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艺术谈

2024-05-02

幼儿园教学艺术谈(精选十篇)

幼儿园教学艺术谈 篇1

教师要注意倾听幼儿的心声。因为教师倾听的时候, 幼儿一定会心花怒放, 他们就能够做到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所以, 我们要注意引导幼儿, 让他们没有顾虑。我们还不能打断幼儿的谈话, 做到不插话、不反对, 并要多给予鼓励, 让幼儿在自然、轻松、愉快的状态下, 把心里话似瀑布飞扬般向我们倾诉。整个过程当中, 教师要注意一边倾听, 一边流露出亲切的微笑, 柔和地拉住他们的小手, 不时地鼓励他们, 比如说“你很有观察力”“原来是这个样子”“你的表现真好”“你做得非常正确!老师就知道你是最棒的”等等。这样就能让原本内向的幼儿, 因受到良好氛围的影响而逐步树立说话的自信心, 从而不断开启思维的闸门, 促使言语水平的发展达到最佳。美国心理学家调查发现:成人蹲下来倾听孩子的谈话, 孩子会感到非常放松。蹲下来是成人关爱儿童的最好的方式, 是成人打开儿童心扉的钥匙, 是通往幼儿内心世界的捷径。关心孩子, 尊重他们, 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语言能力会显著提高。蹲下来这一方式有利于双方的沟通, 满足幼儿的表现欲, 促其表达的顺畅, 帮助他们点燃语言的火花, 树立交往的自信。

二、让幼儿认识到音乐的价值

席勒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 唯一的路径是使他成为审美的人。”音乐教学的过程, 就是把幼儿引领成为审美者的过程。在幼儿将来各个学科的学习中, 音乐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因此, 从幼儿园开始培养音乐天分对幼儿的语言智慧思维等都有非常大的帮助。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音乐是情感的流泻, 是艺术的沟通, 是非语言而高于语言的交流。音乐的悦耳动听是一种感染。赏心悦目很容易引起共鸣, 人的感官由音乐的触发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而且, 这种美感具有独特性, 是其他艺术不能取代的, 能够让人类心灵得到启示、洗涤, 对人的情操有非常好的陶冶。在不断地享受音乐之后, 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丰富。对音乐艺术情有独钟的人, 他的行为也容易得到美化, 能够感受到生活带给他的快乐, 让他的内心感到充实, 让“音乐人”产生无穷的力量。例如, 在教学《玩具兵进行曲》时, 教师首先要给幼儿启示:玩具兵是什么?你们想不想做一个玩具兵?玩具兵有什么样的特点?他们怎么样走路?他们做游戏的样子怎么样?他们都会做什么样的游戏?如果你是一个玩具兵, 你会怎么表演呢?然后, 教师要根据幼儿对音乐的理解, 使他们随心所欲地设计各种各样的动作。同时, 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表演。由于教师对幼儿并不限制, 使得每一个幼儿都觉得很放松, 使得他们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平心而论, 幼儿学习音乐, 我们并没有期望他们将来都能够成为出色的音乐家, 也没有严格要求他们必须掌握一种乐器。心理学家研究证明, 一个人的情感世界如果干瘪枯燥, 如果对音乐没有深刻的体验, 如果没有接触过艺术, 那么他的人生就没有什么伟大的创造。因此, 我们真正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对音乐的认识, 能够进行音乐审美, 从而产生对音乐的喜爱和鉴赏, 并在这个基础上, 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成为一个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全方面发展的栋梁之才。

三、教师要多读书, 了解学生心理

读儿童读物也是幼师读书的一项内容。孩子的眼光和成人的眼光是不同的。随着时间的流逝, 成人都已经忘掉了他们最初看世界的想法。读孩子们的书, 倾听他们内心的话语, 与他们用同样的目光看世界, 再与他们对话, 这样, 一扇扇门扉就会敞开, 你会看到一个个稚嫩细弱的心灵, 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你怎么会不快乐, 不欣喜, 不热爱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因为热爱, 你才会把热情、辛勤的汗水、智慧加倍地投入进来;你才会在土地上辛勤耕耘。并且, 你会发现在和幼儿的对话中, 不仅幼儿在长大, 你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成长。

幼教工作者还要读一些教育前辈的书, 包括他们的传记, 如教育大师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等。走进大师的智慧和心灵世界, 触摸和倾听圣贤的心声, 与大师进行历史的和现实的对话, 是多么美妙、浪漫的体验。用他们理性的眼光、教育理论来梳理自己丰富的感性经验和教育感悟, 学习他们热诚、理想和诗意工作的快乐的人文境界。这样, 你才会几十年如一日快乐地工作, 越来越年轻, 越有源源不断的才思。

此外, 教师还应读科普书, 自学科技知识, 并把学到的知识带到课堂上来。出神入化的讲解和手工制作不但是幼儿连同行也会惊讶瞠目, 教学能力的提高也许就这样轻松地完成了。在幼儿的目光中以及与同事的对话中, 你会发现一个成长中的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个喜欢读书、擅长思考、富有爱心、诲人不倦的人成长为优秀教师或教育大师的可能性, 比不爱阅读、不爱读书的人要大得多, 因为他具有与生俱来的内生式的教师素质。这样的人具有一种强烈的、稳定的热爱读书的激情和习惯, 擅长传播或交流人类创造的智慧, 并具有巨大的热情和兴趣, 即具有读书人格。

教师专业成长需要人格修炼。这个话题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它是对教师的课程观念、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新要求。在教师专业化的整体成长过程, 强调人文素质修养与专业智能培养、培训的有机结合, 具体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观、教师伦理观和教师人格的整体化或生态化的和谐提升、成长过程。而完成这种良性成长, 最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形成读书人格。

综上所述, 幼儿教师是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 不仅仅要有着博大的知识含量, 还有拥有了很多的兴趣爱好。教学要讲艺术, 要引领学生学会欣赏音乐, 要学会倾听幼儿。幼儿就是等待着知识滋养的幼苗, 他们总是有着许多稀奇古怪的, 让我们这些成人感到不可思议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 你不能拒绝, 更不能含糊其辞, 而最应该做的就是正面耐心的解答。这个时候, 无疑广博的书籍知识就会成为了一个跨越年限世界的桥梁, 将已经有着成人心态的幼儿教师与渴望被自己去浇灌的幼儿芽苗连接在一起。那时那刻, 没有什么会比书籍所发挥的功效更大, 没有什么比一名幼儿教师不断的自我成长更来的立竿见影。

摘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 因此, 幼儿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本文围绕教学艺术展开论述, 诠释了倾听幼儿、音乐学习和了解学生心理三个方面的问题, 并提出了私人管见。

浅谈幼儿识字教学的创新艺术 篇2

【摘 要】鲁迅先生曾说过:“识字是一切探求之起步,识字是一种很重要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以至其他一切知识的学习,都必须以识字为前提和基础。”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在现在的幼儿园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要的一个部分。

