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教学的艺术

2024-04-25

幼儿数学教学的艺术(精选8篇)

篇1:幼儿数学教学的艺术

追问在幼儿教学中的艺术

萧山区义桥镇中心幼儿园 王青

追问,作为提问方式的一种,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用的一种教学技能。那如何运用好这一技能,来推动活动中师幼间的积极互动,提高集体活动的有效性,从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或者“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我在教学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

我们知道在课堂中,教师除了提问,更是一位追问者,如何做好这个有智慧的追问者,真得很难。

(1)把握不好追问的随机性。我在教学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教案准备了很详细,如果一切在掌握中的话,但是幼儿回答和想法总是千奇百怪的,一些突法性的情况会让我不知道如何追问。如:科学活动《乒乓球有弹性吗?》,我准备了松紧带、弹簧、蹦床、乒乓球等材料,在幼儿操作的基础上我们小结了弹性的概念,接着我们区分弹性材料,有一幼儿说乒乓球也是有弹性的。

我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幼儿:“在拍乒乓球的时候会弹起来。”

我有问:“乒乓球弹起来的时候改变形状了吗?”

可是幼儿坚持说乒乓球弹那么高,就是有弹性。其他幼儿也开始窃窃私语,有的边玩边说:“乒乓球弹起来了。”那么乒乓球到底有没有弹性呢?当时我也觉得很茫然,毕竟幼儿对概念和实际不能很好的联系的活动中,只能说没有改变形状的就是没有弹性的。可以说在活动结束后部分幼儿对弹性这个概念还是模糊的。原本设计好的提问用上了,但突法性问题有该如何预设呢?

(2)把握不好追问的“度”。作为青年教师,虽然知道诱导追问是一种很好的回应方式,但只能停留在理论表面,不能过多运用于实际教学。一般追问恰当的话可以解决当前问题或者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可是在教学中,有时候追问可能会适得其反。特别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我的心里很焦急,希望通过一问在问的方式来得到正确的回答,可是幼儿往往会被你问地很茫然,不知道回答什么。最后自己的教学设计打乱了,或者不等幼儿思考就把答案说出来了。

(3)把握不好追问的“价值”。对于我来说问题价值的取舍是最难的,在活动中幼儿会通过教师的提问生成许多问题,那是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追问呢?追问后的成效有用吗?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最困惑的。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追问技巧呢?针对以上不足,我在教学中尝试着做了如下改进。

(1)把握深浅 预设追问。备好每一次教学活动的详案,特别结合班级幼儿实际水平和已有经验设计几个浅显易懂、过渡性强的追问,并考虑到不同的幼儿可能出现的反应,预设不同的回应方式。多想几个如果,如果这样追问,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到时我该怎么回应?让一切尽在掌握中。

(2)实现追问的价值。教师要深刻理解教材的内涵,深入了解孩子的认知经验,科学合理地设计提问,并把握时机有效追问。

(3)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把正确的方法用怎样的方式传授给孩子,让孩子在体验快乐成功后,自然地再次使用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有目的性地设计问题,把孩子自然引入。其次,追问要把握好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追问的有效性,激发孩子思维的火花。最后,由于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的局限,学前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和感受都是比较单一的,他们往往被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故事、优美的音乐、有趣的游戏而吸引,缺乏整体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中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问题,实现追问的深刻性,推动孩子积极思考。

追问技巧的成功应用,关键是教师要有足够的机智,能够对孩子的回答迅速的反应,并建构新的问题,帮助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我尝试着用追问来梳理幼儿的思路,用追问搭建幼儿学习学习的平台,用追问引导幼儿深入的思考。

当然,因为我工作时间较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很大的不足,以上几点措施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突破追问技巧欠缺这个问题,因此,我们教师需要不断的提高应变能力和教育机智,这样才能使回应达到最佳效果。

篇2:幼儿数学教学的艺术

一地的蛋黄末儿

早餐后,孩子们陆续进入活动区。我在扫地时,发现马杰那一桌的桌子底下到处都是蛋黄末儿,当时我很恼火,心想:肯定是马杰干的。看着满地的蛋黄末儿,我又觉得奇怪:“今天没吃鸡蛋呀?”静下心一想:可能是我们喂小鱼的鸡蛋。抬头一看:窗台上喂小鱼的蛋黄果然碎了……平静了一下心情,我故作惊奇地说:“马杰你快来看,这儿发生什么事了?”他赶紧跑过来,看了看地上说:“有鸡蛋黄末儿。”我又吃惊地问:“那就奇怪了,今天咱们也没吃鸡蛋呀?怎么会有鸡蛋黄呢?”“是我把留着喂小鱼的鸡蛋黄弄碎了!”他十分诚恳地说。“哦,”我点点头说,“那小鱼吃什么呀?”“那不是还有一点儿吗?”“那倒也是,可就是这地实在太脏了!”他立即说:“没关系,我自己捡起来吧!”我说:“这太难捡了,还是我帮你扫了吧!”在我的帮助下,他自己清扫了地面。

当天中午,他又把菜弄撒了,我还没有来得及说什么,他主动向保育员老师道歉,并主动要求自己清扫。

对批评的反思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但现在还历历在目,试想,当时如果我没有压下火气,而是训斥马杰一顿,就会产生另外的结果:一是使他受冤枉。我们常会凭着自己对孩子的印象判断事情,然而并不一定都正确。二是造成孩子撒谎。严厉的训斥会让孩子不敢承认错误,推到别人身上,即便推不掉,在老师的追问下,也会编出这样那样的理由。批评孩子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教育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批评时也要掌握批评的艺术。

首先,批评要有明确的目的,有针对性,讲究方式方法。其次,要掌握好批评的时间和时机。教师在气头上或心情不好时不要批评,当孩子有抵触情绪时也不要批评。我如果知道了情况就狠狠地批评马杰,可能就会是另一种局面,也就不会有后来他主动向保育员老师道歉和主动清扫地面的事情发生了。另外,要选择批评的场合,能不公开的尽量单独解决,最好不要当众批评孩子。再次,批评时要注意态度,态度要严肃,但不一定要横眉立目。大声严厉的批评,可能会让孩子很紧张而变得不知所措,来不及思考自己的错误。最后,批评前,要善于等待,当孩子犯了错误,我们不要要求孩子立即认识并改正错误,人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一两次批评就能见效的。

篇3:幼儿园语言教学的艺术

关键词:语言教育,教学艺术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通过语言教育, 帮助幼儿积累运用语言的技能, 提高听说能力以及交往技能, 进而使幼儿在品德和思维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本文以幼儿园集体语言教学为切入点, 来谈一谈上好一节语言课的艺术。

一、如何选择语言教育内容

众所周知, 幼儿园语言教材包括儿歌、故事、散文等内容, 选择一个好的语言教学教材, 可以使语言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促进作用, 一般来说, 一个好的幼儿语言教材应该具有如下的特点:

1. 真实丰富的生活

语言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将语言运用于生活中, 所以, 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语言教材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发现, 很多优秀的故事、散文等, 都是描述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如爱吃水果的《小蛇多多》、最爱自己妈妈的《小猪的妈妈不在家》等, 这些作品的情节中贯穿着幼儿时常接触到的事物, 这样就让幼儿易于理解, 愿意去学习和讲述, 在学习活动中会表现出积极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反之如果选择了远离幼儿生活的内容, 幼儿就会像个小哑巴一样坐在那里被动地接受。

2. 优美工整的语言

好的语言教材还应该具有语言优美、句式工整的特点, 优美的语言可以增加幼儿的审美情趣, 工整的语句利于幼儿感知与模仿。一些童话故事中对于周围事物的描写都会用很优美的语言, 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猜猜我有多爱你》, 该作品用感性的语言表达了母子之间美好的情感;同时作品的句式比较工整, 再如散文《风在哪里》不仅句式工整, 而且文笔也优美动人, 一些语句利于幼儿产生联想, 一些词汇利于幼儿提升语言能力, 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3. 积极美好的情感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又一大特点就是富有积极的情感。人类许多美好的情感, 如谦让、分享、互助、勇敢等都会在作品中得到体现。幼儿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建立的时期, 让幼儿感知人类所特有的美好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选择与运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来进行教学, 可以让幼儿感受美好的情感, 对幼儿的情感予以触动, 并逐渐在心灵中同化这些积极的情感, 成为一个有优良品质的人。

二、如何制订语言教育目标

语言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幼儿期确定适宜的语言教育目标, 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使他们获得基础的语言能力, 对于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性是极为有益的。幼儿园语言教学目标的制订, 从大的方向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衍生而来:

1. 制订与语言领域发展要求相符的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都对幼儿语言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这是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首要参考的依据。同时, 语言既是人们思维的工具, 又是人们交流的手段, 作为语言的符号系统使语言具有社会性和生成性的特点。语言的社会性就是幼儿要能够学会语言并熟练地运用语言与社会上的其他成员进行交际, 而语言的生成性指个体运用有限的语言规则能产生出无限多的句子。基于语言教育的社会性和生成性特点, 我们在教育目标的确立上应该要让孩子们体验到语言所具有的实用性、描述性、表现性、创造性和美感。

2. 制订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目标

语言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并遵循着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由近及远的规律和原则。进幼儿园之前, 幼儿已经基本能使用语言与他人进行简单、浅显的交际, 在说话时开始关注使用正确的语法规则。开展语言教学时, 我们在小班时候选择一些很简短的儿歌, 语言重复、情节简单的故事, 大班时就可以选择一些语言优美、富有想象力的散文等。在制订目标时, 也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能力水平、发展阶段来制订, 使教学目标适合于该年龄段幼儿发展的普遍水平, 幼儿才能学得轻松愉快, 容易获得成功感, 建立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3. 制订符合班级幼儿能力水平的目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深切地体会到:针对同一个语言教材, 教师制订了相同的教学目标, 设置了相同的教学过程, 不同班级的孩子却会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有的班内幼儿的语言水平特别好, 教师刚一讲完一首儿歌或者一个故事, 就有一些孩子能够完整地复述出来, 让教师感觉到似乎不再有教学的必要了。有的班级的幼儿却一问三不知, 经常会产生启而不发的感觉。显而易见, 这个教材或者说是教学目标对于不同班级的幼儿来说可能存在吃不饱或者吃不下的现象, 所以, 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还要根据班内幼儿的能力水平。

以上所述是语言教学活动制订目标时大方向的依据, 如何制订一个具体的语言教材的目标呢?根据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 方法与过程, 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的目标要求,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抓住教材中的知识点

这个知识点可能是一个句式, 也可能是一些词汇, 也可能是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线索等。因为语言教材涉及的范围非常宽广, 一时难以将其融会贯通, 所以我针对性地选择了在我市开展的“生态课堂展示月”中的几节语言教学活动来加以分析。例如, 在小班语言《小蛇多多》中, 教师抓住的知识点就是对于水果的认识与表达;在大班《绕口令》中, 教师抓住的知识点就是对绕口令这一特殊儿歌中音近词的学习与练习;在大班散文《风在哪里》欣赏中, 教师则抓住了对散文前半段工整诗句的诵读。

2.抓住教材中的可表现点

幼儿对语言教材内容的理解、感知、表达与表现等能力, 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 我们在挖掘语言教学目标时, 要注重寻找利于幼儿表现的点, 从教学过程中动静交替的教学原则出发, 帮助幼儿理解表达教材, 引导幼儿运用动作、游戏等多种方法来加强对这些表现点的理解与感知, 这些都可以在目标中予以体现。

3.抓住教材中的情感脉络

正如我们在选材时所要注重教材积极的情感性一样, 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 也可以根据其中的情感来确定目标教师要善于分析教材的情感脉络, 准确地抓住其含义来制订目标, 因为如果领悟不够清晰的话, 就有可能会出现目标的偏移。例如, 在《小猪的妈妈不在家》教学中, 有的教师认为这一教材的情感点在于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 而有的教师则认为其中体现最深的情感点应该是“自己的妈妈是不可替代的”, 因为“无论邻居妈妈的照顾多么周到, 小猪却还是好想自己的妈妈”。

三、如何关注语言教学过程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 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 不同的教育观往往体现出不同的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引领下, 对幼儿园语言教学的开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生态教育理念引领下, 开展好一节语言教学活动, 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 关注幼儿自主学习

在生态式的课堂理念中, 转变幼儿在学习中的地位, 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要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必须要改革幼儿学习的方式, 提供幼儿自主探索、自主操作、自主建构经验的机会, 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来实现。一是内容图示法, 就是将故事、散文、儿歌等内容, 用图片的形式、无声课件的形式提供出来, 让幼儿根据图片、课件来猜测可能是在讲述什么内容, 猜猜说说的形式非常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想象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二是自选形式法, 即提供多元材料, 让幼儿通过听、看、画等方式进行自选学习, 如在散文教学中, 提供课件、图片、小书、录音等多种方式让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法进行学习, 选择自己不熟练的内容多次学习, 这样就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三是自主表现法, 这一方法主要运用在教学中帮助幼儿对于个别词汇的理解与感知上, 教师可以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现, 通过动作的感知理解语言。

