽, 让学生养成课间课外、校内校外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既有效地利用了简陋的设施, 又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 真正达到 “我锻炼、康、我快乐”的目的。

篇3: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写好文章首先必须要有丰富的素材,叶圣陶说:“写东西要靠平时的积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如何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呢?

观察是认识的前提。现如今农村的学生似乎就陷入了“两点一线”的生活(家——学校),问及生活的趣味,总皱起眉似乎很难发现似的,所以写起作文来抓耳挠腮,要不索然无味,要不就虚假空洞。

一次初三模拟考作文题:《享受______》。很多学生写的是《享受唠叨》,大部分学生作文三分之二诉说的是家长的唠叨,让人觉得像紧箍咒,何来享受?最后结尾居然不忘点题,说那也是父母的关爱,真的有点是非不分、本末倒置。课堂上让学生想想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可有不少学生居然像想天书似的,全然无视父母在身边无微不至的关怀。所以不是没有素材,是没有观察!

故而,作为语文老师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细致的观察,可以使作文平中见奇,见微知著。

我曾经布置学生回家观察一家人吃饭的样子。一开始学生还是有些粗糙,学生只会写:“饭桌前,我享受着这美味,还不时地向爸妈唠叨一天在学校的琐事,爸妈只是笑着,时不时说两句并给我夹菜,爸妈说什么的时候,我也会不时地搞笑两句,全家一起笑,快乐地吃着晚餐。”语言很笼统,放到谁的家庭都可以。我再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再细致些:把每个人与众不同的地方好好看看,既然是“吃”,吃的内容也要观察啊。于是就有了:“奶奶身着红色的围裙,仰头朝楼上喊道”“只见碗中馄饨的皮似乎比纸还薄,在皮上可以透出馅来,晶莹透亮的皮里呈现出‘朵朵鲜花’,小巧玲珑,煞是好看。”“泛着油花的如牛奶般的鱼汤,飘出诱人的香味……”。饭桌上的美就出现了。

可见,不是缺少美,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老师能带着学生细致观察,有效指导学生观察的角度,学生还是会发现美的。

二、讲究渗透,积累写作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诗圣杜甫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大量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的又一个来源。可农村孩子,因为环境的影响和束缚,爱读课外书的恐怕真不多,能把手中的语文书学好就不错了。而我们的语文教材实质上正好是文质兼美的,有很多是我们学习写作的好范文。所以从教材入手,是一个很务实的方法。

(一)在字词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

现代文阅读中,课文中都有要求学生必须识记并掌握的生字词。在教这些生词时,我会有所选择的让学生造句子,有时挑几个词,让学生编一段话。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记住词语,加深印象,也是为形成文章打基础。

(二)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精华。其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可唤起读者的无穷联想与思考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首先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的画面,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看似很平常,但他的场面还是很雄浑宽广的,让学生试着用语文描绘,会增加他们的想象思维,虽没见过,但也会在脑海中留有印象。其次是用诗中的名句造句、仿写。如:“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流连忘返;幸福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幸福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既加深了诗词的记忆,也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三)在现代文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

在我们现在使用的语文课本中,大都是传诵中外的美文,其在语言、布局谋篇,或是题材、构思方面有着值得学生借鉴的地方。

如七年级中《爸爸的花儿落了》,编者编书时就把这一课编在了“成长篇”里,就是一篇写“成长”很好的范文。文中写了和父亲的几件事情,反映出父亲对自己的教养,结尾一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是小孩子了。”很好的表现主题。这一课,我就让学生学着林海音老师的样子,开头、结尾,把架势搭好,内容可以自己填,当然不用写那么多。

三、引导延伸,增强写作兴趣

在有限的条件下,适当的延伸课外阅读,是有必要的。学生还是很喜欢跟着老师学的,作为语文老师在课上和课外能身先士卒,给学生的影响还是有的。我一直都喜欢看《读者》,所以每一届都会带着学生一起看《读者》。我会专门开一节课,让学生读书,带着学生一起读一些美文。一开始有学生敷衍了事,但时间长了,有一部分学生会做读书笔记,课堂上让这些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就会吸引着另外一部分学生也开始看。从《读者》再延伸到课外书籍,就水到渠成,学生兴趣会慢慢培养起来。我会自己到邮局给学生订《读者》,会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籍,也把学生修改的作文推荐给《好家长》杂志,至今,已有多名同学的作品被刊载。稿费虽不多,但激励的作用是很大的,有些学生从此很喜欢写作,经常写一些拿来给我修改,这也是作文教学的一大乐趣啊!

