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说课内容

2024-05-05

乡愁说课内容(共6篇)

篇1:乡愁说课内容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第一方面:说教材

《乡愁》是长春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诗歌,本诗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抒发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期盼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通过了解余光中解诗,也可以通过读诗品余光中。考虑到一方面本诗是写实性很强的特点,另一方面语文课文的学习首先是通过篇章完成的特点,确定本文总体的教学顺序是先读诗,然后在解诗中读人。对诗歌的分析,注重先整体感知,再具体分析,理解感悟。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3.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诗歌教学重在阅读,通过作者对诗歌的范读自身的简介及谈写作背景能帮助学生领会情感,能有感情的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因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通过品析诗中文字词语提炼作者情感,透过文字读出作者在文字当中像杜鹃啼血一般写出来的情感和其中所蕴含的悲欢离合。第二方面: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情景教学法:作者胸中的境界具体表现在文章,文学作品的言语情景之中,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观看余光中朗读《乡愁》以及他的简介谈写作背景,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理解诗歌情感。

诵读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本文我采取学生自读、齐读、余光中读诗方式进行教学,在反复诵读中不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读中感。

点拨法:教师是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信息,把学生导入“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心理学发展理论),给学生搭建“脚手架”。第三方面:说学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造出令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新知识。而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第四方面: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播放一九九二年春节晚会歌曲《乡愁》,学生观看后抛出问题,这样一首不到一百字的唱词,曲调也谈不上悠扬,为何能引起人们的推崇?(设计意图: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认知积极性,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感受爱国之情,欣赏乡愁之美)

(二)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部分,想要诗歌成功重要一点是情感迁移。迁移到自己、到学生身上,受感染,有感悟。就要给学生搭“脚手架”,也就是台阶,支点。第一环节:对比赏读

屏幕呈现《乡愁》全诗,同时提供学生朗读的背景音乐《江河水》

读诗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要像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的引导学生情绪饱满,有感染力。但还有比学生读的更好的,那便是余光中,提出问题:余光中和我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进而分析出余先生虽然没我们读的激情,但在感情上多了沧桑和难以言表的哀愁,所以读一篇文章就是通过文字读出文字背后的人生。第二环节:背景填充

播放余光中简介及他谈写作背景的资料。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们更加了解诗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才能了解他的感情,学生便对诗人对诗歌的理解大大加强,在此基础之上学生的诵读也更有情感。第三环节:品字炼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会学生善于思考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所以我设置了几个问题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1、请学生找出诗歌中表现时间的词,作者以此写出的四个乡愁是并列关系,还是侧重其中一个?

明确:这组表现时间的词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相比第四个乡愁,之前三个都是往昔的,是随着时间推移,也就变得不那般浓重了。“而现在”的“而”的转折以及片段视频里,作者在读这这三个字时语气较之前要沉重,语速要缓慢,同时读前三个“乡愁”两个字的时候,远不如第四个读的凝重,那样沧桑,所以作者有所侧重第四小节。这些都是学生能够分析出来的,老师只是给予点拨便可。

2、“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组形容词所蕴含的深意以及四组形容“乡愁”的意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这四组形容词都是形容微小的,那么这几个词真就那么微不足道吗?学生能分析出邮票、船票和坟墓确实很小,但海峡并非浅而是很深。而作者并非认为浅,而是他希望海峡浅容易渡过,由他内心情感所左右。文学讲究的是合情而非合理,也因此才会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的诗句。

四组意象中邮票表明他与母亲的来往可以书信,船票表明可以通过坐船与妻子重逢。前两个作用相同,这种乡愁是可以联系见面的。可坟墓是他和母亲的一个障碍,不能相见了,纵有万般思念,也无法再对话,只能深深的祭奠。海峡与坟墓起到相同的作用,也是障碍,是隔离,但坟墓是穿越不了的,可海峡穿越就能跟大陆相见了。前者是死别,作者内心会逐渐接受,而后者则是生离痛于死别,所以这种情感在作者看来更凄楚、沉痛。第四环节:情境创设

