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课后说课稿

2024-04-29

《乡愁》课后说课稿(精选6篇)

篇1:《乡愁》课后说课稿

《乡愁》课后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xx县xx中学的xx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乡愁》。这是一首现代诗歌,对于诗歌的学习,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我想通过这节课,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诗歌朗读能力;培养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掌握用具体意象表达情感的手法。下面我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理念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找出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并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作者由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赏析诗歌的意境。

5、教学难点: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过程

(一)温情导入,铺垫乡愁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昨天,我接到一个刚刚参军的学生的电话。我问他在异地还好吗,他就哭了起来。他说:“老师,我想家,想我妈!”他的哭声,揪紧了我的心。这是一个刚刚离开家乡的孩子真切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就叫“乡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去深刻感受这种情感。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情境。我以一个学生的切身体会导入课堂,为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进行深刻交流体验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走入文本,交流体验

叶圣陶曾有过一段精彩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人生体验,走过文字这道“桥梁”,感悟文章的思想,体会文章的意蕴。所以,在自由朗读诗歌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①以“我发现这首诗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的句式整体感知诗歌的语言、意象、结构、情感、主题等。

课堂上,学生的发现是这样的……这是一种前置性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去交流、去探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诗歌语言、意象、结构、情感、主题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为了验证学生的发现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否吻合,我们一起走进了作者的写作背景。

②走进作者,情感对接

此环节由学生讲述作者的诗作风格,生活经历及写诗的背景,通过学生的讲解,感受到上一环节他们发现的内容与作者的创作情感是一致的,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心情”,还激发学生对诗歌进一步体验的兴趣。因此,我带着学生们深入品读诗歌的意境。

(三)深入意境,升华情感(写、读)

1、展开你的联想和想象,选取其中一个小节,根据小节中具体的意象,描绘一幅充满深情的画面,进一步赏析诗歌的意境。写作完成之后,分小组展示。

(课堂上,……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能力)学生的合作成果是这样的……

设计意图: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体验着他的体验,完成了与文本的对话。通过和作者的心灵碰撞,学生加深了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也受到了爱国情感的熏陶,从而突破了本课“培养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美的能力”的重点。

此刻,学生渴望把自己的感情通过朗诵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我设计了朗读环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课堂上……生试读、生评价,在生生互评中,明确朗读此诗的要求;练读形式多样,自由读、指名读、男女声合作读、齐读等激发了学生读的热情;读的铺垫完成之后,背诵水到渠成,当堂成诵。从而突破了本课“巩固和提高学生诗歌朗读能力”的重点。)

下一个环节,进行能力训练。让学生掌握通过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手法。

(四)走出文本,感悟生活(写、读)

我的设计如下:以“理想” 为主题用托物抒情的写法创作一首诗歌。(可以是友谊、幸福、快乐、感恩……)(朗读展示)

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其中,进行互动交流。学生的合作成果是这样的……

设计意图:诗歌的主题由文本延伸到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展了学生的创作空间。进一步巩固了本课“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手法”的难点。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五)作业设计

各小组负责人整合课上新诗创作的内容,写成诗歌朗诵稿,准备参加校级的诗歌朗诵比赛。文艺委员组织同学们积极排练。

设计意图: 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教学设计理念与反思

本课的整体教学设计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师生间、学生间进行多向性信息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学生协作学习动态组合,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提升能力、培养情操,从而一课时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但各环节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预设不大符合,前松后紧。例如“走进文本,交流体验”这一环节,参与学生过多,探讨交流大约十来分钟。以致“走出文本,创作生活”的环节由于时间关系,发言同学较少,课堂效果受到了一些影响。如果重新设计这两个环节的话,每一环节,找几个见解不同的同学展示成果,时间的把握会更好些,课堂也会因此突破重点,推向高潮。

在“深入意境,升华情感”的环节中,学生没能逐层深入进行展示。如果我在巡视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进行调控引导,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乡愁》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们语文教研组反复打磨,由于我自身的语文功底不够深厚,驾驭课堂能力稍有欠缺,导致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恳请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篇2:《乡愁》课后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乡愁》。这是一首现代诗歌,对于诗歌的学习,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我想通过这节课,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诗歌朗读能力;培养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掌握用具体意象表达情感的手法。下面我从(出示幻灯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理念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目标:(出示幻灯片)