【关键词】识字兴趣;巩固

汉字是一种集音、形、义于一体的语言文字符号,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读汉字和书写汉字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技能。作为刚刚接触汉字的学前幼儿来说,汉字的识读成为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阅读开始越早,阅读时思维过程越复杂,阅读时对智力发展就越有益。7岁前学会阅读,就会练就很重要的一种技能,边读边思考边领会。”《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良好的教学情境。广大学前及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在实际教学中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轻松识记枯燥无味的汉字。下面,就探讨学前幼儿识字教学策略研究。

一、识字教学原则

1、早期性原则

经过早期阅读培养的儿童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并且证明它与儿童入学后的认知水平、读写水平均有较高的相关关系。据了解,有人认为学前阶段应以发展幼儿的口头语言为主,而阅读是进入小学后的学习内容。他们担心因为幼儿智力发育不完全,过早让幼儿识字会增加幼儿的负担,甚至使幼儿产生厌学情绪。对此,相关教育专家表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就目前我国的小学生识字状况来看,远远不能达到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小学中多出现学生识字量少,阅读能力低导致成绩不理想等问题。阅读是以识字为基础的,因此早期阅读自然而然就要与幼儿的识字量联系在一起。只有识字,才能真正地实现自主阅读,识字与阅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这一点,一直是我们识字课堂上以及和家长沟通上所倡导的。

2、科学性原则

识字如此重要,但并不意味着幼儿识字越多越好。家长不可一味追求孩子识字量或压缩应有的时间,摒弃了科学的筛选,在孩子识字过程中,首先应该先注重量的积累,做一个科学而有效地施行计划,让孩子识字的过程科学合理,不能为了教认字而识字,要真正让孩子学以致用,理解字的含义,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故事中,我们的识字课采用从字-词-句-段-文的方式,让孩子学习过后懂得运用,培养阅读思想,正是科学规划识字的体现。

3、趣味性原则

孩子年龄越小,他们的学习活动越需要靠兴趣来维持。也就是说,孩子感兴趣才肯主动学,孩子缺乏兴趣当然就不肯学。家长如果强迫孩子识字阅读,往往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家长可能会问,如果孩子不喜欢识字,怎么办?其实兴趣是可以培养的,特别对于年龄还很小的儿童,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发现孩子的兴趣中心和爱好,并把识字阅读融入其中。其次,要采用丰富多采的游戏形式,保持识字阅读活动的趣味性非常重要,趣味性越强的方法,越能使孩子想学、爱学。

二、幼儿识字教学的实施策略

1、新奇引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n堂上发挥主体作用。“顺口溜”这种形象化的语言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形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轻松愉快中掌握生字。例如,学习“力”字,先板书“刀”字让学生读,再把“刀”的一撇写透变成“力”,并随口读出“‘刀’字出了头,‘力力力’”,让学生把顺口溜说一两遍。然后教师边作动作边问:“我把桌子推动了,用了什么?”“手。”“光有手,手上没一点力气能把桌子推动吗?”“不能。”“这就是‘力气’的‘力’。”最后启发学生组词造句。

2、游戏法

幼儿具有好奇、好动、好问、好强的心理特点,据此开展游戏识字,寓教于乐,使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最兴奋时自然识得汉字。因此我在教孩子们识字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这样一个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如:为让孩子认识自已的姓名,老师、同学的姓名等,我首先把它写在纸上,把几个小朋友的名字,让孩子们贴在墙上,并和孩子一起唱这样一首儿歌:小朋友,小朋友,真好玩,这儿找找呀,那儿找找呀,找到了××,同时配有一定的动作。基本上几遍之后,就能记住这些字了,而且孩子对此游戏乐此不倦。有时我还用方法来设计识字游戏。通过开展识字游戏,使幼儿在玩耍中、嘻笑中认识一些常用的汉字。汉字教育应着力启发幼儿的心扉,因此,我们还应用灵活的方法,千方百计调动他们识字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逐步培养和提高幼儿认识汉字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孩子认字时,我们还可采用启发、诱导、直观等形式来进行。

3、竞赛激励法

这是一种类似“智力竞赛”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根据儿童争强好胜、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的特点,有意引进竞争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特别是发挥有效表扬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以抢答记分或当场评分表扬等形式进行比赛,如“小兔跳高”“小燕飞到优秀组”“谁的红花多”等等。如将分插在各组的慢生定为该组“识字代表”,让他们开火车比赛读字卡,让他们为自己组争光,既帮助他们克服了学习困难,又帮助他们增强了学习信心;教学偏旁相同的生字“树”“桥”“棉”“村”等,看谁识字的速度快,就评他为“识字小能手”;教学“眼、耳、鼻、脖、胸、手、腿、脚”等字时,先让学生比赛见字做动作,再让学生像接力赛跑一样,将字卡一边读一边贴到黑板上贴图旁相应的位置。最后评议哪组表现最棒,奖励小红花。在激烈的竞争中,大家情绪高昂,学习生动,记得牢固。

4、识读结合法

幼儿识字和朗读两环节是相互促进,相互结合的。幼儿对朗读活动兴趣的浓厚,直接影响幼儿对汉字认读的兴趣,所以朗读游戏的选择,教师也应多动脑,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朗读游戏中,从而提高幼儿认读汉字的速度。儿歌浅显易懂,充满童趣,朗朗上口,尤为幼儿喜爱,利用幼儿熟背的儿歌教幼儿点读识字更易于记忆。

5、形象识字法

每个汉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既传承了我们悠久的文化古韵,又有着耐人寻味的广阔空间。汉字的一大特点是象形字,一个汉字就是一幅图。从汉字的这一特点出发,抓住幼儿都喜欢看有声动画的这一特征,利用多媒体教学,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孩子认识“上”“下”两个字时,在屏幕上呈现动画,再配上一小段故事作为背景声音,可指着一横说“这是栏杆”,指着一竖一点说“这是一面旗子”,然后让幼儿看着字说出旗子插在栏杆上面的就是“上”字,旗子挂在栏杆下面的就是“下”。这样直观、生动的识字教学能够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起幼儿识字的欲望。

对幼儿进行汉字教育必须经常反复,循序渐进,还要特别重视复习巩固的效果,我相信只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设计更好的识字方案,一定会让孩子在学字的过程中学会快乐。

【参考文献】

浅谈幼儿故事教学的艺术 篇3

关键词:幼儿故事;教学;提问

在运用故事对幼儿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了故事的魅力。下面围绕如何充分发挥故事的妙用谈些看法。

一、讲故事的注意点

1.故事教学并不是语言课的特有形式

讲故事是一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在语言课中有特定的故事教学,教师通过分析、讲述,让幼儿学习一定的词汇和讲述能力,同时接受文学熏陶和品德教育。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故事更有其独特的作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2.内容的选择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理解水平