篇4: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农村;中学作文;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观察积累,丰富写作素材

写好文章首先必须要有丰富的素材,叶圣陶说:“写东西要靠平时的积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如何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呢?

观察是认识的前提。现如今农村的学生似乎就陷入了“两点一线”的生活(家——学校),问及生活的趣味,总皱起眉似乎很难发现似的,所以写起作文来抓耳挠腮,要不索然无味,要不就虚假空洞。

一次初三模拟考作文题:《享受______》。很多学生写的是《享受唠叨》,大部分学生作文三分之二诉说的是家长的唠叨,让人觉得像紧箍咒,何来享受?最后结尾居然不忘点题,说那也是父母的关爱,真的有点是非不分、本末倒置。课堂上让学生想想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可有不少学生居然像想天书似的,全然无视父母在身边无微不至的关怀。所以不是没有素材,是没有观察!

故而,作为语文老师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细致的观察,可以使作文平中见奇,见微知著。

我曾经布置学生回家观察一家人吃饭的样子。一开始学生还是有些粗糙,学生只会写:“饭桌前,我享受着这美味,还不时地向爸妈唠叨一天在学校的琐事,爸妈只是笑着,时不时说两句并给我夹菜,爸妈说什么的时候,我也会不时地搞笑两句,全家一起笑,快乐地吃着晚餐。”语言很笼统,放到谁的家庭都可以。我再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再细致些:把每个人与众不同的地方好好看看,既然是“吃”,吃的内容也要观察啊。于是就有了:“奶奶身着红色的围裙,仰头朝楼上喊道”“只见碗中馄饨的皮似乎比纸还薄,在皮上可以透出馅来,晶莹透亮的皮里呈现出‘朵朵鲜花,小巧玲珑,煞是好看。”“泛着油花的如牛奶般的鱼汤,飘出诱人的香 味……”。饭桌上的美就出现了。

可见,不是缺少美,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老师能带着学生细致观察,有效指导学生观察的角度,学生还是会发现美的。

二、讲究渗透,积累写作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诗圣杜甫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大量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的又一个来源。可农村孩子,因为环境的影响和束缚,爱读课外书的恐怕真不多,能把手中的语文书学好就不错了。而我们的语文教材实质上正好是文质兼美的,有很多是我们学习写作的好范文。所以从教材入手,是一个很务实的方法。

(一)在字词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

现代文阅读中,课文中都有要求学生必须识记并掌握的生字词。在教这些生词时,我会有所选择的让学生造句子,有时挑几个词,让学生编一段话。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记住词语,加深印象,也是为形成文章打基础。

(二)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精华。其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可唤起读者的无穷联想与思考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首先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的画面,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看似很平常,但他的场面还是很雄浑宽广的,让学生试着用语文描绘,会增加他们的想象思维,虽没见过,但也会在脑海中留有印象。其次是用诗中的名句造句、仿写。如:“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流连忘返;幸福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幸福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既加深了诗词的记忆,也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三)在现代文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

在我们现在使用的语文课本中,大都是传诵中外的美文,其在语言、布局谋篇,或是题材、构思方面有着值得学生借鉴的地方。

如七年级中《爸爸的花儿落了》,编者编书时就把这一课编在了“成长篇”里,就是一篇写“成长”很好的范文。文中写了和父亲的几件事情,反映出父亲对自己的教养,结尾一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是小孩子了。”很好的表现主题。这一课,我就让学生学着林海音老师的样子,开头、结尾,把架势搭好,内容可以自己填,当然不用写那么多。

三、引导延伸,增强写作兴趣

在有限的条件下,适当的延伸课外阅读,是有必要的。学生还是很喜欢跟着老师学的,作为语文老师在课上和课外能身先士卒,给学生的影响还是有的。我一直都喜欢看《读者》,所以每一届都会带着学生一起看《读者》。我会专门开一节课,让学生读书,带着学生一起读一些美文。一开始有学生敷衍了事,但时间长了,有一部分学生会做读书笔记,课堂上让这些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就会吸引着另外一部分学生也开始看。从《读者》再延伸到课外书籍,就水到渠成,学生兴趣会慢慢培养起来。我会自己到邮局给学生订《读者》,会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籍,也把学生修改的作文推荐给《好家长》杂志,至今,已有多名同学的作品被刊载。稿费虽不多,但激励的作用是很大的,有些学生从此很喜欢写作,经常写一些拿来给我修改,这也是作文教学的一大乐趣啊!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现状值得重视,我们农村的孩子虽然知识面不广,但他们单纯可爱,我们农村虽然经济不够发达,但我们拥有“晨兴理荒岁,戴月荷锄归”的美丽。只要我们的老师多用一分心,多些潜心探索,利用好我们的单纯和美丽,多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多用心感受生活,相信他们也能“笔耕不辍”“笔下生花”。