2. 关注资源的有效运用

在一节语言教学活动中, 教师为开展本次教学活动所提供的资源, 要竭力挖掘资源的用途, 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不能像蜻蜓点水一样, 感觉可有可无。语言课的资源有:一是图片资源, 应该让幼儿充分感知, 充分讲述;二是课件资源, 包括视频和音频资源等, 应该尽量体现分段观看与整体观看、自主倾听等形式的多元运用;三是人的资源, 人的资源包括同伴资源、教师资源, 在公开教学中还有客人教师资源, 这些人的资源应该在语言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起来, 如在设置语言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可以设置同伴间合作学习, 幼儿和教师间的合作学习, 幼儿与客人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等, 让人这一教学中的主要资源得到充分运用。

3. 关注教学中的多元互动

每一节教育教学活动, 都是在充满互动的过程中开始, 在互动中进行, 并在互动中结束的。在一节语言教学活动中, 基本的互动模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师幼互动, 这是在活动中体现最多的互动模式, 师幼互动主要要注重积极、有效, 并且富有趣味性;二是幼幼互动, 幼幼互动的模式要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中小班阶段可以辅以一些动作之间的互动, 到了大班则可以在学习、讲述、表现、竞赛等方面多增加一些幼幼互动的模式;三是人机互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人机之间的互动模式运用得也越来越广泛了, 主要有跟着录音学、跟着电脑学, 以及与白板、电脑中设定的声音进行问答等;四是与其他资源互动, 如在公开教学中所特有的, 幼儿可与在场的客人教师进行互动, 一来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来也可以锻炼幼儿的胆量。

4. 关注幼儿的多元表现

关注幼儿的表现,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眼中心中都要有孩子。有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心里只有教案中的教学过程, 没有幼儿对于教学过程的反馈, 教师在教学中显得比较生硬。那么怎么才算是关注了幼儿的表现呢?一是机智应答。教师的有效应答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功底, 但是事实上在应答上也不是莫测高深的, 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二是积极反馈。对于幼儿在语言课上的表现, 要给予幼儿积极的反馈, 一些在活动中幼儿巧妙地抢答, 甚至是一个动作的模仿, 教师都应该关注到。那么积极地反馈表现在哪里呢?首先, 是对幼儿语言的反馈。例如, 在让幼儿猜测某种事物时, 幼儿的思维很发散, 而当教师一旦揭示出正确答案时, 对于个别猜对的幼儿要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其次, 是对幼儿动作的反馈。例如, 教师提问到什么叫鼓起腮帮子的时候, 幼儿都不会回答, 但是有一个幼儿会用动作表现出来, 教师就可以及时请这个幼儿上来表演给大家看, 如果教师抓不住这样的机会, 就会使活动黯然失色了。当然在语言教学中对幼儿表现的关注点还有很多,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观察全局的能力, 并予以及时有效的回应, 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5. 关注教师自身的语言素养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 教师自身的语言素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要上好一节语言教学课, 教师首先要不断修炼自身语言的感染力, 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对于教学语言中的语音、语调、语感的把握等方面。在语言教学过程中, 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可以将幼儿带入语言作品的独特情境中, 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学效果自然也是事半功倍的, 同时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语言也应契合作品的意境。例如, 在散文教学中, 作品本身的意境优美, 教师所用的语言就不能贫乏无味, 而要注重将教学语言与教材作品融为一体, 将教师的语言与作品融为一体, 产生整体美感, 可以让语言教学更加完美。

总之, 如何上好一节语言课是许多教师一直在孜孜不倦探究的问题, 我们在探索中不断前行。在关注语言课堂教学的同时, 我们更要树立起完整语言教育、整合教育和活动教育的观念, 并将这些观念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 使我们的语言教育更加科学完善, 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兢, 佘珍有.幼儿园语言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3]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篇4:幼儿数学教学的艺术

【关 键 词】幼儿;数学教学;生活;游戏;知识迁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1-0177-02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它作为描述和解释事物存在方式、反映事物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渗透在幼儿生活之中,它帮助儿童认识世界,给儿童提供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而如何让幼儿在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的真谛,正是趣味数学的魅力所在,也是我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和追求的。

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皮亚杰曾提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数学知识抽象学习起来单调枯燥,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教师根据幼儿活泼好动,思维形象直观等特点,在数学活动中渗透艺术手段和各种游戏,增加活动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如:在探索数、量、形的过程中教幼儿用儿歌的形式概括其特征及规律,并指导幼儿用对歌的形式来回答,既能渲染气氛,又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又如,多给幼儿操作机会,在认识序数活动中,采用送小动物回家的方式“小白兔的家住在第一层第二间,请你送它回家吧。”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然地接受了序数的概念。教师在使用数学游戏时,应注意将活动目标在玩的过程中转化为幼儿的需要,并掌握游戏的难易度,以免影响幼儿的情绪。

二、选择适合的教学素材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身边形形色色的事物都能给我们提供诸多的数学信息,如班级里有多少小朋友,有几位老师,摆放了几盆花,水彩笔中有几种颜色等等。这些信息都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身边,但需要我们引导孩子们去体验,去关注,体验的过程是孩子们锻炼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过程,孩子们在潜移默化发展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身边的各种各样的数学。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将会对数学产生最初的兴趣,建立最初的科学概念。我们从生活中选择适合的教学素材,有利于幼儿对数学产生兴趣,因为越贴近生活的东西幼儿就越喜欢,有利于帮助儿童建立数学的应用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育内容,才能使幼儿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日常生活遇到的问题形成勇于创新探索的精神。

三、建立探索式的学习方式

没有探索,幼儿掌握的知识就没有实际意义,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在探索式的学习活动中,儿童才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兴趣。

1. 创设多彩的游戏情境,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发生的,因此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情境,如幼儿在玩“开商店”的游戏中,我们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材料,同时提出适当的规则,那么幼儿在游戏中就会练习用分类的方法摆放商品,顾客运用排序的方法购买商品,营业员自然而然地运用加减法来收取钱款,一系列的数学问题应运而生,活动后要留给幼儿充分的尝试、讨论和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大胆尝试、求异、求新、敢于提出问题,并也敢于去解决问题。

2. 创设互动空间,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幼儿来说,数学知识是幼儿在亲身感知、主动探索的操作过程中获取的,我们应借助各种有趣的操作活动和数学智力游戏,提高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如在认识图形活动中,我们利用七巧板这种玩具来让幼儿拼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案时,教师要鼓励幼儿用多块七巧板来组图,看谁想出的办法多,幼儿在反复操作过程中去观察、探索,改变原有组合,去进行新的尝试,从而不断找出新的方式使思维更灵活独特。又如,在认识数学活动之前,为了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我们可以采用语言、游戏或桌面互动游戏来引导幼儿积极动脑,使幼儿的思维活动一环扣一环,起到良好的效果。

