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艺术活动论文

2022-04-16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幼儿艺术活动中,如何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幼儿艺术活动中巧妙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开发幼儿的想象,促进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化难为易,缩短学习时间,使幼儿主动积极参与活动全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幼儿艺术活动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幼儿艺术活动论文 篇1:

幼儿艺术活动过程中“非正常心理”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摘要:幼儿艺术活动之中出现心理压力、心理挫折、心理恐惧都是常见的非正常心理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幼儿自身的因素,更有整个幼儿艺术教育的影响。为此,幼儿艺术活动要满足幼儿的审美心理需要,教师要让幼儿产生学习艺术技法的需要,教师在幼儿艺术活动中要把握好时间和空间调节。

关键词:幼儿艺术活动;非正常心理;原因;对策

人的幼儿期是人类最无忧无虑的阶段,他们可以乐此不疲地像做游戏一样地从事艺术活动,他们从自己的探索中不断得到反馈、得到享受。然而事实上,我们在艺术活动中看到有些幼儿受到某种挫折而产生某些心理问题,严重的幼儿甚至有神经症或精神病倾向。这说明在我们长期关注幼儿审美心理不断地发展的同时,一定不要忽视幼儿艺术活动中“非正常心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幼儿艺术活动中“非正常心理”的成因

(一)过度的心理压力导致幼儿艺术学习失去良好的心境和乐观的心态

幼儿在学习艺术技能的过程与生活中其他学习过程是一样的,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和获得成功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本身存在着一种生物性的本能:艺术性探究内驱力和艺术性自我实现需要。如果当幼儿艺术性探究内驱力和艺术性自我实现需要按照幼儿自身的规律和发展的时间表成长时,那么它们必然促进幼儿获得人格全面和谐的发展,进入到生存的理想状态。反之,当这种本能受到成人的抑制,那么其内在的动力结构就将遭到破坏,其结果就是,过度的心理压力导致幼儿艺术学习失去良好的心境和乐观的心态。

(二)过分的心理恐惧导致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缺乏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恐惧是人情绪状态的一种,它是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苦于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而幼儿的害怕、恐惧心理往往不为成人所理解,其恐惧在某种程度上是身处逆境时做出的消极的自我保护心理。当艺术活动陷入非人文、非艺术的异化状态时,即使面对本该最没有压力的艺术活动时,幼儿也会因为缺乏情感支持和安全感而感到心理恐惧。我们知道,幼儿是好奇的,是喜欢游戏的,让幼儿反复排演节目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权利与需要,这也意味着剥夺了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其动作、认知、社会情感的宝贵机会。没有愉悦的体验且缺乏情感交流的艺术学习,对幼儿的发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且超出幼儿主体发育水平的艺术学习也将严重影响其生理发育与身体健康。当失去了情感建构的艺术教育出现在幼儿的面前时,幼儿也就失去了对艺术活动的亲近感、认同感,取而代之的有可能是恐惧和紧张,而这对幼儿艺术教育而言,是得不偿失的。

二、幼儿艺术活动中“非正常心理”的教育对策

(一)幼儿艺术活动要满足幼儿的审美心理需要

首先,成人应有意识地向幼儿提供自我表达、创作的机会。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审美心理是先天预成的,是获得性遗传。而幼儿正是凭借着先天具有的丰富形式感投入到艺术活动中去,并同时促进其审美心理不断发展的。因此,成人应该充分地保护儿童内心的艺术形式感,提供更多的机会不断丰富和提升他们的艺术感受,同时引导他们以更加多样的、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地表达这份感受,创造出更美的意境。

(二)教师要满足幼儿对艺术活动接纳的需要

教师在艺术活动中要随时帮助幼儿懂得互相理解、相互接纳,并从中体验到承认、被接纳的快乐。教师要与幼儿展开对话,表面上教师仅是幼儿的平等对话者,但实际上,教师应当对话题涉及的内容有广博深刻的认识,应当对幼儿艺术活动中的思路、困惑、认识有较准确的把握,同时欣赏幼儿的探索,随时予以鼓励。教师还要帮助幼儿逐步掌握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有效技能。

(三)教师要让幼儿产生学习艺术技法的需要

在艺术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去亲自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和艺术作品,使儿童发现客观世界的对称、均衡、节奏、变化、统一等美的样式,并形成一种对这些样式敏锐的感受能力。当他们学会了如何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时,真正艺术作品所展现出的美的样态必然促使儿童对艺术技巧抱有极大的热情。受内心对事物完美追求的驱动,幼儿一定会想方设法尽一切努力获得这些艺术技巧。在整个过程中,幼儿对技能的学习都是依靠自我的力量来完成的,所呈现出的学习状态也是自由的。而这种自由也保证了幼儿艺术创造的顺利实现。

