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艺术领域教学

2024-05-25

幼儿园艺术领域教学(共8篇)

篇1:幼儿园艺术领域教学

大班艺术:有趣的广告

活动目标:

1、知道广告词的作用和特点,并尝试用节奏型创编简单的广告词。

2、在小组合作为上海做广告的过程中,萌发对自己家乡上海的喜欢。

活动准备:字帖、响板、照片、音乐

重点:了解广告词的作用和特点

难点:尝试创编广告词

活动预设流程:

一、说一说:喜欢上海的理由

1、我有一首好听的歌曲,听听唱的是哪里。

2、你喜欢上海么?(幼儿大胆说,幼儿归纳总结)

小结:我们都喜欢上海,因为上海有许多好吃的,好玩的。

二、编一编:我为上海做广告

过渡语:刚才我们说了这么多有关上海的事情,想不想把这些介绍给其他朋友,怎么介绍?(做广告)

1、你看见过广告么?广告有什么特点。

2、教师以生活中幼儿所熟悉的事物为例,编一则广告。

(1)我的广告词的快慢一样么,有什么不同?

(2)出示节奏图谱,幼儿发现,并大胆尝试拍出节奏。

小结:广告词都是围绕着产品的特点来说的,有一定的节奏型,读起来朗朗上口。

1、分成4组,每组4人。每组选择一个内容。

2、幼儿讨论并创作,教师指导。

3、你们的广告想好了么,请你们展示一下。

4、听了这一组的广告,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么?

第二次做广告

幼儿继续创编,教师指导

三、广告宣传大比拼

1、广告展现交流欣赏。

2、一起来评选最棒的一组。

篇2:幼儿园艺术领域教学

1、能用图形组合的方法画小鸟。

2、初步尝试运用嘴巴、尾羽的变化表现鸟的各种动态。

3、能够较均匀的平涂颜色。

活动准备:

各种鸟的图片;油画棒、油性笔;

活动实录:

1、观察与欣赏。教师展示各种鸟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鸟的身体结构、基本形态。

2、教师示范画一只小鸟,请幼儿说说用了那些图形进行了组合。

3、教师展示画有鸟的各种动态的范图。

4、幼儿作画,教师指导。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掌握鸟的基本部分,启发能力强的幼儿积极表现鸟的不同动态。

5、提醒幼儿用黑白色添画背景。

教育反思:

篇3:幼儿园艺术领域教学

一、幼儿艺术教育的含义及意义

我国的幼儿教育领域分为七大板块, 即健康教育、数学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语言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而我们将这其中的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称为艺术教育。音乐教育常见的表现形式为歌曲、器乐演奏、名乐赏析等;美术教育的表现形式则为画画、名画大家赏析、手工制作等。

对于幼儿园来说, 艺术教育需要幼教老师们利用艺术活动和艺术手段来提高幼儿们的艺术涵养, 在促进幼儿各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上, 培养和训练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例如, 在绘本教学时, 老师们把音乐和绘画融入其中, 但我们绝不会要求幼儿对一首歌曲或一个绘画形象进行完全模仿, 而是和幼儿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在创造性音乐表演的过程中感受音乐, 在多维绘画中体验美感。

二、儿童绘本在幼儿园艺术教育领域的运用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儿童绘本作为幼儿“读图时代”的一种工具, 对培养幼儿的感知力、思维想象力和敏捷力、创造力以及观察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种作用极具时代性, 而上述这几种能力只有融入艺术教育领域才能够培养。

首先, 幼儿的欣赏是没有固定模式的, 绘本中的两大要素之一是画面, 其画面是有限的, 但画外之意是丰富的, 不同的绘画形式从色彩、构图、人物动态表现等各个方面引导孩子的直觉感观审美。欣赏好的绘本就相当于进入了美术馆, 老师加以引导, 孩子们便可沉浸在五彩斑斓的美术世界里。如李欧·李奥尼大师的《小黑鱼》, 这就是一场视觉飨宴。黑红对比的水彩拓画, 因为水多色淡, 画面便如浸在水中。彩虹果冻似的水母, 五颜六色的海草, 还有那摇曳在风中如棕榈般的海葵等, 七个美轮美奂的场景揭示了小黑鱼发现生活与自我成长的过程。老师可以引领孩子们发现图案的色彩和线条, 通过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 比如看到水母的时候, “哇, 这就是水母啊, 它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呢?”用美术语言既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 又发掘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 对于每一次绘本教学, 老师们都应选择符合绘本故事情节的音乐来播放, 烘托气氛, 渲染绘本故事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如绘本《小蓝和小黄》中, 当小蓝和小黄出门玩耍合体变身为绿时, 老师播放轻快的音乐, 让孩子们体会到游戏的轻松与快感;当回到家中, 父母认不出自己的孩子, 绿大哭时, 播放哀伤的音乐;孩子们不仅仅从画面和文字中感受难过, 音乐已先一步引领孩子们进入情境。绘本教学与音乐渲染是相辅相成的。

最后, 艺术教育的特点不仅是以理服人, 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因此每一本绘本故事中都不单是图画、文字、音乐, 其中也饱含情感教育。如宫西达也所著的恐龙绘本系列充斥着爱的主题, 《我是霸王龙》中小翼龙无私的爱和霸王龙为爱而悄悄收起利爪, 孩子们在读后湿润了双眸。一本本宣导善良与爱的绘本, 把孩子引入爱的世界, 印证了绘本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结合, 其深远意义无尽地回荡在一句句美好的童声里。

三、结语

儿童绘本, 这一特殊时代的特殊语言, 所蕴含的人生感悟、知识拓展和审美情趣等, 都将对幼儿一生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和教育价值。我们需要把绘本教学和幼儿艺术领域的教学完美结合来发挥其最大功效。我们老师们也应随时改进教学方法, 让健康美好的审美情感根植于幼儿心灵的沃土, 伴随他们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柴林丽.例谈绘本教学的组织与实施[J].早期教育 (教师版) , 2010, (2) .