四、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幼儿一旦学会将数学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观察,许多新问题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如:如何请6只小鸡乘坐3辆车呢?如何将一盒饼干分给一组小朋友呢?这时,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幼儿利用数的概念解决简单的问题,同时数学抽象概念的确立,也使幼儿完全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真正的数学便产生了,而伴随着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而来的成功和喜悦,则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1. 循序渐进地安排数学内容,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幼儿所学习的数学内容,只是周围环境中最简单最基本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但这些简单的内容也有着由易到难的内在联系,如:先要认识数字,掌握数字的实际意义,才能理解数的分解组成,进而进行加减法运算的学习。在认识形的过程中,则要先认识平面几何图形,进而过渡到立体几何图形。在学习分类的过程中也存在从一元分类逐渐到二元分类、多元分类的过渡关系。教师应充分精心地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合理地按着循序渐进的顺序将教学内容提供给幼儿,引导幼儿用己知经验去探索新知识找到答案,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 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让幼儿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我们的周围,每样物品都以它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在生活中找到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的数学素材,如:让幼儿数一数家里有多少人,说一说自己的身高、体重、家里的电话号码、门牌号码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看一看日历,感知年、月、日的顺序,知道昨天、今天、明天是几月几日,说出自己一天的活动——起床、上幼儿园、吃饭、游戏、睡觉、离园等,引导幼儿认识时钟,感知相关的数学知识。教师只在幼儿因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局限使探究活动遇到障碍时给予适时帮助和引导。又如:在幼儿学习了数守恒知识后,在“长度守恒”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操作的材料,如细铁丝、纸条、毛线、小棒等,并将这些材料中等长的两条(根)分为一组,摆成形状、造型各异的各种图案,蜗牛、马路、剪刀、小兔、蝴蝶、水中的鱼等等,分布在整个活动室的周围。然后,教师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观赏:这些图案像什么?它们一样长吗?为什么?由于这些图案色泽鲜艳、材料不一,小朋友很感兴趣的议论着:它们不一样长,它们可能一样长……这时教师让小朋友们动手摆弄、操作,他们一边操作,一边议论着。孩子们经过反复的操作、议论、思考,最后得出“相同长度的两种物体,不论你怎样摆,怎样变换形状,它们的长度都是不变的。”利用活生生的生活素材,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用相关的经验来理解和解决问题,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是自然、轻松和有趣为幼儿学数学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奠定数学学习的基础。

3. 注重知识迁移,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数学来自生活,最终必回归生活,幼儿认识了基本概念和规律,我们要让幼儿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去,用幼儿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幼儿在学习数的组成时,教师让幼儿掌握了数组成的方法和规律,然后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孩子,根据3、4的组成,找到数组成的规律,数的组成有两种排列:按添1和减1的递增递减规律排列;按数字的颠倒位置的排列,使幼儿很快找到了5、6、7、8、9、10的排列,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分合的运用,如在两个笔筒里放9支铅笔,每个笔筒分别放几只才是9支铅笔,让幼儿思考9可以分成几和几,也让幼儿思考几和几合起才是9,促使幼儿同时从两个方向进行思考。又如,将数学问题迁移到生活问题,妞妞家离幼儿园比甜甜家远,甜甜家离幼儿园比强强家远,则妞妞家离幼儿园一定比强强家要远。我们要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帮助幼儿更轻松地领悟数学的抽象关系,提供幼儿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体验到成功、自主感。

总之,幼儿数学教学应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抽象的、枯燥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的、通俗易懂的知识,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资源,适当地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思考,激发幼儿探索数学的欲望,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篇5:幼儿数学教学的艺术

教师职业行为必须牢记的原则。

①正面引导原则。

我们要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要怎样做,而不是不可以怎样做,不能这样做。如果这样说,孩子反而不会听你的话,而是会更加的变本加厉,更过分的做。这个我真的很知道,曾经有一次,我看到班上一个小朋友在吃手指,我就很大声的说:“你不要吃手指”。没想到这句话刚说完,不见这个小朋友把手放下来,反而好多小朋友都把手指放到嘴里去了。

②描述性原则。

我们要把事情说的清晰明了,孩子才能做到的好,才知道怎么做。要是说的不清楚,孩子会不知道怎么去做,就会将是事情弄的一团糟,孩子的纪律组织不好,也学不到东西。

③闭上嘴巴教的原则,教学反思《《幼儿园集体教学与分组教学的组织艺术》反思》。

许多老师很多年教下来都会得咽炎,喉炎等等。我们上课不时都在说话,有时候孩子听不清楚的时候还需要大声的说。但有时候效果却不太好。我们需要运动动作代替嘴巴。有时候一个摸摸头的动作就会比老师大声说话得效果好很多。例如:小朋友没有坐好,我们只需要上去把他扶端正比我们说xxx你坐好的效果要强上很多倍。

④放手不放眼的原则。

我们要是每时每刻的陪在孩子身边,形影不离的这样不但我们老师会很累,孩子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比如说,出去玩滑梯或攀爬的时候,要是我们因为害怕孩子会受伤而一直把手放在孩子身上,不让孩子自己大胆的去玩,这样孩子不会得到很强的放手意识,而把所有的心都依赖在老师身上,渐渐的以后就会越来越胆小,越来越不敢去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只需要在小朋友玩耍的利用放手不放眼的原则,把眼睛一直放在孩子身上,随时准备在孩子需要我们鼓励,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帮助孩子就好。

篇6:幼儿园教学艺术

1、“静在前,动在后,小动在前,大动在后”体现节奏艺术(B)要求。

A.快慢得宜,疏密相间

B.动静结合,调节气氛

C.起伏有致,抑扬顿挫

D.起承转合,整体和谐

2、幼儿园教学体态语言的力度、幅度、频率根据教学目标和(B)而定。

A.教师个人

B.教学内容

C.幼儿

D.活动性质

3、幼儿园不适宜的提问表现为简单化、太琐碎、笼统泛化和(D)。

A.数量多

B.内容深

C.不易答

D.难度太大

4、衡量教学方法最优化的条件有认同感、综合化、参与度和(D)

A.生活化

B.游戏化

C.自主性

D.审美值

5、“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止”指的幼儿园教学结束艺术遵循(C)要求。

A.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B.演透勿绝,延伸拓展

C.水到渠成,适可而止

D.提示要点,鼓励进步

6、幼儿园教学语言艺术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语言质疑和(A)。

A.激疑

B.设疑

C.析疑

D.释疑

7、教学中用口头语言的力度、幅度、速度和间断来表达情感或暗示某种意图的艺术是(C)语言艺术。

A.语调术

B.停顿术

C.语气术

D.重音术

8、“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是指教学高潮(B)类型。

A.逼人悬念中的高潮

B.情动感染中的高潮

C.参与表演中的高潮 D.循循启导中的高潮

9、一位教师教学“时间转转椅”的“天”时,说:我们从早到晚地生活,过了一天又一天,“天”就像坐转转椅,转了一圈又一圈,幼儿很容易地理解了时间周期性、流动性。这位教师运用了语言艺术的(B)

