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微教学

2024-05-04

《乡愁》微教学(共8篇)

篇1:《乡愁》微教学

《乡愁》微教案

《乡愁》的意境是美的,没得忧郁而庄重,仿佛一丝苦苦的芬芳,那芬芳来自一支残荷。以下是《乡愁》微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九义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乡愁诗两首》之一。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新诗。五四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诗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产生一百多年以来,一代代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本首《乡愁》就是其中之一。

本诗的教学目标是: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3、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4、背诵本诗。

5、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乡愁》的构思特点。(四个时段,四个意象。)

2、一咏三叹,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二、教学方法:

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再初步结合我校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给学生提供另外几首有关《乡愁》的诗作,拓展思路。

三、学习方法: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乡愁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常写题材。请学生搜集举出几首关于思念故乡的有代表性的诗作、歌曲,借以导入。

(二)、初读本诗,整体感知。注意诗的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三)、精读全诗。

结合写作背景,适当联系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离这一政治现实来讲解这首诗,可以使诗歌获得更深广的历史和现实内容。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样,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表达出来后却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妙处。

(四)、品读全诗。理解了诗歌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本诗,力争达到当堂成诵的教学目标。

(五),总结,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有关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诗《乡愁四韵》,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附:板书设计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推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进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 普遍的家国之情

托物寄情

拓展阅读:《乡愁》鉴赏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

一连串充溢着生活性的意象,一连串朴素无华的倾诉,一连串平淡中透露出深沉情感的喻体......缀成了一连串凄美绝伦的乡愁。乡愁是作者成长的足迹,是游子思乡的行吟,是一段心灵的历程,是一曲经典而质朴的古筝,是一部沉重的历史,是风雨沧桑中历史车轮碾过时留下的一声呻吟。

乡愁在作者笔下不只是“月是故乡明”的清淡,不只是“低头思故乡”的忧郁,不只是“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无奈,不只是“乡音未改鬓毛衰”的嗟伤......乡愁是一只老船,装载着传统的乡愁乡情乡思,也装载着历史的血泪,装载着望夫崖上的沉重和悲壮,也装载着海峡两岸的沧桑和风霜。从“邮票”、“船票”到“坟墓”是深沉的情感,而至“海峡”则是主题的升华!乡愁不再是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成了群体内心的感思;乡愁不再是纯粹的个体感叹,而成了民族之情的化身。对国家统一的热望,对民族团结的期盼,有形无形地融化在诗的字里行间,构成了民族情感积淀下来的厚重和深邃。

于是,乡愁这个古老的话题在诗人笔下又多了一层内涵,这源于作者明睿的眼力和新颖的立意,更源于作者那高度的民族责任心和深厚的民族情。于是乡愁那平凡而又传统的顺叙表达蒙多了一层朴素的光辉,那简单的时间排列披多了一种美妙的灵光,那从“母亲”、“新娘”到“大陆”的浅浅诉说变得经典而庄严起来。

乡愁的意境是美的,没得忧郁而庄重,仿佛一丝苦苦的`芬芳,那芬芳来自一支残荷。乡愁的构思是简约的,简约的就像断臂维纳斯身上的一段白纱。乡愁的语言是白居易的再现,反复中的平实酝酿着深深的情,回旋中的朴厚流淌着深深的愁。乡愁那没有技巧的技巧使乡情回味无穷,隽永悠长,使全诗既富有流动性,又不乏静止感。众人皆知,“看不出化过妆的化妆才是最高妙的”,而诗人的乡愁就是这样,那层次化的意境仿佛纯纯的“天然去雕饰”,那复沓中的叙述好像平平的,质朴而又真淳。

乡愁自“小小的邮票”流出,因为那邮票载不动历史的伤痕;乡愁自“窄窄的船票”溢出,因为那船票带不完民族的悲哀;乡愁自“矮矮的坟墓”冒出,因为那是一颗种子,它在发芽、生根、成长,直到枝条连起岛陆。乡愁自浅浅的海峡涨出,因为那是一个泉,它要和源汇成大海,用浪奏鸣《黄河交响乐》,用涛荡起长江奏鸣曲。乡愁用反复手法把意象紧密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历史画卷;乡愁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来,层层深入地展现了群体心态和民族状态。于是乡愁既是乡愁,也不再只是乡愁;乡愁成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情结,乡愁成了岛与陆沟通的纽带。

乡愁的情调是低沉的,因为有心上秋;乡愁的节奏是舒缓的,因为有愁中愁;乡愁的传情达意是形象而动人的,因为那一唱三叹是命泉中流出的旋律、心琴上弹奏出的乐曲,有含蓄中的澄明,更有幽邃中的真实。乡愁是抑郁的,因为愁太重太浓,重得托不起,浓得化不开。但乡愁又是自然的,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诗中。

乡愁就这么自然而然地由诗境和神韵中流露出来,语尽而情未了,让人在故事中忘我地投入,在历史中回味,乡愁的无限韵味。

篇2:《乡愁》微教学

师:我们今天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请大家推荐位朗读最好的男同学把这首诗读一读。(学生推荐,一男生起立朗读)

师:读得不错,还没有学习,就读得这样,确实读得好。女同学读得好的是哪一位? 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女生读)

师:读得不错,清楚。也有一定感情,当然,要读得很好,还要深入读。

(教师范读。掌声)

刚才听了同学读了两遍,我读了遍。你们感觉,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语调应该是明快的还是深沉的?(生齐答:深沉的。)节奏应该是急促的还是舒缓的?(生齐答:舒缓的。)语调应该是深沉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板书“语调深沉节奏:舒缓”)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首诗,我想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问题一】

这首诗共有四个小节,大家觉得它们之间的顺序能傍改变吗?

生:不可以!

师:请说说理由。

生1:这首诗好像是按照从小到大,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按时间来写的?

生:每小节的开头,都有一个时间的标志。“小时候” “长大” “后来啊”“而现在”等标志明显。

师:还有没有理由?

生2:我觉得是按照把“乡愁”比喻的事物由小到大排列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作比的事物是由小到大,她发现这个特点,好像也是存在的。看看还有什么顺序?

生3:我觉得感情方面它是层层递进的。

师:它是怎么层层递进的?

生.先是对母亲的想念,那个时候母亲还在人世;然后是对新娘的爱恋。后来是对母亲离去的悲痛,我觉得这段也为后面作了铺垫,借用这段来抒发感情,因为大陆也是他的母亲。从这个角度看,是无法改变顺序的。

师:她发现了这样一个感情发展的顺序特点。大家同不同意?