不同年龄的幼儿,他们理解和接受事物的水平不同。越小的幼儿越喜欢简单的事物,对他们来说不复杂才是好的,才是他们喜欢接受的东西,因此,对他们所讲的故事应该简单明了,如讲些带有小动物以及小星星这类简短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听的、看的、摸的、想的东西多了,太简单、太简短的东西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时,教师可以给幼儿讲一些复杂和抽象的故事,内容也可以长一点,让幼儿在听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增长了知识。

3.善于运用故事

由于幼儿特别喜欢听故事,利用故事对幼儿进行教育,就比空洞的说教更易于让幼儿理解和接受。如《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教小朋友认真吃饭、不撒饭,爱惜粮食;《萝卜回来了》教小朋友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小马过河》教幼儿动脑筋,不怕困难……幼儿特别喜欢听故事,笔者也喜欢利用空余时间给他们讲故事,小朋友们听得多了,理解能力更强了,思维更开阔了,教学效果很好。

二、教学中掌握设置问题的技巧

在故事教学中,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科学的提问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启发想象思维,引导操作实践,促进幼儿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

其实,教师的提问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掌握了一些设置问题的技巧,教学活动才会变得更加生动和精彩。教学中的提问策略有很多种,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对教学会有不同的促进作用。

1.假想式提问,有助于幼儿理解人物心理

故事中有很多真善美或假恶丑的形象,为了帮助幼儿正确理解这些形象,有时教师可提出问题,让幼儿把自己假想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角色的行为及其心理过程。

如:在学习故事《小柳树和小枣树》时,笔者问幼儿:“如果你是小柳树,你会怎么做呢?你面对结满枣子的小枣树时心里会怎么想?”这种角色体验,让幼儿一下子想到了自己,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故事里角色的心理特征。

2.互动式提问,让幼儿在讨论中发展表达能力

这种问题主要是根据故事中事物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设问,可以引发幼儿的积极讨论,使幼儿从事物的不同侧面去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活动的情趣,激活幼儿的思维,使他们愿意说,有机会说,只有这样才能加强生生互动,使活动气氛更加活跃。

如:在《三个和尚》的教学活动中,针对“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情况,笔者引导孩子讨论:“如果你是这三个和尚中的一个,你怎么让大家有水喝呢?”孩子们想出了种种办法:“我把水引到山上来,變成自来水。”“排小小值日生。”“装滑轮吊上来……”在讨论中,幼儿争先恐后,你一言我一语,想出了好多办法。同时,在向同伴说明自己想法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表达能力。

3.紧追式提问,让幼儿学会表达

在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幼儿的回答往往是出人意料的,这会使青年教师很着急,尤其是在集体活动中,有的教师会乱了手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干脆视而不见,有的模糊应答,有的灵机一动,“请听下回分解”。其实,针对孩子可能的答案,我们只需要万变不离其宗,通过有效追问让幼儿把行为背后的思考表达清楚就可以了。

如:在中班故事《梧桐树送信》中,笔者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梧桐树还会给谁送信呢?”有一个幼儿站起来说:“我想我妈妈了。”通常我们会想:“怎么是不着边际的回答?”这时笔者进行了追问:“哦,你是不是想请梧桐树给妈妈送信?”“嗯,我想的。我还想请它带我去,它可以在天上飞。”“噢,你还给梧桐树一个新本领呢!”这是笔者在发现孩子表述不明确时进行的追问,帮助幼儿梳理、归纳出自己要表达的想法,慢慢地给出答案。

浅谈幼儿园音乐艺术 篇4

一、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世界上音乐的定义有很多种, 但它首先作为声音的艺术, 因为音乐的物质材料是声音。音乐中的声音具有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性, 这些不同声音构成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音区、音色、调式、和声、织体、曲式等音乐表现手段和组织形式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并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音乐中的声音不是生活中的各种音响的随意堆砌, 也不仅仅是单个的音, 它是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来的音响, 是一种创造性的声音组合, 以最终达到能够恰当地表现特定内容为目的。在音乐中, 任何声音都蕴涵在艺术化的声音组合之中。这和其他艺术是不同的, 如绘画是通过线条和色彩来表现, 文学诗歌通过语言文字表现, 雕塑通过造型表现, 而音乐则是通过艺术化的声音组合来表现。因此,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二、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而是人们用听觉来感知声音的, “听”是了解、接近、进入音乐的惟一途径, 倘若失去了听觉感知能力, 也就失去了感受音乐的条件, 音乐艺术便失去了意义。

音乐是人类的通用“语言”, 但由于它声音的特殊性, 需要积累一定的听觉体验, 否则很难真正去倾听音乐。因此, 进行音乐听觉训练成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美的听觉感知同人的生理、心理密切相关, 而文化素质、阅历、年龄、性别、音乐知识的水平、民族、地域等方面的不同, 会形成对音乐理解的差异, 马克思曾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 最优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即听者不仅要具备健康的耳朵, 还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欣赏能力, 这样才能把物质的声音转化为具有内在精神表现力的音乐, 在这个转化过程中需要审美主体用心灵去感受音乐, 这其中也包括对社会生活的感悟, 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音乐。

三、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音乐是在时间中进行, 在时间中发展, 随着时间的进程而逐

过程中, 我们可以将比较相似的节奏型编排在一起, 让学生自己进行区别, 有助于记忆以及提高学生兴趣。同样, 变奏乐曲的方式也是练习运弓以及练习节奏的好方法, 教师可以将一些简单的乐曲, 旋律不变, 但用不同的节奏型进行改编演奏, 这样一来可以赋予乐曲新的生命, 改变节奏后, 可能使乐曲从舒缓情绪变成欢快的, 也可能使乐曲从摇篮曲变成进行曲等等。我们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 自己进行创编, 这样的改编使乐曲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习积极性, 也能很好地帮助他们加强对于节奏的认识, 更好地了解某个节奏型的运用。

小提琴的技术种类繁多, 难度系数又较高, 任何的技术, 都是需要有良好的基础, 要想演奏好这门乐器, 就必须在启蒙教育渐展示音乐作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并最终为听者所感受理解的, 所以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运动着的艺术, 这也是音乐作为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 (如绘画、书法等) 最明显的区别。它能够表现出视觉艺术所不能表现的时间延续、运动、发展的过程, 它还能表达感情的发展和变化, 从而使听者的情绪情感体验不断得到积累和深化, 在时间的流动中, 沉浸、享受音乐, 因此有人把音乐喻为“流动的建筑”。

音乐中的各种音乐要素都必须在时间过程中体现。如:“旋律的进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展现其流逝的;节奏是以时间为依据的;速度指的是节奏的频率, 是以时间作准绳的;和声的进行是在时间的过程中完成的。可见, 音乐是流动的, 要靠人的记忆追踪音乐。

四、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托尔斯泰说;“音乐是感情的速记。”音乐之所以能表现情感, 是因为音乐和人的心理情感活动具有形态上的一致性, 都是流动的、不可见的、有节奏的、随现即逝的。因此, 音乐以比拟的方式表现人的情感运动。音乐的情感表达是无限的, 如《二泉映月》的悲戚婉转、《闹元宵》的热烈喜庆、《梅花三弄》的深邃空灵、《蓝色多瑙河》的优美轻柔、《黄河》的壮阔磅礴……音乐触动着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 开启着人们智慧的心窗。