[2]林希娟.以绘本为载体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11, (5) .

篇4:幼儿园艺术领域教学

因此,对幼儿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正确的艺术教育观是幼儿快乐创作的源泉

幼儿生来喜欢艺术,和大人一样,对生活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幼儿非常容易对生活中的各项活动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但常常带有各种感情色彩,这时教师不要实施灌输式,也不要一味地强调技能的训练。使幼儿随意想想,任意画画,幼儿通过自觉的表现,充分发挥自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大胆流露自己的生活情感。这时幼儿不拘一格的新奇创意在生活中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教师不要随意打断幼儿的思维,注重幼儿创作的连续性。幼儿的现实生活与遐想是一体的,极不容易划分,在艺术活动时,幼儿会很快地建构想象的虚幻的世界。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这也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反思,拥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

二、科学的教育评价促进不同层次幼儿能力的提高

在艺术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幼儿在各方面的能力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作为教师,如果用横向标准来衡量,就会出现“能力强”和“能力差”的幼儿,很难做到不失公正的因材施教行为。因此,要对幼儿进行科学的评价,首先必须善于观察、积极引导,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兴趣情绪、行为需要等,提供不同的动手操作材料,根据不同的绘画要求,使幼儿在各项能力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次,教师要运用鼓励的方式对幼儿进行纵向的比较。当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时,我们教师的一个微笑,一次轻轻的抚摸或许就是对他最大的鼓舞,给幼儿一种“我能行,一定行”的心理暗示,使他们在自信中完成艺术目标,提高自身水平。

另外,教师适时适度地在技能、技巧方面的引导,使教师变成了幼儿艺术活动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当幼儿完成艺术作品时,教师又成为欣赏者和分享者。通过教师的主动参与,不仅调动了幼儿极大的兴趣,而且使他们有强烈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进入“能力强”的行列。

三、创设艺术环境,形成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纲要中要求“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在以往的艺术教育过程中,我们一味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与生活严重脱节,即使在幼儿园搞各项教育活动的时候,也充其量是乱拼乱凑而成,不是真正的整合。

1.要通过多种途径,将艺术教育和各领域教育相互渗透。如,在进行《我用画笔画家乡》这一活动时,除了让幼儿通过不同颜色、线条展示家乡之美的同时,还可以融入社会了解家乡的美景、人文,融入语言创编儿歌等等。

2.打造艺术气氛,加强生活中的艺术培养。艺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幼儿的生活环境就是一种“隐形语言”,各种节日欢歌笑语、无比欢畅,此时重在我们善于引导幼儿留意美、欣赏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来进行艺术教育。

3.区域活动,留下永久的艺术气息。在活动室内外,大到墙饰布置,小到区角活动,幼儿参与的作品无处不在。比如泥工区、剪纸区、音乐区等等,通过成品摆放、观察记录、照片留影、多媒体摄像等,展示着幼儿在主动参与创造设计后,留下的发展足迹,潜移默化地给幼儿带来永久的艺术感受和审美愉悦。

四、为幼儿提供不同环境下展示自我、欣赏同伴机会

艺术教育是以幼儿教育为基础,注重幼儿的生活体验,充分体现艺术教育的各项功能,使幼儿健康地成长。教师是艺术实践活动的实施者和引导者,其多才多艺的艺术表现能力,可以展现艺术的生动形象性和具体可感性,并与幼儿的内心融合。因此,幼儿艺术实践活动一定要改变以往那种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幼儿成为学习中真正的主人。

给幼儿提供方便,使幼儿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通过展现自我、体验生活,加强其审美能力。并且,要鼓励幼儿多欣赏同伴的作品,为幼儿创造情景,使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提高个人素养。

总而言之,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早已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在纲要的指导下,作为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灵活地扮演最适宜的角色去与幼儿积极地互动,激励幼儿发现美、展示美的情趣,培养幼儿的审美经验,让幼儿感受艺术生活的快乐,在艺术领域活动中,发挥最大的潜能。

篇5:幼儿园中班艺术领域教学方案

情感目标:

喜欢创作,发挥创造性。

认知目标:学习借用纸盘的外形,大胆联想,制作动物的形象。

能力目标:能利用多种辅助材料添加组合。

活动准备:

教具和学具:自制白兔,青蛙的纸盘玩具。收集纸盘或圆形的纸。瓶盖,扣子,冰糕棒,彩色卡纸等各种辅助材料。

幼儿已有经验:对常见的动物特征清楚。

活动过程:

1、会变魔术的纸盘。

——出示纸盘,圆盘宝宝会变魔术。

——出示圆盘兔子,圆盘青蛙。在圆盘宝宝上怎样添加才能变成动物?

2、圆盘动物。

——你们想把圆盘变成什么动物?怎样变?

——圆盘能当动物的什么?(头,身体)

——在圆盘宝宝变魔术时,可以用什么材料帮忙?

——瓶盖,扣子,冰糕棒像动物的什么?怎样使用合适?

3、重点指导。

——提醒幼儿大胆借助材料,使用任何适合的材料,工具,表现出自己的想法。

——鼓励幼儿大胆地按自己的意愿创作出动物的特征和形象。

4、我喜欢的动物。

——统计幼儿变出了多少种动物形象,使用了哪些辅助材料?