A.拟人

B.比喻

C.夸张

D.摹状

10、幼儿园教学情景分为实物情景和(B)。

A.实地 情景

B.模拟情景

C.真实情景

D.假想情景

11、“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是不符合幼儿教学节奏术的(A)要求。

A.快慢得宜,疏密相间

B.动静结合,调节气氛

C.起伏有致,抑扬顿挫

D.起承转合,整体和谐

12、教学与艺术虽然具有相似性,但也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于教师在教学中(BCD)。

A.自看

B.C.自演

D.自编

13、幼儿园教学设计生成技术,寻找课程内容的生成源的方法有(ACD)。

A.对话法

B.文献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14、幼儿园教学导入应体现(ABDE)。

A.趣味性

B.针对性

C.情感性

D.简洁性

E.启发性

15、设计提问应遵循的原则(ABCD)。

A.启发性

B.整体性

C.关键性

D.发散性

16、设计提问应遵循的原则(ABCD)。

A.启发性

B.整体性

C.关键性 D.发散性

17、从运用直观手段导入教学活动的类型有(ABC)。

A.材料导入法

B.故事导入法

C.演示导入法

D.递进导入法

18、一个活动出现高潮,其表现为(ABCD)

A.情绪兴奋

B.智力活跃

C.具有审美艺术

D.高效

19、幼儿园教学设计生成技术,寻找课程内容的生成源的方法有(ACD)

A.对话法

B.文献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20、结束艺术应遵循的要求有(ABC)

A.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B.演透勿绝,延伸拓展

C.自然妥帖,水到渠成D.提示要点,鼓励进步

21、结束艺术应遵循的要求有(ABC)

A.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B.演透勿绝,延伸拓展

C.自然妥帖,水到渠成D.提示要点,鼓励进步

22、幼儿园教学体态语言的力度、幅度、频率根据(BD)而定。

A.教师个人

B.教学内容

C.活动性质

D.教学目标

23、暗示教学法的主要暗示手段有(ABCD)

A.权威

B.情景

C.声调

D.节拍

24、幼儿园教学方法的选用应根据目标而定,主要目标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则适合选用(ACD)

A.发现法

B.活动操作法

C.暗示教学法

D.设疑启发法

25、教学与艺术虽然具有相似性,但也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于教师在教学中(ABC)A.自编

B.自导

C.自演

D.自看

26、幼儿园教学机智的基本特征(ABCD)。

A.突发性

B.快速性

C.准确性

D.巧妙性

27、一个活动出现高潮,其表现为(ABCD)

A.情绪兴奋

B.智力活跃

C.具有审美艺术

D.高效

28、幼儿园教学目光语言包括(BCD)

A.平视

B.注视

C.探视

D.环视

29、幼儿园教学导入应体现(ABDE)

A.趣味性

B.针对性

C.情感性

D.简洁性

E.启发性

30、幼儿园教学方法的选用应根据目标而定,主要目标是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则适合选用(ABCD)

A.直观演示启发

B.活动操作法

C.点拨启发法

D.情境教学法

31、结束艺术应遵循的要求有(ABC)

A.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B.演透勿绝,延伸拓展

C.自然妥帖,水到渠成D.提示要点,鼓励进步

32、从运用直观手段导入教学活动的类型有(ABC)。

A.材料导入法

B.故事导入法

C.演示导入法

D.递进导入法

33、幼儿园教学语言艺术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语言(AC)。

A.激疑

B.C.析疑

D.释疑

34、衡量教学方法最优化的条件是(ABCD)

A.认同感

B.综合化

C.参与度

D.审美值

35、幼儿园教学机智的基本特征(ABCD)。

A.快速性

B.准确性

C.巧妙性

D.突发性

36、设计提问应遵循的原则(ABCD)。

A.启发性

B.整体性

C.关键性

D.发散性

37、幼儿园不适宜的提问表现为(ABCD)。

A.简单化

B.C.笼统泛化

D.难度太大

38、幼儿园教学提问可从(ABCDE)哪几个方面把握“度”。

A.难度

B.智力亮度

C.精度

D.密度

E.角度

39、幼儿园教学非语言艺术主要包括(ABCDE)

A.手语

B.头语

C.眼语

D.表情语言

E.空间语言

40、幼儿园教学情景分为(BC)。

A.实物情景

B.模拟情景

C.真实情景

D.假象情景

41、幼儿心智活动组织技术的类型(ABCD)

A.体察技术

B.问题技术

C.经验技术

D.情景技术

42、暗示教学法的主要暗示手段有情景和(ACD)。A.权威

B.问题

C.声调

D.节拍

43、分析处理教材的基本技术为(ABCD)。A.分析教材特点

B.抓着教材的关键

C.把握教材的重点

D.突破教材的难度

44、幼儿心智活动组织技术的类型有体察技术和(BD)。A.对话技术

B.启发技术

C.经验技术

D.情景技术

45、幼儿园教学提问可从(ABCDE)哪几个方面把握“度”。

A.难度

B.C.精度

D.密度

E.角度

46、幼儿园教学语调术

幼儿园教学语调术是指课堂上用口语但又不直接依赖语词语句而表达情感和意图的艺术

47、幼儿园教育活动节奏艺术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节奏艺术,是指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富有美感的规律性变化

48、实践体验法

实践体验法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游戏的情境,引导幼儿经历的实践情境,使幼儿在亲历的过程中获取对事物的理解,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形式。

49、巧妙暗示法

巧妙暗示法指教学中当偶发事件发生时,教师用语言、眼神、手势或间接的方式提示幼儿,以消除影响教学的不利因素。50、幼儿园教育活动高潮艺术

幼儿园教育活动高潮艺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幼儿的情绪、心智活动推向最活跃状态的一种艺术。

51、幼儿园教学目光语言

幼儿园教学目光语言是指通过眼神的变化来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体态语言。

52、幼儿园教学设计

幼儿园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教材与幼儿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组织与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

53、运用情景教学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1)要让幼儿身临其境,在情境中观察、感知、操作体验,在具体情境的感染下产生欢乐或愤怒、爱与恨等情感。

(2)创设模拟情境在形式上要新颖,新奇的刺激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容易唤起幼儿的求知欲;在内容上要有实用性,创设的情境要能有效地达到目标,不搞花架子。

(3)教师要根据需要作启发讲解、点拨总结,以帮助幼儿将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概括、提炼。

(4)要在情境中给予幼儿充分表达、表现的机会和交往的机会,使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体。

54、运用问题情景导入应注意哪些问题?

