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艺术课件

2024-04-26

幼儿艺术课件(精选10篇)

篇1:幼儿艺术课件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能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2.掌握三拍子节奏型。

活动准备:

教学音带、录音机。

活动重点:

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能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活动难点:

掌握三拍子节奏型。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教师带幼儿玩开火车的游戏,学习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教师:我们的小火车要开走了,请小朋友根据“强--弱--弱--”的规律说开车的声音“轰--隆--隆--”,走路时也要这样。

2.感受歌曲旋律。

教师播放教学音带,幼儿倾听。

教师:歌曲听完了,请小朋友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

3.幼儿学习歌词。

教师:现在老师给小朋友们唱一遍歌曲,小朋友们要认真听哟!

教师演唱歌曲,幼儿倾听。

教师:老师的歌曲唱完了,谁能告诉老师歌曲的名字叫什么?

引导幼儿说出歌曲的名字。

教师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幼儿学习歌词:

什么吹进了小篱笆?把什么送到我的家?

什么出来天气暖?什么发嫩芽?

野外的小河怎样了?篱笆的积雪呢?

教师打节拍带幼儿根据歌曲的节奏说歌词。

4.幼儿学唱歌曲。

教师播放教学音带,幼儿小声跟唱。重点教幼儿唱准“滴滴滴滴滴滴答”的节奏。

教师引导幼儿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幼儿集体演唱歌曲。

幼儿用其他方式表演歌曲《小篱笆》,一名幼儿领唱,当唱到“滴滴滴滴滴滴答”时,幼儿齐唱。

篇2:幼儿艺术课件

教学目的: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②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③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④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第1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运用多媒体播放或解释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揭示目标: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②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③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阐(chǎn) 婵(chán) 奠(diàn) 辐(fú)

2、积累下列词语:

①潜意识②婵娟③共鸣④依赖⑤奠定⑥鉴赏⑦意境⑧跨越⑨狭义⑩广泛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

背景资料: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3、感知内容:

①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②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③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④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的结构。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科学与艺术有哪些相同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列举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为了说明什么?是为了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这就是艺术珍品的“真理的普遍性”。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1)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2)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六、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导入本课时内容:请一个同学说出:《科学与艺术》这篇的中心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实例。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

2、揭示目标: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②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③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自学:

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议一议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六、自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谈认识

篇3:浅析教学课件的艺术思维创作

要制作出优秀的教学课件,必须以相关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把教学课件当做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运用艺术思维来创作。在课件的评价标准中,教学性和艺术性占了很大的比例,技术性占了较少比例,这说明课件艺术性的重要。课件的艺术性就是指用美的形式来更好地体现教学内容,使人赏心悦目,让学习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享受到美。课件的艺术性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件的感染力,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一线教师对教学内容较为熟悉,不熟悉、不精通的恰恰是计算机软件工具。教师要避其短而扬其长,充分发挥对教学内容熟悉的长处,运用艺术思维来创作课件。

一、教学课件中人的艺术思维活动体现

创新是艺术的灵魂。课件呈现的教学内容不是课本搬家,也不是教案,而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或者是用语言在课堂上难以表达清楚的、难以理解的知识,或者看不见的微观和宏观现象等。因此,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并能充分调动想象、直觉等思维方式,有意识地把这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容易理解的、直观的东西,或者把一维的平面内容转化成二维或三维的动画,或者把静态变为动态、动态瞬间凝固成静态等等。这种转化就是创新,就是我们在制作课件过程中的艺术思维活动。

二、教学课件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思维活动

笔者认为,课件创作应分为两大步:第一,课件部件元素的生产;第二,集成课件部件元素。

1. 课件部件元素创作过程中人的艺术思维活动

课件部件元素的生产是关键。首先,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找出重点、难点,要把教学课件要表现的内容细化成一个个知识点,并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自身的“艺术细胞”,把知识点转化成可视的多媒体信息。为了使原本是课本、教案、板书的教学内容能够很好地在课件中表达出来,必须运用艺术思维进行思考、创作,再转换成课件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部件元素。为了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良好转换,还要了解多媒体信息表达元素的类型、特点,以及它所擅长表现的内容。这便于我们选择最恰当的多媒体信息表达元素来表现教学内容。