篇5:对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美术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门类,以其独特的方式传播社会知识,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审美需求,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正是基于这种意义,美术教育才与人类及其社会形成了彼此助益,双向建构的关系。然而,在农村,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传统,体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多元文化方面,则不能得到充分的显现,就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对美术的社会作用和美术的教育意义认识不到位。在广大农村,人们认为美术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上流社会人士或艺术家所亲、所为。因而,在思想上产生了一种误区。岂不知美术的社会作用除了体现在一般艺术作品所共有的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和审美作用以外,它还有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实用价值,那就是为人类创造出更多更美更好的各种物质产品,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这在工艺美术和建筑中体现的尤其明显,现代社会迅速兴起并快速发展的服装设计、商品包装、工艺美术、广告设计等有力说明了这一点。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都需要更多的美,创造美得任务虽然不完全依靠美术,但美术却是创造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因此,美术的社会作用归根结底是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密切相关的。

另外,通过美术欣赏可以开阔眼界,丰富感知领域。人的知识无论如何渊博、见识如何广阔,但对光怪陆离、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中所有的领域,不可能都了如指掌。然而通过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能使人遨游世界、漫步人类历史长河,形象地接触一些具体内容。同时美术作品是反映人类对大自然和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评价的艺术形式。从广义上讲,它对推动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宣传、鼓动、导向、潜移默化的作用。对社会个体而言,它能启迪人们从善弃恶、喜美恶丑、明辨是非,起到陶冶情操,净化思想和灵魂的作用。然而一部分人却缺乏上述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二、教学资源匮乏。好多学生从学前班到初中最常用的是一支HB铅笔和一张普通白纸;教师手中只有美术课本、教师教学用书和一盒彩色粉笔。美术课上,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一笔,学生在白纸上用铅笔画一笔,教师画什么,学生跟着画什么,美术课则以简笔画为主,长期以来误认为美术课的教与学就是这样的。有的学生对颜色都难以分辨,最多能了解什么是素描、什么是简笔画。有些学生竟不知“文房四宝”和画种,看不出哪种绘画属于水彩画,哪种绘画属于油画、版画、漫画等,更谈不上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所以学习用品和条件不具备同样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三、教育理念偏激。在农村由于教育观念的束缚,一些学校为了升学率而淡化了对美术学科的教学。有些学校认为音、体、美反正都是所谓的副课,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政治是所谓的主课,是中考必考科目,学好了就万事大吉。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取决于主课成绩,长期以来形成的重视主课而轻视副课的思想在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心目中占主要地位,对于“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主导思想没有落到实处。试想一下,在我国封建社会,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中就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我国古代设置的“礼、乐、射、御、书、数”所为“六艺”的教学内容,其实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重的教学思想。而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又将美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现代素质教育中,美育则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康人格”不可或缺的内容。由此可见,在大力实施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果不能更新教育理念,不能从认识和行动中得到根本转变,“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四、教师自身专业理论和专业技巧(如绘画、制作、编制、书法、剪纸等)功底不扎实。一些学校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只是临时由非专业教师代替。加之现行教材大凡都是欣赏、评述、设计、探索等内容,他们对古今中外作品缺乏了解和探讨,信息技术教学水平较差,不会利用网络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内容匮乏,形式单一,一节课草草了事,学生感受不到美术课美的形象、色彩、形式、表现,无法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美的追求,更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欲望。

篇6:关于农村中学教研教改的几点思考

[摘 要] 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中学开展教研教改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涉及观念、条件、机制、教师等各方面。能否解决好这些实际问题,是事关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大事。因此,需要更新教师教研教改观念,立足岗位苦练内功,构建校本教研新机制,充分发挥骨干分子的带头作用。

[关键词]农村中学 教研教改 几点思考

我是农村中学分管教务的副校长,对于农村的教育教学现状如数家珍。为教数十年,在此期间见证了近十年的教研教改成效,有一些地区、学校抓住了时机,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率先课改,已经取得了不匪的成绩,如南山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等等,他们的成绩有目共睹,全国各地的取经者络绎不绝,各学校一跃均成为全国名校。然而大多数的农村中学教研教改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农村中学的教研教改进行几点思考。