——请幼儿将圆盘动物按其习性,贴在有大海,陆地,天空背景中,布置“我喜欢的动物”的墙饰环境。

活动延伸:

篇6:幼儿园艺术领域教学

专业论文

浅谈幼儿园语言教学与艺术领域的整合

浅谈幼儿园语言教学与艺术领域的整合

摘 要: 幼儿期的语言学习与发展,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与运用的关键时期,在语言活动我发现时,幼儿说的少,经常会出现不敢说、说的不全面和不知道说什么的情况,但在进行艺术活动时,幼儿却可以放开思路大胆的说,动手绘画的时候也是不停的一边画一边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互相渗透的各领域教育是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艺术活动中同样蕴涵语言教育的价值,“让艺术作品说话”也是培养幼儿语言的重要方式,这也是《纲要》体现的重要先进理念。

关键词: 幼儿园; 语言; 艺术领域; 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1-12)-0126-01

作为幼儿老师我们要把握住这一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把语言教学同艺术领域结合,让幼儿获得多方面的语言信息,自由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一、语言与美术活动有机结合,促进幼儿语言的学习与发展

(一)在美术活动中整合语言教育。如何在美术活动中渗透语言教学呢?绘画前我有意识地让幼儿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与景象,启发幼儿能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有一次在组织大班的绘画活动《我喜欢的高楼大厦》时,先组织幼儿观看视频,欣赏世界各地不同建筑风格的高楼大厦,孩子们领略到不同的建筑美景以后,显得异常激动,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好多高楼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来就没有见到过,尤其是欧美国家的楼房设计的竟然是那么的别具一格,就像一件件精心雕刻的艺术品似的,我便趁热打铁鼓励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给自己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与众不同的楼房,结果全班四十多位小朋友,画出了四十多幅不同的画面,我便让孩子们给自己的画命名,并创编不同的故事情节讲给大家听,我先给孩子讲评了其中一幅画,先启发能力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稍弱的孩子进行简单讲述,能力强的孩子都按捺不住了,我便适时增加了难度,要求每人的故事里至少要有两到三个成语或修饰词,孩子们各个乐不此疲竞相讲述,每一幅画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结束后我把它们装订成册投放在语言区,供孩子们互相分享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充分表达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与实践,既大大提高了孩子的语言概括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丰富了孩子的词汇量,可谓一举两得。

(二)在语言活动中整合美术教育。如中班的《蒲公英的旅行》,第一个活动,幼儿观察图片、理解故事内容,了解蒲公英飞到了世界最高的山脉、最长的长城、最大的天安门广场;第二个活动,启发幼儿想象蒲公英还会飞到哪里?遇到谁?把它画下来。幼儿非常感兴趣,在“我画我讲”中不断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如活动《青蛙飞上天》,故事讲述了小青蛙想飞上天去看看,可是青蛙没有翅膀,该怎么办呢?启发幼儿大胆想象,续编故事的后半部分。小朋友们真是异想天开,生动有趣。有的说:小鸟飞来了,像飞机一样载着小青蛙,小青蛙看见了美丽的田野;有的说蝴蝶来帮助小青蛙;还有的说小朋友来了,用大气球帮助了小青蛙,小青蛙看见了美丽的花园等等。老师适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好朋友听,再到全班评选故事大王。小朋友个个喜欢画故事、编故事、说故事,大大地激发了他们愿说、想说、会说的愿望,有效促进了幼儿语言连贯性表达能力的发展。

二、语言与音乐领域的整合,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一)听歌曲创编故事。首先选择有趣的活动内容,改变以往看图讲故事的单一,让幼儿将歌词与已有的经验结合,想象创编故事情节。如大班歌曲《蹦蹦跳跳身体好》,幼儿会唱歌曲后,已经了解和掌握了歌词,我便引导幼儿把歌曲《蹦蹦跳跳身体好》改编为故事《森林运动会》,幼儿兴趣非常浓厚,根据奥运会比赛项目的经验,有的创编了故事《骄傲的小猴》。森林里举行了动物运动会,小猴子参加了爬高比赛,它一边爬一边说:“我是第一名,看我的”,“啪”不小心摔了下来,小猫获得了第一名;有的创编了《快乐的运动会》,小动物们都来参加了,它们每个人将自己的本领表演给大家看,小狗赛跑第一,大象举重第一,小鹿跨栏第一;它们快乐地站在领奖台上,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多自豪呀!在幽默、欢快的音乐中幼儿敢于大胆想象、讲述,在这样的活动中培养了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构建新的故事内容,并大胆地表达出来。

(二)听音乐感受表演。音乐能激发孩子的表现,除了语言,孩子更喜欢肢体动作的表演。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还准备了头饰等道具,满足孩子表演的需要。如:大班音乐活动《捉迷藏》,幼儿戴着头饰轮流在时而活泼跳跃,时而沉重缓慢,时而轻柔优美,时而阴森恐怖的音乐中模仿动物动作,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当音乐一停,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他们以角色的身份讲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贝贝说:“我是大老虎,我躲在大树后面。大班音乐欣赏《狮子王》,先通过故事情节帮助幼儿理解乐曲ABA的结构,“狮子大王要过生日了,听一听,谁会来帮它过生日呢”?使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猜一猜会发生什么事?进一步增加幼儿的想象,使乐曲内容与故事内容匹配,有效地在音乐活动中渗透语言。其次,引导幼儿根据故事情节、乐曲性质创编动作,他们各自用富有个性的动作表现了故事中狮王的高兴、神气、威猛、害怕等词的理解和掌握。更让每个幼儿享受到故事表演的乐趣。

(三)音乐旋律和儿歌、古诗的整合。儿歌与歌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歌唱的儿歌就成了儿童歌曲,好的儿童歌曲也常常是在好的儿歌基础上谱曲而成的。如果我们从音乐要素的角度把儿歌与歌曲的内在因素与特点做个比较的话,就会发现儿歌和歌曲一样,也有节拍、重音和节奏,也有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的变化。优美的音乐旋律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儿歌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节奏,如果儿歌再加上节奏表演后,就会使儿歌更具生命力。所以我在儿歌和音乐旋律整合的初级阶段,选择的旋律是简单的、幼儿非常熟悉的歌曲旋律。如《小花狗》、《两只老虎》、《蜜蜂做工》等歌曲,根据歌词的的特点配上相应的儿歌或诗歌。先让幼儿节奏朗诵,然后让幼儿配上符合儿歌内容的肢体语言和旋律来引导孩子理解儿歌的含义,最后配乐器伴奏,边唱边打节奏,但先要让幼儿了解乐器的特点,会看图谱。如碰铃、三角铁清脆、柔和,带有延长音;圆舞板木鱼则是结实明亮、清脆而短促的乐器。在儿歌和节奏整合的前期应根据儿歌的特点出示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示乐器的符号,认识了图谱以后,让幼儿根据提示自主来选择乐器来表演,通过尝试我发现在儿歌中加入音乐旋律节奏后不但使儿歌更加形象化、趣味化,而且幼儿对这种形式特别喜欢不但乐学,同时也不易遗忘。