莫扎特说得好:“我不能用诗句或画笔来表现我的思想感情, 因为我不是诗人, 也不是画家, 但我能用声音来表现我的思想感情, 因为我是音乐家。”是的, 音乐是用音乐的语言来表现情感, 也可以说, 音乐是音乐家情感的再现, 是音乐家的审美情感与音乐思维的结晶。音乐家把他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凝聚为音乐形象, 以具体的音响形式表现出来, 作用于人们的听觉, 进而在人的情绪情感和思想境界上达到某种沟通, 作用于人的心灵。

五、音乐是表演的艺术

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构成了音乐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在每一个过程中都渗透着音乐审美情感的体验。表演是音乐区别于绘画、文学等艺术的重要特征。画家完成一幅画, 欣赏着可以直接看到它;文学家写完一部小说, 读者可以直接读到它;音乐家创作完成一部作品后, 欣赏者却不能直接听到, 必须经过表演 (演唱、独奏) 才能感受体验到。音乐中的演唱、演奏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 而是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再创作。因此, 演员的表演、教师的音乐教学都属于“二度创作”过程。

总之, 正确理解音乐艺术的特点, 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音乐素养, 更主要的是能帮助我们运用音乐艺术的特殊教育价值,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最大程度地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 是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的时候就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有这样今后才能很好地学习更高深的技术, 自由表达音乐作品内涵情绪。

注释:

1.4.黄砚如《小提琴基本教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8月第1版

2. 刘洪《新概念小提琴演奏技术》—5区位训练体系.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年5月第1版.

3. 林耀基《谈谈小提琴基本功训练》.载于《音乐普及及辅导系列丛书—怎样提高小提琴水平》.

摘要:幼儿园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与幼儿教育融为一体的交叉学科。一方面是指音乐, 另一方面指利用音乐进行教育, 只有把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使音乐真正成为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的、儿童主动积极参与的、享受音乐实践乐趣的活动。

浅谈幼儿艺术教育 篇5

本次培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儿童艺术教育了。一直认为艺术教育就是教会孩子唱几首歌,跳几只舞。画几幅画。家长和学校通常也不是很重视艺术教育。考察艺术教育成果时也往往是看孩子学会了几首歌,画了几幅画。我们经常能听到家长说,看哪个小朋友画的多好,跟老师画的一样。去到一个班里,所有孩子贴出来的画都一模一样。连颜色都跟老师画的一样,还有的老师为了让孩子尽快完成,就动手帮孩子画完了。我们的教育都是重视技能,重视成果。而没有关注孩子在艺术教育中学到了什么?

上美术课的时候,经常有孩子说:老师,我不会画!老师我涂什么颜色?老师,你看,好了没有?我们的孩子不是在画画,而是在完成一件任务。还有的孩子,在老师教唱歌跳舞的时候不跟着老师学,而是在一旁默默的看,等没有人的时候练会了才敢和老师同学一起表演。这些现象都跟老师和家长的评价有关。我们只看到成果,没有看到孩子表现出的东西。以至于孩子小心翼翼,为了达成家长和老师心中的目标机械的努力。

由此培训中,培训老师问我们:“艺术是什么?”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答不出来。有人说艺术是奢侈品,吃喝不愁有闲工夫的人才会去谈艺术。有人说艺术就是看不懂的东西,搞的越深奥就越艺术。其实我觉得艺术就是一个人对生活,对身边事物的感想。一首歌注入了感情才会动听。一幅画有了感情才能打动人。我们对孩子的艺术教育也要注入情感,让幼儿把对事物的感情表达出来,不要太注重技法。孩子们画一样的东西,往往画出来的画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教师不要急着评价谁画的好,谁画的不好。而是要让孩子讲一讲自己画的是什么。让孩子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讲出来。基于此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还能够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帮助孩子健康发展。

艺术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培养孩子的艺术能力,同样也培养了孩子其他方面,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其他领域来说也很重要。以前我们教美术课总是示范画,然后让孩子画。在听了老师讲课之后,发现我们长久以来上美术课的方法都错了,孩子见过的都东西,有感受的东西他才能表现出来,有一次我让孩子们画我和我们班另一名老师,孩子们画的都很高兴,虽然画的并不好,但是看得出画里是有感情的。形不似神似。有一个孩子画的我们像怪兽,有的孩子画的像公主,还有一个孩子画了一片黄,我问画的是什么,他说是我,因为我那天穿了一条黄裙子。

幼儿园教学艺术谈 篇6

关键词:民间艺术;幼儿园;美术教学;趣味性;策略

在幼儿教学中,主要对幼儿进行记忆力、观察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这是充分实现美育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同时也是积极开发学生智力的最好方法。采用传统民间艺术进行趣味性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感知能力。因此,民间艺术教育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颇受家长与教育人员的关注与重视,已经逐渐成为实际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间艺术的相关概念

民间艺术是具有传统韵味的一种艺术领域,从字面上来说,就是某种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从广义上来说,民间艺术是含有自己的思考和一定技巧的活动以及相应的制作形式,如工匠、手工艺、机械以及相应的建造等,其与一定的技术相类似。从狭义上来说,是一种具有美的价值的一种活动,或者是一种活动的产物,如戏曲、雕塑、音乐、剪纸、中国结、风筝以及杂技等多种文化,都是民间艺术种类的划分。

二、基于民间艺术的幼儿美术教学趣味性策略

在幼儿园美术的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民间艺术进行生动而有趣的实际教育活动。教师要制订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计划,主要通过小组性与集体性的学习方式进行活动,从而提高幼儿园美术教学的趣味性,积极引导幼儿进行美术学习。

比如:在美术教学中,有一节课是对陶泥作品的欣赏。首先,在进行这节课的活动时,幼儿美术教师将形态各异的陶泥工艺品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他们多摸一摸、玩一玩、看一看,使学生对陶泥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就可以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大家都看见了什么,你们所看见的陶泥是什么样子的?”等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艺术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等。

其次,教师积极引导幼儿对陶泥作品的造型、色彩、动态、材料进行探讨。可以积极启发幼儿的思考能力,向幼儿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进行思考。如“陶泥是用什么材料制造而成的,有几种颜色,都有什么样子的形状”等问题,使他们更加真实的感受民间艺术不拘一格的形象,充分了解色彩所带来的装饰效果,以及相应图案的对称效应。此外,还可以提出“陶泥还可以制作出其他种类的物品吗”等问题,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幼儿在认真的观察后,进行仔细的分析,从而真正地感受陶艺作品的形态特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每件民间艺术作品都有其自身的含义与意义,可以表达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可以表达对亲人和朋友的美好祝愿。

再次,在让幼儿思考民间艺术作品含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对比种类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要用陶泥种类的物品,它和陶瓷物品有什么不同之处”等问题,让幼儿积极思考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与意义,从而不断提高审美品质。