(一)农村中学教研教改活动的现状

1.观念滞后, 举步不前。由于学校地处农村, 大多信息闭塞, 教师接受新生事物一般都很缓慢,造成了广大教师教研意识淡漠。很多教师从教几十年, 几乎不订教学杂志, 不读书、不看报, 忽视理论学习, 而造成自己教学观念、教研意识滞后。由于长期受 “应试教育”评价制度的制约, 广大教师只围绕着中考、高考 “指挥棒”转。在教师的身上表现为受 “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 过分强调知识目标的达成, 忽视了情感、意志等个性品格的塑造。一些教师对新的教育理念不愿主动地去学习、去实践, 长期以来已习惯于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把学生看作知识的接受者, 教学中走传统教育的老路子, 影响新课改的实施。长期以来我国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课程专家和主管部门, 教师只是课程的解释者和实施者。新课改中的 “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管理的权力, 在学校层面上, 教师还应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对观念落后、思想守旧的部分农村教师来说, 要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同时长期以来,教师已习惯了做课堂的权威,课堂的主宰。完

全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总认为自己讲完了学生就都知道了,教师讲明白了学生就全理解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始终持怀疑态度,进而自主学习多为口号。改革常伴有风险,成功了皆大欢喜,若是败了,谁也承担不起,于是领导层多是半推半就。一个好的习惯的养成通常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三个月就占到大半个学期,在此期间应视习惯的养成为重点,没有某一知识技能掌握见效快。我们的老师急功近利者居多,不顾学生自身情况,和长远发展,要求学生对知识点生吞活剥,照猫画虎,一味要求完成作业练习,学生在完成的过程毫无乐趣可言,不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可想而知,学习效果有多好。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使每位学生都能取得最大的进步,南山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都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如坚持课前预习,课堂记笔记,自主钻研,作业练习保质保量的完成等,杜郎口中学历时了八年时间才取得今日的成就。这个过程是一个慢功夫,硬功夫。可我们的老师表现的缺少耐心。领导不免担心教学成绩如何如何,所谓的“磨刀不误砍材工”我们的老师、领导怎能忘了呢?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因此, 多数农村教师有畏难情绪, 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以教学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教师的工作业绩, 评价手段单一。部分学校对开展教研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复杂性认识不足。人性化、科学化的教研管理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教师的教研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在教研工作制度上, 缺少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使不少教师把讲课、听课、评课当作负担, 把写教研论文视为可有可无, 认为是“副业”。一些开展了此项工作的学校, 也由于校长忙于其他事务, 任其自流, 使一些专题研究有始无终, 半途而废。

2.条件落后, 资源匮乏。农村中学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这一方面除了受经济、交通的的影响外,另一方面是学校给教师提供的学习机会少, 凡外出观摩、学习、交流往往名额有限, 绝大多数教师失去了外出 “洗脑”的机会, 只靠着常年的 “苦修行”磨练内功。所以许多农村教师教学年限越长, 教学就显得越呆板、陈旧、老套、定势, 离教学创新的要求越来越远, 校本教研在只有 “基本功”的教师群体中难有实质性的内容开展。另外, 学校本身的管理体制、教师个人对教学的追求因素等都对校本教研的积极开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基础薄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 是许多农村中学教师开展教学教研工作的全部武器。教研经费短缺, 教师们 “充电”机会少, 许多教师把

外出学习当成是一种奢望。

3.机制不全, 责任失位。学校教研组建设显得十分薄弱。长期以来过分强化了年级组建设, 弱化了教研组建设。通过对农村学校的调查表明, 目前有的学校教研机构不健全, 有的研究的条件不具备,有的甚至连起码的场地和电脑都没有。普通基层学校缺乏整体的、系统的理论指导, 造成各自为战的局面, 无法跳出 “框框”开展教研工作。教师缺少研究意识, 校本教研成为不在状态下的研究。一些校长认为只要学校教学质量能上去, 教学研究不搞也可以, 加之应付的事情很多, 无法集中主要时间和精力来考虑学校教研工作。

4.环境缺失, 无 “领头羊”。近几年, 各地都在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实施教师聘任制, 骨干教师的流失, 使农村学校缺少了教学研究活动的 “领头羊”。所以, 不要说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 就是要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出现了危机。一些学校虽然开展了教学研究, 但缺乏总体上的规划和组织领导, 带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 各学校教研工作处于各自为战状态, 缺乏横向的、有机的联系, 这种形式只能是就事论事, 对从根本上调整与整个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等。