生:同意!

师:我顺便介绍一下余光中。

他是大陆人,祖籍福建。 21岁离开大陆到台湾,台湾大学毕业又到美国进修,回来之后,先后在台湾大学和香港大学当教授,从60年代开始写了很多怀乡诗,这首诗是70年代写成的,据他说,写这首诗酝酿的时间很长,真正写的时候只用了20分钟。原来,第一小节,写他小时候,读寄宿小学,不能每天回家,想念母亲,母子之思;后来结婚了,到美国进修,当时大概航空不发达来回坐船,借助船票回家探亲,夫妻之恋;后来母亲去世了,生死之别;最后,是关怀祖国的统一,是对祖国的情感,感情的升华,从个人的情感升华到对祖国统一的关切,对祖国的眷恋。这一点,他也说过:我后来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以及文化内容的整个祖国的眷恋。

师:同学们的水平很高,回答问题很好!

【问题二】

第四节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觉得“浅浅的”用得不好,我想改为“深深的”,好吗?

师:请看,我这样一改就强调了台湾跟大陆隔离的状况,大雾赞不赞成?赞成我的举手(一个也没有):不赞成的举手(哟,100% )那你们说说理由,要说服我!

生1:因为“浅浅”的海峡,比喻可以逾越的一种希望,作者的希望是有一天台湾可以回归嘛!

师:回归?

生:台湾回归到祖**亲的怀抱!

师:特别地纠正一下,“回归祖国怀抱”说法不妥。香港、澳门被外国人占领了,后来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台湾曾经被日本人占领,抗战胜利后,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是中国人在掌权呢,不是外围人,台湾与大陆是“统一”同题,不是“回归”祖国怀抱的问题。明白吗?这句话说得不妥当。但是,她表达的意思很好,觉得用“浅浅的”,祖国统一就有希望。

生2:我觉得这是一种反衬方法,前面“小小的” “窄窄的” “矮矮的”都是反衬,“浅浅的”反衬出那一代人对回旧祖国的乡愁的深度。

师:用“小小的” “窄窄的” “矮矮的” “浅浅的”反衬作者乡愁之浓、之深。还有没有? 你们开始说服我了。确是“浅浅的”好像更好,不仅是跟前面的用词取得一致。还说明台湾、大陆本来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现在的分裂完全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大陆和台湾一定要统一,一定会统一。

【问题三】

我总觉得这首诗表达的意思较为含糊,诗人内心的思想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我改写一下,大家评一评怎样:

小时候,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对爱人的恋挂。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对亲人的哀悼,我在坟墓外头,母亲在坟墓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怎么样? 洪老师改得怎么样?

众生:不怎么样。

师:我觉得还挺不错的。那你们说说怎么“不怎样”?(指后排学生)来,那个同学。

生l:改过以后,感觉返首诗显得很浅显,不像原来那么有韵味,很难得到感情上的共鸣。

师我觉得我改得不浅显,还没有说服我。还有谁说说?

生2:我觉得原诗表达得更为婉转,让读者更能体会作者深深思念的感情。改写后,虽然也有感情。但是少了那种耐人寻味的东西。

生3:余光中用四种事物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洪老师直接说出对乡愁的思念,这样不耐人寻味,意思太直接了。如果用比喻的方法,更能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那种思念的情感。

师:现在差不多能说服我了。他说采光中借用了四个事物,耐人寻味,老师直接说出来了,反而不耐人寻味。

生4:我说的和他们说的差不多。因为诗本身就是一种韵昧,用直白的手法写出来就不叫诗了。而且用比喻的手法,会更深刻。

师:诗歌这种文学作品,是越含蓄、越形象越好,直白就不是诗了,这是诗歌的特点。是的,我的改句太直白了。刚才那个男同学说得挺好,原诗借助了四个具体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乡愁。显得特别的形象,特别含蓄婉转、耐人寻味,这确实说服我了。

【问题四】

还有一个问题:每一段第二句都有一个“是”,把所有的“是”全改为“像”,“乡愁像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像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像 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像一湾浅浅的海峡”行不行?为什么?

生1:老师上课前说过,作者写这首诗是酝酿了很长时间写的,如果改为“像”就感觉作者好像对这种情感不是特别深刻。可实际上,作者是被这种情感困扰了很久的,所以我认为用“是”更好一点。

师:这个没有说服我。“是”就深刻,改个“像”就好像不深刻,这个好像没有道理。谁再说?

生2:我觉得改为“像”给人置身事外的感觉,用“是”就是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邮票上“船票上”坟墓上”和“海峡上”。

师:也没有说服我,可能这个问题有点难。大家想想,有时“是”是可以改为“像”的:

“我是一只小鸟”和“我像一只小鸟”是相通的。“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跟“邮票”有相似关系吗?有没有?有哪些地方相像,是不是个比喻呢? 这里不是比喻,其实是个省略句。应为“小时候,乡愁是寄托在一张小小的邮票上的”,这里不能改,不是暗喻。注意这一点,大家要朗读好,作者的感情发展是有层次的,要读出这种层次来。

请刚才这个女同学来读。

(女生读)

师:不错,基础很好,但是还没有突出出来。特别是第三小节。(师范读第三节,并且解说作者很悲伤。师反复吟咏第三节的“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然后让学生自己读全诗,要求放声读,各自读自己的,不要齐读。)

师:再读几遍,背诵下来,我要检查。

师:会背了,请举手!

(两女生分别背诵)

师:不仅背得准确。而且朗诵得很好。下课。

【老师说课】

今天的课,我称之为“语感教学课”。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对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它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领域存在着一种怪现象:我们经常把语文课教变了昧儿,或者教成了历史课.或者教成了政治课,或者教成了科普课,唯独不是语文课,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这个问题到今天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语感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实施语感训练,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二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要让学生多读、多听、多背、多说、多写成套的语言,这是语感形成的基础。但是,仅有语感实践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由无意识的自发状态提高到有意识的自觉状态,个材料等等。语感教学还要注意把握四个“结合”: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与思维训练结合,与审美陶冶结合,与语言知识传授结合。

我今天的课就是按照这一意图进行的。首先我的课堂重视读,不但要反复读,而且还要背。在此基础上,对语言进行琢磨。这就是语感分析。“四个结合”也有体现.不搞架空分析,不是大讲一通时代背景,不是大讲一通祖国统一,但学生还是感受到了余光中那种热爱祖国、希望祖国尽早统一这样一种情感、思想。课堂上我提出的几个问题,除了第一个问题的“时间顺序”比较容易.其他都不容易,需要动动脑筋,这就是与思维训练的结合。此外,对诗歌的欣赏,读出美感来就是一种审美:至于语文知识传授,我今天也传授了一点——在本诗中“是”不能改为“像”,“是”在这里不是暗喻。

语感教学要运用多种方法.我们主要运用四种。

A.美读感染法。“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不能把思想情感读出来。不能把美感读出来,这样的语文教学,能说成功吗?