(1)难易适度,具有启发性。悬念问题的设置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太难,会降低幼儿学习积极性;太易,难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2)问题的提出要明确具体,形象生动,紧扣教学内容。

(3)要把握好提问时机,在幼儿难得其解,将幼儿注意、思维活动引入某一探索方向的情况下提问效果最好。

55、谈谈如何运用探索发现法?(1)确定让幼儿去发现的问题。

(2)提供环境或幼儿操作的材料。

(3)提出问题,让幼儿有目的地进行探索。

(4)组织讨论,引导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5)进行验证或迁移操作。(1分)

(6)将幼儿的探索、发现进行归纳,提取出经验。

56、怎样运用操作法才有实效?

(1)在操作中,要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获取经验。

(2)应为每个幼儿提供充分操作材料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引导他们解决问题。(3)增强操作活动的有意性,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进行操作。

(4)操作后要引导幼儿讨论,让他们把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告诉同伴,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帮助他们总结提取出经验。

57、幼儿园教学中不适宜的提问的表现有哪些?(1)简单化 ;

(2)太琐碎 ;

(3)笼统空泛 ;(4)难度太大

58、阐述手语的基本要求

第一,手语与教学内容相一致。既不可无目的地乱动又不可固定不变

第二,讲求艺术。课堂中的手语与生活手语不同,带有很强的艺术性,即手语自然得体、幅度频率适宜,有时赋予节奏;

第三,避免消极手势语。

59、论述题

1.阐述启发式教学法特点.2.谈谈如何设计幼儿园教学活动方案。3.阐述教师如何对待幼儿的答问。1.答:(1)注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之中。

(2)注重调动幼儿的心智活动,提供给幼儿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的机会。

(3)注重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1)分析幼儿的实际:幼儿的年龄特点、本班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等

(2)制定教学目标:从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习惯、品质等方面思考。

(3)分析处理教材:重点、各环节的目标.

(4)选择教学方法.

(5)多形式形成文本.

3.

答:对幼儿的答问要及时做出明确的评价。

首先,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答问,对答问有进步的幼儿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对答问有新意、有创见的幼儿应予以表扬。对回答不够准确、全面的幼儿,也要积极引导,鼓励他们再思考,再答问。

其次,教师要善于调动幼儿的答问。(分别对幼儿的不同答问类型进行叙述)

再次,教师对幼儿的答问评价要明确。(分别对幼儿的不同答问类型进行叙述)

篇7:幼儿艺术教学理论分析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新世纪的开拓者,他们的发展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今天对儿童的教育,必须有助于将来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成长。本着这样的认识,我们在

“ 八五 ” 期间进行了儿童实施艺术综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探索从审美 艺术教育

入手,推进儿童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为审美创造型人格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审美及审美艺术的教育价值

我们引进相关学科的理论,对审美艺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审美艺术活动的价值、审美艺术教育的性质和功能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艺术教育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价值表现在:

.为完满型人格的塑造打基础。这是因为艺术审美连着情感是心灵的活动,而心灵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它可以自由驰骋,可以把眼前和未来、有限和无限、理智和情感、物质和精神加以协调和沟通。审美艺术中所培养的对外部世界的整体反映能力是造就完满人格的基础训练。如果能在教育中坚持艺术与体、智、德教育相结合,使教育中的

“ 社会性 ”、“ 科学性 ” 和 “ 审美性 ” 相结合,使儿童的行为不但为了实用,而且可以拉开距离欣赏,使行为不但接受 “ 善 ” 和 “ 真 ” 的被动控制,而且获得 “ 美 ” 的自动调节,就能为完满人格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有助于全脑功能的开发。据研究,任何一种艺术活动都是大脑两半球协同作用的结果。在艺术教育中,坚持艺术形象布局的审美特征和具有细腻丰富的情感内容相结合,坚持直觉整体的信息加工和理性领悟相结合,使左右脑不同的工作方式和艺术作品中不同的结构要素相互作用,将有助于促进以右脑功能为主的全脑功能的开发。.有助于一般智慧和创造力的发展。艺术活动中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

.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使童年获得更多的欢乐。同时,儿童知觉过程的整体性、直觉性、记忆的具体形象性、思维想象的独特性、情感的易感染性和弥散性等心理特点都使得他们特别喜欢艺术活动。

但是,艺术智慧的发展不同于一般智慧的发展,它并不一定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缺乏恰当的教育,早期的艺术潜能会随着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认识世界方式和学习任务的改变而削弱和消失,因此,成人在儿童 ~ 12 岁之间这一艺术潜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向儿童进行良好的艺术教育,是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可以使脑的潜能不失时机地得到发展。

二、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的发展特点及其培育方法

本研究综合了在美术心理、音乐心理和文学心理等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发现婴儿就能对外界事物的某些审美特征产生知觉选择,如鲜艳的色彩、动听的旋律、有节奏的儿歌都会引起婴儿的定向,这是审美心理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审美艺术教育的基础。

儿童审美心理与非审美心理一样都包括知、情、意三个系统,它是审美及艺术欣赏和创造的心理基础。有关审美和艺术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审美主体的知、情、意系统与审美艺术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起关键作用的心理功能有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和审美意志(创造行为),它们贯穿于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全过程。

然而,审美心理活动和非审美心理活动在目的、方式、结果等方面都是既有相似又有区别的,反应了两种不同的反映世界的方式。在科学工作中,感知、想象、理解、发现、思考客体的目的是为了弄清客观事物本来的面貌及其发展规律,为解释、利用、改造、创新提供依据,应该是求实、求真的。违背客观规律办事,就会遭到报应。

审美活动中对客观的反映是情感的、想象的、变形的,甚至是虚幻的。以月亮这一实体为例,科学家告诉我们它是围绕地球转的不发光的星体,月亮光是太阳照在月球表面的反射光,夜晚月朗星稀是因为无云等。而审美时,则把月亮当作审美对象,当作寄托感情和想象的对象,所以就会有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月是故乡明 ” 的思乡之情融入客体之中,就会有 “ 嫦娥奔月 ” 虚幻想象。这都是审美主体的感受、想象、移情所至。因此,审美过程是主体对客体的形象、色彩、音响、韵律、节奏、流动感、和谐、秩序等情感表现性感知,感受到生命的运动,产生激情和想象,情绪情感能在映象中得到体现。如果我们把审美的结果当作科学的认识,必然会陷入荒唐。

我们参考有关资料和研究经验,归纳出以下培育方法,成为指导我们实践的依据。

.积累非审美的认识经验、实用经验、社会交往经验和情绪经验,丰富现实性表象,为感知的定向(在对象中有熟悉的成分更能引起注意)、为理解和想象的进行、为情感的产生提供丰富的源泉。.师生共同创设审美艺术化的环境。可以选择贴近生活的题材进行艺术创作,用创作成品布置环境,也可以把生活常规提升为艺术的表达方式。.系统地开展以艺术品为媒介、以审美欣赏为核心的实现多元价值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活动,将自外向内的艺术再加工和自内向外的艺术创作实践有机结合,改变过去重内容轻形式、重模仿轻创造、重制作轻欣赏的倾向,使审美心理的各个方面从对立走向统一互补。为此,我们在组织艺术欣赏时,有两点区别于现在的艺术教育: 1)把渗透在其他事物中或艺术中的形式审美特征 ——