总之,在语言和艺术领域的整合中,还应该给幼儿一定的探索空间,让幼儿自主的学习。同时老师也要不断地探索,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一些适合幼儿,更利幼儿发展各种能力的活动。单一的、传统的语言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21世纪的孩子,只有在开放性的活动中,帮助幼儿积累生活及语言经验,丰富表述内容,提高语言水平,才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宗旨。后来我不断尝试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向多领域延伸激发幼儿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艺术素养,经过一年的尝试与探索,幼儿达到了知识技能与素质培养兴趣相统一,促进了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我的整合课也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作为优质课向全园老师推广学习,让我们的孩子在唱一唱、画一画、演一演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才能使他们主动的想听、愿听、想说、愿说……孩子的语言就像美妙的音乐,需要我们给她插上五彩的翅膀,让那旋律变得更加悠扬。

参考文献:

篇7:幼儿园艺术领域计划

8、初步了解周围人们的劳动,尊重与热爱劳动人民,喜欢做力所能及的事。

9、感受积极向上的民俗,对祖国灿烂的文化感兴趣,激发爱祖国的情感。

具体目标:

(一)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在2~3岁时已能听懂老师及家长的要求,并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5~6岁的幼儿理解能力及自控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且面临着进入小学接受小学教育,因此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

行为习惯的培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生活习惯:此时的幼儿已具备较强的自理能力和较强的独立意识,渴望自己做一些事情,我们要充分开发利用幼儿这一时期的生理特点,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同时,养成早睡早起,讲究卫生等好的生活习惯。

2、学习习惯;大班幼儿将进入小学,成为小学生,因此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诸如自己整理文具,按时上幼儿园,上课认真听讲等。幼儿在家中多是大人照顾过细,时间概念淡漠,做事拖拉,所以,在大班阶段要加强幼儿时间概念的培养,通过竞赛等活动帮助宝宝养成做事有条理,时间概念强等必备的学习习惯。

3、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幼儿走入社会后成为社会中的人,要了解其中的各种规则,不能随心所欲,总以自我为中心,要学会与他人相处,交流、合作。因此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生活规则,如上幼儿园有哪些规则,到各种公共场所应遵守哪些规则等,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各种标志的认识社会生活中尤其在公共场所存在多种的标志,以表示各种意义。幼儿要学会看各种标志,理解标志含义,并按照标志的要求进行各种活动,真正形成自我约束力,形成自律而非他律。所以,要以各种形式、生活结合引导幼儿认识各种标志,以便幼儿能及时、准确的理解各个含义。

(三)认识家乡、了解祖国了解家乡的各种物产,及环境,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继而引申到祖国,引导幼儿了解祖国,了解祖国的过去、现状,构想祖国的未来。培养幼儿热爱祖国、为祖国自豪的情感,培养幼儿为祖国的发展而振奋的精神,培养幼儿愿意为祖国的振兴而贡献力量的责任感使命感。

四、具体教学措施:

1、幼儿在玩玩具中经常会发生争吵或打闹,我们将和孩子一起共同讨论,让孩子们懂得解决矛盾的方法及一起游戏的规则和作用,学会交往,同时教育幼儿懂礼貌,并创造机会训练幼儿学习礼貌用语。

2、每月开展一次“大帮小”的活动,鼓励幼儿帮助小班幼儿,体验帮助别人的得到的快乐。

3、以讲故事、看图片等形式引导学会幼儿相互合作、相互谦让。

4、以轮流当小小升旗手的形式,在每次升旗仪式后讲讲最近的国家大事,介绍简单的奥运知识,帮助幼儿尊重国旗,以及培养幼儿爱国情感。

5、收集有关环境保护的图片、资料等,通过社会实践、故事讲述等加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6、教师要增强社会性教育的意识,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观察、了解和掌握幼儿的行为,随时捕捉到有利的教育契机,建立有机整合的渠道。

7、抓住时机,创造条件,施加有效、有益的影响,将社会教育和谐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

总之,社会领域的教育要改变以往“只求课堂效果,忽略幼儿情感体验”的作风,。要以幼儿的情感体验为主,要让孩子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获得直接的,感性的认识,在与人的交往中,在生活中去主动的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而非从老师的表达陈述中接受知识,要改变老师为主、课堂为主,要让家长、社会群体参与到教育生活中,帮助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园艺术领域计划篇三

一、情况分析:

音乐方面:

我班孩子喜欢唱歌、跳舞,能用自然、正确的声音唱出自己熟悉的歌曲,还能随音乐做简单的舞蹈动作,能感受二拍子和三拍子歌曲的不同节拍感觉。孩子们认识简单的乐器,如碰铃、铃鼓,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初步进行演奏,但大部分孩子不能集中看指挥,按指挥进行演奏。

美术方面:

孩子们能认真欣赏哥哥姐姐作品,能在欣赏过程中形成和表达自己的看法,大部分能认识和区分颜色,能画出圆形以及圆形图画,但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持续的时间不长,还有部分年龄偏小的幼儿不能很好的区分颜色,也不能按老师的要求进行绘画。

二、教学目标:

音乐目标:

(1)唱歌:学习使用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色变化表现歌曲的不同形象、内容与情感,感受和表现二拍子歌曲的不同节拍感觉,学会在歌唱过程中等待和正确地表现出歌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奏;学习自然地与他人接唱和对唱,体验在歌唱活动中进行交流、合作的快乐。