B.比较揣摩法。就是“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采用这些办法对文本的标点、字词、句子、段落进行“加、减、调、联、换、改”,设置一个参照物,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进而培养语感。今天采用了这个方法。

C.语境创设法。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特定的言语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特定的身份“参与”言语活动,从动态语言中获得语感。

篇3:《乡愁》的情景教学法

这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新诗歌单元, 第一次真正学习新诗歌。计划安排一课时, 以学生活动为主, 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习时让学生朗读课文, 仔细品味, 体会感情, 同时穿插“学法”加以指导,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悟、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的

1. 情感目标:认真感悟作者的思乡爱国之情。

2.认知目标:学习用形象表现抽象 (即意象) 的写作方法。

3.美育目标: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三.课文重难点

1. 重点:感悟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2. 难点: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 即意象的体悟。

四.教学过程

1.情景性导入

师:上课前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抒情歌曲《故乡的云》, 听完后请大家说说这首歌表达了歌者什么样的感情? (画面上, 天空漂过淡淡白云, 歌者疲惫忧伤的眼神及深情的召唤:“归来吧, 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歌曲打动了每个人的心,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明确:它唱出天涯旅人对故乡深深的眷念之情。

师:这首歌的演唱者费翔祖籍大陆, 出生于台湾, 当时台湾当局不顾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 一意孤行, 鼓吹两个中国, 并在长达四十年的时问里, 切断与大陆的一切联系, 甚至邮电往来, 结果导致无数家庭一朝分离, 便从此生死两茫茫。费翔的母亲与外祖母也是其中之一, 而这样的骨肉分离的人间悲剧在当时的台湾比比皆是。正因如此, 诗人余光中创作了曾引起海峡两岸人民强烈共鸣的《乡愁》。 (自然引出课文)

(情景性导入功能:用一首优美抒情的思乡歌曲拉近学生与时代的距离, 自然引出此诗的创作历史背景, 调动学生感情, 从而唤起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热情和鉴别人间善恶美丑的欲望)

2. 情景性导入的再次渗透

整体感知

师:首先老师给大家配乐朗读, 并请大家说说对这首诗的感受。 (边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边朗诵课文, 听完后请学生自由作答)

明确:余光中生长于南京, 求学在厦门, 最后却被迫长期飘零于孤岛。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怎能让他不哀愁?不忧伤?让我们带着他的哀愁与忧伤齐读这首诗。 (读时指导学生对节奏、重音的把握)

师:不知大家留意这首曲子没有?它叫《思乡曲》, 是我国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作品。马思聪早年留学法国, 解放后他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 在广州音乐学院任教。在“四人帮”横行期间, 饱受凌辱, 被迫流落国外, 其一直渴望回到祖国怀抱, 但终因重病缠身, 抱撼而去……。可以说《思乡曲》正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写照。而华人对祖国家园所特有的这种执着与眷念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情结。“鸟飞反故乡, 狐死必首丘”, “兽犹如此, 人何以堪?”有没有谁也和着这首曲子为大家表情朗诵一遍? (学生们自读准备后纷纷举手, 课堂气氛活跃)

(情景导入法继续渗透功能:马思聪及《思乡曲》的介绍, 不仅沿续而且加重了学生对思乡主题的理解与体会, 再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加上绵长忧伤的小提琴曲, 学生几乎能触摸到诗人那呼之欲出的感情律动, 并一品诗人的思乡之苦, 起到了整体上把握诗歌感情的作用。)

3. 重难点突破

学习指导

师:说起乡愁, 不只今人, 古人因交通不便, 也是“识尽愁滋味”。大家能回忆几首有关乡愁的古诗吗? (学生答)

明确:有《静夜思》、《回乡偶书》、《黄鹤楼》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说到《天净沙·秋思》, 大家马上能想到落寞单调的秋景和作者心中无限凄凉的断肠情怀, 情中景寓, 景中含情, 这便是诗歌的意境 (板书) 。

这种意境主要由诗中具体形象传达出来, 如:枯藤、老树、昏鸦……而这些能把看不见的情感化为可见、可触的事物就叫意象 (板书)

师:大家要想真正领悟一首诗的意境美, 就要从找意象入手并加以体会, 请大家找出《乡愁》中的意象。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板书) 。

师:这些意象分别伴随在诗人的哪些成长阶段?又让人联想到了什么?并由此让你体会到诗人与亲人间怎样一种感情?

(学生对第一个问题很快答出, 并对第二个问题很感兴趣, 能畅所欲言, 再水到渠成的总结出第三个问题的答案)

明确: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板书)

(在学生描述过程中, 老师补充一.二节内容)

师: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板书补充出第三小节的板书内容。 (学生演板极有可能将“我→坟墓←母亲”连在一起)

明确:如果儿时、青年时与母亲、妻子的分离只是短暂的, 可以用邮票和船票联系, 还有聚首的那一天, 那“坟墓”则让人们阴阳两隔, 永不相见, 这该是人生莫大的悲痛, 所以“连线”应去掉! (板书)

师:全班分成两大组, 一小节、二小节分读, 三小节轮读 (注:如合唱中的两声部唱法一般) (反复读几次, 让学生读出回旋往复, 一唱三叹的音乐美感)

师:在成长中成熟的诗人在经历个人的悲欢离合后, 又面对一份什么样的情结?

明确:与祖国大陆的爱国情结。 (板书)

师:隔开“我”与大陆的真的只是一条浅浅的海峡吗? (讨论)

明确:隔开海峡两岸人民的不是距离, 而是政治, 是逆潮流而动的台湾政府, 它造成两岸人民的痛苦, 民族的遗憾、国家的不完整!