(四)教师在幼儿艺术活动中要把握好时间和空间的调节

艺术教学活动的时间实际上应该既有限制又有弹性的。教师在具体活动中要注意的是幼儿的心理时间,而不是钟表所显示的时间。教师不应等到幼儿的积极状态开始下滑才转换活动或结束活动,而应在其积极性上扬曲线的末端开始导入新活动或结束活动。这种对时间灵活处理的观念和技术,可以有效地避免幼儿的疲劳和消极情绪的产生,使每次艺术活动都能给幼儿留下美好的印象。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幼儿对艺术活动的期盼之情。

探索幼儿心理健康与幼儿艺术活动的关系,是当前幼儿艺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值得幼儿艺术心理、幼儿艺术教育方面的工作者和一线教师一起作更多的分析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汪乃铭,钱峰.学前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6.

[2]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0.

[3]廖乃雄.关于音乐教育观念革新的断想[J].中国音乐教育,1993,(05).

[4]李凌,赵沨主编.世界音乐教育集粹[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11.

[5]易晓明.寻找失落的艺术精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作者简介:

陈勇丽,漯河市实验幼儿园。

作者:陈勇丽

幼儿艺术活动论文 篇2:

幼儿艺术活动中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幼儿艺术活动中,如何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幼儿艺术活动中巧妙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开发幼儿的想象,促进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化难为易,缩短学习时间,使幼儿主动积极参与活动全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 艺术活动 巧用 多媒体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各行各业中,越来越发挥着其强大的优势,同样,也渗透到幼儿教育中。在幼儿艺术活动教学中,如果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因为多媒体技术融动画、文字、色彩、图像、声音于一体,大大刺激着人体的多种感觉器官,能使幼儿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促进幼儿想象,开发幼儿智力,调动幼儿对艺术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幼儿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开拓幼儿的视野,提高幼儿的全面素质。

1 集中注意提高兴趣

幼儿对外界的各种刺激都会产生好奇、产生兴趣,但是由于其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对某种刺激的持久性不长。所以在幼儿艺术教育教学中,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多重角度地刺激幼儿的感官,使幼儿集中注意力,并且保持持久的兴趣。例如,教学大班幼儿歌曲《三只猴子》,三只猴子在床上蹦蹦跳跳,有一只猴子摔了跟头,头上摔出了小包包。以往教师都是运用图片张贴在黑板上,这样幼儿很难理解小猴子是多么的顽皮,是怎么产生包包的。如果将多媒体巧妙地运用到活动中,利用多媒体制作出三只小猴子调皮地在床上蹦蹦跳跳玩耍的视频或者动画,那小朋友就会集中注意力,一边观看视频,一边学做动作,一边学唱歌。

2 抓住本质,开发想象

幼儿的年龄小,经历的生活很少,接触世界的机会也小,对许多事物都有新鲜感,都是第一次接触,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不深,如果让他们回忆生活中的事物,并且表现出来,比较困难。而如果运用多媒体将要表现的事物展现在幼儿面前,它们会在其头脑中形成深刻印象,特别是动态的、鲜艳的、对比强烈的刺激,幼儿更加牢记于脑,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就会轻松地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教授幼儿美术活动《彩色的菊花》时,由于幼儿对菊花的认识是比较少的,更不知道菊花有各式各样的、五颜六色的。要想用画笔画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各异的、美丽动人的菊花就有了难度。而在活动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制作一小段视频,展示花博园里各种菊花争相开放的景象,一下子就会吸引幼儿的注意,产生对菊花的深刻印象,并且被菊花的美丽、多姿所陶醉,产生美的享受,从心灵深处产生对菊花的喜爱,更容易在感知中把握菊花形态的本质,画准菊花基本形象的主要特征,展开合理化的想象。