(2)舞蹈和音乐游戏:能根据音乐的节奏做简单的上、下肢联合的基本动作、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随音乐的变化改变动作的速度、力度和难度;学习利用已经掌握的动作、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学习创造新的动作;在不按规定队形运动的情况下,注意与他人的协调、交流与合作。

(3)音乐欣赏和表现:学习分辨音乐中比较明显的高低、快慢、强弱、音色变化,体验这些变化所表达的情感;学习使用肢体动作,感受和表现二拍子和三拍子音乐的不同情趣;在初步掌握前奏、间奏、尾奏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和表现乐句、乐段的开始和结束,初步了解音乐结构中的重复与变化的规律;体验倾听和观赏活动的快乐。

(4)打击乐器:使用固定节奏型,随熟悉的歌曲或乐器演奏,在集体中学会保持与音乐、他人协调一致,为歌曲或乐曲选择合适的节奏型和音色,进一步养成集中注意看指挥,并对指挥的要求作出积极反应的习惯,体验创造性参与演奏活动的快乐。

美术目标:

(1)绘画:能感知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喜欢欣赏美的事物;积极投入美术活动并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发展审美和创造能力;在小班的基础上学习绘画和手工制作的多种方法,养成良好的美术活动习惯。

(2)手工:尝试运用多种工具和材料进行操作,初步运用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表现自我和事物的变化;尝试用自己的作品美化环境或开展游戏活动。

(3)美术欣赏:①欣赏一些名画家的美术作品,学习欣赏画面的色彩对比和造型规律。②欣赏幼儿能理解的节日装饰、日用工艺品,欣赏及评价同伴的作品。

三、具体措施:

音乐方面:

(1)唱歌:选择一些贴近幼儿生活,内容与文字有趣,歌词内容能用动作表现,且有重复、发展余地的歌曲;选择一些适合幼儿音域范围的歌曲,选择一些带有前奏、间奏、切分节奏及附点音符的歌曲;选择一些不同题材、不同性质、适应多种演唱形式的歌曲。

(2)舞蹈和音乐游戏:选择一些简单的、易被幼儿模仿的内容,让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合拍的做动作;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年龄阶段的基本动作和舞蹈动作;多让幼儿进行其他的节奏活动,如拍出唱过的简单歌曲的节奏、拍出语言的节奏感。

(3)音乐欣赏:选择一些幼儿喜欢听的歌曲;选择一些有标题的、性质鲜明、结构适中,且有一定内容和情节的器乐曲供幼儿欣赏;多让幼儿欣赏各种具有“音乐性”的自然声音,以及结合生活专门创编的乐曲与歌曲,供幼儿感知音的高低、节奏与速度,音的强弱及音色等。

(4)打击乐:选择一些中国民间乐曲和简单的世界演奏乐曲,分析这些乐曲的内容、形象和情感;提供多样化的乐器,让幼儿喜欢参与打击乐活动。

美术方面:

(1)对幼儿的指导适时恰当,让幼儿大胆表现,让幼儿按照自主愿望加以肯定和分析,并给予创作上的提示和帮助,并及时注意幼儿的兴趣点,让每个幼儿的表现都能如愿以偿。

(2)积极引导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注重美术形象知识的积累,让幼儿在美术练习中,不断地培养其毅力,促使艺术思维能力逐步得到锻炼和提高。

(3)可结合其他学科的教育活动来进行美术活动,也可在美术活动中渗进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幼儿在综合知识上得到锻炼和提高。如用语言表达画面的内容,在画上记日记等。

(4)灵活使用教材,根据本班及本地的美术活动情况选用教材。也尽可能运用多种方法和形式画意愿画,以提高幼儿的观察、想象与创造能力。

篇8:幼儿园艺术领域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 现代信息技术参与教育过程, 改变了教育过程的模式, 改变了教学过程的组织序列, 改变了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经过近20年的发展, 我国教育的现代信息化程度有了极大的提高, 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大、中、小学及幼儿园, 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游戏及教学中的运用是信息社会对今天幼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也是当前幼教改革的需要。

人的思维一般有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幼儿期占主要地位的是形象思维。通过对人的左右脑和幼儿年龄特点的研究, 普遍认为:学前儿童虽然也掌握一些低级的概念和进行简单的运算, 但需要直观形象不断强化和支持, 否则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我们认为, 首先大力发展形象思维, 才是真正开发儿童学习潜力的途径。因此, 早期教育应遵循“形象思维—语言—抽象思维”的过程, 应大力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 并在此基础上, 丰富儿童的语言, 逐步发展其智力和潜力。总之, 形象思维的充分发展是儿童智力的基础。

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强调: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化的一日生活是我们教育者追求的目标。把现代教育手段巧妙地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相联系, 使之成为幼儿游戏的工具, 成为幼儿交往的工具, 成为幼儿经验分享的工具, 成为幼儿学习的工具, 从而, 提高幼儿的生活情趣, 扩展幼儿的信息来源, 增加同伴之间交往, 使幼儿得到愉悦的体验, 促进幼儿积极探索的、广泛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课题研究设计

1. 概念界定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一种, 是指能够扩展人的感觉器官、传导神经网络、思维器官、效应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

艺术领域:艺术教学通常是指学校通过音乐欣赏、书法美术等课程的设置对学生进行艺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它是狭义的纯艺术学科教育,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艺术知识和技能。而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 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它在人性塑造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使青少年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以达到陶冶情操、培育人性、造就“和谐发展的人”的基本目标。

教育教学: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儿童实施教育, 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身心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2. 研究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 以系统论和教育理论为指导, 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 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幼儿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幼互动方式的变革, 为幼儿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 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幼儿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提高幼儿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1)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 总结并形成信息技术在艺术领域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模式。

(2) 通过课题的实验研究, 总结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艺术领域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法和策略。

3.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1)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幼儿为中心”、树立让幼儿自主建构知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所建构的教学手段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

(2) 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研究的多元智能理论 (语言、数学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自我认识7种智能) 及3~6岁幼儿各阶段的神经精神发育、心理行为发育特点。