1、知识目标:学会找出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并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作者由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会赏析诗歌的意境。

5、教学难点: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过程

(一)温情导入,铺垫乡愁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出示幻灯片)

“昨天,我接到一个刚刚参军的学生的电话。我问他在异地还好吗,他就哭了起来。他说:“老师,我想家,想我妈!”他的哭声,揪紧了我的心。这是一个刚刚离开家乡的孩子真切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就叫“乡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去深刻感受这种情感。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情境。我以一个学生的切身体会导入课堂,为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进行深刻交流体验做好了情感铺垫。(出示幻灯片)

(二)走入文本,交流体验

叶圣陶曾有过一段精彩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人生体验,走过文字这道“桥梁”,感悟文章的思想,体会文章的意蕴。所以,在自由朗读诗歌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出示幻灯片)

1、以“我发现这首诗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的句式整体感知诗歌的语言、意象、结构、情感等。

课堂上,学生的发现是这样的(出示幻灯片)这是一种前置性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去交流、去探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诗歌语言、意象、结构、情感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为了验证学生的发现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否吻合,我们一起走进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出示幻灯片)

2、走进作者,情感对接

此环节由学生讲述作者的诗作风格,生活经历及写诗的背景,通过学生的讲解,感受到上一环节他们发现的内容与作者的创作情感是一致的,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心情”,还激发学生对诗歌进一步体验的兴趣。因此,我带着学生们深入品读诗歌的意境。(出示幻灯片)

(三)深入意境,升华情感(写、读)(出示幻灯片)

我的设计如下:

1、展开你的联想和想象,选取其中一个小节,根据小节中具体的意象,描绘一幅充满深情的画面,进一步赏析诗歌的意境。写作完成之后,分小组展示。

(课堂上,(出示幻灯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能力)学生的合作成果是这样的(出示幻灯片)

设计意图: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体验着他的体验,完成了与文本的对话。通过和作者的心灵碰撞,学生加深了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也受到了爱国情感的熏陶,从而突破了本课“培养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美的能力”的重点。

此刻,学生渴望把自己的感情通过朗诵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我设计了朗读环节:(出示幻灯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课堂上,我采用生试读、生评价的方式,在生生互评中,明确朗读此诗的要求;(出示幻灯片)练读形式多样,自由读、指名读、男女声合作读、齐读等激发了学生读的热情;读的铺垫完成之后,背诵水到渠成,当堂成诵。从而突破了本课“巩固和提高学生诗歌朗读能力”的重点。)

下一个环节,进行能力训练。让学生掌握通过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手法。(出示幻灯片)

(四)走出文本,感悟生活(写、读)

我的设计如下:(出示幻灯片)以“理想” 为主题用托物抒情的写法创作一首诗歌。(可以是友谊、幸福、快乐、感恩„„)

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其中,进行互动交流。学生的合作成果是这样的(出示幻灯片)

设计意图:诗歌的主题由文本延伸到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展了学生的创作空间。进一步巩固了本课“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手法”的难点。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出示幻灯片)

(五)作业设计(出示幻灯片)

各小组负责人整合课上新诗创作的内容,写成诗歌朗诵稿,准备参加校级的诗歌朗诵比赛。文艺委员组织同学们积极排练。

设计意图: 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出示幻灯片)

三、教学设计理念与反思

本课的整体教学设计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师生间、学生间进行多向性信息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学生协作学习动态组合,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提升能力、培养情操,从而一课时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出示幻灯片)

但各环节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预设不大符合,前松后紧。例如“走进文本,交流体验”这一环节,参与学生过多,探讨交流大约十来分钟。以致“走出文本,创作生活”的环节由于时间关系,发言同学较少,课堂效果受到了一些影响。如果重新设计这两个环节的话,每一环节,找几个见解不同的同学展示成果,时间的把握会更好些,课堂也会因此突破重点,推向高潮。

在“深入意境,升华情感”的环节中,学生没能逐层深入进行展示。如果我在巡视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进行调控引导,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篇3:《乡愁》课后说课稿