3 化虚为实,促进理解

幼儿的思维、想象、语言、会话等都离不开形象具体的事物,所以在幼儿艺术活动中,有必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可感的事物,通过观察思考,使其产生认知,然后经过头脑有限的加工,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形成知识概念,培养能力。例如,教授幼儿音乐活动《狮王进行曲》时,幼儿头脑中对狮王的印象几乎没有,也不是很清楚狮子的生活习性和生命活动规律,在欣赏时,就带来不小的困难。因为他们不一定能听到音乐,就会想起狮王的生活情景,更不能模仿狮子的动作、表情。但如果此时播放狮子的视频,那么幼儿会被狮子的生活深深吸引,狮子的走路、奔跑、睡觉等姿态历历在目,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学会模仿,这样不仅欣赏到狮王的威武,而且培养了幼儿的创造,他们能轻松地编出各种动作,编出各种歌词,模拟各种声音,从而培养幼儿保护动物的意识,产生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4 缩短时间,提高效率

幼儿艺术活动中,有许多内容对于幼儿来说都是陌生的、抽象的、片面的,幼儿很难理解,不易掌握,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就可以把多媒体运用到幼儿艺术活动教学中,化难为易,缩短时间。例如,教授幼儿艺术活动《木偶娃娃》时,可以先播放一段视频:木偶表演,幼儿十分兴奋,欢呼雀跃,不自然地就跟着木偶做起模仿动作,然后在相应的表演动作时,暂停,让幼儿仔细观察木偶的各种动作。接着在视频展台上展示一些常见的图形,如圆形、长方形、梯形、棱形等,让一幼儿想象、创作,尝试在视频展台上用火柴拼画,其他幼儿也会跃跃欲试,这样调动起幼儿的操作练习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拼画活动中,幼儿就能在短时间内,拼出木偶的各种动作画。在幼儿进行拼画练习时,再播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幼儿在优雅的环境中,创作出更优美的图画。

总之,在幼儿艺术活动中,如果充分利用多媒体种种优势,发挥其强大的辅助作用,就会大大提高幼儿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幼儿的艺术才能,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训练幼儿的思维,从而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和平里幼儿园,河北 秦皇岛 066200)

作者:朱娜

幼儿艺术活动论文 篇3:

挖掘农耕资源 开展幼儿艺术活动

俗话说:“近水知鱼性,近山听鸟音。”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具有无穷的魅力。幼儿园可以就地取材,以大自然、社会为教材,利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的农耕资源,选择适合幼儿艺术创作的活动材料,通过区域游戏、户外种植、园本活动等形式,鼓励幼儿与材料进行互动,支持幼儿大胆进行艺术欣赏、美术创作等活动,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锻炼幼儿的艺术感知能力,增强幼儿的表现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可以满足幼儿感受美的需要,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幼儿园在实施艺术教育活动时,要充分认识到农耕资源蕴含的教育价值,组织幼儿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活动,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增强幼儿的艺术表现力,引导幼儿发现农村的自然之美,将农耕资源与幼儿艺术活动相结合,丰富幼儿的艺术体验。
一、利用农耕资源,开展幼儿艺术活动的基本原则

(一)材料选择上的多元化

在选择活动材料时,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将幼儿常见的农作物作为探究对象,引导幼儿自主收集稻草、种子、果壳、树叶等自然材料,丰富幼儿艺术创作的内容,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提高幼儿表现自己的欲望。

(二)活动主题上的生活化

教师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确定不同的活动主题,组织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各种树叶、稻草、玉米棒等创作材料,积极开展一系列的主题艺术活动。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兴趣,选择一些生活化的活动主题。例如,在午餐散步时,笔者发现幼儿对园内的银杏树十分感兴趣,于是开展了“银杏大作战”活动。幼儿摘下金黄的银杏叶和白色的银杏果,将银杏果做成了刺猬,将银杏叶做成蝴蝶,这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表现方式上的多样化

幼儿是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等方式学习知识的。教师要发挥幼儿园的优势,引导幼儿在园内种植向日葵、玉米、花生等,丰富幼儿艺术创作的内容。例如,向日葵开花了,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去户外写生;玉米成熟了,教师可以带幼儿去采摘玉米,将玉米皮、玉米须、玉米粒、玉米棒等运用到美工区的制作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围绕生活中常见的草绳、竹筒、芦苇席等,组织幼儿开展编织活动。
二、围绕农耕作物,为幼儿艺术活动创设良好环境

幼儿的艺术创作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感知。教师要逐步增强幼儿的生活感知能力,帮助幼儿积累初步的生活经验,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支持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

(一)发挥乡村园所地域优势,体验农耕作物的生态美

教师可以在园内划出种植园地,组织幼儿参与各种种植活动,引导幼儿共同商讨并制订种植计划,鼓励幼儿做好活动观察和成长记录。在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到劳动的快乐。以笔者所在班级为例,幼儿种了各类果树、紫藤、桂花等植物,不同的树木分别交由不同的班级管理、养护,这能让幼儿在园内感受到农耕作物的生态之美。