最后,幼儿教师可以让每个幼儿针对陶泥作品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在这个阶段,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幼儿的思想,努力避免他们用简单的“是”与“不是”来进行判断,而要从另一方面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让幼儿通过欣赏民间艺术学到美术知识。

三、民间艺术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传统的民俗文化是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直接积淀并创造出来的成果,也是本民族的重要发展条件之一。同时,它不仅是对民族情感的一种积极体现,也是对相应的价值取向与时代精神的一种凝结。民间艺术教育可以充分激发幼儿的情感,同时具有一定的认识、审美及娱乐价值,可以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构想,给幼儿最善的熏陶、最真的启迪与最美的享受。此外,对民间艺术的开发与利用,可以弘扬、传承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因此,幼儿园美术教育应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积极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与感情经历。

总而言之,对中国文化来说,民间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趣味性和教育性,深受幼儿喜爱,并且可以就地取材。所以,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多让幼儿充分接触民间艺术,培养其实际创造能力,激发幼儿的智慧潜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个性发展。在幼儿园美育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有利于发扬与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并能激发幼儿的民族自尊心,从而培养了幼儿对民间艺术与民族文化的情感与兴趣,提高其对民间艺术的审美能力。因此,本文对民间艺术提高幼儿园美术教学趣味性的策略做了简要分析,希望可以给相关的教师与学者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崔自娥.提高幼儿园美术教学质量“四法”[J].甘肃教育,2013(11):81.

[2]遆素丽.图像时代下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趣味性”研究[D].温州:温州大学,2012,13(6).

[3]塔玲玲.幼儿创造力培养下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创新办法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3):254.

[4]常利芹.有效教学策略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19-121.

浅谈幼儿园教师的语言艺术 篇7

王老师走过来, 一边饶有兴趣地看着小朋友们剪的手套, 一边用手指着手套的边缘, 微笑着说:“圣诞老爷爷说了, 他呀, 最喜欢边上圆圆的、光滑的手套, 戴起来又暖和又舒服。对了, 就像璐璐小朋友的这样, 其他的小朋友可要加油啦。”听了王老师的话, 小朋友们仔细看着璐璐的手套, 更加认真地剪起来……

张老师走过来, 看到小朋友剪的手套, 皱着眉头大声地说:“哎呀, 你们怎么剪的?怎么乱七八糟的?不是告诉你们边上要剪得齐一点吗?听不懂话啊?”小朋友们瞪大了眼睛, 惊慌失措地看着老师……

幼儿园教师的语言是教师与幼儿交流互动、合理组织幼儿在园的教育活动、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 进而完成幼儿园保教任务的重要工具和媒介, 对幼儿具有教育、指导、提示、组织、示范和激励等作用。从上述案例可以明显地看出, 同样的语境、同样的对象, 教师所运用的不同的语言表达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并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教育效果。

作为幼儿教师, 合理组织和运用教师语言, 讲究语言艺术, 提升语言能力, 做一名会“说话”的幼儿园教师, 不仅可以使教师有序、有效地组织和开展各项活动, 让幼儿在愉悦的、和谐的氛围中获得学习与发展, 更是幼儿教师自身专业化能力的重要体现。

一、注意表达方法, 用积极性的语言

幼儿教师首先应爱护幼儿、尊重幼儿, 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语言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接纳与关爱, 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日常生活中, 教师应注意语言的表达方法, 运用积极性的语言, 多使用“我喜欢你”“你真棒”“你一定行”等鼓励性和激励性语言, 既体现教师对幼儿的爱护与鼓励, 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幼关系, 又使幼儿在温馨的精神环境下主动自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不说“你怎么这么笨呀”之类的消极性语言, 更不说一些幼儿不易理解的反话。如有的教师因为幼儿操作活动动作慢了, 就说:“让你们快做你们不快做, 就知道玩儿, 那你们别做了, 玩吧!”结果有的小朋友把老师的反话当真, 真的放下手中的操作材料, 不做了, 反倒让老师下不来台。

二、针对幼儿特点, 用具体性的语言

幼儿时期的孩子理解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都较差, 对于一些繁琐冗长的复合句、复杂深奥的词汇还不易理解, 因此教师应考虑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 运用浅显明确的、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易于理解的语言。如在教学中运用故事、诗歌、游戏等形式, 捕捉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对幼儿进行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在生活中, 运用多种形式告诉幼儿并让幼儿清楚到底“应该怎样做”, 而不是“不要”“不准”“禁止”怎样做。如在操作活动前, 应直接告诉幼儿:“请小朋友把剪下来的废纸放到桌子中间的小盒子里, 让我们的桌面干干净净的。”这样要比“剪下来的废纸不准乱扔”的语言显得具体、明确, 对幼儿具有提示作用, 幼儿也容易做到。

三、讲究语言文明, 用礼貌性的语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 幼儿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这也是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和专业体现。在与幼儿的语言交流中, 应更加讲究文明礼仪, 不仅体现出对幼儿的尊重, 更对幼儿的文明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在幼儿一日的组织生活中, 教师应经常运用“你好”“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 经常说“能不能”“好吗?”“如果需要帮忙就叫我”“你可以帮我一下吗?”“请小朋友们坐好”“你愿意帮老师个忙吗?”等, 而不用“叫你过去你没听见呀”“你给我过来”“快给我坐好”等类的语言。

四、关注思维特点, 用生动性的语言

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 容易为兴趣所左右。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够将幼儿轻松带入教学情境中,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并给幼儿带来美的享受。

教师的语言应与教学语境相吻合、与教学对象相匹配、与教学内容相贯通, 语言表达不多不少、音调不高不低, 做到适宜适度。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运用生动、形象、具有儿童情趣的语言来与幼儿交流和表达。选择的教学内容, 表达的教学要求, 都应生动形象, 具有语言情趣, 让幼儿爱听, 并能听得懂, 进而让幼儿在喜欢说、主动说、大胆说的基础上, 与教师多频率地语言互动,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一次绘画教学, 教师将所画的内容按步骤和要求编成生动形象、简短易懂的儿歌, 让幼儿边画边说:“一条小鱼水中游/摇摇尾巴点点头/一会儿上, 一会儿下/游来游去真自由。”幼儿按照教师的讲解, 按照儿歌的提示一步一步画出了鱼身、鱼尾、鱼头、上鱼鳍、下鱼鳍和鱼泡泡, 并且一边自己说着儿歌, 一边画出了更多的小鱼。这种儿童化、诗意化的朗朗上口的语言不仅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 还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语言的美, 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另外, 幼儿教师的语言不仅体现在语音、语调、发音、吐字等语言本身, 也包括辅助语言, 如与语言相配合的手势、动作、表情、语气等肢体和仪态, 都可以让语言变得丰富而生动。