2. 课件集成过程中人的艺术思维活动

集成就是把课件部件元素看成是一个个知识节点,将其组装在一起。这同样需要运用艺术思维。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授课方式,组装的时候要注意节点之间的顺序和关系。简单和常用的方法先创建课件的框架结构,包括导航系统、帮助系统等。这当然需要运用艺术思维创作,只是这一步骤需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术。其次,把教学内容转化而来的课件部件元素分别放进课件的框架内。这里艺术思维主要体现在显示屏幕的布局、色彩等。最后,我们来考虑课件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一般来说,用于教师个人使用的教学课件都是小型的辅助型课件,教师经常忽视它的整体性和完整性。我认为,保持课件的完整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课件类似一本书,如果没有封面、标题、目录、封底,这样的书是难以想象的。对课件来说,就是要有标题(一般使用动画效果较好)、目录模块、主要内容模块和结束模块等,再运行调试并评价它。一个优秀的课件在理论上基本上就诞生了。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H].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6。

篇4:艺术设计课件的制作研究

关键词:包装设计;课件;设计思路;设计方法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多媒体课件,是教师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按照自己的想法,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开发的计算机程序。多媒体课件相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明显的优势,它可以集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和声音于一体,可以增强使教学内容更加的直观、形象,让学生能更快更好的学习新知识。目前在大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活动已被教师和学生所接受。

一、《包装设计》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该课程以商品的内外包装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商品包装的基本要求、设计规律和表现方法,并通过对材料、印刷工艺的结合,创造出符合消费大众,受欢迎的商品包装装潢设计。通过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产品包装系统的概貌及基本理论,掌握包装设计的基本方法、步骤、规律,根据不同的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独创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设计观念,掌握包装设计的各种表现手段。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学习上让学生掌握基本设计规律,在设计实践中,从平面包装到立体包装,从容器设计到结构设计,从个体包装到系列包装设计,从民族特征到国际风格等方法。做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并在实践中不断掌握设计方法。

二、《包装设计》课件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当前《包装设计》教学课件的软件已经呈现多样化,而且技术趋向整合、版本不断翻新。随着制作软件的多样化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课件类型已呈现多元化,并出现从单机版多媒体课件到基于web技术的网络课件的发展趋势,初步显现课件制作和使用的网络化,在功能上也趋于全能化。但是,在总体思路和设计上,虽然运用了先进的制作软件,各种计算机技术也都不断加入,可是课堂的本质是在教学,而不是在展示软件制作技术,太强调制作的精良,而失去了课件的教学意义;其次课件的设计中大多是将书本的文字罗列在课件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静态的展示文字或是图片,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没有优势;另外,无法完成互动,课堂结束之后,就以为着教学也就基本结束,凸显不了网络时代课件的功能;教学手段上也不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点,在动画、视频辅助教学、教学资源整合、在线测试和指导实训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为提高教学效果,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充分发挥课件的现代教学功能,以上《包装设计》课件设计制作上的问题应该重点研究解决。

三、《包装设计》课程课件设计制作新思路

课件的设计以网络版为设计依托,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制作技术,同时应紧扣课程内容,结合教学大纲,针对课程重点内容,有针对性的解决传统教学中讲解不充分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结合教学实践,《包装设计》课程课件的设计制作可以在以下内容上可以进行改进。

1.充分的展示课程的内容。课件应该是信息量比教科书更为庞大的,在教学大纲的框架下,教学可以达到充分的延展。

2.教学文件完整,教学环节清晰。课件的教学文件应该在课件中展示,课程的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实训指导手册、教学计划、考核标准等内容都要在课件中。

3.利用动画和视频形象生动的解释教学内容。多媒体技术的课件制作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可视化的动态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过程,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动画,演示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变现的含义。如手提袋的制作过程,从设计稿到纸张裁切、黏合成型等过程,用动画形式能使之更为生动。

4.开展课堂和课外互动。课外的互动通过网络手段,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和交流平台,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或者可下载相关的设计素材、教学案例等,也可以利用校园网的交流平台,学生提问和老师答疑。这样将有效的扩展教学的外延,提高教学效果。

5.教学资源丰富,延展课程教学。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课件要凸显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信息多渠道。课件中除了展示书本的文字和图片资源之外,应该更多的收集各种帮助教学的资源。

6.指导学生实训实践。为使实训指导更具象,结合实训的项目,在保留文字指导实训的请况下,可以将其过程制作成动画,或拍摄成视频。

7.模拟试题帮助检验学习效果。为更好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件在设计制作中应提供模拟考试试题,学生可以课外自主进行测试,也方便教师的在线测试。