(二)农村中学教研教改活动的思考和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 开展校本教研。新理念是一种新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只有思想转变了、更新了, 教学上才会自然渗透新理念。由于教师长期扎根农村, 对 “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等新理念认识模糊, 要组织教师集体多次 “洗脑”, 反复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通过演讲、示范、笔试、口答、竞赛抢答等多种形式使新理念逐渐渗入到每一位教师的脑海里;通过课件演示、课堂观摩与评价、课后交流、书写小论文等形式使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自觉树立新理念, 运用新理念。经常反思是转变教学观念, 更是教师教育科研的基本功之一。一是指向提高教学活动质量的操作经验型反思, 即所谓的课堂教学 “得失谈”,对某些教学行为的肯定、否定、修正, 关注点是教学行为本身, 是实践性的反思;二是指向提高对教学活动及其质量的认识水平的理论升华型反思。在操作经验型反思中, 对教学行为及其结果存在的多因素、不可检验性难以解决, 只能模糊地认识, 靠经

验来把握和处理问题;在理论升华型反思中, 因为考虑了特定教学行为及其结果的制约因素所以能够比较清楚地把握确定性、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的教学因素。南山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杜郎口中等等的课堂教学形式不尽相同,可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原因在于他们把握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校本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如量身定做。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完全的“拿来主义”不科学,生搬硬套对效果必会大打折扣。如果能以校为单位,解决学校的突出问题,把每一个问题当成课题,集思广益,定会研究出一套符合该校的学情、教情的教育思路。

2.引导教师练功, 筹集教研基金。只有从教学入手, 着眼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转变教学观念, 改革课堂教学, 革新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率, 才能把教学、教研和教改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 这样就使得教师们立足于教学实践、着眼于教学质量来开展教育科研, 在科研层面上思考和操作教学行为,使教学有了新的起点, 教研有了扎实的根基, 教改更有了明确的方向, 三者相结合, 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而坚实的领域。教学方式的转变, 实质上就是教师实现教学、教研、教改三者有机结合的更高层次、更宽视界、更新视角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 科研兴教的发展战略才能落实到每个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来, 才能落实到课堂教学行为中来, 才能体现为教育质量中科研含量的不断增加, 才能迈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率的农村中学教研教改的新路子。农村中学的教师教学研究的主动性大都不强, 新的教研方式必须具备 “催逼”功能, 能让教师在教研中有所收益。如果离开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任何教研方式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教研游戏!在经费保障上,建立学校教育科研基金。学校每年筹集专项资金,用 于奖励研究成果显著的教师、购置各种资料、聘请专家及有关人员讲座 的酬金、参观学习费用等。

3.健全教研机制, 明确各自责任。教育主管部门要努力营造氛围, 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务必要向农村学校倾斜, 实行城区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 “走校任教”制度, 教研部门做 “红娘”, 建立教研联合体。虽然农村中学整体的教研力量是 “势单力薄”的, 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就某一所学校来说, 个别学科当中也有一些 “显山露水”的教师, 如何将这些教师组织起来, 开展上示范课、下基层学校服务等多项活动, 帮助农村学校组建教研联合体, 根据各学校师资强弱

以及各学科组教师的不同特长, 教研部门可以发挥网站 “得天独厚”的作用, 将本地区的各种优质教育资源整合以后上传到网上, 让本地区的教师们共享、共用, 使各所学校结成更为紧密的教研联合体, 充分发挥网络在提升农村学校教师素质的作用。学校内部要加强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培优扶贫提升校本教研新内涵, 把教师个人自主读书学习、撰写学习笔记、反思日记、教育教学案例、自觉参与教研组活动、积极承担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等纳入教师的工作实绩考核。

4.选好教研组长, 培养教研骨干。充分发挥学校教研机构的作用, 选好各学科的教研组组长, 培养教研活动骨干, 开展各学科的正常性的教研活动。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农村中学教师个人力争 “一课一个教学后记, 一周一个教学问题, 一月一个典型案例,一期一篇心得体会”, 校本教研组各成员的任务是“骨干教师上好示范课, 青年教师上好公开课, 新教师上好试教研讨课”。教师集体的互助合作才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 惟有教师集体参与的研究, 才能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 才能使信息在流动中被激活而实现增值, 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7:高中生物教学的几点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过: “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日益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所肩负的使命已经越来越重,学生身上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在繁忙的高中学习生活中,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中最大限度的有效、快乐学习,这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是否高效和有效,这决定了教学的成败,这决定了教育的成败。以下是本人关于高中生物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理想是教育的起点