师:第四小节将个人的悲欢离合燃烧成整个民族的痛苦, 那如何了结这民族之痛呢? (学生齐答:祖国统一!)

师: (总结) 《乡愁》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单纯而内涵丰富的意象来比喻小时、长大、后来与现在的乡愁, 化虚为实, 将乡愁具体化。赋予独特性, 既浓缩凝聚了广大时空, 又延绵了无边乡思, 尤其最后一节更将乡愁推向极至, 暗示只有祖国统一, 才能了结乡思之苦。

4. 终结性情景法:最后大家再一起来欣赏由著名播音员陈铎朗诵的这首《乡愁》。

(终结情景法功能:在深刻参悟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主题后, 再整体欣赏这首极具美感的诗, 不仅能营造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更能让学生再次体会诗歌所特有的那种节奏音乐之美, 同时起到一个课堂教学首尾呼应的作用。)

附板书

篇4:“乡愁”里的财富微变与暗涌

“十一”期间,记者再次回到位于华北平原的邯郸,接触了各行各业很多人,透过他们的职业轨迹及所感所思,透过他们的财富沉浮,可感知这座三线城市的财富暗涌,亦可管窥新旧经济在乡间的激变碰撞。

无论是北漂返乡族,还是重拾大城市梦想者,家乡的年轻人都在试图改变自己的财富命运,他们归去来兮,前赴后继,矢志不渝,尽管身处不景气的当下,仍在尝试通过自身的努力,寻找通往财富快车的“入口”。

财富微变的几个“切片”

从定位外销日韩的泥鳅塘主人,到奋斗至省会读博的同学夫妇;从行走全国的书商大军,到返乡入仕的“漂一族”……发生在记者家乡冀南小县的几组故事,展示了当下中国新旧经济碰撞与城乡人才创投的真实“切片”。

这个“十一”假期,对于邯郸的百姓而言,最大的新闻莫过于“撤县改区”了。根据最新的邯郸城区版图,四个靠近老城区的县,部分或全部并入城区,这意味着很多原是农村的耕地,一下子变身为城郊的待开发用地。

“去新区买房划算,还是买地划算?”在得知撤县改区消息后,很多人都在咨询着类似的问题,这些工作10年左右的人,手里多多少少都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这些年都在密切打探和关注着各类投资的机会。

从去年开始,老张一直在关注邯郸的房价,在经过两年前的开发商跑路洗礼后,当地人对期房敬而远之,转而追逐确定性更高的现房。这一轮房价上涨,涨得最明显的也是现房,相比之下,那些仍停留在图纸上的期房价格还在下跌。

不过,“撤县改区”成为搅动这座城市房价版图的新变量。因为,从先前有过撤县改区的案例看,其带来的升值逻辑有章可循,只是升值幅度有所不同。于是,老张开始悉心研究哪些有望估值修复的“洼地”来。

沿着贯穿邯郸东西的样板路,由东向西一路行走,城市的天际线经历了鲜明的落差——东区,因靠近高铁,近年发展神速,高楼林立,大型公园、剧院等设施一应俱全。而进入西区,属邯郸老工业区,十数年如一日,无太大改观。

在10多年前,钢铁曾是这座城市的骄傲,在厂区周边的职工生活区,也被视为当时有钱人的聚集区。时光流转,当记者再次前往这里时,依然能找到10多年前的很多痕迹,但昔日高档的楼宇和社区公园,此时已显得十分凋敝。

位于生活区的一处信息栏,被卖房、租房的小广告张贴得密密麻麻,均价四五千元,首付十几万元,就能换得一处落户邯郸市的门票,同样的面积放在新区,价格则可能上百万元,均价达到了八九千元,甚至上万元。

“不景气”不仅体现在西区的房价上,也体现在周边的商业配套上。肯德基稀稀落落没几个人吃饭,10元、15元的自助火锅,也难以吊足胃口,甚至几个月前,沃尔玛也悄然关门歇业,仅留下的另一家店位于东区。

“去年做啥好像都不赚钱,今年到底该做点啥呢?”在县城开门市的班长给身在外地的同学抛出这一问题。在他看来,去年赚钱难,一方面因为大家手里都没钱,另一方面是传统生意租金高、人工贵,赚钱不易。

在做了10多年传统生意后,班长将下一个生意方向指向“互联网+”。一位同学建议他可以尝试做个公众号,尽管各类公众号多如牛毛,但针对县域的垂直服务类公众号,仍有生存壮大的空间。

拥抱互联网,难道就是稳赚不亏的生意?另一位在地级市做生意的同学举证称,去年他利用多年的人脉圈,帮一铁哥们推广一个微店,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后,他最后仅获得100多元的流量提成。

“仅仅有了品牌还不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才是能否赚钱的关键。”上述同学称,过去两年来,经他参与和见证了多位朋友的创业项目,大多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但生意难做,并不意味着赚钱同样很难。

在过去一年中,在家乡所在的地级市,不少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凭借移动互联网及“O2O”东风,获得了比本职工作更多的业务和收入,如有人借助打车软件,每月入账数千元,也有人上午、下午连着做家教,一年收入20多万元。

毛票玉米与“百元门票”

价格信号的巨大落差,悄然改变着邯郸的财富版图,无论是城市中的房价,还是农村里的粮价,在无力改变价格的现实下,家乡人不得不顺势而为,从一条无比熟悉却在没落的跑道,变道至一条陌生但却蒸蒸日上的新跑道。

早在这个中秋,远在北京打工的小李就计划着“十一”回家帮忙。每年秋收,都是棉花、玉米等农作物最繁忙的收获季,但这个秋收,对于无数像小李这样回乡心切的务工者而言,却是无比冰凉的。

棉花每年三块五、玉米带芯每斤三毛……棉花价格连续多年低位徘徊,粮食价格跌入谷底。小李对记者感慨,几亩地的收益还不如在外面打一个月工,扣掉水钱、肥钱、药钱,甚至都要倒亏钱,靠种地赚钱的好日子再也找不到了。

这边残阳如血,那边风光正好。与小李家的耕地一步之隔,是邻村几个精明的老乡新开的垂钓园。“十一”期间,每天都有一二十辆小轿车从周边赶来,门票100元,还不包括这些人在此消费的服务收入。

“你看现在经济不景气,但赚钱的门道却很多!”80后的刘君一边开车,一边指着不远处的垂钓园,还有更远处马路边正在修建的厂房。每隔一段时间,刘君都会回农村看看,近距离感受着时代剧变下的农村微变。