1说教材分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护理”选自《内科护理》第八章第二节, 该教材由金中杰主编, 是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教材编写重实用、重实践, 突出能力和技能,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理念。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风湿性疾病中常见的疾病之一。风湿性疾病常常导致两方面的损害, 一是关节损害, 二是皮肤损害。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典型临床表现是面部的蝶形红斑, 是风湿性疾病导致皮肤损害的常见症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护理”可为护士对患者进行皮肤护理提供指引, 该章节内容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常考考点。

2说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中职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 全部是女生。她们个性鲜明, 喜欢展示自我, 善于通过外显行为表达自我, 如服饰打扮、化妆等, 同时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 如上网查找资料等, 但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 所以在学习上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监督。在学习“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护理”时, 学生已完成了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几大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学习, 也掌握了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特点及常用药物的治疗方法, 具备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形象、直观的知识具备较好的理解能力, 同时也具备健康指导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3说教学设计理念

本次课主要让学生完成三大任务:一是通过化妆来展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表现, 二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皮肤护理指导, 三是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出设计造型。通过这3个任务的完成及对每个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4说教学方法

本次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学生在完成教师设计的三大任务的过程中, 需要使用到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

5说教学目标

本次课为理论课, 依据新教学大纲要求需要两学时, 结合疾病特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笔者制订了以下3个教学目标。

5.1知识目标

能识别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说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皮肤护理的要点。

5.2能力目标

学会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正确的皮肤护理指导。

5.3情感目标

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能体现“尊重患者、理解患者”的理念与行为。

6说教学重难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主要导致皮肤损害, 发病人群主要是20~40岁的年轻女性, 该年龄阶段的女性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 皮肤损害往往导致患者自我形象差, 是影响患者工作、学习、生活的主要因素, 而皮肤护理的知识点也是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常考考点。本次课的重点为:说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皮肤护理的要点;难点为:学会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正确的皮肤护理指导。

7说教学过程

7.1教学资源

网络多媒体教室、《内科护理》教材、临床病例、网络学习资源 (如学习网站及图片等) 、化妆品、服装、帽子、丝巾、墨镜、伞等。

7.2教学环节

课前准备—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教学评价。

7.2.1课前准备在课前两周先将全部60名学生依据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 每组6人, 选出小组长, 小组长领取任务卡并组织组员进行任务分工:情景设计、造型设计、准备好角色扮演所需用品。

7.2.2任务一通过学习课本及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根据自己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认识, 每组选出一位学生扮演患者, 组员将其化妆成一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看哪一组化得最像。在检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之前, 笔者首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并展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常见皮肤损害的图片, 这样学生就能够发现自己所掌握的临床表现跟教师总结的差距。接下来笔者要求所有的“患者”上台展示“临床表现”, 进行组间比较, 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教师所讲的临床表现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在展示成果时, 笔者发现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涨,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站在台上的“患者”都有脸部的蝶形红斑, 有些“患者”还存在手掌、颈部的红斑, 有些嘴唇还有溃疡, 笔者可以很容易就发现学生是否掌握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损害的知识要点, 完成了知识目标1。这时候笔者趁机采访几位“临床表现突出”的“患者”, 询问她们是否愿意课后在教学楼展示系统性红斑狼疮通过化妆形成的临床表现, 她们纷纷表示不愿意, 因为太丑了, 这时引导学生说出引起患者自我形象差的原因是皮肤完整性受损, 指出该病好发人群主要是20~40岁的年轻女性, 皮肤损害影响了患者工作、学习、生活, 作为护理人员要理解每名女性爱美的心, 所以我们要想尽办法帮助患者解决皮肤方面的问题, 同时提出任务二。

7.2.3任务二给出病例:黄小姐, 30岁, 已婚未孕。8个月前全身小关节开始疼痛, 面部出现红斑, 日晒后明显加重。开始未引起重视, 后红斑加重来我院就诊。检查:T:36.7℃, P:86次/分, R:18次/分, BP:100/60 mm Hg, 面部有蝶形红斑, 双侧手掌、足底可见片状红斑, 抗核抗体阳性, 抗双链DNA抗体阳性, 抗Sm抗体阳性, 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该患者尚未出现并发症, 护理及健康指导重点在于皮肤, 该病例的设计应从中职学生的学情出发。在提出任务后, 笔者要求学生以自愿为原则选出两组进行情景模拟表演, 其他小组观看, 并进行评价总结, 指出两组皮肤护理指导内容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接下来由笔者对该患者需要进行健康指导的内容进行总结, 指出皮肤护理的指导内容是重点, 完成了知识目标2及能力目标。