8.课件制作精美,体现专业特色。课件在外观上应该凸显专业特色,展示当代设计理念,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

9.课件交互功能良好,课件易于更新,运行环境友好,资源共享。课件的交互性设计应以人性设计为宗旨,设计思路清晰,层次明确,利于推广使用。因此,在课件的按钮设计上以中文较好,并配有课件的使用说明。课件的制作是一个不断完善扩充修改的过程,随时的调整更新尤为重要,所以在设计之初要着重考虑。课件的运行环境要好,要在各种系统和主流媒体终端中能使用,方便教学。课件的资源要最好能共享,提供给学生和其他教师下载。

总之,《包装设计》的课件设计应利于教学和思考、实践的过程。把握课程的教学方向,使用多媒体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理解。一个好的课件应该是原有教学模式的提升,是教学手段的进步。要在實践中不断检验课件的效果,综合意见,及时修改,最终成为学生和教师都喜爱的教学资源。

篇5:环境艺术设计概论(课件文本)

第一节环艺设计的含义和基本观点

一、环艺含义

环境一词广义上指:围绕主体的周围事物,尤其是人或生物的周围,包括具有相互影响的外界。环境的含义十分广泛,根据其构成因素的性质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

保持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加强,对我们的生存环境进行艺术化设计,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创造理想生活的一种有效手段。

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尚在发展中的学科。环境艺术设计是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对我们的生存环境进行规划设计的一门专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艺系是这样定义环艺设计的:环艺设计是时间与空间艺术的综合,设计的对象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广义上说环境艺术设计包含现代几乎所有的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而狭义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以建筑的内外部空间环境来界定的。(内部环境艺术设计:以室内、家具、陈设等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综合设计;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以建筑、雕塑、绿化等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前者冠以室内设计的专业名称,后者冠以景观设计的专业名称,这两者成为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最为迅速的两翼。)

环境艺术设计——是综合各种艺术手段和工程技术手段,在人与其生存的环境中创造出符合生态原则,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征和氛围、意境及文化内涵,并保持与周围环境形成有机整体的综合艺术。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观点:

1、树立生态价值观和绿色设计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是伴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而诞生的新新专业。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来耐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换,这就需要设计师转换观念,从维护和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层面来看待环艺设计。

生态学和绿色设计观念将成为整个设计思维过程中的主导因素,要用与自然和谐的整体观去构思和策划项目,充分考虑人类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如: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成功的将自然景观引入超高层集中式办公建筑中,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型”超高层建筑)

目前,我国的生态建筑尚在试验阶段,环艺设计工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1、设计师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在设计中使用环保材料,解决好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充分考虑减少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在技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设计师要积极的创造生态化环境:

在室内环境方面:通过在设计中引入自然要素和户外景致,让人与自然相融合并成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室外环境方面:征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恶化和城市文化特色消失等特色,根据联合国计划倡导的“国际城市发展模式”,许多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用生态学的原理来进行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设计,在设计中树立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原则。

2、树立以人为本的环艺设计观

环艺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创造室内外环境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并始终把人对环境需求,包括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需求放在设计的首位。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就是要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安全与健康,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

需要,让使用者的意志得到体现,使用者的情感得到关怀,在此基础上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方面的问题;

成功的设计往往以人的行为需求为核心,把环境中的人作为设计关爱的对象,根据不同的人和使用对象相应的考虑对环境的不同要求。(环境和景观不仅要讲求美的形式,而且是供人使用的,因此离开了人的使用,环境和景观将失去其意义。)

3、注重时代感、民族性和地域文化相融合现代环艺设计更注重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与本民族的地域文化相结合,在设计中体现出时代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都有着历史的延续性,在与国际合作规划开发的项目中,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的文化往往以能显示不同的,民族特色而受到青睐;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应该从本民族和丰富的地方文化中吸取精华,并融入到与国际接轨的前卫的设计理念,从而探索和创造出个性鲜明的设计作品。

4、注重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尚在发展中的学科;

在创造室内外环境时要高度重视科学性,也要高度重视艺术性,更要高度重视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环艺设计者除了需要在观念上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在设计思维和表现手段上也要予以重视。

第二节 中外园林和环境艺术的发展

现代环境艺术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仅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作为一种美化人类生存环境的思想、方法和手段,却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一、中国园林艺术(环境艺术起源于传统的园林艺术)

1、中国园林的历史演进

中国园林最早可追述到西周时的“灵囿”