相比山区崎岖的山路和贫瘠的农田,记者位于华北平原腹地的家乡,可谓一马平川、土肥地壮。由于土地缺水,旱地里只能收获小麦、玉米等庄稼,低附加值的土地收益,迫使大量农村青壮年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城市打工谋生。

纵横交错的水泥路、昼夜通明的路灯、直达城市的公交……尽管现在农村的生活环境早已今非昔比,但仍挡不住村民们外出打工的冲动。“十一”期间,记者行走在村子大街上,仅见稀稀落落的人,随处可见荒置的院落大门紧锁。

年轻人都去哪儿了?村里一位老者解释称,由于做农活赚不了钱,年轻人大都不愿呆在农村,他们纷纷到北京、广州等大城市打工去了,比如有人在北京做快递月收入都在4000元,还免费提供食宿。

不过,情况正在发生细微的改变。最近两年,由于城市就业机会的日趋激烈,不少年轻人纷纷回乡创业,但他们并不愿重操上一代的旧业,而是打起特色养殖的小算盘。

记者发现,昔日金秋时节一望无际的玉米、棉花地,如今已经被红辣椒、法国梧桐苗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分割得四分五裂。不少农田被砖墙或渔网围挡起来,搞起泥鳅、鸽子等特色养殖。

“我们的泥鳅只走外销,销往日本、韩国高档餐馆。”泥鳅塘主人告诉记者,不要小瞧这块泥鳅塘,这可是全省第二家试验基地。由于效益好,他准备明年继续扩大规模,由目前的两块泥鳅塘扩至十几块。

与泥鳅塘相邻,另一位有想法的年轻村民搞起了种鸽养殖。“由于鸽子产蛋量低,我们的鸽子蛋按个卖,4块一枚。”通过几年的摸索,他已经基本摸清了种鸽养殖的门道,目前生意也蒸蒸日上。

棉商、书商与“返乡一族”

从每年秋收在家乡收购棉花的棉商,到远走各方觅寻商机的本土书商,他们走出家乡奔忙是为了生计。与此同时,一批曾经心怀天下的年轻人,放弃大城市的光鲜,再次回到故乡,则找到了“稳稳的幸福”,也为了更加务实的发展。

位于河北南部的农业小县,曾以盛产棉花著称全国,昔日每当金秋时节,本地及周边的棉商纷纷汇聚而来,从棉农手里收购棉花,再以更高的价钱卖给棉站及棉纺企业。棉商,也成为往昔令人仰羡的生意人。

2010年秋天,时值棉花价格一路飙升,工作一直并不稳定的张海也做起了棉商的生意。他和几个亲戚合伙凑钱到各村收棉花,因为当时棉花几乎一天一个价,一倒一卖就能赚不少差价,初尝生意甜头的他们决定加大投入。

尽管棉花行情仍在延续,但市场环境和利益各方正悄然发生着细微改变。当年11月初,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委紧急下发通知稳定棉花价格。于是棉花价格也开始雪崩——每斤棉花由七块一路跌至来年春节前的四块七八。

棉价由疯狂到雪崩的剧变,也给了张海这些贪婪的棉商深刻教训。随后几年棉花价格再也没有回到2010年的巅峰,不少棉商也被迫转型,有的不得不重新务农,有的则远走他方,做起了书商的生意。

强哥正是本县奔走全国各地、浩浩荡荡书商大军的一员。高中毕业后,强哥就开始跟随亲戚去外地做起了图书生意。此时,正是这批书商的黄金期,他们的目标客户是那些希望将书架填满的文化人。

“做这一行要看运气,当时赶上了好时候,现在已经很少人去看纸质图书了,很多人都已经改行了。”做图书生意十几年的强哥对记者坦言,如何吃好这碗饭,除了运气,还需要经营自己的客户资源。

“十一”过后,在故乡短暂停留几天的强哥,再次踏上开往江西的列车,几年时间,他的足迹已经遍及除台湾、西藏外的全国各地,哪里有生意,哪里就有强哥这些为生计奔波的本县书商。

传统装潢书生意做不下去了,强哥现在将业务重点放在教辅书上。谈及转型,他说即便经济形势再不好,但中小学教辅这一块还是朝阳产业,这需要和学校搞好关系,这些产品才有好销路。

与奔赴江西的强哥不同,他的高中同学江平最近则转战去了四川,而另一个高中同学则继续精耕河南市场。与此同时,前几年放弃棉商的张海,去年也改行做了一名书商,他出山的首站锁定东北。

“刚入行没有渠道,要交很多学费,慢慢地就做顺手了。”谈及目前的工作状态,强哥称收入比在县城拿死工资强很多,但这一行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希望将来赚够了钱,再回老家过稳定日子。

与走出县域到各地觅寻生计的书商不同,不少在大城市、甚至海外学有所成的年轻人,则做出了另一种选择——返回家乡,让漂泊灵魂找到归宿,也是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

几年前,刘君还是一名“北漂族”,做过房产,做过教育,也曾想过回农村实现一番抱负,现在是邯郸一家互联网金融的中层。从大城市回到小城市,生活逐渐步入正轨的刘君也渐渐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幸福。

“35岁,对于一个在大城市打工的人来说,竞争力已经日渐下滑,但在小地方公务员梯队,仕途生涯才刚刚起步。”已过而立之年的刘君无悔放弃大城市的决定,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在机关施展更大抱负。

“有一天,开始从平淡日子感受快乐,看到了明明白白的远方,我要的幸福,我要稳稳的幸福,能抵挡末日的残酷,在不安的深夜,能有个归宿……”此时,曾经憧憬的“稳稳的幸福”,正牢牢地握在归去来兮家乡年轻人的手中。

新旧经济冷暖与破茧

“经济不好,什么生意都不好做。”在“十一”假期结束后的几天时间里,记者听到多位金融人士类似的回乡感慨。不过,这些金融人士回乡看到的并不尽是消极因素,也有积极向上的新动向。

“沉船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昔日煤炭、钢铁等传统行业呈萧条之际,一些诸如文娱、医疗等新兴产业正从旧产业中破茧而出,并迸发出勃勃生机。而在其中,让很多回乡人士感受最深的是家乡的电影市场。