五、关注情感特点, 用激励性的语言

幼儿的情感具有外露、肤浅、易冲动和不稳定的特点, 鼓励和支持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幼儿遇到问题不能正确解决, 教师应帮助和鼓励幼儿, 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幼儿去探索。如在进行操作活动时, 经常会有幼儿不敢自己动手操作, 总想依赖教师, 这时教师就可以说:“你去尝试一下, 失败了也没关系呀!”“你试试看”“这件事难不倒你”等, 用语言给予幼儿一种支持性的力量, 坚定幼儿完成任务的信心。

当幼儿有自己的发现和看法时, 教师也应及时鼓励, 不要吝啬“嗯, 真不错”“你真行”“你的想法很特别!”等表扬类型的语言, 因为这样的语言能给幼儿极大的鼓舞并能激发他们进一步表现和探究的欲望。生活中, 教师也应考虑到幼儿的情感特点, 避免用一些“你不好好吃饭就不能活了”“大灰狼一口把小兔子吞进肚子里了”等伤害幼儿情感的语言。

六、关注个体差异, 注意因人用语

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还应考虑到幼儿个性的不同、幼儿现有的语言水平和接受能力, 力求“因人而异”和“因人用语”。如对比较内向、较为敏感,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幼儿, 教师应更多地采用亲切的语调和关怀的语气对他们说话, 以消除幼儿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对反应较慢的幼儿, 教师应有耐心, 在语速上适当地放慢一些;对脾气较急的幼儿, 教师的语调应稍显沉稳, 语速适中, 使幼儿的急燥情绪得以缓和;对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应多使用一些儿童化、拟人化的语言, 把一些无生命的事物赋予生命来吸引他们的注意。

多使用一些如“干干净净”“高高兴兴”“亮亮堂堂”“白白胖胖”等重叠词, 便于幼儿理解;对于略大一些的中大班幼儿, 教师应注意用亲切而坚定的语气, 简单明确的语言, 使幼儿感到教师的话是经过思考的, 不是随便说的, 是值得听的。总之, 对不同的幼儿, 教师应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因人用语, 因人施教。

七、讲究语言应变, 提升语言智慧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 教师的语言也充满了智慧。丰富的感情、得体的语言、甜蜜的微笑、适度的幽默、机智的应变等, 都是教师语言风格和语言智慧的体现。

在某幼儿园的一次公开教学观摩活动中, 教师和保育员一起分发小兔子头饰, 全班小朋友应每人一个, 突然出现了一点意外, 由于保育员的疏忽, 其中的一个落在了幼儿寝室, 发到最后一个小朋友时头饰没有了, 这可怎么办?大家都很紧张。这时, 教师急中生智:“咦?怎么少了一只小兔子啊?是不是还在家里睡觉啊?我们请张老师 (配班的保育员) 帮我们去叫醒它吧?”

这名教师在紧要关头, 运用自己的语言智慧和应变能力, 不仅挽回了遗漏教具的失误, 还让幼儿感受到离开集体和睡懒觉的不好。教师应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 不断锻炼自身的反应能力, 提升自己的语言幽默感和语言智慧, 进而提升语言能力。

幼儿园教学艺术谈 篇8

关键词:前童“花灯”,幼儿园,民间艺术文化

《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 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民间艺术文化来自于民间, 来自于大众, 以能激发人们的情感、情绪为最大特色, 它具有审美、认识、娱乐等多重价值, 能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构想, 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从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活动的现状来看, 也很有必要。民间艺术在我们的身边有着不少可供开发与利用的教育资源, 尽管我们前童民间艺术形式多样, 资源丰富, 但可供幼儿园借鉴的资料却少之又少, 更使人忧心的是, 民间艺术教育资源用于发展幼儿健全人格方面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教学中能否创造更多学习宁海民间艺术文化的机会?能否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何结合幼儿的动手制作活动, 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使其体验民间习俗和节日欢乐, 感知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呢?由此, 我们开展了有关前童“花灯”的研究, 在园内布置花灯展, 开展赏花灯、闹花灯、猜灯谜等系列活动, 从而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宁海民间艺术文化, 体验乐趣。

一、创设园内环境, 整合民间资源

创设园内良好的环境, 是做好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基础。蒙台梭利说:“在教育上, 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 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 并将其融入自己生命之中。”我们注重挖掘环境中的教育因素, 积极创设具有教育性、艺术性、参与性、操作性、探索性的民间艺术环境氛围, 满足幼儿探索、创造、表达的欲望, 使幼儿的探索和创造行为不断得到肯定和强化, 让幼儿在自由、平等、尊重、愉快的情绪下表现自我, 展示自我, 从而达到审美与创作同步发展的完美情境, 让教师在与孩子的共同参与中观念得到更新, 能力得到锻炼, 与孩子一起成长。

我们充分利用园区的走廊、楼梯口、天花板等, 赋予它们浓郁的民族气息。例如, 整幢楼的走廊分别以民间艺术文化为特色进行装饰。麻绳悬挂展示的各种宫灯, 创意与民间艺术的巧妙结合, 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 从中获得有关民间文化的审美经验。

此外, 多功能大厅也充分利用, 分别成了民间艺术品欣赏台、幼师作品展示台, 其中有土布花灯、瓶制花灯、纸制花灯等, 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欣赏、操作和展示的领地, 让幼儿感受自己创作的过程和收获成果时的喜悦之情。草地、操场、长廊上也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民间游戏材料, 孩子们在这样自由宽松的天地里, 可以兴致盎然地与同伴一起玩个痛快, 在体验中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渗透各科教学, 感知民间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 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 不去用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创造。我们发现通过各科教学活动, 可以引导幼儿大胆地去发挥, 去想象创造。

我们还组织了系列活动:参观花灯展、赏灯猜谜、自制花灯、闹花灯等。首先我们和幼儿共同确立任务, 进入了系列活动一:“参观花灯展”。幼儿从不同的书籍中寻找各种各样的花灯, 从网络中搜寻难得一见的花灯, 了解花灯的演变, 从幻灯片上欣赏到各地不同的花灯。

系列活动二:“自制花灯”, 幼儿提取自己对花灯的所有信息, 很快想到了兔子灯、老虎灯、小鱼灯、树叶灯等。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心愿, 我们立刻去寻找可以制作花灯的有关材料, 如油瓶、纸盒、一次性碗、绳子、各种包装纸、双面胶、绉纸、彩带蜡光纸、穗子等。孩子们在参与装饰花灯的过程中, 丰富了审美感受与体验。

系列活动三:“赏灯猜谜”, 我们将幼儿分成两组, A组持有花灯和奖品, 并给B组幼儿念谜语, B组来猜灯谜, 猜中了即得到奖品。我们讲清玩法后, 幼儿自愿展开游戏。在活动中孩子们碰到了难题, 纷纷跑来向我们求救, 我们也没有分身术, 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呢?最后我们将难猜的灯谜找出来, 让大家一起猜, 或带回家请爸爸妈妈帮助猜。