古代园林具有农业生产的性质(周边围合,其中种蔬菜和蓄养禽兽),后来过渡到游乐和狩猎的场所

发展到秦汉时称为“宫苑”(在一个圈定的大范围内与宫室紧密相连的综合体,将居住功能和苑囿形式集合起来,并劈有游乐和狩猎的场所。)秦在渭水以南修建上林苑,汉在此基础上发展(以湖水位中心,堆山筑岛,修建宫室,这种有山有水,一池三山(蓬莱、方丈、瀛洲,是秦皇汉武访仙求药,祈求长生不老地方)的格局成为以后皇家园林的传统样式)

魏晋是中国园林的转折期,这时期山水画家和田园诗人的大量出现,使园林艺术向自然山水园林转变,这时放弃一池三山的格局,追求返璞归真,淡泊宁静的自然情趣,被赋予怡情养性,寄托情怀的内涵。

唐代是全盛时期,如兴庆宫、大明宫、华清宫,出现了历史上第一座公共游览性质的大型园林——曲江

宋代,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合,创造诗情画意的园林境界,出现了艮岳、金明池、琼林苑等皇家园林。

明清时期,艺术与技术的成熟,使园林艺术达到历史的顶峰,出现南北园林之分: 北方园林:集中在北京一带,主要为皇家园林,北方园林气势宏大,风格华丽,利用自然地形,多依山傍水,使人工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完美的结合(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南方园林:多集中在江南、岭南一带,主要为私家园林。

1、当时江南一带经济文化发

达,气候温和湿润、风景秀丽,适合花木的生长,且河流纵横,盛产造山的石料,为园林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有利条件。

2、私家园林虽然占地有限,但善于在有限的空间里堆山垒石、栽花植木,理水开池,修建亭廊阁榭,并顺应地势的起伏组织不同的空间和景观,营造出通透、曲折、幽深的园林环境

这一时期,著名的文人与画家也积极的投身到造园中去,出现了一批造园家和理论著作(计成《园冶》、文震亨《长物质》、李渔《一家言》等)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园林艺术从早期的生产性实用性过渡到观赏游乐和寄情抒怀为主要功能,古人将宅院与园林,居住环境和人工环境,休闲环境紧密的联系起来,体现了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中国园林的审美特征和手法:

审美特征:中国园林以自然风景式特点著称,其布局是不规则,不对称的,是用人工景观达到表现自然美的典范,这和中轴线对称呈几何图形式的欧洲园林有明显的区别。同时,中国园林是集建筑、雕刻、书法、绘画于一体,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

手法:在大型园林中:一般依山就水,巧于因借,把山水风景作为园林表现的主题和背景,建筑置于山水中,与山水融为一体,使人工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完美的结合(北京颐和园,颐和园中万寿山和昆明湖是园林艺术的主体和构图中心,山中部的建筑群与两侧建筑群能够顺应山势而起伏跌荡,与远处的西山、玉泉山及周围的湖光山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共同形成丰富的园林景观,产生诗画般的意境。)

在小面积园林中,对自然山水不只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将它经过艺术提炼,运筹布局,根据不同的环境和要求,创造出咫尺山林,让“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写意山水画意境再现园林中(江南私家园林,在造园中,主要以亭台、楼榭等建筑与廊、墙的连接来营造空间,无论是采用分景、隔景、透景、框景、借景的组合手法,还是采用园中有园,小中见大,引人入胜的空间布局手法,都是为了通过对景物的重新组织,在时空变化中获得人与物游、步移景异的空间效果,这类造园手法在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私家园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外国造园艺术

1、欧洲园林模式

欧洲园林以法国和意大利的欧洲古典园林为代表,其次是产生于18世界的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

欧洲古典园林的特点:崇尚理性的精神,追求人工化的几何图形式设计,布局追寻理性的逻辑,将和谐当做形式完美的最高原则,表现出人对大自然的支配态度。

意大利——在文艺复兴时出现一种代表性的园林形式“台地式别墅园林”,根据其地形濒海多山地,别墅园林多建于山坡地段的中层或最高处,就坡势做成若干层的台地。(别墅建筑通常位于山坡的中层或最高处,在它的前面沿山坡引出一条中轴线,水池、植坛、树木都成几何式对称均衡的布置。台地式园林的理水方式很有特色,成为园林的主景之一,水从山坡的高处引注而下,层层跌落形成水瀑,在下层台地则用水落差的压力做出各式喷泉,在低一层又汇聚为水池。)