“十一”假期,在北京从事电影行业的小郭回到了河南北部的县城老家,他发现当地年轻人也热衷于谈论时下最新的电影,而购买电影票也和大城市的白领一样,习惯使用微信支付。

与宏观不景气形成鲜明对比的并不止电影市场,还有各地爆堵的旅游市场。投资人“股小鱼”对此感受颇深,假期他带家人去了长白山和马来西亚,深刻感受到了国人对旅游的热情。“不仅有钱,而且有闲,消费潜力太巨大了。”他说。

“黄金周各个景点爆满,而且连续几年都是这个情况,更不用说在黄金周期间国外游的游客了。请注意,这可是发生在中国GDP增速从12%下降到7%的背景下的盛况!”独立投资人“苍狼”称。

缘何电影、旅游等消费市场如此逆势上扬?对此,苍狼解释称“中国人喜欢花昨天的钱”,即便经济下滑也挡不住国人出游的兴趣,这从侧面折射出中国老百姓投资渠道较窄,而专业投资机构较少的财富困境。

受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影响,国内宏观经济面临一定程度的下行压力,但在教育、健康等新兴产业却呈现了另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其间的商机也吸引了不少返乡创业的年轻人。

“85后”小舟是一家P2P公司驻地业务经理,在前几年银行压缩信贷时,前来贷款的客户络绎不绝,收入提成也颇受同龄人羡慕。不过,经济不好逾期率也开始陡升,他已经半年没有放款了,现在他每月只能拿1000多元的基本工资。

“辞职后,我下一个方向可能是教育培训,可能会和几个朋友一起创业。”小舟告诉记者,即便经济再不好,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投入也未见丝毫减弱,而旺盛的教育培训市场,正是他创业雪橇的长长滑道。

与小舟看到的创业商机不同,从家乡返京的小郭,更加坚信他所服务的电影行业。“小地方的观影习惯尚待开发,不少人还习惯在网上看盗版,也有不少人苦于在身边找不到院线,这都是国内电影票房的潜在增量。”

借着国庆返乡的机会,目前供职于国研中心的青年学者高敏回到了山西老家,通过走访煤炭企业职工、城乡结合部村民及部分基层公务员,他在公众号发布了《焦虑的山西》一文,引发了朋友圈广泛讨论。

与记者在冀南家乡感受到的情况类似,高敏在山西县乡调研中发现,由于经济不景气,企业用工需求不大,一些从农村进入县城或大城市寻觅工作机会的低端劳动力,也出现了回流农村的现象。

不仅传统的煤炭、钢铁等产业职工面临困境,与之相关的行业也呈萧条之势。据高敏介绍,当地不少基础设施项目出现停滞甚至烂尾,财政收入的下降使部分区县出现贷款发工资的现象。

篇5:《乡愁》的教学反思

《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这节课上,我采用“听读、朗读、品读、仿写”四个环节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象美,发现诗歌的结构美。因为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活动任务三就是引导学生创作诗歌,仿写的目的不在于他们能写出多么富有韵味的诗句,而重在表达自己对人生真切的体验。

有了前两课诗歌学习的铺垫,孩子们读诗、品诗、写诗的热情很高,但是“热闹”的课堂结束了,孩子们的诗歌学习真的提升了吗?我不禁反思自己,通过静心梳理,归纳问题有二。

表面接受新教材,课堂实际还是“老套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 “活动探究”单元,那么我们的重心就是引导学生去读诗、品诗,而我则喧宾夺主的忽视了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就连最简单的作者简介也是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出示。

课堂角色“狭隘化”。品析诗歌内容时,在情感升华这一环节处理上,过于心急,答案不是引导学生慢慢领悟出来的,而是自己半推半就给出来的。在评价学生创作的诗歌时,评价语言缺少感染力,没有给学生以提升的空间。再者,填空式的提问,没有任何意义,没有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

篇6:乡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乡愁》配乐诗朗诵,在音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听完后说说他读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播放录音——使用语文版配备的录音带)

2、通过听录音朗读,同学们一定也融入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里了,下面请同 学们一起模仿录音朗读。

3、哪一个同学来说一说录音朗读读得好在哪里?(指导朗读:注意朗读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三,划分诗歌的节奏。

(板书:①节奏)划完的同学可以 再小声地把这首诗多朗读几遍。(出示幻灯片)

(2)除了要注意朗读节奏,还要注意什么?谁可以说一说?

——重读(板书:②重音)

(3)谁知道要把诗歌读得好,还应该注意什么?

——感情(板书:③感情)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指导大声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激愤、昂扬和略带哀伤。

4.全班同学一起来有感情郎读全诗。

(三)研读诗歌,品味意象。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

(板书: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2.四个时间词语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

(板书:童年

青年

中年

老年)3.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将思乡的愁思寄寓在“明月”当中。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诗人在这几个人生阶段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乡愁的?(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我们以第一节为例,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一读,想一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1)请一位同学示范读第一节

教师指导:朗读诗歌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读,而将一首诗读出感情,离不开对诗歌的理解。如:“小小”二字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丰富的内涵。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2)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学生朗读体会)

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诗人少年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小小的邮票上。邮票虽小,却蕴涵着诗人的乡愁。

(板书:思念母亲)

师:为什么选择邮票呢?如果把邮票改成信纸可以吗?

师:为什么诗人用小小来形容邮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畅所欲言。)

师帮助理解释疑:

小小不仅用来形容邮票的大小,也用来形容情感的程度。这时的思乡之情是比较淡的,如轻烟似的,一缕,两缕。

(3)诵读第一节。

5.根据第一节的学习方法,分别说说“船票”、“坟墓”、“海峡”是如何表现乡愁的?(组织形式:以前后桌为一组,小组讨论5分钟,派代表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1)邮票是书信来往,而船票则是两地奔走的结果,凝结着诗人对新婚妻子的

不尽相思,比邮票有着更浓的乡愁;(板书:夫妻分离)

(2)坟墓将母亲和“我”生死隔绝,愁思更是浓的化不开,(板书:母子死别)这些都是诗人的“家愁”。

(3)而海峡则把感情推向最高潮,由“家愁”上升到“国愁”。(板书:故乡之思→家国情)一湾浅浅海峡,将台湾和大陆分隔多年,却割不断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绵绵的思念。

(板书:游子与大陆分离)