讲述余光中对家乡思念的缘由。

同学们会更加理解游子余光中对那片土地的想念,想念那片土地上的历史,想念那片土地上的文化,现实无法穿越,所以诗歌更能传情达意。现在海峡真如作者期望已经变浅,可以通邮通航,余光中也终于回来了,我们一同接他回家,跟他说几句话,此处环节是对诗歌情感延续的表达。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从内容、语言、结构、情感等对课文加深理解,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思考的机会,然后全班同学再深情的朗读课文。落叶终能归根,有传说狐狸死的时候,他的头一定朝向出生它的那座山丘。草木尚能如此,动物尚能如此,人怎么能忍受得了呢?回来吧!他一旦听到可以回乡的消息,他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回来的!最后在余光中回家视频的歌曲《回家》中结束课堂(设计理念: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和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思家———————爱国

篇2:乡愁说课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余光中先生的《乡愁》。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同时《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同时介绍相关有关的时政,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播放一方面结合时政,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主题:乡愁。

(二)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

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引人入胜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第二个环节:美美地读——声情并茂(本节的教授重点)

诵读诗歌更是高雅之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我们只有在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艺术殿堂。

1、试读、范读。

组织学生自我朗读,注意要融入情感,然后播放范读课件,比较学生朗读与示范朗读的区别。教师总结:吟咏诗文,关键是一个“情”字。顺势指出诵读诗歌主要是读出感情、节奏、重音,注意语速、语调等。教师再示范朗读。

2、教读、学读。教师从以上五个方面教读,指导学生在诗中标记节奏、重音、语调等。然后学生学读。

(一)教师教读:

①感情基调:全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情感,因此感情应是忧郁深沉。不过诗人在作诗时将前三节与第四节的情感做了逐渐升华的处理,所以在处理朗读情感时,应由浅入深,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情感由较平淡逐渐转为深沉。

②语速: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所选择的语速应该是稍慢且舒缓。③节奏的划分:以第三节为例。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④轻重音的处理:能够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需要强调,轻读和重读都是一种强调。以第三节为例,“矮矮”一词轻读。“坟墓”承载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这种思念是厚重的,“矮矮”一词轻读,正是与之形成对比,更衬托出乡愁的厚重。诗中另三个叠词“小小”、“窄窄”、“浅浅”也应用这种方法处理。⑤语调的升降:诗中“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头”“那头”出现四次,处理升降调时要看各节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以第三节为例,诗人在这节中表达了母亲去世,再也看不到母亲的哀痛之情,所以“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要

读出这种距离来。“母亲在里头”应读降调,往下读,要沉痛。要突出这种强烈的距离反差,“我在外头”则要用升调,语气要激烈些。

(二)学生学读:

一读:先把感情读出来。

二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再进行指导,注意自己的表情、肢体语言,争取读得更美。

第三个环节:美美地品——评头论足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就像品茶,关键要品出“味”来。诗歌有其特有的韵味,也可以说就是诗歌中的“美”,从诗的结构、情感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发现贯穿诗歌的线索、感人的形象、感情的跌宕,从而感受诗歌的美。

1、诗文寻美,教师示例。

品茶要品味。品诗,关键要品出一个“美”字来。余光中的《乡愁》具有多方面的“美”。我们就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 ,例如。”

教师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2、学生发言,教师评点。(从整体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

3、教师小结,归纳整理。(学生听记,形成一个“板块式积累”)例如:从思想感情上

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例如:母亲——新娘——母亲——大陆。美在每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例如:两地书——新婚别——坟前泪——分裂愁。

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例如:思母之情——爱妻之情——丧母之痛——爱国之情(感情线索)。

小结:《乡愁》一诗中最可人的是第一节,最迷人的是第二节,最感人的是第三节,最惊人的是第四节。“可人”在于有母亲可依可恋;“迷人”在于有新娘可

思可愁,那愁是绮丽的;“感人”在于丧母之痛乃切肤之痛;“惊人”在于最后一段将全篇升华,愁系祖国,着笔惊人。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地发现“美”、阐释“美”。品读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的过程。整个过程,学生是主体,而教师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和学生一起阅读、一起感受的学习者。品读的过程是师生共同体悟情感的过程,也是在为下一个环节——诵读做情感上的准备。

第四个环节:美美地说——挥洒诗情

在读诗的过程中,学生和诗人的心灵进行了沟通,我们读懂了余光中那殷殷赤子情怀。诗言志,让学生用形象的语言,选定意象,以“乡愁是„„”的句式写一段有诗意的话,写诗即抒写情感,徐徐道来,不必刻意雕琢,只需表达出你想家的感情。