7.2.4任务三如果你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家属, 患者现在需要外出, 请你为她设计一个适合外出的造型, 看哪一组设计得最好, 用于检测学生是否能将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护理的知识要点用于实践中。笔者先让全部“患者”上台展示本组的造型设计, 然后依据顺序请每一名小组代表对本组的造型设计进行解说, 再由其他小组找出亮点与不足, 最后由笔者进行总结。在这一环节中, 有几个小组的造型设计既符合该病特点, 又结合了一些时尚元素, 如穿长裙及防晒衣、用丝巾盖住脸部红斑等, 非常好地完成了本次课的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

7.2.5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一是选择3道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真题进行知识检测, 二是运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护理任务评价表对学生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指标分为3个方面:健康指导内容、人文关怀、个人综合能力, 每个评价指标中含有子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4个等级, 表格评价简单方便, 对学生课堂学习具有良好的指引作用。

7.2.6课后作业预习“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护理”, 并试着制作归纳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异同点的表格。这两种疾病同属于风湿性疾病及自身免疫系统疾病, 具有共同点及不同点, 设计该表格时主要要求学生区别这两种疾病, 如主要临床表现、免疫学检查指标、护理重点等。

8说教学反思

篇4:《黄河颂》说课稿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的。学习这个单元,要求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情绪慷慨激昂。同时,歌词节奏鲜明、音节洪亮,长短句结合,韵律自然和谐。这首诗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营造出了宏大壮阔的画面之美。学习《黄河颂》这首抗日救亡的诗,要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相结合,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深化拓展,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黄河。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黄河颂》全篇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句式长度悬殊极大,长短结合,节奏强烈且富于变化。在韵脚上,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总体上,韵律响亮、节奏铿锵,朗诵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正如诗人所言:“我……惯于为朗诵或制曲而锻句。在我看来,诗歌的语言,主要地不是诉之于视觉,而是诉之于听觉的。”因而,该课教学无疑需要特别重视朗读。同时,《黄河颂》从内容和主题上又是反映抗日救亡的,结合单元目标中要求“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一目的,我们需在培养爱国情操方面加以关注。此外,诗歌的时代背景与学生距离较远,且初一学生的朗读能力还不够强,把握不准诗歌的节奏、语气、重音等。因而,根据上述我们分析的《黄河颂》的特点,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背景介绍、朗诵聆听和自我朗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

深刻感悟黄河的雄伟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刻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深入理解民族品格。

三、教学学法

(一)说教法

本课教学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结合学情、课文和教学目标,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入文、入情、入境,在师生、生生等多重对话的基础上,体味诗歌情感,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诗歌紧扣黄河雄姿,刻画出了黄河磅礴雄浑、恢宏壮观的形象。对于不在黄河边长大的学生来说,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等相关的直观方式来让大家了解黄河的形象。而对领唱部分的朗诵和歌词中黄河乃民族魂、民族神的内涵必须以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为基础。领唱部分可以极快地在学生内心产生震撼,深化对“英雄气魄”的感悟,歌词中的第一段可加强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

2.朗读法

本诗节奏鲜明铿锵,富于音乐美,适合朗读。朗读是深化理解和体味诗歌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朗读方式来展开教学环节,如:阅读前的名家朗诵聆听,赏析前的配乐自由朗读,赏析中的个读、配乐齐读,赏析后的配乐领读与齐读相结合等。通过反复朗读,在读中生悟,在悟中促读。

3.互文补充法

本课内容涉及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黄河的地理位置等,加之又是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歌词,涉及到历史、地理、音乐等相关知识。对于诗中所言“黄河”为“摇篮”、“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的理解需要借助相关历史、地理知识,而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和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则又不得不借助背景知识。因而,在教学中,可把写作背景、黄河的地理知识及图片等充分引入教学中。

(二)说学法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朗读和讨论等,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体味诗歌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话说黄河史

此环节意在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一个厚实的背景。

首先,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多媒体演示战争画面及八路军战士在黄河岸边行军的画面,利用声音和画面,再加上老师的讲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讲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军民奋起抗战。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战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背景画面】汹涌奔腾的黄河(画面直观、醒目,让学生内心油然升起豪壮之情。)