法国——17世纪,文艺复兴传入法国,根据本国地形,把中轴线对称均齐的规整式园林布局运用于平地造园,形成自己鲜明的园林特色(巴黎凡尔赛宫,其特点是规模大,壮丽的中轴线从宫中央向西边两公里外延伸,园林的边缘与自然相连,比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相比,更显出古典主义原则下的理性美。)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起源于18世纪初,是欧洲园林的近代形式。

2、阿拉伯园林和日本园林

阿拉伯园林以波斯园林为原型发展起来的,阿拉伯最先是沙漠上的民族,对水和绿洲的感情也反映在他们的园林艺术中,传统形式的阿拉伯园林主要是附属住宅的庭园,四面围着

柱廊和敞开的厅堂,中央有一个喷泉。

到14世纪,阿拉伯园林发展到全盛时期,有两种形式(应用于中东、北非、印度等地):

1、一种是以水渠、草地、树木、花池为主题的对称均齐布局,建筑居于次要地位;

2、一种是突出建筑物,沿顶端的建筑向前延伸出两条分别与建筑垂直和平行的十字形交叉道路,中央为水渠,以此贯穿园林整体布局(如印度泰姬陵)

日本园林受宗教禅宗哲理思想影响很深,在运用园林元素表现自然物方面显示出高度的概括性和精炼的意境,具有很强的写意性。

池泉筑山亭——以自然水体形态的湖面为主题的山、石、树木、岛屿、小桥组成的综合园林景观;

枯山水——常见于寺庙园林,在庭院地上全部铺上白砂以象征水面,利用石头的组合和造型象征岛屿和山峦,以抽象的造景方法把宗教的哲理和园林艺术完美的结合起来。

平亭——设置低矮的树、石,望去平坦

茶亭——既茶室所在的庭院,要求环境安静便于沉思,园中铺有石径,配有石灯和石水钵等庭院小品。

环艺设计概论大纲

第一节环艺设计的含义和基本观点

1、环艺的含义

2、环艺的基本观点(4点)

第二节中外园林与环艺的发展

一、中国园林艺术

1、中国园林的历史演进

2、中国园林的审美特征及手法

二、外国造园艺术

1、欧洲园林模式

2、阿拉伯园林和日本园林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王文,是河南大学08级环境艺术专业研究生。我的个性随和,开朗。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一直担任班长一职,学习认真踏实,每年都获得学校奖学金。

在本科毕业后,我选择了先工作再考研。在从事设计相关工作的两年中,我对本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工作,让我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让我知道了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把哪些知识做为重点教给学生,让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到社会中去,我觉得这是我的优势所在。此外,我还善于运用PSCDCAD3DSK等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创意的表达。

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我相信自己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努力工作。

篇6:摄影教学课件《摄影艺术欣赏》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习摄影艺术的分类、艺术手法的表现等基础知识,能初步运用所学方法对摄影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对摄影艺术作品的欣赏评述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摄影作品欣赏、探究中感受摄影作品的乐趣,学习方法。

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学习摄影艺术的分类、艺术手法的表现等基础知识,能初步运用所学方法对摄影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对摄影艺术作品的欣赏评述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摄影作品。

课型: 欣赏评述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 我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动画片,你们都喜欢什么动画片?为什么?

学生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主题、创作方法等。

篇7:幼儿指纹画课件

【活动目标】

1、学习在指纹图案上添加简单的线条,使之成为有趣的形象。(知识目标)

2、发挥幼儿想象力、创造力,体验创作的快乐。(情感目标)

【活动准备】

1、白纸、记号笔、每组四盒印泥、两块半湿的抹布。

2、教师自制指纹画范例

【活动过程】

1、出示指纹画,引起幼儿兴趣。

师:老师今天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有趣的,漂亮的,也许是小朋友从来没见过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小朋友看的时候可要认真看哦,看完了老师要提问题的。

提问:刚刚小朋友们看得非常认真,请小朋友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举手)

提问:老师的画使用不同的方法画出来的,你们想想是怎么画出来的呢?(手指,印泥)

师:伸出手指给小朋友看,这是老师的.什么?(手指)