4. 课题研究内容

(1) 现代化教育手段在不同年级艺术活动中运用的特点。

(2) 现代化教育手段在艺术领域应用的方法。

(3) 现代化教育手段如何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4) 现代化教育手段对教育质量提高的测查与评价。

(5) 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教育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

三、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了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为主的研究方法。

1. 行动研究法

在实践中获取多方面的信息,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 在行动中探索策略, 做好观察记录, 进行各子课题总结, 进行分析和研究形成最终成果。

2. 经验总结法

通过不断实践、研究, 发现问题, 寻找解决方法, 及时总结经验, 并将好的经验成果加以推广。

四、课题研究过程

1. 幼儿园现状分析

我园重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我园深入研究现代教育手段在幼儿艺术活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为提高教师素质, 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深化教育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推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探索规律、总结经验、更好地服务。

艺术教育的特点是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 调动人的心理功能, 激发人们的情感, 以美感人, 以情感人, 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美术、音乐等表现形式有各种各样的线条、形体, 有多变的动作, 有美妙的词句。符合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活泼好动、情绪性强、语言水平不高的特点, 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 易为他们理解和接受。如:色彩鲜艳、能活动、有声响的玩具, 早就为几个月的婴儿所喜爱。美术、音乐等的艺术形式, 可陶冶幼儿的性情, 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美感和初步的审美能力, 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 有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 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艺术教育对幼儿德、智、体、美以及整个个性的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2. 在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功能

现代教育手段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 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手段有视觉媒体 (幻灯、投影) , 听觉媒体 (录音、广播、CD盘) , 视听觉媒体 (电视、电影、摄录像系统、VCD系统) , 多媒体 (微机教学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多媒体组合教学系统) 。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能够使呈现的信息更加直观, 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先进性的特点。现代化教育手段可以具体、生动、形象地作用于幼儿的感官, 使幼儿眼耳并用, 视听并举, 在学习的过程中, 各种感官密切配合, 协同作用, 发挥大脑两半球的不同优势, 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可以再现事物, 源于“事物”, 高于“事物”, 具有极丰富的想象力, 使一些现象、过程不受时空限制, 再现于教育活动中。现代化教育手段把形、声、色、光、动、情、意融为一体, 表达教育内容, 具有新鲜感和感染力, 改变了口讲面授的单一模式, 促进了对新型教育模式的探索。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审美教育, 培养幼儿感受、理解、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 陶冶幼儿情操, 发展幼儿智力, 促进其自身各种能力的平衡发展。因此, 艺术教育的培养影响着幼儿全面发展进程。幼儿园艺术教育在发展幼儿的智力特别是在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创造力和表现力以及对幼儿身体的健美发育和成长方面都起着独特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是促进幼儿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电教媒体为幼儿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了大量视觉表象, 媒体所提供表象是经过处理的, 表现了物体的本质特征, 去除了非本质特征。因此电教媒体是促进幼儿形象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

电教媒体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形象和感知基础, 幼儿可以通过媒体提供的形象, 引起对已往生活经验的追忆, 而形成丰富的表象。因此, 运用电教手段, 能够促进幼儿联想、想象能力的发展。

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性,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教师主要运用以下7项功能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1) 激发兴趣功能:鉴于幼儿的年龄特点, 学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 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幼儿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而“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 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 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不仅是用来传递教学内容, 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调节活动气氛, 充分调动幼儿的情感, 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班美术活动“美丽的毛毛虫”中, 教师设计了让幼儿扮演毛毛虫咬树叶的环节, 当孩子们“啊呜”一口咬下的时候, 发现“树叶”真的出现了一个圆圆的“洞”, 眼睛一下睁圆了, 活动兴趣也被调动了起来。

(2) 创设情境功能:利用媒体把形、声、色、光、动、情、意融为一体, 为幼儿创设一个真实、生动的情境, 让幼儿具有真实感和参与感, 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 使幼儿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 让幼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例如小班美术活动“捉住灰太狼”中, 为了激发幼儿帮助他人的情感, 我们运用电脑通过大屏幕播放游戏课件“灰太狼来捉懒羊羊, 掉进陷阱”片段, 创设了“需要帮助懒羊羊把灰太狼关起来”的游戏情境, 调动了幼儿关心、帮助他人的情感, 唤起幼儿帮助懒羊羊的愿望, 鼓励幼儿主动地将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通过展现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卡通图像, 创设了有趣的游戏情境, 有效地激发了小班幼儿的活动兴趣。

(3) 播放节选功能:教师从网络、光盘中节选适于幼儿欣赏的音乐、美术作品, 播放给幼儿, 把最经典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作品展现在幼儿面前, 弥补了教师自身条件的局限, 通过媒体欣赏经典作品, 利用媒体定格、放大等功能, 展示教师在传统教学中自身条件无法表现的教学内容。

(4) 设置问题功能:教师把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通过课件一步一步地引领幼儿通过自主的观察、思考, 自发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使教学活动打破了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传统模式;变成了幼儿自主寻找问题答案, 不断探索的过程, 教师真正成为了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

在大班美术活动“脸谱”中, 教师有目的地选择有共同规律的脸谱:对称装饰、五官装饰, 由简单到复杂地引导幼儿进行观察, 孩子们边观察边提出自己的问题“有什么样的花纹、花纹都画在了脸的什么位置……”教师以同伴的角色参与讨论, 根据幼儿的需要为他们填补知识的空缺点, 帮助幼儿获得经验。

(5) 突出重点功能:在教学中, 有些重点难点往往不易突破, 因此教师要采用比较容易使幼儿接受的教学手段, 达到知识的迁移。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一种有效手段。孩子天性好奇, 对新鲜动态的事物感兴趣, 成人只靠枯燥的挂图、语言是不能引起他们观察的兴趣的。