高一是学习的起点,但不是学习的终点,很多学生从繁重的初三学习中走来,思想比较浮躁,并且把初中不好的学习习惯带入高中,并且生物教学受到初中不参加中考这一思想的影响,在刚开始的教学中,课堂效率比较低下,学生听课效率很低,并且完全放任自流,不把生物当成一回事,但理想就在我们自身之中,同时,阻碍我们实现理想的各种障碍,也是在我们自身之中,这样的情况下,理想教育的作用就尤其的重要。这时候,我们要采取分化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灌输理想教育,并且把它化为动力,先争取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因为一个班级中绝大多数人还是有自己明确目标和理想的,他们的自主性提高,会在班级形成一个好的榜样作用,无形中会影响部分同学,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所谓跟正然后苗壮是也!还有一部分学习动机不明确,我们可以采取课下交流,让他们也树立信心,从根本上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只有知道了通往今天的路,我们才能清楚而有智地规划未来。高二是学习的关键,这时候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学生的主观意识,这时候理想教育更凸显其重要性,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你想要什么样的未来,你就要有什么样的努力!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实例和学生沟通,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渴望,鼓足他们拼搏人生的豪气!学习没有起点,学习没有终点,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关键是你真正的开始了!

二、兴趣是教育最好的老师

不可否认,高中学习任务是繁重的,初中生物学习是从表象入手,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能够自己用眼睛观察,自己用眼睛去解释,就好比一桶水的表面,我们只要使这桶水在流动,并且让学生知道它在流动,保持着用一颗好奇心一直去关注它的流动,这就是中学生物教学的成功,但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知识,不是在水的表面观察,而是深入到桶的内部用心去

理解,用智慧去探索。高中生物学习是点的学习和深度的学习,这时候巧妙的记忆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生物知识中就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1.谐音法

利用同音字或读音相近的字,代替需识记的没规律的那部分生物知识,从而将生硬的知识转变为熟悉的知识,达到快速记忆的目的。例如,必须矿质元素中的微量元素可以这么记:铁(Fe)猛(Mn)碰(B)新(Zn)木(Mo)铜(Cu).记忆就方便多了。又如矿质元素中的N、P、Mg进入植物体后,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被分解后可以转移到其他部位,被植物体再度利用,因此可以这样记:林(P)黛(N)玉病态美(Mg)不稳定。

2.象形法

根据字型或形象思维编造适宜的情景或便于理解的逻辑,从而达到快速准确记忆的目的。例如,原核细胞中有支原体、衣原体,一般原核生物有细胞壁,而支原体却没有,这就可以将“支”想像为“肢”,支原体就变为“肢”原体了。意思是肢体原型毕露,没有什么遮拦,所以支原体没有细胞壁。而衣原体有“衣”就像细胞壁,所以衣原体有细胞壁。又如:细菌转化实验中,有“S”型(光滑型)、“R”型(粗糙型)两种菌株,将“S”想像为爬行的蛇,弯曲成“S”型,蛇身体光滑,还有毒。由“S”的字型就联想到蛇,根据蛇的特点记住:“S”型菌株光滑、有毒;反之,“R”型菌株粗糙无毒。

3.缩简法

将需要记忆的生物知识精简为很少的能引发记忆的几个字,从而提示出需要记忆的内容。例如,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特点很重要,记忆也比较麻烦,因此,可以利用缩简法,将各个时期的特点分别缩简为:间复合(间期:细胞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三体(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染色质变为染色体;出现纺锤体);中排队(中期:着丝点有规律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分家(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子染色体移向细胞的两极);末反前(末期与前期的特点相反),这样记忆的容量相对减少,读来顺口容易记住且有提示作用。又如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色素在滤纸上的顺序及颜色从上至下可分别缩减为:胡、黄、a、b;橙、黄、蓝、黄。意思是从上至下,色素名称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颜色名称依次为橙黄色、黄色、蓝绿色、黄绿色。这样减少了记忆的容量,且记忆准确不易遗忘。

4.联想法

将所学的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进行联想比较,从而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达到牢固记忆的目的。例如,在讲氨基酸、多肽链、蛋白质之间的关系时,将它们联想为羊毛、毛线和用毛线织的生活用品。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就如同很多羊毛被织成毛线;多条肽链经过不同的折叠方式形成蛋白质就如同用毛线编织成不同的生活用品,如毛衣、帽子、手套等等。

5.顺口溜法

将难以记忆的知识编成一个顺口溜,能减轻记忆的负担且效果良好。例如,高等动物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分别是由胚胎的哪个部分发育而来的呢?研究结果表明:原肠胚的外胚层发育成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表皮及其附属结构;中胚层发育成骨骼、肌肉以及循环、排泄、生殖系统;内胚层发育成肝、胰等腺体以及呼吸道、消化道的上皮。把上述零碎而无规律的知识编成“顺口溜”:“外感神皮,中生循排真骨肌,内消呼上皮、胰肝等腺体”。又如,哺乳动物所摄取的食物,是在消化系统的消化道内被消化的,在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除胆汁外,其他的各种消化液中含有不同的消化酶,怎么来记呢?“唾淀胃蛋,胰无肽肠无蛋,胆汁无酶来自肝”。这样记忆的效果是不是很好呢?