1、选择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作者为表达观点,抒发情感所借助的事物。简而言之,就是作者的情感载体。此时指导学生再次回归诗文,寻找诗人的情感载体。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所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例如,月亮,“月圆人团圆”,所以月亮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我们可以将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寄托于明月,把“乡愁”比作是月亮。

2、创作诗歌:

写诗,全在一个“诚”字。余光中抱一颗赤诚之心,向世人倾诉了他的乡愁。乡愁也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所感,以“乡愁是„„”的句式、模仿《乡愁》一诗的结构,创作一首诗歌。

范例:乡愁是天边那弯残月,远在千山万水之外,又近在咫尺眼前,牵着我的心,模糊了你的眼。

设计意图:即兴作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正是一笔宝贵的语文资源。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诗歌升华时,要适时地抓住学生的感情火花,让

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不必刻意雕琢,纯任自然,这样诗也就水到渠成地出来了。

(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设计理念: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

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

在语音、感情、流畅度上下功夫。

2、课后搜集古今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准备下节课共同探讨。

3、选取课文中任选一节诗,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船票等。准备下节课共同赏析。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板书设计: 乡愁

托物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 普遍家国之思

六、说课结语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对于它的内涵绝非一两节课能够讲尽。考虑到这些我决定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推荐给学生选做。

1、习作园。请以大陆小诗人的身份写一首呼唤台湾归来的诗。

2、收藏室。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散文、小说。收集有关台湾地理概貌、风土人情、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资料。

篇3:对高职说课内容设计的认识

1 说教材

首先, 说课者要阐明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说清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相关内容的要求;分析说课内容在单元、章节乃至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二要说明怎样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实际, 确定体现职业教育岗位应用能力及职业素养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三要说清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还要按照教学目标、教学情境、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创造性的重组、开发, 形成体现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课程特色, 构建模块化和项目化教学。在此基础上, 围绕教学目标, 着重说明“教什么”[3]。

2 说学情

说课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心智特点分析学情, 尽可能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五个方面综合分析学生情况。学生的“已知”是指学生已有的相关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学业情况、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等, 设想如何利用“已知”, 实现“旧知”向“新知”的迁移[2];学生的“未知”包括学习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学生尚不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及教学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的知识与技能等。学生的“能知”就是要思考哪些是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就能领悟的内容;学生的“想知”是指除教学目标要求外, 学生还希望知道哪些知识与技能。学生的“怎么知”就是要分析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通过学情分析, 设计属于学生的课堂, 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进退有据”“学有所得”, 同时教师还要整体把握群体和个体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水平, 解决“合格+特长”的问题。

3 说教法

在教学设计中, 可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如理论实践一体、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合作探究、情境教学等。教师应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教学内容、学情、教学资源、教师本人特长等逐步说明本次课所采用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主法、教学手段, 即打算“怎样教”及“为什么这样教”。教法的选择要能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学中做、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理念, 切不可生搬硬套, 简单堆砌。

4 说学法

说课时, 教师应根据学情、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说明怎样进行学法指导, 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即不仅说明学生“怎样学”, 还要阐明“为什么这样学”。职业教育积极倡导“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

5 说教学过程

说课时, 教师要阐述本课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和板书设计等。在说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时, “说课”教师不仅要回答“是什么”, 更要回答“为什么”, 即教学设计的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各环节的过渡与衔接、时间安排;在不同环节师生之间、教学之间、讲练之间是怎样协调统一的;如何突破重点、化解难点的;作业的布置, 板书设计意图、内容、布局、小结等。

教学过程设计是说课的核心, 设计时要抓住高职教学的职业性、技能性和应用性3个主要特征[3]。课程设计要体现以能力为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 即以职业岗位 (群) 所应具有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为逻辑起点, 以能力为核心, 突出实践与应用。职业性是高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特征,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的职业人才。技能性即通常所说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的形成需要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 教学设计过程要关注学生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应用性就是要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 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形成“教、学、做”一体化方案, 推行工学结合, 实现学习过程与职业岗位的无缝链接。

6 说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更有学者指出,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那么, 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 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训, 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说课结束后, 教师要本着客观性、科学性和激励性的原则, 对自身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进行反省, 对教学中精彩片断进行回顾提炼, 对干扰教学的细节进行归因分析、归纳总结, 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教师素质,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 说课这种教研活动形式已在教育界得到了深入开展,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逐渐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简捷、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说课设计,认识

参考文献

[1]张军侠, 潘菊素, 任国灿.以说课为抓手全面推进高职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11 (11) :153-154.