师:小朋友也伸出自己的小手仔细看一看,你们的手指上有什么?看出来的告诉老师(纹路,花纹)。

教师小结:我们手上有很多纹路叫指纹,我们的美丽图画就是用我们手指上的指纹宝宝印出来的。

2、了解指纹的印制方法,幼儿动手印制指纹。

师:小朋友们一定很想动手试一试了,现在老师就来教小朋友如何印指纹宝宝。

重点:怎样才能印出清晰的指纹。

师:用手指用劲的亲亲红红的印泥,再用我们的指纹宝宝稳稳的亲亲白纸,不要摇晃和挪动。印完一种颜色要用抹布擦擦小手,再因另外一种颜色。(教师示范)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关于指纹包包小秘密,就是我们的指纹宝宝不喜欢太拥挤的地方,所以,小朋友在印制指纹的时候要给每一个指纹宝宝一个舒服的位置,指纹宝宝也很爱干净,不喜欢小朋友把它们周围弄得脏脏的。

个别孩子演示印指纹宝宝(稳稳当当,亲亲,稀疏,换个方向)

篇8:CAI课件设计的艺术性讨论

从目前CAI课件的整体制作水平上看, 各位教师在制作的过程中仅仅用简单的模版把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大纲制作出来, 这样的制作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 这与传统的黑板上板书授课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目前我们的CAI课件制作的最薄弱的环节就是课件的艺术性。

一、增强多媒体课件的必要性

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就是指用美术的形式来更好的表现课件的内容, 使人赏心悦目, 让学习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美。优质的课件不但要体现科学性, 同时也要使内容与美的形式相统一, 展示的对象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1. CAI课件的艺术性可以增加学生的注意力及感染力

课件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字体、色彩、声音、图片等基本的要素要按照美的规律来搭配制作。当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不再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些静态的图片, 而是一个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图文并茂的世界。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浓了, 留下深刻的印象, 加深了学习的内容。

2. CAI课件的艺术性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一些抽象的理论, 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解, 学生很难听得懂, 学生学习效果不佳。通过CAI课件艺术地传达可以使形象更加直观。另外增强动态效果、声音效果、还有色彩效果等一些特点能形象地呈现事物, 具体地表现事物发展的过程, 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生动, 能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 这样才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解力。

二、CAI课件艺术性制作的基本规律

首先, 课件的艺术性要围绕着课件的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表现。CAI课件的艺术性只是从更高的起点来完善课件,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要始终把课件的内容放在第一位, 艺术性的表现是为了更好的展示内容, 增加课件的感染力, 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其次, 课件的艺术性要考虑以学生的喜好。课件是给学生看的, 学生是检验课件好坏的终端, 在课件制作中我们把学生生活中流行元素与艺术相结合, 一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CAI课件制作艺术性的具体表现

1. 文字的设计

字体是CAI课件中最常见的要素, 它能够传递大量的信息, 在课件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清晰的字体, 合适的大小, 对学生获取知识的快慢及准确度是至关重要的。怎样合理使用文本其实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

在字体的使用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文本要简洁明了。有的教师在制作中, 内容并不精简, 使得画面放眼望去堆砌的全都是文字, 这样使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容易厌烦, 产生疲劳感。 (2) 字号要适中。我们要根据相应的内容来使用合适的字号。 (3) 字体要灵活多变。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一个画面不应该过多使用字体, 一般以三种为宜, 否则在视觉上就会产生混乱。

2. 色彩的设计

色彩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要比其它视觉要素更强烈些, 视觉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色彩的特征。不同的颜色会在人的心理和生理上造成不同的感受。有些教师为了统一, 用色单一, 使画面苍白缺少灵气;而有的教师使用过多的色彩会让人眼花缭乱, 对知识的获取是不利的。具体的搭配技巧为:

(1) 利用丰富的色彩来增加层次感。课件的界面是一个二维的平面, 我们要打破其平面效果, 在观赏者的心目中造成多层次和空间的错觉, 这样的界面才能长久的吸引学生。

(2) 利用强烈的对比来突出主题。CAI课件首先要用个性鲜明的视觉效果来抓住学生的眼球, 所以要用对比鲜明的色相和明度来装饰画面。同时还要考虑两种对比色彩是否能够和谐给阅读提供最佳的视觉效果。在背景色和字体色的搭配上比较好的搭配方案是:红色和黄色、黑色和白色、蓝色和白色等等。

(3) 利用协调色彩的来统一风格。每个课件的设计都是由多个页面来完成的。在加上超级链接的技术, 课件的组织结构更加丰富。一般我们在一个界面上颜色不得超过三种, 以一种色彩为主色, 其他色彩为辅助的颜色。结构不同采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 不同的颜色的使用要围绕着课件的风格来变化。