记忆是学习知识的有效方法,但知识的学习并不是仅仅靠记忆就可以完成,生物学习的最重要目的在探究,在解惑,在发现,在利用,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要多启发学生去思考,用心思考,用智慧思考,大胆推测,亲自实践,学有所用,学有真用。

三、爱是教育的升华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一位教育工作者不能明确说出他的教育活动的目的,那就跟一个建筑师在为一座新建筑奠基时还不知道要建筑什么东西一样,令人不可理解。”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教师一定要用仁爱之心和宽容的行动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人格。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教师的天职。爱和宽容是密切相关的,爱是一种信任,是一种仁慈,对人的一种激励;宽容则是爱的表现形式,无数个成功的教育者都是通过宽容来实现爱的结果。

盘圭禅师是一位诲人不倦的一代传师。有一次他的一名弟子行窃,他当场抓获,其他弟子要求盘圭禅师把此人驱逐,但盘圭没有理会。不久之后,那名弟子恶习难改,再行偷窃,又被当场抓住,众徒再度请求盘圭惩治,哪知盘圭依然不予发落。众徒十分不满,联合写了一张申请书,表示若不将窃贼开除,他们就集体离开。盘圭读了申请书,把弟子们全部召来,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明智的人,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只要你们高兴,到什么地方去学都可以。但是这位兄弟甚至连是非都还分不清,如果我不教他,谁来教他?我要把他留在这里,即使你们全部离开也一样。”热泪从那位偷窃者眼中涌出,涤净了他的心灵。从此偷窃的冲动如烟消散。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常会遇到类似的事。尤其在课堂上常会出现学生违犯纪律的现象,有时教师再三批评教育他也不改,这时其他学生也常会叫喊给老师助威,叫老师严厉批评他们,或者去惩罚他们,用气势压倒他,以解老师的心虚。按此去做,学生不但感受不到温暖,更感受不到人间的爱;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冷酷。他们会受到启发教育吗?会改正自己所犯的错误吗?不但不会,还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形成师生对抗的局面,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教师无策可施。如果老师能以诚实和宽容的方式对待他们,用人间的爱去感化他们,他们若能感到环境温暖舒适,适合他们的生长发育,心灵之枷被激活,顽固之锁被敲开,他们便苏醒过来,自能悔过自新,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进,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

这才是爱的结果;这才是教育的目的。要散播爱,心中必有爱。一切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爱,对知识的爱,对阳光的爱,对自然的爱,对祖国的爱,对生命的爱。

篇8:关于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思考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写作的要求是: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根据表达的中心, 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 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 丰富表达的内容。这些要求明确而具体, 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符合初中生生理、心理和知识、能力的实际。然而在作文教学中, 只要一提及作文, 可能整个课堂上就是嘘声一片, 常见学生抓耳挠腮、愁眉不展、苦不堪言的样子。尽管在学生作文之前, 教师精心备了课, 从选材到组材, 从立意到谋篇, 从标题拟定到语言运用的技巧, 无不精心点拨, 但学生下笔时还是感觉困难, 这让教师也愁肠百结、一筹莫展。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就这个问题, 我调查研究了很多学生, 也研读了很多有关作文教学的书籍, 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农村这一特定的生活环境, 造成学生视野狭窄, 文化底蕴不够。

思想观念的落后, “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不少农村学生家长的心里是根深蒂固的, 读与不读、读多读少家长认为无所谓, 因而对学生的要求不高, 支持不够, 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经济的落后, 使得很多尚在温饱线上劳苦奔波的学生家长无暇顾及, 也无力满足子女们对课外书籍的需求, 因而造成学生靠有限的几本课本读书的不利局面, 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视野的开阔, 使得学生长期居于狭小的书本知识空间, 成了“井底之蛙”, 无法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也难以吸收民族文化精华, 就更谈不上汲取世界文化丰富的营养了。

农村地理环境的偏僻, 交通的不发达, 信息的闭塞, 业余文化生活的单调, 也成了制约农村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瓶颈。

农村留守学生多, 监护人文化素质低, 难以与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和心灵沟通, 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情感交流和语言表达, 这无疑也是农村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的原因。

二是有的教师急功近利, 教学的目的仍侧重于应付考试, 以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因此在教学时不是“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本”, 不注重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 不注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及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是就作文考试的范畴给学生分门别类地列出范本, 让学生死记硬背几篇范文, 一味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这就禁锢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抹杀了学生独特的视觉感受、心灵体验, 久而久之, 学生对作文就索然无味、了无兴趣了。

针对以上原因, 我认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重积累

自古人们就认识到了“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的道理, 一代大文豪郭沫若一句“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翁张”, 充分印证了这一千古名言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对于我们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学来说, 怎样才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积累呢?