[2]禹天安.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说课比赛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3) :23-26.

篇4:乡愁说课内容

一、拓展一:突出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把说课程教学理念作为说课的一个重要内容,树立“为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新课程教学理念在说课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说课时,应重视以下理念在说课过程中的运用: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等等。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课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设计相应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发展的独特平台,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思维习惯、兴趣爱好的学生的需要。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构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探究式课程教学模式。

3.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利用多媒体的简洁性和交互性,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变静态微观知识为鲜活有趣的宏观再现,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和求知的心理满足,以求得群体最优发展,并使个体在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有所提高。

二、拓展二:诠释课程标准

说课,就是要把课标中的课程三维目标作为本课题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从课程论的高度驾驭教材和指导教学设计。因此,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是教师把握教学起点、制定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说课程标准,首先要准确把握好课标中的“内容标准”,分析行为动词所要求的层次要求,弄清行为条件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说课程标准还要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课程标准针对知识技巧内容二般有相应的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要认真分析“知识技能”与“学习活动”之间的联系,从实际出发,既可利用建议中的某一个或多个活动,也可自行设计活动进行组织实施。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课程标准。

分析本节课涉及到的“内容标准”是:①简述细胞膜系统结构和功能;②举例说明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对于上述两条内容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标准”中的“简述”属了解性的知识层次水平;“举例说明”属理解性知识层次水平。

(2)结合“内容标准”及相关课程资源,教师应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二维目标上加以拓展。如通过尝试运用图示或文字描述各细胞器之间的关系等活动,体现“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对学生进行运动、发展等观点的教育;通过各细胞器在功能上的联系的教学使学生形式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三、拓展三:丰富学情分析

说课必须分析学生,对学生分析越准确、透彻、具体,教学活动安排得就越恰当,教学的效益就越高。新课程理念下,学情分析的内容将更加丰富,基本内容有: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分析;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分析;对教学中有可能出现的困难、问题的分析等。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障碍分析往往容易被忽视。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并估计学生原有基础,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构建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课学生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的基础:①细胞的化学组成;②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③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读图与绘图的能力。

2.学生新知识“生长点”:①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过渡延伸至细胞质知识的学习;②通过相关情境资料的展示比较总结出各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3.学生学习障碍分析:①结构相似的细胞器的学习;②对细胞器分工与合作的理解。这些障碍可通过列表比较、动画展示等方式得到排除。

四、拓展四:体现生成性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学目标落实的保证,也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前提。从宏观上,教学策略中首先要求创设适合于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使用适合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提供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措施来完成个体的认知建构。新课程理念下的认知建构不应是计划与静态的,而应是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内在关系,预设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课堂预设到课堂生成是教学理念的嬗变与超越。说课时,教师要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在阐述教学过程安排时,突出生成性教学策略,说教学环节时要适时地提出生成性问题的创设,从而给学生留有自主建构的空间与时间,为课堂生成提供平台。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生成性教学策略的应用举例。

片段一:通过科学家豚鼠胰腺腺泡细胞中H标记亮氨酸出现场所与时间关系的文字材料与图片的呈现,请学生分组讨论:分泌蛋白在哪里合成?分泌蛋白从合成到分泌至细胞外,经过了哪些细胞器?尝试描述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过程?推断出各细胞器的功能?……讨论后,教师请代表上台交流,得出问题答案后,再动态展示分泌蛋白合成过程,完善学生的结论。这样,各细胞器相关知识就生成了。

片段二:利用角色扮演形式。通过学生趣味语言(各细胞器的功能称呼)描述各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或通过模拟制作形式,由学生设计制作模具饰物来完成各细胞器的相关内容的教学。

通过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预设,对学生的活动生成问题也进行了积极而充分的考虑,运用有弹性的预设,设计活动方案,如创设诱人思考的问题情境;运用角色扮演;制作模型模具等,充分运用生成性教学策略,为课堂上的生成提供了可能,以便实施过程中能更好地迎接教学中的生成。