例如:在我园组织的中班美术活动“马戏团的小熊”中, 教师事先播放马戏团小熊表演节目的片段, 引导幼儿观看录像, 在观看的过程中, 引导幼儿发现其中几个主要动作的特征, 观看后, 教师给他们提出了绘画要求, 希望幼儿画出动态不同的图画, 活动结束后, 教师发现, 孩子们画出的作品惟妙惟肖, 而且动作, 穿戴都画得清清楚楚, 把复杂的人物形象和动作特点都表现了出来。可见, 教师善于观察幼儿的兴趣点, 善于选择适宜的手段, 在无形中提高幼儿的观察、认识和表现能力。

(6) 展现过程功能:使幼儿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有直观的感受, 自觉地调整、改进自己的表现方式和方法, 把教师要求转化为幼儿需要。实物展台、数码相机、摄像机的使用, 使幼儿能在活动的同时看到自己的表现, 再通过观察、比较和思考调整自己的行为。

在打击乐活动“大马告诉我”中, 教师把幼儿每一遍合作伴奏的效果摄录下来播放给幼儿看, 让他们通过观察、倾听和讨论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方法, 再进行下一次尝试。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 幼儿不断发现问题, 积极思考, 提出新方法, 最后终于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是发号施令, 而是帮助幼儿“想点子”, 发挥了隐性指导的作用, 幼儿的活动兴趣得以很好地保持。

(7) 呈现结果功能:及时展示幼儿学习成果是多媒体器材的又一大功能, 幼儿完成作品后, 教师现场为幼儿进行摄录、拍照, 并把结果在屏幕上播放出来, 看到屏幕上的自己和自己的作品, 孩子们欢呼、雀跃, 意犹未尽, 成功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迫不及待地进行下一次学习活动。

3. 在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策略

让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确立教师和幼儿在活动中的双主体作用, 发挥教学活动的最大价值。

(1) 活动前, 收集信息, 参与学习—教学活动前,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师幼共同收集信息, 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兴趣。

(1) 教师与幼儿共同确立活动主题, 通过讨论确定要进行活动所需要做的知识、物质准备。 (2) 孩子们从不同渠道, 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所需要的材料:请家长帮助上网查找资料、找到身边具有相关知识经验的人解答问题, 并把搜集的资料进行记录和整理, 带到幼儿园。这个过程拓展了幼儿的学习途径, 为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2) 活动中, 主动参与, 有效学习—教学活动中,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师幼互动有效学习, 优化学习的过程。在集体教育活动中, 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 优化教师教、幼儿学的过程, 使教师、媒体、幼儿融为一个整体, 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3) 活动后, 分享经验, 合作学习—教学活动后,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师幼共同分享经验, 提高幼儿合作学习的能力。

每一名幼儿在媒体上看到自己的作品都会兴奋不已, 对作品的观察就更加专注和仔细, 并且幼儿会非常乐于介绍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经验得以最大限度地共享。教师指导性的评价让幼儿进一步思考, 共同提高。

4. 现代信息技术在艺术领域运用的特点

幼儿的艺术活动主要在于唤起幼儿情感体验, 调动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强烈愿望, 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 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 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艺术活动是极富个性的活动, 幼儿的艺术学习应该在富有探索性、创造性的环境中进行, 是其审美体验和创造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看, 幼儿的艺术表现是一种创造性的动作技能, 依据控制论的观点,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设计了“美术、音乐互动式学习”教学模式。

(1) 美术领域教学模式

儿童的观察目的性差, 持续时间短, 观察的系统性不强, 具有笼统模糊的知觉特性。幼儿观察事物, 最初十分粗糙, 通常只看到事物的大轮廓就给出结论, 不再深入观察, 另一方面, 幼儿又从自己的兴趣出发, 对某些并不重要的细节却又仔细观察。他们的观察往往只注重事物表面的、明显的、面积较大的部分, 不容易注意事物较隐蔽、细节的特征;观察事物的轮廓而不关注事物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 需要对物体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 尤其在物体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物体的细节等方面都需要仔细观察, 才能形成丰富的物体表象, 为幼儿绘画奠定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为幼儿提供的观察对象具有声、形并茂的特点, 易引起幼儿观察的愿望, 每个部分鲜明的色彩, 引起幼儿对细节的关注。同时, 因其可控性强, 可以根据幼儿观察的需要进行调整, 可以克服幼儿在观察中诸多缺陷。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促进幼儿学习过程的优化。

活动模式图如图1所示。

基本流程说明:

(1) 发现和诱发幼儿兴趣点。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生动、鲜明的视听形象, 是形成表象的基础, 是进行形象思维的基础, 又是儿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依据。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表象是经过处理的, 表现了事物的本质特征, 去除了非本质特征, 可根据儿童观察的需要来控制, 符合其观察的需要和思维的需要。能够大大增强幼儿对事物的兴趣, 提高儿童思维能力, 促进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善于引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孩子总是产生了兴趣才会有疑问。教师注意幼儿的兴趣所在, 分析、发现和预测生活中能引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教育因素, 唤起幼儿的好奇心, 使其产生疑问, 试图寻求答案。

(2) 建构探索议题。教师关注幼儿由信息技术转化的学习愿望。结合幼儿实际生活, 及时调整活动内容, 建构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探索议题, 使议题具有开放性和连续性。

在夏天, 幼儿常吃西瓜, “西瓜皮能画画吗?”幼儿好奇地问, 于是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了“神奇的瓜皮”的活动, 幼儿用不同的工具在瓜皮上绘画, 实现了教育内容的有机整合。

(3) 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思维过程。凡是孩子感兴趣探索的问题, 教师不急于直接告诉答案, 而是引导幼儿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表达自己的想法, 表达自己的思维。

在“神奇的瓜皮”的活动中, 教师引导幼儿:怎样在西瓜皮上画画?用笔能画画吗?用什么工具最恰当?在活动中, 引起幼儿的思考, 在实践的基础上, 自己寻找答案。

(4) 进行美术创作。幼儿的绘画过程, 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和构思与传达阶段。准备阶段就是让幼儿认识生活, 丰富自己头脑中的表象。幼儿的经验为幼儿提供了绘画的素材。构思和传达阶段, 就是幼儿在绘画时, 从自己头脑里丰富的表象中, 抓住那些最能表现主要特征的东西, 通过联想、想象对原有表象加工、改造, 产生新表象, 然后运用绘画技巧把它传达出来。