3. 版式的设计

版式设计是在平面上有效的将视觉信息按照主题的需要进行编排, 表现出多姿多彩的立体空间关系。一般来说人们在阅读时, 其视线还有一种自然的流行习惯, 往往是自上而下、从左到右地依次阅读。可以根据一定的技巧可以让注目价值按照人的意愿改变, 为课件的表达内容服务。

(1) 对比与极限的法则。当我们要想把平面设计的构图和布局推向极致时往往离不开对比, 没有视觉对比设计往往陷入平庸。因此我们在设计中要适度使用大小方向形态颜色动静之间的对比, 同时还要把握他们之间的比例, 才是进行成功设计的关键。

(2) 协调与统一的法则。“协调”是指两个以上的元素配合得适度或恰当, 是一种相似状态下的调和。统一是更高层次上的协调, 为了求得版式整体的协调一致, 有时候宁可减少某些元素的对比差异, 避免对比关系过大造成版面的混乱。

(3) 比例与均衡的法则。一个版面要想获得理想的视觉效果, 就必须将文字图形线条色彩等一系列素材, 按照和谐的比例关系进行设计和编排。和谐的关系很容易使版面达到均衡的效果。我们在设计中应该尽量避免视觉要素达到量上得对称平衡, 而追求感官上的视觉不对称平衡。

四、艺术性是为了更好地发挥CAI课件的优势

这篇文章中主要探讨的是CAI课件的艺术性, 那是因为在课件制作上对艺术性上表现的不够, 导致很多的CAI与传统的教学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没有充分的发挥CAI课件教学的最大优势, 所以我在这里希望通过探讨可以让教师们在艺术性上重视起来。

但是, 在制作课件时, 教师们一定要避免出现“教育性丢失”的现象, 我们始终要记住, CAI课件制作内容和指示的传递是第一位的, 而制作的技巧和表现的艺术性是在完成前者的基础上, 对课件的完善。目的是让CAI课件与传统的黑板教学有所区别,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有实质内容的课件不是优质的课件, 我们要的是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统一的高品质课件来辅助教学。

参与文献:

[1]周恕义, 杨晓华, 侯洪涛.多媒体CAI及网络化远程教学技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

[2]葛广英, 杨凤梅.多媒体CAI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1998 (8) .

参考文献

[1]周恕义, 杨晓华, 侯洪涛.多媒体CAI及网络化远程教学技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

篇9:谈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艺术

一、课件思想的架构

课件架构思想来源于教案,而有深度的教案则来自对教材的精心钻研。精心钻研教材的过程,是教师对教材内容深度吸纳与修炼的过程。有些教师在准备教案的时候,首先做的不是精心钻研教材后组织教案,而是急急忙忙到网上搜索相关的课件,然后下载修改,节约了时间,却被限制了思维。借鉴可以,一味地“拿来”或者堆砌,何谈因材施教,何谈个性化的教学呢?

所以,教师只有先对教材精心钻研,理出教学思路后,才可知教学过程中需要课件进行辅助讲解的节点。其次,要考虑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因为教材的讲解终归是要结合学生状况进行施教的。这样结合资源和思路,恰切组合,才能思路清晰,架构合理。

二、课件氛围的营造

课件氛围就是总体的调子,即整个课件从头到尾给人的总体色调和其他效果的感觉,这种感觉要和课文给人的感觉相一致。

例如,我们制作《荷塘月色》课件的时候,可以围绕以下几点考虑色调及效果:一是夜晚的黑色,二是月光的白色,三是铺满荷塘的荷叶之绿色,四是荷花的白色和粉色。笔者制作这个课件,起初的时候准备将课件总体色调设定为夜晚的黑色,但考虑到黑色背景会使播放效果不佳,于是将课件的整体色调定在了荷叶的绿色上。因为月光有朦胧之美,于是在组织精选荷叶荷花图片后,又给每个图片叠加上一层磅值很大的柔化边缘的白色透明文本框,这时候荷塘月色朦胧精美的特点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另外,依据荷花的颜色将文本框设定为白色或粉色柔化效果(如图示)。此框架下的《荷塘月色》课件使所有看到的老师都赞不绝口,在课堂演示时,学生的反应更是惊叹不已。