系列活动四:“闹花灯”, 在歌曲《闹花灯》的伴奏下, 欣赏闹花灯的录像, 感受闹花灯的喜庆气氛。尝试用多种身体动作来表现闹花灯的情景和自己的愉快情感。闹花灯是宁海前童传统的民间活动, 引导幼儿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花灯, 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环保熏陶, 鼓励幼儿开展闹花灯活动, 浓郁了班级的节日氛围, 使幼儿能亲身体验民俗活动, 感受民族文化。

我们不但将艺术活动渗透于各科教学中, 而且将艺术活动延伸到区域活动中。

动手区:提供可拼插成花灯的吹塑纸、毛线、剪刀、笔等制作材料, 供幼儿尝试用对插连接的方法自制花灯并运用各种材料和方法进行装饰。

表演区:提供音乐磁带、各种花灯头饰、幼儿收集和制作的花灯等材料, 引导幼儿表演“花灯秀”、“闹花灯”等节目。

语言区:幼儿参观灯展拍摄的照片、录像, 有关元宵节闹花灯的图书、图片, 等等。

三、家、园密切配合, 深入民间文化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 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 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 必须要两方面结合方能取得充分的功能。”家长是幼儿最好的启蒙老师, 同时对幼儿教育影响上的感染力也最强。因此, 教师必须与家长搞好密切配合, 这有利于教师了解和掌握幼儿在家中与园中的活动, 以便针对幼儿的特点开展教育。实践证明, 家园密切配合与协作, 才能更好地提高对幼儿教育的效果。

1. 鼓励家长参加到活动中来, 介绍元宵节花灯的故事及不同风俗习惯。

2. 组织幼儿到宁海前童参观元宵节灯展。请家长配合搜集各种造型的花灯, 引导幼儿利用搜集的花灯布置花灯展。

3. 鼓励幼儿收集各种可制作花灯的材料, 如纸盒、方便面的碗、绸布、铁丝等, 尝试自己制作花灯。

4. 引导幼儿和父母一起编灯谜, 带到幼儿园和同伴交流。

四、实施民间教育, 促进健康发展

1. 促进动手操作能力

整个活动的设计围绕《纲要》的新理念, 创设幼儿自由探索的环境, 让每个幼儿都能主动地参与进去。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孩子, 无论幼儿的想法对与错, 我们都要真诚地接纳和认可, 给予他们最大限度的理解、支持和鼓励。这样就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

在《花灯》系列活动中, 我们对幼儿的感受和想法始终保持肯定、支持的态度, 这种态度传达了我们对幼儿的尊重和关注, 并鼓励大家投入到探究的过程当中, 使更多的孩子获得发展创造的空间。在制作花灯时孩子们的兴趣很高, 效果也不错, 自己动手尝试做花灯, 经过多次尝试, 最后得出结论。因此, 在组织设计活动时, 我们大胆放手让孩子们自由尝试、探索, 不怕乱、怕时间太长等, 通过系列活动促进了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2. 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宁海民间文化艺术多姿多彩, 充分反映了宁海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幼儿在欣赏民间文化的同时, 也为我们拥有这么多优秀民间文化而引以为荣, 民族自豪感有了很大的提升。我们在活动中积极鼓励幼儿发挥创新思想, 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培养幼儿艺术思维力。例如:在感受了宁海花灯后, 幼儿创作了“各式花灯”, 有鱼形花灯、狮子花灯、兔子花灯等, 还给这些奇形怪状的花灯进行了装饰, “花灯”的装饰效果出奇的好, 引起了家长们的纷纷赞叹。

在认知活动中孩子们互相冲突, 互相交流, 更进一步促进对民间艺术文化感知。小朋友们在交流中发现婷婷小朋友把设计的图案贴到了油瓶里面, 不由得议论纷纷, 我们没有马上去制止, 而是设法去引导。一个孩子的思想引起了其他孩子去思考, 探索自己从未想过甚至从未怀疑过的领域, 这是幼儿之间一次跨越障碍的共同发展过程。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创造和想象比知识重要。”创造的前提就是想象。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就要鼓励幼儿敢于想象。我们要为幼儿的创造、想象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案例中, 婷婷小朋友将图案贴到透明的塑料瓶内, 既能欣赏到漂亮的图案, 又能保护图案不受损坏, 这是一次有创意的举措、一次有价值的创造性活动。我们精心呵护孩子创造思维的萌芽, 并用积极的语言和适宜的行为充分肯定小朋友们求新求异、与别人不一样的做法, 充分体现了老师是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惊人的, 只要你给他们空间、时间, 他们就能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我们要善于激活孩子的思维, 让孩子独立思考, 产生自己的思想, 如果我们的教育总是建立在一个问题一个答案的基础上, 就是失败的。我们要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允许标新立异。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 那么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也是我们的教育的目的所在, 相信用这样的观念来教育孩子, 孩子一定会成长得更棒。

3. 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针对孩子的特点, 我们要因材施教, 努力挖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绚丽多姿的宁海民间艺术如一股股甘泉滋润着幼儿的心田, 而活动区中的民间艺术教育更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我们不去压制他们, 放手让他们发挥想象, 自由表演, 效果很好。我们在活动时千万不要“看扁了”那些调皮的孩子, 他们往往蕴藏着独到的探索创新精神。他们一有时间就跑到活动区中, 体验民间艺术所蕴涵的思想, 享受民间艺术赋予他们的无穷乐趣, 逐渐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品质。

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文化“花灯”活动, 实施民间艺术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和各种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不仅培养了幼儿的感受、理解、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 而且陶冶了幼儿情操, 促进了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 全面提高了幼儿的素质。我园将吸取先进经验, 致力于以“花灯”为切入点, 开展宁海民间艺术教育的研究与探索, 使民间艺术文化这束永不凋谢之花, 在幼儿心中竞相开放。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9.

[2]陈雅君.科学地开展幼儿的手工活动.幼教博览, 2001.

[4]朱家雄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华东示范大学, 1996.

幼儿园教学艺术谈 篇9

关键词:幼儿园园长,管理艺术,教师作用

一、农村幼儿园园长的管理艺术

1. 以人为本,关心尊重教师

办好一所幼儿园,光靠幼儿园园长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幼儿园园长作为一所幼儿园的核心人物及管理者,应当协调好自己与幼儿园教师的关系,不要在幼儿园教师面前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而是应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管理幼儿园教师,以爱换新,真心实意地去尊重每一位幼儿园教师,帮助他们解决他们生活中和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对于较为年轻的教师。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幼儿园园长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能力,并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幼儿园本身是一个充满快乐的地方,作为幼儿园园长,在维持幼儿园的规章制度的同时,要注意不能过分地实施刚性管理,而应当注意人文关怀。幼儿园园长可以时不时地给予员工以精神的鼓励和支持,与幼儿园教师建立良好的友谊,共同为幼儿的教育贡献出自己的那一份力量。

2. 自主经营,推动内部管理

对于农村幼儿园而言,虽然办园条件可能不如城市里的幼儿园,但是对于农村幼儿园的管理,幼儿园园长应当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而不能一味地去照抄照搬其他幼儿园的办园模式和办园方法。