(5) 组织表达与表现。让幼儿在多种多样的表达中学会倾听, 学会交流, 学会欣赏别人, 就要给幼儿发现与表达感受的机会, 让幼儿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感受, 组织幼儿互相评价。

(6) 再次探索 (活动延伸) 。这一步骤是满足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 给探究有困难的幼儿提供成功的机会, 把幼儿带入新的探究情境中, 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培养幼儿探究的精神。

(2) 音乐领域教学模式

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审美是一种个人感受, 可意会不可言传, 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对于抽象的感受不易理解。多媒体的信息, 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可视可感, 将音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展示出来, 同时多方位刺激幼儿的生理感官, 激发幼儿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 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 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

活动模式图如图2所示。

基本流程说明:

(1) 发现和诱发幼儿兴趣点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 它是推动幼儿去探索知识并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 它是指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态度, 是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兴趣是教师, 是学习的动力, 也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前提。幼儿有意识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弱, 学习积极性直接受兴趣支配, 通过对多类音乐作品反复品味, 幼儿会不断积累审美经验, 增强对不同的作品欣赏能力。幼儿对音乐作品传达美的方式和技巧认识得愈深, 理解力愈强, 就愈能接受美的信息并不断强化审美感受, 深化自身美的体验, 内化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 进而升华成对美好人生境界的自觉追求,

(2) 建构探索议题

教师关注幼儿由信息技术转化的学习愿望。结合幼儿实际生活, 及时调整活动内容, 建构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探索议题, 使议题具有开放性和连续性。

(3) 引导幼儿用音乐语言表现理解过程

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循着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思考, 把结果从生活语言提炼为音乐语言, 并大胆表现出来, 展现自己的思维。

(4) 观察、评价自身表现, 探索、改进并再次表现

例如:在幼儿舞蹈教学中队形排练的环节采取了“观察—理解—练习—再观察—再调整”的方法。

观察:教师从多种信息源中节选队形变换的舞蹈片断, 幼儿通过大屏幕欣赏, 感受群舞中队形变换所形成的视觉效果, 《天鹅湖》16只天鹅的群舞片断中, “天鹅们”一会儿排成之字形, 一会儿拍成方阵, 相互交错、配合, “真美呀!”孩子们由衷地赞叹着。

理解:教师利用播放器的定格、放大等功能, 把画面分别聚焦在一只只“天鹅”身上, 引导幼儿理解每个人走到一个位置, 组合起来可以形成那样美的画面, 进一步感知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练习:幼儿没有了畏难情绪, 教师开始进行排练, 边排演每个幼儿的位置, 边告诉幼儿整个队形的效果。

再观察:这一次幼儿观察教师在幼儿练习过程中摄录的影像, 其中教师有意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拍摄, 让儿童通过观察大屏幕中自己和同伴的表现发现问题。

再调整:幼儿发现了问题, 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反复的练习就不再是幼儿的负担了。

队形的排练过程中, 通过多媒体让幼儿一次次地跳入理解、练习, 跳出观察效果、查找问题, 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学习方法使幼儿的排练效果越来越好, 幼儿的空间知觉也在一次次的“跳入跳出”中得到发展。

(5) 通过歌唱、韵律等形式展示, 实现表达与表现

及时展示幼儿学习成果是多媒体器材的又一大功能, 幼儿在学唱完一首歌曲、欣赏完一段乐曲、学跳完一个舞蹈后, 教师马上为幼儿摄录, 并把影像在大屏幕上播放出来, 引导幼儿更积极地投入下一次学习活动。

四、课题研究成果

1.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 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方式, 开阔了教师的眼界, 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

先进科学技术在幼儿园的应用, 促使每位教师自觉更新知识, 更新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手段。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改变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 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也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儿童二者之间的关系。把儿童的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为一体, 把复杂的东西变为简单, 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 把时间和空间放大或缩小, 更符合3~6岁儿童的认知、学习特点。

2.提高了教师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运用能力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使教师的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教师用笔写教案, 现在不仅会用电脑写教案, 还要把教案改编成多媒体课件脚本, 然后根据课件脚本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过程, 就是教师学习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过程。通过集体培训和教师自学, 提高了教师使用多媒体硬件和软件的能力:教师已能够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电子白板等硬件设施;能够根据课堂需要制作PPT, Flash, Authorware, Photoshop, Movie maker等教学软件;能够熟练地从网络搜集素材, 应用于教育活动软件的制作。做一个课件并不是容易的事, 一个课件要凝聚教师的教育思想、业务水平、现代教育技术操作的基本功等。在多媒体技术应用实践中, 教师不仅制作课件的技术越来越熟练, 也相应提高了电脑知识水平, 并能处理简单的电脑技术问题。

形成了芳庄三幼媒体资料库:其中包括图片素材集、音乐素材集、短片素材集、课例集、教学课件集等, 方便教师工作中随时使用。

3.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 突破了传统的师幼互动方式, 拓展了互动的方式和策略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日益更新, 更多的新产品开始注重与幼儿的互动性。教师在这一情况下成为了故事的旁白, 科学实验的解说, 组织安排的保障。幼儿喜欢操控多媒体, 这种操控所产生的结果让幼儿更有成就感, 更有参与兴趣。互动变成了教师、幼儿与媒体的三方互动。

4.教学课件、论文多次获奖

两年间, 我园教师的教学实录课、制作的教学课件、撰写的论文等近100个作品参加了国家、市、区级评选活动, 其中有80余个作品分别获得国家、市级奖励。多个教学案例在各种观摩活动中展示, 获得相关专家、教师的好评。获得国家级奖项的教师论文、课件见表1。

五、结束语

上一篇:最美人间四月天下一篇:班主任经验交流发言