对称、均衡、重复变化、对立统一等加以突出,使其与儿童的意识层面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儿童对形式审美特征的直觉敏感性和迁移应用的有意性。)把蕴含在艺术形象中的社会情感模式加以突出,使主客体的情感交流从潜意识层面发展到意识层面,将作品的情感基调或人物的内部情感作为儿童识别、观赏、匹配、表现和重新建构的对象,并在观赏、表现、重建中,使儿童的主体情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教师的人格特征和美学修养。在审美艺术教育中,首先,教师必须是一个人格完满或追求人格完满的人,在知、情、意心理系统和真、善、美的外部行为方面比较和谐或不断追求和谐完善的人,是一个善于发现美、创造美或努力使自己成长具有丰富

“ 美感的人 ”

。其次,教师在音乐、美术、文学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素养。她不必具有多方面的表现技能,但她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有广泛的艺术欣赏的兴趣、欣赏能力、选择能力和感情表现能力,有及时将美介绍给儿童的热情。再次,教师必须热爱儿童,了解儿童,乐观开朗,勤奋工作;能够乐此不疲地引导幼儿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在近似于玩耍的艺术活动中引导儿童健康、和谐、活泼、愉快地发展。.以艺术审美为中心,把美感的培养辐射到各种活动中去,使审美经验与非审美经验得到互渗、互补、互相转移,在 “ 虚 ” 和 “ 实 ” 的循环反复中促进幼儿审美心理和一般心理的同步协调发展。

三、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的总体构思

如何实现审美艺术教育的多元价值、促进审美心理的发展?关键在于培养人们一种整体的反应能力。我们试图利用幼儿浪漫幻想和泛化的特点作一些实验尝试,在有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架起桥梁,在沟通三种艺术形式,培养综合性艺术智慧方面作零的突破。.理论假设。

必须从伦理的、智慧的、审美的三个方面入手培养,才能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完美的个体。艺术教育的任务,就必须从人的整体发展出发,从素质教育入手,从研究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构建入手(而不是从艺术的技术培养入手),使人的整体人格与自然、社会协调一致,与当代物质文明相对应、同步发展。

(2)综合性艺术智慧是存在的,美术、音乐、文学三种艺术形式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审美要素,它们之间可以通过审美直觉、情感同构而相互迁移、渗透和沟通。

(3)儿童艺术心理的发展是在不间断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完成的。用艺术综合教育的形式,加强艺术情感教学的力度,就有可能促进综合性智慧的发展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艺术综合教育课程的编制。

艺术综合教育课程与传统的注入式学科教学课程不同,它是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以人为中心的课程,同时还吸收了以学问为中心的课程中的某些精髓。从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看,艺术综合教育是要利用最富人性的学科,充分发掘儿童的感性潜能达到个性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说,主张在自由气氛中,在师生的相互信赖和尊重的条件下,摒弃教师的强制性教学,以儿童为主体,把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摆在重要地位;从教材的组织结构来说,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和课程的整体性。艺术综合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见下表。

四、艺术综合教育课程的实施 .分析提取同构的要素。)不同艺术品之间内容情感表现的相似性,使主体产生情感的态度和体验的相似性。无论是音乐、美术还是文学,只要作品的情感基调相同,主体在欣赏时都会产生相类似的情绪体验。音乐、美术和文学三种艺术形式都可以通过各自不同的情感符号表现人物的相同类别的情感或情绪。在绘画中,用线条或色彩以及不同造型表现。文学中主要是通过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描述得到体现的。音乐的形象和情感都是不确定的,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常常会勾起与自己相类似的情感记忆的浮现,而产生可视性形象。)艺术构成要素唤起主体的情意象征的沟通性。主要包括: ① 色彩的情意象征性。如绿色象征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象征和平,给人安全、温馨、宁静、纯真的感受;黑色象征死亡、危险,使人产生恐惧、压抑等体验。但是,色彩与心灵之间的同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固定不变的,色彩的象征及其偏好,受民族、个性、个人习惯和具体心境的影响。

② 线和形的情意表现与内心体验的沟通性。如竖直线表现挺拔、坚毅、呆板、凝固,用水平线表现平静、沉稳,用精直线表现沉重、有力,用细直线表现轻快、灵活,用曲线表现柔和、流动、委婉、轻盈、优雅、机敏、狡黠,用放射线表现开朗、伸展、高兴、生长的活动,用正方形表现稳定、刚直、呆板,用按黄金分割的长文形表现适当、舒服。

③ 节奏。节奏的不同组合及其变化,既表现作品情绪的起伏,也能引起欣赏者的情绪变化,如缓慢的节奏可引起舒缓、平和、疲劳、沮丧的感觉,快速的节奏使人兴奋、活跃、紧张、焦急。

④ 声音和旋律。声音有高低、强弱、长短、顿挫、连绵、纯杂之分。对不同声音的处理,能表现不同的情感。旋律与节奏是构成听觉艺术的重要元素,与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不同情感模式直接对应。如听到进行曲使人振奋激昂,听到轻音乐舒畅柔和,欢快跳跃的音乐令人喜悦,低沉缓慢的音乐使人伤感、凄凉等。而这些情感都会与欣赏者的经验相联系,在脑中产生视觉表象,因此,旋律与节奏一样,构成对音乐形象的象征性。

⑤ 力度与方向。任何一种元素在整合成艺术品时都表现了力的强弱运动变化及其走向,是上升的力还是下降(沉)的力,是递增的力还是递减的力,是对抗的力还是调和的力,是聚积的力还是扩散的力,是张扬的力还是萎缩的力。力的运动模式决定方向的变化,例如张扬的力,其方向必然是上行的、步步加强的或向外放射的。不同的力的模式及其走向都与特定的情感结构达到同构。(形式美法则在艺术品中具有普遍适用性。我们选取了幼儿能感受和适应的若干法则加以引用: ① 对称与均衡; ② 重复与变化; ③ 整齐一律和多样统一。制订分层次的同构活动的目标。我们试图把本课程中的同构能力从最低水平到最高水平,分成三个等级。低一层次的能力是高一层次能力发展的基础,高一层次的能力发展又整合着低一层次的能力。值得指出的是,这三个层次的目标,不是小、中、大班的对应性目标。儿童艺术能力反映在不同班级中差异很大,起点较低的班级可以完成低中级的目标,起点较高的班级可以完成中高级的目标。艺术能力的个别差异也很大,同一个班级中,不同儿童可能要分别完成不同的目标。但是能力发展与年龄阶段存在着密切关系,要小班儿童完成高层次目标为每个孩子营造宽松的氛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得到最好的发展。.确定同构活动的内容。(1)同形同构。坚持以直觉体验为基础的艺术作品之间的形式共同构成 “ 同形同构 ”,包括色彩、线条、构图、音韵、旋律、节奏等要素,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构成的整体画面。这些结构虽然普遍存在于各种艺术形象之中,但其表现的鲜明程度是不同的。如文学的形式特征比较隐蔽,人们欣赏时容易被主题和情节所吸引,把形式