然后,简单介绍一些与课文学习有关的黄河的历史知识。对此,主要关注中华民族的其他表述词语,引导学生明确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他们就曾于黄河流域群居。借此切换到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同时,教师深情讲述:“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域自古就是古文明的发源地,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对这条河流有着深厚的感情。”

接着再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相关的知识。

(二)吟读黄河颂

此环节重在借助朗读和赏析,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层次,初步感悟和体会作者情感和诗歌的意蕴。

首先,让学生聆听名家朗诵,强化第一环节中已唤起和激发的兴趣与情感,在学生内心深处掀起一阵感触的高潮,同时也借此形成教学节奏层面的一个小高潮。听完名家朗诵后,让学生自由言说自己的感受。

其次,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关注“啊,朋友”中的“朋友”,“我站在高山之巅”的“巅”,“啊!黄河!你……”中的“你”,但不做具体阐释,只是要求学生在配乐自由读的过程中,细细体会这些词及其效果,和这些词在朗读层面的处理。学生配乐自由读完后,让学生们自己思考或相互讨论来加以落实,借此关注诗人在人称表达层面的转换及效果,体会歌词中第一部分的视角转换及效果。

再次,引导学生紧扣“啊!黄河!”的三次重复,同时关注课文中的“朗诵词”、“歌词”等字眼,落实课文结构层次的把握。

此环节将学生引入了课文情感的波涛中,从中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与赞美之情。

(三)探究黄河魂

这一环节重在理解课文主旨,感悟作者情感,体会民族品格。

首先,以一段话“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来过渡。然后屏幕展示相关问题,让学生合作探讨:

1.黄河有着怎样的气势和精神?你是怎样体会的?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请用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你的誓言。

4.引入《长江之歌》,类比体会两个文本情感层面的一致性,以深化理解和升华爱国情感。

(四)咏唱黄河曲

师生齐唱《保卫黄河》,然后教师说结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持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今天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奋斗,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板书设计

本文为井冈山大学教改课题“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和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校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培养策略研究”(编号:JXJG-09-15-24)的阶段性成果。

(刘梅珍 江西吉安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 343009)

篇5:乡愁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台湾现代作家余光中的《乡愁》。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地位、作用: 《乡愁》是人教版九年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土地情结,选编的是中外现代诗歌的名家经典。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2、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乡愁》一诗语言形象、含蓄、精练,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艺术手法精湛,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是初中生学习的优秀的诗歌鉴赏教材。通过学习本诗,可以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生进入初三,对现代诗歌的形式不陌生,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但本诗的思想感情丰富复杂,这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概括归纳能力有一定要求。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据此,我确立了以下目标:

在知识技能方面——了解诗歌赏析方法,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在过程、方法方面——通过多种形式,学生参与,使之感受诗歌的基本特点,体会诗人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思乡爱国之情,了解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根据本诗特点,我确立了本课教学重点:

1.重点在读,通过诵读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及其象征含义。

2.透过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在于:抓住这四个中心物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突破重点难点,我的方法是: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教师配乐读、指导朗读、学生齐读、互读、自读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乡愁的氛围,这样学生能满怀对祖国、家乡的深沉的爱去美读,在美读的基础上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进而深入探究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突破重点;

2、通过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让学生概括《乡愁》中提到的人生四阶段,找到每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引导他们理解乡愁是怎样上升到家国之思的,在发散联想中领悟诗歌情感,进而突破本文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找出诗中名句,品味并积累。老师要在诵读中起示范作用。教学中我将“读”贯彻到课堂始终,要求学生以切合的语气和语调,很好地表现“乡愁”的形象,在诵读中感悟体味诗歌之美。我希望通过“练读”、“悟读”、“品读”三个环节,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审美能力。“练读”即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朗读进行有效练习,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语言美; “悟读”即边读边领悟,体会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感情,体悟诗歌情感美; “品读”即品味和鉴赏诗歌意境美。

2、设置情境法:课前用《乡愁》歌曲创设氛围,导入配乐朗读营造浓浓的乡愁氛围。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师范读争取图文并茂。学生描景悟情,给人以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3、合作探究法:

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描述诗歌所展现的画面,对诗歌的线索,诗歌的形象,诗歌的主题,采用合作探究法深入领悟诗人是如何由个人之思转化为家国之思的,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小结。

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法

1、了解作家及创作的背景,进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因为诗人身处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几十年,才有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学生要了解这一点才能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诵读激趣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品味——悟情。

3、整体感知,把握诗的形象,并能概括诗歌的主题。

4、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练、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新课导入

创设情景,渲染气氛。课前播放歌曲《梦驼铃》。展示歌词。(导入语: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一滴雨滴,每一阵清风,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情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设计思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刘国显在《开讲艺术》中说:“它起着从旧知到新知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因此,我设计的导入环节,希望通过歌曲,创设特定审美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到一种积极的审美状态中来。由学生说引出余光中笔下浓烈的乡愁。导入时,教师使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将学生带入诗一般的情境。

第二步:新课的讲解

(一)首先,深情诵读,读出诗韵。

1、齐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

2、老师也来读一下这首诗,同学们听读,如果你认为读得好的地方就把语气在书上标注一下,同时在课文上标注重音。(教师范读,配乐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思乡曲》。学生拿起笔来,旁批语气、划分节奏、标注重音)教师读完,学生评点,从而让学生总结出这首诗怎样读是最好的。(如:节奏舒缓,语气、语调深沉,层层递进,节节加深,感情越来越浓烈等)

3、再读全诗,注意:语气舒缓深沉,语速稍慢,要注意节奏,要抑扬顿挫,要饱含感情,层层递进,感情越来越深,第四小节达到顶峰。(老师板书)

设计思想:这里留足时间让学生朗读,朗读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在舒缓的旋律与和谐节奏,感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美,从本诗的语气和语调上感受感情基调。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也采用多种方式,师评、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完成这个环节,学生整体感知了诗歌内容,也初步体味了诗歌为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二)接下来,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过渡语: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1、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母子_______,夫妻______,母子________,家园_________。生答,师归纳并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园之别。

2、第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否重复了?生答,师点:第一小节是生离,第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读第三小节,读出递进感。

3、再读第1~4小节,读出个人之思,读出家国之恋,读出作者对大陆的一片深情。

设计思想: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很容易发现四个事物分别承载了四种感情,再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这种四种感情的同与异,进而对作者以时空为线索的借物抒情的独特构思有一定领会,同时激发了下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然后,是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1、找意象:诗人是借助哪些意象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现出来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描画面:诗歌的语言言简意赅,这首《乡愁》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生动的画面。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自己的理解,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绘出来。(品语言: “小小的” “窄窄的” “矮矮的” “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富有结构美)

3、悟感情: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小)-----母子情 船票(窄)—夫妻情 坟墓(矮)----生死别海峡(浅)---家国恋

四个单纯的意象,就使上述那些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犹如百川奔向东海,又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的个人之思与巨大的祖国之爱、名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正如诗人自己所说: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设计思想:体会诗歌意象包含的丰富象征意味,需要跳出诗歌的篇幅限制,激活学生的想像,启发学生的思考。此处教学结合了写作背景,适当联系了台湾和祖国大陆长期分离的现实。同时,老师适时补充余光中的一些个人经历能让学生深入其人、深入其境,进一步加深对诗歌语言的理解。

(四)最后,对比阅读,能力提升。

延读全诗: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朗读席慕蓉的诗歌《乡愁》,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第四步:布置作业

1、请同学背诵全诗。欣赏并学唱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2、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歌赏析。

设计思想:叶老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练读、悟读、品读的过程中感受了这首诗歌的音美、情美、意美,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课后布置学生背诗、唱诗、赏析诗歌,让学生能在学有所得后将所学知识迁移与深化,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也可向学生推荐几首自己认为很美的诗歌。

第五步:教师小结

台湾,所有中国人的心结。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临终前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2005年,温家宝总理也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可喜的是,跨越56年的时空,2005年春节台商包机成功起航,台湾的民航业者第一次将飞机驶到首都机场。一位大陆网民写到:“知是前路仍坎坷,却信东风终唤回”。相信不久的将来,那浅浅的海峡再也不是两岸亲人的天堑,台湾必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六步:板书设计 乡愁