(五)课文小结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看起来似乎没有关连,但却是诗人对乡愁的种种感觉: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些词都是客观事物,它们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们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乡愁时,它们就成为诗歌的意象。我们学习诗歌要从意象处入手。因为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意象的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理解诗歌的意象,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请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以“乡愁、思念、幸福、记忆、童年”为本体写一写与诗句相似的句子,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板书设计】

小时候

童年

长大后

青年

后来啊

中年

而现在 老年

愁 ——余光中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家愁

国愁

(母子分离)

(夫妻分离)

(母子死别)

篇7:《乡愁》教学设计

罗平县罗雄一中

郑丽

学习目标:

1.深情朗读全诗,感受诗境。

2.结合诗中意象,感知诗意。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意境(伴着《思乡曲》音乐)

师: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生听)

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这首诗,读两遍,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学生试读、互评,教师点拨朗读方法: 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3.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学生齐读)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1、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请同学们朗读诗歌,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 夫妻之别

母子之别

家国之别

2、质疑思考:诗歌第1、3小节都写了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那请同学们捧起课本,读1、3小节,读出递进感来,读出作者内心感情的变化。(生齐读)

3、这位母亲,生他养他的母亲,更是战乱时代带他逃亡的母亲,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越南,到昆明,到重庆,但是从没有放弃教育儿子,而就是这样一个母亲,他如今却已经是阴阳两隔,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揪心的感觉„„

女生再读,“——后来啊,„„母亲在里头„„”这一小节。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1、通过朗读,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思乡、对祖国的思念)

2、在作者眼里乡愁都是什么?(生说师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板书:邮票--母子情——

一个流亡学生的乡愁

船票--夫妻情——

一个异国孤客的乡 坟墓--生死别——

一个悲痛孝子的乡愁 海峡--家国恋——

一个期归游子的乡愁

师小结:诗人分别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意象作为载体来抒发自己的乡愁,通过时间的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到诗人是在用一生的时间来写乡愁,这些,都是诗人的爱!

3、我们再比较着读最后一小节,读出距离的遥远和情感的沉痛。

五、咀嚼赏读,读出诗情。

1、大家发现没有,这首诗写得很美,请大家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觉得写得美,美在“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1)意境美:

我觉得”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选得好,好在它们都代表着分离,用具体的物像含蓄表达离别相思之情,由家到国,层层推进了诗情的抒发。

(2)语言美:

诗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给人的感觉是在两段距离的尽头,很遥远,有空间上的变化;在语音上给人的感觉要厚重一些如果改用“这边那边”似乎隔得很近,没有那么遥远,发音也是轻飘飘的,厚度不够。

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和情感的变化。感情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浓,逐渐升华。

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

教师引导:邮票小小,乡愁“大大”学生回答:船票窄窄,乡愁“宽宽”坟墓矮矮,乡愁“高高”海峡浅浅,乡愁“深深”。这是一种举重若轻的写法,反衬了思乡情浓。

(3)结构美:

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叠式的建筑美。

(4)韵律美。重章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5)画面美:

读到诗中“一湾浅浅的海峡”让人联想到一副朦胧而又美丽的图画,“夕阳西下,诗人坐在沙滩的礁石上,倾听着来自远方的声音。一串串脚印在沙滩上,望不到边,那正是走向家乡的路。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诗人听见了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这海浪是来自祖国的,可对面的亲人们,你们听见这里的声音吗?”

师小结:诗中有音乐,诗中有图画,诗中还有语言与新奇的美,正是这一切构成了诗歌的情景交融,使整首诗充满了意境之美。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

(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短短20分钟的创作,88个字,凝聚了20年的牵挂惦念,沉淀了20年的爱与愁,”让我们一起再次吟诵全诗,体会诗人蕴藏了20年的思乡之情。(生齐读)

六、放飞心灵,抒写乡愁。

请以“乡愁”为话题写一两句话,力求感情真挚,语言优美。

七、布置作业,收束全文。

作业:

1、课后比较阅读相关诗作《望大陆》和席慕容的《乡愁》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诗节发挥联想,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篇8:《乡愁》微教学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2课《桂花雨》第二课时

一、研读文本, 说教材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与第三单元其他3篇课文都是“抒情”为主题的散文, 主旨是“对大自然的热爱”, 浸润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但各自的侧重不同。《桂花雨》注重叙事, 在叙述中回忆童年的快乐, 再现淡淡的乡愁。本文以“桂花雨”为题, 以“桂花香”为线索, 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XIAOXUE JIAOXUE YANJIU念和挥之不去的乡愁。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 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2.理解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 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 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感受作者挥之不去的淡淡乡愁。

二、以人为本, 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一般关注的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本文的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 而对文中散落的思亲怀乡之情则缺少情感体验, 品读时缺少一定的深度, 无法触及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因此, 本课的教学就需要教师抓住文本的精要内容, 点拨、引导学生去静静阅读、细细感受, 让学生从浓浓的花香中体悟淡淡的乡愁。

三、紧扣文本, 说方法

教法:1.角色体验法:感知人物的内心, 加深理解和感悟。

2.想象教学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3.情境创设法: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学法:以读促思读写结合。

四、遵循文本, 说过程

1.偏爱是花香

教学开始先运用白板遮挡功能逐一出示一组词语:“笨笨拙拙香气味儿姿态迷人香飘十里前后左右茂盛 沉浸”让学生读一读, 要求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将理解表达出来。然后再出示说话练习:因为 () , 所以我最喜爱桂花。学生口头作答。

【设计意图】复习回顾一组对桂花外形、花香描写的词语, 同时完成说话练习。引领学生明白了解, 桂花吸引作者的不是树、不是叶, 更不是花, 而是那迷人的花香。

2.乐在摇花中

体验“摇花乐”即教学第三自然段, 也是本次的教学重点, 下面将分自读品悟和交流分享两大环节来进行教学。

首先自读品悟, 出示自学要求: (1) 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 圈画关键词句, 体会作者的“摇花乐”。 (2) 将关键词句多读几遍, 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维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本环节就是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静下心来阅读、思考、品味, 真切体会那份乐趣。

其次是交流分享, 分三个场景进行教学。

场景一:摇花前, 感受我的“迫不及待”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交流, 白板相机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 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 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 没开足, 摇不下来的。”抓住一个“缠”字, 通过偏旁的认识、理解以及学生反复朗读, 真切地体会“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我是多么急切盼望着那一天的到来”。

场景二:摇花时, 感受我的“欣喜若狂”