(二)加强家园互动,感受农耕作物的多样美

教师可以邀请有种植经验的家长来园指导种植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如花生是长在哪里的、什么时候收获等)鼓励幼儿带着问题自主探索。教师要加强家园互动,倡导家长带幼儿到菜地、田埂和公园等地方收集树叶、竹子、花朵、根茎、果实、稻草等各种农耕作物,邀请家长拍摄一些幼儿采摘的图片或是视频分享到班级群内,引导幼儿大胆分享自己的收集过程。这既能让幼儿感受到农耕作物的多样之美,又能为后续的艺术创作活动积累创作素材。

(三)建立农耕资源库,欣赏农耕作品的艺术美

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对收集来的农耕作物进行分类整理,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满足幼儿美术创作的需要,分门别类,建立农耕作物资源库,鼓励幼儿主动收集各类美术活动资源,丰富艺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发动家长提供一些草垫、芦苇席、篾筐、竹筒等手工制品供幼儿观赏,从而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
三、探索多元化的艺术活动表现途径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摸、听、看、尝等多种体验形式,刺激幼儿的感官,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和创作欲望。

(一)开发主题活动课程,让农耕作物“进教材”

在幼儿进行艺术创作前,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农耕作物的外部形状和结构特征,启发幼儿的智慧,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尝试。在幼儿进行艺术创作时,教师可以通过欣赏美术作品的方式,引导幼儿明确自己的创作目的,鼓励幼儿与同伴协商合作、共同完成,支持幼儿之间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构思。

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方式,给予幼儿正确的示范和指导,并对幼儿的作品及尝试给予积极的肯定和支持。教师可以组织幼儿研讨作物的特点,从构成、形态特征等方面选择适合幼儿创作的活动材料,引导幼儿通过剪贴、粘贴、添画、扎染、印画、造型、编织、音乐、舞蹈等形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二)丰富幼儿区域活动,让农耕作物“进区域”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从幼儿情感、动作、语言、社会性等发展的需要出发,充分利用农耕作物材料,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区域活动环境,如角色区、益智区、美工区、音乐区、阅读区等。在投放材料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材料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例如,银杏果可以做成刺猬、皇冠,土豆与超轻黏土、扭扭棒、牙签等组合,可以制作出土豆小人,花生殼可以做成运动小人创意画,玉米棒和冰棒棍可以做成坦克等。

教师要关注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选择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例如,小班的幼儿可以利用藕片、萝卜等拓印动物的身体,中班的幼儿可以利用银杏叶拼贴出蝴蝶、舞动的小人,大班的幼儿可以将玉米与树枝进行组合,制作出天鹅、花瓶、梅花等。

(三)生成主题系列活动和节日活动,让农耕作物“进主题”

在读书节活动中,教师可以和幼儿共读一本书,鼓励幼儿在原来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创作活动,支持幼儿编写一个属于自己的绘本故事;在艺术节活动中,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精美的展台,展示幼儿制作的艺术作品,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欣赏幼儿的作品;在儿童节活动中,教师可以和幼儿共同制作表演道具,充分利用农耕作物资源,完成一场童话剧或是走秀展演活动。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时节选择不同的农耕作物材料,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按照不同的艺术活动主题,引导幼儿掌握材料的相关知识。教师要适时引导,支持幼儿自主创作美术作品,锻炼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发展幼儿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
四、农耕艺术活动中幼儿艺术情感的培养

(一)关注幼儿生活体验,丰富幼儿认知经验

教师要给予幼儿体验美和感知美的机会,带领幼儿走进田野、感受自然、体验收获的喜悦,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丰富幼儿的认知体验。例如,幼儿园可以每学期组织一次全园艺术活动作品展、童话剧表演活动等。

(二)丰富活动组织形式,转变活动评价方式

教师要采取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通过集体合作作画等形式,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开展一些分组活动、混班活动、混龄活动等,提高农耕作物材料的利用率,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教师要多倾听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的创造,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表现力,注重幼儿之间的互评和自我评价,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总而言之,教师要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启发幼儿思维,尊重幼儿意愿,鼓励幼儿进行创造性表达,引导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发现和感受大自然,体验劳动的快乐。教师要充分挖掘农耕作物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活动,为幼儿提供自主创造、自由表达的平台,从而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葛武中心幼儿园)

作者:徐之虎

上一篇:绘画艺术探究论文下一篇:钢材销售渠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