按时间阶段构思,取意象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的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 普遍的家国之思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的评价的出发点有两个:激励的角度、发展的角度。

1、注重过程性评价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是否与同学进行交流合作,是否具有学习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诗歌的情趣。在整节课中,对学生每个活动,都注意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2、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老师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评相结合,使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

篇6:《乡愁》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乡愁》,乡愁是游子对亲人的眷念,是对故乡的依恋,是对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难以割舍的情怀,也是人们心底最柔软的情感源头。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对余光中的这首《乡愁》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情诗。它以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它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愉悦的审美感受。

二、说学情。美国教育家波利亚说 “教师讲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了解学生情况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三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结构相对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应该没什么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三、说目标。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教育的目标在于能使人继续教育自己”。根据新课标三维理论和教材特点以及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2、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3、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我认为,当今社会育人比教书更为重要,因此,根据教材特点,我把“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情感目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

《新课标》中要求: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和审美能力的欠缺。因此,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应该是“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本课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四、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进行教学。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五、说学法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播放自己制作的关于余光中在大陆省亲的图片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营造氛围。录像的播放一方面结合时政,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紧接着趁热打铁让学生一起来回顾课前搜集的有关余光中的资料。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希沃5中添加蒙层功能,在课堂上有橡皮擦擦拭出我所搜集到的资料,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资料的整理与搜集能力。朗读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因此,学习这首诗知道好朗读时关键。

1、在此环节,首先,让学生欣赏《乡愁》的配乐诗朗诵,提醒学生注意对朗诵的节奏、重音、语速、语调、情感的把握。

2、听完后,师生讨论明确:

语调——深沉

语速——低缓

感情——深挚

通过听读欣赏,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音乐美。第二环节:我要读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朗读时要把握好每一小节的情感变化,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味来:)第一节

回忆

平淡(小时候,诗人求学在外,思念母亲,这种对儿时的回忆,读时可以稍微平淡一点。)

第二节

遗憾

甜蜜(长大后,诗人新婚别离,对娇妻的思念,虽然遗憾却带有丝丝的甜蜜。)

第三节

失落

痛苦(后来呀,一座坟茔、两世相隔,母子永远不能相见了,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对母亲的这种悼念,是失落中带有难以名状的痛苦。)

第四节

惆怅

无奈(而现在,台湾与大陆长期阻隔,作者归心似箭,却又无能为力,只能望峡兴叹!所以是惆怅中有着些许的无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所在。在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情感已有初步把握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概括每小节诗歌的内容。小时候,诗人离家在外,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诗人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的分别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

温故而知新。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最好能够说出作者。比如说,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诗歌“愁”这一主题,培养学生欣赏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正浓,此时,我让学生在音乐的美感中尝试仿写乡愁。我利用计时器的功能为学生计时。

2011年4月23日余光中先生福建泉州群山村举行“华光文化名人村”奠基仪式的致辞中为39年前写的“乡愁”续写了新的篇章:(大屏显示)

未来呀,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去那头,我来这头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的欲望。好的诗篇需要传承,需要记忆。所以在这一环节我利用希沃5中课堂活动功能设计了一个填词活动,让学生在游戏趣味中背诵诗歌。

到此为止,三个教学目标已顺利完成。我顺势小节。

是啊,这湾浅浅的海峡又怎能阻隔两岸亲人的思念?台湾政要连战、宋楚瑜、吴伯雄等相继回大陆寻根祭祖。更为可喜的是两岸人民已于2008年12月15日实现了“通邮、通航、通商”的梦想。是啊,“落叶总要归根”!相信,通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这头”“那头”终究会成为“一头”!到那时,我们一定会听到台湾那深情的呐喊:“母亲,我回来啦!”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乡愁》课后说课稿】相关文章:

课后说课稿有哪些步骤04-09

单跳双落课后说课稿05-02

《乡愁》评课稿05-14

乡愁说课内容05-05

集体乡愁范文05-16

诗歌乡愁范文05-17

乡愁优秀范文05-17

乡愁地图范文05-17

乡愁创意范文05-17

乡愁诗歌范文05-17

上一篇:桂美酸片说明书下一篇:寄赠翠岩奉上人,寄赠翠岩奉上人戴叔伦,寄赠翠岩奉上人的意思,寄赠翠岩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