首先, 要重视课本知识的积累。因为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 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有助于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的优秀文章, 其中也不乏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因此,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教材的学习、品味、感悟, 不但能让学生在美文中学到写作的技能技巧, 感受到语文的精华, 而且能让学生得到情感的陶冶,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使其学会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

其次, 要重视学生课外积累。鼓励学生多读多看课外书籍, 多背多记课外名著及优美的词句、语段。农村学生课外书籍问题如何解决?我认为, 最经济的方法就是“资源共享”:发动学生找书, 鼓励学生勤工俭学买书, 教师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学生筹书。然后成立“班级图书角”, 班级之间交换借阅。

再次, 要重视生活积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生活就是孩子的第一本教材。教材课文虽文质兼美, 但很多远离学生生活, 远离学生情感世界, 很难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 得到生活、情感的体验。而生活这本大百科全书, 无疑是学生作文最广博的源泉。生活中的人, 生活中的事, 都在孩子身边, 孩子们有所接触, 有所经历, 才不会产生虚幻感, 其积极感悟生活、积累生活才能有效地避免作文中的假、大、空。积累生活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并将记录生活变成自觉行为, 最终达到创作生活的目的。体验生活:家长、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生活的机会。如家务劳动、野餐、春游、歌咏比赛、书画赛等贴近学生的各项活动。我们不能以“安全”为借口, 让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远离学生;观察生活:就是要让学生在亲历活动或他人活动中学会细心观察生活细节, 做生活的细心人;感悟生活:就是让学生用心认识生活中的人和事, 体味生活中的酸、甜、苦、麻、辣, 品味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记录生活:就是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体验、观察、感悟等, 记录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 如日记、随笔、生活小感言、摘抄、卡片、相集、心语等。记录生活, 不需对学生做过高的要求, 只要其真实地记录生活的点滴就行。创作生活, 就是让学生从写作的角度, 从选材到取材, 从内容到形式, 从立意到谋篇, 从技巧到语言等方面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观察、感悟表达出来,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有了积累, 学生就会有不竭的写作源泉, 只要这样长期坚持积累, 就会“涓涓细流终汇成大海”。

二、巧激趣

教师应“胸怀大志, 弃名利, 重未来”, “春风化雨, 于无声处巧滋润”。首先, 教师得更新观念, 切实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作为教学的指南, 重长远利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因此首要的一点是重视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兴趣的培养一方面可以从学生对“美文”的欣赏开始, 让他们从别人的美文中获得美的享受, 从而产生一种创作的欲望, 有了欲望, 就好比万丈高楼有了坚实的基石。其次, 引导学生写。写时, 首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明白:“我手写我心”。作文应“真”, 切忌虚假, “真”方能动情, “真”方能感人。至于作文的方法、作文的技巧应在学生动笔的过程中, 在学生各个方面的积累中让其逐一体会, 这不是教师一点拨学生就能会的。

三、善赞美

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长处美点的慧眼, 并及时鼓励,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让这喜悦转化成一种“乐写”的动力。教师即使只是一个小小的赞许, 也会让学生高兴万分, 神采飞扬, 在教师赞扬的目光下, 他会想尽办法, 竭尽所能把事情做得最好, 这就是教学中“激励机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无比的神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要努力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之处;一个准确精当的用词, 一个优美诗化的句子, 一个巧妙别致的过渡, 一个典型精美的素材, 一个与众不同的体验, 所有这些让你感觉欣慰的, 都应该把夸赞送给学生, 从而你一定能获得“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的那种出奇不意的惊喜, 要引领好学生作文, 还必须做到“不急不躁”, 越是作文功底差的学生越要细心呵护, 一点一点地引导。今天解决了用词不当的问题, 明天才能解决语句不畅的问题, 如果今天不行, 明天又再来, 相信你的春风化雨, 你的汗水必将获得丰厚的回报。

上一篇:丘北县天星乡中心学校消防安全排查报告2011.11月下一篇:陇县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