三、课件标题的添加

给每个PPT页面添加标题,可以使PPT总体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具有逻辑性。

为使教学环节衔接顺畅并节约时间,标题尽量与页面同步出现,不提倡进入页面后再显示标题的动画效果。因为当进入一个新的页面后,师生为了等待标题动画完成而使教学过程瞬间卡壳的感觉总是不好,且从时间计,多个标题动画单独出现的时间累加,对于争分夺秒的课堂教学也属于无谓的消耗。如果必须增加标题动画效果的话,各页面的标题动画可以采用同一效果,这样课件总体感觉起来不会凌乱。

另外,标题的文本框和字体最好修饰一下,因为既然是标题,自然要醒目一些。

四、课件动画的设置

PPT课件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为达到教案要求的教学效果而设置的,动画效果当然也是为实施教案服务的。不过,一些喜欢钻研PowerPoint软件的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而将自己沉浸于课件动画的花哨设置上。

动画的使用是不能够过度的,即使一个总体色调氛围很好的课件,如果经常更换使用跳跃感的动画,也会使人产生破裂或凌乱之感,并对学生理解课文的连贯性产生负面影响。

如,大部分叙述性词条或提问式词条的出现效果,使用非常平稳效果的“淡出”进入已经可以达到要求了,为什么还要使用“回旋”进入呢?那些跳跃性的动画很容易使学生注意力脱离文字内容本身。

其实,动画效果给学生脑海里的着重值是逐渐增加的。举个例子,在连续性的“淡出”进入后,使用横向出现的“擦除”进入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变化。而“擦除”是没有弹跳或破裂效果的,所以学生的思维也就不会发生我们不想要的过大的跳跃。

另外,动画应尽可能和关键词汇表达的意思相符。比如《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句,在讲解“泻”字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透明度为60%的、以纯白色填充的、经过了50磅柔化效果设置的文本框铺满页面,再增加一个向下的动作路径或使用“自顶部”的“飞入”就达到了效果(如图示)。

笔者在完成《荷塘月色》课件后曾开玩笑地说:“使用这个课件的老师应该在讲课时大汗淋漓。”因为制作这个课件,倾注了笔者大量的心思,笔者沉浸其中,绞尽脑汁完善能力以内可以处理的部分和些微细节,它就像一个即将诞生的婴儿使笔者充满了演示和讲解它的兴奋与期待。

笔者带着这样的情绪进入了课堂,学生们受笔者亢奋的状态感染,他们两眼发光、炯炯有神,跟随笔者由课件内容进入课文内涵,笔者可以感觉到他们和课文所描述的氛围融为了一体,完全陶醉在了这篇美文之中。

原来,教师的旺盛精力和亢奋状态是可以感染学生的。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担心,如果授课教师温温吞吞毫无情绪地进行讲解,那再好的课件,也会被埋没、被浪费。所以,如果你耗费精力、倾注心血完成了一个课件的制作,还是请延续你的亢奋状态,将它带进课堂,去激情课堂,感染学生,让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绽放异样的精彩。

篇10:幼儿数学课件

幼儿数学课件

【教学目的】

1、教幼儿认识1-3的数字形。

2、让幼儿能用手指头表示数字1-3。

【教学准备】

1、卡通数字1-3。

2、1-3的大数字卡以及相应图片。

3、魔术口袋以及小水果。

4、小数字卡片1-3幼儿人手一套。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用歌曲引出课题:教师唱自创歌曲:“一象铅笔细又长,二象小鸭水中游,三象耳朵听声音,我们请他们来做客。”请出数字宝宝1、2、3。那么数字宝宝是不是像歌曲里唱的那样像铅笔、小鸭和耳朵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基本部分:

1、请出数字宝宝,用数字和图片相对应,让幼儿看看数字是否象歌曲中唱的一样,加深幼儿对数字的理解和记忆。

2、游戏:我出几你念几。教师随意出示大数字卡,让幼儿念出卡片上相应的数字。

3、用手指表示数字:

师:现在请小朋友伸出你灵巧的.小手,告诉我你的小手都有那些本领?(幼儿自由回答)那么你会用小手表示1、2、3吗?教师带领幼儿用手指表示1、2、3,同时纠正幼儿的错误手势。

4、游戏:我来说,你来比。教师说出数字,幼儿用手指来表示。同时也可以选择幼儿担任小老师。

5、游戏:看实物出手指。教师从魔术口袋中拿出相应数量的实物,让幼儿说出数字同时用手指头来表示其数量是几。

三、结束部分:

上一篇:医生思想工作计划下一篇: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