篇5:《乡愁》说课稿

常宁市水口山中心学校

樊伟

各位专家、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下面就我在实施本课教学时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思路进行简单地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乡愁》选自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弥新的主题之一。

现代诗歌是结构跳跃、语言精炼、富于音乐性的一种文学样式,让学生学诗有助于提高文学修养、个性修养。学诗先得学会吟诗、品诗。所以,诗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技巧、鉴赏诗歌的方法,学会品读诗歌。同时让学生尝试写诗,懂得怎样提炼情感,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情感。

《乡愁》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乡之情,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然而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抽象的情绪“乡愁”的客观对应物,避免了抽象、枯燥,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感情抒发层层推进,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以及对祖国统一的美好期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意境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学生具体实际唤起学生内心的情绪,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使学生对乡愁这一主题有一定的认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抽象的乡愁形象具体,有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说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抓住诗中的独特意象、精巧的构思立意来欣赏诗歌中的美,理解主题、体会情感。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感情,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学会品味诗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及理解诗作主题,抓住诗中的独特意象体会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学会品味诗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

三、说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乡愁》是一首带有淡淡哀伤情思新格律诗,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读----品----赏------迁”即:吟诵法、品味语言法、情感鉴赏法、迁移训练法。

1.吟诵法:通过诵读,反复吟咏,体会诗歌的韵律,意境。使静止的诗歌活起来,使学生更快更深入地走进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

2.品味语言法: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韵味,揣摩诗人的情感倾向,走进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与诗人,与诗歌产生情感共鸣

3.意境分析法:通过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的情志。

4.迁移训练法。学生收集思念家乡的诗,让学生用已掌握的方法来鉴赏诗歌。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1.在课前播放余光中在大陆省亲的照片和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思乡怀远的氛围。

设计意图: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展示)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作品的理解,接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主题:乡愁。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诗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配乐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再请一学生朗读,然后齐读,最后诵读竞赛。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学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语速----舒缓,感情基调-----深沉、哀婉)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二读:把感情加进去。

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设计意图:在朗读方面加强正确的指导。主要从感情、节奏、重读、语调等方面来把握,并且始终把感情放在首位。因此,有感情地诵读始终遵循“情”这条线索。

(三)、品味意象、解读诗歌、感受美

1.品味意象、理解情感

意象,就是作者为表达观点,抒发情感所借助的事物。简而言之,就是作者的情感载体。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抽象的情绪“乡愁”的客观对应物,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例如,月亮,“月圆人团圆”,所以月亮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我们可以将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寄托于明月,把“乡愁”比作是月亮。这样,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表达出来后却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妙处。1.品味语言、诗文寻美

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入的从语言词句方面领会作者的感情,体会诗文的美感,我设计了两个合作探究项目,让学生按学习小组分组探究。既能体会情感、领略内涵,又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欣赏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

探究一:形式美令人瞩目。

《乡愁》共四节,每一节之间,对称、和谐、均衡,根据抒情需要,采用复沓手法。各节都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外)头„„在那(里)头”的句式分清了层次脉络,又增强了诗的旋律美、节奏感。

探究二:音韵美令人心动

各节第二句用“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低回往复,抑扬顿挫,增强了诗的音韵美。2.品鉴构思、解读诗歌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重在通过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语言、构思立意,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学会品读诗歌感受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的情志,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三)、课堂小结:

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诗歌作小结,检验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歌曲——由余光中的《乡愁》作为歌词、佟铁鑫演唱的《乡愁》结束全文。

(四)、迁移延伸、拓展实践

1.教师推荐席慕蓉的《乡愁》诗,学生也可以展示自己熟悉或搜集到的其他作家的乡愁诗,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的方法可以发现余光中乡愁中深沉的爱国情怀。

2.学唱歌曲《纸船》(多媒体展示),《纸船》也是余光中的一首乡愁诗。通过学唱歌曲,达到三个效果,一是调整学习情绪,消除学习疲劳;二是使整个课堂贯穿一种乡愁的氛围;三是利用歌曲和诗歌在节奏、重音、感情上的通性,引起学生共鸣,巩固教学重点。通过四读一唱,学生对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产生了共鸣,再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表达出来。

设计理念: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诗歌“愁”这一主题,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五)、说板书设计:

《乡 愁》

托物 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主题

升华

↓↓

后 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 在--海峡--两岸分离 普遍家国之思 时间线索 具体意象 感情线索 抽象情感 设计理念: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诗板书的设计可以使学生直观的把握诗歌的结构,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六)、教学设计反思

本课由“读----品----赏----迁” 四个主要环节构成,能力要求由低到高,板块清晰,条理清楚。品诗、读诗是诗歌教学的重点,电化教学的应用,可以营造出乡愁的氛围,生动的声像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两条线索相辅相成,一是围绕“读”、“品”,层层推进,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二是歌曲和诗歌的巧妙结合,让学生对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产生强烈共鸣。

不足之处是受条件限制,学生在资料搜集方面还不能满足课堂需要。

篇6:《乡愁》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

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乡愁》,作者,余光中,(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3分钟)

《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这首诗是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这首诗写于1972年,是诗人余光中离开大陆整整20年之时,当时正是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诗。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并依据本年级学生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会背诵默写这首诗。

2.把握诗歌的意象,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思乡爱国的思想情感。

根据本课的一些特点,再结合近几年来中考的一些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会背诵默写这首诗并把握诗歌的节奏。2.把握诗歌的意象,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3分钟)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由于《乡愁》

/ 5

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进行教学。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三、说教学过程(9分钟)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1、激趣揭题: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我将采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具体方法,在课前播放余光中在大陆省亲的照片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引出课题(板书:题目、作者)。设计意图:(图片的播放是为了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2.质疑定标:揭题板书后,首先从质疑入手,“疑,思之始,学之端。” 可以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有哪些问题?”或者让学生从文章题目中能想到哪些内容。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并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大屏幕出示目标:

(二)反复诵读

整体感知

诗歌是最经得起诵读的文体,三分诗,七分读,所以我将采用听读、自由朗读、教师指导着读、个人展示着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相结合,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本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在诵读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在诵读中,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进而达到会灵活运用,以巩固基础性知识。完成知识目标1.在指导诵读时,老师可以这样指导:读诗不宜太快,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要读出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读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的意味;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 5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采用“读中感悟”的方法,指导学生读中悟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1.细读诗歌,悟出层次

这部分可分三个环节:A、提供自学材料;B、个人尝试练习;C、小组交流反馈。

自学资料: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这首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物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请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来完成文章的思路的理解。做到思之有序。2.研读诗歌,悟出写法

这部分采用教、扶、放的方式。(导读、自学、交流)

资料助读:“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思想的客观事物,比如诗中的“邮票”“船票”等;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

出示思考题:1.诗中的“乡愁”这个抽象的事物化作了具体可感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东西,关键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2、本诗第四节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如果去掉第四节,本诗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乡愁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自由在文中找意象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对这些意象的理解,让学生体味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了一个充满深沉炽热的爱国之情的诗人形象。

3.品读诗歌,感悟情感

抓住本课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词语或语段进行分析,谈谈你认为他写得好在哪里?可进行遣词造句的锤炼。

比如“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以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四)、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

/ 5

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学完这首诗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有关写“愁”的诗。可以这样过渡: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题,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最好能够说出作者。比如说,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诗歌“愁”这一主题,培养学生欣赏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

阅读鉴赏席慕容的诗《乡愁》,同本诗进行比较阅读,来更好的把握本诗的主题和语言风格。布置这项作业的目的是: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课文,同时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完成本题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比较,答案不必追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五、说板书设计(1分钟)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乡愁

余光中

邮票(小)————母子之情(绵长)

船票(窄)————夫妻恋情(热烈)

无形 有形

坟墓(矮)————生死别情(悲痛)

海峡(浅)————思乡哀愁(深切)

六、说反思(2分钟)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大量的 4 / 5

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通过开展多样诵读说话、圈点批注、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体验、感悟权利还给学生。同时借助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并在读、说、写的层进训练中一一落实教学目标,最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程和板书设计、反思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乡愁说课内容】相关文章:

《乡愁》课后说课稿04-29

集体乡愁范文05-16

诗歌乡愁范文05-17

乡愁优秀范文05-17

乡愁地图范文05-17

乡愁创意范文05-17

乡愁诗歌范文05-17

乡愁油画系列04-20

《乡愁体》范文04-26

乡愁教学重点04-29

上一篇:热带季风气候下一篇:关于农村党员作用发挥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