教师引用过渡语:“哎呀, 不好, 天要下雨!阴云密布, 云脚长毛。学生, 我们提前摇桂花啦!听到这消息, 你会怎样?”巧妙引入“摇桂花”。

【设计意图】这样的过渡语源自文本, 既能创设课堂情境, 引学生进入情境, 同时又与文本浑然一体。

出示:这下我可乐了, 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 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 落得我们满头满身, 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抓住“帮着……铺;帮着……摇”两组动词, 以及作者的语言描写和连续三个“!”来体会作者的“欣喜若狂”。接着, 教师运用诗意的语言:“你抱着桂花树摇啊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 像轻柔的雨丝, 夹杂着迷人的香味, 落到了你的头上、脸上, 有的溜进了你的脖子里。你高兴地仰起脸, 香喷喷的桂花落到了你的脸上, 这时你想说些什么呀?”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 走进了作者的回忆, 共同感受了这份飘香的花雨。为了更好地将作者的这份回忆再现, 此处播放摇桂花的动画片段, 配上欢快的乐曲, 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 再让学生共同朗读摇桂花的部分, 让作者清新的文字在学生心间流淌, 让那缤纷的桂花雨也扎根在学生的记忆中。

场景三:摇花后, 体悟父母的“乐在其中”

教师引用过渡语:“看着这纷纷落下的桂花雨, 闻着这浓浓的桂花香, 快乐的又何止我一个?谁也体会到了快乐?”既引出下文又提出思考。

出示:“母亲洗净双手, 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 父亲点上檀香, 炉烟袅袅, 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大发, 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你从哪里看出父母的乐在其中?学生进行交流, 教师圈画关键词, 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这样的情境、这样的感受, 都融进了父亲的诗中。

【设计意图】该教学环节关键是学生在自读自悟中真切感受桂花给作者一家带来的乐趣, 而吟诗也仅是父亲表达内心喜悦的一种方式, 教学中只需引领学生感受这份“乐”, 无需拘泥于理解诗意。

3.乡情融花间

课文学到此处, 学生已从浓浓“花香”中读出了“乐”, 读出了“甜”, 那是留在作者记忆中美好的情思。而第四自然段的描写则表达了一份萦绕在心头散不开也忘不掉的乡情。

出示:“全年, 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如何让四年级学生感受语言文字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表现力怕是很难。在这里我用了引读的方法:俗话说得好, 好花不常开, 再好的花都有谢的时候, 为什么这里的桂花全年都香呢?原来是勤劳能干的家乡人在摇落桂花以后, 全家动员, 先 () 然后 () , 再 () 。桂花晒 干了就 () 。收藏好的桂花可以 () , 可以 () , 过年时还 可以 () 。每年, 母亲总会把摇落的桂花分送给村里人。大家还会把自家做的桂花食品互相赠送给邻居、友人……你吃着我做的桂花糕, 我品着你泡的桂花茶, 此时除了一缕淡淡的桂花香, 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以引读—感悟的方法替代了教师单一的讲授、解读, 既很好地开展了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 又引领学生感悟到了比花香还浓郁的乡情。

4.乡愁更情浓

简单补充作者的生活经历, 及“外地的桂花”就是指著名的杭州满觉陇的桂花。出示:外地的桂花再香, 还是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指导学生朗读、体悟这句话。

【设计意图】这是文中母亲说的, 也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联系上文的学习, 体会母亲对家乡的思念。而对于外地的桂花是否香?旧宅院的金桂又为什么最香?而作者为何多年之后又独独还记得母亲的这句话等问题, 四年级学生是无法想到的。而这也是我们真正走进作者内心深处的障碍。于是在教学中, 我尝试补充了作者的简单经历, 期待能帮助学生在此处读出深意。

此刻, 学生的情正浓时, 直抒胸臆是最佳时机。先出示一段小练笔:他乡的桂花再香, 也香不过家乡的金桂 ;他乡的山 再秀 , 也 () ;他乡的 () , 也 () 。和着悠扬的乐声, 让学生在纸上静静倾诉。之后伴着音乐进行深情交流。紧接着再出示:正如杜甫诗中所说“月是故乡明”。故乡的一草一木, 都会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 对亲人的思念。母亲如此, 我也一样。每到这时, 引读:最后一段。

最后出示:爱家乡的桂花, 其实就是爱 ( ) 。

【设计意图】对于文本的解读, 不单单是我们教师自己, 更要考虑到我们的学生, 考虑到学生的生活、性格、兴趣爱好和已有的知识背景。教师只有和学生一起努力去阅读、理解、寻找文本中的聚合点, 引导学生去思考, 这样才会把文本变为真正的知识, 学生能够悦纳的知识。此处小练笔的设计就是尝试让学生与作者的思绪进行碰撞, 内心进行交流。尚处在父母呵护下, 从未离开过家的学生也许无法真正理解作者那抹不去、挥不走的乡愁, 但通过这样一种思考、内化之后的倾吐, 学生与作者心的距离应该近了。我想也许有学生在若干年之后远在他乡时, 也会想起琦君美好的童年回忆。

5.最甜童真时

这是本堂课的最后环节, 教师一段优美的结语归纳文本, 学生在舒缓的乐声中深情朗读文本第3~6自然段, 再次重温作者的童年回忆。

最后出示作者在另一部作品《烟愁》中的一段话: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 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 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 像花木草树似的, 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 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 忘掉童年, 忘掉故乡, 我若能不再哭, 我宁愿搁下笔, 此生永不再写, 然而, 这怎么可能呢?

希望学生读了这段话, 课后记录下自己内心的丰富感受。同时向学生推荐几本关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 抒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的书。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 鲁迅的《朝花夕拾》,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愿学生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拓展阅读是以语文教材为核心, 辐射到阅读相关作品的一种阅读。它能解决语文学习中“多读”的问题, 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次课堂教学中的拓展阅读是从节选课文扩展到整篇文章;从课文扩展到内容类似的其他文章。把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效延伸扩展到整个阅读教学中来。

五、点睛之笔, 说板书

语文课堂教学的板书, 是课堂教学的“眼睛”。板书应该一目了然, 言简意赅地反映课堂教学的思路及重难点, 折射出作者的精神世界。板书如下, 既体现文本的思路又归纳写作方法:

12. 桂花雨

桂花香摇花乐思乡情

上一篇:知识管理复习作业题下一篇:离骚的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