“ 挤压 ” 进无意识中。与此相反,在美术作品的视觉审美特征和音乐中的听觉审美特征却表现得十分鲜明。根据这一特点,形式同构应以显性形式带动隐性形式进行感知、体验、识别、创造,如

“ 对称 ” 这一结构特征,绘画中最直观,宜在绘画欣赏和绘画操作中进行内化,再去同化音乐、文学中的对称现象。(2)异质同构。“ 同形同构 ” 是客体审美形式结构的相似性的感受与识别,“ 异形同构 ”

是指各种形式结构能够引起主体的不同的情感体验之间的对应性、沟通性。情感是通过形式表达的,任何形式都蕴含着特定情感才成为艺术的,所以 “ 异质同构 ” 与 “

同形同构 ” 是不可分的。为了说明问题,我们才尝试性地剖析它们的内部结构层次。在具体操作中,这两方面的同构往往交织在一起进行。建构同构活动的过程。(1)根据同构目标选择教材。选择教材是进行同构活动的重要方面。一般来说,不同的教材在实现同构目标方面各有侧重。形式同构一般都以美术、音乐为核心教材,而内容情感同构一般以文学、美术为核心教材。(梳理核心教材中的同构要素。以文为例,如《树妈妈和树叶娃娃》有两大同构要素:一是情感的对称性发展,以树叶妈妈为情感主线,构成了从欢乐幸福到伤心孤独再回到欢乐幸福的完整情感变化过程。二是这一情感的变化正好构成了整体结构上的三个段落,又可以进行 ABA 结构的匹配。在音乐、美术这些作品里,也有同构要素。(3)

根据同构目标选择不同切入口。可以从音乐欣赏切入,感受、理解和表现作品的旋律和节奏继而发现文学和美术中的类似特征;也可以从美术欣赏切入,感受对称、均衡、重复变化、多样统一等整体画面结构,继而发现在文学和音乐中的类似特征;还可以从文学欣赏切入,感受作品中形象丰富的情感类型,再带着文学的情感经验和丰富的想象,欣赏美术和音乐,从而对美术、音乐中的社会情感产生联想、想象、感受、体验、移情和创造出新的形象。确定同构目标和切入口之后,就要考虑怎样呈现作品的同构点,使其凹现出来。同构活动的过程大致都有二个层次:

感受层次。感受和体验同构点特征全貌,可以通过许多方法,如讲述、音乐、绘画和动作参与等凸现作品的审美的特征,引起儿童的感受。(2)选择、匹配、理解层次。在 ~ 2 种作品中取得经验后,用已知的观念或形象去匹配求知的相似性形象,使已知与未知相互作用。同构活动的经验准备和时机。同构活动中,对三种艺术形式共同审美要素的感受和沟通,必须在已知和未知材料中进行,必须让儿童以某一领域的审美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其他领域的审美信息,因此为儿童准备分领域的审美经验是很重要的。教师适宜地掌握同构时机也十分必要。在艺术综合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分领域课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构课程是穿插在不同的连接点上进行的,不是什么活动都必须进行同构,也不是什么同构都必须把三个领域硬拉在一起。实际上,在同构活动之前,还有许多分领域的活动和低一层次的同构活动。教师必须从目标、材料和儿童的基础几个方面考虑确定时机,其宗旨在使各领域的审美要素在综合中有助于儿童的审美加工,而不是互相干扰。

五、小结

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在实施中,实验班的儿童表现出了对各领域共同审美要素的敏感性、情感的丰富性、艺术活动的空前的活跃和主动创造精神,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个性。实验班儿童的多幅艺术作品获全国性的奖励,他们在其他领域的学习中也表现出色,并能将审美法则及情感融于生活,使班级氛围温馨、有序。可以说,本研究基本验证了理论假设。

篇8:幼儿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研究

一、教师需要实施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艺术

在幼儿时期, 幼儿的语言刚刚发展, 不少幼儿还难以清晰地发音。而幼儿教师借助抑扬改变和高低升降的语调能够给幼儿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幼儿受到感染与熏陶。如此一来, 幼儿可以在一种良好的范围与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更加有效地发展幼儿的语言。体现幼儿情趣的一种关键方式是语调的改变。汉语语言有声调, 教师应注重鲜明的节奏、悦耳的声音, 且注重声律。教师能够结合幼儿的特点、年龄等应用富于改变与高低抑扬的音调, 激发幼儿的注意力。例如, 教师在讲故事的时候, 以音调作为视角, 小姑娘的音调悦耳清脆, 老人的音调较低和沙哑, 孩子的音调偏高和细嫩。教师应当根据人物以及故事的情节进行实时适地调整, 以语速作为视角, 青少年的语速比较快, 而老人与孩子的语速比较慢。教师明确这些之后, 再加上自身夸张的面部表情、适当的肢体语言, 能够实施让幼儿感觉到天真和亲切的教学语言, 从而使故事的讲解变得有声有色。

二、教师需要实施富有趣味性的教学语言艺术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在教学的过程中实施富有趣味性的语言非常关键, 并且幼儿教师务必具备的一种语言风格就是趣味性。这是由于趣味性的语言跟幼儿的特点相适应, 不管是在游戏活动中, 还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实施富有趣味性的语言都有利于跟幼儿交流, 都有利于跟幼儿产生共鸣。例如, 当幼儿在玩积木的时候, 针对幼儿弄到地上的积木, 倘若教师通过指令性的语言要求幼儿整理积木, 那么幼儿会不高兴, 而倘若教师通过富有趣味性的语言:“我是司令, 你是军长, 现在命令你迅速地整理积木!”这样, 幼儿会非常感兴趣, 也能够迅速地整理好积木。除此之外, 教师经常性地应用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语言, 像是“小狗汪汪汪地叫着, 叫得真可爱”“小小环卫大使做得非常棒”等等, 这样不但方便幼儿的认可, 而且还能够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好奇心理、想象能力, 从而推动幼儿追求美好的事物, 启迪幼儿的思想, 美化幼儿的心灵。

总而言之,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只有切实有效地发挥语言的无穷魅力, 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 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推动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初一期中考试家长会后的反思刘勇下一篇:全生产行政执法百日攻坚战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