农村幼儿园的经营也要注重质量和效益,以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基于这种情况,幼儿园园长应当与时俱进,及时地转变自己的观念,跟上时代的发展,增强自主办园、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意识,同时也要增强自己的自主经营意识,根据社会的发展,再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进而制订出适合本园的幼儿园内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

3. 勤学多思,提高办园水平

园长的思考作风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园群体的思考作风。因此,幼儿园园长应当以身作则,运用自己较为完善的思考作风来进行管理。这就要求幼儿园园长做到:(1)要广思。目前幼儿园的工作具有开放性、透明度,园长应当在充分考虑到自己本园的实际情况的同时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从而使农村幼儿园能够快速且高效地运转。(2)要细思。园长作为一所幼儿园的核心管理者,应当在考虑到本园整体规划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一些微观上的管理,要仔细思考每一个目标的确立、每一个决策的形成以及每一个事端的解决,容不得半点马虎。(3)要三思。园长在制订某项决策时,要思考全面。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的视野更开阔,思维也更加活跃,有着更加新奇独特的见解,因此,园长要学会有效地引导教师进行思考,发挥他们智慧的头脑,进而在众多的选择中挑选出最适用的结果来解决问题。(4)要反思。人只有在不断地反思中才会不断地进步,在农村幼儿园管理中,园长也不例外。园长需要在管理、协调、决策、处理中,多做事后的反思和总结,比如,在解决问题时有什么纰漏,还有什么解决方法等等。

二、农村幼儿园教师作用的发挥

1.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各种赏识和鼓励策略

面对幼儿,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深信鼓励的力量,没有人愿意总是接受他人的批评及指责。教师作为幼儿的启蒙教师,应当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他们以赏识和鼓励,给予他们关爱和呵护,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不断地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进行探索和发现,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显现他们的天性。在此过程中,幼儿犯错误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教师不应当操之过急,要不断给幼儿加油打气,树立幼儿的自信心,促进他们主动发展。

2. 有效地与幼儿进行沟通,使幼儿明白错与对

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对于一些事物还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会主动地去研究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难免会出现一系列的错误,这时候教师不应当对幼儿进行批评指责,避免严重地削弱他们的积极性,相反,教师应当及时地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耐心地告诉幼儿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充分地站在幼儿的角度去考虑,这样才能使幼儿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 启发幼儿思考和探索

对于幼儿而言,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会主动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应当阻止幼儿,而应该启发幼儿,帮助幼儿能够进行正确的思考和探索,这样可以不断地培养幼儿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的良好品质,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的潜力,逐步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及创新意识,为他们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学艺术谈 篇10

著名特级教师王兰说过:“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 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可见, 表扬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强化剂, 是推动班级工作顺利进展的必要手段。在表扬过程中,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 让表扬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怎样在班级工作中巧妙利用表扬的魅力, 使班级工作得心应手呢?笔者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在矛盾中竖表扬

作家冰心说过:“淘气的男孩是好的, 淘气的女孩是巧的。”也有人说过:“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是呀, 淘气是孩子的特点, 是正常的现象。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态, 心平气和地接受幼儿的犯错。

孩子们在一起生活熟悉了, 矛盾也多了, 下课期间经常有幼儿来申诉和告状。来申诉的一脸的无辜和期待;来告状的, 一眼的“义愤填膺”。看着他们那么认真的表情, 不由得哧的一声笑出声了。对来申诉的孩子说:“好的, 老师知道了, 你把那小朋友叫过来, 我们一起解决问题。”首先要求他们露出笑脸慢慢地把发生的事情讲清楚, 学会在笑容里解决事情。下课偷偷去看, 孩子们又手拉手了。记得看过这样的一段话:当年在学校打得头破血流的, 长大了都成了铁哥们。是呀, 就这样把孩子之间的事情看得淡定些、轻松些, 告诉他们事情很简单, 我们要快乐。

的确, 有益表扬的基本原则在于:描述而不评价, 叙述而不作判断。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作出对自己的评价。

二、在惩戒中运表扬

一位著名学者在一次讲座中说道:要做育苗大师, 不做拔草专家。如果你习惯发现孩子的缺点、劣势、短处、不成功之处, 并且因此经常性地批评孩子, 指责孩子, 否定孩子, 你就会看到, 孩子会越来越表现得像你所批评的那样, 孩子的缺点会越来越多, 孩子会离成功越来越远。相反, 如果你总是期待孩子成功, 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优势、长处、闪光点、成功之处, 并发自内心地赞美孩子, 表扬孩子, 肯定孩子, 你就会看到, 孩子会越来越表现得像你所表扬的那样, 越来越符合你所赞美的那种成功形象, 孩子的优点会越来越多, 孩子会越来越走向成功。

但是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可想象的, 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你的惩戒是必需的和善良的, 可是又不能让他们将惩戒看成游戏。把握这个微妙的尺度, 教育的艺术性就出现了。一次, XXX小朋友撕了教室外面展板上的贴画, 他的举动引起了很多孩子七嘴八舌的批评。XXX小朋友流泪了。我让他静静地看着展板, 问:“好看吗?怎么办?”很聪明的孩子, 自己去拿了双面胶, 小心翼翼地贴好, 兴高采烈地跑到我身边, 叫着:“老师, 老师, 我贴好了。”我摸摸他的头, 无需言语以示表扬。课堂上我表扬了他的知错就改, XXX小朋友一脸的认真。我知道, 很多孩子站在一旁看着他贴, 相信以后展板上的字画掉落的时候, 一定会有孩子主动去贴的。

三、在比较中学表扬

“人类是喜欢享乐的。对于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 人们会自愿地反复去做。”这句话说得真好。快乐跟学习在一起总显得被动和无力。我们要从对孩子外在行为的肯定转化到让孩子养成自我约束的能力。

每一节课的开始, 我都会努力寻找班级里的好人好事, 好好地表扬, 这段时间, 我称之为“课前精神食粮”:

“下课的时候, XXX小朋友开门关门的声音轻轻的, 真有修养。”

“看, 老师表扬XXX小朋友, 他的同桌却把背挺得更直了。是呀, 聪明孩子总是把别人的优点变成自己的优点。”

……

在这样的表扬中孩子坦然接受身边小朋友的长处, 在潜移默化中模仿他人的长处, 并落实到自己的自觉行为上。教育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别人未必具有, 同样, 别人具有的长处自己也未必具有。这样的素质和心态在教师的“无心插柳”中慢慢培养。一个人只有坦然接受这样的差异, 才能在不断得到赞美并不断赞美别人的过程中, 内心真正建立起足够的自信。

表扬如歌, 让我们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和恰如其分的时机, 来演奏好“表扬”这个交响乐章, 让教师的爱心和创新成为他们跃动飞扬的源泉, 让童心如诗般的优雅!

参考文献

[1]冯德全.这样说孩子最能接受[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上一篇:拟态环境下一篇: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